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BIM;绿色施工;应用;实践

1引言

预制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欢迎,是因为这种建筑在建房的时候所采用的是工业化方法,即施工中使用的构件大部分在工厂内完成,对于需要使用的构建运到施工现场,经过技术人员按照设计图纸拼接后可安装在建筑结构上。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构件应牢固连接,以确保建筑物的可靠性。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在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后按照三维设计图拼装,取代传统的按照二维平面图进行浇筑施工和现场拼装的方式。这样,建筑的外观就与传统方法建造的房子一样,施工方法却截然不同。预制装配式建筑应用BIM技术,缩短了施工现场的工作时间,减少了用电、用水和人力资源,简化了施工过程。此外,还可以减少各种污染物,减少了垃圾量,避免了施工环境的污染,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非常有利。

2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介绍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加快。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施工采用装配施工方式,在生产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运行机械装配线的方式,对于零件的生产不再采用人工操作方式,使得零件有更高的精度,确保每道工序符合有关的规定,建筑结构的各个部位得以改进,工程施工质量有所提高[1]。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施工都采用装配模式,施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整个施工过程按照一定的产业流程进行,部分结构零部件在工程中完成,实现了施工标准化操作,使大部分生产环节比传统的施工模式更加完善,当然这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施工中采用工业管理模式,结合现场施工管理,使施工项目既实现了现代化,又实现了自动化运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是,采用预制模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现状来看,已经实现了半自动作业模式。与手工生产操作相比,这种生产方式的速度更快,生产质量有所保证。所以,建筑施工中整体化操作,使得施工的进度加快,缩短了施工时间。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与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模式相比较,工期大大缩短,原材料的使用量明显减少,由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3.1预制吊装施工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对于预制外墙板要使用车辆运输到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将外墙板的数量清点正确,对编号都要核对好,外墙板使用专用的吊具,将其吊到建筑结构上,放置在指定的安装位置。施工人员对外墙板初步就位之后,将临时的支撑系统设置好,还要采取必要的固定限位措施[2]。外墙板与楼层面限位固定的时候要做好清点工作,对编号进行核对,防止产生错误。当预制楼梯运输到施工现场并清点完毕,对编号予以核对,使用专用吊具将预制楼梯段运输到预安装楼的板位置,由施工人员安装就位。3.2墙面施工技术。应用预制装配式技术,主要的目的是实现绿色施工,对工程的整个建设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如此形成一个科学化的管理模式,避免管理不当造成材料和资金的浪费。在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过程中,采用综合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导致资金投入量增加。在承重墙建设以及剪力墙建设中应用BIM技术设计和施工,流程简化,工程建设效果更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工程施工中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从建筑结构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墙体建设,应用BIM技术规划建筑结构,根据立体化、透视化的设计图进行拼接,在加工部件的时候可以测试承重能力并对所获得的数据精确分析,对于不当之处适当调整[3]。在墙面施工的过程中注重绿色化,将预制装配式模式发优势发挥出来,结合使用BIM技术可以避免拆除重建,可以一次性成型,同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施工效果良好。

4应用BIM技术实现绿色施工

4.1应用BIM技术设计模型。工程项目部在施工的初期阶段将BIM应用小组建立起来,应用BIM技术设计预制装配式建筑模型。将BIM技术应用于施工实践中,就是通过运行工作软件进行设计,主要使用的软件包括Autodesk、Navisworks、Revit、斯维尔二维算量和广联达场地布置等,所设计的模型惟妙惟肖,而且是立体化呈现,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每个细节出现问题都能够及时修改,方式施工中发现予以返工,由此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保证工期[4]。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用BIM技术,考虑到建筑的主体结构所采用的是框架结构,以屋面护系统和墙面护系统为主,按照绿色理念,外覆双曲造型所使用的铝板幕墙和玻璃幕墙。按照BIM模型,就是将各种构件拼接起来,构成多种形式的实体[5]。节能与环保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中心筒部分施工中,工序复杂,难度大,对施工精度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这种情况,BIM小组运行BIM建立模型的时候,以树权部位的二维模型为主,临时支撑间距在设计的过程中计算出来,根据计算的结构排布支撑,还要与施工进度计划相结合,对施工的工序进行四维施工模拟。应用BIM模型对施工技术进行交底,避免设计与现场施工存在不符之处,保证施工质量。4.2设置临时支撑。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屋面的结构安装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将屋面的梁挠度减少,在进行树权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临时支撑设置好。在确定临时支撑型号的时候,需要根据受力计算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整体受力,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之后,按照设计图纸将临时支撑拆除,如此可以起到转换受力体系的作用[6]。某建筑工程的上施工中,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屋架的下方所设置临时支撑,所选用的材料为钢管,规格为152mm×5.0mm,材质为Q235,钢支撑的高度介于3.2m~5.5m之间,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选择。钢支撑之间的距离设定需要根据钢梁跨度进行布置,介于3.5m~4.8m之间,在支撑的上部与屋架梁底部可以采用钢接的方法,这种连接方式比较简单。支撑的下部如果不在树权部位,可以将型钢连接到混凝土结构,型钢的规格为H200mm×200mm×8mm×12mm,使用膨胀螺栓连接,支撑钢管连接到型钢件上,采用刚性连接的方法。与树权部位交接的部位,可以直接在主杆件的顶面连接。由于螺栓在圆管的外侧布置,整个结构更加简洁,而且节省了材料[7]。4.3应用BIM技术模拟施工应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是BIM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操作,对施工的现场情况都能够模拟操作,发挥虚拟建造技术的作用,通过操作软件构建模型,合理设置时间参数,在计算机中操作虚拟软件就可以将头脑中形成的思路用模型体现出来,然后进行虚拟操作,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操作。在工程项目建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成本[8]。比如,当某工程没有按期完成工程造成的损失,施工中存在材料浪费的问题等,使用BIM技术就可以实现虚拟软件建造,对工程设计图进行模拟操作,合理规划施工的每个环节,将施工中所存在的难点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都能够展示出来,从而对施工过程管理予以优化。在进行异型树权钢结构施工之前,需要将BIM模型建立起来,还要进行模拟操作,对每个设计环节在施工中的效果都能够体现出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避免施工中产生问题导致不良后果。工程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协调,具体的实施中,就是应用三维信息模型实施管理。立体化的施工设计图发挥指导作用,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施工现场解决,避免施工中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导致返工。展示三维信息模型的时候,就是将工程项目的各项指标综合,使得工程施工现场的各项数据全面呈现,BIM软件的运行中可以起到有效协调的作用[9]。同时,应用BIM技术还可以实现精细管理。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使得复杂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打破了原有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而是从整体施工高度角度出发展开,如果存在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作出调整,由此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各个施工环节都能够合作进行,相互配合良好。发挥BIM技术的作用,可以使得复杂的设计问题和施工问题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对于问题的处理简单化,确保整个的施工中发挥设计图的指导作用,各项工作更加有条理。具体的应用中,就是发挥BIM技术的作用,通过实施模拟对施工现场优化管理,对施工现场的障碍快速解决,施工质量有所保证。

5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发挥优势。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筑施工的能耗大、资源消耗量也大,而且往往工期比较长,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结合BIM技术,使传统施工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如此,建筑工程更加完善,使建筑业的发展符合中国绿色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谭道君,张树潮.BIM技术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装饰,2019(11):134.

[2]张黎.BIM及RFID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9(5):20+110.

[3]曾浩,梁文锦.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居业,2019(2):39.

[4]贺红伟.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20(11):112~113.

[5]周乐.探索BIM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住宅设计中绿色节能的应用[J].华东科技(综合),2019(8):1.

[6]邓昌丽.探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下),2019(11):314.

[7]黎睿.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建筑与装饰,2020(11):92.

[8]彭聪,李杏,乔亚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应用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12):173~174.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

0引言

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技术的提高,建筑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以现场为主的建筑产业并不能满足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理念。建筑产业化是指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构件的工厂化,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来实现高效、环保、安全寿命长的建筑施工方法。

1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1.1 国外的发展

19世纪末期,欧洲首先提出预制混凝土墙板结构,并在一些工程中得到应用,但早期预制墙板结构多用于非结构构件[1]。十九世纪末,预制混凝土传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二十世纪初,预制混凝土传到美国[2]。预制混凝土的大发展是在二战结束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重建使得苏联、英法、及东欧一些国家出现住房紧张、资源紧缺、劳动力不足、工程量急剧增加、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减轻劳动强度,逐步开始推行装配式建筑,使得预制装配式结构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首先在法国被提出,但Koncz教授创建的Koncz体系则是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的代表;到20世纪60年代,装配式结构成为某些国家的主要建筑形式。从50年代开始,瑞典受法国影响开始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自主开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工业化体系。将各建筑部件的规格尺寸、连接逐件纳入瑞典工业标准(SIS)。目前为止,瑞典大约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建造成住宅通用体系。

在国外,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多用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欧洲国家( 如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等)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可达16~26层,而日本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一般在10层以内[3],并且该结构形式在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例如墨西哥智利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的很多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几乎没有破坏,或者修复设备连接后可以马上恢复使用[4]。

1.2 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预制装配式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用于工业厂房、办公楼等建筑,我国借鉴前苏联经验,在重点工业建设中以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为重点开始发展建筑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曾提倡建筑实现三化,即工厂化,装配化,标准化,在这一时期,预制混凝土在我国发展迅速,在许多建筑领域被普遍采用,为我国建造了几十亿m2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到 80 年代末,全国已有构件厂数万家[5],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 2500万 m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建筑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建筑体系,应用普及率达70%以上。兴起中国第一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预制装配结构的造型单一、防水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不足、抗震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不够等问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逐渐减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逐渐退出国内建筑市场,进入低潮阶段。

进入21世纪后,装配式结构的优点重新得到重视,并且随着建筑节能减排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及要求,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正在逐步升温,并且在一些试点项目中得到应用。近年来,万科公司、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住宅集团、黑龙江建设集团等被批准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通过研发创新,建造了多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试点工程。2007年12月国内首批预制装配式节能环保型住宅――上海浦东万科新里程住宅楼工程竣工[6]。另外,哈尔滨新新怡园小区4#、5#和洛克小镇14号楼,北京市丰台区万科假日风景项目D1/D8号楼,中南控股开发的四幢全预制装配式短肢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均为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7]。

2 建筑产业化的优势

2.1 节能减排

传统的现浇结构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木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对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的前提下,解决传统施工中带来大量的噪声和粉尘的污染迫在眉睫。通过推动结构构件的标准化、产品化,让结构的构件在工厂中加工出来,再运往施工现场,极大地减少了现浇建筑施工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了建造能耗,实现低碳建筑的发展要求。

2.2 解决人力资源紧张问题

由于人口持续减少等原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之人工成本也渐渐增加。在建筑工程总费用中,人工费用占较大的比例,迫使建筑企业向产业化转型。如果将施工中的大量现场工作转移到工厂中完成,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现场人员冗杂的问题,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解决社会矛盾,建筑产业化在未来必然会取代传统现浇结构。

2.3 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

在现浇结构中,构件会因现场的多方面因素而产生误差,质量上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如果较多的产品在工厂中加工,有一套较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就更容易满足质量要求,尺寸更加精确。

2.4 缩短施工工期

较短的施工工期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和抗风险的能力。装配式结构中可以省去大量需要养护的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3 建筑产业化的趋势

3.1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主要应用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而在其他省份还应用比较少,是由于装配式成本比现浇结构更高。目前人工成本大约占到建筑成本的20%,但随着人工成本的比重逐渐增加,未来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的成本差会逐渐缩小。

3.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大多数预制厂的标准还都停留在企业标准,难以推广。推行建筑产业化还需要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完善,对产业化构件产品的质量控制还需要更严格的控制监管体系。

3.3完善产业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也都较大,具有较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是我国实施完善产业化较合适的区域。加强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与构件生产相配套的设施,从而也带动机械、材料等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5):131~133.

[2] 吕西林,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12.

[3] Ned M. Cleland. Design for lateral force resistance with precast concrete shear walls[J].PCI Journal, 1997(5):44~64.

[4] 薛伟辰,王东方. 预制混凝土板墙体系发展现状[J].工业建筑,2002,32(12): 57~60.

[5]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5):131~133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政府及企业各部门逐渐提高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关注力度。为保证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加强对国内建筑行业转型工作的思考,运用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价方式来辅助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确保在施工环节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能够满足工程所需,转换原有的施工管理方式,找寻安全风险因素所在位置,避免存在施工质量问题。

1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1.1安全风险指标与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

1.1.1人员与机械设备评价指标机械设备与劳动力作为装配式施工的重要组成因素,员工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安全教育与培训、从业人员质量;机械设备的选择、安拆、养护以及维修等环节在工程质量管控期间发挥出重要作用,可加强对管理因素的了解(如图一所示),落实员工管理与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通过网络环境的宣传来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水平,发挥出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实质作用,根据吊具的选型及数量来稳定构件生产环节,使机械设备在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环节高效应用,满足各项工作的连贯性要求,规避此工程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1]。

1.2建筑工程内物料评价指标

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所实际的物料种类较多,工作人员需通过预制构件、临时支撑系统、施工工具来保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其整体质量进行勘察,在质量满足安全标准会开展后续工作。因此,建筑工程内物料评价指标可规划为构件运输及安置、构件生产、工具应用以及临时支撑系统四个方面[2]。1.2.1构件运输及安置根据构件类型进行分类,制定完整的预制构件运行方案,使其在运输环节不会受到环节、运输设备及台架影响,加强运输防护措施的应用,避免构件出现破损、变形以及断裂;根据施工现场配置设定专用堆放场所,按照不同规格、种类、施工次序划分所需摆放位置,降低构件倾覆概率,以提高其应用性能。1.2.2构件生产可通过预制构件的方式来掌握此项系数,以混凝土、钢构件为例。在操作前期承包部门需根据自身资质来制定完整的管理方案,保证内部安全机制的合理性,结合各单位的规模进行分析,检测构件的实施状态,实现对建设单位的监督,使检查工作可以顺利开展。设置驻厂监理人员来对各环节进行监督及管理,若存在隐蔽操作,可在监理签字后实现浇筑,保证成品构件能够满足工程建设所需,运用盖章签字的方式来提高施工环节的整体安全,确认好各项标识后即可出厂。1.2.3工具应用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预制构件的安装较为重要,内部连接构件种类较多,可通过分析的方式来实现对各个区间操作质量的验收。其中包括螺栓、钢筋、灌浆套筒等常用构件,需在一一检验后应用在施工环节,确保施工工具符合国家建筑施工标准,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来增加后期的设置,以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内的连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在吊装期间吊索、吊架以及吊具也需在安全验算后进行使用,通过定期检查,抽样调查的方式稳定工程的运行状态,保证其整体质量。1.2.4临时支撑系统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思考,保证吊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稳定安全装置的运行状态,使临时支撑系统的设置与施工安装预制方案相协调,根据内部结构来计算各项参数,保证审批、审查及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外挂脚手架环节[3],临时支撑系统强度不达标,则无法保证构件的平衡,增加安全事故出现的频率。

1.3建筑工程内技术评价指标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效果更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施工工艺也即将面临革新,展现出此技术的优势。基于此技术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组织设计方案制定以及节点和结构的安装方面。通过施工现场勘察,策划设计文件的方式来实现施工现场全局性的勘探,发挥出科学编制的合理性,结合实际工程所需进行思考,保证吊装、新工艺、专项施工、防护支护方案执行的效率,根据此技术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掌握节点及结构框架的稳固点所在,使点支承式连接、钢筋浆锚搭接等相关工艺可以顺利开展。

1.4建筑工程内环境评价指标

在建筑工程实施前期,良好的施工环节作为安全分析评价工作的辅助因素存在。为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人员不仅需对现场环境进行勘察,更需对自然环境以及环境进行考察,以此3项指标作为重要的安全评价环境影响因素。1.4.1施工现场环境主要表现为工程运行期间的施工文明,其中包含围挡设置、安全标识、卫生条件、材料堆放、粉尘状况、废气物料、废水排放、噪音及振动控制[4]等施工现场的文明。1.4.2自然环境可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状况进行改变,其对员工的施工所带来的影响较大,风、雨、雪、雾等自然现象都会对施工现场带来影响,制约吊装等作业的开展,施工人员需结合实际气象因素进行分析,如5级以上风力条件下不施工,维护员工的自身安全并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1.4.3环境装配式建筑工程对施工环境的要求较高,需结合周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加强对此区域治安、电压、电网[5]等状况的分析,在满足项目开展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以降低安全风险产生概率。

1.5建筑工程内管理评价指标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与安全管理期间,各部门需严格遵循国家、政府及公共机关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按照此过程来开展后续工作。在此背景作用下,管理评价体现在安全管理措施、质量管控、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安全事故预防等方面。1.5.1安全管理措施建筑工程的实施需严格遵循行业法规及国家法律,保证所执行工作的规范性,根据现场要求来策划实际编制,辅助工程运行方案的设定并组织施工设计工作的开展,满足上级规划出的流程安排,使操作人员通过专项方案审批、审查的方式来进行工作,确保每一份文件都在盖章完毕后开展。这样可保证现场操作与文件方案的一致,实现安全技术的交底工作,运用书面的形式将各类文件进行分类及记录,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方便后续安全风险评定工作的开展。1.5.2施工质量管控工程项目部门需履行岗位职责,控制安全检查制度的运行方式,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各环节工作进行检查,了解各部门项目质量,通过记录表的填写方式来降低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通过时间、措施及技术转换的方式来对各项操作进行修正,运用二次复查的方式来提高此工程运行的合理性,进而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1.5.3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在项目工程开展期间需明确各环节的责任机制,划分总包单位的岗位职责,通过各方之间的商讨来保证此项目的质量与安全,落实员工岗位职责,实行安全防护工作,保证分工的明确,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并让员工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来开展后续工作,保证构件厂家所生产产品的合格性,若需应用在装配施工中需提供相应的检验报告,证明构件生产及运输工作的合理性,通过全过程的监控来运行安全生产程序。1.5.4安全事故预防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运行需秉承着“安全第一”的操作原则,通过对安全事故的预防来规避在项目运行期间所遇风险,提高员工对自我安全的重视,在最大程度降低对质量带来的影响,设定预制应急方案,保证预案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实现对各项工作的防护。

2AHP—ABC评价模型测定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所产生的安全影响因素较多,为保证各项参数及指标设定的合理性,需结合实际工况进行分析,掌握不同环节的指标差异。基于AHP层次分析方式进行分析,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相关指标的测定,掌握施工环节的权重所在,利用ABC的分类方式实现对各区域风险的评定。这样可理清重点风险、施工管理风险等产生的区域,利用模型算法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行勘察,发挥出其实际参考意义,保证建立评价、综合风险值集成、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项目工程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掌握综合评价因素所在,规划出6个一级安全分析评价指标:机械设备(R1)、人员素质(R2)、管理(R3)、物料(R4)、技术(R5)以及环境(R6)评价指标。可结合二级指标来将综合风险值集成工作进行转换,根据装配式建筑现场的检查工作对安全风险进行打分,利用算法F=E-(10-G)的方式计算出二级指标权重。其中F作为准则层的基础综合风险测定值;E为指标层权重;G为从1-10的指标风险值。这样可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准则层数、指标数来掌握此环节的安全风险指标。一级评价指标内的权重值可通过分层的方式进行设定,由装配式建筑施工内的专业人士进行判断,构建出完整的评价指标矩阵,通过基础算法来实现内部权重的继承,这样可以规划出变量因素为R={R1,R2,R3,R4,R5...}2.1.4ABC分类法的在安全风险评价环节的应用ABC分类法(具体以A、B、C的风险等级方式排列)可在二级指标权重设立完毕后开展,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来将内部风险进行分类,掌握风险程度并将其规划为三级,利用数据收集集成。信息分析的方式了解二级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可得出,总权重在70%以内划分为A级风险,90%以内为B级而95%以内为C级。以机械设备评价指标的风险打分工作为例,将打分项目分为:机械设备的选择与安拆、安全防护、养护三个方面,根据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实现对各个区间工作的控制,避免A级风险的产生,让管理人员提高对A级风险的重视并将划分规划为重点进行管理,实现对各区域工作的防护;B级风险隶属于次要风险,可对施工人员给予相应提示,掌握安全风险源所在,加强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有组织性的危险防控计划;C级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划分为一般风险,辅助管理人员作为风险预防与参考即可。

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的实例分析

本文为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的完整性,以装配式住宅小区为测评实例。若此项建筑占地面积为4.1万/m3.规划出装配率为72%,地基所用面积为1.2万/m3。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来聘请施工单位,利用技术人员对不同风险指标进行测定,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打分(具体评价指标如表一所示),这样可以规划出此项建筑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保证装配式施工质量,实现对其中风险值的把控。由图一可知,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工作人员需对人员、机械设备、物料、技术、管理以及环境等指标进行安全风险测评,保证其在运行过程中层次权重的整合力度,确保通过一致性检验环节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使各区间参数能够与实际建筑工程相协调,根据图中的二级指标来分析安全风险参数并运用基础分类的方式来实现对综合风险值的评测。这样可用ABC分类法来对风险值进行测定,运用计算的方式来实现对风险点的测定。以此来保证安全防护措施的满足,使技术水平、员工操作能力、设备养护及维修得到一定的提高,将重要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归为A类;工程操作人员综合素质,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工作,临时支撑系统,装配式施工中的设备选择与安拆,施工质量及检查以及构件生产等方面规划为B类安全风险;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其他施工安全影响因素规划为C类风险,以此来通过不同级别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测定,这样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操作,使工作人员严格遵循上级领导所下达的指令,开展具有安全保障的管理措施。由此可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可增加科学技术在此期间的应用,保证此项工程的实际质量并通过科学评定的方式来实现对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量化,通过层次算法来引导管理人员开展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工作,掌握在工程运转期间各项操作的主次之分,制定指标权重的运行方案,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评定,进而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减少在施工环节的安全风险因素。

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化;装配式;建筑设计;策略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一些大型建筑工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筑行业开始逐渐涉足于生态环保建筑施工中,而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得到了支持发展,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1装配式建筑分析

1.1装配式建筑发展

如今,随着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建筑行业开始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这种建筑设计与工程生产相吻合,同时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发展,使我国建筑设计更为先进化。装配式建筑是:指采用部件部品,在施工现场以可靠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建筑。其构件要符合安全化、规范化等要求。这种建筑方式工期较短、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在节能、节材和减排方面的成效已在实际项目中得到证明,是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行的产业化建筑方式。17世纪美洲移民时期,使用木材拼装房屋,这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前身。1851年伦敦用铁骨架嵌玻璃水晶宫,这也是国际史上第一个大型装配式建筑。二战后,欧洲等国家房屋被大量破坏,因此,住房成为当时最需要的物品,这就要求很快生产出质量好的房子,从而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升版体系、大板等得到发展,实现了工业化的进步。不过当时由于我国技术水平、经济基础上的不足,使得装配式结构体系未能得到推广。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多数区域开始应用预制产品,但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研究上仍然涉及不足,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缺少理论依据,使得装配式建筑发展未能得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设计具有稳定性强、安全性高、效率高、绿色环保等特点,能够确保结构构件质量,施工工期短、无需较高的技术水平;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并且提高了建筑工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1.2装配式建筑特点

①装配式建筑中建筑材料全部可以在车间生产制造,构件包含:阳台、空调板、外墙板、楼梯、内墙板等;②施工场地装配作业从而降低传统现浇作业;③实行一体化的建筑装饰模式,实现室内装饰与建筑主体施工同步进行;④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具有信息化、标准化特点,构件具有标准性、规范性、效率高特点,降低了成本输出,能够与工厂数字化管理相符合,装配式建筑性价比较高;⑤具有生态环保的效果。

2装配式建筑设计方法

2.1技术设计

装配式建筑中,技术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单位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对工程的外在环境条件、成本、目标等有深入的了解,进而确保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规范化,主动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双方经过研究进而制定出一套可行性设计方案,为后续装配式建筑提供参考。

2.2构件设计

根据装配式建筑技术设计,对平面、立面进行优化设计,在保障装配式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秉承着少规格、多组合的构件设计原则,使建筑符合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在立面设计阶段,需要对不同结构构件进行着重分析,根据装配式建筑特点设计出不同的立面结构。

2.3初步设计

以专业技术要求点为依据,做好协调设计;根据建筑要求设计现浇底部层数;对不同专业管线、以及设备预埋位置进行考量,进而选择适合的预制构件;注重建筑项目的稳定性、价值性,对建筑施工时间、质量、所需费用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法。

2.4施工方案设计参照初步设计技术方法、内部装饰部品、预制构件的设计参数,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不同专业的预埋预留构件作已全面考量,注重装配式建筑中隔声、防火的设计。

2.5构件加工设计

在进行构件加工过程中,生产厂家需要与设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生产厂家根据设计要求加工构件,设计人员需要向厂家提供构件的大小、类型等。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预制构件在建筑施工场地的固定和安装孔、吊钩等设计。

2.6预制构件设计

装配式建筑在预制构件设计过程中,需要秉承着标准化、模式化理念,尽可能减少使用构件,保障构件的精准化,降低项目造价;装配式建筑中开洞、降板等环节可以选择现浇施工方法,对构件吊装、运输加工、生产进行综合考量。构件需要具有防火、耐久效果;在构件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构件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如果构件尺寸较大,可以增加预埋吊点、构件脱模数量;根据不同的隔热保温需求,设计符合要求的外墙板,满足空调要求;在进行建筑物中非承重墙设计时,需要选择具有一定的隔声效果、便于安装、较轻隔墙板,根据不同的功能,对室内进行功能划分,保障建筑结构、非承重隔板连接的稳定性、牢固性。

2.7构造节点设计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构造点的设计。对于外墙门窗洞口、连接缝隙等防水性较低的材料,其构造点需要具有耐久、力学、物理等性能;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对构造点设计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体现节能效果;采取构件防水、材料防水相融合的方式,科学设计外墙板垂直缝,参照不同外界环境设计适度的接缝。例如:地震、风荷载等。

3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行业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的进步,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设计符合建筑施工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进步也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超辰,徐霞,张莉,王森.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SWOT分析[J].建筑经济,2015(02).

[2]齐宝库,张阳.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3]杨仕文,徐霞,王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关键节点及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J].企业经济,2016(06).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预制混凝土构件、住宅建筑、住宅产业化、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PC)(PrefabricatedConcrete 缩写),其工艺是以预制混凝土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结合部分现浇而形成的混凝土结构。PC工程在当今世界建筑领域中,作为新兴的绿色环保节能型建筑在海外得到较普遍运用。

一、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施工,从搭脚手架、支模、扎筋、到混凝土浇筑,多数工作由手工劳动完成。现浇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存在着:噪声扰民,粉尘污染;模板周转材料消耗大;施工人员多,手工劳动多,劳动强度大,且熟练程度要求较高;施工速度慢,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混凝土外观及内在质量控制难;现场的建筑材料浪费严重等缺陷。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用各种轻质隔墙分割室内平面,房间布置可以灵活多变。

2、施工方便,模板和现浇混凝土作业很少,预制楼板无需支撑,叠合楼板模板很少。采用预制及半预制形式,现场湿作业大大减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少施工扰民,更可以减少材料和能源浪费。

3、建造速度快,对周围生活工作影响小。

4、建筑的尺寸符合模数,建筑构件较标准,具有较大的适应性。预制构件表面平整、外观好、尺寸准确、并且能将保温、隔热、水电管线布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结合起来,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5、预制结构工期短,投资回收快。由于减少了现浇结构的支模、拆模和混凝土养护等时间,施工速度大大加快,缩短了投资回收周期,减少了整体成本投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并且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同时,装配式结构可以连续地按顺序完成工程的多个或全部工序,从而减少进场的工程机械种类和数量,消除工序衔接的停闲时间,实现立体交叉作业,减少施工人员,从而提高工效、降低物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绿色施工提供保障。另外,装配式结构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 ,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竹木材、废弃混凝土等。

在二十世纪末期,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道路、水工建筑、大型容器等工程结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已经在全世界普及。

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革命 多元化 精准化 标准化 持续发展

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1.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屋建造也可以进行机器化生产,大批量的在工厂或工地制造,然后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组装而形成的建筑,这就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这将是我国建筑、建材业在21世纪即将面临的一次大革命。

1.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最早起源于欧洲,目前为止,西欧和美国地区装配式建筑在混凝土结构中占的比例已达35%-40%,而在亚洲,日本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且装配式建筑在混凝土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50%之多。我国对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兴盛起来, 90年代到21世纪初由于技术等原因陷入停滞状态,而最近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施工技术的提高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装配式建筑被重新启用起来,并以全新的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优势以及与传统式建筑的比较

2.1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优势

(1)降低企业成本。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是由预制工厂批量生产,运达施工现场直接安装,避免了传统施工现场装拆脚手架、模板等繁琐工序,节省了大量人力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工期,人工费和工期的减少也使得成本变得更具有可控性。

(2)保证工程质量。传统的建筑施工现场中,由于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安全和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而装配式建筑施工时,由于施工构件大都是在工厂车间中按模板生产的,比起传统的工人现场湿作业,构件质量更好的得到了保障,而且这些建筑结构的安装有着固定的流程,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实验测定结果显示,装配式建筑结构强度与现浇结构相当,混合来凝结的自我恢复性好,变形能力强,节点区域的抗剪能力也优于现浇结构,这些都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空间设计灵活。装配式建筑基本实现了设计模数化,标准化,组合灵活多样相对于传统建筑设计的承重墙多,开间小等问题,更容易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4)节能环保。在全国的能耗排行中,建筑业的能耗占三分之一左右,传统建筑施工工地产生的粉尘与建筑固体垃圾等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装配式建筑与之相比凸显出了极大的优势--节能,节水,节材,环保。例如,万科集团代建的深圳龙悦居项目,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建设1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测算,节约了标准煤320吨,木材160立方米,减少废水5.4万立方米,施工垃圾约1600吨。

2.2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式建筑的优缺点比较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优缺点比较,如表1所示:

表1.传统住宅和装配式住宅的比较

3.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技术要求

(1)建筑整体需采用高精度的坐标体系,且应预埋标准门窗可随意装卸的高精度接口。只有确立了标准化体系,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

(2)细化精装修技术标准,用基础三维设计软件来解决各种建筑模块和设备模块安装的碰撞问题,合理确定标准化模块,从而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3)积极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住宅建筑品质,并对成本、工期精细化管理,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4.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节能环保发展迫在眉睫。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同时,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装配式建筑各种优点及其绿色发展的理念使其在将来在中国的发展优势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李湘洲,李南.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J].国外建材科技,1995(04).

[2]王茜,毛晓峰.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2(07).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住宅工业化,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1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施工,从搭脚手架、支模、扎筋、到混凝土的浇筑,多数工作由手工完成。现浇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存在着:噪音扰民,粉尘污染;模板周转材消耗大;施工人员多,手工劳动多,劳动强度大,且熟练程度要求较高;施工速度慢,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混凝土外观及内在质量控制难;现场的建筑材料浪费严重等缺陷。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用各种轻质隔墙分割室内平面,房间布置可以灵活多变。2、施工方便,模板和现浇混凝土作业很少,预制楼板无需支撑,叠合楼板模板很少。3、建筑速度快,对周边工作生活影响小。4、建筑的尺寸符合模数,建筑构件较标准,具有较大的适应性。5、预制结构工期短,投资回收快。由于减少了现浇结构的支模、拆模和混凝土养护时间,施工速度大大加快。从而缩短了贷款建设的还贷时间,缩短了投资回收周期,减少了整体成本投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6、装配式建筑,是将构件厂加工生产的构件,通过特定的构件运输车辆搬运到施工现场用机械进行安装的。7、装配式建筑在设计和生产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建筑废料,变废为宝,以节约良田和其他材料。8、在预制装配式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和现代化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工业的工业化大生产

[1]。

2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末期,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道路、水工建筑、大型容器等工程结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已经在全世界普及。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工业化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1950年至1970年是第一阶段,1907年至今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施工方法被称为闭锁体系,其生产重点为标准化构件,并配合标准设计、快速施工,缺点是结构形式有限、设计缺乏灵活性。基本施工方法可分为法国式和瑞典式。前者的标准较低,所需劳动力较大,接头部分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通常称为湿体系;后者的标准较高,接头部分大多不采用现浇混凝土,通常称为干体系。第二阶段的施工方法被称为开放体系,致力于发展标准化得功能块、设计上统一模数,这样易于统一又富有变化,方便了生产和施工,也给设计更大自由。根据预制程度的不同,预制单元可分为:小型构件(如门、窗、梁、柱等),大型构件(如楼板、屋面板、墙等),整间或整个单元(盒子结构建筑体系)。

20世界50年代末,我国开始制造整体式和快拼式屋面梁、吊车梁和大型屋面板等。70年代,预制混凝土空心楼板得到了普遍应用,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南斯拉夫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板主结构体系,既IMS体系。但总体来说,我国的预制混凝土技术比较落后,一方面由于唐山大地震中大量预制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使人们对预制结构的应用更加保守,另一方面,国内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存在着跨度小、承载力低、延性差、品种单一等诸多问题。这些也严重阻碍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

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住宅结构体系是住宅建筑中的支撑体部分。住宅结构形式决定了住宅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建造方式;结构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住宅的经济性和适用性;结构质量直接影响到住宅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住宅结构体系是住宅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今后住宅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改变传统住宅建造方式的关键技术和有效途径。预制混凝土结构是把组成建筑结构的构件,通过相应的专业工厂生产预制,运输到现场,有专业的安装工人现场装配成整体结构。主要优势在于:把大量的构件生产工序转移到工厂制作,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可以大幅度提高构件、房屋的精度和质量,减少现场湿作业,简化聊施工工序,与传统工艺相比,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其主要结构形式有: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大板)结构、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1、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大板)结构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大板)结构是是由于制的大型内外墙板、叠合楼板等预制混凝土板材、构件装配而成,又称为预制装配式大板结构,在在满足抗震设计和可靠的节点联接前提下,其力学模型相当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预制楼板多采用叠合楼板。预制外墙板主要采用实心和空心两种类型墙板。预制空心墙板必须保证结构构件连接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抗震设防要求,在节点设计上必须要满足防渗漏和热工等构造要求,预制实心墙板结构的关键问题,是是如何解决预制墙板之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的接缝,以及水平受力钢级和竖向受力钢筋的连接问题。预制空心墙板结构是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结构技术。在预制空心墙板和叠合楼板装配后,布置受力钢筋,在空心墙板内和叠合楼板面同时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其主要特点是:结构整体性能好,节点构造易处理,预制墙板之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的接缝处理简单,避免出现接缝开裂等问题。主要缺点是需要一定量的现场浇注混凝土,墙板预制的工艺设备要求高,在7度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和高层建筑需解决好受力钢筋的连接问题。

2、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是由预制的梁、板、柱和剪力墙等构件装配而成,也称梁、板、柱体系。预制楼板多采用叠合楼板,预制梁多采用叠合梁。优点:结构受力明确,建造迅速,节省劳动力,节点施工工艺较简单。当节点采用较可靠的施工工工艺时,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设计方法。竖向受力构件可根据需要替换为现浇构件。建筑空间布置灵活,较易实现大空间。缺点:对主筋灌浆锚固要求较高,室内出现凸梁凸柱,外墙维护部分构造相对复杂。

4 结语

住宅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领域,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转变当前粗放型的住宅建造方式,采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建造住宅。才能达到住宅建设的高效率、环境负荷低的目标,实现住宅的高质量、高品质、全寿命。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DEMATEL

Abstract:Prefabricated Building is a new kind of mode of produc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four different aspects ,as the market, economy, policy and technology . Then using DEMATEL model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factors, and find out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Key words:prefabricated building;restriction factor;DEMATEL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建筑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建筑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对资源环境带来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传统的建造方式是粗放式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低碳发展模式,因而,改革建造方式,实现绿色生产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装配式建筑是将各类通用预制构件经专有连接技术提升为工厂化生产,现场机械化装配为主的专用建筑技术体系,其构件的生产、物流和现场作业充分体现出现代建筑产业化特征,是建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和环保,构建“两型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建筑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

一、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能够大大提升建筑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值,由于是采用预制构配件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能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提升了工程建设品质,装配式生产方式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体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缓慢,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从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一)市场因素

1.认识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必须意识先行。装配式建筑参与主体较多,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和社会公众,要想真正发展装配式建筑,这就要求这些参与主体对其有其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理念尚未普及,社会各界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有些地方存在一定的误区,低碳建筑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缺乏市场需求。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比较稀缺,其价格比传统建造方式生产的建筑产品价格要昂贵,加之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缺乏认知,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缺乏市场刺激,从而阻碍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进程。

(二)技术因素

1.模数体系不健全。模数体系是建筑工业化最基本单元和最关键的技术体系,只有实现了模数协调才能进行构件与部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的生产,从而实现不同的建筑体系和构造体系。模数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基础,我国目前形成的模数体系内容还不够完善,模数化协调不足,标准编制的数量仍然不够,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

2.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部品和构配件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装配式建筑生产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对某些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和安装要求精确到毫米级水平,但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科技含量不足,达不到这种水平。整体上看,我国部品体系的发展相对国外建筑业水平较高的国家还较为落后,相关技术标准缺失。因此,加快建筑部品标准体系建设,形成标准设计、规模生产、模数协调、技术集成的部品体系,是推进住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任务。

3.施工难度大。装配式建筑由于是在现场进行组装,很多构件体积大,质量重,而为了满足建筑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在施工上有一些难度,与传统建造方式差别较大,建筑企业对于一些先进的施工方法还未能掌握,造成施工困难,这也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经济因素

1.科研投入不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特别是在发展初期,需要很多基础性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对建筑业的科研投入远低于其他产业,科研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一些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发,也阻碍了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成本认识存在误区。人们普遍的观念是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比传统建筑要高,但是装配式建筑能够提升建筑产品品质,节省使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时间成本;促进劳务升级,降低劳动力成本;能够节能资源和能源,环保效益明显。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装配式建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较高,实际总成本比传统建筑低。另一方面,建筑工业化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发展道路上都经历了性能优势阶段——性价比优势阶段——性价双优势阶段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规模较小,存在短期的成本劣势,导致其难以大面积推广,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

(四)政策因素

1.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针对性不强,约束力较小,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欧美一些建筑产业化发达国家,都是以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来保障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而在我国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推进成效较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导致装配式建筑发展难以大规模展开。

2.缺少政府激励措施。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必然会为此而支出更多的成本费用,由于缺乏一些完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企业往往缺乏动力来参与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他们更愿意维持传统的建造方式,这也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将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9个因子:认识不足S1、缺乏市场需求S2、模数体系不健全S3、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S4、施工难度大S5、科研投入不足S6、成本认识存在误区S7、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S8、缺少政府激励措施S9。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decision-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定量揭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以确定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DEMATEL模型基本原理

DEMATEL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巴特尔研究所学者Gabus和Fontela首次提出的,它是采用矩阵与图论分析分析因素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出各因素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来定量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DEMATEL应用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系统影响因素,设为S1、S1……Sn。

2.确定直接影响矩阵,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查汇总,通过Delphi法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X=[xij]m×m),xij=0、1、2、3、5,分别表示因素i 对因素j 的直接影响程度无影响、影响较弱、影响弱、影响强、影响很强。

3.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得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Y(Y=[yij]m×m),,

4.计算系统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T(T=[tij]m×m),T=Y(I—Y)-1,其中I为单位阵。

5.计算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对矩阵T中元素按行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度,对矩阵T中元素按列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因素i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分别如下:

6.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系统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其中心度;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其原因度。因素i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如下:

三、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DEMATEL分析

(一)数据获取及处理

通过专家调查的方法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各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见表1。

表1 直接影响矩阵表

依据上述步骤,计算出范化直接影响矩阵,运用运用MATLAB7.0软件计算出各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在此基础上计算影响因素体系中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见表2。

表2 综合影响关系表

(二)结果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影响度较大的因素为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S8、成本认识存在误区S7、科研投入不足S6,说明了这些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应加快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政策、法规建设,加大科研投入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被影响度较大的因素为认识不足S1、科研投入不足S6、成本认识存在误区S7,表明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也同时再次反映了加快科技研发对助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性。中心度较大的因素为成本认识存在误区S7、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S8、科研投入不足S6,说明这些因素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应引起着重的关注。原因度较大的因素为模数体系不健全S3、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S4、施工难度大S5,说明技术标准深刻影响着其他因素,完善行业标准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而建筑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我国建筑业目前总体还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运作阶段,已成为影响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建筑业就必须向低碳转型,改革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建材生产过程,建筑产品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实现全程的减碳行为,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李纪华.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郑群山.公租房建设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张巍,吕鹏,王英.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