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安全问题、管理问题、经费问题”是困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对外开放的三大瓶颈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学校自身主体利益与社会公益性之间的冲突。不同利益方博弈:政府希望不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重复投资就开放,学校希望尽量不开放或者在有利的状况下开放,社会人群希望低价乃至免费使用学校体育场馆及设施等。

(一)安全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缺失、相关管理规定不完善。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缺乏检修,体育器材陈旧、损坏严重,不符合运动使用标准,体育场馆管理者、工作人员不履行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条例,锻炼人群不遵守学校相关体育场馆设施管理规定,未能听从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指导,违反器材使用程序规则及运动常识所造成的人身运动伤害事故及其他危险隐患。

第二,体育活动本身的危险性。

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也可以说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体育就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自从体育产生以来,虽然强身健体及其娱乐自始至终是体育的主要功能,但体育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及潜在危险性,只有适当的控制体育活动的强度与对抗度,熟练的掌握体育运动中的技巧,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降低体育活动中危险性的发生。

第三,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指导人员及医务人员。

社会人员进入学校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指导人员及医疗救护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会造成的伤害。

(二)管理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存在三方面的管理因素: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与监督);管理力度(纠纷问题的处理);管理人员(人员的配备与开支)。

在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情况的调查显示,各学校在开放的管理制度上缺乏统一的规范,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一套管理方案,在开放时间、开放方式、安全规定上存在差异,出现特殊情况时无章可循,造成了管理的压力。在发生伤害事故和财产纠纷时,由于无统一的管理条例和赔偿标准,处理时难以达到统一,导致学校不愿意提供场馆设施开放,损害广大有健身意愿人群的活动利益。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无专项资金,专业体育指导人员和医护人员不到位,是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另一因素。

(三)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包括三方面的因素:经费的来源,经费的使用,经费的监管。经费的来源:当地政府、学校自身、各种社会力量、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和赞助。经费的使用:学校体育场馆资金应当用于学校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及服务人员的报酬,用以保障体育设施的正常运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隶属不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体制、制度等差异。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学校建起了塑胶运动场,并修建了各类运动场馆,场馆的损耗与修缮、日常维护和管理人员工资,已是学校开销中不小的一笔。在国家没有具体出台相关维护补贴的规定前,场馆及设施的维护维修费用及管理人员的费用导致学校经济压力的增加,因此,经费问题也是阻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瓶颈问题。

二、保障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市民进校健身锻炼管理办法》、《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确保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能够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优化管理模式,构建相对科学、客观、统一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评价标准体系。

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丰富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社区、俱乐部等社会资源,开展联合经营和服务外包,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学校的人力资源,还有利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锻炼建立可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建设制度,提升学校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水平。

施行入校活动安全保险制度。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为开放共享设施对开展活动人员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办理商业保险。对开展活动时段发生的因设施和管理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保险费用由政府为主承担”。目前,已有相关保险公司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提供了专项责任险,利用保险手段来解决学校场馆设施开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伤害事故,免去学校场馆设施开放的后顾之忧。

(三)健全资金投入与保障制度

政府方面:国家应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长远规划中,各级政府部门应将开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设立保障和促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专项资金。

学校方面: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走市场运作机制,拓宽经费来源。引进社会力量以承包和合作等方式参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管理,比如由社会实体承包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投资改造体育场馆,既大大改善了学校的体育设施,又让学生和健身大众都从中受益,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学校体育设施管理的经费问题。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了满足体育竞赛、活动锻炼以及民众健身等一系列需要而设立的,是体育直属系统——体育场馆的一个总称,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后备力量。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机制主要包括租赁制、目标制、承包制、差额制、全额制、委托制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是推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价值与意义探究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行业相比,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无论是数量方面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与其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汲取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不仅需要承担高额的知识产权非,而且很有可能会出现使用不合理或者在国内不适用的现象。所以,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进行深入的探究,提出可行性、针对性强的商业化运营管理方案,当然也可以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体系与经营手册等,这些问题已经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领域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有关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体育文化行业市场的开发,提升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管理以及高效运营,而且有助于促进体育的大众化发展,丰富我国广大民众的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活动,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等。

 

另外,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实践结果证明,伴随着我国体育产品消费行业的不断完善,构建专业化的体育场馆管理运营队伍是公共体育场馆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国外诸多公共体育场馆优秀管理企业的成功操作方案与模式都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指导,也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价值与意义。[1]

 

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运营效率的不高

 

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所涉及到的管理单位比较冗杂,致使其资源配置无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事务的处理程序也过于繁琐,直接造成其管理运营效率不高。诸如,某省的公共体育场馆有两个管理单位,其中,省公共体育场负责的是田径场,主要是对田径场的日常经营、维护等进行管理,体育管委会则负责对田径场外的体育广场进行管理,尽管这两个行政单位属于一个系统,但其管理方案却大相径庭,而在实际管理经营的过程中还需要这两者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程繁琐、环节冗杂的问题。

 

(二)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

 

公共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培育与发展,其核心就是人才,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综合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就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在专业人才方面极其匮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来自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刚从体育院校中毕业的学生,还有一少部分来自于退伍军人和体育内部系统中的人员。鲜有通过公开招聘形式,面向社会吸纳专业的、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管理经营体制的落后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最为关键的一个诱因就是落后体制的限制。缺乏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营管理体制,致使场馆的经营管理积极性受挫,对体育的市场化发展认识不到位,给财政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并使得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缺乏活力。[2]

 

三、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途径探索

 

(一)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公共体育场馆的收费、经济、财政以及税收等相关政策,完善体育场馆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增加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通过税收与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税收进行适当的减免或返还,弥补实际经营管理出现的成本与收益反差较大的缺陷,减轻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负担,推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步入持续、良性、高校的发展轨道。

 

(二)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理念

 

公司化的治理方式本质是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择取与构建。对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公司化的结构改革,尤其是股份制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当前实施的统管、统支以及统收的服务管理模式,造成相关单位缺乏自主权的状况,使得很大部分的国有资产被闲置,不利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而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初步构建以体育产业为基础,综合房地产、演艺、会展等相关领域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制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以及运营机制等,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

 

(三)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支撑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人才的推动。管理人员可以采用猎头方式从商业性场馆直接聘请高水平、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或者从当前岗位中选拔一些优秀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对其进行大型体育场馆营销方面的教育,还可以从体育院校中的一些相关专业中直接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另外,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方面的体制与机制,例如,构建绩效考评制度,把员工的薪资待遇与岗位业绩相管沟,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3]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不论是具体数量还是实际规模都取得了快速进步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环境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构建必须以管理机制的大力改革作为根本出发点,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作为核心,把市场作为资源调配的最终导向,走集约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同时,大型物业管理公司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作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以实现城市体育场馆的整体性与区域化管理经营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刘明星 于延飞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课题项目:<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优化管理研究>吉教科文验字【2014】391号。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是能够实现高校与社会共赢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开

放运营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研究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从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的意义、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等方

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

新时期以来,我国全民健身运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

蓬勃开展,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消费得以满足的基础上,对

包括体育健身消费在内的享受资料消费有了更大需求。然而广泛

存在于我国当前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体育场馆数

量质量均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之相对的事,高校体育场馆大

都有着较高的质量,但是利用效率却不高。因此探讨高校体育场

馆开放运营对于高校体育改革和全民体育运动开展都有着重要

意义。

1.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的意义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是市场经济体制在高校体育

改革领域发挥影响的重要体现,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在对人们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场所

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缺少足够

的正规体育场馆作为支撑。在这种背景下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开

放运营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体育健身场馆保障,能够更

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高校履行社会责任。高校作为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

的重要存在,其自身同时肩负着强大的社会责任,推动高校体育

场馆设施开放运营正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能够通过为人

们提供更加优美的健身环境、更加专业的健身场地、更加科学的

健身指导来推动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兴趣提升,从而促进人们形

成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

促进高校体育改革。通过实现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运

营,高校能够充分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效率。通过开放运营

高校体育场馆能够更加充分地实现社会联动,体育专业学生通过

有组织地进行对社会体育运动开展的指导,从而提高体育人才的

实践能力,对于更好开展高校体育改革有重大促进作用。

虽然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有如此优越性,但是在实际操作

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的科学有

序开展。

2.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面临的问题

2.1 高校管理者思想保守

即使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有诸多好处,当前仍有大量高校

管理者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从意识里排斥这种与市

场接轨的行为,因而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

是由于高校管理者思想保守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而造成的先天

阻碍。调查显示,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数能够实现有偿对外

开放或无偿对外开放,仅有少部分场馆不开放,这部分不向社会

开放体育场馆的高校往往在领导者层面上存在对开放运营认识

不足的问题。

2.2 开放运营管理困难

造成高校领导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时由于社会人群的参与给管理带来

很大难度。开放运营后的高校体育场馆,由于人流量较大,场馆

清洁、设施维护等方面均需要高校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同

时在如何兼顾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对外开放体育

场馆上有时也会出现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难

度。在管理方面最大的隐患是安全问题,由于管理困难再加上大

部分管理人员年龄过大专业素养不足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问题,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3 开放运营增加场馆修护成本

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本意可以通过开拓社会资源,从而

缓解由于政府拨款不足给体育场馆日常维护带来的问题,然而随

着开放运营,社会人群的增加必然加速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老化

速度,增加体育场馆维护维修的花费,在这一情况下,通过开放

运营所获得的收益与维护体育场馆增加的资本之间是否能够实

现平衡也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能够实现可持续开放运营的重要

影响因素。另外,通过开放运营所得收益不可能完全用于高校体

育场馆维护,在挪作他用时体育场馆的维修费用自然又成问题。

3.改进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策略

3.1 加强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经营管理方式改革

促进经营管理方式改革是增加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

收益的重要保障,调查发现,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主体

主要有学校体育部门、学校非体育部门、社会集体、社会个人等,

相对应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方式也会有高校自主管理、社

会集体承包管理、个人经营管理、租赁管理、联营管理等管理方式。

因此,高校在选择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的经营管理方式时必须要

正确认识本校实际,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方

式,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的有序开展。

3.2 完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

只有通过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的开

放运营,当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职权不清、制度不完善,因此必须要通过完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

来为开放体育场馆运营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必

须要充分考虑社会行为主体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市场

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地位,建立有针对性更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

落实管理责任到人,委派专人负责体育场馆开放运营,加强对体

育场馆的监控、维修、养护等工作。

3.3 加强开放运营营销手段

加强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的营销手段以拓宽经营

渠道,从而实现更好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高校体

育场馆拓宽经营渠道,不仅承担社会人群的健身需求,同时举办

各种体育比赛、社会活动甚至各种学习培训班等,通过多种形式

的经营增加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盈利性和学校知名度,从而为高校

体育科学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郁震.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运营的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2009,03,(03):78-80.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十以来我国举国进行节约型社会建设,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在机关内部出台了8项规定和6项禁令。在社会上形成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有了节约举办晚会和赛事的具体要求,那么就严格规范着我国体育场馆规模的建设。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过度建设本身就是与我国的节约社会的发展理念相悖的。这就要求不能过度进行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但是对于已经建成的体育场馆需要进行具体发热经营和管理保证资源的利用。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认识上不到位,对于我国的大型场馆的建设上,相关机关往往热衷于建设,在建设初期进行了美好的设想,但是在建成之后遇到了重重的困难。相关机关却没有能力也没有经历来进行经营和管理,慢慢地放弃了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主观上并没有积极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基本出路。只是被迫的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同时市民对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也是漠不关心,认为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是政府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没有把自己当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经营管理同样需要市民的参与和建言献策,对于一项城市基础建设工程的发展困境,市民应该主动参与进来。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2)相关的经营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不合理,对于大型经营管理的制度不仅制定不合理同时数量也有限。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所以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上政府要进行适当的放权。大型体育场馆的性质是半公共性的,属于基础设施。那么政府就要在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放权。相关制度不合理,经营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是有待更新的。(3)资金来源单一,目前我国的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不仅拖累了地方的财力也造成了体育场馆建设缺少活力。阻碍了大型体育场馆的长足进步和发展。(4)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的匮乏造成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不够专业,没有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经营,没有相关的理念和相关的管理团队参与经营管理,不利于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总之,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探索才刚刚起步,和外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场馆经营管理问题的存在十分正常,关键是要及时的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探寻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策略。

2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2.1加强宣传和推广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企业并不像建设之初那样热衷,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项目像一个烫手山芋,没有人也没有部门愿意接手。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重视更加谈不上。那么相关职能部门就要积极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出路,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在机关内部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机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发热重要性。同时通过宣传的方式鼓励民众建言献策,主动的参与到大型体育场馆这个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同时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的方式让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困境有初步的了解,还要进行必要的专题宣传,通过制作专题节目的方式让民众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共同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对策。总之,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策略上最首要的是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在社会形成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困境的基本认识,才能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共同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出路。

2.2政府放权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很成熟了,所以政府要进行职能的转变和合理的放权。政府的职能要更多的转向服务和监管。那么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相关机关就要合理放权,把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权利放给市场,让市场主体进行更加专业的经营和管理,让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充满活力。同时对于场馆的资金上也要尽量进行自负盈亏,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让大型体育场馆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不再单一的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造成政府财政的困境和体育场馆建设管理资金不足的双重压力。总之,对于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不足和政府管理的固化问题,真正让大型体育场馆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解决资金和管理问题。

2.3人才引进和功能转变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中亟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也要更加的多样化。(1)要保证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国家机关可以通过事业单位招聘的方式为大型体育场馆引入更加优秀的管理经营人才,让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更加专业。同时也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留住经营管理人才,壮大我国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队伍。还可以通过征询专家学者、征询民众的管理建设意见的基础上,让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参与度更加高、更加贴近群众。(2)完善我国的体育场馆的功能,不仅要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还要向市民开放,让市民可以多走进体育场,同时还可以吸引商演,为体育场馆吸引更多的资金。总之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要积极探索更多的出路。

3结语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学生;开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63-02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和教育部对大学教学水平评估的标准要求,国内许多大学已经或将建造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体育场馆。如何对这些投资大、功能全、设备先进的体育场馆进行合理、科学地运营管理,是高校管理和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课题。体育场馆设施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的体育场馆除了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等学校内部的各项需要外,还要承担起为周边社区居民的健身、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提供服务的任务。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学生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利益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还能给他们带来强健的体魄。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就要求学生体育场馆要面向学生开放,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良好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在面向学生开放时存在不少问题。这种现象亟待解决。本文先分析高校体育场馆面对学生开放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一套针对性对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体育场馆面向学生开放存在的问题

1.服务形式单一。高校建设体育场馆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则处于被动的辅助地位。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没有向全方位开发,忽视了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资源闲置现象也比较严重。另外,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几乎没有配套的体育用品和各种防护用品服务,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租赁服务,不少学生认为高校将体育场馆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心有不满。

2.资金短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高校提供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场馆改造费用和日常养护开销,这就造成体育设施陈旧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在面向学生开放过程中,需要追加投资来扩大服务范围,但是高校投入资金有限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必须另谋他路来促进场馆的进一步发展。

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如今,高校体育场馆还不能实行真正的产业化管理,各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高校是体育场所的拥有者,后勤部门是管理经营者,体育教学部门是管理者,各种关系凌驾于学生之上。有时候这些领导者听不到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开放体育场馆。

以上种种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自身功能的发挥,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如何促进高校体育场馆面对学生开放

高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何谓开放。我们所说的开放,不是简单的打开校门,是有序的开放、可持续的开放、良性的开放。应从各个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有度”、“有限”、“有偿”、“有法”地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有序推进。对目前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可暂不开放,甚至永远都不开放;对具备了开放条件的学校,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操作模式。第二,如何开放。开放要从实际出发,要区别地区、区别学校、区别场馆,要搞多种模式,绝对不能搞一刀切。具体而言,要促进高校体育场馆面对学生开放,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多方筹措资金,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对于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的高校,政府应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可以考虑用彩票公益金支持这些学校;在税费方面给予优惠;在器材的添置和更新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政府不要大包大揽,要通过给政策、给措施、给环境来加强引导。此外,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开放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注重以典型引路。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主动到体育场馆中进行体育锻炼。

2.将开放与建立学校体育组织结合起来。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发展方向就是有组织地开放,这对学校的体育部门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加快体育组织的建设,这项工作如果不及时跟进的话,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工作也就很难做好。在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逐步开放的基础上,应注意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各种开放的模式和方法,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3.尽快制定开放现有体育场馆的配套政策法规。要调动学校面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设施的积极性,就必须有一些扶持、引导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应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向学生开放过程中的责、权、利,为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4.加强开放期间体育场地的管理。体育场地开放期间,应该适度加强管理,有学校门卫及专业的体育老师在场管理,进入场地的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学生应该自觉爱护各种运动设施,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场地的卫生。在锻炼期间,活动内容必须科学、健康,严禁练习各类带有违反治安管理的活动,专业教师也可以加强正确使用器械方面的指导,不做有危险的动作,有效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

总之,高校面对学生开放体育场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可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将开放与建立学校体育组织结合起来、尽快制定开放现有体育场馆的配套政策法规、加强开放期间体育场地的管理等方法来促进体育场馆面对学生的开放,当然,向学生开放场馆的方法也不止这几种。高校要先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各种类型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的路子,并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推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周若峰,李小路,王川平.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4):262-263.

[2]陈祎,赵添添,李安明.高校体育场馆的商业运作现状及开发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36-37.

[3]夏贵霞,吴小安,陈明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3):60-62.

[4]肖志艳,文万金,程沈宛.试论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的特点及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2):51-52.

[5]颜胜兰.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172-173.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困境;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训练、课余竞赛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也日益承担更大范围、更大作用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赛事活动的举办场所。

1.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主要依据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主要依据有:(1)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十五条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这些规定是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个体对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强制性依据。(2)市场经济发展的潜在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强,人们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在高校校园里居住的师生员工及职工家属本身就是一个人数较多、体育健身意识较强、体育活动相对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从高校所处区域及社区看,高校周边的全民健身活动氛围比较浓厚,具有“花钱买健康”意识和行动的人大有人在。

2.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性质

既然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已成必然,那么开放是有尝的还是无偿的? 有偿开放或收费行为是不是就改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性质?

一般而言,按照使用性质的差异国有资产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以保值为基础,以增值为目的,直接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国有资产;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由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及文化、教育、科研等行政事业单位所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非增值性的特点,其占有和使用不是为了自身价值的增值,而是为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提供物质基础。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成本支付来看,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支付占绝大比重,国家拥有场馆产权,高校是场馆的者,高校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质的国有资产,不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高校体育场馆的非经营性资产可以转变为经营性资产,只是不要超过某一限度,即在非赢利条件下是许可的,这样就不会改变其非经营性质和其社会效益目标。

3.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主要矛盾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主要矛盾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体育场馆数量和面积容量不多,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 教体艺厅[2004]6号) 规定,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觉得生均面积远远低于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标准; 高校体育场馆面临日常体育教学和正常体育锻炼都明显不足,还要承担社会群众体育重任,常常两者难以兼顾,陷入两难境地。

(2)由于维护保养经费不足,许多高校现有体育场馆存在维护保养缺失、器材设施陈旧或损坏、部分场馆无法使用等问题。

(3)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过程中的管理形式多样,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顺畅等管理问题。调查显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多元多层,利益主体相互交叉,导致管理责任不明,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制度松散,专业管理部门缺失,管理专业水平不高。

(4)高校师生员工与社区居民存在不和谐的潜在冲突,即场馆教学时间与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间交叉重叠,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责任义务与社区居民使用方责任义务的失衡,高校校园文化的集中性与社会社区人文分散性的差异等等可能导致高校与社区的潜在不和谐情况。

4.高校体育场馆面对社会开放的优化策略

(1)将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建设规划。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要求,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总体规模还偏低,高校还需要建设更多的体育场馆才能达到标准。从客观上讲,高校场馆规模和场馆处所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所以必须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首当其冲。

(2)规范多级制度,建立运营激励机制。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从资产性质上属于国有资产,具有非经营性资产的性质,具有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属性,其本质是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多级管理模式。高校体育场馆的多种运营主体和多级委托形式决定运营模式和营利行为,营利行为决定消费对象和消费者利益。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多级制度及合理的激励制度。在体育场馆运营者的管理上,要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承担体育教育目标的高校与欲求经济效益目标的第三方达成默契与平衡,在激励机制下,使场馆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主动维护高校教育目标,使其在公私利益的权衡中趋于平衡。

(3)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及时调整收费标准。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过程中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收费行为,因此相关管理者要定期开展市场细分和市场供求方面的调查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经营者要在当地政府物价部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收费定价。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各高校经营者之间的公平协商下,制定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合理性价格,在排他性与竞争性、区别对待情况存在下,尽量趋于统一与合理,形成量化、专业化的行业价格保障制度,从而确保体育场馆不因价格因素失调而有所浪费和闲置,使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最大化。

(4)强化体育保险制度,规避社会开放风险。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类风险,需要事先做好防范各种风险的对策措施,将各种风险防范于未然。要敢于承认风险,要敢于承担风险,要妥善规避风险。可以探索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体育保险制度,将对外开放的风险转移到投保人和保险公司,而减少或规避学校的对外公益的连带安全风险责任。

(5)建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在校大学生和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多元的,各个高校体育场馆和开展的体育项目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而且各高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要满足在校大学生和社区居民的不同体育需求,有必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各社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和体育项目资源共享网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整合社区和整个城市所有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和体育项目资源。这一平台的建立首先在保证在校大学生正常学习和大学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有限地开放场地。共享资源平台能方便社区的居民通过网络获得各个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体育项目种类、收费标准和服务项目等信息,达到有效利用资源,便民、利民的目的。

【参考文献】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一、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设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体育人口逐步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还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了充分发挥教育体育场地设施效益,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现阶段,需要缓解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需求与社会化体育场馆、设施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制约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进行实践性探索,进一步研究探索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办法和举措,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意见,解决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场所,共享体育设施资源,达到了全民健身的目的;促进社区居民和学校的沟通和互动。

2.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自身发展,增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能力 健身锻炼的居民经常进入学校,为广大学生做了直观性教育,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力和吸引力,对学校的体育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突破了学校体育的时空界限,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形式吸引和组织学生使他们不再沉溺于电脑和游戏机,通过和居民接触、交往,使他们学会运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英勇顽强、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缓解社会健身场地的不足,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设施主要用于本校体育教学,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使现有大量体育设施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投资效益难以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增强市民健康素质;有利于缓解公共体育设施匮乏与闲置并存的矛盾,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方便。

二、我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

截止到目前,我市共建体育场馆1163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858,非标准场馆305个,人均占有场地面积3.5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5.8%,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市区现有体育场馆357个,学校体育场馆185个,其他172个,学校体育场馆数占全市的51.8%。绝大部分学校出于安全、管理、经费等问题的顾虑,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都持谨慎态度。在金昌市试点开放的中小学里,基本上在寒暑假里大门紧锁,只有少数学校的高考体育生在训练。

三、制约我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因素

1.安全问题 一是市民进入校园,给学校日常管理带来一定影响,给师生的安全带来隐患。虽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基本上是和学生在校时间错开的,但是有些学校还有寄宿生在校园内,势必会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前段时间我国中小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上级机关的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问题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切实加强学校门卫防范工作,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准入登记制度,防止来历不明人员进入校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能否允许市民进入校园锻炼还是一个问题。二是市民体育锻炼自身的安全问题。市民在学校体育场馆锻炼,可能发生因体育设施维护不善而导致的人身伤害;也可能发生因使用器械不当或因自身锻炼不当等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辽宁省2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这20所高校的体育场馆配置管理情况及管理工作人员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利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纸质图书、期刊2010年-2014年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网络数字化运营等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为研究的进行奠定理论基础。1.2.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将开展实地调查走访。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场馆的负责人,了解辽宁省20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的经营管理方式、人员情况、数字化情况;通过访谈各高校的体育学、管理学专家和学者,在实地咨询中,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并总结归纳本研究的相关观点,探讨体育场馆网络数字化管理的方法和对策。1.2.3实地调查法。在调查中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将走访调查所得到的相关数据,依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采用类比、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方法得出相应结论,并最终提出合理化建议。

2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现状调查

2.1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师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体育运动队训练,体育社团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必要场地。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比较好,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整体情况同其他省市相比,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情况处在中等水平。在调查的20所高校体育场馆中,认为能基本满足本校师生使用的高校有15所,占75%,认为体育设施刚刚能满足教学、训练等需要的有3所高校,占15%,另外,有2所高校认为本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不能够满足学校师生的一切教学、训练、活动的需要,这一部分高校占调查对象整体的10%。本研究对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展实地调查,调查中发现,体育场馆按照室外体育场和室内体育馆划分,参与调查的高校体育场馆总数为2770个(座),其中室外体育场为2373个,平均每校拥有体育场地119个,室内体育场地397个,平均每校拥有室内体育场地20个。在表1中,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20所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中,室内体育场馆数量最多的是羽毛球场,有152个,占40.8%,第二位的是乒乓球场,有138个,占32.9%,排名第三位的为篮球场,34个,占8.1%,说明高校的球类运动体育场馆数量比较多,球类运动也最受到学生的喜爱。室外体育场地的数量最多的体育场馆为乒乓球场1174个,占全部室外体育场地的近4成,数量第二和第三的室外体育场地为羽毛球场和篮球场,为418个和373个,分别占室外体育场地的15.6%和13.7%。数据显示,不论是室外体育场还是室内体育馆,数量最多的都是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项目。说明这三类运动在高校开展最多,场馆投入最大,场馆数量最多,建设最完备。调查中发现,数量最少的室内体育场馆为网球场、攀岩馆、游泳馆,室外体育场为门球场、小足球场和游泳池,这些体育场地的投入较大,维护比较困难,开展的体育项目尚不够普及,是有待开发的高校体育课程。

2.2体育场馆设施开发利用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的首要作用是要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对场馆设施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要保证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也可以服务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为群众更好地参与全民健身提供条件。在调查的20所高校当中,有17所高校根据实际需要,有偿开放体育场馆,供社会使用;仅有3所高校的场馆没有开放利用。在调查的20所高校当中,利用开放比例较高的项目为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网球、足球、篮球等。如图1所示。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的开发利用情况一般,且管理的过程中采取网络数字化管理的高校不多,多是采用人工售票、打卡、预约、结账等一系列流程。

2.3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的高校体育场馆已经不仅仅为学校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等活动而服务,同时也为周边的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活动和比赛以及大众健身提供场所。调查对象中有17所高校的体育部(系)都设立了场馆管理中心或场馆设施管理办公室,负责场馆的日常维护、卫生清扫、对外经营收费等业务,在灯光排水、场地维护等工作则由高校后勤部门统一管理。本文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分为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三方面进行研究。体育器材方面,按照体育器材设施的分类,可以分为竞技体育比赛器材、裁判工作器材和休闲健身器材三类。如图2所示。竞技体育器材设施和休闲健身器材设施使用频繁,并且缺少监管机制,很多高校有损坏和浪费的现象。而裁判工作器材设施使用的频率较低,保养的较为完善,较少损坏。图2体育器材设施的分类体育建筑方面,20所高校的调查,几乎所有的高校体育设施都有损坏现象。主要表现为内、外墙面脱落,个别墙体渗漏现象;通风一般,大多数高校是暖气加热和风扇冷却,空调系统很少采用;给、排水不能确保顺利,停水、水的渗漏、堵塞等问题;照明设备不能保证所有的正常使用;扩音设备维修不够,只有在重大活动时使用。以上多是由于管理不善和维护不及时引起的。体育场地方面,访问后,20所高校的场地设施均有破坏和浪费,尤其是户外运动场地,特别是田径场地有更严重的损伤,如沥青混凝土地面裂缝,沉降现象;塑料粒子严重脱离场地,起泡和分层现象;土制的综合性田径场,大部分场地脱土严重,沙子暴露,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已不适合开展体育活动;有许多户外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被车辆等占用。2.4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员现状2.4.1年龄结构情况。在调查的20所高校的场馆设施管理人员当中,30岁以下人员161人,为22.32%;31-40岁的人员267人,为34.27%;41-50岁的人员226人,为28.91%;51岁以上的人员102人,为14.5%。如图3所示。31-50岁年龄段之间的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为63.18%。这一年龄段为黄金时间段,体力和智力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发挥图3辽宁省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年龄分布2.4.2学历结构情况。学历结构可以反映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情况。在调查中看到,专科及以下学历的管理人员36人占总人数的5%,本科467人占61.8%,硕士237人占31.4%,博士16人占1.8%,如图4。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学历整体水平较高。图4辽宁省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学历分布2.4.3身份情况。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有体育教育知识的人才非常匮乏。大多数高层管理者的背景专业是管理或者其他学科,而一般的管理者所学专业更是五花八门。数据显示,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中,10.2%为体育老师,42.3%为其他专业的管理人员,47.5%为本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专业虽然是体育教育相关,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但是普遍比较缺乏计算机、管理等相关知识,而且体育教师同时要承担教学任务,体育场馆管理的时间不够充足。管理者身份缺乏也造成了体育场馆设施运行管理不畅;设备缺乏维护修理;场馆安排低效等问题,不能够形成网络化运行。

3体现高校体育场馆网络数字化管理优势的实现途径

3.1制定网络化数字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先进管理水平的管理机制,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规则和法规反映现代体育场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及体育场的法律存在,是体育场馆加强管理所必要行为准则之一。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参与活动者可以有效抑制,强化他们自觉遵守规则和场地,能从根本上保护场所和设施。目前,制度不完善,管理粗放,监管宽松,执行力不够,管理效率低下存在于辽宁省高校体育场管理系统中。网络的数字化管理规则的建立可以提高体育场馆的管理效率,降低管理和体育教师的负担,减少纠纷,更好地服务于参与的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实现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

3.2引进和培训网络数字化管理人才

建立高效的网络数字化管理流程,对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大多数辽宁省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以体育教师为主,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较多,而计算机网络知识较为缺少,在调查中发现,多数管理人员可以正常日常应用网络化管理手段,而面对管理系统出现问题时,大多无法解决,所以高校体育场馆的网络化数字管理还需要相当一部分计算机技术知识和体育知识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管理需求。要实现体育场馆的网络化数字管理发展目标,需要场馆管理人员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涉及体育教育、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人员和培训内部教师等形式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特色鲜明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

3.3实现网络数字化管理,建立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