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学;影视;改编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96-02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工具的日益兴盛,影视采用文学名著作为编剧底本的趋势不断加强。故而影视改编也逐渐成为大众讨论的一个热点。

一、改编的基础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通俗意义上讲,便是把相应的文学著作这种文字艺术,通过转换而变成影视传媒这种画面艺术。改编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原著作为基础,二是具有独创性。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本身就是不同的传播工具,包括影视传媒这一领域,同样还有细分,比如电视剧及电影。不同的传播工具,首先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就会有不同。再加之改编要求具有独创性,必然造成原著与改编作品的“距离感”。这里的独创性是有相应的界定标准的。首先必须得保证是在原著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原著。其次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去考虑影视传媒这种特殊的传播工具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文学与影视本来是不同的载体,但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改编,就必然存在相似性,两者之间有共通点、连接点。首先是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具备情节特征和环境描写。其次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有共同的表现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些共通点把文学与影视连接到了一起,也是因为它们,使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的结缘成为可能。若换成其他文学体裁,比如诗歌、散文等等的改编就会显得困难重重了。对影视而言,故事性就更为重要。影视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无疑是赢得观众的不二法宝。所以,情节、故事成为了文学与影视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此外,文学作品与影视都注重人物的塑造。在小说中,称之为人物形象;在影视中则称为角色。都要求具备典型性格,能深入人心。总的来说,这些因素共同使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成为可能并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时代,一部影视作品要想被大众普遍认可,能够被冠以“影视文学”的殊荣,首先是要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影视手段制造出优良的视觉画面效果,其次在内容上,相应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要更加注重其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影视行业以文学作品的改编作为剧本的重要来源,也是增加其艺术性、思想性的一大契机。随着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愈发关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个领域。直观快捷的画面艺术有效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更多的导演、编剧也开始关注文学名著的改编,以期提高自身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因而二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成功改编的作品。但物极必反,过于白热化的现象必然会生发出很多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越演越烈,很多导演及编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首先对原著的选择过于草率,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尊重原著,不领会原著思想,肆意删改情节内容,甚至扭曲原著主题,引起业内人士的不满。

二、改编的特点

(一)扩充情节

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就得考虑小说情节的选取及扩充。首先是对次要人物的凸显。为了使故事充满枝蔓,更加丰富具体。编剧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地发掘小说中一切有可能发展成情节的线索,注意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赋予他们更多的情节故事,与主人翁增加情感纠葛,使得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其次,对情节的内容扩充还表现在对细节的特殊处理上。情节和细节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果说情节是骨干,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因此要对情节进行扩充,也就需要从细节上下手了。编剧们也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突出主线索故事的。

对于改编电视剧情节的处理,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便是使矛盾扩大化。增加必要的冲突和矛盾,能够使剧情更加抑扬顿挫,起伏有度,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编剧在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感情戏特别敏感。因为多角恋也会促成矛盾的扩大化,所以编剧们会从小说中找到一切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三者的诸多人物,然后加大感情纠葛,多些冲突碰撞,以期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二)剧情浪漫化

在商业气息浓厚、追求注意力经济的今天,为了保证收视率,众多改编小说的编剧导演们也不落俗套地开始走上偶像剧的道路,或多或少都呈现出“偶像剧”的影子。除此之外,改编影视剧增添的浪漫情怀,还体现在运用柔美明亮的灯光、华美的演员服饰、温馨的场景以及众多俊男靓女参演等等方面。总之,改编的影视在如今大众娱乐性需求的影响下,通常都呈现出浪漫化色彩鲜明的特点。

(三)性格温情化及脸谱化

电视剧本来就是一种供大众娱乐的工具,是茶余饭后休闲的“消费品”。人们普遍都有一个诉求,期望看到美的、善的、温暖的人和事。哪怕过程是艰辛的、困苦的、曲折的,最终都期望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影视主人翁性格的发展,除了大多被温情化外,还出现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在众多小说里,主人翁也多是存在性格缺陷的,但是改编为电视剧后,他们几乎都被美化甚至于神化了。总之,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后,为了迎合大众“宽恕”的审美诉求以及增加剧情看点,主人翁们的性格普遍都呈现出了温情化及脸谱化的特点。

(四)主题通俗化

文学作家们的悲剧意识往往会渗透到作品中,通过语言文字铿锵有力地表现出来。而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它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包容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思想及艺术表现力。但是这却让影视的编剧和导演们的改编有些无从下手。影视面对的是更注重娱乐性的大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大众的诉求,对白台词也要尽可能直白通俗一些,虽然有意贴合原著,但很多时候却是力不从心。纵观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诸多电视剧来看,几乎都存在着主题思想被削弱的现象。这也是众多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持否定态度的人所持的观点。考虑到不同的受众,文学作品都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性及思想性,而影视则普遍会更加理想化、通俗化些。再者,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本身的表达方式就不同,影视对主题思想的阐释过于简单化,甚至于低俗化也是或多或少必然存在、无法避免的。

三、改编的得失

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是以无法相融的两种艺术形态。特别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具备高艺术性、思想性及审美价值属性的艺术瑰宝,应该保持其“纯洁性”。而影视传媒更多的是以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存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后,没有了原著深刻的文化底蕴,无法传达出原著对于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变得通俗,甚至于媚俗。有些影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更多的是以痴男怨女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不尊重原著,对原著造成了“伤害”。而且由于影视的受众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形成了错误的诱导。另有一部分评论者则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文学的影视改编是利大于弊。如今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再加之当代人们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更多的人不再悠闲地手捧书卷而是选择看轻松快捷的影视,这已经是有目共睹、不可回避的事实。文学已呈现出“边缘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出路。通过影视的播出,更多的观众关注到原著,甚至会反过来仔细研读原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的。

文学的影视改编仍会是无法抵挡的一股潮流趋势。首先,对于文学作家们而言,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秉承文学的特点,精心写作,不应该为迎合影视而刻意讨好。如果作家们自身对文学已经信心不足,那么经典文学作品会越来越稀缺,在影视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文学“边缘化”现象只会越演越烈。应当立足于当下,守住本色。持有文学“优越感”的专家读者们,也应该理性地对待影视行业,发现影视行业的优势,考虑到影视传媒的特点,公正理性地来看待改编作品,而非一味声讨。应该从新的视角看待“改编”二字。其次,对于影视行业而言,编剧和导演在以原著为底本进行改编时,虽然可以体现“当代意识”,加以创新,但也要把握好“度”。一定要树立尊重原著的思想,使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改编过程中。改编之前对原著的选择就要慎重,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相对适宜的、较容易改编的作品对象,然后仔细研读原著,领会原著精神。同时在选角方面也要谨慎,综合多方因素,尽量做到贴合原著神韵。作为改编影视的演员,事先也应该研读原著甚至是研读一些对原著的评论性文章,借以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进行影视改编时,编剧、导演、演员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创新。同时,更不能以牺牲原著精神为代价去片面地追求商业化利益。

受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更多的评论者们成为原著的铁杆粉丝,对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一一比对,但凡有所偏差,就会引起不满。再加之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来传播信息的,由于语言文字的复杂性、抽象性以及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心目中“塑造”的主人翁都不尽相同,改编为影视后,想象中的人物幻化为实实在在的“演员”,这个时候往往造成心理落差,也就很难正确理性地看待改编剧作了。小说有一定的读者范围,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蕴含深意需要人们仔细揣摩的小说。更多的人看了小说无法体会其深意,会觉得索然无味。而电视剧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因此,改编时必须注意它的通俗性甚至于直白性,使之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

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守住本色,尊重对方,然后继续寻找二者的“双赢”渠道。在对待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一问题上,切记要摒弃偏见,树立好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判结果。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视文学 美学特征 艺术语言 文学审美

当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之后,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电子时代”。各类信息的迅速传播是这个时代的特点,电视则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例如为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么电子时代自然是“电视文学”大领的时代。所谓“电视文学”即是电视和文学的有机结合,通过特殊的屏幕造型手段,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形象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营造文学的氛围,给观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电视艺术作品。将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报告文学等,过渡或变换为影像、音乐、演员的表演、朗诵者的旁白、音响效果等为综合载体的电视文学节目。

电视文学,既使用电视语言,又使用艺术语言发掘和展示世界,因此,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观众的接受、创造、反应等参与性是电视文学美学的重要特征。电视文学作品在未被观众“看”之前,是不存在什么意义的,在观众观看、理解、参与之后,并加以再创造,电视文学的价值才得以实现。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雨》的导演孙周说:“在《今》剧的创作中我注重调动观众参与创作,使观众在审美体验中动脑子思索……”也就是说,在创作电视文学作品时,把观众放在第一位,尊重观众、懂得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并尽力满足,适应最广大的观众要求,才能使观众理解、接受我们的作品。

电视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运用审美的艺术的语言抒写人生,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因此,它具有社会审美特征。电视传播迅速,覆盖面大,为电视文学插上了翅膀,飞入千家万户,使其成为对观众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使它在反映现实生活上更具广泛而丰富的社会审美效能。

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的电视文学作品,不难看出,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视小品、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等,都充分发挥了电视文学的社会审美优势,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像《咱爸咱妈》、《中国式离婚》、《血色浪漫》,它们或提出现代人们关心的人生价值与道德伦理问题,或反映群众最关心的改革的反腐倡廉问题,切合了广大观众的审美意向,所以受到观众的认可。

电视文学的传述美学。电视文学既然隶属于电视的范畴,就要遵循电视的规则。电视是声画合一的,在审美心理上,是通过视与听两种感官途径,从而达到心理感受,在表达手段和艺术构成上,电视艺术的审美心理又独具个性。首先,给人以视知觉的冲击,电视艺术属视听艺术,而“视”是第一位,通过蒙太奇剪辑,以画面的变化,直观地表现事物的形态特征,这是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这种直观可视的视听结构成为电视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其次是声音的真实感。电视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语言、画面、解说、音乐、音响等诸多因素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觉。声音(解说、现场、音乐),可以延伸画面,使之更富有空间实感,扩大信息含量,渲染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使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既能看到优美的画面,又能听到与之相匹配的声音效果,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形成非同寻常的审美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广告艺术的美学特征与专供欣赏的纯文学艺术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功利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功利性是电视广告艺术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功利性,电视广告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就不成其为广告了;而脱离了艺术性,电视广告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功利性也就成了泡影。其次是真实性与假定性的相辅相成。真实性是对内容的要求,假定性是对形式的要求。真实性决定、制约着假定性,假定性必须为真实。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归根结底,是电视广告的真与美的关系。三是主题的限定性与形式简洁性的有机结合。电视广告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主题必须单纯、集中、突出,这决定其艺术形式必须简洁明快。简洁中求变化,明快中求新颖,以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综上所述,电视文学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较虽然属于崭新艺术品种,但就现在已有的规模来看,它已显现出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电视文学多取材于典范的文学作品,所以它既是普及文学作品的好形式,又是提高民族文学素质的好途径。观众在观看电视文学作品时,既获得真善美的艺术享受,又使人们的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得以升华。我们希望电视文学这朵屏幕之花在电视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更加奇异的光彩,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处理原则

1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价值

1.1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表现

翻译是译者基于原文的再创作。在对于英语文学展开翻译的时候,不能单纯进行单词翻译,否则作品将会失去原有的意义,甚至还会有表达不清的情况出现,影响读者的正常阅读。为此,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创作,确保其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陈思琦,2015)艺术性体现在内容层面。翻译艺术性还可以体现在内容之中,由于两个文化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其予以尊重,通过合理运用语言的方式,促使读者们更好地进行作品欣赏。艺术性在语言应用层面的体现。由于作者的写作风格存在差异,作品风格表现都十分独特。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作者本身的写作风格,以此为基础通过运用词汇进行翻译,从而将其艺术价值充分展现。

1.2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性特点

英语文学翻译艺术性具有很强的不可分裂的特点,要做到直译和意译的融合。所谓不可分裂,是译者要充分了解原著本身,明确写作思路。而直译和意译融合,是指在面对不同语句的时候,理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二者结合使用。

2英语文学翻译的语言处理原则

2.1忠实原则

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的时候,必须时刻遵循“信达雅”的基本原则,尤其是需要遵循忠实原文的基本原则。也就是遵循“信雅达”中的“信”原则。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对原文的描述予以充分准则,不能肆意歪曲,或者遗漏部分内容。对于英语文学翻译来说,这一原则属于基础性原则,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保证译文清楚表达原著所展示的情感和文化。所谓忠于原文,并非只是将原文的内容逐字逐句全部翻译,而是结合原著的内涵,将直译和意译结合在一起进行翻译。在面对一些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的语句,依靠直译完成翻译,而一些较为复杂的语句,则可通过意译完成翻译。例如,有一句话是:“Heispoorlikeachurchmouse”,直译便是“他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由于我国基督教文化并不普及,从文化角度来看,其翻译十分奇怪,很难理解。在结合我国文化之后,通过意译的方式,可以翻译成“他穷得像个叫花子”。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差异化巨大,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的情感表达,合理运用艺术语言,促使其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应酬功能以及原语音功能全部发挥出来,尽量确保其和原文内涵完全一致。(刘志伟,2017)

2.2尊重时代背景原则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其形成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文学作品往往有着较强的时代性特点。英语文学作品基本上可以算作是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以及社会环境下创作而成,因此和当时的时代、环境以及社会均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基于这一情况,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理应对时代背景有所重视,译者要了解该作品创作时所属的年代,同时还要了解作者在进行创造的时候,其当时所处的生活状态,以此为基础通过运用艺术语言的方式进行翻译,确保原著内涵以及文化底蕴全部可以展现出来。例如,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的翻译。这部作品创作于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而且带有一定的半自传体性质。海明威通过精炼的语言,将一战当做背景,对战争的荒谬进行了严格的批判,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为了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将其原有的情感全部展现出来,译者必须对作品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有所了解,从而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的价值和内涵。

2.3流畅性原则

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译者要遵循流畅性的基本原则,以此展现出“达”的效果。流畅性主要是指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是考虑到字面含义的连贯性价值,确保读者们能够做到充分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结果,在进行实际翻译的时候,应当通过艺术语言进行处理,并注重应用的灵活性。结合我国读者的理解水平,对句子形式进行调整,确保句子翻译足够清晰和准确,以此展现出原句的基本内涵。(关峰,2015)例如,在进行连续短句翻译的时候,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韵律,而且表达展现十分细腻的情感。如果采取直译,一方面会对原句的韵律造成破坏,另一方面还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应当时刻遵循流畅性原则,将连续短句合并在一起,并应用一些合适的词语,促使其内涵可以展现出来。又如,在进行一些较长的英语句进行翻译的时候,如果采取直译,很容易造成语句结构变得非常混乱,而且语义也很难做到清晰表达。可以将其进行拆分,使语句变得更为流畅。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的时候,应用艺术语言处理的方法,对于作品本身的声音和韵律进行调整,促使句子的表达更为和谐,使其展现出独有的美感,提升其文化性价值。在实际翻译的时候,还需要适当删减和添加,在不破坏原著内涵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

3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化方式

3.1语音方式

为了确保译文和原文的含义保持一致,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当做好声、韵以及调的排列,以此尽量将作品的表达内涵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展现出来。在应用语音方式的时候,理应明确其原有的风格,并对语音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保证整篇文章的结构足够完整,语句表达流畅。

3.2词汇方式

加词。所谓加词,也就是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词语或者短句的方式,使其语句表达更为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提升理解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加词并非加义,仅仅只是将其潜在原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减词。减词和加词完全相反,主要是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通过适当减少词语的方式,促使其语句表达更为精炼,译文内容更为精准。与加词相同,仍然不能改变原文的含义。(韩振宇,2016)引申。在实际翻译的时候,还需要将语境考虑进来,适当调整词和词组。在这一情况下,通过应用引申的方式,可以确保词语的含义得到充分表达,同时也不会影响作品的原意。

3.3语法方式

语法可以算作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法规,是确保语言能正常运用的基础手段。在实际翻译的时候,理应完成语法转化,并合理完成语言运用,充分表达其涵义。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词类和结构转换。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4篇

诗意根植文化沃土之中,存在于生命心灵之内,诗意使文字变得鲜活,诗意使人生充满信念,诗意使生活激情激荡。在诗意视域下,文学教育可以更好起到培养和塑造学生文学意识和优秀人格的作用,从教育的本质上看,诗意和教育这两个看似关联性较弱的词汇,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本文从诗意对文学教育的熏陶作用入手,提出了诗意视域下的文学教育的具体措施,期盼对文学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审美是学生感受文学作品魅力的最直接方式,文学的艺术性和丰富性可通过审美获得展示和接受,而诗意就是文学审美中最巧思的致用,对于培养学生文学爱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诗意恰似文学教育的一扇窗,可使学生在比较繁重的学习中,轻松的呼吸到文学特有的清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品格和素质的提升,真正用爱好的手,捧起文学作品。在诗意的视域下,文学教育能够为学生插上审美和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作品当中,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诗意视域下的文学教育可以通过艺术审美吸引学生,触发学生语言灵感,促进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吸收,完成超水平语言体验,可有效提升其文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诗意视域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唯美教学表达。在浪漫的文学氛围中,优美的文学范本可以将隽永的意境自然表达出来,使学生对文学载体的性质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同步完成语言同行和顺化,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意义重大。在文学教育开展中,诗意是通往内心最直接的桥梁之一,可直观反映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维理念和教学技巧。

一、实施诗意审美教学,多维度顺畅交流

教师在诗意视域下实施文学教学中,既要充当学生文学意识的启迪者,更应成为学生文学世界的引领者。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召唤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艺术美学的角度来发现文学之美,教师应通过带有浓厚文学情感的审美语言,完成学生文学知识的重构。诗意视域下文学教学中的交流应是多维度的,在交流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特点是开发学生想象空间的金钥匙。教师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评价过程中,不仅应深入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本身,展开想象,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交流。努力将抽象的教学语言转换为富有激情、富有诗意的教学内容,以诗意视域下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情感和审美的共鸣。用充满灵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依托文学作品本身,尽情拓展想象空间,获得个人特有的文学作品心理体验。

二、实施诗意情感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诗意视域下的文学教育,对教师的文化底蕴要求更高,在实施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学作品特点,作出深刻而细腻的讲解,感情因素是文学作品研究深度的重要标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讲”。用情感分析作品,用情感总结作品。抓住文学作品“情感点”,情感充沛的进行讲解,以诗意为载体,以文学为根基,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加主动和顺畅。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内在特点,深入探究文学作品核心思想。实施情感教学,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文学作品的感情内涵,还要根据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才情。一些学生喜欢古代文学,一些学生喜欢现代文学,一些学生喜欢外国文学,教师应锻炼自己善于“发现情感”的眼睛,及时了解学生情绪发展情况,因“情”施教,有针对性的激起其学习热情。

三、实施诗意赏析教学,构建自由交流氛围

诗意视域下的文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诗意引导,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赏析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切忌枯燥的、格式化的解释和评价。可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种形式的交流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赏析理解,师生之间形成自由、顺畅、平等的交流。在诗意视域下文学教育中,沟通交流可表现为分组讨论、研究报告、文学社团创办等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提交文学作品研究成果,相互分享赏析感悟,并组织学生对作品赏析情况进行评分,通过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实施诗意视域下的文学教育应注意文学作品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作品难易程度和学生知识结构,对于长篇文学作品和文言作品等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作品,应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细致讲解。

四、实施诗意阅读积累,引导探究文化溯源

实施诗意文学教育,应注重文学素养的积累和文学作品的“溯源”,如同河道治理一样,对支流的治理结果不及对源头的治理效果,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文化溯源和阅读积累。

(1)明确文学作品

诵读要求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是获得文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在诗意文学教育中,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文学作品推荐。可从推荐的《苏菲的世界》、《诗经》、《伊索寓言》、《道德经》、《简爱》等中文经典作品入手,逐步向理性较强的文学读本进行延伸,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使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文学知识积累,引导学生主动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增加文学艺术审美体验,不断提升其美感鉴赏能力,唤醒其内心深处的诗意。

(2)充分尊重学生自由思想

在实施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在的情感解读往往也不同,学生新奇、独特的非常规的解读,只要不严重偏离诗意文学教育轨道,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进行思维的支撑,尽情进行情感表达,教师可通过最终的教学评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进行回归性引导,但必须对学生自由文学思想给予尊重和理解。

(3)努力培养传统文学意识

在诗意文学教育中,教师应表现出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必要的敬畏,在学习传统文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和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学作品对于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实际领域应用当中,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与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管理后期发展上,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会有很多优势强于学习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源于其本身的基础知识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于学习知识掌握性。通过传统文学作品,向学生传导其内涵的深意,发现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学的非凡魅力,让学生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增加历史知识、人文知识,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沉淀。

结语: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5篇

关健词:文章 文学 比较

一.文章与文学的异同

(一)联系

1.文章和文学都是以语言为依托,语言是作者进行表达、论述或者传情达意的工具,文章和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

2.文章和文学都有一定的价值,是作者的精神产品,具有美的特质。特别是教材中精选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更具有教育价值,依托语文教材中的作品进行教学,不仅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也是对优秀的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区别

文学和文章也有一定的区别。文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章包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属于他的一部分;而狭义的文章专门指没有添加作者艺术虚构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科技文等。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材中具有明显文章特征的作品与添加艺术虚构的文学作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二.文章与文学的教学比较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选定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法。

1.文章教学注重工具性。在设计文章教学的时候应注意语文工具性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增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成长的联系,传授一定的知识性内容,讲解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点,注意对知识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

以人教版八年级选文《新闻两则》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考虑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类文章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结合课后习题:(①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②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介绍新闻的基本要素,提醒学生注意新闻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新闻真实、新鲜的特点等。让学生掌握新闻相关知识,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获得知识性内容。

2.文学作品教学侧重人文性。在设计文学作品教学时应注意语文人文性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文学作品添加了艺术虚构但也基于一定的合理性、真实性,在传授一定的知识性内容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以人教版八年级选文《喂,出来》为例,从教材所编的课后习:(1、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感觉还会发生什么?2、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3、展开想像,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一二百字)可以看出,编者选取这篇虚构想象的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并且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考领悟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1.文章教学注重积累整合。文章的学习以阅读为主,鉴于文章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强调知识的积累整合,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快更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概括,解决问题。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文学作品教学交融渗透

1物理与文学的交融与渗透

回望历史,若论“物理”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到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中有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英文physics一词也同样出自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专注《Physics》。虽然现如今“物理”之意已不同于当时,但是依旧可以看出物理与文学不可分割的本源关系。从二者的关系来看,首先,物理常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表达素材,物理科学虽然本身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带有任何的价值和情感因素。但是往往文学却愿意借助物理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作为自己表达的工具,并时常散发别样的艺术美。譬如曹操在其著名的《观沧海》中,将仅具有科学性的机械运动表达为,“日月执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理。”曹操正是借助物理的知识和规律表达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和高深情怀。其次,文学是对物理表达的再造与升级。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代表具有高度的智慧,并也时常会晦涩难懂。此时就需要借助某种工具来使得表达更“接地气”。而文学恰恰是表达的有用工具,借助文学的表达,可以使得在表述物理时不仅更易被受众者理解,同时也可以达到更具高度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中学生来说更应当将物理与文学进行深度的融合,借助二者的交融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中学物理教学应用文学作品的途径与困难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文学作品应用其中。笔者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就将其中应用的三种途径和可能面临的困难予以一并分析和讨论:第一,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引入。物理教学中时常面临问题的导入和提出,通常的教学方式是将通过其他章节的物理知识来引出问题。然而这就使得学生在后面学习其他章节上将提不起兴趣,同时与教学逻辑也不一致。而如果通过文学的内容,譬如古诗、神话题材的内容作为物理教学的导入将不会有此问题。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所可能的问题在于,对于用古诗、神话等内容导入问题需要学生对这种古诗和神话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譬如,通过提问的方式以赫拉克勒斯的诗歌来导入力的问题,如果学生完全没有这种知识背景,会让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背景产生严重怀疑,更无兴趣开展后面的物理学习。第二,作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事例。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事例的应用,往往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使用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而文学作品就可在此,时派上用处。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通过路程和质量并无实际联系的物理原理,我们可以用荀子的在《劝学》篇的表达:“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样通过文学表达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对于此种知识点的印象一定更加深刻,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吸收。但是困难在于文学作品表达的现象或者知识点是单一、彼此割裂的。这还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照才可以达成,这对文学的素养要求也是很高的,例如王勃在《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仔细分析此句发现,前句的晚霞表达的是光的色散现象,后一句则是光的反射现象。因此如何选择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事例,这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同时也需要很好的文学素养,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作为物理问题的载体。文学作品中往往进行了许多情景的描写,这些表达中时常含有物理的知识点。比如曾经就有经典的关于光的折射知识的题目表达:潭清鱼水浅,荷动知鱼散。表达的是何种物理原理?此题看似表达的内容简单。但是试想若我们重新建构这一问题,没有这一诗句作为载体,我们需要描述当河水的清澈时,池塘中实际的水要比看上去要浅很多。这样的表述往往会变得异乎寻常的复杂和冗长,同时也欠缺美感。用文学作品作为物理的载体可以使得表达更加容易,尤其对于考试而言,题干的内容可以设置得更为简短。但是依然也会遇到问题,文学作品的理解相较一般白话文的表达更具技术性,理解也相对更为困难。在习题中倘若运用文学作品,虽然对于教师而言表达更为容易,但是对于学生却有可能变得困难。甚至有可能导致相对不公平的现象,譬如有的学生对于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但是就是欠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那么当他们面对上述问题将变得束手无策,这样的结果对于这部分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将文学作品作为物理问题的载体时一定要把握合适的尺度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 文化差异 合理归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32-02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作品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别,会传达出不同的意思。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桥梁,必须要尽可能地展现出原著的风采,译文必须与原文保持高度的相似,因此,译者需要有翻译技巧,对译文进行润饰。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以下几点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翻译英语文学,就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相对应的中文词组,同时要保持整体含义一致,保证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含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不同的体裁和内容,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体裁,采取正确的措施科学处理文化差异,从而保证英语文学的翻译质量。对于小说、诗歌、散文类作者独立创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较强的英语文学作品,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分析作品中所提到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将其与中文语境进行对比,找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将重点放在和谐文化差异上,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对比,保证译文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对于科技应用文的翻译,译者要先分析文中的叙述重点,了解文化背景和文化元素,并将其与中文的文化元素相对比找出差异,然后按照中文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注意对专业术语和科技词汇要准确翻译,保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2 遵循“合理归化”原则

在翻译英语文学时,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其中,“合理归化”就是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合理归化”就是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译者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将英语文学中中文读者较为陌生的成分和文化因素转化为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让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让中文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和中文文化的妙趣,将“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又如钱钟书在翻译《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时,将“Fie wangling Queen—— /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译为“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这些翻译不仅完全译出了原文的含义,也彰显了原文的神韵,更传达出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

3 模糊性语言的翻译技巧

英语文学中存在很多模糊性语言,如something,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地翻译模糊性的语言,会造成译文与原文的差异。在翻译模糊性语言时,译者要注意深入研究和分析原作,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结合上下文,精确地翻译原文。如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不同的意思,“blackboard”是黑板,“black tea”是红茶,“to be brown”是晒黑了,等等。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不仅能使译文更加顺畅,也能够增添译文的艺术效果。

4 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双关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经常出现在各种英语文学作品中,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语言性,还能巧妙地刻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双关语也是较难翻译的修辞现象之一。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译者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双关语译为相同的双关语。为了保证译文能够精确地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及其文化特色,译者可以将原文中的双关语直译为相同的双关语,如将“dead end”译为“死胡同”。二是将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有时,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与英语原著中音形义相同的双关语,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尽可能在中文中选择与原著相近的语义或形式的类相关语来表述,如借助双声、头韵、重复、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段,或同义词等手段,选择与原文有关联的词语,如“I told him,‘You got a bad case of AIDS,’”says Helms.“A-I-D-E-S.”译为“我告诉他说,‘你患了严重的艾滋病’”,赫尔姆斯说,“碍—— 治—— 病”。实际上“AIDS”是艾滋病的意思,而“aides”则是助手、帮助的意思,此处就是采用谐音的翻译方法。三是将双关语译为不同的双关语。在翻译双关语时,译者要注意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稍微调整原文的语言格式,神似即可,但要注意改变其形却不能改变其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四是将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对于那些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原文相同或者相似或有关联的双关语,译者要抛弃原文的语义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复制出原文双关语的一层或多层含义。

5 典故的翻译技巧

典故经常出现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对典故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和直译加注释法。直译法就是译文要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原文中的比喻或地方色彩等,如将“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直译加注释法是指译文要在译出原文内容的同时,对典故中的人名和地名进行注解,如将“See Naples and die”直译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读者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如果译者在译文后面对“那不勒斯”进行注解:“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港市,以其奇美的风景而著称。”这句话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翻译英语文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体现艺术价值的劳动,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也要掌握高超的翻译技巧,这样译文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于文杰.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J].芒种,2012(8).

[2] 李虹.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语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提出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模式的构建,以此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虽然操作性较强,学生易于短时期模仿,但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1.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2.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释同时扩展为范文的写法进行作文教学。这些做法都有悖于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运用这两种方法来处理文学作品的阅读,危害尤其严重,以致长期以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存在着较严重的重“讲”轻“读”,重“析”轻“赏”,重审美判断,轻审美体验的倾向。

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新的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文学作品,新大纲要更加注重语言的涵养、感情。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侧重研究解决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对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发掘和寻求文本意义的新解、深解。针对这一内容和目的,在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和步骤。

一、诵读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感的形式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对经典、优质的语言材料,“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训练方法。能流利地诵读,除了表明阅读者对语言形式已经熟悉之外,事实上对语言内容也有了相应的认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千教万教读为本,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自由、充分地亲近、触摸读本。这样,在不断的反复亲近、触摸的过程中,学生与作品才能沟通、交融。因此,“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根基,也是品味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

二、感悟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体悟力和认识力,并使其不断丰富、深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发展将依赖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揣摩、玩味。具体说来,就是对语言形式的“异”不断有所察觉、发现、发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例如,在阅读《药》时,我引导学生钻研华老栓与康大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语段: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我要求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作家选用的动词,并说说每个动词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对象,用的是不是妥帖。学生经讨论,找出了三组动词:一组是描写刽子手康大叔暴躁心理的动词“焦急”,描写华老栓胆小多疑的动词。“踌躇、想”;一组是描写康大叔蛮横倨傲的动词“嚷、哼”;一组是描写一连串手的动作的动词:“摸、接、抢、扯、裹、塞、抓、捏”,都充分刻画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短短110多个字中,连用了十几个动词,确切地描写了各不相同的动作对象。这样,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味,既让学生对内容的认识理解更深更新,又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对作品的主旨以及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学作品不同于议论文与说明文,有着较强的艺术性,需要学生去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同时,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感悟及把握,也为学生下一步对作品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评析

如果说,“诵读”“感悟”更多的是对语言的感受、感知,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那么“评析”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文字化。我在《荷塘月色》教学时曾这样尝试:在教师对第四小节作示范性朗读、点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五、六小节,并点评一个自己觉得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不仅点评的词句各有所好,即使对同一词句的点评也各不相同。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点评中,对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开掘与发现,磨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口头点评交流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整理归纳,将点评结果文学化。

四、质疑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是一样,在有些文学作品中,会存在一些瑕疵,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作品进行质疑,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理解与分析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