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1篇

摘要: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二者之间谁更重要?这一论题在电影学术界已经存在已久,本文力图通过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阐释证明优秀、经典的电影是完美的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在当今电影制作中,我们应当将技术作为推动力,以艺术作为目标,达到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融合,从而更好的推动电影发展。

关键词:电影技术;电影艺术;融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关于电影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电影学者一直争论不断,电影艺术决定论与电影技术决定论将艺术与技术完全的决裂开来分析电影,而导致一种没有结果的争论一直持续。其实,电影究竟是什么?这是所有电影学者费劲毕生之力想要追寻的答案,日本著名电影大师黑泽明曾经说过,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电影究竟是什么。电影是技术的产物,更是艺术的代名词,现今的许多电影难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电影作者没能很好的理解电影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重要性。自1895年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从一种客观的记录性到丰富的故事性的转变,是电影艺术到今天仍然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成为电影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处理好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创造优秀、经典电影的重要条件。

一、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一)电影技术决定论

“电影作为一种与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从无声电影到立体电影,从光学、化学设备到电子、数字设备,电影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电影是画面、影像、声音等元素综合的艺术,但这种艺术背后的技术支撑却容易被忽视。电影艺术的诞生,正是由于摄影机、胶片、投影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

电影技术决定论在电影理论史中一直占据强势地位,“电影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形成和晚上具有先决性意义,电影艺术的出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逻辑顺序上都是晚于技术的,它被技术所规定或决定。”毫无疑问,某一项技术的发展,对于艺术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电影的发展,就是需要电影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来推动。在21世纪各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影形式的转变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电影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变,便是技术革命下的新体现,3D电影的推行,更是将传统意义的二维平面电影形式向三维立体式的转变,提升电影画面的逼真性。电影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画面清晰度得到很大提升,对于电影更好的表达叙事有着重要意义。

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出现和发展,电影创作方式和创作观念发生巨大改变,以往的电影理论都以“摄影机所面对的必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物”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现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正在迅速地改造着电影业中几乎所有的领域。当今的电影制作者已经把数字成像、三维动画、虚拟影像等手段应用于构筑情节、进行拍摄和剪辑过程。这些技术已经改变了摄影机与摄影对象之间的关系, 并对传统的电影理论基石―“ 以摄影为基础的真实性概念”提出了挑战。

(二)艺术决定论

与技术决定论相反,艺术决定论认为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促使电影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电影技术的作用,只能再在电影艺术作用之后。电影艺术决定论提出者之所以提出艺术先行说,这与电影的制作过程相关,巴赞曾提出应该把电影的技术发明看作是“偶遇的巧事”,即“与发明者的预想相比较,技术在本质上是属于第二性的”。

艺术决定论学者认为,电影的制作是在创作者的设想已经在头脑中完备之后,艺术创造已经完成之后,才用技术来实现这一构想的。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艺术的探索,是电影技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电影技术在艺术效果的驱使之下,急需完备自身以达到电影艺术表达的需求,所以电影艺术决定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前苏联电影学者甘特曼提出:“电影技术领域里任何哪怕最巧妙的发明,只有当电影艺术发展过程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可能是有意义的,许多证据表明,只有那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丰富电影表现手段,也就是说,能够在艺术形式方面发挥作用的发明才具有生命力。”美国电影学者鲁道夫・爱因汉姆曾提出著名的技术缺憾说理论,阐释电影的技术缺憾才是电影艺术获得生命的源泉。对于长期追求研究电影艺术的学者来说,电影技术的发展在他们看来是噩梦,他们认为电影创作一味的追求电影技术,过于注重电影特效,则会使电影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审美欣赏性,使人们不断丧失美的欣赏能力,电影技术的介入,直接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衰微。今天很多观众走进影院,很难再看到电影中的艺术内涵,仅仅只是100多分钟的各种视觉特效的冲击而已。

(三)优秀经典电影是完美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在诸多的电影理论研究学者之中,许多学者倡导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之间应当完美结合,从而将电影称为“技术构建的艺术”。英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欧纳斯特・林格伦就将电影技术与电影美学艺术相结合,以电影部类研究的方法全面总结了电影诞生半个世界以来而形成的电影美学观念与技术支撑之间的关系。在林格伦看来,“电影艺术对于技术的依赖和受此影响的创作方式、艺术技巧,都是电影区别于其他任何一门艺术的重要标志。”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完美的诠释了电影是作为技术化艺术的结合品,所以,将电影技术和电影艺术隔离开来讲是一种对于电影技术化艺术的否定,也是很难产生优秀、经典电影的重要原因。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影中所体现的技术性更为突出,在当今电影作品中,当中不乏很多单纯依靠数字技术而构建一部技术片,观众在电影中所看到的都是数字化合成的特效,而整个影片的故事性或导演所要表达的意识在影片之中却消失的毫无踪迹。任何一部优秀的电影,都是一部善于讲“故事”电影,当我们观赏完一部影片,如果对于我们的心灵没能激起一丝的涟漪,那么这样的一部电影,即使它的特效再怎么花哨、完美,这样的一部电影也只能称之为没有灵魂的躯壳。电影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是因为电影中丰厚的文化内涵,电影是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一名优秀的电影创作者,绝对不会盲目的追求电影技术特效而忽略电影的灵魂,所以,将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创作更多优秀电影的基本要求。完美应该善于利用完备的技术手段为加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服务,例如卡梅隆在1995年为《数字化电影制片》一书所写的“前言” 中讲到:“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制作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整个数字领域都是电影制作人员和讲故事者学习的课堂,他们结业的时候就会明白:只有想不到,]有做不到。”

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完美印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导演根据扬・马特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对于熟悉李安导演的人而言,从李安之前所拍摄的电影来看,李安是一名善于将他对于中西文化的碰撞表现于影片中的导演,在习惯于拍摄家庭伦理电影的李安而言,选择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富含水、动物、小孩这些电影拍摄中最难拍摄的题材搬上银幕,在整部影片中,更为鲜亮的亮点还有“3D”。李安是一名会赋予电影灵魂的导演,所以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电影中,我们可以更好的解读将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之后所产生的真正意义电影。

之前李安导演的每部作品,都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影子。除了故事本身所呈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外,导演在创作上也有着明显的文化交融。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李安电影的筋骨,而外在诸如叙事风格、视听技巧等方面则是其电影的血肉。将二者融为一体,就造成了今天的李安电影文化。这一风格在3D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依然秉承。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生命的反思,这是毫不逊色与3D技术这一先进技术的艺术创作。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片中依旧呈现的李安一贯坚持探讨的“人性”话题。在人性之外,李安又添加了对于生存与信仰的探讨,让人在观过影片之后心灵深处深受震动,会不停的反思和反问自己,生命的信仰何在? 3D技术的应用与李安之前所有电影比较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追求新技术。但是内在却是旧的,对于优秀影片而言,让观众看再好的特技效果也终会腻,只有显现影片真正的艺术思考才是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故事令人看得投入,又颇感精彩,最终叹为观止,技术也没有瑕疵,夜晚的满天星斗,白天海天一色,美到极致令人窒息,或者极具动态的冲击力,以飞鱼阵铺天盖地袭来,鱼群好似涌出银幕。海啸风暴更是毁天灭地令场面上几乎不输给影史上的任何灾难片。3D效果的使用,让故事的发展更为流畅,视觉的逼真更易将受众拉入影片情节之中。

影片所体现的巨大的艺术价值则在于李安对人性的反思,孟加拉虎是否真正存在过?或者是少年派的另一面?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决定的,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选择,选择哪一条路,如何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

李安电影中的那些人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都是被社会秩序与伦理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只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电影之中导演对于电影艺术价值的确定,是电影灵魂所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将3D技术与对于人性反思相结合,技术促进和推动着艺术的表现,艺术性支撑起电影完美技术下的思想内涵,真正意义上达到的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融合。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无论是电影技术决定论还是电影艺术决定论,都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理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就不能将二者分裂开来,我们应当极力将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相融合,以技术基础为支撑,艺术反思为灵魂,创作出更多有灵魂、高品质的优秀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上)[J]. 现代传播,2009( 2) .

[2]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下)[J]. 现代传播,2009( 3) .

[3]周安华.《电影艺术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4]郝朴宁,李丽芳.《影像叙事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张歌东,载《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影;视觉色彩;情感表现;直视;象征意义

从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第一部电影诞生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探索电影艺术,探索表现电影艺术的各种元素,尤其是对色彩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现代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电影色彩的创作审美取向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常用被赋予象征意义的色彩表现深刻的涵义,使观众产生共鸣。所以,电影色彩的表现与色彩象征意义的应用是电影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电影色彩的解读

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一种美感形式,是一种物质现象,当艺术家把不同的色彩根据人的审美需要处理成具有美的画面时,色彩才能称之为艺术。用这种艺术的色彩语言表达美感、渲染意境,引起心理上的愉悦。色彩在绘画中是与作品的静态造型有机结合成为画面的重要元素而构成绘画的色彩结构,而电影是与作品的动态造型结合构成电影画面的色彩结构,形成影片的运动视觉节奏,表现出银幕色彩特有的魅力。电影色彩的冷暖明暗调子要同影片中故事结构的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人物情绪的高亢与压抑形成一致的画面色彩结构,由此彰显出电影本体的华彩魅力。电影的色彩审美取向除表达美感外还要赋予它深刻的象征意义,挖掘赋予色彩的内涵,色彩要与影片的风格类型相一致,因为它决定着一部影片的风格样式和剧作结构,这需要创作者要具备敏锐的色彩思维感受和悟性。电影中的“色彩”犹如一部交响乐曲,读懂它的起伏、及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象征意义等视听语言元素所要表现的内涵,形成电影色彩的结构,以此展现它的视觉旋律。

二、电影的色彩表现与情感流露

电影作为年轻的艺术种类,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电影人在此过程中乐此不疲地探索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色彩作为电影艺术形式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也是他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色彩是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元素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表达元素和手段,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丰富画面效果、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槌,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在电影艺术中导演就好比是艺术家之手,通过对人物、场景的色彩进行布局和构成、渲染画面的视觉气氛、感受故事情节,使电影画面与观众形成视觉上的交流,体验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或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引起观众情绪的波折和心灵上的升华。在电影《红高粱》中,大量运用红色基调,使电影主题得到升华,使色彩在银幕上完全被电影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电影画面色彩的渲染使观众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还有《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多部电影都是用极致的色彩表现,如《英雄》中飞雪的红衣飘摇之绝美,大侠无名黑衣劲装之刚毅,残剑白衣飘然之孤绝,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这充分体现出色彩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的视觉元素。

(二)电影视觉语言中色彩的生命力

有人说过色彩在电影中更像一位“情感的演讲家”,是承接“剧作者”“导演”“观众”的载体。“剧作者”通过文字的色彩把故事、情感表现出来,“导演”是把对作品的解读用更深一层的色彩含义表现出来,“观众”受制于两位表现者的引导而使自己的感情波动或宣泄。在《霸王别姬》电影中,画面常常贯穿着一个老北京风味的色调场面,那就是灰气蒙蒙的老北京场面的暖色调,无论是老北京街上的杂耍玩弄的场面,糖葫芦的叫卖声,还是老北京剧场里人们追角儿的氛围,使我们好像进入了老北京的历史,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观众在这种气氛中使情绪起伏,这就是电影色彩语言的魅力,就是电影的生命力。

电影视觉语言中色彩的生命力正像西方古典油画一样散发出永恒的魅力,在动态的二维空间里充分演绎着色彩的艺术并融入技术上的手法,使精美的色彩在银幕上将人们带到最真实的境地,带到最梦幻的画面,把色彩表现到极致,使在电影创作中保持永恒的生命力。导演要充分理解色彩、感受色彩和把握色彩,观众才能闻到《白鹿原》浓郁的西北黄土地的味道,才能看到《红高粱》对封建社会的主题悲性的渲染,感受到色彩在电影视觉语言中的强大生命力。一部优秀电影的生命力在艺术表现上色彩是最具说服力的。

(三)电影的色彩表现与情感流露

人们对彩经典画面的谈论,经常会形容为像画一样美,难以掩饰的赞叹之情当中必定包含有对色彩艺术的认可。那种色彩的象征,色调的情绪力量,必定是在艺术加工后将我们的自然生活影像打上了更深刻的情绪的烙印。[1]色彩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罗·马摩里安说:“我认为必须把色彩作为一个情绪元素来应用。如果你把色彩直接用来表达你在一场戏里所要表达的情绪,它会独立发挥其美学功能。它会增加美感,正确地表达情绪。如果违反了场面的情绪和剧情要求,那就会把整场戏毁掉。它会毁掉演员的表演,毁掉你的整部影片。”在此可以看出一部成功的电影,色彩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色彩表达的情感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说,电影色彩的应用要与电影中所表达的情感相匹配,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导演更加重视和不断追求的。

在我国的电影人中,被人们称为“偏爱红色的导演”张艺谋,最擅长用具有中国元素特色的“中国红”。他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将红色调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红色的嫁衣、红色的轿子、翻滚着放肆和叛逆的高粱地,使整部影片达到了野性、阳刚、狂欢,将他刻意追求的红色的爆发力推向高峰,在视觉上给了人们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除此,他还常用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等元素,这已成为他的电影作品的一种符号,也许这是他对红色的理解,对情感的表达,也是他用色彩造势的一种手法。因为红色调最能使他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从电影作品中直视色彩的象征意义

(一)直视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视觉艺术中,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都是重点表现元素之一。这些象征意义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的象征。比如红色象征着喜庆、热情、温暖、生命、野性等,所以观众不会忘记《红高粱》电影中十八里坡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弥漫着象征野性的红色向我们张扬着力量和生命;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权贵,《英雄》中整个画面充满着胡杨树林黄颜色的树叶,在色彩上极为鲜艳饱满,具有铺天盖地之势。《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色琉璃、高台,象征着权贵的黄金色也瞬时间充斥了观众的眼球。绿色象征健康、和平、青春、温和;蓝色象征沉静、悠久、理智、博大;紫色象征着神秘、高贵、优雅、静谧等。所以在电影中,导演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即象征意义而设计影片的色彩,我们的视觉才能饱福到具有浓郁特彩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对比强烈至极的《三枪拍案惊奇》、富丽堂皇色调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清香淡雅型的《山楂树之恋》等。在无彩色系中,白色象征着纯洁、苍白、平坦、萧条;黑色象征着沉稳、厚重、高贵、死亡等。对于黑与白更能传达出一种力量,一种真实的力量,一种历史的力量。具有历史感的《南京!南京!》,就是一部用黑白色彩表现的大作。所以无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它所具有的象征性都能很好地表现电影的内涵,导演需要对色彩有较强的敏感度和对色彩有高超的把握能力,才能创作出既具有内涵又有美感的电影画面。

(二)色彩在电影艺术中象征意义的应用

色彩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作为电影的视觉语言,也是电影的灵魂和精髓,是一部优秀影片脱颖而出的利器。色彩的象征意义,是指当一种色彩与联想到的事物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表现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形成了这种色彩与某些事物关联的象征意义。电影人常把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用于电影的表现上,如以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表象的内容,唤起观众对从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影片拍摄的成功与否,色彩在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是密不可分的,某种色彩可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而某些情感的表达又往往需要色彩象征意义的推波助澜。

首先,客观色彩象征意义的应用。客观色彩要大胆运用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一个色彩的世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这也与导演对色彩审美规律的准确把握有关。利用客观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美感的引导,唤起观众的情绪进行审美体验。如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就是追求强烈的色彩取胜于观众的审美的,李四的桃红、老板娘的叶绿、陈七的亮蓝和赵六的橘子黄,去创造艳丽色彩的极致搭配,这些色彩斑斓的服饰体现着导演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其次,主观色彩象征意义的应用。主观色彩渗透了电影人的主观意念和思想性的“美”,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的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使观众浮想联翩产生某种激情,调动观众的审美体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陈家大院灰黑的深墙宅院,青灰的瓦,暗沉与阴郁的氛围,象征着大院女人的被压抑的悲惨命运。《白鹿原》黄色土地和麦浪的色彩,隐喻着地域性的特色,苍苍莽莽的渭河平原,如同历史的延续与发生。这些都能引起观众的联想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同时也深刻体现了导演对色彩象征意义的追求,渗透了导演的主观意念,是导演思想、观念和情趣的外在表现。

总之,色彩体现在影片中的特色,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注意,色彩表达的情感可以使观众的心境达到升华。色彩体现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并更好地融合于影片之中,也显示电影色彩表现的深层含义,使色彩在影片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关系上,达到了“化”与“融”的境界时,电影中色彩的意义才能真正全部得以体现,色彩在电影中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存在。

[参考文献]

[1] 胡雪瑾.由《南京!南京!》解读电影视觉语言色彩的情感表达[J].电影文学,2010(01).

[2] 杜娟.浅谈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0(06).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色彩;影视;美术设计;电影艺术;色彩艺术

在电影的世界中,色彩艺术的设计非常重要。人们在感观的视觉中,要求找到一种以自然生动的自然美为追求方向。在最初的电影,当时是利用黑白去处理电影图片,以及结合了色彩的暗淡艺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之初,这过程是电影色彩艺术与黑白艺术相互交替的时期。电影色彩艺术经历了“幻想——黑白——彩色”阶段,彩色处理电影艺术已经成为跨时代意义。在电影中,色彩也是构成电影主要的元素之一。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色彩在电影空间的构成占据了主体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客观面貌的功能再现以及主观情感的不同表现作用。

一、电影色彩历史

色彩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远,这已经不是我们能找寻得到答案的了,从上帝说“要有光”的那一瞬间起,色彩就已经掀开了自己的历史,但那时的色彩还只是大自然的附属品,但我所知道的,真正为人类所运用最开始是运用在艺术上的,主要是从绘画中开始,从史前壁画算起来至今已经几千年,而将色彩运用到电影中也就只有寥寥几十年。古典主义作品只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价值,浪漫主义时期开始注意色彩冷暖,到后期印象派画家那里则强调色彩的主观表现性,使色彩自身价值得到张扬。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的色彩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为美术色彩设计带动了电影的发展。电影色彩艺术经历了“幻想——黑白——彩色”阶段,彩色处理电影艺术已经成为了跨时代意义。例如,在电影背景、人物等上面的设计,需要加工、修饰、改造等过程处理。在视觉方面,需要色彩的配置,需要改造成具有象征寓意性的情境,这样使得影片的效果更加清楚。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电影也受到世界电影技术的影响,电影技术与彩色设计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大家追求银幕的净化真实效果。

二、电影美术与色彩设计的实际意义分析

(一)营造电影意境与氛围

在当代电影艺术分析中,色彩是电影艺术中的美术风格元素,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渲染了一种特殊的环境风格。例如,在电影《城南旧事》中,其色彩设计与电影婉丽抒情风格相一致。在此电影中,观察电影的色彩,在影片中出现了一层晨雾淡淡的迷蒙的色调,表现海外游子的一种怀恋的心情,具有一种相思的眷念情怀。游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具有一种悲哀的愁苦心情,添加上色彩设计,使得银幕的效果更佳。再例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根据电影中图像整体分析,它具有一种象征性,例如,在电影中的灰色,主要是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色光线基调,这证明了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李安关于这部电影证述了我国电影色彩的成功之处,这样就导致了导演故意性渲染了山水般的灰彩设计,就给观众眼前展开一幅水墨画的优美情境。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刻画出两个白衣人的飞跃打斗,这样经过长镜头的观察,所呈现出竹林的问题,会让观众联想出翠绿的问题。竹林带给观众一种君子的意境作用。这证明了颜色的词语会联想到很多的意境,这也是影片中追求儒家思想的虚无与和平的意境。

(二)电影艺术揭示人物情感和心理

著名的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就是电影语言的一个主要部分之一,就像利用光和影象征生和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大师曾经这样分析过,在电影的视觉效果中,影响电影视觉的元素主要是它的色彩能够呼唤人的感情波动的因素。例如,蓝色代表的就是寒冷以及遥远的色彩。在影视中,在冷与暖的比较下,打破了影片中的图片的单一性,这样就象征了主人公的命运如同这烛火一般,奄奄一息。

根据电影艺术与美术色彩的结合,在情感与心理上揭示了绅士的风度。《有那么一天》中到处充斥着粉红色,这种属于柔和的情调,也象征着久美子的浪漫与梦想。她在橙色的长廊上走动,出现了祈祷幸福的画面,橙色主要是象征着活力能量的意义,还表示了久美的快乐与成熟的表现。

(三)美术电影的思想与主题

在影片中,以相同的色彩来象征主题的方式,为了进一步证明影片的主题思想。

在全片中要选择好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来表现意境。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把红色:大红、鲜红、血红、火红,这些都贯穿始终。在电影的世界中,色彩艺术的设计非常重要。人们在感观的视觉中,要求找到一种以自然生动的自然美为追求方向。温馨的回忆中的世界是色彩颠倒的,影调反像的处理让画面不真实,紫绿色是苦涩的,仿佛记忆里的伤痕。色彩在这里是强烈变化着的,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预示女孩的成长经历。

(四)美术电影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在电影中经常用到,特别是利用颜色、声音等来衬托出人物的故事情景的展开。在电影中,很多电影都是采用暗示与象征意义来展开情节的。从世界的电影角度来分析,电影色彩的象征主义主要是在于电影的结构域情节安排而设计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白》《红》三部影片,都非常好地运用了色彩象征,甚至可以说法国国旗三色就是这三部电影的线索和主题。在影片中,红色是罪恶的颜色,是纳粹党党旗和党徽的底色。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着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使其更具有个性化,并彰显文化底蕴,使得文化所指的象征意义得到突出。

三、电影的色彩设计分析

(一)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

对于电影的情节展开,服装的安排与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它在电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了服装的色彩,就等于少了节目的灵魂。就等于少了震撼力以及心理感受的沟通力。色彩的不同角度分析,人们对故事的情节自然也联想到了很多感悟与想法等。在影视色彩的处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特性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造型因素、声音因素相配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二)按照《英雄》情节,分析电影设计内容

在影片中,色彩是电影的必要元素,主要体现在编导的精心安排与布置上。例如,在《英雄》的情节中,它的人物服装的色彩非常独特。秦王始终穿的就是黑色,与皇宫内的色彩很搭配,这个主要是体现在无名穿着黑装依照秦国律例至秦宫殿受封奖,与秦王“十步”之距对饮,秦王、无名、长空、秦剑客等服色在黑色纯度和亮度的设计上则依次由深重至浅淡,这种构成符合秦尚黑,并寓意黑的权威和政治影响,也暗示一种对秦政的不满与反抗。从总体上来分析,色彩以及画面之视觉统一在《英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电影对人内心的感知

(一)影片人物心理与色彩感知的联系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电影艺术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从中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电影世界。在《城南旧事》中,观察电影的色彩,在影片中出现了一层晨雾淡淡的迷蒙的色调,表现海外游子的一种怀恋的心情,具有一种相思的眷念情怀。游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具有一种悲哀的愁苦心情,添加上色彩设计,使得银幕的效果更佳。电影或许是艺术家能运用的最强有力的表现工具。它不但能触动人们心中蛰伏的欲望,也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人们从喜悦到绝望的各种纤细的情感。因此电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这是普遍认知的客观事实,电影中展现的鲜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能够兴奋人们的神经,而蓝色和绿色则能平静我们的情绪。

(二)影片《变形金刚》在使用颜色的时候暗示了人物的心理

影片在博派和狂派的标志设计中代表正义一方的博派采用了一种红色为主调的设计,而狂派则是以暗紫红色为主调。这是典型的正邪对比。红色代表热情和勇气,表示博派勇气的平均值是84,而狂派平均值是66。在博派的18位博派人物中有6个(擎天柱,铁皮,充电器,变速箱,飞过山,横炮)是以红色为主的色调,占人数的33%。这6个人的勇气均值为93。大大高于平均值。

从《变形金刚》用色的规律来说,其利用到了美术艺术对人心理的感知和人的心理作用影响对电影的感知。它也许在使用颜色的时候并没有有意努力去迎合内心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潜移默化流露到其使用的艺术上来。这是不需要观者很努力去感受的。就像我们看到饮水机上的蓝灯就知道代表着冷水,红灯代表着热水一样。

五、结 语

美术色彩是电影艺术造型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不论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都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不同的感知力。电影色彩艺术经历了“幻想——黑白——彩色”阶段,美术色彩处理电影艺术已经成为跨时代意义。从美术与电影结合分析:从《变形金刚》用色的规律来说。它利用到了美术色彩对人心理的感知和人的心理作用影响对美术的感知。它也许在使用美术色彩艺术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努力去迎合观者内心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潜移默化地流露到其所表现的艺术上来。

合理运用美术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增加电影画面的美感,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电影由黑白到彩色,实现了完整还原现实的目的。因此,美术色彩艺术的作用主要是在再现现实时能准确还原、接近生活。电影创作者进行美术艺术的处理时,常常要进行很长时间的讨论和实践,究竟选择哪种色彩配置法,是暖调式、冷调式还是对比式等,这不但要把握美术的视觉效果与表现性能,而且要考虑影片特定的内容和情境。

[参考文献]

[1]宫林,周登富.电影色彩的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2).

[2]陆永祥.论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表达[J].电影文学,2010(05).

[3]周登富.论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2).

[4]邱红.汉绣的色彩语言形式探究[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5]韩景.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大舞台,2010(12).

[6]薛颖.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影色彩;电影色彩思维;电影色彩艺术意识

 电影色彩从黑白灰到彩色的革命性变化过程,其实就是电影制作人对色彩认识变化及主客观世界真实认识变化的重要反映。广大电影人运用主观感知,使电影具有亦真亦幻的影像空间,为进一步提升电影艺术观赏水平提供了帮助,使电影体现了应有的价值。

一、电影色彩与电影色彩思维

电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文字向形象表达迈进了一大步,为人们认识事物、了解电影主题思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电影色彩的选择在表现手段上直接或间接地再现了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使电影人的造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电影色彩思维,是电影导演艺术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与电影色彩是相辅相成的。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色彩主要以现代电影观念,把视觉、知觉感受和电影主题思想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融合起来,使色彩按一定规律将电影语言组织起来,确保构图、点线面的光影等听觉、视觉感受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电影语言的整体性,进而使电影语言形成体系,提升电影本身的真正的艺术水平。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色彩思维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电影制作人的个人经验、知识背景和文化修养等,与电影人对电影色彩的认知和感受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电影如何运用色彩构思电影画面的能力也很重要。

二、电影色彩艺术意识

(一)电影色彩的文化属性

大家知道墨有分五色与五行色的说法,传统电影色彩的优势就在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因为色彩的文化传承,电影色彩有其特有的文化特点,在时间和空间无界限的情况下,使电影本身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内容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以达到进一步诠释主题思想的效果。充满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是现代电影海报设计的重要特征,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法。无论是文字图形化还是字体排版及技法等选择方面都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电影人采用特殊的艺术手法重点描写人物形象,通过描写达到以古朔今的目的,而又同时反思历史,更好地展望未来。

(二)电影色彩的艺术属性

传统的黑白片时代,电影画面同样拥有色彩,点线面的结合在光影交织中逐步形成了动画影像,使传统黑白灰的影像完整呈现在大家面前。在传统黑白片的世界里,光影的交织使画面中的事物有了形状和变化,使电影画面形成了固定的色彩感受,观众兴趣不大。色彩的明度、彩度及色相在光线作用下,在一定条件因素的影响下,确定为形体表面上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并由此形成物体整体的位置和方向等。

在一定程度上,形体影响着电影色彩的变化,电影色彩主要以视觉、知觉观察色彩的变化为依据,决定电影色彩的饱和度。传统黑白片时代,电影往往只有一色为背景,在电影画面中,电影人大量采用各种艺术字体及多颜色进行渲染,以达到提高辨别率的目的。如:采用书法字体或变形美术字体,颜色由红、黑、黄等组成。电影色彩的局部性与电影色彩的整体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但是不是局部相加等于整体,而应该是在原有色彩基础上的经验表达的结果。不同的色彩在同一空间里同时存在,使整个画面色彩饱满,进一步丰富了电影本身的视觉感受。在现代电影中,色彩是可以被同化、调和及简化的,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色彩的明度和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尤其是明度较为接近的颜色更加容易同化,从而形成电影色彩的整体一致性。《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穿着红色棉袄在人群中的出场;《红高粱》中红色轿子、红色太阳、红色高粱、高粱酒被同化,变成了红色;《黄土地》中黄土地与人体肌肤的色彩融为一体,变成了黄土色;《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皇宫的金碧辉煌与宫外夜景中的偏冷的灰蓝色调在面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雄》中秦皇宫的黑色被调和,黄色枫林中的曼妙红色身姿却被更加突出。

(三)电影色彩的基本特性

电影艺术的逼真性就是电影的基本特性。电影艺术就是时间与空间结合的“产品”,摄影机通过构图、景别选取等方式在时空上真实、完好地做好记录,同时通过后期制作等手段来逐步完善电影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但是在电影色彩方面,呈现给观众的都是真实和可靠的色彩感受。电影色彩的逼真性和真实性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体现,是理想和情趣的色彩表现,与电影人的思想表达有密切关系。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就在于理想和情趣的表达,它以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确保电影色彩审美艺术的提升。我们可以假想没有色彩的电影会是什么样的,由此可想而知,色彩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是何其重要,在电影中,色彩被称作为“光影世界”,这些都得益于电影影像的真实性和逼真性,在一定程度也成就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1964年的《红色沙漠》可以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导演将空间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大自然的空间,被描写成了不饱和的灰暗色;另一种是现代企业的生产,被刷成五颜六色的管道和建筑。本片中,电影制作人大胆运用色彩,使主题人物形象的主观世界异常,充分表现现实生活中的非正常现象。女主人公的生活空间及个人形象被装扮成了五颜六色的景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有别于常理的色彩画面,这种色彩渲染的手法,使电影本身的主题思想得到了更好的呈现,使电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三、重构电影色彩艺术意识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影艺术鉴赏 大学生 人格 主流价值观 构建作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31

电影艺术因其无所不及的内容及其身临其境的精神性生命体验,而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利用好传媒影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工具与手段,而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利用好电影艺术鉴赏这一艺术媒介所发挥的作用,远比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更实质性的作用与深远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充分利用好这一艺术媒介。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生力军与接班人,在高校中除了对他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对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健康人格的构建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描述

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青春团体,其人格的发展正处在一个不断认知与构建的动态过程中。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学生人格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有社会使命感与伦理正义感,在大学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他们既注重物质需求,又崇尚精神向往,并迫切地追寻着个性的独立与自我价值的确认与实现。然而,在对大学生精神风貌给予正面肯定同时,必须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样是非常突出的,这些问题正亟待高校素质教育采取积极的手段加以干预。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价值取向问题等,不断呈现出与传统价值理念的碰撞,甚至相悖,尤其是社会中许多有悖道德伦理行为现象的大量出现等,这给正在形成独立人格的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个性”的确立正在成长为大学生天经地义的价值理念,狭隘的内心精神正在使他们成长为“自私”的一代,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物质诱惑,情感困顿时,这些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的大学生,在个人情感世界与物质压力的诱惑中,容易出现失掉自我,丧失判断力,思想行为走向片面与极端。轻易放弃或剥夺他人“生命”已经成为高校严重的社会问题。如2010年9月初,贵州某高校开学初,便有女学生由于失恋而跳楼自杀;多年前的马家爵事件;还有由于家庭、生活、学习、爱情等方面的各种原因,几乎所有的大学每年都会出现精神分裂的学生等等,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造成这些现象除了社会的原因外,与大学生正在成长中的脆弱人格极具关系。

大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人格主体的不成熟。第二,人格成长的多因素影响。[1]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从家庭走出,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这是一次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彻底的从心灵到相对自由精神的转型期,他们迫切地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与成长。然而,由于主体心智的不成熟,各种社会因素、价值理念、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干扰,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之对自我的认识、反省、评价、目标追求,处在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困惑中。开放的社会环境,已经成就了他们自由、平等、独立、竞争的人格个性,但多元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金钱观念,又干扰了他们内心的精神渴望,这是精神价值最为痛苦的一代。但任何因素仍不能完全掩盖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崇高的精神渴求,他们渴望对自己内心深处理想价值理念的确认。因此,在此阶段,对极具可塑性的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人文关怀的引导、培育,具有积极的人格健康干预与极为重要的构建作用。

二、电影艺术中主流价值与大学生人格成长需求

大学生是个性相对独立,心理意识较强的青春团体,如果对他们的人格成长采用传统教育的干预方式,必然遭到他们的反感与内心抵触,说教会令当今具有开放意识的大学生不可接受,而通过电影艺术鉴赏的人格疏导方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即对人类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高度逼真,可以使大学生在银幕世界中,以精神性生命体验的方式感受不同的人生与体验,从中收获不同的人格影响与主流价值引导。

那么,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运用好电影艺术鉴赏这一人格干预与人格构建媒介,首先必须厘清什么是主流价值观及其在电影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

正如徐金超所说“社会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所以在社会中所存在的主流价值观就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必须为此社会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起着正价值作用与影响的主流价值观点,如自由、平等、竟争、独立、自强、爱国、奉献等观念,就是业已形成的我国社会中主流的价值观念,而统领和践行这些主流价值观念的,则应该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生命价值追求。因此,世界观、人生观、生命价值追求则是一个人具有生命终极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往往决定着事物的走向与成败。大到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与繁荣,小到它意味着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因此,所谓的电影艺术主流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中业已形成的被社会普遍成员接受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而且这种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艺术作中最理想的审美意义,就是应具有某种生命超越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生命价值理念是一个人主流价值观的灵魂与统帅,即他的世界观、人生态度、生命价值取向等,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行为、表现与其所有主流价值观念的践行。至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培养是健全其健康人格的根本。

然而,大学生虽充满生命的青春与活力,但他们的人格既具可塑性又极为脆弱,因此,对他们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与健康人格引导与构建,必须是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事与愿违。如上所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一是人格主体的不成熟;二是人格成长的多因素影响。那么如何在电影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使其人格得到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又能够剥离多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的生命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呢?

三、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构建作用与策略

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要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其人格的构建作用,就必须从大学生带来根本性质的生命价值理念入手。首先,应是具有人格根本意义的价值理念爱国精神;其次,在人格中代表着人性真善美本性的开掘与建构;第三,代表着人类生命价值与理想意义的生命超越精神等。因此,给予大学生电影艺术主流价值鉴赏的关键是影片的选择,即要必须选择与主流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电影作品,方能实现预期目的。

1、 “爱国精神”的激发与人格构建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要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精神的激发与构建呢?因为爱国精神,是一个人的人格根本。一个人没有爱国精神,他的生命就缺少灵魂,其任何价值观念与追求都找不到活着的真正意义与生命的归依。因此,这是人格成长与构建的根本点与出发点。近年与这一价值理念相一致的主流佳作主要有《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大业》、《钱学森》、《甲午大海战》等,其中《钱学森》极具代表性。

电影《钱学森》,描绘了一个为中国火箭、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及其与妻子蒋英长达62年之久的旷世爱情故事。这部影片说教色彩在其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对之的感动,是一种发自内心久违的爱国精神与民族信仰共鸣。这部影片的出现,似乎给这些迷茫前行的大学生指出了生命的价值航向,激发了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与压力下,沉默已久的爱国激情与民族信仰。

由于电影中钱学森那种充满人格个性与精神品格的力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钱学森在逆境中、在困难面前,不为任何人或事,所能干扰的民族气质与事业中那种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与创造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切地体验到了什么是爱情精神与民族信仰;什么中国人的国格与尊严;什么是科学精神与敬业品格以及什么是一个的人格魅力与生命价值所在!

可以说电影《钱学森》,是一次中国主流价值理念的心灵盛宴,它让这些正在努力又在迷茫前行中的大学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航向,也使原本可能模糊或脆弱的本性和人格,获得了一种生命价值的方向与坚定的精神力量。

2、 人性“真善美”的开掘与完善

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最完美最优秀的品格与本性,它代表着人类最完美的人性理想,对人性真善美的开掘与完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幸福和谐的终极价值之根。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在人的本性中不但有“真善美”,同时伴随着人性的“假恶丑”,这两类品质在人类的成长中相生相融,铸就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无限美好的同时,也有大量的丑陋现象破坏着社会的秩序与发展。所以,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必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秩序准则等,以惩戒或遏制人性的“假恶丑”现象及其的发展膨胀,以保证一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对当代大学进行其人性“真善美”的终极价值理念的开掘与完善,同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意义。

与这一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电影作品有很多,如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刻画了一个品质高洁,具有慈母般温情的伟大女性冯晴岚,她用其一身,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与痛苦,坚持着在时期她和丈夫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用最艰苦最朴实的方式和超人的意志品格,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类“真善美”的伟大品格。

对该部影片人性“真善美” 的主流价值鉴赏,大学生们最后必然会被冯晴岚这一极其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深深感动,会令其人性中虚假的丑陋的东西,在这一平凡女性的面前顿然无形或感到羞愧与自责!从而使大学生收获人性中“假恶丑”本性的荡涤与人类完美本性“真善美”的神圣开掘与塑造!

3、 “生命”的价值与超越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都是极为宝贵的。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死亡则意味着对于个体生命的全部终结,因此保障生命的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起点。但仅仅是活着,不能完全诠释生命的价值与内涵。

对于大学生而言,也许与之讨论“生命的价值与超越”过于抽象,我们可以用这样一部电影,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也许能更好地诠释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与超越?

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是电影史中具有重要艺术里程碑意义的片子。影片描绘了同样是纳粹份子的商人辛德勒,为发战争财,来到了纳粹份子管制的犹太人集中营,雇用了犹太人在其厂里生产战争日需品,目的是不付或少付工钱。可是这个贪财、好色的男人,随着纳粹屠杀计划的展开,其亲眼目睹了一个个被肆意杀害的无辜生命,辛德勒那尚未被泯灭的良知,受到了人性的深深伤害与震动,于是,他开始了最大努力的营救,周旋在纳粹与犹太人之间,最后他倾其所有,终于营救了1000犹太人的生命。战争结束了,身为纳粹份子的辛德勒也遭到了追捕,被营救的犹太人们要和他们的恩人分开了,因为他们的恩人要开始他的逃亡之路了,于是犹太人们用其唯一值钱的一颗金牙齿打了一个戒指送给辛德勒,上面刻着希伯来文:“救一人即救全世界”,同时还送给他一张签着被救犹太人名字的名单,说万一他被捕了,也许这张名单可以救他。当辛德勒拿着这些犹太人所能为他做的全部一切时,他再也控制不住地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他说:他后悔年轻时太过度挥霍,以致于他没有更多的钱救出更多的犹太人……

影片至此,不得不让大学生们为之动容,因为辛德勒已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可是他却以自己弱小的力量救了1000犹太人的生命,可最后由于这些善良犹太人的举动,让辛德勒失声痛哭处在深深自责中!这部影片用辛德勒一个人超越生命极限的能力,向世界证明了人类生命的可贵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影片因其人性的光辉及其对生命、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超凡解读,不但使这部电影铸了它成为人类电影艺术的丰碑,而且,也使对之进行鉴赏的大学生们收获人性洗礼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深度理解与人格的铸造!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人格中具有终极主流价值观的分析与解读,可看出通过电影艺术鉴赏方式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人格构建,具有其它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关键在于高校的素质教育,要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手段,真正切实地让这一媒介方式,发挥其对大学生人格素质的教育作用。因此建议在大学人格素质的教育过程中,第一,要有良好的观影环境与条件;第二,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与解读,即教师对影片的选择极其重要;其次,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后,教师要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理念的深度解读;第三,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格构建作用,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对它的理论研究,教育模式研究,实施手段、过程、效果等的研究,也极为重要,必须突破过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始终停留在呼吁或外部研究的层面,因为,能用之于解决大学生人格构建的问题,才是所有理论研究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所在。

[教育厅项目]:10JB27

贵州省教育厅高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电影艺术欣赏对大学生健康人格构建作用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韩中敏. 大学生人格缺陷反思与健康人格教育(硕士论文)[M].2009.4.P17.

[2]徐金超.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湖北社会科学[J].2011.4.P185.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6篇

一、 刺激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

电影艺术的出现,使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正是由于电影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呈现给观众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2]数字艺术为电影创作者想象力充分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撑,反过来,以数字艺术为技术基础的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也对电影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作用,不仅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新动力。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在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想象力对于人类来说甚至比知识更为重要,正是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才能够对世间的一切进行概括,并成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原动力。这一论断显然也适用于电影创作领域,由于数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电影本身在经历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刺激和丰富着电影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挖掘想象力的潜能,从而进一步丰富着电影题材与内容,并改变电影的表现样式。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就是在数字艺术的推动下,电影艺术家思维日渐活跃、想象力日趋丰富的背景下产生的电影艺术形式。特别是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中展示的往往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物质空间,创作者对其中的景象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经验可供借鉴,因此,要将此类景象具象化为具有视觉真实特征的影像,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传统电影艺术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创作者脑海里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并不都能“成像”为现实的电影画面,这也成为制约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虚拟图像生成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上述想象力的具象化成为现实,并给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工具,进一步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形式。在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中,基于数字艺术,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延伸。[3]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修改摄制过程中不尽如意的图像,还通过对艺术家的非凡创意的实现,向观众展现前所未有的奇妙艺术世界。从《侏罗纪公园》到《阿凡达》,从《星球大战》到《指环王》,这些虚拟现实主义影片中奇妙的人物形象和宏大的场面无不得益于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依靠数字艺术将想象视听空间与其他艺术元素相融合,充分实现了影片在视觉上的美学价值。

二、 导演表现空间的拓展

导演无疑是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思维的活跃度和创造性对电影创作的成败至关重要。数字艺术的出现,对导演创造性思维空间的形成和拓展极为有利,特别是许多在传统方式下难以实现的创意和想象,在数字艺术的支撑下都可能迎刃而解,这给导演执导过程中电影艺术的再现和表现功能的强化创造了可能。一方面,数字艺术的充分介入,导演的表现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可以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利用数字艺术所创造的的数字思想。以影片《骇客帝国2》中追车的场景为例,由于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艺术化特征的结合,将真实的边界作了更深的推进,假如不是导演刻意运用慢动作以及实景拍摄中难以做到的摄影角度,几乎就和现实场景别无二致。这种技术与影像之间的相互关系恰好展示出了人的创造性和机器之间的悖论,并从形式上与电影叙述主题遥相呼应,这就是导演通过影片传达的数字思想。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电影的基本特征,因此,数字艺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技术手段层面,因此,导演不能仅将数字技术视为一种技术手段,而需要在全新的技术上附着全新的艺术思维。所以说,数字艺术介入电影创作,不仅给导演的执导带来了便捷,也对导演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数字艺术只能创造奇幻的视觉效果这一认识偏见被超越之后,数字艺术才能真正融入导演的创作艺术,为将来的电影发展展示更加广阔的前景。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电影形态的多样化,色彩纷呈的电影画面使观众目不暇接。技术的支持使当代电影的概念不断丰富,但是这种丰富更多的表现在电影形式和内容的拓展上,也就是电影艺术语言的丰富。虽然在后现代语境下,受众对于电影视觉冲击力需求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并逐步消弱人文思想内涵在影片中的地位,但无论怎样,观众并不会在意导演利用的是不是数字艺术,而是主要关注影像本身的效果能否打动人和感染人。因此,面对数字艺术的迅速发展,导演需要摆正数字艺术作为创作手段与影片效果这一根本目的之间的关系,才能善于利用数字艺术手段进一步突显当代电影的艺术性。

三、 叙事结构的拓展

在传统电影领域,由于技术限制了创作者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传统电影的时间叙事较为简单,体现出单一线性变化特征。[4]数字艺术的介入彻底颠覆了叙事时间结构上的这种线性变化思维,为当前的虚拟现实主义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电影语言特征。总体来说,数字艺术对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发展的多向性、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影片结局的不确定性等三个维度。

在数字艺术的作用下,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整体叙事由单一时空序逐步向多元化叙事转化,一部电影对一个事件的不同结果可能会做出多种不同的叙述,影片《罗拉快跑》中关于拯救男朋友这一事件产生了三个不同的叙事维度,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无论是数字艺术催生的网状叙事还是分叉叙事,都体现出影片叙事发展的多向性和多维度。虽然多种结局设计下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标准,但是从深层上看,电影创作者更需要进行事前的预判,根据观众认可和喜爱的剧情来进行叙事选择。

数字艺术的超前性发展导致了叙事视角的迅速演化,当前优秀的影片已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化视角,并体现出以下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叙事视角进一步发散,体现出多维度叙事空间。特别是3D技术的广泛采用,可以实现宽银幕以上的旋转视角,这种发散视野中的人物不仅极具立体感,同时也便于观众多角度观察。其次,叙事视角更具现场感。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使虚拟影像具有更多的逼真性,从而极大提升观众对角色叙事的参与,并随着电影人物命运的变化进行选择,从而完成故事。

数字艺术对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的影响,还体现在结局的游离性与不确定性。在数字艺术的参与和影响下,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重点并不在于带给观众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观众去探寻“答案”,这里观众的主动性获得了发挥空间,而不是传统观影过程中对电影结局的被定性接受。既然有“答案”,那么“反答案”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和现实需求,这也是当前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的重要特征,也就是当观众都认为故事已经结束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段延续,这种结局前的叙事使整部影片的结局更具有不确定性。

四、 对传统电影理论的消解与影响

当观众惊叹、欣赏并陶醉于数字艺术造就的电影景象奇观时,传统电影经验和创作理念也在不断遭受着质疑。很显然,依靠数字艺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创设的虚拟影像,虽然具有十分真实的视觉观瞻,但是这种计算机无限处理的影像却并非出自真实拍摄的影像。这种虚拟化的真实,不再是传统电影那种对现实的影像记录,所以自数字艺术被应用于电影艺术的那一刻起,电影的记录本性就不断受到挑战。在数字艺术的支持下,当代电影的影像创作已经不再需要镜头前的客观实体,甚至摄影机也不再是必须的。现代的电影正在向一种复杂的计算程序演化,将来只需要精准的数据以及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影像。或许在数字艺术的视角下,影像的概念需要些许修正:影像只是客观实际的一个版本,但并不是其本身,其本质是通向真实世界的一扇窗户。

演员是传统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切成功的电影和影像塑造都离不开人的表演活动。[5]数字艺术的不断发展,也使这一基本的电影观念受到了“侵犯”。抛开近几年的高技术虚拟现实主义电影暂且不论,就是传统形式上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可以随处找到漫步的乘客、高处坠落的人群等虚拟数字人的身影。虽然人类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自身,但对这些庞大数量的数字人,仍然是真假难辨。无论是真人的仿真模拟还是虚拟数字人,其不仅代表着电影创作领域的技术突破,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来看,也使演员的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人的表演与数字艺术的不断交汇,使人的表演变得愈加支离破碎,并使数字明星对演员的主体性产生了现实的威胁性。另一方面,数字艺术的广泛使用也对传统的表演艺术提出了挑战。由于诸多场景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虚景与实景的融合,因此在拍摄中,演员必须克服不真实感带来的表演心理障碍,与眼前不存在的电脑演员“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例如影片《精灵鼠小弟》的拍摄过程中,利用一个小球来代替老鼠的位置,这对演员的想象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总之,数字艺术为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手段在不断激发创作者艺术潜力的同时,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而贯穿其中的是对传统电影理论的消解与影响,从而在理论创新中接连不断创造出新的影像奇迹。

结语

数字艺术的出现和在电影领域的广泛应用,促成了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迅速发展,并对此类电影的创作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依靠其独特的“虚拟”与“真实”兼而有之、相互融合的技术特征,极大地刺激了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进一步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和导演的表现力度,同时也深刻诠释了艺术与技术这两个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式,促使电影艺术在进步中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2):84-88.

[2]陈旭光,刘志.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12(1):67-71.

[3]纪丽君.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假定性美学的开拓[J].电影评介,2013(9):55-57.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7篇

近年来学界反复讨论中国电影体制改革转型的问题,认为中国电影由倚重于艺术价值的表达,走上市场化的生产道路,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2]。这种观念当然是不错的,特别是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工业作为整个社会大生产链条中的一环,其机器复制的生产特征,以及物质性的消费模式与其他艺术门类都有相当大的距离,比如声光电效果的视觉刺激显然不如文字阅读带给人的思想震撼。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市场因素与票房观念是顺应电影的工业生产特征与消费模式的,是应当提倡的。但是在另一个方面,片面追求票房也可能导致电影艺术内涵的缺失,会牺牲电影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如何做出积极而又理性的选择,既能推动中国电影全面健康发展,又能够使观众充分感知电影艺术魅力的选择,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每一个关注、重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人,都应该对此进行认真分析、深度思考。

一、艺术电影:市场在何方

艺术电影打上了作者独特心灵世界的烙印,呈现出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对于知识分子自我的良心拷问,有些思考能够上升宇宙、历史的层面,表现出鲜明的形而上学色彩。但是艺术电影的思想价值未必能够转化为商业卖点,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1、不惹人“感冒”的主题

艺术电影的主题,大多是反思当代人的生存境遇,牵涉到灰暗沉重的人生话题。总体来说,近年来的艺术电影呈现出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立足于贫富分化、社会分层日益剧烈的当代社会,以底层人物为基本关注点,呈现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沉重,反思现代化进程中思想道德的巨变,以及社会底层伦理与主流价值观的断裂。虽说生命原生态的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来源,但是过多集中于社会阴暗面往往会造成情感的压抑与焦虑,不但未能写出底层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的存在以完整性的审美关照,反而会给观众的观影带来了心理上的压抑。电影成了电影作者表达自我的载体,其本身固有的娱乐功能基本被冲淡、被忽视,这是造成观众弃艺术而偷商业电影的重要原因。

2、个人化带来的晦涩

艺术电影往往采用个人化的故事叙事和影像表达方式,作为凸显作者艺术个性的基本手段,这种个人化影像表达与叙述方式在艺术电影中并不陌生。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打乱了时空顺序的团块结构组建起一个时代性的政治寓言,《绿茶》独特的个性音乐和快速的中近景镜头切换,以及艺术电影中普遍存在的频闪、晃动、拼盘式的镜像偏爱等……这种个人化的表达虽然是导演们在实践与思考中对自我认定的艺术之路的延伸和拓展,但任何思考和行动都应该建立在观众可以理解、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否则便无意义。但导演们恰恰忽视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将自己的兴趣凌驾于作品之上,这不能不说是《太阳照常升起》、《绿茶》等票房惨败的原因所在。

二、商业电影:好看不动人

尽管票房喜人,尽管根据营销需求配置的商业美学元素在市场上一路凯歌,大卖特卖,但商业电影中暴露的问题却使他不断地被人们诟病。故事编织上的苍白、人物塑造上的概念化符号化、情感的缺席和价值判断上的混乱,都是令观众在买票进影院“边看边骂,边骂边看”的缘由。

1、艺术元素的市场配置

商业电影中的情节、场景、人物大多不仅是因为“美”的需要而设置的,往往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市场的需要而配置的。这种模式,与其说是一种艺术智慧,不如说是一种商业智慧,其内在逻辑是受市场所引导的。例如,一些电影导演选择演员并不是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最被市场所认可的,尽管这些演员被配置在一起,可能会南腔北调,风格不协调,但影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是追求艺术的完整性,而是在追捧市场的覆盖率。同理,影片中的场面、人物、动作,还有以上所说的演员的选择,其实都是为了迁就市场而“被迫”选择的结果。在这种票房(市场认可)决定一切的背景中,电影的艺术美学当然要让位于所谓的“商业美学”了。

当下商业电影生产受到市场逻辑的支配,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编织离奇化的故事情节,迎合所谓现代观众的猎奇心理,媚俗倾向十分严重。二是类型化的叙事手法,根据市场卖点批量生产类型剧,比如情人与情敌,逆境与顺境关系是固定的。三是往往从人物造型、服装与情节上织进一些所谓的现代质素,甚至误把通俗当庸俗,甚至节外生枝,兜售噱头,不仅亵渎了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大众审美情感,而且事实上也会妨碍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获得。

2、视觉奇观与思想缺席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为市场配置艺术,真正的艺术,即便是过多迎合市场的艺术,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艳丽、奇观、暴力、性、廉价的煽情。其中多少应该包含一些能够让人同仇敌忾,能够让相濡以沫,能够让人惺惺相惜的美好情感。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商业电影在价值观上过于世俗,而主旋律电影则过于高调,缺乏一种能够让大家共享的主流价值情感的构建和传达。因此,这些影片最多只是好看的电影,但绝不可能成为动人的电影。近年来,许多商业电影之所以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思想文化意味的缺失,主要体现为思考浅薄、想象贫弱、题材雷同、内容兑水、趣味庸俗、过度迁就于商业卖点等。从这点来说,高票房的商业电影,缺少的恰恰是一种人性的价值,所以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撼动人心。而回想过去和现在那些所有的电影经典,其最令人难忘的不仅是其中的故事、人物、场面、动作,更是其中体现的爱情、尊严、责任、勇气、正义等人类崇高的精神情感。

三、中国电影的突围

1、培育中国艺术电影推介机制

中国的电影需要逐渐重视“培育推介机制”的作用,这里提到的“推介”是指推荐加上介绍,既有结果,又侧重于介绍的过程,是将电影作品全面向外宣传介绍推广,使更多人深入了解的过程。

大部分中国电影作品,尤其是艺术电影,在市场之外缺少培育推介机制,这样一种机制不仅是要让观众看到一些被商业电影、高票房电影淹没的艺术电影中所具有的艺术内涵和情感力量,他更要让电影艺术创作者看到自己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所在,并让他们知道这种艺术价值同票房、市场的关系。国外大量的电影节、主题影展还有艺术影院,所起到的正是这样的作用。中国由于国情所限,电影节相对较少,而艺术影院也无法形成气候。目前,北京只有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在艰难地维持着艺术电影的放映。

从产业规律上来说,电影作者在一定意义上除了提供给市场更多的艺术产品之外,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电影艺术美学创造更多新鲜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市场宽容度很小,观众的辨识度也差,他们需要有专业的渠道和方式来培育,而不仅仅是受市场检查那么简单。

电影艺术工作者都有着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和美学观念,如何保持创作者对自身创作的美学自觉,同时又让观众看到、理解这些电影在艺术与情感表达方式上的新的突破,这就需要依靠独立于市场之外的培育推介机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2、提升创作质量,提高文化品格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是让中国电影生机勃勃的根本之法,“创作更多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是中国电影未来追求的终极目标。[3]

毋庸置疑,思想与精神的存在,才使电影艺术具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由于思想与精神建立在价值层面上,中国电影人的影视创作一定要坚守价值追求,提升思想高度,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让电影作品中饱含思想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在创作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进一步激发国产电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着重强调,电影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价值输出,有着独特的文化贡献。为此,不能单纯地以影片创作数量为追求,以制片成本大小为标准,以明星、猎奇、炒作为包装,以血腥、暴力、低俗、恶搞为卖点;要下大力气推出一批真正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经得起观众评价、经得起专业衡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扭转国产影片“叫座不叫好”“赢得票房不能赢得口碑”的创作局面,从作品源头来培养观众和国产电影的紧密关系,让国产影片赢得中国观众的真诚热爱和拥戴。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8篇

    人类之所以能看见世界万物的影像,是因为物体表面把光反射到人体的眼球,然后再成为视觉上的影像。因此,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电影艺术更是如此。没有光,我们的眼前是黑暗的,万物的存在仿佛都变成了海市蜃楼,诸如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等形容词,都将失去意义。光带给了万物生机,同时也赋予了电影生命;光对于电影的意义,正如空气对于人类的意义。没有光就没有物体的形态,没有光就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光就没有时空的概念认知。没有光,电影作品就无法表达,而有光就会产生影,光影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电影中的造型任务与艺术表现任务,对于影片的风格塑造、人物刻画及情节发展有着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意大利着名电影导演费里尼曾说:“在电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质感、情趣、风格、描绘。”导演通过对光影的合理运用,营造出一定的氛围,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 光影影响画面风格

    电影作品中镜头画面通过光影给观众传递视觉信息,通过光影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视觉化、鲜明化,因此,光影的表现有助于影片画面风格的确立。光对物体的塑造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就光线的方向而言,可以把光分为正面光、侧面光、顶光、逆光等效果。其中正面光比较缺乏层次,缺乏质感;逆光可以勾勒出场景和人物的轮廓,增加画面的透视感;底光可以表现恐怖气氛,增加影片的戏剧性效果。就光线的基调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亮调、中间调、暗调,不同的基调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电影作品中的光影既能创造出梦幻般的色彩,又能带给观众奇妙的视觉感受;既能突出炎炎夏日的烈焰,又能展现寒冷刺骨的冬日。银幕上秀美的山光水色、绚烂的烟雾火焰,都是光影来给观众的影像奇观。

    随着电影文化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再现自然光线已成为平庸的标志。影视作品中的光影应该把影片的视觉层面和美学观念方面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通过控制光的强弱变幻、颜色差异、色彩饱和度等元素,创造出迥然不同的画面风格,把影视作品中营造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对光影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例如,在影片《春光乍泄》中导演在室内环境中打出区域光,使整个场景形成很大的明暗对比,让观众分不出白天与黑夜,暗示主角的精神状态。在这里,时间不与外界产生交集,主人公黎耀辉、何宝荣的世界独立于时空之外。他们之间没有沟通,如同在房间里被灯光分解得支离破碎。王家卫的很多作品都通过光影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繁华的都市被各种灯光装饰着,每个人的欲望都汇聚成五颜六色的画面,这些欲望在空洞而绚丽的画面中游走。可以说王家卫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把光影效果运用的得心应手,建造了属于他特有的“电影王国”。

    电影作品中的画面都有其自身的影调,妥善处理光影可以为影片风格奠定最初印象。例如,蒂姆·波顿的电影《断头谷》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风格,每一个场景的光影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忽明忽暗的光影、电闪雷鸣的天空,制造了紧张恐怖的气氛,突出了小镇的诡秘;《天使爱美丽》中运用丰富的光线带给观众浪漫、活泼的氛围,呈现出一种怀旧的风格。可见,电影中光影的运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烘托出影片氛围,也可以增强影片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 光影刻画人物形象

    光影在影响影片画面风格的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在电影创作中,用光影来对人物进行塑造是电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它是刻画人物形象的精灵。所谓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就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以及人物性格的变化,发挥光线对人物外形和内在的表达作用。在电影视觉语言中,为人物构造光影效果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会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生动,构成人物的形象符号;另一方面它会构造人物性格,完善叙事结构。电影中有的角色还没有开口说话,通过光影的变化,我们就能够判断出他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主角还是配角。在影片《古墓丽影》中就是用光影来塑造主角和配角。女主角劳拉和管家威尔森在房屋里交谈的一个场景,劳拉的脸上被光影打出一道外轮廓,像刀锋一样锐利,完全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站在她后面管家的脸上却是平面光,没有亮点。这就是告诉观众劳拉是影片的主角,故事是围绕她而展开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新婚之夜,大红色的灯笼把屋子照得灯火通明,而一袭黑衣的老爷从旁缓慢出现,强烈的明暗反差突出了老爷这个人物的冷漠无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在电影作品中,虽然通过动作、服装、对白……都可以表现人物形象,但通过光影的刻画可以强调人物的造型特点。

    合理的光影设计不仅可以强化人物外形美感,同时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表现人物心情愉快的剧情,通常会打出明亮的光影,用饱和度较高的色调,带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当表现人物心情低落的剧情,通常会打出灰暗的光影,降低饱和度,带给人伤感忧郁的感觉。在动画电影《小马王》中,当史比瑞特和小雨坠入爱河,在河里嬉戏时,整个场景色彩斑斓,柔和的彩霞照耀着它们,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把它们相互偎依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在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当辛德勒得知他工厂中的一些工人会在不久后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内心十分忐忑。所以,当辛德勒在和史丹谈论这个消息时,导演通过近景镜头,用光影对他们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强化了人物的形象。对辛德勒的主灯光采用了较为平淡的正面光,展现给观众冷漠、麻木的面部表情;然而此时的辛德勒却十分担心他的工人,所以此时导演在辛德勒的背景上制造了明亮的光线效果,与他暗淡的面部形成反差。明与暗、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效果暗示了辛德勒内心的矛盾,让观众进一步体会到影片的内涵。此时史丹知道自己要去的是一个堪比地狱的地方,心中自然无比痛苦。因此,导演对史丹的面部光影处理得比较暗淡,来反映他低落的情绪。史丹身后的背景被处理得较亮,暗示出这些工人们的未来是饱含希望的。

    合理运用光影来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光影的附着,演员表演得再逼真、再细腻,其美感都会大打折扣。出色的导演总是在一部片子中通过光影这个媒介来刻画人物造型,间接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使光影成为一种双关意味的视觉符号。

    三 光影暗示情节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光影会使人产生异乎寻常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因此,在电影艺术中不同的光影就会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观众通过视觉而引起心理上的领悟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目的。

    光影可以展现一种时空关系,环境中日夜、晴雨的光照会给人天壤之别的感觉。白天的明媚阳光会使人心情舒畅;雨季的滚滚乌云会使人感到忐忑不安。因此,运用不同的光影可以对影片进行叙事表意的作用,使影片的节奏时紧时松,曲折离奇,为影片制造悬念,为剧情埋下伏笔,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光影运用在电影艺术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同时是一种叙事手段。在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有一场戏是伟拉德上尉和四个士兵与可滋的士兵进行激烈交火,船长菲利浦被长矛射中,不幸身亡,战士蓝斯把船长进行了水葬。整个场景呈现了傍晚时分的红色影调,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跳跃闪烁,不但表现出士兵对船长的哀悼之情,而且暗示了导演对战争残酷无情的强烈批判。

    在电影作品中除了通过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方式来进行叙事,光影的变化同样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带给观众心理暗示。其中不同的灯光色彩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有光亮的地方象征着希望与未来;而有阴影的地方暗示着危险与恐惧。例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辛巴和娜娜在草原上嬉戏,整个场景光鲜亮丽,炫目的光线与饱和的色彩交相辉映,导演在此刻意弱化了阴影的效果,使画面明快流畅。辛巴和娜娜在动物群中奔跑穿梭,动感十足,让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辛巴和娜娜在打闹的途中,突然离开了荣耀石的范围,顿时画面暗淡了,光影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场景中的侧光和底光成为主要光线,明暗对比逐渐变强,使观众的心情也由轻松转向为紧张,预感到剧情在这儿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光影的变化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同的光影所营造的氛围是迥然不同的,它会引领观众去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

    光影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用光的美学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光影艺术风格上的突破对影片的画面风格进行创新,并使之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更好地完成抒情任务,成为更高层次上为造型与叙事服务的模式。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