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第1篇

一、方城县粮食生产现状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县域东西长72km2,南北宽61km2,总面积2542km2。全县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557个行政村。总人口106万人,总耕地面积10.9万hm2。方城是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常年粮食产量占南阳市的1/10,占河南省的1%。2010—2013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201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方城县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模式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主要种植品种有衡观35、新麦21、西农979、豫农202、许科316、周麦23、郑麦9023等。玉米主要种植品种有郑单958、登海605、伟科702、吉祥1号、中科11、金赛211、先玉335、北青210等。方城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7.3万hm2,玉米种植面积6万hm2,加上其他杂粮,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13.3万hm2以上,且程逐年上升趋势。全年粮食产量8亿kg以上。2014年小麦良种补贴落实面积7.933万hm2,玉米良种补贴落实面积6.761万hm2。2014年夏粮单产442kg,秋季遭遇严重旱灾,秋粮减产,每667m2产量335kg,全年粮食产量8.65亿kg。2015年夏粮单产451kg,总产5.36亿kg。

二、粮食生产资金管理情况

(一)2012—2014年粮食生产支农资金投入情况

2012年,方城县共投入粮食生产支农资金11866万元,其中:农综开发项目资金3614万元,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类项目资金600万元,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832万元,农业高产创建项目资金176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40万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经费11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1432万元,病虫害防治资金10万元,小麦“一喷三防”项目资金475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572万元。2013年,方城县共投入粮食生产支农资金12261万元,其中:农综开发项目资金3499万元,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类项目资金875万元,早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708万元,农业高产创建项目资金176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40万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经费11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1666万元,病虫害防治资金19万元,小麦“一喷三防”项目资金475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688万元。2014年,方城县共投入粮食生产支农资金9561万元,其中:农综开发项目资金2820万元,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类项目资金1025万元,抗旱救灾项目资金285万元,农业高产创建项目资金16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38万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经费11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1840万元,病虫害防治资金3万元,小麦“一喷三防”项目资金482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4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729万元。

(二)倍增计划项目

1.种植类项目。2012年,方城县倍增计划种植类项目资金1107万元。该项目经省财政厅批复项目区建设面积0.24万hm2,其中:建设3个万亩高产示范区,5个千亩高产示范方,10个百亩高产攻关田。通过“良种推广,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高产开发示范带动”等内容实施,在2015年全县旱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项目区花生单产由前3年平均单产310kg提高到361kg,增幅达16.5%。2013年,方城县倍增计划种植类项目资金1310万元。该项目经省财政厅批复项目区百、千、万花生示范田,面积共计0.24万hm2;十个百亩高产攻关田66.7万hm2;五个千亩示范方333.3hm2。2014年,方城县倍增计划种植类项目资金1374万元,项目正在实施中。2.加工类项目。方城县加工类项目2012年、2013年、2014年度分别为78万元、124万元、200万元。企业已作为利息补贴列入补贴收入,冲减了该公司的2013年度财务利息成本,为该企业轻装上阵助推方城县油料深加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全国新增千亿斤田间工程规划项目实施情况

自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以来,方城县作为主要规划县,围绕打造粮食增产样板示范工程的目标,5年累计建成高产稳产田1.12万hm2,总投资1.1亿元,惠及券桥、博望、赵河3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

(四)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情况

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县核定补贴面积9.44万hm2,涉及全县25.4万农户。2012年、2013年补贴金额均为15356.61万元,2014年补贴金额为15538.88万元。2012年、2013年每667m2补贴标准为108.42元,其中粮食直补11.68元,综合补贴96.74元。2014年每667m2补贴标准为109.74元,其中粮食直补13元,综合补贴96.74元。通过据实核定补贴面积和张榜公示环节,由邮政储蓄银行“一折通”系统并按照省直补办要求全部兑现到户。自2012年以来,方城县每年承担小麦良种补贴面积7.6万hm2,补贴资金1140万元;玉米良种补贴面积6.06万hm2,补贴资金909万元;花生良种补贴面积2.98万hm2,补贴资金448万元,并按要求落实到位。2015年的补贴资金1.35亿元已补助到县,待上级的实施方案下达后,按要求及时补贴到农户。

(五)农业保险情况

为确保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在方城县政府重视引导下,县农业局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工作,保障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2014年全县小麦保险面积719.7万hm2。现行保险金额及费率:玉米每667m2保额329元,费率6%,每667m2保费20元;小麦每667m2保额447元,费率6%,每667m2保费27元;烟叶每667m2保额900元,费率5%,每667m2保费45元。其中中央40%,省级25%,市级5%,县级10%。

三、补充耕地管理情况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第2篇

(一)实行早稻普惠制补贴。按早稻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

(二)提高种粮大户直补标准。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含)以上的种植大户、杂交稻制种基地农户和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

(三)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订单储备粮收购价外补贴标准。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不低于75元、中晚籼稻不低于76元、粳稻不低于79元。储备粮收购价外补贴标准提高到每50公斤9元。

(四)提高水稻良种补贴标准。对种植省定水稻主导品种的农户,良种补贴提高到每亩10元。

(五)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内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40元。

(六)全面实行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将水稻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必保品种,保险对象为水稻种植面积20亩(含)以上的种植大户,保障范围为台风、暴风暴雨、洪水和主要病虫害等灾害,保险金额为每亩200元或400元,相应保费为每亩10元或20元,其中财政给予75%的保费补助。

(七)继续实行高产示范和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奖励。对连片种植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面积150亩以上,经农业部门验收,各项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到位率高,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75公斤以上,单季晚稻平均亩产625公斤以上,连作晚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每片奖励3000元。

(八)对列入农业部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科技示范户和省级万村水稻高产示范的示范户,安排技术指导员挂联指导,并优先供应良种,提供入户技术指导。

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多种渠道,把各项扶持政策及时传达给广大农民,做到家喻户晓。农业、粮食、财政等部门要根据上级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研究制定补贴方案,开展面积核实和补贴资金落实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使粮农真正得到实惠。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相关责任制,做好兑现各项扶持政策的调查摸底、核实申报等基础性工作;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形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年我市粮食生产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推行责任农技员推广制度,积极构建粮食生产新的保障体系和技术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确保57万亩,力争60万亩;粮食总产确保22.5万吨,力争24.5万吨。

三、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粮食增产增效

(一)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要以开展水稻优质高产活动为载体,大力支持栽培技术的创新与集成,使实用技术进入千家万户,实现粮食增产增效。各乡镇(街道)要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片,重点抓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早稻抓好中早22、金早47两个高产多用途早籼品种的推广及浙101、中嘉早32两个早籼新品种的示范;单季晚稻抓好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协优315三个杂交稻组合的推广及新组合国稻6号的示范;连作晚稻抓好新两优6号、协优963二个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和晚糯稻浙糯36的推广,并做好协禾7号、中优1176两个连晚新组合的示范。实用技术要抓好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优化防治、稻草还田、超级稻强化栽培等五项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要通过全市1880户科技示范户、高产示范户和市乡两级百亩示范方二个层面的示范,带动上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面上应用,从而推动全市面上12万亩圆粒型多用途早籼稻、20万亩超级稻、10万亩连晚高产优质杂交稻及其配套适用技术的落实,全面促进粮食单产和效益的提高。

(二)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农业部门要强化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攻关,尤其要加大对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的试验和示范,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克技术难题,着力推进水稻耕作、插种、病虫机械统防、收获等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农技)服务组织和植保服务组织开展代育秧、代耕种、代植保、代收割等社会化服务,缓解季节性劳动力紧张,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抓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入户是农业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职能,体现农技人员自身价值,更好为农服务的有效载体。今年是我市实施农业部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的第四年,列入今年实施计划的16个乡镇(街道)要按照农业部门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工程实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科技兴粮,不断提高种粮效益。要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新机制,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农技干部要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本领。

四、加快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

(一)培育粮食生产规模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志青年从事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加快培养一批“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种粮农民,提高种粮大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组织。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粮食生产合作化、专业化、规模化、统一化服务模式,鼓励、吸引工商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积极引导组建以粮食加工为重点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要规范和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真正使粮食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的合作社、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三)创新粮食生产服务机制。鼓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采取季节性流转、多年性流转等方式来从事粮食生产,通过托管、代管、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新培育1个统防统治合作社。

五、加强农田保护和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沃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建设项目实施,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和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推进农田生产能力的提升。

(一)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全面履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要认真做好新建标准农田面积核查、征用基本农田和补充划入基本农田验收及基本农田易地代保验收审核等工作。

(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要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步伐,重点要继续做好标准农田的质量调查和地力评价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并列入常年正常性工作。要按不同的质量等级,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通过鼓励扩种绿肥、推行秸秆还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艺措施,有效提高标准农田地力,从而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和灌溉设施,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第3篇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思路。专用玉米良种补贴以增加农民种植收益为目的,以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和延长产业链为重点,以标准化、模式化栽培和实行订单生产为保证,通过推广专用玉米品种,加快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普及应用,促进我县玉米振兴计划及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玉米生产水平。

(二)主要目标。为适应畜牧业发展和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粮饲兼用玉米,通过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挂钩,加快高产品种与配套技术推广,加大产销衔接,实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亩增产5%以上,亩增收50元以上。

二、实施范围、规模和补贴标准

项目重点安排在我县玉米优势产区和主产区,以乡镇为单位整建制实施。全县玉米良种补贴总面积20万亩,补贴资金200万元,补贴标准为每亩10元。其中鲍集镇6万亩,补贴资金60万元;淝河乡4万亩,补贴资金40万元;陈集乡2.6万亩,补贴资金26万元;龙亢镇、徐圩乡各2.5万亩,补贴资金各25万元;褚集乡2.4万亩,补贴资金24万元。

三、补贴工作重点

(一)确定项目区。项目乡镇将分配面积落实到具体村、组、农户。

(二)确定补贴品种。采取自下而上方式,按照品种合法、市场认可、农民接受的原则,在省农委公布的玉米良种补贴主导品种范围内,我县确定郑单958、蠡玉16、中科4号、登海11和浚单20等5个品种为2008年玉米良种补贴主导品种。对于当地种植规模较大的其它品种,可在省农委的主导品种范围内选用。非公布的品种不得选用。由于生产区域条件不同,各乡镇在确定主导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品种特性与生态条件和农民种植意愿,防止生产风险。在主导品种之日前,项目区内已购买玉米种子的农户不需另行调换品种。

(三)测算种子价格。县农委会同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根据生产成本、研发成本、合理利润、当地标准播量等,对供种企业的良种销售价格进行指导。县、乡农业部门将供种企业的良种销售价格在村级张榜公示。项目区补贴玉米种子价格必须低于当年当地同一品种的市场价格,防止竞争不充分情况下个别企业牟取暴利。

(四)对供种企业实行备案制。经县农委审核、省农委批准,安徽三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绿农种业有限公司、怀远天地人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怀远农得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企业具备我县5个主导品种供种资格条件。对供应其它品种的供种企业,要将企业资格条件、供应品种、包装标识、种子价格报县农委备案。种子企业与县农委签定相应的供种和质量保证合同后,参与玉米良种补贴项目的良种供应。项目区农民根据生产需要,自愿选择供种企业及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

(五)及时登记补贴面积。项目乡镇在玉米购种结束后,组织各村逐户登记玉米主导品种实际种植面积,并查看购种票据。所属乡镇逐村逐户审查后,编制《2008年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农户购种清册》,并以村为单位张榜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将经乡镇签字盖章的《2008年玉米良种补贴项目面积汇总表》、《2008年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农户购种清册》(一式二份)连同电子文档,于6月30日前一并上报县农委和县财政局。

(六)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农民。实行公开推介良种,农民自愿购种,向项目区购种农民直接发放补贴资金的方式。供种结束后,由财政部门依据项目乡镇政府登记的农户购种清册,通过“一卡通”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种植玉米的农户。

(七)搞好产销衔接。项目区要积极培育、引进饲料、玉米深加工和流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产销衔接,推进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农业、财政等部门参与的玉米良种补贴项目暨玉米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强化领导,确保补贴项目平稳运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项目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组织,细化工作方案,因地制宜,稳妥操作,及时把握补贴工作动态,对种子销售、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要加强调度,对良种补贴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化解,妥善处理。

(二)强化市场监管。县农委要加强种子销售市场管理,防止以非主导品种冒充主导品种,防止销售环节出现虚假行为。要严格市场准入条件,认真查验企业经营资质。要加大市场执法力度,确保主导品种包装、标签、说明规范。要加大对种子价格的监管,确保销售种子的价格合理。要加强项目区主导品种质量跟踪,对备案企业销售的主导品种及其它品种,要组织抽检,重点检验水份、净度和发芽率,对质量不达标批次的种子,要责令企业召回或调换质量抽检合格的种子,确保项目区种子质量达标。

(三)严明工作责任和纪律。要坚决杜绝基层政府或相关部门向企业收取不合理费用、增加企业额外负担的行为。县农委主任是补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一名负责同志作为项目首席执行官,专职抓好项目实施和管理。要签订良种补贴责任书,建立落实玉米良种补贴工作责任制。要切实转变作风,正确对待农民或企业的合理诉求,及时化解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切实负起责任。对工作不到位、执行政策不力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要追究责任。

(四)加强政策宣传。各项目乡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良种补贴政策宣传,务求公开透明,阳光操作。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及时主导品种,并详细介绍主导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确保农民放心选购。设立良种补贴热线电话(0552—8212538),方便农民咨询,接受社会监督。

(五)搞好技术服务。农业部门要成立良种补贴技术指导组,加大主导品种的配套技术服务和培训;加强新品种示范和品种展示,以便为下一年确定主导品种打好基础。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建立技术人员分片包干、驻点指导责任制,做到每个乡镇有2—3名技术人员全程驻点服务,每个行政村有一名农技员具体抓。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带动、媒体宣传、印发明白纸、搞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到户,落实到田。供种企业要加强所供品种的科学宣传和售后配套技术服务,使农民掌握所供品种特性和栽培要点。

(六)强化项目监管。农业部门负责项目申报、组织实施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资金及资金拨付、监管工作。实行项目公示制。所有项目区以村为单位,将补贴农户、补贴面积、补贴品种、补贴金额等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行督查制。县农业和财政部门对项目区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实地走访基层干部和农户,核对种植品种及面积与实际补贴金额是否一致。

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强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主体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玉米振兴计划顺利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

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建设,以省确定的与龙头企业对接玉米大县为主体,以主攻单产为重点,以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为支撑,以财政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和高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从2008年起,每年建立15万亩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连续实施5年。通过高产创建,力争在示范区内建成一批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片;15万亩示范区的整体亩产水平达到450公斤以上,力争突破500公斤。

在此基础上,将示范区的成功技术经验向面上辐射,力争到2012年,全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比基期提高50公斤以上。

本年度示范区建设,重点安排鲍集、淝河、褚集、陈集四个乡镇实施(详见附表)。

三、技术内容和要求

核心示范区重点推广5项关键技术:一是推广高产专用品种。大力推广紧凑型品种,扩大耐密型品种比例。二是推广合理密植技术。因地制宜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力争玉米亩种植密度达到4000株以上。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测土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施好配方肥和专用肥。四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健全玉米病虫测报和科学用药监管机制,全面推广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升防治水平和效果。五是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技术。积极推广免耕机播秸秆覆盖技术,推广适时收获,扩大机收比例,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

通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核心示范区5项关键技术综合到位率全面提高,2008年达到50%,其中农机化率达到20%;2012年,技术综合到位率达到100%,其中农机化率达到60%以上。示范区内强化“五统一”服务,即: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和统一订单销售,提高玉米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落实示范区建设行政负责和技术负责制度,组织农技人员包片驻点服务。

四、示范区布局和要求

按照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的总体要求,依据布局合理、品种对路、集中连片、规模推进、交通方便的原则,将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实到乡镇和村,具体到田块和农户。

示范区要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做到“五有”,即:有明显的示范标志、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切实提高示范区建设档次,真正发挥示范区宣传、幅射和培训农民的作用。

示范区建设实行滚动发展,力争5年轮换一遍。

五、良种良法补贴资金标准和使用要求

(一)补贴标准。对核心示范区农户实行良种良法补贴,示范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8元,补贴资金在粮食直补资金中安排。

(二)实行良种良法补贴资金与关键技术直接挂钩措施。2008年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补贴资金实行与玉米大喇叭口期重施氮肥技术相挂钩,以期重点改进玉米氮肥使用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玉米生产效益,充分发挥补贴资金效应。

(三)据实登记补贴面积。项目乡镇在玉米购种结束后,组织各村逐户登记玉米良种良法配套示范农户的实际种植面积。所属乡镇逐村逐户审查后,编制《2008年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农户登记表》,并以村为单位张榜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将经乡镇签字盖章的《2008年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汇总表》(一式二份)连同《2008年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农户登记表》电子文档,于6月30日前一并上报县农委和县财政局。

(四)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由县农委对核心示范区农户验收合格后,汇编成册提交县财政局。财政部门依据清册通过财政补贴农民“一卡通”专用存折,将补贴资金直接兑付给示范农户。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实行玉米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积极性。国家玉米良种补贴项目重点向示范区倾斜,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

(二)强化基础服务。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组织开展新品种展示、新技术试验、苗情监测、病虫害测报等活动,加强基础性、公益。扶持植保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提高玉米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强化玉米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第4篇

一、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但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现阶段,全国每年净增人口700多万,每年新增大约5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000多万,由此每年增加的粮食需求约在70亿斤到80亿斤。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生产需要占用更多的优质粮田,需要更多的粮食进行转化,这就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粮食消费。与此同时,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气候不确定因素逐年增加,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我国13亿人口的饭碗还不是“铁饭碗”。在粮食连年增产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难度越来越大。从长远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有任何放松的倾向,要千方百计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从世界粮食供给形势看,依靠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一是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测算,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约为22.16亿吨,而消费量达22.54亿吨,产不足需。目前全球仍有9亿多人口处于饥饿之中。二是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50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总量为500亿斤―600亿斤左右,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2010年,受自然灾害及俄罗斯等国小麦出口禁令等影响,国际粮价飙升。这说明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三是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已成为国际粮食贸易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一旦国际粮价上升,我们进口成本就会加大。而且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粮食,由于运距远、成本高,也不划算。

有同志认为,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只能择机适当以进口进行品种调剂,不能依赖进口。我们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在95%左右,保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这是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方略。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为抓手,以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为前提,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努力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断提升。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稳定、四提高”:

第一,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稳定总量就是保持粮食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并逐步增加。在主要粮食品种中,我国基本情况是小麦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紧,粳米短缺。我国人口的65%以上以大米为主食,稻谷基本上用作口粮,目前对稻米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粳米的需求增速更快。因此,要扩大粳稻生产,支持东北地区“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玉米要着力提高单产,发展专用品种;大豆要重点发展高油大豆,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种南方间套种大豆,使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与结构双提高。

第二,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定面积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的底线。提高单产,就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品种繁育,改造中低产田,集成综合技术,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提高单产水平。2010年粮食丰收,单产增幅较大,比上年提高6.9公斤,对增产贡献率达到70%,今后我国通过提高单产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第三,稳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南方是我国传统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现在形势有所变化,过去是“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南运”。稳定南方,就是江南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要稳定耕地数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产量。提高北方,就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改善水利和土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着力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第四,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提高主产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从粮食供求状况看,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11个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在满足区域内自给的基础上,每年需要调出大量商品粮补充主销区的消费需求,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区。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就意味着这两个区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自给率,不能再减少粮食生产,不能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都交给主产区。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主产区产量,重点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

重点支持和抓好13个粮食大省、一批产量超百亿斤的大市、一大批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要充分利用适宜区已有基础,挖掘潜力,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产能稳固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同时,要重视建设好粮食生产重点后备区。

三、大力实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工程

“十二五”时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要大力开展生产能力建设,把发展重点聚焦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上来,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低,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是制约粮食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较低。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巨大,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可分别提高单产100―200公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更新提质建设高产田1亿亩。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平整,加快田间排灌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和机耕道路建设,增施有机肥和鼓励秸秆还田,提升农田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改善生产条件。这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关系粮农增产增效的长远,必须扎实推进。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粮食增产的关键要素。面对种子行业的激烈竞争,“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大良种覆盖率,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三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目前,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单产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径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2010年农业部在全国建成4380个万亩以上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要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覆盖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有条件的地方整县整乡推进,在全国建设一批高产大县、大乡、大户,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示范区,实现更大范围的粮食增产。

四是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国家,常见病虫害有1600多种,对粮食安全影响大的有20多种,每年发生面积在60亿―70亿亩次,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开展统防统治,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10%--30%,节省用药成本25元/亩,节约用工成本10元/亩,减轻环境污染。要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下大气力培育反应快速、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开发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术。同时,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率先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逐步实现重点地区、主要品种全覆盖,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地方留乡务农劳动力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这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措施就是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免费职业教育,免费进行“绿色证书”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此外,还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粮食生产。

六是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科技兴农,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需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的有机结合,也即所谓“五良保粮”,其中良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去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要继续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重点提高水稻机插、玉米机收和深松整地等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用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四、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我们常讲,推动粮食生产要靠政策、科技和投入,还要重视价格机制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是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解决主销区和城市化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在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较低的情况下,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平衡的。过去我们靠行政命令推动农民务农种粮,现在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要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并举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调动产区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有了广大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这两个积极性,粮食生产才能稳定发展。这是我们总的政策思路。当前,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价格信号对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至关重要,是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增加生产投入最有效的“指挥棒”。要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变化、农民生产收益以及物价指数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做到增产增收。要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重点粮食品种的目标价格政策,稳定粮农预期。

完善强化“四补贴”政策。要健全适应国情、目标清晰、作用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完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四补贴”政策。要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规模,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补贴标准;建立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增加农机具补贴种类,逐步提高补贴比例。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政投入;完善政策;推进改革

近年来,浙江省桐乡市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目标,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调整优化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绿色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与农村和谐稳定。

一、桐乡市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全市财政部门始终把财政支农工作作为重点,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财政支农资金,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支持和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83026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数的12.97%,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二)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支持力度。全市财政支农工作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为引导畜禽养殖户转产转业,加快畜禽养殖业转型发展,2013—2016年市财政累计拨付畜禽养殖业转产转业补助资金23353万元;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2014—2016年市财政累计拨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奖代补资金27417万元;2016年,市财政支持“五气共治”和“五水共治”工作、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森林桐乡建设、支持农村造地改田工作的各类财政资金高达10.19亿元。

(三)积极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全市积极支持推动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品牌,实现优质优价。桐乡市华腾牧业公司全力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的健康猪肉,出产的“桐香”牌猪肉虽然售价是普通猪肉的两倍,但因其让人放心的质量,依然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G20峰会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指定餐桌用肉。龙翔街道拥有全市面积最大的茭白专业生产基地,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2003年组建了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财政加大对该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茭农开展标准化生产,打造有机产品,树立品牌,“董家茭白”成为绿色安全的代名词。2016年,董家茭白基地两季茭白平均亩产值达11475元,带动当地农户创收1亿多元。

(四)深入推进农业补贴政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自2015年被确定为全省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以来,桐乡市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推进制度创新,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突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补贴精准性、有效性,成效初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面积挂钩,采用普惠制补贴,补贴标准根据上级下达的补助额度及全市补贴面积确定。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补大户。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50亩(含)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按稻麦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110元的直接补贴。二是补服务。对为散户提供水稻机械化栽植(育插秧、机直播)服务且面积达到100亩(含)以上的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采用“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每亩50元的补助;对为散户提供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且面积达到200亩(含)以上的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采用“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每亩50元的补助。补服务政策与补大户政策不得同时享受。2016年,全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涉及农户40079户,补贴资金达2699万元;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涉及大户367户,补贴资金达1367万元。

(五)积极支持金融服务创新。为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桐乡市积极支持金融服务创新,逐步构建形成多层次的农业金融支撑体系。一是支持农业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桐乡市农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是向全市种养殖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国有企业,财政全额投入3000万元注册成立。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担保风险补偿金给农信担保公司。农信担保公司以服务“三农”、支持农民增收为宗旨,主要依托镇、街道产业办或农经中心、村民委员会、农村信用社三方合议组织实施担保授信。农信担保公司成立十多年来,为全市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16年底,已向全市种养户累计提供担保101101笔,累计担保金额11.47亿元;担保授信户数673户,授信余额14435.50万元;年末在保户数307户,在保贷款余额8115万元。二是全力支持推进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是指本辖区内农村居民以拥有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房屋所有权(以下简称为农村“三权”)为前提,农户用“三权”向保险公司投保,并由保险公司作为保证方,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向签订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借款人按时还款,如发生不良贷款,其贷款本息损失由银行和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摊的小额自然人贷款业务。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最高额度试点初期设定为50万元,经办银行和保险机构出台便民、惠民措施,贷款利率和保费费率都在政策规定允许范围内的最优惠标准,同时市财政对农户贷款保证保险给予部分补贴,按照现行基准利率,年综合贷款成本(保费+利息)在6.3%左右。作为全国首家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单位,桐乡市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第一批6户农民已与农业银行、人保财险、太平财险签订农村“三权”保证保险保单和贷款合同,贷款共计120万元。通过建立健全政银保合作的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新模式,着力盘活农村“三权”,化解融资难题。三是实行种粮大户贷款贴息。市农商银行、市邮储银行向种粮面积50亩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主体发放专项贷款,资金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环节,包括种植粮食作物所需的土地租金、购买农资和农机具、小型粮食生产设施建设等。贷款利率原则上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执行,由财政按照3%的贴息率给予贷款贴息。2016年,全市共有102户贷款主体符合粮食生产贷款贴息资格,通过市农商银行和市邮储银行发放全市粮食生产贷款2736万元,贴息资金40.71万元通过“一卡通”存折拨付到贷款主体。

(六)努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是引导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财政支持政策为引导,坚持市场化导向,以利益为纽带,支持推进组织创新,着力将联合社打造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目前,全市已组建完成6家联合社,共吸收粮食专业合作社39家,占全市粮食专业合作社总数的54%。支持和指导联合社开展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实行资源整合,开展互助合作,实行统一服务和抱团服务,同时支持建立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机制,让联合社尝到甜头,确保成立一家成功运行一家。

二、当前推进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由于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的体制,部门条块分割、项目不成系统,互不协调,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弱化了财政的主导作用。同时,多部门管理,多渠道投入,在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例如,全市近年来涉及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部门和项目就有:水利部门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业部门实施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国土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等,重复和交叉现象突出。

(二)推进资金整合的障碍多。虽然前几年探索开展了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财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但深入推进资金整合的障碍依旧不少。一是认识不清。认为资金整合削减了部门的行政职能,因而存在抵触情绪。二是管理制度不统一。涉农项目由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所管支农资金的管理有相应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要求不统一,从而加大了整合难度。三是资金整合停留在县级层面。由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主要是在县级进行,而对应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同步进行。如将专项款用于其他项目,则属于挪用资金,与上级的规定相抵触,下一年度对口部门可能会减少投入或不给投入。因此,基层担心资金整合会影响上级部门的投入,给今后争取项目带来困难。县级层面整合,只能注定是有限的整合,最终影响到支农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机制。

三、进一步助推农业发展的思路

(一)不断创新财政支农理念。一是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要集中财力精准投放,建立“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新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方式。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从直接补贴为主向间接引导为主转变。三是改进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式。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分配总的原则应是根据扶持政策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资金分配方式,加大市场机制运用力度。对公益类政策资金,除中央、省有规定及市重大项目外,原则上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全面实行一般转移支付;对准公益类政策资金,应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凡条件成熟的,要实行政府购买,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列出清单和时间表,争取早日到位,同时鼓励并积极培育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对竞争类政策资金,原则上采用市场机制实行竞争性分配,将支农资金分配从“一对一”单向审批安排,转为“一对多”选拔性审批安排,建立“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项目优选机制,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积极探索风险补偿、担保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运作模式。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第6篇

一、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取得的成效

2009年河北省财政支出继续向农业倾斜,在促进河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9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264.8亿元,增长74.3%。

(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财政整合资金7.3亿元,集中用于80个县农业节水设施改造建设;落实资金4.4亿元,支持农村水电、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组织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省级投入4.54亿元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全省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达到80%。

(三)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全省投入25.6亿元,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156.6万亩,完成生态综合治理12.4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99个,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资金2.3亿元,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果业,促进奶业产业升级。

(四)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省级试点县达到34个,自主试点县达到40个,落实补助资金1.2亿,拉动社会投入11.7亿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税政策的引导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河北对农民的四大补贴,只有农机具购置补贴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虽然政府动用了大量的财力,但是发放到农户手中的补贴还是比较少,无法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补贴项目,补贴的力度和覆盖范围还不够大。例如: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农村还未普及;温室大棚地基、墙体等的设施农业的土建部分还未列入补贴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覆盖面窄、手续比较繁琐,等等。

财政补贴对于生态循环农业考虑不多。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于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另外,财税对农膜、化肥和农药在税费上的减免,会鼓励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壤腐殖质和自然肥力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种类与残留量越来越多,对居民健康的损害越来越大;而农膜的大量使用则会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二)财政支农资金仍然存在管理部门多、投向零星分散问题。以承德县为例,2008~2010年上级累计下达到县的财政支农资金总额达到28,570万元(不含国家设立的各项涉农补贴),年均9,500多万元,但项目管理涉及到农牧、林业、水务、农开、扶贫、财政六个部门,项目的类别在30个以上。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参与管理多、设立的项目类别多、各有各的使用范围,有些专项资金政策目标、扶持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财政资金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很低,尤其是一部分乡镇等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要靠自己去创收,限制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致使基层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从农业推广支出结构看,人员经费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业务经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据调查显示,农业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比例,县级平均为8∶2,乡级平均为9∶1,业务经费不足限制了农业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投入也不足,导致基层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河北还缺乏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专门人才,国内的大专院校尚没有“有机生态循环农业”这方面的专业。

从设施农业技术角度看。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农药、化肥超标使用导致果蔬品质下降,动物养殖防疫、消毒设施落后,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四)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上的制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但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上的短缺将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严重制约因素。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资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由于县乡财力有限,部分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好政策,很多基层政府由于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不敢去争取,进而影响河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进程。

配套资金的使用问题在“省直管县”更加突出。由于“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弱化了地级市对县的财政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地级市的积极性,有可能减少其对所辖县(市)的支持和扶助力度,影响到其配套资金的到位;而省里又没有直补的政策,这样就给县(市)发展带来很大资金制约。

三、完善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各级财政支农政策应大力向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倾斜。现代农业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力的有效途径。根据蒋高明从事的有机生态循环农业规模生产的实验数据表明:每头牛每年可消耗2.1吨秸秆,产生约150公斤净肉,相当于750公斤粮食的可食热量。扣除养殖过程中消耗的300公斤粮食,即1头牛可带来约450公斤粮食,相当于直接增产45%。另外,每头牛还产出了约5吨牛粪,这些牛粪施加到大田里,即使使用一半的化肥,还可带来10~20%的粮食增产。在实验村使用沼气的130户,年产沼气9.2万立方米,相当于65.9吨标准煤,减少因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177.9吨;有机肥还田还将农作物固定的大量二氧化碳埋葬在耕地中。可以看出,发展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不但能够使粮食增产、土地肥力增强,还能够产生大量生物质能源,从而保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财政支农政策应大力向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倾斜,减少用于化肥、农药、农膜补贴的经费,增加对有机肥、生态治虫等项目的扶持资金,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农民走有机生态循环农业道路,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二)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自2006年以来,河北省先后在20个县(市)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同时,还有22个县(市)自主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支持了试点县(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为了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河北省应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一是以县为主抓支农资金整合,确定主导产业,明确支农资金投放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要求,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监督管理;二是以农业发展规划引领支农资金整合,要求试点地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十二五”农业规划,制定年度性和阶段性项目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三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搭建平台促进支农资金整合,在试点过程中,主要是整合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支农资金,发展优势产业;四是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力度同步加大,要以存量带增量整合,也即是在预算安排时,对有关涉农部门支出存量已经安排的项目,维持不变,对到期的、过时的或效益不高的项目资金进行压减,对用途相近的进行合并、归类。

(三)财税政策要有选择地对农业科技研究予以支持。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经费和教育投入,但是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的内容要有选择。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事实证明,以美国农业为代表的“化学农业”、“转基因农业”对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动物与人类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并不能让农民受益,化学物质照样污染环境,地力照样得不到提高;配方施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化肥问题,徒增加了种地的麻烦。因此,河北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时,首先要确定要以世界什么样的农业作为“现代农业”样板,财政政策应该支持发展什么农业技术。比如,应该以良种培育、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下大力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对于在中草药基础上开发的“生态农药”及以益虫治害虫“生态治理”方式优先考虑、研究、试验与应用。

同时,河北财政资金应支持发展基层科技服务,通过发展区域性(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五大措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四)财税政策要充分考虑县乡尤其是省直管县的财政现状。促进河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出台时,应充分考虑到县乡的财政现状。目前,县乡财政减收增支严重。一是专项转移支付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和省级财政对基层的投资,一般都要求当地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项目争取得越多,配套的资金也越多,实际上剥夺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自。而且越是困难的县乡,越难以保证配套资金,争取专项资金的难度也越大;二是农业税减免等政策的出台使县乡财政收入大大降低,支出却大幅增加。中央在把财力集中的同时,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目前,县乡政府需要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国防建设、行政管理等诸多责任,而且还要承担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许多还是主要责任和“无限”责任。而且下放的职能和责任通常是刚性强、支出大、管理严、责任重,对并不宽裕的县乡财政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从而严重限制了县乡财政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的资金投放量。有鉴于此,省级财政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的投资可以根据县乡财力的实际情况,给予区别的财税政策,对于贫困县可以要求其少配套、甚至不配套;对于省直管县也可以适当提高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第7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和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键环节,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巩固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争取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涉及方方面面,要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近年来,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据测算,到2020年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400万吨、肉类80万吨、植物油50万吨。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质量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缓解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永续发展。

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更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要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相对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五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不能简单地通过土地的集中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大力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把农户引领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适应日益增长和升级的农产品需求,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的比重,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抓住中央大幅度增加基础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等项目,科学谋划和实施一批提高保障支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农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探索建立国家奖补与农民投资投劳相结合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子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大企业和大基地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统一耕种收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统购统供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化农村集体_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服务功能。

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建立与国家经济实力相称、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的支持保护制度。持续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继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逐步形成目标清晰、收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完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水平。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推动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通过机构、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第8篇

李明同志

在全市20__年工作总结表彰暨20__年发展动员誓师大会上的讲话

(20__年1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是回顾总结20__年全市工作,表彰先进,再鼓干劲,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做好新一年的工作。一会儿,市委杨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方面问题:

一、团结实干求突破,20__年取得了可喜成绩

过去的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拼搏进取,圆满完成了20__年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8亿元,增长14.4%;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25.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4亿元,比年初增加62亿元。

一是经济实力更强。抓牢“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重点扶持的20户骨干企业和20户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48家,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和利税增幅均在40%以上;新增烟台市级以上研发中心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80亿元,增长23%;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10个。提升商贸、金融、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发展层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7亿元,增长18.8%;新增贷款43亿元,增长112%。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新建6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新认证26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6亿尾,创历史新高。

二是发展后劲更足。加大政策、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全年到位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2.6亿元。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快推进159个投资过千万元项目,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增长23%;华电国际莱州电厂2台百万千瓦机组主体完工,风电开发、疏港高速公路、华电疏运铁路、方泰循环金业、万通商贸物流园区、黄金海岸大酒店等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香港招商局集团增资8亿元参股莱州港扩建,10万吨级泊位和华电5万吨级泊位建设加快推进,临港物流园区成为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0__万吨,增长33%。加大黄三角主题招商和“三个引进”力度,组织参加了香港山东周、西洽会和上海、温州、东营等经贸洽谈活动,启动建设黄三角先进制造产业园,引进东方电气、华创风能、新加坡德力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全年实际到账外资8939万美元,增长9%。帮扶进出口企业加快发展,实现外贸进出口11.9亿美元,增长27.6%。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新注册民营企业634家、个体工商户2300户,新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22.3亿元。

三是城乡面貌更美。高标准推进南阳河、掖县公园、中华月季园等重点工程建设,新贯通改造7条城区道路。有序实施旧城改造,完善了城市供热、供水、公交、安全隔离带等设施。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开工建设39个旧村改造项目,新建成78个中心村社区,新增8处集镇垃圾处理场和80个中心村垃圾转运站。加大省道硬化改造和路域环境整治力度,硬化改造农村公路227公里,完成22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30个村庄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全民绿化年”活动,新增造林面积3.65万亩。

四是群众生活更好。全年投入4.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同比增加9000万元。完善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54万人。提高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新农合财政补贴标准,新农合为67.5万人次报销医疗费用8922万元。募集爱心慈善资金2034万元,居烟台各县市区首位,向困难群体发放各类救助金3400万元。扩大敬老补贴发放范围,为15.9万名6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3033万元。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综合服务楼主体封顶,保障性住宅小区开工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建校舍28处;高考重点本科上线963人,烟台理工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中华武校圆满完成第16届亚运会开闭幕式表演任务。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人民医院新院主体完工,在19处镇街卫生院全部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了群众就医用药负担。实施污染防治再提高工程,开展了石材、废塑料、小型工程机械等行业综合治理行动。重拳打击盗挖海砂等行为,有效遏制了破坏海域资源的势头。扎实做好安全生产、治安防控工作,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和未成年人“心灵工程”,巩固了和谐稳定局面。

五是服务环境更优。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为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干部管理和监督评议机制,促进了作风转变,优化了服务环境,浓厚了干事创业氛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强化了对关键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监督检查,严肃查办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市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回良玉副总理、姜大明省长等领导同志先后到我市视察,莱州在烟台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考核和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均名列前茅。一年来,我市荣获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月季之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市、全国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市、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全省群众满意“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县市、全省学前教育先进市、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全省工作先进市、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市等称号。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的辛勤付出,展现的是全市各行各业创先争优、拼搏实干的精神。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莱州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首20__年,有“五种精神”令人难忘。

一是高点定位、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一年来,各级各部门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自我加压,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巩固了我市的经济强市地位。三山岛、土山、文昌、金城等10个镇街在综合排序中位居前列,获得“先进集体”称号,文峰、程郭等镇街进步较大。一年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各镇街坚持守土有责、埋头实干,在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等方面均取得了新业绩。在市直部门的考核中,住房和规划建设局、财政局等50个部门进入先进集体行列。财政局、卫生局、地税局等20个部门在烟台市本系统综合考核中居各县市区首位。文昌路街道东南隅等10个村居获得“文明示范村居”称号,城港路街道朱家村等115个村居获得“文明村居”称号。

二是勇于担当、善于攻坚的拼抢精神。面对扩大内需、黄三角开发等机遇,相关部门敢拼善抢,不辞辛劳,争取落实了一批重大项目和资金,为我市争取到最大扶持。发改局抓牢重大规划和重点项目不放松,在争取项目立项核准、更多重大项目进入蓝色经济区战略规划和省“十二五”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水务、财政等部门共同努力,使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小型农田水利等三项扶持资金的县市。农机局连续两年争取上级购机补贴资金超过1600万元。国土局综合施策,统筹做好规划修编、保障用地、项目争取、土地经营和资源保护等工作。在争取设立黄三角区域首个省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过程中,旅游局等部门靠上做工作,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构筑了更高平台。林业局成功争创了“中国月季之都”称号,中华月季园建成开园,“三年大造林”任务圆满完成。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城市管理执法局等部门紧密协作,高标准实施了南阳河改造等一批城建亮点工程,塑造了整洁有序的城市形象。财政、国资、农税等部门抓住关键,创新举措,在加强财源建设、整顿规范矿产勘探秩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壮大了财政实力,保障了重点支出。金融办在引进市外金融机构、加强政银企合作、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等方面创新实干,推动了我市金融业快速发展。港航局统筹推进莱州港融资扩建和生产经营,巩固了黄三角区域龙头港地位。商务局积极做好扩大内外需工作,促进了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较快增长。石材产业局优化展会运作机制,第八届石展会实现了规模效益双提升。在推进莱州至昌邑输油管道和重点道路建设改造过程中,项目协调组和相关部门、镇街攻坚克难,紧张快干,确保了各项工程顺利推进。

三是恪尽职守、务实拼搏的敬业精神。宣传部、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电台等部门强化正确舆论引导,推动了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上水平。组织部、纪委、党校、考核办、市直机关工委、人力资源和社保局、法制办、审计局等部门发挥合力,创新干部培训、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市编办稳妥做好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等工作,优化了行政资源配置。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强化配合联动,保持了社会局势稳定。科技局、经信局、环保局等部门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促进了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教体局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学段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保局、卫生局、民政局、计生局、粮食局等部门不断优化服务,提高了民生保障水平。总工会、妇联、老干局、统战部等部门积极发挥作用,扎实做好权益维护、促进和谐等工作。统计局坚持服务决策、促进发展,组织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安监局等部门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有效遏制了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四是顾全大局、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一年来,驻莱各单位积极融入、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了同心谋发展、合力求突破的良好局面。地税、国税、工商、检验检疫、公路、质监、海事、海关、气象等各驻莱单位和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服务举措,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筹备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座谈会观摩现场、黄三角东营经贸洽谈会、华电国际莱州电厂开工、烟台市科学发展观摩会、月季花节、石展会、全市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中,相关镇街、部门和单位始终以大局为重,周密组织,协作配合,步调一致,确保了各项活动圆满成功。

五是做大做强、创新创业的超越精神。一年来,我市各企业、各项目单位不断提升做大做强的境界,压力面前不停步,成绩面前不满足,瞄准前沿,抢占高端,敢于投入,善于经营,勇于开拓,依托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企业快速、和谐、持续发展。山东黄金矿业、供电公司、盛大矿业、环日集团、中海港务、登海种业、黄金海岸旅游地产等96家企业荣获“百佳企业奖”,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一期工程、弘宇机械、百都国际大酒店获得“重点项目建设奖”,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再接再厉上水平,20__年要实现“十二五”精彩开局

关于新一年的各项任务目标,市委全委会和人代会上已经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认真贯彻“一二三七”总体工作思路,抓重点求突破,快落实见成效,在新起点上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在活力莱州建设上,要重点突破五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要抓紧制定扶持工业升级的政策意见,推动工业总量扩大、结构调优。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要加快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一期工程、风电开发、明阳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业要抓好东方电气和华创风机制造、新亚通矿用车、弘宇机械二期等项目;循环化工业要加快推进方泰金业三期、诚源卤水综合利用等项目。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142个技改项目,培植壮大机电、黄金、建材、盐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膨胀汽车零部件、小型工程机械、工艺品等特色产业规模。要培强做大重点企业,抓紧确定“四二”工程项目和企业,落实好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重大项目指挥部等制度,帮扶企业快速发展,重点在培育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过20亿元的大企业上求突破。自20__年开始,统计部门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认定标准由原来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__万元,要进一步膨胀规模企业群体,形成集群效应。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年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要达到570亿元。

二是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要落实好扶持莱州港发展的政策,加快港口扩建步伐,新开工建设1个10万吨级泊位, 升级改造1个10万吨级泊位,推进现有泊位专业化改造、航道疏浚、引航调度中心建设等工程。要加快华电2个5万吨级泊位和航道建设,统筹抓好三山岛一级渔港、朱旺港和海庙港的建设发展。要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疏港高速公路年内要竣工通车,华电疏运铁路完成主体工程,启动沿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等前期工作。要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尽快启用莱州至昌邑输油管道,推进中化工百万吨仓储等项目,积极引进物流企业入驻。全年新增仓储能力70万立方米,争取设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要在引进建设临港加工业项目上破题,壮大港口经济。全年港口吞吐量要超过2500万吨。

三是加快拥湾开发步伐。要密切关注、跟踪对接黄三角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完善“市级领导分口负责、部门为主、镇街联动”的对上争取工作机制,更好地把机遇优势转化为政策优势、项目优势和增长优势。要以沿莱州湾区域为重点,根据产业和功能定位,聚力突破三山岛—金城、省级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虎头崖—永安、沙河—土山五大经济板块,在重点项目建设、土地指标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实现率先发展。各镇街要发挥自身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四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尽快研究制定对外开放和“三个引进”意见,重点围绕黄三角开发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实施主题招商。要完善市级领导带队、部门镇街联动的招商机制,在招大引强上实现大的突破。要采取增资扩股、民外合作、委托招商等多种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要落实好各项外贸扶持政策,抓好出口载体建设,优化通关环境,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大型展会,帮扶企业开拓市场。各出口企业要积极调优产品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要继续扩大紧缺资源、关键设备的进口。

五是突破发展服务业。商贸业要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抓好小商品、五金机电、石材等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旅游业要抓好云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黄金海岸旅游开发、蓝海五星级大酒店等项目,增加人气,促进关联产业发展。金融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抓好市外金融机构引进、小额贷款公司组建、金融产品创新等工作,全年要确保新增贷款65亿元。会展业要提高各类节会活动的运作水平,扩大展会贸易额。要落实好促进消费扶持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活跃消费市场。

(二)在幸福莱州建设上,要重点突破五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要提升中心城区建设品位,抓好南阳河改造二期、掖县公园续建、河套湿地公园、百万苗木进城、道路贯通改造等重点工程,争创国家园林城市。要抓好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建设精品社区。要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要一体推进镇村建设,以镇驻地村、经济强村为重点,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建设产业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抓好农村道路、自来水、农田水利、电网、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镇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要加大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二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全年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要把富民增收摆到更加突出位置,落实好创业扶持政策,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确保劳动者收入稳定增长。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订单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农业增产增效。要积极发展镇村二三产业,壮大镇街财力,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救助、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体系,加快社会福利、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发展,扩大群众受益面。要抓好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推动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是抓好生态环保。要加大造林绿化投入,当前要突出做好苗木采购等工作,抓好重点绿化工程,全年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要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和污染防治力度,抓好对水环境、滩涂和海洋资源的整治修复。要继续推进重点行业综合治理行动,巩固生态市创建成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核验收。

四是抓好文化建设。要抓好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建设市民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完善文化体育设施,举办好首届亚洲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繁荣活跃文化市场。

五是强化社会管理。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积案清理工作。要完善城乡综治网络,加强社区管理、农村综治联动等基层基础工作,严密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防止较大以上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