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教学;积极心理;消极心理

现在小学的心理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基本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的消极层面教学方式,对小学生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情绪。

1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现状———消极心理

1.1教学时关注层面失衡,与教育目标有所偏差:

小学阶段的心理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处理与人相处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但目前,小学的心理教学方向却有一定的偏失,注重学生消极心理部分的教学较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解决和疏导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将心理辅导等手段单一的理解为就是问题处理,进行辅导时也会偏重那些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小学生。这种教学和辅导的倾向呈现出了一边倒的现象,与真正的小学心理教育目标有一定的偏差,属于消极的心理教学形式,在这种不正确的形式下,很容易轻视对于学生优良品质与潜能开发的培养。

1.2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信任感不强:

心理教学一定是要建立在任教老师和学生之间信任的基础上,只有相互信任学生才愿意向老师叙述自己的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但在实际教学之中,因为过度侧重消极的心理方面的教学,让思想容易被左右的小学生会感觉到自己或者同学中可能存在类似的心理问题。老师表现出的是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学生心理有“问题”,这样会增加学生心理压力,而且心理容易变得敏感,不愿意随意向别人袒露心声,从而疏远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给心理工作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小学心理的教学水平。

1.3现行教材与思想品德内容重复:

在教学时,老师很容易混淆心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概念,现行的教材内容也有一定的重复,对正确开展心理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阻碍。老师应利用多媒体真正将心理教学与思想教学概念进行区分,改正教材中重复的内容,正确进行心理教学。

2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学的应用对策

2.1树立正确的心理教学目标:

首先,小学的心理教育者要正确认知心理教学所包含的内容,要明确其是以小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等多方面能力为目标的,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学时,不仅要发现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正确的疏导,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全面培养避免出现教学失衡的情况,才能使心理教学发挥的功能最大化。就本质而言,正确的心理培养目标要比单一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积极的心理学教学中,认为个体只要自身的心理足够积极,就可以有效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还能为其自身良好发展提供帮助。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心理,只要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再加上老师适当的心理疏导就能帮助学生快速摆脱不良情绪,以正确的心态继续生活。

2.2注重挖掘学生积极心理潜能,养成积极心理素质:

在积极的心理学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积极心理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发掘这份能力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这无疑是为心理教学拓展了新的教学方向。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教学时,应加重对于学生积极心理潜能方面的发掘与培养,着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比如可以在小学生考试之前,要给小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你们是最棒的”“你们一定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以此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考试。

2.3对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教育:

心理的理论知识是为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使用做基础的,心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小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积极的心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的重视,根据认知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的调整。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认识时,要满足学生好奇心以及掌握心理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需求。研究内容不仅是要包括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还要加入如何培养自信心和调整情绪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一些合适的自助式教学模式,如可以举行自助式心理训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集体演讲以及游戏等多种训练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多种心理感受。

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小学的心理老师要正确认识心理教学,并且寻找到合适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郭菊.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汪胜亮,张婉春.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69-71.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心理障碍;表现;消除;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存在着各种各样运动心理障碍,不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势必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表现类型

课堂练习时由于学生受周围环境、场地器材、本身性格、身体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而表现出各种不同消极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消极型:练习中缺乏信心,总觉得不如他人,故往往造成精神不集中,对批评或表扬漠不关心,练习时总想蒙混过关。

糊涂型:练习中缺乏清醒认识,易受他人影响,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心不在焉,有意无意地随众练习。

保守型:练习中缺乏激情,能遵守练习的要求,服从老师的指挥,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保守中求稳为荣,竞争心理不强,不愿过多显示自己,即使有能力也不愿炫耀,同样阻碍了正常体育训练。

小心型:练习中紧张、拘谨,怕当众出丑因而练习时特别小心,生怕受伤。但他们追求练习成功的心理又无法控制,生怕“落后”,只能勉强练习,心理状态不平衡。

懒惰型:练习中怕苦怕累,夏天怕晒,冬天怕冷,总是缩在一旁,能逃避的就逃避。他们在家中多是娇生惯养,养成四肢不勤,懒于活动的习惯。

以上五种存在于小学生体育课当中的心理障碍是十分常见的。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使所有小学生能达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就一定要帮助他们克服运动心理障碍。而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就必须从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入手。

二、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骨骼在急速生长,手、脚,特别脚骨长得最快,胸骨横径在加宽,女孩子的胯骨也在增大。肌肉随着骨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心肺迅速增大,特别是心肺容积和血管容积以及肺活量,都较出生时增长了近一倍。由于心肺容积增大,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骨骼、肌肉成长尚未健全,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总的来说,从生理机质上看,他们与成年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思想还不稳定、不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及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障碍

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障碍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乐学”——乐于学,也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饶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3篇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对当前农村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1 农村小学生较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过于自我。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溺爱孩子的风气也与日俱增,家长们认为“再苦也不能委屈孩子”,因此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使得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们入学后仍希望周围人都顺着自己,一旦不如意就乱发脾气,大哭大闹。这些学生常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分享,团队合作意识较差。

1.2 孤僻心理。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而且不少父母因忙于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看管。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

1.3 厌学心理。调查发现,一个班内有接近10%的学生对学习抱有抵触甚至厌恶情绪。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害怕回答问题,考试顾虑重重。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将责任归咎于老师。还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1.4 自卑心理。笔者观察到,一些小学生因为家境、学习成绩、外表等原因而陷入自卑情绪,害怕被注视,不爱与人说话,但内心却渴望被集体接纳。他们往往害怕在公开场合做事,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伤害自己,常伴随有沮丧、悲观、失望、不安等消极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1.5 逆反心理。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劝导,很多小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故意和家长老师对着干。尤其是当其得不到重视时,便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1.6 自私心理。很多小学生心胸过于狭窄,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动不动就要找父母来为自己撑腰,一旦吃亏就郁郁不乐,而且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这类学生还表现出不关心同学,虚荣心强,缺乏责任感等行为。

1.7 怯场心理。一些小学生平时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一遇到大型考试、重要比赛时,就发挥失常。久而久之,其自信心越来越受打击,对重要场合逐渐生出抵触和胆怯心理。

1.8 焦虑心理。面对家长的过高期望和学校繁重的课业,很多小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考试前头晕、心慌、紧张、焦虑,甚至大脑一片空白。他们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对未来感到怀疑和迷茫。不少小学生还坦言,非常讨厌大人们将自己与其他孩子做比较,这让他们郁闷和愤怒。

2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初探

农村小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与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有关。

2.1 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互联网等媒体信息泛滥,价值多元,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早地把孩子们推向了前进的起跑线,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心理问题。

2.2 学校原因。在农村,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和老师的主要指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不到真正缓解。农村学校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另外,很多农村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妥善疏导小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

2.3 家庭原因。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孩子的命运是很多农村家长朴素而坚定的想法,他们往往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少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谈不上及时跟孩子沟通。很多小学生放学后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看管的,老一辈更加溺爱孩,但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却不能了解。家庭中的不和睦因素等,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2.4 自身原因。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与遗传因素、气质类型等有关,有的学生天生乐观外向,有的狂躁易怒,有的敏感脆弱。另外,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心理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影响。

值得注意的,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的举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3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是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而言意义重大。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老师的悉心关注与疏导,需要家长的重视与全心配合。

3.1 整个社会要确立和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要切实转变农村地区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思想。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学校的正确贯彻、老师的积极引导以及家长的理解配合。

3.2 定期组织科学调研,全面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目前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而开展的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非常少,大部分研究源自老师的观察和体验,这难免使得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推广性受到影响。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定期对农村小学生组织一定规模的科学调研,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社会科学方法,发现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老师在教育中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并以此提高家长及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3.3 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

3.4 在农村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通过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帮助小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5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比如,开发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改善评价机制,多鼓励和肯定学生,有分寸地使用惩罚和批评措施;多与学生心灵沟通,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多与家长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3.6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重视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话,尊重孩子。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很多农村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将教育责任完成交付给学校,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农村家庭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及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使得农村的家庭教育难以与学校教育相匹配,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孩子所谓“全面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多变,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但是却缺少必要的关怀和解决措施。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是中国教育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培育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梅.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一代,2010.7:59~60

2 刘朝廷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24(8):34~35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班级管理 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19-01

小学时期不仅仅是他培养好的习惯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塑造自我人格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要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所以,老师一定要利用小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来对小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性格,情感等来进行心理教育分析,让小学生形成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

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的人生观与是非道德观等都处在一个形成时期,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引导,避免形成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的发生的。

1.能够非常顺利的完成教学进度。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有在学生们有问题时,有烦闹时才进行疏导与沟通的,而是他要在学生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心理上都要进行时刻关注的一种常时间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方法、动机、态度等等。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了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

2.能够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们的情感体现。学生们的情感体现主要是在他们参加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学习方面,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等。这些方面都对小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性格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果通过对他们的消极情绪的疏导来让他们更加的合群,让他们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团队协作。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帮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管理中的使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在小学生管理教学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需要相互辅助教学的,它们有一定的共性,能够相互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德育教育是相通的教育模式,两种教育要相互辅助着进行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找到能够让学生们觉得是榜样的例子,要让小学生们体会到批评与表扬的不同,要让他们愿意去努力得到表扬,在好的榜样的带动下,更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的去组织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这样,在帮助学生们成长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德育教育的时效。

2.在每个学科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管制工作当中,如果想要有较好的纪律性,有较好的校风,就需要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对小学生们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这个重担就需要放在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的管制教育在小学生中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班主任不仅仅是小学生们的监管人,他更是学生们的主要引领人,他不只负责学生们的知识教育工作,教师还要担负起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帮助小学生们全面的进步。教师要在一切的课程与平时的知识传授时,都要有目的的去加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要让他们随时的能够吸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随时的去灌输他们好的思想,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心与健康的心理。

3.有效指引心理特殊的学生

小学生管理是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们各方面的情况表面,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不能一味的去批评学生,要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寻找问题的主要原因用教导的方式来让他们去体会到自己的错误。

“四块糖” 的故事, 讲述了陶行知教育学生的方法: 陶行知在担任小学校长的时候, 在某一天看见一名男同学拿砖头砸同学, 就上前阻止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等陶行知返回办公室的时候, 犯错的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里了, 出乎意料的是, 陶行知拿出一块糖果给学生, 并说: “这是对你的奖励, 原因是你比我早到了。 ” 男同学不敢直视校长。 陶行知紧接着又拿出一块糖说: “这个还是给你的,原因是当我阻止你时你当即停止了,这表明了你对我的尊敬。 ” 小男孩半信半疑地拿过第二块糖。 陶先生接着说: “根据我的了解,你打同学是由于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具有正义感, 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 此时, 男孩感动地哭了,说: “校长, 我知道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应该运用这样的手段。 ” 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 “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 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从这个故事能够发现, 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4.设立合理的心理健康平台

小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的心理疑惑已经超负荷时,就需要通过心理健康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实时把握,要随时的与之沟通。所以,就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平台。让学生们可以随时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学生们可以健康向上无忧的发展。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小学生心理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那么,就需要有针对于小学生们的心理档案,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通过不同时期的沟通与在档案中的记录,就可以在每一段时间内都对他们进行观察,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教育沟通。这样也更容易对他们的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具体的掌握。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先对他们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估,然后与家长进行沟通,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家长配合,一起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三、结语

总之,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成为我国社会栋梁的第一步,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影响着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的发展。所以,教师家长一定要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让他们在一起健康的心理环境下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5篇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动机意义,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关键推动力。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课,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往往存在偏向性和盲目性的现象,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有效的培养和疏导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与疏导的方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体验,培养学生更广泛的体育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是非常新鲜且有广阔的,任何一个他们未曾体验过的事物都十分具有吸引力。如果在长期的体育课堂中,学生仅对某一、两项体育活动表示出强烈的兴趣,而对其他体育活动却极少参与。这种“偏向性”现象,最终会将孩子们新奇、广阔的世界枯燥化、狭窄化,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在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中表现出“偏向性”特点的学生,教师对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更广泛的体育兴趣。

首先,丰富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体育课程具有更宽阔的内容拓展空间和丰富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趣味性强,能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和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打开学生的体育活动视线,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的培养。

其次,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之所以对一些体育活动项目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枯燥乏味、呆板老套的教学模式严重消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仅依据自己的喜爱和感觉来进行偏向性体育兴趣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推行体脑结合、身心协调、健体益智、适度有方和生动活泼的创新型体育教学方式,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让学生在新颖、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进而促进学生体体育兴趣的培养。

最后,激发学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体验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兴趣促进体验,体验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就要激发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育活动体验。教师应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多个角度,以积极的眼光去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并对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中表现出的微小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给予表扬,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兴趣,积极参与到更多的体育活动中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二、循循善诱,有效疏导,培养学生更稳定的体育兴趣

在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上,教师虽不能用自己的习惯方式来框定学生的行动,强迫学生建立家长及自己所希望的兴趣爱好,而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气质选择最适合孩子的项目。但也不是放任自流,而要循循善诱,有效疏导,使学生在众多的爱好中形成适度广泛的兴趣,并保证体育兴趣的相对稳定。

首先,疏导学生对体育兴趣保持集中的态度,防止学生对兴趣的分散。小学生的认知体系尚未成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目的并不明确,大多学生之所以对众多的体育活动都表现出好奇心和兴趣,主要是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意识停留在“玩”、“有趣”、“新奇”等表面认识上,而未深入认识到稳定性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稳定性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的教学,让学生较充分认识到体育兴趣培养的深层意义,避免学生在兴趣的培养中出现盲目性现象。同时,注意疏导学生对体育兴趣保持集中的态度。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中,倾向于那类活动,对什么活动专注时间最长等。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孩子的兴趣适当加以引导,使孩子的兴趣倾向得到巩固与稳定发展,

其次,诱导学生对体育兴趣保证持之以恒的态度,防止学生见异思迁。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尚不完善,在一些体育活动的参与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不易坚持,从而表现出兴趣爱好的见异思迁。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挫折教育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深入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环境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同时,引导他们持之以恒,促使他们获得战胜挫折的成功过体验,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维持兴趣爱好,从而培养稳定的体育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活,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习惯相较于兴趣,更具有稳定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体育活动,如爬山、打羽毛球、打篮球、晨跑等等,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为学生形成稳定性的体育兴趣奠定基础。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6篇

兴趣的培养与疏导是提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以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经验,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体育;兴趣培养;疏导

小学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基础阶段,在体育教学中侧重关注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疏导,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展开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小学生身体机能的训练。最近几年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进行分析。

一、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特点

(一)机体发展特点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大部分处于儿童时期,是小学生身体各项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比较突出的机体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头脑内部组织与身体各项机能快速发展,骨骼迅速增长,学生的神经系统也得到进一步优化,经常会出现兴奋、好动等状态。基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生理发展特点,体育锻炼就变得尤为关键。因此,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适当编排一些锻炼项目,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劳逸结合的教学目标。

(二)心理发展特质

当前,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心智发展是不健全的,此群体学习精力较为充沛,但是注意力却不集中,自我意识强烈;渴望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是情绪起伏较大。小学生群体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对一些全新的游戏十分感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形式各异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自主展开体育锻炼,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儿童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天性比较活泼爱动,对体育课程充满了好奇。笔者则认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特殊阶段,此群体没有形成健全的三观,也并不是十分了解何种体育项目适合自己进行练习,此时则需要教师的正确教育引导。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会对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或者一些合作竞技类项目比较感兴趣,若是教师及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兴趣培养引导的重要性,且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兴趣引导,将严重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制定贴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与学习需求的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的具体策略

(一)教育语言方面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兴趣的选取方面仅仅是借助自己对于某项事物或者是自己的好奇而定,在体育兴趣的认知方面比较肤浅,选择上经常是迷茫的状态,此时则需要体育教师给予教学引导,以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利用比较恰当的语言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与体育项目产生更为深入的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列举体育运动中比较激励人心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如体育教师在教学队列队形这一内容时,可以展开“块块集合”这一游戏,游戏规则为:(1)必须按信号散开,集合站队时要迅速;(2)分散和集合队伍时不准推人、拉人、冲撞他人。教师一边做示范,学生一边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整队的方法和要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空间感觉,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天性比较活跃好动,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活动,在课堂学习中经常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各项机能发展的转折期,许多体育活动并没有完全掌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达到相应体育考核标准。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出发点,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给学生更多的肯定与称赞,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尽可能避免出现恶语评价学生甚至侮辱学生的现象,以此来有效规避挫伤学生学习信心的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运用激励性语言促使学生的树立学习信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教育阶段学生非常关注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评价,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以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状态,应与学生和平共处,在温馨的教育氛围中与学生一同探究体育专业知识。如体育教师在教学广播操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在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后,组织学生练习;在学生做原地向上跳跃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进行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在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动作老师的示范动作有哪些差别;在不断的练习中改进。对于一些进步明显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肯定,如“你真聪明,一点就透”“你真是太棒了”“你真让我吃惊”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往往是最能够打动学生的,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及时肯定,有效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积极开展竞赛性活动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也是小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组织开展相关竞赛类比赛,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了解体育知识,学习并掌握体育技能。小学生在竞赛中会很亢奋,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有效强化自我体育技能。如教师在教学体育《接力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警察抓贼”的竞赛游戏,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划分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一组为警察,一组为贼,引导学生原地摆臂按信号做传接棒动作,在走动中按同伴信号做传接棒练习或者是在慢跑中或中速跑中做传接棒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两人为一组自主复习之前所学的接棒动作,尝试欣的交接棒的方法。随机抽取几组学生展示他们创作的接棒方法。在学生掌握接力跑的技巧后,组织开展游戏,小组成员为例获取比赛的胜利,会变得更为团结,相互帮助,进而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再如,教师在教学投篮这一动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一进行投篮,在10分钟内投篮命中率最高的小组或获取“篮球王”的称号。利用竞赛制活动开展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竞争的趣味性,在强化学生篮球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疏导,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全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心理,借助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岩.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211-212.

[2]储伟.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新课程,2014,(03):54-55.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7篇

一、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人格道德的塑造者。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在教师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首先应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如饱满的情感、健全的情绪、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只有这样,才能挑起工作的重担,实现教育目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频繁发生的种种非教育现象,伤害学生的现象,均说明某些教师在心理素质上存在缺失。

1.体罚学生。体罚学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除了说明一部分教师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修养外,更说明教师心理素质特别是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差。当然,我们也不否定,教师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承担着各种压力,不可避免地有情绪不快的时候,但教师毕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该在学生身上发泄,否则对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难以估量。

2.无休止地“盯”学生。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就要“管”,要“盯”,否则会无法无天。于是他们便随时随地盯住学生,给学生规定严格的作息时间,在相应的时间内只能做相应的事,等等。这些,实质上是把学生看作填充知识的容器和学习的奴隶,无视学生为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是把他们放在“物”的位置上,它所带来的后果必是极端恶劣与惨重的。

3.训学生。一些教师往往遵循教育规律,过高要求学生,一旦学生达不到要求,便无端指责训斥学生,夸大学生的缺点,否定学生的亮点,这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凡此种种,都说明教师心理素质低下,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设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改善师生关系或由教师加强自我调节等,只要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就是有效途径。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方面。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现状,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多年的教育实践出发,我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恰当的方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座地处几所小学附近的花园,一年四季鲜花不断,五彩缤纷。可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这座花园的管理者认真看管,但小学生私摘鲜花的事时有发生。后来换了一位园丁,情况则有了根本改变,小学生私摘鲜花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这位新来的园丁有什么秘诀呢?

原来,这位一改过去那位堵、罚、管的做法,而是采取疏导的方式,面对小学生,他亲切地问:“这些花漂亮吗?”学生回答:“很漂亮。”他又问:“你们想拥有它们吗?”回答:“想。”园丁便说:“那好,它们现在属于你们了。”就在学生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的时候,园丁又问:“这些花是摘了开得长久呢,还是继续在泥土中生长开得长久?”“是将它们分散好看呢,还是聚在一起好看?”等到学生得出结论后,他又说:“现在,让我们来分组看花比赛,看哪个组看护的花开得最艳最长久。”就这样,这些摘花的小学生在园丁的启发疏导下,成了优秀的护花使者。

这位园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对儿童摘花没采取惩罚的方法,而是关爱和疏导。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何尝不可借鉴这园丁的经验,也给学生以关爱和疏导,而不要动不动就堵、罚和训斥呢?

2.多给学生以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鼓励它燃烧起来,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对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激励其发展。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激励方法是评价语中的激励。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家长或教师要毁掉一个学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对他说一遍“你真笨”或“你真坏”,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笨”学生或“坏”学生的状态,进而变成一个真正的“笨”学生或“坏”学生。这即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因此,教师应多以中肯的言辞、亲切的表情和充满希望的话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就会轻易地发现学生的许多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根源,同时也能很快找到解决的办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可将师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师生间产生共鸣,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暗示学生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班级管理;应用

一、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理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如此。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与幼儿思想不同,他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然而,他又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因此,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小学生的判断能力有限,赏识教育能够助其强化适当行为而纠正不良行为。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其认知能力的有限使其判断能力也处于一个模糊的时期。在某些适当的行为产生时,他并不能理解此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可以在以后相类似的环境中予以行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地予以鼓励,使该行为能够得以强化,相反,在错误行为产生时,教师要及时疏导,并予以纠正。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应用分析

1.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并善于发现问题所在

应用网络中的一句话:你发现或不发现,问题就在那里,不偏不倚。因此,学生的优势或劣势都会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坐在办公室的话,那我们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放下身段,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对其中适当的予以鼓励,不良的予以制止。

2.教师应该与家长在赏识教育上形成合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同时也希望得到源于家长的赏识。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与家长应该达成共识,在学校与家庭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在学校,小学生更多的是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教师更多的是发现其团结集体、友爱同学等优良行为,而在家中,与其相处的更多的是一些长辈,这时可能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就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等等。虽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表扬,但是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体,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它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