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1篇

關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应用;会计学领域

Keywords: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application;accountingfield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1-0187-02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最早发源于西方,二十世纪初才渐渐传入我国。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并且主要研究个体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对所有权状况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学术研究的深入下,微观经济学理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例如: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当前,着重讨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

微观经济学又称小经济学,即所谓的个体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是研究以个体或者个人为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并且提出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失灵的看法和纠正,积极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个体的经济过程。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就是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其中包括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本质问题就是对于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并且能够解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配置,来尽可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消费的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在生产方面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中,不论是消费者理论还是生产者理论都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联系在一起的,而市场理论也充分的证明了政府无形的手的有效性,同时也讨论了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主体中,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等模块,这样分析就可以大体得出微观经济学的脉络。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稀缺的方面考虑,认为所有个体和单位的经济行为准则都应该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并且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当然,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必须考虑个人和单位所需要的条件。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消费者及其家庭都要根据各种商品不同的价格来进行选择自己适合及偏爱哪一种产品,在自己有限的收入的条件下,能够有能力购买该商品,并且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能够满足自己一定的需求和欲望。消费者及其家庭对商品的选择过程和结果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又处于一个波动的范围,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对商品的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各种商品及其劳务都是由厂商决定的,因此厂商是商品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就是在于利用最小的投资和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促进厂商的发展。一般来说,厂商的决策又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不管是家庭和个人还是厂商都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执行最终的决策,也是这种决策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最终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和作用,均衡市场价格,考察市场机制是怎么通过个体和单位来进行资源最优配置并且取得一定的效益。微观经济学也是市场机制的经济学,以价格变动为中心,称为价格理论。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政府是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有效干预。例如:在经济学历史上,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凯恩斯主义都充分的说明了政府的干预对市场机制的影响和作用。

2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2.1产权和市场失灵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所述,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中,市场理论在理想的假设条件下对市场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便达到最大程度的收益。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那些理想的假设条件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市场机制也不能够正常运行,也不能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最大收益,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一般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源于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和资源的产权不够明确,产权理论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表明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明确产权,使产权能够明确并且可以转让。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产权理论表明,私有企业的常人有权享有剩余的利润,并且利用激励机制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低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的社会。当然,能够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产权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

合理利用产权原理,能够清晰分析出企业中会计造假的一定原因。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我国国有资产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也没有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更沒有使资产、人、事之间进行合理规划的管理。由于产权关系界限的模糊,绿色会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会计就是将会计要素记录到会计报表中。绿色会计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利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理论,采用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法来进行会计表达。绿色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的记录上,只有进行严格的绿色会计披露,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并且综合分析。

会计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即会计信息的交易。会计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包括: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公共物品,可以供所与人使用的东西。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也叫做外部经济的影响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对其他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最后,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是指市场机制提供的信息,对交易事项能够有所帮助的信息要素。由于会计信息的特点和属性以及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善机制,就要求政府必须进入会计市场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2.2委托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会计学领域中,委托关系是从事某种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主体是人们,因此,在互相依存的经济整体中,需要某一个决策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且彼此产生影响。而在经济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委托关系。委托关系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第二,是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通过各个单位、成员和委托关系来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委托在会计理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表明了会计学在激励机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会计信息方面的能动作用,激励问题在委托中处于核心地位,包括了对人的激励,也包括了对委托人的激励。只有在委托人和人之间进行合理的激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双方的经营成果,达到最大收益,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第二是在会计的相关制度中强调的风险分担的重要性,委托具有分享原则,也就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必须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但是,风险一般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难被人们所预测或者控制,一般都是在人们完全没有预测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当委托人把经营风险交给人时,要积极调动人的热情,不能对人实施压力作用,使人心理发生变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风险和收益之间达成科学合理的平衡。另外,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有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间接费用的分配、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总的来说,委托就是将左右着的资产根据其意愿和相关的条件委托给人经营,实质也展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稳定发展,对经济的学术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不管经济是衰败还是繁荣都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并且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学术领域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和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在新形势下,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作者:周一然

    参考文献: 

[1]陈淑华.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2010(06). 

[2]王铁林.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与融合[J].财会研究,2010(05). 

[3]陈汉文,董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微观经济学;步骤;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21)01-0108-02

项目教学法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机械般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受挫,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现状提出来的。在现实教学设计中,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分解为一些可操作的任务,再将这些任务细化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的全过程中适时指导,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在场景中学习掌握知识,提升各项能力。项目化教学法重在克服当前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使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进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对授课任务进行灵活处理的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怎样才能够展开项目教学法,哪些课程适合运用项目教学法?这是采取项目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克伯屈对项目教学法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教学目标与现实的联系比较紧密,能够结合现实获得解答。其次,学生凭借现有的基础知识水平可以完成计划的任务,在完成任务时,学生不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完不成事先计划的任务。其次,学生的分组依据需要合理地权衡,因为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会使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再次,教师对整节课的各个环节有较高的操控能力,具有极强的应变水平。最后,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允,一旦评价不真实就前功尽弃了。正因为项目教学法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它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认可。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可行性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可能性,它的授课内容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等。微观经济学注重单个经济单位的研究,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运行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观点,重要的数学模型等,运用微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

学生的自身条件是项目教学法得以施行的重要原因。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他們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集体精神等都是项目教学法能够付诸实践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专科学生而言,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已经形成,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解决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与应变能力;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述能力;同人交往时,能够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在遇到困难时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不会退缩,不轻易放弃。这些特点都是项目教学法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项目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它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夯实专业技能,在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练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的选择”这两个教学任务就是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的。项目教学法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课前准备,资料搜集。第二步是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第三步是分析资料,制定方案。第四步是分工协作,具体实施。第五步展示结果,修正完善。第六步是评估检查,拓展升华。为了使项目教学法能够顺利展开,特地将这两章的理论难点进行了讲授,接着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结合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消费者主体等的问题开始了材料的搜集,任务的确定等工作,他们以自己使用中的物品为商品,营造了两个时代的社会场景,一是以商品经济不发达为背景的商品买卖的场景,二是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市社会场景。通过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授课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感受知识点,锻炼能力,整个课堂授课效果较为理想,使自己的课堂讲授能力得到了提高,也留下了需要继续改进的一些教学问题。为了能够清楚地了解项目教学法的优势,特就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这一部分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情况加以叙述。

在讲解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这一章时,先将理论知识给学生梳理了一遍,接着让学生从书中找出这一部分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列出了与此章相关的一些书目,并布置学生查阅后英国把洋布运到中国销售的事例、2008年的“限塑令”对供需的影响,“老干妈”针对辣味不同级别客户的销售策略,“洛阳纸贵”的故事。当看完这些同供给、需求密切相关的事例后,同学们如果发现了问题,碰到了疑惑就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媒介相互讨教,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寻找答案。等到同学们的热身工作做足后,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准备工作也就有眉目了,也就是说课前准备,资料搜集这一步工作完成了。接着开始第二部分,即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先让学生说说阅读矛盾《春蚕》的感受,这部小说主要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关于老通宝一家在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之后,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的大丰收,可是卖茧的收入反而还不清买青叶所借的债务。明确学习目标供给、需求、价格均衡的关系,我们要掌握需求的含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的函数,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概括需求定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供给的含义,供给的影响因素,供给函数,供给表和供给曲线,供给定理。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变动,供求定理。弹性的含义及类别,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含义及计算。在确定了学习任务之后,结合相关资料,制定方案。全班30名同学分为五组,每组五人,依据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进行分类,按南北方同学组合,不同区域同学组合的原则确定了每组人员。各小组分工之后就开始了第四步工作,相互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探讨、质疑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所有任务。每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后,由小组选出的成员代表一一解答问题,有异议的问题可以存留,作为课后作业继续探讨,这一过程就是第五步工作。最后,学生之间互评,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给他们分别打分。再将学生和教师的打分平均就得出学生最后的分值。至此,项目教学法的六个过程就结束了。

通过总结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将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供给、需求的事例引入课堂,使整堂课气氛活跃,很接地气;积极思考的同学可以带动不善思考的同学;含羞拘谨的同学也被活跃的气氛所感染,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前查阅资料,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老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成为主人的课堂新关系,学生是主体的地位真正确立了。

四、合理科学地拟定评价标准

项目教学法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一些不易把握的环节,譬如如何科学合理地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一个大难题。在教学中多次运用项目教学法,对拟定评价标准产生了以下两点想法: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应把握以下标准。每组同学能否理解分配的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小组成员能够主动承担任务,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协助他人完成任务;是否具有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运用拓展知识解决问题;完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逻辑思维清晰。第二,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要公平公正,不能挟带个人情绪。同学能否积极参与小组任务中,尽心尽力;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互包容,对有争议的问题是不是持保留态度;当遇到难题时不退缩,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难题。

五、课堂反思

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侧重知识点的归类与总结,结合以前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能够对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够结合现实的经济问题加以分析。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多任务目标冲突;学科性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18-03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基于个体理性选择发展出的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厂商生产理论、局部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坚实根基。然而,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推演、证明中所使用的大量数学工具令众多学习经济学的学子望而生畏,并给任课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学无小事,面对学生就定理证明过程所提出的疑问,笔者翻阅微观经济学理论相关经典著作和数学书籍,首先,对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的上述典型问题进行了补充;其次,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教师授课、研究生学习所存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原因分析

以上是对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的解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对其进行背后原因的探析。

(一)研究生对数学工具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需要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拓扑学等数学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推导的逻辑,有效地训练经济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经济问题时,掌握如何选取、界定经济变量,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模型的推导结果与现实不符,就可以观察现实经济环境与模型构建时的假定条件有哪些区别,进而全面、深刻地解释经济现实。

但是,由于数学语言抽象、数学定理的推导难懂,研究生在学习数学基础时感觉吃力,往往放弃微观经济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追求故事化的描述过程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对利用数学推导的分析过程不以为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时,“临时抱佛脚”地选取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对这些模型与所研究经济问题的契合程度置之不理。

(二)教师工作中多任务目标冲突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之间权衡比较,其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规定的知识,此时教学进度完成是第一位的;第二个任务是保证学生在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推导的工具和方法。这两个任务都是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难以避免教师的“选择性授课”,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略去不讲留给同学们,如果学生课后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要么以后用到时“恶补”,要么继续不求甚解。由于授课过程中的“质”和“量”两个目标存在冲突,教师在授课时必然会有侧重,重“质”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经济理论理解深入,但无法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全貌;重“量”则使学生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学习体验。这个问题在高级经济理论(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是影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微观经济理论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如果缺少数学工具的分析,往往会使得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性,并有可能收到直觉和已有经验的约束,很难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工具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一些学者认为数学工具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可有可无,甚至不需要定量的分析就能够“定性”;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成功地运用初等数学也行”,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始终进步缓慢,课时经常被压缩;③还有介于两种观点中间的一种观点,例如保罗・罗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就同意经济学中的适度运用但反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例如在经典的最优化数学方法不够用时,冯・诺依曼的对策论以及阿罗・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得人们对群体的经济行为和有利害冲突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这些都是数学工具成功得到运用并极大地推动所研究学科取得进展的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对个体和整体的利害关系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问题正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使得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深刻关系是非数学方法无能为力的。经济学需要数学,甚至是不寻常的数学。[3]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无法运用纯净的可控实验作为其研究后盾,除了逻辑上的一丝不苟,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究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兴趣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和科学的其他分支类似,往往出于数学上的便利进行假设,这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能够发挥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使得分析过程不囿于直觉和经验的局限。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允许在分析问题时进行假设,这样方便于将视角集中在所研究问题的重要问题,厘清理论的基准,从而对经济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数学是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数学公式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娓娓道来,学生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充满趣味性的经济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反过来,在教学过程要将一些经济理论构建为数理模型的,即经济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擅长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挥洒自如地切换。例如,《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大名鼎鼎的克鲁格曼就善于将数学模型及推导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给广大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微观经济理论所用数学工具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结论。

(二)把握教学中“质”与“量”的关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这两个方面的成绩都直接决定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需要考虑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两大任务上,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研究生的微观经济理论课程中大量的数学预备知识教学会占去总课时的1/3左右,即使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更遑论在经济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自如转换了。这就要求:①教师在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授课时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同时注重这些数学知识在经济理论的演进中的运用,借助于一些仅靠直觉和经验无法得出清晰结论但借助于数学轻松得出结论的典型案例,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提高微观经济理论的教学质量。②研究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可以选修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微积分、拓扑学等,课前预习加上课后总结、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质量。当然,不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数学工具仅仅是桥梁和中介,通过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理论。

(三)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

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者或者天才能够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或者直觉就能够对许多经济问题给出其正确的判断,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论断绝对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往往表现为科学发展史上的种种“猜想”。微观经济理论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对数学也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坚持数学的严格性,使得公理化方法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4]微观经济理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经济学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最早的例子,通常都认为发轫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①的《政治算术》。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学才真正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②所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由于该书充斥了数学符号而被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曾经写道:“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算数我一向很差,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5]这也充分说明数学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教师和研究生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要坚持以下三点:①在教授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要明确经济学中的那些部分适合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究竟有多深的关系,不用数学工具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数学对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能够起到大大的作用;③在教学和学习中考察和展望数学和微观经济理论发展是怎样相互推动的。

注:

①William Petty,(1623-1687),英国经济学家。

②Antoine Augustin Cournot,(1801-1877),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杰里,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06.

[3]史树中.数学与经济[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66.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3902

1 前言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是目前唯一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作为教育部核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众多案例来自西方国家,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及现阶段国情有一定距离。如何结合我国经济现状,根据现有教学实践,提高改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更加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改进的教学课题。

2 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讲述微观经济行为人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则讲述一个经济体如何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配置经济资源。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和重要性。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是为了普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证券投资学等课程的基础。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相当于加减乘除基本运算知识对于数学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条件和基础。

第二,复杂性和抽象性。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经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经济主体(人)的各种选择行为。由于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纷繁复杂,而社会经济问题是社会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集合,因此社会经济现象将更加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理论将社会经济问题描述清楚,这也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复杂性。对于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我们无法直接对其进行较好分析,只有通过抽象掉一些复杂因素,才能使人们能够对其进行较好的描述。比如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的含义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社会各种需求总量。这个价格水平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一个具体价格水平,需要学生发挥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严谨性和综合型。西方经济学包含诸多命题和证明,这些命题和证明不是根据现象推演得到,更多是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因此西方经济学体系具有相当的严谨性。此外,西方经济学是众多学派观点构成的综合体,代表众多经济学派的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有时是相互补充,有时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第四,研究方法多样性。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非常丰富,有基于经济现象的推演研究方法,有完全运用抽象和简化的理论模型的规范分析方法,也有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的实证研究方法。既有和其他学科一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此外还包括经济学有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等。因此,要学好西方经济学就需要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分析方法。

3 当前地方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西方经济学对于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生非常重要,但很多院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促使学生在专业上有更优异表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学的课程安排不具有衔接性。由于学校教学进度和计划的要求,对于经济类学生,在安排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任务时存在严重脱节。比如,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一年级二学期开了微观经济学,但是到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才开设宏观经济学,使得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缺乏连续性;此外,还有部分院校在还没有开始微积分课程之前就开始开设经济学课程,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数学基础,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出现理解困难。

第二,课程教学学时安排过少。由于与传统学术型大学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更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在课程的开设上以应用性课程居多,因此,西方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开设学时安排过少。在笔者所在的本科院校,对于管理类学生,西方经济学只开设48学时,对于经济类学生,也只有96学时,这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来说严重不足。因此,教师们为解决教学学时不够的问题,只能人为删减部分教学内容,或者讲授较为简单粗糙。

第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难度较大,初学者难以理解。尽管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但是作为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对于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初学者而言,要深入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较大难度。

第四,部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进而导致兴趣不浓厚。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课程,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不实用,对今后自己找工作等没有帮助,对这门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多,难度大,对于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在课程初期,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还保持着较高兴趣,但是随着教学进度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其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兴趣不断下降。

第五,教师的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方式陈旧。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钻研精神相对匮乏,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还是以“灌输式”为主,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由于教学学时不够,教师迫于教学进度,与学生进行的互动和探讨也较少。

4 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针对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笔者就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前,应该先开设微积分等基础数学课程;同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在两个连续的学期开设,这样课程更具有衔接性和匹配性,学习效果更好。

第二,完善教学进度,增加教学课时。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难度大的课程,必然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更多时间,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如果一学期以18周计算,每周安排4个学时的经济学教学课时较为合适。也就是说,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时间应该分别达到72学时,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的总教学时间至少应该达到72学时。只有保证了充足的教学课时,才能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

第三,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兴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和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要强调只有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才能培养较好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课程的重要。任课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用一些鲜活的现实例子说明西方经济学实际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采用一些经济学理论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以引起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兴趣。

第四,任课教师经常开展教学讨论,完善教学方式。西方经济学教学多以理论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远远不够。任课教师要经常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开展讨论,取长补短。此外,我建议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就目前社会中发生的经济事件让学生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其对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提供学生的思辨能力及综合素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东.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

[2]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7).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制;规制;监管;干预;调控;市场监管法;市场规制法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3803

1管制、规制与监管

管制、规制与监管都是英文“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对于日本学者的著述倾向于将它译为规制,如金泽良雄在《经济法概论》一书中第一编第四章所谈及的问题就是“经济法中的规制”,植草益的《微观规制经济学》等。对于英美学者的著述则更倾向于使用管制,如丹尼尔•史普博的著作是《管制与市场》,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等。而在国内的经济学著述中,管制与规制的运用也无统一的规范,如王俊豪所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马昕等所著《管制经济学》,谢地所著《政府规制经济学》,王雅莉所著《公共规制经济学》,张维迎的《管制与信誉》等。在经济法学著述中,结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学者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市场规制,如漆多俊在《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十章所述内容即是“市场规制法原理与制度体系”,监管在经济学领域很少见,但是在法学领域,有的学者将市场监管法和市场规制法并列为微观经济法范畴,是干预市场微观领域的不同手段。如卢炯星认为,市场监管法与市场行为规制法同属于微观经济法范畴,但两者却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在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层面上,管制、规制与监管并无本质区别,既包括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包括为实施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有学者认为:管制原意是指有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节制,并含有规则、法律和命令的基本含义,通常理解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限制,要比监管的范围大的多,监管只是管制的一种,是从维护安全,降低风险角度进行的管制。管制与规制并无不同,只是“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而已,无论管制更多的适用于政策性讨论也好,规制侧重于管制法律表现形式也好,这些区别对于实质性研究并无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应该是刻意追求到底是该用规制还是用管制,而是应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整体来掌握适用的范围以及与其他经济管理方法的区别。

1.1管制(规制)的性质

丹尼尔•耶金在他的一书《制高点――重建现代政府与市场之争中》写到的管制(规制)在战前与战后被接受的程度和内容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查看了相关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前的管制(规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制,政府的手伸向市场的各个微观领域,因此它指的是对微观经济领域的直接监督和管理。而凯恩斯主义则将政府从微观拉向宏观,主张管理总体经济而不是具体的市场运作。因此,凯恩斯主义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名称“政府干预”,用与区分政府管制(规制)。丹尼尔•史普博认为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者特殊行为。金泽良雄认为规制可以理解为是对于一定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秩序,而起到限制的作用,经济法规制的对象就是经济生活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循环的全部过程,并包括与此有关的金融、运输等。维斯卡西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植草益认为,政府管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我国学者王俊豪则将管制定义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因此,管制(规制)的性质是对微观经济领域和主体的干预。

1.2监管及市场监管法

监管,有学者将其解释为监督和管理,但其并不是监督和管理的内涵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国外有学者认为:监管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所实施的强制性限制。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监管就是由监管者为实现监管目标而利用各种监管手段对被监管者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和主动的干预和控制的活动。卢炯星给监管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监管就是市场运作的条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为目的,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干预和干涉,或者说,监管就是政府根据法律制定与执行规章的行为,因此,市场监管就是监管主体制定各类市场的行为规则,并通过执行这些行为规则来减少市场失灵、构建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市场竞争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监管法作为经济法需要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不断加深,而逐渐进入法学家们的研究视野中。目前学界关于此方面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不多。但是,市场监管法在微观经济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调整市场在运行过程中,监管主体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市场监管法不仅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运营的准则,也是市场监管主体依法监督、持续审慎监管、有效监管的依据,对于保障市场的安全与秩序、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市场监管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是属于经济法,而且应当是经济法的独立组成部分。它与市场规制法虽然都是调节微观经济的法律,但是作用的领域却各不相同。经济法学界注意力普遍集中在体现调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宏观调控法和维护市场竞争的微观市场规制法,对于市场监管法很少提及,这在各个法学著述中可以发现大多学者将经济法的内容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如漆多俊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经济法学》,邱本的《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等。有的则用市场规制法包含了市场监管法,但是对于两种微观领域的调控措施又没能很好的协调两者的差异。在研究微观经济立法时,没有必要区别市场规制与市场监管,因为微观经济活动的配置应该交给市场,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时的一个次优选择,所以微观经济领域的立法就应该本着少管,间接管理的原则。当需要管理一项经济事务时,根本不用区别是规制范畴还是监管范畴,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什么时候管以及如何管的问题。

2干预与调控

干预一词在国家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中似乎历来就被视为国家或者政府的一项权力,在读了丹尼尔•耶金的《制高点――重建现代政府与市场之争》一书后发现,在英美国家,管制与干预有过一次巧妙的交锋,而分水岭就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此后大多数文献都使用的是干预,以区分危机前的管制。探究其中的原因,是凯恩斯和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引起的变化。众所周知,经济危机后,美国民众强烈呼吁政府出来“主持大局”,他们一方面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利用自己的权力增加就业、降低通货膨胀、恢复市场等,而另一方面,特别是曾经一度控制市场的资本家们,害怕政府的介入会影响到他们的活力和发展,不想再回到20世纪初那种被管制的时代,更不需要一个什么都管的政府。因此,在这种踌躇中,管制逐渐淡出美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政府发现他们试图再次激活管制的计划有些力不从心。

调控一词在西方很少被使用,而在我国的经济学和经济法学领域被使用的频率很高,特别是当与另外一个词――宏观一起使用时,就构成了通说认为的国家调整经济的两大手段之一,即宏观调控。调控与上述的干预在特定语境下有着同样的内涵,就是国家对宏观经济生活的管理与监督。

2.1干预

即使是对政府干预最具权威性的斯蒂格利茨的著作《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也没有对干预一词进行解释。但是他有一段形象的描绘来说明政府干预是对的,这对于理解干预有一定帮助:保险公司不能完全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的客户,对同样巨额财产保险收同样的保险费吸引的往往是高风险的客户,低风险的家庭买保险的可能性比较小。有那么多高风险客户,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巨大,所以公司进行“干预”限定保险范围,不让人们想保多少就保多少,这样做可以激励人们安装防火系统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来降低火灾风险。又如劳资关系,纯市场体系,假定雇主掌握每个雇员的大量信息,那就可以经常调整工资以便使每个人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偷懒的工资少于勤快的。但是雇主并不掌握所有这些情况,所以走捷径采取某些“干预”,如补贴午餐费,以提高积极性从而提高平均生产效率。从中文词义来讲干预的意思是过问别人的事情。干预是一种外在力量的影响,市场有着自身的运作机制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价值规律等,政府对其进行干预的确是一种外来权力的干涉,相对于政府来说,市场的确是“别人的事情”。在看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发展历史,由于过度的竞争导致垄断妨碍了自由的市场环境,于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先有市场和市场失灵从而产生了经济法。这也足以说明,在私有制度国家,使用干预一词是非常的贴切,虽然即使学者们也没有做如此的区分,如马克•波尔曼在他的文章《美国联邦政府的历史演变与国家的经济角色》中谈到19世纪末政府的经济政策时使用的是:干预的加强,并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词语管制。在国家与市场不断协调的今天,用干预来表示宏观领域的调节,用管制来表示微观领域的管理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

2.2宏观调控

漆多俊给宏观调控的定义是:国家用以调节经济的各种引导促进方式发达并形成系统后的综合体现,是国家运用引导促进系统调节经济的基本方式,国家从社会经济的宏观和总体角度,运用国家计划、经济政策和各种调节手段,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以调节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发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由于国家经济调节的本质是宏观和总体的,作为国家调节基本方式之一,国家所运用的引导促进方式也主要是对社会经济宏观和总体上的引导和促进。国家引导促进的主要着眼点和目的是社会经济的宏观结构和总体运行,所实施的措施重在影响社会经济的全局,而不仅仅触及某些局部和个体。宏观调控的作用方式具有指导性,并非强制干预或者直接参加经营活动,而是按照宏观规划目标和方向,给社会经济活动者以指导、鼓励、帮助和服务,引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控本身具有内在力量自发作用于外在的意思,中国政府相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来说是一个内部的力量,是政府建立了市场,并且运用自身的权力来规范市场运行。可以说是自己建立自己管理。因此用调控代替干预来说明政府在宏观领域的调节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历史和国情。

3我国的选择――以规制(监管)为重心的探索

中国经济政策的选择和发展方向以及经济法的制定,应当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味的效仿英美国家或者采用单一的手段,而应该是:立足宏观调控,微观领域重在研究哪些规制(监管)是现阶段必须但是长远要“退出”的,哪些无论是现阶段和长远都要“退出”的,哪些现阶段很“弱”而长远需要加强的,哪些是现阶段和长远都是必须的。并且完善和发展宏观调控法、以及市场规制(监管)法,明确二者的界限,发现二者的联系,从而能够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当中。

在研究经济立法时,我们要有这样一个逻辑起点:具体的政府市场经济活动和经济立法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徐杰老师用了一个很贴切的词语――互动。首先要考虑政府经济活动及其变化是如何影响法律体系的建构和运转,其次是法律的制定和适用又是如何影响政府管理经济秩序的形成。在经济立法研究过程中,应当把政府规制(监管)视为研究的重心,这不仅因为宏观调控的理论研究远远丰富于对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政府规制(监管)是直接作用于各个市场主体和具体的经济活动中,一旦政策有所偏差,市场参与者将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微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是主导,所以对于市场规制(监管)的研究更侧重于个案的分析。我国有着很深的计划经济传统,如何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规制(监管),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规制(监管)确实应当成为经济法研究重心的深刻的体制原因。

有了这样一个逻辑起点,我们的研究应该遵循这样的逻辑不断深入:(1)国家规制(监管)市场经济的度;(2)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如何影响经济立法;(3)我国经济法应该有怎样一种体系框架。

3.1确定政府规制(监管)的度

理论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可是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因为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活动,要作一个定量分析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这个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受许多因素影响下,不断维持这一种动态平衡。

3.2规制(监管)程度对经济立法的影响

法律规范对政府规制(监管)权限的界定以及对政府取得、行使规制(监管)权程序的规定,在加大了政府管制成本的同时,又对政府管理活动形成了监督,因此在防止政府过度规制(监管)或者滥用规制(监管)权方面具有提高政府管理效益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规制(监管)要发挥作用主要还是依赖政府机构主动行使权利如处罚权,因此规制(监管)的效率又会因这一制度安排而降低,在这些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政府规制(监管)失败。因此,我国经济立法应当一方面加强对政府权力的限制,防止权力寻租的出现如将行政垄断纳入反垄断法调整范围,另一方面在一个个具体经济法律关系中努力发掘传统法律救济的资源,关注行政处罚、私人诉讼以及公益诉讼等多种救济手段的有效结合。

3.3我国政府规制(监管)发展前景

在放松规制(监管)还是加强规制(监管)上,理论界普遍认为,应当放松经济性规制,加强社会性规制。笔者认为,加强社会性管制是不置可否的,因为社会性管制涉及劳动保障、消费者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公共物品的提供等方面,这些都是与社会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域,所以加强社会性规制(监管)是增加社会福利的有效途径。对于经济性规制(监管)是要放松还是加强,可以从事情的本原即政府规制(监管)的原因来入手,分析是否需要管制、管制多少的问题。当一项经济活动需要政府干预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者政府干预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那么在此领域就可以放松规制(监管)或者让政府放手而完全交给市场。在有些领域,并不是一概而论是放松规制(监管)还是加强规制(监管),应当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来考虑。例如,电信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传统理论认为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存在定价悖论、效率悖论、负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缺陷,所以现阶段政府进行规制(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加入WTO,电信市场的开放势在必行,允许国内外新企业进入,强化市场竞争力量对经济效率的刺激作用,从而使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成为一种普遍规律。电信行业是一个需求弹性很小的领域,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虑,电信市场的放松规制(监管)是一个慢慢放手的渐进过程。

参考文献

[1]金泽良雄,满达人译. 经济法概论[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2]漆多俊. 经济法基础理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吴弘. 市场监管法的基本理论问题[J]. 经济法论丛, 2006,(5): 29.

[4]丹尼尔•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M].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9.

[5]金泽良雄,满达人译. 经济法概论[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6]王俊豪. 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7]卢炯星. 经济法中的市场监管法若干理论研究[J]. 经济法论丛, 2006, (5):2830.

[8]现代汉语词典[K].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理财产品 大学生 经济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22-0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幸福安康,众多理财产品也应运而生。大学生是全社会中数量颇多的一支特殊群体,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也兴起了一阵理财热。但是,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没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有时不仅没有改善个人财务状况,反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盲目投机危害性大,改变这种现状刻不容缓。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理财产品较少,亟待开发出新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财产品。

一、大学生理财产品购买情况与经济知识水平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线上、线下发放136份调查问卷,我们将所得数据进行汇总(见表1),并进行频数分析,大致了解各理财产品选择的频数信息。

从描述性分析中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投资理财很感兴趣,完全不感兴趣的占极少数。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多数大学生倾向于购买如基金、保险等风险较小的理财产品。这一调查结论在数据“更偏好那种理财产品”中也能得出,约七成大学生会避免高风险,同时放弃高收益。

随着互联网等行业的兴起,大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新型渠道进行投资,传统渠道被代替的速度令人吃惊,仅有三成学生会通过传统渠道进行理财。

当今理财产品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大多数大学生对现行的理财产品评价平平,只有少数大学生比较满意。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风险高是其最显著的缺点,相对来看理财产品在收益方面较令人满意。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理财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来源较单一。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实现经济独立的少之又少。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人情消费、恋爱消费占比过大,学习消费占比不足。三是消费不理性。大学生属于易冲动的群体,容易被广告或促销蒙蔽双眼,往往出现非理性消费。四是个人理财意识和观念有待加强。虽然有60%以上的大学生回答自己有理财意识,但他们对理财的认识并不清晰,理财知识匮乏、存在不少理财误区。五是大学生对理财专业术语和具体操作存在着困惑。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父母工作与理财产品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136份调查问卷中,父母工作是否与经济领域有关与学生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的交叉表(见表2)进行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父母工作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二)所学专业与经济学是否相关与平时是否购买理财产品的关系分析

调查显示:所学专业与经济学相关的学生112人,其中80人购买与学习专业相关的理财产品;所学专业与经济学不相关的24人,其中20人购买理财产品。经卡方检验,P值为0.08,大于0.05,两者无显著差异。说明所学专业与经济学是否相关与平时是否购买理财产品之间无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及偏好的差异性研究

表3(见下页)为微观经济学成绩与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交叉表,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进一步对微观经济学成绩与更偏好哪种理财产品交叉表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观经济学成绩与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之间有关系。

经对应分析发现,微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微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

(四)宏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及偏好的差异性研究

对宏观经济学成绩与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交叉表(表略)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宏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对宏观经济学成绩与更偏好哪种理财产品交叉表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宏观经济学成绩与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之间有关系。

经对应分析发现,宏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宏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和证券。

三、结论与建议

我们对搜集到的数据采用了卡方检验、对应分析、最优尺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学成绩和家庭环境对理财产品选择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各成绩段的大学生分别倾向于选择何种理财产品;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等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微经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在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同学们对收益与风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对两者作一些权衡。可以发现,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理财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理财意识相对薄弱,一般不会选择去购买理财产品。

大学生作为校园与社会衔接处的群体,暂时还没有实现经济独立,理财的本金一般来自于家长给的生活费或在外兼职所得,故不会选择将很多资金投入股票等高风险的行业中。

(二)宏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宏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和证券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在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后,同学们对收益与风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对二者作一些权衡,可以发现,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理财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理财意识相对薄弱,一般不会选择去购买理财产品。

基金具有风险较低收益相对较高的特点,证券则是以公司融资为目的,最早的证券是优质的公司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而向社会公众发行公司股票。二者都是属于风险性和收益性居中的产品,成绩优秀的同学更多倾向于选择这两种产品。

股票投资风险高,投资技术要求高,成绩一般的同学如果没有很好地将风险考虑在内,则倾向于选择股票。保险的基本作用是把个体风险所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给其他投保人,用集中起来的保险基金补偿个体损失,这种理财产品风险较小,收益也较低,故鲜有大学生选择。

(三)父母工作是否与经济领域有关对理财产品的选择还是有较大影响的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若父母的职业与经济领域有关,那么该同学从小就会受到父母的熏陶,包括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他们会听从父母的建议,或者直接效仿。而若父母的职业与经济领域无关,那么他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多的会是通过周围人的推荐,包括老师、同学、业务人员等,或者从网上获取信息,如果没有很强的理财意识,那么很可能该位同学就不会选择理财。

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代应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行保险保障。在实现中长期理财目标的准备过程中,要充分预期风险,因为如果没有做好计划来规避这些风险,再好的储蓄理财方式都可能功亏一篑。

大学生应尽早做好保险保障计划,越早购买,风险规避越早、保障越高、费用也越低。如购买保险,它能改变年轻群体对于消费诱惑抵御力较差的弱点。

大学生群体数量不容小觑,建议金融部门设计、开发更适合大学生理财的产品,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雨风.当代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道德引导.商场现代化,2007(1C)

[2] 谭春兰.浅谈大学生理财.时代经贸,2016(3)

[3] 李健.金融学(第二版).2014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7篇

当前我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要突破这个最大的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加速农村的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去广东一些偏远农村考察,发现农民的发展观念非常落后,一直处于经济滞后,生活贫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的困境。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枷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笔者深入调研,发现农村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只是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于是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在正确引导和鼓励城市企业走入农村的同时,还大力加强提高农民自主创新的意识,这样一来,城市的企业,通过利用农村廉价的剩余劳动力,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农村不仅解决了劳动力转移不出去的问题,还开拓了农民的视野,更新了他们经营发展的观念和思维,实践证明,这样的经营模式,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样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需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为此,我们不仅要从宏观上着眼,还要从微观上入手,不仅要从横向上布局,还要从纵向上破阵,不仅要全面统筹好,还要重点兼顾到。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宏观经济调控首先和主要是总量调控,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与稳定,也就是说宏观是研究大范围的,如国家、社会问题。微观是研究小范围的基层问题。实践证明,宏观调控总是要通过一个个微观调整,才能得以实现,而微观调控也离不开宏观调控的指导,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切不可分裂或对立。

我国农村面广人口多,相对于中央和省市来说是微观,而相对于乡、镇、村,社区以及个人来说是宏观,因此农村也就成为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交汇处,在新时期农村改革的问题上,不能只强调宏观而忽视微观,也不能只强调微观就忽视宏观,只有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综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重点兼顾,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和矛盾,充分调动农民谋求科学发展的积极性,获取更多的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全力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人生;视频公开课;经济规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85

2011年,教育部启动第二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目标。《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80号)确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目标和定位: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设了一种崭新途径,微观上看,满足了公民“学点什么”的朴素需求,宏观上看,则是对文化强国之路的极佳注解。截至2016年2月5日,一共上线课程达988门。《经济与社会人生》作为普通院校一名普通教师主讲的课程入选全国988门课程之列,其经验与体会对大多数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的职业生涯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经济与社会人生》课程的主要内容

由于公开课的授课对象为一般大学生(不是专业学生)和社会公众。所以,《经济与社会人生》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具有初级微观经济学基础的在校本科生及社会公众,试图将抽象的经济学规律和概念通过直观的案例分析,来诠释社会现象,解读人生价值。旨在把微观经济学从高深的经院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进行对接,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家以经济视角对个人及家庭幸福、企业和人生效率及企业和个人的最优选择等问题的分析与解读能力;提醒人们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市场经济社会要勇于担当责任,善于理性选择,才能造就高效率幸福人生。这门课程是在多年教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时,结合人们个人生活实际与企业经营现实的一种感悟。在当代浓浓的市场经济氛围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家把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将追逐名利当作主页,任凭物欲去浸染自己的心灵,结果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富裕,可让你们的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心灵离充实与幸福越来越远……本课程肩负着一种责任和义务,在教会年轻学子和社会大众在明了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再传递给他们一种正确把握人生幸福和社会效率真谛的思维方法。

要真正建设一门好的视频公开课,首先要明确定位,内容贵精不贵多,简明生动、完整清晰地讲述好若干知识点,让观众在聆听时真正有所触动和收获才是成功的。再加上当时的条件是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一切话费都要自己垫付的情况下,只能按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5讲来设计教学内容。

1.1 第一讲:经济规律与人生幸福

每一个普通的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学角色被称为消费者。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消费行为时,所使用的分析工具是从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开始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也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影响效用最大化消费目标的决定性原理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在多年的讲课中通过不同案例反复分析,发现这一规律不仅存在于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而且极大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感。本讲首先解析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人生幸福;其次通过不同情景讲解诠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何影响人生幸福;最后解读如何克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创造个人的幸福人生。

1.2 第二讲:经济规律与家庭幸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如同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一样。无数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就构成和谐发达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学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往往将一个家庭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欲治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充分诠释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孜孜追求,导致社会和谐度降低,家庭幸福感下降。笔者认为庞大的国家社会整体是由无数个家庭细胞组成的,每一个家庭细胞和谐了,社会整体必然和谐。家庭不和谐的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过度的“爱”而造成感情的边际效用递减,降低了享受感情的幸福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经济学解读仍然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这一讲里诠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何影响家庭幸福,以及如何克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实现家庭幸福。

1.3 第三讲:经济规律与企业效率

市场经济的另一个主体是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厂商。以微观经济学定义的厂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而确保企业利润最大的关键在于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变化规律,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厂商短期生产函数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该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其他要素投入数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连续等量地增加某一种可变要素,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本讲主要诠释三个问题:决定企业经济效率的经济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如何决定企业效率;从经济规律角度分析,只有企业通过制度设计、科学管理激发员工潜能,克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才能打造效率企业。

1.4 第四讲:经济规律与个人效率

在经济学理论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用于研究厂商的生产行为,笔者在长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体悟到:对劳动者个人来讲,边际产量相当于个人潜能,个人潜能的发挥取决于家庭及人际交往等外部环境因素和心态、胸怀、使命感及意志力等个人内在因素,通过生动感人的案例解读了经济规律与个人潜能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个人潜能,造就效率人生。

1.5 第五讲:机会成本与理性人选择

经济学的思想也就是如何进行最优选择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机会成本的概念中。机会成本是这样阐述的:机会成本是指某一既定资源用于某一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益。首先要理解的是:某一既定资源有不止一种用途;人们选择的是最优的用途,次优用途的收益是最优用途的机会成本,也就是那最有和次优作比较,可见理性的选择是机会成本越小越好。微观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具有理性的选择理念,也就是机会成本的选择理念。本讲诠释了机会成本的经济理念与企业及个人的最优选择,提出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在做选择时,一定要具备机会成本的选择理念才能实现效率最优。

2 建设经验与体会

一个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经费自筹经费的情况下,自己身兼数职:既是编剧,又是演员;既是导演、又是监制,历经两年多完成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经验与体会难以言表,简述如下。

2.1 重视培训、请教专家、看懂文件,搞清要求是事情成功的基础

2013年3月当我的选题《经济・社会・人生》被学校作为视频公开课建设推荐到省教育厅后,我对视频公开课知之甚少。4月教育厅组织各学校推荐课程主持人参加培训,培训专家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要求。同时教育厅高教处主管领导详细地告知我们河南省技术方面的指导老师及我省能够录制的学校,并将专家的讲课课件以及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技术要求文件都发给我们。课后我向专家请教了更为细节的国家级课程制作详细的要求,及自己该如何准备才能达到目标。这次培训使我清楚地了解到我该怎么做?如何做才能建设一门高质量的质量工程课程。回到学校,我找到爱课程网站,在电脑前整整坐了20天,反复看2011年教育部立项上线的课程,从选题、内容、课堂设计,视频制作、主讲教师的仪态、语速甚至表情。我知道了我该讲什么、如何讲?同时我研究了所有的相关文件及《视频公开课制作技术标准》。我发现要想完成课程的制作以我校的条件(没有录播室,没有人做过这件事)真的是困难重重。可学校把我推出去了,如果做不好就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而要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最后我决定请求省教育厅老师帮忙联系,带学生到有录播条件的学校录播室录制。我的想法得到了我们院长的大力支持,我就到郑州大学拜访相关老师,郑大的老师给了我非常仔细的指导,把录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还把他们参加培训的资料都考给我。所有的这些准备工作为我顺利获得省级立项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冲击国家级时,为了了解更详细的要求,我于2013年12月份到广州参加培训,聆听了许茂祖老师的“努力搞好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和靳新老师的“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与共享课视频技术分析”两个报告,会后我就我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详细地请教了两位老师,他们都非常细致地给我做了解释,使我进一步明白了我该怎么做?广州之行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去冲击国际级视频公开课。

2.2 精品课程应该处处体现出一个“精”字

精品视频公开课要使“精”字体现在建设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视频公开课要在网上播放,课程制作中的一点瑕疵都会被无穷的放大。因此,从讲课内容到PPT的设计制作,甚至上课着装我都请专业人士做了指导。为了做出效果较好的视频来,我自己垫资聘请专业制作团队,为了使声音和视频效果更理想,我花重金租用专业影视制作设备(因为学校新建的录播室达不到国家级的技术要求,另外学校也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最后制作的课程视频和音频效果很理想,顺利获得国家级立项。每一讲的录制必须达到达到要求,稍有问题,要重新录,省级我的五讲,共录了九讲,几乎每讲必重录;国家级五讲共录了7讲,那种辛苦现在想起来还恐惧。这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听字幕、添加字幕,因为专业公司费用太高,只有自己听。我先找学生听出来,然后自己订正准确率及断句,反复听进行订正,每讲字幕都不下10遍,力求100准确率。最后每讲再找三个比较细心的学生各自再把关一遍。字幕听准确后添加字幕,我的要求是精准,通过反复的练习,最后都达到了我的要求。从省级到国家级的建设过程中,我的经验是自己只要做出精品来,就会得到各级专家老师的认可。

2.3 虚心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用心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

中国俗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点不错,尽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每一步我亲力亲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我拿到国家级专家的修改意见时,顿时感到非常惭愧,深感自己的水平离国家级的专家要求还有距离,比如我在听字幕时没有注意:“的、得、地”的区别,专家老师都指出来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及差距、看到了自己素养的欠缺。我极其认真地按专家要求做了修改,改动不大,半个月可以完成,但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仔细认真修改最后获得成功。2015年7月7日《经济与社会人生》上线以后,我没有感到欣喜,没有感到自豪,因为深知这样艰辛的历程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理论素养)及PPT制作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也感到自己作为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的幸运,感恩有这样的机遇锤炼自己,通过这次凤凰涅似的磨炼,既锻炼了自己心志,更扩展了自己的胸怀,使自己更虚心地去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

2.4 体会

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自我修养不断升华的过程。因为建设的最后成果是公开播放的视频,他要求每一环节的完美无缺,每一项技术要求的尽善尽美。为了达到国际级水平要求,我看了无数上线课程,参加了省级和国家级的培训,研读了有关的文件及技术要求,从PPT的设计制作,到讲稿的安排,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用心改正自己的口头禅。甚至录课时自己的服装与授课环境的协调,一切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最后视频的剪辑、字幕的添加无一不亲力亲为。一路走过来发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使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3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1 存在问题

《经济与社会人生》这门课程建设前后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总结起来,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1 条件的局限,无法达到尽善尽美

不和国外比,那国内条件好的学校,有团队、有设备,主讲教师只负责课程内容的讲授及PPT的制作,在录制类似的课程时,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支持,而我们学校因为以前没有完成过该类课程建设,而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再加上视频质量与制作技术要求极高,所需费用完全超出大家心理接受限度。本来堂课可以师生互动得很好,可因为只租来一个专业话筒而没办法使学生互动,话筒不一样音质差别太大,最后只能放弃,因为教室的局限,摄像机影响教师全景,为了美观只能选取部分镜头,而不能用实景。再加上现在学校建设课程不是长期效应而是上级下达任务,下面才会响应启动,一般就几个月,对于我的特殊情况,既当“演员”又是“导演”并兼后期制作指导,两年多来为完成任务不得不争分夺秒。同时经费支持力度也不到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创作质量尽管自己极力要求精但制作出来后还是无法尽善尽美。

3.1.2 内容较为浅显

因为要考虑视频公开课的受众是社会大众,课程强调普及型,相应地就牺牲了部分专业性,并且每讲时长尽量不超过35分钟,难以对理论做深入探讨,只能简要介绍其原理和概念,使观众能知其然,却没法知其所以然。只能以浅显易懂的案例来诠释专业性的原理和概念,同时传递经济学思想和理念。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又缺专业专家指导及论证,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作品自己就感到很幼稚。因为视频公开课制作耗时耗力耗钱。既是现在完成了,但对内容的安排还心存疑虑。

3.2 解决思路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在网络时代已经是一种教学技术的改变、知识传播渠道的改变,它不仅会极大地促进每一个老师教学的方式的改变,也会敦促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国的传统教育仅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讲授,忽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出现使学生学习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摆脱学生仅限课堂学习的单一学习环境,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网络这样宽广无边的平台上接受社会的检阅,不仅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提升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3.2.1 学校要以国家级建设作为目标,促使教师将课程质量工程建设常态化

有专家预测:五年以后人们对专业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依赖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可以达到网络视频的远程师生互动,再加上现在学生对信息化的掌握速度不低于甚至超过教师的掌握速度,那么五年后网络化、信息化对我们普通院校教师的冲击究竟会有多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偏重科研到教学科研并重的转化,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网络资源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极重要的参数指标。所以学校从上到下要引起重视,将教师的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作为常态化素质要求。一方面要配置能满足视频公开课录制要求的较高质量的专业硬件设备,另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督导措施吸引教师建设高质量课程的兴趣。因为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教师专注投入极大的精力,更需要教师有极大的勇气站在摄影机前去完成课程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及综合素养的要求都要比一本课堂要求高,并且视频制作及字幕听取及添加字幕过程是自我审阅与督导的过程,这种自我督导导致的自我教学水平的认知的效果是任何外界督导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学校将质量工项目建设对教师做常态化的要求,将会对教师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有极大的提升,进而也会对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

3.2.2 将现代影视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课程视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经济与社会人生》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课程视频与影视视频既有统一性又有很大的区别,统一性体现在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吸引力;区别在于影视视频在录制过程中视频、音频可以完全分开,通过后期制作做无限的艺术化美化,而课程视频是真实客观的记录,视频的拍摄要围绕教学内容的表现和学习情境的创设,还要确保每个画面以及画面的组接符合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同时又需要视频与音频的严格同质同步,既要体现教学实景,又要超越教学实景增加美感及吸引力,这不仅要求录制人员熟知课堂教学规律,还要具有极高的现场录制技术水平及专注度。这就出现了让影视专业人士做而缺乏专注度,学校技术老师缺乏吸引力的矛盾。建议在现在各个学校花巨资在建设硬件的同时,考虑如何能够将现代影视技术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建议同城学校之间能够整合建设资源,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提供更高水准的录播环境,培养专业的课程视频制作技术人员,为教师建设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支撑。

3.2.3 精品视频公开课定位要准确,内容要精炼

高质量的、有特色、有创新、真正能满足听众渴望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会受到公众喜欢的。但如何建设一门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优秀课程,找到很好的定位,找准听众的兴趣点,又能切实地提高听众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这是对主讲老师的极大挑战。单单立足于专业、立足于校园,依靠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建议学校在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构建院级和校级专家团队对申请不同等级的视频公开课课程的定位进行严格论证把关,不仅要求教学团队进行各方面的社会调研,还需要进行反复的商讨设计,使最后建设的课程能定位准确,内容精炼,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能起到更大的示范辐射作用,能真正让公众受益,同时能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兰英.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8).

[2]蔡自兴等.人工智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8.10.

[3]强彦等.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经验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13.15.