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化的特点

古典文化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既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受损的古园不仅损害了有形的文物,而且也损害着社会和影响着无形文化。因此要重视对古典园林的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为更好的进行古园的生态和人文恢复,也即是植被、土壤和水体的恢复;园林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恢复,还要做好创新技术的引入。

1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概述

1.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开展古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础,有利于还原造园者设计的匠心,体现造物的神韵。概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有如下四个特点:

a)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植物作为构景的基本要素,但它绝非简单地摹仿其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和典型化的自然,能于小中见大,也能大中见小。

b)把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建筑多寡,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彼此谐调,互为补充,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风景画面。

c)充满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诗情画意”。

d)意境幽远,余韵无穷。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借助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1.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的基本原则

(1)遵循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山水相宜,往往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景观。并且造园过程中景观要素的形象组合方面,合乎自然规律,山水及山峰各景象要素组合上符合山水生成的规律。这是在园林修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2)景物入画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个基本要素:建筑物、山水、花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入画。造园者往往运用巧妙的借景手法,借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尽管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布局中,能够带给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游人往往在园林中步移景易,景随人移。

(3)掌握园林的相关资料

在修复古典园林景观时,掌握该园林的有关资料是不可或缺的,如造园背景、园林平面构图等。对园林的景观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全面把握园林整体的布局和造园特点,这样才能“修旧如旧”。

(4)真实性原则

在对古典园林修复过程中,要求我们应完整的考虑园林整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如建筑、构筑、陈设等各个方面,要参照传统的真实信息,修复中尽力收集古建材料,这样才能重现古典园林本色。并且在维护中还要做到每次的维护都是可识别的——既不能破坏原作品真性,又要区别于原作。

2 创新技术在我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中的应用

传统修复技术可分为材料生产和施工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保持原有风貌、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对修复技术也要进行创新。

2.1古典园林的自然生态恢复

根据古典园林特点和修复原则可知,对古典园林的修复不应以“商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保护,遵循生态平衡。

(1)园林植被修复

园林植被的修复包括三个方面:古树名木的修复、生态群落的修复、地被的休养生息。对于可修复树木首先可采用木桩支撑、草绳捆绑等方法紧急救助,然后根据树种特性和损害程度做好修复和维护;对于损毁植物群落,应结合园林文化氛围选择树种重建,并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做到“适地适树”,多层配置,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古典园林的生态环境恢复;对于人为损害的草皮,应以自然恢复为主,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地坡面选择相应的恢复措施。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特殊的人文气息的植物的文化意味,远远重于生态意义。所以树木的重建应重视人文含义,新技术不应破坏原有的人文精神。

(2)园林水体修复

对于古典园林水体损害的,首先应调查古典园林水系淤塞情况,及时疏通,保证园林内外水系循环,避免破坏园内水陆交换和空气质量;其次对于受污染水域,可在短期利用化学药剂处理,并种植清污能力较好的植被,净化水系环境;最后加强保护,避免二次污染。

(3)园林土质修复

对于遭受地质和土壤的破坏古典园林,园林土地易发生沉降,地表土壤易板结硬化。在修复山体滑坡时可首先固定山体如:钢筋打桩,制止下滑,然后稳固边坡如:浇灌混凝土,最后抽取地下水和地表水,沉降土地。若土地沉降不均匀,应先抽取地下水,然后挖掏土质,均衡荷载应力,最后稳固地基。

2.2古典园林的人文景观恢复

(1)古典园林文化恢复重建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历史文化流传的具象体现,对其修缮修补应做到“整旧如旧”,以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去修复,保证古典园林的原状态。

a)纪念园林文化内核及恢复重建:纪念园林主要的特征是“一堂一屋、一亭一榭、一草一木”, 一切均围绕被纪念者,因此其文化内核是“景仰前贤,大启文明”,修复工作应围绕这个核心;

b)寺观园林文化内核及恢复重建:寺观园林主要是将自然和宗教结合一体,体现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大化的丰富与扩张园林空间。宗教世俗化和宗教教义是该园林的文化内核,工程修复的开展应围绕这个文化内核。

2.3古典园林古建筑恢复重建

古典园林内的主体建筑模式是木结构建筑物,根据损害程度的不同古建修复可分为四类,其修复特点如表1。

表1古建筑修复类型表

2.4促进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能力

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保护的可持续和运营的可持续,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资金来源一方面可通过国家资助,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实行以园养园。在古园的修复中,政府资助毕竟杯水车薪,因此发展古园旅游业,提高园林内部硬件设施和提炼园林文化,既有利于传扬园林文化,又有利于园林景观的维护。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必须要做好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且在修复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真正做到修复的园林能得乎其意、显乎其神。

参考文献:

【1】柴泽俊.试论古建筑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J].文物世界,1996,(1):13一17

【2】金荷仙.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中国园林,1998,(6):28一30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舞蹈基础上,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多种艺术彤式,经过专业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及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建构依据十分庞大,从文化内蕴到现在的学科建设,从形态特征到审美追求,它经历了坎坷,同时也收获了辉煌。

戏曲:中国古典舞的推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其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庞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而戏曲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的戏曲舞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舞蹈界开始大规模学习戏曲舞蹈,并对其进行整合、创新,逐渐创立了中国古典舞体系。

正因为此,中国古典舞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其实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古典舞中很多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和戏曲舞蹈十分一致的。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表现生活、展现形象、刻画个性,并通过独特的民族形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手段来加以表现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戏曲舞蹈这一母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诞生的强大推力。中国古典舞一方面保留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基本表演动作,另一方面摆脱了戏曲舞蹈的行当性和戏剧性,形成了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特色的艺术体系。它是表演者对于戏曲舞蹈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的产物。

身段:中国古典舞的缘起

身段一词从字意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讲。身段就是形体动作的艺术,侧重指外部的舞蹈技术,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论哪一功都是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的。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中国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姿态上的变化特别丰富,手的运用很巧妙,通过手、眼、身法的配合运用,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身段”从新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舞蹈的姿态,也就是更美化、更精细的舞蹈技巧。身段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戏曲舞蹈,在戏曲舞蹈原有的基础上把它提炼、加工转化为舞蹈,不按戏曲的规范,而是根据舞蹈的特性,按照舞蹈的要求,把它们升华为舞蹈,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身段不仅抓住了戏曲舞蹈的动律精华,而且加上其与神韵、劲力、节奏、节律等特点的相结合,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美学特征。

身韵: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身韵从字面上解释,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精髓。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身韵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有了新的气象。

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不断提炼的成果,它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之前“拘于形”的桎梏,实现了从“形”到“神”的飞跃,完成了戏曲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的升华。

身韵的推出,使古典舞的动作、造型和舞姿丰富多彩,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的动作元素并结为一体,为“神形兼备”做了完美的诠释。它以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得众多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芭蕾:中国古典舞的升华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的基础上,贯彻吸收多种艺术形式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优秀的舞蹈体系不仅仅要具备传统舞蹈特定的艺术规范,更应该在审美特征的要求下突破创新,广采博收其它舞种的优点,根据已有动作元素剖析、分解或综合创新出更多好看而有难度的优美舞姿。

中国古典舞在其起落沉浮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戏曲中提取、还是从武术和民间舞中寻找,面对社会的溶合、进化,它都需要重新树立和建构其崭新的形象面貌。因此,在对人类舞蹈文化大环境的考察、协作中,自然包容了很多其它的艺术成份,这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艺术意识的需要,也是中国古典舞建构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而芭蕾的引入,则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不可抹杀的一笔。

芭蕾舞蹈的介入,终止了之前中国古典舞“全盘戏曲化”的训练模式,为其补充了新鲜的内容,包括基本舞姿、跳跃、出腿、转、跳等训练动作,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优秀艺术表演家们,将中国古典舞精髓融入芭蕾舞中,创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格的芭蕾作品,这也使中国古典舞蹈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武术:中国古典舞的意蕴

武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基石,更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形态与理念的重要内容。武术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武术动作的融入使中国古典舞动作舞风更加粗狂、刚武、劲头十足,实现了其在“形”和“劲”上的重要突破。

2.武术中讲究“精气神”“ 手眼身法步”等,这为中国古典舞的吸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3.武术动作中的静立与流动的对比, 高与低的对比、内与外的对比等等, 在中国古典舞技巧动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空中闪身、高低起伏、腾空大跃步等等。

4.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动作斜探海、射雁等,正是运用了太极中审美原则的“ 中和”“以和为美”的含蓄特点,构成了阴阳相生的体态造型。

中国古典舞中武术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古典舞的造型性、技巧性、灵活性与节奏性,而且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精神气质,使古典舞的审美标准日趋完善。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通过与其他姐妹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以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也是促其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典舞蹈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每位舞蹈工作者能够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去拓展它,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更为贴近中国舞蹈历史的艺术形式,使其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它的艺术生命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唐满城.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载于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论丛》,1989(2).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可见“气韵”已成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鉴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一个美学概念。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②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射雁”等舞姿动势,仍然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如“云手”,它通过“穿手”“划圆”“提腕”“亮相”这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划圆”为“韵”,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中的高度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看,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韵”的特点,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性有相同意义。从杜诗中“一舞剑气动四方”③所造出的“气韵”就曾令唐代书法大师张旭“灵犀顿通,草书大进”。张旭受公孙大娘的剑舞气势感动,于是飒然风起,所书写的草书“气韵”十足,字字“传神”。“‘韵’是传神的写照,‘气’的涵义又超出传神的写照。”④它印证了中国绘画、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处处再现着“气韵”为上的美学要旨。

也有人说: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无论站在专业或业余的角度,他无意却真实地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与舞蹈的关系。“太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从舞蹈文化的‘气韵’所涉及的艺术学、生理学和力学等方面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相比较,实难分出类型。”⑤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中体现“气韵”的“沾粘劲儿”,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蹈借鉴和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并运用“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其舞蹈“气韵”核心内容。在舞蹈中它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如中国古典舞蹈中“身段”称为“身韵”,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又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层面的舞姿造型上;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它们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气韵”之美,通过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是赋予舞蹈其“气韵”结合之“劲儿”,而这些又是“太极拳”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并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展现了圆融的审美特征

气韵是指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引导我们得以就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古典舞蹈所言之“气”,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周而复始的运行轨迹。因而,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及舞姿造型,都趋于“圆融”。这种审美特征,从留存于戏剧中的程式套子里很容易发现。如程式化舞蹈动作“趟马”“水袖”“甩发”“扇子”“手绢”“长绸”等,这种“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的“圆融”的特征。尤其是戏剧中的跟头,更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之精华,从它的起势到收势,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外部技巧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挂翻跟头,在“收腿蛮子”至“踺子小翻”等连接技巧完成过程中,既强调自始至终的“提气”,也注重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跳翻腾挪之际,展现的是一种闪串飘顿,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反映出的气韵“圆融”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造型上,运用了“拧”“圆”“曲”结合“气”和“韵”的律动特点,在律动中那种张弛、起伏、和谐、含蓄的动作表象,展现了“动静互补”“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含并蓄”典型的气韵“圆融”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造就了典型的舞蹈精髓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这种美学观较西方美学,更为深刻地触到了艺术的本质。美国舞蹈家多里丝.韩芙莉说“舞姿是基于人们长期运用而形成的动作程式。”⑦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保留并沿用了千百年的众多舞姿,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有着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更加展现了“气韵”之美的特性,它为中国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智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⑧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为主要动作特征;而芭蕾舞则是以“外开”“伸展”和足尖技巧为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气”和“韵”的结合体,“气”是“韵”的生命信息,“韵”是“气”的外在表现,是“气”之“韵”。“气”偏于艺术的内容,“韵”则重于艺术的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而客观存留在舞蹈画面上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蹈之“气韵”是舞蹈的精髓,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典型标志。

四、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如韩国舞蹈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十分讲究“圆、曲”的动作形态。如:“围手”“绕腕手”等动作构成,“气韵”运用已成为韩国舞蹈动作的核心。再者,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舞各流派,他们为了解放演员的手脚,打破芭蕾舞那种束缚演员的个性、程式化的动作和机械技艺的表演方式,寻找能表达外部世界给内心带来感受的舞蹈语言,他们把目光也投向了中国,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而欣喜,并且仿效。他们认为在现代舞蹈中贯穿于“气韵”身段,易于把握和演绎作品,能够充分地发挥演员的情感表达。无论中国舞蹈还是韩国舞蹈或者西方现代舞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艺术特色而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的精品。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⑨”的永恒哲学理念。超级秘书网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它是统帅形式的关键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笔者相信,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蹈将会以新的理念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主流,将对世界舞蹈的创新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③杜甫.唐诗选注[M].北京出版社.1980,237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摘自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北京.舞蹈2002,(8)

⑥周易、韩泰.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园林;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园林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一直受到世人的赞叹,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

第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是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自然风貌是统御古典园林的主题,因而造园就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即“妙造自然”。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中国古典园林凭山临水,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的基调。山是园林的骨架,叠石堆山既有伏地千尺的大手笔,也有精妙绝伦的小品。园林假山,讲究“做假为真,以假乱真”,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在很小的面积内,展现出重峦叠障、峰峦起伏的气势,从而增添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水既可以成景以供观赏,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温度和湿度;既可以种植藕、莲花,又可以划水行舟。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把浓浓的生命力融入了古典园林。水绕山行,山静水流,动中有静,静中伏动,山水相得益彰,赋予了古典园林无穷活力。

第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天成之美,也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从总体效果上看,园林建筑依存于自然景观,而不是像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处于支配园林整体景观的地位。为了妙造自然,古典园林就要讲究建筑形态的丰富多样,不同的山水条件,不同的地形地势,就有不同的人文建筑与之相称。比如,楼阁是古典园林中的制高点,涵容全园景色,近可以浏览园内风光,远可眺望园外景色;亭有傲立山巅的山亭,有安居水际的水亭,有轻骑隔水的桥亭,由于选址精心,营造精巧,而与山水浑然一体;榭是水边紧贴水面的凌水亭阁,形式自由灵活;廊仪态万千,有游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爬山廊等,环山绕水,灵活别致;桥或如飞虹横跨水面,或曲径贴水而行。总之,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装点自然山水,主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古典园林寓情于景,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立意深邃,造景奇妙,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陈从周先生说,中国古典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置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此,在园林内布局设景,要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遗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园名景名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文人骚客把处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对景物的理解转化成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文字,由此引发他人的思索,激发人的情感,从而使景不单纯成为景,而是融合了人文情怀的景观。扬州有座“个园”,相传是郑板桥的私家园林,“个”是竹的象形,竹有高尚的品德。园林主人的用意既在于标榜其自身的“高风亮节”,又可获得“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景,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的自然美和艺术效果。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第一,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第二,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中国的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第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再造乾坤的审美理念,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其富丽堂皇的大气,杨柳扶风的娟秀,白墙灰瓦的内敛,无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邃意境,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欣赏空间和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舞蹈;当代舞;古典舞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现代舞蹈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一种独特、新颖而又别致的角度展现人类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中国当代有许多优秀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艺术家所带领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辉煌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舞蹈艺术才受到世界上各艺术家青睐,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并发挥作用。

二、现代舞蹈对中国当代舞发展的影响

(一)现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

从19世纪初,在西方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艺术开始传入中国。随着时代变迁和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以及外来思潮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现代舞已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潮流文化形态之一。它以崭新面貌出现于大众生活当中并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是一个充满着强烈感染力又富有激情的舞蹈艺术创作类型。现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主要是以西方的舞蹈艺术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文化、民间特色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随着时代进步以及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而出现各种新思潮、新流派等都是现代舞发展与演变的产物,其中包括舞蹈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戏曲剧种、民间歌曲等。现代舞蹈是在西方的艺术背景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典舞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蓬勃发展。经过近些年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古典舞蹈体系和风格流派;在2000年前后出现许多现代西方艺术所特有的表演方式。

(二)现代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体现

在当代的舞蹈作品中,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高度融合,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古典芭蕾、西方芭蕾舞等表现形式。从这些艺术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风格元素被融入了其中并对我国当代舞蹈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采用芭蕾舞进行表演时运用了大量的爵士音乐与西洋乐。现代舞蹈的发展,对其表现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典舞中融入现代元素。传统意义上将舞蹈艺术同精神文化、历史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审美观念发生改变之后就出现了许多新思潮。二是在西方国家盛行开来进行创作和表演,而现代主义风格也逐渐被部分艺术家所接受并运用到其中。中国古典舞蹈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以传统表演为核心,融合了多种文化内涵。从现代舞来看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不是简单地模仿16影音舞蹈自然形态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美”;其次它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肢体语言、道具和服装等方面来表达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和思想观念等。

(三)现代舞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拓展

现代舞蹈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更多的是在不断吸收优秀民族元素,使其符合当代社会需求。从我国古典舞剧目来看:中国戏曲中很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锦线》《穆桂英挂帅》等经典戏都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再如杨丽萍曾说过“曲艺表演也是民间舞蹈”这句话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点。现代舞蹈的特点是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它在传统基础上,借鉴了外来艺术,并结合西方文化和本土民族特色。从内容来看:古典舞、芭蕾舞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而当代又融入一些新元素来表现中国古典风格;例如:戏曲中经常出现戏曲里角色扮演者不同动作所展现出的神态美等特点也是现代舞蹈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忽视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创作时我们要将传统民族文化和西方艺术相结合。

三、现代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与原因

(一)现代舞蹈中的艺术内涵和形式

现代舞的产生与发展,是由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审美价值决定。从形式上分析,当代古典舞蹈以“抽象性”“象征性”以及现实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对象为基础进行表演;在内容方面则更注重于对生活本质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表达。首先从形式上来讲现代舞主要有两个基本元素:一是艺术语言与动作技巧,二是音乐和服装色彩变化。现代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丰富。首先是中国古典舞中艺术内涵。从西方舞蹈来看:它不仅仅具有表演性、娱乐化等特征而且还具备着观赏性;同时又有着强烈而深刻精神文化方面含义。其次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以及民间音乐等现代元素被运用到其中后,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独特风格和审美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戏剧形式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二)现代舞蹈中的文化内涵是当代古典舞创作

和艺术产生重要手段现代舞蹈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外来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将中国古典舞从原来单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到现在成为一种集音乐、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种融合多种元素于一体之后所形成的新形式与西方芭蕾基式相结合是当代古典舞最明显也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当代古典舞的创作和艺术产生主要是通过舞蹈作品来表达,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典籍中寻找素材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当代舞蹈的创作和艺术产生开始,现代舞就已经在文化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古典舞蹈产生了影响。而这些新思潮又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感受:“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将成为未来古典舞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和方向;现代艺术也可以,让我国本土的民间戏曲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时代性特征。

四、现代舞蹈对中国当代古典舞发展的思考

(一)现代舞蹈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作用

现代舞蹈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功能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能紧跟时代步伐。首先古典舞对我国民间舞蹈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最初的时候人们只是单纯地去模仿一些民间动作来进行表演和表达;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新元素融入其中以表现艺术形式、舞蹈方式,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艺术特征和审美特点,是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在现代舞蹈发展中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融合、吸收并发扬光大。首先我们要坚持民族性原则:中华民族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及精神内涵丰富多样等优势;其次从中国古典舞自身所特有的表演方式来分析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发展策略。现代舞的发展,不仅仅是舞蹈动作,更多的是对中国当代舞蹈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一个国家和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过程中所带来深刻改变,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反映于社会现实,由过去的物质文明到现在具有精神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舞蹈中的运用

当代舞蹈作品的创作是艺术创造中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舞”就是一种表演形式。从汉代开始就有了民间歌舞表演。到唐代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民族艺术作品如:戏曲、民歌等戏剧演出也逐渐增多起来;明清时代流行于各个地方并逐步发展为现代舞蹈表现手法;民国时期兴起以西方歌剧为主体音乐形式为代表的艺术思潮也随之传入国内,中国古典舞在舞台上得到空前绝后地繁荣与传播是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在舞蹈创作中体现,也体现在现代舞表演和舞台设计上。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古典芭蕾作为我国民族民间的一种独特舞蹈形式受到了西方芭蕾舞、西服等很多风格流派及主流演出方式影响。随着时展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转变,需对传统戏曲元素进行创新性改造以适应新时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与追求,所以说现代舞在中国当代传统文化上也是有所体现和借鉴。

五、现代舞蹈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考

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古典舞作为一种舞蹈,它不仅具有一般表演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和魅力,同时又有着深厚文化内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等方面不断变化与进步,当代艺术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戏曲产生了巨大冲击。现代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将舞蹈的表现手法与美学相结合,并以舞蹈表演为内容来进行创作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他国风格特色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没有自己的本土化语言。目前,我国古典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影响。比如现代设计理念、文化背景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等。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国家那些先进和科学的方法来发展我国当代古典舞蹈事业,并且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后为我所用,这也是现代舞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的意义所在。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对现代舞蹈元素进行研究学习和探索,促进我国民族民间审美意识、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另外一方面还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具有时代特色并且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现实情况,使之成为一种流行性艺术形式,从而为古典舞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六、总结

现代艺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我国舞蹈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从当代艺术风格入手分析其对古典舞剧表演模式、演出方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欣欣.“后发”的抽象:当代中国抽象艺术的多元之路[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0.

[2]丛亮.街舞与现代舞的差异[J].群文天地,2011(12):107.

[3]盛宁.对“现代主义”在中国影响的再思考[J].文学评论,2012(1):5-15.

[4]郑予顺.浅析现代舞欣赏的角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172.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第6篇

古典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存在困惑较多的一个领域,经过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多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调查后发现,古典诗词教学在初中里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首先,教师和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只注重一些考试中经常会考的名篇名句,而且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忽视了古典诗词本身所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其内在美对人的感化与熏陶作用。其次,是对古典诗词的认识,教师认为古典诗词难以教授,教学难以出效果;学生觉得古典诗词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使得古典诗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再次,就是教师本身在古典诗词教学的方法观念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有的教师逐字逐词的翻译,使得有很美意境的诗歌变成了一堆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有的老师甚至觉得古典诗词在讲授上很难下手,于是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下,看一下参考书就过去了;还有些老师在多媒体上讲授古典诗词时,放了好多图片,还播放好多背景音乐,以至于整堂课下来变成了美术音乐课,等等。

在这里,主要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误区,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通过一个一线老师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摸索出一个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路子,期望能为今后其他与我有相同困惑的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明晰方向。

《说文》三上《言部》这样解释“诗”:

诗,志也。从“言”,“寺”声。

这也就是说,诗是言志的,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第197-198页中说到:“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这给笔者一个启发,我们教师是否可以从诗的特点出发,来找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

要想在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出效果,首先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引路人,作为教学策略的具体实践者,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和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也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和学生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撞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1.提高人格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应时时刻刻以自身的素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力量,有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胸襟,才能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与诗人的思想情感相互沟通,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感化,使得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之中,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诗人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以诗意的心态去参与生活,并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生活。2.转变旧有的观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转变旧有观念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去探索问题学习知识。在古典诗词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大阅读量,使学生主动地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加深对作品的内涵理解。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带领学生实现与古典诗词的对话,让学生成为诗歌鉴赏的主体。3.不断学习诗歌,加强诗歌的阅读和积累量。教师要注重自身鉴赏能力的提高,丰富诗歌理论必备知识,这样就能够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表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吸引学生。

其次,就是根据童庆炳先生所说的诗歌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1.根据诗歌的凝练性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抓关键词、关键句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整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要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抓住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里写景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鉴赏的时候首先就要抓住“直”、“圆”二字。2.根据诗歌的跳跃性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作品中的动作、形象、图景等间断的几个事物串联起来,这样有助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反映的生活。3.根据诗歌的节奏韵律性特点,在教学中要把吟诵作为一个重点。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形象地说明了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诵读的是十分重要的。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教学特点;多元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82-01

一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本功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教学理念往往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对古典舞基本功的教学,几乎全部都与考试制度相挂钩,教师往往通过考核的形式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典舞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舞蹈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非对舞蹈的形式进行一味的复制。同时,教学体制改革也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改变舞蹈教学理念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中国古典舞的相关舞蹈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避免古典舞文化出现萎缩。

(二) 古典舞教学方式太过传统

我国的古典舞教学方式比较传统,与大多数课程教学类似,教师往往根据教材要求进行课程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虽然,目前的教学设备有所改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训练,但是所教授的内容还是受到了教材的限制,使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对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不仅需要肢体动作的连贯,更需要内心情感的抒发,学生只有在自由想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从而彰显舞蹈的独特魅力。

(三)缺少对古典舞精神层面的传递

“古典”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学生对于舞蹈基本功进行不断的训练,目的就是掌握这一精髓,能够对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但是在很多舞蹈教学中,教师对于古典舞精神层面的传递少之又少,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感性引导。如果学生仅是长时间的训练肢体动作,舞蹈动作即使再规范,也缺少中国古典舞应有的韵味。因此,教师在对舞蹈基本功进行训练时,不仅要注重对舞蹈动作的规范要求,同时要引领舞蹈学员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不断了解,将舞蹈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深入掌握,这样在舞蹈表演时,才能够更好的呈现舞蹈的风韵。

二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特点分析

(一)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具有基础性

基本功的训练是舞者学习古典舞的首要任务,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才能对舞蹈进行更深入的探寻。基于此,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具有的首要特点就是基础性,也就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基本性不是单指某一方面,它涵盖较多的内容,结合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方式,基本训练有如下几种:第一,舞者在静态站立时应收腹立背,这是对舞者站立体姿的规范要求。第二,舞者在舞动时,应符合古典舞的形态要求,找到重心后讲究一定的用力方式,将外形和神韵有机结合。第三,舞者在进行舞动时的运行路线要明确,舞姿动作既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又要清晰流畅。

(二)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具有连贯性

基本功训练是为中国古典舞稳扎基础的过程,在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之后,需要结合舞者的形体特征,将空间技能贯穿于韵律之中。这种基本功训练需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包括舞者的肌肉线条、身体力量以及对基础动作的掌握程度,通过空间技巧的运用,像跳跃、旋转等,将舞者的超高技能展现在舞台上。要先将舞蹈的精髓呈现,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来的,需要舞者具有坚持不懈的耐力,日复一日的去训练,去加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科学训练,人体的各项力量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将古典舞蹈的独特魅力抒发出来,这种连贯性的训练过程,也就是对基本功中“功”的训练。

(三)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具有艺术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其文化底蕴不言而喻,古典舞蹈基于民族舞蹈的基础上创造而来,自然艺术内涵不可缺少。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一方面需要让舞者掌握更多的、更加规范的舞蹈动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强对舞者的艺术培养。舞蹈学者应加强对文化课知识的掌握,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只有舞者自身具有了某些文化气质,才可以通过形体语言将情感表达出来,增加舞蹈的风采。目前,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中,文化课的比重日益增多,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舞蹈的艺术内涵,有效促进了古典舞蹈的传承和创新。

三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训练

(一) 古典舞教学的多元化示范方法

舞蹈学习不似文化课程学习,不仅需要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舞蹈动作的训练学习。在大多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示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和参照。一般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需要从三方面把握:首先,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进行示范演示。根据心理学观点,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在教学开始前进行舞蹈示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加。教师将在课前示范时,应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是否得当,舞蹈着装是否新颖,示范的舞步是否正确,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最美好的舞蹈示范给学生,才能最有效的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再进行示范。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方法应该有针对性,一方面,由于不同学员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难免会出现进程的差距,可以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员进行再指导。另一方面,舞蹈的重难点部分,在训练和记忆的过程中会出现停滞,教师应加强对重难点部分的再示范,确保舞蹈动作的规范性。最后,教学后的示范主要是针对学生对韵律的把握,当学生对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行初步记忆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其内涵进行领悟,将引导学生进入舞蹈的精神层次。

(二) 古典舞教学中对基本功的训练

对于任何一种舞蹈而言,基本功教学都是最基本的课程,中国古典舞蹈也不另外,基本功训练是古典舞教学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古典舞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善,对于基本功的训练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新颖的训练形式层出不穷。但是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式,训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大体一致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古典舞的技巧运用,静态站立时具有规范的体姿,进行舞动时要有优美的运行路线,同时能够运用空间技术将身体力量极致发挥。舞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功,才可以在声韵训练中有更好的突破。基本功教学最常见的训练,包含肢体部位的训练,特别是腰部和腹部,同时还有肢体感觉的训练,即注重对身形、身姿的训练。

(三)古典舞教学中对身韵的训练

加强对舞者的身韵训练,可以将古典舞蹈的神韵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中,运用身韵教学方式,有效强化了动律特征的训练,特别是提、冲、腆、靠、沉、含、移等几种要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舞蹈工作者不断研究和实践,目前身韵课的教材已在很多的舞蹈高校进行使用,舞蹈学员通过系统全面的训练,可以使用更多的舞蹈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对我国古典舞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古典舞的语言风格有力进一步发展。进行身韵训练时,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舞台,解除了舞台创作对舞者的限制,舞者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舞蹈创作中,呈现自己的舞蹈风格。

(四)古典舞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方式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传统的训练方式,运用多种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针对不同的舞蹈学员,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根据考试成绩判断学习成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导致古典舞蹈新作品诞生数量少之又少,从而影响了对舞蹈的传承和发扬。教师可以在基本功教学中,实施即兴训练模式,将训练方式推向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舞蹈学员的创新精神。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基本功教学,教师都应引导学员感受舞蹈的精髓,只有充分了解了舞蹈的“灵魂”,才能创作出好的古典舞蹈作品。

四 结语

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基本功教学问题也不断突出,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相对传统,教师缺少对古典舞精神层面的传递等。为了适应时展,古典舞教学方式应实现多元化训练,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充分激发舞蹈学员的创造能力,有效促进古典舞蹈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荀志丹.舞蹈训练学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4(18).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第8篇

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以其独特的东方特色、中国文化韵味的设计,兼具丝绸的时尚美感和古典神韵,深受现代大部分年轻婚庆群体的喜爱。论文从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概念入手,分析流行主因,简析现有产品的设计特点,并对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产品的色彩图案、选材工艺及系列与整体设计进行介绍。

关键词:

中式 古典 丝绸 婚庆家纺

中国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04-02

婚庆系列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式古典”风格。古典艺术风格配以中国传统丝绸材质可以使得整个婚庆家纺产品不仅散发出古典魅力,也以其独特的中式韵味,深得国内市场和消费者喜爱。本文从中式古典丝绸家纺概念与流行原因的分析入手,整理、总结和探讨了现有产品的图案题材、用色和工艺特点和规律,并进行了再设计和创作。

1 概念与流行主因

1.1 概念

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概念可以从“中式”、“古典”、“丝绸”和“婚庆家纺”四大关键词来解析。“中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固有模式、式样,其源泉是浓郁的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古典”是指由古代流传下来的在某一特定时期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东西,也指富有浓郁的古代特色。丝绸是指传统的由纯天然蚕丝织造或人造丝、合成纤维制织或交织而成的丝织品总称。“婚庆家纺”就是男女结婚时所用的床上用品系列、毛巾系列以及布艺系列家用纺织品。

简而言之,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即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设计文化中去获取艺术设计的灵感,并以此为家纺艺术设计的出发点,以婚庆为主题,并以丝绸材质与工艺织造而成的家用纺织品。

1.2 流行主因

目前我国婚庆的主流人群开始向90后倾斜,“追求个性”成为其时尚的标签,尽管这其中包含不少的哈韩族、朋克族、动漫族、网游族、街舞族等消费人群,但他们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这些年轻人_般都受过高等教育,看重精神享受以及自我存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也开始追求传统文化价值及人文价值。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以其独特的东方特色、中国文化韵味的设计,兼具时尚美感和古典神韵,表现出了西式家纺所不能达到的审美艺术效果,在现代设计中渗透出浓郁的古典气息,具备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深受现代很大部分年轻婚庆群体的喜爱。

另―方面,在当前“民族的、世界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一些中国素材已经成为国内外设计师作品的设计元素和灵感,“中国风”概念正在向纵深化发展,中国设计风格开始在国际家纺界发出统一的声音,并增添了中国家纺在国际家纺时尚领域的话语权。同时,从市场销售数据来看,家纺市场上盛行的“中国风”确实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 设计特点分析

从现有产品中,简要总结和分析产品图案题材、用色和工艺等特点,为后续设计创作实践作铺垫。

2.1 图案题材特点

中式古典婚庆家纺设计在图案选材上,以吉祥纹样为主。中国古典吉祥图案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在明清达到鼎盛。他们向人们传达了婚姻、功名、平安和丰收等含义,题材广泛。花草树石、飞禽走兽和蜂鸟鱼虫均可入画,本文以常见的缠枝纹等植物类纹样为例作解析。

缠枝纹又名“万寿藤”,是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历史上每个时期的缠枝纹都各有特色,唐代丰满肥硕、卷曲流畅,宋代纤巧灵动,元代壮硕凝重,明清则精致富丽。目前市场上的缠枝纹家纺,纹样上能体现其盘曲错节、丰富饱满而又连续不断地构成样式能够把各种吉祥寓意的花朵结合在缠枝纹里,是吉祥文化的可视化载体,同时也符合人们“祈福”的心理需求。

2.2 用色特点

中国传统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颇深,其中红色作为正色之一,多为上等社会所用,寓意高贵。如传统婚礼中的“红官,绿娘子”寓意太阳的红色和地载草木稼禾的绿色相结合的思想。

同时,从纯度上看,高纯度的红色视觉冲击力强,效果鲜亮,极具吸引力,显得比较华丽。因此在中国传统中,一套红色床品几乎是结婚必备品。现代婚庆中仍大量使用红色,无论是着装,喜帖,陈设,空间装饰等等都是以红为基调,被称为“红色婚礼”。红色的床品代表着热烈、激情,然而张扬的红色,能很好地体现新人心里快乐、激动的火苗,仿佛一触即发,非常适合充满激情且开朗的新人。

2.3 工艺特点

从工艺方面看,婚庆家纺产品在织造的基础上,融入了绣、印、补、镶、拼、烂花、绗缝等多种工艺。市场上的床品为单色大提花织造的比较多,同时也利用传统的玫瑰花创意造型,极富特色,工艺上做到精致,整体上体现轻松保暖,柔和贴身、吸湿性、透气性甚佳。在此基础上,有些床品还采用双层的饰边、镂空的装饰、晶莹的烫钻等都极富创意地衬托着产品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3 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设计实践

中式古典民族传统文化、民情民俗和优良的丝绸材质性能为家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那么如何将它们更好地表现在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之中,是值得我们探索研究和设计实践的。

3.1 色彩和图案设计

近年来,婚庆家纺中尽管红色和吉祥图案仍然是主打色和主要题材,但在此基础上可以融入更多的时代气息。

首先在色彩上,―方面在保持原有明亮和高纯度基础上,采用酒红、玫红和粉红等邻近色,同样可以为产品带来喜庆的气氛,并可使产品带来无尽的变幻(见图1)。另一方面,在色彩上可以融入流行色。当红色作为婚庆色长期存在的同时,消费者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和对其补色需求的心理,此时流行色会根据消费者心理和视觉生理规律而产生。与此同时,通过融入流行色可以对市场起到导向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如图2选用流行色中的灰白色系来点缀红色。灰白色系是一种永恒的经典色系,不仅可以打造出许多简单式样,也可更好地诠释轻盈飘逸的丝绸材质和雍容华贵的产品特性,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同样,在图案纹样设计上可以在继承传统吉祥图案独特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的同时,结合市场流行趋势,依据家用纺织品设计原则,对其进行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传统吉祥图案除了植物类并蒂花、交欢草、连理枝和蝶恋花等寓意夫妇相爱和幸福美满外,还有动物类成双成对出现的双鱼、龙凤和鸳鸯等题材来表现民众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执着追求,这些素材往往通过穿插组合的形式形成饱满和华丽之风格。在此基础上,可将这些吉祥图案“古为今用”,从这些深入人心的精神意蕴和理念中去寻找设计灵感;或者“洋为中用”,像西方后现代主义那样将新旧吉祥图案形式融合,兼容并蓄,强调多元和多变,在注重民族风格的同时,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意象设计等;当然也可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将这些在人们心中约定俗称的,对称、程序化和有规则的吉祥图案采用错位、重组、残缺和正负交替等反常规的现代艺术手法来表现。如图3所示,将西方爱情象征的玫瑰花造型融入传统缠枝花纹样,充分展示和体现了民族性和国际特色,也增强了形式作用于心理的舒适和和谐感。

3.2 选材与工艺设计

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其选材固然是丝绸,这包括天然蚕丝、人造丝和合成纤维长丝等。天然蚕丝织物轻薄、柔软、滑爽、色彩艳丽、富有光泽和高贵典雅,但也容易起皱、强度较低。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改善,比如将天然蚕丝和人造丝或者合成纤维通过交织的方法在保持温润手感和真丝绸光泽效果的同时,提高织物的塑性形和功能性,弥补或者减少原有产品的缺陷。也可以采用近年来开发出的蓬松生丝、膨体弹力真丝等新型改性纤维来提高织物的抗皱性;或者运用气蒸原理,通过后整理的方式使得天然蚕丝织物不仅有放缩抗皱效果,还能保持其保健的功能。

在工艺方面,对于印花类(见图4)织物以质地轻薄的平纹为主,而对于提花类以织锦缎为主。织锦缎织物地部采用八枚经面缎纹,纹部甲纬纹、地兼顾,乙丙两纬专用来起花。如图5织物地部光亮,色彩典雅高贵,非常适合于婚庆类家纺产品。除此之外,从传统的织、绣、印、补、镶、拼、烂花、绗缝等单―工艺,到如今的工艺之间相互组合,使得婚庆家纺产品设计更趋于多样化,有更高、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和发展。如图6所示,该设计运用了织、印和拼等多种工艺方法,展现出吉庆而时尚的产品气息。

3.3 系列化设计和整体设计

在考虑中式古典丝绸婚庆家纺产品的色彩和图案设计、选材与工艺设计外,还得解决产品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产品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协调性,这就是系列化设计和整体设计。

系列化设计是指产品的艺术风格一致,具有一定联系的归类设计。它常以某一花型为基本型,设计组合成一系列风格艺术的产品。以图7为例,其最大的特点是床单、被套、枕头、抱枕,甚至桌布都由同一花型演变而来。每一件产品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表现出统一而又有变化的整体感,因此具有一种群体感染力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设计是一个由多因素相互制约的,且又相互关联和促进的系统工程。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和复杂,各产品之间、产品和环境之间总可以根据艺术风格、特性、功能和用途等方面找到相互间的共同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家用纺织品设计时还要考虑产品和空间环境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如图8所示,卧室内的窗帘、床单、被罩和枕头,尽管面积各异,装饰部位不同,但它们都同处一室,占有一定的空间和面积,共同起着营造气氛的作用。因此在这系列婚庆家纺产品设计时不仅要适合新婚主人的审美需要,也需要和桌椅、床具等硬件分各个硬件综合配套,相互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