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1.1教材评价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评价较高,但在基本技能和中医特色两个方面,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而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对教材的评价更高,针灸推拿专业和公选班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则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医药学专业学生对三基和中医特色的内涵界定更为严格,提出的要求更多,所以,对教材的评价和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与体系存在内在的联系。详见表3。

1.2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尤其在授课条理性、教学内容实用性和多媒体应用等三项评价较高,但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习等三个环节评价相对较低,均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从专业角度看,虽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体评价较低,但体育教育专业对自主学习、康复治疗专业对案例分析和自主学习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评价均为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作为必修课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治疗专业在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方面因为要求更高、同时在课时与教学设计之间协调得更好,而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则更低;此外,体育教育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针灸推拿学生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公选班学生对课程教学进度的评价均仅为偏向于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专业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对教师重点难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针灸推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针对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的内容偏少,公选班学生则认为课时较少、课程进度安排应该更斟酌。详见表4。

1.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发展帮助和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等三方面的评价较高。但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学生对学习方法促进、针灸推拿学生对专业发展帮助、公选班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的评价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学生认为运动医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相对特殊、且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有所欠缺,针灸推拿学生认为因为中医药和针灸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和预期相比还有差距,而公选班学生则认为由于课时偏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详见表5。

2对策与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又对运动医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医学作为中医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较晚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各环节都有待加强。为保证并提高运动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运动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已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所公认[3]。鉴于运动医学具有体育学和医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国运动医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中医特色等客观情况[4],运动医学教学团队和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科学的综合的考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交叉专业等因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较为合理,但专业结构和交叉专业融合并不理想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课程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以教师发展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人才引进、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运动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注重中医和西医、体育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2.2突出教材中医特色、增强基本技能方面内容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使用。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的运动医学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北京体育大学王安利主编,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褚立希主编,两本教材格局特色。但鉴于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康复专业,中医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且因为没有配套的实验技能操作方面的指导用书,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调查情况显示,教材较好的满足了体育和康复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但对于针灸推拿及其他中医药学、中医药学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来说,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指导,明显影响到了教材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因此,至少应该通过自编讲义、配套用书编写、国外教材翻译等途径,弥补目前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条件成熟之后,修订或重编教材,加大中医防治运动性病症和基本技能实操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满足中医院校学生的需要。

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1.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为了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我们从农村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化成长为出发点,以发现和解决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做好培训内容的“三个贴近”,即贴近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贴近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贴近农村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了学员手册、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每个省结合地方特别需要略有不同)。我们的培训内容的特点是:一个核心是帮助体育教师领会体育课程目标,这个问题通过专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得到解决;两个重点是帮助体育教师学会选择与掌握体育课程内容和教会教师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这个问题通过专家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案例分析(解决内容问题)和体育游戏的教学与拓展(解决方法运用问题)得到解决;两个基本是指导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和搞好课外体育活动,这个问题通过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课和专家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得到解决。

2.精心设计学员培训的组织形式

将学员进行分班,分成4个班,每个班40人左右,为4个班配备了4名教师进修学校师训科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同时每个班又分成了6~7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来自于曾经在首都体育学院参加过集中培训的培训者(“种子”)。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职。特别是培训者这些“种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超能量作用。①班主任:根据培训课程的安排,进行学员考勤、培训学习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求小组长反馈情况,对培训中班级的所有活动全面组织,是学员培训的组织者、帮助者、监控者和参与者。②小组长(培训者):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情况,向班主任和全体学员汇报本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讲析专家预先布置的学习内容,向学员展示本组活动成果,帮助困难学员学习。③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为本组出谋划策,讨论问题,设置情境,完成任务,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或组间有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学员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的培训效果,提高了每个学员的培训成效。④专家的归纳点评:在学员进行充分的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专家根据学员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补充、概括,做画龙点睛、简要清晰的归纳讲解,帮助学员构建、完善认识结构,培养学员正确的思维方法。专家也根据学员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学员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弥补学习缺陷与改正不足。让各组进行相互考察或评价,有合作也有竞争,以便产生出优秀成果。

二、三个考核办法

制定学员培训考核评定表,考核内容如下。

1.态度表现

考核学员的出勤情况;教学笔记情况;学员在培训学习中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学员在研修小组中发挥的作用;学员在观摩、交流、研讨、专家授课中参与互动交流的积极性与水平能力。

2.完成作业

考核学员完成培训要求的各项作业的情况。专职体育教师每一位学员自选教学内容,撰写一份规范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案。兼职体育教师每一位学员根据“我对体育教师基本功与体育课基本要求的理解”撰写一份800字左右的培训学习报告。

3.评价反馈

将对学员的考核结果报送项目管理与实施机构、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和学员所在学校,给表现“优秀”的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在结业典礼上进行表彰。

三、四个紧密结合

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专家解读课标、名师示范教学、游戏教学技能实操训练等方式,使学员明确和洞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使学员亲身体会在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方法更多样、效果更明显。例如:体育游戏的实践丰富,需要从理论上加强引导,开发学员对体育游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专家在介绍了体育游戏的分类、作用和创编原则等知识后,亲自带领学员进行游戏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操作,然后4位培训者要像专家一样,创编出新的游戏,并带领学员进行游戏实践,检验游戏的教学效果。

2.送培和送教相结合

一般体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国培和省培,基层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在方法的指导和视野的拓展上下功夫,送培和送教相结合最能满足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结合学员情况和需求,将规范体育教学与创新课外体育活动能力作为专职体育教师的重点要求,将具有体育教学基本功与达到体育课基本要求作为兼职体育教师的重点要求,通过对学员进行教学研讨、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员感受到优秀体育课堂的魅力。我们的培训,因切合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很大地触动了他们对教学的思考与发现,培训效果显著。

3.专家和优秀体育教师相结合

专家的理论指导,给学员醍醐灌顶的震撼,结合优秀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如河南省安阳市62中学的体育教师张伟,上了一节结合舞钢市当地情况的耐久跑体育课,大班额80人以上、小场地一块篮球场,怎么上好一节体育课),从理念引领到方法层面的操作、从知识视野拓展到教学实践设计应用,在实际训练中推动了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与教学能力的发展。

4.专业培训和专业发展相结合

如何发挥体育教师培训的影响力,扩大培训效果,带动体育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是我们这次教师培训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采用专家报告、培训者讲座、专家和学员(基于问题)的对话研讨、专家或培训者提供的优秀案例分析、名师体育教学课观摩、培训者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观摩及经验分享与交流、同课异构展示等培训方式,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激发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水平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四、五个培训成果

1.《全国小学兼职体育教师教学指南》和《全国中学兼职体育教师教学指南》,这套培训教材深受兼职体育教师的称赞

连专职体育教师也爱不释手,纷纷索要,解决了他们无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的问题。学员们认为这套培训教材简单实用,可操作新强。特别是教学简案,拿起来就能现学现用。

2.形成了二级培训方式(培训者培训和送教到县培训)、二个精心设计、四个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

经过2014年两个月培训的实践检验,效果显著。现摘录一段舞钢市第二初级中学体育老师刘晓峰的感言:“先后两次参加了培训,亲耳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学与报告,观摩了几位优秀教师的体育课。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专业技能精湛,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体育事业的追求和热爱,以及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匪浅,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与渺小,甚是惭愧。在我市培训期间,看到对我市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兼职教师专业技能不高,以及场地、器材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怎么办?作为体育人深感肩上那份责任和使命。此次培训,像久旱甘霖一样,引领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种“接地气”的培训使我们受益匪浅,期望为舞钢市体育教师争取更多这样的培训机会。”

3.为地方留下了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课和培训者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视频与案例。

4.为地方留下了我们项目的培训者“种子”,他们开花结果指日可待。

5.建立了所有培训资料的资源库。

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一、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案例一:水平三—耐久跑的速度控制

1.教学准备

(1)多次测试学生100米跑成绩,以个体最佳成绩的80%计算出个体耐久跑(400米)的“目标成绩”,比如:某生100米最佳成绩是20秒,那么该生耐久跑(400米)的目标成绩就是1分40秒。

(2)分析讲解耐久跑极点出现的原因和缓解乃至消除极点难受的方法等。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秒表和目测同伴耐久跑节奏,为速度控制教学的准确计时和对跑步节奏的判断做好准备。

(3)准备8~10块秒表,在跑道边每100米处插上彩旗标志,以便学生裁判准确记取分段时间。

2.目标设计

全体学生技能学习的目标是耐久跑速度的合理控制,个体化技能学习目标是针对自己“目标成绩”的速度控制。

3.评价标准

采用以表1的评分标准,由8~10名学生裁判根据计时成绩和目测情况对同伴进行评分。以评分的多少评判个体技能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教学案例二:水平四—行进间扣篮

1.课前准备

(1)测定学生助跑双手摸高的最佳成绩,并依据摸高成绩差异把全体学生按成绩接近原则划分成8个学习小组。

(2)准备好8个呼啦圈和4条35米长绳。

(3)选两块篮球场,在每块篮球场的两个篮筐间拉上松紧适宜的长绳,并将4个呼啦圈绑在长绳上(呼啦圈可滑动)代替篮圈,每个篮圈的高度设置对应于每个小组学生摸高的最低成绩。

2.目标设计

全体学生技能学习的目标是尝试行进间扣篮。个体化技能学习目标是面对适宜自己的扣篮高度的篮圈尝试行进间扣篮。

3.评价标准

采用以表2的评分标准,由同小组同伴共同评分,取平均值作为该次扣篮成绩,以多次扣篮最佳成绩作为该课次成绩(学生可根据自己扣篮学习的情况调换分组,凡是调换到篮圈高度更高的小组参与学习,均给予加分鼓励)。以评分的多少评判个体技能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案例分析

1.案例一说明,即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有趣和轻松,只要技能学习目标的制定能结合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选用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就不难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预期的技能学习目标。

2.案例二说明,课前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自行调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参与热情一旦被点燃,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效益也就能得到保障。

3.两个案例中学生参与热情都很高涨,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积极体验。尽管少数学生的技能学习目标在本课次中没能很好的完成,但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自我的信心,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完成技能学习目标提供了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如何制定使全体学生都受益的技能学习目标

1.承认个体差异,更新评价理念

要制定确保全体学生都受益的技能学习目标,首先必须搞清楚技能学习目标达成的两个不同层面。一个是基于全体学生技能的横向比较层面,比如全体学生之间比较耐久跑成绩和跑步技术、扣篮命中率和扣篮技术;另一个是基于学生个体从起始状态学习后取得进步的纵向比较层面,比如学生个体的耐久跑是不是跑出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最佳速度并超越了自己的最佳水平、扣篮成功率和扣篮技术是否提高了。

如果我们没有“因材施教”的育人观念,死抱着“流水生产线”式的育人模式,抱着要求全体学生耐久跑成绩都达到优良水平、都能面对标准篮圈扣篮的美好愿望开展体育教学,不仅不现实,而且还会严重挫伤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所以,只有当我们在进行教育评价时承认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在制定技能学习目标时注重考虑学生个体纵向比较有进步的思想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确保全体学生受益的技能学习目标。所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更新教育评价理念,是制定确保全体学生都受益的技能学习目标的思想前提。

2.准确诊断学情,确定目标成绩

由于学生个体的遗传、性别、体型、发育、智能、体能、技术等等起始状况存在差异,在同样条件下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时会呈现出不同的质效,因此,教师要求全体学生通过相同时间的学习达到完全相同的技能状态,不仅不现实,而且限制了起始状态好的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起始状态差的学生难于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只有我们准确诊断了个体的学情,才能依据学情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葡萄”的目标成绩,也只有当每个学生都面对自己够得着的技能学习目标时,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才可能得到全面的激发,通过教学使全体学生受益的技能学习目标才可能成功实现。所以,准确诊断学情,合理确定目标成绩,是落实全体学生受益技能学习目标的操作保障。

3.依据目标成绩,确定学习目标

尽管每个学生起始状态下的最佳成绩以及目标成绩可能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在这不同之中却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案例一中学生争取以适合自己的均匀速度跑出各自的“目标成绩”,还是案例二中学生争取在行进间把篮球扣进与各自弹跳能力相当的篮圈,都是每个学生应该努力达到的共同的技能学习目标。而这个共同的技能学习目标,只需要依据“跳一跳,能摘到葡萄”的学习心理激励原理,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学习都达到“进步幅度相近”的学习目标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评价理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结“因材施教”的方法,就能制定出、落实好确保全体学生受益的技能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品德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22-1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让学生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应该从体育教学的细微处入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关注到体育教学中的品德培养,真正做到“育体”又“育心”。

一、增强竞争意识

体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短跑学习。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石亮向我发出了挑战:“老师,我与你比赛跑步,好吗?”我同意了,学生立刻散开,空出跑道,“加油,老师,加油!”“加油,石亮,加油!”比赛开始了,石亮竟然比我还先到达终点,学生们欢呼起来:“好棒,石亮真棒。”“老师输了。”有的学生开始嘀咕了:“老师还没石亮跑得快呢。”我笑了,把学生们召集到我的周围,对他们说:“同学们,石亮同学跑的比老师快,真不错,老师希望你们就像石亮同学一样,要比老师行,其实每个人只要认真锻炼,敢于竞争,胜利会属于你的。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后,同学们不仅可以和老师比,也可以互相之间进行比赛,看看谁进步得更快,不仅能超过老师,还能超过石亮,好不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再问学生:“如果你们自己选择伙伴进行比赛,是选择那些速度比你快的,还是比你慢的同学来比呢?”可爱的学生们一致大呼道:“我要和快的同学进行比赛。”“为什么呢?”我故意追问道。“和快的同学一起跑,我的速度也会变快。”听到这里,我赞叹并鼓励道:“同学们说得很对,要比赛咱们就要和那些快的同学比。而且不仅在跑步方面,在学习上,我们都要敢于和那些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竞争,吸取对方较好的学习方式,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学生们听到鼓励之后,操场上到处都洋溢着“我要超过老师!”的声音。

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只是处在一个较小的社会群体之中,将来他们还要走向社会,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共同竞争,以谋得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席之地。作为老师,我们在他们走入社会之前就要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竞争意识,使自己敢于面对竞争,面对生存带来的各种挑战,不被淘汰。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就打击压制学生,这是万万不可取得,只有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老师更加优秀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提高互助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会学生分腿腾越跳箱。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线,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群策群力,共同达成目标。同学们在做跳背游戏,学生王昊因身体肥胖,动作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有的学生说:“你都笨死了,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还有的学生说:“你该减肥了,哈哈。”教师知道了这一情况后,把这几个学生召集过来,问:“同学们,你们刚才做跳跃动作,练得很认真,老师为你们高兴,但大家想想,如果你动作做得不是很好,老师总是骂你,批评你,你高兴吗?”

学生们知道了老师的意思,小声回答道说:“不高兴。”

老师:“那这种时候,你希望老师做些什么呢?”

学生:“希望老师帮助我。”“希望老师鼓励我。”

老师又说了:“是呀,你们希望老师给你们鼓励和帮助,那你们说王昊这时最需要什么?”

学生又回答:“需要我们的帮助。”

老师说:“体育锻炼中,每个同学都会遇到困难,我们应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不能取笑同学。只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该组采取降低高度的方法,帮助这名同学顺利过关。王昊获得了好成绩,信心倍增,露出开心的笑容。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部分学生技能掌握得慢一些是不争的事实,难免会有好事者给予反面的言语,教师及时发现、正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树立为他人排忧解难,助人为乐的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教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认识到“十根筷子折不断”的道理,提高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保护学生心灵

体育课上,学生正举办一场往返接力赛,比赛形势如火如荼。比赛结束,教师正准备宣布名次,进行评价时,排名第二的小组同学指出了比赛中的不公平现象。原来,得到第一名的小组漏掉了一个人,少跑了一回。当其他小组得知此情况后,经过短暂回忆,纷纷谴责获得第一名的小组,有的同学甚至喊出了违规的那个人,场上气氛立刻紧张了起来。教师了解情况之后,没有立马批评那个同学,而是肯定了这个同学奋进的一面:有合作精神,有集体荣誉感。表扬之后,教师又耐心地向学生们解释,比赛的成绩是第二位的,遵循公平竞争的比赛原则才是第一位。这样,违规小组的学生也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批评,参加了下一轮的比赛。

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91-05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re makings of

excell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E Jin-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Core makings a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abilities to handle education process complexity and unpredictable problem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specialized basic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standing and innovation. The author proposed to plan core makings a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xcellence cultivation action, to cultiv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o are provided with good discipline understand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ble to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produce a demonstration effect, through such practical exploration as course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in-depth fusion, as well as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 as to boost the study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re mak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enhan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excell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core making

在知R呈现方式和教育的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的今天,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改革研究持续深入,培养质量得到阶段性提高,但也存在教师培养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教学理解能力培养不足、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教学方法实践创新能力不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2014年9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标志着教师教育阶段性发展理论的深入,为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何谓卓越?教育改革赋予卓越的内涵是什么呢?核心素养又如何进入教师教育视野,并实现与卓越教师培养有机衔接呢?核心素养教育又如何支撑卓越教师培养呢?目前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对卓越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更没有一个具体的可参考的相关文件[1]。关于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研究国内更是鲜有。

早在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提出了“身心兼修,魂魄并铸”[2]育人理念,并在科学化与时代性的背景下提出了运动技术规范与教学技能扎实的人才培养规格。2015年东北师范大学围绕何谓“卓越”、如何“卓越”等核心命题,实施了“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和综合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本研究依托《“尚武强身、崇德修身”下卓越体育教师创新模式》课题,围绕修订课程计划、优化教学过程和构建实践平台等内容进行探索。

1 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卓越体育教师是指优秀杰出的体育教师,其具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教以致道”的境界,为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提供教育变革背景支持和理想信念,反映了体育教师教育主动适应教育变革的一种理想追求;相对学科而言的,特指对原有领域的知识体系突破与超越,与同行相比具有“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涵义。

“核心素养”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特指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关键能力[3]。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4]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而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是对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深刻、透彻和前沿的程度,反映对原有方法体系的突破与超越能力。核心素养考量着体育教师是否卓越。

核心素养是评价卓越体育教师的可操作、可观察的指标体系,是对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它丰富与完善素质教育命题,具有可理解、可操作、可观察和可评估等特点[5]。因此,将核心素养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深厚体育专业知识与学科理解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若从三维视角来说明,那么核心素养(CQ)=长(L)×宽(W)×高(H),L代表运动技能精湛、W代表理论基础深厚、H代表高度社会责任感,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就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深厚和运动技能精湛3个维度的综合反映。

1.1 高度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教育理念、教育情感、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等的综合体现。在学校体育领域,近十几年来有关课程与教学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改革并没有带来实际效果,面对长期令人担忧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强调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课程实施安全问题困扰,强化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面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培养乐于教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才可能破除学校体育改革的瓶颈。

1.2 理论基础深厚

理论基础是否深厚制约教学理解能力,决定卓越的教育智慧培养。学者柳海民[6]提出卓越教师理想规格,即在知识结构上,通识性知识“要博”、本体性知识“要精”、条件性知识“要美”、实践性知识“要用”。对于卓越体育教师而言,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性知识“要博”、运动人体科学本体知识“要精”,体育课程、教学与训练条件性知识“要美”、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实践知识“要用”,这些核心素养教育将直接决定教师能否“会教”、“教会”、“教好”和“教透”的能力。

1.3 \动技能精湛

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教师的身体符号,其对运动肢体支配和控制的熟练程度和智慧程度表达了高超技术的内涵,制约教学风格和艺术。对于卓越体育教师而言,精湛运动技能包括运动竞赛、运动训练与管理、技战术创新等核心素养。作为卓越体育教师只知运动技术规范和相应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从运动技术角度,只会讲解、示范、纠错技术的体育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运动技能学习中动作速度、速率、力量、轨迹、节奏及其实战能力,已经成为卓越体育教师内在的、刚性的需求。

2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2.1 学科理解能力培养的路径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精湛运动技能是促进学科理解能力高低的关键要素,是决定卓越与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素养,课程设置必须首先为精湛运动技能培养提供保障。课程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载体,是实现分类指导的基本条件,“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7]。当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问题“不是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课程设计问题”[8]。

1)强化运动技能课程核心地位。

2002年修订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计划“重理论、轻技能”倾向,导致运动术科教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和学生运动技能下降。以专业主干课的田径、体操为例,由两年4个学期的12学分240学时压缩到1年两个学期的6学分72学时(2002年后每学分为18学时),专选课时由2年4学期14学分压缩到3个学期分。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课程计划修订。运动术科突出专业基础课程中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等课程价值和地位,恢复两年12学分的课程计划安排,并通过“零学分”设置课余运动俱乐部,弥补运动技能强化过程中训练时间不足问题。

2)制定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

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第一步,是“教师教育的根基,具有激励、鉴定识别及专业认证功能”[9]。通过制定体育学院本科生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强化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考核内容加强对技术动作关键与风格考核,主要指标包括技术动作规格中的速率与速度、负荷强度与动作准确性、动作美感与节奏性,动作协调性与力量性,包含比赛作风等。

3)强化身体素质训练。

2013年学院针对男生体型偏胖、女生偏瘦、运动能力普遍下降等问题,开展“强化身体素质,提高育人本领”专项活动;制定《身体素质达标毕业考核标准》,并纳入《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之中,规定“每学期末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毕业生需要通过合格标准6次以上,方可有资格申请教育实习和毕业申请;其次为强化体能,学院要求教学日历把“课课练”作为教学督导的常态指标,并配备相应体能教练指导课课练。同时设立年度学院“最强身体奖”,激发学生参与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创建竞赛平台,延展运动技能。

首先,组织制定《运动项目术科考试比赛结业制度》,通过“体育赛事周周制”营造氛围,制定“教学比赛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相关办法,通过比赛带动训练,通过训练提高技能;每学期初公布田径室内赛,武术教学赛,足、篮、排球赛,体操表演赛等赛事;完善各形式运动竞赛机制,以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教学比赛的牵引作用,提高运动技术和实战能力。其次,加强课内课外的互动,通过举办专业教学比赛、教师技能比赛、模拟课堂教学与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与运动技能相关的竞赛能力、训练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再次,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夏令营和冬令营等活动,将学生运动技能培养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强化竞赛组织和训练指导能力。

2.2 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教学创新能力是对原有学科知识、方法和手段的突破与超越,依托教学过程优化实现课内外深度融合。本研究以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翻转”和“勤动”为目标的教学路径构建,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况的能力。“转”是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课堂类型、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课上“满堂灌”,课后“一片空白”教学方式;“动”是课前动脑、课中动手和课后动心,创设“第二课堂”,强化实践学习和互动学习。

1)基础理论课程网络化教学方式。

以信息技术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整合课程资源,加强Bb(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建设,弱化课堂讲授,把体育基础理论中的概念、方法、规律、原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加以展示,引发学生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环境,实现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的课前阅读、课中讨论和课后思考的全覆盖。通过网络实现课外学习的跟踪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Bb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设立课程“问题导出、目标与关键词、PPT课件,价值主张和启示、课外阅读、课程视频、互动空间、共享资源和知识测验”等栏目,“问题导出”实现课前的“动脑式”预习,课堂以问题分析和前沿讨论为主,课后思考有热点空间、互动空间和测验空间,拓展课外学习资源,有效延伸课堂学习。

2)问题引领的小班化直观教学方式。

以问题导出方式设置常识性、现实性的训练与教学专题来探究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建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直观教学实验室,班级人数限于20人以内,保证师生互动频度与深度,便于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运动解剖学、\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核心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优化实验课的直观教学和体验教学,实现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1∶1配置,强化基础理论实验教学。

3)运动技能体验式教学方式。

转变以往技术学习从完整到分解、从示范到讲解、从原地模仿到行进间重复练习的灌输式教学,通过APP平台和便携式Ipad创设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和启发性情景,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内省。如田径跨栏教学中以“假如我是刘翔”为主题,分析8步改为7步上栏技术的区别,并设置以下课前问题:一是搜集信息,8步改成7步的动因和原理是什么?二是讨论和实践,课堂上学生实践操作7步上栏与8步上栏的区别?三是课后思考,刘翔体能状况是否适合7步上栏?7步上栏技术在同水平的国际优势在哪?刘翔的跟腱断裂与7步上栏是否有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开始跨栏学习的体验之旅。

4)学位论文的问题发现研究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及指导意见》,突出核心素养中的问题意识培养:一是延长论文撰写时间至3个学期,学生在第6学期模拟教学后进行师生互选和开题报告,以问题发现为切入点,带着问题在第7学期的教育实习中进行实践研究。第8学期进行论文撰写与答辩。二是论文选题侧重于体育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训练与科研、竞赛与组织等领域有争议实践问题。研究内容避免大而泛,应具有问题性、时代感、创新性和可行性。三是论文研究方法侧重于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式的实验研究,减少或回避演绎式的文献研究,强调对一手资料和数据进行质性分析与定量统计,以体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

1)“半军事化”学生管理与“阳光”教学管理联动机制。

学院建立教务委员会与学生工作组联动机制,倡导以军人风貌风纪规范学生,以军人精神教育学生,以军人作风感染学生;以专业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相联动,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联动实现“以体育德”;专业比赛与课外活动相联动,实现“以体育智”,加强学风、考风与教风的有机结合。一是制定《教务委员会委员轮流值班制度》,监督与指导体育学院本科学生早操训练与日常教学。营造富有青春气息、充满激情、钟情教育、大胆探索、孜孜以求的“阳光”学习环境,打造勤奋向上的学风;以“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创建安静的无手机课堂”活动为切入点,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二是实施“三规”教育,即规则、规范与规划。通过队列队形训练、集体操练八极拳、每周升国旗仪式和咏读《弟子规》等早操活动,培养学生服从、责任、荣誉的意识,强化行为规范;营造“阳光”考试环境,设置“阳光”考场,创造公平、公正的考风。三是制定《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学生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进程”提供建议,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创建“1+1”城乡一体化式教育实习模式。

基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反差环境,探索有益于学生责任感教育实习模式。2014年实行本科生“1+1”城乡一体化体验式教育实习活动,即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各实习1个月,就是让学生认识国情,激发学生投身教育热情,淬炼高尚教育情怀,促进教育情感的生成。

3)强化正能量,内化社会责任感。

通过周末影院播放例如永不放弃的《卡特教练》、毕生支教的校友《冯志远》等励志型电影,营建校园教学文化传播正能量,把学习成绩、励志成才与报效祖国紧密相连,把每学期设在田径馆的阳光考试模式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把年度教学比赛与集体荣誉感培养、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与民族自豪感相结合,使社会责任感培养落到实处。

2.4 实践探索的启示

1)丰富教育内涵,强化社会责任。

在以自我主义为中心的西方教育理念,“大写的自我”的社会关系忽视了个体的责任,导致“断根教育”[10],因此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强调教育应该具有神圣性,而所谓神圣性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和崇敬感”[11]。

对体育教师而言,社会责任感首先是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一种担当,表现为在精神与意志、身体与心灵之间创设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实现体育对人的“至善”影响。其次,社会责任感是卓越为师的教育情感使然。教育情感是确保教师长期投身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是保持教育热情的源泉[12]。从2013―2016年的4届本科学生为期10周的反差性教育实习活动可以看到:学生从了解城乡体育教育资源和面貌的巨大落差中,感悟到了体育教师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感受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有“了解疾苦、懂得奋斗、学会珍惜、勇于担当”的教师品质,再次,教师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担当的体育智慧、勇于担当的体育情怀,要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渗透体育对人的精神和人格教育价值,突破体育学科在教育体系中唯生理性改造功能的狭隘化认识和理解,丰富体育的教育内涵。

2)转变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理解。

必须转变以往的记忆性教学方式,减少记忆性概念和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转向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增设问题设置、课前搜集、课堂讨论、课后整理等教学环节促进知识转化,强化教学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理解能力包括对职业理解、学生理解、学科理解、课堂理解等4种能力。职业理解能力要求掌握从教必需的体育教学知识,具备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和研究能力。学生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地位和人格,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科学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准确掌握学生身体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学科理解能力要求熟悉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发展前沿和学科思想,对运动项目的本质有准确把握,精通体育项目技战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课堂理解能力要求了解教师、学生、内容、方法、环境等课堂构成的基本要素,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准确把握各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自觉反思体育教学问题,不断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

3)监控身体素质,强化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卓越体育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高超、精湛运动技能的前提。一是体格训练。身体健壮、肌肉结实、姿态端庄、形体匀称、体重适宜是身为人的基本要求,要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各项指标,尤其是男生体重、身体维度的变化;二是强化身体素质训练,保持专项体能的良好状态。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的高级表达形式,承载着运动文化与智慧。高超、精湛的运动技能是卓越体育教师的“护身符”,高超、精湛的运动技能才能实现课堂“超越”。因此必须加强课程中体能训练的强度和频度,注重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专项运动的体能训练,为培养精湛、高超的运动技能学习做好身体准备。

4)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创新。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动性”学习特点,创设多种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方式,形成实践中、互动中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质疑辩论等课内外深度融合学习方式。以实操性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效解决了基础理论课程边缘化问题;要延伸专业教学过程链的长度,延展专业教学空间延展,提高了学生的教学理解能力和学生专业体育与健康科学指导能力;拓展直观教学范围,促进体育科学研究兴趣,培养本科生科研思维。

5)完善教研制度,强化互动交流。

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保证卓越培养的中心地位,恢复集体备课制度,推出“教研活动例会制”“公开课程轮流制”“教研立项奖励制”等制度,弱化对教师的各种教学检查、考核“监控”,强化教师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与指导。发挥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通过教授展示课、副教授公开课和讲师观摩课等形式,强化教师间的教学对话与信息互动,为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和不足,做到及时改进。

6)建立主讲制度,强化骨干作用。

强化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教学,增配教学骨干教师,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优配传统、优势和特色项目训练方面的骨干教练员,专业教师必须拥有国家级健将运动水平或运动训练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讲授必须由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并由主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讨论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阶段性考评内容,并组织和监督授课。

总之,卓越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是多主体、多因素合力的结果,不是一所大学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各方共同探索、共担责任和协同培养;同时,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基础知识、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等概念之间的界限。核心素养形成,绝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改革来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要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机理性探问与反思习惯;不能依赖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机械化记忆与表面化理解,而要内化为对身体运动的人文悟性与思维方式,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自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巍. 探讨卓越教师的标准及其培养路径[J]. 科教文汇,2015(1):21.

[2] 何劲鹏,姜立嘉.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 体育学刊,2010,17(2):50.

[3] 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全球教育展望,2016,345(4):11.

[4] 史宁中.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 中小学管理,2016(2):21.

[5] 柳夕浪.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 教育科学研究,2014(3):11.

[6] 柳海民,谢桂新. 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8.

[7] 菲利普・泰勒. 课程研究导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

[8] 余文森.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9] 赵进. “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构建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6):59.

[10] 樊美筠,王治河. 呼唤“有根”教育――对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根”性的思考[N]. 中国教育报,2016-04-07.

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际沟通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以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以就业作为直接目的,它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沟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人际沟通课程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人际沟通知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探索人际沟通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生活、审美和创造。那么,如何在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在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体会,谈几点个人看法:

1. 提高人际沟通课程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要具备教学、教育、科研、自学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应该通过教育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为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人际沟通知识的掌握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学的主要精力要投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学、会学、学会。在人才观上,也必须有彻底的改变。人才不仅包括掌握高深科技、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专家学者,而且包括工作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只有观念解放,才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教育环境。

2. 构筑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想使学生喜欢人际沟通,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就是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听得懂、学得会,这就需要从符合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际沟通教学目标。这种目标,大到一章,小到一节,要反映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有利于基本素质的养成,使得教学内容成为有迁移的认知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兼顾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的起点,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是教学过程的重点。

3. 改革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方法

海尔德曾经说过:“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当时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教材的性质和难度适合学生的认识结构水平时,学习才有最佳效果。在不同发展阶段,知识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的,教学方法必须与发展水平相匹配。”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3.1深化实施主体性教学。

教学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发挥教师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以往教学中教师单纯的“教”、“灌”以及肤浅的引导等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的“乐”、“思”、“会”过程,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投身于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身探索体验,培养创作的热情,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指导学生自主活动、增强教学的情境性、学习的探索性为中心,师生关系转变为知心朋友、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频繁的师生接触,形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愉快地、积极地体验人际沟通的乐趣。

3.2在教学设计上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教学观摩、情景模拟、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教学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以志,导之以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3.3积极使用“自学探究”的教学方法。

重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来探求真知,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的局面。

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其它诸项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专业不对口的,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是专业对口的,按工作要求,他们的学识也还太浅薄,知识面更是狭窄,也需要再学习。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强,他就能在工作中迅速充实自己,很快地适应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从始至终关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主要的学习策略,为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自我提高乃至接受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它包括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教学时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水平,既不能超前,也不能随意拓宽,应以人际沟通实践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即兴演讲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学生心理发展纳入健康轨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3.5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4. 加强学习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有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从学习指导入手,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习指导包括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学习成功的标志和影响因素又是什么;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建立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预习、复习、听课、作业、小结、制定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等,充分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指导的关键是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有创造性,学习效果就愈强。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三者并举才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当然,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如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团结协作的精神、周密思考和严谨推理的科学态度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从方方面面重视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京鲁,刘淑敏.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06).

[2]刘丽平.生物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3]吕忠堂.为素质教育正名[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