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目前现状看来,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 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较为突出。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少父爱和母爱,存在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就业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社会需求,务实高效地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笔者认为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任重道远。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去常常被忽视,主要表现在教师经常将学生心理层面上的问题行为误认为道德层面上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爱护。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显著,部分职校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主要是由于心理障碍,职校生大多来自“中考落第”者,他们普遍存在自己是“失败者”和“被遗弃者”的心理,认为自己将来是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的人,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思想处于苦闷境地,学习缺乏信心,严重地阻碍着自己的进步、成长。此外,在职校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惯,使他们形成依赖,自傲,冷漠,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
面对职校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非智力品质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开朗向上。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心理卫生讲座、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消除身心发展变化带来的困惑,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优化人际关系;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指导学生就业、创业。
二、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过硬的文化专业素质
文化专业素质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资本。班主任具备了良好的文化专业素质,就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大多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他们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兼有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要。
2.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教育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职业教育,探索教育规律,处事公道,爱岗敬业,有献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还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3.较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负担重,时间长,头绪多,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班主任要注意锻炼身体,合理饮食,按时作息,保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同时,作为班主任还应拥有健康的身心,一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的班主任,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开拓视野的良师,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搞好班级工作、建立和谐班级是很重要的。
三、运用正确方法,做好问题学生心理的教育
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对象,也是中职学校班主任最关心最烦恼之事。而对于问题生,班主任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工作中给差生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帮助,坚持用心去教育学生。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直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对问题学生心理进行引导要注意策略。要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必须利用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是学习差,还是品行差,还是仅某方面差,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同时,班主任还必须将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以提高转化成效。问题学生的问题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德育层面,也涉及知、情、意等心理层面,有的甚至涉及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传统德育工作采用说服教育、批评与表扬等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地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只有结合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疗效。如可采用倾听,情感表达,认知调整等技术。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心理的引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中职业校的学生,班主任应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排除错误职业理想的干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从引导学生心理上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选择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又能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和单位。其次,班主任还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好学生心理的就业指导。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全面,同班上的各科教师有密切联系,同学生家长保持着经常的接触,所以在就业指导方面有特别有利的条件。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除了要贯彻就业指导的基本原则外,还要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提高就业指导的业务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指导计划,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职业指导工作。
总之,中职学校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心理引导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策略和工作方法,不断适应工作的新要求,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帮助中职学生心理辅导更好地、更全面地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玉萍.《浅谈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09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
一、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研究工具的使用。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每周只有1课时,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2.研究的建议。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弛 田宝伟 郑日昌 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朋辈心理辅导 自我教育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的逐步发展,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很多都是刚刚起步,在学生的全面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加。为了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很多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而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列第一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其次是电视台和电台的聊天节目(38.8%),校内心理咨询机构(11.4%)仅列第八位。[1]由于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严重不足,同时也为了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使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基层组织和力量,是我们应作的尝试和探索。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有多种定义,目前我们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非专业工作者就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当事人一起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2]。朋辈心理心理辅导是一种“准心理辅导”或“非专业心理辅导”,朋辈在这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就是年龄相仿的大学生,朋辈主要是给当事人安慰和支持,基本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处理,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一)简便易行。
朋辈心理辅导和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相比受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在与同学的共同生活中,只要朋辈辅导员发现问题便可随时随地进行辅导,既不需要特殊的场地,也不需要严格按照心理辅导的步骤进行。
(二)时效性强。
专业心理辅导需要辅导员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并对当事人有一定的了解,需要较长时间,而朋辈心理辅导所花的时间要少许多。朋辈之间有相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相互间沟通容易,而且助人者就在同学身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直接迅速。
(三)友情效应。
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于学生,所以容易得到同学的理解,可以起到良性互动作用。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当事人之间是一种友情关系,彼此间容易沟通,容易接纳。作为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各年龄段同学情绪变化规律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同时经培训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辅导原则、辅导技巧,比简单的朋友疏导更为有效。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可行性
(一)理论依据。
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3]。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建设性的心理气氛。始主罗杰斯认为,辅导方法主要强调辅导者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而非技术。根据此,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辅导时,要对当事人持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态度,不主观指示当事人一定要怎么做,而是与当事人共同分析、讨论,调动当事人自我力量来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符合当事人的心态和处境,协助他在成长道路上去处理自己的难题,建立建设性的朋辈关系,达到“他助―互助―自助”。
(二)现实可行性。
人人都需要心理帮助,人人都可以从心理上帮助他人。从人的认知发展来看,学生与同龄人的交往对其主观世界的变革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交往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刺激其主体发展的有利力量。朋辈心理辅导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心理断奶,减少依赖;帮助建立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同时,朋辈心理辅导是专业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补充,可以缓解目前专业人员不足的压力;朋辈心理辅导也是高校心理卫生三级预防中的重要一环,加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互助友爱的良好气氛。
四、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及实践探索
(一)常见朋辈心理辅导形式。
常见的形式主要为:面谈辅导,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法;电话辅导,主要是处理心理危机;网络辅导;信函辅导,应用比较普遍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场辅导;建立成长小组,心理沙龙,扮演心理剧等。
(二)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
首先是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及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全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各系安排心理辅导员,面向本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最后就是在学生中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机构,保证每个班级有2-3名朋辈心理辅导员,接受上两层专业辅导人员的培训及督导。我们着重开展的工作为:
(1)选拔朋辈辅导员这是开展朋辈辅导的重要环节。本着自愿精神,在校园里招募有助人意愿的同学,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这批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结合测试结果进行面试,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同学:具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即热情、真诚,对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并附有爱心,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观察力,机智、灵活,自信、乐观,积极看待生活,具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善于沟通,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心理素质训练和电话接听技巧培训,心理辅导理论学习和实践,心理辅导中的疑难问题的应对策略。
(3)岗前实习朋辈心理辅导员上岗前有一段时间实习,可以采用一对一、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小组观摩的方式,一位辅导员带一组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并请学生讨论得出答案;老队员带新队员,进行角色扮演,增加实战经验。
(4)督导培养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业务学习与实践操作上进行及时的、集中的、一对一的指导与监督,为心理辅导学员在实习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具体的、恰当的帮助与指导。同时组织各种专家讲座,让朋辈心理辅导员保持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新成果,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2.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运作
朋辈心理辅导既包括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也包括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团体辅导。在具体的工作中,个别辅导的数量比较多,只要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按照心理辅导的要求去做,是可以保证其实效性的。团体辅导的开展则比较复杂,需要周密的组织策划,但如果做得好,受益人数多。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和相互合作中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从而达到广泛、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讲座,出版制作校园心理刊物、墙报,开设校园心理网络,举办各类团体辅导活动和集中学习的心理互助活动等。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E―mail、面谈、信函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心理调适。设立热线心理朋辈辅导室,实行值班制度。开辟网上心理答疑、网上论坛、情感交流等栏目,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暗示性”氛围。
五、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减少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流失。
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其中包括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培养一名心理辅导员大约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随着学生的实习、毕业工作,在校的心理辅导员锐减,不利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所以,我们应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每半年培养一批次的心理辅导员,减少因工作带来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流失。
(二)需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学生咨询人员没有职业纪律的约束,往往在角色互动的过程中不能恰当地掌握各种“度”。例如,是否能做好咨询工作的保密工作;是否能做到在专门场所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帮助;是否能做到不和来访者发展咨询以外的关系等。
(三)防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枯竭”,加强其自我保护。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产生衰竭情况,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负责这项工作,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同时,可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立成长小组,通过专项活动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处理好一些未完成的事项。
实践证明,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状况提出的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模式,能够使学生辅导员及被辅导的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但目前具体的运行方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5):66-67.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可行性 实效性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或督导的学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年龄、地位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或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恰恰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总体上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者,也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纯属自发产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角色,不要求经济回报,义务完成朋辈辅导任务。
3.直接性和有效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他们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朋辈辅导员甚至可以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二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事务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缺乏,要真正的达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仅靠高校现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将其拓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
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辅导需求。把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中,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补充、延续和创新,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心理援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成助人自助双向目标
心理调查显示:向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用的心理求助方式。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更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是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而且也为自己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并有助于培养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3.符合大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生活聊理想,朋辈之间的生活环境、学业状况、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
三 增强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可行性途径探析
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和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实效性不高。因此,怎样不断地提高和拓展朋辈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朋辈辅导的效果成为我们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此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法:
1.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
朋辈辅导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评估。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具有奉献精神;有健康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交际、表达、沟通能力。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依照的是自愿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招募的形式应是以广告招募,组织推荐和班级、社团物色等形式相结合,对被选拔者要进行严格的心理测试、面试和考察,以掌握他们的素质状况,一般招募的是高年级学生,最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
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技术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授课,在专业心理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培训可以采用集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使朋辈辅导员真正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术技巧的培训很重要,可以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观摩心理老师的咨询过程、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做心理老师的助手、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模拟咨询等来进行,使朋辈辅导员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三,建立朋辈辅导员评估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与奖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不断规范他们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朋辈心理辅导的义务性,决定了更应该重视建立科学的朋辈辅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考评细则,评选先进个人,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提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更好地开展高校朋辈辅导工作,提高朋辈辅导的实效性。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高校必须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面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第一级即学校一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团委组成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第三级,由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第三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上两级的领导和支持,并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督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工作交流座谈会是朋辈辅导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两级的指导下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3.开拓朋辈辅导的新载体
社团组织是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这些社团组织在学生中很受关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中聚集着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往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和组织才能的优秀学生,是朋辈辅导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要积极与校园社团相联合,以社团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朋辈辅导群体中,通过社团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通过社团这个载体,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朋辈辅导的网络载体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开通高校朋辈辅导员博客、论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通过撰写心得、工作日志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与受助者进行交流时,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及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交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还可以实现跨校区辅导工作,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不像儿时那样喜欢向父母、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像儿时那样听从父母、老师的意,他们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但同时由于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不够成熟,面对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等压力,他们又出现了自我矛盾和自我失衡,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更加行之有效?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建设性的心理氛围是关键。我校曾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心理调查,“你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会更愿意选择向谁倾诉?”(①同伴;②家人;③老师;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结果是:①75%;②11%;③12%;④2%。可见,同伴之间的影响在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比父母和教师更知道同伴有哪些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更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容易使同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高中生愿意接纳同龄人的想法,按照同伴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心理特点,我校近几年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作为突破口,以此探索适合本校的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一步促进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一、什么是朋辈互助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美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已走上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却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热点。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peer psy-cholical counseling)是指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专业的心理辅导,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所具有的亲近性、自、灵活性和时效性是专业心理辅导不可比拟的,但其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在层次和深度上与专业心理辅导也有明显差异,如专业心理咨询中要求不得逾越咨询关系,对咨询的内容严格保密,而朋辈心理咨询师在平时仍然会与同学有着朋友和伙伴的关系。朋辈咨询师的角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咨询师角色,仅仅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帮助,因此有时候对这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必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困难。
二、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
(一)以构建工作体系为起点,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规范有序
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体系由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社团”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处指导,心理辅导室由心理教师牵头并负责组织和直接管理心理社团,团委学生会和各年级班主任间接管理。心理社团人员由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下设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其中班级心理委员全权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相关工作,班级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堂和课间时段在教室的心理动向,宿舍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外时段在宿舍的心理动向和问题。各层级在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相互沟通,层层互助,共同为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以加强管理培训为抓手,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行之有效
1.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归入心理社团。在心理社团组建之初,由于对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的岗位描述不够明确,导致很多班主任把班级中亟待得到心理帮助的学生推荐过来,也有很多具备助人者素质的学生由于害怕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望而却步。为此心理辅导室专门利用广播、校刊和宣传栏等,并在德育处召开的全校班主任会上,大力宣传心理社团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做了具体要求:一是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二是热情开朗,真诚友善;三是善于沟通,乐于接纳;四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五是积极乐观,勤奋进取。最后还利用MHT心理健康测试和艾森克人格测试对招募的学生进行筛选,每班选出3个(包括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保健员),全校共45个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员组成学生心理社团。
为了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给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颁发任职聘书,做到持证上岗;我们每月组织一次朋辈心理辅导员例会,会议主要目的是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集中上交“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并根据“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汇报本班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和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等,心理教师也利用会议布置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让朋辈心理辅导员知道自己近期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我们每学年还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者颁发“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奖励证书,以激励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2.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与一般人际互动存在着质的区别,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有一定省察能力,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我校心理辅导中心每个月开展一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三大块,培训方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心理沙龙、观摩学习等。此外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培养途径:培训―演练―点评―反思―提高,保证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教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接受系统培训后,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案例演练,要求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案例演练中利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在演练的同时接受其他成员观摩和c评,最后由心理教师综合点评,给予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的反馈,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方法和风格。
(三)以丰富互助活动为载体,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助人自助
1.心理宣传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校广播站“心理和园”栏目、心理辅导室宣传栏、校园宣传栏心理专刊、“星河”校报心理健康教育专刊、高三希望小报心理专刊、黑板报和手抄报比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家长“心桥”小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在学生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编辑、出版、组织和实施等相关工作,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营养快餐。
2.心理调查
我校每年10月定期安排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描述和评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此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和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改革及教育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积极协助心理教师组织和安排心理测评活动,如负责派发学生心理档案表,督促和指导学生填写以及收集工作;心理测评现场的纪律维持和技术指导;心理测评相关的专业问题解析等。此外,在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活动课、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训练前,朋辈心理辅导员还协助心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学校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大量素材,使心育活动更受学生喜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心理咨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影响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由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身份上的距离,而觉得是在说教,并且会对某些问题避而不谈,而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容易沟通交流,易于建立信任和咨询关系。此外专业心理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自主建立了心理辅导QQ群、微信群,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能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反映和缓解,避免问题的恶化,这样就建立起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也喜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倾诉,在咨询中朋辈心理辅导员遵守同感、尊重、真诚、保密的原则,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议,做好记录及材料的保密和整档。如果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会及时向心理教师反馈,请求专业支持或转介。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的心理咨询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迷途的船只,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4.团体心理训练
我校团体心理训练倡导“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突破”的理念,经过多年尝试与实践,不断创新团体心理训练模式,已将团体心理训练由小组、班级的模式扩大到年级模式。小组模式以设计“自我探索”“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主题,吸纳对主题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参与,每组不超过10人;班级模式主要是根据各班需要,自报主题,并利用班会课时间到各班开展心理训练;年级模式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固定主题,如高一级的新生适应心理训练,高二级的青春期心理训练,高三级的考前心理训练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督导下慢慢开始尝试负责小组和班级心理训练的教练工作和年级心理训练的助教工作,通过设计各种生动、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和活动,并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分享,不断增强学生心理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心理论坛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与团委学生会联合开展心理论坛活动。论坛每月一次,有围绕新生适应困难开展的“我适应我快乐”心理论坛,围绕十八岁成人宣誓开展的“化责为力,奋勇前进”心理论坛,围绕新年开展的“我的梦,大学梦”心理论坛,围绕三八妇女节开展的“花开花谢应有时”心理论坛,围绕父亲节母亲节开展的“感恩有你”心理论坛等。每一次心理论坛都由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团委学生会成员自行组织,论坛内容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在论坛中各抒己见,舒缓情绪,不断碰撞思想和心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现状
尽管团体形式工作在我国早已存在,但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相比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内地的团体心理咨询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辅导备受重视。最初介绍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是1991年6月,日本筑波大学心理系教授松原先生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邀请来华讲学,介绍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1991年10月樊富珉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员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团体心理咨询培训班”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技巧。此后的几年里,樊富珉一方面致力于为国内高校培训团体心理咨询主持人,同时也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科研中进一步探索研究团体咨询在国内学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北京经贸学院杨眉在社交焦虑的治疗中一直探索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于1995年出版了《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一书。1996年樊富珉出版了《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进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普及了我国。2000年后团体心理咨询已经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展。2001年9月开始教育部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培训中心,在培训中安排了团体心理咨询教学,由樊富民讲授。随着专业培训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团体心理辅导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主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团体心理辅导逐渐升温。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必要性
1可以解决大学生各方面的适应不良
大一新生刚进入学校,环境生活的突然变化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应付面对,对同学与老师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高中阶段,通常会导致部分同学郁闷,不知所措,出现适应综合障碍。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系列大规模短程团体心理辅导,使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增进了解,理解同学之间的各种行为方式,能够互相沟通、容纳、尊重对方,以使大一新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
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焦虑或恐怖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广泛而复杂的,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渴望真诚的友谊,想获得他人的理解,但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甚至对交往产生恐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基于人的心理问题根源与人际关系之中的理论背景,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学会了社交技巧,可以逐渐良好的与同学沟通。
3可以合理处理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如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家庭,就业等,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各种发展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学习技巧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自我肯定小组等,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团体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增进友谊,树立团体意识。
4可以用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指以大学自然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辅导员或者是班级心理委员的主持下,全班同学都参加的短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让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在班级工作中通过心理游戏、心理剧、观看心理电影等团体活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不仅能提高心理辅导效率,可以缓解部分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还能大面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以及团体训练概念混淆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训练属于心理训练的一种,参加者超过10人则为团体心理训练。这三种概念决定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活动源泉、目标、对象、活动性质、活动效果等方面。因此,有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会混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造成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不佳。
2将团体心理辅导等同于团体游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以团体游戏为基础展开的辅导活动,其重在运用团体游戏中的合作、沟通等方式,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参加者对团体活动的体验。通过经验与感受分享,获得归属感;可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及他人的了解;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但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团体心理活动来看,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团体游戏,参加者的分享不足,人数较多,体验不够深刻,理解程度不高,基本以娱乐为主,达不到心理辅导的作用。
3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不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需要完整的系统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有些团体心理辅导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活动设计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为了增加活动吸引力,忽视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有的效果。指导者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事先设计好的操作规程并一定能够遵守,部分原则事先未被强调,依据的原理未能进行解释,导致参与者只能按照团体游戏的心理状态进行活动,无法进入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状态,导致效果较差。
四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1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者的技能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基础理论以及一些技术方法,需要进行专业训练,通过参与相关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活动,或者是与同行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亲身体验,亲自操作团体心理辅导技能。
2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操作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的大部分指导者,设计团体活动不规范,操作相对简单,省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活动对象以及基础理论,直接从团体活动实施开始,导致其和团体心理游戏相差无几。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程序,确定每次活动的目标及主题,提前制定好实施活动计划,以熟悉每次活动如何进行,进入规范性操作阶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启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通过创设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团体氛围,鼓励和引导成员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成员在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中,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并产生思想上人碰撞和获得内心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高认识,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个体人格健康成长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和治疗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倍受教育界的关注。团体心理辅导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大陆后,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尝试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如: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大学生自信心训练等。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展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展到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基于这一点,团体心理辅导的宗旨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
一、团体心理辅导特点的探讨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取决于团体成员的参与和互动所产生的场效应,场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观点。团体动力学旨在探讨团体结构方式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个部分的变化。尽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团体动力学理论,但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1.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民主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提。只有遵循这一特点,才助于促使团体保持轻松的气氛而有秩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都是以团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尊重每一位参与者,鼓励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平等沟通,共同关心团体的发展。
2.学生的参与性。参与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只有调动成员的参与热情,才能使成员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但成员的参与热情仅通过教师的话语是难以调动起来的,这就要求团体辅导的方法新颖活泼、形式多样,使教育活动符合成员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有多种,诸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讨论、案例分析、辩论、心理剧等。因为教育方法丰富多样,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保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3.问题的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进展过程中始终十分注意成员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问题,使个人与团体相关主,保持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的。如:参加大学生人际沟通团体训练的学生都有着想学习和他人相处的技术的共同愿望。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激起成员的参与热情,使成员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使团体辅导目标得以实现。
4.团体活动的互动性。互动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点。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充分的互动,使各种观点发生碰撞,不同思想进行交锋,而这种碰撞与交锋必然带来心灵的震动和感悟,促使成员反思和自省。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几十个人组成的团体相当于一个微型社会,为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盛衰认识的改变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源,并给彼此带来态度和观点的分享。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影响者,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不同的观点与理解,这种多元信息无疑为团体成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户了他们的思想。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参与性特点告诉我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播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因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人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教学的成效性。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不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这些内容与自己无关,是无用的,可学可不学。因而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难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信念。团体心理辅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找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并能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使教师所讲的与学生所关心的大体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动机,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实现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互动性。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还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组织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种团体活动,诸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辩论等,使学生的所得不是从外界灌输进去的,也不是被动地获得的,因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学生在团体中的言行如果能够得到团体中其他学生的认可和赞赏的话,将起到正强化作用,使得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教师只是对学生实行单向的传播模式,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只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缺乏内在的情感体验,并且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努力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地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
但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团体成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善团体成员的心理感受。这种改变不一定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时甚至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参与性和情景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兴趣,但在引导学生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方面有明显不足。有些同学虽然很喜欢参加活动,觉得好玩,有趣,也会积累一些感性的、具体的经验,却较少深层次的思考,而降低了教学的深度。三是团体心理辅导对指导者的要求较高,既要精通团体咨询的基本理论,设计有效的团体活动形式,又要在团体活动中关注每位成员的表现,引导团体咨询的方向,避免个别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受到伤害。而不称职的指导者带领的团体只会给成员带来负面的影响。
参考资料: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晓文:《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探索》,《高教论坛》,2003.6。
[3].陈 晶、王海萍:《团体辅导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高教探索》,2005.6。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校学生工作
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其发展并不均衡。高校学生在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这种不适感如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为有着相同问题困扰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团体中成员互帮互助,在群策群力中深刻自省,积极地寻求突破的方式,取得了理想效果。因此,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贯彻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由学生工作者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组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校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和学习品质,便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加以尝试和实践的方向。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况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1-2位指导老师主持,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总体人数少则3-5人,多则几十人。一个小组以3-8人为宜;活动时间依具体情况控制在1-2小时内,辅导次数为几次到十几次不等。团体辅导的步骤一般为:确定辅导目标;设计辅导计划,包括确定小组规模,活动时间、次数及频率,活动场所及经费预算;实施基本过程,通常包括导入、实施、终结三个阶段。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都面临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如何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等问题。而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如果将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将辅导范围惠及更多的学生。将此理念注入到学生思想教育中,还能充分体现出当前学生工作所倡导“以人为本”的工作精神,并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
(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现实中,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心理或经历是很独特的,觉得自己不被大多人理解,因此,导致自卑、孤独、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加重心理压力。但在团体中,尤其是在同质性团体中,当成员交流个人的担忧、想法和情感时,他们常常会惊讶的发现,团体中的其他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忧虑。这会极大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因此,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凝聚力、团体对小组成员的支持和抚慰功能,从而使成员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减少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在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时容易表现出偏激、狭隘和自私,而通过广泛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利用团体的力量即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后团体成员的分享和交流来加强对自我、他人的认知和对社会的适应。同时,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帮助成员学习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改变不良的行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和大度,在团体中学习接受他人的帮助,也能学习如何帮助他人,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维系这种关系,提高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
(一)在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新生适应障碍如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新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疗法的有关理论认为,心理行为障碍及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团体关系的功能来实现。针对新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比方说,刚迈入大学的新生们大都互不相识。一方面他们很想交朋友,了解其他新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又有点儿恐惧和焦虑感、怕不被人接纳,怕在他人面前出丑,所以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一般可采取一些比较简单、容易互相认识的游戏活动。活动开始时,领导者可以先大致介绍一下团体心理辅导及小组的情况,然后同组员集体宣誓,遵守小组规则。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给予积极的无条件关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互动、反思,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
首先,辅导者要学会倾听组员的讲话并及时的与学生进行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沟通;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有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其次,在保持自己中立的情况下,辅导者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一定交流后要将成员共同的感受或意见衔接起来,并加以解析和补充,一方面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另一面通过总结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某一问题中学习到的经验或教训,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经验教训应用到团体外的日常生活中去。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调查发现,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对未来前途迷茫;对学习缺乏动力和规划等。因此,针对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和开展团体辅导就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确定个体生涯发展目标,规划人生发展,并为择业就业作直接准备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大一新生的辅导内容主要涉及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两部分,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团体活动,一方面协助成员增进自我了解,加强自我肯定,学习了解和欣赏别人,初步探索自身性格、能力、兴趣以及价值观等与未来职业可能的联系;另一方面,协助成员了解外部工作世界,深人探索自我各方面因素、自身专业与可能从事职业的关系,学会扬长避短,建立学习与生活的目标,初步形成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计划。在辅导前后对团体成员进行相关测量和统计分析,检验团体辅导的效果。
(四)在培养学生干部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个人的内在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们通常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把这些学干组成小组进行团体辅导,可以让他们从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中获得对某种行为新的解读和评价,也能通过学习他人的适应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认知,获得新的适应行为。另外,通过团体的互助式辅导,有助于训练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干能力培养的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可采用常规团辅开展模式。只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能促进成员之间沟通和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成员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冲突和挫折;使成员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让成员了解个人情绪对行为和团体的影响,找出有害的个人情绪及改善方法;让学生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学会拟定合理的工作生活计划。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助于高校培养素质全面的当代大学生更有助于学生工作者提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甘贞洁,李红云.论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学生干部能力训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