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转型趋势

数字化转型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第1篇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正在颠覆各行各业的传统运营模式。IDC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亚太地区1000强企业中,有60%的企业正将数字化转型视作企业的核心战略。为了与时俱进,许多企业都正在寻求新技术和创新。CA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CA)表示能从技术方面帮助客户完成数字化转型。

CA亚太及日本地区总裁兼总经理马丁・麦凯(Martin Mackay)表示:“现在每一家企业都面临着被颠覆的威胁,要想生存下来都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将由软件驱动。如今,在底只转型中,交付软件实际上处于每家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核心。

马丁・麦凯补充道:“在应用经济和数字化经济并生的潮流下,如果企业要计划开发新的业务,这些计划的核心必然是软件。软件的运维阶段,必须保证软件7×24不间断地运行,如此才能衡量和测量软件的效果。因此在这个阶段,用户体验就变得格外重要。在结束软件效果测量后,可以根据得出的结果对软件进行调整和变化,在进行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敏捷的调整速度,与此同时也不能牺牲产品的质量。所以,任何一个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必须仔细考虑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

对此,CA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两个关键技术和理念就是敏捷和DevOps。因为,对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在早期开发过程中,集成的安全架构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能够以安全的方式对市场机遇做出响应。

当前,CA的工作重点也聚焦在这两个领域,即与敏捷管理相关的软件产品和与DevOps相关的软件产品。

“以建应变”打造“现代软件工厂”

“企业未来的成功之路将是从‘一成不变’到‘以建应变’(BuilttoChanGE),也就是将敏捷和DevOps两者进行结合。”马丁・麦凯表示。

CA为敏捷和DevOps赋予了定义。

敏捷是企业快速且自信地感知并响应变化的能力,也是企业日常业务不可或缺的技能。敏捷的方法帮助企业快速创建和交付产品,使客户获取价值,并保持开发工作与业务需求的一致性。

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是运维人员和开发人员一起协作,参与软件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开发,再到产品支持的实践。

CA 东南亚及大中华区副总裁林洁聪(Nick Lim)表示,只有将敏捷和DevOps两者相结合才能帮助客户更好地创造应用,使得这些应用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能更好地服务客户,也使得其能够更好地进入新市场,从而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方式,最终实现“以建应变”的策略。

这一切皆由敏捷驱动,只有将软件置于业务核心地位的企业才能自发、快速、准确地感应、响应并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动态。所幸现在的DevOps技术不断完善,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快速交付变更,便于快速响应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

作为前两者的补充,CA的企业开发部门特别关注一些潜在的并购机会,从而扩张基础产品的应用范围。CA在年初曾2017年三大DevOps预测,主要趋势为测试、安全性和指标,并预测三大趋势将成为企业关注焦点。

CA正在加速推进将敏捷和DevOps等一些理念和技术整合到一起,并转化为成果,打造了“现代软件工厂”,通过“以建应变”,加速客户价值实现。

马丁・麦凯介绍,“现代软件工厂”如同将传统制造工厂当中的制造速度、制造质量、制造设计和环境整合到一起,用这种方式开发软件。它可以帮助企业敏捷地响应客户需求并提供新服务;帮助企业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实现自动化,以提高质量;帮助企业确保软件安全,为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无障碍的访问。

数字化转型是否是人云亦云,时尚跟风呢?在林洁聪看来,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也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计划,而是把它视为一段旅程,由他们陪伴客户来走完这段数字化转型的旅程。实际上,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将敏捷和DevOps两者整合到一起。

在数字化转型的这段旅程中,“以建应变”的公司深知,在软件规划及开发全程中会经历各种变化。因此,现代化企业需要一个“现代软件工厂”,秉持以客户为先的宗旨,不断改进产品、锐意创新。在“现代软件工厂”的支持下,“以建应变”的公司能够获得无限的创新机会,同时具有充分的敏捷性,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恰当地适应发展。

CA认为,现代化企业在规划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时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四个关键领域,分别为:敏捷、开发运维(DevOps)、安全性,以及不容忽视的大型主机(随需而定)。

CA看重中国市场将持续增加投入

为了了解企业对敏捷和DevOps实践的认知度,以及敏捷和DevOps实践对业务的影响,CA近期针对亚太和日本地区进行了一项《用敏捷和DevOps加速和客户价值实现 》的调查。受访者是面向全球1770位业务和IT高级管理人员,其中有100位受访者来自中国,范围覆盖银行、通信和制造业。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们均表示敏捷和DevOps确实可以为那些实施数字化举措的企业带来实效。在中国受访者中,89%的受访企业认为敏捷和DevOps对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至关重要,并且整合敏捷和DevOps实践将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加快新业务增长。

采用敏捷和DevOps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IT本身的范围。在整个组织中拥抱敏捷和DevOps实践的亚太及日本地区受访企业获得了更广泛的效益,具体如下:

高级敏捷用户的决策时间(应对新机遇的行动时间)缩短35%,相比之下基础用户仅缩短27%;高级DevOps用户的产品上市速度提高46%,而基础用户仅提高19%;91%的高级敏捷采用者和87%的高级DevOps用户看到了客户体验的改善。

数字化转型在中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CA相信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希望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应对应用经济的变革浪潮。CA将以“以建应变”及打造“现代软件工厂”的理念,为中国市场的企业客户带来技术和相应解决方案。

此外,针对前些时间CA中国研发团队的调整,马丁・麦凯表示这是全球资源配置计划的一部分,但CA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入仍不断增加。

CA如何保证自身一直保持在技术前沿,从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呢?

林洁聪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CA内部有自己的孵化机制,即CA加速器,保证公司内部能够源源不断开发出新技术;第二,CA传统行业的工程师团队也在努力保证在开发产品时尽量使用最新技术,从而保证CA的技术在一些通用平台上都能够被使用;第三,CA的企业开发部门特别关注一些潜在的并购机会,从而扩张基础产品的应用范围。

马丁・麦凯表示:“CA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两点优势。在研发领域,CA和其他公司不同的一点就是着眼于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部署和优化资源。关于云领域的问题,全世界的大趋势是一样的,很多公司都在建立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或者是公司本地云的解决方案。在大的机制上,中国和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而CA的优势就是产品和应用的设计能够适用于各种云计划。”

企业文化是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谈到CA 和用户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挑战时,马丁・麦凯认为最主要的挑战并不是技术和流程,而是在企业文化适应方面。对于工程师团队来说,需要从过去的瀑布式开发模式转向敏捷开发模式,并且,客户也会参与到整个研发过程中,及时提出建议和反馈。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出版 数字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但从硬件和技术上推动了出版业的前进,也成为了出版方式革新的催化剂。出版工序的整合和经管,从组稿到发行整个流程的数字化操作到出版物光盘化的发售、在许多西方国家的主要出版机构都得以实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威立出版集团为例,约有70%的期刊收入来自于在线期刊;从出版领域来看,STM(科技与医学)和学术部分50%收入来自在线。以至于业内许多专家学者将数字化出版视作出版业的必由之路和发展趋势。相比之下,我国近年内出版的数字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发展(以2008年的读者数为例,当年我国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7900万人,同比增长34%),但比起出版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考虑到国内的巨大受众市场,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就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数字化出版概述

数字化出版被认为是继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和照相胶印技术之后的出版业的第四次革命。由于信息技术在出版活动中的应用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数字化出版尚无统一的认识。如果把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化出版的技术基础,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作为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核心,我们可以把数字化出版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出版业务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及传统发行渠道,能够以多种媒介形式提供给读者可以自主选择的出版物。

数字化出版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成本的低廉化。一方面无论利用网络获取数字出版物还是购买光盘都可以极大地减少读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以光盘为例,一张650M的光盘可存储约680本50万字的书;另一方面,这使得传统出版中的原材料(纸张,油墨等)、中间环节(包括物流和仓储)、人力成本都得到极大的缩减甚至避免。第二,流程的简约化。数字化出版字简化出版流程(作者>出版社>审稿人>反馈,从作者给出版社发稿到审稿人反馈意见,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甚至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的同时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稿件在传统邮寄过程中的遗失可能;第三,流通及交易的多渠道化。数字化出版物可以通过光盘封装出售,也可以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到达读者手中;反过来读者既可以采取传统付费方式,也可以在网上银行完成交易;第四,反馈的便捷化和及时性。读者对出版物的反馈可以在“弹指一挥间”完成,这对于面向无数小众的专业出版尤为重要:在完成盈利的同时可以便捷及时跟进,了解读者信息和反馈意见。

综合数字化出版的定义和特征,我们可以界定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即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出版所实行的产业升级和业务再造,以实现传统出版产品形态向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除传统出版业的实体产品形态将变为数字产品形态外,出版业的业务流程、产业链、价值链、企业组织架构以及行政管理等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二、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分析

鉴于数字技术发展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以及数字化出版的大势所趋,无论是主动迎敌还是被动防御,我国专业出版都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而目前这方面却发展缓慢甚至步履维艰,这其中有技术层面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的主观原因:盈利模式模糊、创新意识迟缓、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传统专业出版单位面临在转型时都知道数字出版是发展方向,但又无从下手的局面。总体上来说,我国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意识层面:一方面是国内的专业出版单位缺少危机意识。2000年之前国内的图书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尤其是专业出版领域。因图书的品种少,竞争度低,同时作者编著水平较高,图书质量好,这个阶段的专业类书籍受专业读者的关注度高,销量平稳,在掌握优势资源下,出版社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可谓“酒好不怕巷子深”;尽管2004年后专业社的利润率提高缓慢,甚至下滑,但依然能够保持较为丰厚的收益,所以一般出版企业仍乐得抱着自家一亩三分田过活。另一方面是读者的阅读习惯:纸张的问世已近两千年,而计算机和网络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普及,要改变多数人若干年来的传统阅读习惯和方式,任重道远。

(二)经管层面:专业出版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惯性”无形中也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掣肘。

(三)政策层面: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是制约我国专业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外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出版的管理和组织还不完善健全。在传统的出版方式中,出版管理部门通过审批刊(书)号掌握着出版物的数量及各出版物的宗旨等。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进入门槛消失问题使得人人都有可能进行出版活动,与传统出版业相比,这种出版活动不必经过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对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监控和管理相当困难:出版物的内容是什么,是否符合出版法规,质量水平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粗制滥造能否加以惩处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网络出版在未来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网络出版的管理和组织能否有效进行。二是版权保护不力。版权一直都是困扰出版界的问题,阻碍了出版业的前进和健康发展,尽管出版业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法商贩甘冒风险出版低劣的盗版作品以谋取暴利。不管是图书出版、光盘出版还是网络出版,都深受其害,而网络技术表现出的高速准确完美的复制性能加上网络的开放和交互自由,造成网络出版物更容易被盗版复印,而且由于传播迅速,作者和出版者受到的经济损失也更大。

三、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

(一)意识层面:加强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思想意识上的变革。在这里既要克服“鸵鸟”心态,不要对数字化来袭视而不见;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即将数字化的发展视作洪水猛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数字化是把双刃剑,表面上看对传统出版业构成冲击,但若能调整心态,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的趋势和优势,主动适应甚至利用之,则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无疑如虎添翼。数字出版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传播的需要。在国外,一些大传媒出版集团均开始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向数字出版转型。相关企业的财务更显示出数字出版收益在其收益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在国内,一些大的专业出版社也都逐步确立了数字出版机制。比如国内计算机市场的佼佼者清华大学数字出版战略层面的考虑和战略规划的制定。

(二)专业出版机构层面:对出版机构来讲,加强数字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平台,建立包括出版机构自身资源的数据库,将已有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文件等分类入库,实现分类有序,检索方便的目的;其次按照数字化出版的流程对出版及发行全部流程进行相应整合;在引进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对在编人才进行再培训;保持专业社优势,专业出版的受众相对固定和稳定,渠道也相对成熟,可以利用数字出版的零库存特点,按需出版;跨媒介出版,常见的有图书附赠光盘,传统出版物与相应的网络出版物同步推出(或者网络出版适当延迟推出);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清华社在去年与方正阿帕比公司围绕其“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技术核心,展开战略合作。该系统有网上书店、图书在线翻阅、数字样书库、数字样书推送、按需印刷预约、文档在线提交以及多媒体电子书及数据库加工制作等多项功能。出版社可以利用统一的平台界面开展各种数字出版业务。此举无疑巩固了清华社在业内的市场优势和领先地位。

(三)外部政策层面:主要是政策的支持和版权的维护。出版的数字化革新和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在数字化浪潮面前,从政府到新闻出版部门对这个大趋势应“导”不应“堵”,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积极适应能让自己更快发展,逃避拒绝只能更加落后甚至被淘汰。不过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诸多规划中,都把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这无疑显示出国家发展数字技术的决心。其次是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提高打击盗版的力度,创造并维护好健康的数字出版维护体系。

作为专业出版转型路上的推进器,让我们对数字出版的前景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孙玲.专业出版社如何作好数字出版的思考 科技与出版,2009(1)

2. 陈敏.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难点解析 出版发行研究,2008(11)

3. 汤鑫华.整合:我国专业出版转制的必由之路,2007(7)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第3篇

2017 年 2 月 8 日, SAP 大中华区召开会正式公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公司第四季度实现了非常闪亮的业绩,并以年度云业务三位数和核心软件业务两位数的增长势态,实现了历史最佳财年,业绩再创新高。这也是 SAP 在大中华区连续第三年取得强劲的业务增长。

据披露,SAP2016年全球财务总收入220.7亿欧元,其中云租用和支持收入29.9亿欧元,云和软件收入184.3亿欧元。

凭借在助力客户实现商业价值、培养杰出本地人才和推动卓越运营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SAP大中华区荣膺董事会颁发的“2016 年度最佳大区奖”。大中华区成立于2013年底,是SAP所有独立大区中最年轻的一个。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大中华区之所以在2016年取得引以为傲的成绩,与其长远敏锐的战略眼光分不开,也离不开与之相伴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包容与多元的企业文化。

将责任融入云端转型战略

“未来一切都会以云的形式加以部署。每一家公司现在都需要将自己转型成为由软件来驱动的公司,才能够更好地将人、物和业务联系起来。”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 (Mark Gibbs)在会上明确表示。

诚然,很多企业和SAP一样都预见了数字化转型、云端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如何紧跟趋势,抓住市场机遇,是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商业思维和判断的。

当把SAP的商业表现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结合起来分析时,不难发现两者是齐头并进、互促共进的,这有力诠释了企业责任竞争力发展模式。

2005 年9 月在“中欧企业社会责任2005(北京)国际论坛”上,本刊首次提出“企业责任竞争力”理念,到如今“企业责任竞争力”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责任竞争力”是指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和员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得以同步提升,即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

当梳理2016年SAP大中华区的一系列行动时,不难发现其遵循的正是企业责任竞争力发展思维,主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中国发展战略、行业发展需求、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多个方面,才出现了如今多赢的局面。

第一,以中国战略需求指引公司发展方向。其实,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逐渐意识到,要赢在中国就必须根植中国。只有从中国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才能走对发展方向,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纪秉盟在当日主题演讲中表示,我们非常认真地研读了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也非常关注中国“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并且仔细考虑SAP可以做哪些工作支持中国政府这些倡议和战略的落地、实施。而要想实现在中国发展的目标,对中国的转型和发展做出贡献,就必须实现和中国本土的生态系统良好的互补和互动。在这方面SAP大中华区过去一年做得越来越好。

第二,以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为产品导向。正如纪秉盟所说,当前我国所有企业未来都要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在这场变革中,由于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如何变革其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所有支持流程,不只是技术难题,也是资金难题。而SAP大中华区在商业布局上,并没有将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反而将其定位为潜在的重要目标市场,并坚信这是2017年SAP重要的业务方向之一。

在当天会上,SAP宣布本地数据中心现已正式启用,向中国客户提供四款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包括SAP Ariba、SAP Hybris Cloud for Customer、SAP Business ByDesign以及 SAP Cloud Platform。纪秉盟在介绍时表示,SAP Business ByDesign并不是SAP推出的全新的产品,但是这款解决方案被非常精益求精加以重新架构。现在它完全基于云,面向中小型企业提供ERP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这款软件另一个特点是,SAP想以中小型企业负担得起的价格为它们提供非常优质的服务,也就是说SAP Business ByDesign能为各地中小型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云的体验。

正因为SAP大中华区考虑到了我国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难,才专门打造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我们更期待SAP大中华区发挥引领作用,牵头搭建行业生态圈,推动中国本土的大中小企业一起走向云端、实现转型。

第三,以解决社会需求为己任。2016年,SAP大中华区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上了一个新台阶――5年战略计划。SAP大中华区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前中国对云端转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具有战略规划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

2016年8月 25日,SAP中国宣布“青年责任梦想+”2020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开启全新里程。此计划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计划到2020年为30万中国青年人提升数字化技能并助其运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中国企业转型云端培养专业人才。如此看来,未来几年,SAP的“青年责任梦想+”将对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社会责任能力的提升Ю椿极的影响。

纪秉盟在该计划时表示,SAP致力于帮助中国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社会的进步。青年一代是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领军人,我相信此次计划将深入帮助青年及女性企业家在互联网+的时代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创新力量,并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更上层楼。

正是因为从思利及人的角度出发,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下,SAP大中华区却以创纪录业绩,完美收官2016。纪秉盟在主题演讲中也坦言,SAP不只是业务表现是行业的佼佼者,确定其引领地位的是,2016年还荣获了杰出雇主调研机构颁发的“中国最佳雇主”认证,以及被第一财经集团评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

目前看来,未来SAP大中华区不仅要转型云端,更是秉承着“让世界运转更卓越,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致力于成为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公民。

以行动助力女性企业家转型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SAP在5年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中,不只是关注青年,还特意将目光投向女性企业企业家,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启动“@她责任梦想”项目,针对600位青年女性企业家,启动包括青年女性企业家社会责任工作坊、青年女性企业家高峰论坛和培训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女性企业家数字化技能赋能并深入培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当然,这与SAP对性别平等的长期关注有关,更重要的是SAP是从中国职场女性歧视现象出发,希望运用自身的优势和力量,为改变该现状做出努力。SAP的决策也是基于对实际情况调研的判断。

2016年,SAP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就如何提高女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社会责任履责实践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和与企业家代表深入沟通与访谈,以及开展以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专项培训,了解中国女性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面分析,发现女性企业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阻碍:一方面,用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专门资金、机构还很欠缺,资金、伙伴、信息的缺乏等因素限制着企业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创新意识与思维、管理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女性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才和资金的缺乏成为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

针对中国女性企业家在面对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却力不从心的现实,SAP经过认真研究,推出“@她责任梦想”项目。希望借助该项目帮助女性企业家借助数字化的浪潮实现转型,让女性企业成为中国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进程中的重要力量。这些女性企业家的发展将带动中小企业和互联网+时展。

用理念凝聚员工的认同感

诚然,2016年SAP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是2017年能否再创辉煌,纪秉盟在回答媒体记者质疑时一再信心十足地表示,我相信2017年我们会更好。因为他深信,SAP的包容与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能留住人才、激发公司人才的创造力。

对于高科技公司,人才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等于财富。而SAP人才战略在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方面有一套法则――包容、多元的理念。正因为在这方面的优秀实践,SAP大中华区去年12月获得了本刊与外商投资协会共同的“2016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案例”之“员工好雇主奖”。

SAP大中华区领导层深知:中国的人才非常在意将要服务的公司的使命、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在寻找雇主的时候并不是仅仅盯着钱看,也会考虑如果要为这家企业工作,这个企业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它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表现是什么样的?

“所以正是基于在这些方面的表现,SAP在过去几年成功招募到了优秀人才,从而使在过去几年业务得到很好的发展。” 纪秉盟回答。

SAP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陈玉兰去年12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人才。从全面关怀员工及其家庭的福利政策、灵活弹性的工作安排,到支持员工的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制度,以及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举措,我们都在努力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力,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SAP大中华区努力推进“多元与包容”计划中“性别智能”这一重要议题的落实。其重点是搭建更具拓展性的女性发展平台,分享女性精英洞见,持续推动女性领导力和幸福力提升。

为此,SAP大中华区为推进性别平等、提升女性领导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SAP已在中国成功落地开展了SAP卓越领导力加速项目( LEAP)和女性职业成长在线研讨会两个全球项目,帮助SAP中国女性领导发挥个人才能、优势与个性,提升数字化领导力。SAP“商业女性网络”(BWN)在中国的建设也不断完善,连续两年举办商业高峰论坛外,还发起了一系列“商业女性网络沙龙”。SAP大中华区2016年还特地设立了 “Kids@SAP Day”(带着孩子来上班)项目,这一创新举措为公司职场女性缓解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难题。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纸媒数字化;战略转型;云报纸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47-02

一、引 言

报纸乃至整个纸质媒介会走向消亡吗?自从互联网的兴起、电子书的流行、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开始,这就成为了人们日益争论和关注的焦点。从众多的相关论文来看,一部分观点是集中在了信息载体的变迁上,因为纸媒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其信息的载体为印刷品,一旦其信息可以能够以更为先进和方便的载体表现出来,纸媒就必将面临时效性降低、销量下降等危机。不过从手机报到微博再到互联网技术下的内容APP化,我们可以发现,长期而言,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还是最重要的。而报纸、杂志这样的平面媒体所要做的就是,顺应潮流、做好内容,以不变应万变[1]。

新传播时代,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纸媒也必须转型。因此,除了内容和形式的编排之外,纸媒还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在这种大背景下,用于计算机、随后又用于广电发展的“云”概念,也出现在了纸媒中。

二、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及困惑

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产物如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等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传统纸媒面临着重大冲击。在数字出版被认定为21世纪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之际,报业纷纷面临数字化转型考验。

大势所趋之下,数字化报纸网站大行其道,但其实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目的、盈利模式、前景预测等各个方面大多准备不足,大多数报社属于被动转型,没有将数字化同报业的核心利益相挂钩,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国内大部分报业的转型雷声大,雨点小,投入多,收益少。只是将报纸数字化的网站,想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分一份蛋糕,比在传统报业中竞争还要难得多[2]。

总体来说,国内报纸的网站建设除了强大的宣传功能外,盈利模式依然不够明确和完善,仅仅是报纸的同步数字化远远不足以在信息繁杂的虚拟世界中生存。当然,数字化转型为报业所提供的巨大机遇和动力是不容忽视的。

数字化转型初期,“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产生了对立,对数字出版认知上不健全。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的报社认为信息载体只是末端,自身内容做好了,纸媒影响力大了,转型之后必然可以吸引到大批忠实读者。但事与愿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品牌排名中几乎没有重合,从原因分析,可能是由于两种媒体品牌的价值体系不同,评判标准不同,产生过程不同,因此难以延伸,忽略了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行为特点和消费习惯,导致无法有效地吸引到受众。另一方面,看重网络渠道的报社可能会盲目跟进,去模仿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形式和内容,反而丧失了自身的内容优势,得不偿失。

对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的还有渐渐有进展的三网融合。如果说新媒体的出现对报业和广电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那么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却使广电行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而进一步压缩了纸媒的生存空间。尽管目前对于“三网融合”应以内容为主还是以渠道为主,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不同的融合方案,但对报纸而言,面临的却同“邮发合一”时代一样的尴尬:基本丧失对发行渠道的主导权[3]。三网融合带来的是受众需求的大变化,不太会像以往那样对报纸进行精读。要知道,连博客也是为了受众需求变为微博,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和需求至关重要。

报业想要在数字化转型中突围,首先要坚持的便是新闻性。也就是说,虽然报纸受到区域性限制,但正因如此,更要回归自身,打造新闻特色和地方特色,为进一步的技术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整合方面,首先要发挥信息的过滤和整合功能,使手中能够获得非同寻常的信息;另外,当前报业的数字化过于依赖云出版平台,例如方正阿帕比和中国知网,报社自身对信息的数字化整合较差,独立数字化营销能力不足,如此看来,云报纸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三、数字化浪潮下《京华时报》的第一个十年

在第一个十年面对数字化浪潮和“报纸消亡论”时,《京华日报》的战略转型还是集中在了纸媒载体本身。首先其强调了相对于网络媒体纸媒在内容创新上可发挥的优势,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内容整合;而在拓展市场份额方面,虽然当时中国报业的实际收入呈现负增长趋势,但是《京华时报》依然采取进攻策略以扩大声场份额;另外,其在售价、广告、文化推广、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也是全面创新,使其影响力和公信力既在读者群体中得到认可,又在广告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虽说如此,发展数字媒体确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像大部分纸媒那样,其采取基本的“一报一网”模式。而在数字化战略转型方面,《京华日报》社长吴海民表示,要着重培养在网络时代的复合型的人才,这也是《京华时报》第二个十年乃至更长远发展的人才资源积累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京华时报》云报纸的开拓

2012年5月17日,京华云报纸全球首发,标志着京华时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云报纸”简而言之,就是京华时报将有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后端则架在“云”上,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延伸[4]。

这是纸媒具有开拓意义的一步,初步实现了纸媒同数字识别技术的结合。而除了新闻内容外,京华时报云报纸同时也可以实现电子交易、网络游戏的下载等功能。只要装上特定的客户端,用手机一拍,经过后端平台的编辑和整合,便可以看到相关信息、链接和视频等。京华日报的这一创新举措正是“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统一的良好尝试。

与此同时,云报纸的开拓也必将带来生产方式、整合方式、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型。首先,在自身定位方面,京华时报将不再是“一报一网”的简单组合,而会成为一份平台型的报纸,深度报道不会再成为报纸发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而详尽而全面的咨询讯息成为关键,因为只需一拍,相关信息就会尽收眼底;其次,内容的生产与整合方式发生转变,前后两个终端各司其职,更为关键的便是进一步探求如何很好的实现两个终端的无缝连接;再次,商业模式也需要发生改变,如何处理好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同云报纸内容生产的关系,成为京华日报短期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很显然,在面对第二个十年伊始,《京华时报》坚定地采取了技术转型。当然,这也是由于在第一个十年中,《京华时报》坚持实行了进攻战略,成功夺取了大片市场份额,并在读者心中树立了权威性和好印象,为其进一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技术转型同时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支持,《京华时报》便选择了和联通的相关合作。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如果读者真的可以完全通过京华时报云报纸实现商业互动,那么无疑这将是一种引领未来的商业模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拍摄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流量,而且软件的系统要求也提醒着我们,云报纸的商业模式不能急功近利,需静待良机。

在2012年的首届京交会上,《京华日报》参展5天,至少发出去15000份报纸,在公众开放日更是两小时内5000份变一扫而光。可以预见的是,当前云报纸的发展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的,如何根据合理的预测来构建市场成为主题。技术的增长和传播是飞速的,《京华时报》作为先驱无疑在云出版市场占得先机。但现阶段技术的深化和模式的思索还是重点,毕竟《京华时报》目前所提供的云搜索范围不广,应用版以推荐和介绍目前智能手机平台上的软件、游戏及服务为主要内容。要想保持长久竞争力,当前品牌建设仍是重点。

五、云报纸的探析及思索

很显然,云报纸并不等同于纸媒的数字出版,而更像是数字出版的一种趋向,其本身具有极大的变革意义。前车之鉴,报网融合并不能挽救报纸的颓势。报纸在最初拥抱网络媒体时,趋之若鹜地想借网络“推广自己的品牌”,然而最终发现,互联网已经消灭了所有报纸的品牌[4]。 无疑,单纯的新闻专业主义和简单的报纸网络复制是片面的。

业界对于云报纸的前景也是一致看好,因为云报纸以原报纸为依托,同时将互联网带入,通过终端和云计算,为原报纸实现巨大的增值,且其所需的增值代价较低。的确,技术的介入扰乱了平静的媒介环境,改变了技术人员一直处在辅助地位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从业人员的边缘化,这需要我们去遵循技术这个规则,并发挥平台中专业素养的巨大优势。

随着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会在未来引领这种云阅读的潮流吗?传统媒介的确在探讨自身出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是,毋庸置疑,电子阅读将成为主流。当然,云报纸的发展依然面对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做终端软件下载的,接下来如何把传统纸媒的广告商导入进来?如何跟其他门户网站的客户端竞争?“云报纸”虽然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商业模式上也创意性地和电商平台、付费下载结合,但读者体验受制于纸质报纸发行量,没有报纸你如何拍照[5]?另外,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虽然当前有政府的政策保护,但是却不能去完全依赖这些政策,否则一但失去保护,没有改变的行业就会被技术的浪潮摧毁。传统媒体的技术改革必须一直向前推进。

数字化浪潮和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纸媒无法避免同新媒体和全媒体的竞争,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完成华丽的翻身迫在眉睫。此时的纸媒必须明确自身定位、读者需求、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然而当前的纸媒数字化大多流于形式,数字化转型不但没有成为抢占市场的有力武器,反而成为报社的一个额外开支负担,内容生产上也出现被渠道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而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却提供了一条纸媒的改革创新之路。目前,云报纸的技术完善和商业模式依然是重点,终端的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无论如何,云报纸是纸媒拓展的重大尝试,是数字化时代纸媒十字路口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吕择.平面媒体的十字路口[J].今日科苑,2012(4).

[2] 徐伟.数字化:如何给报业一个未来[J].青年记者,2008(24).

[3] 沈天舒.“三网融合”下的报业突围[J].编辑之友, 2010(8).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第5篇

2016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T?V机构之一――T?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V S?D”)成立的第150周年,也是其在华耕耘的第25年。10月26日,T?V S?D在上海举办以“立足变革之中国,激发永续之信任”为主题的150周年庆典活动,回顾了T?V S?D在150年间,利用技术专长,确保新型技术安全可靠并且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产业创新的辉煌历史。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V S?D也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与投入,并持续以从德国“工业4.0”中获得的实践经验来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深入的专业服务。

权威技术带来安全保障,推动产业创新

凭借权威技术,T?V S?D在每次工业革命中都能做出重大贡献,未来也将持续积极推动技术向前发展。作为周年庆典计划的一部分,T?V S?D将着眼于未来对经济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4个战略主题:可持续发展、消费者保护、城市化及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领域。

T?V S?D管理委员会主席施特克芬教授强调:“德国‘工业4.0’的核心在于用技术将人、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相连接,并使相互连接的设备能够自发地互相传递信息。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交汇,改变我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我们相信‘数字化转型’将对几乎所有的商业和社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T?V S?D也将围绕如何帮助企业把握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同时将数字系统安全相关风险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建立信任,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赢得竞争力。”

继T?V S?D在慕尼黑创建数字技术中心之后,2016年3月,新加坡数码服务卓越中心也正式揭牌。这些数字技术中心的建立,持续强化了T?V S?D在功能安全和工业安全网络方面的能力,同时能为客户制定创新解决方案,致力于拓展和服务智能基础设施及“工业4.0”等智能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关于解决安全、功能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等方面的最新知识及分析(监控及大数据),帮助企业在维持安全性及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实现当今数字化转型的潜能。

立足变革,激发中国企业数字化升级

当前,中国制造业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作为T?V S?D在德国以外最重要的战略市场,除了向中国提供客观、专业和优质的测试与认证服务以外,T?V S?D还将向中国企业介绍蕴藏在德国“工业4.0”背后核心理念的更多细节,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到来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

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T?V S?D以出色的创新能力,紧跟环保低碳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网络,为国内客户提供专业的培训和讲座,与当地公司开展合作,提升质量水平。

“中国的消费互联网‘黄金20年’已经过去,产业互联网‘关键30年’已经到来,未来必将颠覆现有的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沈斌教授在活动现场分享道,“目前国内企业最大的浪费就是数据,未来企业要转型升级,需要彻底实现数据化。”

T?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总裁和首席执行官范华德表示:“为了实现数据化,我们必须要使数据交换和学习变得更加安全可靠,需要用相关的标准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同时要确保利用数据时的安全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需要在此领域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联合行业协会、学术界及企业,共同推动数字化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传承世纪服务理念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第6篇

新媒体的崛起,各类媒介的融合,不仅给中国报业带来挑战,也给中国传统报业进行内容产业的战略转型带来历史的机遇。

数字技术已打破传统媒体的壁垒,使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种内容产品本身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集成和统一起来。媒介融合使报业掌握和拥有新的传播方式,为报业创造了新的受众群,开拓了新的媒介市场,带来新的规模竞争升级。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报业将大力实施数字报业战略,不断开发出品种繁多的电子信息传播产品,形成庞大的电子信息传播产业;将通过品牌拓展、多元化运营,由地区性分散集团向全国性垄断集团演进,由单一性报业集团向多样性传媒集团演进,由传统的单报作业向新型的资源共享演进;报业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通过资本运营方式多媒体、多业态、多向度发展,由报业集团转型为多种产业集合的传媒集团,从而真正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经营。

数字报业已成为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不管自觉也好、不自觉也罢,报业必须朝着数字内容产业这个全球范围内势不可挡的趋势去转变和发展。2006年8月6日,我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开始启动,全国15家媒体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北大方正、诺基亚(中国)、中国网通3家公司,成为首批试点单位。“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发起并组织实施,旨在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显示介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运营模式,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推动报纸出版业的重大变革。该计划以三年为期分步推进,成员单位将整合资源,合力完成实验任务,并共享实验成果。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对数字报业的探索正式从理念走向实践。截至2007年5月31日,数字报业发展第一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预定目标顺利实现,数字报业正在业界和关联产业的共同探索与实践中寻求突破。

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指导。因此,数字化转型中一个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在报社或报业集团的总体战略框架内,顺应数字报业的发展规律,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积极构建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并以此为轴心,寻求报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创新性突破。这种创新性突破,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创新定位 报业的数字化创新行动,必须观念先行,找准位置。要充分认识到,报业单位欲在数字时代争取主动,就必须突破传播介质束缚,解决自身定位问题,即主动尝试从报刊向新媒体的平滑过渡,尽早实现从传统纸质媒体经营机构向数字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转变。只有解决了定位问题,报业单位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内外部资源,顺利实施数字化转型,占领信息传播和媒介经营的制高点。

创新目标 国内报业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必须突破传统报业的藩篱,遵循新媒体运行规律,在发展目标上寻求突破,谋求报业集团向文化传播集团的成功转型。要赋予数字平台更多功能,整合优势资源助推新媒体发展,通过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力,努力使其成长为区域性、专业化、多媒体的数字信息平台,成为报业机构突围数字时代的新生力量和未来收益的主要增长点,为报业转型提供先期试验。

创新流程 为确保战略目标实现,报业机构必须变革传统的信息采集、加工、生成和方式,一方面要提高新媒体传播时效,努力实现新闻信息的即时、滚动播报;另一方面要在原创新闻的多种终端上下功夫,同时要切合新媒体分众对等传播的个性特征,引导受众更多地参与内容制作环节,分享体验经济的成果。因此,数字报业要建立起四个专业平台:数字信息综合开发处理平台、数字信息平台、数字产品营销平台和数字产品客户服务平台,以平台为纽带创新业务组合。

创新传播模式 信息时代的新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新媒体的兴盛,也给我国报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在近年兴起的报业数字化风潮中,诸如手机报纸、多媒体网络报纸等数字内容产品的出现,已经部分利用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在IT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壁垒已被打破,数字技术不再为某一行业专有。鉴于此,借鉴新媒体的信息技术优势,为数字内容生成、传播方式多元提供技术支持,是报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受众和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数字报业要适时引入BBS、RSS、BLOG等技术,并不断追踪信息传播技术成果,通过构建数字技术平台,重新聚合新闻信息、生活资讯等核心内容资源,满足社会新生力量的体验式阅读需求和信息消费习惯。

创新价值模式 与新媒体相比,我国报业所拥有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具有流程严谨、效率较高、功能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报业的数字化进程,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通过整合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资源,创造出符合数字报业发展规律的新的价值模式。在数字传播时代,报业机构的数字信息平台也是用户自主生产和原创内容的强大资讯平台。报业机构的专业化内容生产和网民自主生产既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也可以适时融合。报纸能够借助网络传播和网民互动扩大原创内容的议程设置效应,优化报业选题效果;网民原创内容也能够为传统报纸提供丰富的内容加工素材,并通过报纸的专业化信息核实手段和内容配置能力,形成内容生产和价值增值的良性互动。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第7篇

以SDN、物联网、AI为代表的先进ICT技术发展正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发生。“面对未来更多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以及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多方面的关键需求,OT与ICT的融合正在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的关键挑战之一。”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华为网络研发部总裁刘少伟表示。

为了实现海量联接、应用智能与实时业务等,能够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提供边缘智能服务的边缘计算正在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边缘计算呈现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机会下,由华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尔、ARM和软通动力联合倡议的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日前正式成立,聚焦OICT理念,旨在搭建边缘计算产业合作平台,推动OT与ICT产业开放协作,为推动行业数字化变革和产业升级提速。

实现“拉瓦尔喷管”效应

在日前举行的边缘计算产业联盟成立暨2016首届边缘计算产业峰会上,刘少伟形象地以“拉瓦尔喷管”中的“窄喉”来形容联盟将在产业中扮演的角色。

他所提到的“拉瓦尔喷管”是航空领域火箭发动机最常用的构件之一,是一种渐窄-渐阔的喷管类型,具有一个狭窄的喉部,当亚音速的气流流经喉部时,气体受到压缩,会导致速度急速增加,在渐阔处继续加速后能够获得超音速气流。“窄喉就是联盟将要担当的角色。”刘少伟表示。

事实上,除了工业领域的需求,在ICT领域如今已经有很多案例出现,例如电梯的智能化运营,能源行业的智能抄表、公共事业的智能路灯以及物流行业的全程跟踪等。“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关键需求的梳理、参考架构的提出、测试床的示范推广以及产业生态的形成,来将此前产业链各方所进行的局部实践,统一成全产业的共识,共力和共赢,扩大全产业的实力,来实现例如在智能制造、智慧水铡⒊盗网等领域全行业的规模推广。”刘少伟表示。

聚焦智能联接

作为边缘计算联盟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华为将自己在边缘计算产业中的定位聚焦到智能联接。

那么,华为将如何实现智能联接?边缘计算联盟在最新的《边缘计算产业联盟白皮书》中正式提出的边缘计算参考架构1.0,在这一架构中基于分层设计,包含应用域、数据域、网络域、设备域四个功能域。华为将贡献海量联接与自动化运维、实时连接、网络安全、物理网平台、设备安全等领域的创新与技术方案。

“基于SDN架构的敏捷控制器、实现ICT融合的边缘智能网关以及物联网操作系统Huawei LiteOS等解决方案,都将成为实现智能联接的基础。”刘少伟表示。

面向电力、照明灯等行业联网终端数量巨大、运维复杂等需求,华为SDN控制器基于全场景、开放架构,不仅能够实现海量联接管理的能力,同时提供全网资源按需获取、自动部署和智能调优的能力,能够满足多样化的业务和智能自动化运维的需求。

面向工业互联网长期传统信息化建设所形成的大量异构的网络所带来的多种工业标准、多种协议共存的现状,华为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敏捷物联网网关能够提供各类物联接口,提供丰富的行业标准语协议来满足对接要求,同时基于NFV技术提供多种开放模式,支持容器化部署第三方应用,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应用在边缘网关上得以运行。

针对行业大量部署的传感器所面临的低功耗,部署复杂等挑战,Huawei LiteOS物联网操作系统不仅有超轻量、超低功耗等领先优势,还通过开放的API和中间件完美解决了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问题。Huawei LiteOS所具备的自组网、自发现的能力,使得大规模快速部署成为可能。

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融合网络、计算、存储与应用核心能力,边缘计算正在使能更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这一方面,华为已经在多个领域有所突破,正在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中最可靠的伙伴之一。在能源、电力、交通等重要行业领域,华为已经形成覆盖远程智能抄表、楼宇能效管理、智慧交通、梯联网、智能制造、特种车辆预测性防护等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华为在本次大会上展示了梯联网、照明物联网、车联网等商业应用,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产业实践参考。

作为华为利用新的ICT技术和平台帮助客户探索全新商业模式的代表方案,梯联网成为边缘计算能力与开放平台的代表方案之一。在梯联网解决方案中,通过边缘计算能够实现电梯故障的实时响应、确保实时数据本地存活、实现数据聚合以及更好的业务监测和攻击防范。据了解,结合这一方案,华为已经与全球领先的电梯及自动扶梯供应商展开深度合作,打造开放、灵活、可扩展的电梯物联网解决方案,助力更大规模电梯的统一智能运营。

智能控制照明物联网解决方案是边缘计算与照明行业智能化升级中碰撞和合作的成果,已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落地实践。照明物联网解决方案不仅将城市照明路灯统一接入物联网络并实现多级控制,还能够根据天气等环境变化和能效控制策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在实际部署中,节能效率高达80%。未来,灯杆可以集成更多种类的传感器,可以收集城市路面信息,检测空气质量、光照强度、噪音水平等环境数据,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将进一步成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重要载体。

该方案将城市照明路灯统一接入物联网络,在每盏路灯上安装一个路灯控制器,用来控制开关和调光,路灯控制器连接到边缘计算网关,实现多级控制。边缘计算网关和路灯控制器均可搭载轻量级敏捷计划组件,支持照明策略的本地化部署,形成两级本地智能化决策机制。当边缘计算网关的上行网络出现故障时,可快速切换到本地控制策略。

更多“物”与网络的联接正在建立起来,边缘计算产业已经在路上。

促进产业生态形成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第8篇

革新传统编辑出版方式,引入数字化编辑出版系统 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组稿-送审-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一系列的手工劳动,这种状况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潮流。只有革新传统的编辑出版方式,构造信息化、网络化的出版系统才能最大化地实现作为信息承载者的职能。数字化的编辑出版系统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工作一体化,不论是组稿、复审、终审,还是编辑加工、录入排版,直至最后出版发行,都可通过无纸化办公完成,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期刊的编辑资源,甚至实现各个期刊社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项目合作。

目前市场上的数字化编辑出版系统主要包括两种开发形式,一种是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如新华社采用的基于LotIls Domino/Notes工作流和数据库的管理系统方案,另一种方式是由出版社与相关专业机构联合开发,比较典型的是《航天器工程》杂志与有关机构联合开发的“《航天器工程》期刊稿件处理系统”。由于数字编辑出版系统功能各异,价格悬殊,同时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需要各期刊出版社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系统,保证系统的可用性、灵活性、一致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开放性和安全性,完成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加速期刊网站建设,创建电子化期刊 电子期刊的发展一日千里,不应用网络就无法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一个完善的编辑部网站是现代化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部分期刊陆续建起了具有特色化信息和服务功能的独立网站,这些网站能提高期刊编辑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是期刊印刷版的有益补充,在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时效上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为编辑部及时、快捷联系作者、读者提供了一个互动开放的空间,同时也搭建起宣传交流、展示期刊特色的平台。

目前,期刊上网主要分依托型、自主型两种。依托型上网是指依托大型网站上网,如依托万方数据中心的“数据化期刊群”、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网”、西南科技的“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以及龙源期刊网等,这些大型网站给各家期刊提供的模板页面设计基本相同,要想增加信息内容或改变栏目设置均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很难将网站运用到期刊经营上,同时,在利用网站拓展发行渠道、开辟专题论坛及网上广告业务上也存在很大障碍。另一方面,自主型网站的建站速度却由于重视程度以及资金等原因发展缓慢,有的期刊即使自主建站却仅仅是纸版期刊的简单翻版,利用率较低,绝大多数期刊网站建设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而,期刊社应更新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改进,创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站,为自身在期刊现代化进程中抢占制高点奠定基础。

开拓期刊新媒介,挖掘出版新渠道

网络信息化进程催生了大量期刊出版的新媒介。这些新媒介是多媒体的渗透与融合,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向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门户网站、独立网站、电子杂志、手机杂志、博客等丰富多彩的新渠道为期刊的数字化之路开辟了新的途径。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读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看到其数字化版本:登录《三联生活周刊》的网站,登录龙源期刊网、浏览网等集成平台,登录其在新浪网上的博客,通过ZUBU网订阅其电子杂志。大众期刊多元化革新的经验,应当作为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有效经验加以充分利用。

借助期刊出版发行的新媒介,期刊可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利益。中国瑞丽集团副总裁刘丹晖称:“《瑞丽》在网络、手机、电子杂志、无线业务等新媒体中所取得的收入已经达到全部收入的10%。”据预测,10年后,数字媒体在《瑞丽》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会超过60%。现代期刊只有把传统的出版媒介与现代期刊新媒介融会贯通,量身打造,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在新的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借助数据库网络运营商。拓展出版平台

目前,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均向“快”和“短”的方向发展。快,就是把当前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用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取得首发权。短,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排版印刷,达到最好的效果。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出现了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不同出版方式,统称为数字化期刊即网络版期刊。网络版期刊必须凭借网络平台实现,除少数自主建站的期刊外,大多数期刊均是依靠大型数据库出版信息。当前,我国期刊在依靠数据库集中上网方面已具有相当规模,其发展势头强劲。如前文提到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都是期刊上网依赖最多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改变了我国学术期刊长期以来分散经营的发展状态,对期刊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对于尚无条件自办网站或者尚未取得互联网出版许可的期刊来说,与这些网络运营商合作,利用数据库集中上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这些大型数据库网站要充分运用,虽然其为各家期刊提供的模板页面缺乏特色,且在应用操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在发挥集群效应方面优势显著,应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页进行期刊内容、信息、征稿宣传等,使其提供的网络服务功能达到最优。即使自主建站的期刊也应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库扩大影响,与自办网站互为补充,最大程度地挖掘网络潜力,实现期刊效益的最大化。

提高编审人员素质,适应数字化潮流

期刊业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比较网络媒体和其他新兴媒体,传统期刊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工作和积累,期刊社练就了经验丰富的专业采编人员队伍,因而,期刊在积极探索数字化渠道的同时,应牢记自己的根本优势所在。然而,随着数字化潮流的冲击,传统的有纸化办公逐渐转变为快速便捷的无纸化办公,编审、校对、排版软件层出不穷,这都对期刊的编审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期刊社练好内功,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数字化转型,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能够熟练完成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的加工处理工作,网页的设计制作工作,熟悉网络与管理知识,能够组织网络互动,如受众调查、论坛管理等。

在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工作中,要注意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既要兼顾普通员工,也要有重点、有突出地培训核心人才。在培训内容上,注意传统编辑出版方法与数字化编辑出版方法的过渡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的编辑人员更应注意新旧结合,培训方式和方法的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