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外用工 重要性 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有用工格局,用工对象在向社会广泛延伸,季节工、临时工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首选。但如何发挥这些外用工的作用,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安全,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外用工是建筑施工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在效益,而获得效益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经济增长点,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最本质的要求,也是一条定则。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企业不堪重负者频出,我们目睹的是有些企业被兼并、有些企业关闭、有些企业破产,总结起来的原因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缺少经济增长点。如何挖掘经济增长点,让企业获益并发展,这是所有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这些年随着市场的波动,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有些建筑施工企业承建的有些项目几乎处于微利状态,甚或出现亏损,它的固有员工几经下岗、分流,有些技术人员已呈青黄不接之态势,尤其是承接大宗项目则不断出现人力匮乏之局面,因此,既要企业发展,又要企业创效,调整适当的外用工充实施工企业队伍,则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益之举。从现在招聘外用工的实行情况来看,至少有三点可以为施工企业用人提供宽松的空间。其一,招聘外用工具有随机性。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根据业务扩展的需要随时确定招聘人员的对象、规模、签约的时间。工程结束后,如果没有续签合同的必要,被招聘的人员则可解除约定,从此而不再成为企业的负担。其二是劳动报酬具有波动性。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工作强度的大小、施工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情况,对外用工的工资实行动态管理。其三是企业用工具有自主性。企业可以根据施工工程的需要选人,也可根据工程的需要裁人(要通过合同约定)。所以,企业充分利用招聘外用工的灵活性,对不同的用工需要进行调节,不禁避免了人多为患,也避免了人手缺少而不能承揽大宗项目的弊端。通过对外用工的调节,企业不仅可以保持员工的队伍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外用工的录用要进行全面考核,把好入口关

有人说,萝卜快了不洗泥。企业招聘外用工就说明企业缺人,只要能干活就行。有些人也确实怀着这种心态来应聘。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企业招聘的外用工一定要为企业所用,干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外用工要对企业的发展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多年招聘外用工的实践表明,录用前的考核是必要的。这就叫“无水先筑坝”。全面的考核是企业全方位受益的基础。在外用工的录用上把好关,确切地说,就是奠定了企业发展的未来。因此,一个外用工能不能为企业所用,首先要看思想素质。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好的思想素质可以带来好的工作作风,好的工作作风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额的经济效益。考核思想素质必须立足于其是否热爱建筑施工企业,能不能为这个企业贡献聪明才智,也就是说,外用工必须热爱这个企业,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同时,能为他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豁出一切。其次,要考察其是否有钻研精神。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奥妙之处,都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去深钻细研。如果我们招聘来的外用工工作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甚至得过且过,则势必贻误企业的发展,甚或铸错。再次,外用工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建筑施工企业的外用工一般来说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在有为企业尽力的这种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体质,这是外用工的最起码的条件。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弱不禁风或者能够承担轻微劳动,但不能胜任全部劳动者,特别是重体力者,他们虽有良好愿望,但都不能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选择对象。

三、要严格对外用工的教育和管理,把好使用关

整个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各个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也就是说,只有切实抓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安全,才能确保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加强对外用工的管理,则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素质来看,普遍偏低。尤其是在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据统计,80%以上来自农村,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有些人文化层次很低,其自身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因此,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难度。有些企业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他们的自身安全和企业安全生产。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实际而言,从教育和管理上下工夫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种必然。古人征战有“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而今之建筑施工企业则有“人未进施工现场,必先受教育”之举。对于外用工要采取灌和管两种方式,把好使用这一关。

1、要向外用工灌输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任何一个员工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后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首先必须具备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这是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因为法律法规中有很多关于安全生产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让外用工认识到这些法律规范的内容是建筑施工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工作指南和行为规范,是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麻痹大意的心态必须克服、侥幸心理必须铲除。

2、要向外用工灌输有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建筑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安全过程的危险源也特别多,对任何一个危险源未进行标识和评价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都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从业人员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活动的具体操作者,掌握与生产有关的安全知识则是必须的。这不仅利于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保障从业人员本身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要向外用工传授有关的事故应急救援和逃生知识。这一点对于外用工极为重要。掌握有关事故应急救援和逃生知识,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生命代价,避免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保障。在建筑施工企业,有些外用工由于应急逃生知识的缺乏而遇难者,并不鲜见。因此,要教育外用工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要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在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紧急情况下,具有逃生的本领。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在建筑领域的同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建筑施工企业是国家的基本建设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风风雨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与改革的洗礼,起起伏伏,以螺旋的方式不断地向前发展、创新。要想建立一个模式新颖、体制健全、后劲充足的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就要在管理上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是现代建筑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要求,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建筑工程企业施工管理的创新,有得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那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思想观念上有所创新。只有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这一方案就是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创新方案要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案。进一步加强市场观念、将产值观念转变成利润观念,将指令管理观念转变成科学决策管理观念,将经验管理观念转变成科学技术管理观念,将因循守旧的观念转变成追求创新的观念。经营观念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要求,企业才能够发不断发展状大。加强思想导向。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的实施,须有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才能步入正常运行轨道。为此要做到一要正确导向。推行初始,必须针对职工思想出现的各种模糊认识和消极反映,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宣传实行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以澄清认识,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二要强化领导。为使全面标准化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得以有序持久地开展,应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亲自挂帅,并建立条块分工的职能部门责任制,除认真执行本部门工作标准外,还负责分工范围内有关标准检查落实。力求凡是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就可以按标准规定自主处置,不一定事事请示领导,从而使标准化管理逐步成为管理的主导。三要突出重点。建筑施工企业全面标准化管理涉及面宽,内容广泛,如果没有重点泛泛而抓,往往难以奏效,必须在顾及全面的同时,坚持把对全局影响最大、尚属薄弱环节的管理标准作为重点落实。以典型引路,表彰先进,树立样板,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授信管理;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授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不够强烈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信用经济。在我们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具备有足够的信用以及风险防范的意识。从一方面来说,建筑施工企业自身要有信用。企业要充分地认识到信誉是企业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信用基础,我们只有坚持了以信用为根本,加强信用的建设,这样才能赢得大量的客户,赢得市场的立足,这样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的竞争处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有待提高。

(二)企业授信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建立和健全授信管理的组织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这涉及到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要把企业的风险防范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必须要做到组织人员的到位等工作。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当前的组织体系还相当的不完善,存在大量冗员、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待改善。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授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缺乏了信用记录或信用的记录不良的企业是很难在行业界生存和发展下去的,而信用记录比较差的个体在信用的消费、求职等多个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建筑业企业一定要立足在做大做强做久这个思路上,树立品牌的意识、形象的意识、诚信的意识,增强和保护自身的信用自觉性与信用主动性,积极地创建以信用为根本的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从另一方面来说,建筑行业企业一定要强化风险防范的意识,要完善信用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生产的经营所面临的一系列市场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表现的形式和可能造成的多种后果,要及时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自我的保护,要善于防范、控制以及转移经营的风险。

(二)对内部组织人员要具体落实,建立健全授信管理组织体系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以授信管理部门为主要负责中心的信用管理这一体系。大中型的建筑企业可以设置专职的信用管理的部门,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设置信用的监理,将授信管理的业务外包化,由专业的授信管理公司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授信的管理。授信部门要收到董事会或者总经理的直接的领导,统一和高效地组织以及协调企业的营销工作、财务工作和生产管理工作。我们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的情况,将授信管理的职责在每个部门之间来进行合理的分工,授信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根据其业务的范围和工作的职责承担起不同的授信管理工作,要按照不同的管理的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设计,强化财务内部授信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责罚制度,从体制角度上防止个别的部门或人员盲目的决策或投机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授信风险。其次,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输入,要提高授信管理人员的素质。财务内部授信管理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授信管理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的经验。我们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选拔和培养,或者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信用人才的队伍,并加强对他们在经营的理念、专业的知识和业务的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的素质。

(三)我们要抓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的各个环节

从事前控制的角度上来看:要加强对企业客户的资信方面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客户,既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财富来源,又是企业最大的外部的风险来源。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授信管理,首先我们要做好客户方面的资信管理。这要求了企业要全面地收集并且管理企业客户的信息,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的数据库,并且要及时修订和充实;我们要实行严格的、经常性的资信的调查制度,筛选信用比较良好的企业客户,淘汰那些信用不良的企业客户。对于客户信用情况的这些调查工作,既可以让企业内部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也可以委托给专门的社会授信的机构来完成。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授信服务的体系的逐步推动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地利用统一的诚信信息的平台和统一的诚信评价的标准对于业主本身信用状况的评估,这些工作的核心是在于通过对客户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的收集、归纳以及分析,来进行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和偿债能力的评估,以防范很可能发生的授信风险。从事中控制的角度上来看,我们要健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内部的授信管理的相关制度。财务内部的授信管理制度指的是建筑企业在交易的决策过程当中执行的一套科学而又合理的信用审批的方法和相关的程序。这个制度所关注主要的事项在于授信政策的制定方面和制度的合理运用方面。从事后控制的角度上看,我们要严格实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在建筑行业的市场中,大多数承包商面临的最大的信用风险就是业主大量地拖欠企业的工程款,在财务这个方面上显示的是大量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此现象不仅仅会使企业本身的资金周转方面发生相当的困难,而且还会加大机会成本、财务的费用以及财务的风险。所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授信管理最后的也是重要的一道程序,同时也是授信管理的中心的一个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和健全应收账款的档案,建立赊销的审批制度、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制度、赊销客户的监控制度、账龄分析的控制制度、欠款的催收制度以及坏账的准备金制度等多种管理办法;对于不同的业主和生产阶段要采取不同、多样的收账等政策;我们要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应收账款这一块的管理和清收工作,我们要明确责任以及权利,要实行科学而又严格的工作业绩的考核制度;我们要坚持对业主资信的状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要严密监督工程合同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文件.

[2]李建勇.生命周期视角下看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研究[J].湖南大学,2008.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第4篇

一、应收账款过高带来的风险

1.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建筑施工企业因为应收账款收回不及时,会产生金额巨大的应收账款,有的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占到流动资产总额的50%以上。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率下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因为大量资金被拖欠,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资金,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就无法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资金需求。为满足正常运营需求,企业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充资金。可以采取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但上述融资方式下,企业就必须承担高额的贷款利息,支付相关的发行费用等,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3.形成呆坏账损失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先垫付开票的税金和各种费用,向甲方开具发票后挂账确认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形成过程长,回收节点多,管理复杂,一旦形成长期拖欠,特别是拖欠时间在3-5年甚至更长的应收账款,往往都无法全额回收,这样就严重影响企业资产质量。同时,应收账款的数额大、前期垫付费用多,一旦形成呆坏账,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产损失。

二、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1.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煤炭、钢铁行业处于降产能的行业周期。建设方投资建设的项目投产后效果不佳,或不能投产,但是大量资金投入到建设项目中,同时还用负担银行贷款利息,因此建设投资方负担沉重。下游的施工企业必然受到这种负担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资金拨付不及时,造成工程款被大量拖欠。

2.建筑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前些年国家“四万亿”投资的刺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扩张较大,相对目前的经济形势,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市场开拓中往往形成“狼多肉少”的局面。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时,往往几十家企业同台竞技,不断压低标价,垫资能力成为能否承揽到工程的一项重要因素。大部分工程项目没有预付条款,并且采用垫资施工的方式,施工过程就是不断垫资的过程,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金额越来越大。但是,建筑施工企业考虑自身的生存发展,就只能接受发包方的垫资条件。

3.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薄弱

一些施工企业领导重生产、重市场、重经营而轻资产管理,造成应收账款越来越大。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认识不清、管理系统。频频出现账务不清、资料缺失的现象,管理过程不严、清收措施乏力,责权利不匹配等问题,造成应收账款前账还未清完新账又不断增加。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清欠的对策

1.提倡社会诚信观念

随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完善,全社会都应以此为契机,强化企业诚实守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给予优惠待遇。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让诚实守信者处处优先,让坑蒙拐骗者处处受阻,形成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新观念。从而改善建筑施工企?I应收账款的状况,减少回收难度。

2.转变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树立“现金为王”的意识,现金是企业正常运作的生命线,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应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或设立专管部门,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认真梳理应收账款形成、回收的各个环节,明确项目经理、财务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部门、清欠部门的管理职责,打通管理链条。

3.夯实基础,建立应收账款“身份证”

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大,数量多,管理时间、过程长,企业可以为每项应收账款建立档案,设立“身份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客户资信评价制度。客户的资信状况,直接影响客户对施工项目的保障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客户建立信誉档案并形成数据库。承接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应进行标前客户资信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对方的工商信息、资质、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状况、不良记录等情况,核实对方的资金来源,对发包人及时支付工程款的能力进行初步判断。特别是对需要垫资或需要缴纳金额较大、时间较长的履约保证金的项目,应多方论证,慎重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坏账风险。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项目,企业应该根据合同的履约情况,开展阶段性的客户资信调查和履约信誉评价,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管理。

(2)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台账资料并定期核对。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列明各客户各阶段应结算工程款项和实际已经收到的工程款项,列明每笔收款的日期、发票号码和金额。同时安排专人定期与客户进行数据核对签字,确保收付无误,欠款金额准确。

(3)加强对项目收款关键资料的管理归档。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应收账款回收中的关键性资料强化管理,分类整理归档。与客户签订的施工合同、补充协议、设计变更签证、施工中的月度验工计价单、项目竣工验收报告、项目决算报告、收款流程图及相关人员信息等相关资料,直接决定了应收款项“何时收、收多少、怎么收”的问题,是应收账款回收的法理依据,需要重点管理,及时归档。

4.构建应收账款管理体系

(1)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倒逼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以应收账款回收时“缺什么”为起点,层层向前倒逼,梳理前期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与资料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整改,关键事项“挂牌督办”,为应收账款项的回收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预警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在项目管理系统中建立应收账款预警报表,以便企业负责人能够直接从信息化平台了解到每个项目的收款状态。系统即时对应收账款未达到既定目标或管理要求的项目进行预警,财务部门负责对相应数据和未及时收回款项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风险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应收账款的常态化管理,召开工程项目月度安全生产例会?r,把项目资金回收、现金流管理作为一项重要议程,由各项目经理针对各自项目做出具体汇报并深入分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把关,使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常态化。

(3)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定期梳理、分析应收账款的风险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清欠措施。企业在进行账龄分析时,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第一,梳理处于信用期内的金额及明细,分析这些欠款客户的信用情况,并列出催款、回款的实施计划;第二,梳理超过信用期的金额及明细,把所有的逾期应收账款在账龄分析表中列示。同时,对这些逾期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①对于有偿还能力的客户,派出相关人员进行催收;②对于长期拖欠应收账款,只是资金暂时困难,不能一次偿还的,要积极协商签订还款计划,限期还款;③对于偿还能力确实较低的客户,可以给予客户适当的偿还调整,以收回尽可能多的欠款;④对于故意拖欠的客户,可以采取法律诉讼、以物抵债,或者申请法院查封资产等;⑤对于存在重大坏账风险的应收账款,企业可以采取引入第三方的方式,签订风险协议,加快收回资金进程,减少企业损失。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可将不同施工地域、不同客户投资的工程项目进行网格化划分。对应着企业高管层,建立企业高管层对工程项目的网格化分片包点制度;同时对应着企业职能部室,建立企业职能部室对工程项目的网格化专项督导制度。从而建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从上到下、全员参与的网格化管理局面。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字:建筑施工 创新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的日益增多,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采用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壮大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对工程施工管理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增强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发展壮大。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而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面对国际承包商进人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我们面临着世界最大的竞争对手,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要求

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建筑市场有其固有的特性,特别是在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存在种种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但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协调性不足

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交叉环节,这就对工程项项目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了相互交叉部分出现了管理空白。同时,这种沟通协调性差也导致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工期延后问题、成本浪费问题的出现等等,最终影响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建筑企业尤其是国有改制企业中,管理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总是出现以行政手段来代替科学管理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中工程建设管理的规律,使施工企业的生产施工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优化选择,工程投资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工程经济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

3. 施工工艺相对落后

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有一部分建筑企业所使用的施工工艺比较落后,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这也是项目管理中忽视对施工工艺进行更新管理所造成的,管理中没有根据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应用新工艺,在技术和工艺的应用上还是具有一定保守性,导致建筑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限制。

4. 管理组织形式科学性差

第一,组织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有一部分建筑工程企业,没有根据实际现状进行部门的科学设置,建筑工程企业的部门通常都是按照不同专业进行的划分,所以,建设一个项目就会导致所有部门的全部参与,在人员和资金上造成了浪费的现象。第二,用工制度灵活性差。建筑行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不均衡性,在任务量大的情况下,企业中的员工都能够各尽所能,积极工作,但是在企业任务量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仍然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固定工资的发放,这样就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

5. 施工材料缺乏系统管理

在材料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材料囤积和短缺的问题。对于那些暂时不急需的材料总是被大量的囤积,而急需的材料总是不能够及时的运到。这主要是在材料的供应上缺乏必要而系统的管理造成的,在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中,都没有把使用材料的计划以及仓储计划纳入施工进度体系中,所以导致了施工材料的进场数量、时间以及使用等没有具体的规划,出现杂乱的现象

四.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创新的推进路径

1.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建筑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由于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阶段性、流动性、季节性以及生产能力负荷不均衡等特性,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具有刚性的生产结构、弹性的生产力以及贴近市场等特点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同时项目计划手段一定要科学务实、严谨有效。

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创新方案要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

3.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创新

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要具有超过对手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施工中提高工艺技术,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通过对先进施工技术的使用以及先进设备的应用、自动化集成系统的使用,来加强建筑施工中技术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创新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最广泛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但是,这种方式是生产企业中适用的,在建筑企业中不是非常适用。所以,建筑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机构。而这种组织机构的建立一定要以下三个原则为依据:

4.1弹性生产力的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要求总承包人的作业职能和管理职能要相分离,这样用工制度才能富有弹性。总承包人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将不同的业务分包给不同的劳务公司,自身不要配备生产工人,只承担管理上的责任,充分实现管理职能。

4.2刚性产业结构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工程承包的总公司可以实现跨地区经营,能够直接的与业主签订合同,但是专业劳务公司是不能进行流动的,所以他们只能从总承包公司进行业务分包。

4.3市场要求的原则

由于总承包单位是可以进行跨地区承包的,所以,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就会大大地影响高层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此同时,管理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5. 绩效评价机制的创新

建筑企业要把绩效评价纳入到项目管理的内容中,这种绩效评价是在工程项目完成之后进行的,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量化的、明晰的评价,避免顾质量而轻成本、顾成本而轻工期等评价原则的适用。

结束语

新形势下建筑施工管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管理机制创新,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管理的始终,才能确保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峰.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17期.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项目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上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包括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指施工企业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活动所发生的现场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财产保险费、临时设施费等。项目成本管理是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项目成本意识薄弱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项目成本意识薄弱,成本管理认识落后。一些项目经理缺乏全员的成本管理思想,各部门人员并没有协调起来进行工作,工程组织人员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技术人员为保障质量而采取并不经济的技术手段等,必然会成施工成本的增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项目成本意识薄弱,很多建筑施工项目在开工前没有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即使编制了,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降低成本的措施也往往被忽略。

1.2项目工程成本控制依据缺乏可操作性

制定工程目标成本是复杂和重要的一个过程。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制定工程目标成本时过于简单,忽略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以及工期的要求,是简单地按照经验工程成本降低率确定一个目标成本,没有和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差,既起不到控制作用,也无法对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不利于施工企业制定的目标成本的实现。

1.3缺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管理应当不仅仅包含成本核算, 作为事后控制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只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归类和计算, 反映实际执行的结果, 并作为对下一循环成本控制的依据。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 成本的管理重心应当移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当前, 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时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 显然已经为时过晚, 成本控制的效果可想而知。

1.4成本管理和控制体制不健全

企业在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项目经理的“责、权、利”不落实,工程项目各部门、各岗位没有具体、明确的成本管理责任,难于考核其优劣,没有真正将项目成本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没有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的情况。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往往是满足于产值、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指标的完成,对直接关系到成本费用高低的人工、材料、机械使用等方面的节约控制关心较少。即使上级部门强令其开展成本管理,项目经理及工地管理人员也是被动消极的,流于表面形式的比较多。

2.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加强项目经理的成本效益观念

成本效益观念是项目经理应当具备的一种内在的管理素质,它体现着项目经理对投入产出的判断。项目经理应当具有很强的成本效益观念,围绕项目成本展开工作,通过预算资料和管理运作中所反馈的各项成本信息有效地抑制各种不合理的支出。另外,应当教育每一个员工,使其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

2.2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体制

项目成本核算制是指有关项目成本核算原则、范围、程序、办法、内容、责任及要求的管理制度。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实行项目管理的关键,而“两制”建设中,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基础,它未建立起来,项目经理责任制就留于形式。项目成本核算又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它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企业经营核算部门作为一个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掘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抓进度、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成本核算管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加强对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为保障项目工程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起对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风险监控体系。 通过加强现场技术和质检、安检的管理, 下达工种任务书并严格把关, 执行限额领料, 及时办理施工现场中的签证、核定变更、提高工程质量, 杜绝返工现象, 减少物资、材料、人力消耗, 加强现场管理, 搞好文明施工, 防止材料丢失浪费, 杜绝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使各种损失减少到最底限度。

2.4增强成本核算员自身的素质建设和工作责任感

各工程项目经理部人员应自觉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和核算管理制度,并保持自律,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成本核算员要对施工生产中发生与施工成本相关的工程变更项目及时收集整理并办理签证手续,定期向公司经营部门上报审核,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施工成本并撑握工程施工情况,防止给工程竣工结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公司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作为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要全面提高核算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损失控制;工程承包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21-0182-03

1理论概述

现代工程项目较以往的规模具有日益庞大、复杂的特点,施工项目不断朝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综合化和环保化等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施工企业从参加招投标与签约、施工准备、施工阶段,到竣工交付使用,都可能遭遇各种类型的风险,如可预料的风险、政策性的风险和其他风险等。按照国际惯例,建筑业原本是高风险高回报行业,各国承包商对风险管理相当重视。

主观学说认为,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客观学说认为,风险是给定情况下一定时期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间的差异,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损失。所谓“风险”,是指将来可能发生,但是不期望发生或不在计划内的事件。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包括事件的偶然性、外界的干扰、人们的非正常行为,为消除风险的代价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二者权衡的结果,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差距而造成的。据调查,施工企业存在的风险中安全风险最大,其次是技术风险。另外,标准风险、资金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和人才风险,都存在较大的可能性。

风险管理是一种特殊的规划方式,当对项目有较高期望值时一般都要进行风险分析。进行过大中型项目开发的人都亲身体验到许多事情可能出错,最成功的风险管理就是采取积极的步骤对要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对任何一个项目可以有最佳的期望值,但更应该要有最坏的准备。“最坏的准备”在项目管理中就是进行项目的风险分析。在项目管理实践中风险管理得不到重视的最主要原因,是项目管理者对风险的漠视。国际著名的安森信(Accentrue)咨询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做过的一份调查表明:大部分高级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风险管理没有任何概念。因此,面对险恶的风险环境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低下,我国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企业所有人员进行风险知识的培训,强化风险意识。

2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的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认识和依靠经验积累,方法上简单操作,缺少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

2.1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在企业和项目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上未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缺乏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使得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2.2缺乏规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绝大多数承包商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投标项目投标前的可行性分析不够,对潜在的投标对象估计不足,有项目就去投标,中标率很低。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估计不足,因而风险到来时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并做出合理的调整。由于缺乏全面的,可靠的数据支持,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

2.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限于一些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分布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等文件,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注重业务量,忽视施工技术的管理,更缺乏专业风险管理。

2.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在企业和项目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上未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缺乏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一旦遭遇风险,全企业上下一团糟,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增加组织机构的运行风险。

3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风险

项目风险因素很多,根据 FIDIC 施工合同条件的条款、按照“近因易控”的原则,即谁能最有效地防止和谁能最方便地处理风险,就由谁来承担该“风险”的原则,要求在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分担风险,施工企业在施工全过程中承担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承担承包连带风险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承担连带责任。当分包商出现质量问题,或卷款而逃时,都由部包单位承担连带后果。当前形势下,常有项目经理以公司的名义乱接工程,压价或由于本人业务能力低下原因,导致工程半途而废,无法完成工程。相应的后果施工企业要承担连带责任。许多企业因项目经理不良行为承担巨大经营风险。

3.2报价风险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为了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投标时竞相压价,最终只能以微利或成本价,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承包工程。发包时要求签订固定价合同。过度竞争造成施工企业合理利益的流失,给企业正常经营和生产带来诸多困难,在施工项目承包过程中稍有管理不当,就可能亏本经营。

3.3资金风险

拖欠工程款是施工企业确知无法避免,又不得不承担的一个重大风险因素。拖欠工程款或垫资工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实质上是业主把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的不平等市场行为,大多数施工企业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

3.4安全生产风险

建筑企业生产经常发生安全问题,因建筑产品露天生产,建筑业历来是事故多发行业,施工企业一旦遭遇安全事故,用于抢救、处理伤亡事故的时间和费用往往很大,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还要遭到行业主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批评,为以后的投标带来难度。

3.5质量风险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施工,符合设计要求、技术要求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和混凝土进行检验,保证合格,对最终产品工程必须合格,轻者遭受罚款处理,重者返工、修理,并赔偿业主因此造成的损失,甚至停业、降级或吊销资质证书。

4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的方式

4.1风险损失控制

风险损失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之前全面的清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并竭力减少导致损失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的严重程度。损失控制的基本点是预防损失发生和减少损失的严重性。风险的损失控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即预防损失;二是降低损失的严重性,即遏制损失加剧,设法使损失最小化。

4.2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不予转移。这样的做法有时是意识的,即事前并未曾预测到,不曾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导致最后只能自己承担;但有时也是决策者的主动选择,在做好充分的处理风险的准备后,有意识、有计划地将风险留给自己的一种选择。

4.3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造成风险的活动,改变某项可能引起风险的活动。选用于不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或可能造成的损失太大,或其它风险管理方法成本太高的情况。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经济安全,保险系数大;其缺点是可能丧失某些获利机会,并且有些风险(如自然、经济风险)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4.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通过增加风险单位,以减轻总体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担集体风险的目的。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一般采用的都是广种博收、多承揽项目的方法避免在单一项目上过大风险。但这种方式同样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多个项目各自的风险程度要适当,高风险项目和低风险项目适当的搭配承揽,以便在高风险工程失败时,通过低风险项目能够弥补部分损失;二是项目的组合数量要适当,量力而行是很重要的,项目过多过大有贪多嚼不烂的味道,反而会加大企业的管理难度,拳头太分散,力度肯定不够;另外,资源太分散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收益。

4.5风险转移

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并不能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只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而已。例如,对一些施工技术工艺复杂、专业性强、自身不能胜任的施工任务,可以采取转包或分包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出去;在施工中的不可预见费用及事件,则可以在签定施工合同时明确由发包方来承担。

4.6风险利用

风险包括纯风险和投资风险。纯风险只能对企业造成损失或不造成损失。而投资风险则即可能造成损失,也可能提供谋利的机会。风险的利用往往伴随着很大的危险,一不小心可能会使企业不能自保,但如果成功将会获得很大的收益。施工企业可以利用的风险可能是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也可能是自然风险、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都要视情况而定。

5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企业各级领导必须树强烈的风险意训和危机意识,制定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做到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居险思变,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防范:

5.1加强内部合同管理

合同签订要避害,在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存在。合同的客观风险法律法规、合同条件及国际惯例规定,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无法回避。可归类为工程变更风险,市场价格风险,时效风险等。如业主利用有利的竞争地位和起草合同的便利条件,在合同中把相当一部分风险转嫁给承包人。签订施工承包合同时采用施工合同洽淡权、审查权、批准权三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方法,减少合同中的漏洞。要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对于劳务层,分包商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将双方的责、权、利交代清楚,尽量仔细,能约束各自的不良行为,有必要时将罚款、扣违约金写入合同,降低自身的风险。对于材料、设备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注意数量、价格、包装、交货日期付款方式、违约罚款、纠纷处理的协定。对于遇到量不足、质量劣的情况,扣压货款,或向对方索赔。

5.2要适应和遵循日趋健全的外部约束机制

建设领域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如在招投标环节已开始全面实施了投标保证,履约保证金制度。投标人在决定投标时应该“三思而后行”,避免发生出现变相垫资现象。加强银企合作,建立银行保函和其他担保互动的关系。对于即将实行全国建设领域强制实行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的改革方案,是施工企业风险转移的有效措施,施工企业应该重视。

5.3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综合发挥企业优势

一方面,要有独立的估价信息,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对自己的成本水平要有充分的估算,建立企业内部定额,只有这样企业在投标报价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盲目报价;另一方面,要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入手,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断更新,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加大企业的“可降价空间”以适应残酷的竞争形势。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发展,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会加强。对于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如深基础、开挖、支护、降水及模板工程、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等,应单独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和企业内部监控措施。

5.4加强信息化管理,对风险进行动态管理

由于风险存在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应实行动态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各过程中记录清楚,手续齐全,一切问题都应明确具体地以书面形式规定,不要以口头承诺和保证,应体现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条款。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面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投标项目在投标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估计,对由此带来的风险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并做出合理调整,建立全面的、可靠的数据基础资料支持系统。

6结语

工程承包原本是一项“高风险事业”,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那种有工程项目,就有收益、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施工企业在项目上要有盈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等内在因素的掌握外,还要有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有远见和有胆识的承包商应善于分析和预测项目风险,懂得采取防范和转移风险的措施,从而使自己成为驾驭项目风险的成功者,从而促使项目风险转化为项目利润。

参考文献

[1]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余子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铁军.工程风险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安全责任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当前,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建筑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频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及成千上万家庭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每年施工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和交通,这为新时期的建筑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建筑施工活动空间狭小使不安全因素增多

建筑产品的固定性造成在有限的场地和空间内集中了大量的人力、材料和机具,当场地窄小时,由于多层次的主体交叉作业,很容易造成物体打击等伤害事故。同时,建筑物体积庞大,外部形体形式多样,使得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防护措施随着工程类型和进度发展要作调整。对于目前在城市施工的超高层的建筑、特殊形体的建筑。其围护工作更受到空间狭小的限制,使得操作者危险度增加,高处坠落事故增多。

(二)施工作业的非标准化使得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增多

工程的建设是有许多方参加,需要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加上地区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建筑企业数量多,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技术装备、资金实力参差不齐。这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关系复杂。而当前的安全管理和控制手段较单一,很多仅依赖经验、安全检查等方式,技术标准难以统一,难以形成详细的统一管理标准。

(三)施工周期长,露天作业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由于建筑产品的体积特别庞大,施工周期长,从基础、主体、屋面到室外装修等整个工程的70%均在露天进行作业。同时要忍受春夏秋冬的风雨交加,酷暑严寒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容易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

(四)生产工艺复杂多变要求有配套和完善的技术措施予以保证

现代建筑物每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要求,形成了产品多样性的特点,导致每一建筑物的各道工序均有其不同的特性,其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就各不相同,随着工程进度的发展,施工现场上的不安定因素也在随时变化,故为了完成施工任务,就必须针对工程进展和现场实际情况不断及时地采取安全措施,这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施工企业等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就是重点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新工人入场必须经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要加强对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经常性、专业性,尤其是季节性、阶段性、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安全知识的安全教育培训和重要安全设施(设备)、特殊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重难点部位安全技术措施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学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多种方法教育广大职工,把宣传的氛围造得浓浓的,切实达到人人皆知的目的。

(二)严格落实安全责任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要紧紧咬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不放松。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负责人是安全责任的第一负责人,而一个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则对项目安全负全面责任,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项目,要进行深刻剖析,虚心学习先进,努力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新思路,拿出新举措,把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搞得较好的项目,不能有麻痹松懈思想,要继续巩固成果。“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每个建筑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克服安全工作与己无关思想。不能因为工程项目少就忽视安全,否则,出了问题后果同样严重。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等要不断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没有安全许可证、没有办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项目坚决不允许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事故防范能力,保障一线操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安全工作例会、安全巡查和不良安全行为记录公式等制度。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安全生产法》规定建筑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目前的情况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数量有限,即使配备了足够的安全员也因为其自身素质层次不齐,导致监督管理工作走过场,搞表面形式,对安全工作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特别是一些层层分包挂靠单位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更是无从谈起,随便安排一个人就是安全员了。部分企业不能做到安全职能部门人员培训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管理素质。企业在工资福利等方面对安全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加强责任感,促进其工作积极性。

(四)加大经费的投入。要抓好建筑安全,就要舍得投入

建设主管部门要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对工程造价计价进行准确预算,单独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费用,专款专用。目前正在推进的施工企业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做法,也是很值得借签的,确实能对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五)加强劳务用工的管理

加强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安全素质,根据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识差的特点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培训,增强其感知认知能力,提高自身安全防护意识。通过安全例会、班前快会等各种方式,有效地保证了施工人员在上岗前都能得到培训,提高工人安全技能和素质。在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同时,另一方面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的预测预控,把各类安全防护措施做到位。通过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把危险程度降到最低。

(六)严格奖惩制度

现场安全管理状况的好坏直接与经济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把现场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与项目经理的收入挂钩,与项目承包团队的经济利益挂钩。安全管理到位、现场创优的给予奖励;不重视安全管理而发生事故的现场,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给予处罚;对于事故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有损企业形象的坚决追究法律责任。

在整个施工过程,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应坚持事先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以事先控制为主,加强对安全宣传及教育、落实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经费投入等的管理。重视事中控制,重视事前监督、及时控制;辅以事后控制,及时处理。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全面、全程、全员参与的原则,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规程,结合项目、企业和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防范于未然。

三、结语

当前建筑施工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施工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它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关注安全、重视安全,实实在在做好安全工作。我们应当始终居安思危,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