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课程体系

大学课程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课程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新型农民大学生;课程体系

1.引言

就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是推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目标。但不得不说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纵观国内农民文化水平现状,多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学历,且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极为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水平低下的现实问题,远程开放教育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议题得此确立,其不光能够推动国内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具备极高的时代价值。

2.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现有问题

2.1课程培养目标导向不清晰

远程开放培养课程体系的确立,不光需要从传统教育手段入手拟定完善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评价模式等模块,还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应用对各项学习活动及其对应的交互式支持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必须发挥出远程教育交互性、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等诸多优势,发挥出新媒体网络环境的对农民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而受限于国内远程开放培养课程体系理论的匮乏,现今各高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仍旧存在课程教学目标导向不清晰,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模糊的现实问题,其指导思想相对较为混乱,并未形成体系,因此农民大学生在接收相关理论知识时,也容易找不清方向,极大制约了远程教育成效的提高。

2.2培养课程过于偏向理论化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培养体系由于受众人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生,多为社会继续教育人员,必须满足该类人群对职业技能发展的切实需求,应当以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需要为依托,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色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但就国内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来看,其多直接沿袭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将其与专业实践进行了初步融合,但就整体水平来看,仍旧过于偏向理论化。而就农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看,其接受继续教育主要是希望能够以此为依托积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但由于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过于偏于理论化,所以农民在接受相关理论知识教育后并不能将其切实转化为生产力,这不光容易制约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热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3课程体系不符合农民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

农民大学生由于文化基础水平不高,且由于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能力已经大幅度削减,所以在接收远程开放教育的过程中,难以直接以高度投入的状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但就现今培养课程体系来看,由于农业生产者培养相关理论的匮乏,故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多直接沿用各个农业大学的培养模式,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在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时,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专业基础技能,故难以满足农民大学生对继续教育课程的个体化需求。

2.4远程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就远程开放教育培养体系来看,其责任主体多数为地方电大及州级分校,国内高校由于对培养农民大学生现实价值的认知不够充分,故更多的将教学资源投入到普通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也只是应付式的投入一些高校本身不需要的教学资源,这就导致了远程开放教育培养资源的匮乏。另外就电大本身的教育资源来看,由于其社会地位限制,其师资力量一直处于匮乏状态,由此在培养新型农民大学生时,由于该类群体的特殊性,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严重制约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成效。

2.5培养课程监管机制松散

由于农民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从事各项生产活动,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对其受教育过程的有效监管。而由于远程开放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仍旧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政府某些调控文件只能在宏观上对其课程教育进行指导监督,而当具体落实到实践上时,却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培养课程监管机制松散的现实问题。

3.新型农村大学生培养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所实施的“一村一大”培养计划,高校教育资源实现了由城市相农村的逐步过渡,其不光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从业素养,还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落后的现实问题,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是极为有利的。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统计报告显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大学生已经接近280万人,而农民大学生人数也达到了近17万。伴随着国内农业经济战略发展目标的拟定,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对此必须在教育部所实施“一村一大”培养计划的基础之上,加快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步伐,并针对远程教育特点及农业生产者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构建适应于农村发展建设的教育资源,以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与技能素养。现今国内外对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并未形成系统,仍旧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远程开放教育也多集中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中,开放远程教育的主体也多为电大系统,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地方高校对农民大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而就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得出,现今远程开放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育内容多停留在表层分析及相关理论阐述的层面上,具体的课程建设理论仍然相对较为缺乏,故亟待相关理论的完善与实施。

4.构建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的策略

4.1完善课程体系构建要素

依托于现代化教育理念,构建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对固有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课程教育理念。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充分了解学生的受教育目标以及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则需要根据学生切实需求与文化基础将其进行分层处理,并根据地方性特色以及农民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其课程教育体系进行优化。

4.2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结合新型农民大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将课程体系进行简化,切实落实课程实践教学。首先需要将原本文字性的理论课程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以图像、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借助于普通本科生的实践培养模式,结合校企合作等政策,建立实训基地,以此为农民大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平台。另外在建立实训平台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农业优势资源与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应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并及时的给以农民大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其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更好的理解相应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促使其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

4.3建立满足农民切实需求的培养课程体系

结合新型农民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对现有的理论性基础课程及其技术型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由于农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教育者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所学课程知识与现实实践应用进行有效衔接。必须根据其学习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实际特征,拟定完善的专业教学计划,加强对远程开放教学活动的管理,以必须、够用为基础,尽可能降低不适用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突出应用性特征,以此全面提高农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4.4优化既有教育资源

高校必须加大对远程开放农民大学生培养师资力量的投入,可依托于“双师型”教育人才的引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另外还可以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请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开放网络课程,并以信息化资源传统的方式将其推送于网络平台之中,并充分借助于慕课(MOOC)平台,开发网络教育资源,进一步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问题。

4.5优化现有教材结构内容

为进一步提高远程开放教育培养课程体系的适用性,高校必须在参照农业生产者切实需求及其现今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的基础之上,开放适用于农民学习需求的教学材料,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其实践价值。另外也可以邀请行业中尖端科研及技能型人才,共同参与到教材编纂的过程中,以通俗易懂、实用互补为原则,全面提高教学材料的应用价值。

5.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内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结合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环境,应当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而针对当下远程开放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应当根据该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及实际需求,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模式以及师资硬件等方案入手,切实落实对现有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以此在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同时,为我国农业生产者人文与技能素养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教育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梅,钟志贤,沈建华.面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01):32-40+80.

[2]白静.战略转型期远程教育实践者的工具书———评《远程教育中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61-62.

[3]潘江瀚.黄岩电大开放教育学习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云南大学,2015.

[4]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顾凤霞.上海市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张莎莎.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养生锻炼 课程体系

一、大学体育课程安排实际情况

大学体育课程为每学期16周,每周1次课(2学时),即每学年共计上32次课,64学时。由于受到法定节假日、雨雪天气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际上体育课每学年平均在24次左右,每学期平均12次课,总计24学时。

二、目前大学生健康基本状况

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常识非常匮乏。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1]。天津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视和肥胖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2]。而针对此问题我们重新设置了课程结构和模式,由5次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作者认为仅仅靠单纯的实践课的锻炼不能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育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还认为若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认识能力,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常识。

三、本次研究主要内容

(一)通过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

(二)通过(男生班)一学期试点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证明新课程体系模式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结果(纵向)分析

1.试点班(3个班,83人)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脏腑失调。我们还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好转。

2.对照班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精神失常。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3.试验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总体评价只有69.516分。通过对比明显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4.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无明显提高。

(二)女生(新生2个班,不同专业)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分析

新生原始生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表中各项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五、总结

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作者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发现:

(一)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精神失常。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不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实验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和对照组的情况相似,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腑失调。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和基本身体素质得出,通过一学期时间的养生锻炼体系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各项身体状况都有好转,且变化明显。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证明实验班(养生锻炼)课程体系模式优于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目标需求,我们必须制定出多元化,分层次的个性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在新的大纲中主要是两个教育观念上的转变,首先是从高考招生的绝对质量转向相对质量,以及从单一质量向多元化质量转变。针对近年来,国家政策中实施的扩大招生之后,同专业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有所下降这一现状,采取有针对行的分层次教育。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方向不同,所需要的物理课程的学时也会有所差异,所设计的课程也不同。比如一些学生比较喜欢通过黑板板书的学习,一些同学又比较喜欢多媒体课程与影像学习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开不同的班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后,在其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鼓励喜欢物理理论研究的学生参加物理知识竞赛,鼓励喜欢实验学的学生多进行动手实践。在多方面加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

2大学物理考核方式改革

大学物理是工科大学生一门必修课程,其既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也是“固体力学”,“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大学物理的学习是其它专业课学习的基础,高校一方面强调精英教育,另一方也要求学生打好大学物理学习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论老师还是学生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因此大学生往往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较高的成绩,并没有对能力有一个很好地锻炼。所以,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使用将考试成绩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高等教育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情况之下,虽然考试也应该是一项素质教育考核不可或缺的手段,应该充分发挥考试所固有的检测,评价与人才选拔的功能。通过课程考试,客观的反映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推动课程的改革,但是高等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笔试,而应该与学生的动手能力想结合,平时教学中应该多安排学生的动手实践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加深对课程的学习。另外还可以组织讨论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方式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3教学方式改革

3.1授课教师选拔改革

对大学物理的授课,老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提高理论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运用能力。针对大学物理的学科特殊性,本人认为大学物理授课老师应该处于科研一线,这样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在授课的同时就可以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在实践中,想要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主动学学物理,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可以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日常发生的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大学物理学的一切的规律,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人对客观实际的规律的总结之下而得出的结论,它是由大量的客观事实总结,创造出的理想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反过来作用于客观事物,指导科学实验。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与枯燥的物理知识相联系。比如筷子放入装了水的杯子中为什么会被折断,是因为光的折射效果;一罐啤酒的质量不大,但是从高楼坠落,往往会将人砸成重伤,这是因为重力加速度的原理。还有一辆轿车和一辆卡车刹车的制动距离明显不同,是因为质量越大的物体的惯性越大。学生在学习当中就会主动将物理知识与身边的现象联系,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一些物理知识变成了日常常识,提高知识素养。

3.3将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

我们日常当中经常听的有句话是创造始于问题,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之中,老师应该适当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时带着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既增加了成就感,也深化了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好处之一。另外,还应该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就是以一个较小的问题或者课题进行学习,在进行一步步深入学习,从而创造出一种学生参与探讨的环境,使学生在探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鼓励其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3.4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为辅

老师通常上课时采用灌输式方式,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长期下来,学生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对于知识,只是不加思考的学习接受,并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导致学习的知识是空的,运用不到实践中。所以老师应该采取课前组织学生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以学生提问,老师解答方式进行,必要的时候进行补充学习,课下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练习,使学生有被关注的感受。

4结论

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7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学学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间的交叉渗透、企业间的并购融合逐步加剧。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院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托中山大学的资源优势,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上,以全球药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标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因此,改革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培养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上,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加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利用我校强大的文、理、医科的资源,努力构建药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药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药学与医学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培养模式。

现代药学学科的特征是:(1)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2)科学技术高度集中,发展迅速;(3)已迅速转向为化学-生物学-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5]。为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我们先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总学分,体现药学专业自身的多学科特点,同时相应提高专业课学分比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凸现药学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以减少课程门类和减少学分。根据学生发展取向的选择,实行高年级分方向小班培养,并在小班上课中提倡个性化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原有综合性能力训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药学知识的能力,增加综合性大实验内容和学分,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实习、见习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增设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如药学前沿讲座、药学与社会等)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适应药学人才培养需要。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群

根据药学学科特点,将所有专业课程分化成化学、生物、医学和药学四大课程群,注意每个课程群内部和群之间课程的衔接和交叉,调整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2]。作为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化学课程群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等;生物学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基础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药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理学等。打破课程间和课程群间的壁垒,召开多层次的研讨会,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重新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药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删除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特别关注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合理安排。

三、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与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搭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3]

1.将药学的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的新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实验教学“一体化,多层次”教学新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基础实验的基本实验(第一个层次)原理、基本实验操作基础上,通过对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以及药剂学实验等专业实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与掌握,在药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统筹安排,创新性地建立与本学科发展前沿或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三门一体化药学综合与创新实验课程,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药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搭建综合与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第三个层次)。

2.重点建设国内领先的药学专业三大综合性实验,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与交流、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通过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教材建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高水平、示范性药学综合实践大平台。

3.通过校、院两级支撑,积极拓展与制药企业、医院等医药行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4]。学院跟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活动;学院跟优秀医药企业签订奖学金协议,在本科生中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4.利用我校多家附属医院的优势,突出临床药学教学特色。为满足当前医药行业对于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拟在药学专业中设立临床药学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临床药学人才。借助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与学校各附属医院药房的人力及资源,共同研究临床药学教学计划,集临床药学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于一体,力求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药学知识运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发展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发展志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于2011年在高年级实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在三年级学生按志愿分流为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三个方向。学院为三个方向特设9门小班方向课程(3门双语课程、3门全英课程、3门拓展课程)。目前9门小班方向课程已经在我院本科生中运行5年,并不断改革完善,学生反馈良好。

1.全英课程(1学分18学时):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药物化学II》、《药理学II》、《药剂学II》3门全英文课程,旨在高年级本科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增加国际化视野。

2.能力培养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合成策略与实例》、《药剂学案例分析》、《药物制剂设计策略与实例》3门双语文课程,以策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结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3.拓展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发现中的关键技术》、《药理学进展》,《药用高分子材料》3门拓展课程,拟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前沿。

五、建立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院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例如课程负责人制度,年轻教师听课制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度等。本科教学中的各门课程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两年一聘,在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时重新产生。课程负责人组建和领导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的全部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学院要求从教不足五年的年轻老师每学期必须听老教师的课程,希望顺利完成新老教师间教学传统和经验的传帮带。为补充师资力量,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助教管理的细则,解决了分班上课,尤其是实验课程的带教老师不足的问题。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我院的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运行。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探索,我们优化重建了符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了课程群,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发展了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使我院的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谢海龙.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48.

[2]陈颖,李勤耕,蒋君好.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19-20,28.

[3]张莉,陈振峰,牛丽红,陈莉,申去非,王晓晖.药学相关实验课程整合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16-18.

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海洋大学 蓝色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0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in Ocean University

SUN Jianfu, SUN Peili, ZENG Ya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curriculum system is necessary for a characteristic ocean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is to emphasize blue,science,innovation,adapt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e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staff, sharing resource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curriculum provision,and so on.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Ocean university; blu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0 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各校在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等方面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别。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制定学习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的培养方案,需要有蓝色课程和蓝色课程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谓蓝色课程,即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需要,是凝炼专业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人才的需要。

1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内涵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感受各种颜色。蓝色,海的颜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给课程赋予色彩,需要依据和判别。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特点。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即所有蓝色课程的集合,并以类别和层次区分和联系,使其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现行的培养计划,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即通识教育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层次。三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蓝色特色。

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蓝色课程群,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实现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竞争压力决定的。增加蓝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实施,体现,增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蓝色课程体系调整,是就业需求、服务面向决定的。通过蓝色课程群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使之明确专业方向,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衔接好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蓝色原则

蓝色原则是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培养方案中,一定要设置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蓝色课程及蓝色课程群,支撑海洋科学和雨夜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 科学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内在规律,是一门科学。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培养应适应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所以,设置必须科学。

2.3 创新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之路,以前瞻眼光,瞄准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前景明朗,充满活力。

2.4 适应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再好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适应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升。

2.5 协调性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与国家及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相协调,再次是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优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协调,最后是与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相协调。

3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培养目标问题

解读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蓝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特色突出,专业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3.2 师资队伍问题

海洋大学的师资队伍肩负着为我国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学科和专业中,均设置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承担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年龄偏大,教学任务较重,亟需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师。

3.3 资源共享问题

海洋科学的迅速崛起,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明显身单力薄。图书馆、科研成果、期刊、网络等资源共享问题直接影响到蓝色课程体系建设。试想海洋大学建设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各海洋大学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利于蓝色课程体系建设。

3.4 教材建设问题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蓝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蓝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强蓝色教材选用及编写工作乃当前要务。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编写具有海洋和渔业特色的蓝色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支撑蓝色课程体系。

3.5 课程设置问题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集中实践四大模块,既有蓝色课程,又有非蓝色课程。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设置蓝色课程,并处理好蓝色课程之间及与非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较难的。

4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蓝色课程设置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在蓝色课程群设置上,既要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蓝色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但相互衔接合理,优势互补,益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设置的蓝色课程有: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村社会学、渔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渔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蓝色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的15%~20%。

4.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体系的定义,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系统。第一系统,为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包括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课程;第二系统,为专业基础课系统:包括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三系统,为专业课系统: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个系统的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4.3 蓝色课程体系应用

构建的蓝色课程体系已经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应用。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明确了专业对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凸显差别优势。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蓝色人才,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实施应用效果,有必要对蓝色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蓝色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论证听证,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设蓝色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增加蓝色实践环节,补强蓝色课程体系。

5 结语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涉农、涉渔、涉海特色,密切为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特色,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增强本专业在全国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2-03

一、大学英语拓展阶段现状及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即教学大纲的修订,并于2007年下发了《要求》的正式稿。2004~2006年,教育部投资2000多万在全国180所院校进行大学英语改革试点。2005年,教育部又开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2010~2011年,示范点学校还将进一步扩大。以上教育部的一系列举措,清楚地说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事实和趋势。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曾经讲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10年、20年之后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精英,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和活跃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学习外语。剩下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确,学什么?怎么学?听起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的基础学习阶段,因为我们现在具备成熟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同样重要的拓展阶段的英语学习,形成了多年不被重视的现状。其实这里还有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可以去做。

1.教改的深化问题。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进路,即基础英语阶段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和拓展阶段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然而,到目前为止,教育部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基础英语教材(已由四家出版社分别推出)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新型授课模式上,旨在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拓展阶段,如翻译、写作、阅读、测试等,基本还未涉及到。这是一个教改亟待深化的问题。

2.课程体系问题。目前,由于发展学生语言技能的拓展课程都安排在基础阶段之后,所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限于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开出面向全体学生的语言技能选修课。其结果是,大纲建议的发展学生英语交际技能的选修课基本名存实亡,所以,也就谈不上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安排问题。通用英语(EGP)和专用英语(ESP)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进路,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分别安排在两个阶段。而目前基本上各高校的通用英语课程安排在1~2年级的四个学期,同时又要承担着CET-4考试的重任,所以这种客观现实抑制了专用英语的发展,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际上变成了通用英语的独角戏。

4.教材定位问题。目前,适用于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拓展课程的教材,如翻译、文学、写作、阅读等多定位于英语专业学生,而适合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却寥寥无几。

以上四点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拓展阶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具有现实又有长远的意义。

二、大学英语拓展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

1.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①原则。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拓展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要遵循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空间,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1]②层次化教学模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本课题组在我校通讯工程学院进行了试点教学。首先对此学院全体2011届学生进行了摸底考试,再结合高考英语成绩进行了成绩排序,并按照20(更高班)/60(高级班)/20(普通班)的百分比进行了分班,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见下表)。

A班:更高班;教学定位:语言文化+语言技能;课程设置:

B班:较高班;教学定位: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课程设置:

C班:普通班;教学定位:语言基础+语言技能;课程设置:

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课程体系;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11-01

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然后怎么把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课程有效地衔接,在体育锻炼的同时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就成为新的课题了。广西科技大学开展拓展训练体育课程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在发展过程中,我校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一、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据说是起源于二战时期,从战场的实例中发现人们在遇到困难或者生活当中只有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展开深入而默契的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二战当中,军舰在海上被击毁后,只有那些同心协力、通力合作的“团队”们存活了下来,他们并不是单人求生能力最强的。因此,二战时期战场的启示给了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思路,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发展,从起初的单一培训模式,发展到了企业培训、团队活动、高校教学。

二、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

拓展训练也叫户外拓展训练,它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塑造人格、团队管理及沟通能力等方面。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体能都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刺激,在体验后的分享回顾环节学员得到了深层的提升。学员的凝聚力、领导力、决策力、竞争力、人际信任、个人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会在拓展训练后得到一定的提升。主要项目有:高空项目、中空项目、低空项目。拓展训练的场地大都在室外,因此有了一些危险性,这也是部分高校领导不同意开设此类课程的主要原因。

三、拓展训练在体育课程当中的定位

拓展训练和攀岩、篮球、足球、游泳等传统体育课程并列展开的,作为学生自主选课的选项。课程人数容量为40人,每周2学时。开设拓展训练、攀岩、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类体育课程,是紧密结合广西科技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而展开的。拓展训练的课程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是定位于: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四、拓展训练场地设施配备特点

主设项目为低空半低空项目,高空项目仅有攀岩一项。项目设置见表1。

五、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生主师辅”原则:拓展训练课程是一个讲求学生主体性的课程模式,因此,课程的设置以及内容安排都应该是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实际需求为原则的。

2.有机整体性原则:将多个拓展项目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身体素质、个性发展、身心协调,这些都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3.针对性原则:结合学校培养学生“应用型本科生”的定位,应充分发挥项目的优势,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4.开放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开放原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获得受用终身的自我发展能力。

六、拓展训练课程的目标

在我校拓展训练课程是体育课程,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培养目标见表2。

七、课程的考核评价

拓展课程的考核主要分为三部分:(1)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进行50米跑,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跑考核;(2)个人成长考评,将学生个人初次接触拓展训练与期末的进步幅度由教师进行主观考评;(3)团队成长考评,第一次课程将学生进行分组,期末按照团队由教师进行主观考核。

八、结语

我校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后对新事物的兴趣度很高,该课程对他们后面的大学生活有帮助。该课程与我校体育学院的户外运动专业课程相辅相成,每次课上的助教都是来自于体育学院户外运动专业的大三学生,他们在学习拓展训练专业课程后协助老师将所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工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广西工学院拓展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

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第8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创新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它是创新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的目标和意向。该目标决定了课程的选择和组织,并且可以指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工程造价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之中,并明确工程造价专业STEM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目标。工程造价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管理、经济和项目管理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法规,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变更、信息管理等工作,能应用BIM技术,具有沟通与协调能力,掌握产业建设信息技术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教学体系见图1。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工程造价专业STEM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类的理论课程,基础是数学类的思维课程,关键是技能类的实践课程,保障是工程类的活动课程。该体系重在强调将课堂知识到现实情境进行有机的衔接,将理论方法到实践操作进行相互的印证,将知识经验的加强到实际研发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以科学为核心的理论课程

以科学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主要以通识教育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为主,解决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该部分也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该部分在理论课程建设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课程、公开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常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拓宽知识面。将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专门的、有针对性的专业选修课程。鉴于以上两点,后者是比较有效的,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他们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因此,将创新与创业基础知识分流到到专业课程之中,让学生们更好的吸收知识和发展创新创业精神。

以数学为核心的思维课程

以数学为核心的思维课程主要包括应用数学课程和基础数学课程该部分课程为工程类和技能类课程提供必要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手段。该部分在进行思维课程建设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必修课是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基础数据课程,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内容。2.以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专业选修课形式存在的应用数学类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等,是培养学生基于主动选择、运用数学知识而应具有的一种素质。3.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存在的提升类数学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按照分类培养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数学深层次的需求,对不同数学深层次需求的学生开设数学类高级课程,如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课程。

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课程

技能型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构建创新型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该部分在进行思维课程建设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通过基础实践课程的实践、访问实、社会调查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实践能力。2.通过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和专业实训)的学习,使专业知识得到更系统的学习。3.通过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工程为核心的活动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是以工程为核心的活动课程,该类课程将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等综合运用的活动课程。目前,本校工程造价专业采用的工程类课程主要有科研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科研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其中,并承担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另一个是学生自主科研项目,以学生为主导。2.通过创新创业类竞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目前,大学生竞赛主要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3.通过创业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的引领、培育和支持的平台。主要包括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

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构建STEM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需要高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需要创新与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主要途径是实施实践教学,而且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合理设置实践教学时间,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另外,从学校层面出发,扩展校企合作渠道和打通多方面桥梁,优化课程支撑平台,同时,将创新创业理念与意识融入到对人才培养的方案中。

明确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完善培养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以服务本区域为导向,以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按照“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学期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共32学时,向学生普及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到创新的内涵,同时掌握对开展创新与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存在着观念落后、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低、与专业教育结合松散、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强、教学方法简单等问题。作为一名专任教师,对后面一条深有体会,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建设创新型、创业型高校师资队伍十分必要。为此,每位专职教师都有责任承担起不同的实践教学工作,落实实践教师师资培养工作,基于此,校方也应定期举办一些适合专业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企业技术培训和项目实战,积累项目开发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创新创业的思想与能力。

以“双创”教育为动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改革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增强在专业教育上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与能力,以满足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结合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协作,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建出良好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