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思政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79-01

引言

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课应摒弃假大空的发展模式,善于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以更加丰富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儒家文化蕴涵的深厚人文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既为思政教育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机遇,也为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

1.儒家文化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新时期是我国全民实践“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时期,学校作为社会建设所需各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是顺应新时期课改要求,加大教改力度的重要举措[1]。“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丰富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为丰富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注入新鲜元素,为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支撑点,全面提高思政教育课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儒家文化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

2.1运用儒家文化奠定学校思政教育背景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有效丰富,很多居民开始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帮助,这正是“兼济天下”儒家思想的现实体现[2]。只要教师善于留意,就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大量的儒家文化教育典例,以此丰富学校思政教育背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事迹加工成思政教育的PPT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运用儒家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背景。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科学选取儒家文化经典,使其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共鸣,培养出言行合一、德才兼备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的新型人才。

2.2运用儒家文化丰富学校思政教育内容

儒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的“自省”、“仁爱”、“修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内容,对于丰富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可以根据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新方向融入儒家文化经典,专门增设儒家文化的教育板块,或者将其融入到其他板块的教学内容中,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此外,围绕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些焦点问题和学生成才的主题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思政教育讲座,将学生纳入到思政教育的学习体系中[3]。

2.3运用儒家文化创新学校思政教育模式

儒家文化从其诞生以来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这些都是开展学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从儒家文化的传承的各种载体,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等,让学生在这些真实和立体的儒家文化载体面前去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虚怀若谷的民族情怀,利用这种丰富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新时期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紧跟时展趋势,构建思政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创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效思政教育模式。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遴选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组成专门的网络教育团队,整合和各类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以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如“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仁义礼智信”等为主题制作思政教育的短片、视频等,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有效丰富学校思政教育的模式。

3.結语

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依然能够放射出璀璨光芒。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正是新时期学生欠缺的重要思想品质,提炼儒家文化的优秀内涵,完善新时期思政教育体系,既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思政教育网络,也有利于思政教育的纵深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3):113-114. 

[2]姜益琳, 何淑娟.儒家德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路径及实效性展望[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5(1):28-30.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韩国;医药企业文化;途径;评析

韩国医药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药企的年生产能力已超过世界的30%。在传统的韩医领域,韩国药企占据了这30%份额的多数。而在尖端的生物医药领域,韩国医药企业正在以生物仿制药代工为途径,大力增强产能,成为世界生物医药的翘楚,其中赛尔群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单抗生产商。韩国医药企业的成功,一方面是追求创新的结果,但是另外一个原因,仍然是儒家文化赋予的正能量。本文主要总结儒家文化对韩国医药企业的影响,从而希望对中国的医药发展有所借鉴。

一、影响的施动主体

儒家文化对韩国医药企业的影响构成了结构关系,其中儒家文化是施动者,而韩国医药企业则是“受动者”。在这组结构关系中,儒家文化是一个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影响的全方位覆盖体,而韩国医药企业则是其中的小受体。

(一)医药企业文化的概念

韩医为主的处方药2008年以来一直占韩国整个药品市场的84%,处方药市场规模近6年年增长率都在12%以上。2008年,韩国药品市场价值为99亿美元,到2013年韩国药品市场价值达到151亿美元。较为知名的韩国药企主要有Dong-A、Dong-wha、Green GrossKorea、YounyJin、YuhanCorp,韩国LG生命科学有限公司、保宁制药株式会社、希杰有限公司、大熊制药株式会社、钟根堂、韩林制药株式会社、韩美药品株式会社等等。韩国的药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指全体医药员工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药企的文化具有企业文化的普遍特征,集中体现为理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该复合体是药企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以自身的努力贯彻并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以文明精神和风格取胜的群体意识,并且表现为药企特有的人文风采和独特的社会风格模式。

(二)儒家文化的概念

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相述(继承)尧舜,(效法)文武”,崇尚“礼乐”、“仁政”,重视孝、忠等伦理道德教育。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孔子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悌”等一套思想体系。

二、影响的手段路径

儒家文化要对韩国药企发生影响,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和路径,否则谈不上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的手段路径:

1. 人才选拔的途径。在药企选拔人才的时候,多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被称为SSAT。在选拔的试题中,《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测试的高分区域,韩医典籍中注重医德的名句都常出现在考核中。人才选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它能够促使员工重视儒家的品德。

2. 教育职业培训的途径。韩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在内部设置了职业训练中心。位于韩国首尔的医院,韩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医院是隶属于三星集团的三星首尔医院,秉承着三星集团的创业理念事业报国、人材第一、合理追求。三星首尔医院对新员工培训期间是四周,在韩国国内的医药行业内是最长的。韩国的药企和医院不仅高度重视对员工进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儒家思想道德的教育。企业员工的培训资料中涉及大量的儒家道德伦理。例如儒家经典中的九思、九容就被长期作为员工的基本教养科目。

3. 高层领导身体力行带有示范的作用。在韩国的药企组织内部,其结构形式和三星等大公司的结构非常类似,都是权力高度集中,决策主导权严重倾向于高层领导,企业内部以权威性管理行为主要模式。由于韩国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加之韩医特殊的传统性,使得多数的韩国药企都将《论语》、《大学》、《礼记》等儒家经典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而这些药企的经营者都把自己的创业理念、创业之路与经营之路归结为践行儒家道德标准的结果。

4. 内部企业文化的运行具有道德生成的作用。韩国的药企内部家族共同体意识强烈,企业员工群体对企业的效忠程度高。同时企业内部的成员群体具有工作认真,任劳任怨的劳动意识。这些意识之间相互学习和模仿,构成了整个药企运行的文化范围。这种文化氛围对儒家文化的主导作用起到了生成、塑造的作用。

5. 社会的儒家文化影响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土壤。如果说企业是“小社会”,那么整个社会文化范围的“儒家化”则实现了企业之外对员工影响的“全覆盖”。韩国学者认为,“在韩国社会,儒教至今也仍然占据绝对的比重。儒教文化是纯韩国人式的思维方式、性格修养、行为规范的基准。即使在今天,儒教也仍然深深地扎根于韩国社会的基底”。

三、影响的效果评析

在西方社会学家那里,东亚社会缺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因而实现现代化转型乏力。然而韩国企业特别是药企的成功证明了儒家文化对于韩国药企的正面促进作用非常巨大。总的来说,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的正面促进作用是主要的,而负面影响则是次要的。

1. 儒家文化的正面影响。(1)政府主导的支持作用。世界经济史证实,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已经牢牢占据世界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的状况下,政府在企业的创始阶段的“扶着走一段”非常关键。儒教传统色彩浓厚的官僚集权政治制度能够发挥集中国家资源的效果。(2)儒家文化内省、诚信和教育的特征使得韩国药企高度重视生产中“人的因素”。员工作为劳动者,其精神状态和是否诚信勤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李敦球认为,“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家族集团主义、儒家文化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和谐与诚信、儒家文化提倡个人道德修养的自律精神”等方面是儒学思想对韩国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的表现。朴昌根还将重视教育归纳“尚文主义价值观”的概念。(3)均富观念对企业员工的动力机制有促进作用。在企业积累原始资本的初期阶段,作为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均富观念起着阻碍作用。但是如果企业一旦已经形成了优势,那么均富观念“在官僚威权体系体制下却可以由妨碍现代化的因素变为有益于现代化的因素”。(4)儒家道德能缓冲资本主义逐利的负面作用。无论是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是社会转型,都容易导致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想颜废、物欲主义泛滥等众多难缠的“社会病”,儒家文化对于医治这些社会弊病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儒教的道德伦理是可以有效地拯救被科学主义的膨胀所‘工具化’”。除了以上这些要素外,儒家文化中的家族主义、家长制都在药企的不同发展阶段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韩国成为二战后首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并成功孕育出了全球排名考前的电子、生物制药企业,与儒家文化的正面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韩国曾经以惊人的高速度发展和迅速崛起,当然有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战略,然而,弘扬传统儒家文化始终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儒家文化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要素。

2. 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韩国药企注重儒家文化传统、注重家族管理与人脉关系、多渠道学习、强调共同体和集团主义、教育领先、“人才第一”,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一些负面影响。(1)家族管理使得员工有强烈的剥夺感。由于韩国药企注重家族管理,使得员工们有一种为某个家族服务的不适感。特别是随着民主制度的推行,家长制和家族管理越来越与民主观念发生抵牾。集团主义则无法凸显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更是与世界主流的企业文化发生矛盾与心理冲突。(2)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取向价值观和保守倾向;强调人治,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道德至上主义,束缚个性发展;宣扬贵义贱利,对发展经济有一定阻碍作用;文化观念带有模糊性、粗糙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操作的不规范和动作的不标准;过于注重传统定义下的智慧,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空灵和玄虚;重视礼教、等级、身份,对企业创新不利”。在企业内部权力的顺从下以及各式各样培训、规训、训诫、教育、疲于人际关系,使得员工们自由权极为缩减。2006年2月,韩国媒体报道在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中,韩国已经连续12年登上自杀率第1名的位置,其中忧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是导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3)儒家文化自身的内部冲突。儒家文化注重家庭的价值,因而尽管企业塑造成“仿家庭”,但毕竟不是真实的家庭。据2016年1月23日《参考消息》报道,从朝鲜叛逃到韩国的医生经常无法在韩国医疗行业找到工作。难关之一是,在韩国作雇员做到俯首帖耳很不容易,相对社会的自由,他们更思念故乡和家庭。据统计,每年死亡的“脱北者”当中有15%是自杀,这相当于韩国自杀死亡率的三倍多。

四、影响的经验与启示

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发展的优势和弊端给中国的中医药发展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1. 后起国家的政府启动优势。中国也是一个世界医药市场后发国家。中医药要抢占世界医药市场,首先在企业的初始阶段加以扶持。但是该扶持不宜伴随始终。在企业成长壮大后,要由政府主导改为政策性调控。

2. 企业内部的文化强调奉献、团结、诚信是药企保持的诀窍,但同时要对西方企业尊重创新的文化兼收并蓄。将儒家文化的追求稳定秩序和西方文化中的不断创新结合起来,挖掘儒家文化中“变则通吗,通则久”的思维为中国药企的壮大和发展服务。

3. 医药企业一方面要注重亲情化的管理,提高员工“以企为家”的感受,注重道德。但是另外一方面,儒家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提醒我们注意,员工作为劳动者拥有平等的状态有助于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单纯的服从型管理方式并不科学。

参考文献:

[1]董仁威.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2]洪一植.韩国民俗大观[M].高丽大学校民族文化研宄所出版,1990.

[3]李敦球.儒学思想对韩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J].当代韩国,1995(01).

[4]朴昌根.论韩国人的尚文主义价值观对韩国社会现代化的影响[J].韩国研究论丛,2002(09).

[5]尹保云.“均富”观念对中韩现代化的影响[C].韩国学论文集,1998(07).

[6]宋荣培.儒教伦理观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J].哲学,2000(62).

[7]刘志东.论儒家文化对韩国崛起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8]林坚.儒家思想对韩国社会及企业管理的渗透和影响[J].韩国研究,2010(09).

[9]外媒:朝鲜脱北者自杀率高受不了在韩当下层人[N].参考消息,2016-01-23.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校2016级护理专业两个大班的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大班人数均为150人,他们年龄相仿,专业相同,具有可比性。从2017年1月至12月,学校择优挑选两名本课题研究人员作为实验班儒家文化教育指导教师,负责进行护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和儒家文化教育活动。对照班护生没有配备相关指导教师,没有进行有组织的儒家文化教育活动。1.2教育实践过程。1.2.1编写《儒家经典语录读本》。在对实验班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活动之前,课题组编写了《儒家经典语录读本》,作为对护生实施儒家文化教育的教材。该读本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将儒家经典语录按主题进行编排,分为“仁爱篇”“礼仪篇”“立志篇”3章:“仁爱篇”重在介绍儒家的仁爱思想,旨在引导护生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分为“以人为本”和“仁者爱人”两部分内容;“礼仪篇”重在介绍儒家礼仪文化,旨在引导护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分为“修身为本”和“待人以礼”两部分内容;“立志篇”重在介绍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旨在引导护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分为“义以为上”和“内圣外王”两部分内容。在每章开篇部分,先用几段简短但充满力量的话语阐述主题,再用儒家经典具体表达。正文由原文、注释和解读三部分构成。原文普遍篇幅不长,多为简洁的语录,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注释主要选择重点和难点的字词、短句,用现代文进行翻译;解读是用现代文先把原文整体翻译,再拓展原文的意义,把儒家经典与护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护生用儒家文化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将来的护理工作。1.2.2开展必修课课堂教学。由于专科护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专业学习任务重,不具备开设传统文化专门课程的条件,因此,我们将儒家文化思想精华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和护士人文修养这两门必修课中,在实验班开展课堂教学。思修课是护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这一点上与儒家文化完善人格修养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在该课程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及规范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基本法制教育4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中都融入了儒家文化教育。例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儒家文化主张人生在世应该有所作为,这正是对思修课“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育内容的具体解读。护士人文修养是护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人际关系学等内容应用于护理学科的一门课程。我们在该课程的护士伦理道德修养、护士职业礼仪修养、护士人际关系修养3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儒家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伦理道德修养”中的“护士职业道德”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融入了对儒家仁爱思想的讲解。儒家强调仁爱之心是人之异于其他动物根本的规定性,人应懂得自爱,应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这种仁爱之心正是护士对患者履行四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思想基础。儒家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完善护生的人格修养,而良好的人格修养不是灌输的,要通过引导、启发帮助护生主动构建。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借鉴了儒家教育理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情境启发、讨论启发等手段调动护生学习儒家文化的积极性。譬如,在学习儒家“修身”论中“自省”这一修身方法时,教师不仅向护生介绍相关知识,还引用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等儒家名言,讲述了“周处自新”(《世说新语》)等儒家经典故事,借助名言、典故创设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主题,让护生感同身受、受到启发。在学习儒家义利观时,教师先组织护生讨论“你为什么选择护理专业?”引导护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引入儒家义利观来分析这一问题,让护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认识,在讨论探索中寻找答案。1.2.3组织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在实验班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我们将一年的教育实验期分为3个阶段,每4个月为一个阶段,每一阶段设立一个儒家文化活动主题:第一阶段以“仁爱”为主题,第二阶段以“礼仪”为主题,第三阶段以“立志”为主题。每一阶段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活动主要借助班会和黑板报开展。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围绕相应主题,结合护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轮流组织经典书籍推荐、影视剧展播、演讲赛、小品排演等活动,并通过每周的黑板报对本周活动进行宣传与总结。其次,推动实验班参加校级文化活动。我校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有利于加强护生对儒家文化学习的活动,要求实验班150名护生全部参加。例如,通过参加《弟子规》诵读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促进护生对儒家经典的诵读;通过参加“思辨青春,感悟人生”辩论赛、刘大飞等优秀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帮助护生加深对“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理解。1.2.4推进社会实践。儒家强调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开始。我们组织实验班护生开展了“百善孝为先”活动。我们要求护生利用寒假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在家庭之中、亲人之间践行儒家孝道精神。比如,与父亲进行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帮母亲打扫一次卫生、给父母做一顿饭……之后,再将自己的孝心孝行写成心得体会、拍摄成照片拿到班级中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护生予以表彰。儒家倡导人生在世不能只顾追逐个人私利,应该树立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我们组织实验班护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实践。比如,无偿献血活动、送健康送文化下乡活动、关爱残疾儿童活动、照顾孤寡老人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护生提高了自身的服务意识,也坚定了学好专业、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1.3评价。1.3.1评价指标。在借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3]基础上,本课题组结合本校护生的实际设计编制了《专科护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将护生人文素质分为6个一级维度,即道德素质维度、文化素质维度、审美素质维度、法律素质维度、科学素质维度、环保素质维度,每个一级维度分为意识、常识、行为3个层次,形成18个二级维度。在18个二级维度层级下,设计相应的观测点,根据不同的观测点设计相应的问题,共计60个问题。1.3.2评价标准。实验班和对照班护生分别于2017年1月、12月接受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前测、后测各一次,每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问卷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误题,针对每一个题项,答对得1分,答错得-1分,不答得0分;另一类是趋势题,对于每一个题项,选择计1分,不选择计0分。每份问卷均统一编号,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入计算机,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对两组资料进行了实验前及实验后的t检验。

2结果

2.1两班护生儒家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前后人文素质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前两班护生人文素质调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班各维度得分较实验前均有提高,且都高于对照班实验后各维度得分,除法律素质外,其余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日常表现上,经过一年的儒家文化教育后,实验班护生在道德修养、礼仪礼貌、专业学习热情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班。实验班护生与同学、教师、家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专业课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护生越来越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护生越来越多,护生的专业学习成绩也有提升。2.2儒家文化教育推广效果。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们将儒家文化教育模式在护理系其他班级推广运用。在推广的一年时间里,我校护理系在提升护生人文素质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护理系“守护夕阳,天使有爱”敬老项目被共青团益阳市委评为优秀工作项目,护理系“天使之翼,康复我帮你”助残项目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护理系选送的经典诵读作品《诗经里的家国情》在益阳市2019年新春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护理系学生刘婉玲获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读书心得优秀奖及“阅读推广大使”称号,护理系学生何春梅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护理系学生徐静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第4篇

日新变化思维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它把整个宇宙、人类社会看成是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永不停息的一种存在状态。例如,《易传》把变化视为事物发展之新的状态,或变易为新的事物。事物的生成与发展,均是变化的结果。《易传》记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由于天地的变化才得以生成万物,变化即生成,生成是变化的结果。此外,“变化者……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4]。表明了变化的根本要义是反复与创新。《易传》创下了“先化后变”的思维,《中庸》则提出了“先变后化”的思维。《中庸》记载:“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说明了事物从小到大,从微至著,从内及外,逐渐由不明显到显著的变化过程。纵观儒学从先秦萌芽到两汉形成再到宋明鼎盛的历程,它是一个后儒在前儒的基础上不断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日新变化思维的烙印。例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加以丰富和完善,将“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又如,荀子的思想体系源于儒家,又吸取了各家的思想。再如,儒学到了宋明时期,把佛教的心性说和道家的天地万物生长说批判地吸收进来,形成了新儒学,即理学。这些都是儒家日新变化思维方式在学说或者文化发展上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批判地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展需要高度凝炼而成的价值体系,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以及合理“化”之的思维特点。同时,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由于时代是不断推进的、实践是不断变化的,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变化需要变革,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定型,还需要不断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进基于时代、源于实践、生于变革,从中便可窥探出儒家文化的日新变化的思维方式。

二、儒家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家文化必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滋养。

(一)国家价值目标

就国家价值目标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是对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层面的发展目标所作的价值要求。儒家虽未就这四个层面作出过如此明确清晰的概念提法,但其思想主张与现代价值主张并不乏相通之处。例如,孟子强调国家制度要保证人民基本的生产资料,指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5]在政治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6]实行德政的目的就是解决和改善百姓生活。同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的烙印,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是“富强”、“民主”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是古代“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国自古是一个文明古国,今天所倡导的“文明”在儒家文化中体现在其所极力倡导的由“礼”至“德”的社会道德要求中。儒家文化崇尚“和合”,“和”是中华文化的特色。《礼记•中庸》记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体现了尚中贵和的中庸之道。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都表明了贵“和”的基本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在国家交往中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因此,这是对中华民族“尚中贵和”精神的高度延伸与升华。

(二)社会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的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儒家文化的社会价值观中借鉴很多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这里所体现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与儒家所强调的“义”是相通的。儒家强调以义制利、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的“正义”的道德界限。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即是说,在生命与正义发生矛盾时要“舍生取义”。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适应社会,在社会规范中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心性自由状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性平等;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重礼制,强调以“礼”至“德”。同时,儒家的代表人荀子对“礼制”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提出“隆礼重法”思想。这些思想资源,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能批判地汲取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一层面的价值观虽然看似是西方的概念,但其具体的思想内涵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却不乏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子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实现了外来价值概念与本民族思想文化特色创造性的融合。

(三)个人价值准则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因此,它关于个人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思想资源自然十分丰富。“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民的人生理想,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造就了大量的爱国英雄豪杰。同时,儒家“尚公”的集体主义意识也为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伦理道德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的内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发生变化,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紧密融合。“敬业”一词最早出自《礼记•学记篇》中的“敬业乐群”,这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观念,意指安于职守,联合益友,共同奋斗,这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尽职意识有相通之处。儒家十分重视“诚信”道德,孔子“主忠信”,大力倡导在为人处世、交友、办事、从政等各方面都要守信。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6]强调了“信”的极端重要性。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9]指出了实现“诚信”的关键在于“明善”。时展了,社会背景变化了,对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自然也要实事求是地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我们党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抽离出其合理成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高度凝炼而成的。

三、儒家文化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传播方法支撑

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除了其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为统治阶级所需要以外,也离不开其独特的教育、传播方法的支撑。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进步,其传播方式已相当完善。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及传播方法的同时,要充分借鉴儒家文化中一些有益的传播方法,为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传播方法支撑,做到把传统与现代传播方法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

(一)注重价值观的生活化、具体化

例如,孔子讲“仁”,只告诉人们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克己复礼”等等,告诉人们在做人做事时怎么做才符合“仁”的要求。作为儒家的终极价值追求,“仁”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但却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践行。儒家文化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一定的启迪。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在于理论层面的宣传和弘扬,抽象的理念尚未渗透到人们具体的生活中。因此,传播主体应该把重点倾向于将十二条价值理念恰当地融入民众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工作当中,告诉人们在做人做事时如何为之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这样才能达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践行。

(二)全方位教育、多层次影响

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方式十分丰富,体系十分完善,是一个包括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到社会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封建社会在小孩的启蒙阶段就把儒家文化通过儿歌、故事等方式灌输给孩子,在家庭中通过家训的形式规范家庭成员。另外,封建社会将儒家经典定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指定考试科目,学子想要应试成功就要学习、掌握儒家经典。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学子们把儒家文化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播给平民,使儒家文化通俗化、大众化。营造社会文化氛围也是儒家极为重视的一种文化影响方式,它将其所倡导的内容通过小说、戏曲、说书等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儒家文化无处不在。传统儒家文化的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多层次的影响模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能借鉴之处。正如所说:“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启蒙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播手段及活动载体的优势,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

(三)树立榜样,发挥示范作用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 家族企业 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在行为方式上,主张推己及人、由亲及疏、齐家治国,顺乎伦理贴近人情;在生活态度上,主张顺天因时,积极人世;在处事准则上,强调和谐,追求中庸,“过犹不及”。这些特质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可以作为行动的指南。

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家族企业仍然对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家族企业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不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家族企业都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中国来说,许多以家族企业形式存在的中国私营企业(包括海外华人企业)构成了除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之外的经济实体。

一、儒家文化与家族企业的联系

儒家思想作为一个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态度、行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却牢牢地扎根我们的思想中,与我们的灵与肉结为一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家不断地从儒家思想中得到启发,成功创办企业的同时,也培育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对于现代中国企业的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族企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血亲和姻亲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别是血缘关系,还具有无法选择性和不可替代性。家族成员之间长期互动,彼此了解和特有的关注和宽容,使其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较之外来人而言要强烈的多。家族文化价值观使家族成员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构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是一条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强调每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但也不乏会出现了一些过分贪婪、自私,对社会以及企业漠不关心的心理和行为。儒家文化的群体意识和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处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强调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强调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相融合,这也正是东方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利用儒家文化发展家族企业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如今,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的家族式企业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家长式;2.关系;3.不安全感。

民营企业家对待自己的企业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采用家长式的做法,这也正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方面,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避风险。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民营企业家带着一种不安全感,将企业发展壮大。但是这种家族式的企业不可能会发展的很大。因为它本身具有局限性。由于企业家不相信自己关系以外的人,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接受新观念,先进文化。

安利,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家族企业能够一直保持如此一个好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所有人都把自己当成这个公司的一份子,对待这个公司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这就是与我国一些家族企业相比,能发展的久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在家族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者都是在这个企业中长大,都是随着公司一同成长,而且也非常关注公司的发展。可能在一些具体的公司运营方面,家族的每个成员都会有分歧,但最终的目标一致,都希望公司更好。

家族企业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管理者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时,着眼可以更加长远。任何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家族企业中的每个人必须相信未来,着眼长远,要非常有耐心。很多上市公司把眼光盯在各种财务报表上,报表要非常漂亮,而家族企业则可以踏踏实实做一家好公司。家族企业更容易着眼长远来制订企业发展的战略,尽管这个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短期收益并不好。

很多人觉得,在家族企业里,所有的董事会成员都是家族的成员,这是一个挺好笑的局面。但实际上,我觉得,所有的家族成员都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促使我更好地管理这家公司。我觉得在家族企业治理的同时,保持一个融洽的家庭关系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对公司的业务都非常关注,他们也把自己的心血注入到了这家公司之中。

我们所有的家族成员都非常喜爱这家公司,也都非常认可公司的价值观,非常关注公司的发展。这同公司的两位创办者有关,他们就是把我们在这样一个氛围内带大的。我父亲经常对我说,拥有一个企业并不是拥有一种权利,更多的是承担了一种义务——管理好家族企业的义务。

历朝历代,聪明的统治者都会把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基本思想。儒家的精髓是叫人怎么做人和怎么治人。想必治人、治家、治企业、治国应该都在可以遵循儒家的精神。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抛弃了这种精神,你的企业就不会成为一个有灵魂有作为企业。儒家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应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套用过去一个词来形容儒家学说和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就叫“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如此,美国如此,全球人都如此。因为,那是做人的基本底数,是根本。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就要以宽阔的胸怀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使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得以发扬光大,并且走向世界,为当代世界科学文化和管理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当今经济科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必然会在世界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康宁,张芳玲.中国企业500强[N]新华网,2006

[2]李剑.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智慧价值[J]传统文化,2009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第6篇

一、儒家文化和护理文化的关系概述

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会受到护理文化的深切影响,并能够从他们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护理文化可以让护理人员产生无形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护理人员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从这一层面来看,护理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具有“仁爱”“博爱”和“关怀”的精髓,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传承儒家文化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规范护理行为,还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力,更有助于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培养其人文素养,树立以“仁爱”为中心的职业信仰[3]。

二、优质护理服务是传承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

1.积极开展“专精”的护理工作

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内涵就是要对患者给予仁爱精神和诚信行为的无私关怀[4]。以老年患者的护理为例,由于年龄较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心理承受力较差,受到疾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担心增加子女的负担,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家人和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从我院住院患者的陪护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由配偶照顾。但是配偶自身的年龄也较大,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第二种,由子女照顾。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夫妻双方要承担4个老人的赡养,同时还要抚育子女,生活压力较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亲自照顾老年患者。第三种,由护工照顾。但是从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护工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法保证护理质量。因此,老年患者身边出现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尊老敬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行为端庄,和患者交流时尽量面带微笑,对其用药、饮食、运动和心理等进行全方位护理,从细节中彻底贯彻优质护理的服务理念。

2.贯彻落实中西医结合中的无痛护理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医护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著名的医药学家都认为“医是一种仁术”[5]。由此可见,中医护理和儒家文化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当儒家文化在现代护理理念中进行传承时,可以充分发挥品管圈的作用,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管理。护理人员可以采用专用的疼痛量表对其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对其疼痛级别进行准确划分,在医护合作的基础上,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同时充分发挥中医的护理技术,例如按摩穴位、针灸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从而改善患者因为疼痛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不良和其他功能障碍,尽量让患者处于一种没有疼痛的舒适状态中,这样不仅可以维护患者的个人尊严,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3.充分发扬“仁爱”精神,提高沟通效果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和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展现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患者和护理人员这两个群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导致其在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因此而导致医疗纠纷,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沟通,或沟通无效。“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内涵就是要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者爱人”[6]。在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明确了提出了如下要求:护理人员在和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首先,合理利用现代护理理论中的沟通技巧;其次,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爱”这一思想核心,让患者真切感受到温暖亲切的护理服务,促进疾病的康复,改善预后效果。儒家文化在优质护理服务的传承中,要求怀抱一颗充满仁爱的心来关怀和照顾患者,并主动进行换位思考,感受患者的痛苦和内心的需求,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儒家文化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传承

1.大力倡导并树立“和谐”意识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中,“和谐”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而“人和”则是儒家文化整体管理思想中的主要战略之一。由此可知,儒家文化的管理突出的是“以和为贵”以及“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儒家文化中,“和谐”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相互团结,进行团队合作。具体到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护士长就是最基层的护理管理者,除了要做好自己病区之内的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独立解决问题,对病区进行科学管理之外,还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关心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值班表,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每一个护理人员在这个集体中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树立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共同做好病区的护理质量管理。

2.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强调人的价值也是儒家思想主要特征之一。儒家认为,尊重贤能,善于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可以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护理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需要护士长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规范管理,和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体现比较民主的人文管理。综合来说,就是指护理管理者既要有仁爱之心,又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要转变理念,变集权式管理为参与式管理,既能引导护士自觉形成尊老爱老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也有助于在护理团队中树立威信[7]。

3.做到以“礼”服人

儒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孟子认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护士长在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特点,学会欣赏他们,让他们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同时,秉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思想,包容护理人员的过错,宽容带人。另外,对于年轻护士,努力为其创造更多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提高,快速成长起来。儒家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我们虽然不鼓励这种思想,但是可以结合当前的实际对其加以创新,促进护理人员为人之道的养成和提高,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我们可以组织专业和人文知识的讲座,鼓励大家自学,扬长避短,为护士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与同行交流,接受医疗与护理前沿的信息,不断拓宽视野,全面促进科室形成学习型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效率。

四、小结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第7篇

电影最初是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中国,在其传入中国之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给养。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与照相技师刘仲伦一起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部电影便是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由此可见,电影在中国最初的发展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百年的中国电影发展长河里,传统文化或显性或隐性地萦绕在电影的发展当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随着华语电影逐渐走向世界电影的舞台,要真正了解与把握华语电影的文化精神内涵,就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成长的灌溉。

《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的民族品性构成》这本书对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影响这一问题作了最全面与深刻的解读。作者尹晓丽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对中国文化对电影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剖析,并从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双重困境以及跨文化语境里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民族性建构的意义与途径。

全书一共分为绪论、上中下三编和结语五个部分,从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电影的密切联系出发,纵向历史性地描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影对于儒家观念的接受情况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拓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可能途径。在绪论部分,作者对书中涉及的主要概念、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论述思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概括,并对此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说明,阐述了该论题研究的社会文化价值所在。wWW.133229.CoM上编侧重从儒家传统的道德教化理念对中国电影文化形态的影响,从道德理想主义、入世批判精神、儒家的文艺观以及理想人格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对中国电影主题、风格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响;中编主要从家庭伦理观的角度分析儒家的伦理道德与乡土意识的中国电影的影响。具体分为五个章节阐述了以下内容:“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与中国电影家庭的文化形态,电影中的父子关系的儒学意蕴,意识形态话语与伦理法则的冲突与共鸣以及儒家的乡土观念与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建构。下编针对儒家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对中国电影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反思进行论述,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重构中国电影中的儒家传统资源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全书以浸于儒家文化百年的中国电影的主题思想为主,结合具体的电影作品,详细讨论分析了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联系,考察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儒家文化的内在融合与外在表达,探索了电影这样一个现代艺术形式内在隐藏的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点与弊端。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法治理念;大学生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43-02

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形势令人担忧,犯罪数量逐年递增。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四川省南充市部分高校进行了调研,在该市大专院校较集中的顺庆区,根据顺庆区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至2011年,当地在校大学生犯罪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且近两年数量明显增大。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可知,在校大学生犯罪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盗窃类犯罪逐步扩散到了校园生活的各种层面,并呈现出愈加暴力化的趋势。大学生犯罪形势严峻与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种种缺陷密切相关,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形式过于僵化,未认识到造成大学生法治理念淡薄源头在于新形势下青少年法治理念和守法意识的难以树立,而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法律灌输,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针对性弱,效果差。特别是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而教育资源的投入与管理却不能跟进,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重灌输知识而轻塑造法治理念的矛盾进一步凸现。

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差异、学校教育的欠缺及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在价值观上极易产生消极、彷徨的倾向。因此,如何从思想根源上入手,健全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建立弹性完满的精神架构成为当代大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大学生教育工作者来讲,我们必须打破固有教育模式,将文化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法治教育和预防犯罪的工作中来。而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正是我们可以大加利用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对其进行灵活运用,让其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得到充分展现,将非常有益于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塑造,同时,对大学生法治意识与个人修养的提升同样意义重大。

一、儒家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儒家文化以人性论为根本,提倡仁爱,认为法律存在的前提正是对人性中“恶”的因素的合理制约。而法律本身也蕴含了仁义和公正的理念,其目标正是构建一种仁政、德治和礼治相辅相成的社会。儒家文化的最大特色也在于对“仁”的追求,而这种关于“仁”的价值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关爱与尊重他人,宽容看待社会各种矛盾和现象不谋而合。因此儒家文化对我们构建对法治理念的追求与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但受我国长期以来“重学历、轻素质”的教育定式和持续增大的就业压力影响,很多大学生只看重考试成绩和就业机会,往往忽视了自身法治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大学生在进入强者如林的大学校园后,由于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起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质疑,心理极易产生失落感,进一步发酵为不健康的嫉妒、报复等心理障碍,加之社会不良习气的诱导和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人生观发生偏离,价值观发生扭曲,进而做出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儒家文化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不端行为具有纠正作用,儒家文化在这一领域的重要作用非常值得现在的教育者借鉴与开拓。

信是儒家文化的另一核心要素,儒家提出人无信不立,提倡一诺千金,诚信待人。儒家倡导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摆脱小我的局限,崇尚自强不息。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经济的持续繁荣带来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但一些人抛弃诚信原则,从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对正站立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们必然带来思想冲击,对大学生来说,如何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洪流中正确树立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更显得十分重要。对此,儒家文化为我们开出了良方,儒家君子“言必信,行必果”的社会责任意识应成为大学生深化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从儒家文化中汲取精华,加强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协作意识,建设互助友爱的校园环境,进而全面建立守法护法的法治环境。

二、儒家文化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大学生犯罪

儒家认为,犯罪现象主要是因人的贪欲而起,贪欲意味着道德的丧失,从而削弱了人遵守法纪的自律能力。同时,道德也正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防线,道德意识的增强对人们遵纪守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如今中国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情、理、法的冲突成为一个阻碍,而儒家文化也对此给出了答案,儒家所倡导的“先教后刑”,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做教化工作能达到的目的,则不诉诸法律。儒家历来认为提升道德品质、培养自律能力是预防犯罪的关键。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道德教化在儒家预防犯罪理论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因此,利用儒家文化来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要重视借鉴道德教化对法治理念培育和预防犯罪的重要作用,切不可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机械地切割开来,作为互不干涉的两门课程来进行推进。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密切联系,有机结合,才能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许多大学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条文的教导,重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惩罚机制及程序规定,往往忽略了学生犯罪思想产生的根源,因此不能做到对症下药。对大学生道德情操、个人价值观的培养要么完全忽略,要么重视不够,导致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校园中泛滥,特别是个人主义思潮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突出,很多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奋斗、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过于强调竞争意识,甚至为达成目的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这类现象在当今校园中并不鲜见,并且为今后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埋下祸根。而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义利观可对社会不良风气诱发的过分重利等观念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抑制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善待他人、互相理解的精神风貌,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以及不正当竞争引起的违法犯罪事件。儒家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内涵及其对预防犯罪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道德教化首先能完善人格,因此能预防犯罪,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道德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有良好的自律能力,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去犯罪。总之,通过儒家文化来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预防犯罪、促进和谐。

三、儒家文化有利于改进大学法治教育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大学法治教育理念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迪,并且还要看到儒家文化对我们进行法治教育的具体方式与手段也有许多可供参考的价值。儒家文化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勾勒出了一个非常系统的蓝图,并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开展法治教育,先要学“礼”,在这里,我们可以转换为今天所讲的“学法”。儒家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只有通过学法,让大学生直接、具体掌握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定,同时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标准,用现代法律语言来表述就是要明白“罪”与“非罪”的界限。然后要约之以“礼”,在此可以转换为我们今天所讲的“守法”。在学“礼”之后还必须有一个由他人以礼对修己者加以约束的阶段。完成外在制度与行为规范的内化,自觉地循礼而行,此时“礼”就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规范,而是自我行为准则。随着礼由外向内的转化,从而实现自觉“护法”,法治的原则和精神也不再是个人遵守的规则,而成为全社会都要普遍遵守的自觉意识。

从纵向上厘清了法治教育的步骤,我们还要从横向上扩展法治教育的方式。我们在大学中开展法治教育,必须要认清阻碍大学生法治理念形成,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在许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中,被告人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作为衡量个人价值实现的尺度,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是诱发他们去犯罪的根源。为此,我们的法治教育必须与思想道德教育同步推进,用儒家传统道德理念来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荣辱得失,这样才能让他们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人生的发展才能不偏离正常轨道。正如儒家所讲,礼教能“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其中“绝恶于未萌”正是强调道德教化对犯罪防患于未然之功效。另外,在开展法治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让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调整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义利观,才能对预防犯罪产生积极的作用。

儒家文化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迪就是,道德和法是可结合的,也是应当结合的,法应该用道德予以补充,而法治的发展也需要道德来推动。大学生在充满竞争意识的当代社会关系中,既要认识到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展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也要冷静对待竞争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学会宽容待人,更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在与他人的相互合作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当大学生们都能把“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儒家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违法犯罪自然就离他们远去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