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内涵发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23-03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

作为一种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具有独特的学制优势:它通过对人才培养系统的设计规划,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瞩目的办学业绩,也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时至今日,五年制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进入全面内涵发展阶段,回顾、总结、审视其发展历程和办学经验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

一、标准是基点――制定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系列标准

有专家指出,现在是一个“标准驱动的时代”,质量标准已成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各领域密切相关、必要且重要的元素。要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制定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系列标准”不仅是题中之意,更是应有之举。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标准”将引领五年制高职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容,增强学校的治理能力和办学特色,承载并表达属于五年制高职特有的教育哲学;“标准”将规范五年制高职校的办学行为,树立学校改革发展的信心,规避学校发展中的失谐与偏越,推动学校管理走向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围绕教学质量这一学校工作的灵魂与生命线,五年制高职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形成合理的发展期待,并在充分研究借鉴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适合自身、规范科学的质量标准系统。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吸引五年制高职的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要鼓励和邀请教师员工、学生家长、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到学校质量标准的研制中。同时要妥善处理好“标准”指导性与操作性、连续性与应用性的关系,并以“标准”为依据完善、健全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推动学校系统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应围绕“服务产业、依托行业、联合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全面了解区域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及高新技g等产业的用人需求,根据调研情况绘制学校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吻合度图表,并分析对比专业岗位与学校教学间的差异,依托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的制定。建设中要以重点专业为抓手,围绕专业标准进行重点建设,并在优势累积中形成特色。学校与企业都作为办学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及配套校本教材,共同实施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并构建与之适配的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体系。

二、课程是核心――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抓紧课程这一“核心”。实际办学中,对五年制高职长学制优势的认识模糊不清,对五年制高职办学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探索不深,致使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以课程为核心,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认识与发挥五年一贯长学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五年一贯长学制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质。江苏五年制高职以初中毕业生为教育起点,五年连续的学习时间为学生职业意识的树立、职业素养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学制也能够有效延长技能训练的时间,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较复杂的技术技能。五年一贯的长学制也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校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五年一贯制能够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便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加有效教学时间,避免教学过程中无效的淘汰选拔、教学内容的重复等造成的学时浪费,利于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我们要在办学实践中提高对“五年一贯制”的认识,加强研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系统总结五年制高职育人经验,建立与五年一贯制相适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常规,并在实践中走向规范、形成特色。

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明确专业与课程建设特色化的方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实际要求扎实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学院要从整体出发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围绕“服务产业、依托行业、联合企业”优化升级学院的专业与课程,在工学结合与产教融合中促进专业与课程的品牌化发展。应牢牢抓住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培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中高职有机衔接、多元互通的要求,体现文化与技能并重的方向。在学习吸收国外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点着力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情境化”五年制高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行动导向,以情境教学带动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同时要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使之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展开。校内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校外实习基地“领校进企”,通过实境育人,校企融合加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师资是关键――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五年制高职教师团队

如何推进师资建设是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五年制高职在师资培养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也取得不少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反思。比如,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相对薄弱,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仍需加强,师资培训的有效性尚待提高,教师个性化发展及学校特色发展的关联度还需加强等。

破解这些师资建设中的难题,首先要充分发挥学院联合办学优势,依托学院专业协作委员会等平台,加强协作交流,提升学术素养,打通职称评审瓶颈。第二,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内培为主,外育并e”的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育。通过参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研讨班、学术会议,参加五年制高职教学技能大赛,引导教师做好职业规划等多种方式拓展教师事业,提升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实效。第三,通过创建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评选等活动,积极发挥名师与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第四,加强师资建设研究探讨,基于“终身发展”理念、构建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吻合、与学院品质发展适配的长效校本培育机制。

具体的做法:依托学院搭建的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名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方针,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五年制高职教师队伍。各分院应完善骨干教师培养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引导骨干教师参与部、省、市级教科研项目,在课堂和车间的“两栖”状态中打造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分院、学院、市、省各层级“名师工作室”,使其成为承担行业内技术攻关、技能研发、成果转化、传艺带徒、技能培训等重任的重要载体,把工作室建成名师成长的摇篮、热点问题研究的中心、优质资源整合的基地、优秀成果展示的舞台。制订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实施意见,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引进能工巧匠,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并采取与高校知名学者、教授组建联合教学团队的方式,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实现优秀教学团队的“借梯攀升,快速成长”。

四、智慧校园是推手――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深层变革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第2篇

和平区作为沈阳市乃至东三省地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秉承着规划为先的建设原则,制定了《数字和平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一大基础平台、四大应用体系、一个展示平台”的顶层设计,全力构建具有和平特色的数字城区政府数字化基础框架;《数字和平建设“十二五”规划》为智慧和平发展指引方向,《智慧和平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提纲》方案提出了“思新型服务理念,创智慧服务模式,提城市服务质量,展惠民兴业和平”的建设理念,并紧紧围绕这一建设理念重新规划智慧和平建设的架构图,规划了支撑平台建设、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及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平台项目建设等内容。

数字平和,融合共享

据和平区政府领导介绍,在建设初期和平区就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数字和平”建设三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始终坚持标准统一、资源共享、联合共建、整体发展的建设标准。

和平区采取联合共建的模式,实现了所有系统在一套网络运行,即视频监控、政务办公、社区卫生服务、协同服务、视频会议等均在一个网络上,网络资源、人力资源、软硬件设备资源共享共用,极大地缩减了成本。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例,和平区利用全覆盖的光纤网络,实现区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卫生服务站医保数据通过全区统一光纤与医保局链接,每年仅医保链路费用就节省了100万元;在硬件服务器方面,借助“大集中”的建设模式节约维护费用,共享“数字和平”建设硬件设备及维护资源,在节约了信息中心建设费用的同时,每年可节省服务器设备和人员维护费用4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节省经费560万元,并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促进了资源共享。

视频监控系统作为构建平安城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2007年9月和平区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启动,以“基本覆盖,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预留未来”为标准,基本覆盖了全区老城区四级以上街路、广场、公园、学校、无物业小区出入口等重点区域,形成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的立体复合型治安防控体系。本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系统一方面实现了视频监控网络与基础网络的资源共享,形成互联、互通的大联网格局,节约了大量网络建设及租赁费用;另一方面通过视频监控管理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配,实现了与公安分局、执法局、城管局、应急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部分社区的视频资源共享。

智慧和平,惠民为先

据了解,和平区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3方面:优政、惠民、兴业。其中,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更是得到了和平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全力打造网络素质教育实践平台,扩大素质教育范围,节约教育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在自己的学校就可以参加素质教育活动,是和平区政府实施智慧教育项目的目标。为此,和平区打造了网络素质教育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模拟机器人、课堂云录播和学校应急演练3部分内容。

在建设模拟机器人方面,和平区教育局斥资建成了设施功能齐全、专业教室完备的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并取得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绩,其中仅在2013年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就获得了17块金牌以及两项全省冠军。通过功能扩充,教育实践基地的网络版模拟机器人课程在全区各个学校电教室内都可使用。在建设课堂云录播系统上,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目前,学生在实践基地日常学习生活十分丰富,但家长没有能够清楚、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情况的手段。因此,和平区计划为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一套课堂云录播系统,无需安装布线,任何教室就可以成为录播室,将学生的视频剪辑,上传到学生的教育档案中。增设学校应急演练系统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据悉,该系统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针对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空间位置进行模拟,并采用平台游戏模式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从而能够反复演练逃生路线、逃生技巧,实现演练前模拟、演练后评估,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在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如何帮助他人、如何迅速地做出应急反应,避免二次伤害,减少人员伤亡,也使教师了解到如何指挥学生逃生与自救。未来该系统可升级为面向居民的应急演练,同时把素质教育基地扩展为和平区居民逃生演练的基地。

除了教学系统,和平区政府还在智慧卫生系统上进行了创新。一方面整合卫生医疗系统,据了解,和平区拥有一流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卫计局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数字和平”政务平台,通过政务专网实现检验中心、三甲医院和卫生服务站等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过LIS、PACS、HIS系统建设升级,进一步实现全区实验室数据互联互通,检验数据和检验设备全区共享,检验结果与大医院互认并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印。通过智慧卫生建设全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引导百姓就近就诊入手,开发相应的系统,实现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在社区”的目标。另一方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微信自助平台,主要包括自助预约系统、信息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等,实现微信预约、信息查询和信息功能,缓解个别地区、个别时段医疗机构就诊压力大的问题,便于卫生服务中心(站)根据预约情况调配工作人员。

此外,和平区还建设了信息咨询和系统,通过系统可随时随地进行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妇幼保健、康复治疗等相关信息的在线咨询,并可提供自助问答、热点问题统计、管理及人工服务功能,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对一的解答服务;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平台信息或通知,目前该系统已应用在长白社区卫生服务站,效果良好。

智慧社区一卡通

除了个体要“智慧”,和平区还致力于打造社区整体的“智慧性”,据和平区政府领导介绍,目前,和平区智慧社区的打造主要通过一卡、一库、两平台的建设。

一卡,即智慧社区一卡通。该卡可整合门禁卡、电梯卡、身份识别、健康档案、人口数据采集、群租管理、志愿者认证、诚信体系、物业缴费、周边消费、社交网络等功能,不仅是居民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认证记录的钥匙,更是居民获取服务后记录支付的载体。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学生的素质/习得的素质

【 正 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1]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对素质概念作出新的解释。

正当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对学生素质概念产生颇多歧义时,美国著名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R.M.Gagné)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他新近修订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1992年第四版)中对学生素质的成分和组织作了系统分析。加涅的分析对我们建立科学的学生素质观不无启迪,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加涅关于学生素质的构成成分的分析

对一个人的素质的分析有各种着眼点。例如,对竞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分析,强调他们在遇到重大比赛情境时的心理稳定性。加涅对学生素质的分析,强调学生是学习者,他们身上形成的素质应有利于继续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从这样的角度考虑,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

1.1 学生素质的先天成分

在心理学中,传统的素质(diathesis )概念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2]加涅从学习的全过程, 即信息输入阶段、内部加工阶段和信息提取阶段举例分析了学生的天性对学生学习的制约作用。

从信息的输入来看,例如人的视敏度(即视力)有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天生的,影响学习的感知过程。虽然可以通过人造眼镜的帮助得到提高,但它仍然是人的感觉系统所固有的基本性质,是无法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从信息的内部加工来看,例如人类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为7+2 或7-2。这表明人在某一时刻能保持的信息项目数量有限。如,我们在记电话号码时,短时记忆一般不会超过9位数;心算过程亦是如此。 这种先天的容量限制会影响学习,尽管我们可以扩大记忆组块(Chunk )来增加短时记忆容量,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单位数目一般是不能改变的。

从信息提取来看,其速度也有先天的差异。很多有关反应时的实验都表明了这一点。

关于学生素质的先天性,加涅只列举了三个与学习有关的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婴儿早期的深度知觉、语法深层结构、音乐节奏感等都被认为有先天决定的成分。对于这些和其它由遗传决定的学生的品质,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学习去改变它们,相反,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Capacities)”。[3]例如, 早期阅读教学应考虑到小学生的信息组块小,一次不能呈现太多的材料。

1.2 后天习得的素质

对于学生先天的素质,加涅的原文是“The Nature of LearnerOualities”。对于后天习得的素质,加涅的原文是“Qualities thatare Learned”。学生习得的素质是什么呢?加涅倾注了毕生精力, 找到了支配人类行为表现的5种学习结果,这5种学习结果也称5 种习得的性能(Learned Capabilities)。它们是学校教学的目标,并构成新的学习的“内部条件”。这五种学习结果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

加涅把这五种学习结果作为学生习得的品质或素质来看待,似乎需要作一些解释。

1.2.1 智慧技能。加涅认为, 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4个亚类,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辨别、概念、 规则和高级规则。此处的辨别是指习得的辨别能力;概念和规则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高级规则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中小学生掌握的读、写、算等技能基本上都属于智慧技能。加涅认为这些基本智慧技能的牢固掌握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和智慧技能的基础。

1.2.2 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 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例如,儿童用“扩句”的策略完善自己写的句子。对于“李明去商店”这个句子,可用提问的策略扩展为“那天早晨,李明步行去市中心的百货商店”。在这个例子中,“扩句”的策略只有在造句和组词的智慧技能都已具备后才能运用。认知策略的两个特征尤为值得注意:第一,它们是一些控制智慧技能的选择和运用的步骤;第二,认知策略本身并不复杂。例如上例只是提四个大家都熟知的问题,即谁、什么时间、去那里、怎么去。

认知策略有一般和具体之分。具体策略的适应范围相对要小一些,也容易学一些;而一般的策略适用范围广,学起来也就困难。学生一般所具有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认知策略包括与注意、知识的编码和提取有关的策略。加涅认为聪明的儿童一般善于运用认知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人的聪明程度是以认知策略为中介来影响学习效率的。

1.2.3 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也被称为陈述性知识, 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它们以单个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储存。关于言语信息的提取,大家一般都熟知激活扩散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从命题网络中搜寻单个命题时,相关的一些命题也就被激活了。“激活扩散”被认为是从长时记忆存贮中提取知识的基础。加涅认为它不仅解释了我们所谓的不随意思维,如在自己联想时想到的东西,而且是我们进行反省思维时表现出明显的巨大灵活性的基础。[4]

1.2.4 态度。 态度是个体习得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个体行为选择方向的内部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其核心成分是情感方面。如对人、对物、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的态度,决定了人们作出助人、爱护公物、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选择。态度学习渗透在一切学科学习中,如学习数学时,需要形成喜欢数学的态度。所以态度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人的最重要素质之一。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态度教育大致相当于德育。不过态度涉及的范围大于德育的范围。如喜爱听流行音乐是一种态度,但不是品德。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才属于品德范畴。 转贴于

1.2.5 动作技能。人的动作技能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 如儿童学习走路,学会用筷子吃饭。到了入学年龄仍有许多动作技能要学习,如语文课上学写毛笔字,学朗读,其中含有复杂的动作技能;体育课和劳技课要学习的动作技能更多。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一套操作规则,二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

以上五种习得的素质可以解释人的一切后天习得的行为。由于教育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了加涅提出的这五种习得的素质后,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变得非常明确了。

1.3 心理测量学测得的素质

1.3.1 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General Abilities and SpecialAbilities)。人们早已注意到, 个体的行为除了受特殊学习情境和经验的影响外,还受更具一般意义的“能力”的影响。它是内潜的个体特征,不能被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测验间接推测。心理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般能力中分化出一些与怎样出色解决新问题有关的因素,并将之命名为“差别能力”。如言语流利、数字推理、视觉形象的记忆、空间定位等等。不管是一般能力还是差别能力,都是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稳定不易改变的特征。能通过心理测量来评估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IQ)。也就是说,智力包括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因此,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1.3.2 人格特质(Traits)。象能力一样, 特质也是被心理测验揭示的个体的一般倾向,也同样是长期稳定的,不易被旨在改变它们的教学所影响。特质包括焦虑、成就动机、性格内向、谨慎、冲动、自我满足等。其中对学习影响较大的是学习动机与焦虑。

作为人类的品质,能力和特质的重要性在于,因教学性质不同,它们可能对学习产生不同影响。例如,有着较强言语能力的学生可能对由简洁的文章构成的教学有出色的反应;非常焦虑的学生可能会在具有高度组织结构的教学中学得很好。

上述我们所说的加涅的“学生素质”的构成成分可概括为下图:

附图{g10e02.JPG}

2 学生的不同素质对学习有不同作用

学生习得的素质是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的,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成分;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能力(IQ)与特质这两种素质不直接进入新的学习,但可以加快或减慢学生的学习速度,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

或者我们可以将习得的素质比作计算机的软件,将发展中形成的能力(IQ)与特质比作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因不同的需要而各异,其作用随着具体情境而变化;“硬件”则相对固定,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起着支持性的作用。

3 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3.1 根据习得的素质形成的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但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素质(学习的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我们已经知道,学生素质中的先天成分是不能被教学所改变的,教学应适应它们。至于素质中的能力与特质,由于它们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不易被教学所改变,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直接针对它们,而是通过对上述五种习得的素质的教育,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能力与特质。

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未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误区正是由此而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3.2 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3.2.1 考虑学生智力(IQ)水平的差异。上面已经指出,IQ 高低影响学习的速度。但某些人却认为儿童的IQ相差不大。例如,1998年11月16日《文汇报》刊登的随笔《测试智商还是制造弱智》一文说:“小学生成绩差一点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基本上与智商无关。”又说:“人才学、创造学的研究早已显示,儿童的智商原本是相差无几的”。作者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且智商差异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事实,把学生学习好坏的责任不加分析地推到教师身上。这不但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会使他们产生反感。从理论上看,如果教学适应学生的IQ水平,应让IQ水平高者快学,让IQ水平低者慢学。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我们采用大班教学,不得不按学生的中等水平施教。如果缺乏适当的补救措施,将不仅会使拔尖人才受到压制,也会使慢速学习者反复受挫。这是世界教育的难题,但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避免这方面的损失。

3.2.2 考虑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众所周知,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是不同的。对学生来说,不同的人格特征,尤其是学习动机,会影响学习的难易和快慢。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动机如好奇心,外部动机如对社会赞许的追求。我们应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确实带来了学习效果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设计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设置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或者可以增加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赞许的机会。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那就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被相同的事件所激励。也就是说,一个特定的情境之所以激励某个学生,是因为先前的学习经验或期望,而非别的什么。

3.2.3 考虑学生原有习得的素质的差异。上面我们已经指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差异,这也就是原有习得的素质的差异。与前两方面不同,学生原有习得的素质是新的学习的构成成分,直接地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考虑学生原有习得的素质的差异,对教学有很重大的意义,它们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发生。

以上三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一个关系式:学习的结果=f(学习动机, 原有习得的素质,IQ水平)。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做到“为每个学生设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3.3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智慧技能

不管是智慧技能的学习,还是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或动作技能的学习,都需要原有智慧技能的参与。例如,新的言语信息的学习和存贮需要大量有关理解和应用言语的智慧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同义词和词的喻义的应用,句子结构中的句法规则以及在相关命题中概念的逻辑排列。所以说,虽然每种类型的学习所需的内部条件不同,但智慧技能却是任何一种学习都不可缺少的。因此,智慧技能的教学应是中小学教学的重点。作好这一素质的教育,可为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开轩.全国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997年9月2日

2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见顾明远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0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第4篇

一、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智慧城市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智慧城市是指具有介入式、互动式功能的智能化数字城市,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全面的感知与广泛的互联,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它不仅是基于互联网、传感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科技革命,而且通过实现远程教育、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方式,影响人类的文化、艺术、思想乃至社会生活,更是一场社会变革。

智慧城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能够充分利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和流程;二是更全面的互联,即指智慧的系统可按新的方式协同工作;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即能够利用先进技术更智能地洞察世界,进而创造新的价值。因此,智慧城市存在着改变世界的潜力。

近年来,尽管国家从顶层开始大力推行智慧城市建设,但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智慧城市的推行仍然集中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北上广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如火如荼地建设。而与我国的657个城市相比,目前智慧城市只占29%,覆盖率仍然较低,西部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或只是概念阶段。因此,将智慧城市策略深入到西部的中小城镇甚至广大农村地区,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东西差距的必由之路。

二、西部仍然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成效巨大,但与东部相比,问题依然存在,西部仍然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和重点,主要体现在“五个仍然”:一是西部与东部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状况,仍然是西部各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四是扶贫工作仍然艰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五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是西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西部的重要地位、特殊使命,用足、用好国家扶贫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加快区域发展。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西部地区要想破除发展瓶颈,快速赶上东部,必须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而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西部高校面临的生存困境

西部高校地处内陆、经济不发达,与东部高校相比,不仅在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软件方面亦有不足,东部考生不愿来、西部考生不愿上,西部各高校面临着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的严峻挑战。

第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与精英教育不同的是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西部院校必须开门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社会认可。

第二,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各高校都经历了生源、面积急剧扩张的时期。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现在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各高校很难有规模上大的突破,这也为不占地域优势的西部院校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服务地方,面向本区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文化培训,是拓宽办学渠道、提升学校发展实力的必然选择。

第三,许多西部院校在科研方面受人才、设备、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承担本学科前沿性、基础性重大科研项目,唯有另辟蹊径,以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在解决区域发展难题、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中,取得更具现实意义、更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才能有所创新,更好的体现科学研究职能。

四、西部高校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1.转变办学理念。今年教育部将全国600多所高校转为应用型,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也是不断深化的工业化进程要求注重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各类技能人才,将智慧城市的重大成果应用到各个领域,推动各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西部高校应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培养产业链高端的技能人才,以更大的信心、决心推进转型发展。

2.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中国正处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启动的时期,要求高等教育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要准确把握这一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将新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3.开展智能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智慧研发中心和推广中心。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技术是基础,管理是重点,民生是目的。每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要善于发挥这些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联手,推广数字政务、数字产业、数字民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4.重视非学历教育,成为重要的人才培训中心。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历教育,把大量的时间、资源都投入到了各级各类人才的学历提高上,所授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并不紧密。现在,从业要求对技能的需求日趋多样化,许多人也通过考各种证来提升自己,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非学历教育,通过新技术培训、订单式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区域内居民素质,比如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中增加信息化教育,以适应城市越来越常见的智能化。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1-04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因素,造成多校区管理费时耗力;各校区之间在管理水平、课堂执行力、师资水平和教研能力上存在差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解决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下面笔者就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享。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共五个校区,对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探索重点聚焦于解决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操作流程为:①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②借助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功能,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智能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

1.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

要实现多校区智慧管理,需要常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认真做好、研究好常规管理,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校多校区内部常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团队,从上至下,既垂直又交叉,既统一又分散,体现了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校区管理方式。但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人力的分散,各个校区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变难;资源分配、优质资源共享等远不如单校区容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经常奔走于各个校区,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因此,要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我们可以借助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优势,来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

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因此对数字校园的分析建构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人、环境、机制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人、环境、机制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即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形成了鱼洞二小智慧校园七层管理结构模型(Seven Layer Management Model,简称SLMM),通过七层管理结构的实施,实现多校区的高效便捷管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结构图共七层,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图,每层的具体功能及应用阐述如下: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信息部是管理CEO,直接为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幼教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幼教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信息部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并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既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建设、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效,才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即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在上述SLMM结构图中,第一、二、三、四、六层应用主体都是“人”,第五层是应用服务的管理平台,第七层是应用及实施的环境,每层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管理实施的内在关联是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

结构图中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本保障,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

1.后台环境

后台环境包括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非关系数据库服务器等;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优课、易教)、智慧课堂备课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系统、互动教学数据分析系统、电子书包等。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1]环境支持结构由信息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层、基础设施五层组成(如下页图2),其中第五层基础设施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础保障。

2.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包括传输系统、感知系统、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全天候监控,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2]

智慧校园具体应用

1.智慧办公

通过智慧办公系统(hppt://),教师只要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校园任何位置实现无线办公。智慧办公系统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工作流程、行政办公、人事资源等模块,模块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增减,其中个人事务包括邮件、手机短信、公告、通知、新闻、考勤、工作安排等项。智慧办公基本涵盖了常规办公管理,能实施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办公。

2.可视化应用

借助五个校区的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的高清摄像头、无线话筒、音箱、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依托五校区的网络基础、感知系统、可视化会议管理系统及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多校区的可视化会议和互动教学教研。视频会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学校多个校区开会、培训、研究等难于集中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性、统一性。

3.智慧科研

全面实施科研管理数字化,主要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校本教研、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全面数字化、系统化,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归档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类及Flas等,并实现分级、分层、分类或按关键词进行查询;同时包含在研课题研究,管理平台提供后台分权限实施动态管理。智慧科研管理,能使研究成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研究成果“长眠”于档案室。

4.智慧服务

一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共享教学、生活和服务信息,和接收任务。二是借助移动终端支付、远程无线抄表等方式,方便地完成校园各项费用的支付。三是利用移动终端的短信、彩信等功能享受校园和公众的各项服务。四是实验设备智能检修提醒、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智能感应操控、门禁安全智能防范等。五是利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

这种基于角色的智慧校园个性化服务,除以上应用外,目前学校还有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德育、智慧评价、资源建设等模块正在建设及探索,这些也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重点,能为学校的多校区管理提供实时的智能化管理。

实践反思

对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探索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是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标准规范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建设标准规范,也要有细节的标准规范。[3]一是国家在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务必重视相关保障机制,如资金、队伍、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立与有效运行。[4]二是地方教育机构在进行智慧教育规划设计时,务必重视相关标准,如环境、资源、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有实施的肥沃土壤。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5]如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且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全面感知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

3.系统整合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4.经费保障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加之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教师应用问题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学校需要加大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应用力度。

总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对传统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有巨大的冲击,又面临着来自管理机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6],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推动学校改革的根本趋势,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不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3]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4]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第6篇

当前,站在新的起点上,教育人必须心无旁骛地继续坚持教研先行的价值取向。在我看来,教研先行的关键是教研人员先行,而教研人员先行的关键是教研人员素质的先行。因此,要立足更高尚、更富有、更智慧,通过提升道德力、研究力、引领力,全面提升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立足更高尚,提升道德力。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不忘教研室是“道场”,不是“市场”,不是“官场”,不忘教研与教学相长。只有不言“架空之事”,不陷“物欲之潭”,不失“良知之守”,教研员方能做到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人格与学识的统一。

其次,立足更富有,提升研究力。教研人员的“更富有”,指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能力》一书中所阐述的,未来成功者必须具有的学科心智能力、综合心智能力、创造心智能力、尊重心智能力、伦理心智能力。教研人员的研究力就奠基在这五种心智能力之上,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更为基础。因此,提升教研人员的研究力,一要明确教研助教师发展、研学生成长、促质量提升的崇高使命;二要明确教研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激发学生思想,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的至高追求;三要明确“教研并举,以研为先,用为重;上下融合,以下为基,下有为;内外配合,以内为主,校为本”的教研推进策略。

最后,立足更智慧,提升引领力。教研员是新课程理念的解读者、教师专业构建的对话者、教师教育智慧的催生者,承担着稳固专业思想、加深课程理解、改进教学实践、提炼教育教学经验的使命,这就要求教研员做到“更智慧”。更智慧的教研员要具有更强的引领力。提高教研员的引领力,一要着眼“得要领”,树立全面发展、尊重个性,人人成才、多样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二要聚焦“善引领”,坚持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三要强化“能统领”,打造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难忘”。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第7篇

人物对话

《教育》:如何理解“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教育理念?

游业强:作为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经过数年探索、实践、思考后,我们提出了“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培养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教育是“求真知,做真人”校训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发展而来,是上芬小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办学思想的延续,是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的体现。

《教育》:您对智慧课程再构建有哪些想法?

游业强:电子教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x择,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也不等于简单的实施教育技术化、课堂电子化。本人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缘于投入,而投入的关键在于优秀教师与有趣的教学相结合。上芬小学的“3H智慧课程”,就是基于课堂内容的再构建,基于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灵活把握,基于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文化审美和身心健康的融合,在不依赖电子课堂、不依赖科技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育人目标,从而实现办学品牌的形成。

《教育》: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关系?

游业强: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校发展、适合时代需要和为未来公民做准备的课程体系,是一名优秀校长应尽之责。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内涵的生命线;比如,我们学校开发足球、机器人、创客、水墨国画、数码摄影及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能有效补充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而且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操作,重视活动体验。

《教育》:为什么说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

游业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重新定义了智慧课程,因为课程不是一本书,而是对孩子思想情感、生命成长的有效影响,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课程。上芬小学开发的智慧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后,老师们在“怎样教”和“教什么”上有了很大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壁垒,不得不在“怎么教”上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这也与国家课改中“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课程”相吻合。所以,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勇立时代潮头的学校

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创办于1976年,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720名,教职工105人,其中省、市级名师28人。2017年9月将搬至新校址,办学规模也将扩至48个教学班。新校址位于腾龙路与简上路交口,背靠中海锦城,东邻和公馆花园。占地2.46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是龙华区又一所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新校建有艺术楼、机器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等。

学校认为:“智慧之人”首先指向“德”,指向人的品质,“智慧之人”应是具备美德的人,具有“真”和“善”的品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智慧之人”也一定是适应“未来”之人,他们是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之人”应有“仰望星空”的志向,亦有“脚踏实地”的意志;“智慧之人”不仅是聪慧的,更是“敏于行”、有强大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能够体会到幸福与快乐的人。此正是上芬小学“智慧上芬人”的三个标识。“2017年FIRST工程挑战赛华南区选拔赛”之前,上芬小学机器人创客实践室学生代表参加了由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举办的“2017年深圳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活动”,学校派出9支学生代表队分别参加4个项目比赛,学生陈尧夺得“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第一名,也成功实现了连续4年该赛事卫冕;该项比赛全市100多所中小学参加,上芬小学“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FLL动物之友竞赛”等项目5支代表队获得晋级。除了以机器人、摄影、水墨、民乐合奏团、文学社为代表的智慧社团,学校还开发“3H智慧课程”,契合学校“快乐学习、学会学习”学风建设,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展学生成长空间的目的。学校先后出版《语文智慧教育探索》《墨趣》《智慧生活》《跟着课本去旅行》等教辅用书。通过“3H智慧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据“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街道”“深圳市办学效益评估”调查结果,上芬小学综合满意度超过95分,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的优质学校。近3年,师生获得区级以上荣誉达1159人次。

校长游业强在任深圳市清湖小学校长期间,将一所村办小学打造成具有教育特色的“航母学校”,校长岗位13年来,创造了一系列教育典型。游业强任上芬小学校长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继续沿着培养“时代视野”为标识的智慧学生迈进。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成为深圳名校的抢手生源,学校因此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水墨国画和摄影特色教学实验基地、广东省红领巾小社团、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深圳市中小学创客实践学校、深圳市足球特色学校、深圳市“智慧校园”示范校、深圳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深圳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

“3H智慧课程”解读

上芬小学是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学校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上芬小学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提出“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智慧教育理念。“智慧”既是育人目标,又是育人手段,必然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与构建课程的关键词。学校以“智慧”为关键词进行顶层设计。“3H智慧课程”突出智慧教育,是实现智慧育人的重要载体。“3H智慧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总目标基础上,结合学校智慧教育理念,通过校本课程整合,从课程统领、课程规划与建构、课程实施三个维度实施课程改革。三个维度既是自上而下的引领,又有自下而上的互补与创新。在“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中取“慧”字的首字母,合称“3H智慧课程”,又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螺旋推进,共同培育“智于心,明于思,慧于行”的智慧学生。

上芬小学课程改革的规划、建设、实施,都带有自己特定的标识,如英语配音、语文国学、趣味数学相互拓展。据介绍,“3H智慧课程”以“拓展”为途径,以“体验”为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校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教师实行走班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开展课程。“3H智慧课程”以课程表的形式落实在课堂、功能室及社区活动场地,教师是智慧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学校规定,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大型智慧教学展示活动。此类活动已成为深圳市、龙华区品牌教研活动。过去一年,学校以智慧教学为核心,将“智慧课程”落实在操作层面,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教学成果。

学校建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如“慧心课程”既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也有“手拉手工程、义工工程、当家工程”及“职业体验俱乐部”综合实践活动;“慧行课程”实行学生走班制,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走向不同教室,形成自学与互学的学习氛围;“慧思课程”实行导师走班制,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这样,每一天,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不同的智慧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

V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上芬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燕香说:这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再整合,以学科单元或知识点统领教学内容,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学到连贯性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光影课程”“FT机器人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整合后,出现一种视界融合的教学景观:机器人社团的孩子用现场演绎的方式,展现科技魅力;而摄影社团的孩子,用镜头记录机器人社团的精彩校园生活;文学社社团孩子,则用文字为镜头润色。

近年来,全国不同省份学校相继来到上芬小学取经,“3H智慧课程”教学模式走向天津、杭州、桂林、重庆等地学校。浙江省特级教师蒋军晶到上芬小学仔细研究了“3H智慧课程”后说:我很欣赏这种自主开发、高度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是一次重大创新。上芬小学基于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智慧,被深圳市授予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称号,《南方都市报》《广东教育》及深圳教育新闻网以不同方式对上芬小学“3H智慧课程”进行专题报道。

智慧学生的别样风采

在上芬小学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摄影、水墨作品,校长办公室也是用学生作品装饰。学校现有机器人、数码摄影、水墨国画、文学社、朗诵社、女子足球队、舞蹈队、民乐合奏团等20多个学生社团。退休教师邓建昌主动向学校提出建立“小小实验家”社团,组织学生进行科普活动。学校100%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摄影作品分别在《摄影之友》《特区教育》等杂志发表110多篇(幅),学生水墨画作品获区以上奖项740余人次;学生摄影与水墨国画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宝安群艺馆、新区文体中心展览13次。目前,学校既是广东省国画特色教育与创作实验基地,也是广东省摄影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星光点点文学社”创办至今,已经编辑出版《星光点点》校报33期,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文章560余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被深圳报业集团定为“学通社小记者站”。在各级比赛中,学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学生7次获区级冠军,5次获市级冠军,2次夺省级冠军,1次拿到全国金牌。

在学校活动中,拿着“长枪短炮”拍照的是“童心飞扬”摄影小社团成员,他们是“生活即教育”的最好实践者。社团负责教师贺剑辉说:我们的初衷只是让学生熟悉相机,用镜头记录童年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摄影不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审美与创新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2010年,上芬小学申报摄影教学课题《小学数码摄影教学探索》成为区重点课题,由此开启了学校探索普及摄影教学的时代。

摄影教学以小组形式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采取“实践、点评、再实践”循环教学法及小团队合作实践法。比如:以拍摄某主题为契机培养学生合作、操作与沟通能力,拍摄期间有教师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作总结性分析;学生逐渐学会理解与拍摄方法,通过电脑制作、整理图片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社团在进行循环学习期间,经常穿插作品欣赏、名家作品分析及学生作品观摩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欣赏能力。

科普机器人成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目前在龙华区乃至深圳市都小有名气。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机器人课程,五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玩转”编程,让不少教育专家大为惊叹。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组委会主席、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艾米・江口(Amy Eguchi)女士,以及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区主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李实等人,曾慕名来到上芬小学,高度肯定了学校普及机器人教学与培养方式,并愿意为机器人教学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3H”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学校认为:教育无时不在创造智慧,以“3H智慧课程”为载体的智慧教育,成就了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学校的整体功能。“3H智慧课程”下的“慧心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整合与重构。首先,“慧心课程”整合为“智慧语文”“智慧数学”等7个学科。每一个学科课程均有独特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学校教师黄爱华组成课题组,构建“基于问题”的数学课程,课程学习从“大问题”开始,提供“大空间”,最终呈现“大格局”的智慧景观。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体育与健康教育遵循这一规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不论是田径、篮球等常规课程还是“快乐足球”校本课程,都散发出一种寓教于乐的智慧。“慧心课程”是“3H智慧课程”的基础,占有核心地位,是学生品德素养、学习素养、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慧思课程”则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少年儿童作为“快乐的体验者”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既有灵动的“国学堂”,又有时尚的“英语配音秀”;有引人注目的“趣味数学”,还有流连忘返的“阳光体育”;课堂不再局限于班级教室,由课堂走向操场、功能室、社区等广阔天地。

“慧行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而构建,它以教师特长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课程的“私人订制”。学校的摄影社团、文学社团、机器人社团由此分别走进“光影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在“慧行课程”中,学生不仅是体验者,也是实践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慧行课程”开发与执行中,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得以“刷新”和“升级”,不断体验个人成长与成功的幸福。上芬小学教师与“3H智慧课程”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陈燕香,深圳市教师评审专家库成员;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上芬小学负责人;深圳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继续教育课程主讲教师;上芬小学“智慧教学研究室”的核心成员。

语文教师马强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教师;深圳市龙华区首批学科带头人;曾获得原宝安区首届班主任大赛第一名。

美术教师贺剑辉,小学一级教师;深圳市美术兼职教研员;先后主持、参与省、市、区重点课题研究;编著《童心飞扬》《墨影》《索摄拾文》《墨趣》等教育文集;作品在宝安区艺术馆、深圳少年儿童图片馆展览;所教学科已成为深圳市美术继续教育实验基地。

数学教师陈觯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参加市、区课堂教学比赛中,其数学的本真教育获得广泛好评,参与出版《数学“三味”》等文集。

语文教师张慧,深圳市教坛新秀;龙华区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获得者;曾获原宝安区第三届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合著《语文教育智慧探索》《跟着课本去旅行》;编著《点点星光》一书;辅导学生发表作品100余篇。

英语教师廖晓霞,龙华区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第二、三届小学英语教研中心组成员;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英语学科一等奖获得者;参加课堂教学、说课、资源包设计、试题命制、英语演讲等各类比赛获得佳绩。

智慧教育五大要素范文第8篇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全国所有的法律专业,如果没有或不能开设中国法制史课程,就要取消其办学资格”①。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中国法制史的教材及其课程内容,奠定了大部分中国法律人才的法律史常识的储备。

但就目前市面上的教材情况来看,中国法制史的教材编撰体例不容乐观。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学本科中国法制史的教材体例与内容都趋于定型,至今都没有太大变化。在教材体例方面是“断代体”,即以历史学上的朝代为线索编排;在内容方面有单一性,即限于历史上各朝代法律制度的“静态”简介。第二,现有教材体例与内容的定型化,使得整个课程在教材选择上没有太大余地。第三,贪大求全的编撰体例无法适应法学本科的教学实际。第四,将中国法制史与中国法律思想史分科教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这些法律制度,也就无法真正掌握传统法律制度的实质特征。第五,现有教材刻意带着西方的有色眼镜在中国历史的素材中寻找相当于西方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的东西,牵强附会地在中西法制间建立对应关系,或用西方类似制度的眼光来评价中国的法律制度,而对中国的特色法律制度,如皇权制度、宗法制度、后宫制度、丧服制度、均田制度、士绅制度、乡治制度等不谈或寥寥数语概括。②

再就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情况也不太乐观。第一,就课程本身难度来看,中国法制史上溯三皇五帝,下及当代法制历史,时间跨度长,且内容又博大精深,牵涉到众多古代文献,对非历史学的法科学生以及法学课堂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第二,中国法制史不像别的学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学科框架和学科体系,规律性的东西相对较少,对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是一个难题。第三,在教学价值方面,因现代中国法制大多移植于西方,造成了中国传统法制与现有法制之间的断裂,学生从功利的角度认为这门课程不具有实用性,因而学习的兴趣不太大。第四,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多数高校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上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第五,现有课堂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围绕中国法制史上的“静态”制度展开,即讲授所谓的“死法”。

二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反思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问题的新视角

从知识与智慧的区分角度看,《中国法制史》教材编撰及其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根源在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智慧的培养。

首先,何为“知识”?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知”左边为“矢”字,古代指箭;右边为“口”字,象征射箭用的靶子;“知”的意思即是用箭去射靶心,射准了就能获得“知”。从知识的发生、演变看,它是动态的,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定历史阶段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现实客观性相互作用的成果;从知识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人的思想活动与实践过程的统一,是实践过程在思想活动支配下的成果;从知识生产的结果看,它是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综合的成果,物质产品是精神产品的物化形态;从知识的存在方式看,它主要是一种独立于个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外部存在,是第三世界的表现。

其次,何为智慧?智慧是人的辨析判断能力,是人对世界与人生的博大圆融理解,是关乎人的生活整体的高度综合的能力,不是对具体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精确说明,而是体现为思想与实践的统一,理性、情感与意志的统一,既是一种行为选择和处事态度,又是一种文化素养和挑战、批判、反思现存世界的思维能力,更能指导人的价值取舍,由哲学思考提供,注重体验和悟性,不是金钱能够买到的特殊能力。③ 因此,智慧有以下两个特征:(1)它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普遍方法,即如辩证法、系统论等。(2)它是一种获得知识的能力,包括了遗传、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能认识事物最深层本质的能力;是一种求异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一种全面的能力,不仅指认知方面,还指对社会历史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