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管理廉政风险点

固定资产管理廉政风险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固定资产管理廉政风险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固定资产管理廉政风险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 财务控制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内部控制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即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伴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出现的现象,大都是由于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不严而产生的漏洞。怎样才能做好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结合工作实际,从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简单的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当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现状

(一)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不够

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内部财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与完整。内部财务控制不单是财务人员的控制,主要是单位负责人的控制,大多数事业单位负责人是业务方面的领导,不懂财务,在思想上对内部财务控制的意识淡泊,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对内部财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二)资产管理不严、不实

首先是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核算成本,引不起管理人员的重视;其次是购买固定资产开支渠道不同,资金的使用也有差异,比如,有的是利用科研课题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虽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但没有登记入库,各使用部门也没有登记记录,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与实际不符,造成资产流失;再次是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事业单位对不够入固定资产的低值易耗品直接计入支出,账面没有实物反映,更缺乏领用和使用手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财务管理不到位,基础环节薄弱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虽然有规章制度,但许多管理环节与制度相脱节,现实财务办公中,往往是人员少、活多,存在一人身兼数职,不相容职务兼职现象;财务印章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执行财务印章与法人手章分人管理,谁想拿都能拿到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分离职务不相融的制约,出现管理上漏洞。

(四)缺乏内部监督和审计

事业单位年终考核时,只有业务部门有责任目标,行政后勤没有内控指标,年终总结只是按量去衡量部门的好坏,财务部门也是按量来做考核目标,财务人员只限于报账、记账等日常业务,没有人员监督财务管理质量的好坏;且多数事业单位内部不设审计部门,没有审计部门或专职人员去核对资金支出的真实性,没有审计部门或专职人员去监督财务人员日常业务的各个环节,现实与业务控制相脱节,对业务部门缺乏必要的财务控制与监督,对事业单位而言,很容易导致资金支出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内部财务控制的意识

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与财务人员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在内部财务控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财务知识和内控知识培训,尤其是对不懂财务的单位负责人,在其上任后,首先要培训基本的财务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树立内部控制意识,促使他们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责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与完整。

(二)加强资产的管理

对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不管购置资产的资金渠道如何,均应登记入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等职位分人管理、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对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低值易耗品,应建立入库、出库台账,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三)加强财务的基础工作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⑴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财务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实行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或采取替代控制措施,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

⑵严禁一人保管取款、汇款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⑶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⑷单位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如:会议费、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办公用品的采购办法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四)加强内部审计现监督

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虽有内部审计机构却形同虚设。事业单位领导应重视内部审计,建立与财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财务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法、合理。单位财务部门也应当与各业务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实现重要经济信息共享,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财务的管理水平。

总之,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加强领导与财务人员的内控业务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将责任明确到人,才能实现内控工作的长足发展,从而实现事业单位财务责任和资金支出规范、高效与有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2号)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财政部令第68号)

[3]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同版社 2009.6

[4]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财政部令第36号)

固定资产管理廉政风险点范文第2篇

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办学事业发展的硬件保证和基础条件,是高校作为独立法人落实办学自主权的有效保障。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校内部控制中财产保护控制的重要方式。完善高校资产内部控制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新要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完整反映高校资产总量和结构的重要保证,是真实准确表现高校资产变现能力以及持续提供教学和科研事业活动能力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和业务流程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的分类标准,高校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大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二)高校固定资产的业务流程

高校固定资产业务流程一般包括预算配置、购建、验收登记、保管使用、维修保养、转移处置和清查盘点等环节。

1. 预算配置。高校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在年度预算编制过程中,由各使用部门编制请购计划,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审核后纳入预算安排,经审批后执行。

2. 资产购建。高校固定资产取得方式主要有购置、自行建造、接收捐赠、其他单位无偿划转等。高校对涉及采购或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照预算安排情况,经严格审批后根据有关规定办理购置手续。

3. 验收登记。高校对取得的固定资产根据合同约定和供应商发货单等开展验收。对验收不达标的固定资产,按照合同约定办理退换货或其他弥补措施。对取得验收合格的各项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登记,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相关内容。

4. 保管使用。高校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做好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记录,经常检查并不断改善资产保管环境,明确使用和保管责任,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损耗。各使用部门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核对资产台账,及时报告资产使用和变动情况。

5. 维修保养。高校资产使用部门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开展固定资产使用检查,制定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对维修和保养的结果记录归档,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办学需求。

6. 转移处置。高校在保证正常办学业务的基础上,经评估和报批后,将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或出售,签订合同协议,取得有偿收入。内部使用部门或个人因工作需要,按规定程序经内部调剂审批手续后办理资产移交。对使用期满或经技术鉴定确需报废的固定资产经批准后办理报废处置。

7. 清查盘点。高校定期组织开展固定资产实物盘点和账目核对工作,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检查分析原因并追究相关责任,拟写资产清查报告,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办理差异调整。

二、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

(一)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总体目标

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要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目标是优化办学资源配置,避免资产闲置和浪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为确保办学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和经济保证。高校固定资产控制的总体目标如下:

1. 完善体制,强化管理。高校应设置资产管理归口部门,明确职能,合理配备人员,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2. 合理配置,提升效益。高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结合办学实际,合理编制固定资产的年度配置计划,按照精简节约原则,合理配置,科学预算,提高办学经费使用效益。

3. 公开透明,杜绝舞弊。根据政府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要求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高校固定资产的购建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相关规定,将固定资产采购纳入政府采购流程,防止采购和建设过程中出现舞弊和违法违纪行为。

4. 分类管理,有效监督。高校应结合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特点,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日常保管和使用监督,防止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5. 加强核算,防范流失。高校应按照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要求,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核算账簿,做好财务部门会计核算数据与资产管理部门资产实物数据的有效衔接,加强账账、账实、账卡核对,确保资产数据真实、完整、准确,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二)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具体目标

按照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固定资产各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如下:

1. 预算配置环节。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编制合理,配置依据可靠,符合国家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决策和审批符合程序规定,杜绝重复、盲目购建。

2. 资产购建环节。建立请购与审批制度,确保固定资产购建过程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符合政府采购政策规定,杜绝违法违规等舞弊现象。

3. 验收登记环节。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确保资产符合使用要求。分类设置固定资产台账,及时确认固定资产购建成本。

4. 保管使用环节。加强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明确部门和人员的保管使用责任,经常检查并改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减少非正常损耗,做到高效节约。

5. 维修保养环节。开展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定期检查,消除风险,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转,延长资产使用寿命,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6. 转移处置环节。规范固定资产转移和处置审批程序,避免产生法律纠纷。杜绝资产违法违规转移,防止有偿收入和资产残值收入流失。

7. 清查盘点环节。定期开展清查盘点,避免固定资产闲置或浪费。及时发现资产盘盈、盘亏和毁损情况,查因追责弥补漏洞,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一)预算配置环节风险

在预算配置过程中,论证不充分,预算安排不合理,审批不规范,执行不严等,导致盲目扩建、重复购置或项目搁浅。配置标准不符合政策标准规定,导致办学资源浪费。

(二)资产购建环节风险

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内部授权审批不完善,岗位分工不合理,导致采购过程不透明,廉政风险防控失效,滋生违法、违纪行为或遭受欺诈,给高校造成重大损失。

(三)验收登记环节风险

固定资产取得验收程序不规范,影响资产运行和使用。固定资产登记不完善,信息失真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造成高校资产信息不完整。

(四)保管使用环节风险

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责任不明确,保管不善或操作不当导致毁坏或非正常损耗,长期闲置资产因毁损失去使用价值,造成办学资源浪费或安全事故。大型教学科研仪器的日常使用和保管,缺乏有效的实验操作和监督记录,造成责任不清,不能有效减少损失。高校内部相关部门未适时进行账实、账卡核对,造成资产流失,保管和使用责任无法追究。

(五)维修保养环节风险

固定资产日常维修和保养计划未合理制定,不能按规定实施维修和保养,导致资产失修或维护过剩,不能及时消除设备安全隐患,提高设备故障率,降低资产使用年限,引发固定资产使用安全风险。

(六)转移处置环节风险

固定资产内部调剂未履行审批手续,资产调转未能正确登记,导致资产流失。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或出售过程中,合同协议签订不规范,导致不必要的法律纠纷,造成收入流失和资产损失。处置资产评估不准确,处置方式不透明,导致资产处置收入流失。

(七)清查盘点环节风险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不完善,清查盘点工作组织不力,账实不符资产无法及时被发现,不能及时弥补管理漏洞造成损失。盘盈、盘亏资产未能及时报批处理,导致原因不能查清无法追究责任。

四、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策

(一)高校固定资产整体层面的控制措施

高校固定资产整体层面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岗位分工控制、归口管理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单据记录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等措施。

1. 岗位分工控制。高校固定资产业务涉及众多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高校应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固定资产业务管理,明确内部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保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互相监督与制约。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不同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职责分工必须明确,特别是预算审批、采购、验收、付款、会计记录,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人员进行业务处理,仓库保管、出入库记录和会计核算,必须由不同岗位人员办理,做到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相互分离。

2. 归口管理控制。高校应完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实施归口管理。资产管理部门作为高校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和综合职能部门,负责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并组织实施,统筹资产购置计划,组织资产采购、验收、维护和入库登记,做好资产账卡管理、清查登记。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执行资产清查、产权界定、产权变动、资产评估,考核资产使用效率和运转效益,办理资产调剂、转移处置等具体业务。

3. 授权审批控制。高校应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的范围、方式和程序,规定审批人、经办人的权限、责任和工作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对于固定资产业务中的重大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

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依据规定执行审批。经办人根据审批意见,负责具体办理。经办人发现审批人越权审批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报告。

4. 单据记录控制。高校在固定资产具体业务流程中,涉及的申请计划、预算批复、询价函、标书、合同协议、采购发票、出入库登记单、维修保养记录、记账凭证、清查盘点表、处置单等记录,作为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的重要痕迹,应视作重要档案保管。高校应充分发挥上述记录单据,对经济业务内容的反馈功能,保管好各类单据,未经授权严禁其他人员接触,防止单据被毁损、篡改或遗失。出入库单、处置单等应参照会计记账凭证管理模式,按年、月、日连续编号,严防记录篡改和丢失,确保资产业务记录数据真实、完整。

5. 信息系统控制。高校应按照资产管理信息化要求,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管理。高校可以借鉴校园信息化发展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WEB网络模式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 服务器模式)操作手段,实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参与管理。

为确保信息系统数据的操作安全,高校应合理设置操作人员权限和职责,保护好系统操作日志,做好数据安全备份。信息系统能提高固定资产业务管理效率,减少手工记录可能存在的误差,同时方便各部门随时查询资产数据,及时开展对账,查询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保管、使用、预计年限等关键信息。便于进行资产统计分析,对相互之间管理工作开展监督,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共同控制。

(二)高校固定资产各业务环节的具体控制措施

高校应加强固定资产预算配置、购建、验收登记、保管使用、维修保养、转移处置和清查盘点等具体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

1. 预算管理控制。在固定资产预算安排过程中,高校内部部门应相互协调,充分沟通,按照“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原则加强预算管理。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在提出申请计划前应充分论证,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现有资产存量情况,对申请计划进行审核,避免重复和浪费,财务部门综合财力情况统筹安排。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确保投资决策科学合理。预算批复后,应严格执行预算,对于违反预算执行的情况,相关部门有权拒绝办理。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不可抗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应按相关规定严格办理审批手续。

2. 资产购建控制。高校固定资产请购部门应提交完整的购建计划,经预算安排和审批后纳入采购流程。固定资产的购建应采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方式。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或符合政府采购标准的,应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流程办理采购事项。对于重大工程项目,高校应组织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由工程、审计、财务、投资、资产等专家参与项目论证,项目竣工决算后,应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审核并出具报告。

高校应建立合同审批制度,完善合同签订的业务流程,加强经济合同管理。资产购建环节是高校违法、违纪和舞弊行为的高发地,高校应配备高素质人员参与,必要时同一岗位可配备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参与,相互制约,互相监督。

3. 验收登记控制。固定资产验收工作应由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招标采购部门共同实施。对于外购固定资产,应对照合同协议进行验收,出具验收报告。验收不合格的应及时督促供应商按合同约定执行,涉及赔偿的应及时索赔。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由建造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验收工作,出具验收报告。验收不合格的,应及时追究相关责任,责令整改后重新组织验收。对于国家投入、接受捐赠或其他单位无偿划拨转入的固定资产,均应办理验收手续。

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办理入库、编号、建卡、分配等手续,发放识别标签,以确保固定资产的身份有效识别。财会部门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及时确认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固定资产实物账应按国家规定的资产标准分类代码进行分类、分户设置,详细记录资产相关信息。资产卡片信息应与使用部门适时共享,方便账实核对。资产卡片编号应保证唯一,作为固定资产的独特身份索引号,与财务部门会计数据建立有效链接,方便实物账和财务账的适时对接及核对。

4. 保管使用控制。高校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制度,明确使用部门和人员的保管使用职责和权限。高校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具体负责资产的日常保管和使用,对各类资产的使用实行岗位责任制,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管理,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核对资产台账,及时报告资产使用和变动情况。对于精密贵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或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固定资产,应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对于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应制定具体操作规程,组织岗位人员进行操作培训,防止因操作不当或失误导致仪器设备使用寿命缩短或造成毁损。

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各资产使用部门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二级资产管理员岗位,加强使用单位对内部固定资产使用和变动情况的监督检查。使用部门应做好教学、科研仪器的教学、实验操作记录,明确使用责任,提高设备操作的严谨性。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督考核,防止因保管不善、使用不当造成固定资产被盗、挪用和毁损。对于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部门有权予以调配,防止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

5. 维修保养控制。高校应对固定资产开展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并根据固定资产的运转现状、操作频率、使用周期、使用操作档案等信息,制定固定资产保养、维修计划。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申请计划后组织论证评估,确需保养、维修的纳入计划报批,财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保养、维修经费。

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过程中应做好相关记录,作为固定资产的重要档案保管。固定资产出现毁损的,应开展调查分析查明原因,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应追究责任,追偿索赔。对于固定资产大型维修或技术改造计划,应充分开展可行性论证,需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评估。固定资产大型维修或技术改造涉及资产增值应予以资本化的,应按会计制度要求做好相关账务处理。

6. 转移处置控制。高校发生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对外投资业务时,应组织可行性论证,并严格办理内部审批手续后报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加强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的合同协议管理,严格约定合同事宜。涉及产权变动的高校应及时办理产权变动手续。高校内部发生部门调整、职能划转、人员调动以及资产内部调剂等情况时,应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经审批后做好资产移交。资产管理部门应做好资产移交卡片信息的变更登记,详细记录移交资产名称、编号、时间、地点、人员等关键信息。

高校应完善报废、报损、出售、捐赠等固定资产处置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处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使用期满、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经内部审批后办理报批手续。使用期限未满、非正常处置的固定资产,应组织必要的论证。对于重大固定资产处置,应采取集体审批方式。资产处置涉及产权变更的,应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固定资产处置应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经中介机构评估后通过招投标、拍卖或协议转让方式处置。

7. 清查盘点控制。高校应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制度,核查资产管理部门资产明细账、财务部门资产总账、使用部门资产卡片账、固定资产实物等是否相符。对账账、账实不符情况应及时分析、查明原因,涉及责任的应予以追究,确保学校固定资产信息真实、完整。

固定资产管理廉政风险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相应对策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仅是新时代与时俱进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同时也是践行清正廉明、心系群众的行政宗旨,对于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时代意义。因此基于其所代表的意义和重要性,需要完善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在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传统资产管理经验束缚,科学化的意识尚未建立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意识到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之后,也在寻找着解决的对策和方法,同时加大资产管理调整力度,但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经验和思想的影响,新形势下的资产管理意识尚未形成,而且缺乏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的现象。缺乏相应的科学化管理意识、效益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乏力

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目前已建立了有关的管理体系,并且陆续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于资产管理方面意识的淡化,重视程度不够,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乏力。

(三)资产处置与资产清查问题

虽然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方面的国家和地方规定,但是资产处置过程中,仍存在随意性较大、领导“一言堂”现象。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单位缺乏资产处置审批机制,或者制定了相应的审批制度,但未执行。处置收入时,存在坐支现象[2]。据调查发现,实践中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不设立资产管理部门、设空岗等现象。

(四)绩效考核机制不到位,缺乏约束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缺少内部的相关约束力,造成了单位资产管理责任制度的不到位,因为缺少对单位以及对部门的公正、合理、高效的控制制度的确定,使得各单位所有的财务资产和绩效考核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造成单位内部热衷于“重购置、轻管理”,使得财务资产的利用率低下,究其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的淡化和不重视造成资产管理系统权责混乱。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策略

通过以上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追究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笔者认为要想通过内部控制,来有效加强资产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单位培训管理,提升责任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培训,提高内部相关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需要主动加强学习,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对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流程熟悉程度,同时单位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使其明确自身的工作岗位职责,并且对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为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奠定基础。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框架

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效果,首先必须健全资产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如图1所示的完善的资产管理模式同时配合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

如图1所示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由资产管理部门作为主体负责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在各个层面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以防止管理的随意性并且保证管理的前后一致性。同时,实现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以及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管控等视角考虑。只有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效管理的目的。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非常滞后,而现行的内部控制规范只是局限于内部会计管理。虽然新推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与不足,但是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仍缺乏完善、可靠的内部控制体系。基于此,结合规范要求,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预算管控。预算管理在资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前制定预算编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方面实现有效管理。编制预算以及购置资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工作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算编制结果,直接决定着单位资产管理效果。笔者建议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应当确保程序恰当性、编制及时性以及方法科学性和数据准确性。预算编制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与之密切配合,共议相关问题。比如,配置资产的缘由、是否能够通过部门之间的调剂使用解决等。在此过程中,预算编制部门还应当合理安排预算,严格配置标准,尤其要对超标资产进行严格配置,杜绝资产配置不合理现象。在财政资金拨付行政事业单位后,资产管理部门要监督财政资金是否按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能够有效执行。

第二,收支管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收支项目,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拨付、资产处理过程中的收益以及经营性资产收益和购置资产时的相关财政资金支出等。对于上述收支项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严格按照原则进行岗位管理。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收入来源以及管理模式,合理布设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保证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岗位之间的相互分离。在资金支出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尤其是财务部门在支付财政资金时,应当根据审批文件严把支付关。对于已支付的资产购置款项,资产管理部门要跟踪检查相应资产是否在当期或以后期间送达单位,对于资产款项问题严格追踪去向问题。

第三,采购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资产采购制度,优选采购资产应用方式。同时,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收集、整理当地相关政府文件,在采购政策发生重大变更时,及时对本单位制度进行更新。在采购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要公浴⒐正的选取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可适当聘请财务、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参与,确保需求明确,采购文件和合同条款完备、合法。在资产运达单位后,资产管理部门应组织验收,检查资产品种、规格、数量等是否与合同相一致,并出具验收证明。如果发现不一致,应检查是否属于单位购环节存在漏洞,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3]。

(四)以健全的资产管理考核机制来加强监管

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资产管理监督的有效机制。在此需要做到两点,一是需要加强各单位内部员工的监督意识,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管强化,以规章制度来明确约束责任人,并且以考评机制来衡量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细化到人。二是建立群众参与的有效机制,做到公开透明,充分利用社会外部资源,加大管理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切实做到有效的约束单位资产管理的公开透明。通过以上两方面,以内部规章制度考评员工和外部群众监督相结合,通过各方各面的资源汇总,相互交叉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系步入透明化、公开化的有效机制中,加强科学化管理的同时适当的采用批评和指导,以此保证资产管理考核机制的落实到位[4]。

三、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当协调好外部实施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单位领导带头、全员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提高资产有效管理效率,对于增强行政办事效率以及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娟.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建设初探[J].财经界,2012,(7):142-143.

[2]郑慧,崔凯,李智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经验[J].商,2015,(20):48-48.

固定资产管理廉政风险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内部控制 过程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09-02

2012年,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旨在推动、指导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并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由财务处牵头,组织构建“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财务管理为核心,资金管理为重点”的学院内部控制体系。笔者结合学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践,阐述技工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摸底,确定范围

学院经济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且面临着各种风险,确定内部控制建设的范围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确保学院经济活动能全面受控,保证内部控制无盲区,无空白点;另一方面正确界定经济业务内部控制边界,使各项经济活动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学院经过认真梳理各类重要的经济活动业务,分析其是否存在重大风险,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学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学院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合理地设置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保证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离,制定与学校规模、管理相适应的审批权限,符合规范的会计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资产管理业务控制(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控制、货币资金控制、教学实习耗材控制等)、采购业务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管理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管理业务控制,增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业务控制和对外培训业务控制,形成业务控制。

二、评估风险,抓住关键

学院在调研基础上,确定了学院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框架,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采用风险清单法识别学校经济业务的主要风险,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编写风险评估报告。

一是风险识别。首先设计了风险清单表,列举了各学校面临的主要风险,并组织风险评估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对风险清单进行讨论,确定了单位层面15个风险,业务层面48个风险,学校风险63个。

二是风险分析。根据风险清单所列举的风险,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测试,得出各风险的大小。测试分成三个层次,即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操作者,对不同层次的参与者的测试结果进行平均,得出不同层次参与者的测试结果;最后对三个层次的测试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各种风险的大小,并绘制成风险图。

三是风险应对。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可以通过规避、降低、分散和承受等策略对风险进行管理,以降低风险对学校产生的影响,使各种风险得到控制。一般而言,对低风险可以采取承受的策略,对高风险可以采取规避、降低和分散的策略。

三、确定流程,明确措施

业务流程本身就是控制,通过业务流程的设计一是规范业务操作程序;二是保证业务活动受控;三是执行业务流程,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因此业务流程设计中。

业务流程是业务执行过程中各种活动的有机结合,业务流程可以由主流程、子流程组成,而子流程由业务环节组成,业务环节由各项活动组成。在设计业务流程图时,首先定义流程图符号;其次规定统一的画法。因此,要注意经济活动之间的衔接、部门之间的衔接,避免设计不合理,而起不到控制作用;要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结合学校经济业务特点和组织架构的设计,设计出具有单位特色的内部控制流程;要注意简化操作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控制成本。

控制措施是对业务风险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控制措施可概括为“5W+H”。即什么样的经济业务(what),在什么时点(when),在什么环节(where),由谁执行、谁审批、谁监督(who),以减少风险的发生(why)。

四、编册,完善制度

经过流程设计,并对不同风险制订不同的控制措施后,就可以撰册,并对学校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一是编写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手册结构一般包括主要风险、控制目标、流程图及流程描述、控制矩阵、控制文档等。主要风险是指具体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可能造成学校利益的受损;主要风险可由一个或若干个风险组成。控制目标指学校每项具体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所要求达到的具体目标,确保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正常运行。流程图是用图示表示业务操作程序,也是业务操作控制的一种手段。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的操作程序,防止舞弊和失控。流程描述是对流程图的文字描述,以文字描述形式反映业务操作过程。控制矩阵是指将业务过程中所涉及的风险点和对应风险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控制文档和适用的管理制度,以识别控制缺陷的一种矩阵表格。控制文档是记录指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单据、账表、合同、协议等记录,它作为控制证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

二是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对现有制度中与内部控制要求不符的内容、或与内部控制手册内容不符的内容进行修订,使内部控制手册与管理制度一致,保证控制手册在学校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对原有的管理制度中没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制订和完善,确保内部控制落地。因此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修改了19个程序文件,新增了12个制度,修订了20个制度。

五、内部控制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与现有的管理相融合。学校管理涉及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涉及到物资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管理;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而内部控制重点是经济活动的管理,是对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加以控制,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保证学校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要求,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内部控制不是在学校管理的基础上另搞一套管理制度,而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梳理业务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和权限,采取控制措施,提升管理水平。二是与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相融合。目前技师类院校内部控制与ISO质量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有很多相同点,但在管理范围、侧重点却存在不同,ISO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关注管理质量的完成,而内部控制体系关注的是风险点的控制。把内部控制体系和ISO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学院已实施了ISO质量管理体系,ISO包括四级文件,其中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与内部控制手册中的流程控制、控制措施和控制文档是一致的,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与ISO的融合应坚持“优化流程、规范管理、高度融合、持续改进”的原则,实现“四个统一”,即制度统一、流程统一、文档统一和审核统一。从内控的角度修订、补充和完善学校相应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办法,真正实现与ISO质量管理体系整合,有效避免学校管理“两张皮”,实现“四个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改进、同步审核,减少重复工作,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

[2] 方周文,张庆龙,聂兴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3] 陈留平.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为.健全和完善高校内控制度的思路[J].财务与会计,2014(6)

(作者单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广东广州 5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