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第1篇

当前形势下,少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滞。一些美术教师总是根据成人化的美术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从而让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死板。譬如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皆是由教师示范性地画,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画,最后就是教师对孩子们所作的画进行评价,谁画得最像示范画,谁的画色彩最为协调恰当,谁的画最为漂亮。然而这种模式化的美术教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少儿美术教育的范围,这应是属于以成人为对象的专业基础绘画教育的范畴。长期运用这种成人化的方式教学,会严重钳制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因为这种美术教学方式仅是单纯地传授了绘画技巧与绘画技能,而没有注重开发少儿的美术思维,扼杀了少儿在美术方面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少儿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因此,上述呆滞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中应该禁止的。

二、提升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进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改变既有的教育观念。在上文中很多家长与美术教师都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只要注重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的培训即可,这是一种世俗态美术教育观念,是片面的,倘若教师按照这一理念教学,家长按照这一理念督促孩子学习美术,会严重钳制孩子在美术上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美术教师与家长必须彻底摒弃这一教育理念,树立以“启蒙”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指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不但要教授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美术所形成的特有灵感,以此调动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美术教师与家长只有形成了启蒙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才能让每个孩子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第2篇

少儿美术培训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美术教育对少儿的社会化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化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纳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在美术培训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创新理念,通过培训少儿的自我发展,同时加强少儿与社会的联系,对于少儿人格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通过群众文化免费培训的公共平台,创造培养艺术人才的机会。使审美教育从校园拓展到社会中、生活中。真正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发展健全的人。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 少儿美术培训 实践活动

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在稳步前行中,国务院关于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儿童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内容。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科学化的教育目标来引导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如何让中国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理念的宗旨。近年来,我国开始在中小学拨款开展艺术教育,每个星期都有三个下午安排课外活动,每逢六一儿童节,文化和教育部门都会免费开放儿童教育活动,画展和培训已经成为了一道城市的风景线。我作为东北师范大学高校大三的学生也有幸参与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感触颇多。下面,我结合参与的文化活动中的少儿美术培训实践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导少儿美术的创作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有两方面,一是创造力的开发,二是审美素养的培养。以美术创作为例,儿童在11、12岁就是美术创作的分水岭,之后创作能力下降,进入创作低谷期,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个时期不是下降,而是创作的转型期。根据罗斯费尔德的理论,儿童有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表现类型,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有不同表现,一般来说,视觉型的儿童,在创作时非常喜爱表现空间关系,能够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触觉型的儿童能够从心而画,画面表现非常主观,如果针对性引导培养,一定能成为绘画天才。

在我们国家,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往往是学历较低、素质不高的去教儿童,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要想针对儿童的开发教育是需要教师研究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能够熟知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的。目前,儿童创作有很多培养的方式方法。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儿童创作的评价标准。其次,因地制宜的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讲过一节《小白羊》,我在课前就准备了一卷卫生纸,油画棒,图画纸,两边胶或者胶棒。在教学导入环节中,我带领孩子们首先观察幻灯片中小羊的图片,观察到了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小羊的生活,不同种类的小羊们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理结构,也知道了小羊的反刍特征和温顺的性格,让孩子们觉得这么可爱的小羊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最爱;在创作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废旧的卫生纸卷或者其他软质白纸来卷成羊毛,他们有表现山羊,也有表现绵羊,有老有少,有情节,有意境,孩子们的感觉都在这个创作课中体现,我没有特别强调必须和不必须,让他们尽情快乐的释放情感。

二、培养儿童美术创作的创新理念

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中,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至关重要,要想让孩子画出真实的、感动人的作品,中国的家长就要先改变自己,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很多学生很苦,他们一天到晚要学七八样技能,他们没有童年,他们被家长要求要全面。大多数不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去学习。我认识一个小孩子,他9岁,他非常喜欢美术,他妈妈怕他在家没有事忙就安排一个美术班,学习了三个月后不让去了,然后再安排一个小提琴班,再去体验三个月,我听到这个真是啼笑皆非,孩子们最美好的东西丧失了,家长已经替代孩子们做出来判断。有一位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他说看到中国的儿童画感觉很精美、很专业,但能看出中国孩子在作画时候一定很辛苦、很累。这一席话语应该引发了我们全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深刻反思,二十一世纪后期,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已经转向具有生活情趣、游戏的美术教育,儿童创作要体现原创性,在绘画。手工,雕塑中要有个性的张扬,学会审美和思维,要能从作品中突出儿童精神的展现。我们不能以专业化和功利化的标准去引导儿童画创作,要开展原生态创作,把孩子们带到生活中,大自然中,让孩子们亲眼发现美,从而能创造美的能力。

三、加强本土传统文化在少儿美术培训中的体现和传承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思维;教育模式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逐步实施,素质教育慢慢步入人们的视野。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未来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绘画,它小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大到培养孩子看待问题、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并不只是单纯地要将孩子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合理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上进心,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培养创造力就像培育一粒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校园的环境具有心理同化、行为规范及导向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适宜创造力培养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项重要策略。除了教学硬件设备作为物质保证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精神环境,这格外重要。

7岁到青春期这个阶段里,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的表现力主要在于感觉能力的发展。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无用的。这时人的发展是处于动物性的发展阶段,出自于内心深处的感觉、欲望等类似于动物的特性支配着人的身体。人这时有参与生活的强烈意志,并通过感觉来表达和体验心灵中细腻的感受。此时,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和他们所表达的想法,以全人教育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体系中,教师要以艺术设计启蒙,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单元制全科教学,秉承创意创新,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同时,结合认知与表达、观察与体验、写作与分析、造型与欣赏、发现与创新等,激发少儿的创新思维。

一、1~2年级

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随着课堂的开始马上集中,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导入的内容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他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物来导入,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罗菲尔的创造性与心理论指出,7~9岁的儿童处于图示期,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介绍课程内容时可以多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现,使他们能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教师可以对图形进行分解和归类整理,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与体验是孩子创造性思维迸发的基础。这方面的积累是灵感的来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美并创造美。

二、3~4年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完善,他们对事物具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而,在课程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感到陌生、看似与他们无甚关联的观念和思想、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问题和主题等,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这能扩充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角色的理解。

同时,传授基本的绘画技能,使学生尝试绘画。教师可以设立“美术课堂画廊”,帮助学生产生绘画的动机与欲望,并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绘画当中。首先由画的作者具体来谈自身的感受及感想,之后其他学生欣赏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手、脑、眼三者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与相隔久远的艺术建立联系。通过了解艺术家的故事、传记、作品的背景信息等一系列方式,使这些久远的图像和思想呈现意义。

三、5~6年级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第4篇

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落实课堂教学和校园综合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1.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用课程改造我们的学校。

2.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课程建构和落实中突破职业倦怠的阈限。全体教师走进课程,重建课程、改造课程,在课程的设计、开发、组织和实施、评价过程中,激发热情和能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3.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童年和幸福人生。通过课程改进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合作学习的形式,特别构建适性课程,办一所让学生们喜欢的学校,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的情感、道德、人格、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

4. 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探索现代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最终决定一个人创造能力的,不仅仅是专业背景,还有其情感发育程度。完善《校园情感发展课程标准》,通过课程建设和实施,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实现方式,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为将来的创新和创造奠定基础。

课程不是孤立的,需要诸多支撑条件。要实现我们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就必须以课程为核心,从顶层设计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流程再造、队伍发展、资源配置、家校合育……我们主要从设计、组织、运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课程的建构方式与路径

1.明确课程的核心与指向: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人生。

2.“德如玉”支持课程

生命健康类:《逃生演练课程》《健康课程(男孩课、女孩课)》《国防教育课程》《预防》《安全与防空》《环境教育》《动物课程》《抗震减灾》等。

身体协调类:《体育节》《吉尼斯挑战赛》《趣味运动会》《爬树课》《玉泉操》《玉泉style》《田径队》《篮球队》等。

心理健全类:《心理辅导课》《心理学》《个体差异生援助》《魔鬼节》《舞台剧》等。

习惯养成类:《入校课程》《“校规”课程》《习惯养成》《校规墙》等。

文明礼仪类:《礼仪》《爱心基金课程》《校长午餐有约》《到校长办公室喝咖啡》《感恩节》等。

劳动理财类:《家政课》《稼穑课》《经贸节》《财商课》等。

乡土校本类:《玉泉学》《国防教育》《航天教育》《科技教育》等。

励志意志类:《人生规划》《名家进校园》《远足课程》《登山课程》《监测课程》《离校课程》等。

领导创造类:《领导力》《校会》《班、队会》《泥巴节》《中小学衔接课程》等。

3.“智如泉”支持课程

科学类:《科学》《数学》《女红学》《筷子课》《数学引桥课程――数学识字、数学阅读、数学游戏》《数科主题阅读》《科技社团(航模、海模、小机器人、动漫等)》《科技发明节》《魔术节》等。

文学类:《语文》《英语》《思品》《社会》《英语周》《双语教学》《文化理解》《童话节》《童话主题阅读》《演讲节》《读书节》《国学经典》《晨读》等。

美学类:《音乐》《美术》《体育》《美术节》《书法》《午唱课程》《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狂欢》《陶艺手工》《泥巴节》《艺术社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迎宾团、快板社、话剧团、小小梅兰芳京剧院、街舞、口琴团、行进乐团)》等。

哲学类:《生命教育》《少儿哲学》《面食节》《话剧节》《白雪节》《泼水节》《电影节》《魔鬼节》等。

综合类:《暑假假期课程》和《寒假假期课程》等。

课程体系

我们建构了“玉泉”特有的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类: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课程意志;适性课程,体现学生的自由意志。

1.国家课程

第一,母语类。语文――双线主题统合、趣味识字、晨间诗文诵读、午间练字、小作家进修学院;数学――引桥课程、节点教学、校本习题库;科学――动手实验;思品与社会――整合。

第二,英语类。外教的《明泉英语》――增强兴趣、提升听说能力;本校的《新起点英语》――加大英语课堂密度、扩充教材内容和阅读;家庭的《牛津英语》――增加家庭习得英语时空、扩充学习空间;跨文化与文化理解――英语节、圣诞节。

第三,双语类。《音乐》《美术》《体育》――双语教学,扩大英语学习时空;《双语攀登教学》――借助多媒体渗透英语教学。

2.适性课程

第一,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两类。知识类――《健康课程(男孩课、女孩课)》《预防》《安全与防空》《环境教育》《抗震减灾》《心理辅导课》《心理学》《个体差异生援助》《“校规”课程》《习惯养成》《礼仪》《财商课》《玉泉学》《国防教育》《航天教育》《科技教育》《人生规划》《名家进校园》《领导力》《女红学》《筷子课》《文化理解》《童话节》《童话主题阅读》《演讲节》《读书节》《生命教育》《少儿哲学》等;实践类――《逃生演练课程》《军事训练课程》《体育节》《吉尼斯挑战赛》《趣味运动会》《爬树课》《玉泉操》《入校课程》《爱心基金课程》《校长午餐有约》《到校长办公室喝咖啡》《家政课》《稼穑课》《经贸节》《远足课程》《登山课程》《小六监测课程》《离校课程》《感恩节》《校会》《班、队会》《泥巴节》《中小学衔接课程》《科技发明节》《魔术节》《英语周》《美术节》《书法》《午唱课程》《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狂欢》《陶艺手工》《泥巴节》《面食节》《话剧节》《白雪节》《泼水节》《电影节》《魔鬼节》《假期课程》等。

第二,自主选修课程。校级课程――文学艺术类有《小作家进修学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迎宾团》《快板社》《话剧团》《小小梅兰芳京剧院》《街舞》《口琴团》《行进乐团》等;体育健身类有《田径队》《篮球队》等;科技商贸类有《航模》《海模》《小机器人》《动漫》等;级部课程――《常规养成教育》《中国纸艺》《校园健美操》《葫芦娃乐坊》《小星星快板社》《抽测冲刺大闯关》《京剧社》等;自主课程――学生和家长在学校帮助下自主选择的课程。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舞蹈考级;少儿舞蹈教育;发展;作用

少儿舞蹈教育是舞蹈意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反映少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在题材和内容、教学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我国的少儿舞蹈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及有着相对完整的一套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舞蹈这门艺术了解的越来越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现在我过国少儿艺术教育也逐渐赢得全社会普遍关注,特别是站在许多发展较快的中大型城市里,很多中小学校都把艺术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舞蹈也将成为和体育。美术一样的正式的艺术课程。

中国舞蹈考级,首先是由北京舞蹈学院推出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院依据国家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方针和政策,组织了一批舞蹈教育家和学者,开辟了面对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的一条路,即中国舞考级。

一、少儿舞蹈的特性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少儿舞蹈和成人舞不同,它有其特性。少儿舞蹈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游乐性。对于儿童期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吃饭和睡觉以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因此,少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

第二,纯真性。少儿舞蹈是展示儿童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儿童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纯真、稚嫩是儿童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常常是儿童们思维活动的特点。在我们的少儿舞蹈创作中如何让具有纯真性,关键就在于要以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则取舞蹈的题材。

第三,清晰性。少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儿童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

第四,综合性。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胜利和心理特征,有不同的喜爱和所关心的事物,这就使儿童舞蹈选题上有了极为宽广的余地,形成了少儿舞蹈综合性的特点。

二、中国舞蹈考级对于少儿成长的积极作用

舞蹈它是用功人体语言来表达情感世界的动态艺术,它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考级就是通过少儿对美的感受、鉴别、欣赏和创造,以培养情趣为特征,以生动的形象为手段,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根据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强调舞蹈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舞蹈风格的民族特色,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少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中国舞蹈考级教学步骤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科学的实施。少儿舞蹈考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少儿智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表现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和启迪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和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二)它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其形体与气质的美感

舞蹈是认同动态造型的精华。科学的,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生长发育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整洁仪表、举止端庄大方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的仪表及艺术品位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舞蹈艺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

幼儿舞蹈有诗意的构想,有美德艺术造型,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幼儿舞蹈艺术通过孩子们的内在旋律和形体节奏的柔和,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通过无声胜有声的美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操,美化孩子们的思想感情,让孩子们从中去感受美、表现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舞蹈通过协调的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孩子们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恶一切假、恶、丑的行径。可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

(四)少儿舞蹈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以及团体协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的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一致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孩子们养成一种自觉遵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习惯,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然而,在舞蹈训练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三、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考级教育的这种种特性,对培养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确实有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代替的作用。对于少儿舞蹈教育具有特殊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尽量扬其长而避其所短,把少儿舞蹈考级教育引向正确的道路上去。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第6篇

(一)加强民间美术遗产的保护工作,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间美术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从事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的研究人员或职业者,更应注重“物”的研究,以各种民间美术遗产为载体,深入开展下去。这就要求把美术遗产的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认真对待,以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服饰图案的保护,这种图案是当地蒙古族传统的民间美术之一,广泛应用于蒙古包盖顶、家具表面、女性头饰、马辔用具、男女服饰等方面,包括树木花草、动物飞禽、自然景色、吉祥事物、等题材,多与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有关,蕴含着丰富的草原文化内涵,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目前,已经形成家族内的传承谱系,并且入选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能继续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将会提高人们的认识程度,对继承传统的蒙古族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二)加大民间美术遗产的抢救力度,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世界文化遗产抢救运动的促进下,我国整体文化遗产的抢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启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在这种情况下对民间美术遗产的抢救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就要配合调查工作,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才能促进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在东北调查民间美术遗产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工作的盲目性,记录每一类遗产的渊源、发展、传承和现状,首先要选定某种美术遗产分布集中的地区或者历史上遗留比较聚集的地区,如内蒙古赤峰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吉林通化市、辽宁大连市等地。然后再到那些保存较少的地区做调查工作,来弥补不足和遗漏。在调查中对每一类民间美术遗产都要有详细的原始记录,包括质地、时代、工艺、纹饰、分类、文化象征意义、收藏者姓名、传承过程等内容。回来后再做系统的整理,形成研究成果后进行宣传,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来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人们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识。

(三)充分挖掘民间美术遗产资源,保留乡间淳朴民风民间美术遗产的普遍性,决定了其分布范围的广泛性。在东北广大的农村、牧区、林区,分布有各民族的美术遗产,并且各有特点,资源非常丰富。充分挖掘民间美术遗产的资源,对保留东北地区民族民间淳朴的民风和习俗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怎样挖掘民间美术遗产资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民间美术遗产大多散布于乡间,但有一部分已流传到城市。笔者在东北地区进行文化遗产考察时,就在一些城市的古玩市场上看到不少民族民间的木器、铜器、银器、瓷器、刺绣、服饰、头饰、剪纸、绘画等作品,分属汉族、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因此,在挖掘民间美术遗产资源时,首先应做调查工作,摸清其分布范围,然后才能进一步进行抢救工作。同时,在调查时,尽可能参加一些当地的人生礼仪或节日庆典,从中观察民间美术遗产在这些礼仪中的作用和意义。如黑龙江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绥化市望奎皮影,吉林通榆闯关东年画、通化市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辽宁庄河剪纸、抚顺煤精雕刻,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服饰图案、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哈尼卡等,都是各民族使用的融装饰与实用于一体的美术遗产,通过这些载体可以了解东北地区民族民间的风俗习惯。

(四)继续发展民间美术遗产优势,增强人们爱国意识东北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有着丰富的民间美术遗产。在目前启动的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大好形势下,可以通过发掘其资源优势,以民间美术遗产的人文内涵来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激情。从东北地区民间美术遗产的发展历史看,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风格,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各民族的社会风尚。如辽宁岫岩满族民间刺绣,绣有动物、植物、人物、建筑、诗文、几何纹等图案,表达了满族人民的生育观、长寿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安全观、生活观、财富观、丰收观、交谊观、人生观等。民间美术遗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今,只有真诚地继承这种传统的民间美术遗产,才能唤起民众爱我家乡的热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可以肯定地说,增强民间美术遗产传播在民族教育中的力度,会唤起民众对民间美术文化价值的再认识,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提高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民间美术遗产的实用性、美观性和吉祥性对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代传承者要深入了解其文化底蕴,营造出保护与教育、抢救与宣传协调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在加强民族教育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与抢救民间美术遗产,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柱。

二、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状况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形式,而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关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赫伯里德认为,教育唯有应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承受的压制,才能真正形成完整人格。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说:美术在“更大程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美术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可见,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民间美术作为美术的一个门类,而且是最为传统的美术种类,更应该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突出其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分类、艺术特征以及在社会中的功能等知识,掌握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创作和技法,培养对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目前在中小学开设美术课,就是为了实现通过美术教育来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但事实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中小学的美术课一直是一门副课,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主课占用副课时间的现象,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势所致,使学校和家长、学生都忽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中考、高考两大重要考试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分繁重,也是造成冷落美术课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美术课的中学生,大多是为了加分,目的是上一个好的高中;而升入高中以后,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少部分学生选择美术作为主修,就是为了能考入大学,或者作为特长生去加分。这两种现象都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即以升学为主要目的,从而使美术教育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再次,师资的缺乏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导致了专业美术教师的缺乏。在东北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不利于民间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实施。笔者在对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的调查中,发现有的民间美术种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大连庄河剪纸,由省级传承人韩月琴、孙秀英在庄河市河东小学、明星小学,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民间剪纸技艺传承基地。除此以外,在其他小学也开设剪纸课,因而小学生学习庄河剪纸已成规模。在河东小学,开设剪纸课,编写相关教材,有专门老师授课,韩月琴也定期到学校传授剪纸技艺,一星期安排一次课。

另外还指导课外活动小组创作剪纸作品,每个班都有剪纸作品的展示板块。因为剪纸技艺在学校比较普及,河东小学于2008年被大连市政府命名为第四个文化艺术基地。孙秀英在明星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定期在美术课上讲授和示范剪纸创作,并在校内成立专门的剪纸小组,常有6人参加,创作的作品非常优秀。丹东剪纸传承人董宝君,除了在家族内传承外,还在当地第一小学、第二小学讲授剪纸技艺,对普及和传承这门民间美术有着重要作用。丹东面塑传承人刘云驰,既在家族内传承,也面向学校传授,并不定期地在市少年图书馆、六纬路小学、实验小学传授,以班为单位创作面塑作品。吉林通化县快大茂镇中心学校二至五年级学生,每周有两节美术课,其中一节上剪纸课,每周四下午根据学生的兴趣另设剪纸课,全校的一千多名学生都会剪纸。学校美术组教师由五人组成,带头人张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化县长白山满族撕纸艺术的传承人,其他美术教师都会剪纸,他们编有教材《少儿满族剪纸》。同时,该校还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白山满族剪纸传承人倪友芝作不定期的讲授,将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美术彻底融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成为民间美术教育中一个成功的范例。另外,学校还建立了民俗文化陈列室,展出的民间美术作品有剪纸、绘画、陶瓷器、木作、编织、服饰、刺绣等,突出了长白山地区满族民间美术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为此,学校获得“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少儿满族民间美术传统校”“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少儿满族剪纸教学基地”等称号。以上成功的范例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民间美术包含的类型多样,有剪纸、刺绣、泥塑、面塑、手工编织、织绣、雕刻、皮影等,其中蕴含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含量大,容易被学生接受。加之属于手工创作,与学校设置的手工课完全符合。在课堂上由教师或民间艺人直接传授,学生身临其境去体会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其次,讲授与学习的方式比较灵活,一般由美术教师和民间艺人授课。美术教师比较固定,能定期按照学校教学计划上课,这样便于学生每周学习创作民间美术作品。民间艺人授课相对灵活,有的是在学校设置传承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学生传授技艺;有的是临时受学校邀请,给学生上课外活动课,借此传授技艺。因此,学生学习也就分为固定和不固定两种形式,固定的是每周的美术课,如通化县快大茂镇中心学校;不固定的没有要求必须学习民间美术,只有个别几个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跟随艺人学习,如庄河市明星小学。

再次,学习内容相对单调,多数是剪纸艺术,这是因为剪纸的社会功能所致。剪纸是启蒙的艺术,属于心灵手巧的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提高少儿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剪纸由于工具和材料容易找到,加之成本较低,所以学校基本上把剪纸作为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他民间美术的种类无论是材料、工具的准备,还是技艺传承等都有一定的难度。最后,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都在小学,很少在中学开展,即便有也是临时请民间艺人进行简单的讲授。究其原因,无非是与目前的教育体制有关。从学校层面看,不会将美术作为通识教育的主干课程;而那些“艺考生”和特长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一般只学习素描、色彩、速写等美术基本技法,也不会把民间美术当作学习的对象。由此可知,民间美术在东北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只有少部分可以渗透到小学的教育之中,而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民间美术课,或者仅仅是涉及一点此方面的知识,整体上的教育并不普及,且类别比较单一,这与丰富的民间美术遗产资源不相符合。民间美术可谓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魄和精神。随着民间美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外来文化艺术形式的不断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恶化,民间美术等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将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美术教育重视起来,甚至可以把民间美术纳入中小学的通识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兴趣,提高文化自觉的认知水平。当今,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本真性、原生态、活态性、生产性等保护的基础上,将中小学作为重要的传承基地,把民间美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一方面响应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重视当地民族、民间、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改变民间艺人传承后继者不足的局面,以便在传承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民间美术遗产。

三、民间美术在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中的设置

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基本上是在外来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对本国的传统艺术重视不够,缺乏本土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美术给人的印象就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学院派的风格,往往忽略传统的民间美术,使这一传统的美术形式不能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民间美术体现了美术的母体,中国传统中的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以及宗教美术等不同程度地受到民间美术的影响,现代美术仍然离不开民间美术的元素和题材。研究民间美术对于认识和把握美术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美术形式研究都离不开对民间美术的吸收与借鉴。同时,民间美术对于美术实践与创作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民间美术体现了美术的特质,能把握美术的总体规律及美术的实践活动,显现了“隔行不隔理”这一美术本质,许多复杂的美术理论和美术现象,都可通过民间美术的研究与把握,得到厘清和解决。

从我国民间美术的学科界定和发展历程看,学术界没有形成一个准确的定论,加之专家、学者学科背景不同,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对民间美术在理论上予以确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道一先生曾在“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上作过题为《中国民艺学发想》的讲话,比较全面地提出民艺的学科建设问题,并从民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分类、成就、比较研究和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学科构成,这就为民间美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从高校设置民间美术的专业或者研究方向看也是比较少,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从教材看也不够丰富,如孙建君的《中国民间美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王平的《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左汉中的《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潘鲁生的《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等。教育部重新对学科目录调整后,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美术学相应上升到一级学科,虽然二级学科目录尚未公布,但为民间美术能成为二级学科提供了契机。东北地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同样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许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将民间美术作为选修课,从而限制了在全校或全系范围内的普及。早在20世纪30年代,庄河女子师范学校就开设了“家事课”,主要科目就是刺绣工艺品,对民间刺绣艺术起到了推广作用。从民间美术本身固有的实用性来看,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民间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陶冶他们的生命情感,提高其智力功能,实现道德伦理价值,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把民间美术纳入高校教学中,给民间美术应有的地位,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下面列举几个实例,说明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大连大学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民族民间美术,无论是师资队伍、科研成果还是基地建设、课程设置,都是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建设。主要的特色有四个方面:其一,将民族民间美术纳入中国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体系中,运用美术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资料,系统性地研究造型艺术、传承流变、社会功能、象征意义、审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和开创美术学研究的新局面。其二,从文化内涵看,民族民间美术形式虽然通过物质载体来表现,但在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中体现出不同阶层的艺术特征,而美术的传承方式、形成技艺、文化表意、思想表述等又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所以,该学科研究方向不是单纯的美术形式,而是通过美术的表现来反映诸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其三,在研究中突出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北方草原和东北地区传统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揭示历史延续性、民族民间性、传播交流性、区域结构性的文化特征,进而考察与其他地区民族民间美术的联系和本质内涵。其四,课程设置初具体系,主要开设民族民间美术概论、艺术人类学、美术考古学、民间美术专题、民间美术的调查方法、民间美术实践等课程。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特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胜任中等以上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师,以及各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教研内容涉及品类广泛,包括勃利黑陶、萨满服饰、方正剪纸、鄂伦春族刺绣、克东满绣、鄂伦春族剪纸、赫哲族剪纸、民间纸扎、角雕制作技艺、麦秸工艺、鱼骨工艺、绥棱农民画、山核桃工艺、描金工艺等。用现代的思维展现古老技艺的神韵,从制作及相关艺术创作开始,通过专业经营战略,以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目标。

吉林通化师范学院在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方面已经有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东北民间美术的领头羊。2003年成立全国首家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2004年成立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2011年成立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2年联合大连大学、长白山管委会文化传播中心、通化市工艺美术厂等单位,实施吉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成立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依托省级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和省级民俗学重点学科,组建的学术团队几乎走遍长白山地区的每个角落,寻访民间美术传承人,整理了大量的民间美术资料,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20世纪80年代首次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举办民间美术教育传承培训班,同时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长白山满族剪纸刺绣进京展。中心多年来持续关注并多方协调保护长白山木屋生态村,多年坚持不懈地推进民间美术教育传承基地的设立,开启了民间美术传承等新模式。在教材和研究成果方面,先后出版了《满族民间美术》《满族民间剪纸》《萨满绘画研究》《最后的木屋村落》《长白山满族剪纸》《萨满剪纸考释》等,获得省级、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等教学成果奖励。在课程方面,从2000年开始将满族民间美术作为美术系学生的必修课,已有一千余人完成这一学分。在全校开设民间美术选修课,以实践教学为主,已有近万人完成学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坚持不懈地关注民间,将学习传统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成立大学生满族剪纸研究会,每年举办大学生迎新春剪纸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剪纸展览。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第7篇

一、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舞蹈对少儿的教育作用首先表现为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少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的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有助于孩子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小鸟、白云,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在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单一满足于教会孩子一个技巧、一段组合,而是要有一个创造性的空间。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多从生活中去发掘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例如,在少儿舞蹈课上,以一段比较欢快的音乐,配以《小动物模仿》的命题,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跳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各种动作,有的模仿小羊、有的模仿小猴,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者生活动态特点。这样有助于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滴尽致地得到智力发展。此外,少儿舞蹈促进智力的发展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少儿获取知识。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内容。少儿舞蹈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进行舞蹈知识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学,少儿可以学习舞蹈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少儿知识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那种认为舞蹈无知识可学的看法是极其片面与错误的。还应看到,一段好的舞蹈音乐,一部好的少儿舞蹈作品,就是一本好书,少儿从中可以学到自然、人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少儿的表现创造能力。少儿的表现能力是多方面的。用舞蹈语汇去表现思想情感和情绪,也是一种表现能力。少儿通过舞蹈,形成一定的表演技能,可以用自身的舞蹈语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因此,用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无疑十分有益的。

二、可以促进体质的发展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有一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如果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注意提醒他们自觉地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习惯,就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在学习动作、练习动作表演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身体各部分也都积极参加活动。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有利于促进少儿品德的发展

舞蹈的精髓所构建的空间结构有三种,即“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认知结构张扬的是真,伦理结构张扬的是善,审美结构张扬的是勇和美。也只有真、善、勇、美“四位一体”的理性建构,才使舞蹈显示人格整塑合理的完整内核。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中国召开了“21世纪人才素质理论研讨会”,与会者认为 “真、善、勇、美”是21世纪国民人格的四大要素。而中国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多。许多人表现出精神上脆弱,行为上惰性,承受力差,对老师的评价特别敏感。尤其普遍缺乏成就意识,在竞争情况下努力进取性的愿望不强,在人际关系中攻击需要较明显。而在未来人才的人格力量中,理性地选择价值观的能力,主动适应的能力,抗压能力与忍耐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舞蹈教育与训练对培养少年儿童的吃苦耐劳精神,完成任务的决心,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强化宽容合作,顽强进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角度看,他们常有奇特的幻想,多变的或似乎是不合常理的情绪。因此,采用适合表现少年儿童的认识、精神情趣、生活形态和个性的少儿舞蹈,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这比课堂上单纯的语言表达显得更生动具体、更形象、更容易被接受。

四、有利于促进少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少儿美术教学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河北传统美术;小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传承

传统文化属性是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美术是体现历史与文化的直观视觉记忆。用直观的美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所在。美术教育关注本土文化、注重民族传统精神,把优秀的民族美术文化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部分,起到延续和发展传统美术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小学阶段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唤醒孩子们对周边历史审美事物的好奇,以传统美术文化陶冶学生,培养有民族文化意识的下一代。

一、河北省小学民族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河北小学美术的课程设置中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对传统文化认识等方面做了调查,结果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具体方面如下: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涵量少,据调查显示,传统美术内容在教材比重小且不符合少儿年龄特点;其次是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传统美术文化的内容;再次是一线教师对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态度不够重视、传统美术知识储备不足,疏忽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还有通俗电视文化及卡通动漫对小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相比之下本土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现状就是对小学生已经非常陌生。以上种种原因不仅导致了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更导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失落与审美思维的崩解,民族非物质美术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因此传统美术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迫在眉睫。

二、河北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开发的可能

美术是人类追求空间与时间、智慧与感情的艺术形式。从原始器物到石窟壁画,始终描述着人类的文化活动。河北本土传统美术体现为河北特定的区域中人们在生活、祭祀、婚丧等活动中的思维与文化内涵。我省本土美术资源丰富: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张家口蔚县和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魏县土纺织技艺、石家庄辛集农民画、邢台邢窑和曲阳定瓷的烧制技艺、大名草编手工技艺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长期以来对本土美术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使民族传统文化赖以产生依存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美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预见到地方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危险。为了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书籍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的尴尬局面,必须在基础教育方面得到重视,从根本上使民族文化要得到传承,传承的关键是要从小学生做起,加强对青少年的本民族美术文化的教育。河北传统美术作品是本地域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体现了河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民间美术在材料上多为就地取材且皆能物尽其用、点石成金,经过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剪纸、年画、陶瓷等美术题材避免美术内容的单一化,皮影戏、民间剪纸的制作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美术课堂,让小学生了解、喜欢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喜闻乐见中受到艺术熏陶。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是美术教育的载体,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促进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从艺术造型中解读美术传统的文明密码,更好地保护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小学美术扎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将使教育更有生机。目前我省的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正是文化经典这一核心,对传统审美文化因素在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可以操作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以达到普遍推广的目的。

第一、树立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将传统审美融注于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如学生在学习画中国画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品评标准直接取决于画家的自身修养,传统文化内涵是绘画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以此为例让小学生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又如在学习剪纸、扎染、年画等课程时,注重分析和讲解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传统,使学生能较为深人地了解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总之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育手段,进行经典的民族传统美术教育,尽可能地使学生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优化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我省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并对其内容及形式进行选择,从中甄别出适合小学生继承的各种形式,寻找它与现代小学教学的结合点,制定出适于教学使用的范例,使小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和这些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特殊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生动直观的器物参与教学,比如在欣赏邢窑陶瓷艺术时,介绍传统陶瓷的特点,以及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的欣赏,并利用黏土或彩泥尝试制作,使学生认识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的地位,将传统文化感悟心灵,从而达到一种文化层面的理解。

以小学生审美认知发展的规律为根基,通过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美术目标,调动小学生中对传统美术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以写实原则及惯例来判断艺术品的优劣,按照儿童绘画心理研究安排适合于小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美术内容,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以写实为主要内容的美术课程,如年画、剪纸课等内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省许多地区都有遗存,特别是蔚县、磁县、丰宁、肃宁的剪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有着北方拙朴大气的特点,线条和造型粗犷,内容又是民众生活的直接体现,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从造型形式、色彩、材料都适合一二年级的美术课程需要:造型相对写实、没有过多的抽象成分;色彩艳丽,材料方便。儿童喜欢玩味材料,他们热衷于探究各种材料的功用,因此可以安排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根据以上特点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与剪纸等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直接的兴趣。接着在课堂教学时出示作品,给学生概括介绍河北文化以及文化对剪纸特点的影响、相关的历史故事等有趣题材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联系生活情景,创设拜年剪窗花、贴窗花、祝福等题目引导学生制作图画,具体制作时可以手撕纸为主代替民间美术制作的复杂工序,这样极大地补充美术教学不足。传统美术的传承教学应是一个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对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自由的、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就能真正地放松和愉悦,达到情感上的陶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审美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三至六年级的儿童处于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开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现色彩,对抽象的绘画有了一定的兴趣。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整合符合这个阶段儿童身心特点的本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比如陶瓷、纺织、草编工艺等,以先易后难、先兴趣后理性、先欣赏后临摹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选择分配教学内容。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形成对传统美术文化的培养,使本土优秀传统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普及传承。

第三、开发整理河北地方美术资源,构建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我们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省优秀的民间艺术,通过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解释方式及其审美意义的发掘,在教学中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对照我省的美术生态环境,审视与分析美术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同时注意降低传统美术资源的难度,可以打破原有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比如剪纸的程序分为刀刻和染色,程序都很复杂,需要长期的技术与经验,但是我们把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就要提炼出必要的、适合小学生认知与操作的工序,从全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了解与制作兴趣,尤其重点在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挖掘民间传统美术文化,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

第四、提高教师的传统美术文化修养。小学美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缺乏令人担忧。解决办法首先要定期聘请民俗专家学者到校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美术与精神文脉的修养和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掌握传统美术文化的本质;其次鼓励美术教师走出课堂,向民间艺人学习,收集、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出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等,研究怎样融入到教学中,形成适用于小学生的制作方法,促进学生领悟传统特有的造型法则,使传统文化元素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生的意识系统并体会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教师还需做民间美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抓住我省重点和特色民间美术形式,挖掘其文化元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传统美术资源,吸收传统中有特色鲜明的视觉文化并提高艺术修养,以优秀民族文化内涵支撑教学。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就是传统艺术审美趣味和艺术技巧系统方面的传承,可以说本土传统美术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点所在。小学美术学科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任务,传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本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与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客观地认识传统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美术课堂中,让孩子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获得美育而茁壮成长!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10120033)

参考文献:

1.李伟.邵玲莉著.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郄建业著.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3.(美)玛琳・加博・林德曼著.李蒙丝译.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