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色彩感知力 培养 提高

一、色彩感知力培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

色彩感知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美术的重要性。美术教育是小学生美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培养的是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心灵层次。而审美能力和心灵层次,关系着一个人整体的品质,不论他们未来进行怎样的生活、从事怎样的工作,都对其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在小学这个阶段,心灵还是天真而纯粹的,如同一张白纸,为其涂抹怎样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人生底色。而且他们这时受理念和逻辑的困缚还较低,其认知方式还是感知式的,因此尤其适合进行以美术等为手段的审美式心灵的培养[1]。

然后便是色彩在美术中的重要性。美术的构成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形体,一个便是色彩。事物在人的视觉中呈现,正在于其具有形体和色彩;而人之所以有感觉和理解,又正在于人有视觉等信息管道。因此色彩对于人感受和理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加上人的一切都是以感受和理解为基础的,色彩对于人的基础性、整体性的作用就越发的重要。而且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的年龄越小,其对事物的认识、辨别和选择,便越倾向侧重于色彩。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色彩相比形体,有着更大的重要性。这无疑使对小学生进行色彩相关的培养的重要性,更添了一层砝码。

最后,不论是从事绘画还是鉴赏,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色彩,都需要做到核心的一点――具备色彩感知力。艺术虽然需要理性的成分,但根本是依赖感觉和感受的,色彩自然更不例外。因此,实现对小学生色彩感受力的培养,就成为这一切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小学生色彩感知力的途径

1、加强对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

虽然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来说,引导其欣赏和培养其兴趣是最主要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在其次。但不可否认,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学习也是必要的,因为通过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理解,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使用色彩。否则,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和使用就很可能盲目、吃力和造成偏差。因此,对于小学生色彩感受力的提高,加强其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和有用的。

小学美术课本在色彩知识上的设置,随着年级的高低也是从浅到深进行设置的,这便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在三原色、三间色、冷色、暖色、对比色、柔和色、明度、纯度等知识的教授上,教师可以通过每节课回顾前一节课内容,并定时进行前段时间知识总结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的认知这些概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授课上可以用以绘画作品、玩具、服装等进行示例,和引导他们自己进行分析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率,以加深他们的认知、理解和记忆,并促使他们最终形成自己的整体性知识记忆链。

2、加强对色彩节奏感的理解

所谓色彩节奏,是指画面色彩中明度、纯度等各种因素的合理配置搭配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是形成画面视觉效果,并进而达成绘画意蕴的关键所在[3]。因此,加强学生对色彩节奏感的理解和感受,是提高他们色彩感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实际的教学上,教师可以选择节奏韵律感突出的一副画作、玩具或服装,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亮的颜色、最暗的颜色、最纯的颜色、最灰的颜色,以及中间明度和纯度的颜色,这样他们就能对构成画面节奏感的各色彩因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降低画面中最亮颜色的明度、最纯颜色的纯度,或者提高画面中最暗颜色的明度、最灰颜色的纯度,又或者去掉这些对比颜色中的一种或全部去掉,那么画面的效果因为对比减弱、色彩节奏感降低就会马上变差。这样,学生对色彩节奏感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更加形象而深刻。

3、加强对色彩情感的体悟

以上两种提高学生色彩感知力的方法,都是比较基础性和技术性的。更根本的提高学生色彩感知力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对色彩情感的体悟。所谓“色彩感知”,重点就在“感知”上。而且色彩的最终目的,也是表达情感和从情感上实现审美的目的。因此,加强小学生对色彩情感的体悟,是提高小学生色彩感知力的关键所在,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上,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情感的表达更加依赖于色彩的绘画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先让学生观赏作品,然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自己对作品内涵的了解,来引导、提示和印证学生的感受。这一部分的工作做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教师要结合着画作,向学生讲述色彩的运用和这些表达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形象的说明加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必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对色彩情感的体悟。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训练要经常而持续地进行,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稳定的色彩修养,而仅仅一次两次的练习是不够的,不足以达成目的。适合这个训练选择的绘画作品有很多,比如西方伦勃朗、梵高、塞尚、野兽派的绘画,中国齐白石“红花墨叶”的花鸟国画等。

总之,对小学生色彩感受力的培养,是一个既需要合理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也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课题,需要教师有着充分的认知、合理的实践和持之以恒的坚持。这需要教师具备认真的态度和巨大的努力,但却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佟彩华.培养小学生色彩感知力的教学点滴[J],新课程(小学版),2010(1).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范文第2篇

一、美术色彩教学的基本目的与存在的教学问题分析

色彩教学作为当下美术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为及观察感觉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并以此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在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都会在学生的色彩入门阶段就七色系的明度饱和等问题进行具体讲解,并为学生详细的演示红黄蓝三色系的不同混合运用,所产生的不同色彩表现特征,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色彩学习的理论实践认知。这是诸多色彩教师在色彩教学初期都会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也是每一个色彩画者必须掌握的基础。在入门阶段的教育方式大同小异,但是在学生的色彩提升阶段的创新思维教育尤为重要,在思维创造培养这一点上,大部分的学校存在着薄弱之处,绝大多数学校采用了室内教学的模式,没能就学生的写生能力做到关注培养,就比如在高中的应试色彩教学中,往往以学生的色彩速成训练作为色彩教学的目标,将静物创作或者色彩书籍的临摹作为教学手段,对待部分领悟性较差、物体造型拿捏不准的学生,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铅笔构型的素描手段辅助色彩造型,这些手段可以就学生的造型进行提升,但却在根本上凝滞了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同时也禁锢了色彩应有的无拘形式表现。这类室内景物色彩教学方式不仅仅出现在应试教育中,在艺术高校和职业院校中也广泛存在。并非不提倡对学生进行基础的静物教学及临摹教学,而是从色彩的表现形式上来讲室外写生的方式,在促进学生对艺术动态及色彩明暗关系等方面的掌握,远比单纯的临摹及静态的空间更具有写实性和联想性。其次教师在教学新材料和媒介与技法方面的教育层次,达不到学生的色彩受教需求,因而也造成了学生对国内外色彩领域的艺术观点风格接触较少,形成了眼界上的局限,缺乏对色彩的主动性学习和个性创作意识,未能形成综合的认知把握。

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新模式探讨

(一)拓展信息化教育模式,加强学生色彩基础领悟鉴赏

在教学手段中,基础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以增强教学的成效,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和形象生动、操作简便的教学特点,教师进行色彩性能方面的知识授课时,可以以图像及三维技术或效果对比等形式,来对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及规律组合形式,进行演示和诠释。解决了教师基础教学中,因为条件限制而出现学生无法集体观摩教师演练色彩技法的问题。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教师在基本色彩方面的授课局限问题,同时还可以方便教师进行课件的编订,促进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将平常展现起来比较困难的优秀色彩作品,轻松推荐展示给学生,以此来加强学生在色彩审美及鉴赏方面的能力。

(二)色彩心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创造意识

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应就学生色彩学习基础牢固提高的同时,加强色彩心理学在教学中的统筹运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色彩绘画中,所面对的色彩表现形式,往往局限在教师教授的相关形式内,很难使学生对作品赋予自我的认识的创造。因为每一个人对于色彩的感觉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经过系列的心理体会后做到画笔下的色彩重新塑造,这即心理色彩表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我的观点认识,来进行色彩的表现,从而改变一味的模仿某某派系的色彩风格画法,仅从适合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考虑,单纯地将色彩表现的过程作为一次自我心理活动的宣泄来表现,心无旁骛才能够促使学生取得别具一体的自我风格。其次心理色彩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相应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中,要将色彩的冷暖色调呈现出的不同意义,做到深层次理论的理解。举例来讲,在平面色彩构成中,存在着色彩的喜怒情绪表达及春夏秋冬的色彩体现,这便是利用了不同颜色的色彩属性所折射出的不同心理感受。它们的特征就是利用颜色和色调的高度反差带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受,也正是这类特征使这些色彩成为有特殊价值的设计材料。故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从这一类的色彩特征着手,培养学生在色彩上完成不同的设计,以促发其自我创造的兴趣。

(三)强化色彩整体控制,突出细节把握

教师在教学中,要就学生画面的色彩整体做好布局上的指导。首先要在如何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上,使学生具备意识上的理解与感觉,明白物象与自我的具体层次深度,以此促使学生在画面上勾勒的每一块颜色,都能够具有创造性和视觉冲击力。因而教师在课程内容丰富的色彩教学中,要在学生色彩作品主画面整体协调的同时,认真兼顾学生在画面细节上的处理,因为细节上的处理完善细致,可以很大程度上触发观赏者情绪上的颤动,使得学生的色彩作品具备精神内涵和寓意,或许有关教师会对色彩画面的细节控制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色彩画面的主要三大调子合理,画面定位准确,那便没有什么细节问题,艺术要的就是抽象美。显然这对学生创作的严谨度及细节的关注度会造成负面影响。笔者在此举一个色彩细节运用的案例,便可以证明色彩细节运用的重要意义:大家都熟悉在香港及国外的烟盒上普遍印刷有明显的戒烟图案,有的是惨白颜色的骷髅,有的是熏黑的肺叶等标识,或许有人会讲只不过是看一眼熟悉之后懒得去看,印刷这些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抽烟的人还是依旧照常抽烟。但是细心人曾做过统计,如果一个人以每天一包烟的数量来计算,那么他每天拿烟的时候便会看到那恐怖图案20次,按照一年的数量来计算,便意味着他将直观到7000余次图案。就拿香港及国外此类烟盒与我国大陆烟盒上印刷在烟盒外侧小小几个字的“吸烟有害健康”相比较而言,相信是前者的戒烟主题更明显,而色彩的运用恰恰就凸显在这一细节。如果将此系列图案的背景 色彩置换为欢快、明亮的颜色,那么相信所得到的关注度会大打折扣。故此加诸学生在画面细节上的处理,对于画面情感表达上存在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在现代色彩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魏向华. 基础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现状反思,《莆田学院学报》,2007(1):86~88.

[2] 郝蕾. 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池州师专学报》,2007(2):141~142.

[3] 姜滨、周春艳. 探析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神州(中旬刊)》,2011 (7):45.

[4] 杜艳.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价值工程》,2012(7):208~209.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专业 基础色彩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9-01

美术专业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色彩教学是美术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在美术中,色彩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只有掌握了色彩,并能充分运用色彩,学生才能在美术这门艺术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想象力比牢固掌握美术知识和相关理论更为重要。目前,美术专业的教学较多地关注对于专业理论的教学,这与美术专业的精神和培养目标都格格不入,针对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已成为趋势。

1 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高中美术专业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别能力、艺术修养、创作能力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求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探索美术的魅力,感受美术中作为艺术语言的色彩,提高其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未能针对美术专业的特色和重点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美术知识的培养,轻视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思维的培养,且安排给学生的作业限制得过死,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作能力[1]。

2 色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世界万物汇聚到绘画作品中,不外乎是由两大因素组成的,一个是形状,一个是色彩。这两个因素中,形状往往容易被人们认识,而对色彩的认识似乎较难把握。事实上,色彩包含着很多的信息内容,它具有暗示意味,富含情感,通过暗示与情感向人们传达着某些深层性质的东西。作为一个美术学习者,不仅仅需要掌握色彩课程的基础知识,更应该把握色彩学习的本质―― 色彩的运用,如何将色彩表达成美的艺术。色彩之美都是通过主观的情感性想象感受和挖掘出来的。因此色彩教学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调的运用是色彩学习的重点,想象性色彩运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色调的能力。在色彩学习中,为更好地运用色彩表达抽象观念,要避开真实的物象。在教学过程中避开真实的对象,可以更好的解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其不受事物表象的束缚,自由表达,通过对色彩的本质的关注和诉求,使色彩由不再是表象中的色彩,而变成艺术理念上的抽象性色彩[2]。

风景写生是色彩课程的一个重点,风景比起静物写生难度更大。风景画一般场面大,元素多,易受天气时间的影响。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概括、归纳、提炼能力,在时间的安排上是二周色彩写生实训,通过教师现场示范,讲解,学生作品讲评来提高学生的色彩修养与绘画技巧。风景写生课程的重点色彩的归纳、色调的处理、气氛的渲染、笔触与情绪的表达,而难点是空间关系、色调、用笔、意蕴、氛围等。风景写生要求画面要尽量表达出风景画的地理特征,季节特征,时间特征,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选择早晨与傍晚的色彩气氛进行描绘,画面以小幅练习为主,通过对大自然色彩的领悟,提高色彩的运用能力。在进行风景写生教学时,应该抓住重点和难点,并加强对学生理解风景意蕴的能力,在绘制中并充分运用知识营造具有美感的意境。

色彩训练是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感到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对色彩的认识不深,基础练习不多,色彩视觉形象积累少。色彩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分阶段地进行。在分阶段进行色彩教学中,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个训练阶段的主要内容,运用创意的方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色彩训练可分为限色训练、色块对比训练、变调训练三个阶段。限色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限的颜色调出丰富的色彩,加深对色彩的理解。色块对比训练是让学生灵活地配置颜色,抓住各种颜色的特点搭配出能给人舒适感和美感的色彩组合。变调训练是培养学生把握色彩的感性因素的能力,从而挖掘其主观深层次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3 色彩教学改革的方法

3.1 发扬民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课堂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反应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扬民主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参与中找到自信,从成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格外注重对学生主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感受美术,并自由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

3.2 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陈旧、古板。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应该转变观念。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因而美术老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将课堂营造的更为活跃。

3.3 让色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著名文学家歌德也曾说过,理念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美术正是一门表现生命和生活的艺术。色彩并不存在于灰色的理念中,而存在于鲜活的生命中。美术课程必须摆脱课堂和书本上理念知识的束缚,而应该面向生活。整个世界中无处不存在美术,无处不存在色彩,老师应该让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提高审美能力,走进大自然,去理解和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并将这些感受运用于自己的想想活动和创作活动[3]。

4 结语

美术是一门感官艺术。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色彩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进行美术中基础色彩教学时,要格外关注其他点和要求。让色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是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史朝阳.从大、中专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所引发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59-60.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设计色彩 教学现状 创新

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方面,专业美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院系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对学生色彩理论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由以前的感性上升为理性,从以前随意而盲目地使用色彩上升为有目的、有规划地应用色彩,使之打好坚实的色彩知识基础,以至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较好地运用色彩,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的独特效能。然而,从目前高校色彩教学的执行情况来看,色彩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目前,我国各美术及设计院校所采用的设计色彩方式大多是前苏联美术教育体系与法国印象主义光色理论相结合的综合体。而设计色彩是从自然中提炼而感悟生发的,它是对精神内涵的一种挖掘,是在探索自然色彩中而获取色彩内在的表现力,从而超越色彩对表面的模仿与描绘,达到主动性的认识和创造,更加完整地把色彩的基础训练和专业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表现。今天的艺术设计院校已不再是传统技能的传授之地,而是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交流场所。设计色彩课程应以如何摆脱旧的基础训练模式和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中心,这是设计色彩学习者的责任和义务。相对于西方以否定的方式求发展的教学和创作体系,设计色彩教育则显得过于偏重继承而缺少创新。这就大大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的发展,束缚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发挥,为以后培养出具有开拓性、艺术性、创造性的高素质综合艺术设计人才设置了障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少学生还存在“学而无用”的想法,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甚至还有些学校因此减少基础色彩课的课时。色彩课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在“教”与学生的“学”都还建立在传统的绘画模式上,对色彩课程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导致这个课程形同虚设,学生怎么画都行。教师只是从中发现一些闪光点,这就很容易误导学生,即把学习色彩课程的目的定位于“怎样在画面上取得某种好的效果”。色彩课已不再是提高学生的色彩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是以完成一个“好”的画面为标准,这就把色彩训练的根本目标架空了,脱离了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二是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如三要素对比(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和视知觉对比(如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但往往会使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缺乏新意,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助于将精力和时间运用在更广阔的色彩领域,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三是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之后,学生以手绘形式完成作业,由教师评判成绩,然而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单一的传统模式显得相对机械和枯燥,如“色环”“明度九调”“色彩推移”等教学内容的手绘训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投入过多精力在手工制作上,颜料手工制作作业费时、耗神,拉长了教学的实验课时,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忽略了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其结果是“动手不动脑”,不利于对色彩创造性的深入思索。四是我国艺术类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专业有严格的要求,且考试科目大都为素描、色彩,所以选拔上来的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据此,部分教师认为没必要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重复的基础训练,于是把色彩课课时一减再减或武断地取消。殊不知,现今在高校扩招形式下的美术考生与以前的考生素质已不可同日而语,许多“速成班”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只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结果,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艺术认知,更谈不上艺术修养。

这样的现状,给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迫切需要改革,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色彩本质的认识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恰当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从而赋予设计对象以适合的色彩。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应在重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与写实色彩一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吸收各种表现形式,着重研究设计色彩的认识表现及应用,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构建一套较为实用的色彩体系,并给予宽泛而自由的色彩语言选择,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的色彩设计思维空间,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与设计色彩的原创性审美能力。

(一)以写生为基础,培养主观色彩的形成。基础色彩教学离开了绘画语言特征的可操作性,教学思路容易出现混乱,学生也容易失去学习的方向。但是这种以色彩写生为形式的写生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再现,而是要求学生以头脑和眼睛进行思考,以再创造为目的写生。因此在进行设计色彩教学中,必须强调教学可操作性的特点,采用以自然色彩为基础,以色彩写生为形式,有针对性的课题训练做支撑。在培养学生主观色彩形成方面,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分析方法、认识规律和色彩写生实践等方面的基本思路上,着眼于指导学生把对于自然色彩的视知觉经验加以整理、发展,实现学生色彩经验的积累和色彩修养的升华。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研究色彩造型的基本规律和色彩的组构方式,摆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注重对色彩面积的大小、形状、位置和不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视觉变化,将自然物象的色彩和写生的色彩归纳、概括,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从而超越一定的具象、客观的写实色彩,过渡到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等主观性色彩、表现性色彩。

(二)加强色彩与设计的内在联系。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介于绘画写生教学与专业色彩设计教学之间,既具备绘画色彩的特征,又蕴含用色彩进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维,侧重运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研究色彩的规律性,强调对构成色彩、装饰色彩、抽象色彩等的造型规律的研究。在教学中要通过讲解不同的色彩组合与视知觉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所特有的性格和它们作用于人的视知觉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及情感。色彩具有自己特定的语言和语义,在形态相同、材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颜色会表达出或华丽、或朴素、或典雅、或秀丽、或庄重、或热烈的不同表情性格,从而给人以或喜庆、或舒适、或沉稳、或愉快、或严肃、或欢乐的多种知觉感受。通过教学,学生会认识到色彩在人的视觉感情中所起的重要调节作用,并逐步进入主动设计的层次,达到设计色彩课程衔接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目的。

(三)对设计色彩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标。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并且深入研究色彩的视觉机能和特征。在与绘画色彩比较时我们不难发现,设计色彩有它固有的语言表达方式。设计色彩写生一方面要注重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表现,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然光色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理性认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局限于三维空间的界定,在艺术风格上做到多元化、个性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色彩原理理论和绘画技法,还要向学生强调色彩的感觉、知觉、象征、联想、寓意等各方面的表现;追求色彩的平面、含蓄、简洁、夸张。应将学生对客观物象的感性观察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侧重于对客体的表现、写意,注重对色彩面积的大小、形状、位置和不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视觉变化,强调主观感受;以现实主义作为基础,用夸张、虚构、幻想、象征、抽象的浪漫主义表现进行写生训练;从自然色彩中提炼、归纳、组合,采用色彩调和间隔法、空间混合法把绘画与色彩构成理论相结合完成设计专业色彩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求异潜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具个性的审美情操,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机械化、程式化的绘画风格,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借鉴其他形式艺术。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掌握色彩原理及色彩的造型能力外,借鉴传统色彩和对其他姊妹艺术精髓的吸收、借鉴,是进行色彩学习更有效的途径。借鉴前人的经验及成果,通过个人的感受和理解,使之转化为艺术的一种再创造,依创意所需有目的地选择、提炼、归纳、组构新的色彩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中外优秀作品,详细分析其作品的色调和色彩的关系,以及色彩的构成元素等,使学生根据传统审美规律和从现代大师作品中悟出真谛,并从中感受审美表现的色彩语言技巧,在借鉴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激发创作的灵感。同时,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和多彩的生活学习,自然界四季变化和动植物变化万千的色彩为我们提供了色彩美的源泉,激发了遐想的空间,拓展了新的色彩思路,将大自然色彩元素进行提炼、归纳与重构,注入新的设计思维,使自然色彩转化为艺术美。另外,借鉴和学习民间艺术作品中具有纯真质朴和鲜艳浓烈的色彩特点,再按自己的想象及构思需要重新组构和表现,获得新的表达情感色彩。借鉴与重构是一个十分注重分析和再创造的过程,在借鉴色彩的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学生对其色彩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的研究式学习,找到色彩的规律性和色彩特征,重在认识和理解,培养创造性构想的能力。使学生在色彩借鉴重构练习过程中变成一种有创造性的学习表现,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色彩重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对色彩的理解及色彩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指导学生多读书,提高艺术修养。设计色彩是文化的载体,不是简单的技巧,不是表达事物,而是用形色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如果设计者没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就很难设计出思想深刻、形式感强的作品。形式是传递思想的外在媒介,是艺术修养的直接反映。技术虽然是艺术不可或缺的,但终不能代替艺术,若没有思想,则作品平淡庸俗。技术不能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是多方面的,是文化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技术才能得以升华,作品也才能被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极强的形式美。一般的师徒传承与高等设计教育存在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等设计教育能提高学生全面的文化修养。目前招收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相对差一些,所以,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因此,在最初的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指导性地向学生介绍和推荐一些有关中外设计史、中外画论和哲学、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书籍,从低年级开始就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依靠综合文化艺术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深层的问题,为将来培养能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专业设计人才,拓展和提升他们在艺术上的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总之,设计色彩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已深入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教学。在设计色彩课程探索与研究中,教师应凸显探究意味,突破教学传统模式,引导学生站在生活的高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研究设计色彩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应用,着力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主观色彩表达和运用的设计色彩体系,并给予宽泛而自由的色彩语言选择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创造性的设计思维空间。相信经过锲而不舍的长期实践,学生的色彩设计素养和色彩审美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进: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大观,2009,6.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师范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 课程结构

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发展,是师范教育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作为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课程结构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本着以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有特长、受欢迎”的小学教师为目标,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学科特点、课时情况,以及教材提供给任课教师展示教学智慧提供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应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编排组合,科学地安排高中起点三年制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公共必修课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严密、科学的组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特点等角度考虑。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打好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对高中起点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结构做分析。

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高中起点初等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同美术学科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美术基础普遍比较差,学生也存在美术课程对于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师范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等方面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如果本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地安排美术课程结构,学生就会在这一学习阶段受益匪浅。

首先,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互协调,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无论何种教学内容,自始至终都贯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需要自觉养成美术观察习惯,即整体观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非常重要,这种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能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能力的形成,对于满足学生美术课堂学习的需要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的绘制、素描写生、中国画的学习、版画、手工制作等这些美术技能课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对于学生整体观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职业意识的尽早确立、完善学生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应具备的造型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师范院校非美术专业的美术课时有限,不宜过多采取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在师范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的前期阶段,如果过早进入很专业化的美术学习训练模式,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阶段应该充分发挥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绘制、教学挂图、手工制作等几种美术技法、实用技能方面的学习训练在本专业、本阶段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学会更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此方法作为一种理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美术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师范学生了解简笔画、教学挂图、电脑课件、手工制作教具、板报这些具有描述知识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形象直观、要素特征明显等特点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先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对于增强师范专业学生学好美术学科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在下一步素描写生、中国画、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如何解决造型艺术中各种关系的思维能力方面,如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平面与立体空间的关系表现等学习内容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相对会比较顺利。

这一阶段美术技能课的教学课程结构的科学安排,在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掌握观察与表现的基础造型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色彩艺术修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师范专业学生尽早明确,学好美术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用好用活课堂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合理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人文性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早已成为社会思想传播的媒体和工具,甚至包括观念意识的形成和确立。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担当的使命。蔡元培先生对美育下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重要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对艺术美的感受和评析能力,是师范教育专业开设美术鉴赏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由于中外美术史论、美术鉴赏等课程大部分师范专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触得很少,因此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鉴赏课,一直被美术教师们认为是较难讲授的一门课程。我认为,美术课堂上的技能技法训练课同美术鉴赏课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课程结构安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比如在素描写生课、色彩性能练习课期间穿插西方绘画名作鉴赏,了解西方绘画的发展及重要绘画作品的概况;在装饰色彩画、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中国绘画名作鉴赏,提高学生对民族绘画的欣赏能力;在图案基础、手工制作课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实用美术的鉴赏知识,等等。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技法课的学习,在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线条、形状、结构、色彩、明暗、工具材料等美术基本要素技巧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以课题方式,增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互动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课题,学生积极进行课下思考、自学、拓展,有利于培养主动思考、勇于表述的学习精神及对于古今中外美术文化的思考认识能力,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经验的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参与学习。

师范教育专业美术鉴赏课的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在培养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及艺术修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针对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胜任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优化美术课程结构。

国家的兴盛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师,注重培养、发展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颇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目标。我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美术教育在技巧训练和情操陶冶的教学背景下,任课教师应在注意引导师范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强调课内外实践方面做足文章。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的运用。学生通过美术课上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明确了技能是成就一切的工具,在具备基础造型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应本着基础知识和技能只有与小学教育教学密切结合,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手段的教学宗旨,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如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应用的简笔画创编、创作及自由设色练习;在培养、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色彩艺术感知力、色彩综合应用实践能力、色彩艺术创意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的色彩教学中的发挥色彩性能练习活动;板报设计、制作的教学活动;在师范高年级阶段的手工制作课上,教师配合学生试讲、教法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创作手工教具的教学活动。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教师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我们相信,敢于联想、善于表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未来教师,今后才能正确引导、启发儿童的创造性。

另外,学校可以广泛开展美术兴趣小组以补充课内美术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还会起到“小先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班级、年级其他同学学习美术、学好美术发挥着积极作用。美术评价也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业、作品展,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通过美术展览的艺术活动平台,对学生产生激励、鼓舞作用,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加强课程结构内容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对美术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更好地推进师范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在加强学生美术综合学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范文第6篇

美术主要是通过线条、色彩等手段进行再次加工的艺术表现,光有线条而没有色彩的美术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所以,色彩在美术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逾越的。在美术教育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色彩,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对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感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正确地把握色彩,能够给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美术教育中,色彩除了其本身所特有的物理性质之外,还能对人的感情产生触动,此外,邻近的色彩通过合理的调配,可以看起来更加完美,继而获得一致的色调效果;色彩也具有一定的对比性,不同色彩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使得某一色彩更加显著,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

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假若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使得这一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美术工具的认识上来促进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物体对色彩进行分辨和学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美的情感,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也可以通过“游戏”设置来引领学生感知色彩的变化,在美术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颜色进行搭配,充分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拓展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与愿望,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更希望从大自然中来感受色彩的变化,为此可借助于课外活动,引领学生感受蓝天、绿水、四季等的变化,帮助学生体验色彩的美感。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世界

色彩对人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大脑的发育并不完全,对色彩的辨识能力有限,而对于鲜艳的色彩却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色彩心理敏感时期,男生多喜欢冷色系的蓝色和绿色,而女生多喜欢暖色系的粉色或红色,由此便可判断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心理倾向。例如,对于偏爱红色的学生,其感情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好强心,对任何事物总是好奇的追问,性格开朗、热情奔放;对于偏爱黄色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偏向于热情,在外人面前会表现得很有自信,反应较为灵敏,做事比较积极、主动,具有团队精神等等,可以说,通过对喜欢不同色彩进行分析,能够判断出学生的性格、喜好等具有典型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这种色彩心理效应,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使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提高学生的色彩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一)掌握色彩的观察方法

对于色彩的观看是观察的一种,就拿红色来说,不论红色的物体受什么环境色影响,起什么变化,只是孤立、抽象地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这种观察色彩的方法一般用于装饰色彩绘画中。但是,对于不同的为物体,不同的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同一个物体,因作者观看的角度不同,便会得出不同的形象,比如,正方形的物体因作画者和物体的角度不同,可以看成梯形的透视形,换一个角度也可看成近于平行四边形或菱形的透视形。观察色彩也是如此,一定要将对象、光源和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观察、比较,要让学生学会从对色彩的诸要素的对比联系中来把握色彩的变化。这种观察方法是造型艺术的技术基础,但也包含了审美的基础,因为色彩美是色彩的整体效果,体现在色彩的关系之中。

(二)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艺术离不开生活,美术也不例外,对于美术教育的学习可以借助许多生活中的细节元素,更好的认识到美术构图中的关键元素,也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周遭的事物色彩。当然,美术学习过程漫长,量的积累是为质的转变做准备,美术的学习便是为今后美术的发展做准备,美术终将归于生活。在小学的美术学习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细节,对生活当中的事物以及自然界的生物都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概念。

(三)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某一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最为常见的便是对名画进行鉴赏,针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在美术课程当中涉及名画赏析,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真正切身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愫,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结束语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专美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在新课程中,国家把审美教育列入新世纪人才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专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给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的机会,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方面,美育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它的宗旨是审美育人。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职专美术课教学如何审美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职专美术教材《美术设计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共有三个部分: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这些摘要的铺垫。

1、“造型”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具体内容涵盖素描、构图、透视原理三部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最基础的知识。如线条、形状、构图、结构、空间、明暗、质感等,让学生对“造型”艺术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绘画材料、工具、造型手段作最基本的介绍。如:如何拿铅笔;如何画线条;手腕如何运动;如何构图;比例大小;透视规律;素描的主要种类等。结合图例示范、讲解,明暗素描中物体的三大面,五级调子的基础知识;结构素描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设计素描中,线仍然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静物素描写生,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经过动手实践,学生对于绘画的相关知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审美的体验是生动和深刻的。也促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2、“构成”是本教材学习的重点。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所谓“构成”就是按照美学创作的原理,把一种物体形态分割成多个单元,又可以把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物体形态,这种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的活动即是基础设计的构成。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学习构成一是方法(怎样思维、怎样设计、怎样表现);二是找美感(美无处不在但需要发现,那怕是一点、一线、一面都有它存在的最佳视觉效果,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充分表现其美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多角度思维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构成的起始阶段,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导入,告诉学生:假设每人10枚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棋子,请你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比一比谁的排列方式最多,赛一赛谁的构思最巧妙。其实,在学生苦思冥想的时候,无形中已经步入设计的大门……。又如在色彩构成学习中,我采用欣赏评述的学习方式,结合色彩的基础知识,如: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冷暖色、色调等讲解一些绘画作品;同时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搜集大量精美的平面设计资料给予学生启发、引导,为其进一步认识色彩,感受色彩提供帮助。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此外,我还利用示范,加强直观教学。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作了相关的示范教学:三间色,不同的复色的调色练习;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调色练习;用调出的色彩作明度和纯度的渐变练习;用和谐色和对比色作平面构成的一些练习。学生看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比对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纷纷动手去调色、上色,去尝试、创作。他们收获了知识、自信、体验,更多的是快乐和对美的感受。

3、“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是对前者的延伸与提高。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名领域,如:建筑、工业、环艺、装璜、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美学领域中,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本课程重点学习平面设计。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平面设计是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主要任务是利用图形、文字、色彩、材质这四个核心元素和观众进行沟通,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欣赏、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设计师的构思和设计理念,以及表现手法,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等等;理解设计师如何把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版式当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如:规律框架和非规律框架、可见框架和隐性框架。另外,字体和字型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是非常讲究的。选择字体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在色彩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修养。色彩是一种语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让人产生联想,能让人感到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要善于调动视觉元素设计。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探索,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根据作品主题分析设计师思想轨迹。例如作品中选用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的角度,作品最终效果说明主题的力度等。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阐述。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审美基础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美,理解美。一个人只有在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才会较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从中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因此,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应在其基本意识建立后,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美的好奇、探索之情。促发其自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可以从引导入手,把握美感的多样性。

1、精选大量古今中外美的艺术作品, 如: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雕塑等,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其色彩、线条、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愉悦心情,开阔眼界,接受美的熏陶。

2、精选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作品, 如: 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赏、评述。让学生去注意生活中美的事物,将审美的眼光、意识从纯艺术转到实用性的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审美认识的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硕士论文,职专美术。

3、精选一些“丑”的艺术形象,精心引导,让学生从丑的形象,认识、了解丑的现实,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罗丹的《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是,罗丹就是通过这个丑陋的躯体,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她的不公正的鞭苔、蹂躏与摧残;还有米勒的《扶锄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齐白石的“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的《群鼠图》等都这样。其给人不是快感而是痛感(除作品的形式美外),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真理,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

最后,要鼓励学生将审美融合到美术创作上去,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审美教育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功。如通过美术课训练、练习,掌握素描、速写、色彩、设计、手工制作等的画法和制作方法,让他们更为自如地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美。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如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美化校园、布置教室、装饰宿舍,营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自身仪表的整洁大方,讲究文明礼貌,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互助互爱,营建一个和谐进取的集体。让学生的生活也充满美。

3、为学生提供创造美、表现美能力的机会。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组织观摩、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平台。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让美丽的艺术之花,盛放在学生生活的画卷上。

参考文献: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教育》2007.2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美术绘画技法为教学基础,培养学生艺术地表现园林设计思想和园林规划设计图,由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造型能力。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艺术修养循序渐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的过程,是融绘画和园林规划设计为一体、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园林美术课教学的效果,不仅决定着学生园林景观手绘的表达能力,还将会影响到学生后期设计作品水平的高低。

1绘画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一个园林设计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以及表现设计意图的技能。

1.1对园林设计方案的影响

园林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设计图也受到传统楼阁绘画的影响,依此来营造一种画境。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之所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密切关系上。一个园林工作者的美术修养影响着他的造园水平,园林艺术设计中,造园师会以绘画的艺术手法为基础,在布局和造景理论上借鉴绘画艺术,对自然的追求始终以意境的表达为核心,巧夺天工,使园林成为人化的风景。而绘画艺术本身就有着独创性的艺术审美情趣,二者的艺术审美情趣是相通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被称之为“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可见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之大。正是一些文人画家参与营造设计,中国园林的设计原则遵循着“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规律,重在诗情画意,追求含蓄之美,以创造诗情画意为园林设计的核心,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有烘托、有呼应、有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的艺术品。因此,园林就有了比自然美,比生活美更浓缩、更精炼的艺术美,园林景观中处处体现着绘画艺术的意境。

1.2表达园林设计意图

园林设计图主要包括总平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道路铺装图、植物效果图等。这些图纸在进行手绘时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的绘画表现手法,通过线条、明暗、造型、色彩等绘画语言,以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国画、油画等形式进行表现,是设计成品的效果表现,是传达园林景观设计的最佳方法。一名合格的园林设计者,即便有较高的设计天赋,如果不会用手绘表现设计意图,那么在工作中也会面临困难的局面。在如今电脑普及的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亦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电脑终究不能代替人脑,设计师的表达意识、直觉等灵感是转瞬即逝的,电脑未必能快速抓住这一灵感,只有手绘能将人脑中的地形、建筑、山水等园林要素的组合,在纸面上迅速记录下来,再经过后期整理清楚地表现出来,而且绘制的同时能融入 设计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出设计者的绘图风格,从而更具人性化和美感。设计者大脑中美妙的亭台楼阁,浸润婉约的小桥流水,“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灵动曼妙的园林秀雅风光,通过画笔传递给观者。所以,绘画目前仍然受到设计师及爱画者的青睐。

2园林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学生的美术起点低,教学要求过高。园林专业学生多为没有美术基础的理科生,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园林画技法,这就要求学生短期内要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教学,将难以达到这种水平。学生如果在短期内掌握不了这么多技法,就会使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

其二,大班教学,不便个别辅导。传统美术教学中以小班教学为主,人数在20人左右,便于一对一的辅导。但园林专业学生一个班的人数一般远多于20人,按传统美术教学方式,教师示范时不能顾及所有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不佳。

其三,授课内容覆盖面广,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园林美术以表达园林效果图为主,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范围广,任何内容都可表现,但目前的园林美术教材囊括的范围较广,课程内容与园林专业的方向脱节,学生感到很迷茫。

鉴于以上情况,园林专业美术课程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专业服务,探索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明确园林美术教学内容的专业指向性,将园林美术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让学生具备表现形体结构、空间透视、构图等素描知识,以及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调配色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改革建议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园林美术教学,如何配合园林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园林素描,还是色彩,在教学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要与传统美术教学有所区分,将课程内容进行精简、筛选,重点放在与专业相关的园林元素及园林景观的练习上,使其具有鲜明的为园林专业服务的特点,总体应分三个步骤进行。

3.1素描基础知识训练

这部分的内容包含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理论知识的学时安排根据专业要求,应大幅缩减美术史、名作赏析等美术专业知识的学时比例,注重园林专业绘画所需要的透视、结构、造型、线条、构图等知识地讲解,园林作品的欣赏及文化底蕴的讲解,可在绘制园林单体元素和景观效果图的练习中逐渐渗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结合所画内容进行渐进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不仅对实践教学有所帮助提高,也使理论知识不至于抽象枯燥。

技法课是园林美术的重中之重,但在教学内容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不能对传统绘画技法课的内容全盘接收。园林美术的基本技法应从石膏几何体开始画起,到静物结束。在训练内容上减掉传统绘画教学中与专业无关的石膏头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等课程。在表现形式上弱化传统教学中调子素描的练习,以结构素描练习为主。因为结构素描摒弃了调子素描中光影的干扰,缩短了绘制时间,注重形体结构及线条表现的练习,符合园林专业绘画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通过用结构素描来进行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形体比例、结构、构图法则及线条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为满足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的技术性要求奠定综合训练基础。

3.2单体园林元素效果图的表现

单体园林元素包括园林建筑类、植物类、山石水体类等构成园林景观的各单体要素,它们是园林景观的基本物质基础。单体园林要素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和效果,点缀着园林的情感意境,这部分内容的练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单体园林元素的练习要求用素描线条表现各单体园林元素的造型特征及材质,用色彩强调材质及各元素的不同颜色特点。所以,单体园林元素的素描表现适宜用素描的形式之一速写来进行,色彩的表现选用钢笔淡彩的形式进行。单体园林元素的练习,改变了传统风景画教学的一开始就画整体景观的方法,降低了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能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尤其是单体元素中建筑和植物的练习,初步奠定了《园林制图》《园林建筑》等课程的绘制能力,使教学具有专业针对性。

结构素描通过基础的几何石膏体和静物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形体结构比例和一定的线条表现能力,再进行单体元素练习。这部分内容以钢笔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能提高学生绘画的速度,训练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符合园林专业快速表现以及传达设计意图和理念的要求。色彩教学也须针对专业特点,减掉基础的静物、石膏像、人物等画法练习,直接进入园林元素画法练习,以钢笔淡彩的形式进行表现。工具选用水彩,因为水彩比较容易掌握和控制,真实感强,易于接受,能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是园林专业初学者学习色彩画的基础和必经之路。

3.3园林景观效果图的表现

园林景观效果图是设计者对景观效果的设计意图和构思进行形象化再现的形式。这部分的内容是前面知识学习的整合与运用,这一训练已进入到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阶段。园林景观效果图的内容包括平面图、透视图和鸟瞰图,素描的表现手法仍然是钢笔画,色彩先进行水彩钢笔淡彩画法练习,后进入马克笔淡彩画法(可用彩铅笔进行辅助绘制)。通过单体园林元素和景观效果图的水彩画法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色彩的绘画技法后,再进行马克笔淡彩的训练,使课程循序渐进地衔接起来,利于学生理解、接受。马克笔的快速表现能力是其他色彩画所不能比及的,且马克笔作图快速便捷,色彩剔透、着色简便、笔触清晰,给人一种随意、自然、生动、轻松之感,在园林表现图的色彩表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是设计人员所青睐的绘画工具。

景观效果图的画法与专业美术相比较,两者之间要求有所不同,园林美术对画面中园林元素的准确性与真实感要求很高,绘制透视图和鸟瞰图时都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实际,画面的内容仅限于由各园林元素组成的园林景观,不包括带有主观随意性创作的纯粹的风景画。园林画中的亭台楼阁、地面铺装、花草植物、山石水体以及简单的路标指示牌等园林小品,都要尽可能地和建成后的工程相吻合,不能离开设计意图用写意变形的方法来表现对象。所以说,园林画既可以单独成为设计图,也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但不是所有的风景画都可以成为园林画。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强各园林元素表现的训练力度,提高构图技巧、表现形体的能力,运用透视规律完成物体的空间立体到平面表现的转换,从“画”到“图”的转换,建立起真实的园林景观与画面之间的表达联系。这一阶段的练习,已不是简单的对物体的组合、描摹,而是能够使画面上的各园林元素协调、对应,形成非常舒适的视觉体验,并且将自身的设计情感融入画面中,让作品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感,让画面变得灵动且有活力。课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构思,用最适宜的绘画技巧绘制一幅效果图兼风景画作品,培养学生将园林风景画的绘画技巧运用于专业设计图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等提供美术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