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的艺术风格

电影的艺术风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第1篇

冯小刚,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多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奖项。他最初以拍摄贺岁片广受好评,并创立了中国特色的贺岁片模式。冯小刚的影片取材基本都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且大多是喜剧风格的,但是这些喜剧电影又不仅仅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的纯喜剧,在幽默之中又暗含了对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嘲讽,表达出老百姓的心声,因此他的电影广受观众好评。在他的贺岁片和喜剧片取得成功之后,冯小刚对自己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尝试了悲剧性电影,仍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无论是其早期的《一声叹息》还是之后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等多部电影,都反映出冯小刚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特点。

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冯氏”悲喜剧,另一类是典型悲剧。悲喜剧是指“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型严肃戏剧”,在冯小刚的电影中多次表现出悲喜剧的特征来。冯小刚最初是以拍喜剧而被老百姓所喜爱,但是在这些喜剧作品中虽然多处细节都暗含着幽默,但是这种幽默却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种种无奈。比如电影《手机》,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幽默元素,加上葛优等演员的出色演绎,使观众在欣赏整部电影过程中都笑声不断。但是,影片却透过这种幽默表现出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观众在笑过之后对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信任进行了深入思考。冯小刚除了擅长导演“冯氏”悲喜剧以外,在最近十年也开始尝试典型悲剧的创作和导演。由于冯小刚的多部电影都较为迎合商业市场需求,被很多影评家批判其电影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冯小刚从电影《夜宴》开始转型,从过去的关注百姓生活的幽默视角转向了大制作的悲剧性电影,比如电影《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等,这些电影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因此也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性,并让观众对冯小刚的电影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

(一)以喜衬悲,悲喜交融,引人深思

冯小刚以擅长拍喜剧电影著称,他的多部喜剧贺岁片都获得了超高票房的优异成绩。但是他的喜剧电影并不是单纯靠搞笑情节博取观众的喜欢,而是因为冯小刚非常善于观察生活,抓住实际生活中那些既幽默又发人深思的细节。冯小刚以其惯用的“冯氏”幽默来吸引观众,同时又将悲剧因素注入电影中,拓宽了电影表现生活的范围,使得作品批判社会阴暗面的力度变大,加深电影本身的深刻性,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电影《天下无贼》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喜衬悲的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傻根带着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回家,却有几伙盗贼盯上了他的这笔钱,其中两个贼因为内心的善良保护了他。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喜剧情节,冯小刚通过这种喜剧效果去表现贼与贼之间为了利益而斗争,用这种反讽的方式表现人们的贪婪和欲望。但是电影的结尾却并不是喜剧收场,其中一个贼为了保护傻根而被其他的贼杀害,但是他却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得到心灵上的回归。冯小刚运用这种以喜衬悲、悲喜交融的方式,让观众在笑过之后又对人性进行了深思。这样的对比手法,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善与恶、喜与悲的矛盾冲突,达到感人至深又引人深思的悲剧效果。

(二)现实主义的电影题材

冯小刚电影中一个典型特色就是对小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他的很多电影中都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来表现主题思想,在他的悲剧性电影中大部分也都是在小人物的现实生活中着墨,同时注入悲剧性元素,在反映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同时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电影《一声叹息》就是选取冯小刚一贯的小人物视角,关注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婚外恋题材。故事讲述的是中年编剧梁亚洲本有着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平平淡淡的婚姻生活让他觉得婚姻沉闷无趣,工作中结识了年轻漂亮的李晓丹,让梁亚洲又重新感受到了爱情的新鲜和刺激。但是在与妻子、女儿、情人之间的感情纠结之后,他选择了回归家庭。梁亚洲陷入亲情与爱情、平淡与激情的选择与矛盾中,在这种矛盾之后又表达出现实社会的大众价值观。影片的整个基调都是充满悲情主义色彩的,而这部电影正好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出现较多的婚外恋这个社会现实问题。这部电影与之前一些反映婚外恋问题的电影不同之处在于对每个人物的刻画上,很多反映婚外恋电影的主题都是一味地批判第三者破坏别人家庭,进而保护原有的婚姻关系。但是这部电影却并没有明显地去批判哪个角色,而是透过对每个角色内心的刻画描写反映出普通人生活中的无奈与现实。

(三)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冯小刚的电影让很多观众喜欢,除了大家对影片中的精彩剧情津津乐道以外,他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描写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比如电影《手机》上映的时候正是中国全民用手机的时代,在大家感受到高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信任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影片讲述的也是婚外恋这个当下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因为手机而产生了各种感情纠葛和信任危机,影片仍然走的是以喜衬悲、悲喜交加的路线。影片放映之后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很多就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小细节被冯小刚挖掘出来搬上了大银幕,每个人都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手机其实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引发大家深思的是每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和责任,人与人之间距离和联系越来越近,但是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影片结尾男主人公严守一失掉了亲情、爱情和婚姻,但是手机并不是根本原因,失掉这些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他丧失了对婚姻的忠诚和责任,最后造成了悲剧。冯小刚从这样的视角去唤醒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责任。电影《唐山大地震》更是将这种人性的关怀和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李元妮的一双儿女同时被压在地震的废墟中,选择是救女儿还是救儿子,这种情感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之后她活在对自己的自责中,演员徐帆将母亲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很多观众在观影之后落下了眼泪,每个人都会思考在面对这种生死矛盾时该如何选择,对生命的珍惜,对父母的关爱,冯小刚透过这样灾难主题的悲剧电影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三、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叙事特点

(一)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与审美观

不同的电影叙事方式会表现不同的伦理观和审美观,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的,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和审美观是趋于圆满的。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正是抓住了中国观众的这种审美心理,用电影去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与观众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比如他的几部反映婚外恋的电影,最后的结局都是主人公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并回归到家庭中去。大部分的中国观众都是从小接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和教育的,他们内心都会期望感情专一、婚姻和谐的生活状态,虽然社会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婚外恋等社会问题,但是观众仍然希望自己看到的故事是美好而圆满的结局。所以在电影《一声叹息》中,尽管男主人公梁亚洲对原有的婚姻生活丧失了激情,他与李晓丹之间迸发了爱情,但是冯小刚在剧情安排上并没有让这两个人走到最后,而是让梁亚洲回归了家庭,这也是众望所归的。这样一种结局符合中国观众的伦理价值观,也让观众从影片中获得感悟,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承担应有的责任。电影《手机》中虽然男主人公严守一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事业成功人士,尽管他试图让这种婚外情状态稳定下去,但是因为他对婚姻的背叛,观众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对婚姻不负责任的男人既事业有成还家庭幸福,所以冯小刚并没有让严守一一直这样顺利地隐瞒下去,而是让他的婚姻、亲情和事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观众在对他的行为进行批判的同时,电影也按照观众期望的伦理价值方向发展,符合观众的审美观和伦理观。

(二)强化细节描写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但是冯小刚的电影与其他商业大片不同,他用大场景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都是透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他善于运用对人物矛盾心理的刻画将其内心世界展示给观众,并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来烘托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电影主题。《唐山大地震》虽然是一部灾难题材的电影,影片中很多地震特效的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灾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是冯小刚并没有像很多西方灾难题材电影一样过于追求电影特效去表现灾难场面,地震之后每个人物的命运才是他想要表达给观众的重点。电影将李元妮这个因为在地震中选择了儿子放弃女儿的母亲饱受自责和懊悔折磨的一生在电影细节中一一表现出来,仅仅因为这样一个决定,李元妮从年轻到年老一直在后悔、绝望、自责中生活,电影镜头将李元妮生活的细节点点滴滴展示出来。比如多年之后,姐姐方登终于决定回家去看望母亲,李元妮在给女儿包饺子的时候因为激动颤抖而用力过度的双手,李元妮一直不肯搬离的老屋,房间里挂着没有来得及摘下的方登遗像,以及洗好放在盆里的大柿子,这些点滴细节让观众感受到李元妮内心对女儿的歉意和深深的母爱,观众从最开始对她不理解到最后对她原谅,这些细节将影片推向了。

(三)选材平实,贴近生活

冯小刚曾强调他是一个平民导演,他的电影不论在价值判断还是审美趋向上都呈现为一种平民视角。他导演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演绎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故事,片中的人物都可以在我们的身边找到他的影子,所以观众对电影中每个角色都不陌生。这些小人物并没有多么高尚的人生理想,也没有过于显赫的家庭背景,只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通人,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社会中常有的问题。比如《一生叹息》里的梁亚洲和《手机》中的严守一,都是步入婚姻平淡期的中年男人,面临妻子、孩子和情人的选择,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天下无贼》虽然故事略显传奇色彩,但是那些盗贼和影片中的小人物们也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总是因为利益和欲望争斗着,却忘记了内心的本真。《唐山大地震》和《集结号》虽然讲述的是特定历史事件下的人物故事,但是冯小刚透过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和解读,来展示人性的复杂,而这些人性的特征又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找寻到。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选材平实,贴近生活,在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各个方面与观众产生共鸣,进而让观众理解他每部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结 语

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影导演;艺术风格;商业片;电影语言

现实社会的丰富多彩给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作为一个大的门类的电影艺术,由于本身具有极强的多样性色彩与综合性因素,因此,呈现出了更多的风格面貌。电影导演的风格一般具体反映出电影艺术家的个性风格特征,它是电影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反映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的形成也一般预示着一个导演的成熟。不同导演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它们都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是由很多的主客观因素造成的。诸如文化素养、时代环境、生活阅历、个人秉性、性格气质,等等。由于艺术理念与电影形式的追求不同,电影教育和熏陶不同,艺术取向与追求也存在差异,在很多的题材处理与风格样式上都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这些在导演的艺术创作中都有所体现,并且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主观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导演艺术风格。

观众对导演风格的形成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不同的影院进行商业放映,客观的票房是继续生产电影作品的原动力。一种电影艺术风格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便促进而加速其发展,反之,不能形成良性的生产循环。电影导演的艺术风格是通过影片风格呈现出来的。电影作为一种集体创作的结晶,其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导演个人风格在集体创作中的决定作用,因此,影片风格既是集体的风格也是导演的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加快,电影导演风格结构也趋向多元化。一个导演会在不同情况下进行不同风格电影的艺术创作。诸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多种类型影片,既有科幻的,也有纪实的,风格反差很大。不过,虽然某些导演在各个时期电影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我们终究会在其影片中找到这位导演的个性印迹。

一、险境与冒险精神

年少时期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直幻想着拍摄宇宙大战和飞碟的电影,他使用过父亲的8毫米摄影机独自进行拍摄,因此,少年时代的他就具有对科幻和战争等类型电影拍摄的憧憬与向往,这也为其后期拍摄大量的科幻电影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战争与科幻人们或许认为是对立的,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说,却有着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险境与冒险精神。对冒险的憧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性,在这些冒险的故事中,一方面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会将其对社会的认知贯穿其中;另一方面,这种激烈动作、紧张悬念的故事节奏再加之营造出的独具特色的场景会给受众一种极大的视觉享受。《大白鲨》中紧张刺激的鲨鱼肆虐海滨浴场的情景,《夺宝奇兵》系列影片中主人公琼斯与恶势力的争斗以及刺激的探宝经历,《太阳帝国》中战争阴云笼罩下上海的恐怖景象,《决斗》中司机的亡命追杀,《外星人》里爱利奥特在成人社会中的不被理解,《侏罗纪公园》中惊险刺激的恐龙世界,《拯救大兵瑞恩》里面血腥的诺曼底登陆场景,《阿米斯塔德》里黑人面临生死审判的法庭,《人工智能》中拥有人类情感与思想的机器人世界,《少数派报告》中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幸福终点站》中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的主人公在悲惨的候机大厅里的苦苦挣扎,所有的影片几乎都是主人公处在充满了戏剧性与幻想色彩的环境之中,他们都会通过冒险来进行整个故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处理冒险故事上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科幻特征。无论是浪漫世界里面的童话,还是对现实社会的纪实写真,他的电影都会展示出传奇性与科幻型的艺术色彩。导演通过一个童心去看待整个世界,以孩子幼小的心灵去体现冒险带来的乐趣。他的想象力和孩子是一样的,没有思想束缚和偏见,富有创造性。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诸多电影都来自于童年的梦想,《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就是如此,即便是《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也与其长期受到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二十多年以来,这位电影大师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虽已年逾花甲,却依然具有孩童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或许这就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能够征服整个人类心灵的地方。

二、对传统类型片的超越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美国好莱坞的继承与发展者。他不是将经典的类型片体系用来嘲讽或处理借以批判整个美国社会和自己思想的一种表达,而是在继承了好莱坞传统的基础上对类型电影进行的一种无形的探索与改造。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方面要塑造新式的美国英雄,创造好莱坞的美国梦。另外一方面他要将好莱坞娱乐观众的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他的影视作品基本上讲究戏剧性的情节,采用了好莱坞式经典的叙事结构,此外,他还有所突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新好莱坞是一次新式的工业革命,它为类型电影的修改制定了更加完美的新技术法则,创造出了很多经典的电影。20世纪70年代以后,好莱坞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类型的商业价值的体现,类型电影在美轮美奂的同时,将科学幻想、技术创新和灾难动作等推向了一种极致的刻画,在未来的主旋律里,融入了历史、地域、感性等多种诉求,形成了最为广泛的接受范畴。类型之间的融合与综合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很多影片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要素,而变成了两种以上类型要素的综合体,如影片《指环王》就是将历史史诗与动作、科幻全部结合一体的综合类型,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是其引导者。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类型片的改造表现在将经典类型进行重新创意,满足观众的需求添加诸多新的要素,以满足观众们的娱乐需要与视听享受。他开创了将恐怖片、动作片、探险片和科幻片等多片种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类型片。《夺宝奇兵》系列电影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基督教勇士的探宝故事和二战的大背景融合起来,琼斯博士成为美国式英雄,而纳粹成为邪恶势力,他将冒险,西部牛仔格调和战争、动作等混合一起,适应了现代观众的胃口。观众可以在影片中欣赏到不同的情节、场景等。影片《夺宝奇兵》一场戏中,琼斯博士与女主角在王宫的调情,观众就可以看出动作片的狂野、恐怖片的阴森和冒险片的刺激等多种经典的类型片片段。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类型电影的发展还在于叙事策略的变化。他将好莱坞传统叙事原则进行了改变,弱化了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情节的设计,简化叙事线索,对类型片中的人物性格,人物之间的冲突不做过多的渲染和描写,而是集中主要精力在视觉场面的刻画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好莱坞技术主义的传统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他注重细节,电影中都会出现或奇异或惊险的空间环境,造就了伟大的电影奇观。影片故事发展的紧张刺激以及声、光、电的完美视觉盛宴对于观众来说都是思想上的需求。影片《夺宝奇兵》中主人公琼斯博士依靠自身的动作本领以及不同的机关不断冒险。《拯救大兵瑞恩》的奥马哈海滩登陆战是全片最为残酷的地方,但是它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残酷而惨烈,这与整部影片叙事的发展以及叙事的不断推进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有特效以及特技的独特发挥,那种令人喘不出气来的节奏让观众置身其中,影片的叙事发展已经被强大的视觉感受所淹没了。

三、美国英雄的形象塑造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具有典型的人物特征,他的影片中贯穿整个主线的主人公,一般是儿童和成人。其中儿童角色的塑造是其永远钟爱的目标。从恐怖影片《大白鲨》到科幻影片《外星人》《侏罗纪公园》《夺宝奇兵》,这些影片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即便是成人也具有儿童般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样,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被称为儿童电影大师,其电影也成为成人的童话。他的电影的许多特征都是具有儿童性的,如孩子的视角,大胆的想象,连环画式的视觉风格以及游戏化的特征等。此外,在很多电影中,儿童也成为拯救其他人的英雄,如《外星人》里的爱利奥特拯救了外星人,《侏罗纪公园》里的雷克斯修复了控制中心,拯救了众人。此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成人角色普遍是美国的中产阶层英雄。他塑造的英雄形象既具有好莱坞式的神话特征,也具有中产阶层的特色。《辛德勒的名单》里德国商人辛德勒,《拯救大兵瑞恩》里教师出身的米勒,《幸福终点站》中逃避战乱的商人维克多,《夺宝奇兵》中的琼斯博士,《大白鲨》中的布罗迪警长,他们都具有拯救的使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主人公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承担了拯救世界的重任。这也是与美国英雄相一致的。《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德国商人辛德勒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最终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夺宝奇兵》中的琼斯博士夺取了圣杯,拯救了整个世界。《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米勒上尉在小分队付出了高昂代价的同时,拯救了瑞恩,同时也诠释了人权的概念。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编制美国梦的同时,寻找到了观众的共鸣点,他通过视觉形象的设计以及人物的情节,批判和嘲讽了整个社会。《夺宝奇兵》中琼斯博士最后的胜利其实是美国的胜利,它预示着美国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这个虚妄的想象。《侏罗纪公园》也是针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好似恐龙一样肆虐着整个人类。《大白鲨》里面的布罗迪警长最终杀死了大白鲨,拯救了人们,它暗含着美国中产阶层最终会战胜恐怖的威胁,走向光明,表达了美国生活的乐观态度。

四、杂耍蒙太奇基础的影视语言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继承了好莱坞经典的电影语言,他使观众看到了银幕以外的很多东西,在此基础上,导演将封闭的空间进行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利用光的特点,营造了电影奇观。他利用逆光,从人物背后或者顶部射出,《第三类接触》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使观众看到了太空飞船的强光,塑造了环境造型。《辛德勒的名单》中导演利用逆光表现以及烟雾释放,使空气的质感加强,狭小空间被展现出来,展示出了犹太妇女被纳粹要求在浴室洗澡的场景。《拯救大兵瑞恩》在开端和结束时都采用了逆光照射美国国旗的场景。《外星人》中爱利奥特都是出现在逆光中,身体被强光包围,形容他作为一个保护者被光环笼罩着。

叙事上的衔接也是具有好莱坞式的连贯性剪辑,他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镜头的组接,或者进行不同镜头的组接。《第三类接触》就是从直升机圆光到雷达的天线,《辛德勒的名单》中从犹太人的蜡烛到火车站的列车烟囱。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为好莱坞的一个招牌,他利用了卓越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电影技术,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剪辑风格,营造出了一个场面壮丽的电影世界。

[参考文献]

[1] 姜敏,金晓非.导演分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2] 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姜敏,黄钟军.电影作品赏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艺术风格 动画影片 人文精神

近年我国动画产业在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开始了对传统艺术风格的探索,希望做出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画影片。尤其当以中国传统题材和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创元素的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在世界动画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我们不禁自问:为何这些影片没有在中国诞生呢?在动画电影诞生的初期,中国动画曾以其特有的内涵和风格闻名于世,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中衍生出来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以及特有的壁画风格,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散发出非比寻常的独特魅力。当今世界动画电影市场是一个战国纷争、诸侯割据的局面,美、日动画以其成熟的商业动画模式加以流畅的绘画风格,在各自独特的人文理念支持下大行其道。欧洲动画则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配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创意开始登上世界的舞台。中国动画重新起步,迅速发展,要想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在民族土壤中吸取更多的养分。下面笔者以传统艺术风格在早期动画影片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相关分析,来探讨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原因,以期对现代动画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水墨画在动画影片中的应用

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水墨画,催生出了水墨动画。

(一)水墨动画中秉承了水墨画的人文精髓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其气质和意境秉承老庄美学,认为天地(自然)之美为大美、至美。讲究道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在自然中与万物相和谐,便能达到豁达的胸境、高尚的情趣与精神的清澈安宁。水墨动画在其立意和构思上也秉承了这一特性,如《山水情》大气磅礴,山水纵横间配以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古筝,人在音乐中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的情感融入了音乐和山水之间。一部不到20分钟的片子将中国的人文自然观在水墨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牧笛》(图1),通篇都是酣畅淋漓的水墨风景。围绕着牧童牧牛这一线索,无论是清晨的树林、巍峨的群山、倾泻的瀑布,还是嬉戏的蝴蝶、飞翔的小鸟、健美的鹿群等,无不在悠扬的笛声中体现了自然的生动与壮美。这些水墨风格的优美画面,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人的情操,洗涤了人的心灵,使人更加热爱和亲近自然。这些动画片将水墨绘画风格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将美学的教化功能全部发挥出来。故事中,牧童的梦境从树叶化蝶开始,也潜在地将庄周梦蝶的人文自然观含蓄地表现出来。中国所特有的绘画工具下所表述的人文情怀、笔墨意境在水墨动画影片中传承下来,创作出了有着独特格调的优秀动画影片。

(二)水墨动画传承了水墨画的艺术风格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在虚实相间、水墨淋漓的画面中创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同时配以线性风格的传统音乐元素,使观者在视觉以及听觉上都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享受。这一风格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国画技法,既是中国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念的表达。在动画片的制作中运用这种风格,不仅是对于传统绘画风格的继承和普及,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与一般动画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与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一幅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就是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场景。其角色造型优美灵动,柔和的笔触中无不透露出诗一般的意境,将中国水墨画中不求其似而求其神的美学意境完全展现出来。欣赏一部好的水墨动画片,就如同在自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洗涤。水墨动画片的发展,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想要在电影屏幕上创作出水墨风格的艺术效果,其制作过程繁琐艰难。为了创作出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必须分层着色。除了背景制作,每一个画面必须分成多个层次,画在不同的赛璐璐胶片上,由动画摄影师分开进行重复拍摄。最后将所有拍摄好的片子组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光是用在摄影拍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也正因如此,虽然很多国家知晓了其制作方法,却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的毅力与耐心造就了水墨动画的奇迹。

(三)水墨动画的独特优势

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第4篇

 

在中国电影作品中,武侠题材的影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1928年明星影业公司推出的我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作为开端[1]30-32,今天中国武侠电影已经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原因在于,武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加之电影以其特殊的叙事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能够将人们意象中的人物、事件以可听、可见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所以,武侠文化与武侠电影的结合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特色。

 

电影背景音乐作为电影叙事手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服务于电影画面,适应电影的一般叙事特征,起到烘托电影画面的情绪,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营造特定氛围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武侠电影在题材上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武侠故事文本,形式上以中国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内容为特色,主题上以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为主旨,是武侠文化与电影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武侠电影的特质,决定了它势必具有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电影叙事手法相结合的特点。

 

本文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手法中的背景音乐为探讨对象,通过对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的使用为出发点,来审视中国武侠影片叙事的一般特征,探讨中国传统乐器在中国文化题材电影的运用特点。

 

一、中国竹笛与武侠影片的联姻

 

竹笛作为我国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它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众多的戏曲和民族器乐艺术中,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竹笛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无论是在乐器形制、演奏风格演奏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力上,竹笛都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气质。

 

竹笛由天然的竹子制成,而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与“虚心”“气节”“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相联系,成为一种民族品格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和“岁寒三友”之一。也正是因为竹子特殊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存在,竹笛这一乐器也往往被视为古代君子、文人墨客、有志之士的精神代表。

 

竹笛有竹制的天然笛身,加之震动发音的笛膜同样是自然材质的芦苇内膜,因此,竹笛一方面具有“远人声”而近“器声”的音色,具备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吹孔膜鸣的发音原理,又使得竹笛的音色醇厚质朴、清亮激越。天然的材质和独特的音色,成就了竹笛超群绝伦的艺术特征,与古代隐逸之士远人情事故、孤傲清高的处事风范相呼应。(1)

 

竹笛的高音区清澈纯净、穿透力强,使得演奏有洞穿时空之势,低音区低沉醇厚、质朴无华,演奏上具有阅尽繁华、沧桑尽现之美。这一竹笛音色特有的气质,很好地对应了近代中国武侠文化中侠义之士虎啸山林、笑傲江湖的精神品格。

 

演奏形式上,竹笛不仅可以完成合奏,而且还可以独奏,既能够运用于电影叙事中人物内心独白等个体活动的场面,也可以与众多乐器合奏,来表现宏大、热烈的场景。

 

竹笛与武侠电影的结缘,既是因为竹笛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其中国声音的符号特征,也因竹笛自身从材质、形制、形式到内涵都与中国武侠精神相互契合的属性所决定。因此,竹笛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在表达电影音乐的思想和主题,揭示电影画面的思想和主旨上,有其它乐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作为“罐头音乐”的竹笛音乐

 

“罐头音乐”,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中使用的配乐。当时的香港电影背景音乐创作的手法往往是直接选用现有的经典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使用,其便捷性和标签式的特点是其获得“罐头音乐”名称的重要原因。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大致是:制片方因资金有限,用于背景音乐创作的资金少,直接套用现有乐曲既便捷又经济,加之当时人们的版权意识不足,从而促成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背景音乐创作的基本特征。[2]7

 

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配乐中,制作方已经能够准确把握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质,其配乐乐器以鼓、琵琶、竹笛、箫、二胡、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为主,以乐器独奏与民乐合奏为重要体裁,乐曲题材多来源于当时创作的器乐曲,以及中国传统民歌、民族器乐曲等,其中以竹笛为代表的武侠电影配乐发展迅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代表性的影片有: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成龙和洪金宝主演的《杂家小子》等一批香港武侠电影。在这些武侠电影的背景音乐中,竹笛曲的运用成为配合影片画面特定的剧情、场景与场面的有益尝试,并开启了中国民族乐器在武侠电影配乐中的序幕。

 

纵观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的竹笛运用,一般是直接采用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传统的竹笛乐曲直接作为配乐,要么作为段落的截取,要么是整个乐曲的搬用,其中以《鹧鸪飞》《庆丰收》《奔驰在草原上》《欢乐的嫩江草原》《姑苏行》等脍炙人口的乐曲较为常见。[2]7并一度成为了当时武侠电影配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其配乐直接借用中国传统的经典乐曲,且被广泛运用于不同情节、内容的武侠影片中,也被称为“罐装中乐”。有学者对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配乐做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认为:“这些罐装中乐以其声音特性、另类的表达方式弥补了电影情节、画面中的不足,发挥着电影情节暗示、气氛烘托等诸多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推动了香港电影配乐的发展,并为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了参照与思路。”[3]77可以说,武侠电影中从对竹笛乐曲的整体借用,开启了民族乐曲在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运用的重要里程,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竹笛艺术风格的运用

 

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乐曲的创作尝试,开端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曲家利用竹笛的艺术风格,给予画面以支撑和诠释。我们知道,传统的南北派竹笛各具特色。南派竹笛称为曲笛,笛身较长,管径较大,形成了发音丰厚圆润,音色清亮、飘逸,演奏连贯舒展,曲调优美、流畅的艺术特征,在表现抒情委婉、内在含蓄、优雅端庄的情绪上得心应手,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北派的梆笛,笛身细且短小,管径较小,因此发音高亢明亮,演奏技法上吐音、滑音、花舌音、垛音等灵活快速,乐曲具有热烈、欢快、活泼、粗犷、奔放的艺术特色,适于表现热闹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轻盈活泼的姿态。

 

以武侠电影《少林寺》为例,其最具代表性的竹笛运用是在片头部分:影片在伴随着画外音的讲解中开始,银幕上出现当代武术队员,快节奏对打的场面,继而这一画面分割出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兵器之间的对打,在画外音“自古以来带着神秘色彩的武林圣地少林寺究竟在哪里?”的引言之后,伴随着荧幕上一组群山的画面,梆笛在高音区奏出了该影片的第一组背景音乐,高音区明亮瑰丽的演奏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曲调来源于影片主题曲《牧羊曲》的旋律动机,随后拉开了影片的叙事。此时梆笛风格的背景音乐更像是一个导游,背景乐器以北方文化代表的身份,把画面切换到河南嵩山的少林寺,竹笛的运用巧妙地实现了影片故事的时空定位。同时,高音区的乐句,与嵩山秀丽的景色相互辉映,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令人神往的意境。

 

而由李仁港执导、黎允文担任音乐设计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中,片头音乐《见龙卸甲》中的竹笛,以秀丽、华美的音色,赋予主题旋律以特有的浪漫气息,曲笛风格的演奏手法和醇厚音色,又给画面蒙上一层豪迈、悲壮的色彩。竹笛演奏的乐曲主题在主人公英雄的一生中不断使用,时而在高音区盘旋,为英雄的出征渲染出了英雄豪迈的气概,时而在中音区的慨叹,烘托主人公英雄老去的苍凉,独具悲壮之美。

 

相同例子还可以举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中曲笛风格背景音乐的运用。作曲家巧妙地利用曲笛音色飘扬、风格秀丽含蓄、曲调委婉动人的艺术特征,为观众营造了一幅动人的江南美景,乐曲赋予电影画面以清新脱俗、宁静挚美的艺术效果。在这些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的艺术风格,在影片的人物、故事背景、影片主题的塑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竹笛艺术风格的利用,不仅符合了中国武侠电影文化特质的基本要求,而且也为武侠电影音乐的创作带来了有益的经验和启发。与此同时,竹笛乐曲在武侠电影配乐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呈现出来的良好的艺术效果,竹笛在某一层面上已经成为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四、竹笛艺术气质的运用

 

1992年公映,由徐克监制,陈斐然担任音乐设计的电影《新龙门客栈》,是对竹笛这件乐器的艺术气质在电影背景音乐中成功运用的范例。影片中女二号仇莫言身不离笛,竹笛成为了主人公侠义风格的代言,且梆笛风格从高音区滑行至低音区,以下滑音结束的乐曲片段,更是兼具了主导动机的作用,成为主人公艺术形象的代言,人物角色与竹笛的气质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在店老板金镶玉出场的一幕中,这一主导动机,又一次出现,画面的展开利用了先闻其声发的手法,随着竹笛一声清冽的高音区到低音区的滑奏,金镶玉正面转身,画面中金镶玉正与一个行为龌龊的男人纠缠。乍一看,似乎觉得这里的背景音乐用错了地方,但是联系故事剧情的展开,到最后仇莫言身死,金镶玉一把大火烧掉了龙门客栈,走上了追寻周怀安的道路,我们就会为电影配乐独特的伏笔手法而叹服。在这里,竹笛的背景音乐为故事的展开巧妙的埋下了“伏笔”。

 

电影中主人公周怀安出场的那一幕中的竹笛演奏,让人心生悲凉。在广阔的大漠中,一直笛子在高音区的独奏,把大漠的空旷、死寂,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因为梆笛风格的粗犷,高音区的卓尔不群,把孤独侠客的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类似艺术效果的竹笛背景音乐还可以举出,由徐克监制、黄霑担任音乐设计的作品《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配乐,电影中竹笛自由、不羁的演奏,多次以《沧海一声笑》的主题片段出现,把令狐冲、林正英、曲洋等一批江湖人物狂放不羁、风流洒脱、敢爱敢恨的形象完美诠释。

 

五、竹笛乐器性能的开发

 

谭盾在《卧虎藏龙》的背景音乐配乐中,将竹笛、二胡、民族打击乐等乐器与整个交响乐队的相互协作,是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和西方音乐结合起来构成电影配乐的经典之作。电影中“玉娇龙”大闹酒楼的背景配乐中,谭盾运用竹笛悠扬的演奏,赋予天高云淡的清新景象以生机,旋律优雅、婉转,尽显江南清新、秀丽的风光,旋律配合活泼又富有边疆情调的鼓乐,表现“玉娇龙”一个人把整个酒楼搅个天翻地覆的场景。音乐素材选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旋律进行改编,简单优美。当画面进入激烈的打斗场景时,各种民族乐器陆续上场。竹笛奏出的欢快旋律将本来充满血腥的场面表现得轻松欢快,使背景音乐与画面的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对立。联系故事情节,我们便可以看出,看似激烈殊死的拼斗,其实一直暗含着李慕白爱惜玉娇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的隐情,所以竹笛轻快的旋律其实代表了李慕白没有真正把这场打斗看成一场殊死较量的比拼,而乐队合奏的背景音乐则以紧张、激烈的特点,代表了玉娇龙使性任气,锋芒毕露的真实写照,竹笛与乐队的协奏手法,将一个画面中的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气质得以全面展示。

 

2008年,汉斯·季默和约翰·鲍威尔为中国武侠动漫电影《功夫熊猫》配乐,标志着中国乐器作为中国武侠电影背景音乐的文化符号,已经被世界电影文化广泛认同。其中在背景音乐《hero》中,编曲者把中国竹笛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与电影画面完美结合,竹笛的艺术功能得以完美彰显。在这部动漫电影背景音乐当中,一共有三处巧妙地运用到了笛声。首先,电影开始时,伴随着画外音的解说,伴随悠扬的笛声,竹笛的文化符号得以彰显,把虽然是英语对白的故事定格为中国传统武侠的属性。竹笛高音区的演奏,与山水仙境、矫健如飞的老翁的画面相互辉映,其武侠气氛得以渲染。第二次竹笛的运用是在阿宝背着沉重的行李跟着师傅来到圣泪池的场景。背景音乐以竹笛和二胡交错呼应开始,表现的出欢快跳跃的情绪,把“阿宝”的练功过程、对食物的无限渴望的憨容可掬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三次点睛式的出现,是师徒“抢包子”场景。旋律借鉴中国传统打击乐《龙虎斗》,在这一段配乐中短促的笛声、旋律密集紧凑的锣鼓声,使得竹笛在交响化的配乐中,彰显其灵活、敏捷的特点,把师徒二人争斗包子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富于中国武侠电影配乐打斗场面配乐的风格。

 

电影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从产生之初就决定了其包容开放的艺术特点。中国武侠电影正是在这一艺术特质下产生并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一个代表流派,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其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元素的融汇和吸收,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富于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进入武侠电影,不仅是电影叙事手法的需要,同时也与武侠电影的文化题材紧密相关。通过对武侠电影中竹笛音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武侠电影中,中国音乐的元素,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成熟,从中国乐曲走向中西融合的发展道路。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中国武侠电影从起步到成熟,再到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发展历程。从竹笛在中国武侠电影配乐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不断挖掘运用中国元素的电影叙事手法的发展思路下,中国的电影艺术才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电影文化才会以自己的个性屹立于世界电影文化之中。

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影整体产品;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市场;合作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101-05

电影既是艺术也是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在中国电影市场化高度发展的近十年中,电影作为产品的属性得到空前发展,票房收入节节升高,银幕数增长,院线增多,由电影带来的衍生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但电影界仍然出现一些令人忧心的现象,如商业电影的“题材类型单一、技术上缺乏创新、创作上漏洞百出”和艺术电影“票房欠佳”的状况。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我们发现:中国电影界缺乏电影整体产品观念,各自为阵,无法带动中国电影群体品质的提升。

一、电影整体产品概念的提出

在现代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产品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早已扩大。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产品不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而且是提供给市场的、能够满足消费者或用户某一需求和欲望的一切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总和①。由此,现代电影产品概念,应该不仅指电影产品实体(即影片),而且指一种以电影实体为核心的、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为形式的、以其他电影衍生品开发为延伸的一套整体产品。电影整体产品包括四个层次(如图1):

1.核心层

电影产品实体居于电影整体产品的核心地位,由内容、形式、思想三大要素构成。影片的内容要素

包括题材、人物、情节、环境等;形式要素包括画面、镜头、声音、蒙太奇、风格、叙事等;思想要素包括价值观、情感、情绪、喜好等。围绕这三大构成要素进行精细打磨将诞生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融合的电影精品。反之,则为电影劣品。可以说,影片是电影整体产品价值的核心,而影片质量为影片的核心,决定着影片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实现的程度。后电影产品开发等附加价值依赖于影片的先在存在,而影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电影投入成本的回收和后电影产品开发的可能性,决定着电影整体产品价值实现的程度。

2.形式层

形式层指电影的制作与包装手法。包括剧本、编剧、导演、摄像、制片人、投资人、制作技术、影片的制作、发行、放映、推广公司以及影片审查机关等。形式层中的各环节决定了生产一部什么样的影片以及这部影片能否上映以及如何发行、上映,即影片的核心价值及其观看价值是否得以实现。

3.概念层

概念层指受众对电影的心理预期,它表现为电影品牌的形成。一种电影形成品牌,将意味着它具有了某种象征,成为某种文化或某种类型的载体。如类型片、品牌电影公司、名导演、名演员等。电影品牌有助于培养固定的观影群体,有利于电影受众市场的细分,最大化实现电影产品价值。

4.延伸层

延伸层指依托电影实体产品而开发的其他与之相关的一切产品,如音像制品、玩具、电子游戏、服装服饰、影院开发、明星广告、电视及网络传播、电影主题公园、旅游项目,等等,我们也可将之称作电影衍生品或后电影产品。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会极大地推进电影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提高电影制作团队的收益。

电影整体产品中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都处于系统中的一定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实现电影整体产品的价值,其核心在影片质量,而影片质量取决于影片本身的构成要素,影片的构成要素又很大程度上受剧本、编剧、导演、摄像、演员、制片人、投资人、制作技术等的影响。一部电影完成后,在投放市场的过程中,又受到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推广公司、影片审查机关等因素影响。在市场检验当中,通常会出现四种结果:高口碑高票房,低口碑高票房,高口碑低票房,低口碑低票房。通常这四类电影的价值实现程度依次递减。相对来说,高口碑高票房电影通常也是后电影产品开发的赢家,低口碑高票房与高口碑低票房电影则部分能从后电影产品项目中获利,低口碑低票房电影则难以获利。高口碑或高票房电影都可能会促进电影品牌的形成,提高受众对此类电影的关注度,培养固定观影人群。电影品牌和后电影产品开发较好的电影获利丰厚,又会反过来促进新一轮电影产品的开发。电影整体产品四层次之间的关系如图示:

电影整体产品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循环的关系。电影整体产品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相联的各层次内部要素之间保持有机的秩序,在循环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当这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时,电影整体产品价值可以得到最大化实现,电影产业实现良性健康有序发展,电影质量提高,电影品牌形成,电影影响力增强。

当前中国电影所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电影界缺乏对电影产品的整体性观照:崇尚电影艺术的,致力于影片质量的提高,不关注市场;追求市场效益的,以降低影片质量为代价期待快速回收成本;既具高质量又有高收益的影片太少。电影整体产品概念告诉我们:电影产业的发展,是电影系统的整合性发展,在电影整体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因此我们要建立以电影制作为起点,以影片质量为核心,以树立电影品牌、打造电影衍生产品为延伸的全产业链电影产品开发格局。从电影整体产品四个层面发力,推动中国电影走上良性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建立中国自己的电影品牌的梦想。

二、近十年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现状透视

在中国电影近十年市场化的高速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叫座不叫好”与“叫好不叫座”的论争。2002年《英雄》国内票房突破2亿元,开启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但正是这部电影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质量的“口水战”。之后的《十面埋伏》《无极》等大片,以中国民族元素为表现符号、恢弘的历史场面、精美的武打画面、精致的后期制作吸引受众,一路赢得市场青睐。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大片“题材上的雷同、手法上的惯性、技术上缺乏创新、创作上硬伤累累”,到2012年“也逐渐失去电影市场的青睐”②。而《红颜》《三峡好人》等部分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却又不能赢得市场,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为更清晰地研究这种现象,本文将近十年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创作与市场方面作一扫描。

(一)近十年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创作扫描

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之路带动了电影领域内不同类型影片创作风格的多元变化。

首先,艺术电影题材更加多元,“自我”视点更多转向“他者”,张显的自我意识变得平和,开始注重叙事、故事与节奏。艺术风格以诗意和纪实为主,但也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近十年艺术电影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人性的爱、温暖与渴望,如《暖春》《我们俩》等;二是继续叙述成长与青春,这是艺术电影一贯的主题。但这里的成长不是纯情,而是一种被压抑的挣扎和痛苦,如《青红》《孔雀》《观音山》等。三是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如《三峡好人》。四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可可西里》。在艺术风格上,此时期的艺术电影既有坚持“作者风格”的小众化艺术电影,如《爱情的牙齿》;也有诗意风格,如《图雅的婚事》;还有纪实性风格,如《青红》。《红颜》《站台》《三峡好人》《孔雀》均将作者的个人视点隐藏在镜头背后,以冷静客观的纪实化镜头代替主观叙事。也有一些影片在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方面作了探索,如《观音山》。

其次,商业电影进入大片时代,主题上淡化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意义的追寻,淡化叙事,注重视觉造型,电影风格由写意、纪实向喜剧风格转化。张艺谋在2002年推出大制作《英雄》的成功带动了中国电影大片的发展,随之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沿袭这一风格,将武侠片推向极致。冯小刚借鉴好莱坞工业化电影运作手法,以明星+喜剧演员、小品式的故事、调侃与反讽的手法打造“冯式喜剧”,并且注意档期选择,形成特殊的”冯式”喜剧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均以优秀的票房成绩笑傲中国电影界。姜文2012年推出《让子弹飞》,“上映四周,票房总成绩已经名列内地史上第三,其中首周1.8亿元,四周报收6.06亿元”③,他成功地保留了艺术电影独特的叙事的深刻性与“作者”风格,同时与商业进行嫁接,实现了电影产品的成功营销。《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人再冏途之泰冏》等中小成本制作影片借鉴好莱坞类型片创作手法,以观众为中心,以喜剧为手段,注重电影营销,成为新时期的票房黑马。

(二)近十年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市场扫描

1.票房

由表1可知,艺术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远低于商业电影。纵观2002—2012年的中国电影国内排行榜,艺术电影能上排行榜前十的也只有2003年的《暖春》(第6)。除此之外,2005年具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片《如果·爱》(第7)《千里走单骑》(第9)上榜。2006年之后,排行榜上前十名主要为商业大片,艺术影片难觅踪迹。但部分艺术电影在国外却有较好收入,如《三峡好人》,2006年5月2日在全法上映,“首映当周就冲入票房前十名,最高曾以61202人次达到第九名,上座率排名第二;第二个月虽略有下降,但仍然保持在总票房排名二十以内,继续在全法国59个艺术院线放映”④。

2.制作、发行、推广情况

艺术电影多为小制作,在制作成本上难以与动辄上亿的商业大片相比。从营销手段来说,艺术影片在国内的发行也往往缺乏经营。《三峡好人》在威尼斯捧得金狮后,非但没有借势而上,反而在国外继续兜圈子,直到年底才姗姗与国内观众见面,恰与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撞个正着。尽管有些艺术电影也开始加强营销强度,“比如《孔雀》进行超前点映,并利用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进行‘事件营销’,仅投入80多个拷贝影片便获得了1000万票房”⑤,但总的来说营销还很不够。

商业电影大多注重影片的营销,试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进行大面积、高强度的立体整合营销。“《无极》的置换广告金额为2400万,并首次在中央一套、三套、五套、六套播出影片广告,广告投放额达1800万”⑥,在法国宣传时,“包下了戛纳一处最负盛名的古堡为《无极》11分钟的片花做推广,邀请了全世界的258家顶级片商,连推广会的请柬都是限量发行,这些营销方式使《无极》成为戛纳最引人注目同时销售也取得巨大成功的影片”⑦。

3.电影衍生产品开发

自《英雄》以来,延长电影产业链条的意识,开始被逐渐重视。片头广告、光盘发行权、有线电视和电影频道电影放映权、航空播放权、相关书籍、相应的游戏或玩具等衍生产品,都成为不少影片发行前后考虑的“大市场”。“特别是《英雄》以1780万版权销售价格的公开消息创造了的音像版权交易记录。2003年底推出的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手机》更是在公映前就通过贴片广告、赞助、版权等等收回了制作成本。”⑧“《无极》制片人则声称影片的后产品开发预计将产生20亿元的经济效益。”⑨

三、对中国电影产业链优化发展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出,“叫好不叫座”与“叫座不叫好”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以下方面:

1.观念层面

《中国电影词典》认为:“艺术电影”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专指那种“观念新颖、趣味高雅、技巧考究、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影片”⑩。因此大多艺术电影的指向是国际艺术电影节的认可,而非观众。由此,艺术电影也被认为是小众化的、个性的。中国的艺术电影导演秉承这种思想,“电影是艺术”的观念根深蒂固,一度很难接受电影的商业化。现在一些艺术电影导演也在进行商业化尝试,但要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还需要一个过程。商业电影模仿好莱坞工业化生产之路,淡化电影的叙事、情节,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与奇幻的造型艺术取胜,通过立体化的营销手段收回成本,获取利润。这种以牺牲电影质量为代价的方式在短期内能拉动电影获利,但长期来看,会损害中国电影的品质,最终导致利润丧失。

2.电影本体层面

电影是集商业性、艺术性和大众传媒性于一体的特殊文化产品。在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崛起的现代,电影的商业属性被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为了获取利润,不少商业大片在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致力于打造银幕的“奇观化”效果而忽略电影艺术品质的提升。这是以损害电影核心产品来换取电影形式产品与延伸产品收益的“饮鸩止渴”式发展模式,最终会导致中国电影市场的萎靡。而部分艺术电影忽略电影的商品属性,片面追求艺术品质,不重视成本的回收与市场的扩大,导致再次投入电影制作的资金短缺,反过来也会影响电影创作。

3.市场层面

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中国电影市场还不够成熟。从收入来看,中国电影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票房,其次是音像版权、图书、广告、赞助等形式;而游戏、玩具、服装服饰等衍生产品的开发远远不够。从电影营销来看,立体式营销理念已经确立,但差异化营销理念还待建立。专业营销人员尤其是海外营销人员缺乏,营销手段有待创新。从院线设置来看,农村院线开发不够,缺乏艺术院线。从排片来看,“唯票房论”作祟,黄金档期基本为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档期受挤压。从电影整体产品来看,各层面的分工不够细化,专业人才缺乏。

4.受众层面

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其受众群需要培养。商业电影借鉴好莱坞模式,以受众为中心构建影片,以现代营销理念推广影片,迅速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忠实受众。而艺术电影因为长期的小众化定位,与观众距离较远,受众群狭小,消费群体还较弱小。中国电影文化消费氛围和环境还有待培养,不同地域受众对同一层次的美学欣赏程度也不同。在考虑电影推向市场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将其纳入电影销售策略,分区域分层次培养受众群。

中国电影要实现良性健康有序发展,就要对内创制既具文化底蕴、又兼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电影精品,引领中国文化市场的价值走向,培养高素质观影人群;对外推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创建中国电影品牌,提升中国对外文化影响力。这就必须依托电影整体产品四个层次,实现电影精品打造、电影创制人员培养、电影营销手段创新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树立核心发展的战略理念,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进行观念纠偏。电影自诞生之初便具有文化、艺术、商品三重属性。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不可分离。就电影创作而言,艺术电影更注重主创者的内心,关心电影艺术价值的实现;商业电影更注重观众的内心,关心电影商业价值的实现。但电影内蕴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不可分离。电影整体产品价值实现意味着这四种价值的全面实现。目前,中国的商业电影应学习艺术电影在叙事、情节、主题、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改变题材单一、创作浅白、缺乏思想、艺术价值匮乏的局面,提高影片质量;艺术电影应学习商业电影在资本运行、发行推广、打造品牌、创新营销手段等方面的有效探索,实现电影从创作到发行推广再到后电影产品开发的一整条产业链的价值。

当然,全产业链电影产品开发格局的打造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设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从长期来看,电影产品要获得市场、口碑的双丰收,要着重于核心层的打造,提高影片质量,创制电影精品;从短期来看,电影产品要快速占领市场,获取有利的竞争态势,则更多地要在形式层、概念层和延伸层下工夫。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迅速回收商业价值,以之再保证与促进长期目标的实现。经过长期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循环,最终实现电影质量与商业效益的全面提高,使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二,重视电影文化价值导向,将人文内涵与视觉奇效结合起来,创作更多电影精品。电影文化价值是电影核心层的重要要素,是实现电影商业价值的前提。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强势霸权前,电影对外肩负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对外形象的艰巨任务,对内具有丰富百姓日常生活、引导观众价值理念的责任。电影导演们应该在追求画面美感以求票房的同时,更加注重影片自身的文化涵养、道德建设、人文关怀,注重真善美的价值引领,创作更多精品。艺术电影也应该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从现实中寻求人生的意味。

第三,要细化目标受众,打造多元化的中国电影类型品牌,丰富电影表现手法,利用先进技术为影片内容服务,创造多种艺术风格。在一个合理健康的电影文化生态和均衡的产业格局中,应该出现多种类型电影竞相绽放、多种艺术风格相互闪耀的局面。我们要树立差异化理念,在电影产品的各个环节上追求不同的品质等级、叙事技巧、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实现途径等以满足各细分市场的不同受众的需求,打造多元化的中国电影类型品牌,创造多种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电影产品族群。

第四,要细化分工。中国电影应运用电影整体产品理念和社会分工认识,使位于整体产品各层面的各类专业人士专心于各自专业特长,把精力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中,而把其他的工作内容外化到别的专业性公司打理。成立电影发展公司,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放映公司,后电影产品开发公司。从电影制作层面来讲,可以成立剧本开发公司、经纪公司、影片拍摄公司等,提高电影产品开发效能。

第五,通过高质量的影片与其他多渠道联合互动,促进观众电影审美素养的提高。鉴于中国电影观众文化与美学素养的区域性与多层次性,中国电影不能只满足某一个区域或层次受众的喜好,而应该在制作高质量影片的同时,运用差异化营销策略,充分利用大众媒介与城市公共领域信息传播手段,多渠道联合互动,拓展高品位电影生存空间,从而推动我国观众电影审美素养的提高。

第六,要培养专业电影人才,尤其是海外营销人才。从电影整体产品来看,目前电影核心层即电影制作方面的专门人才较多,但电影形式层与延伸层中所需要的电影技术人才、电影推广与营销人才尤其是海外营销人才还很缺乏。应当增设电影营销尤其是国际营销人才培养点的数量,增强培养力度。

总之,如若能达到上述方面的改进,我国电影界从业人员的队伍会更加丰满;产业整体认识观会更加系统;产业群会更加壮大;各类企业的分布会更加均衡;我国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会有更多的产品面世,既具高品质又能高叫座的艺术—商业电影一定会出现,那将是我国电影产业成功与成熟的开始。

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电影歌曲;欣赏;意义;内容;方法

电影歌曲,既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声乐艺术中独立的品种,属于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

因此,电影歌曲欣赏,既具有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双重属性,又具有自身独立的艺术特征与美学品格。本文对电影歌曲欣赏这一重要的艺术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电影歌曲欣赏的重要意义

电影歌曲欣赏,无论是对于电影欣赏,还是对于音乐欣赏,均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又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层面予以解读。

(一)电影学意义

电影歌曲欣赏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它具有电影学意义。电影歌曲不仅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电影艺术的亮点与支撑、灵魂与关键。众所周知,电影歌曲是电影艺术从无声片(默片)走向有声片的重要标志:“1927年美国的《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不管怎样,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从此,电影艺术由从前单纯的视觉艺术变成视听一体、音画同步的综合艺术。因此,电影歌曲欣赏,有助于对整个电影艺术的欣赏,并有助于对电影学的理解与把握。

(二)音乐学意义

电影歌曲欣赏的重要意义,也表现在它重要的音乐学意义上。电影歌曲已经成为声乐艺术中独立的新品格,具有独特的声乐艺术特征与魅力。许多电影歌曲,以其巨大的艺术成就,为声乐艺术增光添彩,成为声乐作品的经验。例如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原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积蕴心底的奋进不屈的品格;与同先进生产力相联系、同世界发展进程息息相通的现代音乐文化,成功地融为一体,在思想内容、精神气质和文化蕴涵上都足以雄踞时代的、民族的艺术顶峰。正是这样:杰出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既是现实的又是未来的;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概括、写照,又是站在社会、时代的前头,激励人们前进的鼓角与战歌。”[2]因此它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魄,也代表着我国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可见电影歌曲欣赏,具有重要的音乐学意义。

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词作上,还是在曲作上,抑或是在演唱上乃至在器乐伴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音乐艺术的高峰,对于音乐学,既具有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作用。仅以声乐演唱为例,李谷一演唱的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影片《闪闪的红星》中的歌曲)、《知音》(影片《知音》中的歌曲),都成为通俗唱法的经典名曲。

(三)美学意义

电影歌曲融电影美学与音乐美学为一炉,形成独特而深厚的美学品格,成为升华主题、抒感、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它的广为传唱,更使电影插上腾飞的翅膀,增强了传播美学与接受美学的含量。其重要的美学意义,显而易见。

(四)文化学意义

电影歌曲集电影文化与音乐文化为一体,形成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品格。许多电影歌曲,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中的歌曲《我心永恒》,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歌曲《拉兹之歌》,国产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都从生命哲学、人生价值等文化学层面,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含量。其重要的文化学意义,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电影歌曲欣赏,无论是对于一般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欣赏,还是对于声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欣赏,其重要意义都是不容低估、不容置疑的。

二、电影歌曲欣赏的主要内容

电影歌曲欣赏的主要内容,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把握。

(一)歌词欣赏

歌词与曲作,各占整个电影歌曲的“半壁江山”,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歌词作为电影歌曲的文学作品,又起着基础与前提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歌词欣赏又包括以下几点:

1.题材。歌词的题材多种多样,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影片《风云儿女》中的插曲《铁蹄下的歌女》,就以旧中国歌女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为题材,感人至深。

2.主题。歌词的主题有深浅之别,也有角度之别。例如《我心永恒》《友谊地久天长》表现的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又如国产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我爱你,中国》,表现的是爱国主义主题。

3.形象。形象是电影歌曲歌词的中心,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动物形象、器物形象,都是歌曲形象性的有效载体。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思想寓意,传达着不同的艺术信息。例如《我爱你,中国》中的百灵鸟、蓝天、秧苗、硕果、青松、红梅、甜蔗、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等诸多形象,都是伟大祖国的象征和“物化”。

4.情感。歌词的主要特征是抒情,电影歌曲亦然。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3]246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李斯特也认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3]264电影歌曲的抒情性特点,是它的本体美体特征之一,也是它以情动情、感动听众、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怀念战友》所表达的革命战友之间的真挚、深厚、浓烈的情感,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5.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是艺术成功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风格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阅历、理想、追求、修养有关,又与作品客观方面的题材、主题、形象、情感等密切相关。电影歌曲歌词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百花争艳。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我爱你,中国》等歌词,就呈现宏伟、庄严的风格,而《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中的歌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歌曲),就呈现轻松、自由的风格。真可谓姚黄魏紫,各放异彩。

6.修辞。修辞指的是歌词的各种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对仗、排比、对比、比拟、序列、衬托、设问、叠置、重复等。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起来!起来!起来!”和“前进!前进!前进!进!”就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取得了成功的艺术效果。

(二)曲作欣赏

曲作欣赏应与歌词欣赏作水融的同步一体的欣赏,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来谈,只是为了理论阐述上的方便。

具体而言,曲作欣赏也包括以下几点:

1.旋律。旋律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与情感,也可以表现体裁、风格以及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例如,《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旋律就吸收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节奏。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它使乐曲具有情感波动起伏的张力。例如,《怀念战友》的节奏,就充满这种强烈的情感张力。

3.体裁。电影歌曲的体裁,主要有进行曲、抒情歌曲、劳动歌曲、叙事歌曲、讽刺歌曲、诙谐歌曲、舞蹈歌曲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进行曲体裁,节奏鲜明规整,偶数的节拍,严谨的结构,行进的速度、有力的音调、雄伟的气势;而《怀念战友》则是抒情歌曲体裁,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舒展悠长的曲调、稳健的节奏、细腻的力度等。

4.调式与调性。调式与调性也是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就采用G大调,并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洋大调式完美融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5.和声与织体。和声可以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立体感;织体可以强化音乐的组织结构。例如,《英雄赞歌》(影片《英雄儿女》中的歌曲)就运用了和声与织体的手法,凸显出强大的气势。

6.风格。曲作的风格与词作的风格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简短、雄壮、有力的风格,同词作的风格浑然一体。

(三)表演欣赏

表演欣赏包括演唱欣赏与伴奏音乐欣赏。演唱欣赏又包括演唱流派(美声、通俗、民族)、演唱风格、演唱技巧等;伴奏音乐欣赏也包括音乐流派(中乐、西乐)、音乐风格、演奏技巧等。

由此可见,电影歌曲欣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三、电影歌曲欣赏的必要方法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必要保证,电影歌曲欣赏,应当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具体而言,电影歌曲欣赏的必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知识准备

欣赏电影歌曲,必须做好知识准备。这种知识准备,包括电影知识与音乐知识两大板块。电影知识又包括画面构图(又分为绘画派、纪实派)、色彩、蒙太奇、长镜头、体裁(诗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戏剧式电影等)等;音乐知识又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复调、体裁、风格等。

(二)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电影歌曲欣赏的“案头工作”,如果说,电影歌曲的歌谱是词曲作家的“音乐设计图纸”的话,那么作品分析就是在“阅读图纸”。没有这个“阅读图纸”的过程,就无法真正精准全面地欣赏电影歌曲这座“音乐建筑大厦”。

作品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词曲作家的生平简历、艺术道路、艺术风格;作品本身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速度、力度、复调、风格、体裁、情感、形象、演唱流派与技巧,等等。

(三)具体欣赏方法

可分为两种:

1.感性欣赏法。这是一般人从审美的角度,欣赏电影歌曲的方法,要求欣赏者倾情投入,凭借联想与想象,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

2.知性欣赏法。这是声乐或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欣赏方法,要在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之下,进行全面的欣赏,并应反复欣赏,加之讨论交流、教师点评,使欣赏逐层深入,逐级升高,真正起到“解剖麻雀”“解读样板”的作用。要求欣赏者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动作用,获得独有的艺术启示与艺术灵感,成为指引自己音乐创作活动的动力与智力支撑。

由此可见,电影歌曲的欣赏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很好地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欣赏效果。

综上所述,电影歌曲欣赏并不是一件简单之事,而是包括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必要方法三大要素的复杂的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5.

[2]杨辛,谢孟.艺术赏析概要[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119.

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创作;微电影;叙事特征;视听语言特征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时间也越来越“细碎”;“快餐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1]这也促使微电影在仅数年间,便在网络、新媒介的推动下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电影和广告。微电影受其门槛较低等因素影响,导致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也导致目前微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尚存在作品制作粗糙、无深意以及一些基本的影视语言、叙事手法等的运用均不理想的情况。[2]本文则结合相关理论来对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微电影艺术创作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微电影艺术形式剖析

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给予受众群体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式,只有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才会去关注、聚焦微电影的内容。微电影与电影是相关的,其都是通过形式与内容来吸引受众群体的观看行为,这也是传统影视艺术的最终目的。因此,微电影创作者只有了解、掌握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真正的创作意图在微电影中表现出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可分为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

首先,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就是其创作内涵的最高要求;也是其塑造、形成微电影艺术的价值与精髓所在。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也就是引发观众心理活动并引起情感共鸣来表现出微电影的主旨、内涵以及社会价值。[3]

其次,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借助影视艺术形象来传达、表现的技术手段、语言特色以及结构技巧等。由于艺术作品本身往往是内外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内涵的,微电影也同样如此,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主要涵盖了微电影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体裁等几个方面。

2 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

2.1 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传统电影的艺术创作方法是迥异的,是因人而异且多样化的。同样,微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法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受微电影特征的影响,其艺术创作方法也尚无具体的、统一的创作规范,更没有具体的创作模式可以遵循,只能“借鉴”他人;这也是我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独具的创作模式和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微电影的门槛较低,平民化发展势头强劲,其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创作能力、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其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创作方式、表达技巧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具有多样性;其在微电影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技巧往往差异巨大。

2.2 艺术技巧的个性化

微电影创作者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修养之上,运用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电影创作;因此,微电影创作艺术技巧也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风格,这既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创作技巧、实践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选择的创作风格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微电影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对生活原素材进行艺术升华,又要让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内涵高于生活,使之可以对原素材的表现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升华;这种高层次的艺术升华则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素材的理解能力有关。正是这种“理解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创作者在微电影整体艺术创作、处理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出现了更大的差异化,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艺术效果。

3 微电影的叙事特征

叙事是微电影的核心。由于微电影与其他文本类叙事存在差异,微电影利用现代媒介材质运用光与影刻画出的光影运动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多维;其叙事也是一种多时空的综合运动艺术。因此,微电影的主要叙事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3.1 叙事方式

不同类型的微电影其体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创作者所选择的叙事方法也是迥异的。同时,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方式既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严格意义的规律,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在创作实践以及叙事方式选择上可以不断地创新。

微电影势必要以“内容”取胜,其叙事内容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碎片性与海量性。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微电影更适合“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另外,一些微电影的创作者还借鉴了传统影视的叙事方式,如以一个简单却没有结尾的故事为叙事铺垫,进而引出微电影所欲表达的主旨。也有一些微电影创作是按照主题、思想去进行叙事的,以进一步突出、提示主题内涵。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叙事方式,均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突出主题、思想,让受众群体可以明确微电影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出个人风格或艺术风格。[4]

3.2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就是用于叙述故事(或事件)的角度。微电影创作者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则完全取决于微电影创作者的个人意愿,而并非是受众群体的意愿。因此,从人称角度而言,在微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叙事视度的选取,可分为创作者自身视角、受众群体视角以及旁观者视角进行叙事。

电影的艺术风格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动画艺术;艺术属性;艺术拓展与应用

一、引言

现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动画也成为大众娱乐方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人们在空闲时间,在家可以看看动画,逢年过节和家人朋友一起看看动画电影。之前优秀的动画作品大多是来自日本,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动画电视剧,日本的动画在我国有不少的影迷,但是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进步,他们的注意力逐渐从日本动画转移到了国产动画,给我国的动画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粉丝基础。近些年,随着我国电影票房的持续增长,人们对于电影等影视作品的需求,我国动画也有了飞跃的进步,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衍生了很多的东西,动画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也不断的拓展。

二、动画视听语言延展之信息编码功能

视听语言也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有属于它自己固有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拍摄的内容和声音的相融合,也是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有属于它自己的记号,是它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就像是编程的代码一样,利用各种元素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了一类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我们喜欢看电影就是由于它的故事情节以及对于视听表现的处理,很符合自己的口味。动画和电影的表现技巧一样,可以这样说,动画它就是电影的一个衍生产品,它是照着电影制作而被发明创造出来的,但是动画它没有电影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比较天马行空,就像梵高的画一样很抽象,用画来形容动画就是现代艺术绘画,抽象艺术,虽然让人很摸不着头脑,但是还是让人喜欢得不行。动画的制作看起来很是简单,有的动画看似就匆匆几笔,几根线条,再配上种类不多的颜色,就可以塑造一个鲜明的形象。再加上后期的视听制作,整个动画就生动了起来,动画处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动画师一点一点不断完善的,只为了人们最后的视觉盛宴,每一个音乐的处理,都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更好的观看体验。电影的拍摄会跟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动画也是一样,它跟着观众的视听语言而不断完善发展。就比如动画的视听语言,本来我们对它不是很了解,但是随着对动画的了解越来越深,对视听语言也越来越了解,将视听语言不断的像编码一样,重新排列组合,给予视听语言新的生命,让视听语言成为新的潮流,引领新的时尚,让更多的人接触和支持它们。

三、动画的视听语言对于现实与假定影响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电影里面会有一些夸张的情节,是后期制作增加上去的,动画和电影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也是一种具有假设性的艺术。虽然动画在视觉效果方面非常逼真,人们也会被动画带来的视觉感受所感动,会感觉动画中的一幕幕场景就是现实中出现过的场景,但是,我们看到的动画作品都是动画制作者创造出来的,给予我们十分逼真的感觉是因为创作者优秀的制作,并且这些观众的视觉效果都是创作者已经假定过的。因此,动画这类艺术有高度的假设性。动画给人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其中视觉语言的功劳很大,如果在看动画的时候把声音关掉,会使得观众的观影效果事半功倍,就像是人们喜欢看恐怖片,其实有的时候恐怖片的画面其实并不令人觉得恐怖,而是它所配的声音,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动画一样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动画的真实性,制作者不仅要从动画方面入手,还要重视动画的视听语言。动画的视听语言所包含的元素包括动画景象的音乐、色彩、人物形象等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取材于现实世界,再由创作者重新进行整理创作,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四、动画视听语言的意义

动画语言和所有的语言一样有两个特性,一个是信息传达,另一个是心理暗示。我们都说语言是一种艺术,它其实也是一种传达情感的艺术,传达信息,进行信息交流。我们传达信息的方法有文字表达和写作表达两种,动物也有它们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蜜蜂是靠着触角,来向它的同伴传达信息等等。语言的另一种特性是心理暗示,看字面意思不是很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些感动的文字,听到惊悚的故事,我们的情绪会有波动,这就是心理暗示,是一种无声的暗示。视听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它不仅可以表达动画中它想表达的信息,还能结合动画场景给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感受,给观众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此外,动画的视听语言还具有时间维度,它不仅仅只靠一个画面来向观众展现它想表达的东西,而是连贯的,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一样,给观众带来一连串的情感共鸣,所以说动画的视听语言很丰富,并且有很多的寓意和象征。

五、动画视听语言的表达形式

我们虽然说动画是电影的衍生产品,和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和电影又有微妙的区别,就从视听语言上来说就有差别。电影是真人扮演的一种艺术,以真正的人物进行拍摄,而动画是以图形进行剪辑制作,两者在这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电影可能会给人带来更多真实的代入感,但是动画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动画与电影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动画会更加的天马行空,视听语言也更加的多样化。动画它所具有的假定性给观众带来不断的惊喜,因此,创作者也会在动画制作中投入更多的想象力。人们都说电影更加凸显社会生活本质,其实动画也具备这个功能。因为动画它可以通过夸张的设计来展示出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虽然看起来挺假的,但是更能体现出问题所在。与电影相比较,动画更具有三维的动感,它与电影拍摄不一样,电影拍摄需要有摄影师和摄像机,不仅对摄影师和摄像机的要求很高,还对拍摄环境有许多的限制,例如拍摄的天气、地势等都对拍摄结果有所影响,此外还对摄影师有要求,例如摄影师的拍摄水平、体力等等,拍摄出来的效果也不确定是否符合导演的要求,所以电影的拍摄有许多的问题。而动画就不一样了,它没有摄像师和摄影机的要求,也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利用三维虚拟拍摄,想拍哪个角度拍哪个角度,导演想要什么效果就呈现出什么效果,可以避免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许多艺术家追求自由的艺术,想要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正好动画就符合这个条件,动画的拍摄和视听语言都可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在动画的世界中尽情的享受。

六、视听语言形态丰富了艺术风格

现在的动画大多是三维动画,能更加生动的呈现出人物的形象,在三维动画之前是二维动画,它比三维动画少了些立体感,塑造的人物都是平面的,人们不满足二维动画的需求。所以,动画和电影一样在根据人们的需求而不断进步。三维、二维都是根据电影的视觉语言属性设定的,因此,动画也是有等级划分的。不管是二维的动画,还是三维的动画,都只是动画的一种分类而已,不能决定整个动画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因为一部完整的动画具有稳定的艺术风格,二维三维不是区分动画的标准。因此,每个动画都它独特的设计风格,动画中每一个人物性格的拿捏、每一个背景的设定都有动画制作人员独特的设计。现在的动画它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独特的故事线,就像电影一样,中间是很有代入感的故事情节,结局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给观众带来惊喜。《哪吒之魔童降世》是2019年我国最火的动画电影之一,它里面对于哪吒和敖丙形象的塑造真的是淋漓尽致,里面的动画背景也设计得非常不错,就连反派角色也都很有趣,所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上映,就吸引了不少的观众去观看。动画面向的观众群体还是很大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看。现在的艺术风格有很多种,视听语言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使得动画发展得越来越好,动画的创作者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的去观察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新视角,创造新的优秀动画。我们作为观影者,也对动画作品有着憧憬,期待着更多吸引人的动画作品,也盼望着我国动画行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