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言教材 儿童文学作品 语言修辞特征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儿童文学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动的、多彩的语言砌成的。离开了语言,文学便不能存在,因此人们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1]。

陈子典认为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语言具有表达内容、提供学习语言典范的双重意义。儿童文学作品要担当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与训练的任务,他们从中学习语言、丰富词汇,懂得如何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特征的分析探讨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对儿童文学语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儿童文学语言特点的研究,强调语言要浅显、易懂、口语化、形象性、音乐性等,除了郑荔在《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儿童文学创作中语言应符合儿童修辞特征外,对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研究的鲜少。修辞性语言反映了语言运用高位能力,有利于扩展学前儿童语言经验,挖掘语言美的潜能,激发学前儿童的美感,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交际质量[2]。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的视角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研究,发现教材中语言的以下修辞特征。

一、以形象性比喻为主,与幼儿自身经验相结合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辞格,被比喻的事物通常被称为“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3]。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以形象性比喻为主,所选用的喻体多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并且符合幼儿文学诉之于听觉的特点,比喻句中口语化倾向显著。

儿歌《下雪天,像过节》出现比喻四次:停着的小车像鼓鼓的面包,圆圆的屋顶像涂满奶油的蛋糕,树枝像胖乎乎的薯条,下雪天像过节一样热闹。所使用的喻体“面包、涂满奶油的蛋糕、薯条”这些食物都是幼儿生活中很喜欢吃的食物,形象生动,与阅读作品的幼儿的经验直接相关,所以幼儿在阅读中倍感亲切,同时为幼儿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谜语《猜猜我是谁》中出现比喻两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蒲扇,身子比喻成小山,用词口语化,符合幼儿接受语言的特点。并且通过这种创造相似性的比喻,将新的词汇“蒲扇、小山”纳入原有的语言系统中,幼儿对新词汇的理解更形象化、熟悉化,学习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二、拟人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

拟人,又称人格化,是指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语言表达手段[4]。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篇章化拟人,并且拟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拟的对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妈妈等。林小杯的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通篇用拟人的手法,把阳光、风、衣服,甚至石头和水滴都赋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现一种天真活泼的稚拙美,在读者的心理上产生激荡,引发读者对美感的体验。究其根源与学前儿童“泛灵论”的思维有关,学前儿童往往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儿看来却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

拟人修辞是幼儿文学创作中的宠儿,可以说拟人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是死的文学,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如同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不能在儿童的心空上飞翔。两套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注意到幼儿对拟人修辞的喜爱,拟人化语言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发展特点。

三、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

教材中作品语言的重复多以词语、句子的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反复可以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也可以让幼儿获得内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师版儿童诗《欢迎》中:“欢迎!欢迎!大树真好。”词语反复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过小鸡、海豚、狮子、大象反复试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个布条。情节反复增强作品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兴奋、高兴之余,无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

但儿童文学的反复是有细小变化的重复,不是单调的重复,苏教版有些作品语言反复单调,没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儿歌《我爱上幼儿园》:“念念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中班下的儿歌《上学最开心》:“唱唱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这两篇儿歌内容除了名字和内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复的。

修辞性语言代表语言运用的高位水平,修辞的运用有利于儿童认知、情感及审美的发展[5]。幼儿教师应做到顺应儿童修辞天赋,引导儿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中国语言的修辞特征,鼓励儿童自由使用语言,并不断加强自身关于儿童文学修辞学的知识学习,促进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坤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

[2]郑荔.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7.

[3]陈莎莉.试论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J].云梦学刊,2002,23(5).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第2篇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Shouyi;“Hemingway’sLinguisticsStyleandArt”,ForeignLanguages2,no48(April):41-45,1987.

[2]RobertP.Weeks;“Hemingway:ACollectionofCriticalEssay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2.

[3]PhilipYoung;“ErnestHemingway:AReconsideration”,UniversityPark,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1966.

[4]Robert.O.Stephens;“ErnestHemingway:TheCritical”,NewYork,BurtFranklin,1977].

[5]JamesNagel;“ErnestHemingway:TheWriterinContext”,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52.

[6]Carol.S.Baker;“ErnestHemingway:TheWriterasArtist”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2.

[7]JeffreyMeyers;“Hemingway:TheCriticalHeritage”,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82.

[8]MilesDonald“TheAmericanNovelintheTwentieth-Century”,NewtonAbbot,England:LevidandCharles,1978.

[9]CharlesMolesworth;“Hemingway''''sCode:TheSpanishCivilWarandWorldPower”,Salamagundi,no.76-77(Fall--Winter):84-100.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7]李文中: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洛阳: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第3篇

【摘  要】语本论文对如何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通过语料库技术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语料库;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7]李文中: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第4篇

一、品鉴语言,可以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品鉴语言,基本意思就是对语言加以品味分析与鉴赏,哪怕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式,细细品味,就会从词中理解意思,从句子、句式中明白意义与情感。因此,对所有的语文人而言,品鉴语言不可忽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读与指导,学生的品读与思悟,步步指向的都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理解作者蕴藏在其中的深层含义与内在情感。通过品析语言,学生能从中学到学语文的方法或技巧,也可以应对考试中的试题。所以,品析语言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其引导下,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文本内容、主旨与作者情感态度,这种方法对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它更能体现与造就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品鉴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品析语言,不仅需要把握词义、句式等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我们的想象与联想。一些富有诗意的凝练的句子,如果缺乏想象与联想,那么它的“诗意”的味道将不复存在,对句子的品味也就不会到位。因此在品析语言时,我们常常会“思接千载”、“神游词外”。根据语言而丰富为一幅生活的画面,再透过“呈现”眼前的生活画面中来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与“丰富的情感”。同时,我们收获的副产品是通过想象与联想,既可延伸拓展语言的意境,又可丰富读者(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想象的“生活画面中”来对接或反思自我的“生活体验”,使之与作者同呼吸同感受。因此,品析语言除可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外,又可丰富学生的“生活”感,使生活的情景再现而触及学生的内心情感。语言浓缩了生活,语言又拓宽了生活,让学生明白了“语言”更是一种“生活”的体现。语文即生活。亦可言;语言即生活。

三、品鉴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

对语言的品鉴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中所蕴含的内在的深刻意义,而且可以感受其表现下的作者的情感及思想。文以载道,又何尝不是“言以载道”。因此在语言的赏析与品味中,我们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似乎可以触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厚情感,可以呼吸到作者蕴藏在语言内层的“清香”,可以触摸到作者那些深邃的思想,在赏析与品析中,浸润在语言的意境下而洗礼着我们的情感与思想。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下,我们的情感、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升华了起来——那就是文化素养、语言素养。长久地欣赏、品鉴、领会及训练运用,“底子”就逐渐夯厚了。

当语言隐藏于内核外表下的思想情感积蓄在我们内心深处,渐渐地盈满就能薄发,不知不觉中我们所使用的看似平淡的语言中也会蕴含着我们的情感与思想,那时的语言也像我们阅读的深邃意味的语言一样,值得把玩琢磨。那时,我们的语言就不会是枯淡无味而是“丰腴有致”了。因此品鉴语言,带给我们的既是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又有从语言中吸取精神思想的素养,这种素养就是语文素养。

四、品鉴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赏析语言,在读赏中了解语言的魅力与“美味”。那美妙的动词、形容词往往让我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感自我语言的乏味寡然;而作者语言的多彩丰富,读来,似乎在吟唱着美妙的歌曲,那种韵律、节奏,使人沉醉。每当我们赏析这些语言时,我们就会觉得语言的奥妙与神奇。那种东西“神会”在心间,吟诵于口中,长期的品析,让我们可以徜徉于“语言”那充满诱惑的世界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习 英美文学选读 文化内涵 民族风情 时代气息

英语是世界公认的国际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为推动世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有鉴于此,研究英语语言学习是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也是求学者需要掌握的外语学习能力。其中英语文学选读课程会有效促进英语语言学习,但要了解和分析其在学习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语言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表现在语言沟通的环节,如果学习着不具备良好的英美文学思想,将会严重阻碍相关语言的有效学习。本文研究英语语言学习和英美文学宣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有效学习的方法,以此解决英语语言学习中英美文学选读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理论进行知识性的总结,鼓励学生夺取了解英美语言文化。

一、英美文学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交流体现出智力的复杂沟通过程,在互动的环节中需要语言使用者搭建新的资源平台,并借助于自身所具备的综合语言知识和素养,进行语言的沟通。在语言学习中,要不断的进行语言观察、揣摩和分析,并应用于实践才能取得具体的效果。 文学语言成为英语语言材料的重要构成,它提供很多具有开拓性的内容。通过文学语言的运用,可以将人物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纵观分析英美文学,其中涵盖着丰富的语言成就,这也是可以借鉴为英语语言学习的环节中。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英美文学的内容归纳为课堂教学领域中,在学生们选读文学作品时揣摩其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风俗习惯,并要解英美文学语言中涵盖着精妙词汇以及复杂语法。在学习过程中要能达到精度掌的程度,这也成为英美文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我国著名翻译家朱光潜在其文章《谈翻译》中强调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最难的内容是对语素展开丰富的联想。语言翻译中要达到信、达、雅的境界。但换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准确反映作品原意的过程中,如何达到文学的欣赏性,这就是翻译工作者需要考量的重要事宜。现在探讨的联想一方面忠实于原作品,另一方面也不要完全局限于字面内容的束缚,要在翻译时能够融入语言环境民族的文化以及交流信息。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英美世界,并对英美文学进行深入性的学习。对此,美国语言研究者塞林格认为在学习非母语语言时,由于在学习母语产生先入为主的原因,所以在学习中会产生出介语石化现象。根据介语石化理论研究表明,要采用“积极效率战略”的方法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规避相关的问题。所以,在进行英美语言学习时,教师要要求学生们不断的深化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并要不断的进行语言的深化学习和研究,提升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质量。

二、英美文学选读对英语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对所学词汇进行分类

现在各个高校在开展语言教学过程中,均增设英美文学宣读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要短时间内有效强化学生外语的阅读能力。当学生们能够精准的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这会显著的提升学生们外国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是可以促进学生们张文龙英语语言语义和用词的选。学习者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时,能在原有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更佳的扩大自身的外语词汇量。在学习中很多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语境、语感能力,可以融入到英美文学所营造的英美文化氛围中,为后续的语言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上述所讲明的这些作用,均是在具体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显现出来。当然,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这是需要关注相应的注意事项。譬如安德鲁・马维尔在其作品《致他娇羞的女友》中采用的是四音步抑扬格式,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改变原有诗歌中存在的枯燥感,可以促其变得更加的舒展和明快。在作品中的第25行到第30行中这段内容里引入死亡主题,并融合大量多恩式玄理派诗的意象手法,显著的改变奔本诗的意境,使其氛围逐渐的变得阴暗庄重。

Thy beauty shall no more be found,

再无处寻觅你的玉容花貌,

Nor,in the marble vault, shall sound

在你的大理石家中也不会听到

My echoing song;

我回荡的歌声;

then worms shall tm

蛆虫将会搅动

That long-preserved' d virginity,

由你长期保持的处女的童贞,

And your quaint honor turn to dust

你的美誉芳名将化为尘埃,

And into ashes all my lust.

我的欲望也将变成一堆烟灰

在上一段的文章中,诗人使用很多的词汇用语烘托出生命死亡后的世界景象,譬如marble vault(大理石墓家)、dust(尘埃)、ashes(灰烬)、worms(蛆虫)等,这一系列词汇有的是死亡时存在的状态,有的是死亡时有的景象。通过此种丰富意象的方法,既能够深化诗歌所描绘出的意境,同时也能够强化诗歌含具的深意。客观上也会烘托出作者构思中的思想理念,使得本诗更加具备说服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在全诗中设立出几个中心意象内容,分别是时间、空间、死亡、爱情等要素,通过超凡且独特的想象力,可以完善作品中所要描绘的内容。学习者借助于作品的结构,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相关外语词汇进行分类分析,并促进学习语言词汇的效率和进度。

(二)辅助学习英美文化,完成英语语感的培养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化。汉语是属于汉文化文明,英语是属于拉丁语系,前者是有象形字和音近字构成,后者是字母类型文字。无论是发音、用法、习惯均有着文化的差异性,同时这种状态也是具备着双向性特征。学生们在国内是无法接触到外国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很难领略到英美人士日常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以及思维方式。为了提升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在学校可以广泛组织英语角等学习活动,但是英语角也是在汉文化环境中,英语角的大多成员的母语是汉语,难以在英语角的沟通和学习环境中,了解外语语言学习的环境,这是有着现实性因素的作用。故此,如果学生们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并掌握更加深入的英美文化,一个重要的环节正是体现在需要学习英美文化,这样才能够了解他们的语言运用方式,语言使用习惯以及语言思维方式。实际上从上面的描述也是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成为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方式和学习捷径。现在分析一下原因,首先,英美文学作品中很多事反应英美人日常生活习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是借助于英美文化思维。其次,被选编的英美文化作品均是英美文学原创精品,使学生们直接可以了解最正宗、最地道的英美文化。最后是由于作品取材的广泛性,能够开拓学生们的学习视野,并将其不断的深化完善,尤其是体现在作品中的口语对白内容。这也就意味着英美文学作品成为了解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学生们要想更好的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则先是需要知道作品的文化背景。在平时,我们所需要阅读的英文文学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譬如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飘》,威廉・福克纳创作的《喧哗与骚动》等,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雾都孤儿》和《双城记》,简・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柯南道尔创作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得到,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演变,不同的语言已经成为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也是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媒介。所以,语言不能脱离文化环境而单独生存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语言均是能够将其阶段性特有的民族文化吸纳进取,并通过语言的使用反映出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丰富习惯。根据这一思想,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美文化素养,以促进学生们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深造。

(三)有利于学习语法,避免某些习语偏误

探讨世界文学史发展时,其中英语类作品所占据的比例最大。一方面是使用它作为母语或者官方语言的国家或地区最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的因素使得英语的流行广度最高。在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时主要接触的文学类型是以小说为主体,现代西方小说风格的发展非常快速,也孕育出很多的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文学体裁。所以,在大学生选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关注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也要改变现有的传统语言翻译方式,其中涵盖着语法的改变,词汇意思的变迁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新词汇等因素。要求学生们在阅读时,务必要根据作品中的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要素,要尽可能的规避可能因为上述问题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愿意缺失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英语语法的变通理解,尤其是由英式英语转化的美式英语,了解这两大英语体系的共同点,并有效区分其中存在的差异化现象。除此之外,在学习英美语言时,要了解习语的特性以及和汉语之间的语言类比,掌握其同质性的修辞方式,包括一些常用的文字创作技法,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强化学习的内容。譬如在汉语中有一句俗语为小菜一碟,在英语中对应的语句是a piece of cake,这也就意味着二者的物化描述方式非常类似,也是体现出其有趣的内容。学生们在平时学习《简・爱》、《雾都孤儿》、《呼啸山庄》等时便可发现其中有着类似的内容,可以学习分析。

三、结语

文学对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语言运用的更高层次,同时也是体现出学习语言的实际应用。现代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视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内容的教授,最具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则体现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学生们在学习英美文学选读时,在开展日常性英语语言学习进程中,更是需要了解相关课程中所含具的文化内涵、民族风情、地域特征以及语言发展规律等,同时也是需要了解具有倾向性的作品内容,深入分析英汉两种文学的语义以及文化的共同点以及差异性,培养学生们英语语言学习的素养,促进学生们提升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晓燕.论英语语言学习的僵化现象及其对策建议[J].科技资讯.2010(18)

[2]李恺.论英美文学对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J].大众科技.2011(07)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

高尔基曾经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确实,对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讲,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水平,就要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明晰和动听。从而用美的语言来感染人、吸引人;用美的语言来搭建师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平台。

一、提升教学艺术,驾驭提问语言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传授语文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的语言美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语意明确,力求准确

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从语言设计及运用上做到巧妙安排、有效到位、语意明确。让学生与教师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步调一致,同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使问题明确清晰,不可随心所欲、模棱两可。否则,学生把握不住问题应该如何回答。

有这样一个事例,说是在一次课堂上,有个教师拿着一个地球仪去上课,恰好学校有领导来听课。教师便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结果学生们左看看右瞧瞧,说是多了个校长。其实,学生回答本身也没有错,错在那位教师的提问语意不明确,太含糊了。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多了个地球仪”,可就因为提问语言表意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该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假如把提问改成:“同学们,你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那学生一定能回答准确。这正说明课堂提问中语言表述正确之重要性。

2.快慢适度,表达清晰

课堂提问是教师驾驭教学的重要方式。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语速平缓,吐字清晰,力求正面诱导,气氛和谐。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既让学生理解提问要求,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实际上,努力做到提问语速快慢适度,势必要求教师要问得适时,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提问语速过快,话音刚落就急着对学生抽问。由于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往往导致被抽问的学生没反应过来而不知如何表达。即使回答了也往往语言表达不清。相反,如果提问语速过慢,则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而不善语言表达,养成依赖教师讲解的习惯和不动脑子的惰性心理。这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同样很不利。

3.语调适中,以生为本

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大多是靠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的。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学生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驾驭好提问语调的频率、强弱,把握好语音语调的节拍,做到语言表达流畅且富有亲和力,让课堂情趣盎然,达到以情感人之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当她看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往往用提问声音的高低变化来唤起学生的注意。有一次,一学生趴在桌上无精打采的,该教师从高昂的讲课声中缓缓下调声音,那学生突然感觉到教室里怎么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于是马上警醒了过来。往常,面对所提的问题有难度时,她又总是善于运用语调的轻重并结合手势和面部表情等教学体态语言,给学生作适当的暗示或分解问题难度,让学生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一做法充分证明教师善于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非同小可。

二、注意导向功能,把握评价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应充满灵性、爱心和智慧,甚至应幽默与风趣。实践表明,教师重视课堂评价语言,把握好课堂评价性语言美,可以影响到教学互动,影响到课堂教学良好气氛的营造以及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审美情趣。对此,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富有美感、激励有效,得从丰富评价语言,增强教学激励性,努力提高教学评价艺术及语言表达效果上下苦功夫。

因人而异,体现多样性

经验表明:性格外向的男同学回答问题一般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更多的女同学则悦耳动听、音韵和谐。当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笔者抽一学生朗读最后两段,当他朗读“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以及“这能全怪我吗?”这一情境时,有学生评价被抽读学生的朗读,讲出了他读得好,而且具体说出了他读得有情感,有一种给人进入角色的感觉,分析的也有理有椐。于是,笔者趁此机会表扬他,说:“你讲得太好了,读这样的课文就是要进入角色,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该学生听了笔者的评价性语言,脸上露出了花朵般灿烂的笑容。实际上,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认识。教师要放开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见解,在语言评价上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

2.富有情感,注意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讲到:“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要能具体说出哪里好,好在哪?或者哪里错,错在哪?并作适当分析。这就如同我们赞美一个人,你要说他好,一定要有具体感,给人感觉你是真情实意,而不是给人华而不实、虚情假意之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回答中正确的、精彩的要鼓励以表示肯定;对回答欠妥当的、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对于一问三不知的,则要给予引导或作分析,从而实现课堂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

3.导之以情,满怀人文性

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望地给予赏识与鼓励,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人文关怀。我们农村初中,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爱护。在一次以奥运会为题材的作文课上,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届奥运会在哪里开的?结果一小个子学生马上回答说:“在电视里”。班上的同学都笑了,当然这答案明显是错误的。但是笔者并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开导他、启发他,说道:“你是在电视里看到的吗?”那学生点点头,笔者又进一步启发他说:“你是在电视里看到奥运会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吧!”他回答“是在伦敦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从错误的回答中纠正过来,靠的就是教师导之以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三、重视文本诵读,训练语言表达

朗诵能让学生直接表达喜怒哀乐,通过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读中生情,读中入境,读中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朗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文学作品,更需要在朗读背诵中体会其美感,这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要求是一致的。诵读要日积月累,要通过细听名家有关诗歌散文等作品的录音朗诵借鉴模仿、跟读赏析。这样,对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特别是课本后面附注的)和课文中的文学作品。这是编者通过精心选择的有代表性的、适合培养训练学生语言的教学内容。多引导朗读成诵,可以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美,体验语言的丰富多彩。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背诵朗读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可以分如下几个环节:首先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其次了解课文内容,对作品有个整体感知,再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学着体验和品味,最后是声情并茂,读出意境、读出风格、读出美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真听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放开手让学生多读多讲,去感受、领略和体验课文的优美语言境界。

对于文情并茂的课文,可以运用朗读、分角色读、轻声细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接受语言的感染和熏陶。针对这一要求,教师要重视探究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注意把握用词语句的生动形象性,抓住作品中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分析,落实好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品析。同时,根据文章作品情感的变化起伏,运用把握好轻重、高低、快慢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情感基调,读出文章的内涵韵味,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表达,训练感受领悟祖国语言的能力。

四、指导语言品析,感悟语言美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品味语言主要靠的是学生自身语言实践训练,但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需要教师指导其对词语运用的分析,对句子含义的品味。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并积累一些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以及句子的特定语言环境和运用表达效果,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课文语言的作用非同小可。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因文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直白或含蓄。品析课文语言特色既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品,又要有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品词析句,分析修辞等。实际上,感悟语言美,这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很重要”。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情,以情感人,让学生听了觉得声声入耳,句句动心,即便偶尔的停顿,也能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也有情”。

例如,我们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七年级下册)这首诗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以及“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些句子,注意从语感的角度,把握语调的轻重快慢及诗歌的情感韵味,教会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品味、感悟诗歌语言的生动形象、凝炼概括,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对语言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通过品析文章语言去感悟、去正确地面对生活,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之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一言以蔽之,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不仅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语言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和表达能力,努力探索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美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2]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 促进 英语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79-02

英语语言教育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是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英语语言的教学水平,增强英美文学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为了探究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提升机理,首先分析英美文学的特点。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

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指在英美文化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特征与辨识度的一种文学风格与形式[1],经过研究分析,英美文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丰富性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是英美文学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学作品要形成一定的风格流派,首先在数量上就要有一定的规模,英文文学的文学形式的形成,同样是由众多的文学艺术家进行大量创作作为基础的[2],这可以说是英美文学内容丰富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的体裁也是丰富的,当然这也是所有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在英美文学中,主要的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以及还有其他小众化的文学作品体裁,这也反映了英美文学在内容体裁形式上的丰富性。对于英美文学另一个丰富性的体现方面是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讨论其丰富性的,即英美文学在时空跨度上具有丰富性的特点,英美文学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段过程中英美文学在不断地发展与改变,与此同时英美文学存在于较大的范围的空间区域,上述两点便体现了英美文学在时空跨度上的丰富性。

(二)取材广泛性[3]

英美文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取材的广泛性。文学艺术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生产与生活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或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这就体现了英美文学的取材广泛性。对于取材的广泛性,这是和英美文学丰富性的特点有关,英美文学在内容体裁形式、实践与空间层面都具有丰富性的特点,显而易见在如此丰富的时空跨度与体裁形式上,取材必然是广泛的,取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也增加英美文学的整体魅力以及提升其在国际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三)鲜明的文化属性

文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指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工具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创作的总和。文学发展是基于特定的语言文字环境,深受所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影响,当前我们对文学进行分类辨别时,一般都是根据其文化属性,因为文学就可以充分反映所处的文化。东方文学指在东方文化中发展形成的文学艺术,西方文学指在西方文化中发展形成的文学艺术,英美文学属于西方文学的一部分,也就是在英美文化中发展形成的文学艺术,可见英美文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的特点。

(四)受其他文化影响较大

由于英美文学所处的地缘因素,使其深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并与其他文学交流广泛。英美文学属于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就要受西方文学的中其他文学形式的影响,例如受德国文学、法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英美文学同样也在影响着其他文学。西方文学中的众多文学影响是较为“平等”的,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中并没有引导的文学流派。以上便体现;英美文学受其他文化或者说文学的影响较大。

二、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一)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

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不难理解,就是指教授内容为英语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应用。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基础英语语言教学、专业英语语言教学和职业英语语言教学。基础英语语言教学是指基础性质地为了学习其他知识做英语基础知识的储备的英语教学,如初中英语教学,高中英语教学;专业英语语言教学是指专业性质的英语语言教学,通常指大学中的英语教学,如商务英语,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等;职业英语语言教学,是指以入职培训以及工作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

(二)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

在分析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的基础上,来探究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经过研究分析,英语语言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的复杂性

英语语言的教学中,处处都能体现出复杂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几点:首先,学习英语,就是学习一门语言,一门语言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能完成所在环境中的所有交流沟通以及一切社会行为的完成,这就从大的层面决定了学习一门语言是复杂的。另一方面,语言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众多的,英语的单词、语法、阅读、写作都是一些复杂的内容,在学习的层面上而言这是复杂的。除了在学习的层面上具有复杂性以外,教学层面的复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与学的限制性大[4]

本文从教与学两方面来分析英语语言教学限制性。主要的限制条件就是文化环境上的限制性和语言环境上的限制性。所谓文化环境上的限制性就是指因为对于英语所处的文化不了解或是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这就使得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与掌握,大大限制了教与学的质量与提升。对于语言环境的限制主要影响就是学习英语的同时无法进行语言练习或者进行练习的难度很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如果不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就会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上述便体现了英语语言教学在教与学层面的限制性。

3.教学过程的长期性

英语语言教学同样也具有教学过程长期性的特点,这是由英语语言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环境文化的限制性所导致的。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进行应用,要达到这样一个英语水平,就要求英语地学习过程必然是长期的。因为只有进行长期的英语语言的学习,才能全方位宽领域的学习英语知识点,弱化限制性因素,这就体现了英语语言教学长期性的特点。

三、英美文学意识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

在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以及英语语言教学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英美文学意识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

(一)英美文学意识弱化了文化限制

具有英美文学意识是建立在对英美文学大量阅读、大量了解的基础上的,对于英美文学了解的同时就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因为文学反映文化,英美文学反映英美文化,这就大大弱化文化层面的限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深层次的内容更好和更加容易理解,这就大大提升英语语言教学的水平。例如,英语中许多语境的用语极其复杂,如果不能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但是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但加大了学习的强度而且还不能灵活地使用。可是如果不理解英美的文化环境,进行理解性的难度是很大的,这就体现提升英美文学意识的重要性。

(二)英美文学意识增强了英语语感[5]

所谓语感,就是指对于某种语言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应,研究表明,语感对于英语学习的益处很大。英美文学意识可以提升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的语感,这就因为长期大量的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一种无意识的环境中就对英语产生了感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语感。语感的养成可以大大增加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这就不断促使其对英美文学的热爱,热爱英美文学又提升语感,这是一种积极的正反馈的循环机制,有利于英语语言教学的水平提升。

(三)英美文学意识增加了英语的实践性应用[6]

英语语言的学习使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大大提升,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加大对英语的实践性练习。而提升英美文学意识就是一种重要的英语实践性应用。增强英美文学意识的过程就是对英美文学大量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英语语言教学中所学的知识的最好的练习。

四、增强英美文学意识的措施探究

经过上文中的分析,可见英美文学意识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为了更加积极地发挥这种作用,就要进行措施增强英美文学意识,经过探究,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

正所谓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大量的阅读会使读者对于英美文学有全方位的了解,这就会增加读者对于英美文学的认知,通过不断地积累,这种认知水平慢慢提升,最后就会使文学意识有较大提升。所以增加阅读面,进行大量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能够有力提升英美文学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英语Z言教学的水平。

(二)反复阅读英文文学作品

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还有进行反复地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对于一个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就会从更深的层面上挖掘文学作中的内涵,体会到作者真正所想表达的思想,进而对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文化有了本质上的认识。这对提升英美文学意识很是关键。

(三)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感悟进行交流

除了大量阅读与反复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还有一个提升英美文学意识重要的措施就是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感悟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发展自己从未发现的东西,以及向别人请教不懂的地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流讨论十分便捷,读者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英美文学意识。例如,读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很有感悟,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自己不是很清楚,这时作者就可以进入文学交流的网上论坛、贴吧,可以与其他作者线上交流,也可以通过相互留言发帖的形式进行交流,对于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与广大的线上读者进行交流。

五、结语

本文探究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对促进英语语言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首先探究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以及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具体分析了英美文学意识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最后简单探讨了增强英美文学意识的措施。总之,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就是充分了解英美文化,进而形成语言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再来促进英语语言教学,这就使得我们应当努力提升英美文学意识。

参考文献:

[1]贾佳.增强英美文学意识促进英语语言教学[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07,10(s1).

[2]卢华.增强英美文化意识,促进英语语言教学[J].考试周刊,2016(26).

[3]林萍.提高文学意识与高中英语教学[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6).

[4]沈一然.高中英语教学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第8篇

【Abstract】As genre analys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genre analysis of the print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to summariz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print advertisement including the stylistic, semantic, functional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the seven strategies adopted in print advertisements will be analyzed.

【Key words】Genre analysis Print advertisement Strategies

一、引 言

近三十年以来,关于文体学、语篇学和话语分析的研究已经逐步从表层的分析转变到深层的语用分析。笔者认为,体裁与“语域”很类似,与社会的相关习俗有关,以及会用一些特定的词、短语、句子等等。例如,在婚礼上和葬礼上使用语言的感情色彩应该截然不同。同样,语类还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有关。我们必须了解说话对象的当地文化和历史知识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从语类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语篇都有其特定的语言习惯和措辞方式,并且通过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探究出其语义。很多语言学家,如Bhatia(1993),Swales(1990)都对语类分析作出了定义。总的来看,语类就是以成功交流为目的,使用社会生活中特定习惯为基础的一种语言学和语篇的使用领域。从应用语类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须首要考虑两个层面:对一些特定的语类语篇进行特殊定位,并试图找出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解释在语篇中出现的社会文化对应关系以及认知关系。

二、语类分析的几步骤

在进行语类分析时,我们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把给定的语篇置于一个特殊环境之中,以经验、文章内部线索得出该语类的范畴;二是研究现有文献,对与其相关语类进行分析对比;三是合理定义语篇的作者、听众或观众,以及他们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语言及其周围的语言关系进行分析;四是选择数据;五是研究发生的话语并分析语言的使用规则和文章构成;六是分析语言的不同层面,如词汇语法层面、跨文化因素分析等。

三、印刷广告的语类分析

王宏利、郭继荣(2005)认为,印刷广告和其他的广告形式一样,交流目的一是劝说,一是通知。不同的产品会采用不一样的广告策略。比如化妆品的广告会用大量的图片而非文字来引起观众的注意。科技产品的广告主要描述产品的优良性能、良好的售后等。广告包括很多元素,如广告的出资者、公司职员和消费者等。印刷广告通常采用如下七个策略:标题;树立声誉;介绍产品和服务;产品评价;促销政策;压力策略;争取回应。

标题的作用是吸引顾客的注意,短小精练。“树立声誉”是提供该服务或产品的背景资料。这个策略能通过“产品定位”如 “If you are working and living overseas, there’s one name you can trust when it comes to put your investment to work.”以及通过揭示生活中一些产品的缺陷和销售误区来实现,如“A failed program is ba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bility even the soul.”“Forget poor sound quality, there’s a phone making sound like you.”“介绍产品和服务”是广告中的关键环节。厂家通常通过指出该产品能满足顾客的需求(SONY is the perfect answer.),通过对比新旧产品质量上的改善和提高(Unlike those ones, this type can make you fell like sleeping in your own bed)和指明该产品是眼下需要的产品(This kind of medicine is produced to cure the overwhelming disease——SARS.)等方式来实现。“产品评价”是顾客对产品的反馈信息,工整、有说服力,通过直接引语(如“The clothwasher is convenient, and easy to handle”, Miss Doris said.)和报告(“A lot of experts believe that Hybrid synergy is a way to enjoy the driving and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来实现。“促销政策”是给顾客一些优惠,从而诱使他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环节。其形式多样,包括试用品、礼品、打折等。“压力策略”采用给产品加上限制,从而促使消费者尽快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方式。第一是时间/数量限制(Offer available from participation stockists from 5 June to 18 July),第二是感情压迫(Send the money right away. In the time it takes to reach us by first class post, at least one thousand more children will need the society’s help.)“争取回应”催促消费者以电话、信函或访问的方式给出回应,在这个环节里,电话号码、地址等都会被提供。

从语言学的层面来看,印刷广告有其自身的特点:被用来处理信息的并列的名词短语频繁出现;复杂名词短语与众多修饰词并用,能显示出产品的内部价值;被运用于表现产品价值的形容词较多;产品之间的对比较多;出现能提供给顾客大量信息的简单复合词;能拉近顾客和销售者之间距离的“你”态度;简单动词和现在时态;多用祈使句。最常用的动词包括fill in、contact、cal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