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66一03

[作者简介]胡巍,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状况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利用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南家庭和学校承担,但这种封闭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趋势,需社会教育资源加入其中。一般而言,“社会教育资源”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社会资源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难以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间形成合力,这已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解决不力,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机制和方法等角度做出一些理性思考,并期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及社会教育实施的研究。

一、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看,社会教育资源有必要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利用其完备的教育场所、设备,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等学校教育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多以知识传播的正面教育为主,侧重从理论角度培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判断标准受家庭教育影响至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家庭教育也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家庭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最熟悉的资源,早已融于大学生的平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其他教育资源替代不了的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和主导力量,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辅助和制约的作用。从人的终身教育看,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重视学校理论教育、家庭经验熏陶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转变中发挥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是相对周定和有限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终身教育的全部需求。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独特的开放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补充和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不能脱离上述任何一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其次,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近些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面临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饱和,出现了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跟进落后等情况。“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去年也有媒体刊发过类似报道,这显示当前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状况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与之相反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如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及相应人员等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一般都拥有较为富余的场所和大量可利用的设备、展品等,长时期不充分使用,既闲置、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消弭其应发挥的固有教育功能。社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为面向公众或部分民众的社会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提高其场所的使用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发挥其既有优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再次,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已经从理论角度接受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从生活经验角度感受到家庭资源所提供的道德熏陶,只是相对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受的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最终都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所以最好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检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达到早日成才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当中鲜活的案例呈现于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磕碰当中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如此则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优势互补,做到既重理论教育、经验总结,又重生活养成;既重集中学习、家庭熏陶,又注重日常培养;既重学理引导,又注重实践陶冶。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存在状态,也符合大学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更是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势必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既有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的因素:也有礼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抵触的因素;更有实际工作中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所在系统不一,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等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片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然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实践体验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学校和学生社团与校外社会教育资源合作,组织和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在社会教育资源利川规模和使用范围方面都存在比较严格的限制。也有部分学校和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过多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容易由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学秩序,担心社会教育资源的参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这般,都是基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不会实质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实际上,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是一个大的学习课堂,无论大学生在学校、家庭,还是未来从事工作,都会接受各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突出正面教育为主的学校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和家庭的经验传授,共至脱离社会实际,当大学生走出家庭和校园,来到社会叫,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怀疑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秉持的社会提倡的价值规念,降低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

2.社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抵触。学校和家庭以外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范畴,社会教育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广阔,差异化显著,良莠并存,社会教育资源职责规定的教育对象比较宽泛,并非必须与大学生发生关联。如果参与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不仅不能为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消耗自身的资源,这就使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部分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但其目的只是为自己打广告,增加在大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为其开展其他收费类的活动做铺垫。甚至更有部分教育机构、团体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打着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号,让学生从事传销等不正当活动。一些学校或大学生经历如此上当受骗事情,发现根本无法与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继续开展合作,或不能从中受到训练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从而在心理上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也有社会教育资源采用类似学校课堂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易为大学生接受,难以发挥其优势和影响。

3.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实际T作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通常情况下,学校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教育的机构,隶属于教育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则比较庞杂,分属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社会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和部门有的可以归为教育系统,但多隶属于非教育系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工作中,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开展工作,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基本不发生直接联系,社会教育资源直接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

三、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

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应是既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薄弱之处,又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实际工作多分属不同运行系统,其各自承担的职责和教育实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育人方面看,二者则归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工作体系这一更高层面上的同一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和方法。

1.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共建。学校施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是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鉴于学校有将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的职责,学校应施行“走出去”的策略和方式,积极主动谋求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加强双方交流互动,互取所长,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联系,开展科研合作活动,共同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同,在实践中感受、体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和大学生在自己“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清进来”。“社会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一线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迪”。

2.双方资源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自身和学校的优势,达到双方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共赢的局面。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开展此项活动会消耗自身资源且缺乏经济效益。学校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稳妥解决此问题。学校虽然很少能够直接给社会教育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但其却可以利用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其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必要的培训等方式对此予以一定的补偿。学校在保障校内教育资源使用不影响学生学习利川的前提下,向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放。也可以允许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等在学校开展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但学校应加强对合作社会教育资源的审核,避免不良礼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承担部分事务性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的人员和绎费压力,又可分批、分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保障制度。协调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并确立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为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提供制度保障。要想使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其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有效互动,需从互动机制上进行严密的设计。社会教育资源之间多相互独立,各行其道,差异化明显,缺乏必要地联络和统一部署。但部分利:会教育资源间也会出现教育内容相似或相近,教育方法雷同等同质化严重的状况。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都要予以仔细的考虑。此外,还要建立鼓励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制度和激励、保障性制度,以及建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间的协调性机构及与之密切衔接的程序性规定。到底怎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实现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根据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性建构,切忌形式主义倾向。因而,确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考评奖惩等制度都要进行利,学而严密的设计和论证,以此为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达到扎实、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目的。

注释: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笔者主要针对中等师范思想品德教育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中等师范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中等师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中等师范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成了中等师范教育学校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件事。

 

此外,中等师范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还有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受到这一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影响。因此,做好中等师范道德教育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紧跟时展,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中等师范思想道德教育

 

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中等师范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标杆,从政治、历史还有经济等各个方面慎重考虑。

 

举个例子来讲,现代社会思想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教师们需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重新考虑教学方式。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以实际教材为基础,同时有选择地进行内容的添加和删减。这是因为虽然书本会不断地修订,但是实际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有价值观等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

 

针对目前社会上越来越严重的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笔者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此时,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对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潮等采取抵制态度。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打破传统单一思想的禁锢,用多元化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在内容构建方面,笔者也会打破教材的束缚,及时将最新的案例引入课堂之中。这样,学生对于辩证主义和唯物主义等各方面都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又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相关的内容。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也是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所以,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会优先考虑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举个例子来讲,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不少媒体都纷纷报道在地震之中做出英勇表现的人,比如曾经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雷楚玉等。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因此,我们也要对雷楚玉给予真正的尊重。

 

但是雷楚玉虽然在地震中做出令人尊敬的行为,但是,在这之后雷楚玉却因为诈骗被判刑。究其原因,主要是雷楚玉在名声渐大后把持不住自己,渐渐迷失在了金钱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虽然雷楚玉也曾经想过回头,但是最终却还是被金钱所侵蚀。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会着重对雷楚玉的这一经历进行剖析,让学生们认识到雷楚玉迷失的过程和金钱的危害,这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灵活多变,及时将学生了解的事情与思想道德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活化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思想道德课的价值。

 

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在不断地扩展;并且,现代学生对自由更加渴望,他们不习惯被约束。因此,在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比如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教师可以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

 

而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当一段时间的老师,尝试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心胸,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可以多组织开展一些主题班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困惑,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或者设立一些心灵驿站邮箱,让学生能够及时地通过邮箱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困惑。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有针对性地引导。同时,要了解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有着探索世界的欲望,因此,要允许学生适当地犯错,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中等师范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做好中等师范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中等师范教师必须要予以积极重视的一件事情。中等师范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并且在实际教学和活动中采取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在探究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知行矛盾冲突中发现,形成高效学生知行冲突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第一,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教育。高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德育课堂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课堂的时间设置上是一周两个课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表现出教育的中断性。同时,在德育内容的上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教材多是关于德育理论的探讨,未与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相联系,使得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现实为给道德理认知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美德。第二,德育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接受式。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鸣的思想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文本大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也必然要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德育理论的强化缺乏有效途径。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 教育 举措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应结合职业教育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逐步改进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下面,笔者粗浅地谈一下当前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举措。

一、健全制度,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计划成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学校可与辖区派出所配合,做到“警校桂钩” “警校共育”,共同商讨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可聘请司法人员担任校外法制副校长,定期指导我们开展学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并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帮教和警示,做到内外结合,上下联动,从而有力地强化思想道德工作的组织领导。

中职学校要在教育规划中纳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与之相关、行之有效的规程、制度、措施等,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同筹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注重培训,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决定作用,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每学年开学之初,学校政教处都会召开新生班级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训会,对新生班班主任就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路、要求、工作方法等进行培训,指导新生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每学期定期召开班主任德育工作研讨会,各年级班主任分别谈自己在德育工作上的好的做法和经验,找出自己工作上的不足,让班主任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除此之外,各教学部、学科组还应利用教学部会和学科组会,对其他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培训。学校团委还会对学生会成员进行德育工作培训,让学生会也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可逐步形成一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团委、学生会成员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德育教育

1.把德育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把德育教育作为中职生的必修内容,划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通过教师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渗透,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遵纪守法。政治课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作为经常性的教学活动,把德育知识列为考查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让他们严于律己、恪守规则,知法守法。

2.把德育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把德育教育仅局限在课堂上,要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每学期可邀请司法、公安、交警等部门的同志到学校进行法制专题讲座,邀请办案人员给学生传授实用的法律知识,讲述办案经历,以案讲法,用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学生既要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又要做到知法、懂法、不犯法。学校团委、学生会还可以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带学生参观法律知识宣传展板、观看法制教育电影、宣传片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

3.把道德教育与家长学校结合起来。家长学校是家长协助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创建,制定家长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建立家长参教助育制度。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通过家校沟通、家校联手、家校协助等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把德育工作和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学校成立德育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总负责,制定细致的工作计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把德育工作和学校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形成学校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德育教育无处不在的教育格局。学校还要建好德育教育的四条网络:一是校长、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组成的德育管理工作网络,二是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学科组长、各科教师组成的德育教育工作网络,三是政教处、学生会、班委会、学生组成的自我教育网络,四是学校、社区、家长委员会、家庭组成的家校辅助教育网络。

四、途径多样,大力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

1.组织先进事迹宣讲,丰富学校的德育内涵。学校可组织一些“德育标兵”“道德模范”讲述自己的先进事迹、成才经历、奋斗经历以及心路历程,让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

2.抓住节日契机,拓展德育教育新视野。借助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升其道德素养。

3.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观摩班会”。政教处可定期组织开展以“励志、诚信、守纪、友爱”等为主题的观摩班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班会中得以弘扬,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4.学校团委可利用每年的迎新生晚会、校园艺术节、经典诗文朗诵、“四岗”育人等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活动当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观念、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

5.政教处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考核制度》《住校生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并加大检查力度,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会专业; 职业道德;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92-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也越来越频繁,而反映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和向债权人与潜在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但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会计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一直未得到重视和有效执行。自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起来,较早时期就出现过琼民源、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操纵股市的现象,近期的就有云大地会计造假上市圈钱等行为。这还是我国监管较严的证券市场,而对监管较弱的非上市公司,向税务、工商、银行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的会计造假行为则是数不尽数。因此,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迫切,但我国目前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前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本文从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入手,探讨如何建立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体系。

一、我国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课程安排对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更由于对法律法规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忽略,造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作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法律后果,因而在学校阶段就没能植入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那么就业后就可能随波逐流。现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缺陷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一个财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应该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财会专业学生树立“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品德操守。但我国目前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另一个环节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校方式教育,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老师也主要是从理论和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学分或一门课程来学习,没有从内心的深处去思考和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是日常性和事务性的管理,未能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诚信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财会系列的法律法规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会计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基本上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法律法规教育课程,当然更谈不上进行法律法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高校在对会计法律法规教学时,只是在会计课程中用一定的章节或课时来进行简单的学习,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没有将会计法深入到财会专业学生的内心,学生没有建立起“不做假账”的思想意识。

另外,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法、税法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而对作为公共基础的法律教育则不够重视,本来法律法规的学习就已经晦涩难懂,更加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法律法规时积极性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作假账、假报表”等提供虚假财会信息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毕业后不能明辨大是大非,随波逐流。

3.财会专业学习重理论轻实践

现阶段我国财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已经开设了,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时,不太重视实践教育,只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理论教学,而对模拟实验、会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对学生而言,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存在,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财会理论掌握的比较好,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财会理论掌握的不透彻,不够深入,从而也就没有深刻理解会计的目标,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和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对会计报表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当然就不能形成诚信、遵守会计法规的职业道德思想。

4.财会专业教学忽略职业道德教育

财会专业教育培养的是我国需要的高级财会人才,适应我国现代建设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将在我国未来的财经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需要有熟练和精湛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但目前我国财会专业的课程安排方面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财会人员在会计职业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财会专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现阶段我国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尚处于探索、规范和完善阶段,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形成入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入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而入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包括自我约束、行业自律和行政监管三个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入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只探讨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

1.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内容主要是改进我国目前枯燥乏味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应该纳入针对财会专业诚信道德教育,可以引进我国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而不是单纯的进行式政治思想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是做人的根本、立业之基的思想意思。

而改进教学方法则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人教授的一人堂教学方式,而应该形成开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个班分为几组,教师教授,提问、学生谈论、回答等开放式、论讨教育,这样可丰富教学方法、活跃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也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其实就是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提高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财会专业职业技能教育方面主要为理论性和研究型教育,而我国目前大学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理念也应从理论研究型向应用型教育转变,因此我国目前的财会专业应开设更多地实践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提高,一方面,可以组织更多地财会专业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财会精英一起编写财会案例,将案例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多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财会案例,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建立起诚信、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会计造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社会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这样,让学生首先从理念上建立起了职业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从法律方面强制学生建立起职业道德意识。第二个方面就是财会专业应多和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让专业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专业人士给学生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理论教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第三个方面,同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去实习,并定期对其指导。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业的法制教育课程。鉴于此,我国财会专业教学应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会计规范。同时还应该邀请社会专业精英给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职业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以解决;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掉以轻心,毕竟高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环节,是整个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同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共同讨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秀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 范杰.谈谈会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J].上海会计,2002.4.

[3] 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1996.10.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第6篇

1.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表现在追求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种独立自主意识表现在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他们会积极参加与兴趣相投的学生社团充分表现自我,会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同时,这种独立自主意识也表现为独立思考、发表建议和意见,这就导致了他们会对班级、系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出赞成或反对的评价,会对学校给予学生的处罚做出依从或抵制的反应。近年来,多个高校发生的学生对学校处分不服进而状告学校的案例,究其根源就在于学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没有从法治化的观点出发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

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国家现代化、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及公民民主平等权利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公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了,依法治国在各行各业得到逐渐贯彻落实。但客观说,目前在中国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人治往往超过了法治,依法治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得以实行,因此依法治国在我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而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人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其中大学生是一个主要群体。我们认为高校实行法治化的管理模式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高校在实行法治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让学生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从而促使学生权利意识的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客观宣传了法律知识,让学生学法、懂法,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法治化的管理模式为依法治国培养众多合格的信仰者和实施者,从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学生培养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应用性等特点,能直接为国家各行业输送大量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学生管理是否做到法治化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这些因素最终会对其社会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规范化、法治化,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实施较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众多违反法治化的做法,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学生管理层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身份的主体

高校学生管理实现法治化的首要条件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者与学生的身份平等,而在高校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是上级,学生是下级,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管理,没能用平等身份主体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最终造成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管理者和学生不平等身份观念的最主要因素是高校内部行政化观念浓厚。这种高校的行政化与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化大体相同,其部门的设置、级别、待遇完全仿照政府部门来实行运作,造成了高校内部等级森严,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局面。这种绝对服从的观念一方面客观助长了高校内部权力运行的不透明、权力滥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者会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管理。

2.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做出处罚时轻视程序

程序是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法律执行部门做出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的方式、步骤和过程。法律程序主要包含执行程序和申诉程序,具体包括送达与告知、说明理由和听证制度以及仲裁、复议和诉讼等。高校学生管理要做到法治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是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而目前国内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对学生做出处分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做出处分时没有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当学生不服处分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申诉权。

3.高校学生管理忽视学生对自己工作的监督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对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是保障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又一保障条件。高校的管理工作只有置于学生的广泛监督之下,才能做到公正、透明。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组织设立专门的学生机构来监督自己的管理工作,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对学生的处分都是在没有学生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很容易导致主观行事、侵犯学生利益。学生的自我管理大有助于高校推行法治化。学生对由自己组织起来的学生管理机构往往会更有亲切感,对其管理更容易信服。而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轻视学生的这种自我管理,认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会更加倾向于学生,会大大降低管理部门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的混乱。

4.高校学生管理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管理的互动关系

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社会安定有序的两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历史经验证明,只强调其中的一点不但会阻碍另一点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本身的发展。国内高校在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如何做到法制化,而大大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法治化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管理者一方面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认为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想道德教育可有可无,另一方面认为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和作用。

5.高校学生管理存在过分宽容、不讲原则的现象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强调的是在学生管理中要严格按章办事,管理的过程要做到公平、公正和透明。而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对学生的管理过分宽容、不讲原则,学生管理的法治化不能得到落实和实施。对长期无故逃课的、严重违反课堂纪律致使教学无法进行的、辱骂老师侵犯教师权益的、打架斗殴经教育不改者等等,很多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或采取不管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或进行轻描淡写的说服教育,或进行暗箱操作不予做出处分决定等等,这些做法都严重违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原则,最终将导致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混乱。

三、克服高校学生管理弊端的路径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是整个国家的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方略得以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客观上其发展进程受到依法治国发展进程的制约,但高校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依法治校、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方面有着特殊的人文环境,高校的管理者及广大教师要开展深入研究,克服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弊端,开创逐步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新路径。

1.逐步去除浓厚的高校行政化观念,实现学生平等身份主体地位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首要任务是转变管理者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就管理者而言要逐步去除其浓厚的行政命令观念,把学生当做与自己身份平等的主体来看待,就学生而言要增强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步实现与管理者平等身份主体的地位。而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下面两点。第一,改革高校的组织管理架构,逐步去除高校的行政化高校的工作目标是科研和教学,工作对象是有自己思想的学生,其精神追求应是自由、民主。这就决定了高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应区别于其他行政机构,工作方式应有其特殊性。但目前高校日益推崇和强化的行政化是有悖于高校的工作目标和精神追求的,这一点越来越得到广大高校教师与社会有识之士的认可和赞同,近年来出现的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是最为有力的证明。因此,从国家层面上讲需要考虑如何改革高校的组织管理架构,大力弘扬大学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鼓励创新和学术争鸣,推崇教师至上和教授治学理念,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实现高校去行政化的目标,改变高校管理者以领导和上级的身份来管理学生的现实,实现管理者和学生身份平等的目标。第二,学习法律知识,增强管理者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平等意识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础条件是让管理者和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只有如此才能让管理者依法行事,让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因此,高校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可以举办法律讲座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可以在网站上开辟法律专栏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可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或模拟法庭等,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增强管理者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平等意识,为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处分学生要做到重程序,讲步骤,维护学生权益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看其在处分学生时是否重视程序,是否严格按程序办事。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处分学生轻程序的现象,我们认为应当重视下列环节。首先,要送达并告知学生。当高校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处分时,要派专人向学生送达处分的书面报告,并向学生说明处分的理由、依据、生效时间等,以此保证学生对处分的知情权。其次,要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申辩。当学生对处分决定的部分内容有异议时,高校管理者要认真听取学生的申辩,做好记录并进行核实,以此作为对处分进行适当调整的依据。第三,要保障学生的申诉权。当学生完全不服处分决定时,学校要给予学生申诉的权利。学生的申诉权可通过学生申诉委员会这个中介完成,委员会成员应由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组织能力强、真正愿意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干部或学生代表组成,其职责是代表受处分学生向学校管理部门进行申诉,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加强学生对高校管理工作的监督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环节是把管理工作完全置于学生监督之下。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学生监督机构,其成员应包括学生会成员、社团代表、各系部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等。他们要尽可能地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比如制定或修改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召集学生监督员进行充分讨论、协商,听取意见和建议;对学生进行处分时要让学生监督员讨论处分是否合理、合适;对学生的申诉要监督学生管理部门是否认真受理申诉并进行重新调查、论证。

4.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逐渐走向成熟,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加强,完全具备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高校的学生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学生,指导、组织学生成立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可以对校园内学生的不良进行监督、纠正,对屡次违反学校纪律者进行教育、帮扶,组织、举办各种法律讲座或竞赛等,这些活动学生更容易接受,法治管理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5.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对法治管理的促进作用

鉴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制约、影响和促进的关系,高校学生管理者在推进法治管理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活动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和熏陶。其次,要利用学校的橱窗、板报、网站、广播等多种手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第三,要充分重视教师、辅导员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第四,要加强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化功能和指导意义。

6.严格依法管理,杜绝过分宽容学生现象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政课;营销专业;演绎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李象春,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丹,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25-03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哲学思维方法。演绎在教学上的目的是要通过逻辑分析,从一般理论中寻找并还原个别的具体现象和事实,从而发现新知、深化理论,建立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结构严谨的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校思政公共课,所阐述的是一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理论。在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施教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依据该专业对从业者思想道德与法律行为的要求,进行个性化演绎,以引导学生认识本专业领域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个性现象与事实,为学生把在公共生活领域和专业工作领域中践行本课理论统一起来。为此,我们在营销专业学生中施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中进行演绎教学改革,从营销专业的个性出发,拓展了营绡专业思想道德教育视野,丰富了营绡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取得了思政公共课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较好效果。

一、在“思想道德”基础上进行“营销专业思想道德”演绎

相对于共性“思想道德”来说,具体的“专业思想道德”则是对具体专业岗位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它是属于专业工作者思想道德的个性。因此,要提高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共性理论指导下追根溯源演绎出具体“专业思想道德”,并在丰富生动的个性中发现新知,丰富理论,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与具体的“专业思想道德”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体现思政课为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一般理论的同时,为学生从事本专业个性化的“思想道德修养”实践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具体专业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要求为依据,把握和处理好教材,充实个性化、专业性的实践教学案例和项目。

现在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是供高校各专业共用的公共教材。该教材虽然设有“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的内容,但阐述“职业精神”时仍然局限于一般“职业精神”和共性“职业道德”,并未也不可能囊括各个专业的个性思想与道德知识。作为应用型专业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应当在思想道德规范上体现具体的专业特色,逐一把“思想”与具体“专业思想”、“道德”与具体“专业道德”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只能靠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时加以解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把上述共性职业精神和共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追根溯源演绎为具体的专业精神、思想与道德,建立起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结构严谨的教学体系,以实现由一般理论向具体专业实践的飞跃。

为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与具体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施教中,以统编教材为基础,演绎并阐述了“树立营销专业理想,坚定营销专业信念”、“立足营销岗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领悟营销职业的人生真谛,立足营销岗位创造人生价值”、“加强营销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营销职业道德”等思想道德理论,把共性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与营销专业理想信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引导学生实现从一般职业理想向具体专业职业理想实践的飞跃,我们在教学中选用了与营销职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和项目,作为实现飞跃的桥梁。例如,在进行营销专业职业理想教育方面,选用“北京营销大王的故事”、“王永庆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的成功秘诀”等真人真事,具体生动地演绎了科学的营销职业理想与光明的营销前途的在联系,为学生确立营销职业理想,坚定营销职业信念展示出具体生动、形象逼真学习楷模。同时,还采用了“制定营销职业生涯规划”、“市场营销历史文化的探讨”等项目,让学生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确立和巩固营销职业理想,并从市场营销的历史文化探讨中汲取睿智和力量,为顺利实现营销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在“道德修养”方面,把“道德修养”与市场营销主体的道德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营销专业的道德教学中,选用“人品重于商品”、“善待顾客得人心”、“海尔售后服务观念”,“声望的价值”等正面营销道德案例。同时,引用“损人不利已的价格战”、“宰客黑酒吧”、“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反面营销道德案例。通过对正、反营销道德行为及其后果的演绎,既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不但让学生认识了市场营销行为道德的经济意义,而且深化了对一般道德理论和营销道德伦理内在联系的认识。这对体现应用型院校“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专业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引导学生实现从一般思想道德理论向具体专业的思想道德实践飞跃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在“法律基础”上进行“专业法律法规”演绎

高校各专业共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在法律法规方面只概述了宪法、实体法和程序法。即使在第六章中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法律,仍只是各种职业的共性法律知识。如《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很难囊括各种不同专业特定的“职业法律法规”。对此,在教学中从四个方面进行演绎。

1.从宪法来进行演绎。宪法是“母法”,专业性法律法规都是对“母法”的具体化。如宪法基本原则中的“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等,在具体专业工作领域如何遵循,就必须通过专业工作领域的具体案例或项目来进行演绎。例如,给营销专业学生讲授这些宪法原则时,通过选用“买强卖”、“合同诈骗”等案例和商业纠纷“调解”、“仲裁”、“诉讼”等项目,演绎出主体平等、买卖自愿、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禁止滥用权利等商事法律原则。再如,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人身自由权、社会经济权等基本权利,以及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纳税等公民的基本义务。在讲授这些共性权利和义务时,通过“协商签约”、“侵权赔偿”等案例和项目,演绎出订立买卖合同的平等协商权、专利权、商标权、财产权、人身财产安全权、获得赔偿权、人格尊严权等具体权利,以及承担违约、违法责任,公平竞争,不掺杂使假,保证产品质量,接受监督,依法纳税等具体义务。

2.从刑法来进行演绎。刑法是关于各领域犯罪的普遍性法则,囊括了各专业领域“犯罪”行为的共性及刑罚法则。例如,刑法规定的十大类犯罪都是一般性分类,尚未涉及具体专业工作领域的具体犯罪行为。在对营销专业学生施教中,除营销专业课中所列举的法律法规案例外,还从近年的“3・15”报道中选用了有关营销方面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演绎。通过“夺命电热毯”、“火锅爆炸”、“毒豆腐”、“毒玩具”等典型案例,从刑法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演绎出造假售假、商业欺诈、不公平竞争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中,演绎出假冒伪劣商品损人害人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罪中,演绎出合同诈骗、地沟油、无证作坊、有毒食品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贪污贿赂罪中演绎出商业贿赂、、走私贩私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

3.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演绎。在教材所阐述的专业性法律中,通过选用相应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演绎,可进一步体现法规的个性化内涵。例如,工商专业的市场主体法,以及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商标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均属商法范畴,如果缺乏具体商业案例的演绎,空洞的法律规定是较难让人理解和掌握的,因而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法律基础”与具体营销的合法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增选和充实了“野蛮装卸”、“违规运输危险品”、“私印私贴名牌商标”等具体案例,把商事法律法规演绎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这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商业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掌握什么是营销的合法行为,什么是营销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而深化对“法律基础”的认知,全面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4.通过具体项目来进行演绎。例如,“拟订商业合同文本”、“产品‘三包’实施方案”等项目都必须依法制作。在项目教学方面,精选“贸易或加工合同文本的制订”、“产品‘三包’说明书制作”、“安全运输规范”、“贸易谈判计划的制订”、“市场营销策划书的制订”、“发盘、回盘的法律效力分析”等,把“法律基础”中的“公司法”、“合同法”等与“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依法制作这些项目中,先通过教师示范,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类似的项目。其实,这就是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把“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做”中最容易从个性和共性的内在联系上,熟悉具体“专业法律法规”实践,理解“法律基础”理论。

三、把演绎和归纳结合起来,深化理论教学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也是进一步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演绎是从一般理论推论出个别事实的方法,归纳则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理论的方法。

长期以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都是采用先抛出教材中归纳好的抽象理论,再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的实证教学模式。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先依据学生所学专业,运用相关案例或项目演绎个性化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法规,这些专业性的典型案例或项目非常生动、具体,也最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毕业后的工作实际,因而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他们学习起来也兴致盎然。在演绎的基础上,再从生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中归纳出一般的理论,把专业性的个性化案例或项目,同教材阐述的一般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具体案例或项目中不但欣然接受理论,而且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例如,给营销专业学生讲授“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时,首先讲述“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走马上任担任海尔冰箱厂厂长。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用大锤全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尔”的大铁锤,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砸出的不仅仅是质量意识,更是一种对顾客负责的诚信观念。从此,质量意识、诚信观念深深扎根于海尔人心中,引导海尔成长成为世界闻名的跨国大公司。

在演绎这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从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中,不难发现“质量就是品牌,诚信就是生命”商场虽如战场,胜负难料,但真正的商人从来都是“人品重于商品”。只有坚守诚信的品德,才能树立品牌,赢得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教师三言两语的归纳,升华了教材阐述的“诚信理论”。

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创新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从已知去发现未知,又用新知去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获得新认识、制造新工具、从事新实践的过程。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由新的认识向新的实践飞跃的过程。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不断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实践性案例和项目为基础,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从演绎到归纳,又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就是使个性与共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过程,是启迪睿智、创新思维、诱发灵感、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潭,程瑛.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3]黄春雷.职业院校行动教学法的实施与规范[J].中国西部科技,2007,(20).

[4]陈改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演绎归纳教学法[J].平原大学学报,1994,(3).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德育教育;实效性

劳伦斯・柯尔伯格(1awrence kohlberg)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1969年和1973年,其名著《阶段与继续:对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及《儿童对道德准则的定向的发展》相继出版,由此奠定了道德的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成为了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学校德育承担着两大任务,一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是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并最终使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很多国家把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探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有选择性地借鉴到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柯尔伯格个体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个体道德发展具有主体性特征

在柯尔伯格看来,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个体主动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思想品德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二是道德判断能力内化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成熟而不断发展。因此,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既不是由于外物的一种简单复本,也不是由于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积极互动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结构。

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这一规律向我们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敲了一个警钟。传统德育忽视了个体主体性的发挥,甚至完全剥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现代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道德水平的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判断。

2.个体道德发展的进程具有阶段性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是人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柯尔伯格从道德判断的结构入手,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1)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和服从阶段、互为手段阶段;(2)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关系的相互协调阶段、法律和秩序的维持阶段;(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个体道德认知都遵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规律。除了有严重的身心缺陷外,发展总是依序向前的,并且是不可逾越的。文化和教育可以加快或延缓个体的道德发展,但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

柯尔伯格认为不同的道德观反映了道德发展阶梯中的不同层次,不应当等值地将各种道德观教给学生,应该促进学生发展,使他们达到最高的发展阶段。

3.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是关键

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人的道德判断对人的道德行为有较大的预示性,道德判断的成熟水平能较好地预示道德行为的成熟度,道德发展的阶段越高,道德行为的成熟度就越高,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也就更具有一致性。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而不是进行机械的行为训练和具体的道德规范的灌输。因为,一方面道德判断具有稳定性,不像道德情感那样会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情境要比具体的道德规则包含更为丰富、更难以预测的内容,即便是同一情境中有时也会包含尖锐复杂的道德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远比灌输具体的道德规范更重要。

柯尔伯格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他发现,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柯尔伯格得出了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4.不同的教育方法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手段

柯尔伯格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提出了两种道德教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道德讨论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柯尔伯格为了保证道德讨论法的有效性,特别强调讨论要由教师精心设计和策划,所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意见不一,具有特定性质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公正团体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个充满民主道德气氛、成员间相互平等、共同管理和相互协作的集体中,通过参与集体事务,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讨论法的运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自主性、能动性,而公正团体法则弥补道德讨论法的不足,互相补充促进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5.隐性课程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上,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不应只以学科和课程的形式实施,而应融合于所有课程中,重视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建议将道德教育渗透进历史、文学、法律、科学及职业教育的所有课程中。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除了学校正规课程外的对学生的一切非正规影响的活动,它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作用影响学生。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柯尔伯格看来,“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和团体氛围中,常常会制约个人的道德决策”。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念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规课程,而是来自隐性课程,为了充分利用隐性课程,学校需要建立一种民主的环境,学生在一种重视合作的、民主的、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生活,能促进道德自律的发展,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教师自身的言行、思想、品格修养都可以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要个性化

现代德育观念中,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个体品德的产生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主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是品德形成的主源。而个体的道德行动又是其道德认知的全方位外化。每个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受其性别、年龄、智力、性格、环境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的影响。不考虑个体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而以成人的主观意志从外部强制地压给学生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之差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尽最大可能实现系统化教育和法制化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实现个性化教育,给学生个性发展以足够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个体潜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注重研究个性特征差异,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并针对个性实行深入细致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在“具有健全人格”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个目的只有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和方式才可能达到。例如,心理咨询将成为思想道德教育新的生长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日趋激烈,也越来越全方位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学习工作的压力,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针对个人的心理教育和咨询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2.在教育模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品德形成是在其与社会道德环境(包括各种教育因素)的积极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或建构起来的,而不是道德规范从内部自然出现的过程,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他认为,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他我、忽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比较注重教育内容的说教和灌输,不太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和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忽略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自主判断和情感认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遏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与社会实际距离相差甚远,致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认知,很容易被社会生活的现实所否定。道德教育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强调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给学生提供可以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充分交往的活动机会;重视学生参与,使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理解、思维、体验等内在心理活动和倾听、分享、合作、操作等外在行为。因此,改革单向式、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教育方法上应倡导灵活多样式教学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规范不会自动地作用于人,它必须在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合作的活动中,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得到传递。他是极力反对将灌输作为道德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家之一。实践证明,那种不顾学生思想实际和认识水平的、机械的、单纯的政治理论的灌输,不仅没有效果,相反还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倡导引导式、参与式、讨论式、咨询式、案例式教学,可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然后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回答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二是开展咨询式教育,解决学生思想的认识问题;三是收集典型案例,特别是来自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探讨问题的活教材,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

4.在教育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利用有关资源

完整的教育课程,应当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事实证明,在专业课教学中,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中都充满着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中都散发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光辉,这些都是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关键要靠教师去发掘、去提炼;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身上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科学伦理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柯尔伯格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很大程度上是从隐性课程中获得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在隐性课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和校长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因为这两样东西会转化成一种动态的环境,而这种社会环境则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因此。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此外,学校要选派政治素质好、热心学生工作的老师专门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有待于不断检验、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目前的德育发展方向,绝不是在西方德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与西方德育发展接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最终还只能以各自特色化的理论为指导。对西方德育理论,我们只能在借鉴中吸取其精华,以促使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实现现代性转变,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旭.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