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 可持续发展 协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作用,代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中起战略性作用的产业部门。白银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者消亡几个阶段,白银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已难以协调。在此背景下,借助兰白经济区和兰白科技创新实验区的构建和发展,白银市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也奠定了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白银市不断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为重点,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及信息技术为补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是产业集聚初步形成,近年来白银市形成了有色金属深加工及新材料、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3个千亿元产业链以及先进装备制造、陶瓷建材、农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4个百亿元产业链,全力构建“3+4”产业集群,形成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二是筑建其牢靠的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了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格局,搭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载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白银高新区科技孵化器一期入孵企业82家,开发项目106项,拥有专利93项。

三是产业创新要素不断增强,白银市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要素条件逐步提升,形成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动力。首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建成白银公司、西北矿冶研究院、稀土公司等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其次,科技联盟逐渐形成。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了“白银市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并构建“一院八联盟多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再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以中科院化物所、近物所、电工所白银中试基地为平台,开展中试研究,成果就地转化,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白银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虽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仍面临矛盾和困难:一是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群,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有限,战略新兴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不大,发展尚属于初期阶段,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的企业及项目质量不高,不能较快带动当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二是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支撑。

白银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应以省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实施方案》为依据,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白银实际,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新区为平台,加快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首先要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生物医药中间体园区建设抢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其次,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原材料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第三,全力打造能源和先进高载能千亿元产业链,深度开发新能源产业。第四,把生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项部署,着力发展以工业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和软件服务等为主体的生产业。

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要求我们在遵循产业系统中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间共享知识外溢以及吸引相关第三产业协同集聚。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求企业间要分工协同,即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实现分工合作,达到协同效应;其次,要实现创新协同,将全部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高效聚合,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人才、信息、技术等全部要素的深度融合;第三,要求实现资本协同,即通过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投融资机制,多形式促进资本存量积累,弥补新兴产业发展对资本量上的需求。

三是建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首先,建立生产要素制度创新。既包括资本要素创新也包括劳动力要素创新。资本要素方面,要着力构建多种渠道相互配合的融资机制创新,在劳动力要素方面要加快产学研结合,构建高校和战略新兴产业共生发展的互动机制。

四是引导培育企业主体。发挥白银市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促进资本、能源、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中,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链。引导高新技术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选择1―2个规模优势大、科技水平高、辐射带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在研发、金融、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扶持。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国家各项支持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吸引更多优秀战略性新兴企业落户白银,确保在资金、土地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颖.共生视阈下高效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12)

[2]郑联盛.国外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学术期刊,2014(8)

[3]王玉梅.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问题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2(4)

[4]詹绍维.创新金融服务,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J]. 江西科学,2014(2)

[5]周春华.济南市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药资源;中药产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a)-0151-03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自古就有“无川不成方,无蜀不成医”之说。独特的地理结构,促成了四川具有全国丰富多样的药材资源,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这为该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

1 四川中药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第3次中药材资源普查显示,全国中药材品种12 807种,四川有4 354种,仅次于云南省,占全国33.99%[1];道地中药材49种,药材蕴藏量超过100亿吨(含矿物药),居全国第一位。据四川农业部门对20余个市、州统计,全省中药材种植355万亩,产值26亿元,药农种植实现人均收入1 140元,中药材生产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2];全省有50余家企业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了药材基地,已建成37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川芎、附子、鱼腥草、麦冬、白芷、川贝母、丹参种植基地及美洲大蠊养殖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制订了附子、丹参等20种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14个已作为四川省地方标准颁布[3]。

在资源带动产业方面,四川省中药工业产值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以2011年为例,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70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7.53%;中药工业总产值407.85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41.63%。中成药工业产值272.99亿元,同比增长49.57%,居全国第2位。中药饮片工业产值134.86亿元,同比增长27.90%,居全国第1位[4]。

2 四川中药资源转化为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在宏观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资金分散,项目重复,重点不突出;在资源配置上,各部门条块分割,研发与成果资源整合不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市场导向上,科研与市场脱节,大批中药科技成果缺乏市场而束之高阁;在政策与法规上,延续性与落实力较差,未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开发的主动性和激发企业对创新成果需求的积极性。

2.2 政府扶持及优惠政策不够

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尽管四川省已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但还缺乏针对中药资源保护及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人才、政府服务、税收减免等方面扶持和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特别是针对野生资源保护、中药材种植、重点中药企业、中药项目和中药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还需完善政策措施。

2.3 中药材及中成药大品种培育不多

四川中药资源极为丰富,但在中药材及中成药大品种培育方面还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省在中药材优良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人工选育较薄弱,种质混杂,大量的野生种质资源随着产业化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濒危和丧失,亟待拯救和保护。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未形成以川产道地药材为主的优势产业和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

2.4 带动性的龙头企业缺乏

四川中药企业数量众多,但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产品重复,企业管理粗放,市场集约化程度较低,还未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据统计,按2011年企业资产总额或主营业务收入排序,四川仅成都地奥、成都康弘、四川好医生、四川怡和4家中药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百强,中药龙头企业远远低于山东、广东、江苏等兄弟发达省市。

2.5 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2001~2009年,四川省共承担国家各级应用及服务类项目248 425项,累计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 23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18 294项[5]。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的科技成果,但只有10%~20%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足5%,中医药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甚至更低。科研与市场、生产脱节,有效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市场供给严重不足。

3 促进四川中药资源转化为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3.1.1 建立制度体系 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省直有关厅局共同参与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互动,对确定的重点中药企业、重点科研平台、重大中医药项目及中药产品等给予共同支持,集中资源办大事。

3.1.2 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省市县区“四级联动机制”,重点地区要成立“中药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加强对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加快推进本地区中药基地建设,尤其是国家GAP基地建设,带动本地区中药产业纵深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企业和大品种的培育等,实现省市县区四级上下互动,协同发展。

3.2 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

3.2.1 加强政策支持 开辟中药产业发展“绿色”通道。在企业开办、新药研发、项目审查、GMP认证、药品定价、社保目录制订等方面强化服务和引导;对于中药自主创新产品,优先纳入医保目录、基本药物目录,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列入目录的本省中医药产品;在四川基本药物补充目录遴选、招标、配送等方面优先支持本省中药企业的发展;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中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依法享受各种税收优惠;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省外中药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投资建厂等。

3.2.2 加大资金扶持 建立“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政府财政引导性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保护;支持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我省中药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的发展,做强做大我省中药产业。

3.3 强化资源可持续发展

3.3.1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 开展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基因库及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拯救和保护野生种质资源;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及道地大宗药材溯源系统,实现中药资源信息现代化和中药材质量监管化;建立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及SOP优化升级研究,重点保护药用动植物品种及道地大宗药材品种等[6]。

3.3.2 加强道地优良品种选育 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加大野生变家养药材的培育,加强濒危药材的品种选育,加强我省道地中药材如川芎、川白芷、川附子、川贝母、冬虫夏草、黄连、麦冬、半夏、丹参、大黄、川郁金、石斛、川明参、川牛膝、银耳、黄芪、三木药材等优良品种的选育;选育一批适合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广优质种源,从源头保障我省药材质量[7]。

3.4 培育大品种与大产业

3.4.1 加强中药材大品种的培育 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从我省优良药材品种选育中,精选一批道地药材,加强其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集中培育几种甚至几十种道地药材大品种,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中药非药产品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实现我省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3.4.2 加大中成药大品种培育 斟酌现有道地药材或大宗药材,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大品种;选择我省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成药大品种[8],如优先支持地奥心血康、抗病毒颗粒、参附注射液、三七通舒胶囊、一清胶囊、松龄血脉康、银杏内酯注射液、糖脉康胶囊、康复新液、醒脑复神液等,围绕其质量标准和疗效提升等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3.5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3.5.1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与关键问题,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药大企业等联合打造有组织创新,集成创新、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的中医药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承接与转移,鼓励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等相关成果就地消化与吸收,为我省中药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3.5.2 建立协同创新联盟 推动我省中药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我省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如建立中药材大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利用开发技术创新联盟、中药饮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药产业国际化创新联盟、中药材电子商务创新联盟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力推动我省中药资源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3.6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3.6.1 建立科研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落实技术、知识、成果参与收入分配的政策,充分体现创新人员的创新价值,保证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中的合法权益。在分配制度中要向科研创新倾斜,要加大对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有偿转让、职务技术奖励、科研奖励等办法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真正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6.2 鼓励中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职务性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自主创办企业或者以技术入股等方式进行转化或产业化[9]。对成功转化的中药科技成果,可对成果完成人给予转化金额60%以上的奖励;对成功产业化的中药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可收取该项目产业化10%~20%的利润。对于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医药科技成果,政府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其就地转化或产业化[10]。

4 结语

中药产业作为四川省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关系着四川省医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高低。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要求,建设四川西部经济发展新高地,应充分发挥我省中药资源丰富、科技力量较强和中药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速中药产业发展进程,使其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洪魁.中国中药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4-25.

[2] 盛利,朱会伦.四川中医药产业在创新中走向世界[N].科技日报,2010-12-04.

[3] 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科技年鉴[Z].成都:四川史志办公室,2010.

[4] 郭冬梅.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6,8(3):35-36.

[5]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2011~2015)的通知[EB/OL]..2011-06-22.

[6] 刘洋,胡利民,张伯礼,等.产学研结合,推进我市中药产业快速发展——记天津市现代中药大品种群系统开发项目[J].天津中医药,2008,25(1):81-82.

[7] 冯振珉,胡元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管理,2006,(9):96.

[8] 卓新凤.浅谈中药资源的合理使用[J].世界中医药,2009,4(5):260.

[9] 白吉庆,魏征.关于促进陕西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S):167-168.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亮点1

机场二期航站楼主体完工

今年,机场二期工程,将确保航站楼主体完工,GTC(机场旅客进出航站楼的集散地,一般设有连接市区的快轨站台)地下结构、城际铁路和地铁车站区域以外的主体完工,飞行区土石方及地基完工,完成东西向贯穿道路地下段结构施工。建立地铁、城铁、航站楼和GTC等交叉施工协调联动机制。

客货吞吐量方面,力争在澳大利亚和非洲方面实现突破,拓展客货源。增加南航河南航空运力,推动东航、厦航、西部航空设立基地,争取郑州机场本场运力增至30架以上。增开郑州至东南亚国际航线,开通一批国际旅游包机,新开一批国内航线。开辟新货运航线,力争总数达到28条以上。力争年内与UPS签署共同组建货运航空公司的合作协议。

投资倍增方面,争取开建100个以上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

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主体建成

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面,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基本建成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主体工程,开建郑州地铁2号线南延工程,加快郑州国际陆港规划建设。

航空港区起步区建设今年将有大突破,其中,在南部片区起步区率先启动生产中心和智能终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精密机械产业园等,北部片区起步区率先启动公共文化航空金融中心和高端居住功能区。

外国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

今年将扩大富士康智能手机产能,开建酷派等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同时加快穆尼通用飞机制造等项目建设,跟踪波音交付中心等重大项目。同时,率先开展4G网络商业化运营,开建一批北斗导航、云计算服务等应用项目。

服务方面,今年将开通郑州机场口岸签证业务,实施外国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制度,争取在实验区外国领事馆方面取得突破。

亮点2

综合交通体系郑欧国际班列回程班列达12班

今年,我省将完成航空物流园区规划工作,争取俄罗斯空桥、美国联邦快递等在河南设立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新开通、加密一批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力争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35万吨。

铁路港建设方面,建成郑州集装箱铁路公路口岸联检大楼,开工建设过境中转物流园,争取郑欧国际班列回程班列达到12班。

开建航空港区客运站

按照工期节点全力推进机场二期及配套工程建设,引进1~2家航空公司在郑州设立过夜基地或分公司。

增开郑州始发至亚洲、欧美枢纽机场的国际及地区航线,加密国内航线网络,力争使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450万人次。

公路客运场站体系建设方面,竣工投用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配套设施和郑州客运北站,开工建设郑州航空港区客运站。

努力扩大洛阳、南阳机场运输规模,争取明港机场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商丘、豫东北、平顶山机场前期工作,支持郑州上街、安阳、林州等地发展通用航空。

建成郑汴、郑焦城际铁路

全力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推动郑徐客专尽快形成施工;争取郑万铁路早日开工建设;继续推进郑州至合肥、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铁路列入国家相关规划,尽快启动郑州至合肥铁路前期工作。

稳步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建成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城际铁路,全省新增城际铁路120千米以上。

亮点3

新型城镇化推动郑州实行有条件落户

今年,我省将研究制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方案,推动郑州市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为条件,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各省辖市、县分别制定完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具体政策和激励办法,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家属进城落户。

中原城市群建设将扩容提速

推进大郑州都市区建设。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深化与知名电商的合作,促进郑州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编制并实施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争取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

提升县城规划建设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县,按照改扩建老城区和规划建设新城区的要求,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

7个城市试点城乡发展一体化

引导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启动实施200个城中村、城市近郊村和产业集聚区村庄城市化改造,建设城镇社区。

启动城市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内50个村庄城市化改造,力争全年流转土地1.3亿平方米以上,继续支持鹤壁、济源等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及新乡、信阳两个试验区先行先试。

亮点4

综合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一季度前完成

今年将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一季度前完成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年内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落实省直管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现省对试点县(市)的全面直管。

同时,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重点进行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政支持和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平等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全面推行

大用户可以直购电了,今年将支持能耗水平低、技术水平高、能够拉长产业链的企业作为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单位,推进直购电试点。

居民用电可能实施阶梯电价,今年将对此进行评估和完善。同时,将全面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

水价方面,今年将加快工商业用水同价政策改革步伐,同时,将全面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

此外,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将投入使用,今年将研究制定南水北调工程初期水价意见,做好利用南水北调原水城市水价核定工作。

“三保合一”有望实现

今年,我省将全面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总额控制下的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陕南 特色产业 理路基础 问题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05-03

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地级市,下辖28个县(区),面积70068km2,人口908.23万人。长期以来,陕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在全省经济总量分额明显偏低。陕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陕南突破发展战略”,这是省委、省政府继“关中率先发展”和“陕北跨越式发展”后提出的促进全省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陕西塔委、省政府在布阵全省发展战略时。为陵南确定了一务最具全球“前沿”意义的经济路线――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就成为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主攻方向。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人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符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简言之,即为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的产业。面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不容缓的关键时刺,如何破解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难题,解决特色产业“长不大做不强”的“成长烦恼”,已成为陕南实现突破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现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核”,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是其发展的“合理外壳”,产业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是其根本的发展理念。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是其发展方向。这些理论为陕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一是综合运用区域优势理论发展特色产业。区域的优势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时序优势和后发展优势。对于陕南来说,在区域优势分析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责源禀赋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影响力已经逐步减弱,而时序优势、后发展优势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时序优势是一个区域要率先发展新兴产业。就会建立这一产业的相关标准,会形成与区情紧密联系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一种产业发展的势能。而后发展优势是我们在建立某种产业的过程中,不必经历这一产业发展初期的各种痛苦的探索历程,在发挥区域某方面的优势基础上,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成熟和超前的技术工艺水准,促进产业的超常发展。要通过时各种优势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利用后发优势和时序优势的思路,培育发展陕南的特色产业。

二是明确区域特色产业的目标定位与发展理念。按照区域优势分析的理论,陕南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青山绿水,人文历史,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优势是大自然和陕南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所赋予的。是一种绝对优势。基于这些优势的产业会给区域带来持久的活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恒久的市场开发价值。因而,陕南地区的特色产业必然要将重点放在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上,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发展的思路中,将首要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上。同时,按照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及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理论,要明确的问题是,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的目标是将特色产业培育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注意特色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要通过产业之间复杂的关联,延长产业链,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陕南特色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如果我们按照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建立发展模式,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艰难漫长的痛苦历程,这与陕南突破发展极不适应;如果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承接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来发展,实践已证明,低梯度地区只接受高梯度地区转移出的产业几乎不可能改变落后面貌;如果我们把时序优势、后发优势与“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结合起来,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产业和技术业标准。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大企业集团来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从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深精加工。使产业发展和产品循环不必经过“从低级向高级、从粗加工到深加毁再到精细产品”的过程,直接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度化。即实行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达到“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的后发展形态。而且这样的跨越式发展还必须借助政府力量强势推动,对选好的战略产业应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优越化和高级化,进而就能使陕南赶超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这种由政府主导型与跨越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后突破发展模式”。

四是遵循产业集群化、团区化的发展规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和产业组织形式,国内外宾践证明,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工必然趋势。是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改善园区要素条件,有利于培育固区主导产业,有利于形成固区创新网络。由于陕南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规模化开发,正好与产业集群所需的社会网络和规模经济要求相似,特色产业内的农户、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相互协作、互通信息、传播知识、转化技术就能够在地域集聚的同时取得集群化的效应。同时,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配套实施和环境,而园区化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产业聚集形成循环式的链状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二、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色产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调查发现,陕南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陕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从组织形式和规模上看,陕南绿色产业以农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农户还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种植面积小且分布零散,缺少相对集中连片、配套设施齐全的规模化、专业化开发。这种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质量和效益上看,产业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时改善优化当地工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

化、高度化的作用不大。以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的商洛为例。2008年正在大力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中,现代中药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6%左右,特色食品不超过3%,生态旅游占5%左右,劳务输出占6%左右。增加值最多的矿产建材业也只占到9%左右,没有一合产业超过10%。工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陕南产业化程度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程度低。2008年,陕南生产总值达到760.32亿元,经济总量仅占到全省的11.1%,“陕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36.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个百分点;第:产业增加值为279.90亿元。仅占全省的7.28%。”

2.发展理念层次低,产业发展空间狭窄。从产业定位上看,目前的倾向是把绿色产业定位于大农业之中,实际上是耙绿色产业看成是农业中的一些特色产业或特色项目。从产业发展看,各地市都提出了“打响绿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的口号,把发展绿色产业的方向基本上集中于荼、果、菜、药、林特产品和生猪等领域,种植和养殖的品种都以传统型居多,科技含量高的少。这样低层次的认识和定位大大地限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容易把植物的绿颜色和绿色产业等同起来,而忽视甚至丢掉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内涵。导致产业缺乏绿色工业支撑、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形成长期以来制约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品种一长串、产品几汽车”的有特色品种,无特色产品和品牌效应的困境,使陕南特色产业发展陷入“长不大做不强”的“成长烦恼”之中。

3.产业链条短,资源配置能力差。尽管陕南各地市围绕优势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培育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但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停留在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层面。从农产品加工上看,由于龙头企业少,加工水平低,陕南特别是商洛的核桃、板栗,烤烟、蚕桑、生猪等特色产品,在市场销售的只是原生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还没有一个产品能够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农户、市场、生产、加工分离,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少有大企业集团引领、大产业项目支撑。如汉中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8%,年产值过亿元的不足全省的2%。而且多数企业小而散,带动能力不够,与农户和生产基地的利益联联结机制还不健全。从矿产资源开发上看,开采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采、选、冶的总回收利用率很低,浪费非常严重。如表1显示:商洛市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2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尾矿综合利用率仅为2.7%,比发达国家落后54.3个百分点,比全国落后近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7%,比发达国家落后86.8个百分点,比全国落后57.1个百分点。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

4产业配套能力差,支撑体系不健全。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现代产业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健全的政策体系引导、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就陕南地区来说,无论是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还是创业环境和生活配套,目前均不能适应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关中及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差距。从产业规划指导上看,陕南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待系统化制度化。尽管已颁布了《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陕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但三地市还没有建立陕南特色产业合作、协调发展联席会制度,这就使得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处于各自为战、自我发展的态势,难免陷入急功近利、盲从模仿、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格局之中。从政策扶持上看,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尽管省里每年拿出2.5亿元专项资金,来扶持陕南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存在着投入量少面广、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难以起到产业快速孵化、发展壮大效果。而且国家对陕南生态补偿政策还处在试点阶段。还没有扶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和项目。从科技创新上看,科研单位与企业和地方结合还不够紧密。据陕西科技统计,2006、2007年,陕南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在82个承担项目的第一单位中,企业75家,研究院所5家,大专院校1家。其他1家。”从社会服务上看。陕南发展绿色产业的服务方式以自我服务为主,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服务少而且能力差。目前,整个陕南还没有针对农户生产的风险预测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尽管农村各类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资金、人才、技术的制约,很难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三、加快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区域产业布局引导。由于陕南各市地缘、资源等状况极其相似,从而决定了区域产业发展具有趋同性。要避免这一区域走小而全、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应从进一步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入手,制定严格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以引导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实现陕南突破发展。为此。建议由陕南突破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商务厅、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着手共同编制《陕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陕南特色产业的范围、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国家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应定期《陕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目录》,以作为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依据。

2.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是加快资源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陕南地区应从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化,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打破行政区划,以大型企业的战略联盟为依托。加强产业内的联合和产业间的配合。加大重点优势产业的协作力度,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实现陕南共性资源共同开发,优势稀缺资源互补互给。应充分利用陕南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特点,建立电矿联营,拉长循环产业链,做强现代材料循环工业;充分利用陕南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共同打造陕南黄金旅游环线,做大旅游业的蛋糕:共同做大陕南农林产品、中草药、绿色食品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绿色农业。

3.提高陕南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就是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积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产业配套优势”。一是制定产业配套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产业配套现状,以支柱产业和现有大企业为配套基础,以中介服务组织为主要配套对象,以三地市的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突破口和重要栽体,以推动园区产业

的适当集中和集群发展为目标,制定陕南地区产业配套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产业配套目录、规划及实施方案,成立产业配套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时产业配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二是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项目是产业配套的栽体。产业配套项目要通过招商引资得到体现和落实。陵南应围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采用改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的方式,改变片面对外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倾向,把宣传推介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产业配套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向。按照“龙头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特色,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三是改善产业配套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务环境,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配套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建布局紧凑、产业聚集、资源节约、功能优化、开放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模式,加快培育建设大关中城市群,提高大中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栽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聚集、辐射和示范效应。

4.多渠道筹措产业发展资金。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陕南各政府应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的制定,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区域内外的业主、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发展。省里也应加大对陕南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日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要在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按照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外商投入带动域内投入的思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银企协调力度,着力破解投入难题,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5.建立健全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陕南三地市应紧紧抓住交通瓶颈解除以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三角”建设的良好机遇。在加强与陕西省关中、陕北地区经济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促进陕南与成渝、武汉经济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网络、现代中医药产业、现代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在加快多边贸易与投资的同时,为减少川陕渝、陕鄂各地区间的经济摩擦,促进陕南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川陕渝鄂4省市应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和对话协商平台,促进“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区城外部规模经济”,为陕南区域经济发展与协作提供宽广的空间。

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重庆工业及工业园区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近代工业萌芽于19世纪末,时期,是重庆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1949年重庆解放后,工业布局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在经济恢复时期政府集中精力迅速恢复了一批已经和濒于倒闭或破产的企业,改组合并了一些小厂,还先后在小龙坎、化龙桥、石坪桥、双碑和井口地区新建了一批机械和化工企业。与此同时,恢复了内河运输和公路运输,修建了成渝铁路和三万铁路(三江至万盛),为改善重庆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建设,重庆形成了一批工艺技术设备先进的现代工业基地(南线国防工业基地、大足重型汽车基地、北碚仪表工业基地、西彭铝业基地等);通过各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建成区内老国有工业基础的改扩建(重点改扩建了重钢、特钢),在原料、配件等方面,基本满足了新基地工业配套的需要;通过各个时期对相关企业集聚,提高我市工业城镇和工业片区的集聚效益(土湾地区和弹子石的纺织染整成龙配套,形成了纺织工业的综合能力。)从1983年机械工业和科研单位向城区集结,重庆的工业生产能力配置和布局进一步合理,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1985年,除万、涪、黔外,原重庆拥有各类工业企业727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9.37亿元,比1949年增长42倍多。全市工业用地188.67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市幅员面积23113.95平方公里的0.82%。

重庆直辖市由原重庆市和四川省辖的万县、涪陵、黔江三个地级区市构成。因受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丘陵、山地长江、嘉陵江、乌江的分割地貌影响,其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仍具有直辖市成立前留下的按行政区划和地形地貌分治布局的特征,即除以涪陵、万州、黔江三个次级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分别布局了一部分工业企业外,多数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在特大中心城市的主城区、郊区和沿成渝、川黔、襄渝铁路及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而分布,使重庆工业企业形成了分片布点、有机展开、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仅原重庆市而言,即由15个工业片区、郊区的6个卫星城、10个工业小城镇和30多个工业点及遍布城乡的区县工业、乡镇企业所组成。鉴于重庆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近70%,是我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少数省市之一。

重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两大国家级开发区,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对外开放的窗口,是重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基地和依托,已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98年,高新区各综合经济指标高速增长,技工贸收入增至111亿元,工业总产值85亿元,利税总额11.7亿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87.4倍、75.9倍和68.8倍,工业总产值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的8.0%和5.3%。近几年,按照国家批准的以渝北区为主的北部新城开发步伐加快,依托两区一城,并在区域内外利用“两区一城”的体制、科技、人才和政策优势,布局和发展一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及工业(科技)园区,市级有关部门的区县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及实施之中,这对调整和优化重庆工业及工业园区布局,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依托“两区一城”而兴的工业(科技)园区在主城区内已有10多个;远离“两区一城”的远郊区(市)县即分布在原永川、涪陵、黔江、万州地区的在建和拟建的工业(科技)园区有20多个。这些工业(科技)园区内拟发展和布局和分行业门类广泛,普遍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生态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摩托车及配件、食品加工与制造、仪器仪表、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发及冶炼、皮革加工及制鞋、纺织及服装加工、非金属矿开发及建筑材料、房地产及综合开发、金融证券、旅游产品制造及旅游资源开发、商贸流通和运输业,等等。重庆工业及工业园区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方面。

1.抗战内迁企业的不合理布局,给重庆工业布局调整和改革发展增加了难度。

由于抗战急需等原因,绝大部分内迁工厂在对重庆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市场等都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既无勘测又无规划,漫无系统,仓促兴建,工厂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布局极不合理。生产分布也很不均衡,产地与原料、燃料、消费等严重脱节。许多工厂畸形集中于旧城区四周的南岸、江北、大渡口等地。当时,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内,集中了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的企业,所属各县及郊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市95%,其工业总产值还不到20%。纺织工业的原料95%需要从省外甚至要从国外购进。这些企业在解放后经改扩建,成为重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曾为国家和重庆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的企业,许多已面临困境,步履维艰,有的已经和即将破产或关闭。战时布局遗留的这些问题,在内迁企业基本上都变为老字号国有企业的今天,既给重庆工业布局调整增加了难度,也严重制约了重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工业经济效益的发挥。

2、重化工业集中在主城区过多,“三废”治理难度很大

据统计,城区内有392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分布于长江的茄子溪至朝天门和嘉陵江的井口至朝天门的沿江两岸,成年累月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影响城区生态环境。以大气被污染造成的危害为例,在对渝中区两路口的大气污染采样分析表明,二氧化硫的年日均值浓度达0.52克/立方米,重庆成为了全国降酸雨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又由于集中在城区的390多家污染型企业排放出的废水和废渣,导致长江、嘉陵江城区段江水中的废水及污染物负荷量高出其它江段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给“三废”治理和保护水源带来了很大困难。

重化工业在主城区集中过多,已严重影响了我市城市环境质量。1995年以来,主城区空气环境污染均居全球十大重污染城市之列;1998年,重庆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居倒数第三位。

3、“三线”企业高度分散,给专业化配套协作和规模化经营造成困难

在1964-1976年间,仅原重庆市就有80多家工厂布局在缙云山、云雾山、巴岳山、箕山、桃荡山的山沟之中。这些企业在“六五”末期只对少数选址不当,钻山太深的企业作了关、停、并、迁的调整,但还有一部分三线企业未列入调整改造的规划中去。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厂引进的先进工艺和设备,60年代建在大足县,是全国的独生子,其产品国防和民用都大量需要。但是它的发动机、齿轮、弹簧等大量配套却布局在綦江县、市区的磁器口、化龙桥等地,造成该厂每天要用几十辆汽车在100多公里的成渝高速公路上往返奔驰,不但大大增加了工厂成本,而且增加了运输的紧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4、工业园区规划起点较低,布局不够合理

据了解,目前重庆已经规划和建设中的工业(科技)园区有诸多不足,一是有的工业园区政府主导不够,规划与布局研究不充分,缺乏科学论证,在布局和建设上存有盲目性。二是起点较低,有的主导产业选择起点低,技术含量不高;有的对工业园区的内涵和应具备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都不清楚或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就追风仓促上马。三是不落实,有的名曰是已规划或挂牌的工业园区,但其内的土地、项目、资金、开发商等均不落实;有的园区主管部门在招商会上竟然印发一些含混不清的宣传品,在客商、专家问及时准也说不清。四是规模偏小,有的园区规模达不到相应的产业聚集要求和起点经济规模。五是有的区县的工业园区纯属官方一厢情愿或个别商家为炒地皮而设,造成土地长期荒废,损害农民利益,群众意见不少,个别的甚至搞权钱交易。六是布局上,主城区多,渝西经济带和三峡库区经济区少,这对加快重庆重新规划的“三大经济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和推进全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很不利。

二、重庆工业布局调整对策及工业园区规划的建议

重庆应根据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局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加强领导,出台配套政策,努力攻克难点,争取在“十五”计划和2010年乃至2020年间,形成重庆工业及工业园区全新的空间布局格局。其主要对策与建议如下:

1、抢抓西部开发大机遇,结合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确立新的布局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理论,结合重庆自然条件、区位状况及产业基础,建议在21世纪初叶,重庆工业及国有企业布局调整,要在整体开发大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带、三峡库区经济区的大构架下,以“点??轴系统布局”模式为主,综合运用都市圈层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为辅的空间布局模式:“依托中心城市,开发两大轴线,都市圈层展开,网状推进布局”,即依托重庆主城区特大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开发以沿长江和成渝高速公路为主轴的两大经济带及以318、319、210、212、襄渝、渝黔、渝怀等交通干线为次轴发展极,以特大都市圈层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县区中心城镇为增长点,沿交通干线布局,走廊带两厢的“一心多极、圈层拓展、网络推进”式结构体系。全市包括国企在内的所有企业,都要遵照新的布局原则和目标,按照企业的产业分工和国企改革的行业和所有制“进、退”方向,分别进入主城区、都市圈层、卫星城、工业点和相应的工业园区内,经过国企三年改革攻坚和“十五”期及到2020年的努力,要逐步形成工业及工业园区布局以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布局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独特、布局合理的空间体系。该布局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实施“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逐步疏散中心城区部分传统产业,发展都市型工业;有利于加强重庆特大中心城市的辐射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在金融、交通、通信、商贸流通、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长江三峡库区经济带和渝西经济带开发,形成沿江、沿路开放型经济带;有利于带动万州、涪陵库区和黔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克服计划布局模式造成的不合理布局,形成国有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一、二、三产业的区域性合理分工与布局。

2、突出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实施“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重庆主城区东起铜锣山,西至中梁山,北起井口、人和、唐家沱,南至小南海、钓鱼咀、道角,面积600平方公里。是重庆工业和国有企业最多、最集中,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区域,是国有经济和产业布局的核心区和重要依托。根据全市国有经济调整和产业布局总体原则与目标要求。这一区域未来布局重在实行对现有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即包括国有工业企业在内的所有工业企业,凡有条件的都要逐步向外调整疏散,利用级差地租转向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金融、大交通、大市场和小运量、无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增加主城区绿化面积;并禁止在主城区布局高能耗、重污染、大运量、占地多的工业企业,以强化和确保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因受地理条件和两江分割限制,这一区域布局应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同时,要逐步体现都市圈层结构和沿江沿路通道网络布局的特色。

渝中区组团布局:该区是重庆直辖市现实的政治、金融、商贸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是水陆客运交通枢纽,是特大中心城市的CBD即中央商务区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域。这一组团中的工业企业必须尽快向外层疏散或“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搞好渝中区大都市重点景观周围企业外迁工作,培植一批都市小园林和场地绿化,并不得在渝中区再布局新的低技术含量工业企业。

主城区组团布局:主城区内的工业及工业园区布局,必须遵循总体布局原则,实施战略性调整,改变布局散、乱状态,按照产业和区位新的布局分工,分别向主城区内的优势区位相对集中,在主城区圈内形成11个新的组团:

??五里店、红旗河沟和观音桥组团。结合北部新城开发,主要布局和发展商贸、房地产、外经贸和电子信息产业,有关工业及国有控股行业企业尽可能向外转移。

??石桥铺、大坪、杨家坪三角组团。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布局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对区内现有一般加工工业实施调整、改造或外迁,以提高档次和水平。

??南坪组团。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布局和发展科技、商贸、旅游和电子信息及数控机床等产业为主。

??大石坝组团。应以布局和发展金融、贸易、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沙坪坝组团。依托大专院校,以布局和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信息产业为重点。

??大渡口组团。以重点布局和发展优质钢材和新型建材为主。

??中梁山组团。以重点布局和发展汽车、摩托车、机电及仓储业为主。

??双碑组团。以重点发展和布局机械、冶金工工业为主。

??唐家沱组团。以重点发展和布局以修造船为主的加工工业为主。

3、依托主城区产业辐射功能,搞好主城区都市圈的企业布局调整

主城区都市圈,东起迎龙、南彭,西至缙云山、白市驿,北起北碚、两路、鱼咀,南至西彭、一品,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圈内集中了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其布局调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导向,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产业链条和资本联接为纽带,发展专业化生产和配套协作,向交通干线主轴带两厢的优势区位集中,形成11个新的组团。主要有:

??鱼洞组团。主要以发展、布局机械和汽车工业及其零部件加工业为主。

??北碚组团。主要以发展和布局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仪表材料及商贸、旅游、优质农产品加工业为主。

??两路组团。依托空港扩建和北部新城开发,以发展航空运输、商贸、旅游、生物农业和生物医药业为主。

??西彭组团。要依托西南铝加工厂,以发展新型铝加工业和生物农业为主。

??鱼咀组团。争取布局以天然气深加工为主的石化大型工业,并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扩散区。

??西永组团。以发展和布局低耗水、轻污染工业及仓储业,并培育综合性大市场,与即将开建的团结村??回龙坝火车编组站配套。

??长生组团。以发展和布局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和工业品市场为主。

??白市驿组团。以发展和布局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大型市场为主。

??界石组团。以发展和布局无污染工业、旅游业等为主。

?? 一品组团。以发展和布局无污染工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

??蔡家组团。以发展和布局无污染的轻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和大型批发市场为主。

4、依托交通干线,开拓通道经济带,带动沿线地区工业经济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

所谓通道经济带,系指以依托沿江、沿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等通道,而发展起来的以交通干线为轴、两翼展开所形成的轴向经济带。例如,长江经济带、成渝(高速公路)经济带和渝怀铁路经济带等均可称通道经济带。沿交通干线开展工业及相关产业布局,在国内外均有不少成功先例。在今后5至20年,应把开发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带及渝怀铁路经济带,作为我市工业企业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工作之一。

??沿长江经济带布局。包括主城区以东,经长寿、涪陵至万州三峡库区的广大沿岸地区,是重庆和中国西部地区通向东部沿海的“黄金水道”,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适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迁建极好时机,应充分利用其区位、资源、通道优势,在推进库区城市化进程中,合理调整和布局一批生态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主要有:水-电-矿资源开发;淡水养殖业开发;天然气、盐业和医药化学工业;生态环保产业及竹、林、麻资源开发;畜牧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产品链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生态工业。

??沿成渝经济带布局。包括沿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在内的整个川渝地区的大通道。不仅连接了中国西部经济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科技信息产业最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而且,还串连了江津、永川、内江、资阳、资中及绵阳等一大批中小城市,是西部开发潜力最大、发展后劲最足的经济带之一。因此,在对重庆工业及工业园区布局的调整和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调整中,开发和布局一批科技含量高和同时兼容发展一些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沿渝怀经济带布局。开发乌江河谷、319国道和渝怀铁路经济带,打通重庆连接东南沿海、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的东南向通道,发展开放型通道经济,不仅可以提升重庆对外开放度和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会有力促进广大武陵山区和黔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抓住渝怀铁路修建和开通契机,合理开发沿线药材、水电矿、旅游、农林、畜牧蓄特色资源,调整布局一批“绿色”经济型工业企业和新兴产业,对缩小重庆东西向地区间差距,提升和发挥黔江地区在武陵山区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沿渝黔经济带布局,即沿重庆至贵州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布局和发展机械、冶金、轻工、食品和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对繁荣重庆南向山区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沿渝合经济带布局。即沿重庆至合川高速公路、渝兰、渝遂铁路沿线,开发和布局一批电子信息、仪器仪表、食品加工、机械加工、旅游和水能资源开发产业,形成繁荣的沿线经济带,对吸引和推动西部大开发十分重要。

??沿渝万经济带布局。即沿重庆至万州,经垫江、梁平、万州等城市,开发基础较好,物产资源丰富的技术密集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特殊意义。其布局和发展的重点应是以天然气、盐、农副产品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基础的化工、轻工、食品、建材等行业,推动包括工业企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集中布局和合资合作。

5、以发展区县特色经济为主线,搞好区县工业企业改制和布局调整

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除主城区、都市圈及沿通道调整工业企业布局外,还有一批支撑广大郊区、山区和库区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及部分军工企业,亟待在开发和布局地方特色经济中,通过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联合、引资嫁接改造和私有经济等措施,将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全部或部分退出,用以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实现转机建制,成为以少量国有经济参、持股,以乡镇企业及私营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或多种所有制并存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郊区型、山区型、库区型经济主体。在三峡库区,三峡库区移民工矿迁建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加大库区开发力度,积极寻求对口支援;引入更多的国内外优势企业入驻库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库区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力度,推进库区组合搬迁,建立适合库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对污染严重、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没有市场的企业和产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优化库区工业布局;并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如长寿、涪陵、万州布局一批高起点工业园区。

6、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库区移民工矿组合迁建中,消灭一批工业企业的亏损源和污染源

7、高起点、有选择,合理规划新兴工业(科技)园区布局

(1)在以主城区为中心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内,抓好一批重点新兴工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长江上游的光机电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环保技术开发与生产三大基地,以提升重庆在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地位。主要有:

???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二郎科技工业园(城)、石桥高科技开发园、九龙高科技工业园、精通科技工业园等一批重点科技工业园;同时兼顾资源和劳动密集及一般加工工业园区,如白市驿食品医药工业园、含谷服装工业园、九龙坡汽车摩托车工业园等。

???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南坪光电子工业园、机床工业园及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南岸制鞋工业园等。

???依托北部新城开发,规划建设一批新兴科技工业园,重点是以光电子为主的渝北高科技工业园、渝北新产业工业园等。

???依托重庆大学、三医大、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科研院所,规划建设一批高科技工业园区,主要有:国家级软件园区???重庆大学科技园、西南生物医药工业园、西南信息科技园、鹰冠科技园(城)等工业(科技)园区。

(2)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渝西经济(带)走廊的历史机遇,重点开发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工业(科技)园区,主要有:荣昌生物科技工业园、合川食品工业园、璧青汽摩配件工业园、璧山皮鞋工业园、江津建材工业园、綦江九龙工业园、大足五金制品工业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