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质量管理;问题;管理方式

1引言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切实强化道路工程的过程控制,本文以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工业园区朏头路(南段)道路工程施工项目为研究案例,在全面分析该道路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方式及要点,希望为类似道路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2项目概况

高新工业园区朏头路(南段)道路工程施工项目南起江滨东大道,路线沿东北方向延伸,终点位于儒江大道东侧,标段起讫点桩号分别为K0+000、K0+269.985,线路施工里程总计269.985m,路面设计净宽为24m,本道路工程从道路功能分区角度划为城市支线道路;本道路工程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30km/h,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的设计基准期均为10年,道路横断面(半幅)布置形式为:人行道(3m)+路缘绿化带(1.5m)+混合行驶车道(7.25m)+中央分隔带(0.5m)。道路横断面(全幅)布置形式详见图1所示。

3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1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特点

(1)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织载体,不仅决定了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和组织效率,同时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对外形象,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第一张名片,从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方面分析,城市道路与普通道路之间存在众多差异,城市道路路基施工需穿越众多的既有管道线路,一旦现场施工控制不当,极易引发管线故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由于城市道路的路网密度较大,导致城市道路工程的施工作业空间较小对施工承包方的技术能力和现场施工组织能力要求均较高,且城市道路施工对工期有着严格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施工承包方具备道路工程“快修”能力[1]。(2)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在制定管理方式和举措前,必须全面总结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特点,从而提高道路工程管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本文结合高新工业园区朏头路(南段)道路工程施工项目,全面总结了城市道路的质量管理特点。具体详见表1所示。表1高新工业园区朏头路(南段)道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特点

3.2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工程实地调研及总结大量既有工程案例发现,在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施工过程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城市道路建设里程较短,但单位里程的投资较大,为了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和效率,则管理模式和精细化程度则至关重要;目前,在绝大多数的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精细化程度普遍较低。首先,在道路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的整体跟进工作严重不到位[3],质量管理缺位情况严重,质量管理与道路工程倡导的全覆盖管理理念和模式相差甚远,由于质量管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的“窝工”、“返工”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问题频发;此外,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未根据项目特点和总体情况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导致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手段较落后,以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求不适应;最后,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安全应急处突能力不足,由于施工过程中伴随征地、拆迁等于地方协调的事宜,需要质量管理团队具备一定的突发事件处置和协调能力,但绝大多数的质量管理组织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2)道路主体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突出:对于道路施工主体工程的路基路面工程、给排水工程的质量管理问题突出。首先,对于高填方路堤段,由于填方量较大,由于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路基填料容重不达标,路基顶面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陷病害,因路基沉陷造成的路面反射开裂则严重破坏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刚度;此外,在摊铺和压实沥青混凝土面层时,因现场施工组织不到位,导致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摊铺层数与设计不符,进而影响了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施工质量。最后,给排水管道密封性不达标问题则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路面的积水外排效率,在给排水管道铺设过程中,因管道接口密封性不良,导致管道内气密性改变,进而影响到管道内的排水效率,管道内积水沿管道接口处持续外渗,大量积水留置在路基填土内,在车辆荷载和土体自重的长期作用下,致使路基承载能力持续下降[2]。(3)城市道路后续运维阶段的质量管理不到位:对于城市道路而言,除了应保证道路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外,后续运维阶段的质量管理也非常关键,如果该阶段出现质量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必然会影响整个城市道路的总体运营质量。首先,在城市道路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轻养”的问题,由于对养护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与之配套的养护管理体系则相对陈旧,大部分管养措施的先进性较差,与现代工程管理理念严重不符[3];此外,道路管养过程中的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极大,由于财政资金拨付到道路管养领域的额度极其有限,造成了目前管养资金长期紧缺的局面。

4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方式分析

4.1强化城市道路质量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质量管理的精细化能力,摒弃传统的粗放式道路工程质量管理模式,以切实加强城市道路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建议采用PDCA循环法和三阶段控制法,以实现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精细化转变。(1)PDCA循环法:该方法的核心是目标导向,质量控制人员结合项目在施工及运维期的质量管理工作特点和偏重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基本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将项目质量管理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及处治四个阶段拆分,通过PDCA循环,以驱动质量管理工作,最终达到既定的质量管理目标。PDCA循环模式示意详见图2所示。(2)三阶段控制法:三阶段控制法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非常符合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特点,三阶段控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将质量管理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部分,上述三个基本过程构成了质量控制的基本阶段;其中,事前控制应制定周密翔实的质量控制方案,方案应突出道路工程特点,事中控制应强调对质量控制行为的约束和结果管控,事后控制则应涵盖质量控制的成果及偏差校正内容。

4.2加强施工原材料及过程控制能力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作为整个控制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应重点做好原材料质量控制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两方面。(1)原材料质量控制:建立严密、完善的原材料进场质量检测体系,实现质量检测对原材料的全覆盖,根据原材料的类型和使用量,科学选取质量检测方法,优化抽检、普检、复查等各种检测方式的组合;对于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必须坚决清退,同时追究供应商责任,严把原材料供应商渠道,确保原材料的质量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2)施工过程控制:首先,应优化现场施工人员和机具的组织能力,避免“窝工”、“返工”等问题的出现,提高现场施工组织效率;此外,针对填方路堤、路面摊铺压实、给排水分项工程等关键施工环节制定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方案,同时组建专业化的质量管理团队,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4.3重视道路运维管理和融资渠道

(1)改变以往“重建轻养”的管理理念,树立道路工程全寿命运维管理理念,均衡分配质量管理资源,将有限的管理资源向运维阶段倾斜,同时制定配套的运维管理方案,以提高道路运维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2)进一步拓宽城市道路的运维融资渠道,打破投资门槛,疏通社会资本向城市道路运维阶段的投资路径,缓解城市道路运维养护资金紧缺的局面,为城市道路在运维阶段的质量管理奠定资金基础。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管执法 网格化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在“大城管”理念的引导下,各地方城市勇于创新城市管理执法新模式,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推行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城管执法工作绩效,降低了执法成本,规范了执法行为,为实现城管执法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相应的完善和应对。

1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收集员的法律权益保障不力

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把全市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对执法人员责任区域进行准确定位,由网格责任人员全面承担网格内的巡查、发现、制止、处理或上报反馈等职责,通过对重点区域定点、定岗、值守、一般区域流动巡查,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在现场,处理问题在现场,督察督办在现场、检查考评在现场,达到精细化执法的效果,并逐步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街各级队伍联动执法的新模式。在该模式中,为了及时有效地掌握一手现场信息,各地加大现场巡查力度,大规模聘用信息采集员,广泛收集相应占道经营、违章停车、乱搭乱建等违法违章信息。信息采集员在各个城市中的定位是处于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者地位,其相关权益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保护。然而,现实中,信息采集员的法律权益保障却彰显不力。

1.2信息采集员巡查采集信息的行为合法性不足

城管执法的主要法律依据主要基于《行政处罚法》第十六 条《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等法律规范,各地方严格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录用制度,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录用执法人员,或者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录用具体执法人员,这系列措施的采取,为城管执法依法执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实中,由于信息采集员不属于行政执法人员,其相关行为不具备行政执法效力和效果,这就使得信息采集员城管巡查活动本身并不具备合法性基础。与此同时,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调查取证是行政执法机关行使处罚权的组成部分,不能委托公民行使。那么,仅具有公民主体资格的信息采集员获取违法违章信息证据的行为,一方面实际上取代了城管执法人员调查取证的职务行为,另一方面其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证据也由于采集人缺乏一定的执法主体资格。

1.3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立体化程度还不足

网格化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以社区为载体,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致力于构建无缝隙的服务型政府。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必须基于社区,打通基层组织中政府垂直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割。这种分割不仅仅体现在不同级别城管执法部门之间,还体现在城管执法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即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中的联动创新机制。在地方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针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逐渐演变为了现在的“重心下移,两级主体,分级管理”管理体制,这将城管执法由过去的相对集中执法逐渐转变为协同执法,但在城管执法网格化的新形势下,立体性还尚显不足。在各个地方,城管执法机关以向社区街道派出相应城管执法大队的形式,构建了基层城管执法体系,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执法效果。但是,这种网格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强调平面执法效果为重,在网格内进行协同立体执法效应尚不明显。

1.4城管执法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考核指标尚未完全建立

实践操作中,法律依据不足是长期制约城管执法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各个城市城管行政执法考核的实践可以看出,许多城市城管执法考核体系初步形成,即市、区、街道、社区四个层级执法考核,执法队伍、承包公司、物业公司、辖区单位、基层单位等多重考评网络,强调从严从重有奖有罚的目标考核体系。许多城市将城管工作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范围,让城管工作与政府工作目标挂钩,定期进行城管讲评活动,并及时将相关单位城管执法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以群众满意度作为城管执法工作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地方城市城管执法逐渐向公开民主的良好作风开始迈进。但是,针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程度尚显不足,相应的精细化考核指标尚未建立,这可以说是目前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应当予以关注的重点。只有将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精细化考核标准明确界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城管执法网格化的有效进行。

2完善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的对策

2.1切实保障信息采集员的合法权益

作为最基层的信息采集员,其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是非常之大的。他们每天风雨无阻从事网格内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用相应取证工具拍录,并传到制定执法部门。而执法部门处理完毕后又将核查信息及时反馈给采集员,再由他们到现场去核查,周而复始,日复一日。那么,在他们辛勤的工作背后,就应当是严格的制度充分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这意味着,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信息采集员的合法权益,必须在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时,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保障其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享有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以及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等法定权利,不能在招聘公告中出现“考核不合格即下岗”或“不交三金”等违反法律规定的要求,同时要及时关爱信息采集员的身体及心理健康,保障信息采集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2.2通过委托执法的形式赋予信息采集员执法主体资格

《行政处罚法》第十八、第十九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的组织必须是:(1)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2)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3)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为了解决信息采集员执法主体资格缺失影响巡查和信息证据收集的合法性问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将城管执法的部分职权委托给某一个事业单位。该事业单位获得城管执法委托权限后,再与信息采集员签订劳动合同,由该事业单位对信息采集员的具体工作进行相应考核。

2.3建立立体化的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体系

立体化的城管执法网格化管理体系必须首先确立具体的网格管理责任区域和网格管理责任单位(人),即首先设置单元网格,按照城市管理事项的频率划分为一类网格(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事项相对较多的街面)、二类网格(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事项相对较少的街面)、三类网格(社区网格)、四类网格(市直部门单位管辖的公共场所),同时结合城市特点和实际情况,以街道和主次道路为单位,将城市划分成“片”和“路”,分别实行“片长制”和“路长制”。其次,还要建立一只人员齐备、配置合理的网格巡查队伍,除市一级成立巡防队伍外,区和街道两级,也分别成立由公安、交巡警、行政执法人员、辅警或协管员、信息采集员、保洁员、物业管理人员、热心市民等组成的巡防队伍。同时,在定区域和定责任时,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繁华程度和执法任务的差异,配备不同的执法力量,保证执法力量和执法任务相适应。对主要街面的网格管理,配强配足值守人员,采取增加巡查班次,确保主要街面和重点地段基本无乱摆乱设、乱倒垃圾的现象;对次支干道,适时组织执法人员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实做到既保证重点地段,又兼顾一般区域;对容易造成脏、乱、差的重点部位,明确值守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专人职守,确保在工作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杜绝各类行政违法行为的发生,形成市级联合巡防督察、区级条线巡防整治、街道辖区网格化巡防管理的一体化合理配置巡查体系。

2.4制定城管执法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

为了巩固城市环境整治成果,为了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网格化管理中考核的精细化要求,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长效管理,各地方城市应当结合地方特点和实际制定对应的城管执法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在具体的考核办法中,可以尝试在划分的网格责任区内,推行“定岗、定员、定位、定标、定责”的“五定”管理措施,严格落实网格责任。实行执法成效和综合业务“双百分”考评,将考评成绩和奖励资金挂钩,考评可以采取分组考评、日常检查、专项考评、定期考评和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敬波.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

[2] 杨书文.中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雅琴.城管执法自由裁量权自我规制的法律思考[J].法律适用,2013(3).

[4] 张辉.我国城市管理中“城管”的困境及辨析――基于市民社会的视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2).

[5] 俞可平.“城管式困境”与治理现代化[J].领导科学,2014(4).

[6] 李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博弈分析的法律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2(8).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第3篇

今年,全局将着重在“升级扩容、提质增效、强化结果运用”上下功夫,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并进一步优化考核流程,健全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好考核的导向作用。

一是扩区增容,实现数字城管区市全覆盖。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年实现文登区同城化的发展要求,在对现有环翠区、高区、经区等3区、共99平方公里数字平台覆盖范围的基础上,扩区拓围,新增建设市区数字城管覆盖面积114平方公里,实现对市辖5区的数字城管系统全覆盖。指导荣成市、乳山市抓好数字城管平台的建设运行工作,提前实现省里的到201X年底实现市中心区、各县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同时,对现有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扩容,拓展系统城市管理使用功能,极大地提升我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二是优化完善信息采集处置,实现信息处置的高效率、高质量、常态化、长效化。调整完善优化信息采集处置,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监督工作考核办法》和“四级督查”工作新机制。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立案处置结案标准》,实现对7大类、95小类城市管理部件问题、6大类、79小类城市事件问题的全面采集处置。同时,把全面采集与重点采集、专项采集和阶段性采集相结合,根据城市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及时调整采集重点。规范城建12319热线服务,理顺热线日常工作程序,真正把热线建设成市民的解忧线、暖心线。加强与区级平台及专业部门沟通,对各区和专业单位提出的现场实地研究案卷处置要求,做到有求必应、有叫必到,进一步提高处置效率

三是完善考核办法,督导和调动各级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修订完善《2015年威海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综合考核办法》,在实行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考核的基础上,开展城管执法等专项工作考核,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全面有效解决。进一步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月考核制度,并将采集结果以专报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纪委等领导,抄送各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市直机关部门领导,切实增强对考核工作及考核结果的监督。

二、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深化年”活动,营造更加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秩序

今年,全局要在深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效、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专项整治重点和市容环境易反复的难点,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深化年”活动,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开展城际铁路沿线环境整治。积极督导各区拆除城铁两侧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违法建设、广告牌和整治影响环境的各类问题;同时,积极适应城际铁路运行开通新情况,坚持高标管理,从源头入手,加大对两站等场所的长效规范管理力度,确保两站等重点区域和沿线环境的整洁有序。

(二)深入开展海岸线环境整治。按照《威海市海水浴场管理办法》,建立常态巡查监管机制,对乱扔乱倒、随意张贴、发放广告、带炊具烧烤等违规行为进行规范整治,维护海水浴场秩序,保障游客安全,保护公共沙滩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同时,扎实开展好市区沿海岸带违法建设专项整治,督导各区保质保量完成海岸线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努力打造美丽的城市景观长廊。

(三)加强占道经营整治。一是沿街商铺探头经营整治。深化“门前三包一监督两评选”模式,发动业户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同时,加大一般行政处罚力度,实行“一次劝导、二次警告、三次处罚”,对探头经营行为依法予以处罚。二是严格临时占道审批。严格审批总量、审批时限、审批标准,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杜绝临时占道审批设置过多过滥现象。三是严格各类摊点管理。对固定摊点,严格控制数量、规范有序管理,并按照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责任要求,重点加强对食品摊贩的规范管理。同时,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施策,加大对流动摊点的管理,逐步退路入室、引摊入市,努力解决这一城市管理“顽症”。

(四)加强早夜市长效规范管理。一是实行保证金制度。按市场大小收取市场管理方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对重收费、轻管理、环境差的予以相应处罚。二是实行市场监控全覆盖。每个市场的监控都纳入各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与市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对接,实现早夜市的全时全域监控。三是开展评先选优活动。开展“文明早夜市”和“优秀管理员”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四是实行年审备案制。对年审不合格、多次整改仍不达标的,取消市场开办方的开办资格。

(五)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加大执法巡查力度,采取普遍查、重点查、反复查等形式,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力争新增违建处置率达到100%。实行违法建设月通报和“派遣--督办--问责制”,对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的,在全市进行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严厉打击各类违章建设,集中组织开展集中清理拆除行行动,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减存量”。

(六)全面完成户外广告清理任务。严格按照市政府户外广告清理整治工作安排,对剩余的397处大型户外广告,将督导各区执法分局和相关单位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好广告业主的工作,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全面完成三年整治清理任务。

三、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市精神,进一步推进法治城管建设

今年,全局将认真贯彻市委十四届五次委委会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市意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全力打造法治型城管。

一是做好地方立法有关准备工作。针对城市管理中需要用法律规范的问题,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深入开展立法调研,认真做好地方立法的准备工作,将《威海市禁止违法建设的若干规定》列入今年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计划,争取年内出台;年内完成《威海市城市管理办法》的调研和草稿起草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培训力度。在培训内容上,突出执法流程、文明规范执法及新法律条文等实用性强的内容。在培训方式上,采用业务培训、法制培训、轮训等形式,开展典型案例研讨和现场教学活动。在培训覆盖面上,采取理论学习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分两个批次对全市200余名执法骨干进行集中封闭培训。同时加强日常培训,每季度组织一次法律知识考试,严格实行岗前培训制度,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是依法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理顺行政处罚案件的对接流转程序。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重大案件集体会审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形成运行有序的工作机制。同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扎实做好执法案件网上公开、行政权力公开等,努力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执法。进一步规范完善户外广告审批和临时占地审批流程,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牢固树立城管为民靠民理念,凝聚共建共管合力

今年,全局将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理念,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实际行动赢得理解、信任和支持,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变。

一是深化便民利民举措。积极顺应群众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进一步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和内容,推出开展双向互动、畅通民意渠道、科学设置惠农便民摊点、优化网上审批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努力打造服务型、亲民型城管。

二是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深入开展城管执法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店铺、进工地“六进”活动,通过采取召开法制讲座、设立社区宣传栏、农村赶大集、法律宣传月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广大市民群众知法懂法。

三是加强城管文化建设。把城市管理与市民的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寓法制于道德建设,将早夜市管理、沿街店铺管理、违法建设防控等方面的规定提炼成易记易懂的“三字经”、自律歌等形式,创新城市管理文化建设的载体,使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形成诚实守信,崇尚道德,遵守规矩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设“四员”队伍。从机关、企业、学校、居委会中,选聘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机关干部、居民代表、职工代表等担任城管执法行风监督员、网格信息员、城管咨询员、考核参评员,扩大群众对城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凝聚共建共管合力。

五、围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高效廉政执法队伍

围绕“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树形象,促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市城管队伍的宗旨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城管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和谐城管”品牌。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城市管理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力倡导学习之风,充分利用周五下午集中学习这个载体,通过讨论交流、岗位练兵等形式,把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作为政治学习的重点,把学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文明规范执法作为业务学习的重点,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是倾听群众意见。认真组织开展城管工作民意征询活动,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建立和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公开服务电话、电子信箱、网络对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群众呼声和意见,并及时作出反馈和处理。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管理决策,要采取公示、听证等方式听取群众意见,密切城管队伍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路基土石方工程 班组化作业 大包模式

1 研究背景

京新国家高速公路(G7)甘肃段白疙瘩至明水段高速公路BM06标,在项目进场初期我项目部就本着精心施工、严格管控、创造效益的前提下,将路基土石方施工改变以往的大包模式,进行班组化作业。目前所有路基已全部完工并交验,成本明朗,现将实际发生成本与相邻标段大包模式做比较。我部路基填方劳务结算1151.67万元,机械租赁221.1693万元,柴油160.593万元,总计1608.0923万元,路基填方总计982837.83m3。我部填方成本单价为16.36元/m3(平均运距3.5km)。相邻标段大包模式单价为15.39元/m3(平均运距3.5km)。初看以上数据我部采用班组化非但没有降低成本,反而比大包模式下的单价还高。其实相邻标段的单价为土方价,而我部因标段范围内没有设计要求的非盐渍土,所以96区399175m3填方全部采用石方填筑;再次设计图纸上在原地面以上30cm需铺设一层土工膜隔断地面盐分上升,经我部技术人员学习发现在新疆等地区盐渍土施工较成熟的工艺是采用石渣填筑,形成毛细管隔断层,能防止路基次生盐渍化。所以在路基原地面清表后进行了40cm厚的石渣填筑。以上我部单价看似随偏高,但相比较而言,我部该单价为石方填筑单价而非土方单价。即有效解决了盐渍土施工问题,还降低了项目施工成本。

2 班组化作业模式的内容和做法

我部劳务队作业可以简单概括为“挖(挖装)、运(运输)、平(粗平)”,剩余的精平、洒水、碾压为我部组织设备施作。这样路基土石方的平整度、压实质量的控制权在项目部,有效预防路基工后沉降等病害。由于该地区地处甘肃戈壁滩,在进场初期自然条件恶劣,且进场施工单位较多,邻近地区设备租赁难度大。项目部的机械设备基本都是以月租的形式租赁,导致机驾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足、与劳务队衔接不紧密、“混天天”现象较普遍。加之项目部缺乏相关管理经验,导致机械租赁费稍偏高。为了提高工作效益,我部劳务队伍采取了“六化”管理的班组化管理模式。将班组的基础管理、安全管理、工作安排、人员管理、教育培训、验收考核六个方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达到“六个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从而实现班组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职工队伍素质的提升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增强,同时,实施基础管理精细化、班组安全管理精细化、工作安排精细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效果明显。

(1)基本的管理细化。制度建设是实现基于班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人定的制度,制度管人的模式,对制度管理团队的概念。两个班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班组管理条例。(2)转移的细化安全管理,安全意识的核心内容。实现安全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坚持每周安全活动,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安全规章制度、事故案例分析,如知识、常见的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和分享安全经验,并通过家庭教育、警示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预防能力。(3)工作安排好。班组长合理安排工作,根据工作安排,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内部潜力最大化。具体做到:有计划性。班组长每个任务“胸有成竹”,每个雇员的技能,身体力量,和身体健康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每日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周计划,月计划,长期和整体安排。有一个周密的统筹性。

3 相邻标段大包模式的利弊分析

大包模式是符合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对于施工企业,它具有以下优点:零成本投入,能有效减轻管理负担,能转移工程风险,收益稳定,提升分包队伍管理水平等优点,因此在很多公路施工标段中被应用,但同时,大包模式具有管理弊端,管理弊端是大包模式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最突出的弊端,它主要表现在:(1)利益冲突引发的管理弊端:首先表现在总包方员工的待遇上,其次是在总包方员工的决策权上,再次是总包方员工的管理的执行力问题;(2)分包商违约风险:虽然名义上总包方已经把实施项目的所有风险都已转嫁给了分包商,但是作为一家分包商的分包管理模式,项目的实施与成败完全受制于一家分包商。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并且盈利,分包商不会选择违约的道路。然而分包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一般较弱(至少比总包企业要低一些),一旦发生风险超过了分包企业的承受能力,分包商会利用一家分包的牵制形势选择违约要挟,最终要么总包自己埋单,要么承受巨大损失并陷于漫长的经济合同纠纷中。(3)收益率低。在大包模式下,因工程用材料、机械都都是由分包方提供,盈利空间都属于分包商,其利润大部分都流进了分包方的腰包里,总包方只能收取微薄的管理费。(4)企业宣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宣传,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每一个项目都是企业宣传的窗口,是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机遇。然而争取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是所有施工方的追求,总包方的企业宣传,与分包商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分包商必然不会选择花自己的成本为他方做宣传。因此总包方施工企业的宣传工作很容易被忽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相邻标段大包模式单价为15.39元/m3(平均运距3.5km),看似效果明显,如果只从单价来看有效节约了成本,但我段采用班组化作业模式在标段内无盐渍土料场的情况下即有效解决了盐渍土施工问题,还降低了项目施工成本,实践证明在路基土石方工程中,班组化模式若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效果更明显。

4 结语

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领域的大规模投资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该行业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造就了繁荣的建筑市场和众多的施工企业的发展。同时,本人建议在路基土石方采用班组化模式下应探索外租设备采用以工作量进行结算的模式能缩短施工工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且路基填筑质量由项目部直接控制。

参考文献:

[1]奥博.浅谈班组建设的创新与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3).

[2]郝峻峰.加强班组建设的途径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字】数字化管理,智慧水务,应用

在水务行业中实施数字化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水务集团在思考的问题,由于智慧水务概念的产生,逐渐将数字化管理实施力度提到了管理转变的日程上。在水务管理中实行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加强水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智能化,促进水务行业今后的发展。但是如何有效的运用数字化管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天津市污水处理的事件,以这一事件为案例,分析在水务管理中是如何运用数字化管理概念和实际操作的。

一、政策背景

2013年,住房城�l建设部下发的通知中提出,确定在北京等多个城市实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随着智慧概念的产生和试点,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智慧”的理念,部分行业已经开始讲智慧理念运行到自身的管理中,而作为城市建设重点的水务行业也正在进行“智慧”的创新改革。污水处理行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对城镇的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对污水处理重视程度加深,至此在今后几年间我国污水处理厂数量也在逐年递增。随着污水处理厂数量的增加,电子地域分布广泛,集团与各厂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运营管理水平逐渐出现脱节的现象,在管理中出现的人才短缺以及运营消耗大等这些问题使得集团急切的需要进行集约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资源配置合理,有效提升对于下属单位的管理力度。

二、智慧水务的概念

智慧水务的概念提出主要是指借助水智能系统形成的水务管理模式,在常规的水管理模式上融入信息化管理机制系统,对于水务管理中涉及到的自来水、污水和中水等各种水的处理进行数据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用水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智慧水务”理念的指导下,水务集团内部管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务集团内部采取数据采集、传输等传感设备在线检测水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并且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设施,形成了“水务物联网”。水务集团通过数字化管理将大量的水务信息好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并且通过网络及时的将信息传递给排水公司,通过各种智能化系统对水系统进行检测,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反馈,对于问题的处理解决都能达到实效性。

三、工程案例

本文主要针对天津污水处理的事件作为一个案例来解析数字化管理在水务集团中应用的作用体现。

(一)系统框架结构。在这个案例中所采用的一个系统框架大致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的设备中包含有各污水处理厂、泵站的在线仪器仪表、生产设备、自控系统等,是物联网框架的基础,利用系统网络数据之间的传递和转换在不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多种通信接口的转换,从而实现最完善的感知层体系。而网络层就是依靠有线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实现总集团对下属企业、分公司的管理,并将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即时传达到总部。应用层是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应用体系,但是应用层面是建立在感知层面和网络层面基础上的,首先通过感知层面的对于各种数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展示,然后针对超额数据发出预警信号,其次就是通过对生产运行的数据的汇总计算,实现污水处理厂以及集团内部各种图表的运行,方便管理人员对于日常运行情况详细了解。再次就是通过各个运营环节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便了解整个运营过程和信息,最后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制定出最佳的决策方案。

(二)实施效果。天津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企业的进、产、排三个环节进行实时的跟踪,通过云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的系统将各环节中的工作状况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并从中寻求出最佳的处理方案,实现了对污水处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控制以及精细化管理,达到规范管理、节能减耗、减员增效的目的。建立在物联网科技以及云计算平台之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成为天津市在处理污水环节中的关键平台,对企业进行数据的收集、整合、处理和传递等都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为企业实现减员增效、节能减耗等方面的目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信息化综合管理的解决方案。

(三)效益价值

1、提升水务集团的运营管控能力。在水务集团中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运营过程中所有数据的收集、监测、分析和整合处理,为企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信息依据,在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精细化管理模式,逐渐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的管控能力。

2、提升水务集团的决策分析能力。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有效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分享,使得水务集团总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有效、最真实的信息,方便管理层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最实际的决策。通过数字化系统提供的具有专业性的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协助管理层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交通组织优化精细化流程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 A

本文论述的交通组织优化,是指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为主要目的,基本基于原有道路宽度进行的交通疏导,本文以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提质改造项目为基础,结合其他疏导工程的经验,总结出以下的交通组织优化精细化设计的思路:以详细的交通调查与深入的分析为基础,明确交通问题;以通行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确定中观交通组织方案;以精细化为原则,进行单个交叉口渠化及配时的设计。以仿真为手段,获得最优方案。

一、交通调查与分析

1、交通调查

要做到设计的精细化,必须在改造前进行扎实的交通调查和分析,才能准确的掌握交通现状,从而明确交通问题、提出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也为交通改造后评价提供对比数据。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路网情况,需要明确改造路段在路网影响区域内的功能及地位,尤其是相交道路的等级、车速及断面;2)、路段交通流特性,主要调查全路段的断面交通流量、行车速度、行程速度、交通构成等;3)、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特性,主要是停车延误、排队长度、信号相位及配时情况等;4)、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行人等特殊交通的交通特性,如公交车线路数量和发车频率、公交线路的转向及换乘需求,出租车的上下客需求,非机动车流量、秩序,行人过街需求、流量等。

调查时间一般应分别选择早、晚高峰期,且须避开节假日,选择周2、周3或周4。各地、各道路的早晚高峰并不一致,通常市区一般道路早高峰为7:30~8:30,晚高峰为5:30~6:30,调查前应该咨询辖区交警部门确定时段。

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对于一般改造项目,首选是找规划或交通信息管理部门收集近一年内的样本数据,若无法收集可采用以下简易的方法进行调查:1)、跟车法,用跟车法可测定路段车速及交叉口停车延误等,即在高峰时期用试验车(可用多辆同时进行)跟随车队行驶,车上计时员和记录员配合,记录并统计好通过改造路段的行程时间、每个交叉口的停车延误,相邻交叉口的行驶时间等。2)、观察法,如排队长度可通过观察直行、左转车队排队到了什么位置,记下该位置的桩号,在图上量出直行和左转车队的排队长。3)、人工计数法,交叉口流量流向的调查可多人按进口道分方向、分车型分时段人工计数并统计。

2、交通特性分析

交通分析是确定交通组织方案的关键所在,有了详尽的交通调查资料后,对早晚高峰各路段的交通量、行程时间、行驶速度、行程速度、车型构成、非机动车流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有无潮汐交通特性,是否需要设置公交专用道,合理配置非机动车道宽度等。同时对交叉口的停车延误、各进口道各向交通的排队长度、行人过街流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判定交叉口实行线性协调控制的可行性及方案,判定部分被交路是否需要进行右进右出控制或禁左控制等。

二、确定中观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确定中观交通组织方案前首先需明确设计年限,交通工程改造的设计年限与路面的设计年限不应该一致,而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若业主无特殊规定,一般可取五年,五年后,通常交通流量及路网信息会有较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进行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方案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路段交通组织,核心问题是断面的划分,主要包括行车道数、专用道、隔离带形式等几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车道数,若改造路段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段已经趋于饱和,则需要考虑双侧或单侧增加车道数,增加车道的手段主要是压缩中央分隔带及每条车道宽度等。如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东二环至浏阳河段),原本为单侧:0.25m双黄线+3x3.75m行车道+5m非机动车道=16.5m,双向六车道,考虑到现状交通流趋于饱和,本次将其改为单侧:0.5m物理隔离带+0.25m路缘带+(3x3.25+3.5)m行车道+2.5m非机动车道=16.5m,如今运行效果良好,通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作者经验,一般改建道路的车道宽度最小甚至可为3米,如长沙市岳麓大道,是并连接长张高速的长沙东西向大动脉,原车道组成为主六辅四,近年车流量增大后将其改为主八辅四,主路每条车道宽度均缩减为3米,运行数年,效果良好,类似案例并不鲜见。其次,需重点考虑设公交专用道的需求,若公交车流量很大则最好设置公交专用道。最后,需考虑中央及路侧隔离的形式,中央隔离设施可考虑栏杆、绿化带、物理隔离岛等多种形式,视车道划分后剩下的宽度决定,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划分车道后只剩下1米宽,做隔离栏杆和绿化带均不合适,则考虑采用物理隔离道上加栏杆的组合形式,效果较好。另外,若非机动车流量很大则最好采用物理设施将其与机动车道隔离。路段交通组织还需考虑公交停靠站的形式及纵横向位置、尺度,出租车招呼站的位置,人行横道位置等,这些都需要根据交通调查的结果精细化设计。

第二层面,是对于全线交叉口的总体组织方式的确定。需要根据路网内各条被交道路的功能,以及每个交叉口各进口道的流量流向数据,判定每个交叉口的交通控制方式,同时考虑实现绿波控制的方案。如以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以浏阳河桥(桥长2km)为界,以西为2.14km,含5个信号交叉口,浏阳河桥以东4.44km,共9个信号交叉口。项目考虑到西段2.14km城市化十分严重,被交路直行车流量大,均不适合进行实行右进右出控制,且考虑到这5个交叉口间距较均等,被交路等级相当,信号配时的相位方案也一致,故考虑对其采用一组绿波控制。东段4.44km,考虑到本段城市化尚不严重,且被交路交通量大部分较小,同时往东接通往机场的快速路,故将其中4个交叉口进行右进右出控制,另外5个交叉口间距在700―1200m之间,对这5个交叉口也采用一组绿波进行控制,保证本段车流的快速通过。

三、单个交叉口的渠化及配时

对于单个交叉口的交通渠化及信号配时应综合考虑,必要时需多方案比选,单个交叉口的渠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压缩车道宽度和偏移中央隔离带的方式,尽量增加进口道车道数,进口道车道宽度一般可定为3m,最小可定为2.75米,大型车专用道可定为3.25m。2)、合理配置各转向车道数,要根据绿波控制的配时方案及每个进口道各向流量选定最合理的方案,这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也是最关键的地方。进口车道划分需把握几个原则:①、车道划分需结合信号配时方案确定;②、进口直行车道数尽量与出口车道数匹配,且最多多1条车道;③、进口道每条直行车道尽量与出口道的每条直行车道顺直相连。3)、提前安排掉头开口,减少掉头车辆占用左转车道的时间,提前的距离视左转排队的一般长度确定,排队长度波动很大的交叉口可取30米左右;4、左转和直行待驶区有条件则必须设置,以提高单个相位通行能力。5、偏移中心线设置左转车道时尽量设置鱼肚皮进行导流;6、明确非机动车等待区,划定非机动车禁驶区,防止交叉口范围内与机动车抢行。7、合理组织行人信号相位,并尽量增设行人驻足区,同时,行人驻足区设置的位置,不可位于右方进口道左转车的转弯轨迹上。

信号配时方面,若非绿波信号,则根据调查的交叉通量数据按照常规的单点信号配时方法计算最佳周期和绿灯时长即可。若是绿波信号控制,首先需对最重要的一交叉口(绿波带中的参照交叉口)进行车道划分及相位相序划分,再根据单点信号配时的方案对路段中最重要的交叉口进行配时计算,将信号方案定为接近此交叉口最佳的配时方案,绿波组内的其他交叉口尽量服从最重要的交叉口配时方案,确定配时方案后,再根据相邻交叉口行车时间确定各相邻交叉口的相位差。

四、交通仿真

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设计完成后,需要用VISSIM软件进行交通仿真,根据仿真软件的各项评价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反复多次后方能得到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第7篇

一、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工作

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是在基于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9个子系统的基础上,针对西城区的区位特点而建立,由五大核心平台和六个支撑保障平台构成。五大核心平台包括城市运行管理指挥调度平台、城市运行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城市运行管理决策支持平台、城市运行信息资源中心和城市运行管理移动办公平台。六个支撑保障平台包括城市运行管理运维保障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构建平台、城市运行管理移动支持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城市运行管理通信保障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并且建立了城市管理与应急指挥大厅,为区委区政府提供了一个集城市运行预警监测、综合指挥调度、现场图像监控、智能决策分析、信息共享服务、电视会议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联动指挥平台。

(一)实现“四位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即在一个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将民生服务、常态管理、应急处置、综合维稳在内的城市运行综合性管理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三个结合”。这一模式以常态管理为基础,把应急处置作为解决突发事件的主要手段,把民生服务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运用城市运行分析、预警、监控手段,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发展综合能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生服务,是“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作用,系统不但能主动为城市运行管理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信息,还能作为载体,为各种便民信息和调查结果提供存储空间和呈现形式,为践行服务型政府功能提供平台。

常态管理,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系统在整合区交换共享平台、GIS、OA、短信平台、网络传真、视频会议等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集事前预测、事中处置、事后分析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在数据上实现“一张图、一张表、一套曲线”的应用展示模式,在结构上纵向形成市级、区级、分中心、科所队的四级协同办公,横向上实现了市政、园林等部门的专项监管。配合“两会一案例”属地化管理制度,城市管理数据的精细化分析,严格法制化的履职评价和完善的监督员管理与考核培训,基本实现了西城区城市管理的全天候、全覆盖,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得到了有效建立,日常城市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应急处置,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在非常态管理中强大功能的集中体现。系统将公安、消防、交通、安监、卫生、食品安全以及武警支队、防化团等部门纳入其中,逐步建立起“大应急”的体系,基本实现了与110、119的联动,逐步完善了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应急预案、信息管理、宣教动员、技术支撑五大体系。实现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迅速调度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和街道应急分指挥部及应急抢险队伍进行应急抢险工作,努力做到部门联动、反应灵敏、资源共享、处置迅速。

综合维稳,是系统多项功能和作用的融合与统一。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以其上搭载的民生服务信息为基础,以常态管理的手段和队伍为依托,以应急处置为非常态手段,并结合各种功能日渐强大的新应用(如3G技术、物联网技术),强有力地支持着西城区的市容环境整洁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基于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的已有成果及参与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以西城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现有系统为基础,重点增加综治维稳工作内容,同时整合计生、流管、综合救助、劳动保障、民政等各专项工作信息化系统,完善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社会管理功能。实现不同层级服务中心、服务管理机构和部门之间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

(三)实现了市、区、分中心、科所队的四级联动

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的工作模式和系统能力所体现出的内在机制,具备了全区多个委办局协同工作、资源共享,遇有突发事件可以全区上下联动的良好机制和体系。在这一架构下,不仅横向可以实现与各委办局之间的协作,而且可以纵向进行跨级协同工作。该架构已经形成了全区统一、共享、协作的架构模式。满足城市管理业务中市、区、分中心53个部门及科、所、队51个部门的事件的多级处理的需要,让应用深入到社区和街道,实现各部门协同工作,业务数据的共享。

(四)实现了一套城市运行指标体系和基于城市重心指数的管理研究

通过来自城市管理、交通、市政、环保、环卫、气象、防汛、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包括城市问题、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气象、环保、环卫、交通、旅游、卫生、食品在内的各专业城市运行指标共享交换,以及通过物联网实时抓取到的人流、降水、生活垃圾等数据,形成了西城区城市管理重心指数、居民满意度指数、各类案件数量基本指标、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应急指标等城市重心管理指数共五大类19小类城市运行数据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两层:一层是基础体征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部分指标;另一层是特色体征指标,主要提取与重点工作、重要区域、主要城市问题相关的指标。同时通过每类指标数据的专项分析模型,对每类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实现跨系统的多种业务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关联智能分析。

针对全区范围内的重点城管问题类型、重点地区发生问题数量设置基线:正常值域、预警值域、报警值域,基于现有业务系统不断报送的监测数据,依托历史数据和各委办局提供的标准数据,建立完成城市运行指标监控标准库,作为监测数据的警告和预警的阀值标准。通过把实时监控到的数据与指标体系基线的比较,实现城市运行状况的自动分析、自动预警,对可能发生的趋势异常进行预警提醒,以便于及时的进行问题分析,找到发生问题的原因,使城市运行管理从“单一问题的早发现、快处理”,提升到“从根源上群体性解决问题”。

(五)两会一案例制度

“两会”制度,一是指城市管理工作联席制度,由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和市政市容委牵头,每季度通报、分析全区城市管理问题,讨论确定解决掉难点问题的方案;二是指城市管理协调会议制度,对城市管理疑难问题进行协商、沟通,研究解决的方法。“一案例”是指定期编写《典型案例》专刊。其中,“架空缆线损坏、垂落成为影响城市景观重要问题”和“长期闲置(废弃)机动车问题亟待治理”两期案例分析,得到市、区领导重要批示。

二、西城区城市运行系统技术应用创新

(一)3S技术综合应用

3S包括GIS、GPS、RS三部分内容,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经过几年精心准备,我单位建设了城市运行GIS决策支持系统,包括187个空间图层,57万个部件信息,并集成了视频探头、案件办理、通信调度等系统进行了有机集成。这些数据资源涵盖了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大类,区属部门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实时调看这些数据,也可以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共享使用。通过GIS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应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监督以及应急反映的效能,促进了城市管理和应急问题的解决力度。GP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我中心监督员使用的“城管通”设备定位上。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通过“城管通”GPS定位功能,城管监督员可以快速找到事发现场,保证事件及时处理。RS(遥感)技术则主要作为基础数据服务于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城市变化检测、城市绿化分析等方面,侧面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街景影像技术应用

街景影像也称实景影像,是由“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沿着街道采集到的街道两侧连续可量测的影像。“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测绘产品,通过在机动车上装配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MS)、CCD数字相机、CCD摄像机等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车辆高速行进之中,以近景摄影测量的方式,快速拍摄道路及道路两旁地物的立体影像。这些影像不仅真实反映了街道两侧细节特征,同时也具有连续,可量测特性。

从2007年以来,西城中心采集了全部区属道路(包括小胡同在内)的所有1300余条道路的街景影像,主要道路的连续全景影像,以及应急重点区域的柱面全景,并保持每年更新一次。通过长期积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保存了大量的西城区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西城区将这些实景影像与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相结合,开发了实景影像管理平台,改变传统“电子地图+符号”的GIS地图管理方式,实现了“电子地图+正射遥感影像+沿街实景影像+干道连续全景+多区域柱面全景”的真正直观可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的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

在国家和北京市积极建设物联网,提高城市智慧水平的大背景下,西城城指中心也积极探索其与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了对全区正规早餐车和报刊亭的有效管理。中心建立早餐车和报刊亭的基础数据库,并完成二维码的制码、张贴工作。监督员可以通过城管通软件结合二维码扫描软件,实现早餐车和报刊亭的专业巡查和违规情况的上报处置;老百姓也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辨别真假早餐车,确保食品安全。

二是利用雨量计组成的雨情监测网络,实现对西城区降雨的精细监测,并为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雨情监测网络由部署在西城区的平房院落、低洼区域的34个监测点组成,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监测点,实现了西城区50平方公里15个街道的全面覆盖,保证了每个街道都有2-3个监测点。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雨量收集和监测系统,具有实时降雨量展示,历史雨量查询、统计,重大雨情短信提醒等功能,为全区日常城市管理与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撑。近期,随着系统建设的部署与应用,西城区降雨量精细化的监测得以实现。在原有桌面Web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雨量监测手机客户端,实现了手机端按街道、按站点的实时雨量查询与地图展示。

(四)3G无线通讯技术

利用3G无线通讯技术,一方面是实现了手机移动视频监控功能。其原理是,在前端,城管监督员通过手机拍摄并利用3G网络实时回传现场的视频或图像,后台电脑或手机进行接收、查看。通过此方法,可充分发挥监督员在应急管理中“侦察兵”的作用,使每一部监督员手机在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时,都可以作为西城区的移动探头使用,真正做到了全区监控无死角,丰富了指挥调度手段;另一方面,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了人流量统计分析应用:实现对重点区域人员流量的统计分析应用,对城市的人口数量分布、流动性等要素进行分析预测,为城市管理、交通规划、外来人口管理等政府管理行为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已完成什刹海、西单、北京北站、金融街、大栅栏、大观园等重点区域的人口流量实时分析和展示。

(五)全时空立体可视化平台

“全时空立体可视化平台”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多监控点实时视频拼接融合解决方案,基于视频融合及二维/三维定位重建技术,对部署在前端的监控摄像头传感器进行全时空融合,从而超越依赖分镜头监控的传统管理和指挥模式,真正实现全场景时空融合环境下的实时全息立体监控;同时结合全时空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根据客户需求实现跨镜头跟踪、人群趋势分析、多种异常行为报警等,快速、高效地安全态势感知、安全威胁分析以及应急指挥。另外,为了弥补固定监控探头覆盖不足,确保视频监控无死角,西城城中心开展了应急指挥车的研制,做到了“哪里出现问题就出现在哪里”。应急指挥车是集成了无线通讯、图像采集及传输、录音录像等多功能系统的综合移动指挥中心。

(六)数据挖掘技术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城市管理与应急“BI”系统。该系统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辅助决策支持。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只需要简单输入几个事件的基本信息(如类别、伤亡、财产损失等信息),系统将会自动给出该类事故的的严重级别、处置流程、后续响应方案和应急通讯名单,并依托电子电话系统实现了通讯录上的一键拨出,保证了突发事件处置的快速、高效。该功能的实现使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变得简单、有效,每位指挥人员都可以通过系统引导,按照预设流程进行应急处置。

(七)图像分析系统

西城城指中心严格按照“图像汇聚、双向联网、权限管理”和各分县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规划要求,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的原则,开展了全区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目前形成了以全区图像信息管理二级平台为中心,上传图像至西城区政府、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政府,下传图像至7个街道办事处、28个派出所三级图像信息系统、区属各委办局(包括区教委、区城管大队、区环卫中心等单位)及公安刑侦支队、武警一支队等单位的图像信息管理体系;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点建设以全区公安各派出所三级图像信息系统为汇聚点,同时逐步整合社会重点单位内部图像信息子系统,从而实现了全区图像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权限管理。

三、“四位一体”智慧化城市运行管理彰显成效

依托“四位一体”管理理念的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为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实现了城市运行的常态化与非常态化管理的结合、实现了巡查、监测、预警、指挥、分析、评价的全周期管理,突出城市运行管理体征指标的监测预警、监督,并以此为依托向社会化服务管理延伸。

截止到2012年11月,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得到了有效建立,日常城市管理和应急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6年间,共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30余万件,结案率达98%以上,同时积累了64万个部件数据和200余个空间图层,居民满意度在90%以上,与此同时,城市运行管理案件与应急事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通过系统的应用,使城管基本作业标准实现自动化,缩短了处理事件的时间和周期,有效提升了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实现了标准化。为了减少业务管理工作量,提高案件流转效率,实现了核查案件自动派发功能。以2011年全年为例,共派发监督员核查任务236008次,自动派核查率达到了99.9%,极大减少了布置核查环节的工作量。

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第8篇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2008年成立的省级开发区,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美丽的松花江畔,距吉林市中心15公里,规划面积59.8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内地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工业区。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吉林市为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吉林市案例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积累经验和提供实践支持。此外,许多措施将写入吉林市的“十二五规划”当中。

2010年1月举行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吉林市成为首批获得“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称号的10个城市之一。之所以获得此称号是因为吉林市重视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低碳经济,为创建低碳生态城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坚持低碳原则,创建低碳生态城市,走循环经济之路,把吉林化工园区建设成国际性的生态型化学工业制造中心、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吉化园区人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吉林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吉林化工园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规划,转变观念,科学谋划,以“3R”为发展原则,五个“一体化”为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的发展之路。

遵循“环保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依托园区五大综合优势科学谋划一年硕果累累

吉林化工园区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腹地,是长吉图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重要的物流节点,是东北亚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区域,是东北亚各国联系的纽带。通过珲春口岸、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朝鲜罗津港等港口群,该区与蒙古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腹地紧密相连,是我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区域,是东北亚经济区、大图们江经济圈叠加交集区。

吉林市是国内丰水、丰电、交通基础设施完备、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松花江流经市区,具有完备的供排水系统,水资源十分丰富;吉林热电厂座落在园区内,电力和蒸汽资源充足。

吉林市及周边地区石油资源量2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8300 亿立方米,已探明石油剩余储量10.3亿吨,天然气储量550亿立方米。吉林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玉米常年产量2000 万吨左右,商品量达1000万吨以上。因此,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的原料优势十分突出。

吉林化工园区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唯一的化工产业集聚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势头猛,化工产业实力雄厚,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化工生产、科研、原料、资金等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力量强大,科研设计水平国内领先。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依托人才、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按照“资源共享、行业一体、布局优化、物流先进、安全环保”的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为早日实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工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化肥、精细化工及生物化工等产业体系和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为核心的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带动,已初步形成炼油、化肥、化工等产业链。目前,园区内企业近200家,产品超过1000 种,覆盖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生物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具有突出的产业优势。

2009年是吉林化工园区组建运行的开局之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吉林化工园区紧紧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转移的机遇,一年来先后组团外出招商18次,接待来园区考察团组58个,新建项目139个,续建项目26个。勤劳、务实的吉化园区人用汗水换来了可喜成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6.86亿元,增长17.12%;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16亿元,增长11.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8961万元,增长22.8%;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50073万元,增长20.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1.6亿元,增长27.5%。

在提升地方经济水平的同时,吉林化工园区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年来, 园区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三废”处理、安全隐患治理、“三级防控”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设备。近些年来,园区先后引进了英国石油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和德国巴塞尔公司等专利商的二十多套技术,其中绝大部分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截至目前,园区先后关闭了98套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的装置,同时积极寻求和采用新技术,降低物料和能源消耗。园区共有42套装置通过了吉林省环保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8套装置被评为中油公司炼化板块清洁生产示范装置。通过强化安全环保措施的落实,园区实现了清洁生产目标。

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园区在“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吉林化工园区已先后建成了“大地环保建材”、“吉化北方建材”、“吉热建材”等废渣、粉煤灰回收利用企业,年处理废渣、粉煤灰200万吨左右,实现动态零排放;建成了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项目;建成了四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66万吨,占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的76%;还建成了燃料乙醇公司10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及吉化北方公司20万吨/年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装置。

立足长吉图 做生态化工产业发展引擎

面向东北亚 建吉林北部现代工业新区

2009年8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石油吉化公司积极推进石化产业向原料多元化、产品精深化、产业延伸化发展,建设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作为长吉图区域的化工集聚区,吉林化工园区如何实现吉林石化经济再腾飞,如何实现经济、环境双获利,是园区建设者最关注的问题。为此,吉林化工园区领导和专家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反复论证,确定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方针。以“一地三园”建设为载体,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发展原则;按照“产业链设计、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园区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静脉产业等六大产业,把园区建成一个以现代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为核心,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新能源和静脉产业为特色,以产业共生、物质循环、资源高效利用为特征,生产技术国际领先,管理模式世界一流,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生态型化学工业制造中心、经济技术研发平台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用3年时间将吉林化工园打造成千亿级园区。同时,按照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建设北部现代工业新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吉林化工园区发展而言,如果说2009年是打基础的一年,那么,2010年则是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年。吉林化工园区紧紧抓住长吉图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实施的有利时机,超前谋划,提前部署,确定了2010 年发展目标:计划实现生产总值350亿元,同比增长36.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8.6686亿元,同比增长35.9%;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1.2631亿元,同比增长2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亿元,同比增长59.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120亿元,同比增长47.1%;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同比增长49.1%;计划2010 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左右。截至目前,园区预计开工项目已有35个,推进项目40个。

按照起步区规划,园区准备在推进龙开二路、运城路、研发中心等续建项目同时,启动“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全年建设规划道路15.6公里,铺设给水管道19.34公里,铺设排水管道25.75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6.69公里,铺设蒸汽管线29.8公里。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实施省市联网办公。

未来三年,吉林化工园区将以创新型经济为主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提升吉林石化在国内石化工业的地位,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综合型石化企业。在建成千万吨炼油项目的基础上,建设百万吨乙烯项目,并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全面实施 “3310工程”: 打造国内最大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三大生产基地;做精特种碳纤维、高活性聚异丁烯、橡胶专用料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特色产品;做强ABS、丙烯腈、聚乙烯、丁辛醇、乙丙橡胶、丁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芳烃、乙二醇等十大支柱产品。

吉林化工园区将以碳纤维基地、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及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促进相关链条产品项目集聚:碳纤维基地被列入吉林省十大产业基地之一,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 预计到2012年基地将建成3000吨/年碳纤维原丝和1250吨/年碳纤维工业化生产装置;精细化工园规划面积267公顷,乙烯和化工原料精深加工两大产业链条24个项目,预计总投资186亿元、产值200亿元;生物化工园规划用地面积80公顷,总投资50-70亿元,预计建成后可新增产值200亿元;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规划面积约100公顷。园区主要以汽车橡塑专用料、油及“三剂”等化学品为发展重点,规划项目总数约在50-70个,投资约5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

在未来发展上,园区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静脉产业等六大产业,形成链条,寻求突破,努力将吉林化工园区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化工产业基地。到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60亿元,GDP达到500亿元;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GDP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GDP达到1900亿元。

为优化产品结构,园区明确了发展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五个“一体化”为方针,实行“三步走”战略的发展思路。“减量化”是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采用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再利用”是将产品、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潜在原料或副产品进行相互利用,在园区成员间实现高效的物质交换;“再循环”则是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使园区在整个循环经济体系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以及有效管理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园区内部实现五个“一体化”整合:通过产业链合理整合形成生物化工、副产品利用等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产业链实现装置间、企业间以及原料、中间体和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关系,达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园区废物的资源化和“零排放”;对园区供热、供水、物流运输等公用设施按照一体化思路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网络系统;通过输送管网、仓库、铁路和道路等设施的整合和完善,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通过对园区环境保护设施进行一体化整合,形成统一的废物综合利用中心,统一处理园区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通过管理创新,建设园区服务管理系统,协调园区建设,使园区内及周边范围的原料、产品互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按照规划,化工园区在空间上分为两个片区,即吉林石化建成区(江北片区)和近期拓展建设区(经开区片区)。在时间上分为近期(2008-2011)、中期(2012-2015)和远期(2016-2020)。以2008年的735亿元工业总产值为基数,到2020年实现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含经开区),调整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7 %。

按照“沿江发展、重心北移”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效缓解城区工业用地不足矛盾, 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化工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北部工业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区产业布局将突出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碳纤维等特色产业基地,侧重发展吉林市化工、汽车、冶金、碳纤维、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使产业结构实现高加工度化,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物流枢纽功能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