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基础;教学案例;筛选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哈佛商学院以案例教学闻名于世,其MBA们在校学习期间要接触到涉及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案例800多个。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一走向工作岗位就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保证这些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所有的案例都要经过反复研究并不时有最新的案例被选入。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亦被广泛采用,与哈佛商学院不同的是我们所采用的案例均来自于教科书而非自己设计,这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案例内容明显滞后。

据统计,人类近30年来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以科技知识为例,19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现在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一本教材从开始编写到成稿出版再至发行到师生手中,大约要1~2年左右的时间,可见我们手中的教科书因这滞后的两年时间有些知识已过时了。

其二、案例难度与后续专业课案例难度无差异。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是《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先修课程,而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又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为此,前者涉及到的教学案例的难度应小些、综合性应差些。但现有《物流管理基础》教材中的相关案例并无此差异,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难度梯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将过难的案例放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学习,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鉴于以上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书中的案例要有取舍,要善于从电台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上筛选出最优案例,以便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好理论基础。在进行案例筛选时当把握以下原则:

1 与教学内容同步、为教学内容服务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就是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诠释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给出的案例与教学内容脱节,则案例教学也便失去了意义。

如在学习《物流管理基础》中的流通中的“四流”及关系时,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案例;学习第三方物流模式时,则应选择有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案例。

2 与教学时间同步、用时事说话,为现在的教学服务

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如果我们给学生所讲的知识、所举的案例永远是过去时的过去时,这样的课讲与不讲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为师者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用时事来充当案例,为现在的教学服务。为了加大案例的吸引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选择案例时还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时事上。

以《物流管理基础》中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学习为例,若适逢奥运年,则为奥运会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成为案例的主角;若时值快递业快速发展期,则顺风、圆通、申通、中通等成为案例的主角;当全球第一大快递公司UPS收购欧洲第二大快递公司TNT的消息得以确认后,则第三方物流案例的主角由此可换成UPS。

实践证明,这种以热点时事新闻为背景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其教学效果也是最佳的。

3 要贴近生活,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供服务

知识源自于生活,在教学中如能以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学生们熟悉的身边事例为案例,并让学生们学会用其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便会真正体味到“生活处处皆学问”。“所学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用不上”的观点自然会失去市场。

以《物流管理基础》中供应链管理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例,可供选择的案例很多:沃尔玛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高露洁供应链管理、青岛啤酒的营销供应链管理、宜家的供应链运转、“断掉”的苹果供应链、“没有明天”的豆腐、饺子馆里的物流故事……显然后两个案例更适合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出现。

通过对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学生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表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 要凸现难度差异,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构筑理论平台

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设置案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如何去分析案例;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则是用以帮助学生如何利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唯有如此,《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才可能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构筑理论平台。

如案例马兰拉面的物流系统,它从5个层面:物流规划、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物介绍了马兰拉面的物流运作,简单、明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的企业物流认知部分的案例非常合适,但若以此为《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显然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

5 要紧贴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双证书”的普及,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物流管理专业日常教学内容中。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面向全国开展的统一的大型考试,其中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的技能考试部分就是针对物流管理案例进行分析。为此,可选择近两年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做为教学案例,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理论指导。

6 要能发人警醒、催人奋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等数学;教学评价;高职

作者简介:段峰(1977-),男,湖北英山人,安徽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安徽 铜陵 24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高职应用数学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0sqrl2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23-02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数学”作为一门传统基础学科,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因为它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理论知识与素养,是众多专业学科的基石和工具,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力量之源。时下,我国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专业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各院校逐步展开,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然而,具体到各个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数学教育工作者还是很有必要去构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建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计划服从于专业规划,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统筹安排。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则是采用传统的模式,由学院教务处统一安排“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尽管如此,“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还是有以下共性的问题:

1.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由于国家高职教育方针政策的有力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省高职院校学生录取分数线逐年走低。学生数量上来了,可质量差异却进一步拉大。面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却因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操作困难而止步。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法不合适,导致高职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认识严重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材与教学内容不符合专业需求

时下,高职各学科课程的教材都是琳琅满目。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材也是一样,版本很多,但绝大部分却是“万变不离其宗”,被说成是本科高等数学教材的压缩版实不为过。具体到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而言,值得肯定的一是分模块式教学,将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图论、关系与代数等知识分成多个教学模块,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灵活组合模块实施教学;二是分层次教学,打破自然班级授课模式,将学生按照成绩优劣划分成不同班级进行差异化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面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是,由于教师与各个系部专业之间的专业差距,大多数“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去实践“必须够用,服务于专业”这个宗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也就是说,有必要去深挖专业课程中的“高等数学”教学案例,以此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率。

3.教学模式陈旧

“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依然是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学生和教师都适应这种模式,但也不排斥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许多教师愿意采用的,一堂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既可以让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又可以让教师切身体会到现代化教学的魅力。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高等数学”教师采用的几乎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复习引入,定义讲解,定理、公式证明及运用,练习小结等,尽管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比如交流互动式教学、问题情境式教学、自学加指导式教学等等,但教师们很难推陈出新,或者出现极好的个别教学案例却没有得到推广,不能形成有战斗力的教学体系。

4.教学管理制度落后

应该说,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管理有比较大的关系。高职院校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管理上,主要考虑的可能是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相关的指标,然而“高等数学”课程不涉及国考、技能证书和升学,因此各学院教务主管部门一般都没有提出什么具体明确的任务或指标性规定,从而学生和教师就没有多大的压力,甚至有学生和某些专业课教师提出可以不学“高等数学”,这是很可怕很可悲的事情。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学上没有压力,教师和学生对其没有正确的认识,怎么能够指望高职院校人才的高产出。

二、构建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为了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进一步发挥“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笔者认为分专业构建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对每一个教学团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1.统一思想

作为一个学院或一个系部的“高等数学”教学团队,有几个问题需要统一认识。课程定位:“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意义是什么,侧重于学生当前的专业学习,还是为学生后继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或者是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服务,搞清楚课程定位,教师们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理念:“高等数学”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以能力培养为主,课堂教学该如何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团队应该明确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去创新和实践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2.设置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课程无论是由高职学院统一规划,还是由专业建设规划,教学团队都应该主动争取充足的“高等数学”教学课时,作为理工科一门至关重要的基础课,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到高职一年级应该保证每周至少开设4节课。但一个教学团队是实行模块化教学还是实行分级教学,实行学分制教学或者是其他的某种教学模式,应该有个明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思考。在课时分配、教学模式确定的情况下,无论选定的是哪个版本高等数学教材,实际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应该由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去调研学生专业学习、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有侧重点的进行相应的安排,努力体现“为专业服务”的特点,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数学教学案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降低学生学习专业的难度。针对某个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哪些章节是必修的,哪些是选修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得做一些补充,内容讲多深,花多少教学时间等等问题,都应该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检验,逐步积累教学经验,逐步形成文字性成果,从而构成课程体系。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新的时代,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淘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一方面是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不断总结各个章节的教法和学法,推陈出新,不断鼓励“教师个人创新,教学团队一起推动”,即对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团队一起讨论、评价、改进、推广,使“高等数学”课堂出现更多的“精彩一课”,使教师们在备课时有更多的参考和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所欠缺并被忽视的,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和专业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建模课和数学实验课是非常理想的方式方法。但在高职院校,究竟如何开课、课堂如何组织教学、教学题材有限等等问题,导致实践课程很难大面积推广,所以在创新教学方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积累培养数学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

4.确立课程评价办法。

作为一门课程,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检查教师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获取的知识、能力的一个总结。制定“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办法,是教学团队不可忽视的一个大问题,是关系到教师教、学生学的策略与动机问题,是应该“有所为”的问题。现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多项指标综合考核的办法值得借鉴,比如一种考核办法是按比例实行“期末笔试成绩+日常表现成绩+实践能力考核成绩”,这比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显得更加合理,对高职学生而言,理论知识不强的学生可以偏重于实践能力学习、可以规范自己的日常表现,显然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团队在制定评价办法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有侧重点的评价,可以尝试多种考核方式方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三、结束语

构建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是为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指明方向,是一项应该常抓不懈、逐步完善的系统性工作,是每一位“高等数学”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逐步完善的新时期,高职“高等数学”作为必修的基础学科,不应对时代的发展无动于衷,不应被教学改革的大潮所遗忘,应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与时俱进、团结协作,积极投身于教学教研,构建适应于学院和专业发展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为高职学院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波.关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案例 数控编程 应用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仿真操作来巩固编程知识,提高数控操作技能。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是要有典型的项目案例,本文以“阶梯轴的编程与加工”为例,浅谈如何运用项目教学案例。

一、项目任务展示与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任务是按照零件图样要求加工出零件(零件图样略)。其实施过程如下。

1.阅读零件图,明确项目任务

学生分组讨论零件图,并分析出图样加工的技术要求。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出项目任务:根据图样所示技术要求,制定零件加工工艺,编写出零件加工程序,并在仿真软件上进行虚拟操作加工,最后在数控车床上进行实际操作加工,并对加工后的零件进行检测、评价。

2.编制加工工艺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归纳出最佳加工工艺方案。

3.编写程序和模拟仿真

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程序编写(见表1),并在电脑上输入程序、装夹工件、安装刀具和对刀,然后进行零件仿真加工。如发现程序在执行中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学生模拟仿真加工出零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对加工的工件进行检测和误差分析。

表1 加工程序表

程序段号 程序内容 程序段号 程序内容

N10 G54G97G98G40 N120 G00X42.0Z2.0

N20 M03S400 N130 X20.0

N30 T0101 N140 G01Z-15.0F100

N40 G00X42.0Z2.0 N150 X30.0

N50 G90X35.0Z-35.0F180 N160 Z-35.0

N60 X31.0 N170 X42.0

N70 X26.0Z-15.0 N180 G00X100.0Z100.0

N80 X21.0 N190 M30

N90 G00X100.0Z100.0

N100 T0202

N110 M03S900

4.数控机床实际操作加工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操作:安装毛坯和刀具,做好工量具准备;在数控车床上输入、编辑程序和检验程序;加工出工件。

5.质量检查及评分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对加工出的工件按照要求进行测量、评分。

二、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的重要内容,通常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方式(见表2)。

表2 项目教学评价表

项目

内容 占分比重 自

评 小组

评分 教师

评分 总

阅读零件图 10分

制定工艺方案 10分

程序编写 20分

模拟仿真 20分

实操加工 20分

合作交流 10分

安全操作 10分

总之,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要进行研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设计开发出一套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数控编程项目教学案例,并以此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枫,肖卫宁.数控车削编程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孙伟伟.数控车工实习与考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翟瑞波.数控加工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一个传统大众化专业,所谓传统意味着历史资源的积累,大众化代表着难于创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现代IT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在现代软件行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寻求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广泛调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摸清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踏实做好专业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法宝。

 

1 形成“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以应用型、技能型的“软件灰领”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提出三阶段技能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职业素质养成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提升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规划阶段,重点进行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的提升。

 

2 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随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尤其是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伴随着产生新的岗位及新的人才需求。项目组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走访、对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并融合多年教学经验与对行业的了解,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随行业、企业调整的方法,如图2所示。每年暑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并对用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我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搜集毕业生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等。在年末召开专家专业建设研讨会,论证调研结果,听取专家意见。在第二年初调整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次项目调研结果及专家论证意见修订了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细化了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

 

[就业范围\&初始岗位群

 

(毕业3年内)\&发展岗位群

 

(毕业3年后)\&软件开发

 

(web应用程序、手机软件开发、网站开发、应用软件)\&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

 

(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手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软件产品测试员\&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

 

(软件实施、软件维护、数据库系统维护)\&软件支持技术员\&技术支持工程师\&其它软件相关

 

(软件需求调研、软件文档编写工程师、软件销售、软件售后服务及培训、软件客服)\&相关业务员\&相关主管\&]

 

2)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详细描述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细化了人才培养规格。基础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等。专业素质包括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技术支持能力等 。

 

3)根据职业认证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可度,选取了适合在校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种类和级别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将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

 

3 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系统、开放”的理念,按照软件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整理软件企业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工作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构建了“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根据软件产品工作过程梳理三条技术主线:WEB应用程序开发、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整个课程结构可分为基础类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模块;描述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并对核心课程做出描述。 4 采用LPT教学模式

 

在“语言类”课程上采用“LPT”教学模式,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lecture(教学)、practical(实践)和tutorial(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小型案例的方式介绍基本知识点,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该部分基础知识的使用方法。实践教学布置两类实训任务:一是与教学案例类似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二是布置难度高于教学案例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况。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与易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总结,同时也提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部分知识的常用方法。

 

5 打造全方位教学资源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多数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指导书等上课必备资源。本次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学校课程资源包保准,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具体有:教学资料、学习资源、特色教学资源、课外作业、课外训练、题库等。在核心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上,与企业工程师一起研发课程资源,引入企业的案例及相关技术文档。

 

通过软件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式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同时教学资源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共享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行业产业信息、专业资源、课程资源、项目资源和实训案例等,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技术专门人才。

 

6 总结

 

行业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源头,也是专业定位的基础。该文依托项目,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资源包建设。根据高职高专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立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软件人才为目的,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目标。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德育 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育教育作为新课改标准中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此同时,这门教学课程也引起了学院的高度重视。为了促使德育课程教学在中职学校顺利展开、有效进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促使学院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显得甚为重要,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评价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明确行动导向教学法。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机组合的教学方法总称。其首先起源于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然后逐步推广,走向世界,就我国现在中职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行动导向教学法将会是引领其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课堂是学生掌控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人本思想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被诠释得淋淋尽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新型教学媒介,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主体地方被突显出来,学习兴趣提升了,从而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主动参与教学,与同学交流合作,增大了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提升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促使他们在团结合作的学习方法下,更好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调动了参与、动手的积极性,促使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1.教育教学的客体-----教科书

就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门教学科学教学设计来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及美好道德,它是中职学院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院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教学课程,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职业道德与法律者这门学科的设立,为社会输送健全、高尚遵纪守法的公民,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教学主体----学生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是关系到教学顺利开展、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中职教育面对的教学群体,是一群中职生,他们有其自身特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认知事物发展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势单一,教学课堂完全是由教师掌控,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参与教学,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率也提不上去,因此,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三、 探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应用的评价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通过引入特定的情境,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情境,教师再伺机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参考课堂,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手段。在借助情境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善于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案例,将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

借助案例教学法来组织学生教学,通常有几个步骤,首先是教师的选材,这是进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法运用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选择案例在选择、设计教学案例这个环节中,选取的案例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题材。其次,设置科学、可行的教学任务,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模式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制度科学、全面、可行性的教学任务,最好能够从学生身边着手,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题材,组织学生学习。再次,在课堂活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一定的分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选定小组负责人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突显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最后,总结归纳阶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先组织学生自己评价,针对自己所学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然后教师再逐一针对性点评。

2.模拟教学法。

所谓模拟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围绕固定的教学主题,进行创建、模拟的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总结、归纳,领悟教学内容,学会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模拟教学法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科学、正确的教学主题,进行情境模拟再现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3.头脑风暴法。

所谓头脑风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教学话题进行讨论,广开言路,结合大家的意见,在学生头脑中掀起风暴,进行分析、整理、再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我们又称为畅谈法。

四、 总结。

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来看,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类新型的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促进学院德育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乃至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将会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资料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与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二是要突出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但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构成看,很难满足这两个要求。有资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中有66.6%的教师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数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1]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知识技能”和“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调查发现:[2]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能力方面,急需提高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与技能,希望“能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有机会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条件性能力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尚欠适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远未改观;在实践性能力方面与相关调查结果[3]一致,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与教研的意识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高职院校教师开展实践,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受学校委派,到行业或企业顶岗锻炼、职业考察、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与服务等。注重实践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治本之策”。

1.实践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对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4]从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教育观念是教师个体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各种外部刺激的一种内化、自我建构和集中反映,是对长期经验积累的一种表征和组块化。高职院校教师到行业、企业开展实践,从生产企业的ISO9000发展到5S和6S的管理模式,到医院、酒店等行业的人性化和个性管理;从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创新、管理创新到经营创新;从不同企业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教师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意识的认识等,都无一例外地“刺激”着参加实践的教师,教师也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必须把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作为培养目标,自觉地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在教育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2.实践能丰富教师的专业理论,锻炼其职业技能

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即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也就是说,企业为员工举办的职业培训、科技讲座、技术比武等活动,教师都有机会参加。顶岗锻炼可以使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研发流程,企业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会时刻影响着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师能随时同企业员工、技术能手、创新团队成员等不同层次的人群相互交流,使这些教师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所必需的职业技能也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锻炼和加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职业技能(无论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掌握必须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操作训练,而这种操作训练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在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实际岗位中去经历、体验与提升。

3.实践能增长教师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在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中,教学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非常重要。实践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及效果与教师对教学案例、教学策略的认识、灵活选择和创造性运用相关。顾泠沅教授提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有如下图所示的基本关系。[5]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职初教师与专家教师相比主要缺少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尤其是缺少策略知识。而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提升自己的策略知识。如护理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锻炼,对医院的护理岗位职责、操作规程、道德规范、岗位竞赛,以及医院发展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新工艺等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结合自己的反思,并与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充分交流,分析它的合理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改进建议。

三、全方位做好教师实践工作的思考

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把开展实践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列入其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由于教师参加实践涉及面广,导向作用明显,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进一步提高对教师实践意义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并重的“双证”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形势的需要,也是办出高职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与此相适应,在高职院校建立一支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顺利推行的关键,而教师参加实践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征,也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所在,这种生命力是否具备和能否持久,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所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要求:“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为教师创造高挑战、高支持的学习环境

现在有不少高职院校都制定和出台了一些教师参加实践的政策措施,但现实中总是由于种种原因,要么没有贯彻落实,要么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没有能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有研究通过对英国政府发起的一项变革分析后,证明了他们所提出的“高挑战、高支持”模型的有效性。[6]“高挑战、高支持”是指,当为教师提出高要求、并相应地提供持续的支持时,他们就能获得持续的进步。研究发现,要求学校设定目标并公布结果,为教师提供持续的、高水准的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学生的成就在两年内就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开展实践时,学校应该明确选派人员的条件、明确工作任务、明确考核标准,同时为选派教师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3.争取行业、企业对教师实践的支持

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实践,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争取行业、企业对教师实践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环境。在当前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采取主动积极的姿态,要勇于放下“面子”和“架子”,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请求支持;其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商讨研究,建立教师参与实践的保障机制,让教师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最后,学校还要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除了让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外,还要让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创造条件让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杨振升.谈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内涵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17).

[2]刘楚佳,等.高职教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3]何世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30).

[4]杨小洋,等.从观念到行为:对教学中的问题观及问题式教学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5]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6.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观念

一、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产生的建议书提出:终身学习是一个有多条通路的旅程,技术与职业教育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它不能仅局限向学习者提供某种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应为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做更通用的准备。即,一个人一生接受一次教育、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今后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取决于自己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及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关键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远处着眼,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服务,为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接口和条件。

二、重视发展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更应如此。现代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越来越要求员工具有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职业学校仅仅重视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应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学校可以通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把知识和技能本身放到它们存在的环境之中,即: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并大力推行产教结合,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开发联系生产实际的教学项目。把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与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学员创造在“做”中“学”的环境和条件。

三、重视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我国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都过多地依赖教材,而对课程开发重视不够,有时甚至用教材编写代替课程开发。正是由于对课程开发重视不够,教材编写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为编教材而编教材的现象。过分强调教材编写,易导致教师和整个教学活动形成及对教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使教学体系实际的和“鲜活”的东西越来越少,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致命的!由于科技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因此,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发的方法把广大教师武装起来,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发教学项目,组织教学材料。只有这样,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鲜活”起来;才能实现职业学校具有不断求新、求变、求异的特色;才能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从而构建适应生产技术进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四、重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从国际上看,信息和通讯新技术正在推动着教育教学的革命。基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方式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和采用,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我们习惯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无论如何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职业学校要不失时机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D可以把讲课、演示和实验生动直观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边听、边看、边想、边做一体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

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愿望。职业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己价值的愿望,而不是限制个性的发展、扭曲学生的愿望。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就是要为教学工作服务,而教学工作就是为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服务。因此,学校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欢迎学生的参与,用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设计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多地加强与工商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实践者,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再者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不能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位置上。对学生而言,要通过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实践。

七、运用客观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德育课 实施程序 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是指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讨,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并加以比较、评估和选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是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方法改革,也是德育课本身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既有利于提升德育课的课堂效果,又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1.教师选取、展示案例

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德育课的案例可以来自课内德育教材及教参中的案例,也可以来自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进行案例精选与积累。无论选择什么案例,教师都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学情,首先做到案例要有针对性。选择的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恰当的案例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要有真实性。选择真实的事件作为案例,既能显示教学的严谨性,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时效性。把当前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四是要有典型性。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身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得案例的展示既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前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通过QQ群、微信群,设置学案,学生在学习群中讨论学习,教师实时答疑。也可在课堂中将选好的案例以讲故事、场景模拟、小品表演或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提问、学生交流讨论案例

这是德育课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的选择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的案例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既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不同观点,达成一致意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也可以集体讨论,个人竞争发言。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做到有的放矢,问题要精练、具有层次性;要考虑学生认知的差异性,统筹兼顾,保证所有学生得到发展。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如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思想上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通过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把案例的内容与相关的理论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地思考、大胆地交流,即使学生的讨论有所偏差,教师也不要立即给予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我更正,这样既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又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既能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3.师生总结、点评案例

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做出总结,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要有驾驭案例的能力,要把控学生的讨论,要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运用上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的总结评价很重要。要注意:第一,总结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明确指出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重点还是突破难点)、学生应该树立的思想观点和深入思考之处;第二,对学生交流表现做出总结,对学生独到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教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要指出来,给予点拨和指导,对小组协作能力予以肯定和指正,以利于团队更好的发展;第三,对课堂时效进行总结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及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心中有数,总结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其更好地参与下一次案例讨论。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防止“案”“理”脱节

教学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德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不能只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提炼与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备课的真功夫,又要有驾驭案例、掌控课堂的能力,将“案”与“理”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2. 讨论时间的控制

在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预设”往往与“实作”有所差距。学生较多,观点不一而且容易跑题,还有可能因为找不到正确答案而争论不休,这就要求教师在时间上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好讨论时间,掌控好课堂教学。例如可以限定每个小组讨论和总结的时间,并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3.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案例的展示方式形式多样,不再是教师单一的口述讲解。多媒体在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微课、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为德育案例教学提供了平台与技术支撑,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主体的把控

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在备课环节除了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情,不同班级学情不同,同一班级不同学生实际情况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使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同班级教学案例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同一班级案例的问题设置也应难易兼顾。

总之,在德育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果,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去积极探讨、不断总结,才能彰显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永龙.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杨建培.对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1).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