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诊断学;视频;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33-02

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学校教学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建设一批精品的视频公开课程,并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的改革力度,不断深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加强和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大举措,也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规划

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的规划主要是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直接影响到各专业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诊断学课程组的教师在国家、省、市、校级取得多项成果出版多部专著以及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在诊断学的教学本领域均处于先进水平。我们把诊断学的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丰富诊断学课程建设类型,选题既要贴近学生的需求,又要符合网络媒体的传播要求,从而更好地展现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与诊断教师的学术成就和水平。

我校视频公开课由专门部门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现有140平米演播室一间,300多平米多媒体教学录播教室一间,完全能满足视频公开课拍摄场地要求。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设备完善,拥有专业级高清摄像机六台,非线性编辑系统二套。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网教制作人员长期承担我们学校教学、校园生活、新闻等活动的拍摄制作任务。2010年5月以来为学校拍摄各类教学录像片(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参赛课堂录像等)60多部,具备比较丰富的视频公开课教学录像拍摄经验,完全能胜任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任务。

二、诊断学视频课程目标

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具有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示范性课程。我们要以诊断学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教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把教研应用的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注重课程的推广,以搭建学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充分交流课程建设的经验,分享课程建设的成果,并发挥好诊断学教学成果的示范、推广与辐射,让精品的诊断学视频公开课更好地助力我校医学生人才培养。

三、建设内容

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具有启发性、学术性与思想性。诊断视频公开课的内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主题鲜明,主线突出。讲稿教案、规范,课堂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概念清楚,条理性强,生动形象。读、写及使用专业外语词汇正确,语言生动、流畅、简洁、清晰、语速适中,教学内容能结合国内外新进展。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时长适宜,独立成篇,让医学生乐于学习,轻松地接受。

诊断学课程教学理论与临床相联系,把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开展尽早的相关的临床见习与实习。结合“标准化病人”,进行床边教学。肝脾触诊、心肺听诊模拟的“诊断学教学实践实验平台”及不同形式的网络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继续进行传统的教学指导,强化正常体格检查的基本功训练,同学之间的全身系统体格检查采用相互的双向模式,以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建设方法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诊断学视频课程主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或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主持建设,它结构合理、教学人员稳定、教育与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诊断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校教师积极性,改革诊断学的教学模式,注重诊断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提高诊断学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精品视频课程教学效果应特别好,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得到大学生的公认。视频公开课定位是对大学生训练,也兼顾到中青年教师以及医务相关人员的相关培训。教学过程中全程录像对比教学。把附院的教学查房应用到在教学之中,这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

(二)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设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它体现的是诊断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模式,是诊断学教师授课的灵魂。诊断学视频课程的教学内容先进,能及时反映医学诊断学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我校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我院优秀教学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医学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与教学管理。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更新实验内容,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使课程优势更明显,开展一对一的实践教学及开放式诊断学网络教学。诊断学精品课程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授课录像程管理、课程列表、课程通知、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学材料、课程问卷、课程介绍、教师信息、教学邮箱、答疑讨论、在线测试、教学博客、日程安排、教案、习题、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三)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视频公开课重视实习及实践等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视频公开课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与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增强了诊断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医学生能初步和病人独立接触,独立采集和编写完整住院病历及初步诊断疾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虹,制定适合的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的视频公开课,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接轨。通过培养诊断学视频公开课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改革与创新诊断学视频公开课实践技能的培训方法,尽快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过渡。

五、后续建设计划

视频公开课资源建设必需进一步拓展,对原来的教学视频时行更换。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重难点等拍摄人员应在课前应该熟悉,在有条件的学校应当提前进行观摩。视频公开课应建设成为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师队伍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标准化病人教学开展的同时,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的全程化视频录像教学对比。把医院教学实践查房应用到在学校的教学之中,以体现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果的创新。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接轨,组织、设计、实施诊断学实践技能的多种评价体系。总结教学计划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影响。对精品视频公开课提出对课程建设有价值的改革措施,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重要研究内容、目标、方法结果进行推广。

六、存在问题

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中资源的丰富性及优质性被更多地强调,而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没有被考虑到,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而被影响。当前的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开发以高等学校独立开发为主,内容的一部分课程被高校提供,开发或整合由传媒公司来做。可能使所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技术难以融入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使得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课程内容很难以形成互补与互助,故存在不同高等学校同类课程重复开发现象。

总之,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医学生的教学创设了一种崭新途径,体现了以学校为依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深度体现时代教学为特色的课程教育模式。如何让诊断学视频公开课获得广泛认可,我们要探讨和研究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要达到国际一流公开课的水准,我们的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78.

[2]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61.

[3]孟红旗,朱凡特.护理诊断在脑血管疾病中探索[J].医学信息2013,26(3):13.

[4]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优质课程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J].健康世界,2015,23(11):95-96.

[5]施华秀,王挹青,张亚强,黄春华.创建诊断学精品课程的探索[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7,(01).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精品课程建设 现状分析 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3年,国家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上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从国家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经将近九年。九年来,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地域差距仍然很大。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为例,本科类精品课程共计442项,其中北京高校申报精品课程48项,上海高校申报精品课程21项,天津高校申报精品课程13项,三地共计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82项,占全国总数的18.6%。从全国范围来看,精品课程申报高校多集中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约占申报院校的70%,而这些高校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数量又占到全国申报数量的90%,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的总数量还不到10%。

虽然这只是2010年本科类高校的数据,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见,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种地区差异趋势。广西、贵州等传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2.特色化不足,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教育方面,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当地民族特点,走特色化道路,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然而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却放弃了自身特色,盲目向发达地区高校看齐,与其“硬拼”,陷入“长处不长,短处更短”的窘境,而且造成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严重同质化现象。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项目中,约31%的项目存在课程选择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项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云南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了有特色的“基础泰语”精品课程。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谓凤毛麟角。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凌乱。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上有一定发展,但是从其教学手段上来看,几乎没有进步。绝大部分课程教授只是采用录制教学视频来实现,仍然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单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将传统教学方法的展示地点由教室换成网络而已,无法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也无法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中追求的开放、互动、发展的理念。

虽然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努力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纷纷加入视频、PPT、动画演示、教学大纲、实验安排等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堆砌现象。

4.后续管理不足,利用率低。

目前,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只着重于申报和创建,创建成功后很少关注后续运转和维护工作。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情况为例,2003―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各本科学校(含网络学院)的2220门课程网站中,能随时正常打开课程首页的网站只有30%,完全无法打开的网站占到21%,剩下的网站处于能够断断续续打开的不稳定状态。而且,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很少进行资源更新,以2008年以来获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审批通过的课程网站为例,约有32%的网站从不更新。这些情况使精品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师生不能顺利地从精品课程网站上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无法培养师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同感,从而导致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不高。

二、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国家提出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问题。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不足,过于专注于课堂教育,将精品课程建设当作政绩工作来完成,没有看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特点,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精品课程的时候,也常常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于“讲授”,忽视了与听课者的互动,造成教师单方面灌输,听课者被动接受的现象。

2.规划问题。

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自身情况,习惯沿用别人的套路,在课程内容选择、建设模式等方面大量雷同。而且“短视”现象严重,规划没有注重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只制定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运行的计划,更没有考虑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

3.机制问题。

没有清晰有效的奖罚机制,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建设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精品课程建设被当成一件“额外”的工作,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高校的行政命令来促使其完成。任务完成后,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主动更新维护,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4.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保证精品课程的学术前沿地位。

5.技术问题。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团队,教师除了授课内容外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构建等问题,严重分散了主讲教师的注意力。部分高校在网站构建上采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一来,教师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理解差异等原因,技术人员也不一定能彻底实现教师的预先构想,从而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并且不方便教师进行课程网站的更新维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以下途径能够解决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

各高校首先要认识到国家提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原因――“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要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课堂教学附属提升到教改新方向的高度,才能从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同时,还要努力改变建设规划过程中的“短视”现象,以发展的眼光指导整个建设过程,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听课者从教学关系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增加教学双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听课者的自主思考意识,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加大教师团队培养。

教师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在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学术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各高校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建立由在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学术小组,由资深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教师深造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教师对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高校间学术研讨活动。

3.建立清晰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精品课程激励机制,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来展开,使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同时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分配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建立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是精品课程最大的使用群体,因此要鼓励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精品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精品课程网络的特点,使各高校教学资源突破地域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这样也能提高精品课程在教学领域的地位,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

5.加强技术支持。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把大量精力浪费在数据库建立、网站建设、资源等技术问题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备、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精品课程平台,可将教师从繁琐的技术问题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程设计。而统一的平台可以统一各门精品课程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使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正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建设机制,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所有教学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曙,赵坚,陈卫宏.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2]张娟.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51-03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部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和动向,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更好地为国家、地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为纺织类地方院校,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与建设中,通过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课程建设内涵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课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构成体,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任务是课程实现的。教师主要通过授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建设高质量精品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2.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及其重要性[2]。精品课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火车头。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通过建设与提升的“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最重任务是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成效突出,具备一定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3]。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来体现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表达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技能和手段,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形式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通过它,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编写有效教材及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例如,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纺织学科史湖北省的优势学科,因此它既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手段的先进程度,也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材质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水准。另一个角度,《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促进了学校科研与教研发展,促进了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环节各方面的改革与水平的提高。因此,武汉纺织大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具体表达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包含社会学习者;课程性质为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受众面广,既服务于高校学生,也服务于社会学习者;课程资源完整、系统,以国家提供的网络平台为依托,适合网络传播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需经过学校、省、国家逐级建设,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口径管理和申报,逐步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优质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于学习者。其课程体现在:真正参与教学的课程负责人,真正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内容,真正完整的全程教学,真正先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真正的学习与互动。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国家开放课程的背景。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若干年分批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2010年,国家共建设了3910个精品课程。此外,各省市和学校还建成了更多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国家精品课程开发共享程度不够;各校课程网站结构繁杂;网上资源许多不能共享;教学各类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站互动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重评审轻维护。因此,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势在必行[5]。教高[2011]6号文提出[1],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按照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

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含两类课程,一是项目名称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名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二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即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这两类课程侧重点不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服务对象: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面向社会大众;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供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使用。课程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提供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给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目的。课程性质:精品视频公开课限制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特色在于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文化性及思想性。课程基础:一是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二是新特色课程建设。即以名师名课为基础,通过校、省向国家推荐,遴选依据在于课程的完整性。通过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实践,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课程资源:精品视频公开课类似百家讲坛,选题源于课程又异于课程,内容为学科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讲授要求深入浅出,课程一般只有数讲;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建设规划: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进展情况是,2011年开始,已有7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2012年申报534项,第一批218项,第二批(限期整改)150项,不符合要求166项,预计“十二五”期间建1000门。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课程。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其步骤是: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从2013年起,结合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如下:教学队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学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教学资源,服务教与学,系统、完整、资源丰富、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技术要求,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4.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特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要求关注课程的历史积淀、课程基础性质、带头人、团队结构、现代教育思想、特色的展现、教学效果水准、课程地位与示范性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强调资源丰富、课程的完整,要便于网上学习。

三、《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背景。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武汉纺织大学始终把纺织学科作为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纺织专业基础课程的《纺织材料学》,是一门基础性、纲领性课程,成为了纺织类的教学重点,它既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也需要带动纺织专业的其他平台课程,共同完成专业的建设,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纺织材料学》课程是纺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开展了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2.人才培养背景。结合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适应产业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纺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体系是以数理学科为基础,以纺织学科为核心,以材料学科为前沿,以人文艺术为引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基于纺织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求以纺织材料学为纺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打造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纺纱学、针织学、织造学、织物组织学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打造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纺织类其他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节点。《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改革开放后,纺织工程专业就成为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作为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的部属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也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纺织材料学》同时进入了教学环节,开始了课程建设。随着纺织工程专业改造的不断进行,纺织材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发展。

1987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为6门重要建设课程之一。

1993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12门重要课程之一(首批);

1996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优质课程;

2000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2004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精品课程;

2005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09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参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措施

1.总则。教育部制订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和遴选、评价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并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择优向教育部推荐课程[6]。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各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从特色优势学科中精选课程,组建团队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确保课程质量,通过单一渠道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申报课程。

3.武汉纺织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措施。2012年10月1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教育部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武汉举行,与会者通过培训深化了认识,认清了形势,明确了目标,启迪了思维。武汉纺织大学为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如基于学校办学特点现实,首批确定《纺织材料学》等四门课程转型升级。二是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建立了校、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武汉纺织大学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务处、学校督导组、重点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口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及资深教育专家组成,我校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建设。如《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院级领导小组由纺织学院院长负责,由课程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阶段成果与节点、建设保障措施、评判与推广机、激励措施等。三是明确课程负责人制度。如《纺织材料学》课程负责人由长江学者徐卫林担任,“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教学服务型高校,必须选取若干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切实做到“重点学科重点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使用到重点学科建设上去。一般来说,重点投资的对象,一应是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二应是已有深厚的基础、较强的实力,并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三应是能代表和反映学科主流方向,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四应是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因此,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申报的“纺织材料学”课程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Z].本科,2009.

[4]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5]于洪涛,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06-408.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精品课程 保障条件

1 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要建设一流的精品课程,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制度上的保证。需要从合理选人和用人、经费拨付和控制、激励与奖励、评价与反馈等几方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尤其是各院校投入明显不足的电子专业课程,在列入精品课程建设行列时,总是滞后于其它工科类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课程团队的积极性,影响建设效果。各院校一定要统筹考虑,全面兼顾院校的平衡发展,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一视同仁。

1.1 成立专门组织结构

各高职院校要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组织结构可以分为院、系两级,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工作,教务处拟定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课程遴选、制订评定标准、确定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各系部由系主任牵头负责系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各教研室负责遴选、负责人确定、团队组成等具体工作,课程负责人全面实施,教务处、网络中心等机构负责协调相关工作。从上自下,共同努力,确保精品课程有序进行。

1.2 建立精品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要改变目前教师不愿花时间投精力于教学工作的状况,学校层面必须承认精品课程与课题具有同等学术性,将精品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同等对待,并且依据不同级别提供经费支持。在政策上,负责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吸引与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讲授,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1.3 确保课程建设经费及合理使用

在推动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院、省、国家三级经费保障制度,不同级别课程经费划拨额度不同,但主要用于课程内容完善、配套实训设施建设、网站维护等基本建设。采取“中期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每年组织一次考查,对于成效不明显,或未按建设规划进度如期进行、更新内容速度缓慢、教学应用程度低的课程降低资助力度或果断停止经费支持;对于考核效果好的课程可按计划将经费滚动下拨,对于成果显著的课程可适当增加经费。

2 强化课程团队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规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课程建设团队长期钻研探索,修改完善,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队伍建设:

2.1 谨慎选拔优秀的课程负责人

一支队伍需要有一个核心人物引领、组织和推动,因此选择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管理能力、理念理解决定着团队的兴衰,慎重确定一个组织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领导者,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德高望重的师德带动整个课程建设。此人一定要能够为团队其他人员指明建设方向,带领团队集体攻关,有效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乐于与成员沟通,调节冲突;并能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吸引优秀人才聚集在其麾下。

2.2 合理配置团队成员

要彻底打破课程负责人“大包大揽、独自作战”的建设误区,这是多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期阶段容易陷入的怪圈。由于团队结构不合理,成员分工不均,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使课程建设举步维艰,为确保如期完成课程负责人无奈之下就“挑起大梁,勇往直前”。如若能够合理配置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职称结果、年龄结构、学员结构上搭配合理,形成建设梯队,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智慧与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电子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由三类人员构成:

①主讲教师。院校内部应根据职称、企业经历、教学经验等条件选拔教师队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职教师梯队。必须将青年教师纳入队伍之中,发挥老教师的帮扶作用,培养一支能够持续进行课程建设的名师团队。②兼职教师。行动领域的开发与设计、学习领域的归纳与转换、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离不开企业的实践专家,建设团队中的行业、企业人员不是列在建设团队中形同虚设的人物,而是充分体现高职课程特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建设的保障条件。积极吸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发挥其在加强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应用性”中的作用。③高职教育专家。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设计、实施与监控需要有具备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引领,他们能够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不偏离主方向;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召开、学习领域方案的确定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团队可持续性建设。健康的团队是能够消化矛盾,持续学习,敢于创新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增强认同感、责任感,创造团结、协作、创新的氛围,坦诚交流、潜心钻研,发挥团队的优越性。课程负责人要依据不同年龄、职称、教学特长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确保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要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访学进修、交流开会等提升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机会;鼓励中年教师脱产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岗位经验;通过政策引导,积极争取,吸引企事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多与职业教育专家切磋、交流,选择合适路径,正确实施职业教育理念。

3 建立四方联动机制,营造行动导向教学环境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高水平;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40-04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华中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因此,一直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研究型人才的光荣使命。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在持续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同时,我校还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我校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高水平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工作。根据《关于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高水平课程建设的通知》,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各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借鉴国际国内一流同类学科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形成适应国家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要对本学科或专业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再设计,综合考虑本科的课程,体现本、硕、博不同层次课程的区别与衔接,优化整合部分内容陈旧或重复的课程”。工作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将研究生高水平课程建设自下放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各单位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纳入本单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中统筹考虑,全面建设,分步实施。全英文课程和国际一流水平课程是学校研究生高水平课程的建设重点,“各院(系、所)应根据本学科或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高水平课程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全面建设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号召,通过广泛调研,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承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学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热能工程专业高水平全英文课程《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课程)的建设规划及教学实践,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

一、课程建设规划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最早形成热能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本学科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培养本科生,60年代初开始培养研究生,70年代至80年代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先后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8年获准建设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学科平台、热能与动力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为支撑的创新性学科体系。对于这样一个传统优势学科,如何从教学上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进行高水平课程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根据学校通知精神,高水平课程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置新的研究生课程。笔者根据当前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研究领域以及依托单位的资源优势,提出围绕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建设一门新的全英文研究生课程,即CCUS课程。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而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利用是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因此,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而提出的各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技术成为国际上一个新兴而前沿的研究领域。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迫于严峻的国际政治形势,我国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因此,CCUS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选择,已经被列入“十二五”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在此形势下,开设CCUS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培养从事CCUS技术研究及应用的专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笔者所在的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碳捕集技术研究至今,已经建成国内第一台0.3MW中试规模富氧燃烧综合试验台、中国首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3MW富氧燃烧碳捕集试验系统,目前,10万吨级别的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正在积极建设中。实验室还制定了从0.3MWt,3MWt,35MWt,到100MWe的富氧燃烧二氧化碳规模捕集技术的发展规划和放大路线,在国内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被能源领域顶级期刊《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评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5个低碳富氧燃烧研究团队”。与此同时,实验室还大力发展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并对二氧化碳封存过程中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创新性研究。总之,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在CCUS技术前沿领域开展了长期而富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在科研平台上均可为CCUS课程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CCUS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紧紧围绕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利用技术及封存技术,通过介绍技术的源起、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国际发展趋势,使学生重点了解CCUS技术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前沿科学问题,培养兴趣以吸引优秀学生投身相关研究。同时,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环境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碳减排意识。基于研究生培养经验,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在与国际同行交流中往往词不达意,不能获得很好的沟通效果,从而影响到前沿知识及创新思维的获取,因此有必要采用全英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教学团队由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名骨干青年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分别在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利用技术及封存技术方面具有学术专长,并长期工作于科研一线,对于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能够很好地把握,从而保证了知识传播的及时性和前沿性。此外,团队成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并具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保证全英文教学的效果。考虑到CCUS课程主要面向热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对国际前沿技术的通识教育为核心目标,预期课堂规模不会很大,因此设定32学时,共计2个学分。由于9月份是新生入学的时间,为兼顾其选课需求并及时传递最新知识,决定每年秋季开课。CCUS涵盖了较多的技术领域,目前尚未发现合适的英文教材,因此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同时辅以具有较高评价的国外英文参考书,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全面性、前沿性,又兼顾了知识的系统性。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高水平课程建设思想及举措的科学性、合理性的主要检验手段之一。CCUS课程设置以传授前沿知识为目标,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重点。不仅如此,我们还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课堂反馈,在具体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形式,实施了一些创新性举措,具体包括:(1)采用教师讲授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2)邀请国际学术权威或著名学者开展专题讲座;(3)安排学生开展课外参观学习。研究生虽然属于广义的“学生”范畴,但与本科生存在本质的不同。一般来讲,本科生仍然以学习新知识为主,而研究生则是研究新知识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形式上理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研究生进入学习阶段,对自身定位已有清晰的认识,即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具体的研究课题而开展,借此以获得专门的知识以及培养获得专门知识的能力。教师课堂讲授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就某些主题进行深入阐述。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主体内容进行系统综述,逐步介绍技术的源起、现状、国际发展趋势以及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随后,安排时间就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深入的课堂研讨。课堂研讨主要围绕教学内容,主题源于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参考材料学习及其在具体科研活动中的疑问、心得或体会,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演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过程是,遴选感兴趣的主题,安排学生就主题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与调研,准备课件并进行课堂演讲,随后进行课堂讨论。采用这种教师讲授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主讲教师对相关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具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课堂集中教学,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2)课堂演讲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自主学习,使其对感兴趣的特定主题具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3)学生通过课堂演讲和讨论既增强了交流沟通能力,又提高了专业英语听说水平;(4)课堂研讨降低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所带来的疲劳感,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是学生获取前沿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操作上的困难(如教学时间固定、国外学者费用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却常常被忽略。为进一步提升CCUS课程的国际化水平,我们充分利用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合作资源,邀请国际著名学者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CCUS技术的最新知识及国际发展动态。例如,在美国犹他大学化工系主席教授Jost Wendt博士访问实验室之际,邀请他给学生做了关于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专题讲座。Jost Wendt博士是2004年度AIChE环境领域“Lawrence K. Cecil”奖的获得者、美国化工学会Fellow,曾任美国环保局EPA高级访问科学家,迄今在Natur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200多篇,曾担任国际燃烧学会固体燃烧分会主席。Jost Wendt博士是富氧燃烧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他为学生介绍了该技术的起源、前景及其在二氧化碳控制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还结合其科研兴趣介绍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了既宏观又具体的前沿知识。又如,我们还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Bo Feng博士为学生做了关于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专题讲座。Bo Feng博士是2004年Pergamon Carbon Prize获得者,是国际著名期刊Energy & Fuels,Bioresource Technology,Fuel,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IChE Journal等的评委,还是澳大利亚和挪威研究委员会的评委,迄今发表重要期刊论文近90篇。Bo Feng博士为学生介绍了国际上正在兴起的各种二氧化碳利用技术,重点介绍了他对于这些技术应用前景的思考和评价,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些国际著名学者的专题讲座不仅传授了关于CCUS技术的最新知识,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国际同行的科学思维及科研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媒介。除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增设了课外实践环节,主要采用参观学习的方式。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CCUS技术的相关研究,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系统及装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安排部分学时,用于学生对相关系统及装备的参观学习。例如在介绍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时,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实验室的0.3MW中试规模富氧燃烧综合试验台,使学生对于富氧燃烧技术的原理及工艺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同时,还安排学生参观了中国首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3MW富氧燃烧碳捕集试验系统,使其不仅对富氧燃烧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还对氧气分离、二氧化碳净化和压缩等工艺过程,都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为加深对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制取甲醇技术的理解,还带领学生对实验室规模试验系统进行了参观学习,取得了预期效果。所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加深了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效果

由于CCUS课程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如采用教师讲授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安排课外参观学习等,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一般课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与国际学者的直接对话,获得了最新知识及创新思维;同时,自主学习能力、英文听说水平等都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从课堂参与度的提高也可以看出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迄今,CCUS课程开课两次,学生人数从25人增加到31人,课程考试平均成绩从80.28分提升到88.97分,充分说明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为学生所广泛认同。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课程结束后有约1/2的研究生选择了从事CCUS相关研究,他们均表示通过CCUS课程的学习培养了研究兴趣,对于后续研究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网站 设计 建设

课程是教师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提升个人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过程,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精品课程是有着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具有专业特色和示范性的优秀课程。高校响应教育部政策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开展高标准高质量课程建设,无论是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促进教学活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和先进网络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引进最新学科信息,整合课程师资力量,是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院从2006年开始响应《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政策,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截止2013年,我院已建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2门校级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资源体系。

1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

1.1 精品课程网站的风格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为教师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为学校提供展示课程改革的窗口。因此,精品课程网站的风格要简介美观大方,色彩符合大学生的视觉原则,同时网站需要色彩、排版、布局、导航等栏目的相互配合应用,才能实现教学类网站的风格设计,容易引人注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同的色彩影响着人们对网站的第一感觉,红色系象征着激烈、兴奋,灰色系象征着平淡和低调,蓝色沉稳而大方,黄色光明纯净、充满希望,绿色平和安稳、象征着青春和旺盛。一个网站不可能单一地运用一种颜色,这会让人感觉单调,乏味;但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颜色都运用到网站中,给人感觉轻浮、花俏。通常情况下,一个页面内尽量不要使用超过4种色彩,太多的色彩容易让人感觉没有方向、没有侧重。

精品课程网站的排版是为了方便师生阅读,且内容主题明确。若网站的版式经过精心规划,将会吸引访问者的注意,引领访问者继续浏览,并能迅速的找到所需的资料。网站的排版包含了表格、表单、框架的应用、文字缩排、段落等等,而排版并不是整齐就好,还要有明确的分类,以及主题的适当规划。

一个好的网站布局,能够成功的将网站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网页元素合理的编排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把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在一个构造精美的布局里完成精品课程网站的搭建。在布局之前,设计者应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师生在教学环境中的需求,遵循该课程的重点难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网站设计中采取重点突出、页面平衡、上下左右均匀、图文并茂等布局风格原则。

1.2 精品课程的栏目设计

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包括申报表、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录像、效果评价等栏目的创建。

(1)申报表。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提供的“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所填写的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情况、教学队伍结构、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2)课程简介。对精品课程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包括课程的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课程的特色与创新,该课程所获得研究成果等内容。

(3)教师队伍。主要介绍负责本门课程讲授的教师信息,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和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获奖经历和取得学术研究成果。

(4)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实施教学思想和完成教学计划的保证。包括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授课计划等相关的教学内容。

(5)授课教案。是将该门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电子化,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思想,反映教师对课程教学进度的安排和实验课程的设计。

(6)教学录像。在教师的授课现场进行同步录像,并经过后期摄制编辑,作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和共享的教学资源。录像资料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料录制要求,课程教学录像一般情况下应提供不少于三名主讲教师的授课录像,每位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少于45分钟,真实地摄制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7)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精品课程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合理的评价促使教学队伍改进教学方式,端正教学思想,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3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笔者参与了学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置》这门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制作。该网站以电子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系统为基础,自行设计网页相辅助的模式开发的。经过教学团队老师的研讨,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程网站分为教学大纲、申报表、授课教案、授课课件、课程负责人、课程简介、参考法规、实验指导、课程习题、教学录像、教学条件、课程设计、学生测评、课程试卷、关爱生命等栏目。

3.1 素材准备

前期资料的收集,包括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习题等教学资料的准备,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制编辑工作。网站建设素材与课程相关资料收集好后,确定网站的定位与整体风格、网站的框架结构与栏目的设计。

3.2 确定网页界面

笔者使用的是Dreamweaver软件制作网页。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工具,用于对站点、页面和应用程序进行设计、编码和开发,可以在可视化的界面中兼容对ASP、JSP和PHP动态网站的制作,同时自带的模板,大大简化了设计者开发网站的过程,由于对众多第三方插件的支持,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跨越平台限制和跨越浏览器限制的充满动感的网页。

制作工具选定后,开始着手对网站首页页面设计。首页从根本上说就是全站内容的目录,是一个索引,方便访问者通过浏览主页就清楚的了解整站的内容,并通过栏目设置引导其调阅网站的其它内容。站点首页设计要根据课程内容来设置整站风格、色调和布局,要符合高校学生的阅读习惯,利用色彩、线条、图片等要素将网站鲜明的分割为页眉、导航条、功能区和内容区。首页页面一旦确定后,生成模板格式,网站内相应网页直接调用格式即可。

3.3 网站测试与

网站开发完成,对其导入相关课程数据及课程视频资料,对网站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检查各个超链接路径是否正确,网页脚本运行是否正常,文字图像显示是否正确,修正脚本语法错误并予以调试,然后将做好的精品课程网站上传至学院服务器,方便学生和教育部专家定时访问。

3.4 网站的维护与更新

网站页面美观,制作精良,及时更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访问,精品课程网站后,课程内容的变更要和实际教学过程同步,因此网站的栏目内容要定时更新,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时调整网站内容,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发展。

4 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要遵循高校教学的规律,服务于高校教学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互动和学习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泽钧.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1):50-53.

[2]汤放奇.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功能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03).

[3]董芙蓉.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内涵[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7篇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能力目标

《会计信息管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院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该课程集会计理论、会计技术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在纵向上是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是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提升。在横向上与会计职业规范、岗位实际环境、学生成才志向对接,通过会计软件分岗位学习和综合操作训练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的适岗竞争能力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一)专业能力

1.辅助完成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管理实施。

2.熟悉单位实施会计信息管理的基本程序和管理制度。

3.能建立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管理管理制度。

4.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

(二)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2.能与工商、银行、税务、中介服务、客户等单位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4.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三)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二、课程建设计划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1.《会计信息管理》课程设计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用友或金蝶财务软件、各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等单位合作进行基于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工业企业为情境,具体以某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为切入口,以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

2.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管理职业能力为主线,在分析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将《会计信息管理》课程按工作过程的模式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初始化工作、账务处理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报表设置与生成三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管理岗位职业技能。

3.通过对会计信息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研究制订了会计信息管理的学习领域,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情境。

4.教学中采取会计信息管理认知与准备,情境教学,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四个教学环节顺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熟练地运用会计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会计业务操作,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信息管理技能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规划

1.设计一流的教学内容。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深入持久地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大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加速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现状。

2.运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会计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项目驱动法、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方法相结合。

讲授法。会计信息管理理论和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等内容主要以讲授法为主,通过讲授让学生对会计信息管理理论有个初步的认识,以了解会计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目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市场,介绍会计信息管理的作用。

项目驱动法。以中小企业电算会计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将各项任务划分为若干教学项目,每一个项目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我们将会计信息管理的教学分十一个项目组织教学,各个项目又根据工作的需要划分为若干学习任务,通过对各项任务的学习,学生能全面掌握会计软件在会计中的运用。

演示教学法。尽管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直观、真实的教学效果,但是往往是看似容易做是难,每堂课后进行上机操作时学生总会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问题,如权限分配、软件之间的前后联系等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得到解决。

情境教学法。学生在学习中将四位同学分为一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协作完成出纳、会计、会计主管、账套主管等角色,让学生真感受实际工作的氛围。

讨论教学法。对于财务软件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问题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操作障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回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解决学习中的难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将用人和实习单位的资料进行整合,编成案例进行典型案例教学。在专业实训中我们完全以各案的推导一般,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建设一流的系列化教材。由主讲教师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比较知名的教材,再次组织编写更加适合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会计信息管理》教材。编写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以及编写相关的系列丛书,实验指导书等。

4.设计采用一流的实践教学。 根据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设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践教学由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部分组成。

单项实训。单项实训是把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归纳为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能力训练和培养的过程。

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分岗、轮岗实训,进一步熟悉会计信息管理操作的流程,理解各类会计岗位的职责,巩固相关业务的处理方法及操作技能。

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在课外完成,与手工模拟使用同一套会计资料。通过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比较,相互检验、印证,加深对会计业务流程的认识和理解,实现零距离上岗。

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在实习单位完成。通过具体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应用、验证所学理论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最终做到能够独立承担各项会计信息管理岗位工作。

三、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根据《会计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我院师资队伍情况的现状,在未来两年内,在我校建立一支稳定、精干的、在全区同类院校同类课程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完善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

我们学院的教务科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志及教师的教案、课件等认真进行检查,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大纲,修改后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符合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按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每个教师都应有完整的教案或讲义,而且教研室对教案作动态化要求,每轮课程都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情况、专业情况、后续课情况、学科发展情况等)对教案进行适当补充修改。

(三)加大教学资料和设备的投入

争取学院科研投资,不断补充新近出版的专业书刊,丰富专业资料室的藏书量。补充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需的硬件设备。

四、课程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预期目标

按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和相关要求,近期目标是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打造“六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

(二)总体进度

1.在建设过程中保持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在省内具有影响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职业能力强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2.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使之更便于“教与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管理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特色。

3.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在主要教学文件上网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全程授课录像、素材库、网上答疑等方面内容的建设,努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利用现代化手段,充分使用课程网站资源,结合企业实际做好课程教学工作,将教、学、做更好地结合,更好地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概念;建设;评审指标

一、概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教学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品课程定位:高水平、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应该是“示范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应该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具体地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集中于主干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学,不同时提高教师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全面开花,而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3.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

从性质与类别上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课受益面积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4.精品课程的衡量标准

精品课程虽然分层次,多样化,但不意味着不要标准。既然是精品课程,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同层次、类型的精品课程就该有相应层次和类型上的统一标准,一门高水平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是适合其高水平重点大学教学需要的高标准,若将之机械地搬到一般大学或高职高专,很难称其为“精品课程”。反之也如此,一个高水平师生群体使用的教材,挪到其它水平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可能会失去了精品的示范指导性和适用性。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各高等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高职称教师和博士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应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三、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1.教学队伍20分

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8分)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4分)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8分)

2.教学内容22分

1)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10分)

2)教学内容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6分)

3)实践教学: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6分)

3.教学条件20分

1)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8分)

2)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教学效果明显;对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开设高水平的实验并选用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6分)

3)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统软件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6分)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 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 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 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多少和维护、升级情况适度调整支持额度。

五、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1.精品课程建设首要任务在于造就名师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教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2.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但又不能单纯关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套)书或一本 (套)教材的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学中存在的“一本书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一本教材统治高校教学,从而导致大学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能力和智慧。特别应该加强大学生对原著的学习,因为教材是编者对原著的归纳,不同的编者归纳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归纳,但由于教材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知而不为人知。学生直接接触原著,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

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的类别,甚至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比如,精品课程建设中要不要照顾西部地区?实施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专家学者对此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4.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国际化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现有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有条件可以派教师出国培训。

5.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在我国以往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

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贯主题,也为各高等学校所重视。比如,教育部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在已经出版了几百本,从编写出版质量看,总体上体现了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广大高校所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考虑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精益求精。要进一步加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宣传力度和使用范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6.精品课程建设要与科研相结合

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人马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好的教材和课程就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学术作品,它能够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另一方面,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人课程教学。比如,著名科学家黄昆先生并没有正式出版过教材,但是,他的教学是公认的精品教学,他所担任的普通物理学课程是公认的精品课程。他教学中使用的概念,严谨而又具有新意,他的教学别具风格,令人沉思,常常将学生带到科学理性的王国,使学生着迷。

7.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教学规范,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专家学者认为,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比精品课程建设或者某某工程建设还重要。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某某工程建设,只是表明做了什么事情,是治标不是治本。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是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高等学校、政府

都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这就能够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杜绝政策的不稳定和长官意志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损害。

8.处理好几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