首页 > 文章中心 >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足球;常态化;制度化;发展措施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校园足球成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这要求学校应从校园足球的人才培养、训练、教学和制度等方面出发,创新其开展机制,实现校园足球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校园足球的推行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推动足球和体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校园足球常态化发展和制度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校园足球常态化发展和制度化发展的必要性,其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实现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校园足球而言,其是体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能够让体育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回归于教育,有利于推动足球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在2009年启动校园足球,其是以扩大和普及学生足球活动规模为基础,以培养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为目标,从而实现足球后备人才的持续稳定发展。校园足球的常态化发展,能够迎合体育回归教育这一本质,但是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多以体教结合理念为依据来构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这样的理念缺乏实践性,难以实现体育回归于教育的目标。校园足球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锦标主义倾向严重等,与足球活动的开展目的相背离,影响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总之,校园足球的发展属于长期持续性的目标,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其成为校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让足球回归于学校和教育,将校园足球纳入学校体育,实现校园足球的渐进式与常态化发展,才能保证校园足球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是实现校园足球的有序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逐渐接受和认可了体育的功能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就是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政府和社会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改革足球,以此推动足球的发展,如体育总局颁布的相关文件等,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改革与发展,足球发展成效不大。随着球市的不断发展,球员薪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国的职业联赛走过了较长的时间,国家体委将部分发达地区列为足球重点地区,有力推动了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就我国足球人才培养路径而言,其经历了许多的阶段,如足球传统学校――体育系统体校――职业俱乐部梯队――民办足球学校――业务俱乐部,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无序化发展,致使其仍然处于软弱和多元的路径。制度化具有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只有加强政府的介入,在制度化轨道中纳入校园足球建设,实现校园足球的制度化和有序化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作用,实现人的综合改造和全面发展,推动校园足球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校园足球常态化发展和制度化发展的措施

(一)常态化发展措施

校园足球的常态化发展需要以校园人才流动、校园足球赛事开展、校园足球普及等方面的常态化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科学的交流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等,从而促进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校园足球的常态化发展,首先需要协调处理好校园足球普及与竞赛的关系。开展校园足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当前各大学校在开展足球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如过于追求足球运动的形式化和足球比赛的成绩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足球的推广与普及,不利于校园足球的制度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时需要构建长效机制,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酆玫确矫娉龇,加强校园足球的文化建设和普及等工作,使其有效融入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中,避免其进入功利性误区,从而实现校园足球事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需要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校园足球作为一项运动项目,其具有团队配合多和对抗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身心健康素质。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丰富和多样,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学校在推进校园足球时,需要将其对学生体能素质和身心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保证其他体育项目教学的多样化和均衡性,处理好校园足球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竞赛、训练和教学等关系,使体育工作更具广泛性和多样性。

最后需要协调好学生发展和足球人才培养的关系。体教结合是我国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该理念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开展校园足球工作不仅是为了提高足球的水平,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平台。校园足球运动项目具备健康促进功能,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时,需要协调好学生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制度化发展措施

为了实现校园足球的制度化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健全竞赛、评审和选拨的制度。校园足球发展的重点就是邀请赛与足球联赛,比赛能够将各代表队存在的不足和真实水平加以反映,便于今后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时,需要健全校园足球的支撑体系和竞赛制度,积极构建竞技人才选拔制度、训练制度和联赛制度等,从而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工作质量,丰富人才培养途径,实现校园足球的制度化、常态化和持续化发展。此外,由于特色学校和布点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足球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评审和选拨机制成为校园足球制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重视足球特色学校的升级与评审,以健康态度来审视足球工作,从创新层面来开展校园足球,从而实现校园足球的推广与普及。

二是完善评价体系。评价w系是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时需要以校园足球工作开展为依据,有效评价校园足球的比赛、训练和教学等。当然在构建校园足球长效发展的评价体系时,需要结合足球发展的动态性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构建比赛、训练和教学等评价机制,以此保证校园足球发展的健康性、普及性和科学性。

三是完善精神体系制度。足球精神体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校园足球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足球项目精神方面而言,奥运精神(更强、更快、更高)是对价值和运动的最高追求,而校园足球在追求合作、竞争和健康的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观的正迁移。当然我国校园足球在实际发展中,由于足球改革和竞赛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而校园足球精神体系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促进足球价值本源的回归,因此加强足球精神体系制度建设十分之必要。

校园足球作为一项运行项目,其能够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基础性与群众性发展提供有效平台,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想实现校园足球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发展,需要协调处理好两对关系,即校园足球普及与竞赛的关系、学生发展和足球人才培养的关系,健全竞赛、评审和选拨的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与精神体系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体能素质的提高,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扎实推动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川. 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03:68-73.

[2]张兴梅,秦勇. “校园足球”常态化与制度化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3:8-11.

[3]高源. 高校校园足球常态化与制度化的创建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2016,03:79-80.

[4]王崇喜,陈治. 校园足球运动县域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以临颍县校园足球发展工程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4:105-110.

[5]张晓贤. 上海市高校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体育科研,2013,01:92-97.

[6]段博文.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思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0:96-98.

作者简介: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 心理健康 高效课堂 有效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推进,新课标理念对各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课堂改革已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热门话题,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构建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即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精力及时间投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要想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学中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学到更多知识,构建小学心理健康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针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上的各种现象及问题提出有效措施,构建高效课堂。

一、建设优秀师资队伍,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在小学心理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占据首要位置,面对这一阶段学生群体,教师与学生间难免产生代沟,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及教学态度不端正,导致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持续低迷。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上,在课堂上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教学目标,规划、设计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能否实现,因此,优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和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能力,还应当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与恒心,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应当紧跟社会与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素养与教育观念,对学生富有强烈的责任心,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与专注力,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构建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小学心理健康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开展,同时是高效课堂教学构建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学业的提升,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学生的自身因素及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及教学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摒弃传统“生搬硬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此外,教学目标是评价一堂心理健康课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教学目标的设计难度过高,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甚至对心理健康课产生抵触、厌烦情绪,如果教学目标难度过低,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斗志,容易失去挑战性,对学生心理健康没有任何帮助。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难易程度适当的教学目标,以此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强调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心理教育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约束学生学习,更不需强迫学生学,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期待上心理健康课,将此当做一门“娱乐课”学习。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严厉呵斥与看管学生,剥夺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自由权利,否则会适得其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每一堂课的度,不仅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肆意妄为,还要让学生获得自由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课堂。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增添魅力

现如今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不仅为生活带来便利,还为学习注入新活力。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心理健康教育增添魅力。具体来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出多姿多彩的教学课件,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印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教师应适时播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视频或影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高效心理教育课堂构建。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确保学生幸福生活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不断探索与灵活应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小学心理健康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新平.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2]蒋齐.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245.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身心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护理管理者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何给病人提供良好的心身健康环境,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当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影响其职业技能的发挥及工作效率,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在上海市十大最累职业调查中,护士因工作时间不规律、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过大等原因而位列第二,仅次于出租车司机。护士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就是各种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烦躁、情绪失控等,最终导致各种职业病的产生,如腰椎病、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曲张、胃肠疾病、痔、抑郁症等,从而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稳定性,也影响到护理质量的提高。作为医务人员,只有先健康自己,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而作为领导者的护理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更要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

1.2 目的及目标 目标:通过研究,了解临床护理人员的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人文关怀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得社会引起重视。

1.3 关键词及定义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慢性疲劳综合症综合症的解释,排除其它疾病的情况下疲劳持续6个月或者以上,并且至少具备以下症状中的四项:①短期记忆力减退或者注意力不能集中;②咽痛;③淋巴结痛;④肌肉酸痛;⑤不伴有红肿的关节疼痛;⑥新发头痛;⑦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⑧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连续24小时身体不适。

1.4 文献回顾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长期处于一种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工作,易导致疲劳和加重心理负荷,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使护士群体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达25%-38%,20%-25%的护士具有焦虑情绪。

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及时发现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受环境、家庭、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此外,由于护理专业职业素质的要求,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心身评估和整体护理措施的影响,使护理人员在长期奉献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从而易产生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症状,容易呈现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职业倦怠征。利用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尊重、重视护士;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班次,创造良好的职业沟通环境和社交环境;恰当运用激励机制等,以解决和改善护士心理问题,助护士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护士的心理因素,让每一位护士充分发挥潜能,变过去的“刚”性管理为现代的“柔”性管理,以激励、关心护士为主。随机把60名护士分为2组,每组30人,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观察组作为对照不做特殊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吉林省某院内科及重症科室的60名护士,其中本科学历3名,大专学历36名,中专学历21名,已婚32名,已育26名。

2.2 护士压力来源调查 比如医院内部的每个月护理督导组检查、每年医院的检查和市卫生局检查,还有近几年的医院管理年督导检查,每次都来急诊检查,而每次检查两科都被列为重点必查科室,这无疑给急诊护士添加了压力。调查中还看出人际关系的冲突占58.3%。护士之间、医护之间由于处理意见不统一常现矛盾,不能互相尊重和很好地配合。护士还要协调医患、护患关系,常得不到医生、患者的理解,往往会感到很大的心理伤害,长时间的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感压抑而产生心理压力。

2.3 护士身心健康状况自评调查发现,实验组较观察组负性情绪有所减轻,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长期处于一种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工作,易导致疲劳和加重心理负荷,年龄增长,婚恋等生活事件,生理、心理疾病以及社会支持体系都会影响护士工作中的个人状态护理人员在长期奉献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从而易产生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症状,容易呈现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职业倦怠征。护理管理者首先要加强与她们的沟通,及时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个人情况等,通过角色置换进行管理,这对于维护护士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第4篇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本学期我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田径及篮球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高一新生,由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

三、教材与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主要进行田径运动的必修课教学。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高一年段进行田径运动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田径运动,作为基础运动项目的功能,为学生进入后期的选项学习打好运动技能和体能等多方面的基础。田径模块教学内容为:短跑和跳远。

高二年段选项教学班的教学内容为篮球运球三步上篮。上篮一般称三步上篮或三步跨篮,是一项基本的投篮技术,上篮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分为高手上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同时又还包括行进间和跳起两种身体姿态。手部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本学期以行进间单手肩上上篮为主要学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急诊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84-01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护理质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占重中之重。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大多数为急腹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复合伤等危重患者;病人病情重、就诊环境陌生而心烦意乱,就诊者或陪送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患关系;急诊护士工作强度大,肩负责任重,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急诊护士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影响了自身生活质量及医疗服务质量;护士长期处在压力状态中,如不加以适当调节,将会给医疗护理质量带来不利影响[1]。本文对我院急诊科护士所产生的压力进行了原因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应激性高 急诊护士每天要面对的多是情况紧急、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的患者,有时还要面对生死离别的场景;由于长期在这种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的工作,以致身体疲劳,心理负荷加重,影响自制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存在理解不够,稍有差池,患者及家属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有的甚至还会侮辱谩骂护理人员;久而久之,护士会认为自己是出气筒,而产生职业怠倦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部分传染性疾病在未明确诊断前,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急诊护士在临床第一线,对诊断未明确的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抢救及护理,经常面对各种传染源的威胁,职业防护有时也无法到位[2]。

1.2 生理节律紊乱,生理机能下降 急诊科工作紧张、繁忙,长时间、高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并用;突发事件多,工作无预见性及规律性;输液室输液量大,儿童输液占比例大,工作繁忙,感觉力不从心;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超负荷工作,疲劳得不到缓解,紧张不能及时释放,致身心疲惫;不规律地倒班,社交活动减少,与外界交往甚少,致心理郁闷、平衡失调。

急诊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得不到缓解,加上工作不定时,应激时间长,压力大、体力消耗多,吃饭不规律,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椎间盘脱出,胃病、静脉曲张等疾病。

1.3 年轻护士业务技术能力、综合处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成熟 目前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大部分为工作在5年以下的护士,深造的机会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自信心不足,担心护理工作中出差错,年轻护士由于工作年限短,沟通能力和技巧欠缺,觉得人际关系难以处理,高、精、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感到专科知识缺乏;职业认同感差(以合同护士多见),护理工作是一项专科性很强的工作,护士的平均学历也远高于其他专职服务人员,而待遇却低于她们,这种反差使部份护士感到心理不平衡。

1.4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护士充当着妻子、媳妇、女儿、母亲的角色,大部分护士因护理工作的繁杂和无规律的倒班而不能扮演好这些角色,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院领导对护理工作支持不足也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护理人员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除执行医嘱,做好常规护理,接受各种考核外,还要花大量的精力提高自己,而待遇却很低,医护之间福利差异大,使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工作无成就感;社会对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觉得护士职业地位低下,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觉得工作没有前途,没希望,人生目标不明确。

1.5 重复操作,工作兴趣低 急诊护士整日面对病人冷淡的面孔,重复的病情观察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加药、输液等重复的护理操作,保证各种抢救仪器的正常运转;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要把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药品、不同剂量、不同点滴速度等诸多不同因素,用近乎完全相同的动作来完成,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在重复的操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责任心,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不稳定。

2 对策

2.1 制订急诊护士安全保障措施 在急诊科设置24小时在职保安人员,并保证在岗在位,与警务之间合作,在事件高发期,有警务人员值班。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制订护士自我保护的相关措施,经常学习针刺伤等自我防护知识,定期为护士体检和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以避免交叉感染。

2.2 加强对急诊护士心理素质的培训 加强组织沟通,举办针对性心理咨询、减压活动使护士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2.3 加强护患沟通 不断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减少因误解引起的各种冲突,有效地减少纠纷,降低投诉,缓解护患矛盾,防范护理纠纷。

2.4 重视自我调节 积极采取适应自己的放松技巧,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可以采取旅游、运动、唱歌、倾诉等方式让压力得到宣泄。

2.5 指导新毕业护士树立职业目标,建立职业自豪感,规划个人职业前途 培养护士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新护士提出疑问,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2.6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抢救成功率,急诊科集中了许多现代化的监测、抢救治疗仪,技术性强,工作繁忙,作为急诊科护士必须要有娴熟的技术,过硬的业务,才能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抢救,抢救室的合理布局,抢救仪器的配备,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障,有利于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2.7 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定期组织抢救应急训练,如心肺脑复苏、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洗胃等。制定抢救流程,不会因技术生疏而手忙脚乱,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2.8 护士长给予护士充分的关怀 护士由于服务态度或工作有过错时,会产生怕上级领导批评惩罚,怕被同事歧视的心理压力。我们科的护士长能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护士交谈,了解关心其工作、学习、生活及心理活动情况,使护士在科室工作中感到家庭的温暖,缓解心理压力[3]。

综上所述急诊护士因工作压力大容易造成身心疾病,应鼓励护士正确面对现实问题,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自尊乐观的态度适应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技巧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内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34-835.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第6篇

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是以美陶冶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艺术教育对学生德育培养有着特殊的功能,能呈献给大学生蕴含着人类道德与智慧之光的珍品;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在艺术美的享受与陶冶中净化心灵。因此,加强高校的艺术教育培养,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建构健全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能帮助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塑造完美个性,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在我国高校实施艺术素养教育,却是近些年的事情,在1988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各级教育部门开始对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给予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提出的,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在2002年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指出,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各高等学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课程。2006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被列为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在开设选修课、创新奖励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改革学生学分制管理,增强学生选读课程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把音乐欣赏、美术作品鉴赏、书法欣赏等艺术类课程普遍纳入公共选修课范围。选修是指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的方式。而限选则是介于必修和自由选修之间,指学校或各院系对学生修习的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一般是在某几门课程或某一领域中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其中的几门课程进行修习的方式。目前,我国高校中一般都包含了必修、限选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一般都要求文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理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无论文理学生都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艺术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初步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学习的系统和深入,学生对美的理论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样通过艺术素养教育,使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以此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快速发展。

总之,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艺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是针对所有级别的学校,艺术素养教育是连贯的、在各个阶段不可分割的,而且没有固定的专门艺术教育模式,这实际上为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

三、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这些素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渗透。

首先,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通过接受中西方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教育,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并通过艺术的审美体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感,不断形成一种文化积淀,促进高校道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专业素质潜能开发,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艺术教育并非是对在艺术上有特殊天分的人的专门技艺教育,其重点是提高普通学生的素养、陶冶情操、锤炼品质、激发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教育对智力的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艺术教育能更多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悟性和灵性,这种潜能激发在很多情况下是靠艺术教育来实现的。

再次,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身心健康已被视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一。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乐观向上的品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起到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充分领悟美的无穷魅力,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艺术活动。目的是培养出有艺术涵养的高素质人才,向着内在美的和谐均衡方向发展。

最后,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有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创新素质差,认知与行动相矛盾。艺术教育具有多元价值和功能,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完善高校艺术教育的方法与措施,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个性差异,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很有益处的。

总之,高校的艺术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艺术胸怀、文化视野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目的。艺术教育承载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艺术教育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应加强艺术素养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2(2).

[2]封钰.大学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J].江苏高教,2002(4).

[3]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第7篇

【摘要】: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的逐渐深入,老年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而是从疾病到身心健康的全方位的护理。本文从“人文护理”的概念、范畴和怎样做到人文护理3个方面探讨老年患者的护理问题。

【关键词】:老年患者 人文护理 措施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由成年型转向老年型,老年患者数量在不断地增加。老年患者具有慢性疾病多,同时伴有心理疾病等特点。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的逐渐深入,老年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而是从疾病到身心健康的全方位的护理[1]。老年患者对“人文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医院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人文护理”的概念

护理质量的好坏对患者康复的速度及安全程度其起决定作用。最高的护理目标就是“人文护理”。

所谓对老年患者的“人文护理”,就是包括生理、心理和其它需求等方面的护理[2]。从这一理念出发,护理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护理,而是从疾病到身心健康的护理。也就是说,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包括了有心理护理等在内的灵活性的活动。这就对护士的工作量和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2. “人文护理”的范畴

2.1 在基础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2010年,国家卫生部组织制定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我们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

在对老年患者的基础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加强人性化服务意识。首先要提高业务素质,有过硬的业务操作技术和较强的责任心,保证基础护理质量;其次,要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护士的职业责任是“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3],多数老年患者对基础护理的需要,有时候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这就需要护士发扬人文关怀精神,自觉地将自己的护理技术应用于为病人身心健康服务中去,主动观察、细心体味,及时发现并满足其合理的护理需要。

2.2 强化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一般比较固执,不同程度的有悲观消极、恐惧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状态[4],针对不同类型的情绪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 ,对促进康复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2.1 悲观消极型:此类患者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一方面对病情较为悲观,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的疾病给家庭带来负担、自己成了家庭的拖累,思想负担较重,产生无价值感和负罪感。在潜意识里,他们要求受医护人员尊敬、被家人关爱和重视。针对这类患者,一方面,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促进肌体功能的协调。我们要尊重他们,对他们的称呼须要尊敬之意,跟他们说话要和蔼可亲,听他们说话专心、耐心。另一方面,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关心他,不能没有他,盼望他能早日康复,鼓励其首先在精神上要战胜疾病。

2.2.2 紧张恐惧型:病情较重的患者,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正在走向死亡,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对这类病人,我们要给予同情与关爱,护理要更加细心、周到。护理过程中,表情要自信、阳光,要让患者从我们的脸上看出治疗的希望;言语要谨慎,不要让病人从我们的言谈中感觉到自己病情危重。同时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耐心讲明病情波动的实情,以减轻恐惧心理。

2.2.3 焦虑不安型:有些刚入院的老年患者,对自己患了什么病、病情严重到什么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患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和变化的过程,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3 重视其它方面的护理

老年病人通常会有一些特别的要求,如提出某种个性化、习惯性要求,有使用某些辅助治疗设备的愿望等等,只要是符合医院规定且对康复有利的,护士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不能怕麻烦。同时,我们要帮助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改变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喜荤少素、口味偏咸等,加快康复速度。

3. 怎样做到“人文护理”

3.1 细心

细心的护理,是病人快速康复的首要条件。老年病有并发症多、病情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病情容易发生突变,而且常常缺乏先兆征象。所以对其细微变化和新的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病情变化,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尽早处理。

3.2 耐心

在老年患者中,一部分人有耳聋、眼花、健忘、唠叨、暴躁、固执、猜疑等毛病。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爱挑剔,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稍不如意就借题发挥,要么发脾气、要么以投诉相威胁。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要从言语态度、操作手法上下功夫,得到老年人的信任、合作与支持。

3.3 用心

用心去看、去听、去学、去做,做好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护理技能和心理学知识,在协助医生治疗疾病的同时,帮助老年患者改变消极的心理行为,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适应的调节,能使其较好地配合治疗,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燕红、张洪英、陈碧云. 老年护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2011(07)

[2] 王志红.老年护理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2

身心健康素质目标及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 养成教育 意义 措施

众所周知,因为职高生来源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在目前的职业高中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爱惜粮食、不爱护公物、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卫生习惯较差、贪图享受、懒散等现状,由此,培养良好的养成教育是职业高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1.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培养对职高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1.1 帮助职高生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职业高中侧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结果导致职高生生活上缺少自理意识;性格上自私自利;学习上缺乏刻苦勤奋等。如不及时弥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日后也会难以立足社会。所以,在职业高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养成习惯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2 培养职高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形成。目前,多数职高生经历了中考失利的打击,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职业高中学校。他们自卑,自弃,因此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文明习惯等基本素质也较差。通过学校长期不断的引导,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规范的行为塑造学生,先进模范的事迹鼓舞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诚信、友善、文明、守纪、进取、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1.3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自理、自律能力的形成。

职业高中的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家庭问题,使他们自理能力不强,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我们必须加强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对他们进行跟踪式的养成教育,随时纠正恶习,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团队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4 帮助学生培养勤奋学习的习惯,为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奠定基础。

职业高中学生没学习的目标,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及刻苦钻研的精神。悲观厌学、麻木沉沦、纪律涣散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心不在焉,课后心猿意马。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应针对其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1.5 帮助学生树立的劳动意识,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

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没有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有的只是好逸恶劳。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职业培养目标以及我们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

因此,职业高中应大力开展各种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走向就业和服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职高生养成教育培养的措施

2.1 学校应构建育人网络。

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教科室主任、班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以及社会团体代表组成的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共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并指导计划的实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2.2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应根据《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定适合职高生的具体制度和措施,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班会、团会、专题讲座、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加强常规管理,勤检查,勤督促,奖惩措施真正落实到人。

2.3 设立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这不仅需要教育、引导和管理,更需要评价和激励,使学生的行为在评价激励中改正、升华、定型。如:实行品德操行评定,建立学生行为自律登记卡,按月汇总反馈。实施文明工程,建立激励示范机制,每月评选“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文明学生”“学习标兵”“校园之星”“班级之星”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大力弘扬正气,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4 大力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应寓养成教育于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中,做到寓德于乐,活动有人。充分发挥校团、学生会的职能作用,配合学校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为大家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各项德育活动,为学生积极搭建同龄人的个性舞台,让每一个人都能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使学生感悟到人生价值的真谛,使学生身心得到陶冶,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5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必须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清除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打击腐蚀和教唆学生的犯罪行为。同时,与此相对应的,在学校内,就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关注校风、校貌,以及诸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活动室等学校的显性文化氛围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感染,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6 提升教师素质,切实做到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