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学艺术

古典文学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典文学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文学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动漫教学;中国古典文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18-02

1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经典的文学作品精彩纷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辞令、雄辩的智慧,汉赋恢弘的气势、华美的铺排,唐诗宋词瑰丽的辞藻、华丽的语言,明清小说波澜起伏、曲折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刻画等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均是经历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品,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生命活力,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富的人生意蕴。古典文学作品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即是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信、节、义、孝、悌、勤、谨、仁、礼、廉、爱,从治国安邦之官品到兴家宜室之人品,其优秀的文化精神浸透在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内蕴的根底所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种来自古典文学的经典故事经典人物都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以《三国演义》为例,这部作品无疑获得了历史的检验以及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它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赵子龙,还是曹操、孙策父子、吕布、周瑜、黄忠、黄盖、姜维等人,都早为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步伐的加快,中国正在逐步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风也随之席卷全球,特别是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动漫行业的关注,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影视作品也在创下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例如美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等,日本的以中国美食烹饪为题材的《中华小当家》,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三国志》,以西游记为题材的《七龙珠》,以及最近一直热播的动画《火影忍者》中出自《易经》的“八卦六十四”掌、阴阳五行。这些例子无疑都表明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可以攫取的创作源泉。

中国动画初创时期,当时的动画创作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早期的《金猴降妖》取材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文中对于白骨精幻化的女子的描述“在那山坳里,摇身一变,变作个月容花貌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再比如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老子说》、《孔子说》、《孟子说》、《庄子说》就是将中国古典文学中诸子百家的要义用通俗易懂的漫画手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2 动漫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意义深远

笔者作为一个工科院校的教师,对于现在大学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性、技术性的专业教育,忽视文学修养培养的通识教育的教育现状有很多感触。特别是对于动漫专业的学生来说,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无疑是他们日后创作的源泉。所以笔者认为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的教学实践中来具有深远意义。

2.1 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深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世界会得到升华。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韵律、修辞等方法,如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屈原骚体,唐诗宋词的格律。学生们可以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和意境,体会古典文学作者对事、情、景的把握。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逐步体会和把握文化精髓,进而提升文学修养,汲取创作灵感。

2.2 有助于培养学生由文字到形象的想象力,并为日后的独立创作积淀文化底蕴

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可以创作的素材。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用学生的视角加以诠释。这本身也是动画作为一个载体所应当承载的文化传承的责任。

当学生们真正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海洋中,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漫设计的巨大的资源宝库。跟“米老鼠”“阿童木”“白雪公主”一样,水浒梁山好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中的红娘等,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优秀动漫作品的形象,关于他们的古典文学就是动漫剧本的创作来源。

2.3 有助于培养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意象思维能力

意象思维是动漫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我国古典传统艺术创作强调“立象以尽意”,意象是艺术家将某一想法关注到某一物象之后,使其具有一定情感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形象。动漫设计是通过典型意象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意象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中囊括了本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艺术行为、价值观念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到最宝贵和精华的部分,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发展。

2.4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从教的这些年中,发现这一代学生在快餐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大,能够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已经是凤毛麟角。许多高职艺术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经常词不达意。特别是动漫专业对于学生的叙述描述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如果在创作动画剧本的时候,连自己的意图和想法都没有办法描述清楚,让观众或者合作者弄明白的话,后面的制作过程必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所以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高职动漫教育中,这种文学精髓对于学生内涵素质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相信通过饱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3 结 论

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够在掌握动漫创作技法和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修养、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原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并能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以服务于自己的创作。

参考文献:

[1]蔡艳艳.日本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及其启示[J].电影文学,2012(21).

[2]刘瑞.中国古典文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J].剑南文学,2011(12).

古典文学艺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广大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正逐步走上中国室内设计的舞台。与此相比,我们的室内设计教育改革步伐显得有些迟缓,因此,很有必要对如何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系统、深刻地探讨。

近年来,室内设计教学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已经取得了设计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室内设计教学,如何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笔者的设想是进一步扩充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中国传统文化于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

一、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二、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三、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四、建立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目标

在面向市场、面向全球化的今天,室内设计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共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同,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所以要提高理论学习的思想认识,并加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室内设计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新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院校每年在不断地增加,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似、结构相同、缺乏特色。实际上每个院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室内设计虽然是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但理论上的支持和创新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导性。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存在着轻学科理论、重设计实践的现象,传统文化方面相关的课程不足,有关地方性传统文化的课程更是缺乏。我们强调与目标接轨,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的一致性,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相似性,因而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多元化与其它教育体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过分强调一致性,将缺乏创造的个性和激情。要使室内设计教学特色明显、更趋成熟,除了专业课程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艺术设计理论的框架,重视理论教育并非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原理性理论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实践性或技法性理论是实际工作中的技巧表现;文学、史学、哲学和美学等理论的探索与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框架,将已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全民的责任,培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师是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因为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物质信息传达,它还反映了文化的根源和理念。所以,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的室内设计教育就必然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鲜活的民族艺术为特征,结合现代表现手段,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中去。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室内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室内设计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体现其民族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1]屈云东,毛寒.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色观[J]装饰2005(2):127.

[2]欧阳巨波.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6(9 ):97.

古典文学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汉族;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现状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95-02

本次调查选择了云南二十多个市县,涉及问卷187份,包括了汉族与九个少数民族:彝族、回族、哈尼族、藏族、白族、苗族、傣族、壮族、苦聪族、普米族等。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深入当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调查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当地人对这类调查较重视,但也有一些问卷上有很多的选择题被空留着。

一、云南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现状

通过我们对云南九个少数民族的调查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少数民族人民对“小说”与“词”两种文学体裁存在偏好现象。

(二)通过电影、电视等形式向少数民族人民传播的四大名著受到较大欢迎。对于我们提出希望我们提供何种帮助时,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民认为可以通过电影与电视等方式来进行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另外,少数民族人民所了解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两种媒介了解的。

(三)大部分少数民族人民不是非常了解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原因之一。经济环境决定了民族的文学艺术发展的程度。在统计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人民在遇到“你对自己民族的文学、文学了解的程度”问题时,大部分人选择了放弃此题目的回答。从回答的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非常熟悉的少数民族人民还未占到三十分之一,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极大瓶颈。

(四)对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出不太积极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人民一般不会阅读也不会购买中国古典文学的著作;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近一半的人民可能会去了解,只有30%左右的一定会去了解;他们对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似乎不太需要我们的帮助;等等。

(五)语言文字障碍是少数民族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难题之一。

总的来说,云南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还是取得了一些进步,他们已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且对非常著名的作品和非常出名的人物形象有较深的印象,同时他们已认识到必须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才能保证本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不仅是一个吸收营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宣传自己文化的过程,对构建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现状上的差异

汉族人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存在先天的优势,主要是语言及环境等方面。但在具体调查和统计后,我们发现,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上还是有很多差异的,下述其要:

(一)少数民族偏好词,而汉族人民偏好史书。就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来说,大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都偏好小说,这是由小说本身的体裁特点所决定的。有近30%的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分别认为经常选择读词和读史,这两种体裁也是他们各自选择喜欢阅读的体裁中所占比重第二高的。小说与词两种体裁应该说是俗文学的代表。特别是词从产生始就被认为是艳丽富贵,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处南疆,本身就具有南国的各种性格特点,如细腻、温婉、富于色彩等。徐渭曾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析,是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知觉。其南方之媚柔也。”云南少数民族人民恰是柔和,婉丽的性格,这与词本身的婉转、亮丽亦不谋而合。同时俗文学相对雅文学来说,俗文学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二)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式上,少数民族人民主要通过电影与电视,而汉族人民主要通过书籍与电视。少数民族人民由于语言文字等因素,对于电影与电视更易于接受;而汉语人民虽然也可以通过电影与电视,但大部分都是较早通过书籍来接受中国古典文学。如汉族小孩较早就开始读连环画等一些普及中国古典文学的读本。

(三)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考虑的因素方面,少数民族主要考虑作品所传递的精神、作品内容与作品的知名度等方面,而汉族主要考虑作品的内容、作品所传递的精神与作品人物等方面。

(四)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难度方面,汉族主要在于兴趣不大,而少数民族主要在于语言障碍等因素。大部分被调查的汉族人民认为兴趣决定了他们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态度,他们在汉语的基础,但不一定选择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少数民族则不同,他们大部分连语言文字都没有过关,就谈不上兴趣了。

三、对这种差异的一种思考和建议

对于加强民族融合,现已存很多观点,也不乏创见,此不赘述。笔者抛开当代现有的少数民族政策和相关观点,以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少数民族的现实需求为指导,针对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差异,提出几点有益于提高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建议,以期对当代少数民族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理论支持。

(一)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是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学在少数民族群体间传播的重要途径。认字水平是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少数民族人民不会认、写、读普通话,那么就无所谓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了。当然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不宜提早进行,这是为避免少数民族语言的丢失。何为文化素质?它当然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两者也是少数民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素质。

(二)加强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注解,使这些著作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被少数民族人民所接受。可以尝试用当地民族语言来翻译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这部分工作似乎已悄悄开始发展,但还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原因在于还只有少数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投入其中,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仍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增加的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求知欲望。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同化等因素,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者正逐年减少,高质量的翻译作品也难以产出,也不可能有大批量的翻译工作者来从事此项工作。鉴于此,当代教育机构应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继承,使我们已濒临消失的语言得以在少数民族间广泛流传,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头进而影响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让他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简单化的专门人才,这于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大有裨益。

(三)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来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学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宣传。这些新型媒介在少数民族中已呈现出普遍性,但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相关内容还很少。我们利用这些新的媒介能直观地展示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电视与电影具有非常强的直截性,它们以声音和画面的形式直接传递给少数民族人民。我们电影行业和电视制作企业及网络企业应举起大旗,做好相关产品的开发,以推动少数民族人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

(四)少数民族知识群体,特别是其中的高知群体,需要真正提高中国古典文学素质。正如贺希格陶克陶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文中提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需要一批专家教授、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同时也需要一批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专家、教授,他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桥梁,融通两者,这不仅有利于接受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先进元素,亦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文学本身的地位。

该论文是西南林业大学2007年面上基金项目(编号:200603M)成果之一。

古典文学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悲剧意识;人生无常;虚实相生;悲壮苍凉

悲剧,起源于希腊,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类型。同时,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它产生于古希腊美学中,是古希腊美学家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在中国渊深的古代文学艺术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悲剧”这一概念,亦没有古希腊那样繁荣的悲剧,以及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相媲美的悲剧理论,却有着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悲剧意识。

几乎整个中国文学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它贯穿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悲哀,便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到《诗经》中的悲诗,燕赵的慷慨悲歌,楚辞的哀婉悲情,以及三曹之悲凉,李杜之郁愤,易安之凄婉,稼轩之忧思,无一不洋溢着浓烈的悲剧意识。而元明清的悲剧戏曲更是迎来了中国悲剧性作品的黄金时代。正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离骚》为屈大夫的哭泣;《庄子》为蒙叟的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中国的悲剧意识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与内涵。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意识多表现为一种人生无常感。何为人生无常感?即包含人间社会中一切人物与其事业,及人间文化本身之无常感。常,普通,一般,长久不变。人生无常,顾名思义,即是人生之大起大落,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事业之兴衰繁华,朝代的改革变迁。这种无常感归结于人的自然愿望无法实现,无法改变生存状态的悲剧。在中国的许多小说中,都常常流露出此种情感。在《红楼梦》中,如果说宝玉是作者的理想境界,那么黛玉便是他的精神境界。黛玉的多思多虑,与浮士德,维特,哈姆雷特的思前想后是不同的。后者多是出于欲望的驱使,且行事必求成功。而黛玉一开始就知道与宝玉爱而不能的两难境地,即使他们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终是无法冲破封建社会条条框框的束缚。宝黛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故黛玉对宝玉之情是超意欲,超行动的,完全出自内心的真情,她的忧郁感伤是纯粹的。然其可悲之处并不在此。西方的悲剧人物大多敢于追求成功,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并为之付出行动。而黛玉既不采取有目的的行动亦不求成功,只是思虑至深,到最后悲伤绝望。这种凄婉哀伤不再是停留在黛玉个人的悲剧上,而是转化为一种身世飘零之感――人生如梦,聚散无常。这即是黛玉的悲情,也是曹雪芹的悲情。然而,曹雪芹的悲情不仅仅是通过黛玉表现出来的,还有整个荣、宁二府的兴盛衰亡。悲欢离合,月圆月缺,一切不过太虚幻境。从何而来,打哪而去,富贵荣华,贫苦凄寒,皆不过梦幻一场。人生无不散之筵席,荣、宁二府的众人,不过是聚了又散的悲剧。这不是西方式的悲剧,而是“人间世界在无常宇宙中之地位”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中,有类似宝玉的解脱者,也有未解脱者,解脱与禁锢均不过包裹在红楼一梦中。太虚幻境以外是什么样的世界?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精神世界或人类的罪恶,抑或宇宙的命运安排及客观势力的胁迫,这些作者均未思考。因而,中国古典悲剧意识才有不同于西方的人生无常感。

其次是虚实相生,中国古典悲剧,既感慨人生世事无常,又由感慨生出悲情,肯定人间的客观存在,从而形成一种人生虚幻感和人生实在感的交融。《临江仙词》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江水浪花,夕阳青山,渔樵江渚,这些都是实在的,就如同日月星辰,草木红花的四季循环。而曾经横槊赋诗的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非成败都已过去,尔后不过皆付笑谈之中。人生在世,一切皆逃不过虚无一场。荣、宁二国府是存在的,宝黛的爱情亦是存在的,而繁华的衰落,爱情的悲逝让存在化为了虚无。如果说西方的悲剧意识往往是主客力量的冲突造成的,人因为自身的主体意志和欲望而追求自由和理想,最终却在客观力量面前灭亡。那么,在中国古典悲剧意识中,宇宙万物,不过因生缘起,有何因,即有何果,缘起缘灭皆有法。人间一切人物世事皆是“实中之虚幻性而生”,这种虚幻性来自对人间一切人物及事物的感悟和体验。

最后是苍凉悲壮。树木蓊蓊郁郁但不枯萎,谓之苍;大风吹过但不觉寒冷,谓之凉。即独立苍茫,而怀无限愤悱之情,蕴蓄生意,而内怀温情,悲却不失壮美。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屈原之“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弗及,来者吾不闻。”这些都是苍凉悲壮的体现。这种苍凉悲壮的悲情,上无可依,下无可靠,往者已往,来者未来,可以说是绝对的孤独空虚甚至悲伤。然,上下古今都是包容在人类情感思维中的,所以说又是充实的。因此,从虚无重新返回实在,从悲伤到雄壮,更是体味出一种人间大爱和心系天下的责任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由苍凉悲壮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悲剧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悲剧意识,而是已经超越了悲剧意识。由此可见,中国虽无西方式的悲剧,但中国的悲剧意识不但反映出人生的无常,而且充满对世间种种肯定的悲情。因此,中国古典悲剧意识并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而是由悲凉衍生了人间之爱和人生之责任感,此乃超悲剧意识,亦是中国文学之最高境界。

结语

悲剧意识作为悲剧的构成要素之一,于悲剧是不可缺少的组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只有远古神话是基本符合西方严格意义的悲剧,属于崇高悲剧的范畴。而其后的悲剧作品多表现出悲情悲剧的特征。然,中国文学并不乏悲剧意识。相反,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便是建立在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只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不同程度的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否定了人在自己实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激情及由这些激情决定的悲剧精神。因此,中国虽少西方式的悲剧,但这并不妨碍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存在。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悲剧意识,帮助着中国文学的成长与发展,衍生了中国文学渊博的悲剧性作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理论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郑玄《礼记正义》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古典文学艺术范文第5篇

在这样的形势下,上海九久读书人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台湾引进了这套“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系列丛书。台湾历来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套“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也是在其“复兴中华文化”的背景下,费时多年精心策划而成。历经数十年一版再版,已然成为台湾几代人共同的阅读记忆。

这一系列丛书,总计33种,共42册(其中有9个选本分上下册),堪称目前市面上种类最为齐全的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读物。除了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十大名著”外,还包括《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刺客传奇》《彭公案》《前汉演义》《镜花缘》《中国神话》等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读本。

鲁迅先生曾说:“童年的情况,便是将来的命运。”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人生的熏陶与影响将是受惠终生的,愿一套好书,能陪伴青少年读者亲近母语,走进经典,成为相伴童年的珍贵回忆和一生财富!

专家热评

我很愿意为这一套的“经典触摸”热情推荐。这套书的改写者里有很杰出的文学家,所以他们的简略也很杰出。不是用笔在简单划去,而是进行着艺术收拾和改写。杰出的笔是可以让经典照样经典的。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而母语经典,理应成为中国每一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希望青少年读者从这套“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开始,更多地阅读我们的母语经典,打好“精神底子”。

――曹文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从台湾引进的“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丛书,无论书目的选择,还是改写队伍的精良,都让人产生一种信赖感。相信孩子们会从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盛宴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营养。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一个儿童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就是他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发育史。此丛书内容博洽而精当,犹如“精神母乳”,适宜于青少年阅读,孩子们能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养分。

――曹衍清(原湖北黄冈中学校长、现任深圳实验学校校长)

名师感受

胡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方舟子和韩寒掐架,掐出了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的寒假作业,是一份读书目录,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这份目录里面列出了古今中外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100多部经典名著。有人质疑:假期不做练习,读这些书,考试成绩掉下来怎么办?这些书老师也未必会读,中学生承受得了吗?

我认为学生在假期里可以不做重复的过度的语文练习,但是不能没有阅读。我们的孩子当下除了接受必要的知识外,更需要有自己选择、自主阅读的空间。遗憾的是这个空间太小了。现在的语文教育现状是:从家长到教师、从小学到高中,都把孩子逼进了练习、考试中,功利性地以为得到高分才是最重要的。书店里针对学生的练习卷铺天盖地,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书却很贫乏,很少有人编辑出版一些真正有助于学生阅读成长的书。

阅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小时候读了改写本,以后就容易理解原著,读了“征东”“征西”“小五义”,走进《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就会比较顺,而把《西游记》和《封神榜》放在一起读又会发现佛道的差异。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推开经典之门,英雄与悲悯的情怀、做人行事的原则、忠孝道义、修身养性、自我风度的塑造,就是在这类阅读中得以完成的。

故事是阅读之门,是孩子的天堂世界、梦的衣裳,每一个孩子睡觉之前都要妈妈讲一个故事,才能带着梦想入睡。孩子的阅读有一个逐渐“断奶”的过程。第一次捧起喜欢的书自觉地阅读,就意味着举行了一次庄严的“断奶”仪式,从此就踏上了从幼稚通往成熟的历程。

陆武(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副校长):想了一大堆学生要多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理由,但突然想起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于是作罢――原来大道理都懂,特别是学生。那学生为什么还是不读呢?没趣,没时间,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其实关键只是一个问题:没趣。如果有趣了,会没时间?现在的学生上课还偷偷画动漫呢。如果有趣了,还会没有效果?

“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这套书,就是比较“有趣”的书。改写这套丛书的都是台湾大名鼎鼎的作家。这些作家深谙儿童心理,运用儿童语言得心应手,他们的改写保留了名著原味,生动有趣,让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同时他们的语言又恪守汉语规范,寓庄于谐,谑而不虐,对学生运用语言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套丛书,做到了“多元化”。书中有英雄,但是英雄并不完美;有仗义侠客,但时常是非不分;有大公无私的清官,但关键时刻要靠神灵指点;有破坏爱情的和尚,但他的执著也让人起敬;有聪明的市井平民,但也有很多缺点……刺客千人千面,神话千奇百怪,孩子们一定会目不暇接。

古典文学艺术范文第6篇

苏轼,你执著坚持,淡然于世,让我叹服。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回首走过那萧瑟处,一切皆为虚幻。欲上青天,又恐琼楼玉宇不胜寒。于是,把酒尽欢,一朝酒醉,问今夕是何年。

古典文学,在我忧愁的时候,有你听我倾诉;在我游离异乡时,有你陪我思念。是你让我知道,一朵花也有缱绻之情;是你让我知道,世间沧桑爱无限。古典文学,你如师亦如友,一路为我燃灯;古典文学,你融入我身,进驻我心;古典文学,我想对着天空呐喊: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

(选自江苏扬州考生《不能没有你》)

灵犀一点

黛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高洁美好的形象。苏轼是“唐宋家”之一,又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其词除豪放词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这段文字,句式多变,整散结合,音韵和谐,文采斐然。

出彩的语言能让笔头生花,能使文章闪光,能令读者赏心悦目,咀嚼回味。唐代诗人卢照邻所言“下笔烟飞云动,落纸鸾回凤惊”可谓语言表达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你笔下的语言美起来呢?下面介绍几种锤炼语言的方法。

一、炼字炼句,以传神出新。一个生动的词语可以使一个句子增色;一个意蕴深刻的句子能点亮全篇。用词时,我们要尽量选用那些准确传神、富有个性的词语,努力做到“一字传神”。写句时,我们要言简而意丰,生动而优美,努力做到“言近意远”。且看中考佳作《你是我的一本书》中的片段:

越读江南,越觉得江南美如青花,端坐一方,收敛了千年的秘密。轻笔勾勒的青花,仿佛住在江南,悠悠地荡在会稽乌篷的船身后。由浓转淡的笔锋,仿佛留下了一滴清墨,在江南水乡里渐渐晕染开,染了一江春水,散尽了韶光。瓶身描绘的牡丹,宛如那不知多少年前荡舟采菱的少女,露出皓腕,平添了一分清丽。

文中以“端坐”“收敛”“荡”“晕”“染”“露”等精妙的动词,准确地展现出江南美如青花的神韵,让人身临其境,如痴如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凝练生动,意蕴丰富,让人读来心驰神往。

二、巧用修辞,以生动出新。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增添文采,提高品位。修辞被称为作文的“魔水”,巧妙运用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审美情趣。请读中考佳作《清欢一刻》中的片段:

那无数的紫藤的花藤自院墙顶端飞泻而下,似瀑布一般。顿时,一股清凉舒爽的感觉自心底升起,浑身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这绿色的瀑布彻底冲破了我心中那道沉闷的屏障,击碎了那块压顶的顽石,我如获新生。慢慢地,慢慢地,我看得入了神,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瀑布之中,在不停地奔腾,飞泻。

这段文字融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于一体,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物我交融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清欢一刻”的愉悦之感,彰显了作者超强的语言功底,提升了全文的语言品位。

三、巧联妙引,以厚实出新。在考场作文中,要有意识地将现成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行话术语、谚语俗话、标语口号、广告词、歌曲童谣等,巧妙借用,“化”入到自己的语言中,从而为文章增色添彩、激趣提味。在作文之时若能巧联妙引,往往会使文章显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调,使文章厚实丰满,枝繁叶茂,光彩照人。如中考满分作文《我与古诗的亲密接触》一文:

这里的风光,洋溢着美好。在这里,可以领略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喜悦,细看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活泼,欣赏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生机,感悟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美……沉迷于其中,让人深深感到青春的美好,生活的多彩。

这篇文章巧妙地引用了古诗,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一般考生望尘莫及。此文引用灵活,文辞斐然,既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用语风趣,以幽默出新。风趣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机智,往往能使人在轻松活泼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它常常通过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褒词贬用以及移花接木等方式巧组妙合,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诙谐而不失庄重,搞笑而暗藏机智的语言,能让人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只要场合适当,不失时机地“幽上一默”,必然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请看中考佳作《少年风采》一文:

我是“萌牛”,谁怕我?

“对不起啦!”我用极其细小的声音,扭捏地动了动我的嘴唇。刚推开门的甜妹,见此状,当时“石化”。我紧张地看着对面坐着的江姐,额上覆盖着一层密不透风的汗珠,故作无辜地扮可怜。江姐猛然站起来,冲我吼道:“你说你怎么是个女的?你下手咋这多重呢?你看看这巴掌印!”边说边步步紧逼,我无路可逃,便双手合十,可怜巴巴地乞求道:“江大侠,小女子不敢了!你看印这像梅花,多漂亮啊!”江姐哭笑不得地看着我,一言不发。我见事已至此,心想豁出去了,脸向外一伸,哀求道:“来吧,我以死谢罪!”顿时哄堂大笑。我睁开眼,十分淑女地抱着江姐,小心翼翼地摔向可爱的床!

毋庸置疑,本三姐“萌”的本事虽说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但也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事故。“萌牛”之号,遂传天下也。

本文最出彩之处就是巧用新词,富有张力,使得人物坦荡率真、活泼可爱的个性跃然纸上。其语言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让人读来妙趣横生。如此诙谐的笔调,怎不让阅卷老师拍手称快!

五、方式多样,以灵动出新。记叙中有了描写,会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记叙中有了抒情,会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记叙中有了议论,它会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中考记叙类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会使文章表达灵动多姿,熠熠生辉。如中考满分作文《心里美滋滋的》中写道:

功课越来越紧,在家的时间也压缩得越来越短,新装修的房子是妈妈一手布置的,大到一扇门,小到一块布,妈妈都亲力亲为,选花型,挑颜色,唯恐有一点不和谐。

我的房间如愿以偿成了一片花海,淡紫色的基调,典雅而不失温馨。花藤从墙角往斜上延伸,画出一道道漂亮的弧。抽象的线条,给人一个遐想的浪漫空间。窗帘上浅黄色的小花隐匿在粉紫之间倒也并不突兀,壁纸依旧是紫色,很柔媚的紫花不禁让人怜悯,竟生在这冰冷的墙上。

躺在床上,忍不住感叹母爱的伟大,这是爱的结晶啊!原来冷色调的紫可以是幸福的颜色。闭眼,如梦……

这些文段,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生动展现了母亲的关爱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我”因幸福而甜美的情状。此段语言饱含深情,融情于叙,情景交融,使得小作者那美滋滋的体验与深切的感悟越发生动鲜明。

六、虚实结合,以含蓄出新。语言表述中有时通过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虚实辉映的方法,状难状之物,言难言之理,优美凝练,空灵含蓄,融浓浓之情于尺幅之间,含不尽之意于言语之外,使语言具有一种新颖脱俗之美。虚实交错的考场作文,会显得曲折,厚实,意味深长。且读中考满分作文《向前走》:

窗外,空旷的操场上,还有一块翠绿,一片野草在风雨的洗礼下,变得格外油亮,在其他草儿枯萎之时,它们却还在生长着……

我的内心欢呼,为那坚强的生命。

微风吹拂,那片野草笑弯了腰;细雨沐浴,那片野草笑歪了头。我仿佛看到那片野草从一把不起眼的种子,努力生长,今天,终于骄傲地挺直了腰杆。我突然明白:振作起来,发奋图强,让我的梦想之花在风雨中绽放。

带着微笑出发。

古典文学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文言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8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因子。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这门学科与其它物质工具相比具有其应有的特殊性。在民族文化方面无论是传承,还是发展创新,都依赖语文才能够获得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注重文言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1 在文言文教学中蕴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文言文的艺术造诣,特别是在学习一些优秀的文言文的时候,更要鼓励学生汲取古代文学以及作者的思想中一些优秀的艺术创造内容,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提升自身的各种素养,以求古为今用,使文言文的教学具有现实的意义,达到教学目标。这些内容在很多的名篇中都存在着,比如在《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中,兼具情怀和意境之美,在《论语》中更是处处都包含着哲理之美等等。很多的古文中,不仅思想内容上乘,而且对人类灵魂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既了解这些优秀文学传统艺术价值,又要思考作者的这种思想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还要学习作者的深刻塑造思想内涵的写作方法。比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在明白了文章中渗透出来的只有勤奋刻苦方能成才的深刻道理之后,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写法和结构,以弘扬优秀的文学艺术,学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2 在诗歌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文言文的许多作品中属于古代的诗歌。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文字优美,语言精练,集中体现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也正是这些古汉语的文章及诗歌,以其自身的建筑美及韵律美让人类文明获得进步,境界获得提升。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较好学好这些优美的诗篇,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用这种文化的内涵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古典文学作品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文字晦涩难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古典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体会和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引起兴趣,欣赏其中所特有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如教学《登岳阳楼》这首诗时,作者心情抑郁,壮志难酬,这种心情和境界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很难把握,和体会得到其中的意境。教师就可以先从引导学生欣赏岳阳楼和洞庭湖壮阔的美景开始,步步深入,逐渐引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把我感情的基调,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3 通过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只有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解放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挖掘文言文中各种有现实意义的道德观,古为今用,注重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思想,推动他们思想进程和提升道德修养,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成为铸造他们自身道德进步的巨大动力源泉,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在学习蒲松龄的《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内容,屠夫归途遇到两只狼,狼的眼中充满贪婪的欲望,在面对危险时刻,屠夫不畏惧,也无法退缩,与狼斗智斗勇,识破了狼的诡计,勇敢地与狼进行斗争,最终杀死狼而获得胜利。到学习到此并没有结束,应通过总结体会向学生渗透中华名族所固有的不妥协,不让步,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在人生的征途中更要一往无前。

4 将文言文教学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中

改变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将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纳入评价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更多地考察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以及文言字词句法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固然会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动力,当由于过于枯燥无味,又会丧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合理的教学评价应该是,既考察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障碍,又应该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目光的焦点不要只对准在文言文的较小的框框范围之内,还可以把文言文及古典诗歌中优秀名篇和现代散文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在提升学生对古典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把传统的文化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进行灵活应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替补学生的知识网络上的不足以及情感世界的空白。这种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体验,合作学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既利于掌握文言文的知识,又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总之,文言文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意义非凡。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达到传承的目的,并不断发展和创新,赋予其现实的意义。这一切要靠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开拓,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向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藏爱霞.浅析初中文言文阅读与分析能力培养方式[J].现代语文,2014(02).

古典文学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李贽 “童心说” 《水浒传》

一、“童心说”的提出

“童心说”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社会气候和深刻的思想学术背景。李贽丰富的古典文学学养和他本人自然率真,特立独行的性格是形成其“童心说”不可或缺的因素。

明末,市民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人更注重自我的解放并摆脱假道学的束缚。16世纪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们给中国带来了新型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意识。这些都是李贽形成其“童心说”的社会背景。王阳明心学派的兴起使传统学术开始发生蜕变。王阳明去世之后,他所创立的学派迅速分化。从王艮,罗汝芳,何心隐等人发展出了“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早期启蒙思想。李贽 “童心说”的提出与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李贽的古典文学基础和哲学基础非常浑厚。老子“ 复归于婴儿” 的思想与“童心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1]同样强调回归人的初元。李贽本人自然率真,性格高洁,光明磊落。思想也很开放,多元化。他这种从人本性出发,来评价社会的人生性格是形成其“童心说”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童心说”是《水浒传》批评的指导思想

在《水浒传》的批评中对于“真人”的认定应符合“童心说”所提出的标准。符合有“童心”的人,便是真人。在批评《水浒传》的原文中,李卓吾有时直接以“真”等语批评水浒人物,对鲁智深、李逵等人的评点,认为这类人物当然属于“真人”。同时,所有没有失去“童心”的人物都是 “真人”。对于这些“真人”形象,评价时充满了溢美之情。这些赞誉来自于其“童心说”思想的指导。

李贽“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 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1]关于“童心”李贽认为是人本来最初的未经世俗沾染的本心。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童心说”作为文艺美学观, 其中心是提倡文学艺术要表现真情实感, 具有真实美。认为有童心才有至文,而至文又应该具有真实美、自然美。李贽赞美的童心是一种纯真的思想感情, 文艺作品的人物表现了这种纯真“童心”。同时这里有“真人”一说,所谓“真人”按照“童心说”的解释,就是有“童心”“真心”的人。这种认识恰好适用于对《水浒传》人物的批评。

三、“童心说”与《水浒传》人物之心

《水浒传》所塑造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形象中。不乏具有真性情的“真人”形象。李贽对于这些“真人”的赞誉,其指导思想是“童心说”。

李贽最为称道的“真人”便是花和尚鲁智深。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李卓吾先生批评道“此回文字,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3]在同一回中,李卓吾先生还批评道“一知礼教,便不是佛了”。[3]李贽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把具有“童心”的鲁达提到具有狂禅意味的佛的高度。在“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一回中,李贽批评道“人说鲁智深桃花山上,窃取了李忠,周通的酒器,以为不是大丈夫所为。殊不知智深后来作佛,正在此等去处;何也?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根基”[3]李贽对鲁智深这一形象的评价是基于自己“童心说”思想指导基础之上。

四、童心说”与《水浒传》作者之心

《忠义水浒传序》是李贽批评《水浒传》的总论,其中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1]认为施、罗二公是“发愤”而作《水浒传》,从“童心说”视角下来审视。“愤”就源自于作者的真感情。不满于“大贤处下,不肖处上”“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故发心中之愤。这种愤是出自最初之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