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同伴支持教育在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社区居民120名,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采取多媒体授课,发放宣教资料等常规培训,培训后对照组根据《社区服务人员急救技术手册》进行自我学习,试验组采取同伴支持教育模式学习。比较两组培训后1个月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心肺复苏技能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技能情况。结果:培训后1个月,试验组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技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采取同伴支持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社区急救水平,为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储备,值得推广。

关键词 同伴支持教育;社区;院前急救;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85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不断增多,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1,2]。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现场,事故现场“第一目击者”如果可以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争取最佳抢救时间,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3]。在社区开展居民卫生急救知识教育,普及简单急救技能,提高居民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是急诊科医务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院在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中开展同伴支持教育,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社区居民120名,入选标准:(1)年龄18岁以上。(2)无心、肾、脑等器官疾病。(3)意识清楚,能够独立填写问卷。(4)自愿参加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年龄>60岁。(2)自身身体状况不佳,同时伴发心、肝、肺、肾等并发症者。(3)意识、思维不清晰者,阅读和理解能力不正常者。(4)不愿承担同伴教育培训者。其中男74名,女46名。年龄18~60岁,平均(42.85±11.72)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3名,高中及中专57名,初中42名,初中以下8名。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多媒体授课,发放宣教资料等常规培训,培训后根据《社区服务人员急救技术手册》进行自我学习。(1)培训人员。理论培训由我院急诊科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2名护理人员担任;技能培训由我院急诊科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学历、护师以上职称的4名护理人员担任。培训人员均具有一定带教经验,系统接受过急救培训。(2)培训内容。如何拨打120,心肺复苏术,气道开放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常见意外事故如烧烫伤、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等急救知识。(3)教学材料。以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急救教研室自制并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常用急救技术》DVD作为教学蓝本;根据DVD内容自行编制《社区服务人员急救技术手册》;准备进口复苏安妮模拟人3套,型号为310045;止血带、三角巾等止血包扎用物准备40套,夹板、担架等用物准备20套。(4)培训时间。理论课程培训时间5 h,实践培训时间10 h,总培训时间为15 h。

1.2.2试验组采用多媒体授课,发放宣教材料等常规培训,培训后采取同伴教育模式学习,具体如下:(1)分组。根据研究对象自由组队,每组6人,共10个小组。(2)选举同伴支持教育小组长,每组选出1名小组长。入选条件: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较好,具备一定公信力、影响力,自愿承担同伴教育工作,热心传播急救知识。共选出10名小组长。(3)培训同伴支持教育小组长。由我院急诊科1名主治医师和1名主管护师组成教育团队,共培训4次,每次2 h;培训内容为同伴教育目的、意义,带动小组成员共同进步的方法,以及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全面培训、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培训方式可采取集体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通过幻灯片、宣教资料、图片等形式,给小组长留下联系方式,有任何疑问随时指导解答。(4)同伴支持教育实施。由同伴支持教育小组长组织开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为期1个月,每周1次,共4次,每次60 min。教育内容为两组常规培训内容,教育形式为集体讲课、观看DVD、操作示范、场景模拟以及讨论等。活动现场有1~2名我院急诊科培训人员负责现场监督和提供咨询。

1.3评价方式与工具[4]在培训后1个月分别对两组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1)采取红十字会的理论试卷对两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判断题15道,每题4分,单选题10道,每题4分,总分100分。(2)采取红十字会单人心肺复苏操作评分表对两组心肺复苏技能进行评价,包括10个关键步骤,不同步骤分值不同,总分100分。(3)采取红十字会的急救技能评分表对两组止血、包扎、固定技能进行评价。每人均要考核这三项技能,总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培训后1个月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心肺复苏技能得分比较(表1)

2.2两组培训后1个月止血、包扎、固定技能得分比较(表2)

3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从患者受伤或发病开始到入院就医这一时期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意外事故进行现场救护,包括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两部分[5],具备“急”和“救”特点。临床资料显示,心跳停止4 min之内进行有效抢救,成功率可高达50%,如果心跳停止后8 min进行抢救,成功率下降至10%,一旦心跳停止后10 min才进行抢救,成功率仅1%[6]。可见,时间就是生命,第一时间对伤病者实施有效抢救非常重要。但当各种意外事件发生时现场第一目击者往往不是医务人员。因此,作为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有责任承担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的培训义务,提高居民急救技能。

同伴支持教育是指将年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相近或具有共同语言的朋友集中在一起,共同分享信息、观念、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7]。同伴支持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具备文化适宜性、接受率高、经济实用等特点[8]。本组选择具有共同生活环境居民集中一起作为同伴支持教育的对象,定期开展同伴教育培训,加深同伴对院前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高抢救操作能力。通过同伴支持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参与人员学习知识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普及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达到优化社区急救工作模式,节约卫生经济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同伴支持教育小组长对同组同伴进行教育活动时,至少需要1名医护人员现场监督、咨询和指导,避免错误信息的交流。表1,表2显示,试验组采取同伴支持教育模式培训1个月后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技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采取同伴支持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社区急救水平,为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事件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苏珍,夏海鸥,王国文. 培训者培训模式用于社区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17):84-86.

[2]Black JJ,Davies GD.International EMS System:United Kingdom[J].Resuscilation,2005,64(1):21-29.

[3]张梦娜,余桂林,吴婷婷,等.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39-2740.

[4]蒲晓煜,席淑华.不同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8A):5-8.

[5]古纪欢,王方剑,罗小春.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68-269.

[6]Studnek JR,Ferketich A.Organizational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seat belt use[J].J Safety Res,2007,38(1):1-8.

[7]李佳,吕冬,李香莉.同伴教育在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12):75-76.

[8]丁兰,丁静,武琳,等.应用同伴教育法对职业人群进行健康管理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3):86-88.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依附型120;院前急救;现状;思考

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包括反应灵敏的通讯指挥系统,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站,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装备精良的急救设备。依附型120急救中心是将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依附在当地有急救能力的较大医院的急诊科行使院前急救职能。本市的急救中心(站)属依附型,现就我市的院前急救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1 通讯指挥系统

商洛市急救中心是依附在商洛市中心医院的急诊科,设有调度室,院前急救组和急救车队。调度室实行集中受理,分区(以行政区域为界)负责。目前调度室共有6名工作人员,2名是原医院的接线员,另4名是医院招聘的临时工作人员,其中大专1人,中专2人,高中1人,初中学历2人。

院前急救是指第一目击者呼救,120调度室调派急救站,第一目击者做出的急救措施,急救站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所实施的急救以及送至急救站途中的监护、治疗的过程。正确的调度方法应该是:①当首接调度员在第一时间接到呼救电话后,根据患者主诉将调度三要素(地点、病情、联系电话)进行分析处理,然后迅速向相应急救站调派车辆和急救人员,急救站准备好相关物品和器械后在3 min内迅速出车。调度员随即反拨呼叫电话,再次核实具体地址,根据患者主诉症状提供正确的急救指导,让现场目击者按照指导给予患者及时的救治,包括自救、互救、电话指导等,约定接车地点;②调度员联系出车急救人员,询问出车线路,根据具体地址提供最佳路径,并将患者目前症状给予陈述,以便急救人员提前做好物品准备,告知接车地点;③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给予信息反馈,报告患者情况和处理措施,调度员根据性质不同做好信息收集。

本市目前急救中心本部和各急救站的调度人员既未进行正规的岗前培训,也不具备急救调度员的基本素质。她们只是接听呼救,指派出车。因此,经常会出现指派地址不清,不能及时接到患者,甚至到了呼救地点找不见患者的现象。笔者认为调度员至少具备中专学历,最好是护理专业,上岗前除进行必要的急救调度专业培训外,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对调度人员和院前护士进行定期轮换值班,这样调度员会更加熟悉指派地点,减少指派错误;同时避免了长期室内工作的单一、乏味带来的工作疲倦。调度中心应配备1~2名网络维护人员,调度中心应归属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它代表卫生行政部门指挥、协调院前急救工作。否则,只能起到一般接线员的作用。

2 急救人员

本市院前急救人员配置是一医一护一司。医生部分是新毕业的学生和院内其他科室来的“下放医师”,部分是招聘来的大专毕业生。护士全是招聘来的中专毕业生,司机是社会闲散人员学习驾驶后通过各种关系招聘进来。所有人员上岗前均未进行正规岗前培训,科室对他们“只有使用权,无管理权”。他们只起简单的运输患者,很少作基本的急救治疗。院前急救虽是一门新的医学专业,但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上岗条件卫生部早已明文规定,这里不再赘述。

急救中心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作风过硬,技术强的医疗急救队伍。院前急救人员是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主体,做好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院前急救的医疗质量和急救中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长此以往,人们重院内轻院前、重医疗轻急救、重运输轻现场救治、重药物轻护理、重设备轻技术的思想已根深蒂固。众所周知,院前急救工作是具有高风险、高强度、高要求、低回报的特点。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对院前急救医生的要求应该高于在院内工作的医生。而事实上,现在的院前急救医生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临床培训,有些甚至不是科班出身,正规院校的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不愿到急救中心工作,这在全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对院前急救人员配置笔者认为应根据工作需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配备急救出车人员。运作模式有两种:监护型急救车为“一医一护一司”,医生要求具有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执业医师工作经历,要有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或全科医师培训经历。护士要求护理专业专科学历,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历,熟悉临床抢救工作流程。驾驶员要求B照以上,近3年未发生交通事故,无不良驾驶行为记录,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等技术。在正常工作时,医生主要负责小组成员急救技能培训,车载设备如除颤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性能维护;护士主要负责急救车内氧气瓶、气管切开包、胸穿包、导尿包、静脉切开包、长短固定夹板、颈托、输液物品、包扎止血物品、应急照明物品、急救箱内药品种类和有效期管理;驾驶员主要负责车况保养、燃油、刹车、轮胎、车载GPS定位系统管理,车内卫生,担架维护等。遇到现场需进行CPR时,首先由驾驶员进行胸外按压,医生进行除颤和气管插管,护士建立静脉通路和急救药品应用。普通型救护车只配备医生和男性护士,医生兼驾驶员,护士兼担架员。本市部分站5年来的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利用节约一个人的开支可提高急救人员的工资待遇,对稳定院前急救队伍不无益处。

3 急救车辆

本市急救中心本部现有急救车辆8台,3台监护型(已坏),5台普通型。各分站均为普通型急救车。因中心本部和各分站分别挂靠在当地医院的急诊科,各医院对急诊科均执行效益与工资挂钩,致使急救设备无力正常维护,部分站点连普通型急救车都难以正常运行,更不用说去维护监护型急救车。车载电话和GPS定位跟踪系统电信局按分秒收费,中心本部和各分站均因不能付费而被迫停止使用。

4 急救半径

本市地处西部秦岭山区,市区人口相对较少,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偏远山区。各行政县(区)只设一个分站,近者数十公里,远者多达百余公里,一次出车长达5~6 h者已屡见不鲜。由于专业半径过长,将使大部分患者因得不到早期救治而死亡。单从市区看,从目击者发现心脏性猝死患者到专业急救人员赶赴现场平均时间为9~10 min,而心源性猝死患者只有在4 min内得到及时心肺复苏才有望生还。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缩短呼叫反应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无治疗期,国内有学者设想建立社区急救模式,使其成为院前急救功能的延伸和前移[2]。社区急救成本效益比值较高,非急危重呼叫者占用大量院前急救资源,由于医疗知识的局限,大多数居民对疾病的严重程度难以进行正确的估计,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卫生院)加以解决的非急危重患者占120呼叫者的比例在80%以上[3]。Mason等[4]也认为呼叫急救服务的老年人群的医疗问题很多不是很紧急,主要是一些诸如头皮擦伤,鼻出血之类的疾病,如果将这类患者通过救护车送往医院的急诊科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笔者认为建立基层卫生院急救网络,不仅可以大大缓解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压力,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基层卫生院的规范标准化建设得到普及,完全有能力承担辖区内的院前急救工作。

院前急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急救环境,提高急救质量,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现场急救成功率是一直追求的目标。依附型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依附于医院的急诊科,科室效益独立核算,使本来工资效益就很低的急诊科雪上加霜。一个地方的院前急救工作只靠设站医院的急诊科去孤军奋战,其结果只能是杯水车薪。建立以急救中心(站)为主导,辐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卫生院网点的院前急救网络势在必行。以北京急救中心的成功转型为标志,中国目前的急救中心以院前为主流的格局基本确定。

参 考 文 献

[1] 武秀昆.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中的能力水平问题.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6(12):2425.

[2] 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371.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推广,社区护理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多种角色,需要具备多种技能。针对目前社区护理服务的特点和护理工作的现状,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了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培训工作,出色完成了市卫生局安排的培训计划,也使医院在社区护士培训方面积累了经验。现对培训结果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为今后做好社区护士培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6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共285名。全部培训对象均为女性;年龄最大52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40岁。285名学员中中专学历236名,大专学历49名;护理临床工作最长9年,最短3年,平均4.5年。

1.2 培训内容 依据卫生局下发的《社区护士临床岗位培训计划》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时间90学时。其中基本技术操作培训38学时,包括各种注射法、吸氧等16项操作内容;社区急诊急救知识培训12学时,包括洗胃、心肺复苏技术、止血、包扎、搬运技术;疾病健康教育知识和专科技能培训32学时,包括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尿糖试纸、手指血糖仪的使用等方面内容;消毒隔离相关知识培训8学时,包括医疗废弃物管理、消毒隔离技术等。培训分2期,共4批次。每批次分小组进行,每小组7~8人。培训由各临床科室担任。本次培训涉及18个科室,每个科室根据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学员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到不同的科室接受培训。

1.3 培训及考核方法 培训方式采取摸底示教模拟演练练习考核五步进行,即培训科室先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相关内容测试,再根据学员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培训,最后再进行考核。

1.4 对培训后的社区护士进行社区知识培训继续需求问卷调查。问卷为该院自行设计,内容包括需要和不需要再进行培训。共发放问卷285份,收回285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根据培训手册的评分标准,每一单项满分5分,总计20大项内容,共100分,各科室考核后统计结果。培训前测试单项平均得分为2.52分,培训结束考核单项平均分4.78分。全部学员均按计划完成了90学时4大类内容的培训,培训完成率100%(包括自学)。培训后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2.2 存在问题 ①部分学员虽按时完成培训,但因为未全脱产,自行学习、练习不够,考核成绩偏低;②考核结果中以急诊急救知识和专科操作成绩为低,5分满分,平均只得4.08分;③培训科室未完全做到一对一的培训。

2.3 培训后社区护士再培训需求 285份问卷中250份希望能再次进行培训,35份不需要培训,再培训需求率达88%。

3 讨论

3.1 培训的需求问题 社区的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社区护理工作较以前的医院护理工作有很多观念上的不同,原有的护理教育涉及到的社区护理内容不多,不系统,社区护士综合素质偏低,以往岗位培训不完善。本组学员中尽管全部经过护理学历培训,并经过3~9年的护理临床工作,但仍有接受社区护理知识培训的必要[1,2]。

3.2 培训的时间问题 本次培训是按照市卫生局《社区护士临床岗位培训计划》进行的,其培训时间为90学时。从培训过程来看,由于社区护士年龄偏大,本组平均年龄40.3岁,接受能力比年轻人弱,加上培训的内容与原来学习的内容有部分不同,相同的内容要求更规范,尽管均经过护理学历培训并经过多年护理临床实践,仍感到非常吃力。培训期间护士自觉性非常高,学习非常刻苦,不懂就问,但从考试情况来看,急诊、急救知识、专科操作得分仍偏低,再培训需求调查的需求率仍达到88%。

3.3 培训的内容问题 由于此次培训是按照市卫生局制定的标准进行,该标准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规范,所以本次调查未将培训内容作为重点列入计划。

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该标准侧重实用性、针对性,比较适合社区护士的需要,本组培训后考核合格率达100%。

3.4 建议 社区护理人员培养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通过对285名社区护士的培训中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培训最好采用周期性的脱产系统化培训,分专题进行,这样既能适应社区护士脱产时间难以长久的特点,又能保证培训效果,并且适合对社区护士进行定期规范化培训。

参 考 文 献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主要问题;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157-02

作为一种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的迅速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拯救患者生命及减少治疗前期患者的伤残率与死亡率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能力与公共福利的重要指标[1]。它居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特别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改革完善,院前急救工作有较大改进,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 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层面

1.1.1 急诊体系不健全,规范性有待加强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往往流动性大、随机性强、患者病情危急、病种病因复杂、学科交叉性强,加之急救环境相对较差,对救护人员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给急救管理工作给来很大难度,造成急诊工作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其中出诊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有独立型、联动型、指挥型、依托型及综合型等5种院前急救模式,但均有急诊时间反应过长的问题,难以在抢救黄金时间内抵达现场,贻误重症、猝死患者的抢救时机[2]。

1.1.2 急救指挥中心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急救反应速度延迟部分程度上与急救指挥中心运转不力有关。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调度不佳,导致出诊不及时。一方面,120热线占线、忙线现象时有发生,浪费居民呼救时间。另一方面拨入调度中心后,有些接线员经验不足,未能详细询问呼救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病情病况,导致错派、救护车路向不清。(2)指挥中心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晚班时间过长,无形中增加了调度员的心理压力。

1.1.3 急救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力不足 院前急救工作业务范围广、工作环境复杂、待遇与成就感相对较低、从业医护人员面临压力大,临床医护人员多不愿意待在院前,造成急救医护人员资源紧张,急救全科医生缺乏,这也是制约急诊医疗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急救人力资源不足,在配置上也有所欠妥,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比如:将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和设备集中在医院,不能满足现场救护工作的需要;约有20%~30%的出诊并不真正需要进行现场救护;救护车放空率过高,造成医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紧张,影响其他急诊救护工作。

1.2 社会层面

1.2.1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急救意识不强 院前急救对象的病情一般较为危急,需要尽快得到救治,但由于交通堵塞、出行困难等影响,救护车可能无法在黄金救护时间内到达,此时如果公众了解一定的自救知识,那么无疑能为急诊患者争取更多救护时间[3]。急救知识宣传薄弱、公众急救知识匮乏,导致急救前期护理工作不当,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一大因素。

1.2.2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较少,医院急救风险增大 急救中心一般隶属于医院,进行前院救治要收取一定费用,经费不足、欠费问题屡见不鲜,影响救护工作正常进行。尤其,近年来虽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普及,医疗保险比例不断扩大,但目前并未实现完全覆盖,加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三无人员增多,病史不清,医疗风险增加,给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1.3 医护层面

1.3.1 急救技术不熟练,没有形成一批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一般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壮的体魄以及丰富的急救知识,以便迅速诊断病情,适应各种突发危急情况。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人员整体不足,专业急救人员尤为紧缺,一些急诊随车医护并不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而是从各科临时抽调过来的,对某些跨科病情并不能合理处置,延误患者病情。还有一部分医生护士未受过专业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术不熟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4]。

1.3.2 急救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时间就是生命”正是院前急救的写照,然而有些急救人员思想麻木、漠视生命、未能恪尽职守,出现急诊不主动、抢救药品和设备准备不充分、与中心信息联系不通畅等问题。

1.3.3 医患沟通不畅,纠纷频发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没有医学背景,易出现失控、急躁、猜疑等负面情绪,影响救护顺利进行。此时如果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不畅,就可能影响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可能会出现医患纠纷问题。

1.4 病患层面

1.4.1 医学常识有限,病情描述不清 在拨打120急救热线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匮乏,在描述病情时含混不清,这给急救中心合理派送医护人员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出诊医生心理负担,使其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1.4.2 自救能力不足,影响急救成功率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安全,120急救热线广泛深入人心,但由于急救知识不足,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往往只是被动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耽误了诊治时机,致使病情加重。

2 优化对策

2.1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规范120急救工作管理

作为当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院前急救工作的改进对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影响重大。推动院前急救向规范性发展,形成良好的院前急救体系是固本之举。为此,首先要构建科学的院前急救模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出诊效率。具体是建立健全院前急救调度中心,通过提高120接线员双向沟通能力以及升级相关硬件设施,确保120急救热线能够及时接通,并能准确及时的传送给最近的急救中心。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按就近原则进行院前急救[5]。其次要加强120急救电话管理,严肃处理各类骚扰电话,使民众认识到120急救热线的重要性,勿事不要随便乱播,以免造成占线,甚至医护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再者要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关怀120急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2.2 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加快院前急救事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是院前急救事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并给予其必要帮助,尤其对三无人员群体,更要给予其一定的医疗补贴,减轻该弱势群体的就医压力以及救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医院、社会与政府三方要适当增加投资力度,重视院前急救事业的建设,为后者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加入院前急救事业。

2.3 强化急救人员培训工作,组建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人员执业能力,做好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可谓重中之重,其心理素质、职业技能、新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都应纳入岗位培训的范畴。其一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心理督导,提高其抗压能力;加强对急救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敦促其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加强对急救人员的法律指导,强化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其二要优化急救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端正服务态度,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形成团结配合的工作作风、和谐有序的急救氛围,为救护工作创造良好的人为环境。其三要强化急救知识与技术训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效率高、质量过硬的急救队伍体系,整体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在理论学习上,要熟练掌握急救急诊制度、急救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能够积极学习最新急救知识,娴熟应用现代急救设备;在技术训练上,要熟练操作徒手心肺复苏、电击除颤、静脉穿刺等常见急救技术;在实践上,要系统回顾抢救过程,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急救能力。此外,医院在组织急救人员培训时,可选派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负责培训工作。

2.4 加强急救知识宣传,全民普及急救知识

尽管医院可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但仍有一些不可消除的客观因素,比如距离、时间等等不可抗力,这就需要民众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避免发生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为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急救知识宣传策略,在民众间最大程度上普及急救知识。一般,对普通民众,可过举办公益讲座、印制急救手册等途径开展常见急救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强一般民众的自救及互救能力,提高日常防范意识。比如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属应该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清楚可能并发症状,在拨打求救热线的同时适当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为急救争取更多时间。对社区门诊或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应当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较高层次的急救培训,形成社区门诊、乡镇医院与120急救系统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加急救成功概率[6]。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广泛关注。改进当前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强院前急救质量管理,提高院前急救事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高效的急救急救队伍对促进整体急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曲俊杰.浅谈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9):77-78.

[2]郑进.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369-371.

[3]周毕军,张岳.面向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39-140.

[4]马艳艳.浅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152.

[5]杨丽娟,鲁玲玲,糜庆.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36-137.

[6]谢萍.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7]陈海华,毛观赐,陈子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08-109.

[8]鲍俊霞.院前急救工作中造成空车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2405-2407.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院前死亡; 抢救成功率; 抢救半径; 反应速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99

院前急救是现代医学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在医疗救治的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对伤病员实施现场紧急处理与抢救。尽最大可能保证转送途中生命安全[1-2]。院前死亡是指患者在未来得及到医院就诊前,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各种创伤和非创伤因素)引起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或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的死亡。如何提高院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院前死亡事件的发生,是院前急救医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查找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对本中心2011年院前急救的1361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本中心指挥调度的派车记录中1361例院前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08例,女453例,男女比为2.004:1;年龄1~100岁,平均60.05岁。

1.2 方法 对1361例院前死亡病例的病因分类、急救反应速度、城乡分布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1361例院前死亡病例中,死亡病因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车祸伤及损伤为主。见表1。其中城区451例,急救反应速度最短2 min,最长31 min,平均反应速度8.30 min;城郊及农村910例,急救反应速度最短8 min,最长99 min,平均反应速度17.00 min。见表2。

表1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病因统计

表2 城乡间抢救反应速度统计

3 讨论

淄博市是典型的组群式城市,下设五区三县,人口420多万。现急救指挥中心下设37家急救站,4家急救点。本市农村人口多,地域广,许多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对比急救医疗服务的空缺更为严重。据本中心基本数据显示,近45%的120急救患者集中在城郊及农村。而目前设置的急救站大多在城区,急救半径城郊长达10公里,农村长达几十公里。农村院前急救半径大,路况差,显然与城区急救半径控制在5公里以内,呼救响应期10 min内的标准不符[3]。特别是南部山区,地域偏远交通条件差,据统计到达淄川区峨庄乡最偏远的村庄需要90 min的车程,因此许多急危重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生命。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合理设置急救站(点),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有效缩短抢救半径,提高反应速度,加强急救医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院前死亡人数。

3.1 加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缩短抢救反应时间

3.1.1 合理设置急救站(点),缩短抢救半径,提高抢救反应速度 对于急危重伤病员,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是在发病后的较短时间,特别是那些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其黄金抢救时间在发病后的3~5 min,这就需要正确的抢救措施及时介入。为此应连续规划增加各区县的急救站(点),以达到急救半径布局合理,使救护人员能在接到呼救后的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保证抢救的及时到位。缩短抢救半径是提高反应速度的基础所在和根本举措,因此提高抢救成功率必须使出诊抢救半径控制在3~5 km以内,确保在受理呼救信息后,所派出的急救车能在10 min以内到达事发现场[1]。

3.1.2 开展社区急救医疗服务 社区急救是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延伸,是急救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急救工作的优势,一是急救半径小,二是急救呼救反应时间短,三是社区医生了解社区情况,有利于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据文献报道,急危重症患者如能在发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则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4]。

3.2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缩短抢救反应时间 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院前急救人员。没有一个稳定的院前急救人员队伍,就无法完成院前急救任务。院前急救人员主要包括急救医生、急救护士、急救车驾驶员和调度员,只有加强急救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才能提高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

3.2.1 调度员培训 为有效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本中心持续对调度员的专业技能、地理地形、语言交流技巧、心理学理论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地理地形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调度派车的反应时间,调度人员要持之以恒地积极参加各种方式的学习,定期对城市周边和中心城区地理位置分布情况、道路交通标志、急救站点、网络医院地理位置、业务范围,急救半径等知识进行培训。调度人员由于其工作特殊性,缺乏面对面沟通的优势,言语的节奏、声调、用词就是面部表情,尤其重点掌握沟通技巧和声音的艺术。调度工作所需要联系的人员关系复杂,调度人员言词语句上稍有疏忽,就会引来矛盾或纠纷,特别是与呼救者、患者及其家属的联系,语言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学,掌握心理学及语言艺术的技巧,学会有效沟通、协调各方关系。

3.2.2 医务人员培训 院前急救人员实行准入制,要求各急救站建立急诊医师、护士、驾驶员上岗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参加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等单位组织的业务学习和培训,经考核合格方能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独立值班的急诊医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急诊护士必须具有2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驾驶员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驾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急救技能大赛,是加强本市急救队伍建设项目、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自2007开始,本市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市医疗护理急救技能大赛。全市有万余名医务人员参与大练兵,切实提高了全市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2011年首次把乡镇中心卫生院纳入比赛范围,扩大了覆盖面。有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受条件限制,有些操作项目根本不会,也无机会训练掌握,这次比武让他们熟练掌握了基础生命支持(徒手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医护配合),成人机械通气,急救止血与包扎技术,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技术。对于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2.3 第一目击者培训 事实证明,院前急救不单单是医务人员的事,而且也是全体民众的大事,医务人员不仅要做好院前急救工作,还要做好院前急救的宣传与知识普及工作,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普及推广急救知识不仅使群众在危急时刻能够更好自救,而且有能力为他人伸出援手,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第一目击者采取有效的现场急救,对防止病情继续恶化,避免或尽量减少伤残和后遗症,挽救患者的生命,协助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都有重要意义。

3.2.4 驾驶员培训 加强急救车驾驶员培训,对驾驶员开展网络运用、地形熟悉、驾驶技巧、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地理地形的熟悉,要求急救车驾驶员熟练掌握各道路、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等标志性建筑的准确位置,同时要及时掌握道路维护等动态的路况信息,确保医疗急救工作快捷、安全、高效运行。

参与文献

[1] 武秀昆.出诊空车的原因分析及减少对策[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9):844-845.

[2] 王育珊.急救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5-220.

[3] 付大庆.关于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中待商榷的几项指标[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1):59-60.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6篇

    1.1对象

    选取2008级五年制EICU方向的27名男生为试验组,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选取2007级五年制护理本科25名男生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男生急救护理学实训课及对应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课时安排、授课教师均相同。试验组男生在急救护理学课程的实训课中参与辅助实训课教学,对照组男生未参与辅助实训课教学。

    1.2.1EICU男生辅助教学前的准备

    在男生参与辅助教学之前,做好下列方面的准备工作。①在急救护理学开课前半学期的课余时间,男生在授课教师指导下提前集中培训急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重点内容包括止血包扎固定、心肺复苏、海氏急救手法、常见中毒、烧烫伤、重大灾害救助等。为保证急救技能授课的实用性,授课教师要求参与山东省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获得山东省红十字会急救培训师资合格证;每学期参与社区南丁格尔急救宣传活动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2h。实训课带教教师在参加国家或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后,及时向男生更新急救知识和技能。②男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护理学院南丁格尔社区服务团的一切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培训活动,每人平均至少3次,每次≥2h。③参加山东省红十字会每年1次的应急救护技能比赛。所有男生均在赛前强化训练,择优参加。④急救实训课院前急救部分共4次课,每次4学时,具体内容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院前心肺复苏术。每次开课前,与授课教师一起进行操作统一备课。

    1.2.2辅助教学的实施

    2008级五年制EICU方向学生共100名,在急救护理学实训课上,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安排在两个房间内分组练习,每个房间1名教师。每个房间的学生再分6~7组,每组安排1名男生辅助教学。在实训课上,先由教师和男生演示每项操作:教师口述要领及注意事项,男生分别扮演救护员和伤者进行教学演示。演示之后,每个小组由1名男生辅助教师进行同学间指导,教师全程给予监督。鉴于实际创伤现场的复杂性,在操作演练后,由教师设定某一创伤情境进行模拟急救,如某一车祸现场,共5~6名伤员,包含各种出血、骨折及心搏骤停等,先由参与辅助教学的男生演示整个急救过程,包括进入现场、自我防护、检伤、呼救、伤情处理等,再由学生分组抽签演练。

    1.2.3效果评价

    从以下方面进行效果评价。①急救知识与技能:实训及相关理论课程结束后,对男生进行院前急救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技能考核由授课教师采用统一的技能考核评分表,在实训课授课结束后,由学生抽签操作演示进行测评,满分100分。考核项目包括自我防护、伤情判断及分类、呼救、操作准确性、爱伤观念、现场紧迫感等。技能相关理论考试参考省红十字会院前急救技能测试题,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将技能和相关理论考核成绩划分等级,≥90分优秀,80~89分良好,60~79分合格。②采用自设问卷,调查试验组男生在参与辅助教学前后的主观感受变化,共8项,其中6项为客观选择题,如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认可度、毕业后是否选择护理工作、专业自信心、学习兴趣、护理学习中的性别考虑;2项主观感受题,包括学习急诊护理学之前对男性从事护理专业是如何认识的?学习急诊护理学并参与辅助教学后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2结果

    2.1两组男生急救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试验组男生救护技能及相关理论考核成绩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

    2.2辅助教学前后试验组男生主观感受的变化参与辅助教学后,男生各项主观感受均发生了变化。

    3讨论

    3.1辅助教学增强了男生的急救护理实践和理论知识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学科,要求急救人员具有扎实过硬的急救理论和技能、冷静、敏捷的思维、强有力的体魄。传统的急救技能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实训室示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被动和模拟的情境下学习,感觉生硬、理论化,在遇到真实现场或临床急救场景时,难以灵活应用。由于男生性别方面的优势,更需要加强急救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基于斯金纳学习理论中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相结合的过程[2],对男生进行辅助教学前的一系列准备,例如首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分解学习和练习;然后参与社区南丁格尔急救宣传活动,让男生亲身感受到社区群众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渴求,并在实际参与中反复练习急救知识和技能。此外,通过参加省急救技能大赛的赛前集训,进一步使急救技能由熟至精、达到灵活应用。通过三阶段的强化,将急救技能刻在学生的记忆中。开课前,经过统一备课,进行辅助教学,男生作为榜样示范及助教的角色,必须要保证娴熟的技能、高尚的情操、积极的态度,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根据Simpson[2]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7个层次,通过辅助教学,男生对急救技能的掌握基本可以达到第6层次,即适应层次(在创伤情境模拟中,可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变化进行急救),少数学生还可达到最高层次,即创新层次。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最多能达到第4~5层次,即不需指导可以按程序或熟练完成急救操作。

    3.2辅助教学可改善男生对护理专业的负性认识

    有研究[3-4]显示,男生很难接受护理专业,充满自卑感,心理压力大。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社会的偏见,让男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上承受着巨大压力。男护士一旦选择了护理这个职业,就会被认为没出息,从而影响了男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研究在访谈中发现,辅助教学前,EICU方向男生对护理专业存在的负性认识,例如,“别人问自己专业,不敢说是学护理的。”“护理就是女人干的工作呀。”“男护学护理容易被别人当笑话。”“觉着男生学护理丢人,始终想转专业。”参与辅助教学后,男生的能动性和优势得到关注,很多急救操作男生做起来更游刃有余,如颈椎损伤患者的固定与搬运、心肺复苏术、复合伤处理、重大灾难现场的伤员搬运等。在参与社区急救技能宣传时,对社区群众进行急救技能的讲解、指导活动也增加了男生的自信,促使他们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如“开始发现护理工作也有我们男生发挥的地方。”“感觉急救护理很有挑战性,对身心是一种考验。”“为自己熟练的急救技能感到自豪,相信自己以后一定能做好。”“感觉到护理专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要求有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本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对护理技能的性别认识、男生的优势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从事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一致的工作时,更可能表现出高成就动机和更强的竞争性,而从事与自己的性别角色不一致的工作时,往往缺乏工作热情,成就动机不强[5]。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7篇

一、进步服务质量,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门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作为门急诊科的医务职员更是医院的一面镜子,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必须要有优质的服务质量。护理职员规范、得体的礼节对进步护理服务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良好的职业形象,对门、急诊各护理岗位接待伤病员及来访者的服务礼节作了严格的规范,提倡起立服务、微笑服务、走动服务,陆续对我科*的个人礼节(行为举止、仪表姿态)、社交礼节、电话礼节、交*礼节、查房礼节等进行各种规范,并进行了严格的练习,随时讲评,定期评选,促进培训的深化,并纳进护理质控治理体系。例如接听电话,四部电话不管铃声何时响起,随时都能听到我科*耐心、礼貌的回答,而成了我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如见到来访者*实行首问负责制一声您好、请问,接待伤病员“请坐”,在执行各项护理操纵中如对病人造成不便时必须先道歉等等,使规范的服务用语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巡诊*对侯诊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及疾病宣教,以减轻患者因侯诊而产生的不耐烦情绪。经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我科*仪表、仪容整洁,精神面貌好,在日常工作中*礼貌用语使用率进步,强化门、急诊*的形象、爱心意识,从而切实改善并进步了门急诊服务质量。

二、加强岗位培训,培养一流人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深进开展青年文明号工作的根本保证,门、急诊科护理任务重,医护职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进步医护职业素质,抓好在职教育搞好岗位培训,进步急诊抢救配合能力,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组织全科医护定期开展抢救技能配合的练习。组织全科*学习新仪器的使用;开展季节性常见疾病急救护理知识讲座;年初安排*到心电图室学习心电图,定期对我科10余种抢救仪器、设备使用、急救的六大技术进行练习考核,编辑急救护理手册,利用晨*、护理教学查房进行理论知识和急诊抢救程序的温习,并制定同一的规划,按不同层次、不同职称,从理论知识、技术操纵、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定期考核,达到高水平相应职称标准。使*有良好的应急心理和业务素质预备,目前,全科医护急诊意识增强,应激能力强,是九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部分*已经把握了多项高难度的护理技能操纵,如气管插管术、心电图知识、电除颤术,中心静脉置管术、股静脉穿刺术等护理操纵。使医护配合上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进步临床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科室大部份医护职员学习积极性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参加护理大专自学考试,已毕业2名。

三、用辛勤的汗水,让生命之树常绿

1、门、急诊科担负着门诊.急诊病人的诊治.收留.体检外,还承担着院前急救.意外灾难性事故的抢救及120、122的出诊工作,医护工作任务重,综合素质要求高,面对众多的门诊.急危重患者,门急诊科*从不叫苦叫累,任劳任怨的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主任、*长带领大家经常加班加点,利用业余时间在短时间内把握急诊科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为进步急诊抢救成功率,组织全科医务职员每星期进行业务学习,并请相关科室专家来我科进行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开展各项急救技术练习(院前急救、除颤术、心肺复苏术、洗胃术、急救四大技术、大批伤员来院时的抢救流程),全面考核抢救室各种监护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要求急诊科全体医务职员熟练使用呼吸机、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萨博机等,并留意仪器保养,把握急救药物的使用,在8小时以外时间,经常可以见到急诊科灯火通明,那都是全科医务职员为了更好地为伤病员服务而苦练技术,在今年5次大批量伤员的急救中,全体医务职员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进抢救中,全科16名医务职员在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往科室参加抢救,从夜班下来的、在家休息的,带病的,她们忘记了劳累和病痛、忘记了饥饿,没有任何怨言,经常用柔弱的双手扶平病人的伤痛,她们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我是*:我是*,我是茫茫大海上一缕柔柔的海风,当你生命的小船颠跛在不平的波浪中,我愿轻轻的、轻轻的吹你走向正常的航程,我是*、我是无垠大地上一束大阳的光影、当你生命的脚步蹒跚在泥泞的沼泽里、我愿偷偷的、偷偷的扶你走向正常的航程。

2、抗击非典的日子里,门、急诊医务职员直面“非典”病毒的袭击,不顾个人安危,以高度的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无私的奉献,全力以赴地做好防非典工作,以无私无畏的精神与辛劳的汗水,谱写了“救死扶伤”的新篇章。使我市无一例非典病人

3、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导诊*对行动不便、老年、小孩、残疾、孕妇等患者实行全程陪同就诊。先后多次下医疗队为官兵及老干部体检、送医、送药,免费到贫困地区义诊,多次到社区开展健康指导及疾病宣教工作,免费为孤儿院送医送药。

四、加强组织领导、争创一流治理

1、创建青年文明号工作需要同一思想熟悉,增强创建意识,才能保证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急诊科在科主任、*长密切配合下,对门诊、急诊全科医疗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好院里各部分、各临床科室与科室的关系,使门、急诊科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较好地完成上级赋与的各项门诊、体检、急诊抢救、“122”出诊、急诊病区各项医疗、护理工作任务,向主任除了每周3天门诊外,还担负着体检、下医疗队、首长巡诊工作,*长在工作中严把护理质量关,应用分享式的治理模式进步护理治理质量,做到层层控制、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曾多次带病上班。另外,不管是凌晨或深夜,只要抢救病人,总能看到主任、*长穿梭在抢救第一线的身影。

2、完善的规章制度促使我科全体医务职员能够严格按章办事、有章可循,在急诊科成立之初,科室领导便对各项制度进行严格的规定,并实行严厉的赏罚措施,例如接听急救电话,电话铃响不超过两声,出诊速度不超过2分钟;付班*24小时在科室待命、应急班*24小时在医院待命、本科室医生、*离开医院必须留下联系方式给科室或向科室领导请假;对成批接收的伤病员、危重病员的抢救,全科医生、*在接到联络信号后,必须在5分钟内赶到急诊科参加抢救工作,由于急救工作出色,今年被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评为“122”急救中心先进单位,科室的先进事迹多次在闽北日报、广播电视报、南平电视台等媒体上报导。一年来门、急诊科深进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圆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科室职员、物品、车辆安全,无医疗事故发生。

五、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优质服务

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文第8篇

(一)____社区及居民医疗卫生基本状况

____区____社区位于____市西南方,岛陆距离____海里,辖区总面积2.6____平方公里,现常住居民1103户,共4512人,是____市唯一的海岛社区,是全省居民最多的孤立海岛,对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很大。

____社区居民交通不便、看病难的问题由来已久。____区委虽购置了交通船,解决了居民往返陆岛的交通问题,但遇大风大浪天气以及夜晚禁止交通船行驶,如有急、重、危病人无法运出岛,岛上居民和游客生命安全得不到基本的保障。____0年就有一位高危产妇和重伤患者,因大风大浪不能转到市内救治,最后求助部队支援,用直升飞机才将患者运出____抢救。随着____风景区的开发,平均每天数千游客登岛游览,游客们的健康安全以及突发性疾病的抢救,都需争分夺秒的专业救治,因游客安全发生不良事故,将对____市旅游形象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二)____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情况

________年,根据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厅、民政厅、卫生厅《关于做好“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补充通知》文件精神,____社区在市卫生局、____区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起了两层楼____平方米的“____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站”,由____区第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市卫生防疫站),选派医务人员到岛开展工作, ____9年3月开始运行,解决了____居民群众看病难的实际问题。

因工作、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到岛工作的医务人员渐渐消极,消失。____区又采取“政府买服务”的做法,每年划拨经费给居委会,由居委会招聘医务人员到____工作。执行了两年,又失败了。____2年3月居委会聘请了本岛居民,助理医师陈其球等3人担任____社区公共医疗卫生预防工作。居委会每月给予3000元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经费周转,受聘人员不入编,不享受“五险一金”社保,每月600元乡村医生补贴。导致人员不安心工作。目前,岛上个别无证黑医诊所钻空招揽病人,使得岛上存在很大的医疗卫生隐患。

(一)医疗卫生服务站工作、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留不住医生

1、选派医生应付、不安心、不敬业;2、招聘的医生及工作人员没入编,工资待,没有“五险一金”;3、政府一些经费还不准时发放,导致医生难以维持生计。

(二)管理不到位,缺人、缺药、缺设备

1、由于长期没有专人系统管理,卫生服务站基本配置未达标,包括人员编制、服务站管理、医疗诊疗水平及公共卫生管理、资金运转、医务人员工资待遇等方面;缺急救药物和抢救基本医疗设备。不能承担急、重、危病人的抢救工作;缺药品;这种状态对一个有着四千多居民,每天上岛游客达几千人的孤岛来说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政府部门加强重视,协商建立长效机制。该问题已超出居委会、____区委解决权力的范畴,要引起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多部门协商解决,建立长效机制,根本上解决____居民和旅客长期以来看病难、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历史问题。

(二)建立适合____独特区域的长效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参照亚龙湾医疗急救站的模式,在____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岛上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集医疗、公共卫生防疫、食品卫生监管、院前急救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的服务中心,承担岛上居民、景区的公共卫生防疫,疾病控制,食品卫生监管,医疗,急诊,院前救治等功能。在岛上要能开展一些常规化验等辅助检查,居民一些常规病、小病不出岛。急诊、急救病人能做好院前救助,为抢救病人转送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