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数字化发展

城市数字化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第1篇

两年多来,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以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为中心,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积极打造为民服务平台,共受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91万多件,结案率达到了99.68%,解决了市民群众关心的大量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使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步入了长效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抓好关键,提升运行效率

抓信息采集,全覆盖、多渠道发现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城市管理问题能否及时、全面地发现,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的前提。为此,管理中心采取以专业信息采集为主,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视频监控为辅多种信息采集为渠道。信息采集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由专业信息服务公司进行信息采集,为了确保采集数量和质量,通过采取实地培训、业务讲座、以会代训的方式,每月对采集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闭卷考试,对业务素质不高、培训不合格人员实行待岗处理,提高采集人员素质;实行两级督查考核,每周、每月通报考核情况,每月兑现考核结果,使信息采集有效率保持在96%以上,核查及时率在97%以上。并通过视频监控、门户网站举报、公共媒体曝光、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投诉、110指挥中心转接、各级领导批办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制定大风、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采集预案。相继开展了人行道步砖破损、广场游园设施损坏、废弃线杆和拉线影响通行等专项采集,根据不同的季节,在冬季开展绿化苗木的缺株断档的专项采集,在夏季进行道路积水点的专项采集,通过不同的专项信息采集,使突发性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置,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

抓指挥派遣,及时、高效地派遣城市管理问题。在保证一、二、三级平台高效畅通的基础上,从理顺职责、科学设岗、标准化考评入手,提高指挥派遣效率。首先,理顺管理职责。对在案件派遣过程中出现的职能交叉、管理边界不清的问题,采取召集双方到现场查看,协调解决,明确责任单位的管理职责和边界区域。其次,科学设置岗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将指挥大厅座席人员分成接线员、派遣员、组长、话务员、值班长等岗位,强化责任,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岗位工作责任制,增加了案件派遣、结案两个环节的审核把关,提高了案件派遣的准确性和结案的正确性。最后,强化培训考核。对相关法律法规、工作依据、常见问题归纳汇总,编制《指挥手册》,坚持每周安排不少于两个小时的培训,每月进行一次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测试,定期组织打字比赛、普通话基本功大赛、岗位建功活动,增强向心力,先后组织开展了争创“12319优质服务示范岗”、“优秀接线员”竞赛活动。立案派遣准确率保持在99%以上。

抓跟踪问效,督促责任单位解决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实行两级督查。为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许昌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专门成立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实行市级督查、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两级督查,采取约谈单位领导、下达整改通知、全市通报批评等形式,督促各责任单位快速处置问题。其次,纳入创建考评。将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处置情况纳入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督办和考评,许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每周对数字城管超期未处置案件进行重点督办,每月排名末位的单位在市创建点评会上表态发言,每季度绩效评价排名后5位的在全市创建工作考评中进行扣分。再次,纳入市政府责任目标。把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处置情况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市直单位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内容,提高责任单位处置案件的积极性。最后,新闻媒体监督。每周在政府门户网站、中心门户网站案件处置情况,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作用,采取公布处置情况、新闻媒体曝光等形式,接收市民群众监督。

健全机制,提供运行保障

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市政府专门印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从政策层面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运行提供保障。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数字化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主持,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三级平台负责人参加,总结分析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阶段性工作,通报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情况,对下一步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提出要求。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结合许昌市实际,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为重点,制定《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绩效评价办法》,使绩效考评更加公正合理,通过绩效评价调动责任单位的积极性。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经费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给予重点保障,将系统拓展建设纳入全市城建重点项目;各责任部门设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专项资金,为数字城管问题及时处置提供了资金保障。

建立运行管理机制。从健全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入手,实行日常工作标准化管理,明确了中心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考核指标、考评办法,每半年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排名,年终实行综合排名,将排名结果和评先、发放文明员工奖励相结合,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鼓励参与,打造为民平台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利用报刊等平面媒体宣传。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原建设报》等媒体刊登文章进行集中宣传,目前,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发表报道100余篇,省级新闻媒体报道130余篇,市级新闻媒体报道600余篇。二是利用电视媒体进行宣传。在河南卫视《聚焦中原》栏目,录制“河南许昌:城管新举措”,在许昌电视台《聚焦30分》《许昌零距离》《许昌资讯》等栏目,录制数字化城市管理专题节目。三是利用网络短信宣传。在大河论坛名城许昌板块、市政府网站、市级各大网站论坛发帖子,发送手机短信80批次60余万条,全方位宣传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四是广场面对面宣传。结合“两查找两满意”活动、广场为民活动、服务重点项目绩效评议活动,每季度第一个周日在市区主要广场、居民居住区附近、人流密集场所开展宣传活动,现场解答市民群众提问、投诉5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卡片2.8万张,提高数字城管的社会知晓率和参与度。

服务市民,跟踪问效。充分发挥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作用,架起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与市民群众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协调通讯部门,实现了12319热线免费拨打。另一方面,专门印发了12319受理员文明用语礼仪规定,明确受理、派遣、跟踪、督办的工作流程,以文明的用语将办理情况向群众反馈,做到了件件有落实。

擦亮窗口,展示形象。定期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租车司机等社会各界人士来中心参观体验,听取其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力做好接待展示工作,以良好的形象、干净整洁的环境,给各级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2010年8月郭庚茂省长在视察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时,对许昌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今后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2012年2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中心时,指出要“发挥城管作用,增强为民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市民群众服务”。

科学谋划,提高应用水平

扩展覆盖范围。继一期工程建设运行后,又进行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一期拓展工程、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不断优化系统应用水平。2011年覆盖范围由一期的70平方公里扩展至85平方公里;2012年拓展至环城公路以内区域和许昌新区已建成道路,覆盖面积达170平方公里;积极推进所辖县、市系统建设,今年完成禹州市、长葛市系统建设任务,2013年实现所辖市、县主城区全覆盖。

拓宽管理内容。开展了单位庭院试点的信息采集,将私搭乱建问题纳入采集范围进行采集、派遣,许昌市共拆除私搭乱建900余处,有效遏制了私搭乱建的势头,被市政府授予“许昌市制止私搭乱建工作先进单位”。

提升技术手段。在国家住建部部颁标准规定的核心应用子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符合许昌实际的领导移动督办、采集员管理、互视互通、移动视频采集、视频会议、部件动态管理、统计分析、实景三维、全民城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数据交换等多项应用子系统,形成了闭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应用水平。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主任李刚告诉记者:“我们与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借鉴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推动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许昌市已进入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刺阶段,相信“数字城管”一定能为创建工作保驾护航,助力许昌市夺取创建新胜利!

栏目主持:王金辉 王中山

联系电话:13298176651

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综合型“大城管”格局为手段,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市建立监督、处置、评价“三分离”,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达到管理区域数字化、管理内容数字化、部件和事件处置标准化,推进城市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现代化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按期完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成立太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重要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由市建管委、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明办、市爱卫办、市政府法制办、市市容环卫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行政执法局、市园林局、市房地局、市市政局、市民政局、市辖六区、三开发区管委会及电信、煤气、自来水、公交、供电等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担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市容环卫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容环卫局局长朱茂生兼任。成员由市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和各区分管领导组成。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日常工作。

三、工作范围、重点及目标任务

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取“瞄准一流、快速起步、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办法推进。

(一)工作范围

1、市辖六区、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及所辖各街办(乡镇)。

2、以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为重点,建设总平台,各区建设分平台,市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设立管理终端。各区根据需要在区级部门和街办(乡镇)、社区设立终端。

3、清徐、古交、阳曲、娄烦四县(市)在市区试点后逐步推进,设立分平台。

(二)工作重点

1、加快网络建设。在市市容环卫局生活垃圾清运GPS监控系统基础上,先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总平台建设,同时在市辖六区、三个开发区设立分平台,市直城管部门、所有街办(乡镇)和有条件社区设立终端。

2、拓展网络覆盖区域。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试行基础上,向涉及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拓展。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市(含县和大型企业)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使网络系统覆盖全市。

3、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协调中心,形成指挥和监督两个系统,并以此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

(三)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在部件普查、资源整合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市场化信息采集监督队伍。

1、成立“太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协调中心”,设在市市容环卫局。具体职责为:承担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统一受理、校核部件事件等信息并监督评价处置工作,适时更新城市管理部件信息数据库信息,对城市管理部件维护、事件处理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分析、评价、考核,对采集信息进行分类交办处理,协同做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运行的危机预防和处置工作。

2、建立信息采集监督和协调指挥两个平台。

(1)信息采集监督平台。这是城市数字化管理体制的信息枢纽与集散中心,负责全市城市管理状况的监督与评价,主要职责是:

①分流处理媒体、举报、投诉、城建热线、便民热线、上级批件的有关部件、事件问题信息并转报市协调指挥处置平台;

②对属于市、区层面的问题,经综合判断后进行立案处理;

③负责对发现与处理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绩效考核;

④维护系统,统计分析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市协调指挥处置平台。全面负责城市(社会)管理工作,协调、指挥市级城市(社会)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处理城市(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由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区派员组成,实行集中办公。主要职责是:

①接受市信息采集监督平台移交的已立案卷宗;

②通过协同工作平台,将任务转至专业责任部门进行处理;

③牵头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④接受专业责任部门处理反馈结果,并转送市信息采集监督平台进行核实;

⑤对数字化城管过程中出现的非常规问题、因职责不清等原因无法派遣的,设立应急处置经费,按先解决问题和分清责任的原则处置,随之列入标准处理系统。

3、建设信息采集监督员队伍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通过公开招标、企业竞标方式,将信息采集市场化。由政府监督,各采集公司负责培训、考核、选拔组建一支信息采集监督员队伍。信息采集监督员负责主动对监管范围内的部件、事件进行巡查,发现和核查问题。具体职责是:

(1)部件普查。协调各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城市管理部件普查,对城市数字化管理推进区域范围内所有城市管理部件进行一次地毯式、拉网式调查,摸清现状、分清责任,为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运行提供基础数据。

(2)建设信息系统。按照市统一标准和要求,实施信息采集监督和协调指挥处置平台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硬件建设等(由市市容环卫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

(3)制定指挥手册。在网格划分和部件普查基础上,制定城市数字化管理指挥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市区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总体流程、部件和事件管理标准、操作规范,责任单位及专业流程、信息采集监督员责任区域等。四、工作流程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手段的变革,不仅是市、区级层面城市管理职能的再次梳理,也是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再造。

(一)管理层级

1、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协调中心。负责电子地图,影像图,部件、事件和网格的标准编码;收集全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相关信息,综合评价全市各条块城市管理状况;派遣、监督区信息协调中心处理区级层面的城市管理问题;对各区级信息协调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2、区信息协调中心。负责对区层面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协调指挥处理;完成市信息协调中心派遣的任务;派出作业(服务)队伍现场处理问题,并将处理结果反馈中心。

3、相关责任部门(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单位)。完成市信息协调中心派遣的任务;派出作业(服务)队伍现场处理问题,并将处理结果反馈中心。

4、信息采集监督员。负责对监管范围内的部件、事件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同时,按照中心的指示,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检查确认,并将信息反馈中心。

(二)管理流程

遵循“谁受理、谁立案、谁结案”的原则设计管理流程。

1、信息收集(发现问题):按反映渠道将发现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信息采集监督员主动巡查、发现的事件、问题;另一类是城建服务热线、市政府便民服务热线反映的问题和上级批转的有关部件、事件问题。

2、案件受理:监督员巡查发现的问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报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协调中心,由市信息采集监督系统接线员先行登记和综合判别受理;对于城建服务热线、政府便民服务热线反映的问题和上级批转的有关部件、事件问题,由市信息采集监督系统统一接收,并由市信息采集监督平台进行核实受理。

3、案件立案:市信息采集监督平台值班长按照指挥手册确定原则,分别对已登记受理问题进行综合判别后立案,生成工单并派送市协调指挥处置平台。

4、任务派遣:市协调指挥处置平台根据接收的案卷情况,分别指挥相应的市城市管理责任部门或区进行处理,并对处理情况进行督办。

5、问题处理、结果反馈:市城市管理责任部门或区负责对问题进行处理,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相应的协调指挥处置平台。

6、案件核查:市信息采集监督平台反馈信息后,通知信息采集监督员进行核查。

7、案件结案:按照“谁立案,谁结案”原则,由市信息采集监督平台按结案标准和程序结案。

五、时间安排及步骤

(一)时间安排

1、20*年*月底前完成以市市容环卫局GPS终端付费监控系统的扩容改造,并达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总平台要求。

2、20*年*月底前完成市辖六区、三开发区及所属各街办(乡镇)和具备条件社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终端设置。

3、20*年底完成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终端设置,并实现联网运行。

4、2009年底完成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终端设置,并实现联网运行。

(二)实施步骤

20*年*月-*月,组建机构阶段。市及各区完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筹备领导小组组建,落实工作机构及人员,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责任。有终端设置任务的各部门和单位,明确领导责任,落实专门人员和经费。根据工作方案,市及各区组建信息采集监督平台和指挥处理平台及公开招标信息采集公司。

20*年*月-*月,实施阶段。市容环卫及城市管理的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调查摸底、编号建档,制定部件事件管理标准、操作规范并完成终端设置任务。

20*年*月至*月,试运行阶段。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对市、区、街三级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网络系统和设备进行调试,消除系统故障,实现系统正常运行。

20*年*月,验收阶段。由市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组组织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按照工作目标要求,对新建网络和增设终端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验收。

20*年*月,市直相关部门和单位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网络建设,实现全市联网运行。

2009年1月,组织对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进行验收,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开始组织实施。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重要决策和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二)资金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项目建设经费由市、区两级分担,市财政承担总平台、各区分平台和市各城管部门终端的网络建设、部件采集、应用软件开发等费用。市辖各区财政承担人员费用、基本建设费用,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及各区所辖街道办事处(乡镇)由各县(市、区)承担。

(三)制度保障

1、决策协调会。在推进过程中对重要事项进行协调处理,筹建期间定期(每月)召开会议。

2、推进工作例会。由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定期召开,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

3、推进工作专题会。对推进工作进行专题研究。

4、工作简报制度。创办“太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工作简报”,每两周一期,及时报送市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

5、考核制度。建立会议考勤、工作考核制度,对各区、各部门、各单位机构设立、队伍建设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七、有关要求

(一)各县(市、区)和市级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要高度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把推进数字化城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推行,有效促进和谐太原建设。

(二)工作中必须坚持系统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培训统一原则,确保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 城市 管理系统

1 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能够转变政府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现状。该系统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对专业部门设置和职能进行调整,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理顺各部门的关系,实现部门管理结构的优化重组,从而有助于构建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1.2 有助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效率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能够建立起信息传输渠道,对城市各职能部门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市容环境、公共设施、园林绿化、交通秩序等工作协同开展,简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支持下,可以增强政府行政决策的透明性,提升指挥调度的高效性,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1.3 有助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能够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构建起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增强权力结构的科学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能够促使信息双向或多向传输,提高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力,加快信息反馈速度,提升信息处理效率,从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有效解决当前行政流程环节多、工作量大的问题。

2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及应用

2.1 系统功能

本文所研究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的是当前较为流行的分层分布式框架结构体系,整个系统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各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2.1.1 基础设施层

该层具备的主要功能有建立可以连接市、区级政府及监督指挥中心和各个专业部门的网络;建立各种软硬件及视频管理平台,从而确保各项网络应用功能的实现。

2.1.2 数据层

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空间与非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对城市地形地貌、基础设施等方面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1.3 平台层

该层最为基本的功能是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基础和拓展平台,从而满足不同管理业务的要求。

2.1.4 应用层

该层是建立在系统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它能够实现系统的各类应用,并促进系统管理、使用以及维护等工作的进行。

2.2 系统应用

2.2.1 用户系统

所有授权的用户在系统的主界面上输入账号及密码,便可登陆系统,并对系统中的各个标准子系统及扩展系统进行使用。

2.2.2 标准子系统

该系统共有9个标准子系统,分别为:无线数据采集、业务受理、协同工作、监督指挥、应用维护、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地理编码、数据交换、综合评价。

(1)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是为城市信息采集人员服务的,它是一个信息采集终端,通过该子系统能够将巡视检查中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反馈给监督中心。

(2)业务受理子系统能够与呼叫中心进行数据交互,可对信息采集人员上报的事件进行受理。

(3)协同工作子系统主要是供各级领导使用,GIS的应用使其能够对图、文、表格进行一体化的管理。

(4)监督指挥子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的显示屏,能够对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显示,从而使各级领导更好地掌握城市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

(5)应用维护子系统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系统管理员能够对不同人员的权限进行设定,这样便于网络监控,有利于安全性的提升。

(6)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应实现对空间数据的管理、维护和扩展功能,并能够对空间数据的显示、查询、编辑和统计功能进行配置。

(7)地理编码子系统是本系统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撑,它的应用可实现不同城区地址在空间化、数字化及规范化方面的转化,由此可以使空间信息更好地进行对接,从而大幅度提升了空间信息质量。

(8)数字交换子系统可以实现监督、指挥两大中心以及各个专业部门之间的相关信息交换。

(9)综合评价子系统可对其它子系统进行评测,并给出改进建议及策略。

2.2.3 拓展子系统

为进一步拓宽系统的应用范围,提升其服务水平,在现有子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管理需要,拓展了如下子系统:

(1)城市防汛。该拓展子系统可以借助远程视频技术,对城市中一些重要的河道沟渠、低洼地段、积雨点、排水泵站等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水的及时外排。

(2)路灯景观亮化。该拓展子系统可对城市内的路灯及景观灯进行管理,按照其照明特点,设定不同的时间方案,从而达到降低照明能耗的目的。

(3)工地管理。该拓展子系统运用了当前较为流行的实景3D数据,可全天候24h对指定的区域进行监察,能够有效改善工地周边环境秩序。

(4)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该拓展子系统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权力行使,统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杜绝了“人情案”的办理。

3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逐步完善,其使用范围随之扩大。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应进一步明确该系统的发展方向,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其一,丰富城市平台服务内容。将数字执法、数字照明、数字市政等多样化的管理功能融入到城市平台服务中,促使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阶段过渡。其二,整合部门信息。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整合各部门信息,减少各部门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其三,促使城市整体系统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在政务方面加大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增加城市地图、办公系统等功能,丰富数字城市的相关内容,消除该系统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运行限制,使各部门愿意操作该系统开展行政工作。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而言,数字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需要借助相关的管理系统来实现,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能够使城市管理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动态化、精细化,这对于推动城市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娅.中小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初探――以湛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为例[J].网络财富.2014(03)101-103.

[2]廉波,王正华,易晓山.基于数据挖掘的 CBR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14(04):99-101.

[3]李宗华,彭明军,周海燕,罗琼.数字化城市管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J].地理空间信息,2015(04):66-68.

[4]杨瑞霞,王韩波,张莉.数字化城市管理一体化数据建设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02):88-90.

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城管综合信息平台,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人性化服务、精细化作业、标准化管理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市建立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建设目标及原则

(一)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进城市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市、镇街两级政府及专业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起沟通快捷、分工明确、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监督和处置机制,确保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水平及整体质量,实现城市管理区域网格化、内容数字化、部件和事件处置精细化,推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广大市民创造优美、洁净、舒适、有序的人居环境作为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发现、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要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城市现有数字化资源,对设备、信息进行整合,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相关镇街及公安、住建、城管、国土、规划等单位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统一标准,全面实施。要统一按照建设部颁布的有关行业标准,认真做好信息系统建设、单元网格建设、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等。要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建设要预留接口,便于升级换代。

因地制宜,注重效益。要注重对系统建设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创新、敢于超越。尤其要突出管理效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范围及架构

(一)实施范围

1、地域范围: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地域范围为整个城市规划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一期实施城市建成区40平方公里,一期运行后,再实施二期工程。

2、对象范围: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中,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确定的六大类部件(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及其它有关设施)和五大类事件(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为主,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区域,暂只进行网格划分,不进行部件普查,在建设中逐步完善。

(二)总体架构

归纳为“111”工作系统:即1套系统平台,1个监督指挥中心,1套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1、构筑系统平台。即构筑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实现对城市网格化管理。相关镇街、部门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组合,形成镇街、部门工作网格。对城市部件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城市基本部件数据库,对部件进行系统编码,制作数字城管二维电子地图,并在网格中实行精确地理定位。通过多样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网格化基础信息管理,随时随地连接到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与共享。

2、建立监督指挥体系。组建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设立监督科和指挥科。监督科主要负责对各类城管问题的受理、立案、对处理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监督员的管理等工作;指挥科主要负责对专业部门的任务派遣和综合协调等工作。

3、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考核体系,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既能监督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各有关镇街、部门的履职情况。通过考核各镇街、部门的立案数、办结率、重复发案率,促进各镇街、部门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一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内部考核:将系统考核的结果纳入镇街、部门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各镇街、部门,年初下达专项目标,年终纳入目标总分。二是在政府网站实时公布各镇街、部门办理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和满意度评价。

四、实施方法与步骤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调查、调研、拟定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成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筹建班子。

3、项目招标监理,细化技术方案,专家论证。

4、项目招投标,确定专业建设公司。

(二)第二阶段:数据考察阶段

1、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数据建库、单元网格划分等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2、操作标准、规范制定。

3、完善城市管理运行工作程序。

(三)第三阶段:建设阶段

1、信息系统平台、硬件及网络环境、呼叫中心、无线采集系统和系统集成等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建设。

2、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

3、人员培训。

4、系统试运行。

(四)第四阶段:完善验收阶段

1、完善管理运行工作程序和运作机制。

2、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3、查漏补缺,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必要的扩充修改。

4、组织系统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具体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工作。办公室下设三个工作小组:1、技术方案小组:由市城管执法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按照技术保障中心的要求完成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方案。2、综合普查小组:由市城管执法局牵头,专业单位中标后立即组织普查,市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配合完成普查数据提供及质量控制。3、机构筹建小组:由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完成机构的组建、人员的配置和系统建设财政经费的落实。

(二)严格责任落实。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镇街和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具体落实数字化城市管理配套的网络终端建设。

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GIS空间数据 城市空间数据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269-1

0 前言

近年来,数字中国、数字地球以及数字城市的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行业内部的学会等也纷纷组织起了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在我们看来,不管是数字地球还是数字中国和数字城市的概念,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基于数据以及其传输、处理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不仅仅包含到了数据的产生以及数据的更新概念。同时还包含了对于数据的管理和分配处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数据服务的覆盖范围是很广泛的。其涉及到了GIS技术、MIS技术、CAD技术等等的多方面技术系统。

1 城市GIS空间数据的内涵

城市的GIS空间数据本身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技术在城市的政府、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乃至在城市的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其能够有效的利用城市地理信息技术将城市系统中的地理环境组成要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映射到城市信息空间中,建设其一个城市现代化地理环境的空间信息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组成要素与现实中的城市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能够组成一个虚拟的数字化城市。这就为城市的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在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我国来讲,城市的GIS利用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所取得成绩也是相对比较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多。目前城市GIS系统在城市管理规划方面、城市空间基础信息管理方面、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方面、城市土地勘查与管理方面乃至城镇地籍管理等的方面都有英语,在城市的环境保护、城市供水与水资源管理、城市电力信息设施管理、有线电视管理、城市公安、交通以及旅游规划和城市防灾救灾等的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这些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城市的空间数据以及城市的数据服务支持。

2 城市空间数据在GIS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城市的空间数据本身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费空间数据的。其主要的是来源于城市的地形图、城市的地籍图以及城市的相关房产图等数据。在采集的过程中必须要由专业的人员采取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这个过程工作量比较大、投资也是比较大的。工作一般来讲都是由政府的相关测绘部门进行,具体的投资是政府,管理方也是政府。就城市的空间数据本身来讲,由于是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获取以及提供来讲,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快速更新,准确采集,全面涉及并且要尽量的节省相关的成本。也就是要在相对经济的条件下,快速的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2)现阶段的城市地形图的图式是不适应城市GIS发展要求的。国内现阶段的城市地形图图式比较复杂,主要的是为了能够满足手工制图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图本身就不能够符合GIS系统制图要求的。所以,就出现了GIS到了一个地区不能够有效的使用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制图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忽视了数据本身的内容。所以,在上个世纪,CAD在GIS技术中应用很盛行。但是CAD软件本身是一种对于图的表现力度比内容数据的表现力度更大的软件。所以,这就不能够在GIS系统应用需要拓宽的时候,所提出的数据要求和分析要求。

(3)空间数据本身的质量优劣程度将直接决定GIS的发展程度。由于在传统手工状态下,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管理中所使用的空间数据质量问题是没有办法查找的,但是在采取了计算机的管理模式之后,数据本身的质量问题就被充分的暴露了出来。这就需要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改正才能够得到解决。政府部门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未来的计算机技术来讲,如果输入的部分是垃圾的话,那么输出的数据和成果也是垃圾,这样的话也只是一种投资上的浪费。

(4)城市建设中GIS空间数据的提供情况与实际的需求不能够实现同步的发展。很多的城市空间数据需求企业在建设GIS平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就是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获得问题。政府在GIS的数据开发过程中推出的价格十分的高,这就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接受。投入的风险很大。很多的企业就选择重新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数据库。这要比买现成的数据库成本还要低。这样的现象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其导致的循环就是政府在GIS的数据开发过程中资金严重的不足,但是在有实际需求的企业中,却不能够买到相关的产品。

3 空间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建设部所规划的“城市规划、建设、刮泥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不断深入。这项技术的目标也在不断的实现。这个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设适合我国本身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实践的数字化系统。在全国的范围内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应用。通过大力的提倡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及城市管理的现代化,为国家的各个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在决策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为各种企业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方面的方便和信息服务。通过数字化工程本身的实施,改造传统的产业,通过技术的进步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科技的协调化发展。这个项目明确的将数字化的城市构建作为目标。在预期之内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数据的产生和城市GIS技术的发展应用。

同时,很多的企业也参与到了城市GIS空间数据的行动中。很多以城市GIS开发以及数字化城市作为服务对象的高新技术公司相继建立起来,并且很多的大型软件以及系统的服务商也逐渐的进入到了城市GIS建设的领域中,开始逐渐的推出面向公众的业务服务。一些实力相对比较强的企业甚至准备投入大量的资金推动城市数据的生产与更新工作。这将对于城市数据生产和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天赐,傅桂明,任樟尧,GIS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04).

[2]李欣,胡良明,朱健,顾有山,江苏省电力GIS现状调查及应用前景展望[J].现代测绘,2007(02).

[3]穆缸霞,高韵梅,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林业上的应用前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

[4]王少年,郎富平,移动GIS相关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GIS技术 数字城市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11+[文献码] 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2-280-2

随着GIS技术日趋成熟,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对GIS技术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我们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GIS技术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GIS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建设数字城市的首要问题和关键所在。在这当中,GIS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确定城市位置坐标建立基础地理信息这一项上面,还体现在利用GIS技术搭建地理空间框架平台,模拟城市环境,构建虚拟世界,服务真实生活等方面,比如人与环境的和谐融合、应急指挥系统、预防自然灾害发生等方面,都需要GIS技术的帮助才能很好地完成。

1 GIS技术在数字城市地理框架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1 数字城市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是城市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城市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与基础地理信息的公共平台。“数字城市”是在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比如说: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并满足公众、企业、政府等各方面的需求,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数字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象征和预示着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城市数字化的建设其实包含在很多具体的方方面面,如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技术的开发等,这些技术都在不断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是城市数字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目的是把城市真正的变为一个整体,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城市的管理工作、人们的生产生活、城市的建设方向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都可以用GIS技术联系起来,以GIS技术作为平台,搭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在此基础上建设数字城市的一草一木,并且统一由一个系统来支配,让人们在数字城市中的全部内容能够有机的结合到一块,共融共生。

1.2 GIS技术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我们进行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进程中,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及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由GIS技术来掌握和领导,就变得简单方便起来,它能够给我们更好的建设指导,并明确我们的建设方向。如“数字梧州”城市地理框架建设“一库、一平台、多应用”(图1),用GIS技术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利用GIS强大的统计、计算、分析功能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GIS二次开发功能开发各个应用管理系统,利用GIS在线服务功能提供城市各类信息服务,完善城市管理。

现在GIS技术的发展状况已经极为靠前,开放型GIS技术的兴起、网络型GIS技术的发展、集成型GIS技术的开发已经使我们能够解决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我们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应用这些具体的技术,让问题变得更便利。另外,GIS技术自身还具有计算和进行相应决策的能力,这同时也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更为精确的保证。我们还可以依靠这一技术,得到很多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

2 “数字梧州”城市地理框架建设中GIS技术的具体应用

GIS技术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在“数字梧州”城市地理框架建设中不仅完成信息平台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利用GIS二次开发技术来开发完成“数字国土”、 “数字民政”、“数字消防”等应用系统。

2.1 数字国土“一张图”

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成果,应用遥感技术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服务国土资源批后监管,在实现全国全覆盖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全国“一张图”数据库建设。通过该数据库与国土资源管理相关业务数据库挂接,为实施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全面监管提供基础信息平台,利用GIS分层叠加技术建立以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土地基础地理信息、土地调查、土地报批、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征收及供地等工作提供的数据为信息源,综合运用GIS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和Oracle Spatial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建立各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数据共享和多级管理系统叠加分析应用、无纸化办公,实现梧州市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如图2,是在Arcgis平台基础上建立的管理系统,以梧州市正射影像图为底图,叠加土地报批、供地、登记数据图层,分析统计土地利用情况。

2.2 数字民政

梧州市开展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民政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图3),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地图管理的地名管理信息系统,把梧州市的区划地名、区域界线、社区楼盘等信息纳入到系统中,实现相关数据的图形化存储、查询、分析、应用,同时实现与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政局地理空间框架之间信息动态更新和国家地名数据库之间的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提供系统标准二次开发接口,为各部门提供地名信息服务。

2.3 数字消防

城市的消防建设是一个影响人们生命财产的话题,我们要极为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在建设消防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责任的问题,GIS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消防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GIS技术能够对地面进行很好的检测,从整体监测情况上大致了解城市的消防防护状况,并作出整体的全局把握;其次,其强大的监测功能对消防情况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测试,提供更精准的地面消防指导作用,使消防人员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因此,与传统的比起来就有了更快捷迅速的特长。

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第7篇

天津数字电视转换的总体概况

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北方的金融中心,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实现数字化电视的城市之一。早在2005年7月16日,南开区学府街龙兴里小区就正式成为天津市第一个数字电视试验小区。据电话回访统计,该小区内用户对数字电视的满意率高达97%。在试验小区取得用户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天津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启动,初步计划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城区数字电视转换,2010年最终完成全市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

(一)天津市进行数字电视改造的理由

天津市进行数字电视改造,除了顺应国家政策,还与其自身的技术需求紧密相关。笔者在采访天津市广电局负责数字电视推广的相关领导时了解到,天津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购置的模拟电视播出设施已经严重老化,信号不稳定、画面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电视播出质量。另外,由于传输带宽不够,模拟系统播出的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而与模拟信号相比,有线数字电视的画面更逼真,音质更清晰,频道资源得到释放,安全播出也得到了保证。在本次天津数字转换试点河东区,管理模式由人工管理到户变为通过网络的软硬件管理,实现了“按用户终端管理”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非法插播和偷接问题。同时,在数字电视系统中,电视服务领域得到极大拓宽,除电视节目、公共服务之外,还可以提供节目指南、音频、远程教育等多种服务,使广电网与互联网资讯服务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数字电视转换不失为解决观众技术需求的合适方案。

(二)“天津模式”――天津电视数字化的具体工作方法

天津市经过了周密的前期调研,分析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特点,最终决定采取“免费提供一台机顶盒,整体转换、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推广。这次大规模的整体转换由天津广电集团和天津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共同负责,采取了“四步并作一步走”的策略,即资产整合、网络改造、平台搭建和市场推广同步进行,加快推进全市数字的整转。

为了顺利完成天津市数字电视转换这一艰巨的任务,天津广播电视集团和天津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培训,严格执行先考核后上岗的制度。在数字电视推广期间,主要工作包括:1.前期调研,网络设计;2.政策宣传;3.进入小区,进行推广、现场办理;4.信号转换;5.后期维护。在工作人员进入小区办理手续和免费发机顶盒之前,贴出通知公告广大居民并进行推广宣传,现场为居民解答问题。(具体的宣传流程见图1;具体的服务流程见图2。)

(三)收费标准

天津市广电部门规定,城乡居民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第一终端每月每终端20元,第二、三终端每月每终端10元,第四及第四以上终端按照第一终端收视维护费标准收取。转换为数字电视后,传输的基本视频节目不少于56套,同时提供数据广播、电子节目指南等服务。对于不自愿接受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用户,保证其继续收看5套基本模拟广播电视节目。针对天津市的一些特殊家庭,广电系统制定了减免政策,如,对城乡居民用户中的孤老优抚救济对象及特、一等伤残军人,免收基本收视维护费;对其他定期抚恤、定期定量补助的优抚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及特困家庭,其基本收视维护费减半收取,等等。人性化、标准化的收费制度,为天津数字电视转换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制度保证。

来自群众的反应

天津市数字电视转换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在声势浩大的实施推广过程中,数字电视也成为群众街头热议的话题。

(一)肯定的回应

笔者在天津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进行的河东区中山门某小区推广服务的现场看到,服务人员的周围有不少居民在咨询,笔者现场采访了部分居民。一位黄女士表示:“听亲戚说安装数字电视之后收到的台多了,而且效果也比以前好,又听说现在办理有免费赠送机顶盒的优惠,所以很早就来办理。”一位家里已经安装了数字电视的李姓居民说,“以前感觉数字电视的转换很被动,心里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安装之后确实感受到了数字电视的方便,画面很清晰,节目也多。”

群众的肯定的回应来自数字电视信号本身的优势,如音画质量高、接收频道多等,说明数字电视信号自身技术的先进性已经深入人心。

(二)反对的声音

其一,“整体转换”模式是否合理之争。数字电视在天津的发展期间,最受群众争议的是“整体转换”这种工作模式。整体转换是天津市广电局推广电视数字化的主要模式,市广电部门坚持整体转换是符合天津自身条件的合理方法。原因在于作为直辖市的天津,是传统的贸易金融中心,拥有北方最大的港口,信息流通方便,在经济环境上比其他城市优越。从行政管理领域来说,直辖市管理层次相对简单,为广电机构获得数字电视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直辖市减少了省一级的设置,可以减少网络整合的成本,并且,直辖市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较为平均,整体转换更加可行。

然而,群众对此并不理解。在笔者回收的调查问卷中,一些被访者对这种“把片区内所有的模拟电视用户一次性整体转换为数字广播电视用户”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在天津试点区内,如果不办理数字电视业务,居民只能接收到5个频道,让不少人认为这是强行安装。更有少数消费者提出质疑:“政策上说不强制办理,但是没有征求群众意见就切断模拟信号,消费者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如此“强制”,让受众对数字电视这个新兴事物有了抵触心理。

其二,价格压力。天津电视数字化转换之后,有线电视收费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每月10元涨到每月20元,这给一些低收入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更有一些居民反映,除了必须交纳的收视费用,还有一些隐形消费,比如机顶盒所增加的电费也给居民造成了负担。

其三,设计不够人性化。数字电视属于高科技信息化产品,相比传统的模拟信号电视,它按键繁多,操作复杂。一些中年用户表示,遥控器的多数按键都处于闲置状态,而很多老年用户更是难以正确地使用遥控器。

其四,技术问题。现行的数字电视系统中,一个机顶盒只支持一台电视机,如果家中有多台电视机,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机顶盒。据笔者调查,天津市住房标准在三室以上的用户,对于第二台电视机机顶盒的需求率为l00%,住房标准在两室以上的用户,对于第二台电视机机顶盒的需求率为75%左右。而在天津市本次数字转换中,免费赠送的机顶盒只有一个,额外购买机顶盒的费用较高,这为一些家里有多台电视机的用户带来了负担。另外,数字

电视信号在用户接收端的入口是电视机的外接AV插口,如果用户需要使用DVD机,每次都要重新插拔接头,非常麻烦。

如何让数字电视成为真正的利民工程

虽然数字信号征服了用户,但数字信号传播的管理制度、收费标准和配套技术等缺憾却影响了天津市数字转换的整体进度。完善数字电视的体系制度,让数字电视走得更高更远,是每一个数字电视工作人员都在思索的问题。笔者根据采访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整改建议如下:

首先,前期的宣传工作要加大力度,研究群众的抵触心理从何而来,并对症下药,扬长避短。目前,用户比较认同的是数字电视的信号质量,因此,对于待转换的潜在用户,宣传中应该强调数字电视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转换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人为的变相收费。在宣传形式上,也应该有所突破,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群众能够理解的形式,例如推广现场可以使用相关模型和实物来演示数字电视的优点,如信号稳定、图像清晰等,并鼓励用户亲自操作,使他们在感官上体验到数字电视的优点。

其次,提高相关部门自身的节目质量和服务效率。广电总局在数字化情况通报中指出,“数字化不是目的,整体转换也不是目的,目的是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节目内容和服务”,这一信条将始终贯穿天津数字电视工作的始终。然而,在笔者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对数字电视内容满意的用户仅占17%。经过数字转换后,观众可以收看的频道数量确实增加了,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很多打着专业旗号的频道节目粗制滥造,内容重复,见缝插针播广告,而一些颇具创作水准的频道,如凤凰卫视、阳光卫视等,却被列入收费频道。“内容”是电视节目的生命线,这是所有广电工作者的共识。广电相关部门应该在节目设置和创作中,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让数字电视节目从量到质都达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另外,天津数字转换在服务意识上还有可加强的空间。针对一些老年观众难于掌握数字电视操作的现象,工作人员应该印刷一些详细的图解手册分发给他们,并耐心讲解。对于数字电视的收费问题,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付费频道应多开展优惠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

最后,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技术水平。对于“一个机顶盒只能接一台电视”的问题,应加大研发力度早日解决。在耗电量等细节问题上也应该给予关注,争取将群众收看数字电视的成本降到最低。对于目前不能付诸实践的,如通过数字电视交纳水电费、通过数字电视购物等新奇的交互功能,也应投入科研力量,使数字电视真正成为千家万户的超媒体信息平台。

天津市数字电视的发展之路,伴随着群众对数字新技术的肯定,也夹杂了群众对其收费、服务的非议。这是一条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道路。然而,数字电视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中国融入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我们坚信在所有广电人的探索和努力下,数字电视必将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城市数字化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数字城市;建议

1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行现代化管理,都对数字城市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数字城市建设中,信息化测绘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本文基于信息化测绘和数字城市的概念,根据徐州市的特点,对徐州市“数字城市”的整体构建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议。

2 相关概念

按照主体功能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主要由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组成,其中: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显示、服务、应用等技术,核心是快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精确与定量遥感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信息网格技术等;装备体系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平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平台、先进野外测绘技术装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装备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传输服务网络等[1]。信息化测绘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数字化体系,数字化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2]。

数字城市是一个集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为一体的巨型系统工程,它不仅能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城市,再现全市的各种资源分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对各类信息进行专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融合和挖掘,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综合,进而对城市的所有信息进行整体的综合处理和研究 [3]。

3 徐州市“数字城市”建设概况

3.1技术框架

徐州市数字城市建设被列为江苏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试点。该项目于2007年5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计划,由国家测绘局、江苏省测绘局和徐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建设,总投资1500 万元。通过试点建设,形成徐州统一、权威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建设数字徐州奠定基础,并通过试点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全国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示范和指导[4]。数字城市是以徐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为核心,以政府信息门户网站、社会网站和各类信息化终端为服务和表现手段,以组织领导、政策法规和运营机制为保障环境的国土资源管理、房产管理、城市规划等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完整体系。体系结构见图1.

3.2建设概况

徐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基于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的数据资源整合、市公安局治安监控资源的整合、118 平方公里的部件普查、9 个标准系统(城管通子系统、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和11 个拓展

图1:数字徐州体系结构

系统(领导督办管理子系统、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户外广告管理子系统、GPS 监控子系统、数据更新管理子系统、移动执法子系统、业务短信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门户网站子系统、12319 对接子系统、城市管理应急子系统)的开发、50 个监控点建设、四级联动网络和硬件部署已经到位。2009 年12 底开始,整个系统开始试运行。

(1)初步建成了徐州市二维、三维多尺度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了徐州市多尺度、现势性较好地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的服务接口,使各级应用单位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的管理系统,目前数字国土、数字地税、数字城管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2)数据共建共享取得成效。在数字徐州推进过程中,按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分别与规划、城管、房管、水利、园林、十二军等十几家单位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地理信息数据在相应的部门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节约了大量的财政开支。其中数字国土也是数字徐州的一个示范应用,通过平台及数据支持,70%的土地证可以做到立等可取,同时对徐州市振兴老工作基地建设涉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城管局作为数字徐州示范应用,使用地理信息数据,节约了70%的部件普查费用,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数字地税使用地理信息数据,当年土地使用税增收上亿元;水利局用于水利规划节约了投资、提高了规划水平与效率;其他应用单位通过使用共享的地理信息数据,也不同程度地节约了财政投入,提升了管理水平。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1)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很多地区各项工作的推进还只停留在国土资源局的层面上在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以一个部门的力量推进政府层面的工作,难度和压力都很大。建议政府对数字城市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性、长期的工作来落实。

(2)推进层面不高。数字城市作为一个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整合各类资源、共同维护、共同运营的一个平台,需要每个专业部门在共建共享及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可以把其他部门需要的资源都共享出来,形成资源整合、协同办公的模式。现在的推进层面只停留在国土部门与其他各部门沟通推进的层面,没有政府层面专门机构的推进保障,各部门积极性不高,推进进程缓慢,很难形成真正的数字城市体系。建议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运营实体,负责数字城市平台运行、数据更新维护、应用推广等具体工作。

(3)缺少网络支撑。数字城市地理信息数字属于保密数据,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健全的保密网络的支撑。建议加强保密政务网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协同办公模式。

参考文献:

[1]信息化测绘体系有关问题探讨. 测绘发展研究中心,2008.6.30.

[2]姜钦杰,楼宇.测绘发展新视野―信息化测绘.

[3]钟子春,钱柳羲.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实现.万方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