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心理健康;渗透

目前,很多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制作了心理咨询网站,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形成了一个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网络,如果能将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在教学中相结合,将会使校园网络的功能更加强大有效。

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发现和运用得最早的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这早已被历史学、心理学和医学研究所证实。

心理学家认为:各种绘画、图案、标志和色彩等造型艺术品,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如,三角形有安定感、二方连续图案有节奏感、红色有膨胀感等。这些感受传递到人体后,自然会引起某种意识和情绪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人的生理上就会产生奇妙的效应,如,通过一些特殊的事物(如美丽的环境、图画、照片等)能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紧张、忧虑、多疑、郁闷、悲伤等精神上的压抑,进而使人变得乐观、放松,达到自我调节和转化、治疗的效果。

二、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入侵洞开门户。”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思想情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例如,通过欣赏凡・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画中情景与作品产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绘画艺术的疯狂执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自觉产生一种坚定、奋进的心境,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们自己的作品,每一次“心情绘画”比赛(我校为宣传和推广心理健康而开展的每年一届的绘画比赛)的参赛作品,我都拍照后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当学生看到某些作品,如,学习压力大、家长不理解等题材时,自然会产生共鸣,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让自己的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缓解,达到自我调节和教育的目的。

2.在美术创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美术创作时,不论是绘画还是泥塑、手工、设计等形式,都是尽情宣泄、释放压力,表达情绪情感的心理反应,学生借助抒发内心情感和表达爱憎的同时求得心理平衡。同时美术作业也是一种自主、轻松、愉快的群体活动,它对排除学生孤独、烦躁和紧张心理,调节疲劳,充实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对学习和艺术活动的兴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

3.在作业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赞扬鼓励学生。例如,面对学生的绘画作业时,可以从多角度评价: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画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造;有的学生遇到难题时锲而不舍;有的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是个人的情感、理想,比如,对环保的关注、与同学的团结协作、对父母的感恩等。以此来丰富对学生评价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赏,让自卑的学生获得自信。

4.在校本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开发校本教材,纳入潮流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丰富的人生乐趣,用积极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我在教学中增加了电影欣赏、心情绘画、动漫欣赏、行为艺术、嘻哈文化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完全是我结合当代艺术的发展为学生准备的,既融合了当下最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作为艺术教师不仅要关注艺术教育的信息,也要多留心收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作为美术教师,发现心理辅导活动中采用的活动方式对现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以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的目标有促进作用。

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现代中学美术教学的有益补充。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能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21世纪新型人才。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第2篇

前言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粹之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绘画的发展史来看,它的出现一开始不曾离开“教”与“化”的功能,相对于其他绘画而言,它更多的承担了“成教化、助人伦” 的角色。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蕴涵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统儒、道、释精神虽是阶级统治下的产物,但其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虽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责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这一载体直接传授给学生,从而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职校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们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融汇了民族的道德情感、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利用传统绘画进行教育,不仅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片震撼学生的心灵,而且可以通过画面反映出来的古人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鼓舞学生。然而面对世界全球化的冲击及外国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丢失。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教育者而言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植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渗透堪称捷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记载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在内容、题材、文化认同等方面对职校生德育教育具有启示作用,将其作为一种视觉图形穿插到职校思品课程,不仅对职校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是炎黄子孙学习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及艺术修养方面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职校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与文化和人格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绘画,这是西方绘画(如素描、色彩、油画等)所没有的现象。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入当代职校德育教育有助于教师利用直观的视觉语言滋养学生心灵,从而对整个思品课题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课题具有如下作用。

1.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它久经历史、内涵丰富,是构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职校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可以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起具体的概念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可以说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如国画大师蒋兆的《流民图》,该作品是以祖国山河在遭到日本人肆意践踏后,作者目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所创作的一幅记录中国近代史上悲壮的民族历史群像的画卷,作者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投入创作,画面所流露的强烈的民族性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语言。

2.陶冶情操,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般来讲,蕴含传统儒家思想的绘画作品通常含括一个典故,如明代王克孝绘制的《二十四孝图》,内含《孝感动天》、《戏彩娱亲》、《芦衣顺母》、《涌泉跃鲤》、《弃官寻母》等二十四幅国画作品,《二十四孝图》的思想教育目的虽有维护古代礼教的成分,但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言,孝,无疑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3.滋养心灵,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研究证明,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职校生毕业后存在较大职业竞争压力,这导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增大,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古色古韵,不仅能缓解压力与紧张的情绪,满足人们回归与避世的情感,而且能够滋养学生心灵。如中国传统画中的文人画善用比兴的手法,在绘画选择对象中最受文人画家喜爱的是梅兰竹菊 “四君子”,它们分明是画家本身思想和人格的化身,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诸如此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导读,可让学生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心灵得以陶冶。

4.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漫长的社会积淀和民族传统,它依附于历史文化艺术进程的长河,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及审美传统,是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效的同职校思品课程相融合是学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需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传播可行性

1.教育出发点的一致性

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集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同属素质教育的范畴。从艺术表现上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的美育教育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国画家潘天寿说过:“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的王国”。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功能性上看它不仅重技、更重教,是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2.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亲和教育效果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教师可利用学生天生的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怡人的艺术作品辅助德育教育,从而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一幅幅国画作品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作品中获得关于自然、人生的体味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启迪。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传播途径及方法

1.职校德育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模块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插图的形式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课程

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有一种魅力,它融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家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情趣与思想, 体现出一种意境。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方式之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我们可以将其精髓设置成为模块作用于职校思品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此外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将优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为插图插入德育教育的章节中,这不仅作为思品的视觉论证,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巧妙地向学生传输中华古典文化,学生对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情境的理解的同时不知不觉的中掌握了思品的知识。

2.成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社团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校园需要文化的滋养,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成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社团,通过社团开展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带动陶冶全校学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情境中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载体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进而内化为品质、习惯、观念、精神,从而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3.结合特色活动开设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专题赏析普及,从充实思品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职业学校可结合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欣赏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传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特点及其折射的精神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传统绘画相结合的具体活动如国庆期间可以爱国主义画家的爱国作品为主题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插图,通过学生对此类作品的赏读增强其爱国情感,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职校德育教育存在问题

1.跨学科合作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属于艺术类学科,德育教育属于政治教育类的学科,两者的融合属于跨学科的合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既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又要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从课时分配及教学内容上对这两门课的课程进行一定的整合。

2.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课程一般由政治教师承担,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一般蕴含在美育课程中由美术教师承担,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课程关键问题除了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后的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职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与科学发展声浪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现象表明,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品牌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西方绘画的冲击下,在职业学校其整体学科地位不高。我们职校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引导,让他们逐步认识国家的传统绘画艺术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从而为本土文化延续作出应有贡献。

结语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第3篇

幼儿园应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让家长通过亲身体会,不仅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途径、方法,更加深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理解,有利于家园合作。

一、保护幼儿的天性,创建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应是孩子的家园、乐园、花园,在物质环境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从孩子的观察视角入手,本着“树精品意识、创精品工程,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原则,为幼儿创建处处皆精品、充满童趣、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幼儿与自然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自然的东西深感兴趣。“顺导其志趣,调理其性情”,为幼儿建造精美的充满自然情趣的院落景观,最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自然风貌的活动场地和器械顺应孩子们玩的天性,在其乐融融的活动中,他们的身体得到自由自在的舒展,内在的欢乐得到尽情的展现。

丰富有趣的活动器材是幼儿户外自由活动最好的伙伴。为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教师们积极地创新,为幼儿提供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多元化的活动器械,让幼儿凭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自由选择活动伙伴,身心轻松、积极地投入活动中。充足、安全、卫生的多元化活动器材不但使动与静的运动有机结合,大与小的活动相得益彰,还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创造的机会和条件。有了喜爱的玩具,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探讨一物多玩的方法,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到探索、创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

日本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成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比如画一幅画,从开始到完成,整个过程同画画人的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对所画对象的细致、敏锐的想象力,画画的孩子敢于大胆地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尽可能完满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表现。其次,画好一幅画需要双手与身体及手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这一切都是早期智力开发所要达到的目的。早期智力开发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主能力差、半途而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总是口头教训孩子应该如何,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一点讲,绘画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活动。一个孩子当他从随意画画和制作过渡到能比较客观地表现的时候,当他从要大人指点过渡到敢于自己大胆创作的时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当他们能比较有条理地收拾用具的时候,他们的独立性就增强了。要让孩子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孩子更加细心去画,让孩子画画时有始有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

三、家园合作,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幼儿园教育外,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还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改变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帮助家长树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建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四、选择和设计科学教育内容的依据和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传统的自然常识教育的继续与发展。随着科学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急需重新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通过实践,我们把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依据归纳为两条:一是体现社会变革和幼儿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摆脱传统自然常识教育以认识自然界为主要内容的束缚。二是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实际的认识水平,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根据这两条依据,调整后的科学教育内容基本上能体现以人为中心,以“生态”和“科技”为载体的特征。具体包括认识自己与别人、自我保健、认识物质世界(环境、动植物等)、自然科学现象及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各项内容在各年龄段都应占有一定比例,不能因偏重某项内容而忽视另一项。

五、唤起感恩的意识,激发孩子感恩的情感

在平日生活中,正是由于父母对自己孩子采取了关爱备至的“养育”态度,孩子不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才导致其自私个性的形成。感恩,就这样夭折在父母的溺爱中。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要让他们体悟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那么多的辛苦;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是要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对别人的帮助常怀感激之心。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第4篇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是预防与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具有良好的表达性与心理性,以美术为媒介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作为人类较早发现的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早已被证实并应用。重视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的优化与治疗作用、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的优化与治疗作用,是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也是高校美术教师或教研者面临的新任务与新挑战。

一、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关系

人类对美术心理治疗的探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在这段发展史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于美术治疗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认为正是通过图像,人类的体验和心理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才得以表达。美术创作是通向心理察觉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就是对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重要方式。

心理治疗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精神生活,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恰恰能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的、精神上的信息与内容。一般说来,人们对用美术进行表达的心理防御感较低,容易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使用美术的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内心隐蔽而压抑的负面情绪极早的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内心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关注与开导。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有优化与治疗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教育层面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大学生,美术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培养几个艺术家,也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审美情操,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者。美术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优化与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审美、锻炼学生的意志、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等。

(一)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有时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情感教育在现代的教学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试的学业、求职的竞争,让学生们盲目地在分数与名次面前驻足,而不曾去体味那人间的真情冷暖。一位作家在书中提到:“那些为了考试考前三名、为了夺这个或那个比赛的冠军所花费的汗水和泪水,恐怕灌溉不出一支心灵的花朵。”知识的丰富正面临着心灵的贫瘠,而美术教育在培养与灌溉学生情感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优势与潜力。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它不是理性的灌输知识,而是感性的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悟与表达。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力与调节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美术教育能够奏响学生情感的和谐篇章。

(二)美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得到肯定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与束缚,学生能够快乐自主的、没有挫败感的进行美术表现,从而获得更多肯定的赞赏与成功的喜悦。因此,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意的发挥体验快乐;通过自由的表达找到自我;通过作品的认可培养自信。

(三)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多彩的自然、缤纷的生活,那些真、善、美可曾被发现?神通的网络、浩瀚的书海,那些假、恶、丑可曾被排斥?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也就是说,要接收美的信息,必须具备起码的审美条件。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过美术欣赏与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对于一棵果树;如果专注于它的生长、营养、果实,那是实用的眼光,如果观赏它的姿态、形状、色彩,则是审美的眼光。美术教育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辨别力。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四)美术教育能够完善学生的个性

印度着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讲:“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表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即为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而不良的个性则是心理疾病的内部原因,个性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美术教育正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之一,因为美术的学习不用生搬硬套那些固定的公式与法则,不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定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趋同,艺术存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对美术而言,失去个性,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拥有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是生灵活现的,美术的个性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美术教育能够开启学生施展个性和完善个性的大门。

(五)美术教育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

美术教育有抒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功能。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论断:“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心理上的痛楚 。”美术是情感艺术,它通过优美的形式感来调节情绪,它能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通过绘画释放自己的情感,通过手工制作体验生活的乐趣,通过名画赏析理解美、感受美,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以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美术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乐在其中。

三、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应用

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既可直接又可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一种自然的潜意识流露,除了它自身所拥有的美学特质外,往往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意义,能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抓住这种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创作空间,及时地从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指导美术创作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完善以及通过长期对学生作品的观察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

(一)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画时所选用的材料、学生画作的构图比例和主题素材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与了解,其中通过绘画色彩了解学生心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色彩了解学生内心是以心理学中的色彩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的,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所使用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观察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色彩使用,能了解学生大致的心理倾向。

第一,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色相。通过图1这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教师了解到该生喜欢使用蓝色、褐色和黑色这类偏冷色调的色彩,根据色彩心理学原理,大致可以判断这个学生是偏内向、不活泼的性格。同样的根据色彩心理学,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乐于使用红色的同学,性格倾向于激情澎湃、热情开朗。乐于使用蓝色的同学,思想深邃、沉着稳重。乐于使用黄色的同学,性格温和、不急不躁。乐于使用绿色的同学,积极向上、耐心宽容等。这种对学生性格的初步了解对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纯度。除了通过学生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色相,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画作中的色彩纯度对学生性格和心理做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图2为一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到该生喜欢在画作中运用高纯度大面积的单色块进行绘画,这类学生一般偏外向性格,有单纯、活泼、急躁的个性;相反的,有些同学喜欢用较灰的低纯度色彩进行绘画,画面缺乏生机,偏向消极,教师应对这类同学给予更多关注。

第三,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明度。丰富多彩的色彩表达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明度高代表了光线足,是自信的体现。画作中阳光照射下的水果与人物,都是学生内心开朗自信的表现。缤纷的花朵、明亮的房间,影射出了学生轻松自在的内心活动。例如上面两幅学生作品,图2的作品较图1的更明亮欢快一些,这类明度强的画作相较之那些画面阴沉的,其作者心理也会更加明朗健康一些。

(二)通过指导加强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

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使学生的形象、自尊和个性等得到自我完善。美术活动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和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能让学生对心理进行自我优化与治疗。把美术教育应用于心理优化与治疗中,这种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学生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学生创作所完成的作品和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维持学生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有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完善,同样可以像进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运用一些技巧与方法。

例如,图3是一个学生在自由创作中画出的场景,自己呆坐在一个空间里,外面的人则正一起快乐地活动,她却与外界隔绝。在美术教育中老师没有忽略这种简单的作品,通过对这位学生所描绘的这个场景了解到了她是一个内心胆怯、自闭、缺乏自信的学生。这时教师在对她的美术教育中,指导她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并给予一些鼓励,让她能在创作中得到自我满足,并渐渐地愿意与人分享和交流,这样就会在心理上给这位学生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学生在这样一种支持性关系的情境下进行美术创作,并在创作中思考与感受,同时运用想象并进行尝试,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情感成长,提升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渐渐地摆脱自己的心理障碍。这位同学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美术方式进行心理完善,从一个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学生转变为一个乐于交朋友、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人。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指示与引导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沟通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当然,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也更多地需要根据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学生心理进行捕捉与判断,并给予合理的指示与引导。

(三)通过综合分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教育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方面都能反映出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潜意识,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美术创作作品,不能只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与了解,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自我心理修复,而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创作作品以及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同时,绘画作品的表达不同于普通口头的表达,绘画作品的永久性特点更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追踪式和反思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确立集中而连贯的分析与感受。

图4是一个国外通过美术形式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的案例。这是国外一位名叫布兰达的女孩在接受美术心理优化与治疗的过程中所画的一幅作品。布兰达最初每天表现得十分焦虑,但通过检查她没有任何生理原因,随后她接受了通过绘画方式进行心理的优化与治疗。刚开始时,教师让她回忆当她是孩子的时候是如何画画的,并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绘画环境,帮助她缓和这种被期待去创作艺术品所产生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她的画作渐渐地出现了很多主题,这其中包括了被羞辱、被拒绝,还表达出了许多沮丧与愤怒。教师通过对她所有作品的综合分析,对她的心理进行了剖析。画作中是布兰达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其内心的感受画作,表达了周围人对她的轻视与不满,并且看出这些感觉来源于她的男朋友、母亲和姐姐。通过画作,布兰达开始表达而非压抑自己的感受,也找到了她一直焦虑的原因。她通过这种美术的尝试以及教师对她的开导,渐渐地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如同这个案例,教师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长期对学生心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指导,这样能有效地通过美术教育的形式完善学生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营造轻松环境、多层面解读画作、对画作进行长期综合分析等一系列途径展开对学生心理的优化与治疗活动。

四、结语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第5篇

一、美术治疗在灾后儿童心理重建中的应用

把美术应用于心理治疗,通过美术作品从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再经由研究者诠释与探讨,才会有治疗的效果。把美术应用于心理治疗,结合交谈和疏导,灾区学生关于作品的一些联想和情感,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这种观点认为创作是治疗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心理重建应在心理免疫力恢复和现实问题得到尽可能解决的条件下进行。将儿童从治疗层面看,绘画能使人投射内在潜意识、感受心境,图画的象征性帮助当事者将感受到却又无法用言语说出的情感表达出来。在绘画中,受伤的心灵述说着自己的故事,通过感应减轻痛苦,当受伤者用想象的头脑开始和图画说话时,图画变成了另一个“他者”,寻获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失落的片段,并重新经历它,把包含其中的肉体痛苦或情感丧失事件中的感情全部宣泄出来。在美术治疗中,教师是在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最适于疗伤的环境,多半时候也是把自己化成这安全环境中的一环,悄悄地参与其中,并分享孩子心灵的创伤和情感的宣泄。对于孩子来说,美术教师可能具有多重身份:美术老师、心理治疗师、榜样、助手。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以接纳与陪伴抚慰受伤的心灵,为治疗中神奇的、令人敬畏的康复能力做见证。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儿童创作积极向上的或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主题。如常常让儿童画自己与某个家庭成员(由儿童自愿选择)在一起的图画,而不会让儿童画整个家庭或全部家庭成员活动的场景,这样可以减轻画全体家庭成员所带来的压力。儿童的家庭成员画富有大量信息,而且由于儿童有权决定画谁和不画谁,画家庭画这一要求就不那么具有威胁性了。家庭成员画可以使儿童选择出他认为最重要的人,使儿童和心理医生都明确家庭支持的来源。当与生活中重要的人分离时,家庭画也是儿童抒发担忧与失落之情的渠道。

二、美术治疗在灾后儿童心理重建中的实践

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绘画材料的摆放要安全,不用的工具材料要放好,不要妨碍当事者,以免分散其注意力。不管是奇异的或写实的、退步的或进步的、消极的或积极的艺术表达,都需被接纳。保护孩子面对任何来自外在或心理上的危险,在活动进行中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希望与孩子做深层的沟通时,必须先有安全感的建立做基础,诠释很重要,但并非每个治疗或美术教学活动的必要过程。美术治疗无论治疗的对象是谁,这种诠释都必须相当慎重。过度的解释只会增加学生对于治疗的抗拒,过度的赞美与追问,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威胁而退缩,甚至放弃。 我们可以采用非语言图形镜像方式,即当孩子在没有人指导下自觉地进行绘画时,治疗师不仅不干预孩子画画,还紧随着孩子后面,“模仿”他(她)的绘画作品,以此来让孩子感到并不是一个人孤单地在画画。钱初熹教授认为:由于美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经验,而是治愈心理疾病,解放身体痛苦。因此与结果相比,过程更为重要。

实践过程中的美术治疗的方法应是丰富多样的,应充分发挥美术的辅导和治疗功能。(1)曲线游戏的方式。所谓曲线游戏的方式,即使用各种曲线和色彩创作意想不到的各种图像。当在一张大纸上玩游戏时,孩子可以画各种曲线,并利用各种曲线进行连接,产生一幅图画。也可以用纸先折成八部分,由孩子和治疗师轮流在每个部分中画曲线,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图画。(2)直接涂鸦的方式。所谓直接涂鸦的方式,即让孩子用笔在纸上随意地涂抹。涂鸦时留下的随意性线条,记录了孩子绘画时的韵律感,是美术治疗中最常用的方式。孩子在涂鸦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画中的图像有的像鸟在飞翔,有的像鱼在水里游,也有的像滚石等;也有的会觉得画中表现了声音、情感等。孩子慢慢地在涂鸦中发展了他的绘画能力。(3)除了倾听孩子的描述之外,更要用心观察孩子的画,体会画中有哪些部分是特别强调、夸张的,又有哪些部分是刻意削弱的。孩子在画中的构图、笔触、用色、内容等无不透露着内在的信息。教师应做到鼓励孩子去创作与描述以达到美术治疗的效果。

在美术治疗中的儿童画不仅可以反映儿童独特的人格特征,而且还可反映出儿童对他人以及他人对儿童影响的独特认识。我们要牢记,绘画并不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父母、其他对儿童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社区、社会都与儿童的绘画内容密切相关。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内容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随处可见。从这种意义上讲,儿童绘画是对处于社会环境中的自我的一种独特描绘。绘画一方面反映了儿童的这种独特人格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对其他人以及各种关系(与家庭、学校、校区、社会等的关系)的观察、判断和认识。

三、美术治疗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探明了美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之间的交融点,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学校美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校内外美术教育中精心设计并积极开展融美术学习与心理治疗为一体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主张,从而突破以往美术教师不该跨越自己的教学专业,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这对发展美术教育学理论和健康心理学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治疗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问题。在美术治疗的不同阶段,教师的任务也不一样。并非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会愿意动手创作,可能他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或许他在经验上排斥这种方式。但是,不管孩子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我们都要先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强迫他。

在绘画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治疗者、辅导者,而且还扮演参与者与分享者的角色。他们的这些角色通常会适时地变换并相互重叠。教师要想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首先应做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用心灵去感化学生。从对孩子的爱和美术创作中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和希望得到什么,这样,治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其次,施以美术,结合疏导。帮助学生宣泄情绪中的不快和因紧张造成的压抑。给学生以心神领会与支持性的态度,来了解孩子透过艺术活动的任何创作和挣扎,适时沟通更能加强其表达上的发展。

四、美术治疗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第6篇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是预防与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具有良好的表达性与心理性,以美术为媒介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作为人类较早发现的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早已被证实并应用。重视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的优化与治疗作用、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的优化与治疗作用,是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也是高校美术教师或教研者面临的新任务与新挑战。

    一、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关系

    人类对美术心理治疗的探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在这段发展史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于美术治疗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认为正是通过图像,人类的体验和心理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才得以表达。美术创作是通向心理察觉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就是对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重要方式。

    心理治疗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精神生活,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恰恰能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的、精神上的信息与内容。一般说来,人们对用美术进行表达的心理防御感较低,容易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使用美术的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内心隐蔽而压抑的负面情绪极早的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内心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关注与开导。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有优化与治疗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教育层面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大学生,美术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培养几个艺术家,也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审美情操,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者。美术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优化与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审美、锻炼学生的意志、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等。

    (一)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有时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情感教育在现代的教学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试的学业、求职的竞争,让学生们盲目地在分数与名次面前驻足,而不曾去体味那人间的真情冷暖。一位作家在书中提到:“那些为了考试考前三名、为了夺这个或那个比赛的冠军所花费的汗水和泪水,恐怕灌溉不出一支心灵的花朵。”知识的丰富正面临着心灵的贫瘠,而美术教育在培养与灌溉学生情感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优势与潜力。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它不是理性的灌输知识,而是感性的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悟与表达。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力与调节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美术教育能够奏响学生情感的和谐篇章。

    (二)美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得到肯定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与束缚,学生能够快乐自主的、没有挫败感的进行美术表现,从而获得更多肯定的赞赏与成功的喜悦。因此,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意的发挥体验快乐;通过自由的表达找到自我;通过作品的认可培养自信。

    (三)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多彩的自然、缤纷的生活,那些真、善、美可曾被发现?神通的网络、浩瀚的书海,那些假、恶、丑可曾被排斥?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也就是说,要接收美的信息,必须具备起码的审美条件。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过美术欣赏与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对于一棵果树;如果专注于它的生长、营养、果实,那是实用的眼光,如果观赏它的姿态、形状、色彩,则是审美的眼光。美术教育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辨别力。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四)美术教育能够完善学生的个性

    印度着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讲:“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表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即为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而不良的个性则是心理疾病的内部原因,个性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美术教育正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之一,因为美术的学习不用生搬硬套那些固定的公式与法则,不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定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趋同,艺术存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对美术而言,失去个性,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拥有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是生灵活现的,美术的个性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美术教育能够开启学生施展个性和完善个性的大门。

    (五)美术教育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

    美术教育有抒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功能。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论断:“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心理上的痛楚。”美术是情感艺术,它通过优美的形式感来调节情绪,它能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通过绘画释放自己的情感,通过手工制作体验生活的乐趣,通过名画赏析理解美、感受美,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以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美术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乐在其中。

    三、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应用

    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既可直接又可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一种自然的潜意识流露,除了它自身所拥有的美学特质外,往往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意义,能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抓住这种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创作空间,及时地从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指导美术创作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完善以及通过长期对学生作品的观察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

    (一)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画时所选用的材料、学生画作的构图比例和主题素材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与了解,其中通过绘画色彩了解学生心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色彩了解学生内心是以心理学中的色彩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的,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所使用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观察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色彩使用,能了解学生大致的心理倾向。

    第一,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色相。通过图1这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教师了解到该生喜欢使用蓝色、褐色和黑色这类偏冷色调的色彩,根据色彩心理学原理,大致可以判断这个学生是偏内向、不活泼的性格。同样的根据色彩心理学,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乐于使用红色的同学,性格倾向于激情澎湃、热情开朗。乐于使用蓝色的同学,思想深邃、沉着稳重。乐于使用黄色的同学,性格温和、不急不躁。乐于使用绿色的同学,积极向上、耐心宽容等。这种对学生性格的初步了解对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纯度。除了通过学生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色相,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画作中的色彩纯度对学生性格和心理做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图2为一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到该生喜欢在画作中运用高纯度大面积的单色块进行绘画,这类学生一般偏外向性格,有单纯、活泼、急躁的个性;相反的,有些同学喜欢用较灰的低纯度色彩进行绘画,画面缺乏生机,偏向消极,教师应对这类同学给予更多关注。

    第三,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明度。丰富多彩的色彩表达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明度高代表了光线足,是自信的体现。画作中阳光照射下的水果与人物,都是学生内心开朗自信的表现。缤纷的花朵、明亮的房间,影射出了学生轻松自在的内心活动。例如上面两幅学生作品,图2的作品较图1的更明亮欢快一些,这类明度强的画作相较之那些画面阴沉的,其作者心理也会更加明朗健康一些。

    (二)通过指导加强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绘本美术 素质

素质不等于知识加技艺,它是人的品格、智力、智慧、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完善,绘画就成了孩子们表达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在注意提炼丰富多彩的绘本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素质教育,这就对一名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老师不但要有欣赏美的能力,还要有敏锐的触角去提炼绘本的更深层次的内容,用艺术陶冶幼儿,同时结合素质教育,使幼儿健康充实地成长。

一、挖掘绘本本身的思想性,激发幼儿情感

美术活动渗透德育的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母亲节引导幼儿画《我的妈妈》时,我们借助了绘本《我妈妈》。绘本中有大量孩子喜欢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语句,可以让孩子从绘本中体验到母爱是那么的伟大,让孩子感受到被妈妈的爱深深包容的温暖。

再如,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有一只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只像爸爸的大兔子。它们俩比赛谁的爱更多一些。大兔子用智慧赢得了比赛,可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象赢得了比大兔子多出一倍的爱。两只兔子都获胜了。整个作品洋溢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小兔子亲切可爱的形象、两只兔子相互较劲的故事构架以及形象、新奇的细节设置都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在让孩子欣赏每幅画面的兔子表情和充满着浓浓爱意的背景时,也感受到父爱的含蓄和伟大。

对于孩子来说,除了父母的爱之外,还有同伴之间的爱。针对刚入园或者不懂与同伴相处的孩子来说,我们在美术教育别选择了法国的绘本《皮皮和波波是好朋友》、英国绘本《对不起》等来开展美术素质教育活动。尤其在绘本《皮皮和波波是好朋友》中,两个长得类似于豆子一样的卡通形象深得孩子们的喜欢。在模仿皮皮和波波友爱的语言、动作、表情时,孩子的心中就已经形成了创意的想象,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圆,点上两个小点点,就成了形态可掬的卡通人物,孩子们自己动手,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完成绘画作品,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友爱之情。

二、用美妙音乐调节情感,丰富绘本美术活动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绘画和音乐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着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而康定斯基也曾说过:“绘画是一种视觉的音乐。”这充分说明了美术与音乐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是相通的。美术和音乐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美术是美的,能让我们用眼睛去欣赏,是静态的。音乐是美的,需要我们用耳朵和心灵去感受,是流动的。

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两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绘本美术欣赏活动和孩子创作作品时,配上一曲曲美妙、合适的音乐,会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的结合下,孩子们对作品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

如我在开展绘本《动物园》的美术活动时,选择了交响乐《森林狂想曲》;开展绘本《我妈妈》的创作时,选择了音乐《Breathless》,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听起来暖暖的,很舒服。很多时候孩子在无法安静时,只要音乐一响便会奇迹般静下来,有的还会随着音乐节拍进入某种状态。如果说绘画是平面的艺术,音乐是流动的艺术,那心灵就是开启艺术之门的钥匙,而老师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引路人。

三、在绘本美术活动中发挥审美鉴赏功能

审美鉴赏功能是实施美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但同时又是最高层次的功能,是幼儿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体现。美感是在认知、感知反复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体验。审美教育是以情感的动态化为中介,以净化人的和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标的一种人的素质教育。

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审美鉴赏功能。美术教学活动应当以美术作品的艺术感召力,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其灵魂,培养他们初步的抽象思维和审美趣味,初步锻炼他们艺术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美术作品特殊的艺术语言,引导孩子感悟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对此,丰富多彩的绘本在美术教育中提供了大作用。如绘本《嗨,你好!》中,讲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故事,主角在与他人逐渐升温的互动中,建立起了亲昵的关系。再如,绘本《我很善良》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拥有健康情绪的孩子会很自然地拥有善良和爱心的道理,而一个孩子如果能感受到善良和爱心,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四、用赞赏的眼光评价孩子的作品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美术活动中,结束部分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应该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心感受艺术作品,使幼儿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有的孩子对别人的作品不在乎,反而特别计较别人对自己的作品好坏的评价,有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喜怒哀愁表现在脸上,为一点小事情和同伴闹矛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给孩子架起一个桥梁呢?我认为,营造成功的氛围,增强孩子的自信,是支撑孩子健康向上精神的基石。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听障学生 绘画能力 形成 发展

现在随班就读在我国已成为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班就读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学生就近入学,深受家长的欢迎,极大地促进了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的“一体化”,实现了教育的大融合。但是,有时由于普通班级学生人数多,随班就读也难免流于形式,随班就“坐”或随班就“混”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个体的特殊需要。因此,加强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满足个别学生及其家长的特殊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加强普校特校沟通,建立特殊学生无障碍沟通,将会促进特殊学生的书面语言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再到特教学校进行专业训练。

2005年从我校考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鲁某,就是其中很成功的个案。鲁某,女,1989年生,听觉障碍(左耳68dB,右耳62dB,听力损失为一级重听),先后随班就读于东台市新街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的一、二年级。进入初三年级后,她本人感到单纯学习文化语言比较困难,但家长希望她能考上高一级学校深造。为此,他们接受了我校校长的建议,充分挖掘了听障生身体最重要的感官——眼的潜能,2004年9月份她转学到我校聋部九年级参加学习,重点进行美术专业学习。美术是造型艺术,同时,也是视觉艺术中的一种。在鲁某的整个绘画学习过程中,我竭力从多方面去培养鲁某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鲁某的绘画教学,我着重对其进行静物素描的教学。在我的辅导下,鲁某的绘画语言飞速发展,短时间内其他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展。

一、素描方面

素描基础教学是造型艺术基础之基础,对聋生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操的培养,是素描教学的根本所在。在素描静物教学中,以几何形体作业作为素描学习的开始,反复梯度练习,使她认识几何形体的体积、结构和在空间中的透视原理,以及几何形体的普遍意义在其他物体上的反映;引导她由摹写过渡到造型语言的思考和把握。我通过多媒体、范画、挂图等多种形式让她直观地进行由易到难的绘画学习。

通过较长时间的适合她的色调素描的教学,使她认识到色调在表现物体体积时,是以完全可以再现物象面貌的形式因素,表现忠于对象的客观面貌,具有更真实更生动的特点。后来,每画完一张画,就像她用绘画语言表现了一次自己的内心世界。色调素描像乐曲一样,有低调、中调、高调和全调之分,低调深沉朦胧,中调含蓄柔和,高调淡雅清新,全调均衡丰富。它们能渲染气氛让其抒发感情,它们能同时表现物体的体积、光感、色感、质感和空间感,让人一目了然,也为以后鲁某学习丰富的色彩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色调素描的训练中,我有针对性地对她加强光影与黑白意识的教学,关注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并竭力增强其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用明暗造型的方法,教会她概括表现出客观物象的三大面、五大调,以达到光影真实,具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全因素素描。普校老师可能就不能注意结合其听障的特点来这样进行教学。

二、色彩方面

在她的色彩学习过程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她的学习内容变得鲜活现实,易于掌握。以颜色的规律性为基础,通过各种美术语言提示,从多方面挖掘鲁某认知色彩语言的潜力,不经意间提升了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我的色彩教学的目的就是调动她对色彩语言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从而培养她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她掌握色彩的情感表现力,发展并张扬其艺术个性;科学的色彩教学方法,使她学会了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华丽的色彩,去体会生活之美,表现生活之美!

色彩的认识与感受来源于生活。我经常带她走出校门去感受生活,告诉她如何区分概念的色彩和感情的色彩,从而提高她对色彩的敏感性和独见性,使她可以把色彩融入自己的情感而让原本简单枯燥的生活富有情趣。我们的色彩写生训练包括:色相专门训练、色阶专门训练、色彩明度训练、色彩纯度训练、冷暖色调训练等全方位训练,让她在“吃、喝、玩、乐”中全面认识了基本色彩语言的变化规律。

同时,在她进行色彩写生时,我总是先教她用大色块摆明写生对象的主体色调,然后对照写生对象进行一至多幅的色彩变调训练,大至四开纸小到火柴盒那么大,以此来提高她掌控画面整体色调语言的能力,把握每幅色彩画的生命脉搏。

三、综合能力方面

霍拉裘斯说过:绘画是没有语言的一首诗。语言是课业学习及人际关系交流的要素。听障者与他人的沟通障碍,可能会影响其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关系。进入青春期的鲁某,由于以前的不信任,怀疑、羞愧、愧疚和自卑心理在作祟,再加上在普通学校不断碰到无法接受其缺陷的健全人以健全人的标准要求她,而不是尊重她本身的特质、能力,使她感觉到在那里生活得比较吃力、比较糟糕。而到特教学校后,我校的评估标准在不同程度上较之普校有所降低,并且在我校她专业学习在班里进步得是最快的,所以,她感觉轻松、自信多了。另外,更有甚者,以前还可能对她有不当的期望,会讲清楚话、功课好、排斥手语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她进行自我统整。可后来她能通过绘画这无声的语言和别人“画谈”、“画信”。并且随着她专业水平的逐步提高,“‘画谈’的语言”可以抑扬顿挫,可以像朗诵诗歌一样饱含深情。“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鲁某顺利地从我校考取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异常激动地对我说:“王老师,在这里,我得到了最好的冲刺!真是太感谢您了!”

随班就读促进了特殊学生回归主流,个别化的特殊辅导也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语言的提高和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配合,更有利于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特殊学生的绘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随班就读教学.华夏出版社

[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 1994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