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情心理辅导

感情心理辅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将要完成学业,准备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来说,他们的心理活动则更为复杂、更趋活跃。说到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特点。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他们只是大孩子。他们处于一个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急剧走向成熟的年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就是:他们渴求获得社会承认,对待周围的事件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思维与心理都十分活跃和积极,但也容易走向偏激。对待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分析,应该结合他们是年轻人以及大学的特殊环境来考虑。

一、存在问题

1.不好找工作的大学生心理会有一定落差

随着现在大学的扩招,以及市场与大学生的双向选择中存在的脱节,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已经是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大学生一般不会对工作有太多的考虑,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不过是工作好与坏的区分罢了。但到了毕业阶段,找工作成了现实压力,他们不得不面对了。然而在这个时候,如果工作不好找,他们就会在心里形成一定落差。

高中生通过艰苦努力考上大学后,都会有一种像中举一样的“事业有成”的感觉。然而大学毕业时如果找不到工作,自己以及家庭的热切期盼都无法实现,只能面对冰冷的现实时,自然大学生会有一定心理落差。

随着并轨以后,大学招生开始对学费收取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读书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一个较重的负担。大学生和其家庭都希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然而毕业找不到工作,自然会很着急甚至会对学校及社会产生怨恨。

很多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专业知识学好,通不过招聘单位的考评。他们自然会埋怨自己过去不努力,但也会怨恨学校没有教育好他们或者学校这样那样的不好。特别是那些因为补考科目多等原因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

2.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容易产生骄狂放纵心理

当然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往往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所以平时他们就比较骄傲。在工作找好之后,所有后顾之忧都消除了,他们往往会放纵自己。面对周围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他们容易有骄傲情绪。然而没有找好工作的同学本来就心里烦躁,双方都容易受到对方的刺激,从而产生一些事端。此外,找好了工作的学生往往会没有心思学习,只知道玩耍,浪费时间。

3.平时没有学好专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一些大学生本来是想把专业学好,由于平时贪玩好耍等原因没有学好。但没想到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他们就要毕业了,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会产生消极心理,自暴自弃。他们或者会沉溺网络游戏,以忘记现实的痛苦,或者找些消磨时间的事情。如此以来,他们常常会浪费毕业学年的重要时光。

4.毕业在即,很多学生容易因为感情问题出事

快毕业了,大学生因为依依惜别往往会聚在一起大吃大喝,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另外,有些人因为这几年的恩怨情仇,也会在毕业时进行“算总账”,从而闹出一些事端。

二、做好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

1.增进师生感情

深厚的感情是做好学生毕业工作的情感基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感情,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父母心、兄长情,诚恳、热心地帮助他们,使其受到感动和鼓舞。当然,这种感情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平时就要注重这种感情的培植,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当老师和学生产生感情上的隔阂时,老师要及时主动想方设法化解、疏导矛盾,以免引起毕业生情绪冲动,以致采取一些非理智性的行动,酿成不良后果。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当毕业学生心理出现障碍时,他们总是希望得到集体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在联系工作受挫时,受到不正确的影响,就可能失去自制力而冲动起来。相反,如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排除了不良影响,就会使其情绪稳定,甚至会感激老师终身。荣誉感是支配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要通过激发荣誉感,使他们能从保持集体荣誉的高度来评价和调节自己毕业的言行。可以采用与往届毕业生谈体会,组织学生们到社会上参观等多种形式,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克服不和谐现象,努力营造一个使毕业生从容笑对现实的良好氛围。

三、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工作

1.制定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目标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对个人的知识、体力、能力、社会经验、智力和个性特点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具备的条件与就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加以合理的组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需要。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分工、经济特点、相关的职业群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为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追求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个人的智能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他们选择今后就业的大致方向,以提高知识学习和个性锻炼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以及求职自荐能力和转业改行的多项适应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和职业道德辅导,引导他们抓好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团队意识、吃苦精神、责任心等。

2.具体落实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内容

(1)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就业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高速发展中,应首先在观念上积极地转变并适应和接受。毕业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择业的意识,才可能坦然承受来自就业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竞争;择业是自主的,但是双向的,择业的自主正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双向过程之中。如今毕业生已没有了传统的“一锤定终生”的分配,在未来可能还会面临很多次择业。

(2)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与其具体的择业行为之间,总的来说虽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其根源就在于毕业生的各种具体的择业行为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驱动,从而掩盖了职业的深层价值。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一方面最看重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等职业价值;另一方面又似乎主要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它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表现。不少毕业生一味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却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视功利,却忽略了情感和理想。因此,毕业生完全不必要拥在所谓的“热门”行业上,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抱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

(3)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有多种渠道,一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他人主要是指导师、家长、朋友、同学等。一般来说,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由于机会多、情感因素影响较小,评价的参照较宽,因而比较准确、可信。二是从活动成绩的优劣来认识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成败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三是从教师、专家对自己的专门的评定中来认识自己。

(4)强化择业中的价值观导向

价值观是主导人的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决定了个人职业选择的倾向,决定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人们的抉择取向,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人们注重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只要人们在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时,把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工作,多元价值也未尝不可。最高尚的职业价值观是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利益结合在一起。

3.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方式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相关课程

开设就业心理学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开展心理辅导的作用不是要扩展大学生的知识,而且要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思想状态、行为观念、学会必要的社会技能等。

(2)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和辅导活动

这是为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大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应充分适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心理辅导,可以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全班大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不把就业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开始辅导"、毕业时的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必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大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大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

(5)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

如模拟招聘活动、参加就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更好地作好就业准备,消除就业恐惧心理。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部门应该付出更多精力与心智,关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就业心理,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的就业更加顺利和谐。

参考文献:

[1]刘俊坤.就业全程指导[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陈核来.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指南[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团体 新生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Effects and Role of Effective Campus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in Freshmen Adaptive Education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Freshmen Education

YANG Liyan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Abstrac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group is important for a perso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row in to help those who have a common topic and have similar problems and the person,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 economic and effective method.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try group counseling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problems when new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new students educ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education results.

Key words group; freshmen; adaptive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团体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对2013级三百余新生进行了适应性团体辅导。让一些有共同困扰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帮助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并在这一活动中催进了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理论上,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在领导者的带领下,让同质的个体在一起,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在相互启发、诱导的气氛中,运用情景模拟、团体讨论、游戏、图示等一系列的人际互动与训练方式,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它不仅有治疗作用同时还起到预防作用。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成本低、易巩固、感染力强等优点,比较适合普及性心理教育。相似的受教育者,有共同面对成长的困扰。大学生这一年龄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教,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建议。因此通过侧重了解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解决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与高校心理辅导力量明显不足的矛盾,而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心理冲突与矛盾。

心理学家艾芙考认为: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应该包括个体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大学新生在面临从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阶段所带来的种种改变带来的问题,主要有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以及人际交往上的困惑与不适。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过这一形式的教育证明,适应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刚入学带来的很多不适应起到了积极改善作用。

1 有助于缩短入学适应时间,拓展了与新生交流的平台

学校在开学初举办团体心理辅导,给予了新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也提供了新生间交流的平台,让他们从孤独、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缩短适应期。

团体辅导的开展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许多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通过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有同样困惑的人不止我一个,在这样的平台里新生的适应时间与往年的新生相比,明显缩短。

2 帮助新生摆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带来的迷茫,以及优越感的失落

大一心理落差大,内心矛盾冲突激烈。心理团体辅导是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预防问题或找到问题解决它。大学阶段的学生,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大学生的自我期望过高,希望自己趋于完美,但却无法达到,对现实中的自己不满意,又不知如何解决。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成员可以相互对比,不断发表和修正自己的看法,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

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即无明显心理冲突,基本健康者,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每位新生在团体活动中了解的同学的性格爱好和人格特点,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成员间坦诚,倾听,从而互相理解,达成共识,找到认同感并一同开启大学的美好生活。这一工作是帮助了一群一般常态心理者,意义重大。

3 帮助辅导员尽快与新生建立感情,使新生体验信任与成功

地科院2013级辅导员都受到过心理培训并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称号,同时在其他有经验老师的配合下,每个班都进行了适应性心理团体训练。在这一过程中,使辅导员与新生尽快的建立了感情,新生在短时间内交到了朋友,尽快进入角色,使他们体验到了自己被信任与成功,这期间朋辈力量的发挥也是关键。

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让学生增加交往自信心。通过分享、交流,使团体成员整理自己团体活动的感受,形成一些新的自我概念、原则和自我了解,并通过积极了解他人,来增加自己的宽容度,以便更好的接纳他人。同时也使辅导员能够尽快的熟悉学生,学生在与同辈建立友谊的同时也与他的辅导员因为这种信任而建立感情,增加彼此的信任。

4 帮助新生了解自我,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全面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对于正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关系到健康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同学们慢慢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他人眼中的自我,他们发现原来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原来其他人也有,这种比较使受教育者建立全新的自我认同模式,从而建立自信,了解自我。在团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新生们认识到团队的重要,增强团队精神,由于心理团体辅导效率高,可以使获得的成果得到更好的巩固。

健康融洽的团队气氛使成员强烈地体验到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和责任感,并容易接受集体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情绪,激发学习的动机,相互协作。高中阶段的学习,目的就是考大学,老师和家长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作为个体拼搏就会成功。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同学不懂得合作,独来独往,也从未体验过合作带来的乐趣,团体辅导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

参考文献

[1]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中心理辅导的介入

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明晰的自我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转化为实际,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辅以心理辅导的手段,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现实途径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从而在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实现学生的成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充实

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人本位”的思想,其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同时,又重视对人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通俗的来讲,心理辅导就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有这样一些优势,因为心理辅导本身就和其他的而教育方法不一样,其在教育的途径方面不会拘泥于课堂,而且辅导的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其又注重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团体活动等形式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训练,比简答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

可以说,与心理辅导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更多、更科学的方法。例如,自助式的心理测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面对将来自己的就业不知何去何从,产生迷惘的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测试的特性,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心理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此外,心理辅导在形式上还分为团体辅导形式和个体辅导形式,团体辅导注重学生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体验,而个体辅导则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之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提高

虽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大多都是被动式的教育,这会是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而且,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都是一刀切,对学生的内心和真实感受关心的比较少,而这也是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一直以来国内的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其中有学者建议用国外的一些理论的和方法,但是因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概念还比较模糊,机构也不是很完善,以致在工作中操作的比较随意,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平日与学生的联系比较多,如果能从心理辅导能够从辅导员身上进行切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首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辅导员在学校扮演者多重角色,其即使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这种特殊的角色赋予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比其他的任课老师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而且学生对辅导员也相对更加信任和亲近,这些都便于辅导心理辅导工作的展开。

其次,作为辅导员,其中工作职责与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关爱学生、实现以素质育人的目标,这和职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孩子也心理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

再次,辅导员有开展心理辅导的空间优势,与其他任课教师不同的是,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直接面向学生并且服务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更为熟悉,感情也更加深厚,这样可以帮助辅导员很好的对学生个体的能力、心理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有较好的把握。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及自身学习、实践和同伴研讨过程中,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在此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活动氛围的和谐性

各项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选择上,明显趋向于民主、平等。这样的情感倾向决定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成有头脑、能独立处理问题的"大人"看待。这就要求我们辅导老师做到以彼此平等的讨论对话取代居高临下的说教、训斥,即使不同意学生的看法也要表示充分理解。这样学生就能相信老师是真心实意做他们的大朋友,平等地与他们一起探讨此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从而彼此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常常会处于教育者和辅导者之间的角色冲突。教师的角色到位应该体现在理念、教育方法和关系三方面的到位。理念上,要对每个学生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方法上,教师要重"导",不重"教",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活动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鼓励,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关系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有时,教师在参与讨论中做出自我表露,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真实可信。这样,才能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二、活动中的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团体辅导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这种需求,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机和潜在能力 。使每个学生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辅导活动全过程中,教师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如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与学生交谈中,我们要多用"你的意思是?"、"你看呢?"等语句,让学生自己来判断、选择,自己决定,自己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教师是组织者、服务者、接纳者、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切身体验到自己是被团体高度重视和注意着的时候,他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会焕发出光彩。

三、活动中互动的力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团体动力"。在实践中,我们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的环境,最首要的任务是给孩子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座位一变,四目相对,心灵的窗户就立即打开了。

布鲁纳主张使小组讨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因为在这样的互动合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并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既不钻牛角尖,也不人云亦云。这样一种能与他人和集体合作共事的人格特质,就是通过自由的没有压力的小组讨论中逐渐形成的。小组组织形式以5人左右为宜。 男女生平均分到各组中去。根据团体辅导主体的需要,事先自由组合或是以其他方式分组。如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以组长为核心自由分组等。

如片段:

在《我的快乐我做主》辅导活动中,事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引导孩子说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以后,请四人小组讨论:自己不开心时怎么办?

生:不开心的时候,我常常会大声喊。

师:嗯,会大声的喊出来。XX你呢?

生:我会听音乐。

师:嗯,音乐可以使人忘记不开心的事,你们觉得呢?

生:我会打球。

生:我会和朋友说说。

……

然后引导学生观看故事《不开心的明明》。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四人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帮助这个不开心的明明?

学生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起来

生:我要对明明说:"明明,不要不开心,不要记不开心的事,多想想开心的事"。

生:我会建议明明去跑跑步,出一身汗。

……

实践证明,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互动又是团体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团体辅导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方式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而且,这种团体环境的互动强化作用往往比个别的辅导帮助更有成效。

四、活动中的交流评价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课中学生心理阻抗的表征

心理阻抗是心理辅导的伴生现象,是学生一种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学生对心理阻抗的识别主要依靠辅导教师的观察。

有的阻抗十分明显,我们称为显性阻抗。这类阻抗老师易识别,如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出抗议、起哄、不配合或沉默、不满、拒绝、敌对、心不在焉、不积极参与等现象都是心理阻抗。

另一类阻抗带有一定的隐藏性。这种隐藏性的心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上常常被心理老师忽视。其表现形式有: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流于浅层表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打岔转移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对无关的内容过分关注,交流一些毫无价值的内容等等。只有对课堂上学生隐性心理阻抗正确识别,心理辅导课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在心里辅导课中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1. 源于学生因素的阻抗。

(1)源于学生个体的自身观念、性格。性格阻抗是一种深层次的阻抗,主要是由于孩子不良的成长环境导致,如独生子女的溺爱,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父母离异等形成的狭隘、孤僻、懦弱等不良性格,导致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阻抗。还有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阻抗。他们个性恣意,但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否定权威或标新立异以求得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满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会在课堂上的起哄、对抗,扰乱课堂秩序等。处理这一类阻抗心理教师要把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放在首位,宜民主勿急躁,宜私下忌公开,多鼓励少指责。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巧妙的化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或媒介进行疏导。

(2)对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态度。心理健康辅导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学生对其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是聊天课、活动课、放松课。对这种原因导致的阻抗,我们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思想认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进行宣传,通过现场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感受到心理健康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接纳、重视这一门在普通中小学校才兴起不久的学科。

(3)某些辅导活动内容触及孩子痛苦”创伤性“情结,孩子为了掩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阻抗。如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心理健康课时,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几个同学深深地叹气,在交流中沉默不语。对于10-18岁的孩子来讲,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父母不合的问题。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的多,父母的婚姻给孩子带来过痛苦,提及父母就触痛了他们的伤处,从而产生阻抗,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建立起温暖、信任、真诚、安全的氛围,使这类学生对教师同学的信任度增强,降低对话题内容的焦虑,从心里产生安全感。

2. 源于教师因素的阻抗。

(1)对教师产生的抵触、排斥、反感情绪。事出必有因,教师是否以权自居,让学生感到不可接近;教师是否让学生感受到了对他们反感或排斥(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采用苛责或鄙视对待);教师是否拒绝学生想了解关注的问题,还故意讽刺和挖苦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关闭心灵之门;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尊重、真诚、共情的基本原则入手,理解学生、接纳学生、逐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2)辅导的方法缺乏,辅导技巧运用不当。心理健康教师要得到学生的接纳认可,需要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由于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教师多为兼职,在课堂的运作过程中缺乏团体辅导技巧和经验,可能设计呆板,心理辅导技术运用不合理,致使学生产生阻抗。因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活动性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部分教师不能掌控好课堂秩序,整堂课混乱成一片。纪律规范非常重要,这是保证课堂有序、高效进行的关键之一。规则由师生事先约定,采用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不打断别人发言、不批评、保密等。教师要将心理辅导技巧与课堂教学技巧进行融合,维持一种严格与宽容并存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的策略,提升课堂智慧,让心理健康课堂在阻抗中绽放光芒。

3. 源于教学内容的阻抗。

(1)辅导的主题内容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不符合而产生阻抗。据2010年的一份《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看法、态度和要求的调查》的调研文书中统计学生对心理课内容的选择,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由老师选定的占84%。可看出目前多数辅导主题学生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阻抗说明辅导内容不是学生需要的,因此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的确立要从学生需求出发。钟志农教授说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鲜活的素材,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择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相符的辅导内容。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同性恋大学生 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在我国,无论是法律制度的宽容,还是人们态度的改变,对同性恋的偏见与歧视在相当范围内还是存在的,社会的舆论与压力对同性恋者心理上的影响仍相当沉重。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是用来描述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产生浪漫的吸引力、和。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是遗传学的、心理动力学的、社会文化学的及情景因素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同性恋大学生是异于异性恋大学生的一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异性恋大学生难以体会的心理困扰,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和研究。在我国,大学生同性恋的队伍依然庞大,本文中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对同性恋大学生有效的心理辅导两个方面提高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案例及分析

小孙是大三的一名学生,是一名同性恋者。小孙家住农村,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身患癌症身体虚弱,家庭经济拮据,靠低保生活。高考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大学,在大一时因生活上与其他同学相比反差太大而严重地感到自卑,常常暗自伤感,内心苦闷无处发泄。同寝室有一个长得很帅气家里经济条件好,又乐于助人的同龄男生小王主动接近、开导他,经常买些好的饭菜与他一起就餐,生活对他比较关心。升入二年级以后,小孙对这位同学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总想跟他在一起寸步不离,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占有感,更不想让他跟别人交往,还常常拉对方的手。这种感觉持续近半年,终于有一天忍不住把自己的想法向对方表白,而对方对他却没有一样感觉,还给对方吓了一跳。此后这个同学渐渐的有意疏远他,见面也不理他不说话,此时,小孙很伤心绝望,学习成绩因此迅速下降,期末挂了很多科,假期也没有心思学习,为了不让生病的母亲察觉假期也没有回校参加补考,结果开学后由于挂科太多留级了,给家里打电话时妈妈问他你还有几年毕业呀,他还跟妈妈撒谎说我这个专业特殊五年才能毕业呢。由于男朋友的冷漠和学习下降留级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觉得大家都知道他是同性恋对他有了异样的眼光,心理产生了扭曲,并扬言对小王说要是你不跟我就杀了你。这一说可吓坏了小王,小王及时把这件事告诉了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对小孙进行了开导,告诉他感情的事情是不能勉强的,在你低落的时候,正好找到了小王可以谈心并关心着你,久而久之他对你的关心让你产生了依恋、寄托,使你喜欢上了他,其实你身边有很多关心爱护你的人,感情的事要顺其自然发展,不要强求自己和别人,更不能想要伤害别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不对的,你这种想法也严重影响到了你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想想你的母亲和身边关心你的朋友,喜欢同性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要让它影响到你生活和学习,现在学习才是你最重要的任务……后期对小孙又进行了多次的心理疏导。

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出,小孙因家庭条件差,与同学之间经济条件有很大反差而造成自卑的心理,由于小王的出现,对他在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使他在内心里找到了一种寄托、一种依靠,因此产生了同性之间的好感,长时间的感情积累导致他有了同性恋的倾向,但同时他内心也有很大的矛盾,想向对方表白又怕遭到拒绝。当表白后真的被拒绝时,内心又无法承受,心理产生了扭曲,有伤害对方的想法,更对他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辅导老师对小孙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没有对他加以责备,而是想办法开导他,让他放下思想的包袱。学校通过辅导老师对他多次进行心理辅导外,还采取各种有利于他的方法来帮助他。例如,学校领导对他进行特殊照顾,允许他每学期多修20学分,并且还帮助他调换新的寝室,帮他找勤工助学和家教的工作通过这些方法来分散他对同性的好感,丰富他的生活,改善他的经济条件。从此小孙开始发奋学习,还把课余时间打工、当家教挣的钱寄给家里,也缓解了家里的负担,也不再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感到羞愧而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得出高校对同性恋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对如何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进行一些探讨。

三、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对于高校的教育机构而言应该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同性间交往的心理教育,这对大学生同性间交往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高校应该专门设置同性恋大学生交往心理学课程,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还要利用其他机会和现有的教育条件,把大学生同性间交往的心理教育渗透到娱乐文化、团队活动等各个方面,使同性恋大学生在与同往方面向着健康、和谐地方向发展。这样能够使高校更好地开展同性恋大学生交往心理教育并发挥作用。

3.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营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认真开展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做好同性恋高危人群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做好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伤害他人或自杀事件防范工作,对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4.开设相关的生理心理学类的讲座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在高校,应该针对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适当开设关于同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地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向有利于他们学习生活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接触同性恋大学生的个案,了解同性恋学生产生困扰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心理辅导并累积更多的实践经验。

四、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一)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引导同性恋大学生减轻压力

1.培养自尊自爱的人格,广交益友,营造一种健康的性文化观念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方式,让学生不要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自责,也不要让这种“恋情”任意滋生泛滥,胡友。引导同性恋者不仅仅因性需求而在一起,要建立在了解、信任和爱的基础上健康的交往,从内心上感到同性恋不是犯罪、不是邪恶、更不是心理疾病。这有助于冲淡学生内心的矛盾,也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以减轻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2.查明形成原因,寻求解决对策。同性恋的形成,有可能是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辅导员首先要尊重当事人,接受当事人的各类情绪。当事人感受到了来自辅导员的无条件关怀,会产生不畏惧辅导员的印象,而能将他的行为、感受、意见毫无隐藏的表露出来,这样有助于弄清有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产生同性恋倾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矫治措施。要注意的是,多数同性恋的矫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为之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二)高校要创设宽容的社会环境

1.我国现有3000万同性恋者,但敢于真正公开身份的可谓凤毛麟角。社会对他们关注太少,他们会觉得被冷落、受歧视;关注太多,他们又会觉得烦。这对很多同性恋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是特定人群的正常敏感心理。在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抛弃道德批判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群体,给他们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性恋行为并不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于同性恋的宽容和尊重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这种宽容造成相对宽松的人文和社会环境,让同性恋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化,这种宽容和公开化有助于消除处于私密的同性恋行为对社会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2.同性恋的发生率在各个阶层中都大致相等,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对它的态度是宽容还是仇视,影响的不是它的发生率,而是它的公开率。例如,复旦已有的“知和社”就是以同性恋和女权主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社团的主体人群也是同性恋者。他们的身份和活动都得到了大部分复旦人的肯定,这应该是社会未来的一个趋势。为了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社会首先应该给同性恋者提供一个宽容的平台。社会肚量大了也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同性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自然幸福多了,心理健康水平会上升一个台阶。

3.加强网络的管理。同性恋者是在网上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在校园里毕竟是少数,在现实生活里不容易找到同类,而网络世界成了他们首选,在校园网络上提供同性恋的相关知识,呼应一些合理、客观、可取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同志”网页的出现。通过适当的方式对网络信息中的“同志”网站的进行管理,这种方式也特别适用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因为他们在遇到同性恋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不能或者不敢求助于周围的人,校园网络“同志”网站比较详细地提供了同性恋相关的知识,对于解决这些人的问题,能有比较大的帮助。

同性恋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是个体自我发展,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同性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教育策略,应该符合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并能针对各同性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希望以上研究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同性恋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带来帮助,同时也为高校构筑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向社会输送高心理素质的人才带来有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陆静萍.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辅导方法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张延华.大学生同性恋现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5).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盲生;心理差异;心理辅导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心理特点是在特定的自然基础上,受到具体的教育和其他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盲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身体残疾,对外界环境了解少,信息量缺乏,认识事物、看问题容易片面,容易形成偏执、孤独、冷漠、过分自尊而又自卑等心理。因此,针对盲生存在的这些心理差异,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做教师的重要责任。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1)辅导学生要面向全体。盲校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少,这就便于班主任教师面向每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能只针对少数“问题学生”“障碍盲生”,而忽视了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解决盲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2)避免说教式的辅导。班主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站在同等高度上,摆脱说教者身份。不要总是说教与批评,把“你不能”“你应该”等话挂在嘴边,这样势必会拉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给寻求帮助的盲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要抓住时机进行心理辅导。在学生高兴、伤心、成功、失败等情况下,正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好时机。学生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对教师倾吐自己的心里话,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迎难而上。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1.以诚相待,拉近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指出:“当人际关系缺乏真诚的时候,就无可避免地会产生疾病。”人与人相处,都渴望得到温暖,更何况是失去光明、经常受到歧视的盲生。对于教育者来说,师生之间以诚相待,以友相处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把老师当成了朋友时,又怎能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呢?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常到教室或校园里与同学聊天、听歌、交流思想,在经常性的谈话交流中,学生的一些小小的心理问题便被及时疏导,同时这样又增进了师生感情。

2.发扬长处,重塑自信人格

对于自卑的盲生来说,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借助学生闪光点是激发其自信心的最近通道。本班学生小伟由于先天失明,父母对其极端溺爱,导致他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干什么事都不如别人,因此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变得孤僻。为了帮他克服自卑,我给他创造机会,使他得到了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我看到他作文写得不错,就经常鼓励他写作,专门召开班会,让他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写好作文的,在适当的机会就让他展示一下。渐渐地,小伟变得开朗了,并且还勇于去做以前做不好的事情,他正在逐步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的阳光正照亮他心房。

3.学会相处,不断融入群体

在教育中要不断创造机会,增加孩子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才能不断完善性格,融入群体中来。学生小明在课余时间总是孤独地坐在一边,我亲切地与之交谈,发现他根本就不知道与同学该说什么、玩什么,所以,别人说什么时他插不上嘴,他说的别人又不喜欢听,久而久之,他就变得很孤独。怎么来帮助他呢?经过思考,我决定,自己先做他的朋友,教他如何与同学聊天、游戏,以及在发生争执、不愉快等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并为之创设一些生活情境,真实地体验生活。渐渐地,小明也结交了几位好友,看着课间他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交谈,我再一次体会了作为教师的幸福。

4.创造机会,增强责任意识

学生小亮,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非常溺爱他,所以,他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对他的这种心理,必须及时进行疏导,引导他积极面对生活。我首先找他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责任,父母、子女、教师、学生都是如此,即使自己不愿意,也要努力去做。在反复强化下,他变得不那么懒散了,他的责任感增强了,学习也比以前努力了很多,他的进步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可。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朋辈辅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6-02

基于当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需要培养一批心理辅导员,尤其是发展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需要具有以下的素质:心理健康水平高;热心助人,乐观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沟通,拥有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恰当的行为;懂得换位思考,能包容别人;坚持保密原则。通过收集各院系学生资料及在宿舍走访调查,把朋辈辅导员的范围定位在学生干部、学习标兵、优秀宿舍长、人际关系较好的普通同学。同时结合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我们从中筛选出25名同学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由各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专业心理老师指导。

一 对培训人员的分类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性和特殊性的情况,我们将这25名同学进行了分类培训。一是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由于女生相较男生来讲,更具亲和力。我们选取五名情感丰富、细腻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女生接受专项培训。旨在处理恋爱中出现的感情摩擦、失恋等问题。二是在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选取五名优秀宿舍长代表(男女不限,最好男女都有),要求这五名同学的交际能力强,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在宿舍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三是在学习问题方面,将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良好的五名同学(学习标兵)划分到这一组中去,着重使同学获得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四是在求职与就业方面,我们准备选取五名优秀学生干部,他们大多是院、系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面试、组织管理工作方面很有经验,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熟悉面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五是针对自卑、敏感等性格问题,选取自信心强、积极乐观的五名同学进行培训,他们主要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塑造良好性格方面发挥作用。

二 分类培训,专项训练

对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采用“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互助式训练”模式,主要通过下列方式来进行:

(一)互助式心理训练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其他同学;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同时,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

(二)互助式心理激励

互助式心理激励是指给予同学们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与工作。学生都有认识自己的愿望,也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扬长补短的能力。但“知人易,知己难”是常见的事实,学生需要别人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关注,而且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遇到挫折时都有寻求帮助的愿望。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积极的刺激。例如,每年新生入学之后, 容易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现象, 对此, 朋辈心理咨询员主动接触该类同学, 开展谈心活动, 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其积极进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新生的心理问题。

(三)互助式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主要指受过心理学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或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了解自己,愉快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职业上获得最理想、最完美的自我选择和适应,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互助式心理辅导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每一位学生都写出自己希望得到辅导的心理烦恼或心理困惑。不署名,用代号或绰号。写好以后全部交上来;第二步,交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该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写好以后全部收齐;第三步,发回原来的学生,让其对“辅导者”的辅导予以评价、打分,写好以后全部收齐,教师对“辅导者”的辅导给予鼓励性评价;第四步,发还给“辅导者”,让其了解自己的辅导水平;第五步,全部收回归档,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和高质量的辅导在全班表扬,并请学生发表补充辅导意见。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互助式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反映出相的心理现象。互助式心理暗示是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与被暗示者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助式心理暗示之所以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点多,影响力大。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尊心,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看,含蓄的暗示要优于命令式的要求。同学之间往往命令少、要求少、强迫少,从众多、模仿多、默契多,所以同学之间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当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也能自觉地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影响其他同学,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 朋辈辅导的利与弊

(一)朋辈辅导的好处

1 朋辈心理辅导符合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一方面,大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一个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了心理好奇与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期,他们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他们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因为遇到心理困扰会比较敏感和紧张,所以他们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而朋辈心理辅导在这一点上也比较容易实现。

2 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力量的不足

虽然很多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类机构,但实际上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却很少,甚至只有几个人,而他们却要负责几万名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这工作量显然太大且难以做到保质保量和面面俱到。而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复杂,由此专业咨询的供求矛盾就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更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投入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来,就能较大程度地缓解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专业心理老师集中注意力关注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从宏观角度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朋辈辅导员数量多,可以深入到班级,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发现严重问题及时上报,有助于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 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协作精神提升

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大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朋辈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舒缓了心理压力,解除了心理困扰,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认识他人、自我领悟、自我成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助人者自助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良好人际环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

4 朋辈心理辅导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不是一两天就形成并突然表现出来的,它有一个郁积的过程。每一个将要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异常表现。朋心理辅导员往往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向教师求助。因此,朋辈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为及早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帮助。这样能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能够有效地防止校园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当前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 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

整个体系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领导体系缺乏专业背景,专业的心理咨询认同度尚有所保留,很多学校的心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活动不讲实际功效,只求最终总结报告。这种情况对朋辈辅导来说是致命的。

2 师资力量不够

各校心理老师总数和在校学生数之间的比例悬殊,目前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大都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朋辈辅导没有在学校获得很大程度的开展,很多学生包括参与各个学校心协工作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朋辈辅导,有人把它等同于朋友聊天,甚至有人一听到这个,就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

3 宣传力度不大

各大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对心理工作不够重视,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大大降低。朋辈辅导更是知之甚少,从而使得原本属于有朋辈咨询和辅导需求群体的学生对它充满了戒心和隔阂。

4 朋辈辅导员的专业需求不能满足

首先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或体系存在,培训者不能满足受训者的需求,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实践训练的缺乏,这大大的限制了朋辈辅导的功效。其次是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几乎为零。再次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朋辈辅导员对资格鉴定和有效反馈的需求不能满足。这对于即将面临真实案例的刚刚接受培训的辅导员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