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能性教学案例

可能性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美术;教育情怀;教学案例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也成为认证标准之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该成为美术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课例是基础美术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观摩学习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是充分体现出了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意识的教学成果,代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普遍现状与趋势,是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现,因此能形成学生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新版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例。笔者有幸到中小学观摩现场美术教学,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和课例感受很深:那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结构谨然流畅的教学组织,踊跃表达丰富情感体验的快乐学习的学生,教学姿态与风度游刃有余的老师,还有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充满童稚和无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聆听一节美术课犹如欣赏一件精彩的艺术作品,使人神情舒畅而愉快。另一方面是能让师范生重新认识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为什么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留给大家的是单调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则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工作乐趣与价值呢?那是因为教学中的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新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特点:首先,课程标准只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为达到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选择方式与途径的自由空间;第二是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沟通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的媒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意,其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体现每个教师的特色,这样,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美术教师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师本人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三个转变是教学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向传授式的,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灌输式教学是最贴切不过的:“人都成了哑巴,只有真理在说话。”教师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感受、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从而产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远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教学的呆板与乏味,而充溢着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还有一个转变是教师的作用与师生关系的改变,过去的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接受,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合作,这种转变也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严肃与冷漠,而增加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愉悦与乐趣。总之,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营造生动的课堂。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重新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将增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职业的意向,从而在读书期间注重自身教育知识的储备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从不得不学到不能不学和乐于学习。正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之后写道:“在我看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单一的教条式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吸收与学习他人优秀方面的能力,而这次的《优秀教学案例赏析》课程,正是以这样的新式教学,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下,我这次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案例赏析的知识,也见证并学习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是如何上好的。……在还没有上这个课之前,我其实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我总觉得小孩子太调皮了,我不想去引导和教导他们,但现在我看到这些优秀教学案例后,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当你把孩子们都教育好,你们相处如一家人,那该是何种成就感能够比拟的呀!所以,我现在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与职业认知,树立高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向做一名好老师奋斗。[5]”

(二)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二、毕业要求”中的第四点是“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两个方面,“学会反思”是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6]”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变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与获得进步。学习优秀教学案例能让师范生了解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与改变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绘画功底不错,已经足够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了,而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绝非仅仅是能教学生画好画这么简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只教学生画好几幅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当师范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在心理产生紧迫感和差距感,这种紧迫感能激发学生抓紧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一位学生在赏析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后,产生了这样的反思:“由左斌老师上的那堂《品析父亲》的鉴赏课,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让未来会成为教师的我深感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外知识的心理……还有一堂小学美术课《傩戏面具制作》开始导入的环节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导入方式,但这种表演式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将我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7]”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从而产生乐于从事教育的情感与意向。

四以优秀教学案例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指美术教学的课堂实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场观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范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的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课。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往往都配有教学视频,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就教材中的某一课题上的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另外还有全国或各省份举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比赛的一些录像课,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观摩录像课是我们进行教学案例赏析的主要方式。录像课具有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而可以对某一课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现代数码摄影摄像技术的发达为我们进行录像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础美术教学的现场进行拍摄和录制,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与之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很多同学都表示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其微格训练很有帮助,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是让师范生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她们能从在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优秀教学形式灵活改变借鉴于自己的上课训练中,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知道教师应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及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应该怎样避免,这对她们将来的教育实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经典熏陶,学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后会自动地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实践在开始阶段即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其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提供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学习,还可以让师范生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师范生在赏析了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材配套视频中黄静老师的一堂课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我最喜爱的优秀教师黄静老师的教学案例,她给我的印象与众不同,上课风格独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级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单元,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使我觉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从她上课的内容、谈吐可以发现黄静老师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例举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就连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如此优雅,板书上的字体也刚劲潇洒……[8]”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会为师范生学习与前进提供榜样力量。当然,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模仿,优秀的课例也会有其不完美之处,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教学案例赏析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和改进。

(二)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如果说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能使学生学习美术教学的技法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则能更多地使学生感悟身为教师,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如美国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美术史教师凯瑟琳,她在美术史课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大纲,以现代派的先锋画家作品入手,引导女学生们分析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何标准等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在引导女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究竟谁说了算等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提醒女孩子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自我。“从前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是教师们辛苦传授我们书本知识的人,他们能教给我们的只是专业知识,但是通过几次教学案例赏析,我发现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有更为重大的关于人生的影响。[9]”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能引导师范生学习如何育人。

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程实施 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最初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郎代尔于1870年提出的,后经过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经美国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这种教学方法被公认为是符合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为宗旨,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重新构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研习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2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2.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思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条件下,对各种案例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通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接触并处理到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实践能力。

2.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传给学生,再附以实例加以阐述,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器。案例教学则是先提供一定的情景,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概括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研究,通过教师的释疑、剖析,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建立相应的学科概念。再经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物课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能性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学生物学的内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大部分是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以问题探究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容易从生活中提炼成案例,促进学科知识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具有应用价值的课程。在以实验、实践为先导的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理论性的课题探究,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又能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4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特点,如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习主体性,等等。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4.1案例引入

在生物课教学案例的选择问题上,很多教师所选用的多是自己编写的教学案例或是参考前人经过验证的教学成果。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在做前一步工作的时候,应着重添加一些自身的感受和认知在里面,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对后一种,教师应该对原材料进行新思路的构思和编辑,真正使资料活用起来。

4.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问题又一般与上述问题中的1、3、5、6联系起来考虑的。同时,许多学生喜欢在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课堂讨论不一定按1-8的序列展开。讨论可分4个不同阶段:①开始;②讨论疑难问题;③提供备择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

4.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5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5.1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如在学习“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关于酸雨形成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了解酸雨形成的背景、酸雨对人类有何影响、如何防止酸雨形成等。案例的设计和相关问题的讨论都要围绕着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的。

5.2案例的选择要有启发性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启发性,越能诱人深思,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的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就越好。

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4、积极引导学生提问

案例呈现之后,要注意为学生提问预设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和案例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惯性模式,使教学为随着教学进程新出现的新情况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也可以呈现案例后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提问并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法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170-03

经济法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广泛开设,可以说该门课程是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由于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抽象性法律条文繁多,并且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教与学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将真实、生动的案例引入课程教学,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类型设计

在经济法课程引入案例教学之前,应当对案例进行精心设计。首先,案例最好来源于现实,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分析。大量的司法案例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入公众的视野,这些案例源于生活,与时展同步,是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案例,应当要对真实案例进行一定加工,比如适当简化案例情节,使其与教学知识点更契合,适当调整案例难易程度,让学生能通过一定的分析完成任务。所以,教学案例应当要源于生活,但又必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使其高于生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可以按以下四种类型进行设计。

(一)工作情景型案例

工作情景型案例的运用主要是针对一些在工作中需要实际操作的事务。比如在“合同法”章节中,在讲到合同的订立时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合同的内容,教师如果单纯从法条规定的角度跟学生阐释,诸如我国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八个方面,该规定涵盖了合同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强制性规定。由于该条款内容达八个方面之多,并且抽象而枯燥,学生记忆起来困难较大。但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一个工作场景,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工作场景:A公司预计在春节前购进一批年货作为职工福利发放,经过公司高层讨论决定向B农业公司购进苹果作为春节福利,假设你是A公司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请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拟订一份苹果采购合同。学生通过案例代入后,在拟订合同之前,需要了解合同必须要包含哪些内容,结合苹果采购这一具体事务,哪些问题需要着重约定,合同的格式应当怎样处理。在解决了这个案例以后,学生对合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工作岗位上拟订合同类的文书也会更得心应手,师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二)角色冲突型案例

角色冲突型的案例主要运用于一些现实中常见,但法律规定的处理方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不一致或者不完全一致的案例。比如在讲授“”一章节中,就是人在权限范围内,以被人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其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人承担的法律行为。学生对本身的理解应当不难,但是当学到的类型中的表见的时候,难点就出现了。表见的难点在于,人看似有权,但实质又没有权,但与之交易的第三人并不知情,这种行为应当怎么处理?教师这时可以设计角色冲突型案例,让学生通过扮演中的不同角色,来进行分析、辩论。在将班级分组后,不同组别承担不同角色的扮演,一组承担人角色,一组承担被人角色,一组承担第三人角色,一组承担法院的角色,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论。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最后发现,法律之所以规定表见为有效,是为了更好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案例的引入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法律规定的内容,更深刻地理解了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目的。这种身临其境的辩论,学生对最后得出结论的理解,远远超过教师单方的说教。

(三)原因启发型案例

原因启发型案例,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给出了一个事发的原因,让学生沿着原因去寻找结果。这种类型的案例多适用于推理性较强的知识点。如在讲授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的问题中,可以设置這样的原因行为:一名10周岁的小学生,每天去购买零食吃,在与商店老板熟悉后,开始向商店赊账,三个月以后,该小学生赊账金额高达一千元。商店老板向其父母索要,遭到拒绝。接下来让学生分析,事情应当如何进展。学生在分析该案例过程中,既需要思考事实问题,也就是商店老板的损失怎么办,又要考虑法律问题,即小学生的行为在法律上有效吗?为什么?当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进行了一番分析和考量后,对民事主体行为能力的法律规定的相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结果反推型案例

结果反推型案例,是指在案例设计上教师采用结果先出现的倒述的方法,让学生先接触一个法律后果,然后再去寻找法律上的原因。比如,顾客在逛商场的时候,寄存的物品丢失了,该损失发生后,应当由谁承担。那么学生就必须分析这个事情,商场做了什么?顾客做了什么?双方是什么法律关系?从而分析应当由谁来承担责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头脑风暴、发散性思维提出很多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都对应着不同的法律后果,而对不同可能性的分析和判断,就能极大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积极的思考与分析,学生可以知道涉案双方在该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分配情况,将来学生进入社会也能更好地适应各种角色,合理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二、案例运用的节点安排

教学案例运用时间节点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因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教材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经常在章节开始前设置一个引入案例,但由于引入案例过于复杂,涉及的专业性问题过多,从而难以对即将学习的学生起到启发、引入的作用,反而让人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因此,不同的案例应当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插入,才能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佳效果。

(一)章节前的案例运用

在开始学习一个章节前,学生往往对所学知识还没有认识,这时案例运用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因此,章节学习前的案例设计不能太难,太难的话会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设计得过于简单也会产生相反作用,过于简单的案例,难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那些生活中常见、但又需要一定的辨识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适合放在章节学习前使用。

以“担保法”章节为例,在学习之前可以设置这样的案例:甲乙双方签订合同,甲方出售给乙方货物一批。甲方对乙方的履约付款能力心存担忧,于是要求乙方支付一定的金钱,以保障合同的履行。请学生思考,乙方会计在付钱时应当将这笔款项写成“定金”还是“订金”?这样的案例,首先是简单、常见,学生很容易有代入感,其次又需要适当的专业知识进行辨识,能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法律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章节中的案例运用

在章节学习中,教师往往需要对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设置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个时间节点运用的案例应当具有针对性,案例的分析点要能准确指向相应知识点,同时又让学生能够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以经济法中“公司法”内容为例,我国公司法中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公司设立的投资问题,法律对于不同的投资方式有不同的规定,教师如果直接进行法条讲解,会很枯燥,学生难以记忆。教师在讲授这个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个公司设立的案例,那效果就不同了,如:拟成立甲公司,A股东愿意投资现金,B股东愿意投资房产,C股东愿意投资专利基础,D股东因为没有其他财产可以投资,但其有开货车的技能,愿意以开车的劳务进行投资。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投资方式是否可以运用?为什么?应当怎么运用?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可以逐渐让答案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正向和反向的反复思考,学生会对“为什么”引出的答案有很深刻的理解。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在后面的其他企业法章节,如“合伙企业法”章节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自行分析,得出答案。

(三)章節后的案例运用

章节学习完成后,案例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所学知识的串联与运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当设计难度较高的综合性案例。综合性案例必须要将章节中的不同知识点、甚至不同章节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融合,让学生分析,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综合性案例分析难度大,适合让学生分组进行,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同时,综合性案例适合以模拟法庭、模拟辩论等方式进行,真实的司法实践活动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同角色的扮演更加能让学生感同身受。通过综合的真实演练,学生就能掌握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法律知识技能,并运用于将来的工作中。

三、案例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案例教学法,会大幅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教师除了必须在案例的设计与运用上下足功夫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接触大量的信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会随着社会生活改变而改变,而法律教学案例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载体,它会与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这也让其在教学中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案例的使用上忽略了案例的更新,经常用一些陈旧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学生会因为觉得案例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对案例分析丧失兴趣。如何更新案例?如何让案例内容更吸引学生?其实教师只需要多关注时事,多关注社会热点即可,比如结合近几年高发的民间借贷案件,讲解合同法与担保法的知识,结合疫情讲解法律对不可抗力的规定及立法意图等,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激发学生更强的知识探索欲,也让课堂更为活泼有趣。

(二)案例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的各种媒介,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与微课的制作与运用相结合,将经济法教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做成微课案例,供学生学习使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典型案例,建立网络资源库,供学生自主学习。

(三)案例教学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课程的考核既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关注的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考核是教与学的风向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重视法律案例实务分析,就应当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案例分析与实务操作的比例。一是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侧重对法律规定条文的记忆,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记住了知识点,而如果在传统考试的题型中加大案例的比例,则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多注重案例分析,比如在选择题、改错题、分析题、写作题等题型中都加入案例分析。二是将实训成绩纳入考核。如在期末运用综合性案例开展模拟法庭实训,考核学生的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并将实训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考核成绩。总之,案例教学必须与课程考核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案例教学给每个人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滋着民主的气息,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人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但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性。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二、生动典型性。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人的讨论。

第三、综合时效性。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也不应是陈年旧事。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紧跟形势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可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的义务时,举了网吧非法通宵营业致学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实质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和实验法。我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阶段。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下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或创设案例情境,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题,供学生分析、阅读。

有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发动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整理。案例应贴近现实生活,可读性、趣味性较强,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能很快进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组讨论、形成共识阶段。合作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讨论的效益,根据我校实际,把每4位同学划为一个合作小组,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把意见记录在《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上,讨论一致的形成本组意见,有疑同的带人全班讨论。通过分组讨论,使大家对于复杂的安全的观点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分工协作,鼓励支持,便可以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学员自主完成的,教师只需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发言、全班交流阶段。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组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讨论,全班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分析,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第四步是总结归纳、消化提升阶段。在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人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既要充分肯定学员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中注意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学科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数学。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案例注意科学设计并不断更新。现实中的生活实例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不能照抄照搬,要经过教员的提炼和加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实例应注意其典型性和普遍性,对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语言简练、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隐含性,留给学员一定的思维和分析空间,易于被学员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生活实例才会升华为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形势在发展,理论也不断地创新。所以,案例教学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对案例运用后的教学效果,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加强信息反馈,以便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角色案例教学;案例设计;酒店管理

一、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内涵特征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或仿真案例情境的设定,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法学、医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广受推崇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案例教学较多地强调基于一个主体、一个视角介入案例,较多地在固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考虑多主体交互产生的影响。这与服务行业的顾客参与性、顾客与服务者和管理者的交互性、以及顾客对于服务评价和管理效果评价的异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根据酒店服务和管理的课程特点,在案例教学中设计多个不同的角色,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案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研讨,形成了新教学方式,即“多角色案例教学”(林巧,张雪晶,2016)。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植入多种角色,案例分析过程兼容多重不同视角。第二,立场不同的角色能演化出不同的矛盾冲突,或者产生多步骤多阶段不同的矛盾冲突,从而也给案例带来了动态变化的可能性。第三,不同角色的学习者将通过自省、应用、理论提升等不同的途径从案例中学习,这是多角色案例教学与传统案例教学的最大不同。

二、多角色案例的选择标准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要件,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证。不少学者、教育者都提出了案例选择、案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罗伯特(2004)研究案例教学时为案例选择提出了四条应该遵循的标准:案例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案例内容是实际中的典型问题、案例涉及内容应该是重要问题、案例选择的实践性。吴云鹏在教育学的教学案例设计中指出好的案例的标准是具有针对性、问题性、适时性、情境性、系统的特征(吴云鹏,2013)。他们提出的案例针对性、问题性的这些标准在多角色案例选择时依然遵循。但由于角色案例教学对教学过程的特殊要求,多角色案例在选择时应该还特别遵循如下标准:第一,案例问题的多重矛盾特征。

多角色案例中,需要容纳不止一对的“矛盾双方”,而交叠在一起的矛盾冲突,使得案例的解决必须要突破单一视角。第二,案例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互动的影响力特征。案例中包含的多个角色,相互不是独立的,而是不断产生互动,从而保证多角色案例的多情境性和连续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第三,案例目标的寻求多方满意的特征。多角色案例的视角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多元,因此,在案例解决时,案例解决方案中应该包容多方满意的目标。在酒店管理课程中,多角色案例大多存在于服务失误补救、服务投诉处理和酒店的责任和义务的内容情境中。因为在上述情境中通常包含服务对象(顾客)、服务提供者(一线员工)、管理者,甚至是第三方(旅游质量监控部门)的共同参与,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必须满足顾客和酒店利益追求。

三、多角色案例的编写要点不同的教学

案例有不同的编写方式。多角色案例的“多角色”的植入,对案例编写的内容、结构和任务引导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内容要求。案例总体内容上突出问题的“多角色”,情境、问题、矛盾都应立体化或者多维化。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展示案例所发生情境,避免出现因个人观点所产生的选择性信息传递;充分描述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接触方式,并展示案例事件发生的过程,为后续的角色代入和角色互动提供基础信息;重视刻画不同角色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帮助每个角色理解其面临的决策任务。

(二)案例结构设计。其次,案例编写结构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案例的标题是必备的部分,可以直接展示案例的矛盾冲突,如“叫醒服务失误后的争议”,也可以的方式疑问留置的方式,如“客户行李上哪里去了”。而案例主体部分,一般较少采用资料介绍型陈述,而是较多地依照叙事的逻辑,灵活采用顺序式、并行式、倒序式的方式,充分展示案例发展的脉络。为避免造成视角偏见,多角色案例教学尽量少采用叙议结合的结构。

(三)任务指引。多角色案例中,用“任务指引”模块来取代传统案例教学中的“思考讨论题”。任务指引模块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角色背景,即包括角色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身份特征,用以帮助理解角色的行为特点。第二,角色要求,即每个角色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任务。例如,某顾客的角色任务为“为自己干洗变形的衣服争取赔偿”,而某管理者的任务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与客人就赔偿达成一致意见”。第三,在必要的时候,提供“角色知识”,即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储备的相关知识,例如为顾客角色提供“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背景知识,或者为酒店管理者提供民法相关的条款内容用于确定在事故中酒店方的权利和义务。虽然上述多角色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主要针对酒店管理课程展开,但是,上述的标准和编写方法亦可推而广之到其他服务性行业的课程教学中,例如零售业管理、航空服务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等。在其他课程中的运用,只需注意根据行业的特殊性,设置典型性的角色即可。

参考文献:

[1]吴云鹏.教育学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J].教育评论,2013.5:108-110.

[2]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汪大海译.公共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

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教师短期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75—03

一、案例教学的起因——教师专业成长的适应性变革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教学任务:创新教育、问题解决、项目学习,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问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学,同时他还与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是一种艺术,是很早就被认识到的事实,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现任主任主席朱迪·舒尔曼教授认为,教学艺术的实现倚赖于三种不同的知识: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二是特殊案例的知识、三是运用适当规则于指定案例的策略知识。这里,特殊案例的知识和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都属于内隐的知识。现代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隐的。外显知识与概念、知道什么有关;内隐知识与实际知识、技能、诀窍有关,通常在行为中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展现出来,因此,内隐知识会以一种慢慢出现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中散播。由此可见,除了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从特殊案例的知识,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仅依靠现成书本的格式化知识的传授是无法获得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往往隐含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无法剥离出来。这无疑给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上述背景与现状的反思,案例教学成为教师培训系统中的一个新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案例教学与教师培训的“短期”限定性条件之间的平衡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操作形式上属于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案例讨论有助于参与者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师亲身经历的反射中利用具体的术语去阐释抽象的概念,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发现事件,构建问题,从多种角度去解释情境,为行动确定关键的决策和可能性,培养教师灵活的教学理解和判断能力(L.Shulman,1996)基于以上讨论,案例教学在教学案例选取及操作程序上也必然有其特殊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就教学案例选取而言,必须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具体来讲,案例需包括四个部分:“主题与背景”,交代关于什么的案例,以便教师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情境描述”,对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进行分析、探讨展开的一种特殊要求;“教学注释”,对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探究;“诠释与研究”,对案例做多角度的解读。就操作程序而言,通常采用的是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案例教学环节运用前期准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反思拓展“四步骤法”进行具体的教学。由此我们可以从大体上了解了案例教学的特点、原则及操作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笼统的特点及相关阐述,针对教师培训的“短期”条件的限定性制约以及一线教师思维风格、认知结构的差异性特点并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经验相对全日制大学本科学生而言的相对丰富这一独特性特点,我们就需要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在案例选取原则、方法及案例教学的操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下面就以“中学数学教学法”为蓝本,针对教师短期培训的案例教学的上述方面,做一实践层面的分析与探讨。

三、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于短期教师培训的特殊化研究

中学数学教学论作为专门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一方面是现代教学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中学数学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提升。在数学教学论知识体系中,数学教育思想、数学学习、数学课程、数学教学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等五个部分共同服务于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那么,针对教师短期培训这一特点,合理的规划教师培训的教学模式,确立案例教学发生的时机与地位,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并实施适宜的教学操作程序,以使教师在短期内更好地把握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并形成对教学设计原理的把握;为研究型教师做好准备就成为我们本文研讨的终极目标。在为期两个月的短期培训中,应用此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就结合中学数学教学论详细阐释本研究的教学模式与操作程序,以期与广大同人切磋。

(一)适宜于短期教师培训的教学模式——循环上升式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首先对教学论的整体知识框架做一简要的理论概述,然后进行案例教学、分析反思、理论提升、实践模拟等四个部分组成的三层次循环上升式教学阶段。其中:第一层是由案例教学、分析反思、理论提升三部分组成的初级循环系统,第二层是分析反思于实践模拟组成的中级循环系统,而第三层则是第二层的进一步扩展,即由案例教学、理论提升和第二循环系统组成的高级循环系统。这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内容由局部分析向整体架构扩散、由客观评价向主体参与延伸。教学论原理知识则经历经验理解、局部归纳、扩展延伸、理论提升等四步骤再循环而形成教学论知识网络。其中:案例教学与理论之间的转化循环是教师培训的核心环节。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维度与案例选取原则

案例教学始终是围绕如何设计教学而努力,而教学的设计又必然需要突出数学的本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等三个部分,同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背景分析和扩展延伸。那么,案例的分析就应围绕以上五个部分,从“数学问题”、“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思维”、“教学法问题”、“背景问题”、“扩展”(更多的数学、更多教学方案、更多评价角度的延伸)。

除了上述我们所指出的教学案例通常的选取原则,针对短期教师培训的特点,案例的选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原则:

1.案例内集中原则

此原则是针对单个案例而言,每个案例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要集中的讨论具有典型特点的数学、学习、教学等问题。比如:在不同的案例中,数学的探讨可集中于对数学概念的再认识、数学本质的再挖掘;本案例中的估算策略、猜想等是不是数学;具体做数学的过程分析……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评价可集中于通过画概念图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某某学生的回答某某问题中你觉得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或概念了吗;从学生的上台板演中教师得到了什么?……教学法的研究可集中于能描述一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或教学风格吗;教师是如何把一种情境转化成一种“教学时机”的;教师的问题具有怎样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对知识的自然深入吗;教师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单一还是混合,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各自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约束性;教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的,时机怎样,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吗;等等。在此,我们尤为注意“集中”就意味着对不同维度独立的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升,有主有次。

2.案例间互补原则

对于不同的案例,力求凸显案例间的互补原则,这是为最终形成教学论的知识框架而必须的,没有对单个案例的局部分析,也就没有对多个案例的系统掌控。案例间互补的程度决定了教师知识建构的完备程度,尽管在一个案例中也会对譬如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对话式教学等有多方面的涉入,但毕竟有主有次,而在不同的教学案例中就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细致剖分,才能使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不同教学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在实践模拟环节教师就会有切身感悟,从而将理论内化以真正服务于实践本身。

3.案例关联原则

案例关联原则简而言之即是各个案例的安排应凸显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数学知识发展轨迹(数系的扩充、函数的本质探究)以及跨领域、分支之间的链接(几何、代数等)。在其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数感等。

(三)适宜于短期教师培训的教学操作程序——“放”“聚”“散”“收”四步骤

通过理论概述让学生对教学论的含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有个整体结构性的了解,从中初步构建自己的教学论知识结构图;将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本身的学习与描述分区域的分布到各个案例中,以保证学生可以从真实的案例中看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紧密,从中体会理论的指导作用,这是第一个环节——“放”的过程。进而针对每一个案例做详细的评述、分析、拓展与归纳,力求局域性的探讨与研究,其中各个案例的分析维度虽然一样,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这也为更好地整合理论知识框架奠定基础,这是第二个环节——“聚”的过程。然后经过拓展后的问题,学生们会按照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对同样内容的教学提出具有不同课堂操作流程、方法和模式的教学方案,这也就是我们上述教师培训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模拟”环节,这也就无形中超出了单个案例的探讨与研究的范围。比如:第一个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能以发现式为主,但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案,那么,当学生的教学方式拟采用合作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时,无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合适,学生势必要首先知道这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与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与方法。那么,这就需要将别的案例中的典型应用与之结合,才会使一个案例具有更多的辐射线条(由于纸张问题,我们不能一一画出,只根据每一层次的一个方面进行说明。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案例并没有严格的次序,随着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分析探索的逐步深入,针对各种偶发性问题进行调整并穿插讲解,这也就暗含了每一个案例可能会多次出现,为了不同的讨论而提供可供分析与观摩的平台),这是第三个环节——“散”的过程。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理论得以一步步提升,知识概念图更为充实,最终进入第四个环节——“收”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使教师在短期内更好地把握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并形成对教学设计原理的把握并为研究型教师做好准备。那么,“收”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尤为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进而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图。

从最后教师构建的知识结构图和实践模拟的情况来看,上述讨论的教师培训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和案例的维度分析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得以整合和优化;本质为“做中学”的教学形式,更是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其表达能力、讨论技能、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桥梁作用,使得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汇总,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各种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案例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时,也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而“反思型”教师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案例教学的专家朱迪—舒尔曼认为,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教师短期培训的限定条件,其效果有没有普适性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案例教学起到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师培训中在内隐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和运用原理与案例的策略知识”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所研讨提出的“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又为教师培训的“可操作层面”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我们相信“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会成为一条有希望的教师培训新途径。

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学地理;传统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教育目的,选择一些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法。原型案例教学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我国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施行和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渐应用到各学科。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得益彰,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意义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应强调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追求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分析,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还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地理课堂选用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教学法更具一些独特的优势:

1.便于理解知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便于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及原理。由于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征,利于加深学生的感知认识,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地理知识可视化、地理概念具体化。

2.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必要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导演”,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及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案例教学的追求,不是找到唯一正确答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根据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

3.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21世纪人才

案例教学既需要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这使得教学活动一直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进步,促使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地理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区域工业发展”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案例教学。

1.根据教学内容及课标要求,精选教学案例

对于“区域工业发展”这一内容,课标要求能分析工业区位选择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这特别适合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教学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的案例材料,地理教学案例选编往往遵循以下原则: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实践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因此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符合上述原则。

2.提供学习材料,建立问题情境

在选定了教学案例之后,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欧洲政区图”、“德国地形图”“德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德国水系图”“德国交通图”和“德国城市及人口分布图”六幅图以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案例材料“德国鲁尔工业区”,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情境。

3.提出问题,深化问题,培养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素养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六幅图及课本上提供的案例,思考以下问题:德国鲁尔区的概况?德国鲁尔工业区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衰落是因为什么?根据德国鲁尔工业区出现衰落的原因应采取怎样的治理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搭建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的桥梁,并利用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当前“区域工业发展”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作出进一步的推论和预测。

4.归纳总结,整合知识,培养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并充实原有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欧洲政区图”“德国地形图”归纳出:位于德国中西部的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临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学生通过阅读“德国矿产资源图”、和课本上的案例资料归纳出:鲁尔煤田可以为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提供充足的煤炭资源,同时,鲁尔区西南部靠近法国著名的洛林铁矿可以为传统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学生通过阅读“德国水系图”和“德国交通图”归纳出:鲁尔区河流纵横,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区域内还有完整的内河运输网和铁路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水陆运输;学生通过阅读“德国城市及人口分布图”归纳出:鲁尔区靠近德国国内的大城市,同时还靠近欧洲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工业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整合以上六幅图阅读归纳出的结论,得出德国鲁尔区的业区位条件。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鲁尔区工业区位优势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案例分析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什么会出现衰落,并根据衰落的原因找到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案例中提到“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长期局限于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部门”,由此可以得出鲁尔区的生产结构单一,应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由课本案例图鲁尔煤田剖面示意及鲁尔区煤炭产量的变化,可以看出煤炭的开采价格升高,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地位下降,应减少煤炭企业,多采用新能源;同时,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致使世界性钢铁过剩,应提高炼钢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重工业集聚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应调整工业布局,治理污染,植树造林等;出现衰落的时间处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时期,因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工业出现衰落的根本原因,应该顺应改革的潮流,加大对教育和技术的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等。

5.分析改造,形成新认知

其目的在于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经验进行调整或改造,使知识产生顺应和迁移。在学生已具备了“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治理措施”等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以下问题: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发展传统工业有哪些区位优势?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的异同。将上述问题整理成表2:

表2 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