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南;小学科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67-02

从2001年科学课开始试点至今,科学课的改革已经走过12年。科学课的现状如何,是学者们关心的话题。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1]发挥科学课的科学素养培养功能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从政府、学校的支持,教师的投入到学生的认识缺一不可。研究科学课的现状可以了解科学课存在的现实问题、区域特色问题,从而寻找解决策略。本次调查涉及海南万宁市4所小学(其中3所公办小学,1所私立小学),13名科学教师,42名各学科教师,240名三年级以上小学生,62名学生家长,回收有效教师调查问卷52份,学生问卷237份,家长问卷57份。

一、海南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科学教育开展的总体情况

1.科学课的开设以及实施情况

调查的四所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查阅各学校各年级的课程表发现不同的学校所开设的课时不同,各年级所开设的课时也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置课时量,高年级的课时量较多。但是课表上的课时是否落实,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课程的具体完成情况。科学课课时被挤占严重,在调查的各学校所有52名教师中有71.2%的教师表示课时被挤占,其中有近49%的教师表示科学课经常被挤占。与此同时,在课时被挤占的情况下有近69%的教师表示教学内容可以全部完成,这就让我们对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和完成质量表示怀疑。

2.科学课实施的物质条件及人文条件

科学课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此才能使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全面发展。部分的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需要使用较多的教学器材,才能完成教师及学生的实验。在我们进行调查的4所小学中,相关的教学器材比较缺乏,只有一所学校设有实验室,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设施也极少,仅有的实验器材也都陈旧老化。

在同当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当地几所小学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还是相对重视的,但是这种重视却不是对科学教育价值的重视。由于海南地区小学升初中的联考中科学课有10分的分值,因此,在6年级下学期都会有一个科学课的集中教学和训练,名曰“集训”。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无异于对科学知识价值理解的畸形放大,科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被忽视。教育观念的落后和物质条件的落后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对4所小学的13名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年龄、科学课教龄、学历、专业背景。学历及专业背景影响着教师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程度及是否具有专门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的年龄和科学课教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万宁市小学科学教师相关专业背景较少,兼职教师较多且学历较低。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拥有不同的学科知识,针对不同学科主题的教学知识,教师的专业性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具备理工科专业(包括师范类专业)相关背景的科学教师只占31%左右,非理工类师范专业的教师占54%左右,其他专业占15%左右。同时,调查发现兼职的小学科学教师占77%左右,专职的只有23%。有些兼职科学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而非专业教师。调查的13名小学科学教师中,没有教师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大专学历占77%,中专占15%,高中占18%。相对于发达地区,海南小学科学教师的学历偏低。有关部门对此采取了一定的解决措施,对大部分科学教师都定期进行相关的科学教育培训。

此外,调查显示万宁市小学科学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而且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在调查样本中,26岁以下的年轻人占62%,27至35岁的占15%,35岁以上的占23%。出现这种情况和海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逐渐增加有关,大量的年轻教师赶赴教学一线。虽然年轻的小学科学教师们受到了更为现代、更为专业的相关培训,学习能力也较强,利于科学教育的开展,但年龄整体结构偏年轻也会导致教学经验的不足,不利于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和经验沟通。

(三)科学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小学科学课的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1]不同课程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策略的选择。对小学科学课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教师们现实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水平等。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小学科学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本次调查的重要部分。

1.科学课教材的使用

目前海南省小学科学教材使用较为多样化,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教科版教材均有应用,在调查中的4所小学所应用教材不完全相同。各种版本教材各有其特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对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同一地区的学校可尽量使用相同版本教材,这样利于统一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

2.科学课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但由于所需教学资源较多,所需时间也较多,而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广泛实施。在对教学方法进行统计时,采用了多项选择,所有教师都应用讲授法,有85%的教师采用演示法,69%的教师采用观察法,实践法有36%的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法有15%的教师采用。科学课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得来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各种科学现象和科学道理,建构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缺乏,使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剥离开来,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3.科学课教学评价及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当中,通过纸笔测试、问题解决、行为表现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解释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探究技能、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等。”[1]

(1)科学课教学评价情况

所调查小学的科学课教学评价单一,纸笔测试几乎是唯一手段。我们查阅了近三年4所小学的科学课成绩,总体平均分在67分左右,课程课成绩的平均分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在查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客观题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正确率要远远高于主观问答题,有图例的试题正确率要高于单纯的文字试题。在检查主观问答题的答案时发现很多问题的解答都是对课本概念的抄袭,很多问题的解答存在常识性的错误。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发现:当地小学生对于科学课所学知识的运用停留在概念的简单记忆和提取阶段,未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小学生科学素养情况

在关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调查中,有近53%的学生能够想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近33%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但不能提出问题。在对问题解决意识的考量中,有近68%的学生没有想到要去自己动手实验,而是采取向同学、老师请教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相对缺乏。在科学课实验中最为简单的仪器之一的测力计,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懂得正确的使用方法。调查还设计了部分科学知识的考察题目,学生科学知识题的得分为54分(满分100),结果不容乐观。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小学生是否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78%的学生家长表示学生的科学知识比自己丰富。

分析数据发现,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较强,但自主科学探究的意识不强,受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影响动手实验能力较弱。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佳,问题解决能力较差,但也有一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被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对小学科学课调查现状的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万宁市部分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实施情况、学校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及评价等进行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但海南小学科学教育整体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课程实施情况尚待提高,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总体科学素养偏低,究其根源仍旧在于各方面对科学教育价值认识的不足和偏差。

因此,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做起,科学课的价值不应仅体现在文件上、论文中,更应该真正地被社会、学校、家长、基层教育工作者所理解。科学教育具有智能开发、科学素养培养等价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人才的储备等具有重大意义。只有理解和认同了科学教育的价值,才能加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针对海南现有的情况,上级教育部门在继续加强基层教师的培养和定期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基层教师对科学教育重要价值的认识,让其明确自身的重要使命;在全社会,特别是家长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科学教学价值传播开来,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教学设施投入,引入多媒体教学,在实验器材短缺的情况下,多播放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音像制品;改进教学方法,将知识从教材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应用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制定更加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改善其他科目教师们挤占科学课,教师队伍非专业化,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2篇

(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222042)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获得知识,是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规范行为,培养习惯:改变学生的“认知缺失”

科学实验课上,总有因科任教师是小学科教师而引起的学生自律性下降、对实验重要性认知度不足的现象,也常有因课堂鼓励自主探究而带来的学生个性过度张扬、缺乏理性对待实验的认知态度的现象。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知缺失,不仅会造成科学实验课的无序和低效,更会导致学生因缺乏规范而自由散漫,终无所获。

新课改理念指引下的教法和学法变革,势必要求教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常规,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每接触一批新的学生,我都会将科学课堂的教学常规,如实验操作规范、器材取用要领等告知学生,并课课强调。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尊重他人的实验思路,且敢于质疑、分析其实验思路是否科学、严谨;乐于与同伴合作,共同为完成实验而努力,并在合作过程中善于创新,等等。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知完善了,其学习行为自然会发生改变。

当然,无论是实验常规的确立还是科学实验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引领。

二、悉心编排,合理分组:避免学生的“合作缺失”

(一)合理编排实验设计,为学生创设合作条件

科学实验的参与性、科学性、严谨性,决定了其对学生合作的要求。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具体内容,有效为学生创设合作条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活动建议’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新设计。”据此,我将教材的实验设计进行了有效编排,对特定实验环节进行合理分解、组合、变通,为学生的实验合作创设了较好的条件。

如《摆》一课教学,由于学生认知有限,我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后,认为适宜用合作演示的方式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各自的喜好和特长分配计时员、计数员,有意设置“摆线长短在实验中随意地变动”或创设“摆角和摆锤重量同时变化”这样的对比条件,让学生来纠错。在这种教学设计中,亲自参与合作实践的学生,最后将测试结果与自己事先预测的“摆角越大摆动就越强,摆锤越重摆动就越缓”的认知进行对比,得出“只有摆线长短会影响摆动”的结果。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对摆的规律、特性也有了更为明确、深刻的认识。可见,合理编排实验设计,让学生合作参与,能有预见性地掌握课堂变化,能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从而避免学生对变量控制认识的不到位。

又如《我们来养蚕》一课教学,由于本地气候环境难以满足蚕的饲养条件,于是,我在让学生了解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后,建议他们以方便交流为前提,自主分配小组,将课堂观察变通为家庭长期饲养,将蚕变通为蜗牛、蚂蚁等便于获取的生物,较好地弥补了教材编排的缺失,收效甚好。

针对实验的具体内容,有时将室内实验拓展至户外、社会,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分组实验,将零散实验整合为系列实验,往往能更好地改变因教学进度、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导致的课堂合作缺失。

(二)建立互惠式的立体分组

关于如何分组,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组员之间只能差一个等级,如果差异在两个等级以上,就会导致‘鸡同鸭讲,。”此理论的正确性也在现实中得以验证,组员间的差异梯度如果达到两个等级以上,其本质就不再是合作学习,而转变为好带差的学习状态,无法实现“互惠”。分组前针对课堂内容,悉心考虑组员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合理分组,是成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位小组成员都能从不同方面得到提升的前提。

教学《我在成长》时,我将男女同学分成两组,让他们对同学入学以来的身高体重进行分析并绘制出统计图。小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分工明确,统计认真,计算精确,并分别从男女生各自的角度为实验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最终用小组的数据比较证实:进入青春期的女孩比男孩发育稍早。这样的分组,男生、女生都尽量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互帮互学,并通过实验合作提升了认知,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动手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滑轮》一课的实验内容活动操作性较强,课上,我根据组员的不同性格特点及爱好进行分组,安排他们分别负责组装滑轮、拉动重物、读数据、记录数据等不同的任务。教学《消失了的恐龙》《生物的遗传现象》等课,需要学生事先搜集资料,课上,我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组,让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方面的搜集任务,再在课内加以汇总,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组员们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但提高了实验效率,也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深化。

(三)拓展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科学探究需要时间、空间,课堂中的不合作现象往往由于学生急于在短暂、有限的探究时间、空间内力求更多“玩”的机会。我们常看到,小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没有足够的空间验证新想法,没有理想的空间拓展个人实验新思路,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犯错”……有些合作在“走过场”,学生并没有从中发现乐趣,获得成效。有时即使合作了,也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有限而导致合作的低效或无效。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将大自然变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广阔空间,让小组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才能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把固体放入水中》一课,旨在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沉与浮。此类实验在课堂上做,时间、空间都很有限,但教会了方法后,我先让学生在家中用鱼缸、水池等容器来检验身边常见固体材料的沉浮,然后再分小组进行多固体物品的测试,并将小组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上传至公共邮箱,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分享各小组预测实践的探究过程,认识到物体沉浮的特性,并分享其他同学丰富的材料延伸。这样的合作,突破了课堂探究时间、空间的局限,还激发了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半边苹果和半根蜡烛”的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

三、遵循规律,扶放结合:弥补学生的“思维缺失”

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须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有效开发学生思维。

(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实验

朱智贤先生说过:“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往往会凭一时的兴趣学习,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这会导致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无法进行思维拓展。因此,教师设计实验时应尽可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使其有意识地观察事物。高年级学生在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的基础上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设计实验时应主要借助他们对神秘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探索自然奥秘的自信心,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鼓励他们从实验中获得结论,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神奇的水》一课面向的是刚进入科学课堂的三年级学生,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神奇”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眼球:用纸巾展示“会爬的水”;用一元钱的水容量来验证“会团结的水”;将雪碧瓶戳几个洞让他们观察“会喷射的水”;将纸船放进烧杯,让他们感知“会托举的水”。如此,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充分地发挥到最佳状态。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前的现象预测与观察后的结论描述,更好地锻炼了思维。

(二)遵循学科特点设计实验

科学实验课“符合逻辑思考的逻辑性”“讲求证据、尊重实事的实证性”“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观点的质疑性”,都显示出其与人思维的密切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时须注重从以上特点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手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有遵循“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制订计划一实验验证一交流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有效实施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需为学生制订详细的实验分工,而应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操作,帮助其树立独立思维的意识。

《果实和种子》一课的实验教学,是三年级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开始。我用四个同型号的矿泉水瓶营造出了四种不同的种子萌发环境,旨在让学生对比种子的萌发条件。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推敲了四个瓶子中分别有哪些条件的基础上,让他们针对每个瓶子中的种子有没有可能萌发自由质疑。这种在尊重水分、温度、空气等客观因素存在事实的前提下进行质疑的过程即是很好的逻辑思维过程。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

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指出: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内容作出书面计划。制订计划,就是“动手前的先动脑”。有了问题才便于思考下一步的具体工作,如进一步明确问题、准备材料、明确方法步骤等。为使探究活动更具目的性、计划性,我要求学生把“先动脑”的内容记录下来,想好了再做。当他们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后,我又鼓励学生猜想和假设,并力图让他们感受并经历像科学家发现真理时那样的思维过程。

如教学《不同的声音》一课,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后,我让他们先思考对于自己经常听到的声音一般会通过哪些方式来记录测试,是通过不断的拨动来获取无律的音响,还是通过拨动不同长度与粗细的皮筋来比较渐进的过程以此记录有规律的声音等。学生根据实验前的思维交流与碰撞进行过比较后,选择了有序探究,从而形成了对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认知。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引导学生将思维从零乱转为有序的过程,指向性很明确,促使学生更加关注实验过程。每次实验都让学生经历“动手前先动脑”的步骤,实验的开展才有章可循,效率才会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才会向着有效的目标迈进。

(四)注重现象和数据分析

教师往往注重实验后学生交流汇报的实验结果,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匆匆走过场”,便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本真,失去了培养学生科学、缜密思维的好机会。

教学《降落伞》一课,学生用自制的降落伞,就伞面大小、材质、绳长等因素进行了对比验证,他们都从这三个层面去阐述实验的结论和谁有关、和谁无关。学生分组将各自的降落伞进行实验后,一起交流、分析数据,得出了多种可能,却无法说明三个层面究竟谁的因素大:有的伞面大,但是材质重;有的伞绳长,却在下落的过程中拧到了一起。这些现象无法得出相对科学的论断,当然不应该草草收场。其实,实验中上抛力度与秒表记录等的误差因素也很重要。于是,我让学生将各自的作品带至五楼同一高度,用四块秒表同时计时。对比了多组作品后,我们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伞面面积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论断。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现象不是偶然的,必须经得起反复验证。类似的尝试不但能端正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正确态度,还能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

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培养其数据意识;提炼讨论和交流的内涵,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建构出科学概念,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3篇

我们认为,成果展示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强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活动评价能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出新的研究课题;同时贯彻了课堂教学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培养健康价值观的思想,使科学学科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学尝试——成果展示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背景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地理、社会知识,通过与水有关知识的学习,对学习水的利用和保护已具备认知基础.而且本节课设计的水资源保护主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接受,学习兴趣较浓.从地域上看,作为水乡绍兴人,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有很多经验与教训,也是我县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大举措.我们学校是典型的水乡所在地,水资源利用相当充分,但保护也迫在眉睫.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俱备,只欠行动!

2.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理解,学习过滤的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表达与沟通.

(3)培养爱护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自愿珍惜并保护水资源.

3.课前准备

第一周:学生预习、讨论并提出课题;经过整理和筛选,确定8个小课题;小组选题后组员分工,讨论并制定课题方案.第二周: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记录拍照;问卷调查;做实验等.第三周:浓缩资料,写发言稿,做汇报用的ppt课件.

二、成果展示课课堂教学环节安排

1.激情导入

师:(热情洋溢)今天我们来学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几周来,每组都做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大家花了不少心血,参与的积极性让我感到很高兴,也很值得欣慰.现在让我们一展风采.教师的热情已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教师对同学们课前积极准备的肯定评价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情感基调.

2.自信展示

在展示前,各小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各小组要认真完成材料准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展示形式,如:展示日记、建议书、手抄报、现场制作、展示介绍作品等;课上,各小组成成员还要进一步阐明自己选择的成果展示方式并说明选择理由.

第1小组: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用水”.请看一些日常生活中用水量:抽水马桶每用一次需冲水约4kg……

师:的确,水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那么全球淡水资源的分布是怎么样的呢?

第二小组:各位同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分布,请大家看图,从这幅图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师:感谢第二小组利用图片、表格向我们展示了世界水资源分布,那么,我们绍兴水资源的分布又是怎样的呢?

第三小组汇报: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题目是“绍兴县水资源的分布”……

师:多优美的图片!绍兴县经济比较发达,是全国十大财神县,正因为工农业发达,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水污染的危害有哪些呢?

第四小组:大家好,我们组为大家介绍水的污染情况……

师:污染的危害真是触目惊心呀!那么,受到污染的水又是如何处理、如何净化的呢?

……

第七小组:你是否发现如今水的浪费越来越严重.(展示调查结果——生活用水情况问卷调查表及统计结果)

师:研究的智慧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要节约用水!最后请第八小组补充.

第八小组汇报:如果我们人类再不珍惜水资源的话,那我们的血将会变成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要想节约水资源,有什么独到的好方法吗?(全组同学逐个展示)

三、真诚评价

成果展示完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与师评.上述2中已经体现了教师评价的内容,以下为学生评价,有利于学生产生成功感受而强化学习与探究的动机.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你会因关心世界、关怀人类而受到地球人的尊敬.珍惜每一点滴水,为之努力的应该是你、我和他……那么,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1:通过本次的活动,我深深地认识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生2:这次的课题我们到了现场,比起以前只吸收课本知识的学习有趣很多,我将永远也不会忘记所学到的内容!

生3:通过自己的努力,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生4: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这些对我们以后功课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四、适时拓展

成果展示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终结,相反,一轮研究的成功与肯定,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塑造了学生钻研的品质,总结了研究的经验教训,为新课题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必要时,教育也要来个“下集预告”,通过“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引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积极性.

师总结:本次研究非常有效,极为精彩,老师为大家的表现而感动.下个月,我们要感受绿色,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树林,感受植物对人类、对地球的贡献,我们期待更多的精彩被大家所拥有.

五、成果展示课的体会

活动主题不同,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有差别,同一活动不同的探究者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发现.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既要符合活动的主题,又要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 笔者以为,项目与应用设计式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展示作品(模型、小制作、小发明、设计图)以及探究过程为主;参观与考察的展示可以办摄影展、开讨论会、演讲、调查报告的展示为主;主题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的展示可以有实验展示,写调查报告,小论坛等形式.

展示形式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在进行成果展示时,则应动静结合.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今年春期,学校进行教学比武活动,一连听了4天共16节青年教师的语文课,深感不安,觉得其中有一些不谐之音,值得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正视。否则,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影响新课改的推进,影响新理念的渗透,影响新教法的采用。

一、教师引领不够

一青年教师执教《包公审驴》(北师大五年级教材),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

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读、一背、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当这样理解:(1)新课标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时间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养”;(2)新课标中所提的“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语言文字”,不只强调其工具性;(3)新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不同于“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要求,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表达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

新课标中“语文素养”的内容包括:(1)热爱祖国语文;(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4)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5)语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语感不是小学界解决的主要问题);(6)思维水平(要求学生不仅有所知,而且要有所思);(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增进学生现代的人文素养。

鉴于上述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规范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也不排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硬性的规定。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偏离教学目标

一教师在上《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探究”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二、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是否定的。

关于探究学习,教师也应当明白: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如:1+2=?如果只要求知道等于3,这是“接受学习”;如果要求弄清楚是等于3吗?这是“问题学习”;如果要求搞清楚为什么是等于3?这就是“探究学习”了。

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课的探究性学习,两者的教学目标是大相径庭的。提倡学科的融合,并不等于非语文课的内容都可以充塞进语文课。在语文课上,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深入思考:这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为语文服务?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偏离这一目标,再热闹的活动,也是无效的。

四、忽视智能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语文课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会结构不清、思路不顺。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逻辑思维-数学智能,是人的八种智能之一。教育要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优势智能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优势智能,所谓关注,就是要及早发现,及早培养;不同的学科发展不同的智能,语文课同样负有发展学生智能的责任,特别要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方面抓住机遇,经常培养,不能只教“纯语文”。

五、教法图新怕旧

一位教师上《飞夺卢定桥》(北师大四年级)时,对于课文的时代背景只字未提,导致学生学习课文时,出现了理解偏差。那么对学生不够了解的时代背景,这位教师为什么不作个介绍呢?课后,我们与他交流,才知个中玄机。他说:“如果我讲了,不就是用老办法——传授式教学了吗?”

当然,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是有其缺陷的。特别是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把知识往里 塞。学生变得厌学、怕学,招致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片讨伐声。探究性学习的出现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我们有时总是矫枉过正,该讲的不敢讲。其实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守一法,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实事求是地运用适合学生、文本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六、课堂虚多实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