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任松芹(1974-),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馆员。(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38-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2]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2]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3]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2]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4]

5.增强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水平的检验。精品课程的实施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及其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就要求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目管理应和其他教学档案一样,按照教学类档案业务工作规范进行编目整理,有针对性地提炼加工课程档案信息,如可做成精品课程咨询服务和教学与研究档案库,放在学校档案室主页上,传递给教学人员和学生,拓宽服务领域。[5]及时为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促使档案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永青.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归档范围及要求[J].档案与建设,2011,(5).

[2]教育部.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EB/OL].省略/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59.

[3]施晓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巩固;推广;扩大交流

结合近几年关于“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在我们前期体验的基础上(见参考文献[4]),进一步就“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巩固与推广工作谈谈几点思考:思考我们前期建设的经验和不足,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精品课程为全国同类课程起到更大的示范作用,思考能否把我们的课程打造成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前期建设经验的回顾

在借鉴诸多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3],我校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概括如下四方面[4]:第一,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围绕精品课程的整体目标落实好每一个环节,但又要凸显课程自身的特色。以我们申报和建设的“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为例,教学队伍建设是一个最大的特色。选择课程负责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一名优秀的课程负责人应该是一流的科研工作者,一流的教学工作者,一流的管理工作者,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① 具备一流的科研水平,才能为课程组其他成员的研究指明方向,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在疑难问题上进行关键性的指导,对外有很大的影响力,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作用。② 具备一流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潜心搞好课堂教学,全面推动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对其他院校同类课程起到示范作用。③ 具备一流的管理能力,才可以领导课程组集体攻关,善于调动课程组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同课程组成员沟通;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对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遴选主讲教师,促进优势互补。在课程组中,主讲教师既与课程负责人形成互补,各位主讲教师之间也应该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化的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使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呈现多样性。另外,主讲教师肩负着提高教学和培养青年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因此,主讲教师应专业基础深厚,知识结构全面,且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经验丰富,注重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密切关注学科的实践应用,能熟练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除了搞好课堂教学以外,还十分注重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第二,对相关课程形成的课程群进行全面的建设,相互推动。我们所在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除了把与偏微分方程密切相关的课程“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实变函数”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复变函数”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外,正着力把“常微分方程”建设成为校级甚至国家精品课程。第三,科研成果的积累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第四,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进而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巩固与推广的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之多,时间跨越之长。建设只是手段,全面推广才是目的。为此,需要持续性地加强巩固。以我们的“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巩固和推广工作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扩大交流——丰富交流形式、扩大交流范围

尽管我们的“偏微分方程”课程已通过批准立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近两年了,但课程组成员并没有松懈,而是倍加珍惜项目获得的来之不易,一直努力把该课程建设得更好,期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推广。更不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精品”,就故步自封,而是摆正姿态,仍然虚心地不断加强学习和交流。加强交流,便意味着要丰富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以网络资源形式的交流,以论文形式的交流,以讲座形式的交流,以会议形式的交流。同时,也扩大交流范围,打破领域、地域、时空等各种限制:从领域上扩大,从地域上扩大,从时间上扩大,从人力投入上扩大。我们的学习和交流手段主要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看似平常普通的两种交流形式,然而在我们“偏微分方程”课程组的巩固和推广过程中蕴含有很多内涵。

(1)走出去——积极开辟多渠道的交流。走出去,使我们放开眼界,扩大视野,多方面地学习。首先,学习不同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尽管各学科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然而从教学形式、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经常广泛浏览各学科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最新状况。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网站都设有“精品课程”专栏,这些也成为我们不断学习的资源。其次,我们课程组成员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会议。这些会议或者直接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为主题,或者间接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借鉴经验。我们在会议期间,既积极与同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主动向专家请教精品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

学习只是“走出去”的目的之一。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交流传播,让别人了解我们,更好地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一方面,把我们的课程网站“推销”出去,在让更多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学习受益的同时,也有助于请这些学生和教师为我们的课程网站指出不足。另一方面,在各种会议上,课程组成员毫无保留地与同行和专家交流我们的课程建设状况,有助于得到全方位的指导和改进。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质量监控;高职特色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按照“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的建设标准,各级教育机构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加快建设、加快实施,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其建设时都注意到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其办学过程中,一直是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因为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得到实现的,课程建设成功与否,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品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应有反映其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

2003年以来,各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改变传统的“类本科化”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止于2010年年底,学校已经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76门,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学校有关于精品课程的管理工作从每年的3月份一直延续到12月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评审推荐、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推荐,从申报文件制定下发、项目申报文件收取、初审、立项文件制定下发到经费管理,事务繁多。从某种意义上说,精品课程管理已经占据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相当部分比重。而且,由于目前各级别精品课程管理权限基本上还属于学校,所以精品课程管理的工作也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

精品课程是新生事物,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重在“建设”,难在“监控”,评审立项只是建设工作的开始,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决定着精品课程设立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为充分和持久发挥精品课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已势在必行。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较为重视,但是对“后立项”阶段的精品课程监管不足。

国家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立项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真正能否落实到实际教学应用,则关注不够,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重点是课程的教学质量监管不够。

例如,从2004年着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严把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质量关。2009年起,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推荐都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确保了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了把真正的优质课程送入精品课程的建设轨道。课程申报立项后,学校对于课程的管理基本上是采用“校级普查、省级送查、国家级不查“的方式进行。

所谓“校级普查”指的是对于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务处分批次每年按立项年份进行中期检查,由课程负责人填写“精品课程中期检查表”,并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汇报建设情况,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汇报情况打分,决定其通过检查与否。通过检查者,则发文确定并给予报销余下建设经费(总经费的70%),未能通过检查者,责令其继续整改待下批次接受检查。“省级送查”指的是对于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其检查对象由每年末的省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中省级精品课程抽查名单确定。学校教务处只负责告知被抽查者准备检查汇报材料,并不参与检查过程。省厅抽查合格者即视为学校检查通过。“国家级不查”则指对于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基本上不予检查。

从2005年8月起,教育部开始组织专家成立质量检查组,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但检查范围只限于课程网站运行情况,运行不良者则通报告知,其实约束意义不大,等于未查。

(二)缺乏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标准,质量检查能落实到具体教学效果的核查,检查过程未能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尚未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基本上都是采用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的形式进行,缺乏教学现场情况检查环节,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提高了教学效果,很难得知。其次,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精品课程组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高职特色。然而,当前的精品课程检查者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的专家,检查过程缺少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检查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课程的辐射作用不强。

从目前的表现形式来看,精品课程主要实物载体其实就是课程网站。某种意义上说,网站资源的利用率和网站的推广程度决定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发挥与否。因为,以公开课或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在目前开展的次数很少。

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高校精品课程,其网站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精品课程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部分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虽然都建有教学讨论区,但是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线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师对于自己课程网站的介绍推广不够,学生对于网站资源的内容也很难深入了解,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二是课程网站的资源更新不足,网站的动态发展严重滞后。个中原因,部分教师存有惰性思维,课程立项后,建设经费到手了,只要在检查之前更新一下内容,应付检查就行了;部分教师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原因,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上传公开。由此,学生和其他教师都无法从课程网站中获取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评审立项后产生的效果和最初所设想的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就无从说起。

三、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前文所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在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大面积铺开,并取得初步成绩的背景下,如何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岗位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一)将部分精品课程管理权限下移,分别建立精品课程管理责任制。

随着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展开,可以预想,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精品课程或类似精品课程项目。如果所有的精品课程都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管理,那么教务处将会不堪重负,根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笔者建议,未来应该将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权限下放各教学部门,由各教学部门进行质量监控,各教学部门负责人组织课程建设情况检查,检查情况报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评审信息汇总、评审组织、经费管理与政策支持,并集中精力对于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涉及到学校声誉的课程项目,进行细密的全程化质量监控。

(二)将精品课程的建设融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使课程的质量监控高职特色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建设项目中,除了精品课程外,还有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和教学团队(学校、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与精品课程相比,这些项目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可能性更高,更具高职特色。而且课程改革的实施一定是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平台的,课程建设必定是在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进行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现阶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完全可以并入对于专业和教学团队的检查过程中。这样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减少检查环节,各个项目的建设质量监控可以同步进行,教学部门的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二、可以借专业和教学团队检查时必须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契机,引入行业企业人员进行精品课程的检查,做到监控的真正高职特色化,这是以前单纯的学校检查所无法办到的。

(三)改革精品课程检查方式,变课程内容检查为教学效果检查。

上文所述,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方式一般为汇报式检查,真正的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得知,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学生的能力素养提高情况,无法实际体现。笔者建议,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单纯汇报式的检查方式,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来展现课程建设成果。2010年12月,笔者所在教务处对于学校第五、六批校级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就采用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的方式进行。说课是在真实的教室环境中展开的。按照要求,课程负责人汇报课程建设情况5分钟,然后利用课程网站说课10分钟。现场说课的压力使得课程负责人不再把精力放在汇报PPT的准备上,而是认真更新网站资源,缜密考虑说课内容和方式。最后,虽然有个别课程负责人未能完全贯彻教务处的意图,说课情况不尽人意,但是大多数课程负责人都能利用课程网站的资源,圆满地完成了说课任务,顺利通过了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精品课程检查中引入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组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情况、课程的知晓度以及对于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应该是评价课程的第一要素,如果忽略了这个要素,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就不够全面。学生介入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将促使课程组教师及时把课程建设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就会提高课程的推广程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自觉提升。

同时,笔者还有一个设想,精品课程检查时,课程建设汇报人(说课教师)的人选可以不限于课程负责人,而是临时从整个课程组中任意抽取人员,并非以往那样由课程负责人自己或其指定人员来进行汇报(说课),这样可以促使整个课程组都发动起来,致力于课程建设。如果整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够实行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并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的核心辐射用,反过来又会推动精品课教师队伍整体素的提高。

(四)采用“双轨制”的课程教学资源安置方式,促进网络互动教学的深入发展。

教学资源尤其是课程网站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全面开放的主要载体形式以及社会共享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的精品课程的资源静态化严重,主要是缺乏互动教学环节的展开,课程的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推行网络教学时都感到困难重重,推动速度很慢,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建议,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后,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割,理论知识的展现仍旧放置于课程网站中,将课程的互动教学环节平移入网络教学平台中,这样的“双轨制”教学资源安置方式,既可以为精品课程的互动教学提供高效平台,又可以大力推动网络教学的开展。同理,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精品课程检查时,就可以采用“双轨制”的检查方式了。

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2月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招标工作。为了推动网络教学的及时开展,学校规定,所有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共105门课程)都必须于2011年5月份之前完成课程教学资源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迁移工作,这其实就是希望借助于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此举意义重大,效果必定非常明显。

四、结语

目前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发展迅速,精品课程数量逐年递增。但是,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却难以同步跟进,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就很难保证。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式应该进行改革调整,重点突出精品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体现课程的示范效应以及凸显课程的高职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 2006-11-16.

[2] 谢一风.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9).

[3] 王宁,郑贞宝.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J]. 职业技术教育, 20007:(34).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 精品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77-01

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应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用三年时间,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中职示范校建设投资大、范围广,学校申报立项、专家评审复核、检查验收各项工作长期而艰巨。我校已申报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各项创建工作落正在落实,现就精品课程建设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创建中职国家示范校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学校为国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1]。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建设的重点,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2 精品课程概念

精品课程是指课程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形成的精彩演绎;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活动[2]。

3 精品课程建设意义

精品课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改革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3.1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评审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促使课程组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结合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反思、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在课程教师团队协作中有效落实了“教、学、做”一体化理念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并直接作用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有利于培养特色人才

精品课程能根据岗位需求选择、组合知识,确定基本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创新性,对学生的要求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操作,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兼顾掌握相关理论,按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使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互呼应。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必将以提倡改革教学方法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开发精品课程的立足点,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如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少教多学”,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建设始终贯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将教、学、做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精品课程建设和中职学校培养特色人才目标和要求。

3.3 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中职教育改革发展

“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用科学灵活的措施和方法,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就在于专业课教学要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3.4 有利于资源共享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制作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架构合理的网络课程、实现教学资源有效共享是精品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本身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建设一定要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放眼未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吸收新的科技成果,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使精品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让精品课程拥有的教学资源,转换为共享的资源空间,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精品课程建设本身,而是推动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应用;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83-02

作为学生知识、能力跟素质培养载体的课程来讲,其中精品课程建设水平质量的高低足以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提高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由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后,全国各大院校都已着重加大了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不得不说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培育出实用、创新型发展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就业跟创业能力。在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中着重培养的是应用高技能人才,相关精品课程同样也应带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所以本文结合我校工商管理系《船舶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门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必须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手段,这正是大范围地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高专院校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营造一种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教学空间,使教学工作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即时学习,随时问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广大师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精品课程资源,互相学习、探讨,在促进教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必将有力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可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总之,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在建设《船舶实务》精品课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颇有感触。

1.重申报、轻建设,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高职高专院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目标模糊,只要求量的,而忽略了教学的质量,把精品课程的申报数量作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准,导致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范围模糊不清,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无法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因而不能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紧密结合。这必将导致学校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匮缺,间接导致了对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阻碍。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个人与团队关系不清。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由于学校性质所限,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高,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这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只有课程负责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大多数课程组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人员不稳定,后续师资培养不够,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因而精品课程建设进度缓慢,给课程建设带来很大麻烦。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整个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在精品课程实际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往往误认为谁申报谁负责。这使得大部分工作只是由课程负责人一个人完成。其结果是工作目标不清晰、责任不明确,课程负责人任务量过大,怨言颇多;其他教师(尤其是梯队中的青年教师)依赖心理较重,觉得事不关己,从而带来团队不合,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宗旨,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新的创新思想和方法。

4.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精品课程建设主要靠课程组教师的自愿奉献,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其结果就是教师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态度不积极,达不到预计的建设目标,种种问题均不利于课程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船舶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正努力通过以下各种途径,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

1.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制定长远的课程规划。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准确定位、科学定位,制定长远规划,优化课程整合。例如,我校国际航运业务与管理专业《船舶实务》精品课程以船舶活动为主线,同时将《报关报检》与《国际航运管理》等课程内容研究的新成果补充进精品课程中,重新组合成新的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船舶实务》课程教学内容。

2.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精品课程建设办公室、精品课程建设督导组三级管理机制,各尽其职,进而更好地实现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采取有利措施激励教师更主动地参与其中,以推广奖励和表彰的形式激励对精品课程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并以此作为评选教学名师的基本条件。另外还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培训、校外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添砖加瓦。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尽可能地与国家职业技能认证接轨,很好地突出产学结合的特色。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能力为本位,在实践中兼顾综合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对高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

4.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要善于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等教学方法,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实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学生从中得到最好的教育。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团队。高职高专院校能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我校现已开始加大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为客座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家教授、企业专家、校友等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准备了力量。

6.特色鲜明,编写适应高职高专教学需要的项目导入式教材。“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是在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项目导入式教学恰巧满足了这一需求,项目导入式教材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适合学生的学习及发展。为此,我们自己编写了《船舶实务》教材,共分成6个教学情境,运用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同时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注重电子教材的建设,进一步将多媒体元素融入到电子教材中,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延展性、灵活性等特色。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精品课程 信息化平台

自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颁发到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各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学教改工作的重点。如何让作为优秀教学资源的精品课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呢?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等文件,其中要求促进信息化手段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评审过程中的应用,并要求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实现精品课程的全程录像上网,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录播技术以及网站制作、和共享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促进精品课程信息化,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优质课程的强力支撑。

一、需求分析

(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上个世纪以来,国际教育界开始了以多媒体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虚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发展趋势,被称之为教育信息化进程[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意味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教育部在2003年就提出了每门课程必须全程录像,并以网站形式实现共享的信息技术整体要求,而且在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就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四个具体方面提出了信息技术具体要求。

二、指导思想

(一)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与学的思想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条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阐明:一是从技术上可以理解为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二是从理论上可以理解为教材教程多媒体课件化、学习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自主化、实验室实践教学虚拟化;三是从硬件上可以理解为以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DVD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个信息技术设备组成的系统教学环境。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教与学的优势在于教学者和学习者不是传统的教或者学的模式,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教学者提出问题即教学任务,学生接受到问题后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或直接反馈教学者那里,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利用环境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师的反馈式协助自主地智能化地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是教育界比较热门的一个领域,它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和管理,从而改进教学效果,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2]。作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对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响应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其成为示范性的优质教学资源更是重中之重。实现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教学队伍;有利于为优秀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供一个信息化的展示平台;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丰富的学习平台,和一个自主化的、智能化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发挥精品课程的课程改革的“龙头”作用,并形成强辐射性和影响力,提升整个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内容与目标

(一)内容

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用信息技术为精品课程搭建一个多媒体平台

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人通过媒体来接受外界的信息。媒体的范畴很广,包括从书本、图片、电影、电话、计算机网络到卫星电视等等。教学领域中的多媒体主要指用计算机交互的处理文本、图形、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的工具,它具有一定的呈现力、传播力、可控性和互动性。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具体在两个方面来实现多媒体的平台作用:

(1)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教材内容

利用多媒体的文、声、图、视的综合集成性,我们可以制作具有个别化、主动性、交互性和反馈性的多媒体教材,它既可以让学习者通过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参观与浏览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又可以和纸质教材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材包,真正实现教材内容的直观、具体和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精品课程的要求的一流教材的目标。

(2)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具有着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的技术,它的加入能使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更多的选择,而且通过与多媒体教材的组合,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丰富的优点,对精品课程实现一流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用信息技术为精品课程搭建一个网络平台

教育部办公厅在精品课程相关的申报工作通知中指出,申报的精品课程必须建有专门的课程网站,以便于进行网上评审和共享。以网络形式承载课程体系是精品课程区别于以往任何课程的重要特征。精品课程的网站一般由师资队伍介绍、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和授课录像组成,相关部分之间通过非线性的超媒体链接。在教学任务中,教学者通过网站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录像和接受学生反馈,学习者则通过网站学习并反馈,两者之间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形成一个教与学的反馈循环,如图所示:

3.用信息技术为精品课程搭建一个数字化平台

用信息技术为精品课程搭建的数字化平台主要有两个方面:

(1)网络数字化平台

作为要实现优质共享的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它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专业网站:网站导航清晰明了;网页以PHP、ASP等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网页经过本机和网络测试没有页面错误;网页之间根据内容进行正确的非线性链接;用与网页编程语言搭配最好的数据库存储数据和内容,如PHP+ORICAL,ASP+SQL,可以搜索、查询和修改数据。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随着网络技术加入,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已能够实现上述的功能,也正因为这些功能的实现,精品课程网站成为一个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学习中心。

(2)录播数字平台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教育部参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以及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的《平台与媒体标准族谱》制定了视、音频的数字化标准。通过如网视宝、瀚博尔等优秀数字化的录播设备,信息技术人员可以将教学者的上课情况制作成符合数字化标准的视音频素材,经过制作索引和编辑,成为能在网站上流畅播出的教学录像。

(二)目标

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的总体目标是为了促进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五个“一流”的优质示范性课程,具体目标则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 探索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培养教学者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 优化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 构建出一套制作能实时网上有效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精品课程的方法。

四、模式构建

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的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为教学目的,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平成相关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结构形式。根据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组合与呈现方式,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下面四种应用的模式:

(一)多媒体演示型模式

该模式通过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来展现教材内容,教学者根据演示内容向学习者进行讲述,继而完成教学。它是一个“教学”的直线单向过程,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

(二)网络协作型模式

该模式通过一人一机的方式,教学者通过网络呈现教学内容并接受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和反馈,学习者则通过网络访问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并作提出相关个人问题的反馈,两者在协作中完成教与学。它是一个“教学”直线双向过程,具有能动、自主的特点。

(三)主题研究型模式

该模式中教学者和学习者围绕某个教学主题利用相关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研究,直至解决问题。它是一个“教=学”的研究过程,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四)技能实践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面向对技能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课程,学习者通过在教学者设置的虚拟实验室中进行相关课程的实践操作,在理解理论的前提下,熟练操作,完成教学。它是一个技能由生到熟的过程,具有简单、学习周期短的特点。

五、评价

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是精品课程能否真正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制高点的有力支持。参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评价:

・ 诊断性评价在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时,教学者是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选择了合适的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了多媒体教材和课程网站。

・ 形成性评价在精品课程实施中,教学者和学习者是否能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协作式学习,围绕教学主题循环反馈,最大效率和最优质量地完成教学。

・ 总结性评价在精品课程共享以后,教学者是否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分别评定,在结果基础上修正。

六、反思与总结

精品课程作为优质示范课程有着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能反映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手段的要求,这也成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不长,教学者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和掌握需要较长的时间,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有一定的难度等等原因,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精品建设平台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解决信息技术硬件“瓶颈”,使之能完全满足精品课程信息化的需求;

・ 对教学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

・ 适当地选择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达到高的教学标准;

・ 精品课程网站应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根据结果进行实时修改;

・ 精品课程网站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保障正常运行和共享;

・ 教学录像应符合国家技术数字标准,能流畅地打开和播放。

总之,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一种良好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通过不断实践、评价、修正、再实践的循环,此种研究必将充分发挥其多媒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征和优势,为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教改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7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 林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4.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5.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前做好申报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料及相关材料

在每年七月份精品课程评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材料和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简介、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

(二)制作网页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制作网页

设置合理的栏目,科学链接和导航,以自然的色彩和画面表达课程内容,及时维护和更新网页都是网页制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的表现手段,使多媒体的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保证我们的申报材料占用绝对的优势。

(四)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特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五)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录像质量

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课程的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林业类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考虑黄土高原和干半干旱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栏目。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考虑多机位录像,保证有一个自然、流畅和内容生动的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1]杜风国,孙广仁.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识别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3).

[2]沈国舫,翟明普.关于造林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林业教育,2004,(5).

[3]黎起秦,韦恹乐,张国宏.21世纪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4,(3).

[4]杨华,华巍.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于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1,(5).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定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精品专业,树立知名品牌,创办一流院校的基础。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至今,精品课程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加快“教、学、研”有机融合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示范性。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想将其建成高起点、高标准、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课程,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定位问题:

一、精品课程的特色化定位

精品课程的教学特色、课程特色与同类课程相比,要表现出多样化、差异化,而不是趋同性。课程特色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是教学观念方面的,也可以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如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在讲授塑料材料内容时,既要将其在推动经济进步、社会繁荣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地表述清楚;同时更要将人们由于对塑料材料的滥用而导致的“自色污染”对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关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并充分意识到关爱地球就是在关爱人类自己,从而深深地建立起绿色环保意识。如此,将人文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人格上的培育,并拉近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育化心灵的效果。

课程特色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方面的。坦白说,在目前的各类精品课程网站上,有时我们很难明确看出特色的东西,供借鉴的特色成果也不多。究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本身没能很好地与社会和企业相融所致。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职业教育是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服务的,因此,结合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具体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是第一要旨。以天津市为例,目前,电子信息产业还占据着第一大支柱产业的位置,因此在选择具体的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就会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类模具作为首选。其次,根据天津市经济的布局和重点的转移,在未来的几年中,汽车、化工、航空等领域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涉及这几大领域的模具我们也会在课程教学中给予重点考虑和关注。随着地区的不同和支柱产业的变化,每一门精品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东北是以汽车工业和重工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而江浙等东南沿海是以轻工及电子产品作为发展的重点,那么这两地的高职模具专业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所选的任务载体和天津就要有所区别,要充分做到服务性强和针对性强,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出产销对路并受企业欢迎的合格人才。

二、精品课程的视频内容定位

精品课程视频内容应该做什么?精品课网站上的视频应该挂什么?精品课的视频到底要起什么作用?学生应通过视频得到什么?这些无疑是精品课程视频内容定位应考虑的问题。就目前看,我们各类精品课程网站的视频大部分都是课堂录像,几乎都是老师、学生、黑板,特写、近景、全景的不间断重复。即使不讨论每一节课都上网拍摄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也不讨论由此所占用的网络及网站资源,我们只问一个问题:这样的视频意义何在?我们可以从书、课件上得到这些东西,甚至更详细。再好的主讲老师如果所讲内容与书或公布的课件相距甚远的话,那肯定是三者中有一个或两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其实精品课程网站上的视频应该挂的是老师用语言描述不清,或即便是描述清楚了但学生由于缺乏实践也感到非常空洞,“抓”不到、建立不起来的内容。以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注射成型过程及原理的内容为例,老师讲的再生动详细,对没有到过工厂,没有见过注射生产过程的学生来说,其效果远远抵不上一两分钟的动画视频更清晰和直接。精品课程的视频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助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来理解教材或课件中由于缺乏实践所造成的专业知识理解上的困难或盲点。工科精品课的视频有别于文科或艺术类,后两者需要看到老师的“示范”或需要捕捉老师情绪、声音、表情上的变化,因为学生要“临摹”。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精品课视频,课堂录像,老师的“出镜”就成为一种必然。相反,工科类型的精品课视频不需要老师的“示范”,更不需要老师情绪跌宕起伏、表情丰富多彩的变化,它应该像我们看电视上的科普类节目一样,只是需要一种平缓的画外音或恰如其分的解说。所以,对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工科类精品课的视频该做的是将专业的晦涩的文字内容以直观鲜活的动画或企业生产的实际场景视频来加以表达。

三、精品课程的教师角色定位

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是一流教学团队的建设,特别是采用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新的教学模式的精品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整个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负责人就如同一部电影的“导演”,团队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是自己所负责内容的“编剧”,“演员”就是所建设的精品课,而观众就是学生、老师或打开这门精品课想有所求的任何一个人。

精品课要想吸引人,首先要有一个简洁、清晰完美的框架,这是由课程负责人来完成的内容。他要明确地告诉每一位光顾者,这门精品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等等。而具体每一章节、每一具体内容的编写和实施,诸如哪里需要设疑,如何解疑,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完该部分内容后应该掌握的知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还想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的拓展,或想知道当前的最新成果资讯还有哪些渠道等等,则需要精品课团队中每一位参与者按照课程负责人的整体思路操作完成。

其实,一门好的精品课就应该像一部好的电影脚本一样,任何一位学生打开精品课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清晰地知道这部分内容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该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工科精品课中教师的角色永远都是“精品课”幕后的导演、编剧、作家……绝对不是“出镜”的演员。精品课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永远成为被动接受的观众,而是要将其培养成可以按照其各自需要,对精品课内容进行自由取合,并能进行二度创造的导演和编剧。

四、精品课程的引领性定位

何为引领性?简言之就是具有启发、带动、引导之作用。精品课程要想具有此功能无疑要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实时跟踪专业发展变化,并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永远都是一个随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建设过程,决不能成为一旦建成后就停滞不前,最终成为挂在网上的面子课程、形象课程。

现在打开各种精品课程网站最直观的感觉是,课程大同小异,内容基本趋同,没有新鲜感,看不到教学内容的迥异以及专业前沿动态和发展概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无从体现。今天看是这些内容,过一段时间看还是这些内容,将本该属于时时变化的动态东西变成了静止和停滞不前。长此以往,其先进性和引领性必将受到质疑。

精品课程应该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与示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等等展示的舞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科体系、专业结构的交叉与融合,对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不间断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扩大课程的学术分量,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的学术品位,不断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和教学内容。同时,要将静态(教材、作品)与动态(新的科研成果)进行完美结合,对教学内容不断革新、博采众长、彰显特色,将精品课程真正做成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态课程,如此,其引领性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认可。

五、精品课程的服务性定位

精品课程的建设究竟该“以生为本”还是“以校为本”,这实际就是精品课程的服务定位问题。从根本上讲,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最终目标。因此,“以生为本”的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应该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最高行动指南。

众所周知,课程建设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则是高职院校的“质量工程”,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