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信息对称性是核心

栗昕认为,远程医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对称性。“专家看到的患者信息应该跟基层医院看到的是一致的,否则就可能发生误诊。”为保证信息的对称性,要求医疗相关信息化系统(包括远程医疗系统)尽可能地遵从相关国内、国外的标准,例如DICOM、HL7、IHE、ICD10、ACR等。

传统的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信息对称性问题,随着影像技术、检验技术及IT技术的发展,信息和数据的标准正在被推广和普及,信息对称性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以影像产品为例,现在的设备制造商和医疗软件提供商都会遵循DICOM标准。

以往电子病历信息是通过手工输入、扫描、投影等方式传送,现在由于有了通用的标准(HL7、CDA),可以把电子病历完整真实的信息传送到专家端。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保证了病理图像的无损传输,远程心电、远程手术示教、远程超声/内窥镜示教等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虽然成熟度目前还没有影像那么高,但基本能解决信息对称性的问题。从技术层面保证了信息的对称性。

但在现实中,很多所谓远程会诊系统都是通过辅流技术(视频会议中实时传送课件、文档等信号,即使用辅流传输)实现远程视频会议,这种技术有两个问题:

首先,传输过来的信息不能保证跟在医院看到的完全一致。虽然现在视频会议可以做到高清了,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色温、色差问题。医学影像等资料也无法保证信息对称性,非DICOM的影像无法进行诸如窗宽、窗位调整等操作,更谈不上三维重建等高级后处理了。

其次,更大的问题是,所有的证据文档都在基层医院申请端,专家端什么都没有,一旦将来产生医疗纠纷,会是一个大问题。

十几年前,大家认为远程医学就是远程视频会议,其实,远程视频会议只是远程医疗的一个辅助手段,专家诊断的依据更多是基层医院提供的各种相关检查、检验信息和病历信息。而传统的通过胶片扫描仪、实物投影仪等方式传输医疗资料给专家的方式,还是解决不了信息对称性的问题。

规范、可管理的流程是保障

栗昕说:“只有信息对称性无法保证远程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合理、灵活的流程设计才是远程医疗业务长久发展的有力保障。”

原国家卫生部针对远程会诊业务在2010年了《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技术方案》两个指导性文件。对远程会诊的业务流程做了纲要性规范。近些年,国内很多医疗机构和远程医疗运营服务提供商都在摸索适合自己远程医疗业务开展的模式。

心医国际总结了这些运营经验和教训,针对不同远程医疗模式设计了不同的业务流程。临床会诊包括交互式和非交互式,既有VIP、急诊等特殊流程,还有多专家、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等模式。专科诊断中,远程放射、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示教等模式均有不同的业务流程。而且,所有流程基于小模块化开发,可以自由组合、灵活部署,最大化满足客户的流程定制化需求。

远程放射诊断模块除了传统的从医疗机构PACS系统获取影像这种方式外,心医国际自主开发了一套DICOM网关软件,可以直接从影像设备获取影像并即时上传,在上传的同时,自动生成影像会诊申请单,从DICOM信息中自动解析相关患者信息并填入申请单,管理员只需填写其它必需字段即可完成远程影像诊断的申请流程,极大缩短了影像传输和远程诊断申请的时间,从而,为远程影像诊断的即时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另外,全流程的时间管理和质控管理也是保障远程医疗业务开展的核心,心医国际的远程医疗系统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应用。会诊进行到哪一步、这一步的完成时间节点、操作人是谁、该操作人是否给下一个流程的操作人留言……这些信息在系统里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多级会诊、历史会诊信息也都可以在时间轴上体现。

再有,除了远程专家预约之外,系统还支持远程设备预约,支持随访、双向转诊、数字医学资料的共享、远程培训等功能。

栗昕说,心医国际的远程医疗产品应该被定义为基于网络的医疗服务系统,而不仅仅是远程医疗系统。

心医国际远程医疗系统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

栗昕:特点是非常鲜明的,比如我们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是全流程的闭环质控管理,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状态都有对应的质控环节,这在目前是国内唯一的。而且有一部分质控是智能化的,如前述的DICOM自动校验等等。只要有影像上传,系统就会自动纠正影像DICOM信息。如果姓名、性别、状态等信息是一致的,系统会自动校验通过,如果不一致,系统会提示不能通过,并告知通不过的原因。

另外,我们的产品全部遵从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远程医疗的标准和规范。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如果基层医院配合的话,可以直接按照标准的模式采集数据,如果不配合的话,我们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传统的光盘导入模式其实对电子病历厂商要求也是很高的,它需要支持一些相关的标准,不然的话,只能通过原始的手段进行手工录入或者扫描录入了。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真正由远程医疗业务驱动视频会议进行系统集成的远程医疗系统提供商。心医国际在河南和青海的远程医疗项目,分别是与华为和宝利通合作的(同时支持与思科、中兴等主流视频会议厂商的集成),其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在基层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提出远程会诊的申请后,由分诊管理员进行分诊管理,确认分诊信息后,系统通过心医国际的远程医疗软件系统可以直接控制视频会议供应商的MCU(多媒体控制单元),并在设定的时间自动唤醒MCU,由MCU呼叫会诊各方的视频会议系统,把视频会议创立起来;也可以设定会议的结束时间,并支持倒计时提醒和会议延时设置等功能。极大简化了会诊管理员的工作。

还有一些小的设计,比如我们系统集成了一个IM聊天软件,它打通了基层医院的医生和专家的沟通通道。在分诊完成后,相关三方(申请方、管理方、专家方)的聊天室即时开放,方便三方对该例会诊或诊断进行沟通,并可以设置聊天室的关闭时间,避免专家受到不必要的骚扰。

这个工具还能实现远程影像交互式操作,这个功能更有价值,特别在远程培训方面。专家端和客户端的相关操作可以即时反应到对方的屏幕上,反之亦然。

远程医疗系统在国内的运营情况如何?

栗昕:国家从2009年开始对远程医疗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远程医疗系统建成之后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真正地用起来。究其原因,更多是应用层面的问题,比如医保政策的配合、会诊/诊断的收费标准、会诊费用的管理等,虽然各省都出台了相关的会诊收费标准,但是大都不规范、不严谨,有的价格非常低,基本没有办法维持运营。

近来,国家相关部委已经意识到制约远程医疗发展的相关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试点政策,放宽了一些法规。如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等。我们公司也多次开会讨论远程医疗的运营管理问题,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同时,我们自己也适时建立了远程医疗的运营团队,已经和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阜外医院等多家北京的大型医院进行合作,组建一个专家团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学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国内也有很多从事远程医疗服务的运营商,很多是与专家私下签的服务协议,这种模式下专家的出诊时间很难得到保障。心医国际是与医院签署的合作协议,可以充分保证专家的远程出诊时间。

现在贵公司的系统应用情况怎么样?客户反馈怎么样?

栗昕:在郑大一附院,医院领导很有忧患意识,非常重视远程医学的发展,近几年累计在远程医学方面投资了数千万,连接了河南全省118个县医院,现在正在推动建设市级远程医疗平台。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我国根据“建设全民医疗,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正积极发展社区医院,满足人们对基础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社区医院成为综合性中心医院服务的延伸。其医学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去,能够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已经在综合性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向社区医疗信息系统方向发展。

1 社区医院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服务对象不同,承担医疗责任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有很大的合作关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可以在社区医院中采用的信息技术有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会诊技术、远程监护技术、在线交流技术、远程访问技术、医学培训技术等。

1.1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现代化的HIS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应用最早,发展迅速,技术最成熟。HIS主要包括电子病历(CPR)系统、医学影像系统(PAC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CPR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能够将患者的整个医疗过程进行电子化,社区医院常常要与综合性中心医院以标准化的格式对CPR数据进行交换。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很多社区医院的CPR是面向家庭的,这不同于我们在中心医院所见到的面向病人的CPR,这是社区医院电子病例系统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区医院采用的PACS一般基于中小型的影像诊断工作站,虽然常是以数字化阅片为目的进行设计和工作的,但目前各种高端医学影像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目前发展和应用都非常迅速,采用数据挖掘算法来辅助分析和诊断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

LIS以检验科的数字化为目标,通过连接检验仪器、收集检验数据,实现申请、检验、报告的自动化数字工作流。并能将检验结果自动传送到相应的部门,实现检验工作流的全自动化。

门诊挂号、住院管理、药品管理、收费管理等子系统都是HIS的必要组成,技术发展已很成熟。

1.2 远程会诊技术:远程会诊技术目前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社区医院的医生和病人可以作为远程会诊的终端,与中心医院的专家一起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社区医院的医生可以介绍病人的病情和治理情况,帮助专家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依靠双向的同步音频和视频信号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传送交互式图像和实时的高质量诊断图像,远程会诊系统将社区医院、中心医院、病人三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在社区医院中不宜转院或暂时不能确诊的病人,借助远程会诊系统可以提高诊治效率,降低病人的治理费用。另外在会诊过程中,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交流,也直接培训了社区医院的医生,提高了社区医院的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

1.3 远程监护技术:远程监护是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使用远程监护技术,社区医院中大量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不危及生命的阵发性疾病的观察和监护都可以在家中进行,老年人和婴幼儿健康状况也可以在家中得到监护。这样既可以解决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也可以降低病人的医疗花费,同时减轻了医院和病人双方的负担。

1.4 医学培训技术:医学培训包括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教育、交流医学信息和医学教育等内容。目前“服务不过硬”是限制社区医院发展的最大问题,医学培训技术可以通过远程通信网络提供多种医学培训资源,如影像资料,手术交流录像,专家讲座,病例讨论会等。目前,迅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教学中,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在缩短外科医生实习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学培训技术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机会,有利于学习新的医疗知识,掌握新的医疗技术,推广新的治疗方法。

1.5 远程访问技术:目前基于B/S的远程访问技术成熟,发展迅速,社区居民通过家中的计算机终端,能够随时访问社区医院中的相关信息。如专家的坐诊时间、专家情况、医药费用查询、预定床铺和门诊等。这样可以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减少盲目就医和随意就医的情况,增加社区医院与居民的亲和性。

1.6 在线交流技术:社区医院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容易开展群众性医疗活动,在线交流技术就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将医院与居民联通起来进行交流活动。在线交流可以采用专家讲解的专题交流、专家答疑式的专题交流以及自由讨论等居民容易接受的形式。专家讲解的专题交流可以推广医学知识,宣传防病治病知识。专家答疑式的专题交流方式可以直接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对于病情比较隐讳的病人,可以“不见面”的接受治疗指导。自由讨论的方式则非常灵活,实时聊天技术和论坛技术都非常的成熟且易于接受,对常见病也可开辟专门区域供大家探讨,分析病情,交流治疗经验。

2 社区医院信息技术的建设

2.1 信息系统集成化:目前各类医疗信息的应用专业性越来越高,分类会越来越细,各类专业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是数字化医院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2 数据通用化:为实现病人一生全CPR的目标,医院的信息范畴已从一个医院拓展到各个医院之间,目前这些医疗机构间信息的通用化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2.3 接口标准化:各类医学通讯标准(如DICOM,HL7)将进一步发展,满足更多的工作流集成的需要,IHE集成框架会越来越被各类信息系统所支持,基于XML的医疗数据标准也广泛应用于在各类医疗信息系统彼此间交换数据。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高清;手术示教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1-0155-02

1系统建设思想

该医院新院目前考虑在7间普通手术室、7间内窥镜手术室、1间DSA手术室设计手术示教系统,并配套设计4个示教室。

医院办公室医师可使用办公电脑在线观看手术过程,并可与主刀医生或示教室人员进行语音对讲。

远程手术观摩、手术示教、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教学、网络视频会议等所有视频建立在一个平台上。

2系统设计

2.1项目设计原则

2.1.1标准化

本系统采用的产品均遵循网络协议和传输标准的要求。

2.1.2可扩展性

系统中控制部件采用集中式结构、嵌入式等技术措施,可以方便灵活的进行扩充,充分保证系统在将来的适应性。灵活的组网方式,方便视频点的增加。

2.1.3易用性

系统使用界面良好,用户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只需通过IE浏览器就可进行示教,完全智能控制。系统建立基于B/S和C/S架构的组网技术,可以方便灵活地使用。

2.1.4开放式结构

系统平台可以与第三方系统相融合,可以读取第三方系统的相关数据,可以为第三方系统提供其需要的相关数据,提供SDK(二次开发包),具有开放式结构。

2.1.5可靠性

具有设计独到的视频流量管理功能,保证网络通畅。系统具有自诊断功能且具备完善的控制功能,系统设权限管理,对不同级别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有效防止越权操作。

2.2系统逻辑结构

本次设计的高清手术示教及远程会诊系统完全基于网络的视频管理软件及应用服务器产品,拥有独家的专利视频流处理中间件技术,基于该核心中间件技术开发了完整的全网络化的系统,它由一系列的视频应用系统组成,其包括:高清医疗示教系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家属病房探视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重症病人监视系统、安防视频示教系统、视频信息系统、医院视频资讯门户、视频矩阵控制系统、医院应急指挥系统等子系统。

高清医疗视频系统(Hospital Video System,简称HVS)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医院视频信息管理共享系统,把医院内多个环节的视频信息集中管理,共享使用。

HVS的建设充分考虑医院信息系统,存储系统的共享。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从现在的医疗网上的HIS、PACS系统应用以及HVS系统应用等多种类型网络应用出发,设计终形成逻辑上的医疗网、多媒体网、存储网络的结合,构成新的信息化医院的应用网络架构。

统一网络资源将是医院多媒体应用的一个特点。种种管理和医疗应用,可以在医院的同一个网络上运行,并得到更好的网络应用与资源共享。

HVS系统应该实现前端设备的共享、数字信息的共享、通讯平台的共享以及管理共享的效果,实现同一个终端完成多种功能的目标。

HVS建设的网络基础是院内的计算机网络。

根据HVS的需求,结合系统产品特点和将来的应用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全网络技术的网络应用解决方案。

2.3系统组成

医院网络示教系统分为三个逻辑部分,即现场/诊室、数据处理/系统中心和学习环境/教学点。现场采集现场场景和语音信息,分别将语音、视频传送给语音教学管理服务器和视频教学管理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和管理工作。学习环境完成现场场景和语音环境的重现工作,并提供语音的交互功能。

每个手术室现场需要转播的示教图像包括监护仪、高清术野图像、场景图像等。示教系统可以将手术的主刀医生和多个学习者之间建立实时同步的视频及语音互动。

3系统主要功能

学习者在视频终端上进行学习操作,能够完成以下功能:

3.1多分屏显示多路手术视频信息和数据信息

在学习界面上可同时显示指定手术室中的场景视频和手术术野高清晰摄像机情况。便于教学,根据需要可同时显示多个手术室的多组视频影像,系统支持全屏、4、6、9、16及自定义等多种画面实时显示功能。

3.2控制录像

对手术影像和场景视频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录像,手术预约录像、周期录像、手动录像等,用于日后学习、录像资料保存等。

3.3即时抓拍

对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动作通过拍摄方法记录下来。拍摄后的图片以BMP文件保存,可转存后进一步分析。学习者可将这些图片下载后学习使用。

3.4手术室列表

系统将有效的学习地点以手术室名称列出表来,供学习者选择。列表采用树型结构,列出每个手术室的视频点信息。

3.5预先设置场景位置

系统允许预先设定场景影像的观察位置,在学习过程中可迅速改变观察点。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据采集

临床信息系统是医院数据信息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分布式在线存储和集中式归档存储方式的分析,实现各类临床诊疗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共享与互操作功能,建立了一套基于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临床信息系统描述了就医者在医院的整个治疗的信息过程,并且还与医院的管理系统相连接。

1系统框架

图1所示为医院的整个信息系统框架图,在图中描述了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的层次关系。在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各种子系统,比如说:患者入出转系统、患者管理系统、医务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医务材料管理系统、计价收费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科研教学系统、查询统计系统、系统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等;在临床信息系统(诊断)中,包含了检验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管理、放射信息系统、心电信息系统、脑电信息系统、病理信息系统、数字病案系统、门急诊医生工作站、健康体检信息系统、院内感染信息系统、会诊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包含了电子病历、医学术语规范、医生工作站、病历质量控制、合理用药监控、医学知识库、临床辅导决策,以及各接口引擎等;在临床信息系统(治疗)中包含了护士工作站、重症监护信息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血液透析信息系统、高压氧治疗信息系统、康复理疗信息系统、肠内营养治疗信息系统、放射治疗信息系统、核素治疗信息系统、生物治疗信息系统和随访信息系统等等。

2存储架构

临床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的数据存储架构问题是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临床信息系统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和安全。电子病历的存储采取3 种结构: 分布式、集中式和混合式。

2.1分布式在线存储

如图2所示为临床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的分布式存储结构图,主要是由电子病历系统、患者的主索引MPI和系统的相关各个接口组合而成。存储结构对应的操作流程为,用户通过各个子系统,比如PACS、LIS、心电系统、重症监护系统、手术麻醉系统、高压氧系统、护士工作站等,对系统接口进行操作,请求数据库表、视图、触发器等数据操作,对浏览器等控件和接口做出点击、输入等操作,都会触发患者的主索引MPI,进入电子病历子系统,相反的在操作的过程做对数据的修改、删除、添加等操作都会通过反过程的作用对数据进行了修改和存储。

2.2集中式归档存储 如图3所示为临床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的电子病案生成示意图,主要是由HIS、PACS、LIS、EPR和电子案例组成,电子案例由转换图像文件和案例首页(扩展)数据组成。操作过程是通过HIS、PACS、LIS、EPR对电子案例进行转换和提取,获取病案首页(扩展)数据,转换成图像文件。

3数据集成

下面对PACS 、电子病案系统、体检系统、病理系统、护士工作站、病区医生工作站、合理用药系统、心电系统、LIS、重症监护系统、手术麻醉系统、院内会诊系统、门急诊医生工作站、院内感染系统、血液透析系统、临床用药监管系统、肠内营养治疗信息系统、抗菌素三级管理系统、远程会诊系统、随访信息系统、高压氧治疗信息系统、用血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数据接口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3.1 PACS 该系统存储和管理着各种医疗过程产生的医学影像,电子病历与其利用系统浏览器相关的界面接口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PACS 存储的影像文件时,可将影像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影像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PACS 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2电子病案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电子病案的管理,包括电子病案数据的管理和电子病案文件的管理。数据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数据库存储进行,主要是存储电子病案中的一些数据文字内容,电子病案文件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本地文件库的形式进行存储,主要是包括电子病案中的一些文件的存储,包括文本文件、图像文件等。与电子病历采用控件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电子病案存储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电子病案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3体检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一些体检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对体检计划的管理、体检项目的管理,以及对体检所得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和生成体检报告等。与电子病历采用控件和数据库存储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体检存储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体检系统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4病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一些病理信息进行管理。与电子病历采用命令行直接嵌入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病理存储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病理系统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5护士工作站 该系统主要是对一些护士工作信息进行管理。与电子病历采用匹配信息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护士工作站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护士工作站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6病区医生工作站 该系统主要是对一些病区医生工作信息进行管理。与电子病历采用匹配信息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病区医生工作站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病区医生工作站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7 LIS 与电子病历采用控件调用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LIS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LIS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8院内会诊系统 与电子病历采用对数据库相关表调用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院内会诊系统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院内会诊系统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9门急诊医生工作站 与电子病历采用对数据库相关表调用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门急诊医生工作站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3.10远程会诊系统 与电子病历采用对数据库相关表调用的接口方式相连接。当通过电子病历请求访问远程会诊系统的数据或者文件时,可将数据或者文件转换成相应的文件格式显示,此时就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这些文件进行浏览、检阅等操作;当远程会诊系统请求相关数据和参数也可对电子病历中的数据产生影响。

4结论

电子病历在临床信息系统中基础和中心位置的建立,形成了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的框架模式,解决了临床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难题,对临床信息系统的建立、扩展和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Harold P, Lehmann. Aspects o 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systems:Scope and Sites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Systems [M]. USA:Springer, 2006.

[2]魏永华,李包罗. 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集成[J].中国医院,2005,9(7):15-18.

[3]李小华,刘坚,刘晓辉,等. 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的建立[J].中国数字医学,2009,4(11):63-65.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第5篇

东软医疗软硬并举

在医疗领域,东软是个“全能型”选手,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在国内医疗业,东软是目前惟一一个如此“全能”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媒体尚无对东软医疗的全面报道,以至于东软医疗像个“谜团”,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人不知道作为一个软件企业的东软还能生产CT;还有些使用过东软CT等医疗设备的业内人士,不知道东软还能提供医疗卫生的全套IT解决方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教授,希望能全方位解读东软医疗,并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东软医疗。

缘起:第一台国产CT

东软进入医疗设备领域要追溯到1995年。卢朝霞给记者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早在1988年,沈阳某家医院花5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CT机,组装后开机时出了问题,国外厂家的人一直没有维修好,一直闲置,成了“植物人”。有一天,沈阳卫生部门对外张贴了“招贤红榜”,试图将其维修好,而当时的东北大学的两位年轻教师郑全录、李甲递前去揭了榜,结果花了不到90天的时间就把机器修好了。从这以后,东北大学校领导就提议:“你们能修好CT,那么你们能不能研发和生产CT?”

1990年,东北大学成立了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开始了国产CT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6月,由东北大学研制的CT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但要作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再销售,还有很长的过程。1995年11月,东北大学为了推动一直在校园里孵化的CT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并解决他们后续发展资金问题,决定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并入东软。东软从此开始投入研发力量,最终于1997形成了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CT产品。

1997年,东软医疗所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成为中国惟一能够生产CT的民族医疗企业,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CT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之一,技术含量极高。在东软之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的6家公司具备CT扫描装置的研究与生产能力。我国市场被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东软医疗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上述落后被动的局面。

“东软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的贡献就如同通信行业的华为。”卢朝霞如是说:“东软CT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使CT价格大幅度下降。” 东软CT率先在业内通过了FDA和CE认证,使中国研发和制造的CT机以及后续研发成功的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美、非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从无到有、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质的飞跃。东软不仅有能力冲破CT等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国际封锁、突破市场垄断,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获得产业化成功、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作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东软在CT之后继续研制彩超、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等其他医疗设备,目前已具备10大类55种产品。2009年5月26日,东软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在沈阳研制成功,并获得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销售PET的公司。

每年,东软医疗都盛装出席国际上最大的医疗器械专业展RSNA(北美发射学会年会)以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作为中国本土厂商,东软推出的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引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惟有东软可以与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厂商相抗衡。

发展:软硬并举

东软医疗在把硬件(医疗设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医疗软件也在同步发展,软硬并举,力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据卢朝霞介绍,东软医疗软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面向大医院做HIS。从最初的门诊收费系统,发展到后来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连数据库都是东软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是东软医疗的早期典型客户,当时东软用适合的软件、适合的硬件,为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架构了一个投资少却很有效的系统,院长每天都能看到收入情况、经营情况、库存状况等。中国医大盛京医院也是东软最忠实的客户之一,东软每年都给他们的系统不断地扩展,增加新的功能。

第二是社保。东软是在全国最早涉足社保系统的软件公司之一,早在1994年,东软就在辽宁省抚顺市做社保系统,当时还社保业务还没有设置个人账户,而是由企业统一交费、差额拨付,东软在对大力业务和政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第一个面向社保个人账户管理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1996年,东软获得了辽宁全省社保系统,并在河南洛阳市和太钢、本钢成功实施社保系统;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研发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平台”,东软在社保行业“五险合一”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5月,劳动部推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之后,东软相继为全国各地上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东软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中心城市社保用户数已达200多家,实施医保的医院和药店数达15000家,其中,中大型医院有300~400家。

第三是以社保系统推广应用为机遇,大范围实施HIS、PACS等信息系统。由于社保的医疗保险系统要和医院端进行接口,东软就做了医院端的系统,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HIS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医院都购买了东软的CT等医疗设备,他们要把影像管理起来,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PACS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基于一些偏远地区医院客户的需求,东软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会诊中心,广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更多的偏远地区的医院客户享受到一流医院的资源。

创新:剑指“新医改”

面对“新医改”3年内投资8500亿元的市场机会,东软相识而动,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9年2月,东软集团针对国家即将推出的“新医改”政策,成立了跨业务单元和部门的“东软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用以协调和推动公司医疗卫生业务的研发和市场工作。4月19日,东软在深圳“医疗春季会”上,推出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东软此次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为主管政府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据卢朝霞介绍,东软此次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有如下特点:第一,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出医疗设备包(CT/CR/DR/数字肠胃/高频X线机/黑白超声/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能力;第二,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医院提供的普及版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基层医院也能看好病,缓解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推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基于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提供高可靠性技术支撑;第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实现全民,全生命过程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第五,区域(社区)卫生解决方案,为少生病、易看病、看好病、少花钱提供支持;第六,基础药物管理解决方案,对基础药物的供应、配送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据介绍,针对新医改,东软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准备还是比较超前的。首先,东软在去年就把医疗软件从原来的政府事业部分拆出来,成立医疗软件事业部,因为医院管理系统有其特殊性,与政府其他业务是不同的。其次,把原来隶属于软件产品事业部的PACS分拆出来,划归到医疗软件事业部。第三步,新医改之后,东软在今年5月将医疗软件事业部并入到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让医疗软件、医疗服务与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院整体建设有更加紧密的结合。

东软成立的“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横跨多个事业部,卢朝霞本人亲自担任此中心的主任。譬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它既与政府相关,又与医院相关,还与电信运营商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跨业务部门的、综合的机构来运作。业务发展中心加强了东软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并统一进行客户分析、市场运作、解决方案整合以及售后服务。

“东软看好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竞争的激烈,为此,东软已经在组织、策略、研发和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合了自身在数字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服务实践,为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落地提供切实的实现手段和技术保障。”卢朝霞说。(更多医改和信息化专题报道请参考计世网:省略w.省略/topic/20090327/index.shtml)

采访手记:

终结HIT作坊式时代

中国的卫生IT产业缺少“重量级全能选手”,活跃在中国卫生行业的IT公司大都规模不大,属于一种小而散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东软或许是中国HIT产业作坊式时代的终结者。之所以下如此判断,原因有三。

首先,东软就是做IT服务起家的,擅长IT服务。东软积累了金融、电信、政府、电力等大量国计民生关键行业的客户服务经验,对于行业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响应,是东软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最雄厚的资本。

其次,软硬兼备,产品线最齐。在医卫行业,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区域PACS;EMPI;XDS-I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诊疗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检查结果。像X光检查、CT、MRI、超声、胃肠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传统的医学影像系统中,影像的存储介质是胶片、磁带等,其耗材成本支出高,存放、查找、借阅难,且由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难以避免病人重复检查等问题,使得病人检查费用居高不下。因此,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虽然有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对医疗影像的数字化管理,在医院内部实现了这些资源的共享,但跨院间的信息共享尚不能实现。因此,区域PACS系统的应用是必然发展趋势。

1.简述区域PACS系统的架构组成

1.1 区域PACS系统发展历程

一般PACS系统用于医院的影像科室,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现诸多分类叫法,如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称为Mini PACS(微型PACS);放射科内所有影像设备的联网Radiology PACS(放射科PACS);全院整体化PACS,实现全院影像资源的共享,称为FULL PACS(全院级PACS)[1]。而PACS的未来将是区域PACS的形成,组建本地区、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的网络化。

1.2 区域PACS系统概述

区域PACS目前尚无公认的完整准确定义。一般来讲区域PACS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局出发,以区域内代表性医院为核心,通过构造区域内部的医学影像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区域内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与整合[2]。

区域PACS目标是在集团医院之间,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之间,通过公共网络进行影像同步和传输[3]。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前往大型医院进行影像检查,社区卫生中心可以随时调阅位于影像中心的患者最新和历史影像进行诊断读片和治疗,同时如果患者在不同医院间转院治疗时,该病人的医学影像资料也会通过影像中心和电子病历资料一起发送到接诊医院。区域PACS的一般性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1.3 区域PACS系统主要应用

区域PACS与目前医院内部的PACS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目前来讲区域PACS所覆盖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诊断咨询或者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医学继续教育,区域内部医学影像资源共享或者医院内部PACS系统的互联互通,远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等。

2.区域PACS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由于区域PACS的应用范围跨越了单一的医院实体,从而产生了很多医院内部PACS所没有的新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

(1)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2)影像资料的存储与共享问题。通过以下技术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2.1 EMP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能够使患者在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的所有影像检查结果能够在授权许可的情况下被整个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所共享访问[4]。例如患者曾经在甲医院进行过CT检查,过了一段时间,又在乙医院进行检查,乙医院的医生应该能够通过区域PACS调阅患者在甲医院的历史检查结果,以决定是否重新进行检查或者在进行诊断时参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解决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EMPI(病人主索引)的概念引出,将有效地解决病人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问题,为区域PACS系统提供一个独立、长久存在的患者信息库,保证患者信息一致性、准确性。通过病人主索引可以检索到所有关于该病患的信息所以在区域PACS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与实施项目建设中推行唯一标识的机制,如图2所示。

如何保证数据来源的畅通、鲜活、准确、标准是系统中数据共享、传输的关键点。由业务操作在为新患者做业务处理时,需要在数据中根据EMPI的管理方式进行ID的识别与整合,创建主索引和映射信息,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础连接的需求;数据中心通过安全管理、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为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保障;当数据中心接收查询请求信息时,通过映射关系查询病人的主ID;根据病人的主ID及其规则权限,查找需要调阅系统的ID信息;根据此ID信息在数据中心获取需要的相关数据。

2.2 XDS-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目前有集中存储的解决方案,也有分布式存储的解决方案。影像资料的存储既要考虑成本问题,也要考虑访问效率的问题。目前来讲国内应用的PACS系统,因为大部分厂家的产品都很好的遵从了DICOM 3.0标准,不同厂家PACS系统产品的整合一般还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诊断报告的格式则千差万别。为了解决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问题,IHE提出了“跨医疗企业文档共享(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即XDS)”集成方案。XDS(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是IHE IT基础技术框架(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 IT Infrast-ructure Technical Framework)中一个重要部分,它为IHE中的各医疗机构(医院)提供共享信息的注册,,以及跨医疗机构的文件共享服务[5]。

考虑到所有数据大集中可能造成的风险,在数据存储上一般建议采用集中/分布式模式。在实际的存储中,对于影像文件而言,把阳性率图像文件和报告文件集中存储在中心,而其他的则分布存储在各自的医院。也就是说与阳性检查、科研、教学相关的医学文件都集中存储在中心,其它医学影像报告文件存储在各医院。但是,所有的文件,不论是存储在医院还是存储在中心,都需要集中在中心进行注册管理,便于查询检索使用。

3.讨论

区域PACS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医学影像(例如常见的CT、MRI、B超等)的获取、存储、传送和管理的综合平台。对患者而言,它跟过去的传统医学影像存储模式相比,主要具备以下优势:医学影像信息的共享可以直接避免重复检查,从而降低就医成本;无论是在大医院或是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可以将患者资料快速准确完整地传输,提高日常诊断的效率,对于疑难病症,可以及时获得区域乃至更广域的资深专家会诊;患者的医学影像信息和过往病史可以随时查询,为科学分析和综合诊断提供了有利保障。

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在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放射科检查流程、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有利于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更有利于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伟.医院数字化先锋[J].软件世界,2004(03).

[2]吴静炯,罗晓晨,唐苏红.区域医疗与PACS网络系统建设的决策意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01).

[3]赵丹丹.上海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研究[J].复旦大学,2008.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第7篇

虚拟化技术现今已非常成熟,是各种数据信息中心建设的趋势。本文简要介绍虚拟化技术基本概念,利用VMware虚拟化技术对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现有的各项系统进行重新整合,与传统方式相比VMware虚拟化技术构建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的优势。

【关键词】虚拟化 远程医学 VMware

1 虚拟化技术基本概念

近年来,随着多核系统、集群、网格甚至云计算的广泛部署,虚拟化技术在信息化应用上的优势日益体现,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增强了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虚拟化的概念也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

“虚拟化”基于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包括处理器CPU、内存、硬盘和网卡等),可创建功能齐全,像实际计算机一样安装、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虚拟计算机。虚拟化技术允许多个虚拟机在同一个物理机器上同时独立运行,每个虚拟机都有自己的一套虚拟硬件配置、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即使同时运行不同操作系统也不会有任何冲突。无论实际采用了什么物理硬件,操作系统都将它们视为标准化的硬件,因而可在多个环境间共享这一台计算机的资源。

利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传统业务的变革,传统信息化模式下,内部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信息部门将太多的时间花在服务器管理维护上,而不是用于业务创新。虚拟化技术的优势:(1)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2)节能降耗显著,有效降低能耗和人力成本;(3)增强业务系统连续性,故障恢复时间缩短了近85%;(4)资源自动均衡,提高业务运营灵活性;(5)简化系统的可管理性;(6)优越的系统安全性。

2 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各项系统虚拟化

2.1 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运行系统现状

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现运行系统有:数字病理虚拟切片系统,服务器安装在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下,装有SQLServer数据库,客户端安装windows7系统;普利生远程全自动显微镜系统,安装在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下,装有SQLServer数据库;军卫二号工程系统,包括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安装在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下,装有SQLServer数据库,客户端安装windows xp系统;远程会诊病例提取系统,安装在windows XP系统下,需要连接HIS数据库;远程会诊PACS图像提取系统,安装在windows XP系统下,需要连接PACS服务器。这些系统基本都是安装在一个高配置的台式机上,一台机器一个系统,完全独立。各种系统软硬件没有统一性,给维护人员带来诸多不便。使用时需要操作人员反复切换电脑,工作比较繁琐,增加了电脑的故障率。一旦某台电脑发生故障,恢复时间较长。

2.2 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虚拟化实现方法

我们利用VMware vSphere对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运行的系统进行虚拟化。VMware公司推出的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vSphere 5,核心组件为 VMware ESXi 5.0.0,它是一款可以独立安装和运行在机上的系统,因此它与我们以往见过的 VMware Workstation 软件不同的是它不再依存于宿主操作系统之上。ESXi是从内核级支持硬件虚拟化,运行于其中的服务器在性能与稳定上不亚于普通的硬件服务器,而且更易管理维护。

图1是VMware虚拟化的系统架构图,DELL R910服务器通过光纤交换机连接日立HUS110共享存储,安装EXSi Server,在每台物理机上建立多个应用虚拟服务器,每个服务器都有自己独立的操作系统(OS)和应用(APP)。实际安装过程如下:

2.2.1 硬件安装与连接

为服务器安装FC 8GB HBA光接口卡与共享存储进行数据连接。服务器的0号网卡是虚拟服务器的业务数据接口,连接核心交换机。1号网卡是VMware的vmotion接口,用于虚拟机的动态迁移。2号网卡连接电口的存储,用于数据备份。

2.2.2 软件安装

选一台服务器裸机安装ESXi,通过vSphere Client 远程连接控制服务器,然后新建一个VM(虚拟机)取名为VC。VC是一个虚拟应用服务器,它对以后建立的虚拟服务器起管理作用。在这台虚拟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 server2008 x64操作系统,部署好VMware vCenter,可以将其余的DELL R910物理服务器安装上ESXi,以后就使用vSphere Client连接VC,管理、配置和维护所有的ESXi。实际安装时还应新建一个虚拟服务器取名为DC,安装操作系统并配置好,作为VMware的域服务器。

2.2.3 实际应用的虚拟服务器的创建

登陆VMware vSphere Client,在选定的物理服务器上右击,点新建虚拟机(New Virtral Machine),选择保持默认的典型(Typical),输入要建立虚拟机的名称(注意:不要使用中文),定义存储器,命名以datastorage为开头的是本机硬盘,我们为虚拟机选择的存储器不是本地的,选择的是FC 8GB HBA光纤接口连接的日立HUS110,然后再选择安装虚拟服务器相应的操作系统,再选择网卡,创建磁盘,最后一步,会将你之前所创建的信息一一列举,如果发现有错误,在左侧导航栏还可以直接切回到配置错误的页面,确认无误单击完成。这样虚拟服务器就建立完成了,我们只需把我们要用的程序安装上即可。

3 利用VMware虚拟化技术构建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的优势

远程医学应用试验室各系统进行虚拟化以后有几大优点:

(1)我们以前安装一台试验用服务器可能需要一两天甚至一周的时间,这还不包括采购服务器的时间。现在建立一个虚拟服务器和安装系统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如果这个系统与应用不匹配再用几分钟就又可以更换成其他系统,缩短了系统部署调试时间,简化了繁琐的服务器安装工作。

(2)如果某台物理服务器宕机了,这台物理机上的虚拟服务器会自动迁移到其他物理服务器,理论上业务是连续不断的,但实际会有一两分钟的停顿,这比起没有虚拟化前恢复起来需要几天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3)操作时我们可以登陆VMware vSphere Client,在这一台电脑上利用虚拟机控制台可以操作所有的虚拟机,不用在多台电脑之间来回跑,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图2,可以看到在一台电脑中打开了多个虚拟化后的操作系统。

(4)虚拟化从十多台台式机简化到两三台服务器和一台客户机,节省了空间资源,降低了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戴声,艾育华,陈芳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07(10).

[2]龚海,陈国强,许强等.利用虚拟化技术增强医院网络安全[J].中国数字医学,2010,05(12).

[3]郭金博.基于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整合[J].科技传播,2011,(16):248.

[4]吴靖,刘功申.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的远程教育平台设计[J].电信快报,2009,(10):15-17.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范文第8篇

你可以使用蓝牙音响与手机连接,播放音乐。可以让扫地机器人自动为你清洁地板,可以用智能手环监测你的健康状况,案例太多,不一而足。

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程度相对缓慢。

华为EBG中国区医疗拓展部部长戴兴江曾做过一番总结:“之前的医院数字化转型是围绕业务的流程化,而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单独业务的转型易导致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壁垒。而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的整合平台和解决方案,将推动医院全流程、全数据的数字化转型。”

医疗物联网,无疑是引领医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这点,从我国近几年颁布的政策也能得出结论。2012年到2018年,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涉及医疗物联网的政策。这些政策,为医院的数字化转型和医疗网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医疗物联网相关政策

医疗物联网,医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医疗物联网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综合运用光学技术、压敏技术和RFID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多种医疗传感器,通过传感网络按照约定协议,借助移动终端、嵌入式计算装置和医疗信息处理平台进行信息交换。

和物联网一样,医疗物联网同样存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个层级。

医疗物联网感知层

感知层中,当前主流的、已被大量应用的技术包括光学技术、压敏技术和RFID 技术。

以应用最广的RFID技术为例,医院通过RFID手环等设备保存用户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并由医院服务器负责接收、处理、存储这些医疗数据。医护人员在对病人做医护处理前,可通过 PDA读取患者 RFID 医疗卡上的信息,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血型等。

除了获取信息,医护人员也可通过PDA记录患者的伤情信息和简单救治情况,并利用无线通信发送给医院,使得医院在第一时间了解状况,做好术前准备。

这方面,坐落于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的无锡识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识凌科技”)是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这家致力于研究医疗物联网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首家微波无源RFID技术的开发者。

在过去的几年中,识凌科技在超高频和微波无源RFID技术申请和获得授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及著作达60多项。

同时,识凌科技开发的医院物联网信息化集成平台和RFID智能终端设备已在全国340余家医院使用(包括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国药中原医院管理集团、河北省人民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

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我国医院医疗事故频发,一旦发生,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医患纠纷。而且有数据显示,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护理不当所引起。

以最常见的输水为例,护士在管理患者输液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输错的情况。因为输液的药品、数量、时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出现。

如果每一位病人都佩戴一个RFID腕带,护士输液前,先扫一下腕带和药品编码,确定两者是否匹配,就能将输错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识凌科技的RFID医院智能护理系统以医院病区为载体,结合医院物联网RFID应用需求,在国内首次将超高频无线RFID技术应用于医院护理,实现了对患者的全方位无接触信息识别、护理操作数据的实时采集、操作确认、自动记录。

智能护理系统确保了护士按照“三查七对”规范操作,减少护理差错,每位患者在入院时都会领到一条RFID腕带,作为就诊期间的“临时身份证”,里面记录着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血型等基本信息和医嘱处理、检验、输液、注射等信息。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感器,目前医疗行业应用较广的主流传感器还包括监测溶液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DNA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等。

医疗物联网 传输层

常用的医疗物联网无线传输方法包括WiFi技术和蓝牙通信技术。

从技术效果上看,WiFi拥有宽带高、传输速度快等优点主要用于电脑、智能手机等的通信。蓝牙通信技术拥有功耗低,传输速率快等优点,是目前适用于医疗物联网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以国内知名室内导航公司道一循为例。该公司将室内导航技术整合进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官方APP里。为患者提供与就诊流程相结合的导航、自主查询导航以及位置分享等服务。从而有效降低医院导诊投入,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医院将道一循的iBeacon蓝牙定位信标贴在墙壁上,当用户的手机开启蓝牙进行定位时,借助信标发的信号就可以实现精确定位,这个过程中,除了第一次开启APP需要加载离线地图外,此后手机无需再开启4G和WIFI网络,所以并不耗费流量。

简单来说,就跟在室外手机要连接WIFI和移动网络,然后通过GPS或北斗进行定位的原理类似。

道一循的电磁指纹比对技术(由蓝牙信标发出来的信号强度)由于不依赖网络,所以比起传统技术的导航稳定性要高出十几倍之多。

同时,道一循还是国内第一家将智慧型天线整合进蓝牙基站中和采用了智能手机惯性导航技术的公司。

医疗物联网应用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医疗越来越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总体可以把数字化医疗分为这样几个方面的应用:

数字化医院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综合应用,它以物联网技术构建出各种应用服务,且集诊疗、管理和决策为一体。远程医疗便是其中的应用之一。

根据卫计委的规定,现阶段远程医疗的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等。

以国内知名远程医疗公司心医国际为例,通过近三年的研发,心医远程会诊平台已经从最初的点对点远程网络,实现了到现在的“点线面”相结合,率先完成平级医院间的横向联结,使医疗资源得以最大程度释放。

心医除了可以搭建区域内部的协同平台外,还可以为区域内提供数据中心及监管平台的服务,完成了数据的互联互通,患者数据可实现一体化全览。

此外,心医优势的影像数据传输和病理图片缓存等技术,极大的增加了会诊过程中查看患者病历的速度和准确度。

目前,国内一些国家级三甲医院都在使用该技术。如果有了5G网络,结合心医特有的影像数据传输技术,将可更高提升会诊效率,也便于移动端应用。

融合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融合了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解决方案并不多见,这点,我们以国内医疗物联网龙头企业医惠科技为案例。该企业推出的四网合一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核心是物联网AP和AC,其中物联网AP和RFID阅读器功能,可以实现信息双频四通道的发送和接收。

物联网AP既可以接收RFID标签返回的信息,也可以接收支持WIFI的移动终端返回信息,实现前段感知的融合。

而物联网AC,除了能够对接物联网AP,还可以通过融合物联网中间件模块,实现前段感知信息和后端应用系统之间的转换、封装、解析和集成。

通过融合通信网关模块,实现RFID信号转换成ICP/IP信号并进行传输,通过融合统一管理平台管理,实现对物联网AP的无线网应用和RFID应用进行统一有效的配置和管理。

简单来说,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以一种简约的方式,解决了有线网、物联网和内外网之间的通讯和数据融合应用。

假使某家公司完成了医院的温度物联网的搭建,但后续还可能会涉及到湿度、亮度等方面数据的采集,一家公司很难完全胜任。医惠科技的物联网平台,可以适配包括温度、湿度、亮度在内的所有物联网信息的采集,实现物联网数据的共享。

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虽然开放,但并非毫无门槛,所有软硬件产品的接入,必须跟医疗流程紧密配合,符合它的标准规范,对企业来说,这需要很高的专业度。

人员定位管理、婴儿防盗、物联网冷链管理、病人体温实时监控、输液管理、智能床位检测是医惠科技物联网产品在医院内最主要的应用场景。

在通信层,医惠科技与国内知名IT解决方案公司新华三开展合作。基于新华三的基础网络,医惠提供各种医疗场景的传感器和应用的接入。新华三的物联网AP与医惠科技的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

在应用层,医惠科技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跟绿仰科技、盈网科技等公司在输液智能监控和智能床等领域进行合作。

医院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应用整体案例自2015年国家生育政策调整以来,二孩妈妈的比例不断上升。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曾提到,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达到1846万,较2015年增长了11.5%,二孩比例和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明显增高。

以北京市为例,高龄孕产妇比例则从2014年的48%上升到2016的60%以上,给各地的政府和医院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国卫妇幼发〔2017〕42号文件《关于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启动了母婴安全行动计划,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对妊娠风险筛查为阳性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分别以“绿(低风险)、黄(一般风险)、橙(较高风险)、红(高风险)、紫(传染病)”5种颜色进行分级标识,加强分类管理。

此外,计划还明确要求加快妇幼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掌握本省(区、市)产妇分娩、高危孕产妇、孕产妇死亡以及服务资源利用情况。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为更好地服务孕产人群,贵州省毕节市卫计委制定了《毕节市孕产妇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规范孕产妇及0-6岁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强化高危孕产妇和体弱儿管理筛查工作。

2017年,全市住院分娩率99.20%,孕产妇死亡率21.05/10万,婴儿死亡率7.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3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8.65%,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89.4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9.16%,均实现目标任务。

更加科学的高危孕产妇管理

2015年12月,恒大集团与贵州省大方县举行结对帮扶签约仪式,决定无偿投入30亿元帮助大方县贫困人口3年实现整体脱贫。在医疗扶贫方面,由恒大集团出资,在大方县中医院的基础上,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规模和标准建设一所新的医院,名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大方县恒大慈善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46142.7㎡,建筑面积40708.18㎡,床位设置500张,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内设临床科室44个、医技科室10个;医院总人数80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80名,行政后勤人员120名。

科室方面,医院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定点医疗帮扶,重点打造的特色专科为妇产、肿瘤、脑卒中及心血管慢病等,其中妇儿中心床位200张,每年服务约1万名产妇儿童。

作为毕节市极具代表性的一家创新医院,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采用了瑞康医信所提供的移动医疗与物联网技术,通过报告推送、医嘱推送、健康管理、数据回传、一键呼救等技术打通院内院外的高危孕产妇管理的专科信息服务,形成“孕期-产期-产后”和“院前-院中-院后”的服务闭环。

在医生端,医院在HIS和EMR电子病历的基础上,建设了专门的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并联通了门诊和住院。产科设有专门的护士监控工作站智能大屏,对住院患者和在家的高危孕妇进行仪表盘式的管理。、在患者端,系统配有专门的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支持患者的手机报告、医嘱提醒、健康管理、预约挂号支付、紧急呼救等云服务功能,通过超长待机的智能手环,实现定位服务和基本生命体征连续监护。

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医院采用了双向蓝牙AP进行院内布网,配合医疗级的蓝牙智能手环提供定位服务。在精准度和安全方面,该技术远超传统WIFI、室内基站、RFID视频、UWB超宽带等定位技术。

以大方县某40岁的高龄孕妇A为案例。孕妇A疑似怀孕后来到大方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医生进行常规孕检后确认A怀孕,但伴有孕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问题。于是,医生在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中为孕妇A建立电子档案,确定A为“橙色”风险的高危孕产妇。

给出专业建议后,医生推荐下载孕产妇自我管理App和租用配套的智能手环,建议购买或租用血压计和血糖仪进行自我管理,控制血压、血糖和体重等指标。

于是,孕妇A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医院的综合服务柜台下载和注册了App并租用了手环、血压计、血糖仪等配套设备,并在App中看到了本次检查的结果和医生的医嘱建议以及注意事项。

离开医院之后,孕妇A按照App的自动提醒,每日遵照医嘱对运动计步、体重、血糖、血压进行测量和自动数据收集,定期查看发展曲线和医生的管理建议,并在手机App上预约下次来院检查的时间。

如果孕妇A产期临近,感觉不适,可以通过手机App一键直连医院产科值班医生通话,医生确认其有住院观察需要,便会准备救护车为其提供转运入院的绿色通道。

入住医院产科之后,孕妇A会继续佩戴智能手环和使用App,观察期间可在院内缓慢活动。由于院内已铺设覆盖产科、住院部大楼和医院大门的三级物联网电子围栏和定位服务,孕妇还可以享受离床自动监护服务。

当她感觉腹痛有分娩迹象时,长按手环3秒,自动报警,产科医护人员便会立即通过科室的智能终端精确定位患者,以最快速度将其送入产房,实现顺利分娩。

婴儿出生后,医护人员除了强调必要的育儿知识之外,还需根据孕妇的不同状况,对其进行个性化的产后康复和保养的宣教工作。对此,产科备有各类产妇宣教知识库,并推送到产妇的手机App中。产妇自己可以自行阅读,并遵照医嘱执行。这样一来,就大大节省了医患沟通的时间,实现科学康复和科学育儿的目标。

服务模式四大创新:

总体上看,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的高危孕产妇管理专科信息服务,不仅形成了“孕期-产期-产后”和“院前-院中-院后”的服务闭环,还具备四大创新点。

孕产妇全程服务模式创新:模式从孕产妇全病程管理的专科需求入手,突破了传统移动医疗应用App以挂号功能为主要的局限。

利用院内院外的信息共享和医患之间的紧密监护沟通,加强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App的使用频率和粘性。为平台上的高危孕产妇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管理服务,并打通了高危产妇绿色“生命通道”,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2、物联网医疗应用创新:本项目从高危孕产妇的应用需求如离床监护和电子围栏出发,将新一代物联网定位和通信技术与移动App软件相结合,实现了对高危孕产妇随时随地的监控(包括离床监护),为用户群体提供了24*7的不间断服务。

3、物联网技术创新:本项目中应用的物联网采用基于双向蓝牙的定位技术和最新的双向蓝牙AP无线访问点,配合地磁、GSM基站、Wi-Fi等技术进行修正优化,在定位精确度、穿透性、抗干扰性、安装复杂程度、成本、设备适配度等指标的综合评测方面,超过了传统的WIFI、RFID、UWB等解决方案。

用户运营服务模式创新:在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院内除了部署应有的软硬件IT之外,还单独设立了一个运营团队,以及产科的专人团队。

团队为前来就诊的孕妇提供手机App扫码注册、App产品使用培训、孕妇围产期知识宣教等运营性志愿者服务,确保来院就诊高危孕妇都能享受到医院提供的新型全病程服务。

模式成效分析:

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以移动医疗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院内地面运营团队为支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逐步推行对患者有利、对医院也有利的高危孕产妇精准管理模式,取得了三大成效:

1、医院品牌提升与模式区域示范推广:通过实施高危孕产妇管理和手机App的应用,医院产科树立起辖区及周边区域内孕产妇精准服务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