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总之,就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二、厌学心理的成因

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映倾向,是典型的

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以这种分析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剖析出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如下: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学生厌学的最重要的、首要的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问题。部分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坚持性,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厌学心理。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付出很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注意力散漫,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他们情绪不稳定,上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四是生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由身体不适引起厌学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经受不住较长时间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另外,视力、听力异常的学生也会因为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五是学生心理压力太重,造成厌学心理。当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在人们经常反复地要求迫使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啃书本中度过,如笼中之鸟,很少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困扰着。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部分家长由于对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甚少,与子女的沟通甚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而忽视包括心理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些家长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

3.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学生产生厌学的诱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份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学习负担有增无减,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二是评价导向的偏离。教育评价仅仅是鉴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造成目标与工具本末倒置。为了追求高分,不少学校忽视和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无尽的考试,五花八门的奖惩措施,教师和学生都在升学的指挥棒下,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形成“厌教”和“厌学”心理。三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把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只能完全照本宣科,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更谈不上课堂艺术,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四是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实验设备、技术手段匮乏,教育观念陈旧,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厌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

4.社会因素

近几年出现的惟利是图、“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营业场所,都对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中学生厌学的危害

厌学导致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二是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三是由厌学引起的弃学,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四、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的基本思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文化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反射条件一经形成,就会产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以经过一定努力后能够掌握为宜。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人才观。

2.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智力上的不懈努力,在于胜利的欢乐。”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实际出发,降低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合理地设立目标,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标不切合实际不能实现,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加重厌学和畏惧情绪的现象。对于学生出现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

3.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使学校跟上时展的步伐,变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首先,要加大教育设备的投入,学校设备落后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没法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次,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作为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单一地教育学生,更不应动辄责骂学生,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应尽自己所能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给予耐心、细致、科学的教育,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实行民主教学,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厌学的心理。除此之外,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想学、乐学,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针对一些厌学学生懒惰、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特点,学校和家庭要联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自觉、自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采取及时反馈、强化动机,及时沟通,多表扬,常鼓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懒惰、无毅力的消极心理。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改变厌学态度。

6.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由于学习负担的加重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不免会产生心理障碍,学生更是这样。所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7.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注意创建和谐、团结、稳定的集体,积极向上的班风,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情绪。其次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满足学生的家庭需求至关重要。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人到学习中去。

总之,要面对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厌学情绪,不断发现各种克服此现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提高教育质量。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1)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以便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但是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也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2)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群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否重视激发、培养和发挥其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在工作或学习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只有使那些厌学的学生充满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其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推动其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学校是执行社会化使命的专门群体,教师对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自我意识的社会化方式去影响学生,多做点思想教育工作,多启发诱导,排除其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其次,学校要用得当的奖惩方式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奖惩方式的实施,个体受到感化,久而久之,个体就会慢慢地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行为规范变成个体的心理行为规范,达到改变厌学的目的。

(3)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企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印证所学的知识,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结合教材,组织、布置或指导学习,有目的地到外地或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搞一些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竞赛,在实践中培养其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类组织兴趣小组或特长班,让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一、英语学困生心理成因分析

1.英语高效课堂教学中心理需求导致的学困

高效课堂教学中过重的教学任务和作业负担,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心理。我国的学者叶瑞祥认为:学生学习能否取得成功,学习动力因素非常关键。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学习动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在每一次的具体施教活动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学生就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愿望和目标。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频频施加压力,学生就会产生讨厌学习的心理。在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许多教师内心常常不由自主地滋生出自认为是为了学生成长的过多的规划、计划,过重的规定、要求。根本没有估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效果,导致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背离初衷,使英语学习严重两极分化。因此,英语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心理疏导,是导致“学困”的主要原因。

2.英语高效课堂教学中心理障碍导致的学困

英语学习要求学生要大量操作,记忆、背诵,并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教学要求之高、难度之大,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心理障碍,产生了不主动学习英语、厌学英语、畏惧英语等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其一是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意志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习意志是学生从认知、发展的学习过程到自觉支配、调节学习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语学困生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主要原因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志力薄弱,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其二是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思维障碍。心理学指出,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学困生产生了思维障碍就会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好的学习方法,欠缺的逻辑思维方式,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其三是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情感障碍。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如,愉快、憎恶、热爱、仇恨等。英语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过高的要求,尤其对英语学困生,就会导致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厌恶并害怕学习英语,久而久之导致厌学英语,放弃学习英语。

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针对英语学困生的胆怯、失望、害羞、不安和内疚等心理问题;意志、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做到关注、关爱学困生,才能使他们积极转变心理,提高自信。

1.关注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造成英语学困的大部分原因并非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后天的非智力因素。英语学困生在学习英语之初跟其它学生一样,也并非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其实他们对学习英语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由于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导致部分个性特征较为明显的学生受到教师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得他们对学习英语没有信心,经常性的处于低迷状态,久而久之内心就会产生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造成对英语教师缺乏信任或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不良心理,最终导致学困。因此,针对英语学困原因要对症下药,抓住有效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时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提升兴趣。

2.理解学困生,促进主动性

英语学困生正真缺乏的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信心。因此,对学习英语已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决不能歧视他们、讥笑他们。要对他们存在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表示理解,并与他们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与碰撞,想方设法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克服存在的困难。通过宽容的微笑、体贴的话语、鼓励的触摸促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3.帮助学困生,培养凝聚力

英语学习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学困生大都不愿与同学交流与合作,他们在课堂上基本保持沉默,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不主动参与,他们复习与巩固知识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训练和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机会更少,因此就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传、帮、带”的小组合作学习,将能对英Z学困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巧妙的发挥集体的力量,在英语对话表演、朗读比赛、练习检测等活动中为学困生及时的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及时的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学困生不再沉默、不再忧虑、不再害怕,使他们在大家的帮助下无所顾忌的去说、去唱、去读、去表演,促使他们不断提高、积极进步。相信每一位学困生在教师和同学友爱互助的合作学习氛围的感染下,会不断改变学习心态和习习惯。

4.肯定学困生,激发求知欲

学困生总会有一种被扭曲的反常心理,缺乏自信、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自惭形秽。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源泉,也是学困生成长的源泉,英语教师要及时抓住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困生的参与度、不断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他们就会因为受到老师的表扬而百般努力,也会因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兴奋和快乐,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对英语产生兴趣。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关健词:中学生; 数学; 厌学成因; 引导方法

教学活动是一种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老师精心备课,细心讲解,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讲,积极地思考。这是我们理想的教学画面,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往往如此,现在的教育形式下,学生厌学的现象愈发严重,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掉队,便难以赶上。长期以来,总有一些学生成绩较差,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自卑和学习方法不当是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都是被重点中学招收后剩下的。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笨,思维能力差,渐渐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产生厌学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对学习数学形成严重障碍,同时也影响了其它学科的学习。

一、学生厌学数学的成因

(一)错误的学习动机,难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的学习内部动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联,互为因果,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既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又制约着学习效果。这些厌学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低下,足以说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具体表现为:

1.学生实际角色和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学生角色偏差会造成学习上的冲突,很明显,由于某些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因而难于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无法履行中学生角色的义务责任,没有把学习当作每日的必要劳动,把有限的精力用在非学习的活动上,离教学要求、家长教师的期望相差甚远。

2.学习需要层次较低,制约着学习的内部动因

由于这些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需要不高,因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在课堂中,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对有关的数学知识没有刻意去理解掌握,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因处于低迷状态。

3.对于学习的兴趣处于低的水平

这些厌学的学生,由于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课堂上难于集中精力,开小差、讲小话或搞小动作是家常便饭,思维时常处于混乱状态。以八年级两个班共106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课堂中能集中听课的只有35人,占33.02%,而时常分散精力和开小差,对学习数学无兴趣有70人,占统计人数的66%。因此,课堂中这些学生懒以动手动脑,对教师的启发、引导无动于衷,我行我素;在调查的学生中,积极思考的只有30人,占28.3%。从总体来讲,学习兴趣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对学习难于产生推动力,对学习兴趣大多只有“有趣”,难以达到“乐趣”和“志趣”的高水平。

4.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厌学”。

这部分学生当中又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天生就比较调皮,在文化学习方面心静不下来;第二种是家庭管教不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或是独生子女受到过于溺爱等,而纵容了孩子的文化学习的荒废;第三种是农村中学,教学设备和教学水准相对低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以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没有了热情等等。

(二)脆弱的基础知识,承受不了繁重的学习任务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保证,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更是如此;造成初中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问题的结症就在基础知识上,这是因为:

1.原有基础的薄弱,使学习力不从心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废除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毫无疑问,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能进入初中阶段接受教育,从心理上会使一些学生造成学习方面的惰性,这些学生在小学教育中实际上没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在进入中学阶段,新旧知识很难衔接起来,稍微疏忽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的学习,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越发感到在学习上力不从心。

2.低水平的理解接受能力,学习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

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也不强,在学习上一般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对数学的很多概念、性质都感到很难理解。调查表明这些学生有70人,占调查人数的66%。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他们一般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浮于表面,很难达到解释的理解、批判的理解或创造的理解,理解水平末能达到深层次,日积月累,上课就会一知半解或根本就听不懂,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成效。

3.基本能力水平较低,学习亦难进入角色

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这些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往往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也相应较低,达不到学习的基本条件要求,因此很难驾驭这门学科知识的本领,就连一般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解题的思维能力都比较低下,对于解决、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难于形成,有些连最基本的解题书写格式都不会写,学习无法进入角色。

4.少数学生不是自愿学习的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学校里学习完全不是出于对学习的热爱而是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大多是家长望子(女)成龙之心太迫切所致,还有少数是家长根本管不了学生,被当作包袱甩到学校的。这就导致他们大都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对数学厌学的主要表现

上课不听讲由于从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加上几何严谨的逻辑思维,不易领会或弄懂。最初是想听听不进,继而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走神,看课外书籍,做小动作,或毫无目标地乱涂乱画。怕被教师提问上课时不敢正视老师的目光,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显得非常紧张,把头埋得很低,惧怕老师提问,不敢回答任何问题,害怕答错受到老师责备或同学哄笑,有的甚至睡觉。

不做作业或抄袭作业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借故笔坏了或笔忘在家里,不做作业。即使做作业,也要照抄别人的。更有甚者,由于不相信自己,有时竟将自己的正确答案改成别人的错误答案。猜忌心理特别强对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老师与学生的谈话,都怀疑是针对自己的。感到抬不起头,甚至一直记恨在心里。又不愿找同学或老师交换意见,久而久之,产生敌对情绪,影响学习。

自暴自弃认为反正学不懂,不如好好玩几年,今后出去打工或学技术或当兵。

三、引导方法

就我所教的班级八(5)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针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师应作十分细致的调查和深入的了解,找出不同的病因,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地进行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并注意保护其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扬长避短,强化竞争意识,以勤补拙,提高在各种压力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要介绍学好数学的方法和经验,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根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面向大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揭示数学规律的积极性。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数学课变得生动直观,产生互动效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新知识的能力。注意循序渐进,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培养兴趣,亲切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最富有吸引力的手段,调动全部情感,选择最佳情境传授数学知识。笔者在教学中,一是竭力使每一部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还数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本来面目,使枯燥的数字游戏变得生动起来,提高学生接受数学、爱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消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激励学生勤学好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和共鸣感。

分层要求,各有所得由于学生情况不同,在每个班级里,差异总是存在的。教师应力求做到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并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每一单元乃至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掌握好恰当的要求,而不使学生觉得偏难或偏易。试行作业分档制度。无论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作业或单元测验,一般都分两三个档次:基本题约占六分之三,一般题占六分之二;选做题约占六分之一,后者只要求少数学生完成,做对的均给予鼓励。这样,每次作业或练习,好中差生都有收获,所以全体学生都满意,且大大减少了抄袭作业的现象。抓优补差,同时并举从初一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就应当注意抓优补差。抓两头,带中间,而且重点要抓差的一头。对他们不断鼓励,逐渐消除其自卑感,使之树立起信心,逐步赶上一般水平。

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学风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发言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创设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改变测验方式每一章节结束后,由学生每人出一份考卷,要求学生可以查阅资料,或者收集平时容易出错的题,或者观摩其他同学的试卷格式,给出解答。然后老师选取一些知识点,由教师重新组合,并注明出处,使学生对题目感到亲切;对答卷中的错误,老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自己查找、改正,每次帮助十几人,进行轮换。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厌学心理,需要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并进行恰当地疏导。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探索本学科的知识系统,还要不断地探索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健康地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从理论到实践,解读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案例篇》教育管理杂志社著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心态令老师们头痛不已,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值得所有教师们去探讨。我认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厌学心态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社会因素

首先,在农村,念过许多书的人很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对待学习本身不够重视。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其中不乏很多不大不小的富翁,这使人们觉得读书无用,特别是近几年大中专生就业难的状况,使家长们更加觉得念书没什么用。我近来对成绩分别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不但是成绩差的学生有厌学的情绪,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也无所谓,甚至是讨厌。他们很坦率地说:“读书没用,辛辛苦苦,一年挣的工资还不如我爸妈种一年的苹果呢。”这些舆论使学生对读书感到很茫然,脑子里的观念是不必那么辛苦地念书,干什么都能挣大钱。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融进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内容越来越广泛,电视节目日趋丰富,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东西越来越多地对我们的学生产生了影响,学生很难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完成一道习题。走出校园,学生身边的诱惑太多。

再次,初中的考试制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反感、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了他们厌学的心态。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使学生心情压抑。

2.家庭因素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因为地处农村,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学历不高,基本是初、高中文化,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们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对他们的孩子要求也不高,孩子认为父母对他没什么要求,因此做出相应的反映就是只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有些家长对孩子不关心或是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他们忙于工作或陷入家庭纠纷或自己玩乐,对孩子的学习毫不关心。家庭问题使孩子心情不愉快,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由此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成功。

3.学校因素

如今上上下下都要教学成绩,老师们为了追求好成绩,过多地布置作业,使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4.学生自身因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智力水平对他们影响很大,智力水平差的学生接受事物的能力低、理解能力弱,学习比较困难,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学习成绩也跟其他同学相差很大。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的意志力,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害怕困难、缺乏毅力,在学习中就很难获得成功。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欠缺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在班级里他们往往被老师、同学所忽视,看到自己的成绩落后,他们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由于他们自身的诸多原因,生成了厌学的心态。

二、改善初中生厌学状况的教育策略

一个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只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厌学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治好这一“病症”。

1.加强学习动机教育,抵制社会不良影响

良好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上表现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般地说,文化程度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2.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更不能不闻不问、弃之不管。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6篇

伴随着改革的大潮,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了我市,严重的冲击了我市学校的常规管理。我校位于辽南地区东部山区,当地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工人进行开采,这样外地民工大量的涌入我们地区,他们的子女因此也就大量的涌入我们学校,这部分群体占学校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这些儿童跟随着父母居住在矿山上的工棚里,他们失去了父母的直接监护,生活上缺少关爱,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没人辅导,心理上缺少正确疏导。。。。。。这些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成长,也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管理。我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战线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学校的教育,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教育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子女。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和家庭走访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是监护不力有许多孩子根本无人照管,为的是多挣钱,另外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观念陈旧,教育的方法也不科学,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对孩子形成放任自流,同时,对孩子的学习业务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一天天下降,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心里会有严重的负担,导致心理不健康。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2.教师的爱、教师的责任心犹如温暖的阳光

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爱心,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犹如阳光雨露时时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责任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尤其是教师的职业。要想教育好孩子光靠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责,任心是动力。经过我近三年的时间研究,我总结如下解决办法:

2.1倾听心声,互相沟通。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缺少关爱,缺少和亲人互相沟通的机会,他们的心里具有一下障碍,表现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忧郁焦虑不愿和当地学生接触等。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应当多了解学生,勤与沟通 ,触膝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2.2家校合作,让爱走进课堂。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必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求。有了家长的支持合作,外来务工子女的问题就会很好的解决了。家长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传递了父母的亲情,同时他们也会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3.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外来务工子女尽心心理疏导

外来务工子女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自卑心严重,厌学、不完成作业等,行为习惯较差;(2)逆反心理极强,易冲动,攻击意识很强等;(3)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同学沟通,形成自我封闭状态;(4)自私自卑,自信心不强,没有进取心。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设立了心里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这部分儿童进行心理咨询。

4.全面考核,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其成长

对于外来务工子女要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考核档案,把学生在家长的表现纳入考核中去,期末考平时,对这部分学生应当分别进行考评,比如:家长给分、同学给分、班主任给分,最后看综合得分,鼓励他们形成竞争机制,家长的每一句表扬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动力,老师的每一句鼓励都会不断的温暖着学生。

经过三年的苦心研究,摸索出一点教育外来务工子女的新经验,我研究的省级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研究》历经三年已经结题,但是我会不断的继续研究,找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新办法。让我市的外来务工子女在爱的蓝天下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7篇

一、“度”的把握

(一)基础知识的铺垫应具有“高效度”: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是每次实验之前的铺垫,为顺利进行实验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应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求。如初中《生物学》中“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相应的功能情况,让学生对所要研究、观察的对象(植物细胞)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二)导入应具有“磁力度”:巧设导语,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欲,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氛围。如初中《生物学》中的“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提问:1.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物体而用显微镜能观察到,为什么?2.显微镜有哪些结构组成和应用?3.你使用和操作显微镜吗?短短几个问题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致使其做起实验来就格外认真,操作起来就格外认真、仔细。

(三)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是主导、学是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初中《生物学》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实验教学安排上,从叶片的暗处理到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或协作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实验完成后,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步骤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分析及设问应具有“多角度”: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探索,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多元化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分析、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

(五)课后小结应具有“高浓度”: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如“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样。如,初中《生物学》中“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实验,其步骤可概括为:擦(擦拭玻片);滴(滴加生理盐水);取(取口腔上皮细胞);抹(涂抹均匀);观(观察细胞);绘(绘出细胞图)。

二、“导”的把握

古曰:“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而“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因此,实验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导”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厌学”----“诱导”

大多数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适时诱导。如初中《生物》中“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由于煅烧骨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同时在浸泡骨的操作过程中需用到稀盐酸,而稀盐酸也会挥发出难闻且刺激性的气味和具有腐蚀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和恐惧感。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明确引导学生操作要点,同时帮助排除其恐惧心理,使其大胆的、专心的去探索实验。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满足感,从而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难学”----“疏导”

在做实验时,许多学生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玻片制作”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死学”----“引导”

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甚至盲目,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不透彻,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或结论。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根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地把实验步骤化繁为简,化出若干小问题,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如“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肠的内壁是否光滑?(有皱襞和绒毛)。

2.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3.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

4.进入小肠的食糜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小肠的蠕动)。

5.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有哪些方面有利于吸收?(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薄)。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8篇

摘要农村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要发展好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困扰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才能真正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教育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水平还很低,近几年虽有所改变,但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存在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设施陈旧、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诸多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如下问题。

现状一:素质教育――水中望月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但是,素质教育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还是一个很难落实的“口头教育”。这是因为: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一是教师人员总量偏少,由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导致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来此从教,数量有减无增。二是缺乏专职教师,音、体、美等课程教师数量少,此类课程大多数由语数教师兼任,多数教师缺乏艺体类的专长,因而敷衍了事,或改上语文、数学。

其次,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思潮,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放任自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轨。农村学生为了眼前的利益,年纪小小就外出打工,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现状二:德育工作――空中楼阁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工作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二是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三是农村地区德育基地缺乏,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大。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直接导致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心目中品学兼优者,也可能出现在学校里很听话,在家里却很霸道,在社会上很冷漠的双重性格。

现状三:教学方式――老调重弹

教学方式通常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方式。新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体系,体验过程,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获得课程资源较难,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即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多是局限与大量的问答式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千差万别。

现状四:厌学情绪――日渐严重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感,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一切的不良心理现象。农村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习兴趣弱,缺乏主动性;自信心不足,常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差进而辍学。学生厌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内在因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的不足,而外部因素如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也起到消极的推动作用。

(一)内在因素:

西部农村地区厌学学生中,一部分人的智力是正常的,但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烈,没有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为情绪左右,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往往有偷懒取巧之行为。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疑难、考试成绩不佳,受老师训斥、冷漠,家长的打骂或受到外界某些诱惑之后,厌学心理随之产生。也有一部分人的智力相对不高,在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及同龄人,他们在学习上不讲究方式和方法,随着就学年级的升高,学习门类增多,内容加深,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到了毕业年级,成绩总跟不上,又受到升学及家长的压力、责怪,同学及老师的冷面相视,厌学心理更加突出。

(二)外在因素:

1、家庭教育的失衡造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使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2、社会上的不正风气,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伤。

社会上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侵蚀和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当,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却疏于学习、及时充电,新课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仍然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体验,只顾完成授课计划,草草了事;复习课教学,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抛放重复性、机械性练习,强行占用学生休息和娱乐时间,久而久之,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2)师生关系不融洽。部分教师没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共同寻找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而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

现状五:“留守儿童”――情感荒芜

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以后,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同样困扰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学业失教。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老人们对孩子的作业辅导、督促、检查一筹莫展。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亲情失落。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绝大部分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常觉亲情失落,感到特别孤独。

3、心理失衡。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且正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让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和任性,甚至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4、道德失范。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真正为师生“减负”。

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其次,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招生录取制度,不要让高考成为素质教育的门槛。

第三,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对策二: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小学阶段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

加强德育常规教育工作。在德育内容上,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在德育方法上,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平等的、在德育途径上,要注意全面推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班主任通过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任课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里生态环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文化服务、公益劳动、敬老助残帮困、文明共建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对策三: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狠抓学习立师德。一学理论,提高认识。落实学习时间,营造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二学先进,引领前进。组织收看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三学礼仪,提升气质。践行礼仪教育要求,提升人文素养。

加大培训树观念。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正确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锤炼师能育精英。坚持专家引领,拓展教师视野;开展教学沙龙,引导同伴互助;组织教师讲坛,推广优秀成果。

对策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向导。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消除学生厌学情绪,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循循善诱,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怕学习枯燥艰苦,觉得知识没有多大用处。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2、制定合适目标,不断激励学习。

帮助厌学学生制定一些恰当的原则性目标、具体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等,从较低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逐步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这样,使学生感到有成就感,渐渐消除厌学情绪。

对策五:关注“留守儿童”,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