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讲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比中西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能更全面的发展,使我们祖国接班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1][日本]广辞苑(1983年版).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第2篇

道德教育创新和现代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发展的速度和影响范围极大的改变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环境,在虚拟和现实的交叉中,传播信息性质较为复杂,并且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道德创新是必然选择。首先,新媒体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第一,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冲击较大,传统道德教育是教师主导的“一元教育”,学生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时是被动的接受,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第二,过度的个性化,增加了道德危机可能性。在思想意识、道德理念上的多元化、个性化,导致道德危机的可能性增加,学生的价值观甚至出现扭曲,人情淡漠,不受约束的道德也是不道德的表现。其次,新媒体对大学教育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第一,拓宽了道德教育载体和平台,新媒体涉及领域较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为道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第二,为道德教育价值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加快了传播的速度,提高了道德教育的传播力,除此之外,新媒体还能够有效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2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运用新媒体开展道德教育主动意识差

从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情况看,在运用新媒体问题上,其主动意识较差,导致新媒体的作用得不到真正发挥,甚至负面的作用凸显得较为明显,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主导的地位并未打破,在开展道德教育时,一言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并未真正得到解决;其次,老师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水平有待提高,老师本身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成熟,技巧上掌握不到位导致利用效率较差;最后,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足,对于新媒体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利用新媒体主动接受道德教育的意识较差,并未真正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2.2新媒体视阈下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

在现代新媒体视阈下,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单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在道德教育内容上,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而书本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新媒体的资源整合力不足,系统的正面引导内容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较多;其次,在形式上单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还停留在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2.3新媒体环境复杂性

前文已经系统的阐述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也就不难看出新媒体的环境复杂性,多元和开放的环境,价值内容良莠不齐,学生在面对新媒体的海量资源时,如何进行甄选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在主动和被动的诱惑下,很容易造成道德观念歪曲,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

3在新媒体视阈下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提几点建议

3.1新媒体视阈下大学道德教育的途径创新

从途径创新角度考虑,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首先,提升课堂道德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把道德教育课堂交给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获得更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拓宽教育途径,利用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等等新途径,引导学生道德教育主动学,利用手机APP推送相关信息,提高道德教育的时代性和适用性。

3.2新媒体视阈下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美日;基础教育;德育教育;比较研究

一、中日素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之比较

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体现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该要领明确提出充实心灵的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德”素质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一)中日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1.相同点:第一,我国与日本的道德教育目标都具有明确的政治性要求,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愿望;第二,政府都加强了对道德教育过程的控制,并在制订实施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确立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第三,将健全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我国和日本的共识。

2.不同点: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国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道德教育目标对日本等国而言有着深层次的特定的含义。

(二)中日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日本的道德教育可以归纳为人格(品质)、心理品质(人格)、丰富的人类性(情操)、行为修养四个方面,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要求,带有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合璧互补特色的资本主义德育内容。中国的德育教育内容则显得空洞、教条、内涵简单可操作性不强等不足。

(三)中日道育教育方法的比较

日本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讲究多样化、务实化,还特别重视推广采用心理咨询法。而我国的德育教育方法虽然这几年有所改善但是还是存在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等弊病。日本的《道德》教科书作为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使用教材,一直都以它的形象化和可接受性而颇受好评。在我国的德育教科书里,大多是以树立英雄人物为主,平常的生活事例少之又少。殊不知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英雄,而是具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

(四)中日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比较

日本的道德教育途径主要通过三种渠道进行。第一,直接途径,即学校道德课程来实现;第二,间接途径,即渗透于各学科之中的道德教育;第三,潜在途径,主要指那些时时处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无形途径。我国则把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主渠道,对于道德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强调。但是,在如何进行实际的道德教育和有效地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作用上还存在相当的问题。

二、中美素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之比较

在美国二百年的历史中,美国人对道德教育一直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社会稳定的程度。

(一)美国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美国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有具体充实的教育内容,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方法。提出各科教学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应与社会生活的内容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强调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把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道德教育有机地相结合,这是美国德育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美国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手段

1.美国学校中的道德教育

第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强调其基础性和共同性。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没有种族差异的为前提下,要求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培养诚实,守法,自信,合作,负责素质;第二,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即遵纪守法,爱国、爱乡。美国的爱国教育非常成功,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第三,美国在中小学课程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对于学生的道德观念的树立和形成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第四,注重活动式道德教育。即道德教育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通常在美国的活动式教育模式是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进行的,即通过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选择,其中会自然贯穿学生对于道德现象的思考活动;第五,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隐性教育是课堂内外,间接的,内隐的,以特定方式呈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地,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即通过情境交流,在愉悦的气氛中,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的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2.美国家庭中的道德教育

独立个性,民主开放和经济意识是美国家庭教育教的三大特点,也集中反映了美国家教庭教育的全貌。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美国的家庭教育的民主气氛造就了一代一代独立性极强的美国青年。

3.美国社会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由于美国社会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存在,美国人在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上与其他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人本来奉行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但随着美国种族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分崩离析,对美国的道德教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的社会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紧密相连。

三、结束语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第4篇

1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分析

在高职食品专业教育过程中,食品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整体行业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必要的推进作用。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高职专业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的必要作用。

1.1高职专业教育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基础

在实际的高职食品专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阶段学习与养成的知识与实践内容,较容易在实践职业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正因如此,在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较容易使学生将学习到问题与内容,应用到实践工作中,保证其在实际的职业生涯中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

1.2高职专业教育容易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模式

我们对食品行业中的主要职业道德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职业道德内容是可以通过规范化工作管理模式养成的。如规范化食品加工中,食品加工中的职业道德要求几乎可以全部通过规范化管理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规范化理念的形成就是保证食品行业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工作模式。在高职食品专业教育中,学生大部分将从事食品行业的基层管理人员,所以对高职学生做好规范化管理教育,对于行业整体职业道德理念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工作措施探析

在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工作中,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特点与内容,开展了实践教育措施研究,利用了以下的工作方法,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2.1将道德教育内容列入教学整体计划与目标

在高职食品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选在整体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阶段,就必须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位置,保证这一教学内容在整体教育过程中安排合理有序。在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我们必须将道德教育内容合理的分布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保证职业道德教育成为食品专业整体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避免教育内容孤立情况出现。其次是在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掌握,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全面理解与执行,实现职业道德理念的最终实现。最后是在职业道德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中,必须重视实践工作内容,以实践教学成果为评价的标准。

2.2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工作

为了提高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课程安排中需要结合实际教育内容做好课程安排工作。一是合理穿插于教学课程中。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理论以及实践课程教育有着十分紧密联系。所以在教学课程安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穿插在日常课程中,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食品生产加工的专业课程中,针对每个生产环节中穿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理念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做好课时安排工作。由于高职食品专业教育学习内容较多,所以留给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课时较为紧张。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利用高效的教育工作方式,有效地完成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2.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与内容

在实际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为了确实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我们需要很好的开展教育创新工作,利用创新性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开展教育工作。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创新工作方式与内容。一是利用社会中的食品热点问题进行教育工作。在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结合社会中存在的食品安全类热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学习,提高其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结合实验检测工作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直观性。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针对食品进行的各种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化学元素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结合职业道德要求,将违反职业道德造成的食品有害物质、化学物质超标的情况,通过实验检测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于这一问题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是一种有效地工作方法。三是发挥出职业实训课程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当前的高职食品专业教育过程中,实训课程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一课程中,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具有很好的实践性特点。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模拟与实践,到的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保证了职业道德规范在实际职业环境下的具体要求。

3结束语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4-02

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受众所接触的日常生活,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一段时间以来处于抽象化的低效运营中,备受社会置疑。在信息社会正从一个构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中,学者们对于在网络文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立足于网络化的社会生活,对网民的思想、行为进行正当引导的教育趋向,它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现实社会生活为最终依据。[1]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文化异军突起的时代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由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现实生活等多种因素合为一体,因而有着多重属性和特点。

一、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以网络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因此,网络的基本特性――虚拟性也必然反映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中来。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中,把生活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一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用比特的形式突破了原子形式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界限,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赛博空间中。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视频课堂、博客、播客等数字化形式,作为这一教育实践的中介手段和存在方式;把人类的各种道德和道德行为信息,经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字化的处理,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超越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技术的同步性藩篱,经过其架设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传递与现实情况高度相似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得教育实践的主客体能以虚拟的数字化身份,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通过虚拟手段实现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

然而,我们所肯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性”,绝不等于肯定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假化”或是“虚幻化”,而是肯定其对于现实的观念化模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也未能超出现实的规范,而更为主要的是体现为一种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规范,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都没有逃脱出对于已存在现实的内容。二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电脑屏幕上展现出的各种场景,虽然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模拟再现,但这还不是网络虚拟的最优长的功能,而最能体现它的功能优长的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在网络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利用电脑的智能和虚拟的超现实优长,把现实中的未存在,或者只能在思维中展现而难以在现实空间展现出来的存在,变成虚拟空间可以反复再现的存在,创造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展现的情景。[3]三是虚拟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网民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无论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还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只能是对人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过是通过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传播贴近其日常现实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实现社会对于网民现实生活(包括现实实在生活和现实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要求。

二、经验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人们的现实日常生活相脱离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理论化、原则化,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化。应当肯定的是,日常现实生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基础,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必然走向虚无。这也正是我们提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现实依据。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让广大网民在其日常的网络行为中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期望,以其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为载体,不断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不断体验并亲身实践(虽然有一部分实践可能是虚拟的实践)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规范。并最终实现网民自身对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的内化、自身道德情感的升华和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体现着日常现实生活及自身的生活体验的经验性,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显著特征。

然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经验性的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理想性的特征,而且与其理想性特征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理想化目标,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和对网民进行价值引导的客观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不仅是过去和当下的,更是对未来的延续。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目标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不断地超越过去和当下,达成理想的状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应该有经验世界的现实指向性和现实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更应该树立理想的人格形象作为理论上的终极指向,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和网民的思想道德行为指明方向。面对当下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的置疑和诟病,我们所需要的是将理想性与经验性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来,即不断将理想化的内容贴近广大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并落实到他们的现实行为实践中去。

三、针对性与环境性的统一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更强,其主要体现在它的特定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特定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和特定的教育对象等三个方面。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它以图片、声音、视频向不同地区的网民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吸引着广大网民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同辈文化”的文化氛围,感染着网民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之中;它以虚拟的场景和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为广大网民自己创造出更富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可搭载的平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抽象化、概念化、空洞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确立一种以网民个人为教育的中心,以其自身的生活体验为主要背景,以其当前及日后的生活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应与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对象,是在网络上的网民及其思想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网络行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只可能针对在网络上的网民。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广大网民更容易在网络中,通过其网络行为表现内心的思想道德意识,且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总需要一定的行为来承担,因此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更为主要和直接的是针对网民的网络行为。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并不排斥其环境性的特征,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环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时空上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仅是专题学习的一两个小时,更为主要的是每天24个小时全天候的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网民的网络行为几乎遍布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网络应用,做好每一个网络应用中对网民各种网络行为的引导,从效果上说就是为作为个别的每一个网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源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又回归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它以虚拟现实的手段将,生活环境中社会对于网民的思想道德需求信息和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通过贴近广大网民现实生活的方式传递给网民,以期青年网民形成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品质更好的融入日常现实生活。

四、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精神上,以理论为主导。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也不能离开理论一元化的指导。二是思想内容上,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塑造完美人格为主导。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特定形式,同样也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并且它还通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沟通和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日常现实生活经常接触的“网络”和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更好地接近这个核心,从而帮助网民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三是思想内容形式上,以贴近生活为主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为主导,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传递与其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以生活实例和生活实践代替道德说教,以轻松惬意的日常互动交流代替规范严肃的单向灌输,以贴近日常现实生活的知识性教育直接促进网民自身思想道德实践的深入和发展,充分调动广大网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求达成培育广大网民形成社会所需的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目标。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其主导性下还呈现着多样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内容的多样性。生活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围绕着塑造完美人格的内容有许多,如政治观念教育、公民行为养成、思想品德形成等。这些显然都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一部分。二是信息形式的多样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通过网络文化这一复合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可以适当的将思想道德教育信息转化为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为广大网民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信息形式。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文化不但为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多样的信息形式,也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多样的途径。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信息,可以通过以文本形式放置在网页上,以附件形式提供下载服务,可以通过实时通讯系统、电子邮件等非即时通讯系统、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广大网民。

参考文献

[1]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39-40.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第6篇

(一)推行儒家文化,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国民的社会准则、道德责任和对共和国的忠诚。各级学校十分注重传统道德教育,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如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开设“好公民”、“生活与成长”等课程,推崇儒家伦理,在《好公民》道德教科书中穿插了100多个有关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廉颇“负荆请罪”等。中学开设“儒家伦理”课,倡导忠孝纲常,该课程教材《儒家伦理》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儒家伦理的德育教材。韩国是亚洲地区后发展型国家德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自传入韩国以来,其在韩国道德教育中就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是韩国政府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素材。儒家伦理思想可以加强道德教育,同时儒家传统文化又反作用于韩国文化建设,为培养韩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奠定精神基础。1968年,韩国政府制定了《国民教育》,强调韩国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即加强对全体国民的国民精神教育,确定伦理观念。韩国政府规定学校要开设德育课程,通过开设德育课程培养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小学课程中开设“正确生活”、“道德”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初中开设“道德”课程,系统讲授儒家伦理。高中开设“国民伦理”课程,该课程后被改为“伦理”课,增设传统道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大学开设“国民伦理”课程,该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涵盖丰富的伦理道德知识。

(二)明确德育目标,着力培养国家意识。新加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富裕社会的“社会病”,如青少年犯罪、吸毒、贪图享乐、不讲公德、心态冷漠等;二是因民族众多、母语不一和六教并存隐藏的潜在矛盾。对此,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必须“防祸于未然”,必须在使各民族充分了解自身文化传统及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了发展经济,维持社会稳定,推行统一的价值体系,新加坡政府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各族和谐和效忠国家的教育,培养人民作为“新加坡人”的意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人是一个出身、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维持现在这样一个多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献身。”[1]为培养新一代的“新加坡人”,新加坡政府在学校德育中通过强调新加坡特色来培养国家意识,规定学校每天升旗礼、唱国歌和背诵信约,“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2]。韩国独立后,韩国政府把培养国家意识、培养民族自信心及民族意识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核心任务。1968年,韩国公布《国民教育》,集中阐述了韩国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即必须对全体国民进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热爱国家,并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而献身的真正的韩国人”[3],旨在弘扬国家意识及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竞争力及生存能力。韩国在学校中重视道德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都开设道德教育课,学习道德规范和各种规则,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国家意识以及作为韩国人应当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为不断深化道德教育,韩国先后进行了七次道德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道德教育内容。

(三)加强道德实践,建立立体德育网络。新加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既重视道德教育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重视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讲究知行统一。通过建立立体德育网络,加强道德教育实践,提升道德教育效果。一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为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学校道德教育效果。二是将道德教育与生活需要相结合,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变被动为主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三是将生动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除在学校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如配合政府开展礼貌周、孝顺周、同心周、国民意识周等活动,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既要使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实践教育活动,把道德实践作为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理论学习必须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实践表现出来。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应坚持课堂教学和全面渗透相结合:第一,将道德课程与其他各科教学相结合。韩国把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自建国以来就坚持开设道德课,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教学大纲,同时强调其他课程都应负有相应的道德教育任务,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第二,课堂道德教育与课外活动训练相结合。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在坚持系统的课堂道德知识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课外活动。把道德难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课外活动训练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使许多教学在活动中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道德教育。第三,注重道德教育与社会活动、社会服务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中加深对有关道德教育科目的理解。第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道德教育教育网络。其宗旨是增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三者之间的联系、协调、合作。

二、新加坡、韩国两国道德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兼容性。在新加坡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的较为复杂社会文化结构中,不同种族的民众有不同的,新加坡人既处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温泉”中,又处在宗教关系极为敏感的“火药桶”里。为此,新加坡注重借鉴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制定“多元种族利益,彼此扶持尊重”的治国政策,以平等、公正、宽容的态度对待各民族利益及,体现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兼容性。

2.世界性。新加坡聚集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美人等主要人种,运用华语、马来语、印度语、英语等语种,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决定了新加坡伦理思想的世界性,其伦理思想一方面涵盖了世界各主要宗教和各主要种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东方传统的价值观为核心,吸取现代西方积极的价值观念,融东西方文明于一体。正如美国匹兹堡大学许卓云教授所言:“新加坡已经是这样一个国家:她的成功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也在她的社会以及人的性格和成就上。四个伟大的传统在这里和平共处。”[4]

3.法制性。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既有让人感到亲切、富有人情味的口号或守则,又有严酷的法律规范,二者互相配合,形成合理的奖惩机制。尤其是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政府依法行政,通过制定法律约束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韩国的道德教育。韩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决定了其道德教育的特色。

1.体系化。韩国教育当局认为,韩国在吸收他国教育经验的同时始终要以发展国民精神为核心,强化民族复兴意识,焕发民族自强精神;加强道德教育,就要促进“国民伦理教育”体系化,即“创办有国籍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除学习重建国家需要的科技外,还要系统地学习作为韩国人所必须具备的价值观念,在心理上完成韩国人的历史塑造,形成富有大韩民族精神的现代韩国人。

2.专业化。为了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使德育课程合法化,韩国政府为每位从事道德教育的教师提供职前训练和在职训练,以确保教师岗位专业化。道德教育教师必须参加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考核并持有道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在韩国,想要成为一名道德教育课程教师,就必须进入道德教育部培训学习,必须通过教师职业面试和智力测试。道德教育教师的知识、修养、适应性等贯穿于其教职生活的全过程,并不断地积累、进修,以逐渐完善。韩国现行教育公务员法规定:教育公务员为了履行其职责,要不断地努力研修。韩国对从事道德教育的教师有如下要求:一是重视传统道德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二是使用各种不同的人物、表格以及音频——视觉媒体来充分反映传统道德中蕴涵的精髓;三是强调学习传统道德知识既不保守,也不过时;四是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学以致用,增强道德实践能力;五是使用不同的教学技术以使学生能够理解道德的真实涵义。

3.政治化。韩国政府独立后,为巩固政权,其在学校课程及教材中施以政权的影响,灌输带有政治倾向的道德教育内容,实施强制性政治教育。在七次道德教育课程改革中,每次都反映了政府民族复兴的意识,都围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宣扬资本主义民主的目的进行,政府发挥了主导和决定性作用。韩国第十四任总统金泳三在就任时提出:“要重新找到我们社会应有的权威,我们的自由应当是为集体的自由……不是在公园里折花的自由,而是栽花的自由,要重新树立被践踏的道德。就此而言,今天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是新教育。”[5]可见,韩国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点。

三、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不足

目前,我国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民主与法制观教育五个方面,这些内容过多地关注人的理想性需要而忽视现实需要,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尴尬、压力、惊慌和遇到的困惑,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而发生作用的规律。道德教育内容不仅应有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民主与法制观教育,而且更要与当下人们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二是道德教育资源开发的片面性。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总是喜欢用一种至善至美、纯而又纯、无法企及的“圣人道德”去教育年轻一代,造成了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片面性。人们在强调道德教育内容先进性的原则下,人为地将道德教育目标拔高,使道德教育的宗旨缺乏必要的内容依托,导致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三是道德教育方法的单一化。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化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讲授道德教育内容时多数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该方法可以将社会中长期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有助于社会道德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但是,灌输式、注入式的单一德育方法往往因其枯燥性而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杜威说:“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6]

四、新加坡、韩国道德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吸取儒家文化之精华,不断充实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着东西方文化融合与碰撞的冲击。在多元化文化的不断融合与碰撞中加强道德教育,既要不失中华民族儒家文化之优秀传统,吸取儒家文化之精华,又要注重对东西方德育经验的综合利用,将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在借鉴和吸取国外德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今时展的新特点、新变化,开发、整合、优化道德教育资源,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充实完善新的道德教育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其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目标,创新道德教育内容,更新道德教育方式,加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现代化进程。

(二)强化国家意识教育,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应该强化国家意识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把道德教育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不断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一是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以国家为荣的情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处事的行为技巧,使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有效的学校道德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国家有关的法律、政治制度等,重要的是应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当中。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国家振兴、民族兴旺和民族凝聚力增强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继承传统之精华,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经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第7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相继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但由于我国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了解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以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劣,各国越来越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更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生态道德的教育。对于部分专业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对于生态保护的课程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对学生生态道德层面的教育;对于全校范围的学生,高职院校更是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导致无法向学生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不仅无法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因此,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生态道德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化,教学模式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意识到提高自身生态道德的重要性,从而不重视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影响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单纯讲授生态保护知识,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的兴趣,也无法指导学生将书面化的生态道德知识转化成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导致学生不能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环保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投入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之中,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及必要的物质条件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更为专业的生态环保知识与生态道德修养,而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授课教师普遍存在自身生态环保知识较少、生态道德修养较低以及生态教育能力较差等现象,并没有受到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仅凭自身学习及环保知识难以有效教授。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也会影响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浪费水资源、浪费纸张等小细节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教师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学校的实践基地、辅助网站、图书馆资料专业性很强,主要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实践基地、网站、资料少之又少,无法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生态道德知识,影响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

4.高职院校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较低

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生态道德教育滞后、教育体系的缺乏,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生态道德知识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起点较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很好地将生态道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今,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没有意识到浪费的坏处,在生活中不自主地表现出浪费水资源、浪费电、过度使用一次性用品等行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生态道德意识薄弱,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导致这些不良现状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高职院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并没有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压缩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课时,无法确保有足够的课时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生态道德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呆板的理论知识上,单一乏味,学生无法很好地了解生态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滞后。其次,国家对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仍处于较尴尬的地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更多倾向于各专业设备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投入较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基地,甚至没有相关教材,只能靠教师课上的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的内容,大大缩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范围,不利于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同时,由于教学资金投入少,高职院校无法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无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影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根本目的。最后,教师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意识不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自身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投入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加之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不重视的散漫学习态度。

二、加强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1.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高职思政课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职思政课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必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生态道德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各种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焦点、热点等,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当今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第二,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态道德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在专业课教授的过程中,融合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本专业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第三,高职院校应开设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第四,高职院校也要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或是环保名人来校为学生做生态道德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

2.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是成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机会,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强化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开展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震撼学生心灵,转变观念,从而外化为自觉的环保行为。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加强生态道德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让生态道德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高职院校还应该利用网络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空间,制作内容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网页,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真正落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

3.健全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充分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投资,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完善教学计划,突出生态道德教育,确保课时充足,同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与专项经费,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第8篇

自然人与道德公民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密不可分的。“爱弥儿”从自然人属性的状态逐渐成长为社会集体形态的本质是个体自由上升为普遍自由的实现,要追求自然人的普遍自由,尊重大自然中的理性自由。因此,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这种道德公民的个人意志已经完全消解在共同意志之中,并且仅以道德共同体的共同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道德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国家没有平等自由,美德自然就无所存在;没有美德,何来所谓的自由;没有公民,道德即不复存在;拥有理想公民,则有你所需要的物质保障;丢弃公民,你将空空如也。”国家需要有美德的道德公民的支撑,培养有德公民需要通过教育途径来完成。“公共意志”是整体道德人格魅力实现的最主要途径。其次,国家是每一位公民所聚集的共同体,公民的首要国家性义务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培养热爱国家的理想型爱国公民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职责。最后,卢梭认为,理想型道德集体公民认同感应积极向深刻的社会道德情感向心力渗透,采取一种全心全意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国家集体信仰———“公民宗教”。根据卢梭培养道德型爱国公民的思想,个体公民的平等自由是通过个人与国家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最终实现的,这是更高层次的政治性道德自由的升华。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教育,重塑自然完美的气质。在“公意”思想的指导下,创建爱国的气氛,并借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宗教”,培育社会教育的整体形象,完成道德阶段任务,最终使人重获自由。

二、“自然人”培养观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1.道德教育的目标。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社会对道德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思想品德所做的规定,是对其活动结果的具体要求,也是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卢梭的“自然人”培养观所提出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有着自由、独立、善良乃至幸福的“自然人”。当然,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还应该加强对人的道德意志的锻炼以培养其自立能力,阶段目标设定要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通过对个体道德情感的陶冶来巩固其良知等方面。卢梭反对溺爱孩子。他强调,当一个女人过分地关心孩子,她可能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她为了使孩子不感到病弱,渐渐地却使得孩子越来越羸弱;她不想孩子遭受到大自然自身的风险,所以让他远离所有痛苦,但灾难在遥远的未来却全部累积到他身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告诫我们的教师、家长乃至社会,要做的不是给青年人现成的东西,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获得生存的途径。

2.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道德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其科学、系统与否直接影响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一个人的道德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所形成的,所以道德教育所采取的相应内容为:人类情感的培养,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锻炼人的意志。这无疑也会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3.道德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好的践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根据卢梭对“爱弥儿”所实施的教育手段,可以提取出我国道德教育的方法:尊重人的自身规律,分阶段进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统一体的教育模式,提高法律约束三个方面。

三、卢梭的道德教育观对我国德育工作的现实启示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教育领域的“哥白尼性革命”。他的道德教育理念涵盖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对我国目前的功利性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多元化困境与未来道德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实践性意义。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道德教育的功利化。

随着已经失去教育意义的旧的道德价值体系的瓦解,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道德教育混淆于政治传声筒教育的现象。例如,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就存在着舍本逐末、背离受教育者自身发展规律的现象。这种状况给道德教育的实施进程以及实际功效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当今教育带有严重泛工具化的性质,教育文化偏向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人人认可的“好”工作,进而实现自己所谓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被解释为以衡量物质经济条件为主要内容的世俗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人才”模型主要是高分低能的检查机。道德教育生存于这种畸形的教育背景下,好比浮萍,无法停留,即使存在,也只是教育机器的零件。如何摒弃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功利化现象,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借鉴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的起点思想,即遵从“自然人性”以及教育要符合人自身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由”。

2.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社会道德体系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