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调查报告

一、前言

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每一个传统节日在历史的沉淀下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串联在一起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状态,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反映出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的情况。旨在基于现实,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笔者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研组于2010年10月抽样选取了重庆市内十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就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20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知晓途径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态度,重点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传承和态度,并设置主观题收集当前大学生对于保护、创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全部调查问卷由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共发出200份,收回193份,可用问卷190份,其中,文科类学生填答90份,理科生填答86份,艺术类学生填答14份;男生91人,女生99人;有来自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同学,重庆较多有38%,其次是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山西、河南等地。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状况

调查问卷的第一题对“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时间最长的是哪个节日”进行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90名学生中,只有3个学生选错,选择答案“春节”的正确率是98.4%。说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相关常识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大学生大都是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出生在90年代之后。童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中学时代受到学校的相关教育以及电视等媒体在传统节日的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基本都知晓。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程度

通过上述的摸底调查可知,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到底对传统节日文化掌握到什么程度?调研组设计了“您能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和故事吗”的选择题,从表2的结果表明,62.1%的大学生选择了B选项(能讲一些,但不太准确),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六成以上,同时选项D是“没听过,也不会讲”,没有学生选择,说明全部的大学生都知道传统节日是有来历等的,根本没听说过的也不存在,只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也只有少数学生掌握得较深刻。

(三)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

本调查问卷提出了两个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的问题,即“您认为记住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有必要么?”和“您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否还需要大力提倡与宣传?”,在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前者的肯定回答为180人,占到94.7%,后者的肯定回答为181人,占到95.3%。调查结果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有着积极的态度,尤其肯定要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大力提倡与宣传。

(四)大学生关于传统节日未来的预测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未来的看法的题目,有82人觉得“比较乐观”,占到43.2%,是比较集中的一类,当然表现出“很乐观”与“不乐观”的人数相当,“很悲观”的学生有2人,还有比较多的一部分学生觉得“很难说”,可能是对传统节日的未来一些担忧,也要看政府、学校、媒体、家庭等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

(五)大学生对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

调查中,我们问及了一个基本问题,在高校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94.7%的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其中有过半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持消极态度的共有10人,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您认为高校还应该怎样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多选题,从统计数据看,有150人选择“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校园节庆文化活动”,占到78.9%,比例最大。选择“依托乡土资源,开展节日社会实践活动”有70.5%,说明了,在校大学生还是希望挖掘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能够开展校园节庆活动亲身感悟和体验。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抽样走访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了高校中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总体状况。由于调研的时间比较紧张,导致所抽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调查所得出的结果的代表性不是很强,但通过少量的问卷,我们也能了解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的比较浅显,主要是从家庭教育获得相关知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态度都很肯定,表示应大力宣传和提倡,也表示出以比较乐观的心态看待传统节日,希望在高校开展更多更有意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增进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 内涵的认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

[2] 李欣.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语境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7.

[3] 舒敏,鄢呈.大学生与传统节日的心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7,(05).

[4] 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困境;传承;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功能

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发挥着凝聚民族精神、调节人际关系及娱乐休闲等主要功能。

(一)凝聚民族精神功能。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载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一精神深深蕴含于传统节日中,以清明和端午最为代表。端午节是最能反映爱国主义的一个传统节日。公元前278年,面对汨罗江畔的叩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诠了释爱国主义。清明节也体现了浓烈的爱国精神。“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知我心,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传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

(二)人际关系调节功能。

传统节日期间,人们通过祝福和赠礼等方式表达关心和挂牵,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春节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和睦融洽。年后,人们拜年贺喜,联络感情。中秋同样强调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清明节期间,人们除了举行祭祖仪式,还相邀邻里好友出游踏青,欣赏美好春光,这同样能增进人际和谐。九月九重阳节注重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人陪同年长的老人登高望远,祈福老人长寿安康,这对于和谐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娱乐功能。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历来具有娱乐性。春节,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烛火通明。年后,人们逛庙会、观社火、观赏舞龙舞狮,娱乐气氛浓烈。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猜字谜,娱乐身心。清明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等风俗同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端午节龙舟竞赛,重阳节登高就菊等都发挥着娱乐休闲功能。中秋节也颇有趣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中华传统节日遭遇的困境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节日或是被庸俗化为简单的假日,或是沦为洋节>中击的对象,或是变成商家吸金的噱头。

(一)庸俗化。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通知》,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有了保障,却在客观上埋下了传统节日庸俗化的种子。购物、吃喝、聚会KTV、旅行等,成为人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传统的互赠礼物的做法衍化成了行贿受贿、权钱交易;亲友邻里聚会蜕变成了讲究排场、奢侈浪费的大吃大喝;走亲访友,娱乐嬉戏变成了聚众赌博、酗酒闹事……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被庸俗化为购物节、吃喝玩乐节。

(二)边缘化。

西方节日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载体,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洋节因其奇异性、趣味性赢得追捧,尤其青少年更是趋之若鹜。与洋节风盛行形成对比的是传统节日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很多人崇尚洋节,而对中华传统节日兴趣淡漠,不甚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礼节、习俗和内涵意蕴等;许多青年儿童更多的认为年糕、月饼和粽子比不过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洋快餐,认为逛庙会、放风筝、观舞龙舞狮表演等习俗比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洋习俗乏味无趣。

(三)商业化。

节日期间,商家盲目炒作礼品、宴席的档次,而不顾节日所应传承的思想文化内涵。如除夕的年夜饭,即是被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一些地方一些酒店的天价年夜饭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引发广泛热议。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本是最热闹愉快的时候,然而当下这种团聚却也跌入了商业陷阱。商家将传统节日视为赚钱赢利的契机,无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这种行为有碍于传统节日的传承。

三、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路径

我们需要从节日内涵、形式和产业化等层面探寻传统节日的传承路径,坚持与时俱进。

(一)普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要更好地保护好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就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内容,使之既富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民族特色,还具有时代气息,使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

还原节日的本来面目,阐释节日的缘起、习俗及内涵,并将阐释规范化、权威化。青年对于传统节日内涵及习俗知之颇少,相关部门必须向他们阐释节日的成因和文化。只有节日内涵被接受,节日习俗被传承,节日寓意被领悟,节日才能长久流传。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人们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传统节日及其内涵。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为民众提供更多了解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渠道。

(二)推进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就要求对传统节日保护及传承的与时俱进。

传承传统节日,应该做到“保护”与“发展”、“创新”并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元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一致,形成“人人了解节日文化、人人参与节日文化、人人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以系列化、标准化、生产分工精细化和消费大众化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和娱乐活动,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陶思炎认为:“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而言,节日美食、饰物、服装、贺节晚会、贺岁电影等都是重要的节日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在满足当代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能起到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作用。节日旅游、书刊、动漫、体育等同样应该构成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

四、结论

我们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理性的节日理念,在全社会应形成一个传承传统节日、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文化生态,使传统节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概念逐渐淡漠,传统节日的走向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学界争鸣,成为一个较为厚重的文化课题。

然而,我们不仅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人,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的双向交流、理解和学习,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西方将洋节文化输人到中国本土的许多现代化传播理念之运作方法,也值得在继承和创新本土传统节日文化时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要深人反思传统节日的现状,审视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策略和途径。为此,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认识他国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以跨文化的视角考察节日文化的变迁与传播。

1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能够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固定庆典活动,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晶,并经受历史的磨练而永放光芒。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在于娱乐或审美,而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庆祝活动和集体参与,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这一文化功能,不仅对内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对外成为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勃合剂,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统节庆中所负载和蕴涵的和谐对称、淑世情怀、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终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植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这要求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文化及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兼容性改良与创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觉态度,认真分析和正确评价传统节庆的精神实质,将为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

2中外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传播

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节庆,西方节庆文化是与中华迥然相异的独立发展的另一种文化形态,日本则是受到中华深刻影响并亦步亦趋发展的节庆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将诸多活动内容融为一体,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却大多呈现单一性特征。与中国人注重血缘、群体、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于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诉求,易于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这使得西方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造成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节日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不断融合西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加紧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也更加频繁。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相互融合与容纳以及相互碰撞与冲击之中。中美的传统节日同样面临这样的形势,从相互容纳角度看,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已逐步为对方所接受和容纳,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容纳与此消彼长,更说明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相互开放、合作、竞争的时代。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节俗活动很多都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源头。春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韩国甚至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虽把春节和元旦合而为一,却现在还把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端午节列为节日。

如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商业文明不断冲击,即将成为历史,但是通过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可以再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昔日辉煌。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国人的警觉与反思,并适时加以调整。

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刺激了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的重视,提高了对申报世界遗产和中国遗产保护的战略性认识。联合申报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战略,例如中朝共同申报高句丽文化遗产,中蒙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中国与中亚五国同时申报丝绸之路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加,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民族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和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3传统节日文化变迁、融合与走向

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为强势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大众文化中对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众文化运作之中,并逐渐渗人到民俗文化各个空间中。

3. 1传统节日文化变迁及其传播

在当下文化情境下,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欢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从文化价值的视角来评判当前节日文化,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日益萎缩,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复发生的节日行为是确认民族文化认同的时间契机,有丰厚内涵的传统节日文化行为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契机。只有具有充足内在含义与象征寓意的节日行为才会被社会接受并得到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被忘却内涵只徒有形式的节日,则是其走向消亡的开始。

虽然中华传统节日在国内逐步势微,海外的华人却仍然有浓厚的传统情结,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仍然坚持过年过节,既强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春节到来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舞龙、舞狮和赛龙舟等节日活动。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华人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将发挥要作用。

3. 2传统节日文化融合及其发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国界并从全人类性评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在当今这种多元价值体系里,如何面对洋节文化的输人、融合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沙特阿拉伯学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古老医术所遭受的冲击与破坏。但民族传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国民教育,推进民族文化竞争力。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要在符合自身发展前提下不断发展,而且要合理借鉴西方节日的现代运作手段,将科学的运作模式运用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旅游业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形式重塑甚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节庆类文化空间,如庙会、歌会、花会、歌好等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因民族特征明显和文化价值突出,正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新热点。用文化空间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并且促进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种崭新理念,最终达到文化空间和旅游开发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3. 3传统节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张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跨文化群体进行动态、连续和系统化的交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相互理解现实的不同信仰、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文化认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应建立在具体的族流和沟通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在环境所形成的传统认同和共享记忆,如血缘、地域、习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的原则,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创造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个性,保持自己文化的应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节日,突破所谓如何守护我们传统节日的误区,与外来节日一起共同建构我们新时代的节日文化,复兴传统节日,既要保留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方式与形态,还要弘扬和发展传统节日的精神与内涵,传承并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与精髓。

4结语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家居用品;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13-03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日渐流行,许多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了富有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棕赛龙舟,中秋赏月吃,七夕鹊桥放花灯等等。并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渐渐被人们淡忘。过节人们只是送礼、玩乐,一些礼节仪式却给省略或象征性做一下。比如中秋节人们只是吃月饼,有时候连赏月都免了,更别提放花灯祈愿了。如此长时间下来就会使很多传统节日文化精髓被淡忘失传。相反日韩等国家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非常重视,韩国的江原道端午祭连续3天举行奠基、端午巫祭、官奴假面具活动等。韩国的端午是源于中国,但人家融入自己的民俗传统祭祀文化并发扬改变变成人家独特的东西,所以韩国申遗成功了,而中国没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能有效的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对此,笔者个人认为:使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能融入现代家居用品设计能让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与精神元素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情趣,在提升家居用品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不失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好办法。

二、现代家居设计的设计风格与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居装饰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家居装饰风格从整体上强调的是简约与实用,注重家居休闲气氛的的营造,删繁为简,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美学理念始终影响着家居设计,简约成为设计风格的主流,让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能够在居室中寻找到短暂的平静与休憩的空间。这种设计风格简洁、明快,有种清爽简洁的美。但有时缺少人情味,显得单调。而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包含了人们各种不同的情感、经历、回忆与期望,若是设计师能提取传统节日人文精神、追求、意境等元素跟现代家居设计融合起来,设计出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韵味的现代家居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特别的享受的同时,也进一步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数字化时代增强了社会的物质技术特点,在信息社会里网络和虚拟社区并没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反而强化了个人孤独和私人化的生存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舒适自由私密的空间,设计师应结合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创造,给予家居设计新的生命及亲和性,以提升功能以外另一层面的价值。当今家居设计承载的是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而面对当今繁华喧嚣的社会,人们逐渐向往安逸朴实、平静惬意的生活方式。所以笔者认为,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作为人们生活主题之一的家居用品设计中,考虑实用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环境价值的情况下遵循视觉上给人心灵上的慰藉,使用上给人舒适安逸的享受,操作上给人轻松简洁的感觉。这样既能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又能寄托释放人们的情感。

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在现代家居中的设计运用

传统节日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赋予了精神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现代家居设计中应用传统节日文化元素,需要对传统节日物质文化元素与精神文化元素进行精心分析与提取。

(一)传统节日物质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设计运用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穿”文化和“仪式”文化。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七夕节尝百果等“吃”文化,与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的“穿”文化,如每逢节日各民族人民读穿上光鲜心仪的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以及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节日庆典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元宵花灯、七夕乞巧、祭祖踏青等;还有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族文艺,如祭神神祠、神话、传说、故事。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推子介忠孝、屈原投江、驱年兽等等民间文学样式。这些传统节日物质文化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是我们所研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考,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通过提取节日物质文化元素、观察、提炼设计出特有韵味的标志或元素,使其融入现代家居的造型、颜色上,让家居富有更多的内涵与文化,映衬环境,丰富生活。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有着纯洁美丽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蝴蝶,喜鹊等都是七夕节重要的文化元素,把它们运用到家居设计中,既会给家里添一分典雅与诗意又能给人特殊的情感回忆。(如图1春节铜钱在手链上的应用。寓意吉祥富贵,简单美观而不显庸俗。图2为情人节喜鹊、紫阳花元素镂空杯套设计。一个杯身镂刻着紫阳花大的保温杯加上一对镂刻着爱的标记的杯子的杯具一套,给人爱情温馨美好的感觉。)

(二)传统节日精神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设计运用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在中国节; 尺度; 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32-001

中国传统节日蕴涵了丰富的美术文化内涵,把传统节日美术教学纳入校本课程是时代的需求。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引发了以下几点想法:

一、“熏”与“教”孰轻孰重

“美在中国节”校本课程具有综合实践课性质,是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属于“综合·探索”领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调查、取证、分析等自主学习手段,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反复咀嚼、体验、感受,才能把许多抽象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方面的知识内化成自己对节日文化的审美知觉、审美情趣、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提升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前人早已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留有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家杨建斌说到“美术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旨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在“美在中国节”教学中旨在以“美术学科”为窗口,以“美”为中心,以“传统节日文化”为情境,教师只是一个“领路人”,适时的点拨、引领学生发现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美,表现节日形式、内容、习俗所蕴含的美,从而在这种学习中熏陶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核,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达到净化心灵,提高精神涵养,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美在中国节”教学实践中,节日文化的星火传承不是纯粹的说教,教学的重心与难点不是让学生识记节日的几大传说,会背节日的相关诗文,或者学会几张剪纸,会缝制几个荷包,绘画几幅节日美景,而是让学生从节日的传说习俗活动中利用美术课这个窗口让学生了解中国节的文化蕴含,爱上中国节的人文气息,过出中国节的独特韵味。因此,熏陶比教导更重要。

二、“美”与“术”孰多孰少

“美在中国节”注重的是真实的过节体验,是对节日之美的由衷的挖掘、感受与表现,是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情感的领悟。因此,暂且不要管孩子们的技法是否成熟,线条是否到位,作品是否干净整洁,关键是孩子们都以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投入到这种学习中,他们的心灵受到了节日美的熏陶,他们欲要表现的情感是纯的、美的,这就够了。因此,在“美在中国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强调“美”,即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术”是为“美”服务的,教师只有在学生达到“美”的目标有障碍的时候,提供适时的技法、技巧以帮助学生达到“美”,千万不能把节日美术教学上成纯粹的绘画课、制作课。

在这里,表现比再现更人性。挖掘节日中的美术文化价值,通过美术形式表现节日中的美,表现自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是“美在中国节”的重头戏,但绝不是检验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学习效果的手段。因此学生的美术作品是否“逼真”、技法是否娴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兴趣盎然地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审美追求、表现自己的情感旨归,表现自己对节日文化的热爱与感受。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主观情感,而不是再现客观,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又有利于学生无拘无束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 .

其次,想法比技法更重要。诚然学生美术作品的完成离不开一定的技法技巧,但是如果在一幅作品中一味地卖弄技法,堆砌技巧,没有情感思想的支撑,作品就像没有灵魂的假面,是冷血的,打动不了人的。相反,如果作品虽然技法稚嫩,但作者把创作的激情都倾向于情感的宣泄,作品反而是鲜活的、生动的。就如儿童随意涂抹的儿童画,充满了灵性,率真而感人。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技法、技巧,所有的技法技巧都是儿童表达想法的一种手段,技法技巧在需要运用时自然地运用,而不是在作画或制作过程中强调这一笔用中锋还是侧锋,线条是徐还是疾?色彩是冷暖对比还是明度对比?教学生步步考虑技法,只会让学生手足无措,学生想通过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想法、情感的美术课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三、“守”与“攻”孰先孰后

传统节日虽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历经千年,保留至今,但是在西风东渐,且愈刮愈猛之时,传统节日文化的壁垒并不是坚不可摧。作为传统文化的接力者,教师首先要旁征博引、多方取证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核,点拨学生分析讨论哪些节日文化需要坚守,哪些需要摒弃、改进或是引进,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一方面要 “守”,即引领学生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其精神与情感旨归,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去“攻”,即主动借鉴、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形式,打造节日新形象,为节日注入新鲜血液,让传统节日文化与时俱进,促进更多的人热爱过传统节日。因此,在节日美术教学中,要把握好“守”与“攻”的度,在边“守”边“攻”中,既要保护节日文化血统的纯正性,又要让节日文化富有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谨慎把握节日文化基因的“纯正”与节日文化与时俱进的“变通”二者之间的尺度与标准。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深深打下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寄托了民族情感,是历代中华儿女对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追求,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融入了各个时期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通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因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具体展现民族特有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运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丰富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拓宽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运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散见于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较少,很少看见传统节日教育的身影。此外,近些年我国传统节日受到外国节日冲击较大,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外国的节日有喧宾夺主的趋势,致使传统节日被人们忽视,使传统节日没有在小学生的德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运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具体策略如下:

一、在课程设计中穿插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小学生接受传统节日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传统节日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课程,找准课程内容和传统节日的联系点和切入点,借助传统节日,营造节日氛围,让小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得到精神的陶冶,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开设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专题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文化,传递着民族情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例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愫。屈原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祖国灭亡时,宁死不降,选择投身汨罗江。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蛟龙吃掉,相继向江中投放各种食物,后来投放的食物演化为粽子,还逐渐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这些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专门开设一个端午节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的来历、风俗等资料,活动开始后,教师组织学生就搜集的资料情况进行发言,使学生熟悉传统节日。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出传统节日的爱国精神内涵,引出教学主题。随后,组织学生就与专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要求学生就韩国将其“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韩端午节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就此事发表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渊源,还对文化保护问题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生受到了端午节文化内涵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教育

在传统节日期间,节庆主题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里,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养料给予浇灌,让爱国主义的种子不断成长,枝繁叶茂,从而能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利用传统节日在一年中的循环往复,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例如,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也激励后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祀扫墓,忆苦思甜。教师给学生讲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为革命的胜利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重温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传承先人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繁荣富强而奋斗。

综上所述,在爱国主义课程中穿插传统节日教育,开设传统节日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传统节日的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有助于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⒖嘉南祝

[1]王艳.依托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文汇,2015.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淡化原因;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G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75-02

1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意义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得以形成的,它们作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社会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形态,也已成为民族主体意识的主要载体与鲜明象征,是中华文化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的形象写照。传统节日所凝聚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寻根爱国意识、安定圆满意识等两方面。

2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及原因分析

21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现状

211年味变淡

满溢着喜庆和温暖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年”还是年年过,但明显的“年”味不再像以前那样浓郁,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不小的变化,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于是感叹,这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呢?其他的传统节日更是没落。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断裂有着社会经济原因,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审时度势的传承。

212传统节日面对外来节日的“尴尬”

比起春节,其他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就更显颓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参与的热情却与日俱减,更不要说“人胜”、“中和”、“上巳”这些几近消失的节日了。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在圣诞节、情人节间迸发出的热情,也足以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22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

221百姓生活城市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经济迅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少的人继续在田间劳作,更多的农民兄弟进入城市,渐渐远离了农时节令。这无疑是使人们疏远节令,淡忘节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在一年四季里都可以吃到任何时令季节的瓜果菜肴,鸡鸭鱼肉也是日常食品,这样的情况再次使人们对节日的渴望程度降低。

222思想越来越开明,对迷信活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我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和祭祀有关,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对鬼神、先祖有着一种神圣的敬畏,这便致使人们在每一个约定的日子里对鬼神先人进行祭拜。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这些祭祀的日子变得神圣,从而更增强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

在思想高度开化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鬼神,人死之后也并不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无神论”被更多的人认可。这就导致更多的家庭在节日里少了祭祀这一形式的活动,在无形中也冲淡了对节日的重视。

223政府的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语言教育的误区,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感

第一,政府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并且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这就令其很难进入部分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逢年过节放放假了事,无法形成浓厚的节日大氛围。

第二,传统节日的危机,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割裂传统、破坏文化的结果。在1921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各地纷纷响应,到1929年甚至废除了农历。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发动大规模社会运动破除节庆、婚庆、丧葬习俗,试图代之以新风尚。到了20世纪80年代,很多城市禁止民众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使得他们没有通过家庭这一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把这些传给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们过传统节日的文化本能趋向微弱。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也仅存一些形式上的东西,难有吸引力。

第三,青少年之所以热衷于洋节日,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外国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不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把他国语言被强调到不切实际的程度,甚至超过本国语言,那么,外国文化“乘虚而入”乃至“后来居上”也就在所难免了。

224商家为获利而对洋节日进行炒作,冷落了传统节日

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商机,使出浑身解数将洋节日演绎成一个商味十足的“消费日”,其威力甚至让传统的春节消费相形见绌。例如,每年2月14日情人节与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相差仅有几天,情人节的风头显然已经盖过了传统的元宵节,各大商家为情人节所做的准备远远超过了为元宵节做的准备。玫瑰花、巧克力、情人套餐、情侣手机、情侣饰品、甚至内裤卷成的“玫瑰花”等极具特色的情人节商品风靡整个中国。

225对传统节日的挖掘和创新不够,只停留在物质消费上

我国有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但这些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以至于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单面和一元。

在古代社会,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节日,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丰富多彩。但遗憾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字上做文章,其他内容已被遗忘。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日”;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日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日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3传统节日保护建议

31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媒体、社会各界人士做起

311政府出台政策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力度,充当先锋的作用,我们应该设立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定节假日系统。最近几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传统节日的保护,进一步调整了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新增了端午节、清明节等放假日,在时间上为人们提供了欢度传统节日的有利条件。

我国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有效地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

312政府对其他媒介的干预

政府可以规定传媒和商家参与宣传民俗文化的重任,有系统的对民众进行传统知识的普及。例如建立专门电视节目介绍传统节日,设立专门网站等。

各商家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进行各种商场包装、促销等。如果操作成功,不但会丰富传统节日文化,也会为企业和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前景。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广告重塑圣诞老人的形象,使圣诞节和可口可乐产品一道成功进入众多非基督教国家。今天,我们利用商业途径重建传统节日的文化体系并借此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策略。

32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去其糟粕求其精华,重建节日文化

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创建“统一安排、分项承办、部门配合、责权包干”的新组织机构,按照“谁主办,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积极吸引民间力量介入,真正起到社会办节日、办群众文化的作用。对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节日文化,如剪纸、年画、戏剧、皮影,以及重要的文化方式,如除夕团圆守岁、闹元宵等,进行传承保护。与此同时,需要将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充实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促进中华节日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让世界更加细化而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为人类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他们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33积极发挥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重建中的作用

少年强则国兴旺,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它的未来是否有更好的发展力。年轻人作为当代文化最主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我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且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节日,培养自觉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奉献自身的力量。关于这一切思想的宣传教育,各类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要有一种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责任感,要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要通过学校校报、网站、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赵美玲,赵以保对“洋节”热的思考[J].当代社科视野,2008 (6)

[2]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5-02-07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场所;景观化保护;场所设置;文化传承

1 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作用

1.1 传统节日的特点

“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1]节日,最初是古人将社会活动规律与自然时间进程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对于自然的原始崇拜。“传统节日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2]它与人民群众有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的联系。这2个联系共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空间。节日,是在一年固定时间,由全民大众参与,有着一定的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活动方式,有着普遍性、模式性、周期性的特点,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生存方式。

1.2 传统节日的作用

节日仪式使文化艺术形式得以集中展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标志性和独特性。“所谓传统节日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3]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出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定义及相关的界定范围,节日庆典就列入其中。“民族节日是文化对话交流理解欣赏的桥梁,它是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时节日是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弘扬民族精神的时机。”[4]“民间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宝贵财富,它同时还是建设先进文化,将之推向前进的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聒噪助力。”[5]“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意识、价值哲学、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6]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看,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对其保护就是最简单直接有效保护文化的方式。传统节日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明、服饰文明、民间美工技艺、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道德和伦理提供了发展、传承和开拓的平台,为它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总之,传统节日是民族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十分重要的遗产,凝聚了由古至今全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伦理、知识、生活等的精华部分。它不仅是当代社会的文化基础和源泉,更是现代生活有机的部分。虽然从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上来看,传统的文化是过去的古老的,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已经深深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2 传统节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与现在日益流行的“洋节”相比,传统节日出现了衰微的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下,西方经济和文化侵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变革;二是“”以及“破四旧”等历史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出现了断层。传统节日出发点在于道德教化和亲人团聚,但是现在的节日前后,充斥在耳边最多的就是商业活动,一个节日往往最后变成购物节而忽略了其原始意义。由于传统文化断层,当代年轻人很多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传统节日道德习俗教化传承,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3 传统节日的景观化保护

脱离了传统生存空间的传统节日,以一个独特面貌展示并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生活空间中。面对传统节日日渐衰微的情况,为了保留传统,确保民族文化记忆的良性传承,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全民族必须团结起来共同保护传统节日的现存场所并加以改善。场所是一个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只有合适的场地,才能使节日活动顺利举行,并将文化传承下去。但传统节日的活动场所在社会变革中被破坏了一部分,这直接导致节日活动无场地进行,阻碍了破坏地的本土文化传承。当破坏地达到一定数量后,文化传承就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而是严重到损害一个国家的文化脉络,进而影响民族认同感,导致对国外文化的追求热情和认知高于本应熟悉的本土文化。

传统节日保护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设定法定节假日、各种组织和协会可以共同协办、专业人员可以让文化在节日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展示,媒体可以通过宣传进行良性引导。活动场所的景观化保护,即从专业角度对场所进行合理化设置。可由一个省确定其主要文化城市,一个市再确定其主要文化节日的活动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就具体划定特色传统节日的主要活动区域,再就该区域以节日文化传承为主导要素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空间布局上主题突出,让人一目了然该绿地的特色;园建设施上注重细节展示,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如建筑的时代风格、园路的图腾和碎拼等;从植物设计上多运用节日文化所包含的植物种类,加以合理的种植设计,营造节日的植物环境。

4 结论

传统节日架起了一座桥梁,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个人与他人、形式与内容、表象与内涵的有利桥梁,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是保护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大地。保护好传统节日的活动场所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传统节日活动场所的景观化保护为节日保护和文化保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保护视角,从基础做起,让场地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为民族团结坚定基础,发扬精神。

(收稿:2014-12-01)

参考文献:

[1]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1.

[2]李炳全,叶浩生.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J].心理科学,2004,01.

[3]苑利,顾军.传统节日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2 ,6 ,(003).

[4]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5]刘魁立.同历史对话, 以利于开创未来[ A].北京: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6]董晓萍.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三阶段论要[J].文史知识,200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