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泛道德非道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几十年前拍摄《饥饿的苏丹》的凯文・卡特自杀事件, 到因“踩踏事件”逝者,复旦与媒体人论战事件,鼓噪的舆论浪潮不断把记者这一职业变为众矢之的。一时间,媒体人的自白与受众无休止的指责布满网络。
这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指责人群中拿着“麦克风”的不是被害者的家属,也不是真正被扰乱生活的当事人,而是被“高涨的热情”煽动起来的热血群众。他们义愤填膺地将语言的刀子指向被舆论压倒的记者,自豪地展示着自身的道德。
某高校因暴雨涨水,一环卫工人背着女学生淌过积水处。在人们赞扬环卫工人的同时,也出现了批评女学生的声音。单纯的好事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划分,这时不论是道德高地或是道德洼地都一样,都浸在水里。白热化的争论显现着泛道德化的弊病,人们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记者,用自身对道德的“崇高”理解规范着已被职业操守束缚得紧紧的他们。
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站变成扩音器,更多人得到站在舞台上发声的权利,而有时理智却被推倒在台下。愈是年轻的人愈无法忍受社会的小矛盾,他们有着一腔热血,把事情简单化,客观上便成为了舆论发酵的助推器。
泛道德化评论无助于理清现实,搞清问题实质,更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那些进行泛道德化评论的网络力量很少关心事件的复杂背景,更不会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他们只须拿一把道德的大尺,放之四海进行测量,根据只言片语给事物贴上自己的评语和标签。
那些指责媒体人犹如秃鹫般恶毒时,可曾想过自己也是咬着过错不放的鸟兽。集体歇斯底里广泛地传播开来,始终缺少叫停的声音和能够阻止的力量。
泛道德化的评论含有很强的情绪宣泄,有时候甚至背离了真实事件,掺和情感私欲的种子,让记者成为可怜的受害者。记者都有着自身的情感和伦理道德,可更重要的是在职业操守范围内处事。有人说:“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而无奈的记者只能回应:“给他们半小时吧。”
只有在理解上抒发感情,才能在社会上稳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