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有效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意义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指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有学者研究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反思,成为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引领教师乐教、会教、善教的重要途径。当然,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提高其有效性,也就是教师通过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的活动要求。反思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学习是反思的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现实教学反思中,大多教师识的教学反思流于形式,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太过于统一规范,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同时,教学反思内容浮于表面,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再有是多叙事而少分析,反思文章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成为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有效法宝。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做法

1.立足小学语文教师反思的总体要求。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所以,教师反思一是要走出去请专家指导,二是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教研,三是要研究案例提升自我的实践性智慧。小语教学必须追求课堂教学之美,反思教学,对教学洞若观火,方能体味出课的内涵、课的吸引力、课的感染力、课的辐射力和课的质量。新课标实施下的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和课程。

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华老师的案例中寻找答案。

2.抓住教学反思的两个问题。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一般而言,小语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反思的主要有教学定位问题、动态生成问题、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效果问题和教学资源问题。而对于如何反思,则应从新课程理念、相关经验和理论、整体反思与局部、课堂教学全过程、结果运用于实践几个方面去深化对教学的认识。

3.充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小语课堂教学的反思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语文教师应根据反思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知规律,结合教学进行教学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依据办法、问题解决的验证效果等进行不断的反思活动。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一是个人经验反思,二是是群体性(教研组)教学反思,因此其反思的途径主要有:自我调控――课堂教学后教师需要反思:这样教学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有多少知识可以用于生产生活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妥当?问题的设置是否有价值?对课堂中学生的评价是否中肯等等,这些都要在静思后,重新调控,以至于使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教师的课程理念有明显的提升;互动式监督――通过教研组活动对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反思进行互评,可以有效地检验其反思内容的正确性、有效性及真实性;学生协助――学生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镜子,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适时地考查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调整、优化课堂结构,选取最合适的教学法来指导学生。学生的协助更有助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优化设计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反观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为应付检查,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全面而不深刻。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不多,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四、合理设计自主学习环节

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五、课堂展示要精当

课堂展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六、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策略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研究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但总体上讲,环境保护是一种政府的思想战略,还没有形成公众的自觉需要并转化为公众的自觉行为,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社会―人―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失当和伦理道德滑坡引起的。在我国,“以环境教育为特色,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已成为幼儿教育追求的方向,环保教育已成为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的目的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水平现状及家长对环保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态度,确立各年龄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水平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

(2)探讨生活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非生物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主题与幼儿园日常生活结合的有效策略,研究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能力及态度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课题实施探究,提升本园教师的环保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通过课题的实践探究,在我园构建以环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教育课程,形成园本教材,促进全园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5)通过课题的实施,加强家园间的合作,形成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由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由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会的良性的环保意识、行为的循环。

二、研究的过程和内容

1.准备阶段

(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选题、立项、培训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请专家讲座指导,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明确本课题研究重要意义、制定方案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

2.研究阶段

(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内化,以及环境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构建有园本特色的环保教育整合课程,形成阶段成果,并进行中期汇报。

3.结题阶段

(2013年9月到2014年6月):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1.促进了校园环境的优化

幼儿园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在园区内种有松树、香樟、桂花、红叶李等树种以及多种芳草花卉,种植了草坪,使幼儿园充满绿色,景色宜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促进了幼儿的三方面“环保”

(1)幼儿提高了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幼儿逐步形成了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也逐渐掌握了大量的环保基础知识,他们逐步知道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2)幼儿增强了变废为宝的环保能力。在与家长一起收集和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不仅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还在此活动中增进与家长之间的亲情。

(3)幼儿初步形成了自觉的环保行为。通过和环境、家庭、社区、材料、作品的交互作用。幼儿的环保意识已经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环保行为。他们已经能在生活中自动保护环境、减少噪音、节约用水等。他们还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节约资源,幼儿的环保意识已经逐步内化成环保行为了。

3.促进了教师多种能力的发展

(1)教师的环保知识迅速拓展。课题组成员每人一本摘录本,每本上面已经了2万多字的环保内容。部分成员每月要写两篇学习笔记、两篇幼儿成长记录、两篇与课题相关的叙事。另外,他们也注意自己的环保行为了,知道随时随地都要用自己美好的言行去感染幼儿。

(2)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我们有意识地把环境教育有机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幼儿的环保意识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教学实践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的困难和疑惑

本课题的研究虽已经有些程序,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望专家们能多作指导,帮助我们将课题研究科学有序地延伸,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园环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1.部分家长对环保教育的研究理解还有些片面

2.部分家长的参与力度和支持力度还不够强大

3.课题的研究还缺少专家的直面指导和引领,研究过程中教师会走些弯路

4.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心得等,希望整理后能更多地在刊物上发表

5.开发的园本环保课程还只是个雏形,还没有系统化

五、研究的展望

我园教师、幼儿对课题研究的成果充满了信心和期望,都努力朝“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地球”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息。

1.幼儿园把“环保教育”当作是一种常规教育,引导幼儿真正将正确的环保思想融入行动中去,而且要转换为自己的主动意识,不要教师等成人督促

2.进一步做好课题组教师研究课的案例分析,多出精品课、示范课

3.围绕我们的课题研究,多研究多分析,努力发表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

4.进一步做好数据的收集和资料的整理工作,写好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智慧;教师;课堂教学

Abstract: Teaching tact means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a kind of ability with sensitive ,swift and correct judgments and actions when facing complicated teaching situations. Teaching ta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which can be pided into empirical teaching tact and creative teaching tact according to its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tact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arts, accumula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mpeten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eaching tact; teacher; classroom teaching

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二重性,长期以来,人们受“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较为重视对教学科学性的研究,而对教学艺术性的研究显得不足。教学艺术性是教学人文性的反映,它一般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因此常常作为教师钻研的内容之一。事实上,随着教育研究中“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兴起,对课堂中教学艺术的研究正在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课堂志”[1]这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主,对课堂教学智慧进行专门研究,力图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研究教学的艺术性。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

在英文《韦氏大学词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将智慧(tact)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感,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智慧常常和机智同义,是指一种全身心的、敏感的、审美的投入到做事中去而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智慧活动具有人际间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是活动者瞬间知道该怎么做,并与他人相处的临场能力和才艺。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那样“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3](165)可见,智慧是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智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虽然我们说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智商,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它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安身立命、直面人生、应对生活的一种最高境界的品质和状态。但智慧还是与人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智商、人生的阅历、能力的水平、知识程度等密切相关,尤其是智慧与教育的质量关系特殊,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做事时表现的智慧水平。“好的教育有利于人的智慧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的发展,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4]难怪一些教育家批评中世纪的教育时指出学校变成了屠宰青少年智慧的场所,也难怪今天一些人批评应试教育时指出,应试教育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知识,但却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智慧。

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教育智慧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教育的实践语言──它是在教育时机行动的语言,是教师对教育情境的即刻的投入。教育智慧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能够保持瞬间的、积极的行动,从情感上、从反应上,由衷地行动。当教师作为富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时积极地、敏感地、反思性地与学生生活──搜寻恰当的语言或行动,教师也只能隐约地意识到自己行动。“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3](196)因为教育智慧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而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教学的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所以教师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教师要时刻在意想不到的教育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而这种积极的状态,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所以研究教师的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中研究教师的教学智慧。

什么是教学智慧呢?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5]理解教学智慧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第一,教学智慧强调教学的复杂性就是在于说明教学智慧是必需的。“教学实践领域具有两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它是客体的又是观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6]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去遵循一些必然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与理解一些特殊现象,处理一些特殊的问题。第二,教学智慧强调教学情境,是因为教学智慧和教学的人文性相联系,强调对待个别、特殊的教学实践问题,是一种关于教学践行的知识,它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学智慧大都是由突发事件、特殊情境和意外情况“逼”出来的,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产物,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必须符合一些教学活动的必然规律,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性,有些现象需要理解和解释。前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即人们对教学现象及规律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握,并形成严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内容体系,反映的是教学的必然性。后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并成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的偶然性。第三,教学智慧同时强调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这是要把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区分开来,虽然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教学技能是一种通过训练就可以形成的较为简单的能力和技术,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其目的存在于自身之外,而教学智慧则不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是不可学习与传授的,而是将原则反省的普遍性和感觉的特殊性结合在一个特殊的教学情境中,其践行本身就是目的。

二、教学智慧的特点

有人把教学智慧比喻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7],意指教学智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同时反映了教学智慧的可观察性。是的,虽然教学智慧是偶发的,但它绝不是不能把握的,只要研究者身处教学智慧出现的特殊教学情境之中,就可以观察到教学智慧展示的整个过程,就可以用课堂研究中常用的课堂志的方法来再现教学智慧,将此情境、此智慧、此方法三者融为一体,以教育叙事的形式或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表达与解释这种似乎没有规律性的教学现象。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教学智慧的可把握性,我们还是通过一个课堂教学的案例来加以说明吧。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小组的听课活动中,曾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所小学里,听过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课文是儿童童话《蚂蚁与蝈蝈》。课文内容是“夏天,天气很热,一群蚂蚁在搬运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推,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几只蝈蝈看见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躺在大树下,个个很得意。冬天到了,寒风呼呼地刮起来了,蚂蚁们正围在暖烘烘的家里吃着美味佳肴。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第二天,蚂蚁去看蝈蝈时,它们已经被饿死在家里了。”

当教师让学生扮演蚂蚁与蝈蝈时,扮演蝈蝈的五位学生在教师朗读到“蝈蝈被饿死在家里了”时,便躺在了讲台上。是啊,学生认为既然蝈蝈被饿死了,就不能再站着了,所以就用这种方式来表演。戴老师让躺在地上的“小蝈蝈们”站起来,而王小刚同学倒在地上不起来,教师问他为什么不起来时,他慢慢地站起来,并问老师他可以提一个问题吗,在戴老师的许可下,他问道:“老师,我觉得蝈蝈也挺可怜的,你想那么冷的天,又没有吃的,都快要饿死了、冻死了,它们需要蚂蚁来帮助,可蚂蚁呢?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我觉得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由于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好?她站在讲台上,一会儿看看听课的人,一会儿看看学生,脸一阵红一阵白的,课堂气氛十分尴尬,这种情况持续了约20秒钟。20秒在平时可能是一个瞬间,大家都不会太在意,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被“挂在黑板上”时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戴老师在这种情境下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王小刚同学说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到底有没有道理?”课堂里一下子像火山爆发了一样,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争论了起来,沉闷的课堂气氛顿时烟消云散,教师的不知所措也一下子找到了台阶。同学们的争论十分激烈,有的甚至为了蚂蚁是不是好东西的问题还吵了起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镇静起来,她一边在同学们中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一过在着力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解决。当她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而且有许多话要说时,她的灵感再一次闪现,她把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另一组是不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然后组织两个小组的同学展开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同学认为,蚂蚁没有给蝈蝈食物,是没有同情心的表现,因此它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学生则认为,蚂蚁爱劳动,自己创造财富,是光荣的,蝈蝈懒惰,不爱劳动,还笑话别人,是可耻的。同学们还分别联系到自己与人相处时是否帮助别人、是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家里是否热爱劳动、在学校里是否打扫卫生等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问题讨论有一定的深度。正当教师组织学生试图从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不得不带着某种遗憾离开了教室。

在课后的反思与评课活动中,先是戴老师本人对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步骤进行了说明,比较谦虚的她最后得出结论:这节课还是失败的。她说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教案里写的内容没有讲完;第二,没有回答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被“挂在黑板上”了;第三,课堂秩序混乱,没有组织好学生课堂中的讨论。因为参加评课的有当地教育局的领导、学校的领导、教研员、学校教师代表等,我认为有必要对这节课的定位和认识加以引导,所以我以“读懂老师”的角度,首先第一个发言来评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并没有失败,相反,它的真实性、生成性、问题性表明它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是一节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课。第一,从教学任务来看,似乎教师没有完成教案,但教案是预设的,而教学有许多不可预设性,即教学的生成性,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第二,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出乎成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一时回答不上来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完全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戴老师就做得很好,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讨论,自己来解决,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而且,这种智慧是连续表现的,即当学生对此问题有话可说时,戴老师就安排了小组辩论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很好地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任务。第三,课堂秩序问题要正确对待,不要以为秩序井然的课堂教学就是好的教学,有时,课堂里学生为某一问题争起来,吵起来,好像秩序有点乱,但这里面还是有规则的,说明学生投入到了学习内容的思考与表达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进行组织与调节,秩序仍然是很好的。由于我发言的引导,当地教研员也就对这节课持肯定态度,并挖掘了许多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后来在我们离开广西时,戴老师来到我们住的宾馆,她说十分感谢我对她的课的评价,是我的评价拯救了她的教学生涯。我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这么讲呢?她说就在评完课的当天,学校教导主任就找她谈了,说他们(当地教研部门)认为这节课是失败的,是因为我评为成功的课,大家只好迎合着说,因为我们是教育部派来的专业支持专家。虽然是意料当中的事,但我听了还是不禁有点失落。戴老师说,为了感谢我,她送给我当地的一块奇石,那石头确实很漂亮,但因为太重,我把它留在了那个宾馆,但戴老师的真诚与谢意却永远记在心里,那块石头也同样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在这节课例里,我们完整地再现了教师教学中教学智慧的形成与展现过程,并反映出了教学智慧的主要特点:第一,教学智慧的情境性。教师的教学智慧并不是一下子或很容易就能展示出来的,而是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教师以经验与技能为基础的创造。学生王小刚是因为睡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扮演被饿死的蝈蝈,才有了需要蚂蚁来帮助的同情心,于是提出了“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的观点。正是学生的怪问题为教师创造了一个需要展示教学智慧的“情境”。第二,教学智慧的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对于教师的理解与把握来说是复杂的,而且还指教师养成教学智慧的过程与方法是复杂的。戴老师因为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准备,所以形成了不知所措的教学困境,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思维定势便是自己应责无旁贷地去回答,因此当无法回答时,教师常常因自责而显得十分不安,并会陷入一种教学过程中断的窘迫状态。当戴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不知所措时,就需要走出自己思维的定势,需要一种教学智慧来艺术地解决这一问题。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与经验将问题的“皮球”抛给了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难以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而且还为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赢得了时间,还可以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对这一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在复杂的情境中生成智慧,在复杂的智慧中选择最为恰当与艺术的一种。第三,教学智慧的实践性。教学智慧是一种教学行动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戴老师正是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被“逼”出了另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这一方法在她作了充分准备的教案材料中是没有的,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不是一种预设的过程,而是一种生成的、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事实证明这种特定情境下的教学实践是较为成功的,正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又在教学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教师正常上课基本是按照预设的教案来执行的,一般比较顺利,其教学成功与否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而教学常常会遇到意外的情况,或者学生突然提出违背常理、常规和常情的问题,教师又缺乏足够的准备,或教师的知识库存与思维方法难以解决学生的此类问题,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较迅速的、敏感的、正确的应对,以打破教学的僵局,才需要“急中生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才能“急中生智”呢?首先是教师的态度问题很重要。教师在面临教学的困境时常常容易急躁,急躁的情绪会影响做事的质量,常常是简单化处理问题,这是在“急”的情境中难以“生智”的主要障碍。所以,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怪问题、怪答案、怪动作、怪要求、怪事件等,教师不能产生急躁心理,不能简单化处理问题,而是要保持一种善意对待学生的心态,不受干扰、不带偏见,灵活机智地处理问题。其次是方法的问题。尽管教学机智是个体的行为能力体现,但在处理课堂教学的这些特殊问题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方法的,如马克斯·范梅南讲到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等,[3](197-209)又如陈桂生先生所讲的“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等。[8]对这些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处理类似的教学事件与问题,防止简单化或情绪化的做事方式。同时,教师要把加强自己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反思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减少盲目性、随意性、片面性,增强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性、科学性、全面性,只有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理论的作用下,面对特殊情境才能产生教学智慧。再次是教学智慧的养成问题。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常常渗透在教学理论的运用和教学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只有智慧型的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教学的智慧,但由于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教师的教学习惯与工作方式阻碍了教师和教学智慧的生成,再加上经典教学体系的束缚、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只注重规律性,轻视人文性与智慧性。所以,教师应在系统学习教学理论与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养成教学智慧的习惯。

三、教学智慧的类型及养成策略

从教学智慧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学智慧主要是由于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而产生的,这一情况大都是由学生引起的。正是从这一教学智慧的生成因素出发,陈桂生先生把教学智慧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陈桂生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8][9]陈桂生教授所讲的教学智慧因为结合的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有关教育智慧的案例,其作者基本都是中小学教师,内容基本属于课堂教学中因学生的“怪问题”“怪动作”“怪要求”“怪表现”等引发的教师的“灵机一动”,显然是属于教学智慧的范畴。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教学智慧当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教学智慧属于较简单的层次,是基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聪明机智的反应就可以掌握和展现的。这种教学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通过和个体的教学经验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内化,才能表现为教师自己的教学智慧。正如教学智慧研究的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一位智慧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要认识跨越过去的地方,为孩子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r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3](204)所以更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综合素质,是内化于教师自身信念、价值与方法之中的实践能力。教学智慧是教师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活动中的所谓小得有意义,这样教学就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就有可能产生教学中的奇迹。富有智慧的教师更容易发现教学中的困难或学生表现的困难,更容易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及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所以,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经验的产物,不仅仅是灵机的一动,而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上述理解,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教学智慧的类型就更加丰富和复杂一些,主要包括:为了创造一种积极的言语气氛而形成的言语调和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调和智慧,当眼睛和嘴巴相互矛盾时表现的眼睛调和智慧,身体和动作初次相遇时表现的动作调和智慧,营造一种专门的气氛来调和的气氛智慧,榜样加以调和的教学智慧,等等。这种理解比前面理解的类型之所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智慧不仅仅是被“逼”出来的,更主要的还在于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水平,这种展示常常伴随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内容、技能等,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

面对复杂的教学智慧类型,教师如何养成自己较高层次的教学智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教学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随着人们对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前仅重视从教学科学性角度研究教学规律的做法有了一定的改观,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人文性、艺术性的把握。事实上,教学的二重性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教师的身上有明显的反映的。以前我们培训教师重点放在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方面,其实是理解与掌握人类已经成熟的教学规律性认识成果,现在教师培训中所谓的行动研究、校本研究、讲教师自己故事的叙事研究等都是加强教师对教学人文性方面的理解与体验。这种培训与教师的个人经验距离最近,最容易让教师接受。不过,要养成教师的教学智慧,恐怕顾此失彼的做法仍然是不可行的,教师培训中的系统理论学习与个人经验反思还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及其性质的过程中,提出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并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10]默会知识是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智慧表现的基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存在大量缄默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这种知识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在教学缄默知识的积累中蕴藏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表现中积累缄默知识。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角色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却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作为专业人员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教师要成为自己从事的职业专家,教师不仅是要取得专门职业的资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研究教学工作,使自己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别人无法取代的专业人员。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使教师成为自觉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者,而且也使他们成为自己教学生活的反思者与教学经验的总结者,这样,教学智慧就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孕育,而且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会主动积极地成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79—8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8.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6]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32.

[7]黄伟,谢利民.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58—62.

[8]陈桂生.漫话“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