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知识点

大学语文知识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第1篇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现实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人文教育仍然没有跟上急剧变化的时代,没能切实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大学语文正是承载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这些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它对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与时俱进的容纳新知识和新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该门课程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一般都是作为公共课开设的,课时大概在三十四十左右,要在短短的几十小时内学习如此多的文学作品几乎不可能,加之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突出,对专业课以外的课程相对来说普遍轻视一些,这样一来,如何教好大学语文就成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本人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要学会思考,有灵感的迸发。大学语文的侧重点不再是逼迫学生去背诵和记忆某篇课文的知识点,而在于比较系统的掌握语言和文化的规律,它不再是枯燥无味,而让学生放松绷紧的神经,感到轻松快乐,如同是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大学语文并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也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生影响可能超过专业知识。大学语文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二、信息与思想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宣称:未来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在这个信息时代,无论认可还是反对,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不注意收集信息,对世界的变化反应麻木迟钝,生活也可以简单重复地进行;如果迷失在信息的大海里,对各种各样纷繁的信息缺乏判断和处理的能力,结果将是茫然不知所措。

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读到的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没有读到的是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这种年龄的人一方面对新的信息与变化很敏感,另一方面,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很多:求学、就业、爱情婚姻、为人处世等等。他们既需要足够的信息和思想来帮助他们求学就业、规划人生,为人处世、把握情感,又很自然地喜欢各种各样的知识与信息以拓展知识面,弥补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世界与自身,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格更加健全,自我素质更加提高。因此,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自然怀有一种期待。

这样一来,对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就提出了要求:在介绍作家讲解作品时,一方面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既有质量要求又有数量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学生能利用这些信息服务于他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指的是实质而非表象。国外生活与国内生活,现代人生活与古人生活虽然形式上相差悬殊,其实还是有许多精神实质一脉相通。一部《红楼梦》,经济学家能看到管理,革命家看到排满,医学家能看到医术,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说明了文学作品的多面性、丰富性。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发现与挖掘出这些丰富性,就找到了陶冶、熏陶与教育学生的捷径,这也是努力教好大学语文的捷径。

三、方法与技巧

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应试教育,一方面教学目标死板僵化,另一方面也带来教学过程的死板僵化,更主要的是思想意识的死板僵化。这种教育与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思想内容也与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环境脱节。这种教育不受学生的欢迎是肯定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拓展思路,进行创新。

彭书雄教授在“人文导航,精神成人――评周金生、江少川主编的《人文大学语文》”里谈到英国语文通过教材里的“人与自然”,沟通动物学、地理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日本语文教材《灰姑娘的时钟》由童话故事谈到“时钟”和机械时钟的发展史,以及不定时法则向定时法则转化所造成的雇佣劳动制与“时间等于金钱”的经济伦理观念,由此打通了物理学、经济学学科领域。因此,大学语文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进行类似的知识延伸与拓展,既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学习课本知识,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课程,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下,大学语文正逐渐地陷入边缘化的境地,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大学语文的危急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从一个层面上说,会造成大学生中文表达以及接受能力的弱化、退化,甚至会波及到社会交往、求职就业等层面;从更深层面上说,会影响公众整体语文素养以及人文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语文是一门不可替代的课程。

1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

目前大学语文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对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不够,对学习对象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另外,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也不太确定,是强调工具性,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定位十分模糊。

语文必须具有工具性、知识性的内容,注重人文性,加强工具性,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这应该是大学语文应该坚持走下去的一条新路。作为一门肩负重任的课程,大学里语文课程应该发挥出两种功能,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表达和接受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感知能力,它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应该把它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①

2 大学语文创新探索

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根本。

2.1 丰富大学语文的课堂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不应死守教条、远离现实,使文学脱离现代社会,远离对象,使课程苍白贫乏,缺少生机活力。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突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突出与网络信息的结合。大学语文教材可以使用,但是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大学语文需要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

2.1.1 关注社会热点

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凝神静气地沉入课堂之中。现实中的热点话题、网络上的焦点新闻以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天下大事,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历史等无不可以拿到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大学语文课堂增加一些人间烟火,让学生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生活阐述看法,并在观点的交锋中体验社会多元化思想文化。在学生高度关注精神状态下的诠释,可以引领学生对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展开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对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们每个人只有一生,但我们可以借鉴社会众生的人生经历来烛照自己的人生。

2.1.2 善于利用等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感兴趣的经典音乐、影视娱乐、绘画艺术、服装饰物、广告传媒、网络文学等文化元素纳入课堂,经过筛选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图片、音乐、影像完全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以此为载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听,改变课堂上知识灌输的单调性。但是教师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开放式的讲解教学结合起来,用理论的光芒投射纷繁的文化现象,在诠释中去伪存真、剔除积弊并且弘扬精粹,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2.1.3 拓宽学生思维

大学语文教学切不可拘泥一点,繁琐罗嗦地单调重复一个学生早已知晓的知识点,无限增添学生烦躁情绪以及厌学心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跳跃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在教学中以点带线,线面结合,展现语文鲜活生动魅力万千的一面。以文本内容的一个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展,结合丰富的文史资料、时代背景、作家履历、民风民俗,形成横向的无限涟漪面。同时不断滋生新的知识点,穿越线性历史长河、跨越广袤空间界限,形成纵向历史坐标体系,描绘世界文化衍生图谱,形成古今中外知识脉络全面交汇融合。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以趣味性的生发增加学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极大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对于教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利用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素质的极佳方式。

2.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方法,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积极采用研究性、启发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激活课堂。以学生为本,强调并切实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2.2.1 广泛开展辩论讨论

要切实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灌输知识方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在课堂中推行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就某一个话题,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争论、辩论亦或是讨论,让学生的嘴巴开动起来,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想飞扬起来。教师作为船长带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跨过邃远广袤的时空,笑谈古今中外,纵横万里书卷。

2.2.2 致力于延展阅读面

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阅读。课上示范如何进行精读,咀嚼原汁原味的中外名著,释放出文学作品馥郁芬芳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浩瀚书海,有选择性地广泛阅读非常重要。清华大学为学生列出必读(40种)、选读(80种)、参考(160种)书目的做法值得借鉴,为学生列出精品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使阅读真正发挥教化育人、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2.2.3 尝试让学生为人师为己师

也可以酌情掌握时间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当老师,学生经过精心准备后的内容肯定是老师不曾准备的,学生的视角肯定是出乎老师意料的,各种知识汇聚成恣肆的海洋,各种观点辉映出群芳竟妍的百花丛。老师可以真正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体会学生独到的见解,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为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授课方法以及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提供非常宝贵的参考借鉴价值。

2.3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的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阅读欣赏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学习阅读加强人文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就不是停留于补补语文课,而是着重于素质的培育,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语文和中国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②

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思考、探究,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在思想飞扬的空间里,批判性地吸收圣贤智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悟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体验人的崇高信仰、情感、价值观,感受至纯至善的人情、人性,学习至高至大的世间真理,辨析善恶美丑、忠奸贤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学习和阅读一定会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境界、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迪和人格重塑,理性、感性思维的全面提升,智慧学识、人生阅历的极大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青年学生自信而不自负、平凡而不平庸的人格,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放眼未来、锐意进取的视野,关怀自我、关怀生命的人文意识,会生活、会做人、会做事的能力,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人。

2.4 开阔学生视野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深度。温儒敏先生说过:“大学语文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通识课,还是要立足‘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③引入多种理论与方法,打通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学科间交叉相融,课内外联系,理论与现实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超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拓展本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教化意义。通过语文讲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讲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构成气象万千的大世界。培养和增进学生人文的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位,养成富有涵养、心理健康的胸怀,为学生为人、做事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和参考。

3 结语

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言诗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34-02

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通行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这五套教材为:徐中玉编华东师大2005年版《大学语文》、夏中义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大学人文读本》、钱理群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大学语文》、温儒敏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等语文》、王升高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大学语文》),古代文言诗词的篇幅总量占一半以上。而《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却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字词解释多有失误(或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第二,字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至今不甚明确。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编纂《大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工作者没有很好的汉语文字学、词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以文字词汇教学为切入点,可以深挖文言诗词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从事文字、词汇研究的语文工作者又较少涉及《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本文打算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原理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不同的专业背景下进行。

近几年,关于大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还是“知识性(工具性)”的问题,讨论各执一词。王升高先生认为:“其实都是对的,问题在于如何兼顾二者。”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文性和知识性(工具性)两者兼顾几乎没有落实过,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以来存在倚重倚轻的现象,当前,《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远远多于知识性。关于知识性中《大学语文》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研究论文,只有十来篇,相对于数以千篇以上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十来篇有关字词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显然非常小,而就这十来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而言,也都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察《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释,还不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加以考察。苏新春教授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认为:“汉语的字义、词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结晶。”大学语文的人文性,除了可从作家作品的思想、文化、审美等角度加以体现外,还可从字义、词义中体现出来。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并不是并行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的字词教学改革的研究,无论理论认识上,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教学改革意义

(一)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字词的理解是句段篇章理解的基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许多字词的注解或语焉不详或解释错误,严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选读了《段于鄢》一文,其中“公入而出,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句,该句中“融融”和“洩洩”两词的注解,在本人调查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或不解释,或因袭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注释:“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得样子”,如此解释“洩洩”和“融融”,不仅没有疏通文意,反而让读者不知其所以然。“融融”是形容快乐的样子,快乐的方式多种多样,到底快乐成什么样子?我们有必要对“融融”两字作出准确的注释。融,《说文》:“炊气上出也。”段注:“《釋詁》、《毛傳》、《方言》皆曰:融,長也。此其引伸之義也。通作抴。”此处当用为引申义“长”,与下文“洩洩”意义相符合,“洩”为假借字,其本字为泄,通过系联詍怈等同声符字来看,“泄”词源意义也当为“延长”,此处“洩洩”和“融融”都是形容快乐悠远绵长,同时更好地形容了郑伯与其母和好如初的情景。从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解,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的现象不胜枚举。当前大学语文的注释当利用古代汉语研究的成果,全面解决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当的地方,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二)通过字词源流的梳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字词教学不仅属于语言知识教学内容,文言诗词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或其源流的梳理直指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例如:《诗经·静女其姝》:“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大学语文》(吴振清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解释爱为“爱悦”之义,不当。此处“爱”一词是我们透析中国古代青年男女视婚姻爱情为神圣行为的重要字眼,也是理解这首诗中关于描写古代爱情情趣的关键,“爱”在此并不是“爱悦”之义,而是“暧”之本字,《说文》中爱字为“隐蔽模糊”之义,如广西美术出版社本《大学语文》中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句,其注解:“暧暧,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可见轻柔貌的注释在此训释“暧暧”实在是望文生训。关键字词的理解在文言诗词中对传统文化的揭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字词源流的梳理蕴含着中国古代民族智慧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语文学通过探究汉语词源的方式来观照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成果颇丰,如王念孙的《释大》和《蜾蠃转语记》都作了很好的示范。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传授学生探求字词本义、词源义的形式来挖掘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例如,讲到红色马之“騢”字。《诗经·鲁颂》:“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袪袪。”可以引导學生推导出瑕、霞、蝦等一組同声符字皆有“紅色”的词源义,这样我们不但了解到先民的思维特征:物有同状,予之一名,同时也可以了解先民观察事物的智慧。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求知欲望强烈,《大学语文》必须给学生新知识,忽略间接知识传授而空谈能力是无根的,也会阻碍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古代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可以选择能引发讨论的课题,切入点就是通过一些承载文化比较丰富的字词,用少量的知识点燃大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单纯的字词知识灌输甚至忽略字词教学,则会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这除了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汉语词汇量,同时能更深刻地掌握《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中的字词,为现代汉语写作中简练、生动、古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本科 ;大学语文 ;学习评价新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的主要标志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美学作为一个整体,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如何使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应用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关注的。

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应有区别,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教学、教法、教学效果检测和评估等相关领域的探讨是应用本科高校进一步改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

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估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不能被忽视。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做出准确判断的成绩,才可以发挥评价标准积极指导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当前应用本科高校“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重笔试、轻口语。关注考试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因此,如何评估学生的能力,是应用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

首先,应用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是寻求建立一个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估系统。教学计划要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分阶段培养。必须符合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逐渐积累和深化,逐渐意识到规律。推行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的综合性测试。例如,在考试中,可以准备一个或多个主题,让学生辩论比赛,在整个事件的性能评估的基础。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活动,发现信息,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压力。这种考试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机统一在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同时,这两个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虽然一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好,表现不佳,然而,这种评价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学习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全面多样化的原则,动态的原则,综合原则。多样化原则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考试形式,打破单一的检测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为成长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综合原则是语言学习评价标准应该反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全面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考试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要注意掌握口头和书面能力的训练,一个质量,例如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情感、人格等,为学生建立一个好学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另外,可以创设模拟职业环境,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用模拟招聘会的形式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教室进行,一个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模拟现场招聘,学生轮流自荐、回答问题,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也可以在办公室进行,由两位老师主考(其中一位是学生不熟悉的外校老师,最好是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每次一名学生参考,其结果大不一样,一些在教室里洋洋得意的学生到了办公室居然语无伦次。由此可见,创设模拟环境不但要形似,尽可能要神似。

还可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对学生知识的理解、综合及运用进行考核。通过这类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把一定阶段所学内容的知识点加以整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课题研究”的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比较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汽车专业学生在学完应用文写作知识后,可以让他们围绕“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汽车专业人才”之类的课题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一系列文章,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案,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估。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事半功倍,效果十分明显。

这样,学生参与考试命题。教师有意识地延长了考试准备过程,并让学生参与考试命题。考前让每一位学生独立给出一套试题,并保证在最后的试卷中,60%以上的试题将出自学生命题。这样就改变学生对待考试考核的态度,变厌考为积极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主要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评价标准应当与学分制配套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从耘:《高职语文的创新教育》,2003年第11期

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第5篇

在当下大学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教师选择使用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基于此,文章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阐述了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指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像资料的误区,提出了运用影像资料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影像资料;大学语文;影像手段;影像元素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重要必修公共课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辽宁师范大学所选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自主出版,由张庆利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读本》。该读本中所包含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在教授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到大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方便教师传达文本内涵,实现教育目标。同时,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方便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十余年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步提高。因此,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被重视。

一、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影像手段,即在课堂上运用影视艺术作品,发挥其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相结合的特点,以期实现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影像手段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延伸,有着众多区别于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的优势。

(一)运用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学实验得出结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听觉。此外,该研究还证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感知和接受的感官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好。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播放影视艺术作品是作用于多种感官的多类型信息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运用影像资料所带来的多维度、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课堂表现形式极具感染力,减轻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有助于学生对一些较为复杂晦涩的文章进行理解。

(二)运用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

对知识的感知指的是对知识表面或者外在特征的理解与记忆,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对课文文字中所阐述的内容,所具有的逻辑性的认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播放影像资料,可以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解贾平凹的《秦腔》这一课时,播放一段秦腔表演,让学生对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具有直观的感受,从而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便于教师课堂内容的进一步讲解。

(三)播放并讲解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性记忆的持续

心理学中有关知识保持的实验有这样的结论:从听觉获取的知识人们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两种信息传递工具,人们能够记忆65%的知识。这一实验表明,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记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像资料的误区

虽然影像手段的运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种种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倚重影视作品,限制学生思考

影像手段作为声音、图像的有机结合,具有区别于传统文本的传播优势。在课堂上的使用,会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但是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产生模式化认识,限制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例如,在讲解《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引入一段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应片段,在方便学生理解的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戏剧文本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形象由文字描写一跃成为视觉上可见的直观人物形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文学形象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影视艺术作品中统一出现的人物形象由独一的演员来饰演,这样的演绎方法抹杀了不同人心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势必会影响观众的接受心境与阅读效果;其次,除了人物具体形象差异外,部分影像资料会因为种种原因改变原有情节,影像资料内容有别于教材,易对学生造成误导;最后,假如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对课堂文本有一定的阅读思考与分析,直接出现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会定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探寻止步于初级阶段。换言之,一些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会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缩小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利于学生的文学接受与独立思考。

(二)淡化文本阅读,喧宾夺主

教师在选取影视艺术作品作为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材料时,容易将关注点聚焦在影视作品的音乐、图画、色彩等视听效果上。此时,过多地使用影视艺术作品,会减少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和理解。影像资料的使用,虽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但也容易使课堂关注点从课文的内涵偏移到外在表现,冲淡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意义,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浅尝辄止,对文章背后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内涵止步于画面感对视觉的冲击,乃至从影像资料回到教材文本时,思路仍然留在播放过的视频中不能自拔,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三)占用课堂时间,容易本末倒置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虽然极为重要,但是课时安排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时间较为紧张,一个学期里仅有的32个学时对内容丰富且有深度的大学语文来说完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定量的影像资料势必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被迫压缩或侵占其他课堂项目的时间。同时,引入课堂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涵盖大量内容,除了教材所要传达的主旨思想之外,往往还包含了众多题外因素。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播放影像资料在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可能会加重大学语文教学负担,甚至使课堂的教学中心由教材转向影视艺术作品,从而忽略大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目的,造成本末倒置。例如,在讲到辽师版《大学语文读本》中《侠客行》一文时,有的教师会选取一段有关“侠”文化的影视片段来引入课堂主题。这样的方法虽然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但同时将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次要内容误推到教学重点,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传递人文关怀与文学素养的大学语文课变味成了历史课、哲学课。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像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影响元素作为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发挥出影像手段有别于其他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像资料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根据文章内容量权衡相应的影像资料使用幅度

为了确保选取的影像资料发挥最大的效用,就要保证所选影像资料长度能够在教学计划安排内完成。在逻辑性很强的文章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需要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逻辑性分析论证。在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严谨表达的能力,此时如果选取一些影视艺术作品作为课堂的组成部分,难免会打断学生文本分析的连贯性思路,使学生思维陷入肤浅化的瓶颈。因此,在讲解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减少甚至避免影视艺术作品的课堂使用。在一些文言文、诗词、说明文和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影视艺术作品便能够发挥其优势,将文章讲解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加深学生对文章主要思想感情的理解。由此,教师需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合理安排影视资料。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能力,简短有力的影像资料能够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影像资料和课堂学习内容的联系上,就能自觉进行思维活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尽量避免选用拖沓冗长的影像资料,确保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合理,避免造成影像资料喧宾夺主的情况。

(二)选取恰当的影像资料,使影像教学手段与大学语文课堂相适应

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对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选取影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影像资料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在使用的时不要喧宾夺主;其次,所选取的资料要长度适中,不能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课堂时间的大部分应该用来交给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再次,选取的影视艺术作品应具有代表性,可采用剪辑的手段,截取影像素材中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片段,切忌通篇播放。对于一些较为经典的影视艺术作品可布置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欣赏分析。总体而言,在选用影像资料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形成语文课程的特色,有效发挥影像资料的优势。譬如,在讲解《长恨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这样不仅能够让作品内容形象化,还能比较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借此让学生分析两种不同表达效果的特别之处,实现大学语文情感和审美的教育内容相适应。

(三)注重影像手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动

在运用影像手段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时,学生的思路往往会被影视艺术作品所牵引。当影像放映结束后,学生仍沉浸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很难短时间内重新回归到课堂中。为此,在运用影像手段时,要注意影像手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动。所谓“联动”,就是有目的性地安排影像资料播放,以提高课堂语文学习效率为根本目标开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放映影视艺术作品之前,教师可以进行问题预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欣赏与分析。在放映结束后,教师对设定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点评学生回答,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联动,引导学生将思路重新转回课堂。在选取较长的影视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按层次将作品分为若干部分,对各部分依次进行播放与讲解,通过这种模块分析的播放方式,把控课堂节奏,加强对学生思路的引导。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使用分别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了一定分析,对未来影像资料在未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原则进行一定探究,以期引发众多一线教师对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作者:李帛芊 迟琳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国恩.文学类公选课教学原则之管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5):58-61.

[2]陈国恩.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270-282.

[3]樊星.文学教育应该注重趣味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1(3):4-7.

[4]郑君.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5(5):256-257.

[5]林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9):38-40.

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7-02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最紧缺、最重要,在我国各个领域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方面,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培养与复合型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中的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的实际情况

1.依然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前的培养模式,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记,培养课堂气氛十分低沉,学生缺少W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往往学习是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而为了取得好成绩,不得不死记硬背一些语文知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学生应占有主动位置,但这种过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内容和模式缺少创新。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形式也是采用以前的形式。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语文教材内容始终都没有更新,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自然会出现厌烦情绪。究其根本在于,我国语文培养观念过于落后,大学语文教育是一个庞大、丰富的培养体系,涵盖很大的范围,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充分发挥这些作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培养中,教材内容和培养形式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高等语文教育培养质量。同时,再加上陈旧的培养体系,教师创新力度较低,阻碍了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的发展,对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3.不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似乎这个口号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各个时期,到了大学却没有这种感觉。大学的语文教育更多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文学类型的学科,在学生将来的实践中,它牵扯到很多方面,如人性、处世和文学等等,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中主要一部分。若是单纯地开展语文实践教育,或者只是进行人性和道德方面的语文教育,其实都只是片面地解读语文教育。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中依然采用以前的培养模式,即前面所讲的听、说、读、写,这种僵化的思想严重制约着大学语文教育培养水平的提高。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有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在平常培养中,更加注重研究和探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而带领学生更好地品读和学习。

二、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1.复合型人才的概念。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不但是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具有其他方面的技能。从“复合”一词表面上来理解,就是至少由两者组合而成,复合型人才就是至少有两个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一方面指的是多种专业的复合,另一方面指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

2.复合型人才的特征。(1)交融多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形成能力,但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各个学科的能力,而是各学科能力互相取长补短,并在拥有多种能力的前提下形成一种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发展这些能力。(2)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就是融合各个学科知识下而超越自身原来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能够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法。

三、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普遍缺少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我们将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称为复合型人才。之所以将复合型人才称之为“复合”,其指的是具有两种以上专业或者学科知识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被应用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中,担负着很多工作任务。复合型人才具有如下两点特征:第一,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灵活应用,不但能累积自身的知识,而且能相互融合各知识,形成一种全新的利用体系;第二,他们能够灵活应用自身的知识,在灵活应用的同时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并快速、完善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学科对比来讲,语文是一门相对有些特殊的学科,其他学科想要顺利开展,就必须依赖于语文学科。在语文这门学科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历史、地理、区域文化等等专业知识,也正是包含了这么多的专业知识,使语文这门学科更加丰富有趣,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很多理科生都不重视学习语文,他们认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中不会用到语文知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语文得以普遍应用。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这是一名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在与其他沟通和交流中,我们利用的就是自身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且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还起到了一个助推的作用,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他科目。各学科的内容都是交叉的,语文课程中的逻辑思维也能够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在培养中应针对性地结合这一特点,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不断丰富。

四、语文教育培养中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的方式

1.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很广泛的范围,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必须要了解一些文学知识,这既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是表现自身人格修养的前提。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表现了一个人的层次和能力,因此掌握大学语文知识尤为关键。在大学语文课本中,包括很多内容,如散文、诗词、名著等等,综合对比来讲,我国大学语文课本有很多种版本,但其内容都是一样的,涉及了很大的范围。毕竟学生的上课时间有限,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无限的语文知识显然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想要在有限的培养时间里讲清楚各项语文知识点,就需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语文培养效果。

2.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格魅力。对于人格的定义很广泛,领域不同,其定义也有所不同。在人文方面上,指的就是人性的意识。在教育培养领域中,人们经常在平常生活中的言行来体现出个人的修养和素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格发展一共包括三个阶段,即依附人格阶段、独立人格阶段、自由人格阶段。大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教育,其心智和年龄都已经趋向于成熟,应该处于独立人格阶段,但不能说所有大学生都已经完全独立,很多大学生还处于不完全独立与完全独立的中间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唯有对大学生进行了真正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进而走向更加自由的人格。

3.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1)言行方面。人的言行体现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我国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每个人才都拥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大学是磨炼人文素质的关键时期,想要真正地磨炼人文素质,既需要生活的锤炼,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在大学语文教育培养过程中寻找有关于人文素质的真谛,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在言行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内涵修养。在外在的肢体中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修养,因此,唯有内涵崇高,外在肢体语言才能优美,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好好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中文化底蕴丰富,既汇集了国内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了很多东方和西方优秀作品。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尤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影响重大。

4.利用“培养建模”立体化体现出语文内部结构。“培养建模”不但是在理科知识教育培养中体现,而且在语文教育培养中也可以使用建模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语文能力,这是大学阶段语文的基础,灵活、准确地应用语文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建模可以让我们以科学的角度对语文培养的本质进行理解,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立体化的视角能够对现状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等语文教育培养越发成熟,大学语文是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高等教育培养中实施了多年,由于在执行中受到影响,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总体上仍然让很多大学生受益。因此,在日后的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培养中,应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质,以便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立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

[2] 赵长慧,王进,王平.现实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技巧琐谈[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3] 郝海振,白子良.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文学教育(中),2014,(3).

[4] 屈吩埃解焱陆,张劲松.基于发音特征的发音偏误趋势检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

[5] 史华娜.以读写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第7篇

(一)让学生被认可,获取成就感产生成就动机,产生内在学习动力。高职类大专学生因高考的“失利”对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只有让他们感到所学的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他们的学习动力才是强劲的。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结合专业从实际出发。比如医学类的高职院校就要充分结合医学类单位需要用得着的内容,如医学报告和处方的写作,以及药品销售类的口语表达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学过以后就能学以致用,掌握一门本领。二是讲解生动,视野开阔。语文教师可以以医院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丰富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到经过学习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大展身手,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在教学中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轻松感和愉悦感,从而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在的积极力量。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厚的师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动机。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的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在高职类的院校,因为较多、较深入的专业课让学生倍感枯燥,大学语文恰好能营造一种与专业课不一样的良好的课堂气氛。通过演讲、辩论、讲故事等轻松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其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更浓,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同时,除了课堂以外要主动同学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这样能让师生间获得一种沟通,有助于课堂上的零障碍交流。

(三)积极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学生和尊重,从而让学生“爱屋及乌”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使他们的品质得到铸造。

二、运用有效强化原理,挖掘学生学学语文的内在动力强化是一种事物增强另一事物的过程,适度的强化能让学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确、具体而恰当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奋斗的方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往往是盲目的,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学习却要求学生有较高而具体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奖惩分明。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有效强化方式。对在课堂上积极表现的同学要能适时的给予肯定;对在演讲、写作等方面有特长的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舞台。不能忽视在大学语文学生过程中的“吃力者”,语文老师要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引导,帮助成长。当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给予肯定,要奖罚相结合,但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让强化在大学语文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三)重视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大学语文学习较好的榜样作用;同时,可以引用已经在工作岗位的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校校友的示范效应。通过树立典型,激发学生学习。其次适当引入竞争,增强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正确认识自我,产生积极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相对应的评价和认定,使学生能准确定位自己,并根据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业水平作出正确认识。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教学反馈原理为基础,以课堂作为舞台,对学生作出正确评价。首先学会更多地肯定。大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评价,以肯定为主。其次是适时的运用批评,并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起到强化作用。三是教会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问题的强化。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 人文关怀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缺乏“人文关怀”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知识传授和讲解,忽视学生情感,教学缺乏活力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教学观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标榜知识目标的至高地位,对于语文知识的记忆、解题的技巧极为重视。教师更多侧重于“课文”而忽视了“人”,教师把重点、难点及知识点作为自己的兴奋点,忽视了学生们的喜怒哀乐。授课老师在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时候往往采取劈章斩句的方法,其逻辑推演过程似庖丁解牛般,使得整个课堂生活的内容充斥着单调乏味的理性色彩,忽视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个性遭受到了磨灭,造成了“教”非教师所愿,“学”非学生所想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1.2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被僵化,缺乏情感养成

受“工具性”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顺理成章地成了绝对的权威,所有语言上的问题均被视为技术性的问题,通过简单的灌输教学方法,即“你不懂,我教你”。无论是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还是从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均由教师一手掌控,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灵气遭受到压制与扼杀,学生的思维大多存在着肤浅性、依赖性、无序性。受此影响,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分数与歪曲知识的功用,没有意识到语文知识的精神价值以及感情、意志与高尚情趣的自我培养的重要性。

2 构建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2.1 语文学习与人的思想感悟相结合

通常来说,感悟式的语文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助于人文主义精神培养的,它是一种较为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就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感悟性教学是一种采用自觉文化主体来实施的方式,它具备强大生命活力,是一种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建构活动。感悟性教学的目的旨在教人体悟人生的真谛,追求人生的至高理想,使得生命精神获得充实,进一步把生物学上的个体生命演变为文化学上的,具有独立尊严的自由价值主体。经由感悟,对生命形成一个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对生命的执着,使得人生充满意义与精彩。而感悟式教学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把对人的生命内涵与意义的追求作为目标,历经积淀并巩固为学生主体的精神根基,这一价值取向直接促使人们思想的形成。

倘若教师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学工作,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展开对作者感情的分析,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而记忆文章的核心思想,然而这依然还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无法在学生的内心生出任何波澜与新意。只有经过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起理解与感悟,再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与体验,才可以内化为师生自己的有生命情感的、可以丰富生命情感与意义的文化知识。

2.2 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高校语文教师不单单要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增加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经过如此成长的学生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改变高校语文单单重视教师分析、学生记忆的单一模式,要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一方面,在研究性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住作品的内涵特点,形成对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起到好的培养作用,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和研究这一好的习惯,最终使大学语文教育成为学生学校学习转入终身学习的起点,担当着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的桥梁,逐步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过渡至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口才将能得到出色的锻炼,思辨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在应用这一模式时,我们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讨论,达到方便学生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发言机会的目的。

2.3 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与生活相结合的模式,即实践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适当的情况下,能够把学生的高校语文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的文学社团,展开诸如诗文朗诵比赛,或者演讲辩论比赛等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来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以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乃至外地的文化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使他们由厌学逐渐转向乐学,而且能使得学生在缅怀古人,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将人类与生具有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内化为他们自觉学习的动力,倍加珍视中国古代文化遗迹,更好地激发彼此心中的奇气、志气。与此同时,在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使他们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萌生出热切关注和热爱之情。将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语文的学习更加具有生动活泼的生活色彩。

2.4 建立互动型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具有独特情感的个人、大学生不是一味的被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他们是能动的潜能器,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所以,我们应当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互动型师生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引导或者设置情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得到更好的激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为探究某一问题,会出现师生进行对话。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彼此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通过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通过彼此心灵间的沟通、彼此不同意见的交流、或左或右的思想碰撞,促成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全面发展。在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中,彼此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观、逻辑思维、言语表达、团结合作等诸多方面得到检验,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3 结束语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学科,它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断开展基于“人文关怀”角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所要面对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推动大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艳军,季红艳.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