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药品行业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药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自身行业特点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药品行业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产销情况也处于较好水平,但行业的整体毛利水平却持续下降,效益下滑。
同时,国外药品生产企业不断涌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资源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成为药品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增长放缓的局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寻找出解决办法,成为药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杜邦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对于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用杜邦分析法从财务绩效视角来分析药品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中,笔者将药品行业分为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中草药行业、药品商业和医疗机构等六部分来进行研究。同时,前四部分统一称为药品工业行业。
一、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分析
杜邦分析法又称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它是将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分析起点,对各项指标作层层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净资产收益率由总资产收益率与权益乘数相乘得到,由于权益乘数涉及资本结构,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总资产收益率上。通过杜邦分析体系可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销售净利润率,要么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企业可通过增加销售收入、加快存货及应收账款等的周转速度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同时,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
(一)2006年我国药品行业间横向对比
就2006年来看,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商业企业和中药饮片行业,医疗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
净资产收益率是受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两方面的影响的。通过杜邦分析可知,2006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最高而权益乘数较低;将总资产收益率分解后可知,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80.56%,仅次于药品商业企业,而销售净利润率低于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中游位置。这说明该行业资产周转情况良好,若能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那么它的总资产周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还有上升空间。
商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39%,低于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制剂行业及中成药行业,分解后可知,该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六类行业中最低,而权益乘数最高,分项说明如下:
1权益乘数因素
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2.46%,排名第二的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只有58.72%,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9,80%。根据公式: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1/(1一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可知,药品商业行业的权益乘数高出其他行业1倍以上。
2总资产收益率因素
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很低。只有0.77%,而其他药品行业此比率均在4.7%以上,说明该行业利润很薄。尽管如此,该行业相对于2005年销售净利润率增加较多,说明该行业还具有增长潜力。
药品商业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90.79%,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与商业企业特性有直接关系:商业企业销售额大,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所以该行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销售收入来增加利润,同时还应加强成本控制。
医疗机构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为9.55%,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同时,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最低,只有26.96%,仅为药品商业行业的1/7、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1/3。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资产周转,减少存货等来提高收益率。
(二)2006年与2005年我国药品行业间纵向对比
如图2,不管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总资产收益率,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中药饮片行业及商业企业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商业企业。而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快的是医疗机构。
销售净利润率方面同样是医疗机构下降最快,达17.24%。从图2可以看出。它是药品行业中唯一的四个比率都下降的行业。医疗机构2006年药品收入较2005年增长70%,但同期资产总额增长只有14.18%,而药品销售净利润下降11.06%。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下降6.29%、17.24%。同时,受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医疗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1.99%。又由于资产负债率增长只有3.37%,权益乘数变化很小,最终净资产收益率下降21.19%。
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药价增长的政策,如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及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同时,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严格控制药品进销差价等,这些措施已发挥了政策效益。2006年,在医疗机构工作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增长7%,与2005年的增长16%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城市医院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同时,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47.1%,降低了13个百分点。药品收入比重最低的为城市医院,只有449%。
再分析四项比率上升都非常快的药品商业企业,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3.99%、51.55%和42.59%。在2006年资产总额下降14.02%的情况下,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23%,同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说明该行业2006年成本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改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政策层面
1实行医药分离,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医疗机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药品利润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即病人身上,而医药分离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价,进而减轻患者和其家庭的负担。
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直接导致医疗与用药之间形成利益链。滥用药品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严重败坏医德医风,最终受害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患者。
实行医药分离是最终的改革方向,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
2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是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2006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全年年增加投入12.3%。其中,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增长最快,为13.46%。尽管如此,2006年医疗机构药品收支结余仍比上年下降24亿元。虽然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减弱,但药品结余依然是医疗机构补偿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有待改革和调整。
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很少有医院具备承受医药分离的财力和能力。尤其是公立医院。脱离药品利润将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很多医院将无法经营下去。因而,倘若将医药分离当成一次孤立的改革,那将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如果政府的投入不增加,那么即便医药分离,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等提高医疗收入,相关成本还将由公众来承担,则医药总费用难以降低,这将严重背离医药分离的初衷。
所以,医药分离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
(二)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1完善库存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库存是影响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收益率和资本周转量两个因素都受到库存管理的影响。因此,加强库存管理,可获得成本缩减的机会。提高供应链的收益率。
在企业中,存货往往占流动资产甚至资产总额的很大比重,是一项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为了保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需要或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企业通常要储存适量的存货。存货的管理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每一环节在存货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药品行业存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司的科学管理,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存货的储存水平。
2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加快总资产周转率是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手段,而应收账款是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从表3可知,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情况尚好,但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的比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水平,不妨将这两个指标的增长情况做一比较。
如图3所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和中药饮片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长高于总资产周转率的增长,而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和中成药行业与此相反。这说明这两个行业迫切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收益水平。
3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根据杜邦分析图可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的途径有两个,控制成本费用就是其中之一。
如图4所示:除饮片行业和药品商业行业外,其他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照此发展,将严重影响其收益水平。
这些行业成本费用率的下降固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医药行业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压力,使得医药生产成本也被拉高,且成本费用的增幅一直领先于主营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国家连续对药品实施调价,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但作为企业来讲,更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因素的控制,从内部挖潜。
(1)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
(2)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的预测。
(3)开展成本分析工作。
4建立与加强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发生在供应商与制造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的关系。
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可以稳定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可以通过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聚合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药品行业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特别是在目前国家调控措施不断出台、部分政策尚不明朗、药品利润空间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首都经弃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82-58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5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6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7
[4]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医药工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2、医药工业效益水平稳中趋升,盈利水平增速放缓
3、进出口总额保持一定增长,呈现高出低进的态势
4、市场消费需求活跃,医药商业购销稳步增长
5、医药商业效益水平持续走低
6、行业生产销售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
7、医药零售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8、农村消费市场逐渐成为医药经济新的增长点
9、医药市场消费结构继续呈现多层次的变化趋势
二、2005年影响我国医药市场重要因素与事件回顾
1.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推行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行,2005年,我国在90%以上的地方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将达到8000万人。参保人数的不断上升,意味着潜在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张,医保用药在医药消费中所占比重将会继续增加,从而为中国医药市场特别是主流医药市场注入了新的需求动力。
2.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深化
?2005年是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进一步规范完善,药品价格更趋市场化;后GSP时代来临;药品分类管理提速等,都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会显得相对狭窄,OTC市场的竞争将异常激烈,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药品价格调整
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9月28日宣布,从2005年10月10日起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左右,最大降幅达到63%,降价金额约为40亿元。这是我国第17次药品降价,也是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使企业盈利空间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药品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5年8月10日,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06年开始,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农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并且根据规划,到2006年,“新农合”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2007年达到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将带来大约450亿元的医药市场空间,今后农村医药市场将成为整体医药市场新的增长点。
5.医疗改革进程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没到位,50%的城市人口和83%的农村人口没医疗保险。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提出中国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目前,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模式一种是产权置换,由公有公营变成民有民营;另一种模式虽然产权不变,还是国有事业单位的性质,享受各种税费优惠,但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有就是两者杂揉,许多公立医院与民间资本联合办医。在明确了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第一的目标之下,推行覆盖面广泛的公共医疗改革措施,引入市场化方式、提供差别化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可以预计,新方案将为老百姓带来享受医改成果的喜悦,更将为医药市场巩固正日益脆弱的消费信心。
6.汇率政策调整
2005年7月21日汇率政策的调整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人民币升值,就短期内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看,程度是不同的,而对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的影响也有一定差异。就医药工业来看,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受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对化学制剂药和生物药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国外新特药的进口价格将会下降,间接压缩了国内仿制药的盈利空间,国内企业产品的价格会有所降低;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是造成进口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中药行业的影响相对较轻。
三、2005年中国医药市场分析
(一)我国药品行业2005年发展情况分析
1、我国药品市场发展特点
(1)化学原料药工业销售持续向好
(2)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处于增长平稳期,创仿结合仍有可为
(3)中药工业运行基本平稳
(4)生物制药工业销售增幅有所回落
2、我国药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药品行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药产业亟待产业升级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4)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5)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二)2005年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1、近年来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总体趋势
近年来,我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一直倍受瞩目。2000年,中国保健品行业达到辉煌的顶峰,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随后几年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2003年在初突如其来的SRAS疫情的刺激下,保健品行业明显回暖,当年销售额就达到30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幅高达50%;2004年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势头,销售额为34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幅为13.3%,虽低于2003年增幅但依旧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呈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2005年我国保健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销售额突破了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据商务部预测,2009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83.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24%,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保健品增长最快的市场。
2、我国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2)产业法规不完善,市场发育不足
(3)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力量薄弱
(4)重视广告促销,忽视提高质量
(三)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分析
1、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走势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经过30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开发、工业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容量由2000年的45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860亿元人民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额每年保持在14%左右的增速。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令人担忧
(2)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医疗器械行业缺乏知名品牌
(4)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四、影响我国医药市场未来发展的因素分析
1、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
2、日益增长的医药保健需求
3、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4、农村医药消费市场的发展
5、国家相关政策影响
五、2006年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2006年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总体趋势
1、医药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
2、市场药品价格总体走低,第三终端市场活跃
3、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大,并购、重组仍是主题
4、农村医药市场将有较大发展,推动农村药品市场仍需多管齐下
5、OTC市场将迎来大发展
(二)医药市场分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药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医药企业的虎视眈眈,药品零售价格的持续下降,都将给药品市场带了机遇与挑战:
(1)继续保持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
(2)天然药物热潮涌起,中药现代化成为热点
(3)医药制造企业盈利水平仍将下降,药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4)医药零售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2、我国保健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保健品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2)保健品价格总体水平将下降,不同种类产品价格发展趋势不同
(3)新资源、高技术、方便剂型的保健品将成为主流
(4)营销手段日益多样化,直销渠道将成新宠
3、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2006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将变得更为广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医疗器械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2)高精尖、中高档医疗器械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国外公司垄断高端市场
[关键词]药业集团;经济效益;管理学;药品
[DOI]10.13939/ki.zgsc.2015.23.091
1 管理学视野下的药业集团经营方式
1.1 药业集团的计划行为
企业管理需要有明确目标计划,否则就会无从下手,管理没有针对性,就会紊乱无序,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行。管理学也要求任何组织,在进行战略实施和策略运行的之前,都需要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的药业集团,更需要确定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的、层次分明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战略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药业集团能够根据这个目的,制度管理方案和策略,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药业集团的目标设定应该包括产品的销售额、企业利润、客户开发范围、市场占用率以及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等,然后根据计划的内容安排,再制定一系列决策和方案,把这些目标进行量化分析,然后再针对各个目标确定出相应的实施计划。
1.2 药业集团的组织行为
企业计划制定后,必然需要一定的组织结构来完成计划的实施,所以药业集团为了实现目标、有序的执行计划,自然需要制定和保持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通过这个结构把各种实施行为、管理措施和业务开展等集团管理所有内容进行分类组合和责任分配。药业集团的组织行为需要将企业管理的业务分工需要权责明确,要定岗定位,确定每个岗位的主要负责人,然后再设置其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还要设定好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合作关系。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目的,保证计划得到有效执行,药业集团需要对组织机构不断调整,确保集团所细化的销售额、利润额、产品定位、客户开发等管理目标能够科学地融入进组织行为中。另外,药业集团要想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就必须有科学完善的组织机构做保障,所以,药业集团的组织行为也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1.3 药业集团的领导行为
领导行为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缺乏有效的领导行为作支撑,那么企业管理就会一盘散沙,企业目标就不可能完成,企业组织机构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药业集团的领导行为是一项综合过程,它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所以员工的行为实施和个人绩效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员工能够正确的执行集团的计划,自觉为集团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目前,企业的领导行为在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而发生变化。对于药业集团来说,企业领导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要构建医药行业特有的企业文化,增强全体员工对集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团的凝聚力。良好的集团文化氛围,能够打造企业品牌特色和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还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得集团制定的目标能够有效完成,从而实现药业集团的长远发展。
1.4 药业集团的控制行为
企业的控制行为和组织行为是一致的,有效的组织需要对管理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现代经济社会,随着全球化和药品科研技术不断提升,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药业集团的经营管理要面对诸多风险因素。如果不能对公司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势必会给药业集团带来损失,甚至有可能破产。药业集团在执行计划中,受到来自市场或者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组织行为可能会与既定计划发生较大的出入,不管是产品定位、产品销售额和企业的利润额,还是药品安全、相关法律.监督机制、市场调控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改变,都会影响到集团的组织行为,药业集团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计划和组织行为,纠正错误方向,保持证集团的合理运行。因此,控制行为是否有效,是药业集团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药业集团实现经济效益目标保障的重要手段。
2 管理学视野下药业集团经济效益实现研究
2.1 合理调整产品结构
药业集团要对公司所生产经营的药品进行效益分析,通过统计和排序方式,根据药品利润大小、销售额度、市场占有率等,对生产经营的药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药业集团在经营管理中,对于药品要合理区别对待,进行科学搭配。例如哪些药品属于为了维持销售网络针对特定客户而生产的,哪些药品是集团未来计划打造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哪些药品利润大需要提高产量的等,进行区别对待。同时,还要注意药品销售的渠道管理,要防范风险,要有计划地进行渠道挖潜,对于潜能大的销售渠道要加大挖潜力度。对于销量比较大的药品,如果其利润过低,成本投入大,影响集团资金流传,就必须控制销量。要重点开发那些利润大销售小的产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大力推广和宣传。对于销量又小利润又低的药品应该停止生产。这样,通过合理调整产品结构,能够使得药业集团的药品结构更加合理,从而保证了集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 药品管理是关键
药业集团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集团的药品进行科学管理。药品管理涉及药品研制、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药品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给集团带来巨大的损失,并且药品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必须严格把关,做好风险的防控。因此,药业集团要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就必须把药品管理作到位,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ABC分类管理法等,实现对药品的科学监管。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保健品是一个高危行业,成功容易立身难,生命周期很短。这句话本身只说出了这个行业的现象,而没有指出他的本质根源,如果说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呈现出某种倾向性病态的话,其根源就在于保健品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恶性透支,拒绝已经成为对付失去信任的保健品行业的最好办法,而败坏保健品信誉的罪魁祸首主要是狂轰滥炸的广告。
1994年夏天,只要你打开电视,便随处可见沈阳飞龙的广告,中央台的黄金节目之后,天气预报的画面,无不是沈阳飞龙的身影。同年加入广告大战的还有巨人脑黄金,电视、报纸,还有街头传单,呈全方位立体轰炸态势,学生的书包、自行车车栏都成了散发传单者的瞄准方向。三株帝国也紧随其后,把垃圾广告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农村的厕所墙壁几乎在一夜之间全被涮上了三株口服液的广告,其广告文案中甚至出现了“有病治病,没病防病”的江湖郎中口号……
面对这些令人生厌的街头巷尾的游说广告,保健品最初建立起来的信誉度便瞬间被地毯式广告轰炸得体无完肤,而当初也正是这种广告托起了沈阳飞龙、三株帝国和太阳神的大厦,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据业内人士透露,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费高达销售额的40%以上。有的保健品企业在最初上市时,甚至不计成本,将销售收入100%用在广告宣传上。实际情况也是:近两年国内保健品在各行业中,广告投入一直稳居前三位。
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调查表明,目前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这些虚假宣传常用5种手段:一是夸大其辞,宣扬包治百病,或是违法宣传其产品具有治疗功效;二是生造概念,大肆炒作;三是虚假承诺,无法兑现;四是乔装打扮,旧药新卖;五是勾结权威,欺骗消费者。
广告维系的信誉度十分脆弱,年销售额在83亿的三株帝国就是在一个老汉的偶然死亡中轰然倒塌的……
“概念先行是保健品造势的法宝,却也成为其短命的硬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研究所副所长陶虹一针见血地道出保健品短命的天机,而这种概念也恰如一个恶咒使几乎所有的保健品难逃厄运。 扶正保健品市场的天平
保健品市场具有典型的“两高一低”综合症,两高指利润回报高、广告投入高,一低指科研投入低。一项调查显示,1986年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销售额为20亿元,到200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500亿元。保健品行业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如此飞速的增长,固然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但高利润才是一拥而上的最大驱动力,一般的保健产品利润在200-500%。
正因为高额利润的诱惑,使得很多精明的商家采取急功近利的急躁冒进举动,他们迷信广告的魔力,轻视产品的科技投入。两味中药再加一点白糖水就是新产品,乔装打扮一番便鼓噪着隆重推向市场;有的甚至只要换一下标签,换一个新概念便成为新卖点。有关资料显示:保健品行业的平均科技投入仅为广告投入的1/4甚至更低,目前国内市场的4000多种保健品有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因此只有扶正保健品市场的天平,加大科技投入,调整发展战略,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走向高层次的技术战和服务战,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保健品行业由广告一条腿走路,改为服务和科技开发两条腿走路,才能维持整个行业的平衡,才能恢复市场消费信心。
据了解:在卫生部准予申报的22项保健品功能中,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和抗疲劳功能的产品就占全部产品的2/3,而原材料也多集中在灵芝、人参、蜂胶、银杏、鱼油、螺旋藻等上面。但每家公司在产品上市时都披上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头衔和概念外衣,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在消费日趋理性的大趋势下,保健品市场便出现了“伪疲软”和“假萎缩”状态,使销售一落千丈,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保健品市场亟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
保健品市场的混乱也引起了国家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悉,人大代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责问:“凭什么鞋子里加上几块磁片就能治病?”“蜂蜜加红塘水就能补脑强身,治这治那,售价百倍?”
“保健品广告成为各种媒体广告的独角戏了!”
在此巨大压力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1月10日下发了国药鉴械[2002]8号文《关于停止有关产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查的通知》。通知规定:2001年12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日常生活用品不作为医疗器械审批的通知》(国药监械[2001]575号)规定“凡属于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如衣服、帽子、鞋、袜、手镯、耳环等产品,无论采用何种材料,均不得作为医疗器械受理审批。企业也不得宣传产品的治疗、诊断功能。”通知要求,自本通知之日起,停止相关产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审批;还规定,对已经审查批准的相关产品医疗器械广告,广告的截止时间为2002年3月1日。这表明国家职能部门一方面严格控制保健品的审批,另一方面给保健品企业在广告上上“紧箍咒”。 保健品行业 馅饼有多大
尽管目前的保健品市场呈现“伪疲软”状态,但实际上,我国的保健品行业的前景还是十分光明的,首先国家宏观经济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在增长,居民收入增多,文化水平的提高都为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装上了发动机,中国日趋凸现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又为保健品提供了油田。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保健品行业的销售额可望达到1000亿元,并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使这一美好的广阔前景变为现实,就必须进行市场整顿,创造适合保健品行业健康发展的软环境。在这方面,国家就必须有所为,199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有关保健品管理条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条例中存在着许多盲点。如:对生产企业条件的规定、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人员的要求等 急待完善。同时加强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2001年是国家对药品市场加强管理的一年,因此今年国家监管的重点无疑会转到保健品行业上来。专家们指出,保健品的审批制度应借鉴医药审批办法,组织各方专家共同探讨论证,制定科学规范的审批标准和流程,以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同时还要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并引入监督机制,杜绝“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不规范操作。
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些国际级大财团也把目光瞄向了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如葛兰素史克合并后开始在广东试水保健品业,要知道,它的保健品销售约占全球销售总额的15%。葛兰素史克中国区总裁保罗·卡特(Paulr·Carter)表示:“先在广东做一个试点,看大众消费品市场怎样,如果势头很好的话,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将全面铺开。”如果其试点成功,中国的保健品市场便又多了一支新军。 分不均的蛋糕: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有个女孩叫安利
在美国,有一家专门从事直销的公司叫安利,安利在中国的7年发展史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变数,安利的第一个困扰就来自它不知如何把自己的直销模式与中国政府打击的非法传销解释清楚。在打击非法传销活动中,安利是最直接的受害者。1998年,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陷入7年中的低谷,并不得不进行整改;1999年,安利提出10项振兴计划,开始新的模式探讨;2000年,整改后的安利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24亿元的销售额。安利华南区总经理陈朝龙说:“这得益于我们的新产品策略,整个公司成长最快和份额最大的业务就是纽崔莱营养食品,它占了销售额的50%。”
众所周知,安利的纽崔莱其实是一种保健概念食品,它不是以广告营销为主导,而是广告+直销方式,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广告——也是安利几十年来第一次投入具体的产品广告,很明显,安利在推销纽崔莱时,对其本身来说是一个破例,但对整个保健品行业来说,服务和直销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至少它的行业具有政策意义下的合法性,这是否意味着保健品行业在广告营销躁动之后的理性回归,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安利去年在中国的营业额高达40亿元人民币。
(二)怀汉新没能熬过这个并不寒冷的冬天
元月14日,“太阳神换了新东家”的消息在香港各大媒体沸沸扬扬传播开来。报道说:保健品大王中国太阳神控股权出现了变动,曼盛生物科技创办人劳玉仪向太阳神原主席兼大股东怀汉新收购其手上持有的4.15亿股股份。约占公司现有股50.91%的权益,怀汉新的股份锐减到22.7%。按照双方的转让协议,太阳神的股票每股仅折价0.072元,因此曼盛以2988万元的“低价”就获得了对太阳神的控股权。当然,劳玉仪也顺理成章地取代怀汉新,出任董事会主席。而仅在此前4个月,怀汉新还雄心勃勃地对外宣称:“最迟在2002年初,企业内部调整基本结束”,“整体复兴方案正在起草之中”。
自太阳神在1995年上市以来,其经营状况就连续走弱,但怀汉新屡战屡败,至2001年9月,其亏损仍高达5570万元。太阳神主营的保健品已日薄西山,新开发的补钙和减肥品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年销量只有2000万左右,无法续写太阳神当年在大陆创造的神话。豪言壮语犹在耳边,太阳神却已物是人非,在春节来临之前,换了门脸。
显然,在保健品大王相继倒下的阴影里,太阳神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沈阳飞龙从崛起到没落前后为5年时间。
巨人脑黄金风暴只刮了两年左右便淡然出局。
其后的三株帝国,在兴盛了三年之后,也轰然倾覆。
……
而太阳神不过是这幕连续剧中的一个剧情而己。
太阳神的陨落令许多人感到突然和震惊,但这背后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的空间。 保健品——欲罢不能的爱
太阳神从1988年创业到1993年成功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在鼎盛时期,太阳神的年销售额一度达到13亿元,但在香港上市后,太阳神却一直在走下坡路,其几步主要错棋表现在盲目进行石油和电脑等20多个项目的盲目扩张——资金的分散降低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1997年,太阳神进行战略收缩。1998年,怀汉新曾提出“9条反省”,从投资、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然而这些仍难挽太阳神的颓势。怀汉新坦言“太阳神前期由于个人作用很大,到后期导致员工的依赖很大。一个企业的老总的主观意念太强,员工的主动参与性便不容易嫁接到企业里来。”
事实上,除了复杂的内部管理方面的主观原因外,整个保健品市场的低迷是造成怀汉新屡战屡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太阳神常务副总经理潘皓皓表示:“无论是新的股东还是老的股东,认准的不是我应该做什么产品,而应是合理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保健品应该过渡到第三代——发挥中草药的优势,而养生产业将是主要发展方向,在谈到“太太药业”的优良业绩时,他说:“如果没有一系列的资本运营,它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关键词]药品;价格管理;完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42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药品价格管理中出现的价格虚高问题一直是社会探讨的热点内容之一,国家针对这一问题也多次出台相关规定以调整药品价格,但效果并不明显,人民群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实惠,因此我国政府应对药品生产企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促进药品的创新发展及企业的重组,药品监管机构则需要加强审查工作的开展,尽快健全价格管理体系,真正解决药价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1 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药品定价方法不完善
药品一般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制定价格,所有制企业成本组成存在差别,跨国公司参与投资或单独投资的企业,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费用在成本中占比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也较大。国有企业在经营中进行GMP改造及环保方面的工作有时会存在欠账情况,其所拥有的科研与市场开发资金比较少,在计算社会平均成本时比较困难。在药品价格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高新技术应用的附加值,新药品的开发有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的特性。国外新药的研发会享受到相应优惠,但是在我国新药利润只包含各种材料成本,没有将技术成本计算在内,从而影响新药开发后其价格的制定。另外,药品生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容易出现企业与政府间成本信息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导致生产企业虚报成本。这使得很多企业都加入药品流通环节中,形成一种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的状态,对药品行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形成阻碍。
1.2 药品价格监督、审批难度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药品生产企业约已经达到7 000个,药品的生产种类则达到了几十万种,其中“三证”齐全的药品批发企业大约有1.65万家,在药品价格管理中医药管理机构按照成本加成法对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以及每种药品的价格进行核算,难度非常大。现阶段,物价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将药品价格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及医疗机构中,对药品零售界的价格管理力度则相对较弱。每年国家对新药的开发达到1 000多项,但其中能获得专利认证的只有20项左右,在当前市场中销售的各种新型药品大部分都是仿制药品或者更换剂类型的药品,但其出售价格却是原有价格的几倍或者几十倍。由于对新型药品的审批工作还不完善,药品生产企业为得到更多利润,就会加入到药品仿制的行列中,进而造成了药品价格与其实际质量不相等的情况。
2 完善药品价格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合理的药品定价体系
建立并完善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利用药品电子交易平台,高效、准确地掌握药品市场供求、价格动态,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对药品经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技术全程实时的监督、管理,形成企业生产的成本监测机制以及制造成本的审核制度,使企业药品从原材料到加工成成品的整个过程都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改善药品企业原有的成本结构,同时结合相应的政府价格管理审核模式,以企业经营信息控制为中心,开展严格的成本监控工作,防止出现企业实际成本与政府所得到的信息不相符的状况。科学确认社会药品生产的平均成本,在定价中优先考虑社会平均发展水平,完善药品价格结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药品价格的制定中要对这一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结合药学、制造学、医学等各学科知识,建立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的政府定价系统,使药品价格管理可以获得合理、科学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价格的监督与管理
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建立由企业代表、消费者代表、专业性消费者协会代表等一起参与的价格听政制度,这有利于相互制衡的约束制度与信息沟通制度的形成。在药品价格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中,还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加强药品行业的自身约束力,在监督工作开展中让熟悉药品行业运作的人员参与其中,在监督中要将生产、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加入管理范畴内,监管药品价格的总体发展,实时关注与公布市场动态。规范药品相关广告的制作与传播,避免出现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被错误引导的问题。此外,还应逐渐形成药品价格制定的审计体系,使药品价格监管与新药审批部门一体化发展,加强药品价格审计,以使药品定价监督管理工作更加严谨。
3 结 语
药品的价格管理与生产企业、医院及经销商、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有关系,也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在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尽快解决,可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药品价格管理经验完善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改善定价方式,加强对药品价格管理的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莹华,杨青.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其完善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9):41-4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药事管理与法规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60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some conductiv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based on "Pharmaceutical Administration and Regulation" course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aime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cours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harmaceutical administration and regul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高职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药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融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执业药师等行业入门考试的必考课程。它主要涉及药品在注册、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旨在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药品注册、生产、流通等环节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以未来就业为导向,倾向于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认知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课程教学方面,应选择较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策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药事管理与法规”这门课程由于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加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而影响教学效果。①目前,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不同教学策略的尝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BL模式等多种教学策略。②③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汲取前人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工作实际,将多种教学策略组合优化渗透到该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主要论述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和尝试。
1 课程教学目标研究
药事管理学与法规是药学类和医药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涉及药品在研发、注册、生产及流通等过程中所存在的管理类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学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同时,要能够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由药学专业与社会管理、法学等专业知识相互交融的学科,学生在具备药学类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职业动态,增强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以便今后从事药品相关岗位时能够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2 课程教学方案实施
2.1 多媒体教学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若单用实践教学法,虽在某一阶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效果,但对于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记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退,亦或者出现记忆混淆的局面。因此,适当的理论教学必不可少,通过日常的强化和复习,不断加深理论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记忆。而日常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它既可以将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通过静态或动态图文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也避免了教师单独板书讲授所出现的枯燥乏味等现象。如在讲解药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时,运用多媒体框架式静态图文信息进行强化记忆;在讲解药品广告时,运用多媒体动态音像信息进行讲授,以加深W生对药品广告内容的细节把握。
2.2 案例教学
药事管理相关法规是应用于药学专业实践所积累的知识条文,因此需要为日常药品实践所服务。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对枯燥抽象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分解。如在讲授药品注册管理内容时,结合史上较为熟知且严重的“海豹婴儿”事件展开教学,通过阐述多个国家出现此不良药害事件而逐步引导学生对该事件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药品行业从业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同时得出此药品不良反应的归属及性质,以正确把握药品不良反应性质及种类。然后引出美国当时未引进该药且未出现此药害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原因,逐步引入药品注册的概念及程序,从而加深学生对药品注册环节相关内容及法律知识的把握。又如在讲授假、劣药相关管理时,结合公众较为熟知的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事件、“欣弗”事件等,逐步引导分析并总结出假药和劣药的相关知识内容,使得学生较为形象且深刻地认识到二者相关管理条文及区别,以便日后从事药品监督等相关岗位时有较专业的辨别能力和法律意识。
2.3 任务驱动教学
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互动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且利于学生对任务的总结和知识提炼。如在讲解药品信息与广告管理时,布置学生从日常药品入手,将药品说明书、标签及广告等搜集归纳,整合成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并从自己的角度给出理解或建议。同时,自行设计出一个药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地开展学习讨论,对日常药品信息管理及广告管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4 实践教学
该课程涉及到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多个应用环节,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讲授时,有必要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如在讲授药品生产管理时,组织学生到当地药品生产企业,参观药品生产车间设备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药品GMP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如在讲解药品经营管理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到周边药店或药品批发企业进行实地观察,之后归纳、总结与比较,得出药品在经营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并且针对当前社会药店在药品购销时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现象进行讨论,加深对药品GSP的理解。
2.5 分组设计教学
该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今后分析解决药品行业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已有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适应具体讲授内容而选择的教学手段,其在某一具体环节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反馈效果,但药事法规涉及到药品的整个行业流程,包括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信息及监督等,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对整个流程所有环节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自行设计拟定一个虚拟药物,并结合行业内已有药品实例,从药物研发、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及信息等环节展开,将虚拟药物包装成完整的“药品”。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各药事法规的理解,鼓励学生在设计环节中,引入虚拟案例(如该虚拟药品其实为假药,亦或者是该虚拟药品在广告宣传时不符合要求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虚拟案例进行辨析,提出问题解决的途径或办法。通过分组设计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药品行业诸多环节的整体把握,利于将各章节内容归总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药品行业相关工作。
2.6 网络教学
随着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教学资源可以实现网络共享。在讲解每一章节内容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度记忆,增加课后习题网络教学环节,督促学生在每学完一章节内容之后按时完成相关习题,并将相关问题通过网络或社交平台留言,以便课内及时解决问题。如在课后习题布置时,将历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事管理与法规》的考题整合到线上资源,以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入门考点,为今后相关社会化考试做好准备,且能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效果。
3 讨论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用到了以上多种教学策略,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提升。这提示在今后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章节知识点内容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性质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此外,P者认为,目前该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由于该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评价方法较为单一,今后可以采用项目报告打分结合期末理论考试并加权等形式进行考核,不断优化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注释
① 陈宏光.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医学信息学,2015.28(48):9.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蔡道章教授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建南就保健品行业目前特点、如何规范保健品市场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市场很大也很乱
目前保健品市场发展是迅速的,但同时也比较混乱,两位专家分析了这种情况的原因。
陈建南:造成保健品市场比较乱的原因在于保健品这个行业门槛太低。由于保健品是非生活必需品,不打广告不卖货,进入保健行业的很多企业奉行短平快的原则,都是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和大面积的营销网络来迅速实现销售,用营销策略和资金实力而不是技术水平来影响市场,这就造成对技术的忽视。技术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开发不深入,功能因子是什么东西,在起什么作用,这东西怎样形成,由什么组成,都没搞清楚,中药在这方面就比较薄弱,保健品就更差了。研究开发的投入或许在短期内难以见效益,但对于长远发展则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短期行为充斥的保健品市场人们似乎难以静下心苦练内功。二是生产环节要求不高,没有一个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好还是不好,没有一个标准,大家不清楚。中药和保健品没有实行GMP认证,在台湾,不仅药品,而且食品也在GMP认证,这样就比较好,那里就没有我们这边的情况,我们药品的GMP认证就不发达,更不用说食品了。这样一种情况再加之审批相对药品较为简单,门槛这么低,市场又在迅速膨胀,就造成大量的非专业化企业涌入保健品行业。
蔡道章:保健品可能利润较高,市场也比较大,很多人一窝蜂的涌上来,绝大多数却不专业,既无相关人员也无技术,只是以赚钱为目的,老百姓也由于保健知识不多,平时有些不适,也不来咨询医生,只是听信广告,盲目消费,造成很多品牌无论大小都有生存空间,这或许是其中的原因。
发展要技术,还要服务
在保健品行业里,很多知名的品牌,像飞龙、巨人、三株等都是迅速的崛起又飞快的没落,几乎成为一大经济现象,产生这一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陈建南:产生这一怪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短期行为操作,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第一是产品方面,企业的快速成长可能是产品以外的因素形成的,但企业发展的根本还应该在于产品的优良品质,不过国内保健品企业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这一点。企业的发展,其产品的技术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以至于一个产品生命周期过早的结束,这种产品的短命现象,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变革的速度加快,产品寿命周期缩短是必然趋势,这点是可以理解的,保健品就其性质而言也是一种消费品,就会有寿命周期的规律,但寿命如此之短,应该说是产品技术水平低,有其片面夸大功能和有效率,采取欺骗的做法的原因,这相当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短期达到目的,长时间必定被消费者识穿抛弃。当一个产品走到尽头时,又没有后续产品跟上,这样就因产品的短命就造成了企业的短命。第二在于管理方面,国内保健的企业管理水平跟国外企业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三株的没落,三株的灾难实际上在最初事件影响并不大,但由于三株的错误处理,导致最终的灭顶之灾。这种危机公关处理能力导致其抗风险能力是何其低,其它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管理上的不行,技术上也不占优势,就更不用说人才培训和长久战略,一个好的企业是着眼于未来,不会急功近利,保健品这个行业要走向规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究竟保健品行业的路会走向何方呢?
陈建南:保健品市场将会进一步分化,针对目标群体细分,如老人、儿童、中年妇女等等,针对不同的受众体研制出符合其生理特点的功能性保健品,目前这种既无品质保险也无服务的状况将会改观,服务会更专业化,服务种类也会更多,服务会有指导服用、指导保健,这种服务的要求将会对企业进一步细分,适者生存。今后的保健品将会有更多的中药成果导入,曾经一位老中医说,真正的名方不治病,治病的不是名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名的药方不是治疗疾病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治状态,是调节一种状态,这种理念和目前的保健思想是一致的,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名药方数不胜数,这些都可以转化为保健品。更多的中药厂家都可以把中成药向保健品这个方向转,这将为我们保健品增添一种理性的力量,这些专业化厂家的加入将会使保健品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
进口的产品将会越来越有竞争力,进口货价格高一些,但由于其良好的品质,恰当的定位会抓住消费力比较强的人群,有一个说法是80%的市场只是有20%的人消费,抓住了这20%就抓住了主要市场,进口的商品将会抓住这群追求高消费的少数人,这就是为什么保健品市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像长久不衰的洋参定位在消费层次较高的人群上而取得的好效果。
蔡道章:保健品市场肯定只会越来越大,同时中医的确是保健品的一个方向,中医为中国人广泛理解和接受,传统的中医理念将会更符合国人的消费意识,保健品进一步借鉴中医理论将会有较大市场,而且这并不会需要太大投入,也会较快见效,因而即使不久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影响并不会很大。
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调整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36-04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到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合理的专业结构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对接程度,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笔者试在药品行业背景下探索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的现状
(一)专业结构的层次、形式、种类
职业教育领域目前已经存在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的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且全日制教育、函授教育、岗位培训等不同的教育形式并存,尚无本科以上层次。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设置的药学、中药两个专业归属于医药卫生类。相关的专业还有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食品药品管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保健品开发与管理11个,分属于生物技术类中的制药技术与食品药品管理2个亚类。2010年,教育部对中职学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分散于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类等与药品相关的专业按行业分管的原则全部归口于医药卫生类,从而更加凸显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行业指导性。至此,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以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测、药品经营管理及药学服务四大专业群为主体,并逐渐向食品监管渗透的结构格局。显然,这一结构与药品行业组织结构(见图1)基本适应,同时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管业务逐渐向食品质量监管领域扩展的现状相适应。
(二)专业布点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点45387个,生物与药品类有1282个,占总专业点的2.82%;医药卫生类1684个,占总专业点的3.71%。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分三批确定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及重点建设专业,在409个重点建设专业点中,生物与药品类专业点16个,占3.91%;医药卫生类专业点15个,占3.67%。截至2009年,全国药学类专业院校342所,其中高职院校114所,医药类院校15所,医学类院校28所,卫生护理类院校7所,专业点626个。中职学校药学类专业布点情况目前尚难统计。但从就某一经济不发达地区有18所卫生职业学校,几乎所有卫生职业学校都设置有药学专业,仅药剂专业就有4个示范专业点等情况看,中职药学类专业可能布点过多。
二、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分类结构与职业岗位任务性质相脱离
药品是特殊商品,这是定位药品行业特殊性的基本依据。按行业工作任务划分,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主要面向药品的生产、经营、服务三大领域培养人才。这三大领域的工作任务的性质特征差异显著,但流程上是相互衔接的系统。在人才的职业素质结构上,三大领域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标准均有所不同。随着行业分管范围的变更,这三大领域在不改变工作性质的基础上,拓展到了化妆品、食品、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等产品大类。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同质性是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定位的主要依据。根据药品行业的特点,药学类专业首先分化的是生产类、经营类、服务类、检验类四大专业群,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再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专门化方向,从而建立起合理的专业类别结构。这种思路在2010年修订的中职学校专业目录中有所体现。如原有面向药学服务领域中医疗机构培养医院药学人才的药剂专业,在专业内涵上已经调整为面向药品营销、临床调剂、药品物流三个专门化方向;药物制剂生产从药剂专业分化出来,归口于与药剂专业平行的制剂技术专业;药品检验则归口于药品食品检验与管理专业。然而这种分化虽有意义但并不彻底,中药制药与药物制剂专业仍各自独立,并平行设置;而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程等专业虽同属药品生产领域,但在行业中却是原料药生产环节,流程上与制剂相互衔接,工艺、技术却与制剂完全不同。专业目录中却将生物制药技术与发酵技术归类为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制药与药物制剂归类于制药技术,中药制剂又归口于中药制药。而高职的专业设置自2004年颁布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修订,却由于行业职业分化、发展以及职业院校内部专业拓展的需要,每年均有目录外专业通过审批,使高职药学类专业数量越来越多,结构上也更加混乱。专业交叉过多,模糊了专业目标的定位,分散了教学资源,并不利于学校凝聚核心力量,集中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的建立,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体制成为制约专业结构变动的“瓶颈”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类别,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更加敏感。就医药行业而言,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才结构的离散性制约专业门类的充分发育与布局。医药行业中暂且不考虑“医”的部分,单就“药”字而言,业内人才结构及其定位标准呈现三条主线:一是药师系列职称晋升线,在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药品检验机构中均有重要作用;二是执业药师线,《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强制实施,使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在药品经营企业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其他类型的机构中,持证人员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三是以原归口劳动厅管辖的职业资格等线,俗称“考工”,是目前药学类专业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双证的主要渠道。然而,在同一行业甚至同一工作领域,这三条线都是各自独立而没有交集的。
按行业法规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配置执业药师。然而,从要求设置执业药师的关键岗位任务来看,对监管生产环节与监管药品应用环节的执业药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有极其重要而显著的差异,执业药师证书难以涵盖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但目前实行执业药师全国统一考试,是以“大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依据的,从而使所有获证的执业药师用同一个专业模子铸就,制约了职业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充分发育而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的药学专业、原来中职的药剂专业在原来的目标市场人才需求数量极度萎缩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的学生报考,但毕业生就业却大量向药品生产、经营领域分流是其典型特征。
从职称结构来看,只医药卫生系列有完整的职称晋升路线,但在时间节点上仍然存在难题。大专毕业生需从药士考起,工作1年后方可报考药师,工作5年后可以报考执业药师;中专生工作1年后方可报考药剂(中药)士,5年后可以报考药师,7年后才能考执业药师。且不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流动速度逐年加快的现代社会,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否为毕业生5年甚至7年后考试贮备足够的知识,但毕竟这些专业毕业生有机会能够进入到晋升的主航道。而其他专业则不然。事实上,药品经营领域,特别是药品零售门店日常工作需要药师的监管,面向药品经营企业培养人才的药品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以及面向生产领域培养人才的制药专业的毕业生均不能报考药师职称,因而不能进入职称晋升渠道。药师这一职业与职称等级发生了混淆,窄化了药师的职业内涵,使药师的职业素质定位更多地偏向药学服务领域,对药品生产与药品经营领域的业务支撑力不足。同理,为培养生产、经营领域人才服务的其他药学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职称晋升方面也难以进入药师系列职称晋升的主航道,从而逐渐脱离特殊行业管理的范围。入门时的各种职业工种证到目前为止,只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但实际晋升路线却由于职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处于有路却走不通的状态。人才晋升无门反过来影响相关专业的招生,制约专业规模的发展从而制约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药师与执业药师分属卫生系统与药品行业分管,更令职业学校对专业目标的定位无所适从。
2.行业准入制度的不健全使职业教育“双证”融通无门、无根。长期以来,医疗机构药学工作的最低“门槛”是药剂(中药)士,通过统一考试获得药师这一初级职称后,开始进入药师系列职称晋升轨道。这是药学(或药剂)、中药专业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然而,随着医疗机构药学工作产、购、存、销模式逐渐向购、销、控模式转移,除药品合理应用监测的“控”的岗位对人员职业素养提出较高要求外,其他三个环节在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并未改变。但医疗机构药学人才需求却出现了数量萎缩而学历层次提高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极缺药剂人员。笔者对某一地区100多个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显示,部分地区整个县10多个乡镇卫生院只有一名甚至可能没有符合医院药剂工作上岗资格的人员,常规的药剂工作全部由医、护、卫等专业人员轮流替代上岗。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直接导致医疗机构药学工作水平低下,同时又间接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关专业人员下不去、留不住,专业的目标、层次结构与市场需求相背离。
此外,目前与药品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和中药商品购销员三个工种。但在上岗资格上,除“关键岗位必需配备执业药师”、“从事药品相关工作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等原则性规定外,大多数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并没有明确规定。食品监管领域更是因为尚未形成稳定的工作模式,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从业资格无从确定。职业资格没有确定的“门槛”,就难以与学历证书实现“双证”融通。而职业标准不定,专业培养目标界定的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也没有依据,则难以规划合理的专业目标结构与课程结构。显然,相关专业的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相当模糊的,定位的依据也是不充分的。
(三)经营管理理念对职业院校内部专业布局的影响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校内外两个方面的压力,校外压力主要是人才的需求状况,校内的压力来自自身的资源状况。这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是根据自身现有的资源考虑学校的专业品类与布局结构,让“长”者更长,打好特色牌;二是根据市场需求,集中主要力量拓展专业品类,打好结构牌。从经营的角度而言,这两种思路无好坏对错之分,也不乏各自成功的案例,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自身的理念、目标愿景与工作思路的定位和决策。但这些因素决定了职业院校内部的专业品类与布局,并决定职业院校内部资源的配置与投向,最终影响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三、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四项发展任务,并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为药学类专业的结构优化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宏观专业结构的调控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首先根植于行业人才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最直接的服务,并间接地影响着行业工作质量及发展。近年来,药品、食品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不能否认与从业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业务领域向食品监管领域的拓展,行业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也必然带动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
由于药品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领域分别归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并与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密切相关,因此,结构的调整首先在宏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的相互协调,特别是要改变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承担行业人才规划职能的局面。具体做法如下:
1.定位于特殊分管的行业从业人员入职起点的设定。可以借鉴卫生职业人员的管理办法,按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性质对药品类专业人员实施分类管理(见图2)。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各类入职人员的职业素质标准。
2.建立与职业岗位任务相适应的人才层次结构。药师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的职业内涵的概念,从其本意而言,凡是从事与药品相关工作的人员都可以称为药师。但目前无论药学系列职称,还是执业药师考试,其标准都是在“大药学”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不利于架设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协调,在从业人员入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工作范围宽窄等要素,对同类人员的层次结构予以定位,从而架设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
(二)微观结构的改造与优化
职业院校是专业微观结构改造与优化的主体。具体的工作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院校层面,主要任务是根据院校内外部资源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同类院校的竞争态势,对本院的专业品类结构进行布局调整,架构细分程度与行业职业分化程度相协调、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相适应并覆盖适当宽度的职业岗位群需求的专业结构。与此同时,根据专业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内实训基地,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使投资效益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效益最大化。
第二,院校及教师层面,主要任务是对课程内容结构与教学实施计划进行调整,关键点是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可以从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予以定位。具体工作需考虑两个着眼点:一是同一层次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课程门类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同门类课程形成的课程体系结构才能构成完整的、面向一定宽度的职业群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而且在纵向的深度方面,这些课程的内容应按专业培养的综合目标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见表1)。与此同时,高职课程体系可以在课程门类上比中职课程体系的课程门类有所增加,从而形成中、高职课程体系之间的宽度的差异。二是不同层次之间,依据行业职业结构与人才结构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同一专业的课程门类可能是相同的,但同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应在宽度与深度上进行取舍。例如,在职业分类大典中药物制剂工的内涵过于宽泛,直接针对该工种设计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就可以在具体工作岗位任务上进行取舍,而使中、高职形成无缝对接。同理,对于同一课程中的同岗位任务,在深度的设计方面可以考虑中职定位于执行;高职定位于理解并解释执行的意义,且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以配液岗位为例,中职可以定位于能够熟练执行生产指令及岗位标准操作法配制规定质量规格的溶液,而高职就应该能够审核执行的规范性以及会分析该岗位可能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并能够恰当地解决该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结构调整是解决职业教育体制与机制问题的关键。专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对于药品行业人才结构发育并不充分,而行业分管特征又极其明显的专业领域,政府部门无疑在人才结构规范性调整方面应负有更多的责任。而职业院校则需从自身内部考虑专业布局、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结构等微观层面考虑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只有合理的人才架构以及以此精心设计的专业门类结构、层次结构及课程结构与教学结构,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屹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屠群峰.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布局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