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文艺形式 新生代 传统文化

一、“诗词大会”现象的生成路径

(一)“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背景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原创的一档大型演播室益智文化节目,自2016年春季播出以来,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对那些陌生又熟悉的精美诗词及相关知识进行比拼,带领观众一同享受了诗词的曼妙、诗词的绝美、诗词的乐趣,受到广泛好评。

2017年春节期间,“诗词大会”第二季更加走红。收官之战,观众收视率达到1.17%,雄踞收视榜首位,比排名第二的某热播电视剧高出30%多;通过互联网观看直播或重播的观众更是不计其数。

中国作为诗歌的国度,凭一档电视节目而重燃数千年诗风歌韵,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偶生。可以说,“诗词大会”的横空出世和与时俱进,或许已经成为一种独领的、传统文艺形式在当代继续流行的方法指针。

(二)汉字与诗词的共鸣差异

汉字与诗词同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从语言学上来说,汉字是中国诗歌的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二者是子母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但是,这样的观点是从诗词的角度来说的。从汉字的角度来看,诗词只是单字的一种排列规格,每个独立的汉字本身也有其自身含义与典故。

实际上,央视及许多地方频道已经开发出不少汉字知识类的电视文化益智节目,诸如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等也曾流行一时。但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火热盛况相比较,还是略逊一筹。这里除去节目编排、制作、播出、传播等环节上的推陈出新和之前同类节目的问世作为预热和量变之外,诗词比汉字更能散发精神魅力、承载文化传统,也是一个坚固理由。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砖瓦和精髓,而诗词则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寄托与展现。诗词要比汉字更形象化、更富有情感张力,因而具有被电视节目塑造的更多可能性和传播的更大青睐度。

(三)“中国诗词大会”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应该说,近年来以央视为代表的上述益智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确起到了相当大的正向作用,至少是提供了一种希冀的可能。结合央视的正统身份而言,这也是一种名正言顺的功德之举。

二、传统文艺形式的新时代沉浮

(一)以央视京剧大赛为例

@里的“京剧大赛”全称为“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又叫“青京赛”。从1987年起,中央电视台开始主办这一赛事,四年一届,迄今已举办过七届,为戏曲人才的发掘、戏曲文化的传播、戏曲事业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魁智、孟广禄等如今的戏曲名家都出自最初的“青京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电视事业开始快速发展、电视观众逐渐增多的时期。“青京赛”可以说是最早登上电视荧幕的传统文艺形式,戏曲文化也得以成为最早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得到振兴的传统文化。2001年,央视又开办了戏曲频道,通过各类全民参与的大众化、普及化戏剧节目,保证了戏曲这门传统艺术形式的主流化传播。

(二)以央视相声大赛为例

央视作为相声艺术的主流舞台,在不到十年之前仍旧是一个主要的大舞台。2001年,为了接续相声事业发展,并为主流相声引路,央视开办了“全国电视相声大赛”,迄今已经举办了七届。在最初的几届比赛里,涌现出刘彤、陈寒柏、大兵、刘玮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相声演员。但是,相声演员小品化、相声节目陈旧化的弊端仍旧没能得到遏制,相声行业――或者说是“主流相声行业”――逐渐走向了衰落。

同时,这也意味着电视屏幕之外的相声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在经济利益倒逼下,各种与时俱进的多样相声渐渐走上了舞台,相声剧场化的传统得到了回归。京津、西北、沪上等地区的传统相声或泛相声类型(清口、脱口秀等)相声行业成为了产业,仅在北京一地叫得上名号的就有“德云社”、“听云轩”、“星夜相声会馆”、“嘻哈包袱铺”、“红门相声会”等不下十余家相声演出团体。

至此,“市井相声”引领的相声复兴之路才逐渐救活了所谓的“主流相声”,央视相声大赛才重新焕发活力。这样的迂回振兴反映了我国传统文艺形式的市场空间和潜力,也带来了绝对正统化发展行不通的教训。交响交融,才是传统文艺形式在新生代占主流的社会中继续生存发展的基本遵循。

三、传统文艺形式与新生代同频共振的经验思考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5年已经达到近2万2千元,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带来了消费意愿的提升,享受型精神消费品种――戏曲、相声曲艺、歌舞话剧等市场快速发展,日益红火。这次背后,有着一系列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一)组织形式:官方指导与市场决定

传统文艺形式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传统文化的在新时代的发扬振兴,都有赖于文化体制改革催生的文化市场活力。文艺形式的广大受众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因此与文艺活动产生的互动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作用。所以,传统文艺形式之下蕴藏的传统文化必须在组织方式上接受市场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文化资源上接受市场调配,在文化消费上遵循市场需求。只有将传统文化形式融入现代市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生存可能。

同时,官方在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上必须给出正确的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内容展示:与时俱进与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纹样;香烟包装;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79-01

一、中国传统纹样的现代视觉转换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观一直是包装的主要课题,包装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对传统纹样的表现,必须依附于时代的审美观,这中对传统纹样在包装的应用提出了视觉转换的要求,以满足当代人们审美观点,达到与时代的文化气息吻合。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体现着本民族的精神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堆积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只有在新的时代中尽行视觉转换,满足人们的审美观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出我国优秀文化和强烈的民族个性,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生命力,才能继续为我们所用并发扬广大。

强烈的时代性在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特征中占据重要的环节,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异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不断继承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不断吸收先进的国际文化并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之中,并不断变更新的文化形式,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传统纹样在传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及内涵,并融于自己的本身。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性,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特征。这使得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得以进行视觉上的转换。

二、中国传统纹样与香烟包装的完美融合

2003我国签署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烟包的新提议为:在烟草制品的外盒和标签上必须带有有害后果的健康警语,警语宜占据可见部分的50%以上,不少于30%。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传统纹样可以与时俱进,将会使香烟包装更加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包装设计应从商标、图案、色彩、造型、材料等构成要素入手,考虑商品包装的特性,使各项设计要素协调搭配,以取得最佳的包装设计方案。如果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品牌包装图案和色彩设计是突出商品个性的重要因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是最有效的促销手段。而中国传统纹样在香烟包装中的应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应用方法,在应用的同时,考虑多方面因素,以求达到完美的包装效果。如以一种纹样作为视觉中心,穿插其他纹样为辅助等等。这些传统纹样可置于整个包装的视觉中心。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气息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就传达给人们。

在整个香烟包装设计中,使纹样充斥于人们的视觉范围,通过传统纹样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及崇拜之情,也寓意着香烟整体包装的浓厚文化气息之美。整体设计总的来说,应具备和谐古朴、简单大方的文化氛围,给予他人一种文化的审美享受。

三、中国传统纹样融于香烟包装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纹样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关键所在,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在香烟包装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其强烈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审美时代,不断改变自己的美感形式,继承着又创新着。中国传统纹样应用于设计中,赐予了香烟包装民族性的特点,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升华,从而结出更精粹的包装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时代性和文化性更好的融于包装设计中。

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样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纹样深刻影响着当代世界的包装设计,包装设计不能抛弃它的传统文化根基。在坚持根本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融入本国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能跟上国际文化的发展,乃至引导世界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让本土文化跟上时代的文化气息,甚至引导文化潮流的发展命脉,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中国传统纹样应用于香烟包装中,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国际文化发展大潮的必然结果。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月饼越来越甜,越来越贵,越来越好看;而月亮却显得越来越朦胧了,所谓“皓月当空”似乎也成了奢侈的记忆。即使月明星稀,不是也还会有人指着空中的月儿讲嫦娥、桂树和吴刚的故事吗?

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中秋这一传统节日也充溢着商业气息,带上了功利色彩,而其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却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所忽略、淡忘。

月饼,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自古以来一直在中秋佳节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经济一年年地发展,月饼的“风采”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们一个个身着盛装,光彩照人,像是要去参加舞会的小姐们。普通的月饼经过精美豪华的包装,立即身价倍增。

盛装的小姐去的是豪华的场所,同样,精美的月饼自然也进了老板、领导们的“黄金屋”。曾经象征团圆的月饼,此时已成为了下级向上攀爬的敲门砖,成为了小人为非作歹的通行证。传统的中秋佳节,如今在功利的诱惑下,已成为时下最流行送礼的节日。

苏轼说过:“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民族节日是维护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像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本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大好机会,如今却让“礼品”占了上风。

传统节日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每个节日的背后都有很深的文化渊源。节日的风俗应是一个民族的盛典,而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

时代变了,生活变了,或许节日也应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那传统的民族风俗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这种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风俗,怎么能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时代抛弃呢?

的确,国家应该进步,但传统的节日却应返璞归真,变得更质朴、更纯粹、更简单而自然。

但愿明年的中秋,我们能真正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传统气息;当我们抬起头时,我们能看到浩瀚的天幕中,一轮明月正当空。

【作者系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高三(2)班学生】

点评

月亮不“圆”,月饼变味。中秋佳节中的月饼“与时俱进”,失去了月饼的本真,渴望一种纯真感情的回归,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出发点。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文博行业;影响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社会各方面的管理已是大势所趋。由于当前我国文博行业资源的复杂,管理方法的不尽完善 ,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屡遭侵害。

在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文博资源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发挥数据库的作用,系统全面的对文化遗产等文博资源进行管理。文博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在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文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减小其工作负担,科学有效地对文博资源进行分类,便于日后的查找工作的进行。健全的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文博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改善当前文博行业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促进文博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其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博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其优秀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

2 文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对文博事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当前文博行业存在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匮乏、资金及人力投入不恰当等问题。

首先,我国文博行业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很多文博企业对自己所管理的文化遗产等藏品的数量及种类不清楚,使得很多文化藏品被盗甚至丢失全然不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对文博产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整体的管理水平较低。因此要不断提升我国文博行业的管理水平,引入信息化系统。

其次,我国文博行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根据目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数目来看,文博资源管理人才较少,且其教学内容一般不涉及文博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此外,我国文博行业的工作者文化水平较低,高等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人员很少,工作人员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造成我国文博产业的管理水平低,信息化技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后,尽管国家每年会投入很多资金到文化遗产等文博行业,但各单位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文博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且不重视相关人才的引进,从而使得文博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3 信息化建设对文博行业的影响

在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符合时展的步伐,做到了与时俱进,有利于文博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化建设对文博行业的影响主要可以从对相关文化文博藏品的管理、文博行业观念的改变、文博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及文博行业管理效率等方面来体现,以下将从这四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3.1 有利于规范相关单位文博藏品的管理

当前,由于各单位对本单位的文博藏品管理不善,对其数量、种类难以做到心中有数,使得文化遗产等藏品被盗、丢失情况屡见不鲜。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文博藏品的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文博藏品的数量及种类进行计算。通过对文博藏品的归档管理,有利减轻文博事业工作者的工作负担,提升相关单位的管理水平,通过计算机的查询,能够直接把握文博藏品的数量、种类及其摆放位置,便于月末及年末对文博藏品进行核查。

3.2 有利于改变文博行业的传统落后观念

文博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行业,受过去的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甚至一些落后的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其中。将信息化建设引入我国文博行业,使得我国文博行业在科学技术上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解决文博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文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利于解放人力,给文博行业工作者充分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促进其思想观念的不断提高。

3.3 有利于建设文博行业的人才队伍

在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对文博行业的工作者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单位人员的文化水平,使得其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其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优秀人才的引进是必需的,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是支撑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掌握着一个单位网络技术的核心。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文博行业的不断完善,每一名基层人员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是必需的,因此,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文博行业的人才队伍也将不断壮大,一方面,优秀的相关专业的人才会涌入文博行业,另一方面,文博行业的现行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的提高。

3.4 有利于文博行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当前,文博行业的工作主要需要其工作者使用笔、纸进行记录,其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也很低,而通过信息化建设,计算技术的应用,大大解放了工作者,减少其日常工作内容,避免重复记录所造成的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建立文博藏品的数据库,定义文博藏品的种类及内容,减少日常的工作量,使得文博行业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由此,有利于文博行业工作者提高其社会服务的能力,更好的发挥文博行业的教育功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更好保存与管理。

4 总结

文博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我国传统文化得保存与传承问题。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降低文博行业的发展成本。当前,我国文博行业存在管理水平较低、文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较差、人才匮乏及对资金的利用等不充足等问题,因此,在发展文博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文博行业的管理效率,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从事文博行业的工作,合理利用国家对文博事业的投资健全信息化建设等。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博行业的管理效率,改变文博行业工作者传统落后的观念,建设文博行业的人才队伍,提升文博行业整体的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促进文博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狄辉,靳亚男,彭黎明.物联网发展趋势与文博信息化需求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年3期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凡是经得起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而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最终都会成为传承文化中的经典。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方块文字中蕴涵和凝聚的,源远流长的是聚合着我们民族的宏大精神和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言简意赅,“含义深远即话少,其意无穷渊流长”。

由山湖纪人编著,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圣贤经》仿照古代蒙学经典之一《增广贤文》所编撰,据《中华韵典》依韵归类,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它是经历不同的年代逐渐累积下来的华夏文化之精华。因此,我们在《中华圣贤经》一书中,不仅可以读到古时诸如“知己知彼”,更有现代社会流传深远的格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跨越时间和年代的限制,为引古通今的名言警句。与时俱进是《中华圣贤经》的一大时代特点之一。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适合某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中生发的处世哲学或奋斗精神,这让读者在体会古代文化文明智慧的同时,又不会产生与社会相去太远的疏离感。

今韵新订增广贤文《中华圣贤经》是一本秉承华夏精神文明精髓,集传统文化于一体,又契合当今精神生活所需的经典之作。

《中华圣贤经》汇集了中国数千年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俚谚俗语。《中华圣贤经》一书中俚语较多,给人一种非常通俗的大众化之感。综观我们的社会,普通大众毕竟是占据了这个社会的绝大部分群体,而智慧通常又是有大部分来自人民。俚语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观念。这使《中华圣贤经》更易于在人群中流传。同时,《中华圣贤经》中也有古代积累来的中华文化精粹之一成语。她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历代贤哲圣人的思想,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处世之道,正所谓“人情世故,阅人阅己”,真乃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当然其中缺不了的是中国文学中意境深远的哲理诗。《中华圣贤经》中语言形式多样,它恰恰适合了不同阶层的阅读人群。

与中国比较传统的一些说理文不同,像《世说新语》、《菜根谭》,它们更加偏向用一则一则的小故事来阐明某一个处世哲学。而《中华圣贤经》则是各种已经经过提炼的语言的精华,它无需再从故事中思考,全书总共才3万字,旨意以精炼而简省的文字向人们传递种种可以唤起读者内含智慧的真谛,并与之共鸣。

中国对于教育小孩子有传统的蒙学。众所周知,传统的蒙学经典有如《千字文》、《三字经》等,这些都是言语精练的文章,能够在寥寥数语中点明道理,启蒙小孩儿“入世”。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6篇

本框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十、巩固练习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7篇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位于世界文化之林。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理念的精华。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就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儒家学说与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二、儒学思想的核心及现今的价值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又称儒学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真性情,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培养仁德,有助于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仁爱”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社会安定,人生和谐,而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亲情淡漠,因此,大学生学习‘仁’让他们汲取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家庭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学要求我们爱人。在社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就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而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产生矛盾。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爱国,是“仁”的最高境界。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者应努力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让大学生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教育当代的大学生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从古至今,“和”被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学生从高中进入高校之后,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学生思想动态上的改变,难免有些浮躁,这时教育者该做的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使他们不误入歧途。儒家思想中的“和合”,是指事物中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就这些“和”的方面而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追求全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教育,使校园充满学习文化的氛围,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儒学思想的现今价值有:儒学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对于调和社会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在儒学中很注重人格的修养,在当今这个物质发达、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儒学社会伦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引导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体系。

三、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变化过快,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无法跟随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是:

1.对儒家文化的本质知之甚少

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知之甚少的原因,主要有: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给了大学生太多的诱惑,使学生无法细细品读儒家文化的精髓,消减了对品味古典文化的兴趣;从道德行为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物质欲望在急剧增加,他们的功利心也日益加重,从而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如何创造物质财富上。

2.忽视儒学原著的自我阅读和体悟

当代大学生对于丹等人的儒学观点十分热衷,他们在讲述儒家经典文化的同时夹杂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更把深奥的儒学思想演绎得简单化、通俗化,丢失了儒学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学生没有对儒家经典文化进行阅读与体会。

四、将儒学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做法

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做到在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与观念塑造,还有注重在师德上的建设。

1.在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

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方式应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教育学生。

2.培养学生的品行及塑造学生观念

在教育内容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伦理,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认知情感上,不但重视对学生品德行为既定概念的灌输,更要重视通过体验对学生品德行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德育价值是既要“塑造人”,更要“开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在传授间接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直接知识的实践体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深化,重内涵。

3.注重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运用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学文化。积极开创使学生感兴趣的新局面。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校;思政教育

1.文化自觉内涵概述

文化自觉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它是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所形成的精神文明产物。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不同地域、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击愈来愈大。这种文化冲击能够让部分人摆脱传统文化束缚,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但也会让人舍弃部分传统文化精粹。在这股文化浪潮下,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性,才能做到“摄取精华,抛弃糟粕”,才能获得良好的文化养分。文化自觉性强调了人应该对文化具有“自知之明”,自觉意味着自身在面对文化转型时,能够获取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并以发展性的目光来审视文化创新及文化传承[1]。客观角度来看,文化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国家及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实现文化自觉有利于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既不会盲目推崇传统文化,也不会崇洋。

2.关于文化自觉论断的主要内容

在系列讲话当中,容纳了大量文化自觉思想,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1)继续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提出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要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认准其发展趋势及方向。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层出不穷,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且传统文化生存形式产生了一定变化。明确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中国发展、传承的基础,若舍弃传统文化精华则会影响到民族精神命脉,会阻碍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因此,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统一,并且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进行转换,让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互通融,满足现代文化人的实际需求。(2)重视中国梦建设。所提出的中国梦是对我国近代文化衰弱缺陷的反思以及当前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同表达。中国梦既强调了尊重历史,又强调了要面对实现。它不仅反映了鲜明的原则立场及价值取向,还凸显了国家利益至上及求真务实的理念。中国梦的本质目标在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它将个体、群体以及民族、国家充分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中国梦的提出,能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价值观格局日渐形成。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对民众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愈来愈大。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显得愈来愈重要。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他认为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训,能够对社会意识进行充分整合,这对于社会长治久安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社会氛围,并且要发挥榜样、模范的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类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众的生活及工作当中。

3.文化自觉视域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从系列讲话当中不难看出,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将文化自觉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然能够提升相关工作效能,为高校学生提供有利的思想屏障。文化自觉视域下,为了能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3.1加强文化认知培养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觉的基础,实现文化认知的主要途径来自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思政教育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要重视传统优秀文化输出,向学生指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形成文化认知,为文化自觉奠定基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当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加深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度,使两者相互融通,提升实际教学效果[3]。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衔接性与传承性,让学生能够将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关联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多元文化。这样学生才能够分清楚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优劣,让其在面对不同文化元素的冲击时,能够以客观的立场做出理性选择。

3.2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创建出具有人文内涵的物质环境,无论是室内装修,还是室外装饰,都应该突出文化元素,并且将这些文化元素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借助物质环境来陶冶高校学生的文化情怀。另一方面,要注重校@精神环境创建。不同的高校具备了自身独有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是高校的象征,也是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精神食粮”。在校园精神环境创建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精神文化底蕴,并融入校园优秀文化传统,将校园文化的魅力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精神导向。此外,在高校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贯彻人文元素。相关制度应该注重人文性,彰显出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适应制度,并自觉遵守。

3.3重视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离不开文化创新的支持。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备文化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摒弃传统文化糟粕,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出来,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辉。高校要积极构建文化资源信息平台,为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提供支持。同时,可创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学科研究、技术、信息共享,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途径,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空间。

4.结语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想过渡期,外界文化元素会对其思想产生一定冲击,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兴起,可能会造成高校学生出现思想误区。将文化自觉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能够对高校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学会辨别文化、思考自我,促使其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能够做出理性选择,这对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喜平.文化自觉管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04):108-110.

[2]黄振宣,韦文荣.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基于系列讲话精神[J]. 河池学院学报,2016(0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