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第1篇

3月28日,江西省委中心组就加强领导干部文化修养举行第28次集体学习会。省委书记苏荣在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无穷智慧。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以史为鉴、以史资政,努力增强执政能力,才能带领广大群众完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才会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汲取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等仁爱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倡导修身,把道德修养视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强调“为政以德”,认为道德教化是为政的基础。领导干部只有注重修身养德,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以德服人,受到群众爱戴,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日常工作中,群众通常对领导表现出“力服、才服、德服”三种情况,以权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能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道德服人则使人心服。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习和借鉴古人的思想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做到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汲取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等辩证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和《庄子》中,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今天,我们研读这些古代哲学经典,对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统筹性,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问题,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

【汲取传统文化中“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等创新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变革创新思想智慧,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断求新变革的文化体现。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改革创新的思想智慧,勇于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冲破过时的体制机制制约,积极探索,勇于突破,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

【汲取传统文化中“以德养廉”、“尚俭戒奢”等清廉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儒家经典《周礼》对官吏的廉德有一个很全面的说明,即所谓“六计”,就是“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时刻都面临着廉洁自律的考验。因此,要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思想智慧,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坚持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约束,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警钟长鸣、廉政自守。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第2篇

我们有至少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智慧,有五千年的效果。如果是一个企业家要去学企业管理,在一个有两百年历史,还有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企业之间,相信很多开明的企业家,都会向有五千年历史的企业去学管理。因为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企业,虽然有他的成功之处,但是他毕竟没有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企业,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更经得起风吹雨打。在对中国企业的观察中发现,凡是经营得好的企业,都是将现代管理方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好的企业,对传统文化把握得越到位,企业的经营就越游刃有余,因为管理本质上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是“爱与和谐”的文化,是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核心的人性本善的文化。被称为经营圣人的稻盛和夫作为一个日本二战后经济奇迹的缔造者、见证者和泡沫破灭的经历者,一生白手起家创办了京瓷集团和KDDI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并在退出商界十三载后,以耄耋之年,重新出山,仅用一年时间就拯救了同样是世界五百强的日本航空。什么金融风暴,什么危机他都经历过,对他毫不影响。他告诉大家经营成功的思想和方法:“我学的是孔子孟子,我学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圣人贤人所写的《论语》,我不禁感叹这些优秀的人物,有着了不起的思想。或许有人认为在现今这个科学发达的文明社会这些古老的道理已不再通用,赶快去赚钱才重要,这是不对的。我认为越是艰难越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过去圣人们所教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才是最重要的,我年轻时学习了中国圣人们的教导,这才造就了今天的我。”中国圣人自古以来强调,领导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稻盛和夫经营的企业,公司赚的利益第一个给员工,第二个给顾客,企业是为员工顾客服务的,自己公司利益放在最后。公司年年赚钱,他非常满意。稻盛和夫是从中国古圣先贤那里学到的管理智慧,应用在企业管理,企业屹立不败。我们中国几百年的一些老字号例如同仁堂,能屹立几百年不衰,也都是这个道理,不把自己利益摆在第一,起心动念想别人的。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智慧对当代管理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可以化解种种困境或危机,使企业能永续经营。

二、中华传统智慧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要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获得智慧,并在企业中的运用,帮助中国企业解决管理问题,要有正确态度和方法。不可自以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后代人一定站在历史的至高点,站得比古人高,也看得比古人远。其实,古人的智慧,我们不能说后人绝对无法逾越的,那确实也是很难超越的。圣贤的智慧圆满,原因在哪里?在《论语》上说: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我们这个工匠,要想把这个桌子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起来。同样的道理,人要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得如实客观彻底清楚,必须首先使我们认识的工具,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心,清净下来。这个心,并不是现代人所讲的肉团心脏,很难用西方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来说明。东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是不同的,西方人做学问是用理性的思惟,而中国古人是一种悟性的思惟。用理性的思惟,他是从一个逻辑概念出发,经过严密的推理,最后给了你一个结论。但是无论他的语言多么的清楚,他的逻辑多么的有层次,可能总有一些细节会被他遗漏掉,总有一些因素他没有考虑到。中国古人用悟性的思惟,所谓的悟性,就是古代的圣贤他所亲证的境界,他所亲眼看到的真实,这个是不需要语言逻辑来证明的。就像我们每一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没有一天是例外的。他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说这个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这个是不需要科学来证明的,它依然是真理。所以中华古圣先贤的智慧,就是千百年来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承传,它是不言自明的规律。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深入传统文化不是去进行逻辑的推理,而是用心去体悟。这个心,怎么样才能够体悟外界客观事物如实彻底?就是要让心清净下来。为什么现代人没有古人有智慧了,就是因为心没有古人清净了。可以用心浮气躁四个字来概括现前社会大众心态的状况,不能安住在当下。所以,要获得智慧,学习的关键,在诚敬,在修身。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也难获实益。

(二)要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获得智慧,并在企业中运用,帮助中国企业解决管理问题,还要选好学习的经典并运用介绍中华先贤智慧精粹《群书治要》给大家。《群书治要》中浓缩了的中华传统经典智慧。《群书治要》是唐朝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大臣编纂而成,汇集了从上古五帝时期到晋代几千年历史中所保留下来的六经、四史、诸子百家的经典内容(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诸子百家则是指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总共50余万字,等于是把经、史、子的精华都浓缩在这一部书里面。“群书”就是指前面说的从一万四千多本,八万九千多卷经典中,挑出来最后成为五十卷,五十万字。“治”也就是管理的意思,管理社会、国家,管理团体、企业乃至家庭,最精要的智慧,所以叫“治要”。编成这本书之后,唐朝皇帝唐太宗手不释卷,每天都看,学习古圣先贤智慧,成为他管理思想源泉和执政参考,最后创了被全世界称为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化解当前的经济社会种种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群书治要》这部书对于当代社会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忽视,根源就在于我们本身不明理,没有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而《群书治要》就是要让我们真正明理很好的工具。古圣先贤的管理国家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都是历经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这部宝典能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大唐三百年盛世的基础,也必能成为各级领导者、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管理者的智能源泉,提供珍贵借鉴。《群书治要》如果能深入理解落实,那么社会和谐、国家兴盛、企业永续发展和身心安乐、家庭幸福,自然可得。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第3篇

“文化”的定义不容易下。对于难以准确定义的词,人们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可以说是“一个概念,各自表述”,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这里要说的文化概念来自《易经》。《易经・贲卦》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指动物身上的斑纹,既有修饰、装饰的作用,也是不同动物之间互相区别的特征。“贲”就是纹饰。贲卦,上卦是艮,代表山;下卦是离,代表火。山,是不可撼动的,可以类象为决断、取舍,也就是“文明以止”的“止”的意思。火,是绚丽灿烂的,可以类象为“文明”。“文明以止,人文也”可以理解为:以文明来做决断、取舍,是人类异于动物的特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理解为:深刻认识、把握人类这种以文明来决断、取舍的特征,就可以教化天下,这就是文化。

比如,饿了就吃,是人类与动物都有的本能,不算文化。吃出讲究,让饭菜具有情感含义,像长寿面、生日蛋糕等,这就不是动物所能理解的,而是人类所特有的“文明以止”,这就是文化。善用它,就可以教化天下,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又如,一个普通的小铁片,其价值和作用是很有限的。如果在这个小铁片上刻上某著名大学的名称,它就有了纪念意义。如果名称是由校方专门刻在铁片上的,而且获得这个铁片的条件是必须在高考中胜出,那么,这个铁片就成了校徽,具有了完全不同于铁片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文化。善用这一点,就可以影响很多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长,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因此,文化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面,也就是说它有器物、技艺层面的载体;同时,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面,比如器物、技艺背后所反映的习惯、规则等制度,以及思想、精神等智慧。看不见、摸不著的这一面,才是文化的本质内涵。

如果从器物、技艺等载体层面谈,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会过时;但如果从更本质的制度、智慧等内涵层面谈,就不一定过时。

比如,电子计算机是现代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盛行于全球的586型号计算机,距离今天不过20年,就已经完全过时了,很多年轻人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但是,生产586型号计算机的IBM公司、英特尔公司都还在,其研发、生产、销售制度也都还在,并没有过时。将来有一天,IBM公司、英特尔公司也会不复存在,其研发、生产、销售制度也会不再适用。但是,计算机技术所赖以产生的智慧,却一直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第4篇

一、传统文化蕴藏的扩展

我国渊源的文化背景中古人为了得到上天的祝福,达到驱邪避祸的目的经常采用文字、词汇、语句、的谐音变化为更为吉祥,迎合人意的谐音,诸如,用葫芦做成挂件挂在室内,采葫芦为“福禄”的谐音亦为取一个祥和之意。再如逢年过节的窗花春联中常运用福“倒”的装饰手法期盼吉祥如意。类似这样的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之不尽,如“蚕”与“财”的谐音寓意着财源广进;“扇”与“扇”的谐音寓意着行善德福以及更加深入人心的“年年有鱼”中的“余”和“鱼”的等等。也常用一些壁画、书法、植物等等装饰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俗的态度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崇敬,如常常出现在装饰壁画中的“梅兰竹菊”。以及“岁寒三友”中国人自古就好竹不正是因为向往他的气节;梅的耐寒又寓意着不畏强权;松鹤象征延年益寿;鸳鸯的特性暗示这福气恩爱白首偕老等等举之又举。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装饰纹样中,有图必有“意”,有“意”寓吉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蕴含了相当的文化内涵。在我们运用于想但室内实际装饰之中时,应全面考虑,注重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室内设计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秩序感。中国传统文化纹样中所隐含的“意蕴”才是人们迷恋他们的关键。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国际,只要是真实存在的人就无法抗拒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所以这种传统文化的意蕴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之中既巧妙又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吉祥的向往,让设计多一份亲和力以及文化气息。不论是在整体布局风格、个别纹样还是单一装饰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意蕴,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欣赏者的认可。

二、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装饰艺术同时兼具了生活和民俗上的使用价值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两大特性。中国传统古建筑中房子的选址、朝向、采光等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先人们的智慧。例如,广为人知的乔家大院,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山西应县佛宫死释迦塔,木塔竣工于1056年,多次遭遇无数次地震,在战乱之中依然屹立如此,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这一建筑充分发挥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与传统美德的发扬。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水”既是“财”根据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安徽宏村的房屋设计,由于外墙不开窗,有天井采光和通风,四周房屋均向天井倾斜,雨时雨水由四面流入天井,便有了四方财源滚滚来的寓意。同时正由于四面墙壁不开窗,又起到了防盗的实际功能。不得不感慨先人的智慧实在让人惊叹。诸如此类的古建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无穷无尽。这种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功能的同时,又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正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审美理念和美学。他们无不展现这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展现这种话民族特有的魅力。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这些神韵应被跟好的传承下来,他们更能适应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跟哲学观念。同时也能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美。这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积淀,对“神”和“意”的升华。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室内艺术,它应该基于传统文化,而先进的设计理念,融会贯通,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的精神境界的本质,在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相结合室内设计工作。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中外文化的不断交融与冲突,构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设计领域。作为现代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应该是完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工作,形成了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使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有机的相结合,走上一条独立创作的设计之路。

作者:李俊单位:北华大学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第5篇

一、审视文化的价值,灵活地引入

考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性是引入的基本点。“据新华社报道,为发展中医药文化,浙江将推进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看到这则报道,很多人也许不以为然,中小学课堂中需要中医药知识吗?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文化浸染吗?面对各种疑问,我们会困惑,这是在作秀,还是真的在弘扬国粹?

笔者曾经观看过这样的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群5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中医学习班,短短的3年时间,这群孩子的心理、性格等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原先脾气急躁的孩子变得沉稳了,做事有板有眼了。特别是他能独自一人静下心来为别人把脉,一丝不苟,言语与行事之中透露出一股儒雅、圣洁的气质……这则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医学知识不是把脉、针灸、草药等体现,而是一种塑造人性的文化传承。

“辨证论治、阴阳平衡”等揭示了中医文化精髓,我想这种精神的传承,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中医学特别强调的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把中医文化引入校园,关键在发扬中医文化中的哪些要素,如果是遵循天人合一、辩证而治的精神,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谐的发展。同时,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孩子、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也许就是“人法自然”吧!学会欣赏,“野百合也有春天”。

二、把握文化的内涵,科学地引入

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因此,在我们引入的过程中要看准文化本身的价值,还要精准地找准切入点,从而使之与我们的校园教育、学科教育、甚至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我们教育生长的根,成为学校德育、学校文化发展的源头。

当下许多学校把“国学经典”“书法”等引进校园,这种举措无所谓对错,但必须得把握准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思考我们引入这种文化的目的以及必须要走下去的路。

如“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的引入,就是方向明确的引入。从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入手,让我们的学生在诵读中增长知识,确立那种仁爱、尚礼的君子之风。同时,这种文化的引入会深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感知到礼、信、仁、义的内涵,为他们健康发展建构知识体系。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诵读之余,孩子们会逐步悟道这字里行中的意蕴,明白人生中的“信”,感受“信”的价值,从而为其打造有“信”的生活和人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引入中,孩子们会在吟诵中感受诗词的隽永与秀美,在诵读中知道欣赏美、品味美,在赏美、品美的过程中奠定人生的美学基础和文化底蕴。如从《满江红》《石灰吟》等名篇中体会到铮铮铁骨,以激发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我想这比那些空谈的理论要强千万倍。从《青溪》《滕王阁序》等名篇中孩子们会在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清秀之美、壮观之美,以及劳动智慧之美。这引入不只是欣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然的爱,以及由此引发的爱家、爱国情怀。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能把握准传统文化的本质,灵活引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开阔学习的视野,更能把美学、德育等科学地渗透其中,使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意志毅力等在学习中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内涵,科学引入,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就是在为培育一个个人格健全、德艺双馨的未来公民奠基。

三、吃透文化的外延,创新地引入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褒扬之声,有担忧之声,也有排斥之声。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校园,就得对传统文化择善而从之。不仅要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更要关注文化的外延,重视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

首先,要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学经典”引入为例,学校不能跟风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如“草堂小学”就以杜甫的诗为根、为源,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笔下的自然美、生活疾苦、报国之心等,从而增强爱家乡的热情。再如,一所湖荡小学,它就以家乡的千年来种藕的历史为契机,引入对应的荷文化,让咏荷、诵荷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荷花那份清正与高洁就会浸染到孩子们的心田,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潜质。

当然,我们也要谨记:传统文化的引入,不是一阵“虚热”,也不是背背古文诗赋、穿穿唐装汉服等所能奏效的,而是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有益的催化剂,真正沁人心脾。

其次,要重视考查与引入并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进入校园的目的就是在弘扬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因此,我们要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一要重视师资调配。传统文化涉及的面广,很多教师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很难适应这种教育。要集中区域内教师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某一活动,并以此拉动局部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体的推进。二是要纳入到必要的考核之中。我想考核不是简单的考试,因为文化不是你能测试出来,而是深入骨髓的那份自傲。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绘画、手抄报、自编小报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程度。三是要关注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构成极为庞杂,我们在引入过程中要善于筛选,在推行过程中力求精练,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基础。这样的决策主要是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延续。

最后,要创新引入。一个传授传统文化的教师如果照本宣科,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他既要具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兵、医、艺”等六方面的修养,还要善于利用现代文化进行科学的嫁接与创新,使传统文化不迂腐,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深奥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引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中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第6篇

写一本书不是太难,但写一本美好的书的确不易。这本书是我和我的好友郑清儿共同完成,我是文字作者,她承担摄影工作,因为共同热爱喝茶我们走到了一起,因为经常能有幸接触到那些隐匿在城市中的静雅生活方式――焚香、挂画、插花、点茶、抚琴、对谈、玩石、刺绣、古建……我们觉得美好不能小范围独享,于是想到用一本尽可能美好的书去呈现它。

我和清儿两人之前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工作,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们坚定地走到了一起。我们两个80后,所看到的当下传统文化,并不是许多人误解中的那样陈旧、迂腐甚或是破落,其实它展现给我们的更多是永不落幕的“时尚”、持久的经典以及当下无法企及的古人智慧的博大。一位老师曾经在我的采访中这么诠释时尚和传统――时尚需要有一个发力点,它走得越快便证明这个起始点(传统)其所展现的力量越大――毫无疑问,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当下时尚的祖先,而且这份基因的优越性是我们不可预知的强大。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并深深感受到了这份魅力,许多奢侈品牌的贵在于其设计的精巧和人工的付出,而我们传统文化的“精贵”在于其是天然岁月的凝聚,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时间的珍贵是最无法被取代的,是奢侈中的奢侈。

为写这本书,我们策划了很久,为专心完成这本书,我俩一起全职来写书。从上一个寒冬到酷暑至深秋,我们穿梭于京城各个人文空间,拜访多位主人,并在多次回访与活动体验后,将自己之前一版并不成熟的书写方式进行了调整。这整个过程,我从一个传统文化的观察者,成为一名经历者和参与者,并小小地成为了一位献出绵薄之力的“推动者”。

常常有人说,在什么年纪做什么样的事。对于写这本书而言,完成之后我自己回想起来也甚为感动:在最美好的年华,和志同道合的好友,在师友前辈的协助和关怀下,每天和这些人文空间的主人采访、交流、生发智慧,最后再以一本尽可能禅静和素雅的装帧设计呈现给读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我美好年华中的大事和幸事。

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特别是居于一座快节奏的城市,我们是否有时间好好地观照自己的心念,把这颗散乱的心收回到当下?我们的心,在一般不用功的情况下,是散乱的,是妄想纷飞的,没有一刻停止,总在向外,不是想到过去,就是想到未来,很少能安住当下。在我的内心深处,《城市里的清凉地》就是一本有助于你将这颗散乱的心安住的美好的书。书里这26家人文空间就如同一间间小小的博物馆,将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文人雅士的爱好一一展示。你或许熟悉,你或许陌生,这本书就是带你去了解它、亲近它,进而让我们的内心安宁,让我们找到一片浮躁的清凉出口。

收获美好的心

为了认真完成本书的撰写,我整理了几百小时的采访录音,并大量阅读了每一位采访对象所推荐给我的书,不能不说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整个过程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快乐,这一路下来,我们结了许多的善缘,许多并不认识我们的长辈得知我们在做的事,都给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每一位采访对象都热情而诚恳地接受我们的采访,分享给我们最真实的感悟。我和这些主人素未相识,仅仅因为一本书,得到他们的认可,这让我非常感动,许多次的交谈中我都被他们的真诚而打动,他们分享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实更多的是这些魅力作用于他们生活中所产生出的强大的快乐之道,是他们真正做到了将智慧融入工作和生活。

每个人文空间里,茶都是一个载体元素,茶本身其实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智慧,但是我依旧从这杯温润的茶汤中感受到了安静和力量――坐下来,慢慢地品一杯茶,回味和思索,关照自己的内心。我的感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可以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更清晰地分析自己的长短之所在,以便更好地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发挥能量。我想,这不可不谓就是一种智慧。

很多人其实是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美感。当你的心懂得沉潜下来,尝试与天地间无形而宏大的秩序合而为一,哪怕微小至一片花瓣的飘落、一段雨滴和谐的承起、酷暑中的一丝凉风、茶杯中流溢出的一抹青涩的芳香,都可以让你感动至深。读完这本书,也许你内心的清净和洞察都增长了一分,更大的收获是汲取了美好的能量,以及真挚的感动。

写书于我而言,我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但无疑也是收获最大的。我洞察到了我之前不曾观察到的美妙,我学会了冷静,我明白了舍得,我更加地大度和宽容,这些并非是泡茶和打坐的过程所能告诉我的,而是我真正地将事件融入到生活中去思考后的感触。我学会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记得那次探访一家文化小院大唐春,这个宅院里一年四季都有落叶和落花,主人赵老师告诉我如果你把扫花当成家务的话,一定会觉得很烦很累,但如果把它当成一种诗意的生活,心情就会很不一样。回到家,我尝试着把之前觉得很繁琐的家务重新换位思考,发现这些都是修行和修心的方式――你觉得它美了,它便美了――不是它本身不美好,是我们的内心还不足够美好。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03-02

一、企业文化及其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沙因在1984年系统地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即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自此,企业家们开始陆续重视这个虚而又实的软竞争力。1981年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就已经关注企业文化,认为它是影子般的、既虚幻无形,又无法摆脱的企业竞争力因素。其他学者,如帕斯和阿索斯、迪尔和肯尼迪、彼得斯和沃特曼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纷纷发表企业文化方面的论述,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大都有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受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管理、伦理、价值观等思想,世界各地的华人曾凭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传统文化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间的关联,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助于指导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践。

纵览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即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模仿国外的经验,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东西方价值观的很多差异,都是基于不同文化对待外部世界观的基本假设的不同,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精华,先天性的文化差异并不决定竞争的成败,但东施效颦,注定失败。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构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诸多思想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给予我们以重要的智慧及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观法”及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心的隔阂,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成、相济。中文化的整体性的学说,充分显示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强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如儒家强调仁爱、克己让人、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儒家主张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来解决争端,推崇差异与兼容,协调“相似”与“相近”,以此实现一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富有弹性的人文旨趣,这是真正健康的世界文化。只有解决好共生问题,实现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才可能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正是我们构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中性智慧。中性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的资源,也可说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处事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把“中”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成为“中道”、“中庸”、“中和”。中性智慧的精义在于克服两极对立,达到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协调。中性思维在中华文化精神中的重要表现是对“和”的价值追求,表现如下:一是以“和”的理念去认识自然;二是以“和”大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三是把“和”的理念作为一种辩证法。四是以“和”的标准去处世生活。所谓“和为贵”、“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关系、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人与人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

3.中华传统文化在维持人的身心平衡、注重精神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儒家大力提倡求真、行善、崇美,使人类摆脱纯物欲的低级趣味。儒家的“身心和谐”、“义利兼顾”、实现“内在的超越”的思想,在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等方面,或许是一剂良药。技术与精神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身心平衡问题。从儒家思想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道德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身心平衡的人生观,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相结合的人生观,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通往身心和谐理想境界的最佳路径选择。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辅之以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未来人类生态文明重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当今和未来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自然)人关系是其核心主题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力求探寻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把天人关系视为同源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包括:一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二是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天道),人也要服从此规律,阴阳相互作用的规律即性命之理,天(自然界)人尊守同一规律;三是强调人性即天道,人伦原则和自然规律的一致性;四是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境界就是天人和谐。对于古代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予以借鉴并充分发扬,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生命、仁民爱物的思想。如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同胞,而且要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二是对生物资源顺时取用、化育并进的思想。如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告诫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礼记・中庸》主张“参天地之化育”,就是参与自然创造和养育万物的进化过程,而非以戡天役物的态度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三是倡导放眼未来、为后人造福的思想。

三、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1.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智慧和作用。在企业文化构建中,领导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优秀的企业家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互为因果,并行存在于一个企业。一个品格高尚的企业家,其人格力量就是这个企业的信誉、形象和文化资产;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本身就是这个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企业家素质代表企业素质,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家品质、才华、慧眼、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以其成功后的自信,激励和鞭策企业家组织和带领全体员工在“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一种以人文精神为动力的激励机制,能使这个企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些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确立企业的共有价值观念体系和企业精神,首先,应当对与本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客观对象进行价值评价和排序,从中确定最具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同时,博采本行业、本企业、本民族以及国内外其他企业的优秀精神,并根据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融会成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一套企业理念。其次,要采用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或文字或图标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加以表达,使之简明、易记。再次,对既定的企业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经常性地进行灌输、宣传和引导。最后,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发贯彻执行,使企业宗旨、价值观、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化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唯有长期不懈的努力培育,企业才能确定温度成熟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企业内形成民主、公平和自由的风气。民主自由之风已成社会主流。在企业内倡导民主,必将大大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必将非常有利于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骤力及战斗力的形成,民主和自由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人的尊严有时比生命更重要。因此,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必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尊严,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满足员工的自尊的需要,而员工的自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极为有利于形成强烈的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进而形成企业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只有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骤力和战斗力,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有公正、公正的思想和愿望,更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民主合理的申诉制度作保证。

4.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能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互相激发灵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必须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员工之间沟通气氛,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员工团结向上,使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产生亲合力。还要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员工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范文第8篇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其中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中的活态文化。它凝聚了我国56个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因此,回望传统的村落,回味传统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民族,回味传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对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耕文化。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在农事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活经验、传统农耕信仰、农业习俗等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农业历史文化,是我国悠久农业历史发展的见证,体现了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广泛存在于社会土壤中,包括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两大部分。我国过去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多偏重于文献层面的学术研究和物质层面的农业文物标本的征集,而对传统农业文化,如民间的农业习俗、生活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则重视不够。只有把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结合起来,把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精髓,才能全方位地进行有效保护。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就是要保护整个农耕系统。我国已有4个系统被列入保护试点,分别是浙田县的“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县的“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红河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这些有着千百年历史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内涵。如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梯田可以做到几千级,而做梯田的时候,也把他们的风俗融入梯田文化。梯田文化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哈尼族活态文化。

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生产工具上,也表现在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农耕信仰和神话传说 农耕信仰沿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先民希望通过祭祀天地而获得消灾降福和佑护。

农事歌谣、农谚、农民艺术作品 最早的歌谣是咏唱生产劳动的,主要是狩猎、采集和农耕。农谚是从歌谣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类似于现在的技术指导手册。农民艺术作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类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相关题材的作品。

农副产品加工技艺 醋、酒、酱菜、松花蛋、咸鸭蛋、火腿、香肠、臭豆腐、腊肉、蜜饯、果脯、板鸭、茶叶、蔗糖等农副产品传统加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

手工技艺 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仍在当今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传统农耕种植技术经验 传统农耕种植技术经验不仅包括多熟种植、精耕细作、积肥施肥等农业技术,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方法。

传统饲养技术经验 我国先民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饲养技术经验中的精华,如相马术、术、杂交术、填鸭术等至今仍熠熠闪光。

生产和商贸习俗 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很多祈求农耕丰收,传习种植经验的生产习俗,几乎存在于农耕生产的每个阶段。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农业生产习俗显现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

农业节令 二十四节气源自农耕文明,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华夏民族认识、把握、运用自然规律于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发展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节气文化。

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 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有“农牧结合”“农桑结合”“基塘生产”等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梯田种植、桑基鱼塘、坎儿井、淤地坝和稻-鱼-鸭、猪-沼-果等传统模式,不仅具有悠久历史,而且在结构上有新的类型,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传统名特优农副产品原产地域保护 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创造和培育了丰富的名特优农副产品,许多名特优农副产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名特优产品进行原产地域保护,可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