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设计的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舒适度

1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

1.1室内设计

依据建筑设计提供的空间环境理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对建筑中的内部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布局,通过对多种技术方法和艺术手段的应用,对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考虑,从而指导空间美学,最终打造出一个符合人们心理要求和生活需求的内部环境,使建筑内部环境变得更加舒适、艺术、合理。

1.2建筑设计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一方面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上的需求[1]。建筑设计是在原建筑基础上,为人们提供建筑实体组合、不同性质的内部空间。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外部的空间环境改变。此外,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要与建筑物相匹配,在建筑的实际功能中能够满足应用的需求基础上,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要求。

2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

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建筑学内容,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分离。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并且无法分割[2]。一个良好的建筑由内空间设计、外空间设计两个部分共同组成。虽然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建筑设计是建筑需要做的全部工作,并且注重综合性。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的合理安排;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外部条件间的相互配合;建筑外部构造方式;建筑内部与外表的艺术效果等[3]。室内设计针对建筑室内具体空间环境的详细处理,通过对室内空间造型、色彩、照明、装饰等各项内容,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筑设计与空间设计两者之间关注的重点不同,同时在综合性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1)室内设计要在建筑设计的支持下完成,也可将室内设计看成建筑设计的深入与延续。两者可以用工作阶段的不同进行划分,将建筑构架是否完成作为界限,完成前为建筑设计,完成后则为室内设计。很多时候,建筑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但是室内设计则不同,室内设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物的内涵以及审美意义都会发生巨大改变。(2)室内设计涵盖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延申。从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室内设计包括的内容有:室内装修设计、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等多项内容,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各项内容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确保设计的合理性,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

3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存在的联系

3.1从设计过程入手,分析问题

由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要同时进行,由于建筑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不及时,在具体施工中,经常需要对建筑进行补充或拆除,导致人力、物力的大量损失,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经济因素。经济会对建筑造成直接影响,充足的资金,是确保工程能够在工期内,保质量完成的基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筑设计师在努力的设计也是徒劳,资金存在问题,施工方无法依照设计施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装修和装饰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筑在设计阶段要有较高的标准,否则无法对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弥补,最终将会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2)业主干涉。业主干涉是建筑工程中十分常见的一项内容,虽然业主干涉的初衷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4]。但是多数业主都的不具备专业能力,其对设计的理解不全面,无法从宏观方面理解建筑设计的整体功能,会给设计师提一些不好的建议,最终导致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无法全面落实,设计方案的连续性被打断,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将变得不完美。(3)设计师在认识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在设计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致使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是如果建筑设计过程中,室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表现的思想存在差异,将会使整个建筑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4)设计不匹配。建筑行业针对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在程序上是先开展建筑设计,待建筑的主体施工结束后,再进行室内设计。进行室内设计时,建筑设计已完成,无法更改。室内设计师无法通过与建筑设计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导致建筑室内外出貌合神离的情况。(5)空间功能的改变。建筑空间功能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前期设计思路出现了问题,建筑的实体建成后无法对其进行更改,只能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变,这也增加了建筑室内设计的难度,再完美的室内设计,也无法弥补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3.2从防范实施过程入手,提高设计质量

现代建筑施工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建筑主体施工要先于室内装饰施工,两个施工阶段全部完成后,才能构成以一个完整的建筑,具体施工中会面临许多工序环节、工种,因此要对各项内容严格管理。例如,某大厦500多米高,在具体施工中,不能等建筑主体结束后再对建筑的内部进行装修,要在建筑下部主体的强度达到一定要求后,便开展下一步施工,各个环节要紧密相连,如果一个部分发生问题,工程的整个工期都会受到影响,并且费工费料。由此可见,在方案实施阶段,要协调室内设计方案与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师在工作中受权责限制,无法对施工进行全程监督,因此要有效的执行方案,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业主要求。

4结束语

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对于建筑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要相互协调和统一,在创造设计作品中,要将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建筑在色彩、风格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达到一致,提高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

作者:龚燕霞 单位:广州红川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永昌,苏宏志.建筑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室内设计过程[J].室内设计,2005,(1):2-9.

[2]徐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在“时空”维度中的关系[D].河北大学,2007.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创新;必要性;对策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新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层出不穷,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在内容上、模式上、方法上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偏低。当前培养创新、开拓、进取、求实的人才是建设计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对建筑设计教学进行恰当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当前建筑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建筑设计思想和理念层出不穷,对现代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工作却显得相对滞后,亟待优化和创新。中国传统的建筑学教学实行的是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两个系统并行,设计教师与相关基础理论课教师之间极少配合,这就使得建筑设计教学形成独木难支的局面,难以对学生实现循序渐进、系统科学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明显滞后于当今建筑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和国内外建筑界交流的日趋频繁,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受国外思想和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从中吸纳先进经验并对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成为当前推进我国建筑设计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对策

2.1 处理好建筑设计与辅助课程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建筑教学计划安排目前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模式,授课的进行是依照自行设计的教学体系。对于建筑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大纲的确定,作出了较为周密的设置及安排。我们把建筑教学课程作为确定教学大纲的基础。力求建筑设计的技术与确定的课程的时间、内容、厚度与设计课程相协调,做到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由此努力使本专业学生的课堂知识与历史内容进行整合。在设计课程教学之初,就要请有关的历史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讲受相关的建筑历史知识,比如,构建色彩、建筑的空间形态等等,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掌握老师所讲授的这些历史知识,对建筑设计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由于学生对建筑设计与民俗的关系产生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在建设设计过程中,应该请相关的建筑历史教师和技术教师结合建筑需要,在设计的三个重要阶段即初期、方案修改期、方案定型期,进行辅导授课,课时应该在时次左右。只有建筑设计教师对学生作学习辅导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实的需求,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了,学习的形式自由了,他们能够直接向专业的教师请教,并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了学习的质量。

2.2 提升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合理性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在学习上缺少自主性,他们的设计都是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指导、修改及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为了得到好的学习成绩不得不迎合老师,做出毫无创新性的设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难以得到培养。也就无法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要结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个性特点、已有知识等等诸多因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首先,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民主、平等、合作、引导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不要在设计教学中以主观的思想,限制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进度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思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注重学习的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创新,让学生在设计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其次,互动在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需要有有效的互动,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生生之间的互动对思维的扩展和灵感的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共同交流分享在设计中的经验、体会等。营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气氛,通过自由答辩、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设计的观点等,让大家共同学习、讨论。由此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集思广益,相互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2.3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建筑设计教学最终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对建筑设计有用的实用的人才,最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应与当地优秀设计院寻求合作,为学生创造参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并邀请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到学校举办讲座,将其多年实践经验所积累的新的体会传授给学生。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一些设计项目,使其了解建筑设计的总体流程,从中积累实战经验。

3 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优化建筑设计相关专业课程,提升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相关院校应在认清建筑设计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改革建筑设计教学工作,通过提升建筑设计与相关辅助课程的协调性,优化教学模式,和强化实践教学等措施不断提升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实践和就业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谭韵.浅议建筑设计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培养[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5):26-26,30.

[2] 史艳红.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3):15-16.

[3] 李相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112-113.

[4] 孙跃杰、刘长飞.建筑专业本科设计教学深度初探[J].中外建筑.2013(8):44-45.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BIM技术;应用;发展

目前BIM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有效的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要重视BIM技术的运用,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建筑产品。

1.BIM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BIM主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建筑信息进行处理,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不同层面的含义,建筑组织设计人员对BIM的概念理解不同,所以在BIM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结合建筑设计的要求,部署合理、科学的建筑工作[1]。

我国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方面可以对BIM技术进行评价,从实际应用的现状中总结发现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基于此,BIM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生产效率、节约建筑投入成本,缩短建筑工期。近几年,经过我国建筑人员的不断研究,BIM技术逐步为我国建筑行业知晓,我国很多具有资质的建筑行业分别成立了BIM技术小组,以此深入到不同地区的建筑设计工作中,对其设计思路进行指导[2]。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的步骤主要是:建筑项目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维护等,每一个阶段的施工和设计都会应用到BIM技术。首先,建筑设计人员会利用BIM技术设计出建筑软件,用BIM核心建模软件对建筑设计的内容进行审核。然后,确定BIM技术层面,提供建筑管理服务体系,可以提供各种资讯服务,用来解决建筑设计难题,最后,确定BIM技术使用的用户类型,建筑设计人员要积极学习BIM技术,把BIM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工作中,建筑和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活动会应用到BIM技术内容[3]。

以上的分析可以充分体现出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建筑设计工作人员要对现有的建筑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建筑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并积极组织设计人员应用BIM技术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处理。当然,BIM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建筑设计人员要懂得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体现出BIM技术的优势。

2.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设计中发展的障碍

2.1来自BIM技术设计中的障碍

建筑设计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设计单位使用BIM技术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基础、同一工种之间的相互协作、建筑师与工程师设计理念的不同。设计单位使用BIM技术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如果设计者不能领悟到BIM技术的精髓就很难驾驭技术要点,同一工种之间的协作存在很大的难度,这也会影响到建筑设计的水平,建筑师与设计者对于BIM技术理念的了解不同,很容易扭转建筑设计的思路[4]。来自BIM技术设计中的障碍严重影响了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前景,基于长远发展目标,建筑设计者还是要认真学习BIM技术内容,明确BIM技术应用的特点。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但是要想BIM技术要想更好的应用在建筑产业中,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设计非常有难度,同时,BIM技术要想更好的与建筑工程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还需要在建筑管理的一定范围内,对BIM技术进行模拟。

2.2来自专业应用软件的障碍

为了提高我国建筑设计水平,很多设计者会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设计内容进行调整,使其可以达到先进设计标准,但是众多科学软件融合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技术冲突。BIM技术软件比较齐全和成熟,国内应用的BIM软件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很多设计者并不能合理操作BIM技术,使软件的执行能力直线下降[5]。因此,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者必须要结合实际的建筑设计内容,强化自己专业技术的操作能力,使BIM技术可以深入到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内容进行调整。现代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简化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建筑技术与计算机软件的结合,还需要经过实际的验证和模拟,这样才能使BIM技术更加合理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准确性,并能体现出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为了突出建筑特点和建筑水平,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利用专业应用软件对建筑工程进行评价和验证。以此,充分体现出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使BIM技术可以与现代化科学软件合理融合,可以为设计者提供建筑设计的灵感,克服专业应用软件的难度和问题,是提高BIM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内容。当前建筑业已步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引入和普及,例如CAD的引入,解决了计算机辅助绘图的问题,而且这种引入受到了建筑业业内人士大力欢迎,良好地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设计人员不再用手工绘图了,同时也解决了手工绘制和修改易出现错误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我国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基于BIM技术的实际内容,明确计算机技术应用存在的难度,通过技术的融合,使其BIM技术可以达到最优的功能效果,并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设计的性能。

3.BIM技术与建筑设计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3.1BIM技术与建筑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国际综合经济市场对我国提出的考验也越来越多,我国要想稳定在际市场中的地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抵抗力,就必须懂得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对现有的文化进行传扬。BIM技术与建筑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带动我国整体建筑产业的发展水平,建筑设计者要懂得回顾和总结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教训和成功经验,建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设计模式。融合思路可以深入到地域文化中,体现出城市建筑内在的文化理念与品质,开发商需要根据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内容对地产项目进行定位,确保其策划和经营的理念可以满足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建筑师、规划师要以长远发展目标位基础,设计出建筑的文化气息。BIM技术与建筑文化的融合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形式,所以建筑设计者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力量,为未来建筑事业的进步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17-02

近年来,建筑学专业逐渐在各地方院校开办。虽然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学起步晚,但教学质量水平提升迅速。建筑学作为一门建筑类学科在目前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备受学校教师的重视,它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理念关系着学生建筑设计基本观念及思维的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情况及发展进行了说明,以供参考。

一、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说明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设置分为理论和实验部分,实验部分主要包含仿宋字练习、水彩渲染技法练习、线条练习、图纸抄绘等基础内容。该门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该门课程将有利于建筑学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更好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地方建筑院校均有开设并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各地方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可以说,该课程在这些年发展中已逐步形成各院校特有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将更加有效,对于培养综合实力强的建筑学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部分地方院校早期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缺乏系统认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被定义为专业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加以对待与培养。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严格的技法训练为主,通过一系列工程案例逐步将学生引入建筑设计的思维模式中,过多地强调临摹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就对该门课程培养大纲过多强调了基本技法训练、模型制作等,未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意识及创新能力放在其应有地位,使得该课程在日常教W中收效甚微。但目前,经过持续多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筑学专业的教与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地方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重视这一细节,制定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该课程发展。

三、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发展情况描述

前面提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由于各地方院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纵观该门课程的发展,这些年变化较大,如江西理工大学根据当前教学水平较高的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教师也在该课程讲授中逐步加深了认识程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由基础训练型向认知设计型过渡;同时,随着课程要求的不断提高与人们建筑观念的改变,该课程教学,目前逐步实现了向综合改良型过渡,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基础训练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改变。《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如较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将该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建筑概论理论课程学习及作业练习。理论课程的学习一般包括建筑基本属性、构成要素及中外建筑简介等,授课内容较多,教学要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建筑理念及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对于作业练习主要以绘制线条图、建筑视图等,着重培养学生绘制建筑工程图的基本功。地方院校早期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采用模仿其他院校或根据教师本身所受专业教育模式来安排教学内容,目标不清,教学效果也一般。但是在这些地方院校和教师的努力下,教学模式逐渐有了各自的特色和成果。因此,传统基础训练的模式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替代。随着国家及学校对建筑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招生方式的改变趋势,各地方院校也逐渐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与信心。此外,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部分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课程中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少。针对这些现象,应该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比如在作业练习进行了改革,加入了结构设计的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的融合[2]。不管教学改革的内容变化多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仍在于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建筑观念,使得学生透彻了解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

2.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突破。随着国内各建筑院校对低年级《建筑基础课程》的重视,地方院校教学改革内容已较少从国内别的学校“拿来”,提出了地方特色教育理念,教学的重点也由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培养过渡,主要是从侧重于手工技能训练转向创造能力训练培养。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可以辅以计算机使用课程训练内容的完成,还可以用计算机和手机等获得较多新鲜的建筑资讯,更新和扩展知识面。教学改革后的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建筑学专业角色,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学其他课程知识,促使学生成才。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正是为提高建筑设计基本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当时国内外常采用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证明,该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这种模式在地方院校课程的改革中也弥补了不足,并有所突破。当前,地方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深造前未接触过建筑学相关知识培养与知识积累,单纯用这种认知设计方式来改变当时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脱离了实际,因而不能得到长期发展。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强调学生在入学后即开始对建筑设计知识的全面讲述,由于学生综合技能差,教师讲述及辅导存在很大难度,无法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全面学科基本知识讲解。

3.C合改良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模式。随着这些年地方院校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主要是综合改良型教学模式。目前各地方院校基本上都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优化,有的学校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基本每年都有改动,并且实验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与当前的教育形势接轨。与此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教师综合技能的提高,每年会安排工程实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建立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与认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合改良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也加强了建筑学设计基础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其他建筑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属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必修的基础课程,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筑学理念的提升。本文就地方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对这些年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由基础训练型教学逐步向认知设计型型教学、综合改良型教学的教学改革历程,探讨了该门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及教学重心问题,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原伟,刘潇衍.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5):11-12.

[2]马震,蒋天洁,陈倩云,等.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探索[J].山西建筑,2014,40(10):257-258.

[3]何宇珩.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改革探索[J].大科技,2014,(15):45-46.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s" Course

XIAO 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结合

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不断地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对于建筑环境的整体规划、设计以及装修方面的内容。将各个设计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使建筑环境更加完美;但是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多的建筑和室内在有些方面不能够更好的结合,设计师的立意不够明确,致使最后的成果不满意。为了能够避免这些问题,有很多设计师在不断地探究怎样将建筑和室内设计能够更好地结合,找出问题所在,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第一就是先把建筑和设计的概念和所涉及的范围,之后在将建筑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从而使建筑和设计能够有效结合,

1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内容和联系

1.1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专业内容。进行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设计师经过不断的创新、发现,将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利用,通过有形的结构形式筑成空间,也就是对建筑结构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一道作用的社会活动。但是进行室内设计实际上是将建筑内的空间充分的把握,并依照环境、人们的需要等等选择各种技术手段,建造出更加适合居住、工作的环境。1.2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联系。自古以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紧密的,但是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两者都是选择用图像、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指导工作,所以设计师进行创作方式和艺术立意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从广义上来看,对生活空间进行设计改造实际上都从属于建筑设计,但是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并不是简单地依附关系,有机的整体是对于微观的细分及宏观的规划的一种统一。简单地说,就是室内设计是对建筑的空间三维体验度的一种延展,不仅让设计的精神融入到建筑的设计当中,还让他们在相互的交融中不断提高了人们的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样的现象是建筑渐渐地走向人性化,建筑化的一种趋势,在发展中展现了二者间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总而言之如果只有建筑设计的宏观框架并不是完整的,只有室内设计的细节的表现也是不可行的,建筑设计是进行室内设计的前提,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只有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完美的环境。

2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结合的意义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的划分,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清楚。虽然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两个概念,但是在建筑设计中,因为对建筑内部的环境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致使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合理问题,为室内设计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不仅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使得建筑内部环境使用存在问题。所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有不同又有联系。在对整个建筑进行设计时,建筑设计制约着室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对室内进行设计的风格又对建筑空间的定义进行了加深,改善了建筑内外环境。将建筑设计的宏观方面和室内设计的微观方面有机的相结合;并且将建筑设计的宏观理念和室内设计的微观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让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不仅在内外设计中存在较强的一致性,还可以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加强了建筑的同一性,充分的展示出建筑的各个功能。

3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结合方式

3.1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形式的统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进行室内设计之前需要先进行建筑设计,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必须要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统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进行室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适合居住的环境,他们所创造出的环境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建筑设计的本质,应该和建筑师之间形成默契,相互配合完成工作,在最大限度上不断丰富建筑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进行设计的两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室内实际必须要进行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所以,再将室内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虑之后,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室内设计,将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有机结合,实现建筑环境能够有更好的发展。3.2建筑设计前期以及后期室内设计装修的协调。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属于两个部分。通常,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包括景观设计,所以应该对建筑物所在地的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性,最大限度的去满足建筑各方面的要求,最后制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室内设计装饰工程作为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重要部分,并不是进行简单的装饰,如果室内设计足够优秀可以将建筑设计中的小问题弥补,能够保护建筑主体,同时还能够使建筑物内部的各项环境均达到最优水平。在对室内进行设计时,应该不断创新,对室内装修的构造和细节部分的处理方式进行充分的了解。3.3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整体环境意识。所谓整体环境意识,就是室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二者之间的壁垒打破,从整体的角度对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来看待,从整体的方向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完成,将建筑设计的室内和室外的区别去掉,使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能够更好的互动。实际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该总体出发,实现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有效结合。

4结束语

在对建筑进行整体的实际时,室内实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使整个建筑空间能够更加丰富,所以,只有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有效结合,才能够达到建筑的完整性。

作者:赵元祥 单位:青海景辉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程鑫.国内关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关系的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建筑设计管理,2015,32(08):53-55+62.[2017-08-09].

[2]顾翘楚.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室内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展思维模式;应用

前言

建筑设计创新是在传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理念,可拓展思维就是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可拓展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协调建筑施工、建筑设计以及建筑质量之间的关系,对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建筑设计创新和可拓展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分析

可拓展思维模式即是指事物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其能够为事物的创新提供良好的帮助,促进创新或是设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可拓展思维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提升设计的质量。可拓展思维模式涉及到了许多学科的应用,其中包括的思维学、创新学等。目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在持续提升,可拓展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于设计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充分的满足其使用的要求,例如,安全性、稳定性要求。还要满足设计层面的要求,例如,对外观的要求以及审美的追求。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相比,在技术性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追求,这就是建筑设计创新的重点内容。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可拓展思维模式的渗透能够有效的改善设计方案单调、呆板的问题。为了使可拓展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建筑设计人员必须通过逻辑思维以及非逻辑思维的应用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构建一个新型模式,并通过数据以及文字等形式将其清楚的表达出来。可拓展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案的优化。设计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建筑设计思维模式,融入更多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对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应对。

2可拓展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探究

可拓展思维模式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是通过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实现对问题的有效处理,其具体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设计创新与菱形思维模式

菱形思维模式即是指将人们的发散思维模式以及收敛思维模式进行科学的整合,实现一种思维模式的多次应用。实际上,菱形思维模式的应用相当于发散思维模式以及收敛思维模式的交替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菱形思维模式的应用应该以建筑工程的性能为依据,应用发散思维模式对其主体结构进行构思,之后再使用收敛思维模式。在上述过程,发散思维模式的应用能够对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改善和弥补,通过两种思维的交替应用能够实现建筑创新设计工作的高效开展。菱形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程序如下:首先,对建筑设计原理的结构进行明确,之后通过发散思维模式的应用对建筑工程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激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菱形思维模式的应用能够实现建筑设计内容的目的性和根本性的有效协调,构建科学高效的创新思维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确保建筑设计的质量,还能够促进设计人员创新思维的发散,切实的提升建筑设计创新水平。

2.2建筑设计创新和逆向思维模式的应用

逆向思维模式即是指从互相针对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考量,相对于传统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能够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提升思维的准确性,为超期思维的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逆向思维模式具体可以分为利用逆变换、利用反物元和非物元、利用逆蕴涵以及利用逆事元四种模式。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将上述四种模式进行综合应用,为设计理念和创新思路的发展变化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促进建筑设计创新水平的提高。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逆向思维模式的应用在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成效显著,对于建筑设计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博物馆设计的过程中,通过逆向思维模式的应用,可以在博物馆的外观方面进行设计创新,改变传统的方形结构设计,采取更加抽象的结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外观的视觉冲击力,更好的表现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想要实现逆向思维模式的高效应用,首要前提是确保建筑的质量安全,设计人员必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此才能有效的提升建筑设计的质量。

2.3建筑设计创新和共轭思维模式可拓展思维模式

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强调了对事物虚实两方面的控制,在事物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实现了不同事物间的灵活转换。共轭思维模式的应用可以在事物的分析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事物特性的深入分析推动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共轭思维模式与可拓性思维模式之间的互相转换可以清楚的掌握事物内部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设计的质量,必须使可拓性思维模式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此,可以从潜在性以及间接性方面入手,对设计任务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共轭思维模式的应用。当前阶段,建筑设计不仅需要保障建筑和周边环境的有效融合,还需有效的传达出设计人员自身的设计理念,由此可见,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通过共轭思维模式的应用,设计人员可以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4建筑设计创新和传导思维模式

传导思维模式即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对事物进行一定的转换,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导思维模式的实际应用中,主要是通过事物的转换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其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能够起到强化创新效果的目的。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设计内容或是设计理念出现冲突的情况十分常见,面对这种现象,设计人员可以使用传导思维模式对设计内容进行整合,在此过程中总结传统内容与创新内容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冲突之处,之后结合建筑设计创新理念对穿行设计工作进行完善,如此就可以有效的化解新旧设计内容之间存在的冲突。例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结合设计创新理念对旧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筑中,以此完成建筑设计创新。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建筑工程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基本性能,同时还需在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如此才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可拓展思维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促进设计效果的提升。在具体应用时,设计人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可拓展思维模式进行综合使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建筑设计任务的高效完成,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科奇.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黄洛然.关于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6:252.

[3]胡帆.建筑设计可拓思维模式及创新方法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5,04:24.

[4]杨莉,翟金荣.基于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应用[J].四川水泥,2015,06:59.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建筑学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高等院校就应该对建筑设计课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以提升建筑设计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 建筑设计课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深

在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中,有大多数学生以及建筑专业的教师都将其看成是形式构图的好坏,都更重视自己的设计是否独特新颖,是否与众不同,但是却对建筑的内容以及建筑结构、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所忽略。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相对理想的,但是往往会与实际工程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将学习的内容同工作要求进行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

1.2 在设计过程中,模仿的现象非常严重

当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都是让学生先通过模仿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这样一来虽然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但是导致了他们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模仿,使得建筑设计中造型大多是模仿的其他建筑设计,对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却有所忽略,在设计时,过于依赖电脑绘图,忽视了徒手表达,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3 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

建筑设计不但需要学生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但是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没有将建筑设计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互配合。这一点在刚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最为明显,他们在思想意识上,仍然受到高中思维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建筑学专业中的空间思维方式[2]。因此,在设计时,他们的设计思路就不够开阔,创新能力较差。

1.4 师资力量不足

在许多高等院校中,建筑学专业教师非常缺乏,这也是制约专业建筑设计课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少有教师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对与实践工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够了解。

2 教学模式的确定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是以培养工程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专业。它涉及到以下几种边缘学科,第一,技术与艺术;第二,社会与文化;第三,传统与时代;第四,地域与环境;第五,心理与情感等[3]。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老师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要将建筑设计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针对当前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的计划进行调整。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应该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先设计一些关于设计基础、关于建筑概论的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基础”的训练,建立“四段、三题、两慢、一块”的教学模式。然后再进行不断的实践,来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系统。

建筑学这门专业,属于一门较为古老并且传统的学科,建筑设计课程经过历史的推移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内容,而我们所说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挑战。所谓“四段”,指的是将建筑设计的课程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设计入门,主要将建筑设计分解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深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单体以及群体关系进行处理的能力;第三阶段:设计拓宽阶段,也就从设计单一空间进行过渡,过渡到设计多层建筑甚至高层建筑等方面的能力。第四阶段:设计强化阶段,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通过竞赛项目或者复杂工程等方式,来强化对学生的训练。而“三题”则指的是在每一学期内,要安排三个完全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设计[4]。“两慢”指的是在每一学期之内,要安排两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设计题目。“一快”指的是当学生在完成了一个“慢题”之后,要穿插一个快速设计题目,让学生在一天之内完成,在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目,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 改革思路

3.1 让学生采用先看后做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让学生对空间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使他们获得正确认识建筑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每次“设计”之前,要给学生提供“看”的机会,“看”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对已经建成的一些典型建筑进行参观,通过“看”让学生能够得到一个感性的体验,能够对建筑功能有着深刻的了解。它能够将教学与实际工程结合在一起。第二,看资料,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题目有关的设计资料,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萌发创作灵感。当完成这两个步骤时,再让学生去对方案进行构思,去制作模型等任务。

3.2 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训练

在建筑设计人员的基本能力中,表现技能是其中一个重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强调,第一,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第二,草图构思的基本方法;第三,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5]。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组织讨论课,由设计者对自己所设计的草图方案进行介绍,让老师与其他的学生对该方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之风。其次,学生之间的互评交流,肯定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这些观点与看法就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观念,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达到共同的提升。另外,通过这种方法,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他的学生能够得到启发。

3.3 重视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影响

在毕业设计时,可以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或者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防止了以前教学的“假题假做”的形式。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深入了社会实际,对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在毕业选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选题,然后由专家以及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师三方组成答辩委员,让学生通过真刀真枪的磨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4 结语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第8篇

1.转换教学模式国内许多建筑院系对建筑学基础课程的研究也一直比较重视,在教改中注重学生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经过多年尝试,逐步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系统。其中以设计的过程、方法的训练和多种建筑表达方式的训练为教学主干,把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总是通过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但是到了高年级,在遇到不同类型和较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任务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本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整体―过程―整体”的复合模式。在进行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增加建筑设计思维方法训练的教学环节,先从整体出发,把建筑设计的过程分解为多个单项,然后进行分项练习,培养学生在各个单项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再进入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使学生掌握一套正确的思维方法。这种从“整体―过程―整体”的复合模式,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更新课程内容通过之前的建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设计思维与表达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对于建筑造型和空间设计的能力,但是对于把握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能力还不足,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来完善,结合本校的建筑学专业特点,提出改善方法和具体措施,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传统的建筑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其中增加了建筑设计分项训练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①建筑构思与立意的表达;②建筑场地设计与分析;③建筑功能组织与分析;④建筑造型设计与分析;⑤建筑技术设计与分析。这五个方面将通过各项设计作业来达到训练的目的,最后进行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来巩固前面五个部分的分项练习。

3.调整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模仿教学比较普遍,轻视了建筑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作业与设计成果的最后表达,轻视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以及该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表现。因此,在建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中将采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讨论模式为主体,教师与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方案的交流,把传统的被动型教学转变成主动型教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达到教学实际效果的最佳化。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