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定课程计划

制定课程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制定课程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RPW;位置权重法;教学计划;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48-02

教学计划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进度、规范学生培养的总体设计和主要依据,是高等院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前提与保证。修订和完善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合理有效地安排各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均衡高效地完成本科学习是教学计划制定的目标。本科教学中涉及的课程较多,有些专业教学计划会涉及到60~150门左右的课程,为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需要考虑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学期分配。有些课程需要先修课程,有些课程则不需要,先修课程中学习的知识是其后继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先修课程一定要在其后继课程之前开设。同时,为了保证学习节奏的一致性,防止课程安排时松时紧,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各个学期课程的均衡性。对于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的研究,一部分学者从教学计划制定的理论、体系方面进行研究,另一部分学者从制定教学计划的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如文献[2-4],但后者主要的方法是基于ISM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只考虑了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先导关系,而没有关注教学计划制定时课程的均衡性,所以通过ISM方法列出的课程层级关系图只能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参考,不能作为一种实用的方法直接给出具体的课程安排结论。本文主要利用装配线平衡的方法――分级位置权重法(RPW,Ranked Positional Weight)制定教学计划,在保证课程先修关系满足的同时,兼顾课程设置的均衡性,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一、RPW方法及实现步骤

RPW方法是IE工程人员在生产线平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最早由Helgeson和Bimie于1961年提出,它是最大侯选原则与Kilbridge-Wester法的结合。该方法根据作业元素的紧前关系计算每个作业元素的RPW值,然后对PPW值进行排序,从高到低分配作业到相应工位,其步骤如下。

1.根据作业紧前关系作出紧前关系图。此紧前关系图属于有向图。对于任意两个作业元素i,j,如果j能够到达i,则称j为i的前序作业。

2.计算各作业元素位置权数。对任意作业元素i,将其本身的作业时间加上所有的前序续作业的作业时间Ti,得到其位置权数,即PPW值。

3.按RPW值从低到高进行排序。

4.计算生产线节拍Tc。Tc=■Ti/S,其中S为工位数。也可以指定生产线节拍,求所需的工位数。

5.按照RPW值,从小到大分配作业至工位。

其计算流程如下图1所示。

二、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

上述可见,RPW方法本质是将具有先后关系的作业分配到不同的工位,以满足作业间的紧前关系及均衡性要求。本科教学计划涉及到课程类似于线平衡中的作业,具有同样的先后关系约束,学时类似作业时间。

参考文献[4]中的案例,某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在6个学期中修完如下课程,各课程间的先修关系如表1所示。

根据RPW方法的步骤,首先做出紧前关系图,如图2所示。

其RPW值计算如表2所示。

指定生产节拍Tc=80学时,使用RPW方法得到课程分配结果如表3所示。

假定学期课程的平衡率为Br,则:

Br=■Ti /max(Ti,i=1,2,…,6)=90%.

可以看出,每个学期课程平衡率较高,即学时分配比较均匀,不会出现学生有的学期过于繁忙,有的学期过于空闲的情况,分配结果比较理想。

三、同ISM方法的比较

表2中计算出各门课程的RPW值,其值越小,表明其位于课程体系的越底层,即课程性质越基础,需要先修的可能性越高。文献[4]中利用ISM方法得出的课程层级体系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RPW方法跟ISM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而且具备ISM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

1.RPW方法更简洁。ISM步骤较多,应用复杂。而RPW方法作为生产线平衡的一种成熟技术,逻辑清晰,使用简洁。

2.RPW方法更实用。作为定性分析的工具,ISM方法仅给出课程的层级关系,具体课程在各个学期的分配仍然需要后续工作确定,而RPW方法能够直接得到课程分配结果,比ISM方法更加实用。

3.RPW方法更容易通过编程实现,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划制定。

上述案例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分配,对于大学学习来说,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还包括其他的基础课程、公共课程等,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求解。

本例求解中,指定生产节拍为80学时,可得到6个学期平衡率较高的分配结果。如果按照生产节拍Tc=■Ti/S=432/6=75学时计算,可能得出超过6学期的分配结果,这是RPW启发式方法本身所限。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大,只要不超出学生每个学期最长的学习时限即可。

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较多,课程之间存在约束关系,有些课程需要先修,有些课程需要后修。这种约束关系跟生产线平衡中作业之间的紧前关系很相似,可以利用线平衡中常用的RPW方法来解决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分配,达到比较好的均衡性效果,使学生每个学期的学时分配比较均匀,不会出现忙闲过于不均的现象。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RPW方法比ISM方法更加简洁、实用,而且更加易于编程实现,在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高校,RPW方法可以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划制定中进行推广,达到很好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第2篇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gram is the guiding document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asonable teaching program is a premise and guarantee for the college’s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teach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programs is a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link, including the opening sequence of courses. For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gram, take computer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example to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of ISM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n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rogram. This way is to be proved correct and effectiv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program.

关键词: ISM;解释结构模型法;教学计划

Key words: ISM;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teaching progra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27-03

0引言

教学计划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培养合格人才的总体设计和主要依据,是教学工作的法律性文件。合理的教学计划是高等院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前提与保证。修订和完善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合理有效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目标。为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需要考虑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有些课程需要先导课程,有些课程则不需要,而有些课程又是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先导课程中学习的知识是其后继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先导课程一定要在其后继课程之前开设。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和修订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学计划,本文旨在运用ISM(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说明它在教学计划制定中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方面的应用。

1ISM工作原理及方法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简称ISM,是结构模型化技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美国J.华费尔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1],[2],[4]。

ISM模型应用领域广泛[3],它主要是通过系统元素间相互影响关系的辨识,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多级递阶结构形式,使得众多元素之间的错综关系层次化、条理化,从而展现出系统的内部结构。其目的在于明确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系统结构,揭示系统的几何学或拓扑学的定性结构[3],形象地表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在分析复杂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2]。ISM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课程计划的安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一般地,实施ISM的工作程序有:①成立一个实施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小组;②设定问题;③选择构成系统的要素;④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⑤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之后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⑥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其核心是建立可达矩阵并将可达矩阵转化为结构模型。[1],[4]

2课程教学计划的解释结构模型

近几年来,每年制定本科教学计划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设置、各类课程的数量及课程的时间计划等问题,在选定了课程之后就是要对课程的开设先后秩序要制定一个计划,并在一段时间内严格执行。本文为了说明ISM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的应用,选择了本校信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计划为例。

2.1 组织实施ISM的小组一般来讲,小组成员以10人左右为宜,为保证讨论的成效,要求小组成员对要解决的问题都能持关心的态度,同时,还要保证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员进入小组[1]。因此,针对本文的问题,首先组建了一个ISM研究小组,成员由本学院的计科系老师3位、本系的老师2位,及计算机系大四学生2位,共计7位。

2.2 设定问题,明确ISM 的分析目标,并确定系统的要素经过小组成员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讨论,整理出了计算机系的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并初步确定了各个课程之间的直接先导关系。如表1所示。本文的目标是解决这些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因此本问题面对的系统中的各要素就是下表中的各门课程。

2.3 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1)建立邻接矩阵

根据表1,可以得出表中课程关系的邻接矩阵。此邻接矩阵是一个12行12列的矩阵,描述了各个课程的直接先导的关系。邻接矩阵A的中的元素aij定义如下:

a=1课程C和C有关系,即C是C的直接先导课程0课程C和C没有关系,即C不是C的直接先导课程

邻接矩阵如下,为了更为清楚的显示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矩阵的行列上增加了课程编号。

(2)建立可达矩阵

首先求出矩阵B=(A+1),以实现各课程与自身是有关系的,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可达矩阵的求解方法计算矩阵B的自乘。即对矩阵B进行幂运算,计算过程中根据布尔代数运算规则(即0+0=0,0+1=1,1+0=1,1+1=1,0×0=0,0×l=0,l×0=0,l×l=1),通过MATLAB运算得到B3=B4,因而可达矩阵为R=(A+1)3。

可达矩阵R反映了各课程之间的所有先导关系,包括直接先导关系和间接先导关系,这反映在R中列中全为1的元素所对应的课程即本门课程的所有先导课程。R中行为1的元素表示课程间的后继关系。

2.4 区域划分区域划分是在可达矩阵的基础上确定各课程之间的可达与否,并判断系统中哪些课程是连通的,即有关系的,因此把系统分为有关系的几个部分或子部分。

2.4.1 相关概念

①可达集。与课程C有关的课程集合定义为课程C的可达集,用R(Ci)表示。即课程C的后继课程的集合。由R中第Ci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课程集合。即R(C)={C∈Na=1}。

②前因集。将要到达课程C的课程集合定义为课程C的前因集,也称为先行集,用A(C)表示。即课程C的先导课程的集合。由R中第C列中的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课程组成。即A(C)={C∈Na=1}。

③共同集合。所有课程C的可达集合R(C)与其前因集合A(C)的交集为先行集A(C)的课程集合定义为共同集合。用T表示。即T={C∈NR(C)∩A(C)=A(C)}。

④最高级要素集合。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L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R(C)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也就是说最高级要素集合就是那些没有后继课程的课程集合。即L={C∈NR(C)∩A(C)=R(C)}。

2.4.2 根据可达矩阵计算各课程的R(C)与A(C)并计算R(C)∩A(C)。如表2所示。

2.4.3 求共同集合T根据定义,T={C1,C9},即C1和C9是最底层的课程,也就是需要在所有课程中最先开设的课程。需要判断他们是否有共同单元可到达,即R(C)∩R(C)≠,则表示他们有共同的后继课程,因此所有课程均属于一个连通域。即表示所讨论的所有课程相互间均是有关系的。

2.5 级间划分级间划分是将系统中的所有课程,以可达矩阵为准则,划分成不同级(层)次。利用最高级集合的定义,确定多级结构的最高级要素。找出最高级要素后,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以此类推,就可以找出各级包含的最高级要素集合。分别用Li表示从上到下的级次,其中i=1,2,…,k。

根据“最高级要素集合”的定义,由表2得L1={C7,C8,C12}。

在表2中除去C7、C8和C12后,得到第二级课程的可达集与前因集,见表3。

由表3得,L2={C5,C6,C10}。如此重复下去,分别得到L3={C3,C4,C11},L4={C2,C9},L5={C1}。这样,经过5级的划分,将系统中的12个课程划分在了5级内,按级间顺序对可达矩阵重新排列得R1。

2.6 建立结构模型与解释结构模型根据R1,依次处理每一级课程的先导和后继的情况,得到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将结构模型中的课程号用实际代表的课程名称代替,则得到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7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计算机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可以简化成一个5级的层次结构。从这个层次结构中我们可以对课程的安排提出以下建议:①程序设计基础和高等数学没有先导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这两门课程必须在低年级的时候开设,比如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还需更注重这两门课程教学质量。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和数值分析是没有后继课程的,其他课程都是这三门课程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先导课程。因此可以在其他课程之后才开设,建议在高年级的时候开设。即便这几门课程内容较难,但按照ISM的结果进行课程的安排,这时候的课程安排较少,时间上也较充裕。③离散数学的基础是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因此离散数学一定要在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后开设;数据结构要在离散数学后再开设;汇编语言在程序设计后再开设;普通物理在高等数学后再开设;算法分析与设计必须在数据结构和汇编语言后才能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必须在普通物理后才能开设;线性代数只要在高等数学后就可以开设。

3需要说明的问题

由于本文仅讨论了专业课程的安排,对于大学学习来说,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还包括其他的基础课程、公共课程等。所以对于其他目前不太确定和本文讨论课程的关系的那些课程,也可能与本文讨论的某些课程有先导或后继的关系,那么可以直接加入到ISM中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和本文所述的过程一样,只是增加了系统要素。当然在讨论过程还可能在本文的“3.4区域划分”这个步骤中,可能会发现此系统中会有多个连通域。ISM中对多个无关的区域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只需要返回到第二步重新确定系统的要素,并重新判断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去掉无关紧要的要素即可。

4结语

ISM的结果符合本文定义问题阶段提出的课程的先导关系,因此使用ISM来帮助对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是符合实际的,正确并有效的。从ISM的结果我们知道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基础是程序设计基础和高等数学,也能让任课教师认识到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性,并注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也可使用ISM来检验教学计划中各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

根据结构模型我们可以做出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的计划。这里为了表示的简便仍然使用了课程的编号来表示各门课程。第一种是(C1、C9)(C2)(C3、C4、C11)(C5、C6、C10)(C7、C8、C12);另外一种是(C1)(C2、C4、C9)(C3、C10、C11)(C5、C6、C12)(C7、C8)。当然还有别的安排方法,只要不违背结构模型得出的原则就可以了。

本文所讨论的方法,虽然以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例,但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系统工程(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89-110.

[2]朱嘉伟,卞艺杰,王海霞.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高校食堂客源量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

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1)有的学校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和组织教学,实际开设课程门类和课时与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出入较大。极个别学校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也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规律,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等现实条件,能够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⑵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完成规定的必修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连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教完。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2)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全面,理解有偏差。(3)对教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不强。(4)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把握时代脉搏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和长效性发展,还应促进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生活能力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发展。因此,绝不能认为职业教育只是技术、技能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紧跟时展和社会变化,瞄准企业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标准,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平台,组织教学活动;以职业活动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整合行列资源学校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计划。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可以依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指导职业学校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景为导向,实现从学科知识为主线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换,建立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行动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需求基本相符,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在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的同时,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灵活性,彰显地方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去陈求新为前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里的“陈”是指陈旧而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是指各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五新”内容,即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课程优化为核心,保持课程方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课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一轮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订都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来进行。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努力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志向的差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同时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是照顾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要求,相关课程要突现出来;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合理设置选修课;三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第4篇

[摘 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坚持正确方向、紧扣培养目标、把握时代脉搏、整合行列资源、凸显地方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第5篇

培训计划是指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全面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对培训时间和地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等的预先系统安排。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需要考虑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需求,兼顾企业资源条件及员工素质基础。除此之外,培训计划还要把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结果的不确定性考虑在内。一份完整的培训计划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培训目标的描述、培训对象的范围、培训项目的确定及课程设置、培训师资的安排及培训方式的采用、培训时间的安排等。从实践角度而言,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非常庞杂,要求企业内部具有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细分的培训管理工作职责体系,只有在这种完善的体制下,培训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

加里•德斯勒认为培训的目标不仅包括与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员工献身精神的强化以及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是培训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培训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培训计划作为整个培训活动的开端,其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于培训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的培训工作没有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缺少长远规划机制,会导致培训活动等同于岗位培训、应急培训,着眼于当前,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另外,人力资源培训如果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就无法进行员工潜在能力开发,造成专业人才尤其一线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使职工自身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协调。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具体对策研究

1.从战略高度定位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制定。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作为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关键步骤――培训计划制定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方式(如鲜明的口号、标语、会议等),在企业内部广泛培养重视培训计划的意识,让每一位管理者、普通员工都能认识到培训计划对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2.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在具体的培训计划制定工作之初,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作为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制定的初始环节,其分析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着整个培训计划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工作,需要通过与各部门充分沟通,以获取清晰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需求信息的重点包括企业员工目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知识架构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对员工提出的技能、知识层面的要求。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计划制定的第一个环节,对企业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在获得准确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以后,就可以进行培训需求的分析了。培训需求分析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确定企业层面的培训需求,包括对企业目标、资源和环境的分析以及对人力资源核心问题的分析。例如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中确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进而明确培训的目标与内容。二是岗位分析。人力资源部门要按照企业各岗位标准、担当相应岗位职务所需要的能力标准,对各岗位现状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员工在各自岗位上是否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从而确定企业培训的需求结构。三是员工分析。通过对员工(尤其是一些关键工作、关键岗位的员工)的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及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评价,以确定培训对象和课程等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第6篇

一、实践驱动,激活教学

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实践驱动”的方法,将实践嵌入到教学中,把实践活动提升到与课堂教学同等的地位,用实践活动驱动课堂教学,边练边学,边学边教,让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同步进行,贯穿软件工程实践领域,包括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等整个生存周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实践活动提前到授课之前开始,而不是授课之后的简单验证或者考查,力图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实践,带着问题听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在听完课后有豁然开朗的欣喜感。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练而有惑,学以解惑。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把学生酌情分成若干人为一小组(通常以6到8人一组),提供一定数量的课题做为选择,课题不应该太复杂,毕竟是软件工程课而不是编程课。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课题。第一堂课,通常会向学生讲授软件工程概论,软件生存周期的六个步骤。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开始自己的课程实践。这时候学生虽然知道软件生存周期的第一个步骤是制定计划,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如何制定计划以及计划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会对教材的相应章节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积极提问。于是将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化,最大程度地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先在实践中遇到疑难,然后在课堂上提出疑难,最后在实践中解决疑难,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针对企业,模拟实战

仅仅强调以课程实践驱动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比如就曾有学生说:“到底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呢,我在项目中并没有觉察到需求分析的作用”。也有学生觉得制定计划很没有必要,可有可无,相应的文档也处理得很简单。相对于软件设计和程序编写来说,其他步骤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这又间接使软件工程课变成了一门加强版的编程课。然而在企业的现实应用中,情况并非如此。制定软件项目计划,做好需求分析,恰恰是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软件工程课讲授的知识应该是面向企业,面向实战的,不是纸上练兵,也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应该让上过这门课的学生都知道,实际企业中的软件工程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以后参与的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而不是上完这门课以后只是会用RationalRose画几张用例图、活动图。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模拟实战”的方法,在每个软件生存周期的阶段,老师将模拟不同的角色来推动课程实践向实战靠拢。在制定计划阶段,老师将担任“上司”的角色,对风险分析,开发计划都要进行评阅,如果此阶段进行得不成功的话,老师可以对此课题喊停,该小组将不得不另选一个课题重新进行课程实践。在需求分析阶段,老师将摇身一变为“用户”,各小组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查纲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同时仍然拥有“上司”的身份,各小组需要向上提交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决定该课题是否继续。在软件设计阶段,老师将以“用户“的身份对需求随时进行调整,让学生充分理解迭代的过程,这时候过程不规范的小组将深受其苦。在其后的编程和测试阶段,老师都将以“上司“的身份参与实践,使实践过程受控。每个小组都需设一名组长,并将小组的集体讨论贯穿整个课程实践,同时进行讨论纪录,附在文档之后。这样能使小组所有成员对开发过程有一个清晰一致的认识,从而实现整体能力的提高,获得更佳的效果。这对强调团队精神的软件开发尤为重要。

作者:周翔 刘晓强 单位:江西南昌大学软件学院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第7篇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选课指导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课程选修计划,必须建立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制度,制定学生选课指导方案。

1.选课指导的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选课指导应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导",指导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意愿,并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最终的决定权一定要留给学生本人。

1.2 因材施教原则。选课指导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指导教师应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进行指导,避免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不搞一刀切。

1.3 科学性原则。指导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必须对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方案以及所指导的学科有足够的掌握,同时要对社会未来的人才需求和高校的招生动向有预见性的把握。指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学校开课与学生选课之间的关系。

2.选课指导的机构

2.1 成立选课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长、教务处、教育处、教研处和团委等组成。其职能为组织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领导学校选课相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规划和制定本校选课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

2.2 成立选课指导小组。该小组由教务处统领、年级领导协调、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为主要成员组成。其职能为设计适合本校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各科的选课指导,并负责组织教师依据《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确立选修课及其学分设置;制定导师制及导师的任务分配;课程模块的设计和整合;学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协调和配置;监督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制定教师的监督和评价标准等。各学科任课教师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2.3 成立选修课导师组。导师组以学科、行政班分别为单位进行横、纵两个维度的分组,学科组由备课组长为组长,行政班由班主任为组长,相应年级及班级的任课教师受备课组长和班主任双重管理。

学校选课指导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本年级任课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等。导师对学生选课负有第一责任,全面负责所指导学生的咨询、教育和选课方案的制定。行政班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工作。

3.选课的操作方案及步骤

3.1 确定选修课的内容。学校选课指导小组根据国家及省课程标准中选修系列内容集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选修内容、学时、学分等。

选修课的范围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规定的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是国家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的若干具有校本特色的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选课指导小组要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发放给学生使用。《选课指导手册》主要包含:(1)编制该手册的目的、意义。(2)高中课程结构简介。包括课程总结构介绍,各学习领域所包含科目、各科目选修系列和选修模块之间关系以及系列内部各模块之间关系(相对平行的还是序列性的)介绍等。(3)顺利毕业的基本学分要求。(4)选课程序说明。(5)选修课程简介。包括学科说明、开课计划、模块代码、开设对象、学分分配、周学时数等。

选修课的开课时限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至整个高三第一学期结束。

3.2 学生选课的实施步骤

3.2.1 学生选课的初步计划

(1)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最后一个月给学生下发《选课指导手册》。学生研读《选课指导手册》,了解高中阶段学校所开设的学习内容、模块、学分等总体要求,了解选修课的总学分及模块要求。

(2)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在征求家长、导师、亲友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自主规划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目标的选修模块。

(3)合理分解三年的目标,根据学校课程开设的总体时间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和安排个人每个学段的选修内容,防止内容和时间的冲突。

(4)学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选修计划。

(5)学生所选课程,若本学期内未能开出,学生可以在以后继续选,也可放弃选修这些课程,而选择其它课程。

3.2.2 学生选课的具体实施

(1)每学期的最后半个月,由学校选课指导小组公布下学期将要开设的选修课内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辅导教师等。

(2)由导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对学生提供选课咨询,让学生根据在高一时制定的个人初步选修计划结合当时公布的选课内容进行选课,学生要熟悉选修的课程的内容及特殊要求,可对以前制定的选修计划进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指导学生选课时应注意: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学生的职业预期和人生规划、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等;②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要优先安排必修课程(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课程安排上)的选修计划,同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为学生自由选择选修类课程创造条件。③处理好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的关系。应在保证完成选修Ⅰ课程所需学分的前提下,再选修其它课程;④处理好先行后续的关系。对于知识体系有先行后续逻辑关系的课程,应按顺序选修;同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原则上应同时选修;学生修读选修类课程,要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基础。

(3)学生经过咨询导师确定选课内容,并亲自填写《学生选课单》(不得代他人填写或让他人代为填写),上交年级汇总到学校教务处。这个过程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选课指导,让学生直接在网上选课,使学生选课更加方便。

(4)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拟定下学年课程安排。

3.2.3 选课结果的公布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第8篇

培训计划的制定(一):长期计划

(1)确立培训目标--通过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将培训的一般需求转变为企业培训的总体目标,如通过培训来达到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对上年度培训计划的总结及分析培训的特殊需要,可以确立需要通过培训而改善现状的特别目标,成为本年度培训的重点项目。

(2)研究企业发展动态--企业培训部会同有关的主要管理人员研究企业的生产营销计划,以确定如何通过培训来完成企业的年度生产经营指标。一项生产经营目标的达成往往取决于一个或几个员工是否正确地完成任务;而要正确地完成任务,又取决于员工是否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检查每一项业务目标,确定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企业培训部还要与有关人员共同研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找到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寻求通过何种培训可以改善现状、实现培训的特别目标。

(3)根据培训的目标分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培训应列入业务培训方案;围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培训活动则应列入管理培训方案。因此,培训方案的制订是针对培训目标,具体设计各项培训活动的安排过程。企业的业务培训活动可分为素质训练、语言训练及专门业务训练。企业的管理培训活动主要是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系统的督导管理训练及培训员专门训练等。

(4)决定培训课程--课程是培训的主题,要求参加培训的员工,经过对某些主题的研究讨论后,达到对该训练项目的内容的掌握与运用。年度培训计划中,要对各类培训活动的课程进行安排,主要是列出训练活动的细目,通常包括:培训科目、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方法等。注意培训课程的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各项目的训练课程之间发生过多的重叠现象;但范围也不宜过狭,以免无法真正了解该项目的学识技能,应主要以熟悉该训练项目所必需的课程为限。培训课程决定后,需选编各课程教材,教材应包括以下部分:培训教材目的的简要说明;列出有关教材的图表;说明表达教材内容的方法;依照下列顺序编写教材:教材题目、教材大纲及时间计划、主要内容及实施方式和方法,讨论题及复习的方法和使用的资料。

(注:你正浏览的文章由 第一整理,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5)培训预算规划--培训预算是企业培训部在制订年度培训计划时,对各项培训方案和管理培训方案的总费用的估算。预算是根据方案中各项培训活动所需的经费、器材和设备的成本以及教材、教具、外出活动和专业活动的费用等估算出来的。

培训计划的制定(二):短期计划

短期计划指针对每项不同科目、内容的培训活动或课程的具体计划。制订培训活动详细计划的步骤如下:

1.确立训练目的--阐明培训计划完成后,受训人应有的收效。

2.设计培训计划的大纲及期限--为培训计划提供基本结构和时间阶断的安排。

3.草拟训练课程表--为受训人提供具体的日程安排,落实到详细的时间安排,即训练周数、日数及时数。

4.设计学习形式--为受训人完成整个学习计划提供有效的途径,在不同学习阶段采用观察、实习、开会、报告、作业、测验等不同学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