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的几何美学

建筑的几何美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1篇

建筑与美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内容,对于建筑设计工作来讲必须从基础内容、重要环节、整体表现上体现出美学特征。房屋建筑需要体现美学特征才能够获得公众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房屋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以美学的体现作为基础。应该在以人们的直观感知、欣赏体验出发,重新结构房屋建筑设计的要点和内容,通过房屋建筑设计均衡性、稳定性、韵律性、序列性的体现实现建筑美的体现,增加房屋建筑的美学特征。

1 体现房屋建筑设计的协调性

房屋建筑设计都是以立体几何形状来表现,如何通过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来体现出建筑物的美学特征,从而实现建筑物结构的统一、协调并呈现出艺术性成为现代建筑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建筑结构中,满足建筑的使用性能是第一目的,然后还要体现出美学的特征,而无论采用何等立体几何形状,都必须要使结构形成一个既美观又统一的整体。由于在房屋结构中,从美学的角度看有的结构处于结构的主要地位,而有的结构对整个建筑物的美学特点影响不大,因此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实际设计中,要将主要结构与次要结构进行区别对待。要正确处理房屋建筑主要部位与自要部位的关系,将主要部位列为主导地位,以主要结构的突出实现房屋建筑的美学感受;同时要精确定位次要结构,使其处于从属部位,建立主要部位和次要部位在房屋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以此来平衡二者的关系,做到对艺术和美学的全面体现。其次要协调各个细部构造的几何形状,使之和谐、统一,做到主次分明,从而符合建筑美学的要求。房屋建筑还具有色彩的统一与协调,房屋的外部色彩,以及色彩的搭配都是美学的具体展现,如我国古房屋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木结构又多是以红的色彩为主,其他色彩作为陪衬,这样既有主次之分,又相互作用,突显了建筑美学特征。在实际房屋结构设计中,运用色彩之间的搭配来使房屋建筑整体上更加的和谐、统一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在不同年代的建筑上使用相同的建材进行装饰,可以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随着建筑材料的新技术不断出现,现代房屋建筑设计应用色彩来突出建筑之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并得到很大的提高。

2 体现房屋建筑设计的均衡性

均衡是在对称基础上形成的美学观念,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领域,均衡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体现出房屋建筑的均衡性是体现房屋建筑美的基本要求。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将房屋的外部结构、内部空间、使用功能做到均衡,并重点对房屋建筑均衡中心加以强调,阐释房屋建筑均衡的特点,体现房屋建筑设计的均衡美。

3 体现房屋建筑设计的稳定性

稳定性佳的建筑物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并且符合人们审美的需要,通常房屋建筑设计采用上大下小的形式获得房屋建筑的稳定感,在现代化架空建筑和跨越式建筑设计中往往利用材料质感、外观色彩、悬臂结构等形式增加建筑物的厚重感,进而获得建筑的稳定感。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重视稳定性,要结合稳定感形成的规律,通过对称、分布等技巧和手段做到提升对房屋建筑稳定性的效果。

4 体现房屋建筑设计的韵律性

韵律性是美学的特点,同时也是房屋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重点突出的关键环节。韵律是事物和要素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反复出现和重复的基本现象,在自然和社会中韵律广泛存在,心跳、海浪、建筑物都存在有节奏、有韵律的现象,具有韵律性的房屋建筑不但能够体现设计者的思想,而且也可以通过韵律的体现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对韵律性的应用,通过视觉、色彩、构图的韵律性提高房屋建筑设计的美学效果。在具体的房屋建筑设计工作里应该对具有重复特征的门窗结构、墙面、阳台等进行重点控制,形成显著的韵律性,整体体现出房屋建筑的美学特点。在房屋建筑室内设计时也应该通过遮挡、封闭等手段,构成室内空间的韵律性,实现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更为全面的结合,设计出具有美学感受的房屋建筑精品。

5 体现房屋建筑设计的美学序列性

美学讲求空间与结构序列,优美的房屋建筑设计无一不是功能、序列、艺术的完美综合,如果需在房屋建筑设计更好地体现美学的原理和特点,就必须体现美学的序列性。首先应该设置房屋建筑的单元,使房屋建筑整体能够得到完整而科学地划分,以功能和结构关系定义房屋建筑的序列,以审美的角度使序列得到有效地结合,做到完美地统一。应该在房屋建筑序列中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位置,上一序列应该与下一序列做到有机衔接,每一序列都应该自然而平顺地开始,实现整个序列的艺术和美学风格,在序列的结尾处应该集中功能与艺术的精华,做到这个序列的完整,进一步体现房屋建筑的美学特点和内涵。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抽象;构型;建筑;效应;原则

1简述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及建筑空间设计的定义

1.1概念定义

几何构型,是指一些建筑内部构造中一些符合数学几何方面的立体形状。抽象赋予了数学上几何构型不一样的概念,更符合现代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要求,在建筑学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建筑空间离不开基本的抽象几何构型,它们是一种基本的元素体,给建筑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感。建筑空间是建筑的形体存在,每一个建筑都有自己的空间,无空间不成建筑。建筑空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其中,使用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建筑存在的最根本意义。而建筑的精神功能比较虚化,一般与等相结合。例如,在宗教熏陶下形成的文化建筑空间和一些图腾文化等植入到建筑本身,会使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体现功能,即表现出精神功能。

1.2近现代时期的研究情况

对于抽象几何学,它最初始于包豪斯时代,也即从那时候开始,抽象几何构型开始逐渐展现出艺术效果,在建筑、艺术品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结合。而如今,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已经成为造型艺术的表达方法,比如在建筑设计、立体设计和美学平面设计中都与几何构型元素息息相关。建筑学的出现已无从考究,但一直缓慢发展,直至于几何构型元素相结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空间使用的一些元素和语言文化表达非常单一、枯燥,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与几何构型元素相结合,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艺术感和美感,同时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审美及对建筑的要求。因此,现代的建筑空间设计更加抽象化,它的抽象是基于抽象几何构型元素上体现的。现代建筑造型独特,设计大胆和创新,正是源于此。

2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1语言效应

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能够体现语言效应,主要有三个方面(几何学角度):分形几何、欧式几何和拓扑几何。这三种语言效应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空间观、建筑形体、建筑思潮和绘画艺术,详见表1。总而言之,欧式几何是使用最广泛的,其语言效应能够简单识别,主要应用在现代主义建筑上;分形几何相对来说更具趣味性,更加灵活、生动,在仿生建筑和分形建筑中应用更广泛,因为它抽象元素基本从自然界中参考并剥离出来;拓扑几何,它是对几何构型元素在横向和纵向上进一步的拉伸和弯曲,获得更具创意和美感的创意复杂曲面,这个构型的建筑空间形体内容非常丰富,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应用在自然主义建筑空间设计中。

2.2三大原则的使用

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用抽象几何构型时,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原则:结合形态与意义、设计适当的造型和维持整体的一致性。结合形态与意义,是指在建筑空间设计前,需了解几何构型元素的形态以及它表达的意义,将两者理解结合后,再以此作为自己设计建筑空间的出发点或者创新点。因为如果脱离实际的意义,那么几何构型元素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阻碍建筑空间的设计。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包括灵活多变,动态变化,丰富内涵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等,所以如果没有选择恰当的造型,会达不到意想中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尝试,从而找到一个能够协调抽象几何构型元素与建筑空间设计的造型。和谐一致是建筑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仅为了美观,而且也是为了建筑设计建造成建筑的现实性,为了建筑物自身的稳定以及居住人员的安全。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装饰材料、装置材料、色彩影响等因素,只有综合全面考虑,才能更好地实现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一致性与和谐性,赋予建筑更大的价值。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新事物和技术不断涌现,给几何构型元素与建筑空间设计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创意点子与方向。相关人员需要不断挖掘和注入新鲜活力以及追求建筑空间的丰富美感,与现代审美观互相磨合和进步。只有这样,几何构型元素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极大的运用和发展,创造出更加具有内涵的语言效应等,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作者:赵茂锦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大鹏.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构成秩序[J].建材与装饰,2016(06):121-123.

[2].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樊艳春.数字美学在当代别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3篇

十年实践有如十年寒窗,袁烽和他领导的创盟在这十年来也经历了一个意义非常的转变,并找到了值得一直坚持的独特的设计视角来诠释当代建筑实践。不同于以生产为导向的随波逐流的市场化公司,创盟坚持了自己的设计方法与实践策略,并促进独立、健康的发展。身处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与真实的建造过程中,保持自主性的批判思维状态十分重要。“自主建构”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反映了对设计方法与理论的探索。“自主”是一种态度,“建构”是一种行动。围绕着独特的设计态度和行动的,是一个贯穿在研究、教学和实践三个领域平行发展的思考。这些都清晰地反映在大家眼前的这个展览中。

展览是以建筑设计方法为线索展开的。“算法几何”、“数字建构”、“性能美学”以及“互动建筑”等内容清晰地勾勒出了“自主建构”的内容。这些学术性较强的研究路径,反映了创盟设计总监袁烽将研究、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全方位背景。

关注建筑本体,是寻求建筑自主性发展的重要突破点。“算法几何”是从计算几何角度,研究建筑的多维性概念与空间可能性。在“茶室”与“卜石艺术馆”的实践中,建筑的几何性研究得以完整体现。“数字建构”的方法有效地将数字设计方法与建构思想结合,在“J-Office办公空间”、“兰溪庭”、“诺华制药上海园区”以及“佛手湖13号楼”项目中,砖与玻璃砌块在数字设计方法的指导下与传统的人工砌筑有效结合,在实践层面验证了数字建构方法的实现可能。“性能美学”是建立在性能模拟基础上的算法生形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性能评价不同,结构性能以及环境性能分析过程直接介入到形态的生成过程中。在“佛手湖13号楼”、“长江之翼雕塑”以及“亚洲垂直城市设计竞赛”中,“性能美学”的设计方法都得以应用。“互动建筑”部分主要是袁烽在教学、研究领域探索的设计方法研究,展览通过两个互动装置探索互动建筑在未来建筑实践中发展的可能。

观察这些研究、教学与实践作品,会发现创盟在袁烽的带领下,在探索自主性方法的同时,非常注重实践验证与理论研究的学术关联。正如斯坦福·安德森所说的“半自主”状态,游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而这正是创盟第一个十年的真实写照。“自主建构”是建立在自主思考和自主研究的线索基础上的。当然,只有与实践有效结合,才会带来生命力。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4篇

1.1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第一,校园的景观,应当纳入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阶段,要充分考虑校园景观的各种因素,在规划布局和设计构思方面,充分吸收景观设计的美学艺术。第二,要提高景观设计的层次和对立性,合理利用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尊重自然美学规律,借助自然形式和气候风景,充分发挥景观的美学效应,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第三,要在整体规划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切入景观设计,使二者保持一定的层次性。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第一,从校园景观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景观的设计,都是依托相应的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和建筑物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可以说,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建筑物在某种程度上,是景观设计与展示的载体,同时,景观的存在,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和艺术性。第二,景观不同于建筑物,其具有一定的移动性,景观与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对独立的。二者在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也不相同,建筑物在设计方面,对于室内空间和外部整体结构的考虑较多,而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对美学艺术和人文精神方面的考虑较多,其功能也主要是提供观赏性,人们的视觉需求。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从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功能层面来考虑,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为师生提供富有人文气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美学艺术景观,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如下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是一个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学生课余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室外晨读、散步等等都处在特定的场所,根据这种情况,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增添一些室外景观,并且注意景观要有利于学生的聚会和交往,例如,外语角、音乐广场、晨读一角等,在这种景观环境下,学生可以学习、后动参与过程中,欣赏景观并充分利用景观。

2.2创造生态环境

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好绿化工作和环境保护,尽量依托校园环境的有利条件,在一些较大景观的设计建设方面,要做好地质勘测工作,确保不对原有的校园环境产生较大破环。2.3随时间变化,景观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特色景观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物种,使校园不论冬夏都有活力的气氛,不会因为冬季的叶落呈现枯败景象,也不会因为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荫功能不足。

3校园景观要素及其设计模式

3.1校园景观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植物、山石、水体等。植物在造景方面通常包括面状、线状和散点,面状主要指成片密集的树林,可用是几何形式形成较强的构图方式,往往用于校园非中心景观中。散点是指孤植和群植,一般选择优美、体形高大的树种。山石水体是历代造园的重要要素,它们形成的景观一种是参与性的。另一种是观赏性的,常常由人工堆积山石配以植物衬景,增加观赏情趣。

3.2校园景观的设计模式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ART-DECO;建筑风格;楼盘

Summary :ART-DECO it simple without losing the decorative modeling language manifested strongly based on line forms a decorative, flexible application in principle, repeating, symmetrical, aesthetic rules such as the geometry of the gradient is filled with poetry. Through relevant study on architectural style of ART-DECO,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value of building ART-DECO building in the Mainland in recent years, mainland cities for historical inspiration, as well a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new space.

Key words:ART-DECO;architectural style;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113.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ART-DECO建筑风格的定义

ART-DECO演变自十九世纪末的Art-Nouveau(新艺术)运动,当时的Art-Nouveau是资产阶级追求感性(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异文化图案(如东方的书法与工艺品)的有机线条。ART-DECO则结合了因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綷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并以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彩绘。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马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图腾,也都成了Art-Deco装饰的素材来源,如埃及古墓的陪葬品、非洲木雕、希腊建筑的古典柱式等等。这种最早出现在法国博览会临时展示馆,看似既传统又创新的建筑风格,结合钢筋混凝土营建技术的发展,并且于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里得到了实践场域。

ART-DECO风格,又被称为装饰艺术派、装饰艺术风格、摩登风格等,这种发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为都市发展的主角。但是夸张失调的柱式、笨重繁复的线条在高耸的大楼上显得矫揉造作。相反,ART-DECO适应变化,易于应用,以严明的轮廓、几何的形体、阶梯状的造型、新材料的运用为其特点,使纽约成为了世界ART-DECO艺术的中心。这种艺术风格在美国大行其道,并最终发展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曾一度流行于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断克服地心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表达出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以及豪华材料的运用,成为一种摩登艺术的符号。

而我国内地的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过建筑业的繁荣时期,上海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老建筑,绝大多数建造于该时期。ART-DECO建筑占据了这一建筑时期的主导地位。今天,ART-DECO以新的表现形态、新的科技手段,重新出现在内地的城市建设中。

ART-DECO源于经典,但并非新古典主义,事实上,ART-DECO是从新古典主义过渡到现代主义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既有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子,又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要素。ART-DECO建筑在整体布局上讲究古典秩序感,如强调对称、追求宏大的气魄,横三段纵三段的立面构图等。古典秩序感使ART-DECO风格持续了新古典主义中宏伟与庄严的特点。ART-DECO建筑也有来自古典主义的造型元素。如其在拱券、柱式、雕塑等在立面设计上的运用,源自古典主义的装饰题材和图案。但是ART-DECO的雕塑和浅浮雕塑比起新古典主义更加样式化,趋于几何和简化,更具现代感,并且往往被赋予全新的题材。通过变形、简化、几何化处理,将古典装饰转变成了摩登装饰,因此ART-DECO不能等同于新古典主义。

2.ART-DECO建筑风格在内地楼盘中的实践

ART-DECO近年已然成为房地产业界的“香饽饽”,无论是高端豪宅、商办建筑或是普通住宅,ART-DECO的建筑风格被广泛运用。

建筑师们指出,ART-DECO之所以在房地产业界盛行,主要是由于现代主义的建筑让人觉得苍白,古典主义的风格又让人觉得繁琐,具有ART-DECO元素的建筑既有装饰效果又不失简洁明朗的线条,比起单纯的现代主义的房子只用涂料来修饰外立面显得有价值感,而相对于传统古典主义的大量花式又来得清爽。ART-DECO建筑风格在近年来的流行,是因为其符合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和审美情趣,受到以销售为主体的开发商的认可。

进一步分析指出,ART-DECO介于“欧陆风”和“现代风”之间,外立面可以用石材也可用仿石材的涂料,依然可以彰显质感,所以备受开发商的喜爱,从而成为近年房地产市场的主流建筑风格之一。ART-DECO建筑风格既符合目前大众的审美和市场的潮流,也具有经典的高贵感,在节约项目造价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的品质感,因此在住宅市场中尤为盛行,虽然同为ART-DECO风格建筑,它们之间却迥然不同,各具风韵。

ART-DECO那简洁又不失装饰性的造型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基于线条形式的强烈的装饰性,在原则上灵活运用重复、对称、渐变等美学法则使几何造型充满了诗意。

图1-湘潭骏景豪廷项目鸟瞰 图2-长沙万达广场项目鸟瞰

2.1垂直线条的强调

人们在对现代主义、极简主义带来的冷漠和无视人的感情意志表达的反思之后,开始重新审视环境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人的精神感受,开始趋向于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设计一种能让居住者“触摸”到的空间感受,同时强调要以人为本,创造一个感性、生动的精神氛围。为了体现高大、雄伟,并炫耀财富的目的,立面竖直线条的装饰,凸现了立面的高大,给人华贵,高尚的尊贵感。

图3-湘潭骏景豪廷项目临街透视图4-长沙万达广场项目南入口透视

2.2阶梯状收分的顶部

阶梯状收分延续了ART-DECO建筑中的一贯手法,形成了类金字塔状的效果,更能体现楼盘的高贵感和档次感。

图5-湘潭骏景豪廷项目夜景透视图6-长沙万达广场项目临江透视

2.3几何化的装饰

将古典的符号去掉琐碎得到了高度浓缩,变得更立体,简约变形。重视几何块体、重复线条,以及曲折线的表现形式。基于线条的形式的强烈的装饰性,在原则上灵活运用重复、对称、渐变等美学法则使几何造型充满诗意和富于装饰性。

ART-DECO可以说是整个设计界的探索,由于在各国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当地的本土特征,更加多元化,所以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流行的风格,但它仍具有一直的特征,如注重表现材料的质感、光泽;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色彩设计中强调运用鲜艳的颜色、暖色和金属色,造成华美绚烂的视觉印象。

图7-湘潭骏景豪廷项目会所效果图

2.3.1垂直线

强调垂直线条一直是ART-DECO的作风,无论什么材料,强调垂直的线脚是体现ART-DECO的简洁装饰的精髓所在。

同时,ART-DECO注重表现材料的质感,尤其是具有光泽的材质,大理石,花岗岩等等硬质材料都可以采用,并要能体现光泽,反光的效果,能够形成垂直线条的倒影。

图8-屋顶构件(一)图9-屋顶构件(二) 图10-墙身构件

2.3.2几何化

常用方形、菱形和三角形作为形式基础,运用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及建筑腰线、顶角线等部位。

图11-临街商业门面 图12-住宅入户大堂 图13-住宅凸阳台

2.3.3稀有材质

采用稀有材质,金银等体现华贵感,注重装饰,吊坠灯饰加大幅壁画,能够从冷冰冰的极简主义中脱离出来,形成更亲近人性的装饰,更关注人的行为,感受,用原始的符号语言体现装饰的重点。

同时,ART-DECO要求灯光的排列能够体现节奏感,有明晰的韵律,并能形成一定的图案化——直线、曲线或是图案。地板被简单图案分隔,形成重复的韵律。

图14-入户大堂室内装饰图15-公共过道室内装饰图16-外墙窗装饰

3.结论

通过相关的ART-DECO建筑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近年内地楼盘ART-DECO建筑的价值,让内地城市建筑风格的未来发展获得历史性的灵感以及新的空间。湖南人得天独厚的现代主义精神和与生俱有的自由创新、文明进步的活力再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勃发。令人欣慰的是,世界城市建筑的潮流几度更迭,在发展变迁中许多大都市的ART-DECO建筑已经走出人们的视野时,湖南的这些ART-DECO建筑却以不变应万变,逆袭而来。这些建筑的精神气质将影响一代又一代湖南人。众所周知,现今要建一幢好的古典主义的建筑并非易事,非常繁复的工艺在现代难以复制。另一方面,讲究快节奏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建筑又缺乏品质感和尊贵感。ART-DECO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两者的缺失,既带有强烈的装饰感,又可以通过现代工业的加工手段实现大规模的建造。现在只要提及建筑风格,就会想到ART-DECO风格,这与现代加工手段、成本核算以及时尚潮流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ART-DECO不仅仅只是一种有特色的建筑风格,还表达了层锋人士一直在追求的高贵感,摩登的形体又赋予古老的、贵族的气质,代表的是一种时代感,是复兴的城市精神,是欣欣向荣的力量。新一代都渴望表达个性的生活态度,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既不想回归传统,也不愿陷入冰冷的机器或网络世界里,这时,ART-DECO兼容并蓄、对多元文化和多种艺术思想的包容,让它在全球复兴并广泛流行。

参考文献:

[1] 赵辰、伍江.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建筑学报,2003(02)

[3] 常青.建筑文化与城市精神.建筑学报,2003(12)

[4]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 G·勃罗德彭特等著[英],乐成民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6篇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中国内地的各大一、二线城市的CBD,都出现了形式各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的建筑物。建筑不再仅仅是高楼层数的变化,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现。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形式越来越具有强烈的时代潮流的特性,中国当代建筑师也逐渐意识到多形式的建筑美学成为当今建筑的主题

 

二、古典建筑设计中美学形式的倾向

 

在设计史上,以往优秀的设计都是为王权贵族服务,在建筑设计史中,美学概念也是存在于王侯将相的府苑之内,其形式代表着权势和富贵,平民的住宅房的目的是保暖和居住,一般情况下没有过多的讲究和意蕴。歌德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是建筑学和美学的结合体。建筑是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历史角色,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大部分建筑美学存在于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宅邸中,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仅要满足居住功能的基本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政治需要,既要满足功能属性,又要满足精神文化属性,同一时期的各地域建筑的设计精力基本上都是放在装饰性上,例如,古希腊建筑中的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的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再者如古希腊建筑中的四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等,都是在满足基本承重功能下变化装饰形式,再者如后期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都是将装饰艺术达到了顶峰。而中国的古典建筑装饰艺术也是千变万化,数不胜数。例如,最具中国特色的影壁,影壁分琉璃影壁,砖雕影壁,石制影壁和木制影壁,还有一种砖瓦结构与土坯相结合等,都是以装饰手法为主的建筑物。这一时期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注重建筑在形式上的装饰美,这与现代建筑有所不同。

 

三、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形式的倾向

 

工业革命之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近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更是为现代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主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1.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建筑设计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高技派,所谓高技派,是指在建筑形态和空间上通过表现先进科学技术、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建筑技术审美价值的建筑流派。在当代众多建筑思潮与流派中,高技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高技在建筑设计里一直存在着。在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包括建筑结构在内的建筑技术始终没有取得独立的审美地位,建筑师长期醉心于形式构图和外观装饰的推敲,建筑技术只是建筑师艺术构思的形而下的手段。技术美学作为一种体现工业时代精神的崭新美学维度,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飞跃发展和建筑审美观念现代化变迁的产物。经过技术美学的孕育与诞生以及“阿济格拉姆”与“新陈代谢”派的推动与发展,高技派继承了现代主义的技术美学思想,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现代高技派建筑师在处理功能、技术和形式三个建筑基本要素的关系上时,把建筑结构、设备等技术因素与建筑形式画上等号,先进技术作为高科技时代的形式和装饰,在建筑形态和室内设计中刻意表现出来。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汇丰银行等。这类建筑都是以功能需求的结构性装饰为主,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美学的原则。

 

四、结论

 

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具有现代潮流的文化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思维也随之改变。过往追求装饰艺术的建筑,现今朝着结构性装饰的建筑发展开来。在建筑设计艺术中,两者并无错与对,而是根据具体的功能需求而衍生设计需求,建筑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体现着不同的形式美感。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变异 不定形态

在当代建筑领域中,传统的建筑形态产生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纯正、单一、明确和典雅的现代主义建筑形态正在被多元、含混、不确定和通俗的形态所取代,使用变异手法设计的建筑越来越多。在对形态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建筑师除了对建筑形体进行常见的积聚、削减等处理,越来越多地采用变异的手法,并引入斜、折、曲等线、面、体要素,甚至破碎断裂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形式,如何去理解和欣赏这些看似与传统美学背道而弛的建筑,就要对其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

变异的手法与常见的增加、削减等手法不同,它是形体非常规的变化,借助于想象中的力对建筑形态的线、面、体进行卷曲、扭曲、旋转、折叠、挤压、膨胀、收缩等各种操作,使之发生变化,在视觉上产生紧张感。形体的变异使传统的几何形体弱化或消解,自由和有机的形体使形态表现出弹性、塑性和张力,多维、流动、不定形,单一的几何形态转变为以变量为主导的不定形态。

一、变异产生的背景

1、思想基础

哲学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转变、现代建筑学派向地域文化以及哲学靠拢,解构和混沌理论的出现和对手法主义、表现主义的追求等因素,是建筑形态上产生变异的思想基础。

随着现代数学、混沌理论、仿生学和物理学在拓扑学方面的探索和对自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自然是一个非线性世界,存在着“反常”、“旋涡”、“突变”、“性质改变”的物理表现,这些观念使建筑形态走向塑性、多维、流动、无定形的方向。

构成现代主义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的核心词语是秩序性、永恒性、准确性、定位性、匀质性等,当代一些设计者则认为,这些理性的认识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的本质。

在技术水平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代,传统建筑理论对形态的认识已难以赶上建筑实践变化的速度,一些建筑师开始意识到在简单正常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理性主义,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激变的年代。全球化带来的趋同引起人的反思,建筑形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设计者们所关注的重点。

形态的发展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建筑师在建筑形态上进行变异来体现个性化并激发人的注意力,摆脱理性教条主义的束缚,打破和谐统一的建筑美学法则,在形态中引入偶然、随机等理性所排斥的东西。当代建筑的发展突破了现代主义初期对单一建筑形态和纯净几何形体的追求,建筑形态由单一的几何形态,走向以环境参数和变量为主导的不定形态,通过偶然、不定、无向度、异质等非常规的方式表现更为接近真实自然的原生态,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趋势。

(2)审美观的改变

以上的这些因素使人对建筑形态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均衡、稳定、统一等原使人觉得僵化而教条,不再满足于平衡和谐稳定,开始追求不平衡与非和谐以至于精神上的刺激与震撼,追求不平衡、无序、残缺、破碎、扭曲、畸变的现象反映出当代人试图打破四平八稳的正统美学的心理定势,使事物偏离常规,产生心理紧张和陌生的感受。

(3)消费文化的影响

当代社会正历经从传统的生产型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化,建筑创作不可避免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在消费时代,及时、新鲜和流行的东西符合开发商、业主及市民的愿望,越引人注目越可能获得巨额的利润。作为消费与欣赏对象的建筑因此发生了变化,借助张扬夸张的形体,感性经验取代了理性逻辑,掩盖了建筑原有的功能性和合理性的本质。

2、技术基础

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设计手段、材料、结构、施工等方面推动了对建筑形态进行广泛探索的可能性。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M)的发展,使现代建筑师摆脱了原有技术对创造的束缚。电脑所赋予的空间虚拟能力,使建筑空间很容易被实施切割、扭曲、滑动、重叠等操作,空间建构达到空前的复杂和自由。计算机介入设计思维过程中产生的多维开放、富有弹性、柔性、动态、混沌特征的变异形体,因为新建筑材料的出现和施工技术的进步而具有可行性。

电脑所赋予人的空间虚拟能力,逐渐改变设计者在塑造空间时的思考方式,由传统的空间“塑造”开始逐渐向空间“诱导”转变,即计算机技术引导和诱发全新的建筑空间和形体产生,拓展了形体创造上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想象力。

二、变异的表现

建筑形态变异的大概体现在结构变异、解放材料与表现实体、注重生态与表现有机形态、注重表皮材质与肌理等几个方面。

1、结构变异

一些设计者认为,传统的几何形体是一种对抗“垂直力系”的表现,往往缺乏生气,而应对“非垂直力系”的建筑形态则显得灵活多变。随着现代建筑结构、建造技术的发展,为丰富与创新建筑形态的表现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2、解放材料、表现实体

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秩序性、永恒性、确定性、定位性与匀质性等特点背道而弛,着重表现材料的偶然性、临时性、不定性、无向度性和异质性等特性,对形体进行非常规的变化,采用扭曲、挤压、膨胀、分解、错位、叠加、断裂等变形等手段,通过形体的运动感、流动性、弹性、塑性、张力和无规律的变化体现物质的性质,追求不平衡和视觉的刺激,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物质成为建筑形态表演的主角,空间不再是建筑的控制性要素,不追求构造的理性和建筑体量的清晰逻辑,建筑外部体量由多种异质元素混杂、相互交织或冲撞,内部空间界定含混,构成反逻辑的、复杂的视觉景象。

3、表现有机形态

把充满神奇变化的自然以建筑形态的方式表现出来,模仿自然界中的中心性、辐射、卷动、褶皱、叠加、破碎等现象,把孔洞、齿形边缘、透明等自然形态直接体现在建筑中,流水、蜂巢、鸟巢、肥皂泡、岩石等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都可成为模仿的对象。

4、注重表皮材质与肌理

传统建筑中厚重的外墙成为建筑师进行变异的目标,一些当代建筑师或对表皮进行轻、薄、透的处理,使建筑有消隐感,或用人为的怪异图案和特殊材料装饰表皮,强调表皮的表现力,或使质感成为建筑形态重要的表现对象,关注人对视觉的要求,强化人对的建筑触觉感知。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8篇

东方古贤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艺术也是如此。本文结合天人合一观对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作一探索。

天象数字的应用。

天象数字在建筑中应用最多、最典型的可以北京天坛为例。天坛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天地合祭,故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方泽(地坛),才改名天坛。

古代十以内的偶数称为阴数。奇数中的一是太极,三才是奇数之始。天坛几何尺寸严格采用阳数,象天地人之三,故阳爻称九。祈年殿运用天数和象征性数字处有殿高九丈九,屋檐三层,裕谷坊三层,殿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中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全部柱子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殿顶四周三十六根枋桷(象征三十六天罡);?墙东门外有曲折走廊七十二间(象征七十二地煞)。天坛这一组天象数据和构成的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及其园林空间,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学的深远影响。

阴阳合抱溶于建筑之中。

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显然,佛教创造了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虚空”、“幻境般”的审美意识。而在老、庄哲学思想中,“有”、“无”代表着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与非实体属性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或只有“无”而没有“有”。但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中,则侧重于对立事物中“阴”的融合力,强调“无”的功能。他们把“无为而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作为人生哲学,主张酷爱自然,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抒发自我心灵和自我满足。这种“无为”渗透在艺术中则表现为“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色空共存”、“有无转化”、“虚实相生”乃是中国空间概念的核心。它强烈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也包含着影响中国建筑美学的审美意识。

群体美、环境美与亲和自然之美。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中国建筑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中国古建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

故宫是一首凝固的交响乐:华表与金水桥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序曲,主旋律由天安门、午门逐渐展开,太和殿可视作交响乐的最强音,达到了乐曲的。走到御花园,乐曲就进入尾声。到了地安门全曲圆满地结束。故宫还是一幅画,从任何角度看还具有绘画之美:整个围墙就是画框,画面富于节奏美、韵律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

中国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而且也有动态的“可游”。人们在漫游画面中变化无穷,移步即景,情随境迁,从漫游中体会全画的神韵。

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过去风水先生要“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建筑选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天下名山僧占多。古代庙宇的造址,一般选在三面环山、一面空旷朝阳的环境中,既能避风,又能沐浴阳光。如北京的碧云寺、山东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敦煌莫高窟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恒山悬空寺,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不在巅,下临深谷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岩造屋,虹桥飞跨,殿宇悬空,构成惊险奇特之美。

中国人似乎更重视辩证逻辑,重视事物的辩证统一,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如上所述,中国建筑尤重群体效果,无论宫殿、寺庙、宅第的群体,还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均追求整体统一,造成所谓星列棋布、群星拱卫之势。中国人在宗教壁画创作中,无论是敦煌飞天,还是嫦娥奔月,就没有诸如翅膀之类的赘饰,只靠轻飘的自然姿态,随风飘动的衣带,跃然升空,充分体现中国人在处理艺术问题上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

在建筑的个体造型上,中国建筑似乎是有意识地回避纯几何的东西,建筑的屋顶、檐部、脊饰都是由一些不可捉摸的自然曲线构成,在艺术趣味上追求“离方遁圆”,这些都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个体造型上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