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经济应用分析

新经济应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经济衰退 新经济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破产,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浮出水面。8月初,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8月15日,美国最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股价开始暴跌。因房地产危机的出现,这些公司的住房不良贷款数额升高,银行要求追加保证金,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于是,次贷危机迅速在美国乃至全球市场蔓延开来。是什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经济是否会出现衰退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对象。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的发放主要是在2001年后。在2002年到2005年间,次贷的规模由2000亿美元增加到6000亿美元;而从2005年到2007年间,其规模进一步膨胀了1倍,达到了1.1万亿美元左右,占到美国全部按揭贷款存量的近13%。为什么在2001年后美国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次贷?

美国在2000年到2001年出现本世纪首次经济衰退,为了缓解这次经济衰退,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挽救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其中心是“以降息为先导的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不断地降息,使得低收入家庭能够承担起按揭贷款了,仅仅这一事件就给住房市场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加之随后的一系列金融创新终于打开了这道拦蓄洪水的闸门。

1.资产证券化成功开启次按市场大门。进入资产证券化的时代以后,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资产证券化给银行提供了更多的按揭贷款的资金来源,从而使获得按揭贷款更加容易。而这又促使银行不断降低按揭贷款发放的标准,一些原来被认为信用较低的低收入家庭得以进入按揭市场,资产证券化终于开启了次按市场的大门。

2.信用保险成功突破信用瓶颈。由于次按借款人普遍为中低收入家庭,所以即使把这些按揭贷款打包并以此发行了证券,也会因为这些证券达不到投资评级而很难销售出去。为此,华尔街又进行了一项金融创新――信用保险。对冲基金或投资银行通过信用保险对次按证券化中的贷款进行担保。这项创新是异常有效的。低利率、证券化和信用保险创造了一个强大的业务流。到了2004年,按揭银行几乎都改变了传统的认识。

3.众多实力机构进入围猎美次按市场。随着次按市场的大门被成功开启,除了美国银行以外,次按贷款提供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交易流程设计变得比信用分析更重要,一些新的玩家开始进入这个市场。在美国国内,有非银行的超级大公司进入这个市场,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在美国国外,有汇丰银行等,它们快速在美国设立了次按市场部并在任何价位上都狂吃市场份额。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2001年以来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虽然成功的缓解了世纪初的经济衰退,也成了这次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

二、回顾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衰退

本世纪初,美国经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衰退期,据资料显示,美国经济从2000年6月以后,增速逐渐减缓,主要经济指标开始恶化。就GDP的增长率而言,2000年第四季度猛降为1%,但全年仍高达5%;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为1.3%,原估计为2%,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只有0.7%。美国经济由盛转衰,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1.外部原因主要是石油价格对美国经济的冲击。1998年,欧佩克原油每桶的平均价格为11.8美元;1999年,平均价格为每桶17.27美元,而2000年则上升到27.17美元,升幅高达57.3%。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影响经济增长率减少0.2个百分点。如此高的石油价格使美国经济运转的成本大幅度上升,这对美国整个工业体系和消费体系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2.内部原因则是新经济弊端的出现和消费者支出的缩减。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也改变了经济运行的速度,经济学所谈的“乘数加速数”问题,也被信息网络化、服务化和全球化所放大,形成速度更大的“信息型加速数”。新经济为美国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信息型加速数”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流人新经济部门资金的增加,单位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必然下降,而边际收益率的下降又会造成人们对新经济部门赢利能力下降的悲观预期,两种因素复合作用,使得股市一路下坠。人们迅速调整投资计划,而且修正以前的投资行为,而“信息型加速数”会加快人们调整的节奏,使悲观预期蔓延开来,形成了市场上“逆向”的“过度反应”,导致价格飞速下跌,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股市缩水4.6万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GDP的50%。股市暴跌引起“负财富效应”,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经济进一步萎缩,新经济的弊端开始体现。

引起美国经济衰退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支出大为缩减。美国经济在2000年之所以软而不衰,主要得益于一直强劲的消费者支出。但恐怖袭击以及随后而来的炭疽事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广大消费者因担心未来而不得不捂紧了口袋。更主要的原因是失业率上升对就业群消费信心的打击,这首先来自于“优虑效应”。当仍拥有工作的人们看到自己的邻居、亲友中有人失业,他们就会下意识地担忧自己的饭碗不保或收人下跌,从而也节衣缩食,减少消费。实际上,就业群体的收人下跌,不再只是担忧,已经成为冷酷的现实,有统计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消费者的工资收人增长速度一直比物价上涨速度高2.5%左右,而2001年以来这一比差却下降到1%以下。工资增长幅度的放慢,预示着消费将逐渐失去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新的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相较于世纪初美国经济衰退时的美国状况,现在美国经济潜在的威胁更加不容乐观,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甚至形势更加严峻。

1.经济周期的必然规律。所有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周期性波动中发展的,繁荣之后总会伴随着衰退和停滞,任何技术革命都不曾改变过这一规律。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人们都曾普遍相信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已经不复存在。但极度繁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衰退。在任何一种经济周期中,都必然存在着繁荣和衰退,这是社会发展的铁定规律。当新经济的技术经济模式建立,它对经济的边际贡献必然会递减,无论基本创新、技术体系革新都会趋于衰减,于是衰退就会到来。虽然经济周期的规律在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衰退中被美国政府一系列政策消弱和延缓,但仍然无法避免。

2.石油价格依然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本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衰退,对影响石油价格在2001年有所下降,但从2002年开始石油价格一直保持上扬态势。2002年~2007年石油价格分别是26.06、31.41、36.77、55、64、82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是20.53%、17.06%、49.58%、16.36%、28.13%。虽然为了应对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实施了新能源政策,但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仍然冲击着美国整个工业和消费体系。

3.消费者支出缩减将更加明显。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哈里・S・登特曾经预测美国经济将在2008年以后无法避免地进入衰退期,其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将于2009年出现的美国的人口周期性衰退。据美国劳工部下属劳工统计局的消费数据显示,美国人一生的消费高峰期主要发生在46岁至50岁之间。然后在生命剩下的时间中消费将下降。而在美国最近一次“ 婴儿潮” 的高峰年是1961年,这一代人将在47岁进入高消费年岁达到最高点,而在那之后的岁月里人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 由此导致衰退的来临,时间正是2009年。今年1月14日至16日,美国《财富》杂志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经济将于年内陷入衰退、或认为衰退已经来临,约有一半人在过去一年中已开始减少消费开。这就意味着本应2009年才会出现的周期性消费者支出缩减,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而提前到来,这对于美国消费型经济的打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不可避免的出现。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如何应对这次经济衰退,美国还能象世纪初一样轻易的缓解和解决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吗?哈里・S・登特曾在预测中指出,他估计的美国经济衰退时间大约从2009年或2010年开始,并一直将持续到2022年或2023年。他曾警告说:“这可能将是历史上最大的萧条,至少也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最大的一次萧条。”大萧条真的会出现吗?美国政府将如何应对?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黄继汇:次贷危机挥之不去 美国经济面临考验.中国证券报,2008年1月16日

[2]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中国投资,2007,12

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第2篇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进入了一个不断变化的新时代。其表现是:一方面,原有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着众多新学派、新学说的挑战,另一方面,经济学视界内产生了很多新经济学分支,这些新学说或新分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新古典经济学在未来的可能进展。本文试图对此领域的进展进行一个较全面的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先后兴起两个新的学派:一个是试图以现代数学工具——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复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思想的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另一个是试图用高级数学工具重新解读古典区位和空间理论而与正统经济学相容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看来,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因为无论是从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还是从更早的经济学传统来看,它们均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理论作为其研究的重要支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就是这样一股试图用现代分析方法复兴古典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思想的思潮。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理论以及交易成本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以杨小凯 (x.Yang)、黄有光(Yew-KwangNg)、博兰(Borland)、贝克尔(Berker)和罗森(Rosen)等为主,超边际分析则是其基本分析工具。他们认为,所谓边际分析就是决策中有关某变量取值“多”与“少”的问题,而不是“做”与“不做”的决策。他们宣称,一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社会分工水平,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缺陷便可克服,现代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都可以在一个统一框架内合乎逻辑地被加以组织,许多经济现象都可以用专业化和交易效率提高来进行解释。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1)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而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消费者决策与厂商决策是互相分离的;(2)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作为生产者喜好专业化生产,而专业化生产不同于新古典模型中的规模生产,专业化生产与每个人生产活动范围大小有关,而与厂商规模大小无关,这样,所有个人专业化生产合起来就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网络效果;(3)每个人面临的总收益和总成本将决定整个社会的专业化水平和模式。新兴古典经济学所谓的超边际分析并没有抛弃边际分析,而是兼容了边际分析,并依旧强调一般均衡、经济人自利、成本一收益分析等。其缺点在于很多理论假设还不成熟,一些重要假定和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时间和实践检验。

 

(二)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的前身是所谓“经济地理学”。按照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经济地理学可能是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循环累积关系、当地外部经济和地租以及土地利用五大传统的某种综合。事实上,从整个经济学的理论演进来看,其直接源头则是古典经济学中的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以城市作为一个假定来研究其周围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这种处理方法暂时回避了“城市如何产生”的问题,从而使它能够在完全竞争和报酬不变的经济学框架内研究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问题。但随着城市和空间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上升,这种解释法无助于理解城市区位产生的内在机制的缺陷便成为其致命伤,从而使后来的经济地理学走进了其研究的尽头。

 

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很多有力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在20世纪 70-80年代开始应用于现实。另外,数学和自然科学中也涌现出很多新的发现——混沌理论、控制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新进化论等。这些发展客观上均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福吉塔(M.Fujita)、西赛(J.F.Thisse)、维纳保斯 (A.Venables)等。他们主要解释了经济活动中区位或空间的内生性问题,以及为什么在有的地区或者地点出现厂商或者消费者的集聚,而在有的情况下却出现完全相反的过程。为此他们引入了三个关键概念:不可分性(indivisiblities)、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ens)和不完全竞争。不可分性意味着某些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作用会促使生产成本的下降;报酬递增则意味着一定的固定投入之后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报酬,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斯密所说的“分工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完全竞争则是保证报酬递增和不可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仍然处于农业地区,这样,两者之间的角色就会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就会被锁定,从而就会形成中心和外围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优点在于处理了空间异质性、空间集聚与分散、城市形成、多中心城市的兴起等关键的空间经济学问题,这些问题在此以前的模型中均没有很好解决。其缺点在于该理论研究过分依赖数学模型,经验应用尚不丰富,许多模型结论有待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如果将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这两个学派进行一个横向比较便会发现,在两者的产生背景、所运用的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释结果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共同性。(1)两者均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而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学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均构成其理论基础;(2)两者均试图在现代的躯体上恢复古典经济学的思想;(3)两者模型的基础均是1977年的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ndSiglitz,1977)的垄断竞争模型;(4)两者模型的结果均产生多重均衡。这些共同性意味着,经济学家均认识到了现代经济学面临的困境,并且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二、对人类行为与心理的重视: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

 

对人类行为、心理的重视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甚至之前就已存在。但新古典经济学不考虑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缺陷,近年遭到越来越激烈的批评和反对。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就是这一批评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重视

 

1.经济学家对人类偏好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效用取决于其自身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但行为经济学近年的发现表明,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其个人的偏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个人与他人的比较,而并不一定依赖于决策者的收入和消费的总水平。这意味着经济学在进行效用分析的时候,应该将人们的习惯性消费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决策变量纳入效用函数。又如,传统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是人们的偏好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这意味着经济学家可以依据一个固定的贴现率对不同时期的储蓄进行贴现。但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对现时效用和福利的关注往往要强于对未来效用和福利的关注,这意味着人们的偏好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毫无疑问,这些新认识大大加深了经济学家对人类偏好的认识深度和广度。

 

2.人们进行决策时遵循前景理论

 

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进行决策遵循的是所谓前景理论,而不是传统经济学所谓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utility)。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意味着人们在一种概率状态下的偏好水平独立于另一种概率状态下的偏好水平,而前景理论并不这样认为。首先,行为人主观上的决策权重会影响最终的决策。其次,行为人心理上的参照点以及财富水平相对于此参照点的变化也会影响其最终决策。这意味着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原先的期望效用理论将面临着被改写的命运。再次,在这些有关偏好的新认识下,人们主观上的判断将会与“理性”决策之间存在很大背离。比如,在信息模糊和不完全情况下,人们头脑中原先保留的偏见可能会得到强化,从而使这种偏见愈演愈烈。这意味着人们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事物典型特征的过多影响,从而使最终的判断与经济学所谓的理性判断出现偏差。

 

(二)实验经济学对人类行为与心理的重视

 

实验经济学对人类行为与心理的重视则与行为经济学不同。就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特点而言,它更重视对金钱刺激在决策中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它也更加关注实验设计的重复性;就研究的领域来看,实验经济学更加关注市场结局,而行为经济学更加关注个人行为。比如,实验经济学的重要奠基者V.史密斯就先后进行过多次有关价格机制的实验。获得的结果与市场运作的结果基本相似,这表明通过实验可获得对市场机制的正确认识。此后,实验经济学家还针对拍卖市场运作机制、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以及放松管制、私有化、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就实验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意义来看,正如史密斯所表明的那样,它可以检验或区分不同的理论,探讨理论失灵的原因,为构建理论提供实验基础,比较不同的制度环境对经济理论的影响,评价理论的政策含义,为制度设计提供检验场所等。实验经济学带给经济学的启示是:制度具有重要性,市场相互作用中人们具有不自觉的最优化行为,决策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人们的行为具有公平性偏好等。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Smith)和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Kah— neman),这似乎是对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很好评价:(1)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认识程度大大加深,对经济行为背后根源的洞察已大大超出了传统经济学家们的想象;(2)经济学的很多假设和原理建立在较弱的心理学和实验基础之上,在以心理学和实验为基础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新认识下,传统经济学的很多假设和命题面临着被改写的命运。比如,“经济人”假设是整个经济学体系中最根本的假设之一,传统经济学常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最大化行为者。但是,行为经济学的有关发现证实,经济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利益的驱使以外,还常常受到自己“灵活偏好”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影响旧。所有这些均意味着传统经济学中很多有关人类行为的假设需要进行某种修正,而这种修正正是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目前从事的事业。

 

三、经济学工具的革命: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之所以可被称为经济学工具的革命,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博弈论对理性经济人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研究比传统经济学更为深入

 

它认为个人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个人的选择,更依赖于他人的选择,因而,个人的最优选择不仅是自己选择的函数,也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显然,这不仅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而且也使经济研究变得更加精致和科学。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呈现加速趋势。博弈论成为主流经济学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博弈论和经济学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使然。

 

(二)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工具主义色彩还可以通过考察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假设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新古典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1)市场是充分竞争的,(2)局中人之间信息充分,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但在现实中,这两个假设均难以满足:(1)市场局中人的人数常常是有限的,市场也是不完全竞争的,于是市场局中人之间往往是直接的相互影响;(2)现实中市场局中人之间的信息往往并不充分,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要进行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就必须满足“激励相容”和“自选择”条件,而这一扩展恰恰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可见,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存在外部性条件下的个人决策问题,而博弈论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是存在外部性条件下的个人决策问题,这使得融入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真正成为所谓的“现代经济学”了。

 

(三)博弈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信息经济学之所以可称为经济学工具的革命,还体现为博弈论的数学特征

 

1944年冯·诺依曼(V.Neumann)和摩根斯坦(0.Mor-genstem)合作完成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所讲的博弈论,实际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与经济学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到了后来才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20世纪 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的生产日益集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垄断和寡头势力不断增强、经济生活中各种力量的联合和对抗不断强化,这使得各国政府出于一定目的开始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使得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和制约更进一步强化。注重经济生活中各个方面相互影响、作用、依赖和制约的博弈论符合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并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

 

1982年,斯蒂格勒因他对经济管制和信息经济学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4年,与信息经济学密切相关的三位博弈论大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6年,米尔利斯(J.Mirrlees)和维克里 (w.Vickery)因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的突出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信息经济学领域再次捧回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事件表明:(1)博弈论作为一种有效分析工具,已经取得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2)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在引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和新结果。另外,将博弈论引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也使制度经济学有了自己的方法论基础,使其在融入主流经济学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还有,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把博弈论引入宏观经济分析,也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四、对制度和体制变迁的新认识:新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和组织的研究加深了经济学家对制度和制度变迁的认识

 

1.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在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考虑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新制度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交换和生产的制度结构。它依然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范式,采取了一些与之兼容的分析方法,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它的缺陷,因而客观上推动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赋予它新生命力。

 

2.新制度经济学重新评估了市场、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资源配置作用。认为市场和组织都存在运行成本,正是在市场成本的边界上出现了节约交易费用的组织。市场和价格并不是惟一的配置资源手段,国家干预和制度安排都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其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与作用、组织和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交易费用的节约等内容都具有重要意义。

 

3.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可应用到许多领域。比如制度起源(如科斯)、制度变迁(如诺斯)、制度结构(如威廉森)以及生产的制度结构问题等,从而使传统经济学的现实性大为增强。总之,新制度经济学带给人们的不仅有理论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还给予世界以更多的现实关怀㈣。

 

(二)演化经济学借鉴生物进化论思想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对制度和体制演变规律的新洞见

 

演化经济学在当代的杰出代表是理查德.R.尼尔森(Richard R.Nelson)和悉尼.G.温特(sidney.G.Winter)两人。他们认为,企业之间也存在自然选择,盈利的企业会不断增长,而衰败的企业会不断萎缩,最终会出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经济主体的目标是追求利润,但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人并不一定完全理性,而可能是有限理性;经济均衡只是暂时的而不可能是长期的。

 

演化经济学加深了经济学家对制度和体制变迁的认识,这可从其分析框架看出:(1)其研究对象是随着实践而变化的某一变量或者某一系统,该变量或系统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2)这些变量和系统的变化具有一定随机性和扰动性,又通过系统的筛选机制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3)演化的关键在于其系统的筛选机制和过程。一个演化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依赖于对该筛选过程的把握。、通过系统的筛选机制生存下来的特征具有一定惯性,因而很多变化量在较长时间内有着一个非常清楚的演化轨迹。

 

演化经济学的主要议题是解释经济变迁,它把经济看成一个演化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呈开放状态,系统演化的结果难以预测。影响系统演化的基本因素包括: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易变性以及系统的选择机制(这个选择机制受到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演化经济学借鉴了生物学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利用它们解决经济系统存在的重要难题,这样的交叉研究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组织行为、经济系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演化经济学对制度的关怀再次印证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很多思想,这对于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制度的形成、制度结构、制度对经济系统的作用等都均具有重要意义。2.演化经济学表明,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演进过程,其中偶然事件、历史进程等扮演了很大作用;同时,演进过程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惯性和稳定性,因而经济发展本身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进程,其中既有规律性也可能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混沌或者无序状态。这为人们认识经济系统的发展、变化及其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3.演化经济学考虑了经济发展中的非线性、报酬递增等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现实主义特征,这对于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

 

现代经济学在当代的新进展从不同层面展现了近年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如果进行简单的分类,可将博弈论、演化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列为经济学工具上的某种革命,因为它们要么是运用数学工具,要么在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理解经济学理论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其他的新进展——新兴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则可归结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它们不过是将被经济学过去所遗忘、忽略或不重视的研究内容重新带回经济学的殿堂。在这当中,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类知识的进步无疑是它们共同的时代背景。这表明,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以上所述的几个新动向不过是经济学与时俱进在客观上的表现。

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客户生命周期;数据挖掘;应用分析

一、引言

在因特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兴起,以网络资源发展为核心的新经济模式逐渐突破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不断发展的Internet拉近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但Web上的海量信息却又让人们变得无所适从,使得客户关系管理成为新经济模式发展的核心问题。数据挖掘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领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从庞大数据量的数据库中找出合适的数据,并加以处理、转换、挖掘和评估,得出面对客户需求的个性化知识和规则,指导客户服务的流程与决策,提高客户满意度。因此,研究在网络环境下面向客户生命周期的数据挖掘流程,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二、客户生命周期简述

(一)基于生命周期的客户类型

客户的生命周期是由客户与企业之间不同的关系阶段构成,它是一个理解客户行为的框架。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的客户类型,目的是通过参与电子商务业务活动发掘及提高客户价值的整个过程。客户的生命周期分为考查期、形成期、稳定期、退化期4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客户对企业的作用和意义也不同,由此,可把客户划分为5种类型:潜在客户――还不是客户但已在目标市场中;有意向者――对产品和服务表示出兴趣的潜在客户;新客户――首次使用产品和服务的客户;确定的客户――再次或已多次使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客户,根据其盈利能力又可分为高价值客户、高潜力客户和低价值客户;历史客户――那些已不再目标市场的客户,或已经转化为购买竞争对手产品的客户。

(二)围绕生命周期的客户业务活动

分析围绕生命周期的客户业务活动能够为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而指明方向。客户生命周期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一个企业的长期价值。为了使客户变得有价值,企业要在客户的生命周期中开展各种经济活动,最大程度上提高客户对企业带来的价值。围绕客户生命周期的各种业务活动如图1所示。

1、考察期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客户获取与客户激活。客户获取是指如何吸引潜在客户并将其转变成有意向者的过程。由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获取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搜索引擎渠道引入,因此,搜索引擎优化和搜索引擎广告的投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使企业站点排名靠前,另一方面是要符合用户的语义需求,产生完全匹配效果;当潜在客户到达站点后,通过各种有针对性或个性化的促销手段激发用户的购买兴趣,使之注册成为站点的客户,并进一步激发该客户的购买行为发生。

2、形成期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客户关系管理。一旦潜在客户成为有意向者,企业的工作中心就是如何使客户发生购买行为,并不断提升客户的价值。电子商务环境中,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业务是如何展开一对一营销,数据挖掘可从大量数据中发掘知识,指导个性化营销开展,提升形成期客户的价值。

3、稳定期的主要业务活动除了客户关系管理外,还要进行客户保持,其目标是防止客户尤其是高价值客户的流失。

4、退化期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客户赢回。通过提供激励、产品和价格的优惠等方法将离开的客户重新吸引回来。

(三)客户生命周期与数据挖掘的关系

客户生命周期为将数据挖掘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在数据挖掘的输入方,客户生命周期确定了什么信息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在输出方,客户生命周期给我们揭示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数据挖掘的输入方,依据客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和提升不同客户类型价值的目标,进行数据的选择、检查、修复、转化,进而为数据挖掘做好数据的准备工作。在数据挖掘的输出方,便是生成与各阶段业务活动目标相关的数据挖掘知识和规则,来指导各阶段业务活动,从而带来客户的高价值。

三、客户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数据挖掘的应用分析

(一)考察期的数据挖掘应用分析

1、数据挖掘目标的确定。考查期阶段数据挖掘的目标即能够在该阶段发生的大量静态和动态数据中发掘怎样使大量客户能够浏览企业网站的信息,怎样激发大量潜在客户注册,并产生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兴趣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策略。

2、数据挖掘数据的准备。在网络环境下,客户获取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可以通过广告、电话促销、E-mail等方式,但大部分情况下,客户是通过搜索引擎到达目标市场的。若想获取大量潜在客户,搜索引擎的优化就非常重要,企业必须使自己的站点排名靠前,又要使表达自己产品或服务信息的语义符合用户搜寻语言的语义。因此,基于这个问题就需要引入概念网络库来引导用户的精确查询,满足获取最大量的客户。概念网络也是一个知识库,包括语言层面、本体论层面和常识层面,通过与检索系统中的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库的映射,得出查询结果,并与用户相互反馈,直到用户满意,反馈结果存入用户模型库,以便指导以后查询。

3、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以搜索引擎语义挖掘为核心建立模型分析客户获取和客户激活具有同样的含义。只有当充分理解用户的自然搜索语义状态,并以概念网络为导向组织网络资源,不断在用户自然语言语义、概念网络、网络资源之间产生匹配和映射,搜索引擎才能更好地收集相关网页,使用户准确登录到其想寻求产品和服务的站点,才能进一步激发客户的注册和购买热情。而概念网络就是运用数据挖掘的分类和聚类算法形成的结构良好的数据库,实现同类或相似概念的聚类,不同概念间的分类。那么也可以运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方法,使用用户知识库中关于用户的个性化特征信息与反馈信息结合,发现具有某些特征的客户会使用那些自然语言检索,得出什么样检索路径和检索知识,客户激活的概率是多少等知识。最后还要存入用户知识模型中,以指导下一步的客户获取和激活。

4、数据挖掘模型的评估。最好的方法是排除用户知识库中已用过的训练集,而规定在某一时间范围内,考查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满足查询需求的状态,如网站的浏览量和注册量等。

(二)形成期的数据挖掘应用分析

1、数据挖掘目标的确定。形成期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是激发有意向者的购买行为。该阶段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产生如何提高新用户购买行为的决策。

2、数据挖掘数据的准备。该阶段用户已经注册,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用户个人特征信息。产生激发用户的购买行为的指导策略,还需要该站点确定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购买行为信息、购买产品信息、购买时间信息等作为该阶段数据挖掘的重要数据。

3、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通过对网站已确定用户相关信息的聚类分类,如在电脑购物网站,A类客户,学历本科以上,月工资2000元以上,通常会点击笔记本栏目,购买4000-6000元的新型国外品牌笔记本,从产生交易行为到交易成功在一天之内。当然,还可以运用关联规则,产生交叉销售,如A类顾客,还喜欢TCL、三星、Sony品牌的手机等,促使购买更多的产品。这种从以确定用户的相关信息挖掘出促销策略来指导具有相似特征的新用户发生购买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数据挖掘模型的评估。评估最好的方法就是查看用生成的模型指导新用户发生购买行为的次数和额度。

(三)稳定期的数据挖掘应用分析

1、数据挖掘目标的确定。稳定期的主要业务活动是提升客户关系外,最重要的就是客户保持。要想做好客户保持工作,就应该在已确定用户中进行客户细分。因此,该阶段数据挖掘的目标是进行客户细分,并针对不同价值的客户能够找出不同的对策提升对企业的价值。

2、数据挖掘数据的准备。该阶段的数据主要围绕已成为站点客户的数据信息,包括客户基本特征数据、客户的点击流数据、网络促销活动数据及客户交易数据等。

3、数据挖掘模式的建立。该阶段用数据挖掘方法筛选出高价值的客户和最有可能流失的客户,不断提升高价值客户的价值能力,避免客户的流失。如对客户的需求模式和盈利价值进行分类,找出最有价值和盈利潜力的客户群以及他们最需要的服务,更好地配置资源,改进服务,牢牢抓住最有价值的客户;通过对客户资源信息进行多角度挖掘,了解客户各项指标,掌握客户投诉等信息,从而在客户流失之前捕获信息,及时采取措施挽留客户;还可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流失客户的特征,在那些具有相似特征的客户还未流失之前,及时采取措施挽留客户。

4、数据挖掘模式的评估。该模式的评估最重要的是运用该规则的企业判断在同样的时间段内,相同的高价值顾客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度,及运用数理统计时间平滑分析法判断老顾客的流失量的多少。

(四)退化期的数据挖掘应用

1、数据挖掘目标的确定。退化期阶段数据挖掘的主要目标便是找出策略能够指导企业如何通过提供激励、产品和价格的优惠等方法将离开的客户重新吸引回来。

2、数据挖掘数据的准备。该阶段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已经离开企业的目标市场的老客户的信息资料。如这些客户的基本个人资料、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次数、周期、总的时间长度等。

3、数据挖掘模式的建立。该阶段对已经流失的老客户也需要进行细分,以便展开有针对性的客户赢回活动,进行一对一营销,才能正确实施各种激励、促销手段,节约企业成本,提高赢回效率。如对以前是企业高价值的客户,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其流失的原因,企业最好用电话或用企业邮箱发送E-mail的形式进行一对一营销;对于之前就是企业低价值的客户,我们也不能忽视,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其购买行为的规律,如果该客户购买次数超过一定的阀值或购买次数虽少,但每次购买的金额却很大的客户,都应该采取电话促销或企业E-mail等形式的一对一营销,再次赢回客户。

4、数据挖掘模式的评估。该阶段的评估重要是评估赢得客户的质量。

四、结论

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成级数增长的网络信息,电子商务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盲目,以“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宗旨也越来越难以实现,但庆幸的是,在信息不断增加的同时,信息级数也在不断的发展,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人们从这种海量的信息中解脱出来。本文试图面向客户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不同的客户参与类型、不同的业务活动目标,提出各阶段的数据挖掘的应用流程,力求对电子商务企业指导客户服务流程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刘琳.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玉峰.智能信息系统[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苏新宁.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第4篇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并对工业革命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现在正在兴起,以“3D打印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或者说是以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具体地说,18世纪末在英国发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20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核心是“制造业数字化”。

所谓制造业数字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费用近乎于零;3D打印机就是未来制造业数字化的典型代表。3D打印机是一种智能制造机械,它利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逐层增加材料,最后生成产品,如零件、汽车或一幢房子。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这个划分的视角,是以科技发展带来的能源的变化为标志的。

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两条:一是认为石油人均产量已达到了峰值,全球石油产量峰值将会来临,原油价格飞涨不可避免,世界深陷经济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现尾声;二是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熵账单即将到期,近200年来石化原料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空散去,导致地球温度灾难性的转变,继而会对未来生命造成毁灭性打击。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难以为继,因此,新的工业革命势必日渐兴起,使人类走向后碳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迫在眉睫。他认为改变未来社会有两样东西:一是能源,如同人的血液;二是互联网技术,如同人的中枢系统。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体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或者说能源互联网将是未来社会新经济系统的发展基石。

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

除了以上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外,还有《创客:新工业革命》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强调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及最新的制造业技术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一些聪明人通过网络互动,再加上一个新概念,就能改变世界。未来属于基于虚拟法则的互联网公司,也属于扎根于实体世界的企业。

“创客”之所以能被认为将掀起一次“新工业革命”,主要缘于以下两大要素。首先,当代创客因得到了一系列新颖机器设备的支持而变得异常强大。比如他们可以通过3D打印机造出真切可用的实物,也可以依靠激光切割机、数控刨槽机、数控铣床等将一些既定物体(比如金属块)切割、雕镂成无比精致的形状。其次,以创客社区为依托建成的各类DIY群体或商业组织在“硬件开源”思想的指导下无偿向公众提供着设计灵感,从而将个体爱好者的星星之火汇成了燎原之势。

上述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际都提出一个共同论点:经济困难时期,往往也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酝酿的关键时期,而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又为经济发展开辟出新的领域。从这些不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大致认可的一般性结论: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融合与运用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出现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盟世界重提“再工业化”问题。一个声音逐渐响亮---“世界正处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舆论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与此同时,大自然不断发出警示:人类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攫取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沿袭历史上少数国家以集聚世界多数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人类需要寻求更加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个根本出路是,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支点,推进和实现新的产业革命。

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2011年9月,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端于美国,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战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由西方提出。最近,随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专题讨论,在法兰克福举办的欧洲模具展上3D打印机现场打出锤子,以及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了一个热词。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些学者较早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和研发等微观层面的影响。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日渐枯竭,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能继续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从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

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很有可能化解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甚至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如何改变我们

首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出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经济模式所形成的灾难与陷阱。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经济模式均以化石能源为动力,其结果带来地球人所知的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化石能源是非再生资源,其枯绝已渐渐临近,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工业模式与社会生态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化石能源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不扭转目前的工业生产模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将难逃灭顶之灾。

而正在兴起的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就是利用如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资源,如果能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将从根本上摆脱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道路,从而使人类社会走上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以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为支撑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是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

其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世界制造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占到70%以上,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其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

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成本低廉又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低安全标准和低环保标准。未来制造业数字化与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充分利用后,欧美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实力与先进的创新体制将会在世界制造业中重新占据优势。

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了拔地而起的工厂和大片的工业区,以及集中化的生产方式。而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信息技术,生产将会是分散式的,每栋建筑都可以利用自己产生的能源进行生产,而生产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这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也就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传统生产方式具有颠覆意义,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上的,并带来产业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走出目前经济衰退的必由之路。

自从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到现在已四年多了,尽管各国都纷纷采取了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种种迹象说明,目前全球经济衰退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明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走出自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最大经济危机的必由之路。正如里夫金所说:“为了摆脱危机,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会试图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

最后一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最后一次工业革命。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过渡,为协作的时代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就进入协作的时代。

工业革命曾经创造了大量雇佣劳工的工作机会。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IT、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自动化技术使机器代替人力,很多工厂没有工人在里面工作,全靠软件运转。由于工厂自动化,很多人可能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在发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带来最后一次雇佣劳工大潮,在接下来40年里为两代人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仔细看一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新能源、新建筑、能源存储、能源互联网、交通物流),都意味着大量的工作机会,既包括高智力工作,也包括熟练和非熟练的工作。对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雇佣劳工大潮就很有意义,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基础设施一旦建成,此后会出现乘数效应,创造更多人们希望从事的工作和创业机会。由于新的设施是智能化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时我们就要对雇佣劳工作反思了。接下来会更多地转向技术,用一个个小的自动化智能化工作间取代工厂车间里的大规模劳动。服务业也是同样,我们再也不会看到劳动密集,语音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现在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未来会更好地发展和应用。

总之,人类就把简单的工作交给机器和技术,自己去从事更高级的职业(而不是生产性的机器),用社会能力去建设充满人文色彩的社会。

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技术 新材料 建筑设计 运用

建筑设计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感受,也决定着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设计师们若想让建筑领域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就必须结合新经济下的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引进新材料和新技术,利用创新的理念来构造出更好的建筑体,而且建筑工程本身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也能有效的减少工程耗能,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建筑方案设计中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重要意义

建筑设计不但涵盖了很多工程知识,更是对设计师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思维构建能力的挑战。建筑不但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也能够通过其外形和构造来带给人们美的体验和视觉冲击。目前大部分的现代建筑设计重在要求实践可持续理念,即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为人们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要有经济性和前瞻性,也要最大化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保证建筑和环境能够和谐发展后也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再者,建筑设计是施工开展的前提,建筑方案的科学程度是影响建筑施工整体效益的关键内容。因此建筑设计阶段应当选择最优施工地点、条件,不断完善施工计划。方案中应当涉及到了很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方式和技术,可以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的生产效果,从而让用户获得满意的居住体验。建筑工程会损耗许多能源,即便在资源的二次利用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的损耗,建筑拆迁也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破坏,因此若能够设计出提高建筑使用期的方案,则体现了可持续理念在其过程的运用价值,因此制作出一份优越的设计方案对建筑行业发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设计中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分析

在环境方面,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建筑行业,也是全球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在生态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模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生态,也改变了气候条件,可持续理念则要求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生活和生态的相互促进。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考虑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发展建设。

(一)建筑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分析

第一,生态技术是目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新技术,其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普通建筑技术的直接对资源和环境进行重新组成,另一种是通过引进互联网技术活电子科技等行业技术来升级建筑技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技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即会有简单或高等的技术差分,通常来说较普通的是推广型技术,高等技术应用较少,且难度较高,我国建筑大部分情况用到的还是常规技术。生态技术是对于建筑的整体设计来说的,所以设计层面不应当只考虑个别案例,而是要生态技术运用到整个建筑区域的规划当中,从而也会设计到很多技术性问题,像能源损耗、污水排放以及太阳能建筑等。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技术时应当考察周围环境,结合建筑目的来选取地点,例如在我国新疆的喀什位于阳光充足的特色区域,由此这个地方的许多建筑设计都充分利用了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像“市中心的绿苑新城”建筑体系便是体现了先进的设计理念,运用到生态技术,建筑体能够有效地享受到足够的阳光,而且分区很清晰,每个建筑都有很好的采光和通风性能,大幅度地节省了能源,又让人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例如一些配光的灯具和太阳能型庭院灯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此外,一些数字化的建筑新技术能够帮助很多人便利工作和生活,例如源自国外的SOHO住宅便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其包含了高等的数字化技术,是能够让人们集工作和生活为一体的建筑类型。新技术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二)建筑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分析

在新材料的运用方面,建筑体的保温是很重要的设计环节,真空隔热板是一种很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其具有轻薄和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优越性,还能有效地减小层间距。真空隔热板里面是真空的,外部有金属包裹,中间加了很多泡沫塑料。一般来说50mm厚的真空隔热板的保温效果作用更甚于200mm的普通矿物棉保温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保温材料,真空隔热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市场上现在还有一些新型玻璃材料也具有很好的保温效能,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损耗,例如具有吸热性质的玻璃、可以阻碍电磁波影响的玻璃等等。在建筑设计中若可以正确使用这些新的保温材料,就可以让建筑获得很好的保温性能。另外,很多客户多建筑的通风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此方面目前有一些新型的窗框,框内安装了噪音吸收装置,在有效防止噪音的同时还能过滤气体,而且用户能够利用电子设备来随时掌控不通风势下的室内通风情况,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省了能源。

(三)建筑方案中要进行可持续效能评价

在建筑运营和维护期间,要对该工程实施可持续性评价,即通过全面分析用户的能源消耗资料,从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和自然环境影响着三个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再分析其总体效益,以便于后续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和优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运用将会让企业在健康发展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今后的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建筑内部和外界环境的协调设计,加强创新设计,并进行可持续效能评价,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绿色生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振,潘浩,朱倩.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9).

[2]胡伟松,赵夏F.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0,(01).

[3]郑鹭龙.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D].建工论坛,2012,(27).

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第6篇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成了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如图1所示,用各省人均实际GDP变异系数衡量的地区差距除了1996—1997年出现了从0.6078到0.6014轻微的缩小和2006—2007年从0.6754到0.5849较大幅度下降外,90年代以来一直在近乎直线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地区差距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而与地区差距变化趋势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我国的对外贸易除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出现回落甚至负增长之外,在这期间也一直发展十分迅速,从贸易总额来看,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增长了近30倍,而单从出口额来看,增长了30多倍,年平均增速分别23%和27%,如果除去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三个年份来看,年均增速可达30%以上;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从1990年的30%上升到了2007年的67%,如图2所示。从以上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发展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有着十分类似的变化规律,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吗?目前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已有的实证分析也明显存在一个不足的方面是对于贸易开放影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机制分析的较少,尤其是定量的分析更是鲜有。大多数分析的是外贸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外贸对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贡献度。因而本文认为尝试借用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的分析方法,从各个地区的要素禀赋与贸易开放相互作用的角度定量分析贸易开放是如何影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依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本文其余部分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的简要回顾;第三部分介绍本文应用到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是对变量、数据和方法的说明;第五部分是对结果的分析;第六部分是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回顾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技术外生条件下,在资本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规律作用下,即使地区之间没有要素流动,没有贸易,落后的地区其资本增长也将会超过富裕的地区,从而最终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而不是扩大收入差距,因此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对外贸易发展往往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相伴相随这种特征事实,转而他们求助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之源,而贸易则是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同时认为,东道国的R&D投入与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本国技术创新和获得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条件,也即存在“门槛效应”(EatonandKortum1996,YukoKinoshita2000,ReddingandReenen2000,Xu2000,CaseliandCole-man2001,Keller2002)。那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如何来分析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们考虑到一国内部不同的地区其要素禀赋往往不是平均分布的,这样的结果是不同的地区从对外贸易中获益就存在不同,达到一定R&D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受益多,经济增长快,而没有达到条件的地区则受益少,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预测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将是扩大一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KrugmanandLi-vasElizondo(1996)建立的三区域NEG(新经济地理)模型认为,在经济封闭时,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一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是趋于不断集中的,因而地区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然而当国家走向开放时,情况将发生变化,此时国内企业的投入产出更多地依靠国外,而与国内的联系减弱,也就是向心集聚力将减小,同时由于国内城市集聚成本的增大,导致制造业的分布从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地区收入差距将减小。而采用类似的NEG模型,Paluzie(2001),却得出了贸易自由化会促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同结论。这两个模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源自于对农业部门所作出的不同假设。Paluzie假设农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如劳动力等)相对制造业而言的流动性要差,他还假设制造业经济活动的离心力来源于潜在的分散的农村市场,因此在经济封闭状态下,制造业经济活动是比较分散的,地区收入差距也较小。而当一国贸易开放,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转向国外市场时,因为城市一般有着更加便利的接近国外市场的条件,企业为了获取规模效应和减少运输成本,制造业经济活动会更加集中在城市,又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流动,贸易收益将很难传到给农村地区,地区收入差距于是扩大。由于在理论上对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结论,故许多学者转而做了许多实证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有如Giannetti(2002)研究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成员国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却扩大了一国内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Rodríguez-PoseandSánchez-Reaza(2003,2000)、Hanson(1996,1997)、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等对墨西哥的研究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其地区间收入差距;PerniaandQuising(2003)以菲律宾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也表明,贸易开放本身并不能带来地区的平衡发展,也就是说不能缩小其地区收入和贫困的差距;Marjit,DandKar,S(2007)研究了印度贸易自由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出口的州收入增长要快,而进口竞争州收入增长要慢,州之间的差距因而扩大。对于中国的研究,有如Jian,Sacks&Warner(1996)分析认为因沿海地区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先天优势,结了1990年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和中国总体区域经济的发散;Hu,DapengandF(1998,2001,2002)通过模型和实证认为贸易自由化改革是1985—1994年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差距不断扩要原因;Yao,Yudong(2000)的研究结论是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XiaoboZhang&KeZhang(2003)应用Shorrocks(1982)年提出的方差分解法计算出了各种增长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达11.1%,仅次于资本因素;王丽娟(对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高度相关;赵伟,何莉(2007)应用德特(DeLaFunente,2003)的趋同核算框架(convergenceaccounting),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增长趋同与差异的贡献,认为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各省市劳均GDPσ发散和β发散的主要力量之一;张(2009)分析认为我国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发展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因,并且定性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项卫星等(2010)研究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中间的收入差距,但同时又是低收入省区缩小与全国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张衔等(2011)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西部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模型

本文设Cobb–Douglas生产函数有如下形式:itit-1it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方程,为了利用这个方程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地区要素特征相互作用对地区发展差距所产生的影响,还必须对(3)式进行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把物质资本存量Lnkit分成两项,一项是直接参加生产的私人物质资本存量用C表示,另一项是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公共资本存量,相当于公共基础设施用I表示,因而:其中f和w为线性函数,对于f(LnC)函数可以表示三项,第一项为滞后一期的私人资本存量水平;第二项为收入水平和贸易开放水平O交叉相乘项;第三项为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分析地区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效应。这样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d、r、z为线性函数)(5)it-此外,为了分析公共基础设施I与贸易开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把函数表示为其与贸易开放度O之间的交叉相乘项加上其滞后一项的基础设施水平,因而有:其中p、q也为线性函数,把(6)、(5)代入(4)得:最后我们考虑技术进步项LnAit,我们把它表示四项,第一项为贸易开放度O与人力资本h的交叉相乘项,以分析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本文的研究变量;其余三项是依据前人的研究而引入的控制变量,一项人力资本存量,以反映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直接和独立的作用(Romer1986);一项是反映技术在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地区之间的扩散(NeslonandPhelps1966);一项是反映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Connlloy2003),这样技术进步函数可表示为:

四、变量、数据与方法说明

(9)式就是我们要估计的计量方程,因变量采用年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h采用获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如果采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或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流量。对于私人资本存量C应当采用的是全部企业资本存量之和,但我国这方面的数据,特别是分省数据无法获得,作为替代变量,本文使用分省物质资本存量总和,1997-2000年的数据采用张军估计的数据,2001-2007年的数据由笔者根据张军的方法自己推算得到。技术追赶项Lnh)中的A用劳均GDP来代替,因为劳均GDP与技术水平正相关,劳均GDP用地区总GDP除以全省总劳动力。虽然采用贸易量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因为影响贸易量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运输成本、世界需求等,但是如果采用其他指标如关税率、配额等带来的是更多的问(RodrikandFernandez2001),因此本文贸易开放度依然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来表示,注意这里贸易开放度是全国的开放度,只随时间变化不随地区变化故采用Ot-1表示。对于公共资本存量变量I,我国同样没用直接可得的数据,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惯例采用公路密度来作为变量,公路密度等于各省公路长度除以各省面积。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方程(9),以控制截面个体效应,由于所用的自变量都是滞后一期,故也可以较好地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7年间的分省数据集,共31个省市区,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8》。表1是对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五、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2的模型(1)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贸易开放度与人均GDP交叉相乘项的回归系数是正的,且在1%水平上显著,意味着贸易开放使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高)比落后地区(人均GDP水平低)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扩大地区差距。这一点是与Myrdal(1971)的思想相一致的,他认为贸易开放将使地理位置和条件都优越的发达地区更能发挥其竞争优势,从而扩大其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从单独收入项来看,其回归系数也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地区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发散现象,这与以前的一些研究结论相吻合(蔡昉,都阳2000,沈坤荣、马俊2002等),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增长越快。人力资本存量与贸易开放度交叉相乘项的系数为正,人力资本存量本身项也为正,表明在人力资本高的地区(发达地区),其在贸易开放中受益越多,增长也越快,具有扩大地区差距的效应,不过从统计显著性来看却都不显著。公共基础设施项和其与贸易开放度交叉相乘项的系数都为正,表明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的地区(发达地区),贸易开放将促使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扩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虽然并不显著。私人资本投资项的系数都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私人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并不明显,这可以从其回归系数虽为正,却不显著看出,这些都与大多数的研究结论是相一致(沈程翔1999,刘木平,舒元2000,沈坤荣2002等)。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我们还分别做了模型(2)、模型(3)、模型(4)的回归分析,模型(2)是利用高中学历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作为人力资本存量指标所作的回归,模型(3)是利用铁路加公路的道路密度来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变量指标所作的回归,模型(4)是剔除不显著的变量之后所作的回归,从表2可以看出,其基本结论没有改变,表明回归结果是稳健的。以上的分析只是定性的让我们知道,贸易开放将使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比在这三个方面都相对要落后的地区受益要多,经济增长要快,从而拉大地区收入之间的差距。利用上面模型(1)回归结果我们还可以定量地来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方面的效应,表3是以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和人均GDP最低的贵州为例所得出的计算结果:表3中计算公式的意义是贸易开放对地区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贸易开放的直接作用s,它对所有的地区都是一样的;另一部分是贸易开放与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等特征相作用而产生的间接作用rLny。表3的收入效应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贸易开放度变化一个单位,经济增长所变化的百分点数,其他类似。从表3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贸易开放通过收入效应、公共基础设施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分别可以拉动贵州在样本期间平均每年增长2.78、3.66、3.04个百分点,上海平均每年增长4.08、3.78、3.0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贸易开放的收入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公共基础设施效应分别使贵州比上海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低1.30、0.12、0.01个百分点,贸易开放的总效应使贵州经济增长比上海平均每年低1.41个百分点,其中贸易开放的收入效应是主要的,占95%以上。

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第7篇

本文通过分析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的影响与要求以及传统会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对高校会计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人类的会计活动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有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工作,客观经济环境变了,会计活动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相应地会计教育也必然要发生变革。然而从会计教育的现状看会计教育界所能提供的教育始终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似乎存在着一种隔阂,由此“会计教育改革”成为许多国家会计教育界关注的课题。

一、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的影响与要求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工业经济悄然而坚定地走向以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进步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今人类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革新,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彻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在这场不同于任何一次革命的变革中,传统的会计以及会计从业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经济组织与管理的不断创新使会计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已不能再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企业管理中兴起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战略管理、战略决策等新的理念和管理手段,管理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会计活动的空间,会计已不仅是信息处理系统,它更是一个管理控制的工具和手段,要求会计在营运资本管理、成本管理、战略决策、企业长远规划等方面出谋划策,会计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

2.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会计处理变得更复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趋势,企业活动的范围变大了,企业获利的渠道增加了,但与此同时各国市场的变化和风险又全部结合在一起,包括利率的变化、股价汇率的变动以及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变动,企业完全暴露在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动的风险之中。因此会计又面临着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与核算,以降低风险和损失等难题,会计处理变得更复杂、更困难,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问题会很多,因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分析与抉择的能力。

3.新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必备的能力新的经济时代冲击着传统的会计,同时也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能力。(l)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的快速步伐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求人们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即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当代的会计工作者面对不断变革的环境更应具备这一能力。而且作为一个会计人员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诸如法律、证券、金融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另外随着中国的“人世”,会计人员还需熟悉Wl,0的相关规则与条款。(2)专业判断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会计人员已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进行记账算账,而一旦会计规范变得更加灵活、可选择的空间增大以后,很多人也许就会不知所措了。随着改革的深人和“人世”的到来,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产权变更、市场交易风险出现、汇率变动、资产无形化等等,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力,以准确而合理地对这些变化进行会计处理。专业判断能力是专业培养、训练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实践积累,这样才能从容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3)沟通协调能力会计是为企业管理而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现代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等,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技能去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会计人员要有较好的专业沟通和协调能力,包括通过书面的、口头的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等。总之,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迫切要求我们的会计教育、特别是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高校会计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改良,同时也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二、传统会计教学方法的缺陷目前,我们的会计教育存在滞后于会计实践需要的现象,这其中教学方法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来看在高校会计教学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儿方面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调查,我们经常得到这样的反馈信息,许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到单位以后,面对纷杂的会计实务往往无所适从,甚至连基本的会计操作程序都不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会计教学方式单一,会计知识的传授还停留在填鸭式的阶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财会法规中所规定的操作方法,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落后在会计教学中,至今还多是一本教材一枝笔的模式,有的虽然使用了电子教案,也仅仅是把黑板的内容移到了幻灯片中,并非真正把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现代化手段有机结合,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明显不能适应会计操作性、实务性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的调查表明,教学手段落后、教法呆板是会计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3.考评体系不尽合理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核的内容是一个教学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每一个专业都必须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目前会计教学中的考核一般包括作业、实验及考试等环节,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考核中单纯记忆成分较大,综合分析能力很难考核,这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现存的会计考评体系觅待改革。

三、深化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1.充分运用案例分析与多媒体教学如前所述,传统的会计教学中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缺乏对过程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分析和处理专业问题的主观能动性。(l)搜集专业信息,建立财会案例题库。由于会计专业课程具有实务性、操作性强的特征,在会计的教学中,应充分引用实例,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让学生来分析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从而传授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告之以答案。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我们就要充分运用案例来教学。在我国加人WTO后,会计教育势必也要逐渐与国际接轨,我们应适应这种变化,积极搜集相关有效的案例信息,特别是涉外企业会计工作中弹性的有价值的案例,将它们加以整理、研究和分析,并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建立一些优秀的案例题库,付诸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讨论式,从而将结构式作业转变为非结构式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全面运用财务会计知识剖析案例、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率。即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机、计算机课件等教学手段,改进演示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实务性、操作性强、业务单据品种数量繁多的特征,教师可根据会计实务操作程序制作一些具有会计专业特色的电子课件。将书中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实际操作中使用的单据、图表、流程等,让学生增添会计处理的感性认识,改变过去会计教学只停留在理性认识的层面上。例如《基础会计学》的凭证、账簿等章节比较抽象,学生开始理解时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出课件在授课时配合使用,学生在听课时,可以很直观地从大屏幕上看到凭证、账页及操作流程等,十分生动,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便于掌握和理解。另外,我们还可以把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授课效率,增强课堂效果。

2.加强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会计中应用广泛,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能更新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高在财务工作中运用和驾驭现代新技术的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必须成为会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而我们现在的会计教育在计算机课程方面设置已显滞后,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不少学校仅局限于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或是简单地会计电算化培训,没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与财务会计有效地衔接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会计业务问题都是不利的,因而我们认为现阶段确实需要改革会计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增设计算机应用的学习,特别是部分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会计的专业课程,如:实用财务软件课程、计算机信息系统课程、计算机会计管理课程和计算机审计课程等的学习。在开设这些课程时,学校也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相关的会计事务所、财会软件研发使用部门建立联系,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南京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与用友(南京)财务软件公司在实用财务软件课程和会计综合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友好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3.改进模拟实验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在教学中很多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模拟实验,如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毕业模拟实验等。这些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基本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但由于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模拟实验的发展程度各不一致,仍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l)实验资料的编写与使用。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仍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会计资料缺乏代表性、系统性,与实际相差较远。随着电算化在企业中的逐步使用,我们的会计实验教学也应增加计算机模拟实验项目,这就要求我们的实验资料既要适用于手工实验,也要适用于上机实验。而上机实验的会计资料要求较高,资料更加规范,更接近于实际,因此教师在实验资料的编写过程中,更要考虑周到、全面,对模拟企业进行整体设计,业务前后衔接,资料仿真程度更高,实现手工与上机的结合。(2)实验形式的设计。现在我们的会计实验教学比较强调会计核算,每位学生基本上是按照“凭证一账簿一报表”这一程序完成实验的所有内容。无论是专业课程实验还是综合实验,形式基本上都未改变,这样容易让学生感觉是在重复以前的实验过程,只是业务量、业务内容发生了变化,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则是分工合作的,我们的会计实验也可尝试分会计角色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另外在实验中应增加审核、监督等以前实验所忽略的一些重要环节,对一些不规范、错误的凭证,让学生去思考、挖掘其中的问题。采取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也更接近实际。(3)实验设备的配置。在进行会计实验时,需要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学校应逐步建立较为先进的会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会计实验室的配置也应结合手工和电算化,让学生能够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能从计算机上体验到会计工作的乐趣。

4.重视社会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会计教育的组成部分。现在由于实习环节中的一些困难,一些学校已取消了会计实习,完全靠模拟实验来弥补学生实习的不足。然而再先进的实验室也不能完全“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的真情实景,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即刻就能上岗,因而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会计实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学校可以从多方面、多种途径来解决。学校可出面联系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需要使用财务人员的单位,让学生得到锻炼,增加就业机会,另外也让用人单位试用、挑选合适的人才。学校还可建立自己稳定的实习基地,特别是财会人员力量比较强大的一些学校可开办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财务服务公司等。一方面可吸引部分教师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及水平。另一方面,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实习,或吸收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企业的事务随时进行分析处理,边学习边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学校也可与企业、与社会进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超级秘书网

5.改进考核方式为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会计考核时可不拘形式,在对基础理论和知识考核的同时,增加案例分析、小论文、上机实务模拟等方式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成绩评定中适当增加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的比重,并注重对实验过程的控制以及平时作业成绩客观评定,从而加强对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培养。

新经济应用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长尾理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71-02

一、长尾理论

美国Wired杂志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提出了长尾的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像亚马逊这类网站的经营和商业模式。之后,安德森出版了《长尾理论》这本书,成功地挑战了“二八定律”,认为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畅销产品的头部并不是商业和文化发展的未来所在,相反被众人所忽略的冷门产品的尾部却是决定未来商业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其他学者也对长尾的定义做出了种种诠释,使得长尾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

长尾理论是新经济规则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即从重视畅销产品的头部转移到冷门产品的尾部。长尾理论的原理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规模化制定(Mass Customization)。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的学家提出了理想化的生产系统,即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驳斥存在已久的大量化生产。长尾理论的核心就是个性化需求,即在个性化的限定内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其次是个性化需求。在日益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足,生产也相对过剩,在同类商品过剩的情况下,消费者希望选择满足自身个性的商品,而不是泛泛之物。长尾理论正是重视个性化,认为应通过创新和创意使得生产产业变得个性化和规模化。 最后是新经济法则。其实长尾理论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创意产业,而是在主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即重新重视人们一直忽略的小市场,因此,长尾理论是小块需求通过小块渠道对小块供应的小额交易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总之,长尾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学理论弥补了范围经济学的缺失。

随着长尾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不仅仅被应用于经济学范畴,还应用到其他领域:智力行业、媒体行业和传统行业。马克·龙认为,专家系统中也存在长尾现象;保罗·珍妮认为,图书馆的资源也存在长尾现象,而且长尾现象给媒体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除此之外,出版业、银行、销售行业等都存在长尾现象,包括我们的教育事业。长尾理论对教学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诚然,长尾现象也存在我们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运用长尾理论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质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均衡中的长尾理论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传统都是重视20%的优等生,传统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也是如此。20%的优等学生会受到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崇拜,学校和系里的鼓励;而另外的80%普通学生,仍旧是普通学生。但是,当他们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那一天,我们会发现,80%的普通生中还是有很多熠熠发光的人,而20%的优等生中也有没落不堪的人存在。而长尾理论正好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寻求培养均衡,试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为此,在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知识时,应采用个性化教学,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爱好,把学生分成若干部分,没有优、良、中、差,只有创意和个性,凸显每个学生的天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才,学生才真正可以做到自我个性舒展,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长尾理论的原理是个性化需求。在日益发展社会条件下,国家在教育方面加大了资金的投放,扩大了招生,使得每年毕业生的数量不断的增长,面对过剩的资源,短缺的职位,企业单位有很大的优势挑选毕业生,他们的选择标准就有个性化意向。社会所缺少的正是要符合各个阶层要求的人才,因此重视80%的普通生,施行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的优势培养,才是合理的方式。长尾理论对推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教育模式中的长尾理论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仅仅书本上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社会要求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知识丰富,有文化内涵。因此要改变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教育模式,除了要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上来,同时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资源。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就成为扩宽知识层面的关键。网络教学其实就相当于校园教学中的长尾,它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资源和课程,使课程资源丰富的同时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加入网络教学的模式,不但可以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质量,从而解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长尾理论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运用,正好解决了人才培养层次的问题。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不是书呆子。因此,作为长尾理论中长尾的网络教学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网络教学就像一个自由的超市购物,学生可以挑选不同的内容和科目,种类繁多,却无人打扰。网络教学的个性化、自由化、知识丰富化等方面都是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

四、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中有关教学评价和师生激励的长尾理论

在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中除了要注意教育的均衡、教学模式的改革,还要注意教学评价和对师生的激励。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我们的老师、院系和学校会自动自觉地按照“二八定律”来评价学生和教师。我们过多地关注那20%优秀的学生,而不重视剩余80%的“长尾”。其实,步入社会后80%的长尾也会创造出无可比拟的价值,因此,我们要在体现教育平衡的前提下,更重视多数人的发展。在范围经济学上,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认为,随着长尾的延伸,需求曲线中的头部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头部的影响力会随着尾部延伸而相对变小,而中部却会加强,因此,市场经济中企业想要发展长尾就必须以中部为突破口,再发展尾部。而作为教学,我们应该在重视优等生的同时,采用个性化教学,各个突破的方式对中等生进行培养,使他们不断提高,赶上优等生,同时不能忽略差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创造出奇迹,提高学生的总体质量。

教学评价和师生激励都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因此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得到别人的赞赏。鼓励是进取的最好手段。因此,学校总会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采用二八定律,指标总是给到20%。我们努力地在教师队伍中和学生中树立20%的榜样,然后希望通过这20%来调动其余的80%,希望他们也能有一天像20%优秀的人一样发光。但是,事实上这种量化的标准很难判断,因此也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其实长尾理论通过表扬和鼓励80%的人的贡献与成绩,鞭策落后的20%更具有鼓励性,更能激励教师和学生奋进,更好地创造价值。因此,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中我们应该在教学评价和师生激励中打破常规,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好的复合型人才。

五、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中有关学生就业的长尾理论

每年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都在递增,而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未与其同步增长,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出现相对饱和的状态,因此大学生们应该改变就业态度和策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可以用长尾理论来指导和分析。其实,长尾理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是商务英语,因此将来的就业方向大致就是企事业单位。但是,他们的眼光都放在了大城市、热门城市、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上。其实这样好的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是一定的,如果学生都是把眼光放到这些热门的地方,必然会导致他们无法就业或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和改变学生的就业态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长尾理论刚好可以对此有所帮助。热门单位就像需求曲线中的头,而冷门单位就是长尾,学生应把眼光放到尾部,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这样不但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锻炼自身能力。

结语

长尾理论为各个领域提供了新的思想,人们开始关注需求曲线中长长的尾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我们更要更新思想,做到重视多数学生,鼓励落后学生,注重教育均衡;做到培养学生个性化,通过开设网络课程,扩大学生知识层面;做到改变学生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Chris Anderson.The Long Tail: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M].New York:Hyperion,2006.

[2] Lorcan Dempsey D.Libraries and the Long Tail[J].Lib Magazine,2006,(4).

[3] Stuart Davidson.Dancing Along the “Long Tail”[J].The Venture Capital Journal,2005,(9).

[4] 纪淑君.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201.

[5] 姜奇平.长尾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 李雅波.高校特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48-150.

[7] 杨文辉.商务英语专业特色与创新教学模式探讨[J].港航论坛,2007,(17):22-28.

[8] 赵毅彬.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