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发始于上世纪初的美国,其后不断发展并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国对传播学的研究则始于80年代.至今仍在发展中不断研究与探索。对于“非传统媒体传播”理论,笔者或许不是第一个提出该学说的人,但确实自1996年起便一直不断地运用非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尝试.并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这种新的传播理念,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为业界在该领域的探究中贡献一些经验与观点。传播的理解汉语里,“传”意为纵向的传递,“播”意为横向的散播,“传播”是近义并列构造的词。据记载,“传播”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在英语中,表达“传播”的词是源自拉丁语的“Communieation”。译作中文意为:交流、文际、传递、通信、联络、表达、信息、书信、电话等,它涵盖了与传播相关的多个领域。对于传播的理解,不同的传播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侧重提出过不同的见解,而迄今为止,传播学界仍未达至统一。在众多的诊释中,比较简洁的一种是“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而如果概括而朴实地给“传播”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信息输出方,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呈现其希望表达的信息内容的过程就是传播。传I.途径与传统媒体只要能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则任何渠道都可以是传播的途径。
在古代,人们已利用信鸽、烽火台、张贴告示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与传播。各类传播方式在发展中不断进化与更替,当不同性质的传播分化了传播的介质类别的时候,“媒体”的概念便出现了.而在诸多媒体中,人们把惯常使用的称为“传统媒体”。包括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以及电视这四大类。无论哪种传统媒体,它们实质上都具有“泛众传播”的媒体特征,即都是“一视同仁”地面向社会内的全体公众作信息传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传播对象分众化、广告强调有效到达及精准投放的今天,传统媒体的“泛众”特性已日渐局限着它们自身的发展。例如在广告投放上,具体表现为:目标人群模糊、效果不清晰、反馈不明显、夸大影响力或虚报发行t而烘托不合理的广告价格……
近年来,国内的各类媒体掀起一股将自己做大、做强的“自秀”浪潮,在各种“”式的“创举”过后,我们发觉公众对这些传统媒体日渐“麻木”起来。以报纸为例,试问有谁愿意每天都拿着一盛厚重的报纸,并费时间去翻看昨天甚至更早以前所发生的“新闻”呢?更何况报纸的厚重并不是新闻资讯的客观增工,而是为了承载铺天盖地的广告及其所谓“配套服务”式的软性新闻。对于这样的“自我做大”,人们便逐渐把每天买报读报变成了一种麻木(盲目)的“惯”。这其实是一种“衰落”的先兆。
回首以往,人们生活节奏与习惯的改变已令众多晚报“江河日下”,而日报及广播电台的受关注度也随着人们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而不断滑坡……不难预料,未来的日子里,传统电台的主力受众会收窄在仅处于行车状态中的人群;而报纸的受众则主要是无法戒掉上述“惯”的中老年人群;杂志受困于其有限的发行t,以及日益加剧的同业竞争,相信也将要经历多场残酷的“淘汰赛”。即便如此,报纸、杂志、广播电台还要整合越发强大的互联网才有机会获得新生。相对而言.电视或许是唯一地位稳固的传统媒体,尤其是“数字电视”的出现。它丰富了电视传播的内容、形式,也加快了电视的传播速度,最大限度地延伸了自身与其他媒体相互整合的空间,而未来的发展更是值得期待。
关于非传统媒体传I.
在上世纪末出现了“第五媒体”的说法,但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户外广告、有的认为是互联网、还有的认为是手机,甚至有的认为应该是“LEO视频”……在众说纷纭的时候,“非传统媒体传播”理论便悄然而生。信息新载体不断涌现,使得原有的传播学理论的不足之处日渐显露.构建新的分析视角具有现实意义。
1、什么是非传统媒体传播?它与传统媒体比较有什么异同?
简单地说,传统媒体以外的传播方式,都可以统称为“非传统媒体传播”。
传统媒体与非传统媒体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渠道或方式。所不同的是,传统媒体已为人们所惯常使用,而非传统媒体则是个新鲜事物,是一种打破常规、采用人们所不惯常使用的方式/途径进行信息传播的传播概念。因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凡不为人们所惯常使用的传播方式,都属于非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和非传统媒体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毕竟它们同具有“信息传播”这一特性,而事实上不少新兴的非传统媒体也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如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电子杂志、手机报等。
2、非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非传统媒体能结合了不同媒介的特点,也令一些趋向衰落的传统媒体焕发出新的能t.例如电子广播的出现,催生了大批“播客”,让受众占据更主动的地位—自主地设置自己的电台,传播自己的思想,颠被了传统广播的限时限刻的传播方式。
此外,非传统媒体传播在概念特性上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因此,它的呈现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纸巾、桌布、牙ADVERTISINGRESEARCH...签等细微的生活用品.也可以是楼体、机体、桥体等庞然大物;可以是一个活动带出的系列推广,也可以是一句口号牵动的连锁反应。如果在此当中渗透着巧妙创意的构思,那么它必将是极具张力、效应深远的经典传播案例。
由此可见,与传统媒体相比,非传统媒体是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的更为人性化的传播方式,这与传统媒体所一贯坚持与强调的舆论引导一切的特性有很大的区别。具备这样的亲民性、个性化以及点对点的高准度,非传统媒体传播也就逐渐地成为了广告主的新宠。
关键词:运用;创设;情境
现代教学认为:数学课不应该是让学生背数学、记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让学生"做"数学,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学生"做"数学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来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借助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四点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巴浦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乐学的欲望。愿意通过与多媒体的交互式对话,接收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经过思考和理解,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动作(回答问题,进一步接收,尝试某种动作等等)。如教学《方程初步》,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较强的声音技术创设比较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比较轮船和飞机的速度,两个圆柱的高度由不等到相等,进而初步渗透相等与不等的思想,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相等与不等,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相等的关系,从而自然引入新课,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学习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的情境
"学习自疑问开始"。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的欲望。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的,因而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如教学"方程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天平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动静变化过程,在动中感知"相等"与"不等",正确建立"等量"的思想后,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等式"的概念,再由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揭示方程的概念。最后由集合图的一系列变化,从具体到抽象,利用多媒体最强烈的动态变化,刺激学生的知觉,使其清晰地认识到等式与方程的关系。这样教学概念既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渗透了集合思想,从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数学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应用的情境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而多媒体教学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多媒体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节,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巩固"方程概念"时,利用多媒体创设"红灯绿灯"的判断题情境,要求学生是方程的按"绿灯",不是则按"红灯"。这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仿真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主动参与中举一反三,巩固新知。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比较"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中两个"解"字含义的不同,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重现",学生充分感知到"解方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故这个"解"字表示过程,"方程的解"只是未知数的值,故这个"解"字表示"结果",最终学生对有关方程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感的情境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光靠教师的反复说教,难免显得有些生硬,学生并非能接受。如果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实践操作,充分体验,逐渐形成完整的情感世界。如教学"方程的解"后设计给小动物找家的趣味练习,要求学生算出屋顶上方程的解后,找到有相应数字的动物,用鼠标将动物送回家,找对了屋顶上就会冒出一缕烟,打错了小动物会回到原位,要求进一步的帮助。这样的巩固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喜悦,很自然地教育了学生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中运用多媒体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数学知识教懂、教准、教活、教透,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活学、会学,师生共同进入教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数字鸿沟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其确切定义业界与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主要问题是界定过宽且逻辑混乱。在纷繁复杂的众多定义中,我比较赞成由匡文波所提出的即新媒体是借助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根据其本质特征,我认为目前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和数字电视,因为只有此三者才具有真正的互动性,由于互动性数字电视目前尚未普及故暂不作讨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兴起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然而,在面对数字技术带给我们享受的同时,新的不平等和新的社会分化也随之产生了,这就是数字鸿沟问题。在我国,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强烈关注。
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也很多,在这里本文引用魏硕、王聪所提出的即数字鸿沟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数字鸿沟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差别只是鸿沟大小的异同,其形成原因大同小异。我国数字鸿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国家政策环境相关。二是经济与技术水平的不平衡。三是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影响数字鸿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来看,“数字鸿沟”这一概念强调信息时代知识获取在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分布呈现马太效应。可以知道,数字鸿沟的形成与个人的自身条件有很大关系,从个人的性别、职业、收入、教育水平等指标都会影响到数字鸿沟的形成。
我国目前数字鸿沟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大的方面看,东西部地区在互联网办公、企业数字化程度、企业网站以及网店的比例上的数字鸿沟比较严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则更加严峻。从小的方面来看,学历在小学以下和初高中的人群相比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而年龄在五十以上的网络人数在所有网络人数当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我国数字鸿沟的形成受到地理位置因素、教育程度因素和年龄因素等的影响,其别是年龄方面,老年人上网所占的比率较低,说明贫僧在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上明显有落后倾向。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实环境下,数字鸿沟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由于数字鸿沟,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差距不断地扩大,使得社会的发展变得不平衡。其次,由于数字鸿沟,信息共享的程度有所下降,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信息共享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信息差距的加大使得信息共享难以进行。最后,数字鸿沟使得信息弱势群体不断地远离信息社会,不利于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如果数字鸿沟得不到弥补的话,势必会形成马太效应,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影响我国和其他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且它所引起的贫富分化必将恶化社会关系,从而威胁社会的安全,可以说消除数字鸿沟在我国已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缩小数字鸿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信息扶贫加大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投资。信息扶贫是指政府借助推广信息技术和开展信息活动的方式解决人们信息贫困的问题,具体方式有:为贫困者提供劳务、人才、技术、产品、资金等方面的信息与咨询服务;沟通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推广适合贫困地区使用的农业使用信息技。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不平等会剥夺“信息穷人”获取信息的权利,从而形成新的社会排挤效应,以致形成新的社会分化效应。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其通信技术水平和使用网络的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因此,国家政府应该加强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投资,使其能够研发出更多、更好的信息通信技术,降低生产的成本,从而使落后的地区能够有多一点的机会购买和使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有效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刺激相关部门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实时的信息资源,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二)全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化、全球化极速普及的21世纪,信息就是生产力,信息资源已经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这两年,我国的互联网普及进程虽然仍在加速,但已明显放缓,互联网自从诞生后,即被寄予希望成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有力工具,但要真正缩小数字鸿沟,仅仅靠推广电脑与互联网是不够的,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重要。原因非常简单,数字鸿沟的出现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在那些贫穷的国家,很少人拥有电脑更不要说接触互联网,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媒介选择的角度来说,手机比互联网更具有价格上的优势和接触门槛低的特点。手机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持续性电力的要求不高,即使是不会阅读、不会写字的文盲也能使用。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手机将越来越演化为人们的掌上微型“上网本”。手中持有一部手机.就意味着站在了整个信息社会的人口处。轻轻触动按钮.整个世界将从此开启。
(三)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影响受众对高质信息的接触以及受众对信息的偏好和理解能力。传统媒介受众、新媒介受众的分野,在新媒体技术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变得模糊不清。个体常常既使用传统媒介,又使用新媒介。繁忙的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往往不能进行有效处理。要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培养受众对切合生活利益的严肃信息的兴趣,其次,要提高受众的阅读能力,最后要增强他们的传播互动行为。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的形成涉及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要缩小数字鸿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很多时候要因地制宜。只有不断提升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并消除数字鸿沟,才能使人类早日实现无障碍的信息获取。
参考文献
[1]魏硕,王聪.浅析我国数字鸿沟现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刘瑾鸿.能否用手机填平数字鸿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5).
[3]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Z].论坛.
[关键词]数字媒体 艺术美学 特征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58-02
1、概述
在这个信息时代,数字科技已经深度介入到了艺术与文化领域之中。现在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及数码爱好者们都在数码的“工具箱”里找寻新的创作灵感,拾取更加得心应手的创作工具与手段,不同程度的通过其他的形式实现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不管是艺术家、艺术对象、材料、方法和手段,还是艺术理念等都到了数字化集成和整合的底部,这也很大程度上的促成和实现了艺术元素间的有机互动,产生出和传统艺术特征,风格完全不同的新审美特质。
伴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不同艺术的有机结合,进而真正的实现各种艺术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把语言和艺术的统一性进行了更加有效的整合,在广义的数字媒体艺术中,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架时,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很多,比如:科学技术、媒体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罗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文化理念。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态中可以看出,其大量的介入了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其中也包括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进一步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来形成数码的图像或者是音频,包括诸如动画等一系列的艺术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形式的完美结合,把之前传统并且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空间进行了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使之变的更加的多样和多元化,这其中要求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充分运用,而同时也是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团结与写作,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对艺术的认知和造型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使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艺术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艺术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而是对众多的艺术的长处进行完美的结合,并且同时也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和音频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实现多媒体和多艺术的有效结合。
2、数字媒体艺术的简介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很好的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有效融合。一般来讲,艺术创作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形态本质,从而进一步更加充分的掌握数字技术的多样性,进一步的利用数字媒体来完成艺术创作,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数字媒体来说,它的本质形态就是价值观的开放性,拥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人员将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因而我国的文化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
在一般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是将计算机媒体技术应用在资讯、传播和生物科学等各个领域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数字图像、只读光盘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网络艺术、数字音频艺术、虚拟生物作品、综合数字艺术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与各个领域是息息相关的,七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要想加快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速度,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员就必须要更加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内容,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艺术创作的速度。
3、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的简要分析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它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实现各种艺术之间的有效结合,并且同时特完成了语言和艺术的整合工作。为了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媒体等多个领域,艺术创作者必须首先要深入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以此来实现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应用。从字面上来看,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媒体性,这主要体现在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数码图像和音频等内容的艺术创作工作。
互动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数字化艺术在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互动沟通,即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一种艺术模式,这也是艺术同一性的一种典型的体现。例如网络艺术就是典型的互动性的数字平台,无论人们身处何处,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可以接入到网络系统,接下来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中的艺术创作中来,进而对作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再创造。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生活体验,个人爱好,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期间可以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从一名艺术家和原创者角度来看,网络作品,只是原创者搭起的一个作品框架和供人们表演的舞台,目的是让更多的网友都尽情的参与并表露个自的才艺与特长,以此拓展作品、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网络互动中,参与者都品尝到了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人的个性化的元素在作品中成为了艺术的对象,没有专门的艺术技能,凭借数字技术提供的“半成品”(网络资源),进行“来料加工”式的合成一与后期制作,这种共同参与艺术创作的互动平台与氛围,最终形成了当今人们所关注的艺术的互动性特征,即:艺术与非艺术的互动,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互动,它的结果,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对象有爱无类,艺术作品走向复制时代,走向边缘与混沌[1]。但是不得不说,这都与互动性密不可分。的确是这样的,互动性的数字创作平台,充分的给予观众对作品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利与修改权利,每一个观众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出发,去找寻和确定作品的样式。在观众阅读完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艺术家”的高度在个人意念的支配下,可以对作品做出回应和进行新的探索。主动的去参与到创作之中,在互动式的沟通中,真正可以实现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创作与接受的换位思考与真诚的对话。
与此同时,创作者才能够真正的将作者真正的内心心甘情愿的展现到人们的面前,通过作品让读者充分的体会到创作时的心里活动。只有这样,观众在分享作品时,才可以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科技对艺术的挑战是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结果是通过其自身的吸引力将更多的“门外汉”吸引进艺术的大门,所以才会艺术被简化成一个“工具箱”,使用者在需要时便可以拿来使用。这种艺术的技术与工具化倾向,在数字媒体艺术里,使更多的人能加人行列,使大众气息的艺术氛围,表现平民生活的数字化作品应运而生。[4]
然而,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精湛的技艺支撑,这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所以这就形成了艺术的神圣并且高不可攀的倾向。尽管这样,数字科技的普及趋向衍化,使的艺术日益走向纯技术的道路,现在的这种倾向九十分的明显了。因此,只要是经过一定的重复不断的操作,通过此来不断的提高熟练程度,几乎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像模像样的作品了。所以现在就有一种情况不断的在发生,艺术家们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在作品中“惨淡经营”,反而缺渐渐学会了去“偷懒”,在创作中走竭力的去寻找捷径的存在。
大众化也是数字媒体的艺术的新美学特征之一。在之前通俗的数字处理技术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的依托中,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3]。当代的数字技术十分人性化的设计,我们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复制,同时也可以快速传播工具与载体,这可以说是都在根本上解放了艺术的“劳动生产力”,这也就大大的消解了艺术的高难度。数字艺术作为最普及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媒体,自始至终都在和大众媒体携手共进。从当今的“第四媒体”的网络艺术来说,其中的交互性及双向互动传播而论,比如说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等手段与途径,给大众提供一个交换意见和发表评论的场所,这使的进人网络的人们能够直接参与作品和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媒体原创,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观众对观众的传播,从而真正使媒体与大众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数字媒体成为“大众的代言人”[5]。这就像平民作曲家雪村等一代青年艺术家产生了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领衔的一大批大众化的数字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平凡但是却让人感觉十分的亲切,凭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传播,几乎是一夜之间,独具特色的东北腔“翠花上酸菜”就热遍了网里网外,可谓家喻户晓。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艺术的互动与共享,使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地创作,共同地欣赏,共同地评论,共同地开拓新的艺术天地。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大量的美学特征,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形形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能够通过美学特征的存在,而使人类对未知的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索,从而进一步的对现代艺术进行重新定位。现代艺术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继续发展,还是会返回到复古典的复兴,这都是由其所具备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所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前途在于其美学特征的有机结合,才可以不断的创造出新的形式和途径。
在现代的社会,文化与传媒产业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兴盛和发展使得艺术文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存在着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自诞生以来,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以它那特有的品质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不同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以媒体技术本体化与视觉文化审美化为表征的新意识形态的不断的扩散,深刻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数字技术所引起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在摧毁传统文化等级秩序的同时,同时也消解着艺术传统对意义的深度追求。物质性存在的强势与观念性存在的低限之间的博弈,是数字艺术以及电子视觉文化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艺术的发展函待解决唯技术主义的迷瘴与意义场的虚设等现实难题。“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和“艺术化生存”的人文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数字艺术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饰,2006.
[3]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识字规律质疑问难创造性思维竞争气氛随文识字寓教于乐。
一、优化教学目标
“归类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为了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在知识、能力、行为习惯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
1、在学习音、形、义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特点,把握识字规律。
常用归类识字的编排形式有形声字归类识字、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量词归类识字、部首字归类识字等。不同形式的归类识字有不同的构字规律,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其构字特点,学会利用构字规律识字,无疑对识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在形声字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这一特点,比较形声字去掉偏旁之后的字音与原来的字音的异同,再比较几个相同声旁的字,找出偏旁和字义的联系。学生进行了多组类似的训练之后,就能很轻松地掌握形声字的规律。
2、在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在教学“归类识字”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拼音”这一识字的根本工具,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比如,在学生了解了形声规律后,让他们自学“换部首归类识字”。学生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后。不但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了解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事实上,我们如果引导得法,这些孩子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例如:在学生自学完之后,就有一位学生提出:“长城是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要修得这么长,这么高呢?”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积极争辩”的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3、发展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头脑“活”起来。
在归类识字教学中,记住字的音、形、义很重要。但识记字形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记住字形。这种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对于同一个字,有的学生绞尽脑汁去回忆以前学过的部件和带有这些部件的字,而有的学生则去想用“编字谜”、“儿歌”等来识字,大大地活跃了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训练.
归类识字教学最终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大批生字的音、形、义及用法。而要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熟,最重要的办法是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在教学
完生字之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反复运用中长才干。
1、从看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归类识字教材中,插图比较少,我们可以根据识字教学的需要,自制一些投影片、带小插图的卡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观察的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形成强烈的竞争气氛。这样,学生不但乐于观察,敢于大胆想象,而且养成了“在观察的时候善于抓事物特点”的习惯。
2、在训练中教会学生分析字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字形,教师应重视把分析字形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利用偏旁部首和独体字来分析合体字时,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便于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加快识字的速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教会学生将归类方法用在“随文识字”的学习中。
随文识字将生字分散在课文中,除了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习生字之外,可以让学生用“归类识字”的方法来进一步理解、巩固生字。
三、优化教学手段
在归类识字教学中,善于根据面向全体学生的方针,结合学生年龄、情感、认知特点,在课堂上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能使训练更加扎实到位。
1、合理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听故事”等趣味性强的活动。对于“归类识字”、“找朋友”、“换衣服”等游戏,利于学生掌握汉字规律,把握学习方法。但是,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妙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审时度势,合理选择,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果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采用,则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若在复习时使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兴媒体,虽然其具有新潮、便捷、多元化的宣传交流功能,但对于众多中小微企业来说,虽然注册了企业的公众微信账号,但由于不甚了解微信强大的营销宣传、策划、管理等配套服务功能,无法发挥其对于企业宣传的强大能效。因此,研究企业微信平台的营销策划与管理能够为初级使用商户提供微信公众平台的产品宣传策划、产品营销策划、企业在线互动交流策划等,为其节省新媒体营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成本投入。尤其是对中小微型商户而言,由于企业运营资本有限,选择微信营销宣传能够有效节约运营成本,通过企业微信公众营销与管理平台的网页,及时和更新企业产品信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粉丝群体的数量以及关注和喜爱程度等。利用微信平台的后台管理功能,还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控企业会员数量的变动情况,从而及时调整企业在微信公众管理平台上的宣传策略,吸纳更多的粉丝群体关注企业的订阅号,加入企业的微信会员,享受企业订阅号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粉丝群体,看似普通的客户群体,实质是隐藏在微信平台背后强大的客户群和最直接、最真实的广告宣传媒介。值得分享的内容,共享在朋友圈内,将会为企业订阅号带来更加广阔的客户群体和更加巨大的商机。微信平台策划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广泛吸引这些潜在的客户群体,以及深入挖掘潜伏在潜在客户群体中的市场商机,从而为企业节约运营成本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二、微信公众平台营销与管理应用的研究现状
通过可查阅的文献检索系统以及行业统计数据与年鉴,目前有关微信平台营销策划与管理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
第一,有关微信营销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王时杰(2014)、朱妍(2014)通过比较分析微信营销的基本模式,总结了微信营销具体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开展微信营销的有效对策;魏淑娟(2014)通过总结微信营销的特点,比较分析了微信营销创业模式案例,并据此开展了微信营销创业模式的战略分析;
第二,有关不同行业微信营销的发展现状研究:余倩倩(2014)通过分析零售业开展微信营销常见策略,归纳总结了零售业开展微信营销的的优势,并结合零售业行业特征提出了微信营销发展建议;马春阳(2014)通过归纳微信营销的主要特点优势,探索了车企微信公众平台模块的设置,并据此提出了车企微信营销应注意的问题;焦世奇(2014)通过分析扬州餐饮企业对微信营销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微信在扬州餐饮企业营销中存在的弊端,并据此提出了解决调整建议;张玉凤(2014)通过介绍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比较了企业微信平台与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异同,并提出了图书馆微信平台营销的合理建议等。
第三,有关微信营销的传播与运营研究:廖波等(2013)通过对中小型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机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微信营销传播机制的对策;毛艳琼等(2014)通过总结分析目前中小企业运营微信公众平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微信公众平台营销定位、内容、时间、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小企业运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现状可知,目前有关微信营销的研究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第一,第三方微信营销策划与管理的应用与经营;第二,系统化的微信营销策划管理流程设计等。
三、微信公众平台营销策划与管理的市场机遇分析
(一)微信用户数量的迅猛发展为微信营销与策划提供了载体保障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的迅速普及,其价格不断下降,逐渐被百姓所接受,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机已经屡见不鲜,这无疑为微信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必要的载体保障。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中国微信用户增长幅度相对显著,微信用户数的增速从2012年3月底的23万/天迅速增长到2013年7月的160万/天,增幅将近7倍。微信用户数量的迅猛增加以及微信市场运营的渐趋成熟,使微信的营销策划与推广逐渐成为商家的新宠。作为一项新兴的具有较强关联属性的虚拟社交工具,如果能够有效将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企业用户相聚集,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以及积聚企业的客户忠诚度。
(二)移动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降低了微信营销和管理的运营成本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络发展迅速,自2.5G网络出现后,相继出现了3G网络、4G网络,使用人群数量不断翻增。尤其是在许多大中城市,许多商家为吸引客户,提供可搜索的WIFI热点覆盖区不断扩大,这无疑为微信营销策划与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同时随着通信行业竞争的加剧,通信运营商不断调整网络资费,网络套餐的价格日益实惠,这些做法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加入移动互联网络的使用中,进一步拓宽了微信使用的潜力人群,拓展了微信营销策划与管理的市场前景。
(三)依托腾讯QQ的庞大市场基础平台辐射提升微信用户的数量微信平台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为智能手机提供及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众所周知,腾讯公司主营的QQ软件产品具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同类产品,具有更加便携的沟通互动功能,包括借助手机网络的语音、图片、文字、视频等沟通交流,使手机交流的功能更加强大,更加丰富多彩。由此可推知凡是使用QQ软件产品的客户都可以成为微信的潜在用户,且微信具有的更为便捷的操作流程、节省上网流量等特点,适合多种类型企业,也为微信营销策划与管理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
四、微信公众平台营销策划与管理的服务业务
(一)服务内容根据企业客户需求及企业项目推广需要,精选每日话题及活动资讯的单图文、多图文、文本、语音、视频等素材,并开展营销策划、编辑设计以及群发推送;同时提供公众账号社区,活跃提升公众账号粉丝参与度和互动度。
(二)服务活动根据不同企业客户的行业属性、市场需求以及企业长期积累的客户群体的特质等,结合微信自媒体营销平台和拓展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企业营销活动的策划、执行等,活动期间可开展粉丝管理、舆情监控以及微信图文直播等。
(三)服务反馈数字能够有效反映市场营销的推广效果,可以通过监控并统计营销策划内容的每日群发到达率、阅读率和分享率等,举办活动的互动人数、分享人数、增加的粉丝人数等基础数据,为后期企业营销运营提供指导依据。
五、微信公众平台营销策划与管理的推广渠道
(一)微信自带媒体的营销推广微信公众平台利用行业定向、地域定向、泛账号等各种渠道的微信自带媒体资源,拥有涵盖各种门类的微信用户群体。在长期的客户服务中,通过积累丰富的自媒体账号人群属性、粉丝质量判别机制,能够承诺为客户提供效果化推广结算计费方式的微信营销。从平台功能来看,目前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多媒体信息大规模推送、定向推送(可按性别、地区、分组等指标定向推送)、一对一互动、多样化开发和智能回复等。这些功能为公众平台的实际运营带来了媒体、营销、客服和公共服务等应用方向。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师 启发式 探索 讨论 练习
一、农村中学的境况
本人一直在农村中学从教,刚毕业那两年是传统的“黑板”教学,一股热情探新路,可惜条件的限制,投影机“投”了两年就“投降”了。当“课改”来临时,全校二十来个教学班,仅有一个多媒体电教室,使用得申请排队,课改之路似乎又回到原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经过实践,课堂的“启发式”最实用,以下的四种形式是我的探索成果。
二、“启发式” 教学的四种形式:
(一)揭示性的讲析
所谓揭示性的讲析,就是要就课文中的问题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考。农村学生本来就“见识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较弱。我们只能从主观启发方面下工夫,教师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诱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下两种做法较容易操作:
1.要针对学生希望解决,经过努力而又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讲析
这样一来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弄清于勒与菲利普夫妇的关系,学生就会简单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重点分析他的形象。这样一来就难以理解资本主义国家这种裸的金钱关系,也难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揭示这个中心,学生就会感到求知的满足。
2.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环环相扣
农村中学没能用上直观的电化教学,只能依靠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讲”对“练”直接起针对作用,这就是要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实行讲练结合。教师有针对性地讲,精讲指导多练;学生有步骤地练,多练形成语文技巧,这样讲讲练练,就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揭示性讲析,强调引导学生作结论,教师要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活动过程中发展智力,不把现成的知识结论告诉学生,要善于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自作结论。如在教《咏雪》,讲到“空中柳絮因风起”时向学生提出:这句写出雪是怎样的形态?跟我们学过的哪句诗词相似?全班学生立即齐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教师按意愿去做结论,这种拓展意味就全消了。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不亚于县城的。
(二)探索性的讨论
农村学生与县城中学的学生有很明显的区别:农村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父母辅导不了,没条件查资料。所以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开展好探索性的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研讨某一个问题时同学之间互相质疑问难,以求问题之深入讨论。相对来说,这是种方法在操作上有点难度,特别是在初中低年级,处理不好会出现“哄闹”现象。我在尝试中积累出以下两种方法较为可行:
1.先谈后议,同类相比
找几篇同类的文章令学生自行细读,在作法上比较各篇的异同,到上课时先用讨论式讲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看不到的地方教师指点,这样效果挺好。如讲《孔乙己》《范进中举》,孔乙己和范进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要求学生比较两个人物的异同,在描写方法上是否一样?从文中的其他人物又看出怎样的社会形态?……众多的问题经过学生比较讨论,很快就会得出结论。
2.讲讲议议,讲议结合
教师适时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以增进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解决了,讲课继续进行,这样一来,学生能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满堂灌”学生无法消化,一节课的“练”学生也会觉得这节课什么都没收获,这些方法在农村中学较实用,不受条件的限制,课堂充满活力,新课改真正得到了落实。
(三)培养性的自读
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城里学生那么见多识广,但他们的求知欲比城里的学生强得多,那我们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力求学生自己学,主动学,养成自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教师指导自读的任务。
指导学生自读,不能停留在字词句上,要读懂整段整篇。对于农村中学,指导学生读文章有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就是:先示范,后放手,重在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举一”“触类”到“反三” “旁通”,其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启发。
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而不刻板。如学文言文,一般实词,虚词的解释,读音等可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等教师的讲解也是必要的。又如,结构较简单的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的工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必越俎代庖。
(四)竞赛性的练习
前三种都是在讲论中启发学生,在练习中启发是最容易为教师忽略的,农村中学更甚。很多教师认为一节课完了,布置几道练习让学生做,自己就难得偷闲。其实,这是教学的大忌。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也要随时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练习的效果,练习题不可偏易偏难,如果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练习的任务,其积极性将会大增,过之或不及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喜欢开展一些练习性的竞赛,比如讲演竞赛,短文快作,翻译竞赛,快读竞赛……都会引起学生练习的动机,开展饶有兴趣的练习活动、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提高“快速”能力。
总起来说,“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学任务和认识规律为依据的,语文进行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好语文知识。练好语文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所必需的。对于农村中学在没有其他辅助条件之下,老师就要多花心思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三、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一)时展的趋势所需
目前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不能因循守旧,否则会被时代淘汰。语文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我们应该让学生扎实学好、用好。“启发式”教学不光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其读书学习的能力。
摘 要:为了与国际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现代汉语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这一教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要从选用优秀教材、提高教师英语水平、教学形式从实际出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样化等几方面入手,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双语 教改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在信息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在接下来的2005年、2007年出台的文件中进一步要求,“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而且还成立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工作协作组”。由此可见,国家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国家之所以如此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与国际接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国外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系统,且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2]所谓双语教学,是指采用母语教学的同时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对于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而言,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原版教材或自编外语(特指英语)教材,在课堂讲授、考核等教学环节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汉语和外语(特指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进行的教学。从长远来看,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增强国际交流。
因此,现代汉语课程双语教学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双语教学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一大改革,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一、选用优秀的教材
任何一门双语教学课程首先要选择一本优秀的教材,优秀的教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选对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开端。由于现代汉语课程一直没有真正贯彻实施双语教学,所以目前国内没有已出版的现代汉语双语教材。自编也不现实,因为没有这方面教学的经验,即使编出来也不适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选择西方原版教材——美国著名汉学家Jerry Norman著Chinese(张惠英曾将它译成中文本,名为《汉语概说》)。该书作为现代汉语双语教材比较合适。它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汉语的历史、汉语的方言、汉语的音韵、汉语的文字及汉语语法等几部分,与国内现代汉语教材编写体例基本相同。该书专业术语规范,章节安排合理,由浅入深。由于Chinese是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编写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中国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以适当地调整、加工,使教材具有实用性、规范性、可行性。经过几轮的双语教学之后,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版教材或自编教材。
二、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现代汉语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对于中文专业的许多高校教师来说,用流利、纯正的英语授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他们大都持有英语六级证书,但只是英语笔试好,听说能力欠缺,大多是“哑巴英语”,对学生的双语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现代汉语课程的讲解,教师必须提升英语水平。进修培训是提升教师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刘丽华(2008)提出,双语教学教师培训应该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甚至可以通过教师职前培训的方式进行。[3]康淑敏、崔新春(2009)指出,可以采取基于与强校合作的E-Learning 环境下的双语教师培训模式,走“引领—体验—探索—提高”的模式。[4]
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安排教师进修培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出国进修培训。学校安排教师到国外进行半年以上的出国进修,学习西方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提升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二是国内进修培训。学校安排教师到一些知名高校、单位、培训机构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英语综合水平。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外教的帮助,加强英语听说训练,尽快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作为学校,要做好监督工作,对教师英语水平进行定期考核,以便查缺补漏。教研室也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三、教学形式从实际出发
按照国际标准,双语教学指的是采用外语原版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的教学方式。国外的双语教学起步早,教学模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沉浸式”模式(Immersion Model),即所有内容全用非母语进行教学模式;“过渡式”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即母语与目的语互为教学主体语言的教学模式;“维持式”模式(Maintenance Model),这种模式比较强调在学习、应用目的语的同时,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
针对我国双语教学的形式,康淑敏(2008)认为,应根据双语课程的目标和专业课程特点,从课堂教学语言媒介的使用入手,形成由低到高的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即汉语铺垫式、英语引入式、英汉融合式和全英语浸泡式。[5]程昕(2011)提出,应根据课程语言特点,对内容兼容词汇较多的课程宜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内容强制性词汇较多的课程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性词汇相对居中的课程适合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从专业课教学的整体出发,这些模式可以归纳为从低到高的“渗透、整合、思维”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6]
根据现代汉语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现代汉语双语教学形式宜采用过渡化教学模式,即从“维持式”“过渡式”“沉浸式”逐渐过渡过程,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中文系的学生学习的大学英语是通识性英语,接触不到专业英语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汉语语言学知识,学习英文原版教材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而且,中文系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够好,若全用英语讲授抽象、难懂、枯燥的语言理论,除了部分英语听说水平好的学生听课没有困难外,大部分学生会感到吃力。即使教师英语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不会十分理想。所以,一开始,先采用“维持式”模式教学,即:使用外文教材,以中文为主进行教学,只是在一些概念和术语方面使用外语。这就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迫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英语学习。待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运用“过渡式”模式教学,即:一半用英语,一半用中文进行教学。直到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较高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浸润式”模式教学,即:全部用英语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接近学期末才能使用。
这就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英文教材,熟悉一些术语的英文名称;课堂上认真听讲,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查缺补漏。在师生双方的共同配合下,现代汉语双语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普及开来。现代汉语课程是概念性、知识性较强的课程,更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不但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便于学生做笔记,加深理解。为了避免用英语讲授单一、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辅以音频、视频、图片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来,加深对抽象语言知识的理解、记忆。比如,讲授“文字”章汉字的演变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字(如“饮”“龟”“鱼”等字)的演变过程做成动漫效果,一步步地把演变过程展示出来,图文并茂,既有视觉效果,又有听觉效果,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再如,讲授语音的发音部位知识时,播放真人发音视频,把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迅速、便捷地掌握知识。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现代汉语双语教学难度大,内容多,仅凭每周两堂课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有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网络课堂里,学生可以下载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及图片、课后练习、往年试卷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上网自学,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现代汉语双语教学不能一味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太多,信息量太大,只会让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适得其反。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法、讨论法、自讲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股脑地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些知识要通过启发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比如,讲授现代汉语的四个特点时,教师应通过举一些例子,启发学生概括出特点。因为学生经过大脑思考后获得的知识更易于牢记。讨论法在现代汉语双语教学中十分有效,大家一起讨论,既拓宽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教师以时、体、态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它在现代汉语与英语中的异同。讨论结束,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发言,老师最后总结,详细列出异同点。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除了启发法、讨论法外,自讲法也是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只是有些教师比较保守,不敢尝试此法,一来担心影响教学进度,二来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所谓的自讲法,是指教师让学生当老师上台讲课的方法。教师提前安排某个学生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课后准备。这样,学生为了满足好胜心,为了面子,课后会主动查阅大量的资料,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就慢慢把新知识掌握了,胜过老师讲授的效果。其他学生也会认真地听讲,观赏“老师”的水平,以便胜过他。这种心理也驱使学生无形中掌握了知识。教师只要做必要的点拨即可。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真是“一举三得”。
总之,现代汉语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汉语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能够通过英语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本研究得到江苏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4JSWJG]的资助,特此谢忱!)
注释:
[1][英]理查兹等:《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2]W.F.麦凯,M.西格恩,严正,柳秀峰译:《双语教育概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1989年版。
[3]刘丽华:《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重庆为视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康淑敏,崔新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9年,第3期。
[5]康淑敏:《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为例》,外语界,2008年,第2期。
[6]程昕:《课程语言特点与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辛禄高.现代汉语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
[2]陈如.新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双语式教学[J].语文学刊,2006,(3).
[3]方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
[5]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