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科研合作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6-02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继续学习和研究。不断获取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丰富专业情感,追求专业成熟和走向卓越的过程。教科研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科研厚实教师的理论底蕴,更新知识结构,厚实理论底蕴,提高业务素质;教科研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学思并重”通过科研改进教学实践,形成创新型的教学策略,进而形成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在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包括:体能、技能等)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运动技能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时代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科研合作过程中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探索教科研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研究

查阅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科研管理合作等方面的资料,参阅教育学、体育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书籍,其中具有参考意见的国家、地方性政策法规文件5部,著作3部,文章22篇,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

针对目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科研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体育专家进行访谈,并设计访谈提纲。

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SPSS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4 个案研究法

对××大学体育学院进行个案调查:通过对教科研项目、课程建设、研究平台等方面现状以及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为教科研合作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提供依据。

2 概念辨析

教科研合作。

本文的“教科研”是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简称,“教科研合作”即指对教育等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利用教育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其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由多人参与完成的活动。

3 基于教科研合作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1 基于项目驱动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项目是教科研的重要载体。一个研究项目的实施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以致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时更为灵活、多变,更易被学生接受;通过承担政府和校内招标项目能让教师有机会参与主流研究方向的科研合作,为尽早进入团队做好准备,又能提高团队研究的水准;承担校外的合作项目,使教师面向学校或企业,直接面向校外教学或生产,通过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解决较为迫切、更为实际的民用和民生问题。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还能锻炼和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个教科研项目基本上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际交往、协作能力,集体意识、大局观念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完成教科研项目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强调勇于创新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培养,使他们在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专业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大学体育学院近5年获得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2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教育规划、省哲社规划等省部级项目31项。这些教科研项目的完成都依靠于合理的科研合作,项目组成员们合作、撰写研究报告、出版学术著作,所有研究成果均由项目组成员公共完成,是科研合作的结果。这些成果获得了多项科研、教学成果奖,其中部省级2项,市级2个;有近10人被授予各级教学名师。通过大的教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培养和锻炼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育出大的教学成果和奖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

3.2 基于课程建设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建设尤其是重点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建设是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在参与重点课程建设过程就是亲身体验教育规律的过程,不仅提高理论水平,也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观念和角色的转换,从而促进外在观念的逐渐内化新的教育观念得到巩固。课程建设是体育教师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反思过程,可以通过自省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以适应体育专业发展的设想和规划及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随着课程建设的逐步实施会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促使教师通过反思和有计划的培训,完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升体育教师教师的教育能力。

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中的一重要环节,其立项、建设和申请是一项严谨的研究工作。课程负责教师必须熟知教育科研方法,通过文献查阅、社会调查、专业分析等方法来确定课程,并根据现有条件,吸收、改良课程教师团队。为了准确定位课程,课程组教师必须分工合作认真分析已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和特色,把握同类或相关类别课程建设发展情况,找到课程建设的突破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改计划和实施方案。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就是利用科研手段分析问题、在精品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发现课程现存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这是一个繁杂具体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研合作。申报精品课程则是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育创新的审视、反思、归纳、总结和提炼,而申报书的撰写又是培养教师科研写作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因此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与否是标志教师是否初步具有科研能力的标志。

××大学体育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经济学》2门,占全校总数的30%。体育专业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人数多,又有跨专业教师参与加上目标明确、标准科学、管理规范、评审严格,并在建设立项、建设、验收和后期维护和发展等各个阶段按照建设标准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在产生一批各级别精品课程的同时还批量培养优秀教师。因此精品课程如能保证良好的管理机制、科学的教师培养规划、充足的经费投人和良好的硬件条件,必能确保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稳步提高,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3.3 基于研究平台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本身就是建立在学院基础上,以本学院的教师为骨干,由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成果突出同时具有研究潜力的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为每一成员提供研究的物质保障与学术指导的同时要求其围绕研究方向出各成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通过硬件建设,如设立相应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教室、购置相对应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条件。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以教科研项目为载体为其成员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资源,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能力。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内组织各方向内成员、各方向间负责人与成员的交流。对外,聘请校内外的专家为兼职成员,定期前来讲学,经常性的开展合作研究;甚至于“跳出”体育圈,联合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借用“体育”以外的资源。这种内与外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拓宽了体育教师的学术圈,拓展了体育教师的知识层面,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截至2011年××大学体育学院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宁波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省财政厅资助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这些平台的取得即证明我院体育教师专业化已达到一定水平,更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针对性的做出教科研选择

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客观审视自己过去与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对自己所处环境条件、专业结构、专业水平和发展状态的倾向进行反思性的客观分析,从而确定能顺应环境变化的自我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未来专业发展。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按照专业发展进行科研选择,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专业工作。

4.2 厚实基础,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遇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之上,获取多元化知识,并融入到自己的原有知识内,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专业发展底蕴。在教科研工作中锻炼自身研究能力,通过学术交流、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机会改造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利用阅读报刊、网络交流,以保持此对世界一种新鲜感,促使自己不停地思考,同时汲取最新的教育动态及前沿知识建立起又专又博的完整知识体系。

4.3 制度调整,创设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专业团队

营造团队文化,创设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以研究方向、研究项目、教改项目为载体的团队文化。可实施教授月报告制度,青年教师读书报告会或“学术沙龙”制度,国内外专家讲学制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省部级及以上研究项目申报制度和青年教师助理导师制度,使体育教师有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机会,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龙宗智.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7-29.

[3] 朱正平.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9(7).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2006年10月28日至29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重点骨干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工作扩大会议”在福州最佳西方财富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的80多所重点骨干旅游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相关出版社的代表100余人。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目前全国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有100多所院校。为规范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建设发展,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指委将筹备成立“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组织全国旅游院校探讨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并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力量争取有关部门设置“旅游专业硕士”。会议提出,要加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建设,组织高水平旅游专家、教授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材分社愿意大力支持在教指委组织下出版高等级的研究生教材。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瞩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同度偏低,这些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不是业务上的,即不是智力因素上的,而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诸如不能遵守劳动纪律,不准时上下班,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不愿干小事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的倾向,使得注重素质培养的通才教育被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专才教育所取代,导致了高职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弱化和式微的现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受传统思维惯性影响较大,急功近利,过于迎合市场需要,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导致许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低。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条件不完善,师资队伍的局限有关系,也与我们设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关系。

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对于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设计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选择和组合课程,形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确定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人们关注得较少,研究得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逐渐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并增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院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构建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在高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从职业教育宗旨与素质教育内涵要义及其关联中认识高职素质教育,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以此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以“提供行业人才智力支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学生人生事业基础”为办学宗旨,实际上就是体现了职业教育宗旨与素质教育内涵要义整合后的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我院的素质教育应以体现能力本位为目标实现尺度,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企业、社会、学生的共同诉求,有所侧重。体现职业教育宗旨,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等。

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课程众多。而课堂教学中可用于素质教育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参考和借鉴,在充分解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从我院实际出发,以整合素质教育课程为总体思路,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的构想,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出发构建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四大模块紧密结合,层层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模块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人文素质模块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的教育,包括《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国学精粹》、《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六门课程;身心素质模块对学生进行基本身心健康知识的培养,包括《大学体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职业素质模块重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拓宽学生就业口径、培养个人行为能力,包括《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两门课程。

素质教育模块体系:

在确定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后,就是将体系内的课程群融合与协调,发挥素质教育的最大功效。针对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基础知识为专业服务,在保证专业课教学所需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基础课学时。因此,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向精、活方向转变,突出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整合,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我们将把相同领域的课程整合到一起,避免门类过多、项目过杂的问题,便于教师对同一领域教学内容的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凑,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1-02

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共享多元文化教育资源为平台,遵循多元文化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和差异性教育等教育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着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结合延边大学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为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长期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体制化,过分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的单一培养模式,束缚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高校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注重专业人才共性培养,忽视人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抑制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难以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延边大学对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适应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五种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了具有双语或多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学校在本科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环节中,设置跨文化素质教育模块,增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通过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了双语或多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

2.构建了“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改革了教师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了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要求以及民族教师的特点,构建了“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的培养。使全校18个教师教育专业均能根据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学校建立了“大学+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协作体和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研究+服务+引领”培养模式,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民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亚非语言文学、世界史、民族学等重点学科以及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重点学科与研究机构的优势,创新朝鲜语、朝鲜语言文学、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学、表演、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等民族文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4.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理学类、工学类、经管类、农学类、药学类、政治学类、机械类等大类专业中,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打通,前期不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后期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发展要求和学科特点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途径,使相关专业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实施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5.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19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培养,我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涉外型人才。

二、构建“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沿袭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这种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至今还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查找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自身地位不相符合的问题的存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地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服务面向,科学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在特色教育上突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建立“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夯实大学文化基础。为了进一步夯实大学文化基础,近年来,学校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均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重点,调整各类课程的内部结构。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多元文化课程模块。大学体育课根据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重新调整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兴趣和身体发展要求,学生可以任意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大学外语构建满足学生差异学习需要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任意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

2.打通学科基础课,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为了构建“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实践整合到一起,拓宽了专业培养的口径。学校通过学科主干课程建设计划,在大纲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梯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确定了课程建设标准,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在每个专业建设几门学科主干课程。在学科主干课程建设基础上开展了“课程标准化建设”,以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保证学科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规定学科基础课必须由高职教师或博士担任课程主讲,必须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必须建设网上辅助教学资源并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

3.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引领课程发展。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制定“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资源建设、条件建设等几方面打造课程的特色与优势,并出台了《延边大学优质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关于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建设要求》等文件。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学校通过国家精品课、省精品课、省优秀课、校优秀课程的建设,使优质课程覆盖全校97%的专业,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4.挖掘多元文化特色资源,系统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教材。为了丰富多元文化教育内涵,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学校始终把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编写一流的、富有鲜明民族与区域特色的教材作为建设重点。学校出台了《延边大学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其中专业教育类多元文化特色课程覆盖了全校80%的本科专业。学校编写出版了多部特色教材、自编教材,其中朝鲜语、朝鲜族文化、朝鲜族文学艺术、朝鲜历史、东北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教材被国内相关专业广泛采用,有些教材被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确定为教学参考用书。

三、基于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了“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对特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综合大学的多学科特点,构建了课内教学、课外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同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内规定的“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体系与课外培养计划的“技能训练-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各专项体系组成。整合了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创新性实践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建立了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即:形成了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外基地联动实践教学平台,校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平台体系。

四、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延边大学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绩点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往建立的绩点学分制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学校自身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突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制定了《延边大学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关于制定延边大学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延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延边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试行办法》、《延边大学关于校、院(部)二级本科教学管理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训

【Abstract】Undergraduate training is the cor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meanwhile it’s a protracted, systemic, and basic work. Study on most of Sport University in China from 1999-2012, the result shows undergraduate training of Sport Universities made some achievement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er train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issues in those aspects. So we must do well-positioned professional settings, innovat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tivated teacher trai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Sport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fessional setting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er training

高等体育院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履行甚或承担着为社会乃至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及全民健身等专门体育人才的重任[1],而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则要求布局合理的专业设置、富于创新的课程开发、目的明确的师资培训。鉴于此,本文拟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层面上予以归纳、分析和阐释体育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遇到的突出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试图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以就教于方家。

1 本科生培养的阶段性成果

1.1 专业设置

首先,在结构布局方面,体育院校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本科层次长期以来专门致力于体育师资培养,因此本科的专业设置似嫌过于单一、结构布局显得不尽合理。尤其最近十余年来,社会需求急剧变化迫切要求体育院校必须完善自身的体育服务功能,因之众多体育院校为了顺应这一形势变化而陆续地增设了颇受社会青睐的热门体育类专业,逐步构建了以“教管文理艺”(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为主的多种学科门类,体育学为主要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体系框架。而这一学科专业体系的形成既符合体育院校的办学需要又合乎国家办学基本要求。

其次,在专业设置路径方面,多数体育院校能够广泛开展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并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如一些学校积极改造“老旧”专业,使之形成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再如一些学校每年利用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用于新设置专业的基本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采取提高新设置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鼓励措施。在1999年―2012年期间,部分体育院校取得的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请参见表2。

再次,在培养方案管理方面,多数体育院校本科生培养方案能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本满足了学生专业深造及专业拓展的需要、加强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如沈阳体育学院在先后三次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由“运动专项+专业方向”分流和“专业延伸+专业拓展”模块选择组合的“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专门制订了适应优秀竞技人才特点的培养方案,对于稳定优秀运动员队伍、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及其科学训练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武汉体育学院在“1.5+2.5”(一年半的基础学习+二年半的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验计划”,探索体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还有,西安体育学院根据培养目标精设课程,减少除专业核心课程外的课程,加大专业必修课的学时,鼓励开设符合学生实际,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课程群等。可见,多数体育院校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改革基本以围绕“以体为本”,强化“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等核心问题开展的。

1.2 课程开发

首先,在课程整体水平方面,近年来多数体育院校以“打造精品课程、提高课程品质”为核心,先后制订各种课程建设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和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内容,在传统课程改造和新课程设置过程中建设了一批适应性强的必修课程和辅修课程,逐步形成了教学质量高、富有时代特色的校本课程,使课程的整体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在1999年―2012年期间,部分体育院校取得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请参见表3。

其次,在本科教材规格方面,多数体育院校能够制订一些教材选用及评估制度,用以明确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教材的规范管理。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实际教学需要,多数学校积极鼓励高水平专业教师根据专业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或公开出版教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学校则在出版途径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1999年―2012年期间,部分体育院校取得的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成果请参见表4。

1.3 师资培训

首先,在教师整体素质方面,随着国内体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目前在多数体育院校中,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已占在职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一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同时,在体育院校的在职教师中被授予省级以上优秀专家、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不外乎多数体育院校一则有步骤、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教师人才,二则通过校内培训与校外进修相结合等各种途径实施继续教育等培训,以不断提升在职教师整体素质。

其次,在多种手段并用方面,近些年,多数体育院校一则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培训和竞赛等手段[2],开发并研制教学辅助课件、网络视频课程等,使之能够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二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题培训”等方式为一线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根据教师专业特点和授课性质使之深入企业、俱乐部、中小学校或实地授课或观摩教学,确实为造就又精通理论又富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体育师资队伍从各个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 [3] 。

再次,在多种模式并举方面,多数体育院校能够采用行政推动与自主选择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等措施,予以提高一线教师的科学研究及教育教学水平。如首都体育学院为达成提高教学服务、开展教学指导与培训、教学研究与交流、教学咨询与服务、质量评估和教学评价等目的,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断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1999年―2012年期间,部分体育院校取得的教学成果奖请参见表5。

2 本科生培养的突出问题

2.1 专业设置中的问题

专业结构布局失当是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尽管多数体育院校形成了“教管文理艺”(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多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态势,但是部分学校仍然存在不经过学生需求和就业市场调查,盲目开设新专业,使专业设置陷入“多而不精”的尴尬局面。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之间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是体育院校在招生时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始终跟不上学生毕业时的社会需求变化,颇难予以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数量、种类及其比例,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

2.2 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课程开发特色不足是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体育院校本科生培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课程设置及其开发中取得了一些显著业绩,不过在课程设置与打造特色人才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在校学生专业知识“专而不厚”、知识结构扩散空间小的结果。此外,在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又要兼顾相关理论学科的教学,这无疑加大了课程开发的难度。可见,网络平台课程在给体育教师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2.3 师资培训中的问题

师资培训目的颠倒是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体育院校的师资培训虽说成果显著,却也存在着错把“手段”当“目的”等一些问题,如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培训过于强调多媒体应用有效性而轻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局限性,从而在一线教师当中形成了一股“为了用而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潮流,致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深深地陷入到了课堂教学窘境而被听课学生“敬而远之”,使师资培训的目的产生异化。

3 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思路

3.1 专业设置布局合理有助于教学基础扎实可靠

体育院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予以本科生培养的准确定位,既要与时俱进又要适时地调整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为此:一要,在继续坚持体育各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发展原则基础上,有步骤地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而调整培养目标则要以立足体育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4];二要,在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条件下科学计划、合理分配不同体育专业本科生比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三要,逐步严格学生能力考核及评价标准,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层面上,予以普遍地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3.2 课程开发富于创新有助于课程设置与时俱进

体育院校适应社会发展予以拓宽本科生知识面,既要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就业竞争力,也要继续加强特色课程及新型网络课程的开发。为此,一要继续渗透课程改革意识,以便使一线教师逐步形成向学生及时传授世界最前沿知识信息的意识;二要让一线教师不间断地开掘传统术科课程内涵,以便使之从潜在价值变为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课程;三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以便使之在传统的“传帮带”基础上,通过教师自修与教师进修相结合等方式予以提高教师编写教材能力。

3.3 师资培训目的明确有助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体育院校根据现实与未来发展需求予以确保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要强化继续教育又要加强校内外培训。为此:一要,继续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且以研究型教学为平台让一线教师或自主或合作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使之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二要,加强国内外体育院校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5],以便为一线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校外及国外培训机会。由此,在确保本科生培养质量方面,不仅可以为提高体育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甚至能够不断地提升本科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 结束语

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近十余年来的本科生培养工作虽然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却也暴露出了专业结构布局失当、课程开发特色不足、师资培训目的颠倒等我国体育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要最终解决这类共性问题,惟有:一则,了解了自身正在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居于何种地位、获得何种评价、面临何种困难、存在何种需要等生存与发展的实然状态。二则,明确了自身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居于何种地位以及如何调适自身与外部关系等生存与发展的应然状态。三则,做到了专业设置布局合理、课程开发富于创新、师资培养目的明确,才能在本科生培养质量稳定状态下得以真正地完成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王兴,司虎克,吴瑛.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72-75.

[2]胡移山,马艳红等.沈阳体育学院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81-83.

[3]刘芳,杜朝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702-1703.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园区 公共选修课 校际运作方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7

职业教育园区是拥有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教学管理规范、生活服务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城,其具有三大功能,即教学功能、技能实训功能和资源共享功能。职业教育园区通过整合城区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档次,正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公共选修课是当前高校实施学分制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园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率先体现高等教育课程的形式特征,承担着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任务,具有学分制改革实验园地和促进教育教学一体化的重要功能。

职业教育园区各高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实行校际优秀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共享,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解决学校通识教育师资少的困难,还可推动职业院校优秀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本文以柳州职业教育园区校际公共选修课教育资源共享为例,对职业教育园区各高校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职业教育园区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实现校际资源最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柳州职业教育园区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的基础

柳州职业教育园区是一个面向全国,重点服务泛珠三角经济区,匹配柳州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及蓝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整个园区计划用5年的时间有计划、分步骤将15所左右中高级职院校迁入园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万亩,总投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5万人左右。

园区的设计理念是将资源共享贯彻其中,园区内学校之间不设围墙,只以水系、绿地、道路相隔,以建筑风格和颜色区别,园内所有学校形成了一个特色共同体和资源共享体。

园区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所有进园的学校都推行“一卡通”。学生持有“一卡通”,除可以随意在职业教育园区的各图书馆、医院、超市、食堂、体育场所等公共设施进行跨校消费外,“一卡通”的“跨校互通”教学管理系统将会完成持卡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收集和管理,并辅助完成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学生选课、成绩管理等,为实施公共选修课校际资源共享、学生跨校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提供了客观基础。

园区内各高校在学科上各有所侧重,具有鲜明的互补性。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以理工科见长,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实力雄厚。另外,通过网络在园区内发放的1万份“职业教育园区跨校选课问卷调查”显示,近92.2%的学生基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考虑,有强烈的跨校选课需求,这为实施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提供了主观上的可能。

二、职业教育园区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方式研究

职业教育园区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是区域性大学之间旨在通过共同制定政策、资源衔接共享、教师跨校教学、搭建共享平台、沟通监督管理来挖掘公共选修课师资潜力,节约公共选修课教学成本,吸引更多学生选课。这种伙伴式的运作关系使得园区内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各有特色,避免重复,优化了课程结构。这种校际运作方式不仅保存了各所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生命力,而且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更多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能够弥补侧重不同学科的学校在提供不同类型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及教育服务上的不足,促使公共选修课教育教学竞争力和优势都大大加强。明确地说,这种运作方式包括组织实施与管理,运作项目则主要包括资源共享以及学分互认。以下分别从运作方式及项目上,加以叙述。

(一)运作方式

职业教育园区校际公共选修课实现校际间的运作,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在保持各个高职院校独立的身份和特色的前提下,实施一种校际间公共选修课教学得以顺利运作的保障制度,创新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园区各高校公共选修课资源共享及教师跨校教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方式。

1.组织实施机制。在资源利用方式上,采取互补机制。一方面是指在公共选修课的师资、设施、教材上实行内部有偿和协商的互补,以达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与配置;另一方面是指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信息资源、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互补与共享。

在运作实施过程中,采取联动机制。通过一方率先试行,然后逐步总结经验,将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各成员高校,以达到在相似的重大改革举措方面实现联合互动。

2.管理机制。(1)整章建制。制定一个职业教育园区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保障校际公共选修课的有序开设,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对校际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原则、工作程序和内容等作出规定管理,各校通过充分协商,共同制定《职教园区校际公选课课程教学暂行规定》、《职教园区校际公选课课程选课指南》、《职教园区校际公选课共同互选教学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等。(2)科学管理。搭建一个包括课程公布、选课程序和成绩记载、学分认定等的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校际共享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共享平台,资源主要包括公共选修课课程信息资源及教师资源两方面。各校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课程设置、学生选课、开课管理、成绩评定等日常管理工作,又可以增进各高校间的相互合作,教师、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相互交流。(3)评估机制。引入各校教务职能部门管理联动的监督评估机制。各校制定相对统一的教学管理办法,规范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维持一定的教学质量标准,以确保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此外,采取以评估监督促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方式,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师将由编制所在学校根据各自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进行评估,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通过学生意见调查进行评估,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主要是期末学生测评教师。如果双方中有一方收到关于教学质量的投诉,双方都有权否定不胜任的教师,并采取行动。

(二)运作项目

1.资源共享。职业教育园区校际公共选修课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人力和物力两要素。人力(教师)资源共享主要指校际公共选修课师资的共同开课。职业教育园区的各高校可以利用地域就近的优势条件,开展校际教师的课程合作项目,充分挖掘公共选修课优秀师资,并通过合理配置提高教师水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高素质和多元的师资。物力(课程)资源共享主要是指通过充分的调研的和共享的原则制定跨校区的“精品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库”,提高各校优秀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及利用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优质的条件。

第一,优秀师资共享。校际公共选修课人力(教师)资源有几下明显特点:明确聘任的主讲教师必须是副高职称以上,或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或教学突出的优秀骨干教师,还要特别优先考虑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高学历教师任教。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师的任免要遵循常规程序,要有编制所在学校教务处长和所在系的系主任的推荐证明以及详细的简历,并通过定期召开“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工作协作会议”由各校共同筛选后确定,一经确定的教师加入“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师资源库”。教师的报酬由其编制所在学校支付,另外各校为达成共识,须每年对教师的公共选修课报酬进行评估,并努力保持薪金的合理水平以吸引更优秀的教师。就公共选修课教学而言,具有授课方式灵活但授课时间较为紧张的特点,课程时间安排表要以各所学校的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各方利益,并且要求教师最大效率地利用教学设施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三赢。

第二,特色课程共享。校际公共选修课物力(课程)资源程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明确规定开设的课程必须是各校的优秀课程,或特色课程,或精品课程,上述课程作为优秀的公共选修课教育资源,推进着优质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二是所开设课题能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对其他学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校际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体系要凸显出上述独特的地方,应遵循“博、精、均”的原则。

“博”,即课程容覆盖面广博,体现通识教育理念。校际公共选修课课程搭建了校际间共享平台,囊括了所有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且对不同学校均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更广阔的视野。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定位也更易向纵深方向与横向拓展,比如,在纵向层面,可以分为人文科学常识类、社会科学常识类和自然科学常识类三个类别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层次;在横向层面上,结合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职业成长,则可以分为多个系列:一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公共选修课程,如经典文化与道德系列;二是和专业相关的横向拓展的公共选修课程,如新财经与政治系列;三是与专业相关的纵向延伸的公共选修课程,如个人素养与技能提高系列;四是加深文化基础、为就业做好准备的公共选修课程,如职业与成功人生系列。

“精”,即打造校际精品课程。由各学校择优推举名师申报一定门数的,体现各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采用专题讲座、经典阅读、互动探讨等形式,例如借鉴如今流行的“百家讲坛”形式来开设,旨在传递各校特色专业素养,阐释某种价值理念,启发学生思考。

“均”,即做好课程规划,注重学科均衡。园区内各学校首先要召开“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工作协作会议”进行系统的课程规划,建立校际公共选修课“优秀课程库”,课程库中的课程选择要体现各学校特色专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要求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一到两门校际人文类课程,文科学生至少修读一到两门校际自然科学的课程。这样,对学校而言,资源实现了校际均衡与互补,对学生而言,知识结构实现了各学科间的均衡。

2.学分互认。学分互认是指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以在合作各协议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职业教育园区校际公共选修课学分互认就是各校间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本校的公共选修课程来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通过学习协议中的其他学校提供的相关课程来获得所需学分,只要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学生所取得的学分(或课程等)可在职业教育园区各校间被认可。

在2007年3月,教育部就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高校教学将进行重大变革,不同高校之间可跨校选修,实现学分互认。不久,2010年柳州职业教育园区各高校达成口头协议“关于职教园区各高校学分互换一揽子协定”,协定要求建立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各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推行校际间公共选修课学分互认制是利用职业教育园区内“相邻”各高校的空间区位优势,开展跨校区、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教学合作,是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开放性”教学管理体制的一场改革。根据职业教育园区内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建立本校的强势、特色专业,并以公共选修课为切入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区域内的强势互补、强强联合、“1+1≥2”的资源整合优势。作为一项创新的教学方式改革,要完成职业教育园区校际间公共选修课学分互认、互换,具体途径有:(1)建立专门的“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协作机构”,该机构专门负责校际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及学分指标体系的制定、验证和实施。(2)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共享和学分设置的成功经验,构建职业教育园区校际间科学化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3)制定公共选修课课程共享、学分互认操作规范,先在各高校中分步骤、分批次试行,经验证修改后形成具体操作方案。

职业教育园区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产学研相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中外合作办学相配套的职教院校和培训机构,形成校企合作、工学并重,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自主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推动柳州大教育格局形成。

【参考文献】

[1]龚理专,黄芳铭,贺轶玲.校际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1)

[2]彭妙,刘要悟.美国高校战略联盟运作方式[J].煤炭高等教育,2010(2)

[3]丁东澜,周建国.校际选课资源共享――杭州文教区高校校际选课纪实[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4]贾萍,方惠圻,王琳.中外高校学分互认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5]顾玲玲.高校学分互换规范问题探究――以上海市的几所高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2011年一般项目A类(桂教高教[2011]24号 2011JGA283)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MOOC的英文直译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记者了解到,美国等教育输出大国近年来将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课程搬上互联网,以此方便全世界更多有需要的人接受高水平的大学教育。而在我国,北大、清华也相继开设了自己的慕课网站,而以“中国大学MOOC”为首的网站也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课程云集而闻名。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出现以高中课程为主的慕课网站,上海市教委此次力推的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在全国尚属首例。

上海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主要采集来自沪上“四大名校”的特色课程,目前有21门课,由13个教师团队或教师建设,其中11人为特级教师,此外还有外籍教师和高三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名校”此次拿出的课程,多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非主流课程”。例如,上海中学教师王永庆以“幻方”为主题开设了一门数学课。华师大二附中科技辅导教师团队则拿出看家本领上一门“科创从这里起步”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复旦附中教师黄荣华开设了“《中国人》系列课程”。上海交大附中拿出了全系列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4个门类课程的首字母简称)课程。

江苏新高考模式敲定:“3+3”模式 不分文理

《扬子晚报》消息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会明确表示:江苏高考改革将从2018年高一入学新生开始,改革后的江苏高考方案将为“3+3”模式。另外,学业水平测试和英语的听力、口语将推行一年两考。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介绍,从2018年新高一入学起,江苏高考模式从“3+2”改为“3+3”。目前读初一的学生将成为新高考方案实施第一届学生。和现行高考方案相比,江苏普通高考统考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保持不变;选考科目由现行的“6选2”调整为“6选3”,即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由选择3门选考科目,选考科目不再区分文理,并记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在这种模式下,出现了多种可能。算下来要有20种左右。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鞠勤介绍,改革后高考总分值定为多高,目前正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目前,江苏高考总分为480分。鞠勤表示,浙江高考总分700多分,江苏未来的新高考方案总分将与浙江分值相接近。

备受关注的英语“一年两考”方案有了初步计划。鞠勤介绍说,英语总分值要提高,现行高考方案中英语满分为120分。听力和口语都要“一年两考”。听力和口语考试要进一步改革,将化解目前在考试中存在的风险。“不过笔试会怎么办,还要听取各方意见,最终确定英语笔试的分值和要求。”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选修课程;课程开发;选课制度;评价体系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已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课改要求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学校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加强选修课程开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基本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体系,而学校在选修课程建设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在深化课改的背景下,高中选修课程在学校的实施中困难重重,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引发了笔者深思。

一、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将学科知识、生活和社会有机整合起来。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如浙江省奉化市普通高中就把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课堂办到了校外的滕头学生实践基地,他们开设了“汽车模拟驾驶与日常维护”“烹饪技术实践与美食体验”“服装制作实践课”等八门职业技能类的选修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实用技能,加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自主开发选修课程,也可以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包括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选修课程,可以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并进行二次开发,也可以直接选用国家审查通过的选修课程。浙江省教育厅已经建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网站,以电子版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形式,向全省推荐114门选修课。

在课程的开发上,必修拓展课程有现成的教材,不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师主要开发大学初级课程、最新成果介绍与应用型课程。如高中数学的选修课程就可以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等。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教师是最难的,可聘请当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另外教师也要加强这部分选修课程的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使得能尽快地胜任职业技能类的课程开发。兴趣特长类课程的开发,主要由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组开发。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主要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和老师特长,在原有学校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开发。如浙江三门中学开设的“有关核电发展的安全与环境问题专题活动”;浙江温州马站高级中学开设的“四季柚的种植”。合理借用当地的资源,可以更好地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

二、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应提前公布本学年拟开设选修课程目录、课程信息。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加强人生规划教育,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选修课程修习计划。学生要根据个人修习计划,实行自主选课。

1.选课指导

学校制订《学生选课手册》,帮助学生了解选修课程及学校对选课的要求、选课的程序和方法、各学科的特点和课程安排情况,了解各学科的学习要求、学分要求。帮助学生懂得选课基本策略和方法步骤。教师主要要向学生介绍选修课的作用以及选课的原则。

四类选修课的导向性非常明确。知识拓展类课程主要是以拓展知识为目的,一般要选择自己高考时想报的专业;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以介绍职业技能为主,因此,要选择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相关的选修课;兴趣特长类课程主要以培养兴趣、特长为主,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来选择;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与活动能力。

2.学分认定

学生完成选修课程模块修习,通过考试(考核),即可提出学分申请。学分认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学业、证书、过程记录。

也可采取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评价与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公正心理。如浙江东阳中学就制定了评价的表格,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再由教师认定学分。

三、健全选修课程管理体制

1.课程设置审核制度

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小组,对本校教师开发的选修课程进行审核评价,适合学校实际和课程要求者,选入《选修课程目录》,供学生选择学习。

2.班级管理制度

选修课程采用走班制,可根据学生自愿选择,10~50人组成一个选修班,任课教师负责教学及安全卫生管理,做好考勤记录、作业评改、学业水平测试等。

3.教学过程监控机制

根据实际建设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动态监控,保证教学行为的规范化,保障选修课教学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学校要以校园为基地,以社会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种各类的社会资源。选修课程的建设对教师有了更高的技能要求,教师要通过进修、自学等方式拓展课程开发、开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